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灰雀》评课稿

2024-10-30 稿件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评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评课有利于帮助和指导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形成教学风格,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那么你有了解过评课稿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 公开课《灰雀》评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公开课《灰雀》评课稿 1

  一、“纵横联系”说教材

  《灰雀》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学期第二组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组安排了《灰雀》、《小摄影师》、《奇怪的大石头》、《我不能失信》四篇课文,讲的都是发生在名人身上的平凡小事,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名人在平凡的小事中不平凡的一面。

  《灰雀》讲的是苏联伟大革命领袖列宁与男孩、灰雀之间一个富有童趣的故事。故事从两条线索展开。明线是写列宁喜爱灰雀,寻找灰雀,又见灰雀,文中对灰雀的语言描写形象、生动。暗线是列宁寻找灰雀遇男孩,巧妙教育男孩知错就改。暗线才是文章的主旨,主要通过对话展开和推进。一个是寻鸟的伟人,一个是藏鸟的孩子,听了男孩吞吞吐吐的回答,列宁已经推知孩子在撒谎。面对天真的孩子,列宁没有批评、没有指责、没有说教,有的只是耐心、得体而又巧妙的感染、启发,使男孩内心受到震动,认识并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列宁的做法既到达了教育男孩的目的,又不伤害男孩的自尊心,体现了伟人对儿童的尊重和呵护。

  《灰雀》放在名人故事一组的第一篇,教学以“感受名人”为主线。在教学资源上,可链接回顾二年级下学期课文中的名人,认识单元导语插图中的名人,引发阅读期待;学文后延伸阅读列宁和其他名人的故事,为后几篇课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有机整合”说目标

  三年级上学期是第二学段的起始学期,前两组课文的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成学段衔接过渡。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理解词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名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并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与此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会边读书边思考,积累语言的习惯。

  综合学段特点、单元目标和教材文本的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用自主识字、随文识字等方法,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胸、脯”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呵护。

  3.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词句;通过人物的对话、神态,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了解引用人物的话可以有不同的形式。

  联系本组教材,可看出编排本课的意图是:通过对人物语言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呵护。所以,“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

  三、“以学定教”说教法

  1. 读中感悟,以悟促读。杨再隋先生说:“要充分有效的读书,让学生把书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神”。本课的教学设计读贯穿始终,“初读”“默读”“品读”“研读”“拓读”,读的层次势如剥笋。读的形式灵活多样,范读、分角色读、创设情境读……。

  2. 引导发现,质疑启思。“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本课教学充分预设学生读文本后的问题,引导质疑,寻疑导教,使得教学的重难点得以突破。

  四、“板块推进”说流程

  基于以上的种种分析,《灰雀》的课堂教学设计成若干板块,体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基本理念。

  第一板块:名人为引子,导入

  一是回顾列宁。从《蜜蜂引路》入手,出示列宁头像,简单介绍列宁。初步了解列宁的伟人成就,为下面的学习故事做铺垫。

  二是板书课题。教师边说边写,“雀”,上面是一个变形的小,下面是一个“隹”,“隹”就是短尾巴的鸟,渗透中国汉字的文化,提示雀的写法。

  三是认识灰雀。(课件演示三只灰雀),简介灰雀。请同学们跟它们亲切地打招呼,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第二板块:感知为基础,初读

  有了对故事两个角色的初步认识,学生的阅读期待进一步调动起来,教师用课件出示自读要求,“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二、标上自然段的序号。三、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按要求读故事。

  有要求便有检查,按照自读要求,先出示藏着课文的所有生字的三个句子,借助拼音,检查读句情况。进而由句到词,读准生词,并引导学生通过图解、字理、辨析等方法,初步理解生词。词语教学为主,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现了学段的过渡。

  第三个要求,初步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对于刚跨进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这部分设计成“方法引路,扶放结合”的步骤。第一步,引导学生“这篇课文有好几个自然段的开头,都是表示时间的词语,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圈一圈”;第二步,依据时间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指名读每一个部分,以填空为拐杖,启发学生思考:在每一个时间里,发生了什么事;第三步,尝试把三部分的意思连起来,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为了解学生的阅读个性差异,更好地感知课文,也为了解学生起始的阅读水平,以学定教,在完成自读要求后,学生再一次默读课文。了解这一遍读,学生又读懂了什么。

  扎扎实实的“自读”“默读”环节,学生已经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整体感知,可进入第三个板块。

  第三板块:词句为关键,品读

  聚焦“列宁喜欢灰雀”,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体会、感悟。

  首先是灰雀“惹人喜爱”。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后,以贴近儿童的问题“你喜欢灰雀的什么呢”,具体交流灰雀的颜色“深红”“粉红”,动态“来回跳动”,声音“婉转地歌唱”。“来回跳动”用创设情境想像法触摸,“这三只灰雀,一会儿从这边的树枝跳到那边的树枝,一会儿从——(生接答),这边——(那边),那边——(这边),这就是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采用入情入境法感受,“抑扬顿挫、变换着调子,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一会儿短,一会儿——(长),像唱歌一样,我们听一听,(课件出示叫声)”。这样引导学生“化话为画”,历经“读进去”、“想起来”的过程。而后,指导学生朗读,达成“读出来”的目的。

  其次是列宁的言语和行动表现了对灰雀的喜爱。他欣赏灰雀的歌唱,给它们带来食物。有了前一个环节“抓关键词”理解的基础,此处采用学生自读自悟,相互交流的方式,抓住“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关键词语,体现了列宁对灰雀喜爱的程度。指导学生在朗读时,要将这种感情读出来。

  第四板块:对话为重点,研读

  聚焦“列宁对男孩的呵护”,抓住对话,质疑启思,读中感悟,以悟促读。

  1.引导发现,质疑

  在学生知道这是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列宁非常喜欢它们的基础上,创设情境,抓关键段,引导质疑。“一天,列宁走到白桦树下,发现什么了?”结合课件,学生明白深红胸脯的灰雀不见了。请女同学齐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又发现什么了?”学生明白深红胸脯的灰雀回来了,男同学齐读课文的第十一自然段。教师追问:读到这,(指板书)你有什么问题吗?估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灰雀哪去了?灰雀怎么又回来了?

  2.再读对话,启思

  有了疑问,如何解决?教师再次创设情境,“就让我们跟随着列宁和男孩,走进公园,来到白桦树下,配乐范读3-10自然段”,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入境思考。

  为更深入地思考,学生带着“灰雀哪去了呢?你从小男孩的什么话中知道的?”的问题自读,思考、交流。顺势启发“男孩为什么把灰雀放回来了呢?”学生初步明白受了列宁的启发后,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3.设境研读,深思

  这部分是理解、感悟的难点,刚入三年级的学生,对含“话中话”的语言,还不能自主入境地体会。所以,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情境朗读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第一步,学生默读课文的第3-10自然段,想一想,到底是列宁的什么话打动了男孩呢?用波浪线划下来。培养学生“读”“思”“划”的语文学习能力。

  第二步,重点交流列宁的两句话:“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考虑到学生对列宁的心理不能深入走进,所以虽然交流的落点在列宁,但切入点是男孩的感受,用“这句话怎么打动男孩了呢?”来体会列宁的心情。“自言自语”一句用简明、易懂的句子比较,适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懂得列宁明明知道灰雀是被男孩捉走的,可他对小男孩,没有批评,没有指责,只有感染,只有启发。

  第三步,入情入境指导朗读。

  过分组读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男孩的心理变化;师生分角色读,加深理解;去提示语,同桌分角色读,深入感受;全班情境朗读,升华感悟。通过不同形式、层次分明的读,把心里所想表达出来。

  第五板块:疑问为核心,练笔

  聚焦列宁尊重男孩,继续引导质疑,寻疑探究。重点抓住“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一句,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却问灰雀呢?”先四人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深化体会。进而,抓住课文空白点“如果灰雀会回答,它会怎么说呢?”练笔写一写。

  第六板块:板书为参照,升华

  阅读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解读过程,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说说读到这,又明白了什么,是对课文整体把握的提升。至此,学生已能感受到列宁、灰雀、男孩,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美好的图画!这样的图画得益于列宁对小生命的关爱,对下一代的呵护。

  第七板块:读物为活水,拓读

  课文只是一个例子,从例子出发,激发阅读兴趣,拓展阅读量,增加学生的积累,质关重要。补充阅读列宁小时候的故事《斗鹅》,引导学生收集、阅读列宁其他的故事以及其他名人的故事。

  总之,七个板块,环节简约,方法简便,训练务实,力求学生在经历“简实活效”的听说读写中,读平凡故事,悟名人品质。

  公开课《灰雀》评课稿 2

  《灰雀》是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主要讲了伟大的列宁对灰雀的爱,对小男孩的爱,使小男孩受到感动,主动送回灰雀,做诚实孩子的故事。熊老师执教《灰雀》,发挥自己娴熟的调控技巧和灵活自如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为我校的语文老师献上一堂精彩的阅读教学课。教者自然的教态,课堂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及和谐的氛围,都给听者一种美的享受。听了熊老师的课,我有这样四点感受:

  一、真实自然,常态的课

  崔峦老师提出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真实、朴实、扎实”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语文教学精神,也是教学的最高境界。熊老师这堂课有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真实感,教师课堂语言尤显自然平实,决没有精雕细刻的“艺术加工”。

  二、以读为本,扎实的课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课程标准》的要求,已成为语文课堂上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读通课文是阅读教学的底线,做到不错,不漏,不添,不掉,不破。读课文是熊老师教学本文的重点,体会列宁对灰雀的爱,对小男孩的爱,是教学的难点,熊老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过程,也正是他这堂课教学的亮点之一。文中列宁与男孩的四组对话,体现出列宁焦急、担心、惋惜的心情,男孩矛盾、愧疚、指错改错的复杂心情。熊老师抓住列宁的话中有话、男孩说话的语气变化,借助认识和理解省略号的教学引导学生同体会小男孩那种矛盾的心理,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充分体现“以读为本”的理念。

  三、以学定教,务实的课

  “以教定学”是忠实于传统的教学思想的`产物,需要我们“以学定教,以学论教”。《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熊老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表明,在他的课堂上,教材不再是教师的教本,而是学生的学本;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阅读探究的组织者,引领者。他不是在教教材,而是引导学生走进教材;不是停留在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是引导学生置身于列宁和男孩所处的环境,跟作者对话,跟文中人物对话,共同完成再现列宁寻找灰雀的情景,挖掘列宁和男孩的内心世界。

  四、民主平等,朴实的课

  在这堂课上,教师自然而又充满真情的导学导读流程,充分调动了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教学中体现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能表现得最活跃。无论是课前师生互动交流还是课堂教学的推进过程中,熊老师的脸上始终带着微笑,微笑中流露鼓励,或用和蔼可亲的表情肯定学生的读,或用委婉的语气引导学生自纠互纠出现的错,“没关系,再试试”、“噢,读得真棒”,类似这样的课堂评价,再辅以老师赞赏、鼓励、期待的眼神以及恰如其分的体态语言,拉近了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学生不会因为怕出错而产生畏缩,影响今后课堂上的表现了,他们有了兴趣,有了信心,自然也就有了勇气,变得想说,敢说、愿说。想读,敢读,愿读。

  五、虚实结合,有效的课

  我们说这是一堂虚实结合的课,是因为熊老师没有把教学过程仅仅停留在探究文本这一个点上。熊老师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大语文观指导下进行语文教学。

  公开课《灰雀》评课稿 3

  吴老师教的四年级《灰雀》这节课让我感受最深。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既平凡又感人的故事。我最欣赏的是吴老师的课把“悟”字充分表现出来。

  其一,从她整节课的问题中就可以体会到。如老师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列宁来到白桦树下,为什么跟灰雀说话,而不跟男孩讲话呢?”列宁这一举动恰恰最能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我觉得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问到了要点上,因为,要学生会“悟”重要的是老师会导。从这个问题中可看出吴老师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再通过学生读书思考,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呼之欲出。

  其二,吴老师注重读中悟。如课中,她出示:男孩地说:“没……我没看见。”这句,先要学生补充提示语,然后用补充的语气读出来。这样的.设计既充分表现出课堂的自主性,又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感悟出男孩的心情和感受,体会出男孩对灰雀的爱。

  还有,我也很欣赏吴老师本节课设计的板书:

  这样的板书让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总的来说,在这节课中,我从吴老师的问题设计,板书设计两方面受到了不少的启发,为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获取了不少好经验。

  公开课《灰雀》评课稿 4

  《灰雀》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感人的故事。列宁怀着深深的爱鸟之情去寻找丢失的鸟。

  这爱鸟情感动了捉走鸟的小男孩,小男孩自觉改正了错误。课文以生动具体的语言,简短、含义深刻的对话描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文字训练材料。这是让孩子的心灵受到启迪、升华的一篇美文。男孩的语言和行动已经告诉列宁,灰雀的消失与他有关;而列宁没有问孩子是否将灰雀捉走,也未进行任何说教,而是借助一句:“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的感叹,使男孩内心受到震动,从而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这中间的一系列语言、神态的变化,反映小男孩还是单纯,可爱,诚实的,更可以感受到列宁对孩子的爱护。可双方都不公开说出,这种双方相互理解,又很幽默的感情,应指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深刻地体会、表达出来。“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吴老师以教材文本为依托,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延伸课文内涵,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课时是顺利的,更是愉快的。当讲到表现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时,学生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仿佛他们也看到了那“活蹦乱跳”的小灰雀。跟随着学生的视野,体味着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一起欣赏着可爱的小灰雀。很顺理成章的,可爱的`小灰雀却不见了,引出了文章的重点部分——列宁和小男孩之间的对话。学生们热火朝天的讨论这小男孩的心理活动,不时地闪出思维的火花。他们甚至把自己放在了这一情境中。另外,吴老师对学生的朗读习惯与写字习惯的培养很是注重。这样,对今后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很有帮助。

  公开课《灰雀》评课稿 5

  《灰雀》这堂公开课,教师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得当,课堂氛围活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师在导入环节,巧妙地运用图片和提问,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迅速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在生字词教学时,注重引导学生自主识字,通过多种方式,如认读、组词、造句等,让学生扎实地掌握了生字词。

  对于课文内容的讲解,教师条理清晰,层层深入。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思考、讨论等方式,让他们理解了课文中人物的情感和行为。特别是在分析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时,教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他们的.语气和心理,这一方法非常有效,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了人物的特点。

  此外,教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上设置了许多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并且,及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和指导,鼓励学生用完整、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不过,在课堂时间的把控上,教师可以更加合理一些。例如,在某些环节的讨论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的拓展环节有些仓促。总体而言,这是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公开课《灰雀》评课稿 6

  这节《灰雀》公开课,教师展现出了较高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注重朗读的指导。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的情感和内涵。尤其是在指导学生朗读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时,教师不仅关注了语气的把握,还引导学生体会了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使朗读更加生动、有感染力。

  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也很准确,能够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教学。对于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以及小男孩心理变化的描写,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理解,让学生明白了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同时,教师还注重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习写作方法,如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这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在课堂互动方面,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但是,在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可以给予学生更明确的指导和要求,让讨论更加有序、有效。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拓展性的内容,如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公开课《灰雀》评课稿 7

  《灰雀》这堂公开课,有许多值得称赞的地方。

  教师的教学语言简洁明了,生动形象,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创设情境,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如在讲解灰雀的美丽时,教师通过生动的描述和图片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灰雀的可爱,为后面理解列宁和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奠定了基础。

  在阅读理解方面,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文中寻找答案,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和汇报。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及时、准确,具有激励性。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会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会耐心地引导和鼓励,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然而,这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生字教学环节,教师可以采用更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字谜、游戏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好地掌握生字。另外,在课堂结尾处,教师可以对课文进行更深入的总结和升华,让学生对课文的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

  公开课《灰雀》评课稿 8

  听了这节《灰雀》公开课,我受益匪浅。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细节,通过对课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和人物的情感。例如,在讲解列宁寻找灰雀的过程时,教师抓住了列宁的语言和动作描写,让学生体会到列宁对灰雀的关心和爱护。同时,教师还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技巧。

  课堂上,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等方式,学生们在互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不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时,可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此外,在课堂提问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

  总体来说,这是一堂非常成功的公开课,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过程流畅自然,教学效果显著。

  公开课《灰雀》评课稿 9

  这堂《灰雀》公开课,教师教态亲切自然,教学过程设计合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识字教学环节,教师采用了多种有趣的方法,如字理识字、游戏识字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了生字。同时,教师还注重对生字的书写指导,通过示范书写、学生练习、评价反馈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正确的书写方法和书写规范。

  在课文讲解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课文的情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学生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列宁的善解人意和小男孩的诚实可爱。教师还适时地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注意语气、语调、停顿等,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

  教师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在课堂上,教师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来解决问题。例如,在讨论小男孩为什么不敢正视列宁的眼睛时,学生们各抒己见,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明白了小男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但是,在课堂时间的分配上,教师可以更加合理一些。在生字教学和课文朗读环节花费的时间较多,导致后面的拓展延伸环节时间比较紧张,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展示和交流。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多关注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公开课《灰雀》评课稿 10

  《灰雀》这堂公开课,教师以其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独特的教学风格,为我们呈现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

  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情感的变化。同时,教师还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语句进行赏析,让学生学会如何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例如,在讲解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的情景时,教师让学生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这一环节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灵活多样,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问题引导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讲解课文时,教师创设了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更好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和人物的情感。同时,教师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环节,学生们通过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提高了合作学习的能力。

  然而,这堂课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在课堂评价方面,教师可以更加多元化一些,除了教师评价,还可以增加学生自评和互评,让学生在评价中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拓展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课外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总体而言,这是一堂非常优秀的公开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关注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 相关推荐

【公开课《灰雀》评课稿】相关文章:

埃及公开课评课稿05-24

公开课《白杨》的评课稿10-20

小学英语公开课评课稿04-17

小学体育公开课评课稿05-17

公开课《马说》的评课稿05-31

初中数学公开课评课稿12-27

数学公开课的评课稿优秀05-19

班级体育公开课的评课稿05-16

小学英语公开课优秀评课稿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