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吟》评课稿

2022-03-10 稿件

  《石灰吟》评课稿1

  沈老师执教的是古诗《石灰吟》,全诗不到三十个字,却被她挖出了很多东西,如了解诗人、理解背景;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故事延伸,拓展内容;创设情境,激情朗诵;……从这一系列教学设计中,无不透出教者的思考、探索与创新。总之,这是一堂很有实效的课。

  一、整体感觉较顺,给人一气呵成、抑扬顿挫的感觉。开头沈老师清楚介绍了“吟”这种文体的写法,包括后来的“托物言志”的特点,这对作为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有必要。

  二、“创设情境,激情朗诵”的教学,非常值得学习。语言文字仅仅是外在的表象,更何况诗歌的语言那么精炼,如何引导学生将沉默的文字还原成有声的语言,挖出深藏于诗中的东西,从而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并产生情感的共鸣呢?沈老师作了很好的尝试。她更加注重气氛的渲染和情感的铺垫,更充分地点燃学生的诵读激情,一次次“入情入境”的朗读很有感染力。

  三、故事延伸,拓展内容好。沈老师很自然地从读故诗到介绍石灰的资料,介绍于谦这个人物的一系列故事,还有从于谦小时候崇拜的人物——文天祥讲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们相似的品质等。从这些教学中,不但可看出她准备充分、精心设计,也使人知道她是用心良苦。因为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增加课外的阅读量、提高理解能力是多么的重要。

  《石灰吟》评课稿2

  《石灰吟》是一首用以抒发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之情”的诗。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孩子在领悟诗意的同时,学习并感受诗人用以寄托强烈情感的方式。教学中,梁老师始终围绕一个“吟”字做足文章。

  从”吟“引出想象教学中,梁老师提醒孩子们”吟“是一种古典诗歌的形式,但同时也表示着一定的具体意义,即为”说“。那么,石灰究竟想说些什么呢?孩子们很快通过自己浅显易懂的语言理解并说出了诗句的意思。甚至有些孩子将其纺组成一篇丰富形象的童话故事。

  从“吟”感受诗情作者以石灰自居,并非觉得好玩,而是想通过石灰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那么如何让孩子去理解和感受这层意思呢?课堂上,梁老师问孩子们:”石灰说了这么多勇士般的豪言壮语,他的心里又会怎么对自己说呢?”以期通过这样的教学思考环节来鼓励孩子们向思维的更深处漫溯,走近诗人的内心,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从“吟”开始拓展,“同学们,石灰说完了自己的话,于谦也表达了自己的意思。刚才有同学们说意犹未尽。用你们来替石灰和于谦继续说吧。好吗?”进行拓展练习。

  同时,梁老师的教学思路清晰,在教学一、二句诗时,紧紧抓住“千锤万击”“烈火焚烧”这两个词让学生反复诵读,想象情景。从而深切的感受石灰的高尚品质。

  教师对文本研读较深,教学设计匠心独运,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引领学生阅读。能够以诗带诗,补充资料,设计情境诵读,一步步渲染打动学生内心,使人物形象逐步丰满,鲜明起来,扣响了学生心灵之弦,让他们从内心里迸发出“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心声。在一次次的朗读指导中,于谦的高大形象,崇高气节在学生心里扎下深深地根。

  《石灰吟》评课稿3

  一、激情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教师板书:石灰吟。朗读课题。

  顺势解题:

  (1)吟是一种古诗的体裁。比如。有吟诵、赞美之意。

  (2)看着这个诗题,你会有怎样的疑惑?

  2、教师过渡:是啊,司空见惯的石灰有什么值得赞颂的?听录音朗读古诗。

  二、教师范读,初步感知

  1、教师朗读,提出要求:认真倾听老师的朗读,关注老师读书的节奏、停顿、语气的变化。

  2、听着老师的朗读你是不是也有跃跃欲试的冲动呢?放开来,自由读读吧!

  3、指名读。老师有两个低得不能再低的要求:1、能读下来。2、声音响亮地放开来读。

  教师及时的评价:

  (1)读下来了,而且还超越了老师的要求,谢谢你打响了头跑。

  (2)符合要求,恭喜过关。

  (3)他试图在寻找一种读诗的感觉,这种大胆尝试的'精神值得肯定。

  4、教师范读。之后师生互换读。

  5、指名读。教师评价:有板有眼。已经不是在读字了,而是在读诗了。

  6、集体齐读。

  三、走近石灰,了解古诗大意

  1、于谦笔下的这首诗,简练地展现了石灰的生命历程。老师这儿有一份资料,具体描述了石灰的制作过程。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看看这份材料与于谦的描写哪些地方是一一对应的。

  石灰自述:我的名字叫石灰。我的前身叫石灰石,大部分埋藏在深山之中,和珊瑚礁、大理岩的成分一样,将我放入石灰窑中与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经过烈火的焚烧,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这时的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浑身雪白,十分耀眼。如果把我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经过这次沸腾后,我又变成了熟石灰,模样也由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这时,把我和水混合就成了石灰水。你们看,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

  2、学生对照材料与古诗,寻找制作过程的联系点。

  3、组织交流,教师提升:

  (1)主要埋藏在深山之中——千锤万击

  看着“千锤万击”这四个字,你能想象石灰在运出深山之前,承受着怎样的煎熬吗?(每一次的敲打一定是很疼的。石灰被铁锤击破了头,砸断了腿。被凿子挖开的心,掏出了肚。)

  (2)经过烈火的焚烧——烈火焚烧

  看着这四个足以灼热你心灵的文字,你似乎感受到此时的石灰正处于怎样的状态?(烈火的高温已经让石灰浑身发烫。仿佛要化了一样。)——理解“若等闲”——你能替烈火中的石灰发出一句呐喊吗?(让烈火来得更猛烈一些吧!我根本不在乎!)

  (3)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粉骨碎身

  用关联词“虽然——但是——”说一句话!

  (4)教师过渡质疑:在我们看来难以承受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石灰为什么能“若等闲”“全不怕”呢?(要留清白在人间)——你是怎么知道的?

  (5)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要留清白

  石灰之所以忍辱负重,承受煎熬,原来有着这样远大的理想与崇高的气节。

  4、教师总结: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了解,你认识怎样的石灰?你对石灰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5、引导朗读:这次我们读书的要求提高了,要做到眼中有石灰之形,心中有石灰之情。

  6、指名朗读,教师相机评价——敬佩之情早已在你的朗读中流溢了出来。

  石灰听了你的朗读,一定会感谢你的!

  四、走进石灰,体验于谦的坎坷人生

  1、如果我们仅仅把这首诗理解为石灰,也许它并不会有这么强的生命力能留传至今,它还写了什么?

  2、诗歌表面写石灰,其实在字里行间隐隐的藏着诗人于谦自己的影子。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这28字,猜测一下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可能会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大胆猜,只要有理由,有根据。只有你不敢的,没有老师不能承受的?

  3、周围合作,大胆猜测于谦会是个怎样的人?

  4、组织交流:

  (1)一定遭遇过挫折与打击。

  (2)一定是个打不倒,压不垮的人。

  (3)一定是个为人正派的人。

  (4)一定是个刚正不阿的人。

  (5)是一个不同流合污的人

  5、于谦究竟是个怎样的人?教师出示材料: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钱塘人——今杭州。中进士,任地方官十几年。在任期间,于谦严格执法,廉洁奉公,救济灾荒,关心百姓,具有很高的威望,同时也公元1449年,明英宗贸然率大军出征与北方的瓦剌军作战。土木堡一战明军大败,50万人马全军覆没,明帝英宗被俘。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扶英宗之弟为景帝,并亲自督战五昼夜打败了瓦剌军,赢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英宗也得以归国。可是回朝后,于谦不仅没有受到嘉奖,反而遭到朝中恶势力的迫害,以叛逆罪被杀害。曾有人劝其逃离,但于谦一生正气。

  6、刚才发言的同学,你从这段资料中,找到了印证了吗?

  7、石灰如人,人如石灰。这首诗正是于谦人格的印证与际遇的预兆。

  8、赞颂石灰,体会诗人的无限情怀

  1)一诵——少年抒怀

  十二岁的于谦就写下了《石灰吟》这样慷慨激扬的诗。想想当时的少年于谦为什么要写下这首诗?(学生交流,如:于谦是个很有志气的人,从小就怀有精忠报国的理想,就想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假如你就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于谦,你会怎么高声诵读这首诗?(学生诵读)——教师评价:好一个志存高远的于谦。听了你的朗读,彼时的于谦一定会和你成为好友。

  2)二诵——为官感悟

  为官后的于谦依然不忘自己年轻时写下的《石灰吟》。当他回首自己十几年的为官生涯时,一定会感慨万千。他会有什么深刻的体会呢?(学生交流,如:嗨,我于谦一生清清白白,为国为民,总算无愧于自己年少时的誓言。)假如你是为官后的于谦,你会以什么样的心情再次吟诵这首诗?(学生诵读)——你的朗读道出了于谦的心声,真是于谦的知音。

  3)三诵——临刑陈词

  本该受到重奖的于谦,却惨遭陷害。试想,戴着脚镣走上刑场的于谦,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会怎样吟诵这首少年的诗作——视死如归、大义凛然!这是于谦最后的深情呐喊。铮铮铁骨,浩气长存,这是于谦一生秉性的再次体现。

  4)四诵——后世评价

  于谦的一生如石灰一样,后人评价他:“有巍巍定难之功,有侃侃立朝之节,有孜孜及民之惠,有徼徼律贪之洁。”今天我们学习他的《石灰吟》,就是学习他的崇高精神。人已远去,精神长存,无限的感动,化作深情的诵读。

【《石灰吟》评课稿汇总】相关文章:

地理评课稿02-18

老师评课稿02-18

《水调歌头》评课稿02-16

《云》评课稿02-15

地震评课稿02-14

守株待兔评课稿03-02

灯光评课稿02-12

转化评课稿02-11

重力评课稿02-11

养花评课稿02-10

慈母情深的评课稿 诺贝尔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