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鸡兔同笼》评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鸡兔同笼》评课稿 篇1
《鸡兔同笼》是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教材主要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以此来让学生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受到祖国优秀数学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这节课在设计时主要想体现以下特色:
一、注重解题策略的多样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突出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教学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运用了猜测、列表、假设、方程等多种方法分析解题。这样,通过多种解题方法的.探索和对比,使学生充分体会到解题策略的多样性,让学生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掌握了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同时也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史老师在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所采用的策略中,有意识的渗透了数学思想。如:把《孙子算经》中的原题数据改小,变为例1的过程中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列表”的策略中便渗透了变化和函数思想,“算术法”的策略中渗透了假设思想,“方程”的策略中渗透了代数思想等等。这些无疑给我们今后在数学课上灵活渗透数学思想是一个启迪。
三、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
对于鸡兔问题,在数据不大的情况下,都能用猜测、画图或列表解决,但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当数据较大时,猜测、画图和列表就有它们各自的局限性,所以真正能够适应于此类问题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方法还是假设法和代数法。在教学中,史老师注重了这些方法之间的联系和层次,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了思维培养。如:课始让学生经历无序猜想——有序尝试的思维历练过程。学生一开始接触到这个问题肯定是摸不到头绪,首先是猜想到底是几只鸡,几只兔?接着尝试列表解决,从8只鸡、0只兔开始……于是就觉得依次尝试能得到答案有些麻烦,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这样就让学生自然而然的结合表格进入到假设法的深层次思维与探究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步步深入,思维也层层拔高,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学到了一种探索、学习的普遍思维方式和方法。
四、体现了教研活动的主题
本次教研活动主要围绕学案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史老师的整节课堂设计时的各个环节无不体现了这一点。从每个学生的学案,教师对各个环节的要求,还有小组活动,集体交流等过程,都在让学生通过预习、思考、交流等形式去理解知识,掌握方法。
建议:
容量太大了,很多学生还消化不了。与其这样还不如把方程法砍掉,只讲列表法和假设法,让学生弄清楚弄透,也可以节约出练习的时间。
《鸡兔同笼》评课稿 篇2
有幸听了郑老师上的《鸡兔同笼》的一课,本想认真听,好好做做笔记,吸取些经验。可是听得入了迷,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在那儿算,鸡几只,兔几只,三轮车几辆,自行车几辆。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忘记了做听课笔记。我想想这就是一节好课。现回想郑老师的这节课,我觉得有以下亮点:
一、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课初郑老师提了一个问题“牛顿是一个什么人?”“数学是用来干什么?”看似与本课无关的问题,可通过这问题他让学生明白分类越多,想法也就越多。培养学生发散的思维。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在读完《孙子算经》原题,让学生说题目是什么意思?解决问题后,看着算式,说一说每一步什么意思。用数学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学完“8头、26足”后,回到《孙子算经》原题“35头、94足”这个问题,学生能快速想到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法,做到有始有终。教师还努力达到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知识地运用中得到发展。
二、数学思想的渗透
“数学的价值不在模仿,而在创新,数学的本质不是技能而是思想”。本节课郑老师有意识得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用“列表法”解决问题,渗透了函数的思想和方法;用“画图法”解决问题,渗透了数与形结合思想;用“假设法”解决问题,渗透了假设的思想和方法;用容易探究的小数量转化《孙子算经》原题中的大数量的“转化”解决问题,渗透了转化的思想和方法;这些对于学生而言,无疑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把《孙子算经》中用“抬腿法”这种特殊而灵巧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郑老师用表演、编口令形式再现于课堂,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充分地传承和弘扬了经典的数学文化,较好地体现和提升了课堂的教学品味。
三、解题策略的多样
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学中,郑老师组织学生先后运用列表法、画图法、假设法、等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一般方法:化繁为简、化多为少、化乱为序、化杂为纯四种解决问题策略。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了创新意识。
四、评价目标的多元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学习,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他们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郑老师在检查学生预习中,对书中表格全填完的学生进行表扬,对表格没有填完也进行了表扬,让学生懂得看侍一件事可以一分为二。经常听到郑老师说“没准你就是马顿、林顿”,“你太有才了”这类表扬的话,这类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话。
我的困惑:在一节课里给学生介绍这么多的解题策略,学生能消化得了吗?是否对这些策略进行优化呢?在这节课里重点要让学生学会哪个解题策略呢?平时对于后进生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能让他的思维能力也能得到提高呢?
总之在郑老师的课堂体现:教师应该为思维而教,让学生形成运用知识的能力,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这种智慧,使他们最终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还努力达到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思维之花永绽放。
拓展:
鸡兔同笼教学反思
虽然课已经上完,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也已经结束,但是我明白我们的教学工作并没有结束,我不能停下前进的脚步,是就应静下心来,好好地自我反思、总结的时候了。
一、对教材的分析要全面、到位,把握内在联系,分清主次轻重。
从一开始对教材的理解,就让我对本课的教学倍感压力,总有个疑惑:有部分学生已经能理解并解释应用假设法来解决问题了,为什么北师大版的教材却不同人教版的教材一样,提倡教给学生运用假设法、画图法、金鸡独立法、代数法、列表法……等多种方法解题,甚至是要求教师除了列表法以外的方法都不宜补充教学,以免干扰学生思绪。难道教学不就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出发?学生已经掌握的我们还要给硬逼回原点,从零开始吗?
这一连串的疑惑多亏了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一语道破,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啊!让我重新细细地、全面地解读教材,才明白其实假设法、画图法等与列表法并不是孤立的、互不相干的几部分,而恰恰相反的,假设法、画图法与列表法一样都是在应用假设的数学思想,它们是相互关联的。教材将这一经典、传统的题目“鸡兔同笼”选编为“尝试与猜测”一节,其目的是借助“鸡兔同笼”这个问题作为载体,让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引导学生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从而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列表,即逐一列表法、跳跃列表法和取中列表法。
二、注重思维潜力的培养和数学思想的渗透。
让学生在参与观察、猜想、验证、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潜力。用数学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培养学生思维潜力的重要途径。从课初的随意猜想到表格中的有序猜想,从一般验证到表格中数据变化规律的发现,从列表法很快自然联想到画图法、假设法,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从无序到有序、从特殊到一般、从借鉴到创新、从肤浅到深刻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学生的思维潜力也随之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教师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如:用容易探究的小数量替代《孙子算经》原题中的大数量的“替换法”解决问题,渗透了转化的思想和方法;用“列表法”、“画图法”等解决问题,渗透了假设的思想和方法。这些对于学生而言,无疑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三、注重数学文化的传承。
鸡兔同笼问题是《孙子算经》中一道影响较大的名题,一向流传至日本等国,引起了许多国家的众多数学爱好者的广泛关注。教学中,教师把“数学文化”和《孙子算经》及其中关于鸡兔同笼问题的原题,用课件科学而生动地再现于课堂,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充分地传承和弘扬了经典的数学文化,较好地体现和提升了课堂的教学品味,也让“数学味”萦绕课堂,贯穿课堂始终。
四、真正让学生亲身经历列表、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让不同的学生学有不同的数学。
由于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不同,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在同样的列表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也有必须的层次。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并没有提出统一的要求,允许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在交流时,有些学生用逐一列表的方法,也没去指责他们,而是肯定他们想出的方法有序且不遗漏。再引导学生从上往下看、从下往上看、从左往右看发现规律,体会鸡兔只数变化之间的置换关系。等待学生充分掌握规律,已经跃跃欲试了,教师再指引学生运用自己发现的变化规律在表格中调整验证过程,进行二次调整,快一点找到答案?学生不但能够应用跳跃列表法、取中列表法,来调整过程,而且部分学生已能把跳跃和取中的方法相结合起来列表解决问题。最后引导学生对解题技巧进行归纳与总结:做任何题目的时候,都要先认真思考、分析,根据题目的条件,选取适当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小窍门!
这样学生在具体的解决问题过程中,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逐步探索不同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本来只要求从3道题中任选1道题进行解答,没想到一会功夫,已经一大部分学生把3道题都解答完了,就因为他们在自己亲身经历的调整过程中学会了将取中和跳跃的方法相结合,所以速度之快。这同时也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在同一节课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不同的学生学有不同的数学。
五、教师要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心里,注意捕捉并利用课堂生成的新资源。
这是我教学这一课之前感到有困难的,也是我教学时做得不够到位的地方。比如:学生猜出鸡兔各几只后,有个别学生就开始用口算进行验证。此时,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感觉需要列表的必要性不够明确。
《鸡兔同笼》教案
一、古语鸡兔同笼题,揭示课题。
1、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生模仿古人读题,说说自己的理解。
2、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简化鸡兔同笼。
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2、探究方法
(1)列表法
鸡876543210兔012345678
(2)画图假设
用圆圈来表示鸡兔的头。那么,不管鸡兔具体有几只,我们首先要画几个圆圈?
现在,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说说看,接下来该怎么办了?
师根据学生的述说添画脚,并适时地提问、板书:
少了几只脚?
2只2只地添,得添几个这样的2只?
94-70=24
24÷2=12
35-12=23
小结:看来,画图确实挺形象、直观的,同学们也容易理解。
三、推广应用,形成技能
“鸡兔同笼”问题不仅在中国非常有名,还流传到许多其他的国家。比方说
我们的邻国日本,有一种“龟鹤算”的数学问题,就是从“鸡兔同笼”演变过去的。
出示:有龟和鹤共40只,龟的腿和鹤的腿共有112条。龟、鹤各有几只?
师:请你们用今天这节课学到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题。
四、全总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跨越了1500多年的历史,探讨了中国古代的数学名题。其实,像“鸡兔同笼”这样有趣的数学问题,在中国古代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多了解这方面的资料,我想,对你们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本节亮点:
1、本节课,杨老师主要介绍的是”表格法“和”画图假设法“,让学生一一列举出来或者画图,化抽象为具体。
2、杨老师在处理”画图假设法“中,借助画图,把每一步列式所求的什么,引导学生说清楚。
【《鸡兔同笼》评课稿】相关文章:
《鸡兔同笼》的评课稿05-29
鸡兔同笼评课稿09-26
《鸡兔同笼》评课稿:优点及建议02-13
三年级数学《鸡兔同笼》评课稿10-19
复习课评课稿04-08
教师是怎样评课的及评课稿04-23
春雨评课稿08-18
《通分》评课稿08-15
《雷雨》评课稿08-05
《丰碑》评课稿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