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的认识》评课稿样本

2020-11-22 稿件

  篇一:10的认识评课稿

  《10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6~9之后,在已具有一定的认识和应用数字的基础上,学习有关10的知识。殷老师的这节课以学生参与活动为主线,整节课创设了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自主地认识和发现。借此来谈谈我的学习心得:

  1、创设情境,以趣激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动力。为此,在新课开始时,殷老师注意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动机,配以学生喜欢的小故事,在引导学生观察参与的同时,适时激疑为什么1和0站在一起比9大呢?这种设计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达到学习的最佳境界。

  2、培养数感,突破难点。

  教学中,殷老师向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如主题图中的鸽子与人物;学具中的小棒;计数器上的珠子,点子图、直尺等,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物体个数或事物,体会到数是数出来的。注重让学生经历认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读数、数数、写数,如在计数器上拨数,通过对直尺的观察感知数的顺序,用不同的方法摆出10根小棒等环节都在帮助学生建立数的概念,发展数感。

  3、学以致用,联系生活。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教学中特地安排了让学生举出生活中与10有关的例子,这个活动的设计给每一个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活动平台,学生在充分的活动空间中可以举出许许多多与10有关的例子,让学生打开了思维的门锁,举出意想不到的好例子,如:人有10个手指头,钟面上有10等。知道10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学生经历了由物抽象到数的过程,感悟到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整节课下来顺畅自然,环环相扣,殷老师淡定从容,特别是每一个教学环节目的明确,教学脉络清晰,教学井然有序,这是非常可贵的。听完这节课,除了学习殷老师的优点之外,本人也有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1、学生自主学习和老师的有效引导在学习10的分法中,教学只提供一组分成9和1的分法,就放手让学生分。学生的分法会显得杂乱,是不是让学生分一分后,再指名说一说自己有分法,接着老师再着重引导学生从移1根小棒、2根小棒……动态演示小棒的移动过程,体会分法中两个数量的变化,也使思维从无序向有序发展。

  2、有时讨论的并不充分,过早停止讨论,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我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明确讨论的目的,给予充足的讨论时间,重视讨论的组织和引导,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教师的评价,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关注、更积极。

  篇二:10的认识评课稿

  听了李老师的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整节课以学生参与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创设了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学环境,具体可以分为如下几点:

  一、把握起点,创设情境

  《10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1—9这9个数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认识1—9的过程中,学会了数数、认识数字、数的顺序、比较相领两个数的大小、序数、写数和数的组成。这节课,既要建立数10的概念,又要为今后进一步认识数、进行加法运算奠定基础。李老师精心设计了导入环节,利用故事情境,让同学想办法,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二、观察操作,体验数感

  数感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而观察和操作是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方式。李老师遵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设计了目的性较强的.摆小棒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分出10的组成,还让同桌合作记录下来。

  三、合作交流,发展数感

  小学生喜欢游戏活动,喜欢和同伴一起合作活动。在学生认识了数10以后,李老师设计了用数传递信息的环节:如“在生活中数10可以表示哪些事物?”在这个过程中,李老师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从同伴对某些数量的描述中了解信息,让学生体会到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丰富学生对数10的认识。

  四、多种评价,注重细节

  10的认识这节课,难点应该是熟练掌握10的组成,所以李老师涂色、游戏、对口令,让孩子基本熟练掌握。课堂上不仅有教师的评价,还有学生自评和互评。她让学生在评价自己中学会反思,学会改进,在评价他人中学会欣赏,学会批评,培养了学生的数学交流意识。鼓励学生进行展示、交流、评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有利于操作表象的形成,对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也起着重要作用。 当然,一节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听完课后也觉得有个别不足之处。如:虽然本课学生课堂上有讨论,但发现有时讨论的并不充分。

  篇三:《10的认识》评课稿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是人对数学与运算的一般性理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既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也是《课程标准》的理念是否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体现。宋绿藻老师执教的《10的认识》一课,从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征出发,整体落实教学目标,采取多种教与学的策略培养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让他们在过程中体验,在亲历中建构。

  一、把握起点,创设情境

  《10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1—9这9个数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认识1—9的过程中,学会了数数、认识数字、数的顺序、比较相领两个数的大小、序数、写数和数的组成。这节课,既要建立数10的概念,又要为今后进一步认识数、进行加法运算奠定基础。宋老师精心设计了导入环节,利用故事9老是欺负0,让同学想办法,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二、观察操作,体验数感

  数感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而观察和操作是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方式。宋老师遵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设计了目的性较强的摆小棒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分出10的组成,还让同桌合作记录下来。随着学生认识的推进,又有了“在列举数10的组成时,怎样做到不重复和遗漏”的问题产生,培养学生有序的思想,帮助学生记忆。

  三、合作交流,发展数感

  小学生喜欢游戏活动,喜欢和同伴一起合作活动。“能用数来表达交流信息”是《课程标准》关于数感描述的内涵之一。在学生认识了数10以后,宋老师设计了用数传递信息的环节:如“在生活中数10可以表示哪些事物?”在这个过程中,宋老师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从同伴对某些数量的描述中了解信息,让学生体会到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丰富学生对数10的认识。

  四、多种评价,注重细节

  10的认识这节课,难点应该是熟练掌握10的组成,所以宋老师涂色、游戏、对口令,让孩子基本熟练掌握。课堂上不仅有教师的评价,还有学生自评和互评。如在教学10的书写记录10的组成时,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进行评价;在学生都通过练习闯关后,给自己掌声鼓励等。她让学生在评价自己中学会反思,学会改进,在评价他人中学会欣赏,学会批评,培养了学生的数学交流意识。鼓励学生进行展示、交流、评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有利于操作表象的形成,对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也起着重要作用。

  当然,一节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听完课后也觉得有个别不足之处。如:虽然本课学生课堂上的讨论交流较多,但发现有时讨论的并不充分,过早停止讨论,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倍的认识”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