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的花朵评课稿

2022-11-17 稿件

  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评课稿,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如何把评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微笑的花朵评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微笑的花朵评课稿 篇1

  这节美术活动《微笑的花朵》是在主题线索下展开,老师能紧扣“师幼互动”主题,关注主题核心经验。通过欣赏梵高画的《向日葵》,想象着自己像热爱自然的画家梵高一样,心中怀有一颗爱心,仿佛面前的花朵都在对自己微笑,让幼儿来写生真实的花卉。在活动中,孩子们认识到不同方位的花朵,花蕊的朝向和形状都不同,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花朵方向的不同来绘画微笑的花朵,注重幼儿的观察能力,去发现孩子们的兴趣,提升孩子们的经验,进而内化成孩子们的表现。

  教师把重点放在活动的过程中,应该看到孩子情感和表现上的差异,以积极评价为主,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地表达。最后让孩子做一个向大家微笑的人,给孩子传递的是阳光、健康、积极向上的一种心态、一种生活态度。老师挖掘了素材背后更深层次的有益于孩子终生发展的价值,充分地体现了师幼互动,教学目标达成度很高。

  本次活动最大挑战就是这是一次全新的作画方式,这是一次实物写生活动。对孩子们来说这是陌生的作画方式,甚至有孩子根本不敢下笔。因为是实物写生,就结合自然角的花卉进行写生,展开了一次“微笑的花朵”写生活动。初次接触写生活动,孩子们无从着手,于是我就一直用“看到什么,就把它们画下来”这样的话语鼓励支持他们的行为。这样一句话渐渐平息了孩子们担心自己画不好的忐忑不安的心情。有时候很多美术活动中要好好把握情感这条主线。因为他们明白只有心中充满爱的孩子,才能画出向各个方向微笑的花朵。因为他们想心中充满爱,所以他们在作画中一直是用心的观察着每一朵花的存在。我发现我们的孩子逐步在试着边看边画,从花蕊的形状到花瓣的变化。因为有观察,才会有变化的痕迹。在情感的驱使下孩子们在渐渐尝试对技能的挑战。我惊奇的发现虽然孩子们的作品笔触很稚嫩,但是活动中每个孩子都十分投入,我想这已经足够了。而且我们有个不太起眼的孩子,他画了一朵玫瑰。虽然没有各个方向,只有那么一朵,但是这一朵玫瑰花的确是孩子边看边画的见证,着实令我们大家佩服。

  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我们不必过分强调最终完成的作品,而是把重点放在活动的过程中,应该看到孩子情感和表现上的差异,以积极评价为主,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地表达。让每个孩子都把作品放在展台上,让人人都有成就感,从而不断激发孩子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和热情,这种个性化的注重主体参与的评价方式有利于孩子学会自尊和尊重别人。

  微笑的花朵评课稿 篇2

  对整个教学过程把握中,把教师把歌曲教学做为重点,细致的分析了歌曲中的一些简单常见的音乐符号、节奏的表现方法,从而引入歌曲《对花》。歌曲欣赏时教师启发学生说说用什么演唱形式表现整首歌曲,让学生说出歌曲的演唱形式,进而导入表演唱和对唱。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学生们在跟着老师的引导循序渐进,逐步学习的过程也已经潜移默化的将整个乐曲的情绪、节奏、旋律了解到了。总的来说,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基本达到,歌唱时律动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也都很高。提点小小的建议就是在课堂中对歌的形式很多样但学生的情绪却不是很欢快活跃,是不是增加一些游戏趣味赛的方式学生的活动会更积极一些。还有在最后评价交流环节可以让学生中可以加入同学们自己的创编一些舞蹈动作了,打击节奏达到学生的自己创新作用。在打鼓环节可以更加多样化,节奏也可以加大学生对于歌曲的印象。

  微笑的花朵评课稿 篇3

  本节课注意学生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采用歌、舞、图片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激发和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此外,教师能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条件。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还特别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如:“这是一把友谊伞”环节,较好地培养学生喜欢音乐、热爱生活和同伴团结合作友好相处的情感。

  胡老师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节奏训练扎实,用优美的歌声来表现小伞花中的雨中乐趣,唱出了学生的真挚感情,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从小懂得关心他人,团结友谊的精神。

  整个教学过程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更多关注学生行为状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交流合作,激发学生真情投入和创新参与。教学一开始立刻创设情境,让学生模仿雨的声音,通过引导学生听、看、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感知歌曲内容,在唱歌教学中注意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演唱的自信心,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紧凑而不散乱,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的感受到生活的美,并觉得学习是一种乐趣。为了使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胡老师遵循音乐教学的基本理念,组织开放而又活力的课堂教学,努力让学生享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提供机会,让学生走进音乐,让音乐进入学生生活。

  微笑的花朵评课稿 篇4

  千年来,浩若繁星的民歌在中华大地上代代相传,《茉莉花》就是其中之一,她那委婉优美、细腻流畅、浸润着清幽华夏情味的旋律香飘四海,成为中国民歌的代表曲目,并深受世界人民喜爱,还多次在国家级与国际的重要活动中演奏,更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

  如此经典的曲目,学生非常熟悉、倍感亲切,对《茉莉花》也有别样的情感。为了使《茉莉花》散发出其独特的育人魅力,次课不单只停留在一次课的“教”上,教师始终以“茉莉花”为主线,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发现——创造”的流程主动地“学”。如:利用《茉莉花》为主题,引出不同地区、不同表现形式与表现风格的《茉莉花》,将声乐、器乐、文学等形式综合,通过欣赏和比较,加深对《茉莉花》的认识,从中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这样,既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激情,还使学生在体验音乐的过程中,增强对我国民歌艺术瑰宝的自豪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强学生音乐学习的乐趣,接受音乐美的熏陶、获得审美愉悦也就水到渠成。

  教师始终注意音乐课“音乐要素”习得等要求,同时,有机地将音乐与相关文化融合,适时向学生们简介了什么是民歌、民歌的种类、民歌的主要体裁,还提到民间歌舞、曲艺、戏曲和民族器乐曲都和民歌有密切的关系,强调了《茉莉花》作为民歌且为小调的特点。学生们对于《茉莉花》的一些“背景知识”非常关注,教师又及时给予满足。比如:《茉莉花》的前身是《鲜花调》。学生还通过资料检索等多途径的学习,了解到各地的《茉莉花》歌词、风格基本相同;以江苏和河北的《茉莉花》最具典型代表。

  学生因为对于《茉莉花》这首歌曲非常熟悉,所以感觉很亲切。而当他们得知它的旋律还被用于歌剧大师普契尼的作品《图兰朵》时,更是惊叹不已。这充分说明:好的音乐和文化,既是本土的,也是世界的,它的本质代表了传承!

  微笑的花朵评课稿 篇5

  今天,我又一次享受到了语文的芬芳。因为我有幸目睹了柳老师和美的风姿,聆听到她那温润的言语,感受到她的博学与睿智。

  柳老师执教的是充满情味的散文诗《微笑的花朵》。

  如果问这节课给我的整体感觉是什么,我想说,是诗---一首独具匠心的诗,一首温情脉脉的诗,一首淙淙流淌的诗。

  开课伊始,柳老师介绍了“微笑的花朵”、泰戈尔、《新月集》,介绍中她突出了微笑的花朵是“幸福树”“圣树”,《新月集》是充满童真的集子以及泰戈尔失去妻与子的创作背景。这些介绍,对学生理解文本大有裨益。

  之后,柳老师让学生读课文,在一次次的引导点拨下,学生诵读的味儿有了,足了;这样再进行品读,便水到渠成。最富匠心的是她安排了“比读”环节。她通过苏教版《微笑的花朵》与学生手中的文本进行比较,谈谈“两个版本有哪些不同,找出一处来,说说你更喜欢那个版本的语言,为什么?”在比读中,学生各抒己见,将独特的见解展示出来。柳老师巧妙地将“应把握书面语与口语的区别,应追求语言的简洁,应注重语言的情态,应关注语言的照应关系”等语文常识寓于学生的研讨中,让他们自主发现,少了刻板与说教,添了几多乐趣。末了,柳老师引导学生探讨本文作者泰戈尔先生的命意,从“依恋”“默契”“童趣”“快乐”“幸福”等角度展示了那份如“微笑的花朵”般的爱。又用花的造型完成了板书,妙不可言。最后,柳老师背诵了《新月集》中的其他篇目,让学生受了一次文学的滋养。尤其是结课时那句:“谁都可以是诗人,请做自己的诗人!”引人深思,激发了大家珍视生活情趣的信念。

  柳老师的课如行云流水,美不胜收。

  《微笑的花朵》有着诗样的结构,诗意的语言,诗般的意境与内蕴。

  柳老师不愧为“全国教改新星”,她的课结构巧妙,“助读、铺垫”“诵读、点拨”“品读、研讨”“比读、玩味”“扩读、延伸”,它们环环相扣,有效推进了课堂教学。大环节中还有层进的小环节,如“诵读、点拨”环节又分别提出“读出画面”“读出形象”“读出情感”的细致目标。这样,各环节间逻辑关系紧密,照应巧妙,丝丝入扣,让师生渐入佳境。

  《微笑的花朵》的教学中,柳老师用诗意的语言征服了学生,征服了与会的各位老师,无论是开场激发学生自信心的话语,还是引导点拨的话语,抑或启迪学生热爱生活,珍视诗意的总结语,都展示出纯熟的语言魅力。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语文素养定能潜滋暗长。

  柳老师的课还非常注重营造诗一般的意境。或许是因为体裁的缘故吧,柳老师在让学生诵读时特别关注他们的情意表达。如学生在读“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我不告诉你,妈妈”等语句时,极力让学生揣摩诗中人物的心理与情感,鼓励学生一次次地尝试,从而领略涵咏之妙处。在充分的蕴蓄后,柳老师让学生齐读,没想到,短短的十几分钟指导,孩子们的诵读已颇具情味,让每一个听课者叹服。是啊,这样的课才能真正让学生获得生命的成长,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幸福。

  微笑的花朵评课稿 篇6

  《微笑的花朵》一课,虽短短的四十五分钟,但容量不可谓不大。有重点字词的识别与理解(如“祷”的演变、语义),文本的理解与品味,《新月集》的总体风格赏析等,可柳老师却能举重若轻。我想,这应该得益于柳老师的深入研读,去粗取精,得益于她的引导点拨,去伪存真,得益于她轻教重学,随物赋形。

  能成为柳老师的学生是幸运的,因为你能在课上得到实实在在的尊重,得到舒舒服服的滋养,得到痛痛快快的展示。

  反观自己的语文课堂,顿觉漏洞百出,弊病多多。

  首先,我对文本的研读往往囫囵吞枣,忽视了细节。殊不知“作品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细节,由细节的内涵往往可以窥见作者的匠心所在;而教师对于作品细节的把握与挖掘,决定了教学究竟能走多远”以致设计不能免俗,课堂上难以产生尺水兴波的奇效。

  另外,我未能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预设得过多,学生的生命体验难以彰显。我未能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是有生命的个体,他们才是发展的主体,他们有表达真实心态和真切意愿的自由。我们要明白--真实的、充满灵性的课堂才是最美的。

  此外,由于自己视野的狭隘,所以难以遴选出最具关联性,最能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素材。所以,我要继续读书,读专家学者的理论书籍,读中外名家的著作;了解点哲学思想,知道些心理常识。

  漫漫语文路,我在征途中。

  感谢中国修辞学会读写教学专业委员会给我们提供的视听盛宴,感谢诗一样美的“带露梅花”,感谢充满灵性与张力的`《微笑的花朵》!

  微笑的花朵评课稿 篇7

  本节课是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包中,五年级“有趣的礼品包装”主题活动中的一节动手实践课。经过课堂上的实践与探究,我认为常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与不足,希望能与领导与同仁共同分享。

  亮点一:有效的动手实践探究策略。

  本节课常老师采用了“激趣——尝试——发现——制作——修改”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一步步地发现手拉花的特点,然后一点点总结出来,并且完全放手给学生动手实践和探究手拉花特点,学生能够自己探究并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制作过程。

  亮点二:特点鲜明的板书设计。

  为了让学生将手拉花的特点弄清楚,常老师除了采用探究的方法外,还利用了彩色卡纸模拟制作材料,在黑板上粘贴并将重点的地方进行标注,既起到了归纳总结的作用,又让学生更直观地发现手拉花的制作特点。

  亮点三:关注学生及时反馈突破难点。

  无论是小组合作操作还是语言汇报,常老师都给予了学生最大限度的关注,并在试做的过程中深入小组和做,发现问题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共性的问题在全班进行提出和让学生自己解决,非常有效地解决了制作中的难点。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不完美才是它的真实存在。不管怎样的课堂,哪怕你再做精心的准备,有一些不足和遗憾。本节课可以在一下两方面略有改进:

  改进一:小组合作次数较多,每次活动之前,缺少一定的指导与要求。在课堂上,常老师让学生一共进行了3次合作,我建议把合作次数要减少到2次,将第一次合作的手拉花变为自主尝试,或者将最后的制作过程改变成自己制作;而且探究发现手拉花特点的合作中,应该提出汇报的要求。

  改进二:课堂节奏有点前松后紧。由于分析手拉花特点这一环节用时过长,所以后面的活动拓展没有进行。在这个环节可以尝试将发现特点时间缩短,为后面的拓展环节留有一定的空间。

  动手实践的课堂学生们非常喜欢,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于常老师精诚合作,继续立足于“动手实践”型课的模式与指导策略的研究,使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更受学生们的喜爱!

  微笑的花朵评课稿 篇8

  在教学中,郭老师能结合教学内容,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学生参与课堂实践,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整节课郭老师精巧的教学设计,充满激情的演绎,让凝固的教材文本演化成了灵动的课堂。让我们惊喜地看到,孩子们在一次次活动中已经走进文本,做到了回归生活,体验深刻。很好的体现了我校课程的“三美理念”,即追求师生关系和谐之美、教与学灵动之美、交流与评价生动之美。纵观本节课我认为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教学目标定位准确

  整节课的教学内容紧紧围绕目标展开,教师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在课堂上围绕目标开展活动,师生、生生互动和谐,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二、教学思路层次清晰、新颖独创

  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郭老师的教学思路符合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整个教学过程连贯、自如,富有层次性。学生乐于参与到活动中来,他们体会到看学习的乐趣,感悟到看花钱的学问。这样的教学活动设计真实的反映了教学内容,同时也符合学生实际。

  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思维是活跃的,情绪是饱满的,他们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感悟到了课堂生成的精彩。

  三、课堂中,师生共生互长

  在课堂上郭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注重给学生成功的体验。教师设计的每一个问题都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节课成为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师生在互相激活,互相悦纳中共同生成了课堂的精彩。

  四、教师注重了营造愉快、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郭老师很善于营造互信互赖的心理空间,让自由、平等、和谐的精神充盈其间。应该说整堂课教师的教态是明朗的快活的,始终面带微笑,给人以亲切感。当课堂回答特别精彩时,老师的激励性的语言,提高学生对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还坚定学生的信心,开发学生的潜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当学生观看图片,小组交流《家庭购买心愿的调查表》《制定压岁钱的花钱计划》的时候,老师都走下讲台融入到学生中,与学生交谈或给学生示范,真正成了协同学生进入课堂的伙伴,学生学习的共同体。

  本节课值得商榷的问题:

  教学结构安排还可以更紧凑,部分教学内容可以优化,让“五还”策略能体现得更充分(主张把课堂的时间、空间、提问、评价的权力和学习过程还给学生。如把以下问题同时呈现,让孩子们在小组交流讨论,而不是老师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我也想买一双耐克鞋,可爸爸说太贵了”“广告上的糖果真诱人,可妈妈就是不给我买”“别的同学都有阿迪衣服,我也想要”“同学都有平板,爸爸说太贵了,是他家一个月的生活费,不买有觉得没有面子”)。

  总之,暇不掩玉,郭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教学流程自然,学生思维活跃,课堂上老师能够发挥良好的素质与主导能力,学生也能够积极参与,充分发言,不同程度的学生通过教学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是一节成功的《品德与社会》课。

  微笑的花朵评课稿 篇9

  准备充分,环节清晰,语言简洁、生动。本课从团花在生活中的运用入手,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漂亮的团花图片,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的角色。教师出示的二、三件团花范作,使学生一下子向教师投来佩服的目光,求知欲被充分激发。教师再结合课件中的制作步骤从怎样折、怎样剪,折的次数、方向、中心点等结合教师局部示范一一讲来,找出误区,明确方法。另外采用了对比分析的手法,让学生理解了剪团花时不仅要使用一定的剪纸语言,而且还要疏密相间,这样效果才佳。特别是课尾的作业展评,将学生剪的团花布置在教师课前制作的花瓶中非常漂亮,不仅体现了本课教学的有效性,还首尾呼应地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了团花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理解了物以致用的教学思想。

  建议:

  1、团花是团团圆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团花制作有的是有特殊的寓意的,两件经典作品欣赏时还要适当地分析一下“对马”与“对候”团花的寓意。

  2、板书是微型的教案,是本课知识点的体现。本课的板书还不够完整,团花外形可以将事先制作好的教师范作还原成单位形贴出,可选三至四种有代表性的外形。花纹即剪纸语言(月牙纹、毛毛纹等)可以现场画,或粘贴。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所在,可结合经典作品、教师范作、学生作品让学生仔细找找这些独特的语言在团花中的运用。

  微笑的花朵评课稿 篇10

  这是郑老师精心设计的一堂课,其一,课的结构合理,详略得当,京剧为主讲内容,花鼓戏略讲。其二,教学内容丰富,特别是对京剧相关欣赏常识从京剧的形成与发展、京剧的行当、京剧的表演形式、京剧的伴奏乐器、京剧的脸谱、京剧的唱腔,介绍得非常全面。其三,教学方式灵活多变,京剧欣赏、老师表演、学生参与表演、师生共同探讨等等,同时,还以比较的方式,总结了京剧和花鼓戏的表现特点。让学生在参与表现中体验与表现了戏曲,还了解了各戏曲的特点。其四,教学设计的表述清晰,且严谨和规范。

  如果说仅从郑老师的教学设计来看,应该是一个较完美的教学设计。但如果作为一节高中戏曲欣赏课来实施教学,可能还有些问题值得探讨。 郑老师这节课的主体内容是京剧。京剧是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音乐教材中中都有相关内容的体现。由于小学、初中和高中的音乐学习基础不同、学习特点也有较大的区别,对于京剧内容的学习应该是有所区别,从内容的组织到教学方式的选择,都应该体现其学段的教学特点。而恰恰现在的音乐课堂对于京剧的教学,已较少有学段的区分,小学、初中、中高,基本都是从京剧的相关欣赏常识组织内容,行当、表演程式、脸谱、唱腔、伴奏乐器,教学的区别只是有的讲得较全,有的只重点选其中几个内容进行教学,或所选的欣赏剧目有些不同。本人认为,这是一种比较稳妥的京剧内容教学的方式,给了学生最基本的京剧欣赏相关常识,对于学生今后欣赏京剧是一个入门教学,应该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但这种京剧欣赏的入门知识学习,放在哪个学段比较好,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各版本教材上,对于戏曲内容的教学也没有明显的一个目标要求体现,甚至在教材呈现的相关内容上也区别不大,没有给一线的老师一个明确的目标指导。也导致了现在的在京剧内容教学上学段目标体现不明,甚至三个学段相关教学的教学内容擂同的现象。戏曲内容教学到底如何体现各学段的学习特点,使之在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体现出学习梯度。这也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一个问题。

  戏曲离学生的生活较遥远,尽管我国的戏曲艺术丰富多彩,也难以引起学生中国戏曲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应该是此类教学中较为重要的一方面。小学生的兴趣点在哪里?一般来讲,小学生理性不够,感性有余,他们不会因为知识了戏曲的相关知识,就会去欣赏戏曲,而只有当他们对某种戏戏有一点点兴趣,可能才能引起他们一些关注,才有可能走近这种戏曲,如何激发学生对戏曲的兴趣?小学生对故事很感兴趣,而中国戏曲主要是以戏曲表演的形式讲述故事,且戏曲有些故事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故事,如《三国演义》、《杨家将》等等,让学生知道用戏曲讲故事的这种形式,引发其对戏曲的兴趣,我想应该是有这种可能的。即先讲某唱段所表现的故事情节,再让学生欣赏,所欣赏的片继中涉及到了相关常识,再顺带给学生介绍介绍,不求全,不强调,但求有用,必须采取“有意无意”的方式,不要冲淡了学生听戏的雅兴。

  到了初中学段,学生的思维特点不一样了,这时的戏曲内容教学,可以较为全面的介绍一些相关欣赏常识,让学生对戏曲的点理性的认识,也更利于他们积累相关欣赏经验。

  高中的音乐学习又不同于初中的音乐学习了,在初中如果更多是让学知道些什么,而在高中更应该多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高中的戏曲内容的教学,不仅是戏曲相关常识的又一次学习,更应该将教学的重点转向对某戏曲更深层次的了解,以某一方面为切入点,以点带面了解一种戏曲的艺术特点,以及对这种戏曲发展现状和方向的思考。如果是京剧的欣赏,可从唱腔切入,探讨京剧表现的艺术特色,欣赏各流派的代表作品,以比较欣赏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各流派京剧艺术的表演进行评价,同时也可师生一起探讨京剧的发展的相关问题,等等。应该给学生一些可能思考空间,让他们能对这门艺术表现形式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当然,课的前部,以活动的形式对京剧相关常进行复习回顾,也是很有必要的,且也能活跃课堂氛,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借郑老师的课,谈了本人于戏曲内容教学如何体现三个学段层次的粗浅想法,供同行们探讨。

【微笑的花朵评课稿】相关文章:

微笑的花朵评课稿范文11-09

《饮酒评课稿》评课稿范文11-17

教师是怎样评课的及评课稿02-17

排球课的评课稿11-09

排球课评课稿01-02

课赛评课稿12-17

复习课评课稿精选03-16

拼音课评课稿02-06

讲信用评课材料评课稿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