大学开学典礼校长致辞

2023-05-25 致辞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致辞吧,致辞要求风格的雅、俗、庄、谐要适当。那么什么样的致辞才是好的致辞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学开学典礼校长致辞,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开学典礼校长致辞1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作为xx学院校长,我荣幸地在此欢迎你们的到来,并祝贺你们踏上人生新的起点!

  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荣耀的求是学子,成为全球50万校友组成的求是大家庭中的一员。xx学院是一所历史悠久、英才辈出、蜚声中外的高等学府。建校12017年来,xx学院始终承载着国家与民族的希望,秉承求是创新的精神,发展成为在海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一流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书写了辉煌的篇章。

  竺可桢老校长当年在新生入学典礼上曾提出著名的两个问题:“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今天,我想从三个方面予以诠释:第一,大学是什么?第二,xx学院培养什么样的人?第三,各位应如何度过大学的宝贵时光?

  我想,诸位不但对大学满怀憧憬,而且充满好奇。大学是否只是规模、气势上大一些的学校?只是小学六年、中学六年的.四年延续?

  大学是大道之学。中国古代四书之一《大学》开篇阐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引导我们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革旧图新,最终达到完善的境界。

  大学是深深的海洋。xx学院校歌首句“大不自多,海纳江河”,开篇明义地阐释了大学的特征,大学是知识之洋、学术之海、思想之库,容纳千江万河,浩翰而永不自满。

  大学以育人为本。大学是一种肩负特殊使命的人类社会组织,育人是其根本的价值追求。大学研究最高深的学问,体现学科交融,汇聚名家大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思想的创造者,科学的发现者,文明的推动者,崇尚“为学无际,际于天地”,引领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

  培养什么样的人,体现了一所大学的气质、眼界和胸怀。75年前,竺可桢校长提出要培养“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跨入新世纪,xx学院回首百年历程,审视时代使命,确立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未来领导者”的本世纪目标。

  从xx学院走出的诸位学子,应当成为全球现代化进程的引领者,成为各行各业的将帅之才,成为在大海中掌舵远航的船长。中国古代经典《孙子兵法》说将才:“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凝练了作为领导者应有的品质。所谓“智”,即远见卓识,勤学善思,智谋远虑,灵活应变;所谓“信”,即诚实守信,公而无私,真诚待人,知人善任;所谓“仁”,即仁爱有德,与人为善,同舟共济,团结合作;所谓“勇”,即沉着冷静,坚毅果断,不惧艰险,勇于挑战;所谓“严”,即治理严谨,宽严有度,公正严明,严于律己。全球化时代的领导者除应该具备这五种基本品质外,还要适应国际化环境,拥有开放包容的心态和国际视野,具有跨文化理解和交流的能力。

  诸位要想成为思想、知识、能力和身心素质俱佳的“船长”,就必须在大学的海洋中寻知、探索和锤炼。xx学院坚持“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强调“宽专交”和“精深通”并重。在这里,你们可以发掘兴趣,精修学业,建构知识,演绎思想。希望学校中丰富的学科体系和深厚的文化氛围能满足你们求知的渴望!希望同学们在xx学院的平台上为未来奠定扎实的素质基础。

  xx学院当年举校西迁,颠沛流离,仍立“求是”为校训,崛起为一流名校,赢得了“东方剑桥”之美誉。改革开放后,学校敏锐把握创新乃民族进步之灵魂、大学兴校之根本,为“求是”附上“创新”二字,丰富拓展了校训的内涵。如今,求是创新已经成为独特的文化内核,成为人追求卓越的自觉行为和内在动力。诸位要成为全球化时代的未来领导者,你们的远航之路就是求是创新之路。大家应当以求是为基、以创新为魂,不骛虚声、不求虚名;坚持“无曰已是、无曰遂真”,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坚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开物前民、持之以恒。唯有如此,才能在大学的海洋中,在人生的航线上乘风破浪而海阔天空,历经风雨而终抱彩虹。

  让我们以此共勉!谢谢大家。

大学开学典礼校长致辞2

亲爱的同学们,各位老师、各位家长:

  下午好!

  今天,我们因交大而结缘,因学术而相聚。从此刻开始,交大将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文轨车书”、“交通成和”将成为我们共同的人生使命。作为xx交大的第65任校长,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同学们成为新一代交大人表示最衷心的祝贺!

  xx交通大学是一所伟大的学校。说她伟大是因为她首开中国近现代高等工程教育的先河,享有“东方康奈尔”的美誉;说她伟大是因为她竢实扬华,培养了茅以升、林同炎、竺可桢、黄万里等多位彪炳史册的科学大师和工程泰斗,培养了以57位海内外院士、3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为代表的30余万优秀人才,创造了百余项“中国第一”;说她伟大是因为她自强不息,历经18次迁校和5万里跋涉,虽历经坎坷却始终薪火相传,深刻融入国家、民族顽强奋斗和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说她伟大,还因为她为打造“中国高铁”这张金灿灿的名片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当前,学校正在大力实施“人才强校主战略”、“国际化战略”和“数字化战略”三大战略,深入推进“工科登峰”、“理科强基”、“文科跨越”和“生命振兴”四大行动计划,正加速朝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高水平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奋力前行。今日交大正以更具实力的学科平台、更具国际化的学术环境、更加厚重的大学文化,迎接全国及世界各地的优秀学者和莘莘学子。

  大学是关乎学问的,从根本上讲大学是学术共同体,是研究高深学问之所。什么是研究?“研者,磨也;究者,穷尽也”,研究就是持之以恒地探求真理。学术研究是大学的题中之义,追求学术本位,是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应有的本然价值。没有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大学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作为交大这样的研究型大学的研究生,同学们今后几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和研究。同时,作为未来科研工作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在你们即将开启的学习和研究生涯之际,我和大家共勉一句话:视学术为志业。

  为什么说是志业,而不是职业,甚至也不是事业?志业、事业、职业差别何在?概言之,职业(profession)是“身、生”所迫,是为衣食生计;事业(cause)则受“情、意”所驱,由情感、意志、信仰和抱负引导;志业(aspiration)固然可简单理解为“志向与事业”,但它根本上是“心、灵”使然,是一种让内心变得更加淡定从容的执念。《说文解字》曰:“志,从心之声。志者,心之所之也”,志业超越功利,追随本心,不忘初心。

  20世纪中国极具传奇色彩的一代学人梁漱溟,说自己一生都只有志业而没有职业,他一生都在做自己心想之事。今天,之所以重提将学术作为志业,旨在强调在当下这个越来越物质、功利和浮躁的社会,要“为学术而生”,而不要“靠学术而活”。须知,一个真正视学术为志业的人,绝不会把学术异化为谋求功名利禄的工具,而是将学术看成自己的生命,只为探寻和遇见更好的世界——这恰是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所推崇的。

  要真正做到视学术为志业,需要在以下几点上下功夫。

  一是力戒浮躁,耐得住寂寞。做学问就得板凳甘坐十年冷,就得有十年磨一剑的决心、耐心和恒心。年青学子应向竹子学习,要熬过那“三厘米”。周知,竹子开始要用整整四年的时间才长三厘米,但从第五年开始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迅猛生长,仅用六周时间就能长到15米。其实,在开初的四年竹子是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米。同样,做学问需要扎根,需要储备,需要厚积薄发。xx年5月14日,科学界权威期刊《自然》宣布:数学界的重大猜想已被敲开大门。一位名叫张益唐的中国人,证明了存在无数多个素数对,且每一对中的素数之差不超过七千万。这一孪生素数猜想的破冰性工作,让全世界为之侧目。

  数学神话的背后,是一位孤独数学家的长期执着。在取得这一突破性成果之时,年近六旬、志业清敏的张益唐先生还只是一名默默无闻的讲师,且经济上穷困潦倒,但他始终宠辱不惊、初衷不改。即使现在已成为世界重量级数学家,他仍然低调淡定。“我的心很平静。我不大关心金钱和荣誉,我喜欢静下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如是说。张益唐先生的精神及成就,对青年学子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正能量。他的故事昭示我们:只有视学术为志业,才能淡然面对生活的清苦、社会的功利,才能克服物欲的诱惑和内心的欲望,才能战胜科研之路的艰难险阻。

  二是踏实勤奋,孜孜以求。《尚书·周书》有云: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意思是取得伟大的功业,需有伟大的志向;完成伟大的功业,在于辛勤不懈的努力。做学问容不得半点投机取巧,需外绝声华,内无假借,潜心钻研,持之以恒,惟此,学问局面方能逐步展开。当代中国史学大家钱穆,一生以学术为志业,从18岁起就致力于学术,以后研究、讲学、教育、著述70余年未尝中断,为历史研究和教育劳心尽瘁。晚年专致于讲学与著述,虽目力日弱仍随时提出新观点,赖夫人诵读整理出版,谦称为《晚学盲言》。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顾炎武,穷其一生精力撰写百科式著作《日知录》,他手不释卷,记事必求贯通,引证浩繁,精严过人,并自谓“生平之志与业,皆在其中”。这些大师的毅力和精神,非常值得青年学子效仿。

  三是锤炼对问题的感受力和学术质感。爱因斯坦曾讲,在科学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本质、更重要。

  牛顿因苹果而发现万有引力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其实每天也有无数“苹果”落向他人。差异在于有多少人能像牛顿一样意识并提出问题:“苹果为什么朝地下掉,而不往天上飞”。现在,学界有一种不好的倾向,为数不少的学者对周遭丰富、鲜活的现实问题熟视无睹、麻木不仁,习而不察、浑然不觉,对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的重大实践和社会变革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一味埋首于自我世界,习惯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从范式到范式,几近丧失了对自然界和现实世界的感知能力,其研究成果若去掉洋洋洒洒的文献综述、晦涩艰深的数理工具和貌似精当的'标新模型,理论的空洞和思想的苍白立马可见,更可叹的还自以为是,孤芳自赏。这非常值得学界警惕。

  今年上半年,有一篇硕士论文产生了良好的反响。一名社会学的研究生以“生命历程”的视角,讲述了自己的母亲因企业破产,经过抗争之后选择买断工龄,并在一所中学从事保洁员的故事。再普通不过的下岗再就业的经历,之所以成为研究对象并登上学术之堂,就在于作者从看似不起眼的个体活动,管窥中国发展转型、社会变革的时代大背景。这篇论文的成功,得益于作者良好的问题意识和对平凡现象敏锐的感知能力。由此可知,研究对象并非一定“高大上”,若能见微知著,小事情也许就蕴含着洞悉自然与社会的大文章。

  四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20世纪50年代,我国尚无力制造蒸汽机车,当时我校孙竹生教授就已着力研究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20世纪80年代,在国产机车速度不到100km/h之时,孙竹生教授又开始研究牵引动力和重载运输。他的研究总是大大超前时代。同时,孙教授治学严谨,审慎论证,其研究成果不仅在理论上意义重大,而且为二三十年后形成产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孙教授的学术人生启示我们,要敢于打破旧有观念束缚,挣破旧有体系牢笼,敢于质疑、反思、检讨、追问、解构乃至颠覆,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大胆创新和批判性思维,对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新的假设或解决的可能。在此基础上,尊重事实,尊重证据,坚持严谨求实的态度,将假设或可能进行充分论证。

  五是平正笃实,求真务实。“学问观其会通,性行归于平正”是学者追求的境界。为此,在治学态度上,要力争成为开放型的现代学人,既融贯中西、通释古今,博采众长、集思广益,又择善固执,不倚傍前贤时俊,坚持自己的学术路向。在治学精神上,追求学问精纯、缜密、谨严,思想疏通知远,识力深透。在探究工具理性的同时,注重价值理性,关切理性背后的正义性和正当性,发展各种知性美德。在学术操守上,矢志不渝地捍卫学术尊严,力戒学术功利,遵循学术规范,杜绝学术腐败,尤其要对沽名钓誉、曲学阿世、趋炎附势高度警醒,保持学人应有的风骨和气节。

  同学们!硕者,大也;博者,广也。从学士到硕士,从硕士到博士,改变的不单单是称号,更重要的是称号下的意义。希望大家从心底热爱学术,有做学问的真性情,秉承对学术的挚爱和诚笃,肩负时代使命,努力成为“有社会担当和健全人格,有职业操守和专业才能,有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有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有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的“五有”交大人,成为具有学术竞争力、科技创新力和思想影响力的栋梁之才!

  祝同学们身体健康,学业有成!

  谢谢大家。

【大学开学典礼校长致辞】相关文章:

大学开学典礼校长致辞范文04-14

秋季大学开学典礼校长的致辞08-27

大学秋季开学典礼校长致辞02-26

大学开学典礼校长致辞(精选5篇)07-08

大学开学典礼校长的致辞(精选5篇)08-27

大学开学典礼校长致辞9篇02-05

大学开学典礼校长致辞(9篇)02-05

大学开学典礼校长致辞范文(精选6篇)07-07

大学开学典礼校长致辞范文7篇07-04

大学校长开学典礼致辞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