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稿《家》

2021-04-29 稿件

评课稿《家》1

  《家庭电路与安全用电》是苏科版第十五章《电功和电热》的第四节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不是重要的考点,但却是电学联系生活很紧密的一节课,可以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知识应用的成就感。

  胡老师从一则家庭用电器超载的火灾入手,引出对家庭电路研究的必要,由学生课前自由预习来得出引起火灾的原因——短路和超负荷用电,胡老师通过实物图片进一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进行模拟,再通过演示自制的家庭电路进行模拟,效果非常好。最后,总结了安全用电的注意事项。这条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设计精妙。我们学校的学生动手能力很强,每个人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认真完成实验,看到实验效果,课堂效果很好。

  胡老师的这节课我们都听了很多次了,每一次听课都有不同的收获,每一次的改进都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效果,磨课的过程虽然很痛苦,可最终的结果是精彩的课堂,教师的成长,这次的课堂充分体现了湖塘实验中学的课改精神。

评课稿《家》2

  《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语教科书中第一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极富儿童情趣,形象生动可爱且都是孩子们喜爱的小动物,特别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叶老师的这堂课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儿童化的语言和甜美的微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叶老师特别善于抓住孩子的心。课前就以奖励苹果的形式让学生以苹果说一句简单的话,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更让学生锻炼了说话能力。其次,她能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每一小节的诗句都由老师的精心设计,富有童趣的问题引出相应的诗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巧妙地引导学生理解了诗句。“竹叶,梅花,枫叶,月牙”的图片展示,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课文的欲望。另外,老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比较到位。比如:下雪啦—-高兴地读,梅花-—美美地读,睡着啦---轻轻地读,为什么----带着疑问读……

  叶老师的课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但在生字新词的教学中,形式变化不大,因为量多,个别学生学起来有点吃力了。

评课稿《家》3

  今天听了戴老师的《画家乡》,深有启发。《画家乡》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五个孩子画自己的家乡为内容,向小朋友们展示了我们祖国清新美丽的山水。课文结构清晰,语言简单,是一篇简单明了的课文,但是戴老师能够抓住课文的精华,在简单的字里行间中挖掘出有用之处。整堂课听下来,主要有一下几点感触。

  一、中心明确。课文的中心句“孩子们爱家乡,也爱画自己美丽的家乡。”一直贯穿整堂课的始终。对于第一学段的孩子们来说,从字面上理解深层次的中心含义是比较困难的,但是戴老师很好地将朗读作为手段,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反复出现这句中心句,反复引导学生朗读,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在孩子们的脑海中种下了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二、学法指导。本堂课中,戴老师总共介绍了两位小朋友的家乡,但是在教学方法上,跳脱了传统的老师主导的教学方式,而是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找一找”、“读一读”、“说一说”这四部曲来心领神会课文。以涛涛的家乡为例,戴老师首先出示了一张海滩的图片,让孩子们看图开放性地说一说图上的景物,然后回归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描写家乡美丽景色的句子,结合关键句读一读,加深印象,最后再将所学的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通过这样有序有效的四部曲,不仅使学生领会了课文的含义,而且掌握了学习语文的方法。对于第一学段的孩子们来说,掌握这种基础的学习方法是非常有利的,可见戴老师的设计之妙。

  三、关注语用。统计整堂课,系统的语用点总共有三处。从检查预习处的( )的家乡在( ),到文段学习处的( )那么( ),那么( ),再到总结课文处的看图选择其中一个家乡将语段说完整。这一次次的说话练习是有所铺设的,从说词,到说句,再到说段,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慢慢引领学生进入语文说话的境地,关注了语用在语文学习上的重要作用。

  四、朗读指导。第一学段的孩子学习语文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就是“读”,戴老师设计的朗读十分丰富。个读、齐读、表演读……各式各样的朗读形式增加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很好地做到了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整堂课听下来,唯一的不足点就是字词的掌握上,感觉似乎还可以再花多一点时间学习深化。既然花心思将词语分类出示,那可以抓住这个特点让学生体会朗读。戴老师上的这堂《画家乡》是比较成功的示范课,值得同样作为第一学段语文老师的我深思与学习。

评课稿《家》4

  《乡间人家》是人教版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组的专题是墟落生存。随着课文的形貌,像踏在弯弯曲曲的乡间巷子上,那些俭朴的农舍前,挂满瓜架的是青、红的瓜,质朴而美丽的是各色的花,屋后或是一片青葱的竹林,母鸡带着小鸡们在林中悠然地觅食,雨后清新的地面上又被印上了快乐的小竹叶,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曼妙画面就袅袅地从屋前流淌着的小河中来到你的眼前目今文章语言清新,富有生存情趣,容易使门生孕育发生情绪上的共鸣。

  荀老师执教的《乡下人家》一课,在讲课过程中,注重抓住重点词语进行理解文本,比如,老师在指导学生理解“探”字时,荀老师用换词的方法加以理解,学生有的说可以换成“冒、钻、伸”等词语,紧接着,老师学生让说一说“你觉得哪个词好?”学生说用“探”更能把小竹笋的顽皮、可爱写出来。看来,用换词语的方法更能促进学生对作者用词准确性的理解。老师在理解鲜花轮放时,荀老师出示依着时令,顺序开放,分男女生比赛读,读出独特。老师还引导学生回忆课文《花钟》,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家的发现,也是来源于生活,这里能够联系旧知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是,在老师总结引导的时候,建议这里应引导写法,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才能发现美,并用文字表达美。对于学生在回答问题方面,建议针对一个问题多找几位同学,有利于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能促进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有助于课堂问题的生成,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评课稿《家》5

  今天,听了岑菊君老师执教的一年级课文《画家乡》,获益匪浅。

  《画家乡》一课文中五个孩子以画画的形式介绍了自己的家乡,向小朋友们展示了我们祖国清新美丽的山水。读着《画家乡》,好象置身在一座百花盛开的大花园里旅游观光:那浩瀚的大海,掀起万倾波涛,海底蕴藏着丰富的宝藏;辽阔的平原,像无边无际的绿色海洋;茫茫草原一碧千里,别有风光;连绵群山,威武雄壮;一座座现代化城市,高楼大厦耸入云霄。课文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可以说是一幅极具人文色彩,适合欣赏、领悟的风景画。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受到了美的熏陶,积累了美的语言,获得了美的享受,培养了美的情操。一幅幅优美的画面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祖国的美丽与家乡的可爱,更激发了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使孩子们不由自主地想拿起笔去画自己的家乡。因此,岑老师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有兴趣地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言,识字、写字,画一画自己的家乡。纵观这节课的教学流程,以下三方面值得肯定。

  一、识字教学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林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视这一点。在初读课文时,她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字形,不懂得多读几遍。认识生字是采用学生互动的形式,同桌互读,读对了打个五角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教师用投影来检查订正。然后,教师用生字卡片以齐读、开火车读等形式进行教学。学生积极性很高,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很好地巩固了生字。

  二、岑老师在课堂上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如在精读课文第二段,指导感受涛涛家乡的美时,引导学生说:“涛涛的家乡美不美?美在哪里呢?读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学生便根据自己的喜欢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得是那样的津津有味。

  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的孩子要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激发阅读兴趣在低年级教学中是重要目标之一。岑老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结合课文插图,向孩子们展示了祖国各地的秀丽风光,把学习课文变为和小画家交朋友到他们的家乡去游览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孩子们去祖国各地游览、观赏。这时,读课文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而是一次有趣的旅游。学生在愉快的读书活动中走进了文本,感知了课文内容。这样既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又激发了学生对学习课文的兴趣。

评课稿《家》6

  《小桥流水人家》这一篇课文,开篇如诗的几句话,就勾勒出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写意画──小溪潺潺绕村庄、杨柳依依垂水面、水鸟流水相和唱,色彩清新而明快,情调美丽而缠绵;接着话题一转,写了小桥流水人家的人们恬淡、闲适的生活情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望相助,无“闹市”之乱耳,无“疲惫”之劳形,有如世外桃园;结尾直抒胸臆:“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绵绵不绝的怀恋和思念。

  邢祎老师执教的《小桥流水人家》一课,上起来如诗如画。邢老师在课堂上努力指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次分明。教学中,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色和生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现对邢祎老师的课评析如下:

  1.邢老师的课堂教学,老师通过齐读、听读、引读、范读、带着感情去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来感受文章给我们带来的美,体会字里行间的诗意。分散了教学的重难点,教学目标达成意识强,贯穿教学过程始终。

  2.教师善于洞悉学生的内心所想,例如老师安排了:“你都交流了哪些喜欢的句子?”这一环节,体现知识形成过程的同时,还把结论交给学生,由他们自己自悟与发现。

  3.教师基本功扎实,亲切的教态以及生动的教师语言,随时都可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评课稿《家》7

  周老师今天上的是浙教版第15课《小鸟的家》,周老师作为一位新教师,给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堂精彩的美术课,实在难得。下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感受:

  一、课前准备充分 教具精致漂亮

  周老师不管是自己的示范画,还有板书,还有最后呈现的大森林,都制作的非常漂亮精致,看的出周老师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来做这些课前准备。

  二、循循善诱学生 启发想象能力

  周老师能在关键时刻启发引导学生去想象,创造属于自己的小鸟的窝。学生都说圆形的入口时,周老师会提醒可以改成爱心型的或是星星形。

  三、基本功扎实 教态自然亲切

  当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小鸟种类时,周老师能马上再黑板上简笔画画出来,这是让学生惊奇的,也透露出周老师的基本功十分扎实,课堂上,周老师始终面带微笑,给人一种亲切感,让学生能学的轻松自在。

  最后提些建议:教师请各小组将自己的作品,安放在大树上合适的位置,然后请学生以模仿小鸟的样子飞到老师准备的大树跟前,找出自己认为优秀的作品,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的反思与评价过程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也更有趣味性。最后部分,建议教师提醒学生,不光让我们知道要爱护小鸟和我们的共有家园,我们还要做一个标志,写一句话,时时提醒那些不爱护鸟类和树木的朋友,让他们也要爱护小鸟和我们的共有家园。这样的设想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可以检验本节课的人文目标是否达到。

  总之,新的艺术教材教案的编写是灵活多样的,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突出学生的活动设计,在每一个环节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化被动为主动,真正感受艺术课程给他们带来的无限乐趣。

评课稿《家》8

  课文片段:

  初读课文,整体感受

  (教师范读课文,配以鲜艳的画面、动听的音乐。)

  师:同学们听得都入迷了,你们自己来练习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的音。

  (学生自由地朗读,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下面请大家再读一遍,注意读连贯了。

  (学生再次自由朗读)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哪里读得好,哪里需要改进。

  (学生个别朗读,学生相互评议)

  指导朗读,启发感悟

  师:(出示“蓝天白云”图)看,蓝蓝的天上飘着朵朵白云,多美啊!谁来读第一行诗句?

  生:蓝天是白云的家。

  师:你见过什么样的白云?

  生:我见过像棉花一样的白云。

  师:(出示生字词“白云”)那你来读读这个词语。

  生:白云。(声音轻柔)

  师:这“白云”真像棉花般轻柔。

  师:你们还见过什么样的白云?

  生:我见过像羊一样的白云。

  师:那你来读读这个词语。

  生:白云。(温柔地读)

  师:这“羊”真温柔!谁连起来读读这一行诗?

  生:蓝天是白云的家。

  师:看,小鸟在树林里多么快乐!用书上哪行诗来表现的呢?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树林是小鸟的家。(语调轻快)

  师:(出示“小河鱼儿”图)看,来了一群鱼!这群鱼儿可能在做什么呢?

  生:它们排队出来玩呢!

  生:它们在捉迷藏呢!

  师:(出示“鱼儿”一词)谁来读这个词?

  生:鱼儿。

  师:这个词要读得很轻快,仿佛看见鱼儿在快活地游涞游去!

  师:谁来一边做做鱼儿游水的动作,一边读读这行诗。

  生:(边做动作边读)小河是鱼儿的家。

  师:(出示“种子破土而出、发芽”图)看,种子在温暖的泥土里得到养料,发芽了!谁来读读课文里的诗句?

  生:泥土是种子的家。

  师:(出示“泥土、种子”的词语卡片)谁来读读这些词语。

  师:谁能连起来读读这行诗?

  生:泥土是种子的家。

  师:请同学们先自由练习朗读前四行诗句。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学生个别朗读)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

  师:我们小朋友共同的家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齐读最后一句。

  生: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

  师:是啊!祖国就象座美丽的大花园,我们小朋友就象花园里的花朵,我们在祖国的怀抱里幸福成长。你们喜欢这个家吗?(学生:喜欢!)让我们一起来朗读全文。

  熟读成诵,尝试迁移

  师:在美丽的大自然中,想想看,还有什么是什么的家呢?除了图上的内容,还可以自己想。

  生:夜晚是星星的家。

  生:文具盒是铅笔的家。

  生:大海是船儿的家。

  生:地球是人类的家。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把你们刚才的诗句连起来,就成了一首新的小诗了。祝贺你们,小诗人!来,我们把他们连起来读一读。

  (学生得意地朗读自己创作的诗句。)

  评析:

  胡老师充分钻研了教材,把握住了这课的重、难点。课文里的“家”既是课题,又是文眼,还是一个笔画较繁、含义深远的生字。这样的识字教学将音、形、意、象结合起来,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下来朗读全文,使学生对全文有整体感知,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然后“图文并茂,精读感悟,品读入情,熟读迁移”,用孩子熟悉的自然画面沟通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课文相应诗句的联系,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调动起学生积极强烈的情感。教师再通过富有激励性、启发性的评点语言,将学生对词句的感悟与朗读有机融为一体,“为什么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就在这鲜明的形象意会中,在这琅琅上口的语感潜咏中,孩子心领神会了“家”的深刻又最朴素的内涵,要不然孩子心里怎会流淌出这样的诗句:“夜晚是星星的家,太空是星球的家”……甚至“地球是人类的家”?就在这样的朗读、吟诵中,学生鲜明地感知形象、体验情感和内化语言,孩子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有效提高。

评课稿《家》9

  王老师执教的《画家与牧童》是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重在体会牧童的勇敢和画家的谦逊。同时文章中的对话比较多,是指导对话朗读的好机会。本堂课,王老师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体现新课程课堂的景象。以下两点是个人比较欣赏的。

  一、以生为本,注重体会

  新课一开始,王老师就让学生自由读课文2—6自然段,并在读后交流你有什么想说的?或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充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形成了一个初步的体会,(但以直接读课本语句为主)而王老师也并没有让学生犹如放掉缰绳的野马,在适时的时候王老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感受,指导学生将书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体会。又如,在体会画家的画技高超时,王老师出示句子: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让学生抓重点词语来谈谈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从而让学生借助图片理解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再如:牧童面对画家的错误是怎么做的?通过让学生找动作的词语,再让学生体会牧童的形象。

  二、细节之处绽放惊喜

  本堂课让我最为惊喜的是王老师抓住了几个细节,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的形象。如:当学生说到牧童很勇敢指出了画家的错误时,王老师马上引导为什么牧童会知道?学生的思路马上打开了,牧童有放牛的经验、牧童见过两牛相斗的情形、牧童的工作就是放牛的……王老师适时小结:是啊,牧童不但勇敢,还善于观察。看,这小小的细节让人物的形象不是单纯地停留在勇敢上,人物的形象马上更充实了。而又如:在体会画家的谦逊时,王老师让学生做做拱手的动作,并说说什么时候要做拱手的动作?学生通过动手体验马上对画家的谦逊形象有了更深入的体会。

  当然,本堂课中也有几个不足之处。

  1、在初步体会之后,王老师没有引导好,学生的体会很多,可是没有回到课文的主线上来,所以导致后面的思路比较乱,个别环节问题出现重复现象,可见教师课堂驾驭能力不够。

  2、王老师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有不少操作不当的地方。如:在指导人们怎么夸赞画家的段落时,花的时间过多,但是指导却不到位,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的范读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可以在这时充分展示自己的朗读魅力,同时朗读后可以让学生组内分角色来赞一赞,充分理解纷纷夸赞。

评课稿《家》10

  今天有幸听了夏老师的一节课,听她上课两个字——舒服,教学环节十分清晰,上课节奏明快,上课呈现其内容如流水般缓缓到来,一种水到渠成,自然生成。

  全文描述了作者童年时简单却又快乐的生活。小溪、垂柳、小桥、茶山、老家,是作者最好的玩具,小鱼、小虾、小螃蟹,就能带给作者最大的满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望相助”则是作者故乡生活最真实的写照。

  美妙的声音,如同百灵歌唱。老师用美一般的语言鼓励学生,甜就甜在老师那温柔舒缓的声音。在老师的影响下,学生的朗读、回答是最美的百灵在歌唱。

  欣赏美丽的画卷,走入画中。《小桥流水人家》这篇散文写得很唯美。流水潺潺、复古小桥、人家温馨。夏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主要抓住优美的语句进行品味,如流水中柳树的“婀娜多姿”、“那么……那么”、“画”来欣赏流水。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小桥的美,老师问学生有没有站在小桥上扔花到小溪里去的经验。这个问题一出,学生不但思考了问题,还能借助生活经验去理解原文。小螃蟹为什么要装在瓶子里,而不是抓来吃呢?这个问题更是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给课堂带来了一个小高潮,因为我们是生活在海边,也有类似的生活经验,引起了学生共鸣。

  听了夏老师这节课,使我受益匪浅,以后我要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还要善于挖掘略读课文的训练点,上出略读课文的价值,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

评课稿《家》11

  胡老师这节课我听了三遍,每一次都有改变,每一次我都能有所收获,首先来谈谈这节课本身,这节课我也是第一次上,第一映像就是这节课内容太多,而且难以理解,找不到一个好的线索把这么多内容串起来。胡老师这堂课的最终版本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胡老师这节课从“安全”出发,把整堂课内容分为设备安全和人身安全两部分。引入情景是一则新闻报道,由于用电不慎导致火灾,视频中的关键词是“电路短路”和“超负荷运行”。胡老师抓住这两个原因,利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设计的电路图,让学生来模拟家庭电路的短路和超负荷运行,实验结束后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寻找熔丝烧断的原因。分析原因也紧紧把握住由于电流的热效应,电流太大导致熔丝烧断,接下来顺理成章的讲解熔丝的一些知识点。第二块内容就是讲解人身安全,从人触电条件出发,有电压和通路,讲解单线触电和双线触电,再讲到如何防止触电,介绍插座、插头、接地线和触电笔。胡老师这样设计后,整堂课思路非常清楚,前后连接也很顺畅,所以创设情境在物理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

  这节课中我有两个地方没有理解,一是讲到保险丝内容的最后,胡老师问学生,有了保险丝为什么还会发生火灾?我没有想到答案,可能把各种熔丝的熔断电流表格先展示给学生这样好理解一些。第二处是讲到三脚插头时,问学生最长的脚应该和用电器什么相连?我也没想到答案,后来我想可以在讲解人身安全前,讲解一则因为电器漏电而导致人触电的新闻,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让电器接地,然后问学生上面那个问题可能要好些。

  后来我去上这节课自己设想比较好,等到实施发现困难重重,首先关于家庭电路的结构学生就不理解,光靠学生课前预习我认为解决不了。当时这节课我备课备的不细致、不深入,所以上下来感觉很糟糕,所以平时备课还需要更加细致,上课之前好好模拟一遍,思考每一个环节、每一句话。

评课稿《家》12

  《家》这首儿童诗是苏教版一年级语文第5课,全文短而精简,仅两节六小句,前四小句为一节,写了“蓝天、树林、小河、泥土”的家,通过前四句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懂得“家”的初步内涵,为第二节的学习起到铺垫引领的作用。后两句才是本文的中心所在,旨在教育学生要热爱“祖国”这个伟大的大家庭。

  陆颖老师执教的《家》成功之处在于:

  1.把握学生年龄特征,创设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

  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学生生性活泼好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陆老师在教学时以亲切的微笑、柔和的语言及鼓励的话语创设了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到快乐,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鲜事物有着天生的亲近感。这节课老师给每一行诗都配了一幅优美的图片,给学生营造了许多真切的情境,目的就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能够边读边欣赏,在联想中体会诗意,在理解中读出情感。尤其是一组欣赏祖国美景的图片,在学生情不自禁的感叹话语间,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的心在沸腾。有小朋友说,欣赏完祖国美景后,他感到很自豪。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是这一课的重要目标,也是难点。课堂上,在陆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油然而生,从而把握住朗读基调,读出了感情。

  3.注意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陆教师在引导孩子们深入理解课文前四句话的时候采用了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说话,培养他们说的能力。如“蓝天是白云的家”,教者在孩子们说出这句后,提出:白云宝宝回到家开心地玩起了魔术,它会变些什么呢?让孩子感受到白云在蓝天这个家里面是自由的。再看“树林是小鸟的家”,在学生看图充分发言后,老师又问:小鸟在树林里干什么?出示“小河是鱼儿的家”后让孩子们思考:鱼儿们会在水里做什么呢?让他们充分体会到了树林、小河带给小鸟和鱼儿的快乐和幸福。教学“泥土是种子的家”这句时,教师一改上面的学习方法,告诉孩子们:种子在泥土里生根发芽,长成了绿色的小草、参天的大树、鲜艳的花朵,把我们的世界装扮得美美的!从而让孩子们明白:泥土里有充足的养分,它是种子生长必不可少的。

  4.重视字词教学,检查方法巧妙。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陆老师的课自始至终都重视了字词的教学和巩固训练。带拼音读、去拼音读、组成词读,个别读、开火车读、分组读、齐读,训练扎实,有针对性,特别是儿化和轻声的训练,毫不含糊。

  想和陆老师商榷的地方是:在孩子们读了“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之后,老师能否让他们想象,蓝天还是谁的家?树林还是谁的家?小河还是谁的家?泥土还是谁的家?还有谁也是谁的家?如此,不仅是对文本的丰富与补充,也是对文本的拓展与延伸,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评课稿《家》13

  本节课,从猜测快速引出键盘,通过让孩子自主学习了解键盘的功能区,从而引入本节课的重点:认识主键盘。通过有层次的活动引导孩子掌握正确的指法操作。最后,让孩子通过写字板输入一些英文单词,不仅让孩子练习写字板的打开和退出,又让孩子在挑战任务中自主练习键盘输入。

  本节课有很多亮点,特别是用发星星贴纸的方式评价孩子的上课表现,有利于课堂秩序和学生学习状态的维持,同时对孩子有激励作用。在完成写字板输入英文单词的挑战中,让听课的老师也参与评价孩子的过程中,也能让听课老师深入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本课的教学用词富有童趣,例如“键盘的家”来描述基本键,不仅适合三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知道打字结束后手要收回到基本键。善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是本节课的又一亮点,傅老师拍摄学生的操作通过屏幕展示,让学生们能看清楚孩子的操作,对学生也是一种激励。

  本课建议:教师要实践“学为中心”的理念,不要着急替孩子回答,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思考、表达,不要着急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课堂要慢下来,为学生的发展而教。

评课稿《家》14

  《小桥流水人家》这一篇课文,开篇如诗的几句话,就勾勒出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写意画──小溪潺潺绕村庄、杨柳依依垂水面、水鸟流水相和唱,色彩清新而明快,情调美丽而缠绵;接着话题一转,写了小桥流水人家的人们恬淡、闲适的生活情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望相助,无“闹市”之乱耳,无“疲惫”之劳形,有如世外桃园;结尾直抒胸臆:“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绵绵不绝的怀恋和思念。老师在课堂上努力指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次分明:

  一、营造氛围,引人入胜。

  多媒体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起着别的教学手段无法起到的特殊效果。张老师的导入,首先经典诵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然后图片赏析,一下子就把学生领入了诗情画意的情境中为文章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所谓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在语文教学中,读是必不可少的。张老师很注重学生的朗读,而且注意有梯度的朗读,首先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而在初读中老师让学生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妙的是,在提问回答以后,教师出示“导学目标”学生围绕目标,读文、合作交流、讨论展示,评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把课文浓缩成一首小诗,反复朗读,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就更加明了了,深化了文本所表达的情感。

  三、情动辞发,深化感悟

  为了促使学生对课文入情入境,张老师引导学生亲自去体验这份情感,用自己的心去悟情之深,用自己的脑去思言之妙。

  先说这个悟情之深,《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张老师正是如此,在学生找到直接抒情的语句是,教师出示段落,并问:“从这些段落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谈了自己的体会。可以看出老师这里老师充分尊重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使得学生在多元解读中,张扬个性。

  再看这个思言之妙,当学生找到第一自然段的寓情于景时夏老师引导学生抓住“清澈见底”“长长的柔软的柳枝”“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粼粼的波纹”“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等词句以及运用拟人的手法,描绘溪边飘动的柳枝、小鸟的叫声、溪水流动的声音,来感受景色的优美以及作者对家乡的爱,他把家乡写得像诗一样,像画一样,家乡在他眼里是那么美,可见他是多么地喜欢家乡。

  四、课外延伸,努力实践大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仅仅靠一本语文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张老师这节课就做到了这点,而且是设计得非常巧妙:首先经典诵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下子就把孩子带到《小桥流水人家》之中去了。课的结束时,结合学生都是住宿生,离开自己的家,巧妙的设计了写话训练“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那是一个()的地方,(),(),()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不会忘记。”学生有了亲身体验,写出了许多优美的小诗。

  《小桥流水人家》是一篇略读课文,要求学生能通过自读自悟来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色和生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而张老师通过评学环节,努力实现了大语文教学。

评课稿《家》15

  《我家住在大海边》是北师大第一册中的一篇课文,它以儿歌的形式展现了一幅海边的情景图,其中包含了非常丰富的景物,有大海、蓝天、月亮湾、打鱼船、老爷爷等等,营造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气氛。

  王老师的课堂以听海浪声导入,除了激发兴趣,引起好奇,更重要的是对于基本不通汉语的外籍学生来说,直观的感受更能帮助他们理解字词句的意思。而后的教学中,王老师能够运用电子幻灯,展现了多幅优美的图片。同时还引进了歌曲《大海啊,故乡》的欣赏,学生板画等多种能让学生直观视觉、听觉感受的手段和方法,促进学生对汉字的认读,帮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最让人感动和佩服的是王老师整堂课上中、英文两种语言运用都非常自如,显现了教师良好的个人素质。特别是王老师的发音准确,音质优美,让学生在学汉语的第一步就接受了纯正的语音语调,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王老师上的这节课难度很大,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的强度都很大。整堂课王老师都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的范读,非常辛苦,但“不断重现”又是语言学习的重要手段。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很适合学生,只是在课堂落实的处理上还不够扎实。比如对于这种面对外籍学生的汉语启蒙教学,个人觉得是否应该将字、词、句等与实物、图片、动画、音响等直观事物和手段结合起来,让学生能从听觉、触觉、视觉、味觉等多方面地去理解和感知文本的意思,让“死”的文本“活”起来,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使学生更容易记忆汉字,掌握音、形、义。

  另外,在“字”到“文”的出现中,不要忽略了词语和句子,将字、词、句、文逐渐出现,由易向难逐步过度,就能比较好的在课堂上解决学生的朗读问题。同时本堂课中的电子幻灯片有一张出示全文的字体颜色选用灰色,显得太淡,看不清。

  本堂课的教案似乎更像一个教学实录,教案中学生的状态只是设想、估计,不必要详细呈现。

  最后,感谢王老师为我们献上的精彩一课。

【评课稿《家》】相关文章:

1.《家》评课稿

2.《家》的评课稿

3.《家》评课稿的内容

4.关于《家》的评课稿

5.《家》的评课稿及评析

6.《饮酒评课稿》评课稿范文

7.《百家争鸣》评课稿

8.《跑进家来的松鼠》评课稿

上一篇:表彰会校长讲话稿 下一篇:消防日国旗下讲话稿
评课稿《家》

评课稿《家》

2021-04-29 稿件

评课稿《家》1

  《家庭电路与安全用电》是苏科版第十五章《电功和电热》的第四节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不是重要的考点,但却是电学联系生活很紧密的一节课,可以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知识应用的成就感。

  胡老师从一则家庭用电器超载的火灾入手,引出对家庭电路研究的必要,由学生课前自由预习来得出引起火灾的原因——短路和超负荷用电,胡老师通过实物图片进一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进行模拟,再通过演示自制的家庭电路进行模拟,效果非常好。最后,总结了安全用电的注意事项。这条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设计精妙。我们学校的学生动手能力很强,每个人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认真完成实验,看到实验效果,课堂效果很好。

  胡老师的这节课我们都听了很多次了,每一次听课都有不同的收获,每一次的改进都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效果,磨课的过程虽然很痛苦,可最终的结果是精彩的课堂,教师的成长,这次的课堂充分体现了湖塘实验中学的课改精神。

评课稿《家》2

  《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语教科书中第一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极富儿童情趣,形象生动可爱且都是孩子们喜爱的小动物,特别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叶老师的这堂课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儿童化的语言和甜美的微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叶老师特别善于抓住孩子的心。课前就以奖励苹果的形式让学生以苹果说一句简单的话,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更让学生锻炼了说话能力。其次,她能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每一小节的诗句都由老师的精心设计,富有童趣的问题引出相应的诗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巧妙地引导学生理解了诗句。“竹叶,梅花,枫叶,月牙”的图片展示,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课文的欲望。另外,老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比较到位。比如:下雪啦—-高兴地读,梅花-—美美地读,睡着啦---轻轻地读,为什么----带着疑问读……

  叶老师的课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但在生字新词的教学中,形式变化不大,因为量多,个别学生学起来有点吃力了。

评课稿《家》3

  今天听了戴老师的《画家乡》,深有启发。《画家乡》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五个孩子画自己的家乡为内容,向小朋友们展示了我们祖国清新美丽的山水。课文结构清晰,语言简单,是一篇简单明了的课文,但是戴老师能够抓住课文的精华,在简单的字里行间中挖掘出有用之处。整堂课听下来,主要有一下几点感触。

  一、中心明确。课文的中心句“孩子们爱家乡,也爱画自己美丽的家乡。”一直贯穿整堂课的始终。对于第一学段的孩子们来说,从字面上理解深层次的中心含义是比较困难的,但是戴老师很好地将朗读作为手段,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反复出现这句中心句,反复引导学生朗读,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在孩子们的脑海中种下了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二、学法指导。本堂课中,戴老师总共介绍了两位小朋友的家乡,但是在教学方法上,跳脱了传统的老师主导的教学方式,而是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找一找”、“读一读”、“说一说”这四部曲来心领神会课文。以涛涛的家乡为例,戴老师首先出示了一张海滩的图片,让孩子们看图开放性地说一说图上的景物,然后回归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描写家乡美丽景色的句子,结合关键句读一读,加深印象,最后再将所学的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通过这样有序有效的四部曲,不仅使学生领会了课文的含义,而且掌握了学习语文的方法。对于第一学段的孩子们来说,掌握这种基础的学习方法是非常有利的,可见戴老师的设计之妙。

  三、关注语用。统计整堂课,系统的语用点总共有三处。从检查预习处的( )的家乡在( ),到文段学习处的( )那么( ),那么( ),再到总结课文处的看图选择其中一个家乡将语段说完整。这一次次的说话练习是有所铺设的,从说词,到说句,再到说段,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慢慢引领学生进入语文说话的境地,关注了语用在语文学习上的重要作用。

  四、朗读指导。第一学段的孩子学习语文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就是“读”,戴老师设计的朗读十分丰富。个读、齐读、表演读……各式各样的朗读形式增加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很好地做到了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整堂课听下来,唯一的不足点就是字词的掌握上,感觉似乎还可以再花多一点时间学习深化。既然花心思将词语分类出示,那可以抓住这个特点让学生体会朗读。戴老师上的这堂《画家乡》是比较成功的示范课,值得同样作为第一学段语文老师的我深思与学习。

评课稿《家》4

  《乡间人家》是人教版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组的专题是墟落生存。随着课文的形貌,像踏在弯弯曲曲的乡间巷子上,那些俭朴的农舍前,挂满瓜架的是青、红的瓜,质朴而美丽的是各色的花,屋后或是一片青葱的竹林,母鸡带着小鸡们在林中悠然地觅食,雨后清新的地面上又被印上了快乐的小竹叶,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曼妙画面就袅袅地从屋前流淌着的小河中来到你的眼前目今文章语言清新,富有生存情趣,容易使门生孕育发生情绪上的共鸣。

  荀老师执教的《乡下人家》一课,在讲课过程中,注重抓住重点词语进行理解文本,比如,老师在指导学生理解“探”字时,荀老师用换词的方法加以理解,学生有的说可以换成“冒、钻、伸”等词语,紧接着,老师学生让说一说“你觉得哪个词好?”学生说用“探”更能把小竹笋的顽皮、可爱写出来。看来,用换词语的方法更能促进学生对作者用词准确性的理解。老师在理解鲜花轮放时,荀老师出示依着时令,顺序开放,分男女生比赛读,读出独特。老师还引导学生回忆课文《花钟》,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家的发现,也是来源于生活,这里能够联系旧知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是,在老师总结引导的时候,建议这里应引导写法,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才能发现美,并用文字表达美。对于学生在回答问题方面,建议针对一个问题多找几位同学,有利于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能促进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有助于课堂问题的生成,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评课稿《家》5

  今天,听了岑菊君老师执教的一年级课文《画家乡》,获益匪浅。

  《画家乡》一课文中五个孩子以画画的形式介绍了自己的家乡,向小朋友们展示了我们祖国清新美丽的山水。读着《画家乡》,好象置身在一座百花盛开的大花园里旅游观光:那浩瀚的大海,掀起万倾波涛,海底蕴藏着丰富的宝藏;辽阔的平原,像无边无际的绿色海洋;茫茫草原一碧千里,别有风光;连绵群山,威武雄壮;一座座现代化城市,高楼大厦耸入云霄。课文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可以说是一幅极具人文色彩,适合欣赏、领悟的风景画。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受到了美的熏陶,积累了美的语言,获得了美的享受,培养了美的情操。一幅幅优美的画面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祖国的美丽与家乡的可爱,更激发了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使孩子们不由自主地想拿起笔去画自己的家乡。因此,岑老师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有兴趣地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言,识字、写字,画一画自己的家乡。纵观这节课的教学流程,以下三方面值得肯定。

  一、识字教学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林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视这一点。在初读课文时,她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字形,不懂得多读几遍。认识生字是采用学生互动的形式,同桌互读,读对了打个五角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教师用投影来检查订正。然后,教师用生字卡片以齐读、开火车读等形式进行教学。学生积极性很高,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很好地巩固了生字。

  二、岑老师在课堂上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如在精读课文第二段,指导感受涛涛家乡的美时,引导学生说:“涛涛的家乡美不美?美在哪里呢?读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学生便根据自己的喜欢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得是那样的津津有味。

  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的孩子要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激发阅读兴趣在低年级教学中是重要目标之一。岑老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结合课文插图,向孩子们展示了祖国各地的秀丽风光,把学习课文变为和小画家交朋友到他们的家乡去游览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孩子们去祖国各地游览、观赏。这时,读课文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而是一次有趣的旅游。学生在愉快的读书活动中走进了文本,感知了课文内容。这样既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又激发了学生对学习课文的兴趣。

评课稿《家》6

  《小桥流水人家》这一篇课文,开篇如诗的几句话,就勾勒出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写意画──小溪潺潺绕村庄、杨柳依依垂水面、水鸟流水相和唱,色彩清新而明快,情调美丽而缠绵;接着话题一转,写了小桥流水人家的人们恬淡、闲适的生活情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望相助,无“闹市”之乱耳,无“疲惫”之劳形,有如世外桃园;结尾直抒胸臆:“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绵绵不绝的怀恋和思念。

  邢祎老师执教的《小桥流水人家》一课,上起来如诗如画。邢老师在课堂上努力指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次分明。教学中,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色和生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现对邢祎老师的课评析如下:

  1.邢老师的课堂教学,老师通过齐读、听读、引读、范读、带着感情去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来感受文章给我们带来的美,体会字里行间的诗意。分散了教学的重难点,教学目标达成意识强,贯穿教学过程始终。

  2.教师善于洞悉学生的内心所想,例如老师安排了:“你都交流了哪些喜欢的句子?”这一环节,体现知识形成过程的同时,还把结论交给学生,由他们自己自悟与发现。

  3.教师基本功扎实,亲切的教态以及生动的教师语言,随时都可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评课稿《家》7

  周老师今天上的是浙教版第15课《小鸟的家》,周老师作为一位新教师,给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堂精彩的美术课,实在难得。下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感受:

  一、课前准备充分 教具精致漂亮

  周老师不管是自己的示范画,还有板书,还有最后呈现的大森林,都制作的非常漂亮精致,看的出周老师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来做这些课前准备。

  二、循循善诱学生 启发想象能力

  周老师能在关键时刻启发引导学生去想象,创造属于自己的小鸟的窝。学生都说圆形的入口时,周老师会提醒可以改成爱心型的或是星星形。

  三、基本功扎实 教态自然亲切

  当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小鸟种类时,周老师能马上再黑板上简笔画画出来,这是让学生惊奇的,也透露出周老师的基本功十分扎实,课堂上,周老师始终面带微笑,给人一种亲切感,让学生能学的轻松自在。

  最后提些建议:教师请各小组将自己的作品,安放在大树上合适的位置,然后请学生以模仿小鸟的样子飞到老师准备的大树跟前,找出自己认为优秀的作品,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的反思与评价过程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也更有趣味性。最后部分,建议教师提醒学生,不光让我们知道要爱护小鸟和我们的共有家园,我们还要做一个标志,写一句话,时时提醒那些不爱护鸟类和树木的朋友,让他们也要爱护小鸟和我们的共有家园。这样的设想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可以检验本节课的人文目标是否达到。

  总之,新的艺术教材教案的编写是灵活多样的,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突出学生的活动设计,在每一个环节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化被动为主动,真正感受艺术课程给他们带来的无限乐趣。

评课稿《家》8

  课文片段:

  初读课文,整体感受

  (教师范读课文,配以鲜艳的画面、动听的音乐。)

  师:同学们听得都入迷了,你们自己来练习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的音。

  (学生自由地朗读,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下面请大家再读一遍,注意读连贯了。

  (学生再次自由朗读)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哪里读得好,哪里需要改进。

  (学生个别朗读,学生相互评议)

  指导朗读,启发感悟

  师:(出示“蓝天白云”图)看,蓝蓝的天上飘着朵朵白云,多美啊!谁来读第一行诗句?

  生:蓝天是白云的家。

  师:你见过什么样的白云?

  生:我见过像棉花一样的白云。

  师:(出示生字词“白云”)那你来读读这个词语。

  生:白云。(声音轻柔)

  师:这“白云”真像棉花般轻柔。

  师:你们还见过什么样的白云?

  生:我见过像羊一样的白云。

  师:那你来读读这个词语。

  生:白云。(温柔地读)

  师:这“羊”真温柔!谁连起来读读这一行诗?

  生:蓝天是白云的家。

  师:看,小鸟在树林里多么快乐!用书上哪行诗来表现的呢?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树林是小鸟的家。(语调轻快)

  师:(出示“小河鱼儿”图)看,来了一群鱼!这群鱼儿可能在做什么呢?

  生:它们排队出来玩呢!

  生:它们在捉迷藏呢!

  师:(出示“鱼儿”一词)谁来读这个词?

  生:鱼儿。

  师:这个词要读得很轻快,仿佛看见鱼儿在快活地游涞游去!

  师:谁来一边做做鱼儿游水的动作,一边读读这行诗。

  生:(边做动作边读)小河是鱼儿的家。

  师:(出示“种子破土而出、发芽”图)看,种子在温暖的泥土里得到养料,发芽了!谁来读读课文里的诗句?

  生:泥土是种子的家。

  师:(出示“泥土、种子”的词语卡片)谁来读读这些词语。

  师:谁能连起来读读这行诗?

  生:泥土是种子的家。

  师:请同学们先自由练习朗读前四行诗句。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学生个别朗读)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

  师:我们小朋友共同的家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齐读最后一句。

  生: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

  师:是啊!祖国就象座美丽的大花园,我们小朋友就象花园里的花朵,我们在祖国的怀抱里幸福成长。你们喜欢这个家吗?(学生:喜欢!)让我们一起来朗读全文。

  熟读成诵,尝试迁移

  师:在美丽的大自然中,想想看,还有什么是什么的家呢?除了图上的内容,还可以自己想。

  生:夜晚是星星的家。

  生:文具盒是铅笔的家。

  生:大海是船儿的家。

  生:地球是人类的家。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把你们刚才的诗句连起来,就成了一首新的小诗了。祝贺你们,小诗人!来,我们把他们连起来读一读。

  (学生得意地朗读自己创作的诗句。)

  评析:

  胡老师充分钻研了教材,把握住了这课的重、难点。课文里的“家”既是课题,又是文眼,还是一个笔画较繁、含义深远的生字。这样的识字教学将音、形、意、象结合起来,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下来朗读全文,使学生对全文有整体感知,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然后“图文并茂,精读感悟,品读入情,熟读迁移”,用孩子熟悉的自然画面沟通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课文相应诗句的联系,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调动起学生积极强烈的情感。教师再通过富有激励性、启发性的评点语言,将学生对词句的感悟与朗读有机融为一体,“为什么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就在这鲜明的形象意会中,在这琅琅上口的语感潜咏中,孩子心领神会了“家”的深刻又最朴素的内涵,要不然孩子心里怎会流淌出这样的诗句:“夜晚是星星的家,太空是星球的家”……甚至“地球是人类的家”?就在这样的朗读、吟诵中,学生鲜明地感知形象、体验情感和内化语言,孩子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有效提高。

评课稿《家》9

  王老师执教的《画家与牧童》是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重在体会牧童的勇敢和画家的谦逊。同时文章中的对话比较多,是指导对话朗读的好机会。本堂课,王老师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体现新课程课堂的景象。以下两点是个人比较欣赏的。

  一、以生为本,注重体会

  新课一开始,王老师就让学生自由读课文2—6自然段,并在读后交流你有什么想说的?或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充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形成了一个初步的体会,(但以直接读课本语句为主)而王老师也并没有让学生犹如放掉缰绳的野马,在适时的时候王老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感受,指导学生将书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体会。又如,在体会画家的画技高超时,王老师出示句子: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让学生抓重点词语来谈谈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从而让学生借助图片理解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再如:牧童面对画家的错误是怎么做的?通过让学生找动作的词语,再让学生体会牧童的形象。

  二、细节之处绽放惊喜

  本堂课让我最为惊喜的是王老师抓住了几个细节,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的形象。如:当学生说到牧童很勇敢指出了画家的错误时,王老师马上引导为什么牧童会知道?学生的思路马上打开了,牧童有放牛的经验、牧童见过两牛相斗的情形、牧童的工作就是放牛的……王老师适时小结:是啊,牧童不但勇敢,还善于观察。看,这小小的细节让人物的形象不是单纯地停留在勇敢上,人物的形象马上更充实了。而又如:在体会画家的谦逊时,王老师让学生做做拱手的动作,并说说什么时候要做拱手的动作?学生通过动手体验马上对画家的谦逊形象有了更深入的体会。

  当然,本堂课中也有几个不足之处。

  1、在初步体会之后,王老师没有引导好,学生的体会很多,可是没有回到课文的主线上来,所以导致后面的思路比较乱,个别环节问题出现重复现象,可见教师课堂驾驭能力不够。

  2、王老师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有不少操作不当的地方。如:在指导人们怎么夸赞画家的段落时,花的时间过多,但是指导却不到位,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的范读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可以在这时充分展示自己的朗读魅力,同时朗读后可以让学生组内分角色来赞一赞,充分理解纷纷夸赞。

评课稿《家》10

  今天有幸听了夏老师的一节课,听她上课两个字——舒服,教学环节十分清晰,上课节奏明快,上课呈现其内容如流水般缓缓到来,一种水到渠成,自然生成。

  全文描述了作者童年时简单却又快乐的生活。小溪、垂柳、小桥、茶山、老家,是作者最好的玩具,小鱼、小虾、小螃蟹,就能带给作者最大的满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望相助”则是作者故乡生活最真实的写照。

  美妙的声音,如同百灵歌唱。老师用美一般的语言鼓励学生,甜就甜在老师那温柔舒缓的声音。在老师的影响下,学生的朗读、回答是最美的百灵在歌唱。

  欣赏美丽的画卷,走入画中。《小桥流水人家》这篇散文写得很唯美。流水潺潺、复古小桥、人家温馨。夏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主要抓住优美的语句进行品味,如流水中柳树的“婀娜多姿”、“那么……那么”、“画”来欣赏流水。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小桥的美,老师问学生有没有站在小桥上扔花到小溪里去的经验。这个问题一出,学生不但思考了问题,还能借助生活经验去理解原文。小螃蟹为什么要装在瓶子里,而不是抓来吃呢?这个问题更是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给课堂带来了一个小高潮,因为我们是生活在海边,也有类似的生活经验,引起了学生共鸣。

  听了夏老师这节课,使我受益匪浅,以后我要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还要善于挖掘略读课文的训练点,上出略读课文的价值,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

评课稿《家》11

  胡老师这节课我听了三遍,每一次都有改变,每一次我都能有所收获,首先来谈谈这节课本身,这节课我也是第一次上,第一映像就是这节课内容太多,而且难以理解,找不到一个好的线索把这么多内容串起来。胡老师这堂课的最终版本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胡老师这节课从“安全”出发,把整堂课内容分为设备安全和人身安全两部分。引入情景是一则新闻报道,由于用电不慎导致火灾,视频中的关键词是“电路短路”和“超负荷运行”。胡老师抓住这两个原因,利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设计的电路图,让学生来模拟家庭电路的短路和超负荷运行,实验结束后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寻找熔丝烧断的原因。分析原因也紧紧把握住由于电流的热效应,电流太大导致熔丝烧断,接下来顺理成章的讲解熔丝的一些知识点。第二块内容就是讲解人身安全,从人触电条件出发,有电压和通路,讲解单线触电和双线触电,再讲到如何防止触电,介绍插座、插头、接地线和触电笔。胡老师这样设计后,整堂课思路非常清楚,前后连接也很顺畅,所以创设情境在物理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

  这节课中我有两个地方没有理解,一是讲到保险丝内容的最后,胡老师问学生,有了保险丝为什么还会发生火灾?我没有想到答案,可能把各种熔丝的熔断电流表格先展示给学生这样好理解一些。第二处是讲到三脚插头时,问学生最长的脚应该和用电器什么相连?我也没想到答案,后来我想可以在讲解人身安全前,讲解一则因为电器漏电而导致人触电的新闻,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让电器接地,然后问学生上面那个问题可能要好些。

  后来我去上这节课自己设想比较好,等到实施发现困难重重,首先关于家庭电路的结构学生就不理解,光靠学生课前预习我认为解决不了。当时这节课我备课备的不细致、不深入,所以上下来感觉很糟糕,所以平时备课还需要更加细致,上课之前好好模拟一遍,思考每一个环节、每一句话。

评课稿《家》12

  《家》这首儿童诗是苏教版一年级语文第5课,全文短而精简,仅两节六小句,前四小句为一节,写了“蓝天、树林、小河、泥土”的家,通过前四句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懂得“家”的初步内涵,为第二节的学习起到铺垫引领的作用。后两句才是本文的中心所在,旨在教育学生要热爱“祖国”这个伟大的大家庭。

  陆颖老师执教的《家》成功之处在于:

  1.把握学生年龄特征,创设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

  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学生生性活泼好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陆老师在教学时以亲切的微笑、柔和的语言及鼓励的话语创设了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到快乐,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鲜事物有着天生的亲近感。这节课老师给每一行诗都配了一幅优美的图片,给学生营造了许多真切的情境,目的就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能够边读边欣赏,在联想中体会诗意,在理解中读出情感。尤其是一组欣赏祖国美景的图片,在学生情不自禁的感叹话语间,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的心在沸腾。有小朋友说,欣赏完祖国美景后,他感到很自豪。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是这一课的重要目标,也是难点。课堂上,在陆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油然而生,从而把握住朗读基调,读出了感情。

  3.注意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陆教师在引导孩子们深入理解课文前四句话的时候采用了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说话,培养他们说的能力。如“蓝天是白云的家”,教者在孩子们说出这句后,提出:白云宝宝回到家开心地玩起了魔术,它会变些什么呢?让孩子感受到白云在蓝天这个家里面是自由的。再看“树林是小鸟的家”,在学生看图充分发言后,老师又问:小鸟在树林里干什么?出示“小河是鱼儿的家”后让孩子们思考:鱼儿们会在水里做什么呢?让他们充分体会到了树林、小河带给小鸟和鱼儿的快乐和幸福。教学“泥土是种子的家”这句时,教师一改上面的学习方法,告诉孩子们:种子在泥土里生根发芽,长成了绿色的小草、参天的大树、鲜艳的花朵,把我们的世界装扮得美美的!从而让孩子们明白:泥土里有充足的养分,它是种子生长必不可少的。

  4.重视字词教学,检查方法巧妙。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陆老师的课自始至终都重视了字词的教学和巩固训练。带拼音读、去拼音读、组成词读,个别读、开火车读、分组读、齐读,训练扎实,有针对性,特别是儿化和轻声的训练,毫不含糊。

  想和陆老师商榷的地方是:在孩子们读了“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之后,老师能否让他们想象,蓝天还是谁的家?树林还是谁的家?小河还是谁的家?泥土还是谁的家?还有谁也是谁的家?如此,不仅是对文本的丰富与补充,也是对文本的拓展与延伸,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评课稿《家》13

  本节课,从猜测快速引出键盘,通过让孩子自主学习了解键盘的功能区,从而引入本节课的重点:认识主键盘。通过有层次的活动引导孩子掌握正确的指法操作。最后,让孩子通过写字板输入一些英文单词,不仅让孩子练习写字板的打开和退出,又让孩子在挑战任务中自主练习键盘输入。

  本节课有很多亮点,特别是用发星星贴纸的方式评价孩子的上课表现,有利于课堂秩序和学生学习状态的维持,同时对孩子有激励作用。在完成写字板输入英文单词的挑战中,让听课的老师也参与评价孩子的过程中,也能让听课老师深入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本课的教学用词富有童趣,例如“键盘的家”来描述基本键,不仅适合三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知道打字结束后手要收回到基本键。善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是本节课的又一亮点,傅老师拍摄学生的操作通过屏幕展示,让学生们能看清楚孩子的操作,对学生也是一种激励。

  本课建议:教师要实践“学为中心”的理念,不要着急替孩子回答,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思考、表达,不要着急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课堂要慢下来,为学生的发展而教。

评课稿《家》14

  《小桥流水人家》这一篇课文,开篇如诗的几句话,就勾勒出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写意画──小溪潺潺绕村庄、杨柳依依垂水面、水鸟流水相和唱,色彩清新而明快,情调美丽而缠绵;接着话题一转,写了小桥流水人家的人们恬淡、闲适的生活情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望相助,无“闹市”之乱耳,无“疲惫”之劳形,有如世外桃园;结尾直抒胸臆:“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绵绵不绝的怀恋和思念。老师在课堂上努力指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次分明:

  一、营造氛围,引人入胜。

  多媒体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起着别的教学手段无法起到的特殊效果。张老师的导入,首先经典诵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然后图片赏析,一下子就把学生领入了诗情画意的情境中为文章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所谓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在语文教学中,读是必不可少的。张老师很注重学生的朗读,而且注意有梯度的朗读,首先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而在初读中老师让学生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妙的是,在提问回答以后,教师出示“导学目标”学生围绕目标,读文、合作交流、讨论展示,评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把课文浓缩成一首小诗,反复朗读,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就更加明了了,深化了文本所表达的情感。

  三、情动辞发,深化感悟

  为了促使学生对课文入情入境,张老师引导学生亲自去体验这份情感,用自己的心去悟情之深,用自己的脑去思言之妙。

  先说这个悟情之深,《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张老师正是如此,在学生找到直接抒情的语句是,教师出示段落,并问:“从这些段落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谈了自己的体会。可以看出老师这里老师充分尊重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使得学生在多元解读中,张扬个性。

  再看这个思言之妙,当学生找到第一自然段的寓情于景时夏老师引导学生抓住“清澈见底”“长长的柔软的柳枝”“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粼粼的波纹”“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等词句以及运用拟人的手法,描绘溪边飘动的柳枝、小鸟的叫声、溪水流动的声音,来感受景色的优美以及作者对家乡的爱,他把家乡写得像诗一样,像画一样,家乡在他眼里是那么美,可见他是多么地喜欢家乡。

  四、课外延伸,努力实践大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仅仅靠一本语文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张老师这节课就做到了这点,而且是设计得非常巧妙:首先经典诵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下子就把孩子带到《小桥流水人家》之中去了。课的结束时,结合学生都是住宿生,离开自己的家,巧妙的设计了写话训练“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那是一个()的地方,(),(),()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不会忘记。”学生有了亲身体验,写出了许多优美的小诗。

  《小桥流水人家》是一篇略读课文,要求学生能通过自读自悟来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色和生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而张老师通过评学环节,努力实现了大语文教学。

评课稿《家》15

  《我家住在大海边》是北师大第一册中的一篇课文,它以儿歌的形式展现了一幅海边的情景图,其中包含了非常丰富的景物,有大海、蓝天、月亮湾、打鱼船、老爷爷等等,营造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气氛。

  王老师的课堂以听海浪声导入,除了激发兴趣,引起好奇,更重要的是对于基本不通汉语的外籍学生来说,直观的感受更能帮助他们理解字词句的意思。而后的教学中,王老师能够运用电子幻灯,展现了多幅优美的图片。同时还引进了歌曲《大海啊,故乡》的欣赏,学生板画等多种能让学生直观视觉、听觉感受的手段和方法,促进学生对汉字的认读,帮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最让人感动和佩服的是王老师整堂课上中、英文两种语言运用都非常自如,显现了教师良好的个人素质。特别是王老师的发音准确,音质优美,让学生在学汉语的第一步就接受了纯正的语音语调,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王老师上的这节课难度很大,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的强度都很大。整堂课王老师都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的范读,非常辛苦,但“不断重现”又是语言学习的重要手段。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很适合学生,只是在课堂落实的处理上还不够扎实。比如对于这种面对外籍学生的汉语启蒙教学,个人觉得是否应该将字、词、句等与实物、图片、动画、音响等直观事物和手段结合起来,让学生能从听觉、触觉、视觉、味觉等多方面地去理解和感知文本的意思,让“死”的文本“活”起来,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使学生更容易记忆汉字,掌握音、形、义。

  另外,在“字”到“文”的出现中,不要忽略了词语和句子,将字、词、句、文逐渐出现,由易向难逐步过度,就能比较好的在课堂上解决学生的朗读问题。同时本堂课中的电子幻灯片有一张出示全文的字体颜色选用灰色,显得太淡,看不清。

  本堂课的教案似乎更像一个教学实录,教案中学生的状态只是设想、估计,不必要详细呈现。

  最后,感谢王老师为我们献上的精彩一课。

【评课稿《家》】相关文章:

1.《家》评课稿

2.《家》的评课稿

3.《家》评课稿的内容

4.关于《家》的评课稿

5.《家》的评课稿及评析

6.《饮酒评课稿》评课稿范文

7.《百家争鸣》评课稿

8.《跑进家来的松鼠》评课稿

上一篇:表彰会校长讲话稿 下一篇:消防日国旗下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