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评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今天,杨老师执教的《DNA是主要遗传物质》校内公开课,课讲得很好,学生收益颇丰,是一节成功的先行课、公开课。
总体上有这个几个感悟:
1、小组合作学习
因为最近正在教研室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小组合作有效性的研究,因此在听课时也重点关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有关问题。感觉有以下几个优点。
(1)小组合作学习的流程是合理的,即先进行结合课本和导学案进行自学,发现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然后进行交流——交流也不一定是场面上轰轰烈烈的小组整体合作,而是运动同桌相互学习、小组学习、组长讲解等多种方式,做到因材(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施教;然后学生随机的进行展示和质疑,我认为随机和质疑的环节是尤为重要的,随机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和民主性,说明了平日教学的小组合作力度,质疑强调了课堂生成的过程。
(2)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回答展示和教师的点拨是亮点所在。教师不仅仅参与到了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而且在学生汇总问题、展示结果的时候,教师也给予了有效的引导,参与其中的点评和提升当中。有一个细节值得关注:在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时候,谈到了用32P标记的一组在上清液中也存在着少许的放射性,一位同学提出了保温时间太短,噬菌体的DNA没有来得及侵入其中的原因,提出了保温时间过长,子代噬菌体从大肠杆菌中释放出来;另外一位同学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如果噬菌体被释放出来,那么放射性应该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针对这个问题,两位同学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教师的处理很是灵活,有点坐山观虎斗,坐守渔翁之利的想法。这是非常巧妙的,我想教师在此时可以更进一步的激发“矛盾”,让三国或者多国鼎立,转嫁矛盾,借刀杀人,这样,可能更能激发学生的斗志,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教师的评价
鉴于杨老师的温柔性格,教师评价过程中注重了对学生的鼓励,在课堂上先后出现了五六次的“非常好”的字眼,我想在学生听到这样的评价后,内心即便不是很激动,也应该是很舒坦的,这样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从这节课的表现来看,杨老师在平日的教学过程中这一点也做的非常好。对于学生出现的小错误,杨老师的批评也是温柔的——例如在让学生回答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德尔实验结论时,学生照本宣科,杨老师来了一句“照着课本念得,啊”,拖着稍长的调,预期中带着询问(虽然已经知道是照着书念得)和一点点的质疑与批评,我想这样的简短评价比“不准照着书念”的祈使命令要好得多,更容易接受和改善。
3、德育教育
这一部分涉及的科学史是比较多的,也是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所以贯穿科学史教育和德育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在学生说出的思路与艾弗里的思路是一致的时候,杨老师非常肯定,“你们的想法跟艾弗里的想法是一样的,你们离诺贝尔奖也不远了!”给了学生充分的鼓励和评价。(我认为,为了提高课堂的兴趣性,可以借鉴赵本上小品中的一句话——“艾弗里也是这么想地”)。
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还体现在处理事情的态度上,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都采用了单一变量的思路,但是艾弗里的实验更靠前,取得了先机,因此获得了科学大奖。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也应该如此,该出手时就出手,有了目标就一定要坚持不懈,努力进步。当然我们也应该肯定后者的质疑精神,他进一步更科学的明确了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4、学科结合之滥竽充数
采用了滥竽充数的故事引出了艾弗里的实验,强调了单一变量的实验思路,亲切、自然、给学生的印象深刻。
5、教学内容的处理详略得当
本节课的内容难点在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杨老师采用了较长的时间、小组合作学习、教师点拨提升的教学方法和视频演示、总结步骤等等教学方式来加深学生印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非常扎实的。
几个小小的建议:
1、本部分内容的图示内容比较多,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识图、析图的学习,进一步强化学生图文转化能力的培养。
2、课堂容量很大,先后用了45分钟的时间,注意授课时间的把握,在普通班的教学中,可以将内容适当分割。
-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评课稿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评课稿】相关文章: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评课稿(通用10篇)05-03
复习课评课稿04-08
教师是怎样评课的及评课稿04-23
《亡羊补牢》的评课稿06-24
《变阻器》的评课稿10-26
《 孔乙己》的评课稿06-02
《母鸡》评课稿01-22
《折扣》评课稿05-17
赵州桥的评课稿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