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老师开了一节预初年级的科学课《生命的诞生与成长——我从哪里来》,我作为备课组成员,参与了组内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为课的提高与改进提出了意见,又一次感受了一节优秀课的磨砺过程。总体而言,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袁芳芳作为一个参加工作两年的青年教师而言,她的这节课在以二期课改理念为指导的前提下,充分关注了学生的主体性,展示了一节贴近预初学生的好课。
一、良好的知识基础与学习兴趣是上好课的驱动力
袁老师在上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前面一课的学习,对生命的由来、生物的结构组成细胞等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些是上好这节新课的知识保障;而本课关于生殖细胞的结构,受精作用、胚胎发育等知识,对学生而言充满了神秘,学生满怀好奇进行学习,这是上好这节课的关键。整节课学生始终围绕着教师在引入环节提出的问题:“我是从哪里来的?”尽管学生在一开始的自由交流中有的说:我是从妈妈的肚子里面钻出来的。有的说:妈妈说我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等等,“那么我们究竟是从哪里来的?”教师又一次提出了这一有趣而又充满疑惑的问题,激发了每一位在场的学生想一探究竟,自然学习的动力被大大调动。
二、有效的教学策略是突破重难点的关键
这节课的重点是学习两种性细胞结构以及受精作用,其中受精作用又是学习上的一大难点。对于预初学生而言比较抽象,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本节生命科学的知识点,增强认识上的直观性,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教师又精心选择了多媒体教学资料,设计了有效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破解了难点。具体而言,其一表现在精子和卵子的结构学习上,通过PPT图示展示了精卵细胞,但教师并未马上教学细胞的结构,而是让学生经过初步的观察,描述它们有什么形态特点,学生各抒己见:像蝌蚪,有一根尾巴,还有一个头;像个鸡蛋,圆圆的,还有一个核等等,建立在学生自己观察与描述上的结构特点,更易于学生掌握,同时教师又引导学生结合上一节课的细胞结构的学习来科学的进行精卵细胞的结构学习。其二表现在受精作用这一难点的学习上,教师分三个小环节的教学突破难点的学习。首先学生以学习单上的五个问题为导向观看受精作用视频,五个问题的设计也体现了教师的匠心独具:1、精卵细胞在哪里相遇?2、有几个精细胞和卵细胞最后结合?3、精细胞和卵细胞的结合过程称为什么?4、最后的受精卵会停留在哪里?问题设计层层递进,为学生自主学习受精作用过程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由于学习单上问题的导向学生观看时有的放矢。其次设计了一个知识竞赛环节,学生观看视屏的自主学习活动得到了有效的检验。再次开展了学生模拟游戏,由四名学生分别手持精子和卵细胞的剪贴模型在黑板上模拟了精卵结合的过程。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的有趣的游戏活动环节,受精作用这一难点迎刃而解,在“做”中“学”,学的更轻松却更有效!
三、知识与情感目标的双丰收是学习的最大收益
一节课落实好知识目标是重中之重,而对学生情感态度目标的培养更是一节课的灵魂所在。通过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袁老师课堂中能够较好的.落实知识技能目标,即通过观看图解和视频,学生的模拟游戏等等,学生知道了精卵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了解了受精作用的过程,也对胚胎发育过程有了初步的了解。而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极富感染力的语言,让学生由衷的感受到了每个生命个体的来之不易,学生会感叹:我是最棒的!我的生命是唯一的!同时对父母感恩之情也由然而生。情感目标在“润物细无声”的教学过程中自然达成,既有科学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又在心灵深处感悟了生命的意义,这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教学的最大意义吗?
四、充分的课堂预设是驾驭课堂的前提
精心的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备教材更要备学生。二期课改中强调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丰富有效的活动环节,创设思考的情境,学生的活动多起来,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驾驭课堂能力的要求。对于课堂各环节中学生可能的表现教师应该有一个充分的预设,在袁老师的课堂中,学生会在讲到一个精子和卵细胞结合产生一个受精卵时提到:双胞胎是怎么形成的?;在让学生模拟受精作用的过程时,手持卵细胞的同学会向后“躲避”精子;在各抒己见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时,有学生会因母亲早产了自己而认为母亲生产时没有痛苦等等,这些都是课堂生成性的问题,对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教师不能视而不见,但又应该如何把握,这些都是有待深入思考的。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学更是如此!作为教师唯有孜孜不倦地钻研教学,与时俱进,通过在每节课后反思成功与不足,才能渴求自己的教学能不断提升!
【生命的诞生与成长——我从哪里来评课稿】相关文章:
6.生命桥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