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在教师节大会上的讲话稿例文
老师们、同志们:
在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各行各业硕果累累、喜获丰收的金秋时节,我们满怀喜悦地迎来了第二十个教师节。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教育战线的教职员工致以节日的问候,向今天受到表彰的广大教育工作者表示热烈地祝贺,向多年来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1985年全国人大确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光荣的人民教师从此有了自己神圣的节日。转眼20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我市改革建设全面推进,社会发展成就斐然一是经济建设步伐加快。全市上下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苦干实干,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去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384亿元,比1985年增长179倍;实现财政收入101亿元,增长169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29亿元,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后劲明显增强。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国全省强市位次,2003年位居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第61位,列全省30强第18位。尤其工业经济迅猛发展,形势喜人。重点培植了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纺织服装三大主导产业,建起了"外贸城"、"汽车城"、"纺织服装城"和"食品加工城"四大工业城,打造了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县域工业经济体系;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69家,大中型企业集团40家,去年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21家,其中有6家过亿元,潍坊市5家年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企业我市占了2家;"新郎"、"得利斯"两个品牌获得全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这在全国县级市中是少有的。2003年全市落实投资过亿元的大项目47个,今年增加到52个;全市去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427亿元、利税18亿元,工业提供的'税收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80%。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先后建起了龙城市场、密州商城、九龙商贸城、龙海水产城等一批大型骨干市场和商业网点,其中龙海水产城规模位居全国同行业第一;加快开发现代旅游业,拉起了以"龙文化"为主调、以"两山两河"(障日山、马耳山、扶淇河、潍河)为主体的现代旅游城市框架。培育壮大民营经济,到去年底全市民营经济业户发展到186万家,民营企业发展到2144家;坚持用发展工业经济的理念和办法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水平显着提高
二是改革开放成效卓着。在先后推行农村"商品经济大合唱"、"贸工农一体化"、"农业产业化",进一步深化完善企业改革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推行了县域经济合作化改革。与此同时,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已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起了贸易关系,出口创汇居潍坊各县市区之首,其中肉鸡年分割出口4万吨,占全国出口总量的1/10,占中国出口日本市场的1/3;年产天然色素3亿克,占世界总产量的1/2。招商引资大见成效,全市已建成三资企业240家,去年实际利用市外资金35亿元,利用境外资金5482万美元。外经外贸工作深入展开,已建成海外企业5家,每年输出国际劳务近百人次。设立了海关诸城办事处。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发展的现代化经济格局已经形成
三是城市建设日新月异。20年来我市的城市面貌翻天覆地、涣然一新。先后开通了四条外环路,拉起了中等城市框架;积极实施市区"北扩东移"战略,规划建设了25平方公里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先后投资2亿多元用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八通一平",吸引入区项目90多个,总投资80多亿元,并初步规划了东城项目区,以充分接受1小时青岛经济圈辐射。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拓宽改造了和平街、兴华路、西郊街,打通了一批断头路,东关大街拓宽改造工程正在加紧施工;中国陆海铁路大通道胶新铁路诸城段建成通车,青(岛)莱(芜)高速即将动工兴建,改写了诸城没有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历史;投资近10亿元,拓宽改造了境内国道、省道,并对市乡道路逐步进行了拓宽硬化;投资近亿元,对潍河城区段进行了园林景点式改造,蓄水达5000万方;高标准建设改造了恐龙公园、沧湾公园、中心广场,加强城市美化、绿化、亮化建设,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
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去年全市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595亿元,比1985年增长543倍。城乡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特别是投资近2亿元建设了人民医院新院和新建了中医院病房楼,新购置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医疗设备,市民的医疗条件得到根本改善。交通通讯发展迅速,客货运力明显增加,实现了电话自动化,建设了广播电视大楼和电视转播塔,电视覆盖率达到100%。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全市人民温饱已经解决,小康提前达标,目前正朝着提前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迈进
抚今追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有今天的大好局面,主要得益于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全市干部群众的苦干实干,同时也与教育系统卓有成效的工作密不可分。20年来,教育工作硕果累累,业绩骄人,可谓"桃李满天下、学子遍全球"。全市先后为国家输送专科以上学历的大学生3万多人,培训农民30多万人次、职工15万人次,每年培养各类技工近4000人,为全市两个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和强大的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