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滨小城评课稿

2021-11-29 稿件

海滨小城评课稿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三篇课文《海滨小城》。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我将围绕“深度阅读,让言语与思维共生长”这一主题,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一多维联结,分析教材二了解学情,关注起点三确定目标,聚焦核心四解说过程,深度阅读)

  一、多维联结,分析教材(主要从这两方面分析)

  1、从语文要素来看

  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来写。”通过细致解读我发现了其中这些要点,要让学生首要学会去找找每段话的关键语句或你最最喜欢的句子,尝试去引导和鼓励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可以从多种角度去发现问题,理解问题。

  2、从单元结构来看

  三上第六单元共有课文四篇,《古诗三首》是从课后习题中提出说说关键诗句的意思,《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以泡泡的形式提示学生关注关键语句,《美丽的小兴安岭》是选择关键句中的词语去体会整句话的含义。《海滨小城》是课后习题引导学生从段落中找出关键语句。不同的几篇文章都从关键句子或词语中去引导整单元的教学重难点。

  二、了解学情,关注起点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对本课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如下:

  (1)从学习习惯上来说,三年级的学生阅读的方法性还比较欠缺,大多关注的是文章的内容,而对较重要的句子并不能较好的理解。

  (2)从学习能力上来说,三年级的学生对于本单元的找关键句的能力还较弱,不能从关键词句中获得更深的阅读体验。

  三、确定目标,聚焦核心

  根据学情的了解,基于本课“深度阅读,让言语与思维共生长”这一主题的设定,我确定了以下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

  1、语言目标: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会识、会写生字,理解难懂的词语。

  2、思维目标:能借助课文的提示找找关键句,初步感受关键句是如何表达整段的意思展开。

  3、价值目标:体会出我爱祖国,爱祖国的每一寸土地,爱祖国的壮美山河的情感体验。

  依据目标的设定,结合教材编写意图和三年级学生认知特点,我将重点定位在:找关键句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进而培养孩子的语言和思维力的发展。

  因此,我在了解学生学情基础上加大对课文学习方法的指导,鼓励学生自己探究并能从课堂中去生成,培养学生运用抓关键句子的能力去阅读课文,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步协调发展,从而助力他们成为积极主动的阅读者。

  四、解说过程,深度阅读

  根据目标定位,我安排了如下四个板块的教学过程。我的设计策略是:找出关键句、提出理解、规范语句运用、思考阅读角度,从而层层递进:

  (一)开门见山,谈话揭题

  本课学生已课前预习,而且是本单元第三篇课文,因此我将直接谈话出示课题再请学生读正确,认读“滨”这个生字,接着出示“滨”在字典中的义项,请学生选择海滨在这应该是哪种义项。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读读有关于其他滨的词语,让学生明白不同的词语有不同的意思,可以由同一个字来表达。

  (二)课堂练习,反馈预习

  我结合课堂学习单“让学生听音选择正确的读音”来巩固难读的生字词。接着通过学生朗读词语,自己给词语归类谈发现,如:第二行都是描写亚热带的.树木,并结合有特色的图片展示识记。如:凰的认识,凰本作皇,指山海经中的皇鸟。“皇”的外围加上风字框,表示“跟随鸟王的大批鸟群”。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为凤,雌为凰,总称为凤凰,常用来象征祥瑞。

  (三)深度阅读,习得言语

  1、借助图片,了解内容

  学生自由读文,聚焦:“课文写了哪些海滨小城的景象,这些景象是什么样的?”这一主问题。让学生根据大屏幕上“美丽迷人的风光照”请学生一一对照,一一朗读风景照下的优美文字。在朗读、交流、提取中以图片+文字的形式来说海滨小城的景象。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从形象的图片和文字中去提取信息,也加强了课文语言和自身语言的有效结合。

  2、探究局部,学会阅读

  阅读教学不只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应该助力学生“学会阅读”。在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后,继续默读课文,研读第4段“找你最喜欢的句子或你觉得最重要的句子,画出来”。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关注言语的路径,促进学生语文智能的发展,让学生真正阅读。如“有……还有”的句式表达,如“很多、满院都是、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之中”等词想象庭院的美丽,而这些都是在写树,从而发现是围绕第一句话来写的。

  3、迁移内容,拓展阅读

  从局部到整体,那么5、6自然段中还有没有类似的关键句子呢?也请你找找画画。继续交流中,引导学生关注每段第一个句子,让学生把自己独到理解的关键句和词语张贴在黑板上,一目了然。左边的是关键句而右边的是详细描写的句子。进而让学生去朗读,合作读、配乐读、当小导游带读,读好每个关键词语并理解语言背后的意义。

  (三)摘录思考,启迪下课

  阅读课文时要关注表达有特点句子的意识,养成主动积累的好习惯。文中提到的一些海滨小城的景物学生比较陌生,可以用图片+文字的摘抄形式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也为下节课做进一步铺垫。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

  板书突出了语文要素,也关注了课文言语表达,进而提升学生语言思维力的发展。

  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在课堂阅读中深入引导,引导中继续阅读,让学生品味语文好滋味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敬请批评指正!

海滨小城评课稿2

  课文《海滨小城》是一篇写景的美文,全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海边美景,第二部分写的是小城美景。这篇课文文字精美,条理清楚,重在让学生从视觉上去感受,从文字上去懂得海边小城的独特魅力,激起他们对大海的憧憬之情,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今天有幸听到吴老师执教这篇文章,教者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让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一、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第一次接触海滨小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进这独特的文字天地里,吴老师进行了课前谈话,由孩子们意想不到的爱好摄影带来一组美妙的旅游景色,长兴的城山沟,花海树海;大唐贡茶院,人文美景;宁静辽阔的仙山湖;金色海洋——十里银杏长廊。由我们的家乡——长兴的美景转入作者的家乡——广东的海滨小城,打破陌生感,以情带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视觉上的冲击配上娓娓道来的介绍,让人眼前一亮。

  二、紧扣语文要素,落实教学目标

  《海滨小城》是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在本课课后习题中,也围绕着语文要素展开,并贯穿着方法的学习与运用。

  在吴老师的执教过程中,紧扣语文要素,方法先行,如初读课文时,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海滨小城的5处景色:海上、沙滩、庭院、公园、街道,孩子们是如何快速找到的?经过思考和老师的引导,孩子们发现了这些地点都在每段文字的开头位置,紧接着,吴老师说:“课文后面的第二题也是这样告诉我们的,有些句子很重要,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段话的意思,有些句子还能帮助我们快速地读懂整篇课文,以后在读书的时候,也要关注这样的句子”,通过学生的思考,到老师的方法小结,再到课后题目的点睛,步步扎实。

  在精读课文1—3自然段时,吴老师巧设2个疑问,“假如你来到海滨小城旅游,你的手中有一架照相机,你会拍下哪些景色?”“想一想那些内容是无法用静止的镜头呈现的,圈一圈”,紧紧围绕课后习题一“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写了海滨小城的哪些景象?这些景象是怎么样的?”展开,让孩子们在动手贴一贴、动嘴反复读、动脑勤思考中掌握了这些景物的特点:富有海滨特色,色彩丰富,也了解了作者的写作顺序:从远到进,从大到小。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

  本课是一篇写景美文,《语文课程标准》学段阅读要求中提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课后习题也有明确的内容指示,吴老师在授课的最后环节中指导学生积累,并提出了明确的积累要求,将学生在平时积累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小贴士的形式呈现出来,切合学生实际。

  三、关注学生“本真”,提倡自主探究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教学时应充分体现“以生为本,自主发展”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在吴老师的执教中,采用了自由朗读、个别读、师生合作读、配乐朗读,用上轻快的语气读、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式,让孩子们在读上下功夫,让读贯穿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使学生通过自读感悟,感悟文中所蕴含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在读中升华情感,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与文章产生共鸣。

  同时,《语文课程标准》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吴老师的学习建议2板块分步释疑,由自读圈划到四人小组内互相交流各自的发现,再到将小组内的发现与全班一起分享,与孩子们一起找出动态美景,这个过程是老师引导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巧妙设计教学,紧抓教学目标,关注学生“本真”,吴老师为我们展示一节富有浓浓“语文味”的课,也让我受益匪浅。如果说有一点美中不足,那可能就是在教学之前,还要充分考虑学情,可以预设预习单等提前检查学生的预习新学情况,或许可以更好地展开教学,当然,这也是一点拙见。

海滨小城评课稿3

  今天的听评课是郑老师讲授的《海滨小城》。这篇课文条理十分清楚,先写海滨,再写小城。写海滨由远到近,先写大海,然后写海上的船舰和渔民、战士,再写海滩。写小城,先写家家庭院都栽了很多树,再写公园里的大榕树,然后写干净的街道。每介绍一处地方的景色,都能抓住景物的特点,生动形象地把它们的静态、动态、颜色、大小、数量、形状等具体地描述出来,突出了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

  一、导入环节

  这节课郑老师的导入方法是直接导入,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海滨小城这篇课文。开课伊始郭老师叫学生读课题,提醒海滨小城这篇课文的课题暗藏玄机,明确是写的海滨和小城,接着进入课文的学习,寻找相关内容。在评课环节老师们对此提出异议,认为不能把题目割裂理解,海滨是用来修饰小城的。我觉得从内容来看,课文就是讲的这两部分,以此理清文章脉络也可以。

  二、学法渗透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学法指导,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是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更是至关重要。郑老师教学《海滨小城》这篇课文时在此方面下了一番工夫。授之以渔,扶得自如。如教学第四自然段,让学生找出中心句,然后让他们边读课文边品赏出这个自然段的意思,除了写树木的种类多外,还写到桉树叶散发出的香味浓;凤凰树开的花如一片片红云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庭院的特点,并会用准确而精练的词“很美”、“树多”归纳出来。整篇课文学完后,自己回顾课文3———5自然段,发现第一句都是中心句,掌握了这种写作方法。

  三、习得写法

  对课文分析、理解后,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关键的一点每次听完郑老师的课,她的那种沉稳,娓娓道来,润物细无声的讲课风格,我只有感慨,佩服!

海滨小城评课稿4

  11月14日是我们语文组听评课活动的第七次听课活动。我们小组的十来位老师都认真聆听了郭xx老师执教的三年级上册《海滨小城》一课。这篇课文条理十分清楚,按分——总的结构,先写海滨,再写小城。写海滨由远到近,先写大海,然后写海边、庭院、公园、街道。每介绍一处景色,都能抓住景物的特点,生动形象地把它们的静态、动态、颜色、大小、数量、形状等具体地描述出来,突出了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这一主题。

  我从教材分析中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又听了郭老师的课,更是受益匪浅:

  首先是复习巩固字词扎实。

  因为是第二课时,所以郭老师对于字词的复习非常到位,采用了多种形式的熟读,分类进行了复习,特别强调了—-“胳臂”的臂bei一词的正确读音。还让学生理解了“渔民”的“渔”和“捕鱼”的“鱼”的区别。又对“的、地、得”的用法进行了复习巩固,让学生有所得有所悟。用时近9分钟,可谓复习充分。

  其次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郭老师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先让学生找出中心句,然后让他们边读课文边品赏出这个自然段的意思,除了写树木的种类多外,还写到桉树叶散发出的香味浓;凤凰树开的花如一片片红云。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庭院的特点,并会用准确而精练的词“树多”、“花红”归纳出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诱导作用,让学生做到了“多思”、 “多读”,强化了对学生的语言训练,激发了学生积极发言的兴趣。

  再是抓重点,由扶到放的教学法。

  郭老师的这节课,由扶到放,潇洒自如。如郭教师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先是引导学生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地品读这一重点段,接着就让学生运用同一方法去学学习后面的自然导,并作出小结。这样的“扶”、“放”收到了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最后是板书简洁、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郭老师的课真是做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海滨小城评课稿5

  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向得当。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对课堂教学有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王老师的这堂课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借助课堂,圈划出课文描写的场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圈找颜色词,读出海滨色彩之美;

  3、通过抓住关键词,比较、发现,读出海滨变化之美;

  4、仿写色彩和动静的变化来写一段话。

  细读文本之后,发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恰到好处、不偏不倚,符合三年级语文学科的特点和三年级学生发展的特点,植根于文本又立志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明确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使听课的学生、老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王老师在课堂上行之有效地落实这些教学目标。

  二、精选教学内容,精排教学活动

  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王老师精选了以下教学内容:圈划地点词,给地点词分类,发现于课题“海滨”、“小城”分别对应,感知课文大意,三年级的学生对于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有难度,王老师为学生搭了一个支架“圈划地点词”,有了地点词和课题的帮忙,学生对课文大意的理解变得水到渠成;找出写得特别美的句子,特点美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海滨”部分,以读代讲,读色彩词、比较读、配乐读、对比读、变化读,用“读”的方式理解大海从五颜六色变成金黄色,沙滩从安静变成喧闹。王老师紧扣海滨的“变化”,充分发掘课文的语言文字、插图,补充图片、音乐,从视觉、听觉,想象理解、感悟体会,多重方式,多重感官能动地深入理解海滨的变化之美。学习了课文的海滨变化,王老师将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联系生活,出示学校早晨日出前后的变化和操场学生出操前后的变化图,引导学生观察,再用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写话练习。这种活学活用迁移学习方式,既将语文的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又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还为习作教学提高方法和素材,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教师主导有效,学生活动主体

  “学为主”是我们这几轮培训的主题,“学为主”的课堂要有“时间保证”、“大量读写”、“质疑问难”、“学会学习”。王老师课堂上设计了四个学习活动,把大量时间用来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活动,教学目标就是在这些学习活动中落实的。王老师引导学生借助课题、地点词感知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圈找颜色词,通过朗读,感知海滨色彩美;引导学生抓特别美的词、句,通过比较、发现、朗读,感知海滨变化美;引导学生用作者的写法来写我们的校园的变化,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王老师在课堂里将读与写深层结合,真正达到读中有写,写中有读,读写一体,极大程度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学为主”的理念贯穿课堂始终,使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

【海滨小城评课稿5篇】相关文章:

1.海滨小城评课稿

2.军神评课稿

3.《跳高》----评课稿

4.《秋天》评课稿

5.《鲸》评课稿

6.搭配问题评课稿

7.《比尾巴》评课稿

8.放小鸟评课稿

9.咏华山评课稿

上一篇:烈士纪念日讲话稿 下一篇:海滨小城评课稿
海滨小城评课稿5篇

海滨小城评课稿

2021-11-29 稿件

海滨小城评课稿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三篇课文《海滨小城》。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我将围绕“深度阅读,让言语与思维共生长”这一主题,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一多维联结,分析教材二了解学情,关注起点三确定目标,聚焦核心四解说过程,深度阅读)

  一、多维联结,分析教材(主要从这两方面分析)

  1、从语文要素来看

  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来写。”通过细致解读我发现了其中这些要点,要让学生首要学会去找找每段话的关键语句或你最最喜欢的句子,尝试去引导和鼓励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可以从多种角度去发现问题,理解问题。

  2、从单元结构来看

  三上第六单元共有课文四篇,《古诗三首》是从课后习题中提出说说关键诗句的意思,《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以泡泡的形式提示学生关注关键语句,《美丽的小兴安岭》是选择关键句中的词语去体会整句话的含义。《海滨小城》是课后习题引导学生从段落中找出关键语句。不同的几篇文章都从关键句子或词语中去引导整单元的教学重难点。

  二、了解学情,关注起点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对本课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如下:

  (1)从学习习惯上来说,三年级的学生阅读的方法性还比较欠缺,大多关注的是文章的内容,而对较重要的句子并不能较好的理解。

  (2)从学习能力上来说,三年级的学生对于本单元的找关键句的能力还较弱,不能从关键词句中获得更深的阅读体验。

  三、确定目标,聚焦核心

  根据学情的了解,基于本课“深度阅读,让言语与思维共生长”这一主题的设定,我确定了以下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

  1、语言目标: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会识、会写生字,理解难懂的词语。

  2、思维目标:能借助课文的提示找找关键句,初步感受关键句是如何表达整段的意思展开。

  3、价值目标:体会出我爱祖国,爱祖国的每一寸土地,爱祖国的壮美山河的情感体验。

  依据目标的设定,结合教材编写意图和三年级学生认知特点,我将重点定位在:找关键句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进而培养孩子的语言和思维力的发展。

  因此,我在了解学生学情基础上加大对课文学习方法的指导,鼓励学生自己探究并能从课堂中去生成,培养学生运用抓关键句子的能力去阅读课文,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步协调发展,从而助力他们成为积极主动的阅读者。

  四、解说过程,深度阅读

  根据目标定位,我安排了如下四个板块的教学过程。我的设计策略是:找出关键句、提出理解、规范语句运用、思考阅读角度,从而层层递进:

  (一)开门见山,谈话揭题

  本课学生已课前预习,而且是本单元第三篇课文,因此我将直接谈话出示课题再请学生读正确,认读“滨”这个生字,接着出示“滨”在字典中的义项,请学生选择海滨在这应该是哪种义项。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读读有关于其他滨的词语,让学生明白不同的词语有不同的意思,可以由同一个字来表达。

  (二)课堂练习,反馈预习

  我结合课堂学习单“让学生听音选择正确的读音”来巩固难读的生字词。接着通过学生朗读词语,自己给词语归类谈发现,如:第二行都是描写亚热带的.树木,并结合有特色的图片展示识记。如:凰的认识,凰本作皇,指山海经中的皇鸟。“皇”的外围加上风字框,表示“跟随鸟王的大批鸟群”。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为凤,雌为凰,总称为凤凰,常用来象征祥瑞。

  (三)深度阅读,习得言语

  1、借助图片,了解内容

  学生自由读文,聚焦:“课文写了哪些海滨小城的景象,这些景象是什么样的?”这一主问题。让学生根据大屏幕上“美丽迷人的风光照”请学生一一对照,一一朗读风景照下的优美文字。在朗读、交流、提取中以图片+文字的形式来说海滨小城的景象。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从形象的图片和文字中去提取信息,也加强了课文语言和自身语言的有效结合。

  2、探究局部,学会阅读

  阅读教学不只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应该助力学生“学会阅读”。在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后,继续默读课文,研读第4段“找你最喜欢的句子或你觉得最重要的句子,画出来”。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关注言语的路径,促进学生语文智能的发展,让学生真正阅读。如“有……还有”的句式表达,如“很多、满院都是、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之中”等词想象庭院的美丽,而这些都是在写树,从而发现是围绕第一句话来写的。

  3、迁移内容,拓展阅读

  从局部到整体,那么5、6自然段中还有没有类似的关键句子呢?也请你找找画画。继续交流中,引导学生关注每段第一个句子,让学生把自己独到理解的关键句和词语张贴在黑板上,一目了然。左边的是关键句而右边的是详细描写的句子。进而让学生去朗读,合作读、配乐读、当小导游带读,读好每个关键词语并理解语言背后的意义。

  (三)摘录思考,启迪下课

  阅读课文时要关注表达有特点句子的意识,养成主动积累的好习惯。文中提到的一些海滨小城的景物学生比较陌生,可以用图片+文字的摘抄形式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也为下节课做进一步铺垫。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

  板书突出了语文要素,也关注了课文言语表达,进而提升学生语言思维力的发展。

  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在课堂阅读中深入引导,引导中继续阅读,让学生品味语文好滋味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敬请批评指正!

海滨小城评课稿2

  课文《海滨小城》是一篇写景的美文,全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海边美景,第二部分写的是小城美景。这篇课文文字精美,条理清楚,重在让学生从视觉上去感受,从文字上去懂得海边小城的独特魅力,激起他们对大海的憧憬之情,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今天有幸听到吴老师执教这篇文章,教者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让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一、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第一次接触海滨小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进这独特的文字天地里,吴老师进行了课前谈话,由孩子们意想不到的爱好摄影带来一组美妙的旅游景色,长兴的城山沟,花海树海;大唐贡茶院,人文美景;宁静辽阔的仙山湖;金色海洋——十里银杏长廊。由我们的家乡——长兴的美景转入作者的家乡——广东的海滨小城,打破陌生感,以情带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视觉上的冲击配上娓娓道来的介绍,让人眼前一亮。

  二、紧扣语文要素,落实教学目标

  《海滨小城》是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在本课课后习题中,也围绕着语文要素展开,并贯穿着方法的学习与运用。

  在吴老师的执教过程中,紧扣语文要素,方法先行,如初读课文时,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海滨小城的5处景色:海上、沙滩、庭院、公园、街道,孩子们是如何快速找到的?经过思考和老师的引导,孩子们发现了这些地点都在每段文字的开头位置,紧接着,吴老师说:“课文后面的第二题也是这样告诉我们的,有些句子很重要,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段话的意思,有些句子还能帮助我们快速地读懂整篇课文,以后在读书的时候,也要关注这样的句子”,通过学生的思考,到老师的方法小结,再到课后题目的点睛,步步扎实。

  在精读课文1—3自然段时,吴老师巧设2个疑问,“假如你来到海滨小城旅游,你的手中有一架照相机,你会拍下哪些景色?”“想一想那些内容是无法用静止的镜头呈现的,圈一圈”,紧紧围绕课后习题一“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写了海滨小城的哪些景象?这些景象是怎么样的?”展开,让孩子们在动手贴一贴、动嘴反复读、动脑勤思考中掌握了这些景物的特点:富有海滨特色,色彩丰富,也了解了作者的写作顺序:从远到进,从大到小。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

  本课是一篇写景美文,《语文课程标准》学段阅读要求中提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课后习题也有明确的内容指示,吴老师在授课的最后环节中指导学生积累,并提出了明确的积累要求,将学生在平时积累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小贴士的形式呈现出来,切合学生实际。

  三、关注学生“本真”,提倡自主探究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教学时应充分体现“以生为本,自主发展”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在吴老师的执教中,采用了自由朗读、个别读、师生合作读、配乐朗读,用上轻快的语气读、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式,让孩子们在读上下功夫,让读贯穿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使学生通过自读感悟,感悟文中所蕴含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在读中升华情感,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与文章产生共鸣。

  同时,《语文课程标准》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吴老师的学习建议2板块分步释疑,由自读圈划到四人小组内互相交流各自的发现,再到将小组内的发现与全班一起分享,与孩子们一起找出动态美景,这个过程是老师引导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巧妙设计教学,紧抓教学目标,关注学生“本真”,吴老师为我们展示一节富有浓浓“语文味”的课,也让我受益匪浅。如果说有一点美中不足,那可能就是在教学之前,还要充分考虑学情,可以预设预习单等提前检查学生的预习新学情况,或许可以更好地展开教学,当然,这也是一点拙见。

海滨小城评课稿3

  今天的听评课是郑老师讲授的《海滨小城》。这篇课文条理十分清楚,先写海滨,再写小城。写海滨由远到近,先写大海,然后写海上的船舰和渔民、战士,再写海滩。写小城,先写家家庭院都栽了很多树,再写公园里的大榕树,然后写干净的街道。每介绍一处地方的景色,都能抓住景物的特点,生动形象地把它们的静态、动态、颜色、大小、数量、形状等具体地描述出来,突出了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

  一、导入环节

  这节课郑老师的导入方法是直接导入,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海滨小城这篇课文。开课伊始郭老师叫学生读课题,提醒海滨小城这篇课文的课题暗藏玄机,明确是写的海滨和小城,接着进入课文的学习,寻找相关内容。在评课环节老师们对此提出异议,认为不能把题目割裂理解,海滨是用来修饰小城的。我觉得从内容来看,课文就是讲的这两部分,以此理清文章脉络也可以。

  二、学法渗透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学法指导,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是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更是至关重要。郑老师教学《海滨小城》这篇课文时在此方面下了一番工夫。授之以渔,扶得自如。如教学第四自然段,让学生找出中心句,然后让他们边读课文边品赏出这个自然段的意思,除了写树木的种类多外,还写到桉树叶散发出的香味浓;凤凰树开的花如一片片红云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庭院的特点,并会用准确而精练的词“很美”、“树多”归纳出来。整篇课文学完后,自己回顾课文3———5自然段,发现第一句都是中心句,掌握了这种写作方法。

  三、习得写法

  对课文分析、理解后,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关键的一点每次听完郑老师的课,她的那种沉稳,娓娓道来,润物细无声的讲课风格,我只有感慨,佩服!

海滨小城评课稿4

  11月14日是我们语文组听评课活动的第七次听课活动。我们小组的十来位老师都认真聆听了郭xx老师执教的三年级上册《海滨小城》一课。这篇课文条理十分清楚,按分——总的结构,先写海滨,再写小城。写海滨由远到近,先写大海,然后写海边、庭院、公园、街道。每介绍一处景色,都能抓住景物的特点,生动形象地把它们的静态、动态、颜色、大小、数量、形状等具体地描述出来,突出了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这一主题。

  我从教材分析中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又听了郭老师的课,更是受益匪浅:

  首先是复习巩固字词扎实。

  因为是第二课时,所以郭老师对于字词的复习非常到位,采用了多种形式的熟读,分类进行了复习,特别强调了—-“胳臂”的臂bei一词的正确读音。还让学生理解了“渔民”的“渔”和“捕鱼”的“鱼”的区别。又对“的、地、得”的用法进行了复习巩固,让学生有所得有所悟。用时近9分钟,可谓复习充分。

  其次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郭老师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先让学生找出中心句,然后让他们边读课文边品赏出这个自然段的意思,除了写树木的种类多外,还写到桉树叶散发出的香味浓;凤凰树开的花如一片片红云。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庭院的特点,并会用准确而精练的词“树多”、“花红”归纳出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诱导作用,让学生做到了“多思”、 “多读”,强化了对学生的语言训练,激发了学生积极发言的兴趣。

  再是抓重点,由扶到放的教学法。

  郭老师的这节课,由扶到放,潇洒自如。如郭教师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先是引导学生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地品读这一重点段,接着就让学生运用同一方法去学学习后面的自然导,并作出小结。这样的“扶”、“放”收到了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最后是板书简洁、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郭老师的课真是做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海滨小城评课稿5

  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向得当。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对课堂教学有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王老师的这堂课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借助课堂,圈划出课文描写的场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圈找颜色词,读出海滨色彩之美;

  3、通过抓住关键词,比较、发现,读出海滨变化之美;

  4、仿写色彩和动静的变化来写一段话。

  细读文本之后,发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恰到好处、不偏不倚,符合三年级语文学科的特点和三年级学生发展的特点,植根于文本又立志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明确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使听课的学生、老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王老师在课堂上行之有效地落实这些教学目标。

  二、精选教学内容,精排教学活动

  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王老师精选了以下教学内容:圈划地点词,给地点词分类,发现于课题“海滨”、“小城”分别对应,感知课文大意,三年级的学生对于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有难度,王老师为学生搭了一个支架“圈划地点词”,有了地点词和课题的帮忙,学生对课文大意的理解变得水到渠成;找出写得特别美的句子,特点美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海滨”部分,以读代讲,读色彩词、比较读、配乐读、对比读、变化读,用“读”的方式理解大海从五颜六色变成金黄色,沙滩从安静变成喧闹。王老师紧扣海滨的“变化”,充分发掘课文的语言文字、插图,补充图片、音乐,从视觉、听觉,想象理解、感悟体会,多重方式,多重感官能动地深入理解海滨的变化之美。学习了课文的海滨变化,王老师将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联系生活,出示学校早晨日出前后的变化和操场学生出操前后的变化图,引导学生观察,再用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写话练习。这种活学活用迁移学习方式,既将语文的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又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还为习作教学提高方法和素材,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教师主导有效,学生活动主体

  “学为主”是我们这几轮培训的主题,“学为主”的课堂要有“时间保证”、“大量读写”、“质疑问难”、“学会学习”。王老师课堂上设计了四个学习活动,把大量时间用来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活动,教学目标就是在这些学习活动中落实的。王老师引导学生借助课题、地点词感知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圈找颜色词,通过朗读,感知海滨色彩美;引导学生抓特别美的词、句,通过比较、发现、朗读,感知海滨变化美;引导学生用作者的写法来写我们的校园的变化,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王老师在课堂里将读与写深层结合,真正达到读中有写,写中有读,读写一体,极大程度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学为主”的理念贯穿课堂始终,使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

【海滨小城评课稿5篇】相关文章:

1.海滨小城评课稿

2.军神评课稿

3.《跳高》----评课稿

4.《秋天》评课稿

5.《鲸》评课稿

6.搭配问题评课稿

7.《比尾巴》评课稿

8.放小鸟评课稿

9.咏华山评课稿

上一篇:烈士纪念日讲话稿 下一篇:海滨小城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