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什么》评课稿

2021-04-27 稿件

《我是什么》评课稿1

  《我是什么》是一篇知识性课文,文章的特点鲜明,是用拟人的写法,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介绍了水在自然界的变化,以及和人类的关系。

  一、针对特点,运用课件,帮助理解语言

  李艳老师针对二年级儿童的特点,恰当地使用直观形象手段,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帮助理解语言。如:把云的变化(白云、乌云、朝霞、晚霞),作成课件,使学生能观察到这个变化。

  二、把握目标,明确重点,守住语言本位。

  根据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李老师让孩子充分朗读,感悟文本。如为了体会语言的准确性,李老师抓住“飘、打、落”等动词,让学生先连线,然后加动作朗读,在读中体会语言的精妙。真正体现:朗读是最好的老师。

  李老师没有过多地解释常识性的知识,也没有就这些问题展开泛泛之论,而是时而巧妙地以读代讲,时而依托课件形象地再现,时而用简洁的板画演示,让我们感到整节课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我是什么》评课稿2

  《我是什么》是一篇拟人的科学短文,以朴实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水的变化及其利与害。周老师以“清新、严谨又不失灵动”的教学设计引领孩子们进行了一次“我是什么”的探寻,整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是一节在课题(《以“动笔”为载体培养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力之研究》)引领下的研究课,教学环节凸显了课题的研究点,真正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一、引领学生动笔

  在“品读课文”教学环节中,周老师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第1、2自然段时,要求学生边读边圈:我会变成什么?巡视中关注学生动笔的状况,及时予以指导、帮助。特别是在交流时,周老师非常关注学生动笔的有效性:

  1。方法指导细致入微。如学生在圈 云 时,文中是云字上有引号,像【“云”】,周老师利用学生的课本展示时提醒道:“这个小朋友圈的好,圈字时不圈边上的标点。”我们常会发现学生在课本上圈圈划划时有些随心所欲,以致好好的文章被圈划的一塌糊涂,周老师的提醒会让学生养成整洁的好习惯。

  2。纠错方式值得提倡。在交流中,有学生在圈 雹子 时,把 小硬球 也圈出来了,周老师没有简单地纠正,而是问学生:“雹子、小硬球是两个吗?那为什么叫小硬球呢?”让学生进行探究、讨论,得出:应该圈 雹子 。继而周老师又让学生找找课文中还有没有像“小硬球”这样的写法?与学生一起交流“小水珠、小花朵”表示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写。这样的教学真的是为学生的学习力着想,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教师示范动笔

  在课文第2自然段对于“云变成雨、雹子、雪花”的教学中,周老师抓三个动词“落、打、飘”,让学生到黑板前对应着贴一贴,再说说这么贴的理由。

  生:雪轻轻地,用“飘”;小硬球重重的,用“打”下来;雨是不轻不重的,用“落”。教师顺势说:“这三个词用得好,我们可以在书上做记号。”教师在电子白板上演示,用“△”,学生学着在书上做记号。教师结合课文内容的理解,发现值得学生动笔的文本亮点,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会学习,这也是课题的研究点之一,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力逐步得到提升。

  整堂课中,周老师的字词教学独具匠心,令人眼亮,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主要体现在:

  一、识字做到“触类旁通”

  如“雹、袍”的学习,周老师在学生正音、会读、比较不同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说说带“包”的字。学生说到:跑、泡、抱,周老师再出示相关的字,并引导学生记忆:有脚就会“跑”,有水就是“泡”……既形象有很生动,对学生的识别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类似还有“躁”的学生,也让学生说说带“喿”的字,如“操、澡、燥”,并利用偏旁进行儿歌式的记忆。可见,对于识字教学周老师不仅关注学生是否学会,还重视积累、运用,值得我们好好借鉴。

  二、词语做到“层层深入”

  如“淹没、灌溉”的教学,周老师从“淹没”入手,知道“没”是多音字,这里念“mò”,读准“淹没”这个词,然后出示“淹没庄稼”让学生读正确,接着出示文中的句子“我也做过许多坏事,淹没庄稼,冲毁房屋,给人们带来灾害。”让学生读正确。而后,再让学生观察“灌溉、淹没”这四个字,有什么发现?(跟水有关)这样的教学真的印证了“一步一个脚印”的理念,促使学生学得扎扎实实,从学会到运用,亦能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辨析做到“教学无痕”

  如“飘浮、漂浮”这两个词语的辨析和运用在《词语手册》上有,课堂上学生讲到了“飘浮”一词,但第一个学生的理解是错误的,他说:“树叶落到水上,就是飘浮。”周老师就引导学生辨析,第二个学生说:“这是在天上飘呀飘呀。”于是,周老师出示了《词语手册》中辨析的两句话让学生选择并说明理由。得出:在空中飘,有个“风”,树叶在水上漂,有个“氵”。周老师适时小结:汉字真丰富,偏旁也会告诉我们……这样的教学自然、贴切,化有痕为无痕,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总之,周老师的课明快、节奏感强,带给学生们的是愉悦和收获,带给老师们的是学习和思考。

《我是什么》评课稿3

  这是一篇科普短文。课文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和与人的利弊关系。文中始终不点明“我”就是水,而是通过水的形态变化和与人类关系的描写,让读者去猜,更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一、目标定位准确

  朱碧老师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情,把本课目标定位:

  1.认读并理解“庄稼、灌溉、淹没、暴躁、冲毁、灾害”等词语。能正确、规范书写“池、浮”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聚焦动词,通过学习,读出水娃娃不同形态的变化。

  3.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借助微课自主学习“雹子”,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汽、云、雨、雹子和雪;能借助板书介绍水娃娃不同形态的.变化。

  二、教学方法科学合理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在学习词语时,周老师采用了‘’图文对照法‘’、‘’情境识字‘’、‘’’归类识字法、变序教学法,让学生在形象思维中,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会了新词。而且,周老师并没有走走过场,而是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等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不断地强化中记住了这些字词。

  为了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更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课文,了解水娃娃不同形态的变化,周老师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借助音量示意图,让学生用不同的读法读出不同形态下水的变化,并抓住了‘’落,飘,打‘,这三个字,通过调换位置,让学生体会到了科普作品中用词的准确性。

  对于‘雹子’这种事物,南方的孩子不太了解,老师借助视频,让学生认识了雹子。我相信,由于这堂课上周老师运用了多种方法,本堂课的目标得到了有效的落实。

  三、课堂突出双基教学

  双基就是’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这是我们老一辈教师对于语文教学目标的概括。这节课里,朱碧老师在教学中很关注字词句段的学习,关注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四、课堂充满艺术性

  周老师的课堂结构紧凑,以‘’变魔术‘’贯穿整堂课,使得课堂犹如一篇形散神不散的散文,浑然一体。

  板书图文并茂,有图有文字,既形象又有趣,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帮助了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把握。

  语言温柔,节奏慢,很适合小孩子,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顾及不同层次的学生,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很让人感动。

  对于本堂课,我也有几点看法,提出来拱大家研讨:

  1.在学生学习课文后,可以问问学生课文里还有哪些句子不好读,带着学生读读,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只有在熟读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2.认识雨、雹子、雪的时候,学生在说还想知道雪的时候,老师直接忽视,对于南方这些小孩子,这材料是不是需要准备。

  3.‘’落、打、飘‘’,为什么不能调换,学生说不出原因,老师要告诉他们。

  4.给学生示范写字,自己一定要写好。展示学生书写的时候,拿笔修改一下,给学生直观形象,起到真正的示范作用,以提高学生写字能力。

【《我是什么》评课稿】相关文章:

1.《我是什么》的评课稿

2.我是什么的评课稿

3.小学语文《我是什么》评课稿

4.《我是什么》评课稿4篇

5.《磁是什么》评课稿

6.幸福是什么评课稿

7.《幸福是什么》优秀评课稿

8.《饮酒评课稿》评课稿范文

上一篇:婚礼上男方父亲讲话稿 下一篇:培训班开班仪式的讲话稿
《我是什么》评课稿

《我是什么》评课稿

2021-04-27 稿件

《我是什么》评课稿1

  《我是什么》是一篇知识性课文,文章的特点鲜明,是用拟人的写法,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介绍了水在自然界的变化,以及和人类的关系。

  一、针对特点,运用课件,帮助理解语言

  李艳老师针对二年级儿童的特点,恰当地使用直观形象手段,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帮助理解语言。如:把云的变化(白云、乌云、朝霞、晚霞),作成课件,使学生能观察到这个变化。

  二、把握目标,明确重点,守住语言本位。

  根据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李老师让孩子充分朗读,感悟文本。如为了体会语言的准确性,李老师抓住“飘、打、落”等动词,让学生先连线,然后加动作朗读,在读中体会语言的精妙。真正体现:朗读是最好的老师。

  李老师没有过多地解释常识性的知识,也没有就这些问题展开泛泛之论,而是时而巧妙地以读代讲,时而依托课件形象地再现,时而用简洁的板画演示,让我们感到整节课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我是什么》评课稿2

  《我是什么》是一篇拟人的科学短文,以朴实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水的变化及其利与害。周老师以“清新、严谨又不失灵动”的教学设计引领孩子们进行了一次“我是什么”的探寻,整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是一节在课题(《以“动笔”为载体培养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力之研究》)引领下的研究课,教学环节凸显了课题的研究点,真正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一、引领学生动笔

  在“品读课文”教学环节中,周老师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第1、2自然段时,要求学生边读边圈:我会变成什么?巡视中关注学生动笔的状况,及时予以指导、帮助。特别是在交流时,周老师非常关注学生动笔的有效性:

  1。方法指导细致入微。如学生在圈 云 时,文中是云字上有引号,像【“云”】,周老师利用学生的课本展示时提醒道:“这个小朋友圈的好,圈字时不圈边上的标点。”我们常会发现学生在课本上圈圈划划时有些随心所欲,以致好好的文章被圈划的一塌糊涂,周老师的提醒会让学生养成整洁的好习惯。

  2。纠错方式值得提倡。在交流中,有学生在圈 雹子 时,把 小硬球 也圈出来了,周老师没有简单地纠正,而是问学生:“雹子、小硬球是两个吗?那为什么叫小硬球呢?”让学生进行探究、讨论,得出:应该圈 雹子 。继而周老师又让学生找找课文中还有没有像“小硬球”这样的写法?与学生一起交流“小水珠、小花朵”表示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写。这样的教学真的是为学生的学习力着想,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教师示范动笔

  在课文第2自然段对于“云变成雨、雹子、雪花”的教学中,周老师抓三个动词“落、打、飘”,让学生到黑板前对应着贴一贴,再说说这么贴的理由。

  生:雪轻轻地,用“飘”;小硬球重重的,用“打”下来;雨是不轻不重的,用“落”。教师顺势说:“这三个词用得好,我们可以在书上做记号。”教师在电子白板上演示,用“△”,学生学着在书上做记号。教师结合课文内容的理解,发现值得学生动笔的文本亮点,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会学习,这也是课题的研究点之一,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力逐步得到提升。

  整堂课中,周老师的字词教学独具匠心,令人眼亮,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主要体现在:

  一、识字做到“触类旁通”

  如“雹、袍”的学习,周老师在学生正音、会读、比较不同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说说带“包”的字。学生说到:跑、泡、抱,周老师再出示相关的字,并引导学生记忆:有脚就会“跑”,有水就是“泡”……既形象有很生动,对学生的识别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类似还有“躁”的学生,也让学生说说带“喿”的字,如“操、澡、燥”,并利用偏旁进行儿歌式的记忆。可见,对于识字教学周老师不仅关注学生是否学会,还重视积累、运用,值得我们好好借鉴。

  二、词语做到“层层深入”

  如“淹没、灌溉”的教学,周老师从“淹没”入手,知道“没”是多音字,这里念“mò”,读准“淹没”这个词,然后出示“淹没庄稼”让学生读正确,接着出示文中的句子“我也做过许多坏事,淹没庄稼,冲毁房屋,给人们带来灾害。”让学生读正确。而后,再让学生观察“灌溉、淹没”这四个字,有什么发现?(跟水有关)这样的教学真的印证了“一步一个脚印”的理念,促使学生学得扎扎实实,从学会到运用,亦能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辨析做到“教学无痕”

  如“飘浮、漂浮”这两个词语的辨析和运用在《词语手册》上有,课堂上学生讲到了“飘浮”一词,但第一个学生的理解是错误的,他说:“树叶落到水上,就是飘浮。”周老师就引导学生辨析,第二个学生说:“这是在天上飘呀飘呀。”于是,周老师出示了《词语手册》中辨析的两句话让学生选择并说明理由。得出:在空中飘,有个“风”,树叶在水上漂,有个“氵”。周老师适时小结:汉字真丰富,偏旁也会告诉我们……这样的教学自然、贴切,化有痕为无痕,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总之,周老师的课明快、节奏感强,带给学生们的是愉悦和收获,带给老师们的是学习和思考。

《我是什么》评课稿3

  这是一篇科普短文。课文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和与人的利弊关系。文中始终不点明“我”就是水,而是通过水的形态变化和与人类关系的描写,让读者去猜,更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一、目标定位准确

  朱碧老师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情,把本课目标定位:

  1.认读并理解“庄稼、灌溉、淹没、暴躁、冲毁、灾害”等词语。能正确、规范书写“池、浮”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聚焦动词,通过学习,读出水娃娃不同形态的变化。

  3.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借助微课自主学习“雹子”,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汽、云、雨、雹子和雪;能借助板书介绍水娃娃不同形态的.变化。

  二、教学方法科学合理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在学习词语时,周老师采用了‘’图文对照法‘’、‘’情境识字‘’、‘’’归类识字法、变序教学法,让学生在形象思维中,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会了新词。而且,周老师并没有走走过场,而是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等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不断地强化中记住了这些字词。

  为了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更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课文,了解水娃娃不同形态的变化,周老师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借助音量示意图,让学生用不同的读法读出不同形态下水的变化,并抓住了‘’落,飘,打‘,这三个字,通过调换位置,让学生体会到了科普作品中用词的准确性。

  对于‘雹子’这种事物,南方的孩子不太了解,老师借助视频,让学生认识了雹子。我相信,由于这堂课上周老师运用了多种方法,本堂课的目标得到了有效的落实。

  三、课堂突出双基教学

  双基就是’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这是我们老一辈教师对于语文教学目标的概括。这节课里,朱碧老师在教学中很关注字词句段的学习,关注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四、课堂充满艺术性

  周老师的课堂结构紧凑,以‘’变魔术‘’贯穿整堂课,使得课堂犹如一篇形散神不散的散文,浑然一体。

  板书图文并茂,有图有文字,既形象又有趣,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帮助了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把握。

  语言温柔,节奏慢,很适合小孩子,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顾及不同层次的学生,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很让人感动。

  对于本堂课,我也有几点看法,提出来拱大家研讨:

  1.在学生学习课文后,可以问问学生课文里还有哪些句子不好读,带着学生读读,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只有在熟读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2.认识雨、雹子、雪的时候,学生在说还想知道雪的时候,老师直接忽视,对于南方这些小孩子,这材料是不是需要准备。

  3.‘’落、打、飘‘’,为什么不能调换,学生说不出原因,老师要告诉他们。

  4.给学生示范写字,自己一定要写好。展示学生书写的时候,拿笔修改一下,给学生直观形象,起到真正的示范作用,以提高学生写字能力。

【《我是什么》评课稿】相关文章:

1.《我是什么》的评课稿

2.我是什么的评课稿

3.小学语文《我是什么》评课稿

4.《我是什么》评课稿4篇

5.《磁是什么》评课稿

6.幸福是什么评课稿

7.《幸福是什么》优秀评课稿

8.《饮酒评课稿》评课稿范文

上一篇:婚礼上男方父亲讲话稿 下一篇:培训班开班仪式的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