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评课稿

2023-06-21 稿件

  所谓评课,是指对课堂教学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评估,并且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课堂上的教育行为作出正确的解释。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教师评课稿(通用2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评课稿 篇1

  授课课题:《反比例函数》

  听课时间:20xx年12月9日

  听课地点:XX中学初三二班

  授课人:王小平

  评课意见:王老师上的这一节课《反比例函数》,先从画函数图象的最基本列表,描点,连线讲起,让学生尝试,同桌讨论,然后让全班同学讨论,找学生上黑板描点,连线老师再讲解重点以及注意事项。本节课的优点是:

  (1)对于知识的`讲解,剖析到位。

  (2)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较高。

  (3)老师对于学生的引导比较到位。

  (4)对于难点,老师能引导学生多方位讨论,突破难点。

  不足之处:

  (1)受教室设备限制,没有PPT,若图象的形成过程能用PPT演示,效果可能更好。

  (2)学生的参与程度较高,但是积极性有待提高。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见解,不妥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我们共同进步。

  教师评课稿 篇2

  背诵古诗一直是我部语文教学的一个传统项目,也是我部语文教学的一个亮点。林敏老师向我们展示的《漫游诗林》将孩子们带入了浩瀚、有趣的诗词海洋。陶醉于中国古诗歌的神韵之中。课堂上学生们诵诗、对诗、唱诗、画诗、演诗,真可谓生动活泼、动静相宜。孩子们那摇头晃脑,神气活现的神态,充分展示了我们中华5000年的诗词瑰宝,这种吟诵,既是对语言文字的积淀,又是学生思想的启蒙、人格的熏陶。作为一节中国传统文化课,它又体现了以下几个“多”:

  一、所展示的古诗多。

  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孩子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古诗诵读复习学过的古诗,领略古诗词的神奇魅力。林老师带领孩子们诵古诗,佳言妙语对对碰。各个环节都紧紧围绕学习古诗、展示古诗来进行。整堂课,孩子们始终快乐着、兴奋着、学习着。

  二、所展示的形式多。

  孩子们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对古诗浓厚的兴趣得益于老师精巧的设计。林老师在展示古诗时,充分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有小组看图赛背古诗,有对佳言妙语,有和着音乐的旋律吟唱古诗,有根据诗意画出古诗,还有小组合作表演古诗。

  三、课堂的作用多。

  课堂上,孩子们不仅复习了所背的古诗,在对音乐、绘画、表演方面也有所接触,整堂课诗、书、礼、乐相结合,使人受到美的享受。

  一点建议:

  希望在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时,能指导孩子读出诗的韵味。

  教师评课稿 篇3

  这是一节很成功的语文复习课,曹老师准备的很充分,首先让学生回归书本,看书本都学习了什么课文,从而引出本单元的主题“秋天”,包括三篇课文:《秋天到了》、《风姑娘送信》、《石榴娃娃笑了》。本节课运用提问题的方式,帮助学生梳理本单元的知识点很好,让学生在整体上把握本单元的内容。

  曹老师能够创设问题的情境贯穿于整堂复习课中,练习题和复习的知识点能够对应起来,使学生能够进行及时的复习和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有成功之处,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我认为本节课教学环节设计还是比较合理的,针对低年级孩子的特点,本节课主要采用了闯关的形式,通过闯关看到秋天的景色,比较好的调动了学生参与复习的热情;在课中又安排了归类识字,从笔顺、笔画、形近字、等方便进行识字的复习,而且在课前还让孩子回家进行识字的梳理,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得到放松,一方面也可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2.比较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给同学提提醒,哪些字容易错,这既是孩子自己复习的过程,也是生生间互相指正的过程,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

  3.课文复习的时候,在屏幕上出示本篇课文的内容,并将背诵的篇目以填空的形式进行背诵,而且将这三篇课文的.内容以不同的形式进行背诵复习,有连线、有填空等题型,并且将进行一些句式的仿写,一会儿……一会儿……学生说的很好教师给予及时的奖励,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4在四关闯过之后,出示四副秋天的画面,而且每个画面代表语文七色光里面的四个成语,引出的很巧妙,将秋天的美景展现给大家,让我们眼前一亮,很值得学习。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部分时间安排不合理,例如笔顺那一部分可以少用些时间,练习要进行整体的反馈。如果后面出示四副图的时候可以闯过一关出示一幅图作为奖励,复习一个成语,四关过后将四幅图联系到一起进行再次熟读和背诵对应的四个成语。总体而言,这是一节很成功的复习课,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值得学习。

  教师评课稿 篇4

  一、情景设计,导入正文

  这是一首科学诗,课文的重点是通过诗诗意化的语言介绍深奥的科学知识,。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地难度,高瑞波的情景设计的巧妙。高老师说,同学们,现在听我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我是亿年前的一匹猛犸,我们的家族在拼命地寻找食物,因为,能吃的东西越来越少了,在这个时候,我趁大家不注意,悄悄地溜到了一边,自以为可以找到可口的美食,却不料,当家人们渐渐看不见的时候,我的危险来临了,我的脚踩在了一片软软乎乎的地上,却拔不出蹄子来,而且越陷越深,当我呼喊“救命”的时候家人已经走远了,我再也无法从这一片沼泽里走出来了,我不知道多少年过去了,今天,你们看到的我,就是这个化石。学生们听的入了迷,老师们也都被这个精彩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

  高瑞波老师的故事把所有的人都带到了一个美妙的境界,然后,高老师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化石吟>。

  故事新奇,巧妙导入。

  二、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高瑞波老师巧妙地将知识点、重点贯穿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听录音朗读课文时,让学生们注意听录音,然后找出录音中读错的字音,并纠正。听写词语,及时纠正书写,学生自主展示,课堂评价及时适度。老师调空有度,学生在整个课堂环节中,都积极参与,兴趣浓厚。

  三、评价及时,点拨适度,气氛浓厚

  在高瑞波老师的课堂上,小组合作探究紧张有序,讨论积极踊跃,老师评价及时,点拨适度而到位,给予学生鼓励和夸奖,老师的评价给学生增强了自主学习的信心。借助于多媒体的视觉效果和音频效果,极大地拓宽了课堂教学的多角度,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更增添了课堂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课堂文化,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

  四、爱,渗透整个课堂

  这节课上,书声不断,讨论声不断,掌声不断。高瑞波老师字正腔圆地为学生示范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分组朗读课文,掌声鼓励学生,小组自主展示学习成果,老师用掌声鼓励学生,学生将诗文的每一个章节所描绘的`情景,都用自己的语言编辑成精美的小故事,主动站起来讲述给大家听,那一个个的传奇般的故事,引起一阵一阵的笑声。

  爱,是无声的语言,一个和蔼的眼神,一句亲切的鼓励,一个微不足道的手势。都是爱的音符。高瑞波老师用她那特有的慈母般的声音,时时赞美学生在课堂的表现;并用她那圣母般的眼神,时时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反应,及时提醒和鼓励,师爱笼罩整个课堂。

  教师评课稿 篇5

  《小乌龟找工作》是一篇童话,通过生动的想象,讲述了小乌龟找工作的过程和结果,形象地刻画了小乌龟鲜明的特点,也揭示了一定的道理。

  首先,让学生说出看到题目知道什么?想知道什么?使学生从题目、中知道了主人公是小乌龟,主要事是找工作,并抓主了题目中的字眼“找”,知道了是一篇童话故事;提出了小乌龟到哪儿找工作?怎么找的工作?找到了没有等问题。明确地提示了课堂教学目标和重点。在处理每段的问题时也解决得很清楚,但是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看,应该把四个结构相同的段落,详讲一段,其他三段的学习,应让学生在总结学习方法后,自行汇报。我是牵着学生走的,以后要引以为戒。

  其次,在活动中体现了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这一过程的训练,如抓住数字“3”和数字“100”,体现小乌龟送信速度慢,找到没被录取的原因。抓住“转圈圈”一词,让学生演示,理解了小乌龟不是不努力

  工作,而是不会爬树造成的。

  再次,对朗读进行了有效指导。不但分析了语气、语调,而且对长句子的读法也作了指导。不足:出示课文最后一段,应该随机让学生说说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今后该怎样做。

  教师评课稿 篇6

  我们小学的语文教材本身都充满了文学味,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和感悟文本,浸染于浓浓的文学味中。就徐老师的这节课,我认为有以下特点:

  第一,这堂课给我最深的印象是浑然一体,抓住“词语”这根线紧紧地把教学的各个环节串在一起。这课表情的词特别多,徐老师安排了让学生划词、读词、理解词、运用词来达到积累运用的目的。把“板着脸、笑嘻嘻、愤怒、亲热、温柔、痛苦、伤心、着急、委屈、生气、龇牙咧嘴、嘟嘟囔囔、可怜巴巴、放声大哭”在屏幕上出示,然后指名读词,并在文中圈出来,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意思,以边读边做表情动作来理解词,最后以选词说话达到运用的目的。这一环节的设计感觉很好,学生因为有着忽喜忽怒忽悲忽怨各种表情演示,兴致高涨,也能比较直观形象地理解词语的意思,个别学生对某些词不理解就犹豫着不知道如何做表情动作,这时他们会左右观看,从同学的.表情中理解自己感到疑惑的词语。在这样的教学中,既轻松又收效好,老师的解释已经显得多余。

  第二,教师对课文未做过多的肢解、琐碎的分析,还课文的完整性。拎出课文的一个关键句:“笑是很重要。不过,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读课文从中找出理由,在体验小木偶的不幸的同时,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这篇童话故事所蕴涵的哲理。

  第三,文章再生动,毕竟是以文字为载体。课堂上,让学生走进角色以主人公的身份感受表演的形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它不但有利于更深刻地感知课文,而且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再创造的有效手段。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课本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多种能力。学生们通过亲自理解、表演,是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深化、再创造的过程。老师让学生演课本剧,目的是为了帮助理解课文,但感觉学生还未进入课本,进入情境之中,应该引导学生把自己当做小木偶,以小木偶的身份体验小木偶的感受,相信学生通过角色体验、朗读体验,会更深入理解童话作品的内容与表现艺术。

  这是一篇童话,建议学完课文后,让学生把原著与课文进行比较,学生肯定对童话的语言和表现形式有进一步地理解,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更能促进学生阅读其他童话。

  如何追求语文课的文学味,让我们的教学富有实效,这是我们所有语文老师要做的也是必须努力去做的事。

  教师评课稿 篇7

  本校于近期开展了各科优质课评比活动,我有幸观摩到一些有经验、有想法的教师所带的历史课堂,自觉获益匪浅。现将个人收获盘点如下:

  一、更新理念,与时俱进

  新课程已全面展开,与时俱进,接受、运用新课程的理念,是衡量一堂课的重要标准。如果仍一味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必然会被淘汰。课改潮流,浩浩荡荡。此次活动,无论是说课还是上课,老师们都较好的贯彻了新课程理念,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了很强的课改意识,目中有人(学生),手中有法,树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江苏宜兴中学的何平老师在讲授《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时,精心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搭建一个舞台,一部分同学模拟原告中国,一部分同学扮演被告日本,其他同学作为陪审法官,采用模拟国际审判法庭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课堂。

  二、精妙设计,创造亮点

  参加比赛的都是学校有经验有想法的骨干教师,每一节课都凝聚了他们的智慧和心血。

  回味听的每一节课,都不乏亮点。亮点来自教学设计的精妙,亮点来自精心预设的美妙,亮点来自教材讲解的声情并茂等等。

  例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他们创造性的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真正体现出我们教师的角色是导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路人。有的老师从导入到各知识点的讲解,一环扣一环可以说衔接得非常自然,学生都能很好的理解和跟进,思维没有断点。比如:福建林晶老师所讲授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一课,就通过忆文化;;说文化;;赏文化;;论文化;四个环节,先对整节课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再通过展馆的三个展区,

  1、交流之条件;兼收并蓄铸盛唐;

  2、交流之途径;陆海二路传文明;

  3、交流之典型;;争做使者创辉煌;层层展开使学生在一个个活动中,读懂历史、探究历史、感悟历史。这种独具匠心的设计,思路新颖,内容清晰,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很好地激发了学生探索历史的兴趣。随后,她又连续问了3个问题:

  1、今天我们使用了哪些方式和手段来学习历史?得出角色扮演、小组合作、史料探究、讨论法……

  2、你还知道哪些学习历史的方式和手段?

  3、当我们需要更多的资料来开展学习时,可以通过哪些渠道获取?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非常巧妙的将学习历史的方法融入到了本课的教学当中,给我很大的启发。如借助材料展示,及时指导学生怎样提炼材料中的信息。例如辽宁白灵老师讲授的《难忘九一八》一课中,对抗日战争的巨大贡献这一环节的处理上,她就精心选择了三则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得出结论。不但培养了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与创新思维,而且还使学生的历史素养得以不断升华。

  三、整合教材,深挖资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参赛老师大多对教材进行了大胆整合,力求疏通教学过程,巧设教学环节,而且表现的自然到位,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程内容。

  另外,乡土史作为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看得到和容易接受的知识,利用乡土教材进行教学,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在此次观摩课当中,江西南昌、湖南长沙、福建泉州、新疆石河子、青海等等,许多地方的乡土史资源都走进了课堂,使人身临其境,倍感亲切自然。

  四、精制,现代教学

  本次大赛我们看到了参赛老师们精心准备的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料,既有文字材料、图片材料、音频视频材料,也有发给学生的导学案等等,充分利用现代手段进行教学。而选手们制作的,更是巧妙,给在座的每一位学生和老师以视觉上的冲击。

  五、语言精练,情绪饱满

  学生在这样的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思维开阔活跃,积极性和参与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气氛非常浓厚。比如:请举起你的手,让我看到你的智慧与勇气、你真聪明、你太有才了、你和我想的一模一样等课堂语言随处可见。有的老师过渡语说得非常到位,使环节之间的衔接显得很流畅,比如实力对比,图表说话&口说无凭,材料为证;。还有提问形式新颖多样,如看服饰、认乐器、识英雄,情景再现,抢答等。

  当然,通过这次学习,我也看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优质课表演的成分较多,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不够突出,我个人认为有很多地方是在展示教师的个人风采。

  二是师生互动还仅仅限于师问生答,包括学生的讨论,都是教师提问,学生不能自主提出问题,教师也没有给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机会。

  三是对的依赖性比较强,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体现在里,个别教师根本没有板书,自始至终都是在操纵。

  小小的一次校内优质课比赛,使我开阔了眼界,深切地感受到了历史教法的美丽。我时时回想着参赛老师的课堂风采。他们新颖的教学方法、大方得体的教态、对教材的透彻理解等许多方面都是我学习的榜样,鞭策着我不断努力向前。教学需要艺术,而教学艺术则需要教师有深厚的基本功。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以他们为榜样,学习他们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学习他们对细微之处独具匠心的处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真正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逐步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打造出自己的教学特色,力求让学生学的更轻松、更愉快、家长和学校更满意。

  教师评课稿 篇8

  今天上午有幸听了施老师的讲课,讲了一节一年级数学上册关于“6、7、8加几”的课程,从听课中可以总结出一下几点:

  1、教师对知识的复习充分,了解到9加几的加法计算利用凑十法来进行计算,复习巩固了算法的原理以及方法,让学生明白9如何凑十,如何分解两一个数,这完全为本节课计算6、7、8加几做了很好的铺垫,学生也能够很快的从中领会到计算原理。

  2、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那就是,施老师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训练到位,学生从课堂的说凑十法的过程非常熟练,在课堂上也做到了不断练习,充分让学生反复说,准确说,流利说。

  3、对课本的教学用图充分挖掘,从例题中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明白题意,知道给出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的会利用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知道从不同的方向进行解决问题,有前后人数相加,有不同衣服颜色的人数相加,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4、注重计算的方法练习,例如在计算85=的时候强调可以看8分5,也可以看5分8,从两个方面进行解决问题,拓展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明白凑十法的灵活应用。

  5、从一个儿歌帮助学生解决凑十法的口诀要点,抓住特点进行计算,提供学生快速计算的小诀窍,利用减法计算结果,很得出结果。可以说是整节课教师都把握住了重点内容,强调方法练习,讲解细节重点内容,让学生明白抓住关键内容进行计算。

  对本节课意见和建议:

  1、能否在写课本例题时,让学生说说算式可以怎么列,或许有85或58,76或67的不同列法,这样可以结合到最后一题,为下节课渗透。

  2、摆小棒时可以让学生上台圈一圈或摆一摆,感受过程,计算结果也可以做到进行验算。

  教师评课稿 篇9

尊敬的市教科院罗主任,区教研室闵主任,夏老师,刘老师,前川五小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虽然是春寒料峭,但是黄陂前川五小却是暖意融融,我们新老朋友相逢在这里,共同学习探讨,真诚交流,倍感亲切。今天我们观摩欣赏了三位老师的展示课,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认为今天的三节课有激情、有智慧、有特色、有实效,当然也有一些小小的遗憾。三位老师的课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以语文素养的提高为出发点,以引领者、合作者的身份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真正让学生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师生在课文的重点,难点之处进行探索,交流互动,利用课文这个“例”,让学生得意、得言、得法,努力实现“例”的增值。三节语文课,洋溢着个性,飞扬着激情,彰显了魅力,听来让人心情舒畅,受益匪浅。

  纵观几节课,亮点纷呈,精彩不断,下面谈几点个人的感受。

  一、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教学目标定位准。

  三位老师坚守语文教学的本真,围绕一个中心,即以语言教学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和提高语文素养来设计教学,三维目标有机整合,体现年段和教材训练重点。例如:李慧萍老师的《壶口瀑布》是一篇语言优美,并有一定的难度与深度的课文,李老师能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认知实际设计明确合理的教学要求,有所偏重,而不面面俱到。在教学中,她十分投入并有感染力。在教学中语言简练清晰,善于诱导,以学生的'“读、思、悟、议、品”为主要手段,以学生的感受为主线,重视情景的创设,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突破重点段,提高课堂实效。课时目标具体实在,准确、科学、实用。

  二、体现阅读教学特色和学生认知规律,训练过程实。

  教学过程中,几位老师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热情,以巧妙的切入,动情的渲染,灵活的方法,机智的点拨,恰当的评价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例如:白红利老师老师执教的《雪地贺卡》,围绕“一个带有秘密的童年是多么的幸福这一中心”来体会童心世界的美好与纯真。以“我”发现雪人身上的贺卡及贺卡的内容为主线组织开展教学,教学流程清晰。整节课情、景、理顺序清晰,调动学生进行童真的感悟和思考,给学生以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滋润。

  朱娟老师在课堂上着重进行意境想象与朗读训练。教师抓词眼多渠道引学生入境,并通过品读、赏读、引读、范读等多层次、多梯度的读,体现了训练的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过程。既让学生能声情并茂地吟诵《渔歌子》,又能将《渔歌子》背后整个美轮美奂的诗词意象铭记在心,内化感悟,受到启迪,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以语言训练为本,品词、析句、明理、悟情,语文味浓。

  围绕教学目标,几位老师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抠词抠句,潜心会文,认真思考,把语言文字活化为生动形象的生活画面,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升华了情感。不论是在认识生字、对文中不理解字词的质疑、理解、还是理解文本的内容时都充分重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感悟。另外,特别关注学生的朗读训练。朗读的形式多样如(自读、听读、评读、合作读、角色读、配乐读等),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感悟文字背后蕴含的情感,走进文中描绘的意境,把简单的内容读丰富,把文字背后的情感读出来。课堂上学生诵读声不断,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受到美的熏陶。

  如李惠萍老师在这节课设计了不同层次的读。每次读都有明确的目的,做到了读得有梯次有提升:初读课文,发现壶口瀑布先声夺人的气势之美;再读重点词句,感悟壶口瀑布的壮观之美;研读重点句段,品味壶口瀑布的厚重之美,引导学生的思维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推向一个又一个的情感高潮。

  四、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学方法活。

  教学过程中,几位老师善于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乐学、爱学、会学。”

  1、揭题很有特色:李惠萍老师让学生朗诵有关描写黄河的诗句入手引入教学,白红利老师用猜谜及趣法创设情境。

  2、文本使用有创意:朱娟老师运用多形式品读,反复吟诵,让学生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西塞山、白鹭飞、艳若朝霞的桃花、潺潺的流水、肥美的鳜鱼、头戴斗笠的渔翁在垂钓、微风细雨等、引发学生从景物、色彩、声音等几个方面想象体会诗词所描绘的意境。特别值得赞赏的是在理解“不须归”一句时,巧妙地介绍作者的生平简介及其哥哥所写的和词,运用兄弟俩作诗对答朗读的方式,体会作者“消闲、飘逸、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不须归”的情致。

  3、启发学生质疑,以疑促读促思促悟。例如白红利老师在学生不经意之处启发质疑:看到这张贺卡,你有什么疑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展开想象,进而深入理解文本。

  4、课堂注重教给学习方法。如联系法、对比法、迁移法、联想法等等。

  5、课堂扩展适度。结合文本,适度扩展,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朱娟老师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她所补充的“一行白鹭上青天;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江雪》等古诗词与《渔歌子》紧密相连,恰到好处,让学生既加深了对本课《渔歌子》的理解,又拓宽了知识,升华了情感。

  6、课堂注重评价。教师评价语言丰富多彩,特别注意激励性的评价,给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下面谈几点不足之处:

  1、白红利老师的《雪地贺卡》一课容量过小,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理解贺卡的内容这一段,建议本课上到第四自然段为好。

  2、李惠萍老师的《壶口瀑布》学生的“说”和“议”显得过多,“读”略显不足。应结合具体的重点句段,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读出情,读出味。另外,配音读时音乐声要低一点,起衬托、点缀作用即可。

  3、三节课给人的感觉预设约束太强,课堂上的精彩生成不够。

  教师评课稿 篇10

  王老师《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一课,在教学中精心创设了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愉快地学习。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的呈现与实际和谐相结合

  教师在引入时注重了学生的实际,由浅入深。设计了知识链接。说出点P(-3,2)关于x轴、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等问题,搭建引桥,减缓新知坡度,并引导出新知。

  二、抽象与在直观和谐结合。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运用了自己制作的课件直观的呈现了点的对称性。让学生在探究中,对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特点一目了然。在验证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特点时,学生也容易进行。

  三、教与学和谐结合。

  在体验中理解知识,在教学中寓教于乐,在探究中关注知识的来龙去脉,在练习中复习穿插新知,让学生更好地探究了新知,整节课浅显易懂,浓缩创新,踏雪无痕,润物无声。

  四、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这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师生完全是一种朋友式、伙伴式的.合作关系,课堂气氛是和谐的、宽松的。教师温馨的话语、宽松的教学环境、自由的学习状态对学生的心灵是莫大的安慰和鼓励。正是这样的课堂,才保证了学生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状态下畅所欲言,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五、通过题组专题训练,集中解决本节难点,增加新知训练密度,培养创新思维。

  六、两人对学的学习策略,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还有,必要的常规训练,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还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本节课中许多看似是教师“不经意”的细小环节,实际上都是教师精心设计的结果。

  一点收获:教学要改,这点上大家都达成了共识;改革要稳,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因为教学只有一次机会,没有彩排,全是直播;形式要活,模式的选择有很多因素,学科、内容、对象、老师、情境等不同,可选的教学方式都可不同,要综合各种因素,选取最恰当的教学方式,因为我们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几点建议:学生小结要与目标呼应;注重数形结合;课堂检测结果要适时应用。

  教师评课稿 篇11

  这节课,课堂设计合理,层次分明,有以下几个优点:

  1、导入新课从学生熟悉的事去比。比高低,比体重,比多少等等。创设这样的情景让生发现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应用学生生活中的事情引入新知,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2、课堂教学设计合理、层次分明。李老师引导学生探究比的意义,比的读写法以及比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再到比的各部分名称,通过讨论主学生发现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及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0”,每个环节的'连接都是合理紧凑。

  3、课堂的练习紧扣目标落实比的知识。课堂充满着愉快的学习气氛,李老师的课堂语言精炼简洁,课堂教学效果好。

  建议:让学生多讨论解决一些习题的解题方法。

  教师评课稿 篇12

  现在在应用同题异构的教研活动中,常用的是多人同题异构模式,因为这种模式是多人参与,这样就更能展示更多人智慧,而且多人同时进行上课,对比性更强,那么就更具有研讨意义。

  今天两位老师上的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这节课,我认为可比性就很强,我们可以很好地对照思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两节课的对比性

  (一)教学结构不一致。

  第一节课是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找出两端都种的情况下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而第二节是从抽象的应用题入手通过画线段图从而发现出两端都种的情况下段数和棵数之间的关系。个人认为第一节课能善于预设学生对“间隔”这个抽象概念容易出差错的现象来入手,而且能采用很直观的五个手指入手,这点我认为预习的很好,而且也能采取很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二)教学内容密度安排不一致。

  第一节课的教学密度偏大,第二节课教学密度恰到好处。第一节,首先为了分析“间隔”这个较抽象的词语,用了手指、小朋友列队以及天安门12根柱子三个实例找出规律,简单问题复杂化了,用学生不易理解的“间隔”一词来导入这很好,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适当解说就可以了,没必要小题大做,从而照成让费时间,而且学生听得没意思,不够挑战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跟随慢慢下降了。后面又设计了楼梯、电线杆的例子,又有求棵数的、求全长的、求间隔数的,还有拓展题等等,虽然实小学生总体素质会较高一些,但是《植树问题》这个知识内容本身就比较抽象,所以内容太多会照成消化不了,灌输太过于多学生听得闷,老师也越上越着急,从而师生的互动也就受到了影响。

  而第二节的内容就明显单一一些了,练习题都是求棵数的问题,没以逆运用形式出现,这能结合教材情况和学生的实际进行预设教学密度,以至学生回答积极,学生反馈到位,学生学习效率高,这点值得学习。

  (三)教学导入方式不一致。

  第一节用猜《手》的谜语导入,将为后面观察五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做准备;第二节是问学生3月12日是什么日子直接导入主题,直接为下一环节的植树问题求需要几棵树做准备。这两种情况虽然都不相同,但都能结合下一个环节顺利过度。我认为都是能紧扣主题,并都是直接为后一环节做准备的,都是可以的。

  (四)教学板书设计理念不一致。

  第一节课能把书上的重难点知识(间隔数+1=棵数这一规律特点)写在黑板上,这样便于学生对照和记忆。而第二节的板书除了课题,其它的均为学生的'上台板演作业。些时本人想质疑:学生上台板演的作业能否替代老师的板书设计?

  二、两节课共同的优点:

  两节课都非常注重指导画线段图的画法。画线段图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确实能帮助分析题意作用,能使问题直观化,能有效提高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可是画线段图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在这里老师注重指导把抽象的植树问题有画线段图表示来帮助理解,这点做得很好。

  三、两节课的今后要注意的地方:

  1、要注重方法多样性的指导。

  如: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例题算出答案是否正确,应该先让学生想一想并说一说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也许学生会有很多验证办法。然后老师才指定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验证,而不是老师直接告诉学生可以用线段图验证,这不一定是唯一的方法,所以今后要结合新课标课程的标准注意方法多样性的引导。

  2、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两节课都是老师讲得较多,包办太多,今后要注意课堂上应该多让学生思考的空间,应该让学生多说,要结合新课标课程标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一特征。

  教师评课稿 篇13

  11月20日,我有幸参加了沙河市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效整合的培训,同时观摩学习了青年教师韩艳峰老师的精彩的课堂,印象深刻,感触颇深。

  韩老师讲的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秋天》,这是一首现代诗歌。七年级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而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这节课中,韩老师尽量充分发挥老师的作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来完成学习目标。我觉得,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创设学习的情境和氛围韩老师以歌曲《春天在哪里》开始了课堂活动,她首先让学生听并跟着一起唱,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了,接着她又让学生说出描写春天的诗句都有哪些,然后很自然的过渡到了秋天的话题,导入了新课。这堂课中,韩老师不时的适时插入音乐,营造了和谐优美的教学氛围。再讲第三段少女思恋图时,韩老师就是在悠扬的背景音乐中,让学生一边看图画,一边想,音乐帮助学生感受到了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唤起了学生心中情感,使学生的心灵产生了共鸣。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者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叶圣陶说过,教育者必起于达到不教的`目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韩老师引导学生学习,只给学生学习方法,然后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去体验和探究,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韩老师在这一点上做的很是突出。首先,韩老师让学生自读诗歌,其他学生听读,让学生总结出哪些字的读音不准或错误,,适时引导出诗歌朗读的第一步,要读准字音。紧跟着以第一节为例,给学生具体的讲解怎样划分朗读节奏,哪些字词应该重读,怎样读出诗的感情。然后就放手让学生去完成剩下的诗歌的朗读。韩老师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引导学生实实在在的去探索,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在这堂课上,学生们很快的掌握了节奏的划分并能有感情的了,效果很好。

  (三)注重师生评价,生生评价。每个问题的解答,或朗读,都鼓励学生自己进行评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整个课堂非常活跃。

  (四)教师语言简练,恰到好处由于本课是一首诗歌,在教学时,韩老师的语言简练,优美,富有诗意,饱含感情,感染着每一个学生。韩老师没有一句多余的话,每一个提问,评价,每一句过渡都恰到好处。

  (五)精心设计练习,体会学习的快乐。诗歌都是可以配乐演唱的,韩老师精心设计练习,让学生按照《春天在哪里的》的韵律,根据课文的内容,把课文改编成一首歌。学生们更活跃了,写歌词,唱歌。课堂的气氛达到了高潮,同时巩固和加深了课内知识。

  (六)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更富有生机这节课,韩老师对电子白板运用得恰到好处,白板为教学服务,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果。比如讲第三段少女思恋图时,韩老师首先给学生展示了一幅秋野画

  面,让学生观察并感受画面中缺少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韩老师又展示出一副画面,学生比较哪个好,好在哪里,生动直观的画面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她不像我们有的老师,只是死板硬套的在课堂上放课件。而韩老师这节课使得信息技术和教学得到了有效的整合。

  这次课堂使我受益匪浅,以后我要汲取其中的优点,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

  教师评课稿 篇14

  教育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最好的课总是下一节。下面我谈谈三堂课所反映出来的问题:

  1、朗读不够。朗读是学习语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书声琅琅的语文课才是回归本色的语文课。三堂课中学生的朗读都还不够。朗读花的时间不多,学生读得不够到位。特别是第一节课和第二节课,老师大量的分析讲解占去了很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微乎其微。

  2、问题不精。老师课堂上所提的问题过于繁琐,课堂从头到位都是用问题串联下去的。有些问题没有思考价值,有些问题是填空式的问题,老师说前半句,学生补后半句。因为问题不精练,课堂上老师的话语显得啰嗦,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也被占去了。教学要抓中心问题,要抓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不要一问到底。

  3、感悟不深。老师课堂上只注重理解课文内容,没有注重文本的`熏陶感染作用。老师挖掘不够,学生感悟不深,许多地方如果老师顺水而行,会有巧妙的课堂生成,但老师都是点到为止,蜻蜓点水一般。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浮于表面,没有触动学生的心灵。

  4、激情不足。课堂上老师的情感投入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老师不但要做一个有感情的人,还要做一个会煽情的人,只有老师心中燃起一片火,才能点燃学生心中的熊熊烈火。三位老师中杨正发老师在这一点上做得比较好,其他两位老师有所欠缺。

  5、训练不实。语文课是学文习字的课。语言文字的训练要放在首位。老师们没有很好地抓住语文训练的点,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重点句子读得不够,重点词语没有引导学生好好地理解。重点段落没有让学生美美地朗读体会。课堂如过眼云烟,学生一下课就忘记了,我们的课以后一定要上得扎实,朴实。让学生每一堂课有所收获。

  教师评课稿 篇15

  执教综合实践活动课,对我来说是一场艰难的跋涉之旅,也是一次收获丰盈的快乐之旅。因为准备的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推翻了一次又一次的预案。但是,当走进课堂,和学生一起畅谈喜欢的食品,谈论食品添加剂这个大家既陌生又熟悉的话题,研究如何确定课题、制定计划时,那份心息交融的默契,那份彼此成长的快乐就充盈心间,让我切实感到做一名综合实践指导教师的成就与幸福。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做到了以下三点: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学

  本课的研究主题围绕“食品添加剂”展开。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色、香、味等品质,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到食品中的化合物质或天然物质。如果这样解释给学生听,既枯燥又难以理解。因此,在上课伊始,我从学生最喜欢吃的食品谈起,让学生说一说:“你最喜欢吃的食品是什么,为什么喜欢吃?”从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可以看出,这一话题马上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兴致勃勃地描述着食物可口的味道,诱人的色泽等。在此基础上,我抛出问题:让食品变得美味诱人的秘密是什么呢?由此引出“食品添加剂”。然后联系学生查阅的资料,谈一谈食品添加剂的作用,聊一聊社会上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通过资料介绍、视频展示等形式,使学生对食品添加剂有了感性的认识,产生了进一步研究的兴趣和愿望。

  二、循序渐进,授之以渔

  确定课题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起始环节,但是确定一个既有价值又能够研究的课题对小学生来说有很大的难度。为此,我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首先,让学生提出自己最想了解的问题,把它写下来;然后,在小组内选择一个问题。在选择的过程中,可以看到有的小组争执不休,有的小组迟疑不定。这表明对于选择问题的标准学生还不清楚。这时,我出示两个问题:“一是太阳离我们有多远?二是我班学生近视情况的调查”让学生从中选择。在对比选择中,学生明确了选题的标准。选好问题后,再来学习如何规范地表述课题。这样,把一个原本抽象的过程进行了细化分解。学生成功地确定了研究课题,也掌握了科学的方法。

  三、化繁就简,形象直观

  在制定研究计划的时候,如果我们直接套用成人的模式,让学生来制定,那他们肯定是望而却步了。所以,我把计划表进行了简化。左侧分为“研究课题、成员分工、研究方法、成果汇报形式、聘请顾问”等五个栏目,右侧栏是相应的备选答案。学生只要在相应的栏目填空或打勾,就能完成。这种方式,不但顺应了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能让学生初步了解制定研究计划的步骤。

  总之,本课的教学始终遵循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兴趣,提高综合素养的原则。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发挥自主能动性,发展个性,提升能力。

  教师评课稿 篇16

  1.“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觉得李老师这句话说得好,这句话在启迪学生不要将知识拘泥于课堂,课外的知识更应该关注。现在的学生认为上课才是学知识,下课的所有时间都应该放松放松再放松,尤其一放假起来什么都不知道,就知道去了哪些地方,玩了什么东西,吃了什么好吃的'。学风不正。

  2.读小小说教给学生方法:人物情节图。给予学生学习与运用的台阶。学生在理解后自然会照猫画虎,将概括的更为深刻。教师让学生小组讨论,将问题变得更为简单。

  3.在了解小小说的特点时,教师带领学生边汇报边理解。将小小说的特点与课外的两篇阅读相结合,一文一特点,一特点一文,结合理解甚为巧妙。

  建议:学生写的人物情节图由于字太小看不清楚,教师应该将自己最为心仪的图抄到黑板上,让大家都看到更好。实际上可以利用投影仪,大家齐比较齐推荐更好。

  教师评课稿 篇17

各位专家,各位数学同仁们:

  上午好!今天我们齐聚水头四小共同参与以“项目评价”为核心的教研活动,一起倾听由董**老师和陈**老师围绕“人人过关、善学乐学、学力取向、习惯养成”这16字原则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肯定各有所思,也必然有诸多收获。接下来,我根据董老师执教的《搭配二》一课,愿与大家分享一些浅薄的想法,若有不成熟之处,还望大家多多指教。

  本次董老师执教的《搭配二》里呈现的内容是第一次以新课的形式出现在课堂里,在我们去年任教的时候还只是在新课后面的“做一做”出现,解决这个问题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并不难,所以董老师把重心放在让所有学生积极参与整个课堂,并明里暗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注重策略的习惯养成上。从课一开始,董老师就以“今天我们去数学乐园挑战有关数字的搭配问题,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有没有信心?”这样鼓动性的语言让全体学生以热情高涨的态度进入课堂,深切激起学生的学习性和斗志欲。在董老师层层紧扣的各环节里,也处处显示全体学生参与的`痕迹,他让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写下组成的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好似漫不经心经过每个小孩身边,实则关注了每一个小孩的学习状况。在每一个反馈环节,他也积极带动学生参与评价和思考,在认真阐述自己解题方法的同时关注其他同学的想法,并能有效地吸纳更加优越的做法。在整节课里,我们总能看到董老师和学生们积极互动的欢快场面,学生学得开心,教师引得巧妙。

  同时,在这节课里,我们也能清晰看到董老师非常注重带动学生利用方法的迁移来解决新问题学习新知识,他在挑战一里用简实、朴素的引导语让学生回顾了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的多种方法,学生自然而然利用小结出来的比较优越的方法解决了0、1、3、5这个环节,此时老师没有过多言语,水到渠成。在以后类似的学习中,学生也必然会利用这种有序的思考方式来解决问题。

  在这节课里,我们也看到董老师精心准备的教学材料的呈现,“多一个数呢”、“换一个数呢”、“还是这四个数,换一个问题呢”就把这节课串成串,学生觉得有趣,老师又能授予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看似简简单单,却蕴含诸多朴实的智慧。

  这节课虽以挑战为线,学生乐学,场面欢快,却也不难看出董老师一直稳稳拿捏“人人过关”这个尺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中,他有意无意引导学生发现先确定十位的优越性,他又以多种形式,或独立思考或说或听或写,来巩固此种思考方式,尽可能让每一位小孩都掌握思考问题的有序性和完整性。

  我们从这节课看到董老师精心的设计和三(3)班学生的精彩表现,但我们也知道真实的课堂必然存在遗憾,所以,这节课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比如,让一直从教初中数学的董老师来调控一个小学三年级的课堂,怎么样给予更轻快的节奏?如何让我们的课堂里多一些对学生有激励作用的有效评价?在一个学生层次差异很大的课堂里如何既不抹杀尖子生的兴趣,又能关注后进生的学习?等等。希望各位专家、领导能给予指点帮忙解惑。

  以上是我听完这节课后一些不尽成熟的想法,还望各位多多指点,谢谢!

  教师评课稿 篇18

  《克与千克》是三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重量单位,但是重量单位并不像长度单位这种这么直观,它让学生理解有点抽象。但易老师能较好的把握教学的脉络,能立足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攻破教学重难点。值得我学习的地方真的很多很多,我就谈几点我认为这节课最成功的地方。

  一、首先在导入环节,新课一开始,易老师就充分迎合了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学生开展背一背游戏,使学生真实的感受到:物体有轻有重。接着让学生一手托一枝铅笔,一手托书本书来感受重量,并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感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觉,顺利的引出本课的课题。并且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二、在新课教学中,易教师准备了恰当的教具和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切身感受克和千克这两个较抽象的质量单位。尤其是每个学生都发了一个一克的硬币,教师带了很多一克的硬币,让学生知道一个硬币是一克,十个大约是十克,五十个大约是50克,等等一步一步的引导,还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些上面标有重量的东西,可以亲手去掂量。很自然的让学生从认识克过度到千克的认识,让学生充分感受克和千克。

  三、课堂组织得很好,一开始学生积极性不高,但通过老师鼓励性的.语言,还有恰到好处的引导,互动环节的设计等让气氛慢慢活跃和轻松起来了,在这节课中我们看到学生动手了,动口了,动脑了,合作了,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越来越积极了,后来甚至等不到老师叫他回答就脱口而出了,当问到比千克更大的单位时,有的学生还欢呼有万克,虽然没有答对,但是可以看得出学生的思维很活跃了,也可以说是学生有了成功体验时发自内心的欢呼。

  总之,这节课思路清晰,体现了数学课的特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乐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学习,团结互助的精神,尝试到了成功的快乐。我觉得这是一节很成功的课,实在要讲缺点,我也只好发表几点不成熟的看法;我觉得在教学称物品的重量时候,因为那个盘秤怀了,所以易老师就没有详细讲解怎么样来认和怎么样来称物体的重量,但是学生还是在上认出了物体的重量,本来要让学生自己拿着物品自己称一秤就更好。还有,讲完了克和千克时候,设计了一些练习,但是我觉得应该再设计一点有猜一猜某些物品的质量的练习,让他们和刚才建立在脑海里的一些物品质量进行对比来猜测某些东西的大概质量。

  教师评课稿 篇19

  听了《找次品》这节课,我受益非浅,下面我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纵观整节课,这节课真是教师教得活泼生动,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老师很好的注意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地暴露出来。同时老师还特别注重面向全体学生,让其活泼主动地发展。总体来说,是一节比较成功的数学课。特别突出以下几点优势:

  一、整堂课的设计既大气又细腻

  在教学的设计上,老师通过3个,5个待测物品让学生初步感知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接下来老师大胆地选择了2187这个待测物品,让学生大胆地猜想如果用天平来称至少要几次保证找到次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于是探究也变得顺理成章。最后通过层层探究,揭示规律,利用规律成功找到27个、81个、243个——2187个需要的次数,柳暗花明,让人不觉感叹数学的魅力!

  在材料的选择上,老师在教学探讨待测物品数量为5个、9个时怎样找次品,并罗列出各种解决方案;然后从这些方案中初步寻找感悟规律,但是老师并不急于总结规律,而是让学生说说8个物品找次品至少需要几次?老师不是选择10个12个,而是选择了8个,我觉得老师8个待测物品选

  的非常好,在学生的意识里都是把待测物品平均分,分成2份的方法,在9个待测物品里,学生已经解决了要均分,但是学生对要分成3份还是有疑惑的,补充了8以后更加完善了要分三份这个规律,而且不管待测物品是不是3的倍数,只要尽量均分就可以了。

  二、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

  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一直是我们数学教学学科的特色。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简单的教材还是复杂难的教材,老师在教学时候都应该渗透一定的数学思考方法。

  老师从一开始就渗透了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方法,然后在学生众多的'策略中提炼出一般方法和优化策略;最后,再利用归纳出的方法去解决待测物品数更多时的问题。这过程中,老师就渗透了不完全归纳法,优化策略、分析,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

  三、重视操作活动,发挥主体作用。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组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多种感知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

  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节课老师多次放手让学生操作探索,注重指导学生操作,在动手操作中,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主动地获取知识。老师敢于“放”,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这节课的教学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只要教师放开你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

【教师评课稿】相关文章:

教师是怎样评课的及评课稿04-23

教师评课稿02-10

《荷花》教师评课稿06-02

老师评课稿02-21

教师评课稿(精选20篇)10-11

复习课评课稿04-08

小学语文教师评课稿08-03

幼儿园教师评课稿03-27

春雨评课稿08-18

《通分》评课稿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