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评课稿,评课是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那么问题来了,评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认识面积评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认识面积评课稿 1
本节课上郑老师准确地把握了数学课程标准目标要求的内涵,根据学生的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实施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呈现如下一些特点。
一、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本节课上,郑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体会,直观地理解面积的含义:首先结合学生自己找的身边的具体实例,通过摸一摸黑板面的动作,找一找身边还有什么有面积等活动,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其次通过找正方形、三角形的面积,从而使学生感受面积并认识到平面图形也有面积,又出示角让学生找面积形成对比,使学生理解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使学生完整的认识面积的含义。然后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实践操作中,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丰富对面积概念的理解,为后继学习面积的度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在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练习设计中深化概念。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郑老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达标练习,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面积之后,通过广告位招租这一习题,既巩固了面积的概念,又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第二个练习谁的面积比较大,追问学生能不能一下子比出来,再出示1一边是长方形一边是正方形,2大小不一的正方形3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第三个练习让学生估测图形的面积应该是有多少个小方格,其实是在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思维,理解面积是二维的',通过课件的逐步演示,用小方块填充整个图形,进一步丰富了面积的概念。
三、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本节课上,无论是对“面积”含义的理解还是让学生用不同的面积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郑老师都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拼摆等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加深学生对建立统一测量单位重要性的体验。
认识面积评课稿 2
宋老师讲这节课,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听了之后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效果。有许多地方设计很是让人耳目一新。
1.激发学生挑战的心理。首先教师给与学生出示例题,学生猜测鸟巢的占地面积大约是20让学生猜测单位。虽然学生用了自己学过知识,进行猜测试填,但是学生们都结合自己的实际掌握的知识,认为自己填的单位不合适。这个时候,老师再适时的给与学生一个没有学过的单位。这样进入新课即使学生感觉有挑战性,又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在已有的知识上进行猜测,这样学生已经有了经验,能够较容易的进行学习。
2.给与学生建立脚手架。学生的学习需要有支撑。在上本课内容之前,教师给与学生进行适当进行复习。这样能够在回顾旧知识的基础上,学生能够较好的进入新知识情景,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的脚手架建立起来,或者是重新树立起来。这样学生们能够更好的去学习和理解本节课的知识。
3.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教师的在教学中举了很多的例子,而这些例子都是学生周围现实世界接触的地方,这样学生能更好形成自己的数学形象,进行更为容易的形象思维,建立学生的表象。
4.本节课,教师在教学中,重在学生感受。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去感受,才能够更好的去理解和掌握。这样非常容易给以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5.建议在最后不知一下作业,学生亲自去体验一下相关的面积,这样学生能够在有意识的观察中,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认识面积评课稿 3
今天上午听了三年级组吴老师的《认识面积》后感受颇深,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重视情景创设。
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对于小学生来说,课的开始是否能吸引每一位学生的眼球,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往往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老师以神偷奶爸的任务贯穿,使原本枯燥的数学概念课变得趣味盎然,有效驱动并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探索体验。
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切实有效的数学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本节课中,老师通过导学单的引领,带动学生在自主探索、充分的体验的基础上,运用摸一摸、涂一涂、比一比等各种方法,真真切切地感悟到了面积的实际含义。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为了确实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经历理解图形面积的含义,探索一般图形比较面积方法的过程。设计了许多活动,比如“直观感知”层面上的说一说、摸一摸;比如从大到小排列5个图形的活动。这些活动都有着明确的`目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体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也为下节课求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做好准备。
三、体现了有意义的学习。
本节课的学习,老师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领悟面积的内涵,概念理解方式灵活,通过实物举例,动手去摸去理解,去把握,而不是让学生背记概念。老师还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深化面积的含义,区分周长。比如:让学生在教室里找一找,说一说;再比如提供图片区分周长与面积,既巩固了以前所学,又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面积的理解。不仅注意到了数学知识的连贯性,更是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对概念进一步强化。
整节课,学生们学习劲头高涨,探索活动充分到位; 教师教学设计精巧,点拨到位,很好地体现了市局的指导理念,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
认识面积评课稿 4
郑洋洋老师所执教的《认识面积》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1——72页内容。
“面积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几何概念教学课,从长度到面积,是空间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为面积单位教学及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提供了思维基础。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有大有小,但是要上升到数学的认识,尚需要丰富大量的表象和大量的实践操作,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的目的。为此,郑老师较准确的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通过探索、交流、比较、评价等学习过程,得到用估测解决问题的经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面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合作交流中,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郑老师准确地把握了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内涵,充分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新课程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环节。将枯燥的几何概念课上的得生动、有趣。课堂教学呈现如下几个亮点:
亮点一:注重知识性和情趣性的统一
课堂教学必须要传授知识。有的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学生被动接受,而有的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其间的奥妙全在一个“趣”字。为此,我们提倡“知情”统一的课堂,要尽可能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学习材料,组织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教学活动。本节课,郑老师在导入环节巧妙的.引入学生喜欢的动物,小兔子作为导入手段,通过小兔子比较贪吃想吃更大片的树叶来引出面积这个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这样的导入方式不仅能在课堂的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本节课的欲望。
亮点二:注重“生活味”和“数学味”的统一
如果说生活的“味”是亲切自然、丰富多彩的,那么数学的“味”则是抽象严谨、精炼深刻的。数学教学应使“生活味”与“数学味”有机融合。本节课,郑老师选取了大量生活中的物体(树叶、字典等),并以学生的学习环境为主阵地,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物体,如:黑板,课桌,课本等物体,通过摸一摸这些物体的面感受物体面的存在等活动,把间接的数学知识与直接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起来,初步建立“面”的概念。在这里,生活是形式,数学是本质。
亮点三:注重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对小学生而言,概念教学可以适当地淡化它的定义,而要注重感知和体验,在丰富和坚实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本节课,郑老师首先通过若干个大小区别明显的物体的面,比如课本和课桌的面,给学生的感官以强烈的刺激,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面的大小上来。在学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引入面积概念,然后通过说一说、找一找、摸一摸等学习活动让学生领悟概念的内涵,拓展概念的外延。郑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运用小组合作等方法,然后通过动手实践、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在相互启发、相互碰撞中形成多样化的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如在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大小的时候,让学生自己选择是通过填充三角形,圆形或者正方形来比较两个面积的大小等等,使同学们自己在操作过程中体会到选择正方形是最方便也最容易的一种方法。学生在全面、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的同时,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
亮点四:注重现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在告诉我们两个图形所用的方格个数,猜猜哪个图形面积大这一环节用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当然,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郑老师在课堂教学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1.作为一名新教师,板书书写欠规范。
2.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以后,应当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老师没有把这样的机会放手给学生。
3.本节课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果把重叠法也用到本节课中,那么这节课将更加完美了。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简单评价。如有不妥之处,还请各位领导指正。谢谢。
认识面积评课稿 5
今天在网上观看了著名特级教师俞xx在20xx年上的一节三年级概念课《面积的认识》,底气造就了大气,正是俞老师自身的底气-----对教材的独特见解,深入的挖掘;对学生的了解;对知识建构的把握,造就了这一堂大气的概念课。老师们都知道,概念课好上,但是要把一节概念课上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俞老师却给我们展示了一节充满大智慧的数学概念课。下面就把我听课的体会与大家分享。
1.俞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节扎实的课。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是什么呢?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再进一步是他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愈来愈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俞老师从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和学生谈自己理解的“面”;接着是对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引导,过渡到数学学科中所谓的“面”,揭示面积的概念,再接着,组织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安排测量身边物体面积的实践体验活动,巩固知识,积淀新经验,内化知识。学生从学到什么是物体的面,到发现面是有大小的,再到主动测量,主动建立测量标准,无不体现这是一节扎实的课。
2.俞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节充实的课。
整个的教学过程中,俞老师面向全体学生,该动手时全体都动手,该思考时,学生都被俞老师引入深深地思考中,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从这一意义上讲,这是一节充实的课。
3.俞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节平实的课。
听俞老师的课,没有一点作秀的痕迹,就像他在上一节平时的课。从课的开头就可见得,一般的公开课,上给听课者听的成分居多,总是用一些高科技的多媒体手段吸引听课的老师,总是让孩子们去配合自己的表演。可是俞老师的课时扎扎实实上给孩子们的课,没有用过多的多媒体手段,只是用自己的幽默风趣的语言,简洁明了的带领孩子们去遨游数学的'世界,全无他人,这是一节真正的平实的课。
4.俞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节真实的课。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从这一意义上讲,有遗憾的课才是一节真实的课,有缺点才能有进步,才能给听课者留下反思的空间,才能与听课者一同进步。俞老师的这节课在开头用了大量的时间在生活中找物体的面,学生面的概念建立的很好,可是正是这一部分用的时间太长了,导致后面学习面积的概念,面积单位用时短,学生的操作稍嫌少了些,如果学生的操作在多一些,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认识将更加深刻。
扎实、充实、平实、真实的课堂是我们教师对课堂的追求,俞老师正是给我们展现了一堂这样的课。
认识面积评课稿 6
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本节课中,刘敏老师从学生身边常见的平面图形入手,接着创设了问题情境,驱动了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刘老师的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在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面积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一、概念的掌握比较扎实
在课的开始,刘老师通过让学生摸数学书、桌子、黑板表面、铅笔盒盖的面,直观感受物体表面的大小,再让学生比较黑板面和数学书面的大小,通过比较引出面积的含义。接着再让学生通过练习说一说什么是数学书、课桌面、铅笔盒盖的大小,巩固学生对面积概念的理解。随后又让学生自己选择周围物体并比较他们面积的大小。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自主说一说周围物体表面的面积,和比较物体面积的大小,让学生充分感知并且初步理解面积的概念。
二、体验策略的多样性,感知用正方形进行测量的优点
刘老师先让学生猜一猜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激发矛盾。再引导学生借助老师提供的学具,同桌合作交流,自主选择工具进行测量比较。让学生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初步感知用正方形进行测量比较的优点。这一环节是整节课教学的难点,这里放手让学生充分自由发挥,学生可以将两个图形重叠后,再进行观察;可以用方格子摆一摆数一数;还可以用长方形纸条摆一摆数一数……最后通过“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些”的问题的争论,让学生初步感知用正方形摆或画正方形格子的方法比较的优点。
认识面积评课稿 7
一、本节课新课程理念鲜明突出
1、教师像导演。从提出教学目标,到完成教学任务,整个过程,教师始终扮演着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老师出示了“圆”后,启发学生提出学习目标“本节课你们想了解圆的哪些知识?”学生生成问题“什么是圆的面积、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以及怎样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有关问题。”在引导学生生成学习目标中扮演好了引导者角色。在学生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老师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方法,实现知识迁移,然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圆剪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进而利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构建新知识。从这个层面来看,老师是一个很好的组织者。在学生剪、拼图形的过程中,老师能够深入每一小组指导学生如何将圆剪拼成长方形,并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从这个层面看老师是一个很好的合作者。
2、学生像演员。在推导圆的面积计算过程中,从学生动手实践剪圆、自拼图形,到学生自主探究和运用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整个过程,学生个个是主体,个个是主角,演的轻松,演的有特色,学的真实,用的灵活、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理念。
二、本节课重视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本节课学生有四次动手操作的机会:第一次是将圆按照4等份、8等份、16等份、32等份、64等份的要求进行分剪。第二次是学生将剪好的纸片拼成自己熟知的长方形等其他图形。第三次是学生通过展台展示自己的拼图。这既是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体现,又是突破难点重点的需要,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享受数学”。
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学以致用
数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本节课中,老师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了让学生观察生活环境中自动喷水这一情境,向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圆形,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顺利地引出新课,最后又让学生计算出喷水头喷出的最大面积,即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通过联系实际,计算面积,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本节课也有几个值得商榷和加以改进的方面:
1、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本节课可以引导学生把圆折成三角形,尝试推导圆的面积公式。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且可以收到殊途同归的效果。
2、创设教学情境要立足于教学内容。总而言之,这节精品课,不仅充分展示了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而且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探索。
认识面积评课稿 8
听了张老师的这节课,感觉到张老师对教材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教学环节清晰、完整,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较好。但整体来看,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想抓的内容太多,一节课40分钟,容量太大。建议:
1、备课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知道什么学生已经知道了,课上就不要再浪费时间,哪些新内容的教学需要用到旧知识,这些知识掌握的怎么样?都要有清楚的把握。
比如:在上课伊始,老师课件出示的这些常见的物品中除了书中的圆柱形物品,还增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品,个人认为没有必要。六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对于圆柱的初步认识,和长方体、正方体一定能区分开,做如此安排浪费了时间。建议本换节的情境创设可以这样,课前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圆柱形的物品。上课了,先出示书中的情境图,让学生从中找出圆柱,之后,让学生把你课前准备的圆柱形物品高高的举起来,大家互相看看,都是圆柱吗?然后找出不是圆柱的,说说原因,以此来导入新课。
2、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针对教学目标,要有目标指向,不做无用功。
3、探究侧面积公式环节,这节课看似学生在动手,实际是在教师的牵引下操作,每一步都是按教师的要求去做,缺少独立思考。建议放手让孩子去做,课前让孩子准备圆柱形物品时可以建议他们准备侧面容易剪开的,可以让孩子们自己试着剪,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让学生去做。
认识面积评课稿 9
xxx老师所讲授的《认识面积》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下是我对这堂课的一些评价。
一、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从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教师能够精准地把握教学目标,围绕 “认识面积” 这一核心概念展开教学。通过让学生观察、触摸、比较等多种直观体验活动,使学生深刻理解了面积的含义,即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区分周长与面积这两个易混淆的概念,通过实例对比,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两者的不同,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维度。
二、教学方法多样且有效
教师采用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导入环节,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课本封面、桌面等,引导学生感知物体表面有大小之分,自然地引出面积的概念,这种从生活实际出发的导入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易于学生接受。在探究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比较不同图形的面积大小,自主探索出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如观察法、重叠法、数方格法等。小组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使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
在教学中,教师巧妙地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例如,在引导学生比较图形面积大小时,教师先让学生用直观的观察法和重叠法进行比较,当遇到复杂图形时,再引出数方格法,这一过程循序渐进地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即将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来比较面积大小。这种数学思想的渗透,为学生今后学习更复杂的数学知识奠定了基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练习设计层次分明
教师设计的练习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层次性。从基础的判断物体表面或图形面积大小的练习,到运用所学方法比较复杂图形面积大小的练习,再到拓展性的思考练习,如让学生思考如何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相同但形状不同的图形,逐步加深了学生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练习中得到巩固和提高。
总的来说,这是一堂非常成功的数学课。教师教态亲切自然,教学语言简洁明了,教学环节紧凑流畅,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如果在教学时间的把控上能够更加精准,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思考和交流时间,这堂课将会更加完美。
认识面积评课稿 10
听了 xxx老师的《认识面积》这节课,深感这是一节精心设计、富有内涵的数学课,以下是我的评课意见。
一、情境创设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兴趣
课始,教师创设了一个装修房间的情境,展示了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墙面、地面图片,让学生帮忙选择合适的瓷砖来铺地。这个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出了面积的概念,使学生初步感受到面积与生活的息息相关,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概念教学扎实深入,注重感知体验
在面积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做得非常扎实。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的手掌面、课桌面、课本封面等,用手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直观地感受物体表面的大小,从而建立起面积的表象。接着,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将物体的表面抽象成平面图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是指封闭图形的大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感知、体验,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例如,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时,教师让学生上台用重叠法进行演示,并引导其他学生仔细观察,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加深了对面积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整节课教师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在探究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时,教师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们在小组内积极讨论、动手操作,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如剪拼法、数方格法等。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适时地进行引导和点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此外,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让学生自己出题考同桌,这种方式不仅增加了练习的趣味性,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数学文化融入自然,拓展学生视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融入了数学文化知识,如介绍了古代数学家对面积的研究成果以及面积单位的演变过程。这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感受到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例如,在介绍面积单位时,教师讲述了古代人们用身体部位来测量面积的故事,然后引出了现代标准的面积单位,使学生对面积单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不过,这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在练习环节,个别学生在运用数方格法比较图形面积大小时,出现了数错方格数量的情况,教师在巡视过程中虽然发现了问题,但没有及时进行集体纠正和强化指导,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对这一知识点掌握不够扎实。如果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节课将会更加出色。
认识面积评课稿 11
xxx老师执教的《认识面积》一课,展现了其扎实的教学功底和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以下是我对这堂课的综合评价。
一、教学内容组织合理,逻辑清晰
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合理的整合与优化,教学过程逻辑严谨、层次分明。从生活中的物体表面入手,引导学生认识面积的概念,然后通过比较图形面积大小,探究比较面积的方法,最后引入面积单位的概念。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过渡自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在比较图形面积大小时,教师先让学生用观察法和重叠法进行比较,当这两种方法无法准确比较时,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更精确的方法来比较,从而引出数方格法和面积单位,使学生在逐步探索中深入理解数学知识。
二、教具学具使用恰当,助力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运用了丰富多样的教具和学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如利用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卡片、方格纸等教具,让学生直观地比较图形面积大小,感受面积的实际意义。在教学面积单位时,教师拿出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触摸、比划,使学生对面积单位的大小有了清晰的感性认识。这些教具学具的恰当使用,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课堂互动积极有效,反馈及时准确
课堂上,教师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营造了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教师提问富有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能够及时给予反馈和评价,肯定学生的正确回答,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教师也能耐心引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使学生在互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小组合作探究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时,教师深入各小组参与讨论,及时了解学生的探究情况,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促进了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四、注重知识的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还注重知识的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课堂结尾处,教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学校操场的面积。这个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创新思维。学生们积极思考,提出了各种测量方案,如用步测法、分割法等,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然而,这堂课也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有时略显冗长,导致学生自主探究和思考的时间相对不足。例如,在介绍面积单位的换算关系时,教师可以适当精简讲解内容,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自主探究的方式来发现规律,这样可能会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外,在教学评价方面,可以更加多元化一些,除了教师评价之外,可以适当增加学生自评和互评,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更好地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
综上所述,这是一堂优点突出、略有不足的数学课。教师在教学中展现出了较高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合理运用教具学具、积极开展课堂互动等方式,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认识面积》这一教学内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多种数学能力。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能够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让课堂教学更加精彩高效。
【认识面积评课稿】相关文章:
面积的认识的评课稿06-29
数学认识面积评课稿10-31
认识面积评课稿通用10-18
《认识面积》评课稿(精选12篇)06-20
《认识面积》评课稿(12篇)08-07
认识面积评课稿(通用22篇)10-09
《认识面积》评课稿(通用14篇)11-16
认识面积评课稿范文(通用10篇)07-05
圆的面积评课稿01-21
梯形的面积评课稿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