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评课稿编写工作,评课的类型很多,有同事之间互相学习、共同研讨评课;有学校领导诊断、检查的评课;有上级专家鉴定或评判的评课等。那么问题来了,评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四年数学下册《小数点移动》评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数学下册《小数点移动》评课稿 篇1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经历现实的情境,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含义,体现了新课标的相关理念。纵观全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一开始,教师就利用卡通人物—“山羊”开餐馆的情境,呈现了“山羊快餐店”通过价格变化吸引顾客的故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将知识很好地融入到生活中;接着让学生讨论前后三次价格中小数点在什么位置,以及小数表示的实际价格,使学生体验到小数点位置不同会引起小数点大小的变化。
这样把学生置于现实生活情境中,给学生一个真实的任务去解决,把教材的数学问题变成一个具有挑战性、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做到了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便“课堂教学”为“课堂生活”。
二、以活动的视角处理教材,建构生命课堂。
课堂是流动的生命,而教材是静态的,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灵活地处理教材。
这节课教师把静态的情境变成了可操作的场景,把抽象的结论演变成了发生发展的过程。如:教师把磁铁当作小数点进行移动和让学生用数字卡片进行小数点位置移动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体验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通过这些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学习气氛,体现了“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新理念。
三、以问题的形成和培养为抓手。
这节课在教学中提出了如:“你观察到了什么?”“为什么没有顾客?”“你认为怎样才是一个完整的小数?”“你发现了从4·00元到0·04元的变化规律了吗?”等具有方向性、探究性的`问题,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以情感激励为导向,关注个性发展。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们看不到对学生的否定,更没有批评,教师总是以热情的鼓励、耐心的等待、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和平共处。激励性的语言随处可见。如:“真厉害!真聪明!不着急!掌声送给他!”等。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中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下面对这节课提几点个人的看法与大家交流:
1、对新知识的处理缺乏探究性。
2、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明显。
3、板书不够简洁、明快。
四年数学下册《小数点移动》评课稿 篇2
今天这节数学课,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进行的很顺利,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应用很简单但是让学生能正确的利用规律解决问题并不简单。
(1)重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要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但“自主学习”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它重视学生的“学”,也重视教师的“导”,强调教师的科学指导是前提条件和主导,强调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不断促成学生由不知到知的转化。本节课在教学例题时先让学生自己用计算器算一下,21.5 ÷10= 、21.5 ÷100= 、21.5 ÷1000= 接着再让学生观察21.5和2.15比,小数点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位?21.5和50.215比,小数点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位? 然后再让学生猜想:把一个小数除以10,就是把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向什么方向移动几位?把一个小数除以100、1000呢?最后让学生验证任意找一个小数,分别把它除以10、100、100,看看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于我们猜想得是否一样。从而让学生总结出一个小数除以10、100、1000……只要把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2)重视学生说出思路。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交流的活动。“听”与“说”是交流的主要形式。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和技能,80%以上是靠“听”与“说”摄取的。学生通过听,既对教师传授的知识进行吸收和理解,又对同学发表的意见进行评判和认识。学生通过说,一方面把自己对知识的领悟情况反馈给教师、为教师随机调整教学提供依据,以提高教学实效;另一方面,学生在“说”中互相交流,共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表达到位,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这节课大部分的收获来自于同组老师的帮助,也包括和我一起学习的孩子们。
四年数学下册《小数点移动》评课稿 篇3
这部分知识抽象,学生学习时较为吃力,往往对小数点的位置移动,特别是位数不够时难以掌握。我在课中通过“为什么不相等、移动的变化规律、移动小数点时位数不够时怎么办”三个层次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自主探索,发现规律。课中,我利用自制学具,让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测、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通过问题——操作——发现的过程,学生亲身经历、体验了小数点的位置移动过程,探索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找到了位数不够用0补足的解决办法,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整节课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本节课我始终关注学生的问题提出及问题解决,培养学生具有一种数学的眼光。首先出示两组数据
(1)1.028 1.0280 1.02800
(2)1.028 10.28 102.8 从学生己有知识出发,将四个相同数字分别排成两种不同情况的小数,通过“考一考你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观察比较、小组交流得知:小数点位置移动,小数的大小就会发生变化。“到底变化有什么规律呢?”巧设问题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小数点移动后引起小数怎样的变化?小数点移动时位数不够时该怎么办?这些问题不是老师直接提出来的`,而是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并提出的问题。学生面临的问题,又是让学生在活动、交流中来发现规律,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对问题理解的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在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中,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喜欢的向左移或向右移的情况进行研究,通过大家的交流来印证每一种情况;用自己熟悉的方式来证明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数就扩大10倍,学生的方法非常多,在此过程中,不怕花时间,目的在于把学生的差异当作有用的教学资源,倡导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理解问题的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最后用儿歌形式总结:小数点作用大,左移小右移大,右移一位扩十倍,右移两位扩百倍……左移一位缩小到原数得十分之一,左移两位缩小到原数的百分之一……
本课的不足之处是:觉得本节课学生学习过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够紧密。《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学习的内容应是学生熟悉的、有现实意义的,但本部分内容较难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发现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如何把生活性、探索性、时效性结合起来有待于我们继续思考。
四年数学下册《小数点移动》评课稿 篇4
与学生接触的一学期中,我初步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的自学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做事不用心。在课前没有能够充分把握学生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让学生学习看书。通过教材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在课内熟记规律。在读书中引到学生会看书能质疑。交流中学生提出这个规律有什么应用。借此我又让让学生阅读小数点向左向右移动的`方法。对于移动小数一位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大多部分学生都已经掌握,但是在练习时我发现学生的迁移能力较差,在移动小数点二位和三位的练习中,学生的反应比较迟缓,不能很快的按教师的要求移动小数点。练习强化中,在移动小数点的过程中,我采取了详细讲解,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所发生的变化对学生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在练习过程中,对程度依次提升,先是着重练习小数点向右一位的练习,而后逐渐向小数点向右二位、三位进行过渡,使学生学会运用迁移。一节课反复训练只有一两名学生有困难,其他学生掌握很好。本节虽然只学了向右移动,但我看到了孩子的进步。
四年数学下册《小数点移动》评课稿 篇5
本节课,我预设让学生观察情境中出现的数据,引导学生得到两方面内容:
1、三个数中288是28.8的10倍,28.8是2.88的10倍。
2、让学生体会到引起依次缩小到前一个数的1/10的原因是小数点向左移动移动引起的。做好这两点后我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加以验证。验证完后,我再启发学生想,若向右移动会怎么样?然后再验证,最后得到一个普遍结论。但在实际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观察完后,学生说得非常好。把向右移动也说出来了,这让我感觉非常欣慰,同时也觉得提前预设的时候还是把学生低估了。
在合作与探究学习中,学生发现并掌握了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在练习设计时,注意知识的梯度,循序渐进,学生解决就容易了许多。例如,0.01÷10=( ) 时0.01÷100=( ) 时, 0.01÷1000=( ) 时,在移动小数点时,位数不够时是很容易出错的。
在授课的时候,不断地追问学生你怎么知道的.,为什么这样想?加强这两个问题,不断强化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但在实际检查学习效果的时候,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这个数比原来缩小10倍的结论掌握并不是非常到位,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这个数比原来缩小了一倍,向左移动两位这个数比原来缩小了两倍。出现这个问题说明学生对于概念没有理解十分透彻,但造成这个原因我想是在课前复习导入的时候我做得不是非常好,我基本上没有扎实的复习相关的内容,才造成后面学生出现新知后感到突然,也造成个别学生掌握不是非常好。
如果有机会再次执教这节课,我将做如下几点改变:
1、课前预设有针对性的练习题。
2、在学生自主验证结论后,应该出示一些数据,让学生再次观察认识,强化学生刚刚形成的概念。
3、课后练习在设计中要有改变。多元化一些。
四年数学下册《小数点移动》评课稿 篇6
小数点的移动是小数的意义与性质这一单元中的重点,也是难点,特别是小数位数不够时,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吃力。教材以深入学生心理的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故事引入,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引出四组等式:0.009米=9毫米、0.09米=90毫米、0.9米=900毫米、9米=9000毫米,通过观察比较四组等式发现小数点移动与小数大小变化之间的规律。为了突破小数点位数不够时小数点的移动情况,我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特别动态演示了小数点的移动过程,使学生在动态演示中掌握小数点的移动情况,使这个难点形象化,更好地帮助学生突破这个难点。在巩固知识上我设计了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掌握规律,并且适时请学生上黑板板演小数点的移动过程,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突破这个难点,掌握小数点移动的方法,会判断小数点移动的位数。
在课后与听课老师的交流中,老师们给了我很多的鼓励,同时也提出了以下几点不足:
1、在引入部分,我是一张一张地出示书上的图片,每出现一张图片之后比较两个等式从而得出规律。这样的设计似乎显得有点零乱,如果能够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同时出现四张图片,同时得出四个等式,同时观察比较四个等式从而归纳得到规律。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显得更加简洁明了,在观察比较上可能更加清楚,学生也更容易找出规律;另一方面,这样的设计可以尽可能减少用在这部分的`时间,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时间。
2、在小数位数不够前面或后面补“0”时的道理说得不够清楚,导致学生在练习中还是显得有点不知所措的感觉。
3、练习的第一题我是这样,设计的原数小数点移动情况新数0.7向右移动一位向左移动两位向右移动三位0.25向右移动两位向左移动一位向右移动三位,这样的'设计可能对于刚刚掌握规律的学生来说难度有点大,如果能设计成让学生逐位移的题可能学生更容易接受。而且在课堂实际练习中,学生做这道题的正确率并不高,那么练习可能就失去原有的目的了。
4、还有在板书设计及课件动态演示的部分还存在一些需要修改的地方,在设计时还是考虑得不够全面,没有很好地从学生的立足点出发。
作为新教师,就是需要在这样的上课、反思中获得进步。很感谢所有老师给我的建议与意见,正是因为有了你们的帮助,才让我更快地成长。
四年数学下册《小数点移动》评课稿 篇7
在四(5)班上课时按照既定的教学设计进行,后来发现一节课下来,只有少部分同学完全弄明白了,还有大部分同学没有完全清楚小数点究竟是怎样变换位置的,特别是位数不够时处理难以掌握,小数点移动的方法及当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怎样处理。因为小数点移动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而且缺乏多媒体的演示,学生学习时较为吃力,对于理解力稍差的.学生学习存在困难。在四(4)班教学时我力求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有所感悟,把较为抽象的内容具体化。首先,在导入时用第一人称讲述了“小数点”的用处,比如,假如你有256000000元钱,问学生,你们富有吗?学生都觉得有很多钱,这时,小数点跑出来了,把数变成了2.56000000元,问学生你们还有钱吗?变成穷光蛋了,小数点可以让亿万富翁变成穷光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的激情。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小数点“动”了起来,并且把小数点拟人化了,使学生能清晰表达小数点移动的过程,把抽象知识变为具体,让学生学起来轻松愉快。
四年数学下册《小数点移动》评课稿 篇8
首先我出示小数56.9不改变小数的数字,怎样改变小数的大小?让学生初步感知:如果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了,小数的大小也发生了变化。
然后出示了一组数据:9 、 0.9 、 0.09 、 0.009 , 引导学生从上往下,从下往上,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讨论得出小数点移动小数大小发生变化的规律。 课上发现中下学生研究中有困难,于是第二节课,将情境改为孙悟空打妖精的情境,使学生在次感知到:小数点移动后,金箍棒的长短发生了变化,也就是小数的大小发生了变化。再引导学生从上往下、从下往上观察,通过直观的'演示,学生在总结小数点移动的规律时就比较容易了。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 小数扩大10倍;
小数扩大10倍 —— 则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小数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则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最后总结成四句话:小数点移动,左移缩小,右移扩大,移动一位(两位、三位……)是10倍(100倍、1000倍……)位数不够0补位。
在课堂练习中,学生在做题时将缩小十分之一,写的是缩小10倍。自己在课堂上教学语言不够严谨,没有及时纠正学生。
四年数学下册《小数点移动》评课稿 篇9
根据课本上的情景分析后又以扩大和缩小三个具体的数值为例,学习小数点的移动,课堂上孩子的学习效果感觉非常好,表达的很清楚。但是在中午练习题中发现孩子出现以下错误:
①4.3×100=(0.43或43)
②0.91×100=(091或0.0091)
③45÷1000=(45000或45.000)
看到孩子的作业想想课堂上孩子表现很好,为什么做题时错误百出,慢慢想来:
1、孩子对于扩大或缩小的小数点移动方向不能牢记;
2、对于位数不够的'没有用0补位;
3、整数如何移动小数点,孩子刚看到无从下手;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把整数看成多少点零,在根据要求移动小数点就可以。
4、教学设计中没有选好特殊的例子,练习少;
5、学会的效果不能只看孩子学习的表面现象,要看孩子是否真正掌握,是否会学以致用。
数学的学习为的是应用。因此面对高年级孩子,学会放手,多给孩子机会,多让孩子表达,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薄弱环节,抓住重点,对症下药,数学课堂才能高效!
四年数学下册《小数点移动》评课稿 篇10
“小数点移动”这一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和小数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习这一规律既是小数乘法算理的理论依据,又是名数改写的重要基础,在教材中地位显著。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过程要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应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结合概念教学的特点,教学中,我首先做到扶放有度,巧妙平衡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学习活动。验证猜想的初步方案由学生提出,名数改写练习放手学生尝试解决……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而验证猜想由教师适度“导引”,填表口算环节精细处理小数点位移方法,既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又帮助学生迅速形成口算技能,体现了教师的有效引导。其次,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新型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的难度更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我首先引导学生去理解小数点移动;然后指导学生总结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与原数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通过单位名称之间的转换明确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这个数将扩大到原数的10倍,而这个过程也是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接着引导学生根据这一规律,总结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三位……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最后指导学生根据“扩大”的规律,去总结“缩小”的规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迁移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了一环扣一环的探究过程。
以往,学生即便掌握了规律,在做具体的这类题目时错误仍然很多, 如何能让学生掌握这一规律呢?教学中我采取了这样两个方法:
1、从网上找了2个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规律:小数点,真奇妙,向左移动就缩小,向右移动就扩大,左小右大莫混淆.小数点,跳跳跳,几个圈圈跳几跳。
2、强化练习,并要求学生把小数点的移动过程写出来。
教学中,我有时忽略学生的想法,没能及时捕捉到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学在动态中延续不够,这些都是今后我在教学中要改进的。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