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4-10-13 18:14:38 稿件 我要投稿

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精选10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精选10篇)

  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 我说课的课题是《认识负数》,它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

  2.《负数》是学生已经认识了的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小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负数的引入是数系的一次扩展。又。为以后学习更深的知识做铺垫。

  3.让学生学习一些负数的知识,有助于理解生活中负数的应用,拓宽数学视野。同时还能扩展对数的认识,更好地理解自然数、整数的意义.教材选用了“气温”和“海拔”这两个熟悉的情境,教学负数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我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设计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认识负数,能认、读、写负数。学会用正数、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创造符号表示相反意义量的过程,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享受创造性学习的乐趣,相机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例巩固,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特征出发,我理解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4、说教法和学法:

  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如下的教法和学法:

  (1)合作探究法。教师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逐步启发学生探究负数意义。增强学生探索的信心,体验成功。

  (2)练习巩固法。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运用知识、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验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

  课前我设计一个热身游戏,名字叫《截然相反》。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语言,说一句相反的话。比如:上――下、哭――笑、向前走2步――向后退2 步、转来了2名同学――转走两个同学、存了300元――取出300元、运进2吨――运出2吨等等。这样设计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又与所学的负数有直接联系,能迅速地把学生带入到“相反”的意义中,为负数的学习做好铺垫。

  比比谁记录得既简洁又准确,让人看了一目了然。开放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有的用符号“√”,“×”、相反方向的箭头;有的用“笑脸”,“哭脸”;还有的用文字说明等,当然也有学生用正数、负数尝试着区分。虽然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但本质上都与正、负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

  温度计是学生认识正、负数的有效载体。教学中我利用课件播放中央电视台某日的天气预报,介绍温度计的基本知识,提出两个问题:你认为温度计中哪个刻度最重要?温度计中的这两个5表示的温度一样吗?通过问题激起学生用正负数来表示的欲望。

  学生的智慧在指尖上。操作练习可以深化学生的内心体验。教学时,我首先拨动温度计,让学生知道零上温度用正数表示,零下温度用负数表示。接着,又设计了一个反向练习,让学生拨出上海5℃和北京-5℃,也就是零下5℃。如此,改变教材直接呈现三个城市的温度方法,让学生拨一拨,可以化静为动,通过小小的“拨”,唤起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要在温度计上表示温度,首先要确定0℃的位置,也就是在温度计中0刻度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确感悟到:温度中,0℃是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零上温度用正数表示,零下温度则用负数表示。同时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兴趣盎然,既将正数、负数、零有机地整合到了一个新的概念框架中,实现了对0的再认识,又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教学难点。紧接着设计一个基本练习,写出三个地方的温度,这样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初步感知正数、负数的大小比较。

  三、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应用负数

  既然负数是在生活中发现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在练习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生活中的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自己身边的问题,使学习变得既有趣又有用。

  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2种练习:

  1、基础性练习:以书上做一做第一题为基础,我将题型以“快速抢读并判断”的游戏方式出现来刺激学生的思维,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熟练的掌握知识。再用书上做一做第二题作巩固,山峰的海拔高度和盆地让学生再次感受“负数真的是无处不在”啊!另外我还增加了一个类似的习题,多样化的练习,既不枯燥,又检查了学生对负数的理解。

  2、形成性练习。课件演示平时生活方位中的负数,向东走1米,向西走1米,这些不仅针对教学重点“用正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量”,而且又紧密联系生活,学生好学、乐学。

  四、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

  课堂的总结和延伸可以帮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激发学习兴趣。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让学生进一步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负数,并以《生活中的负数》为题写一篇数学日记,丰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

  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2

  一、苏教版数学说课稿之克与千克 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克和千克》的认识一课。本单元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也是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学情分析: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了感性认识,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质量观念还比较淡薄,况且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克与千克质量观念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

  二、苏教版数学说课稿之克与千克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能力目标:1、认识常见的称,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克和1千克的关系;

  难点是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三、苏教版数学说课稿之克与千克 教具、学具:

  这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建立一定的质量观念。围绕这个目标,本节课的设计就立足于学生的体验和操作,我准备的教具有:盘秤4台、天平一架、、曲别针、黄豆若干;500克食盐2袋、1千克洗衣粉4袋。

  学具有各种水果、日用品若干;2分硬币若干枚。

  四、苏教版数学说课稿之克与千克 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诱思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分式的乘除法(第1课时)》,所选用是人教版的教材。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等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是八年级数学第十六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分式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与因式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分式的乘除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分式加减法与分式方程等知识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整个的初中数学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与本节课内容特点,考虑到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对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并掌握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能进行简单的分式乘除法运算,能解决一些与分式乘除有关的实际问题。

  2.技能目标:经历从分数的乘除法运算到分式的乘除法运算的过程,培养学生类比的探究能力,加深对从特殊到一般数学的思想认识。

  3.情感目标:教学中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渗透类比转化的思想,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感受探索的乐趣与成功的体验。

  (三)教学重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进行运算。

  教学难点:分子、分母为多项式的分式乘除运算。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与学法上谈谈:

  二、说学情

  1.学生已经学习分式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与因式分解,通过与分数的乘除法类比,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2.八年级的学生接受能力、思维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都有很大变化与提高,自学能力较强,通过类比学习加快知识的学习。

  三、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标改革的目标,新课标要求把过去单纯的老师讲,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师生互动式教学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渗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与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师生互动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突破难点:分式的乘除法运算,在例题的引导分析时,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本课教学难点:分子、分母为多项式的分式乘除运算。让学生在练习题中巩固难点,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二)说学法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对分数乘除法运算比较熟悉,加上对本章第一节分式及其性质学习,抓住初中生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与活跃的思维能力,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这些心理特征,因此,我认为本节课适合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一方面运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由于分式的乘除法法则与分数的乘除法法则类似,以类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乘除法则,易于学生理解、接受,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加深理解分式的乘除运算,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但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接下来,我再具体谈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安排:

  (一)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样,好的引入能激发学生兴趣与求知欲。因此我用实际出发提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问题1求容积的高是 ,(引出分式乘法的学习需要)。

  问题2求大拖拉机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机的工作效率的倍,(引出分式除法的学习需要)。

  从实际出发,引出分式的乘除的实在存在意义,让学生感知学习分式的乘法与除法的实际需要,从而激发学生兴趣与求知欲。

  (二)类比联想,探究新知

  从学生熟悉的分数的乘除法出发,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解后总结概括:(1)式是什么运算?依据是什么?(2)式又是什么运算?依据是什么?能说出具体内容吗?(如果有困难教师应给于引导)

  (学生应该能说出依据的是:分数的乘法与除法法则)教师加以肯定,并指出与分数的乘除法法则类似,引导学生类比分数的乘除法则,猜想出分式的乘除法则。

  【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

  乘法法则: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 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用式子表示为:

  设计意图:由于分式的乘除法法则与分数的乘除法法则类似,故以类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乘除法则,易于学生理解、接受,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新理念。

  (三)例题分析,应用新知

  师生活动:教师参与并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完成例题。

  P11的例1,在例题分析过程中,为了突出重点,应多次回顾分式的乘除法法则,使学生耳熟能详。P11例2是分子、分母为多单项式的分式乘除法则的运用,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我采取板演的形式,与学生一起详细分析,提醒学生关注易错易漏的环节,学会解题的方法。

  (四)练习巩固,培养能力

  P13练习第2题的(1)(3)(4)与第3题的(2)

  师生活动:教师 出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并让学生板演或投影展示学生的解题过程。

  通过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通过课堂跟踪反馈,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进一步熟练解题的思路,也遵循了巩固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板演,一是为了暴露问题,二是为了规范解题格式与结果。

  (五)课堂小结,回扣目标

  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在知识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3.你有什么收获呢?

  师生活动:学生反思,提出疑问,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学习结果让学生作为反馈,让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在交流中与全班同学分享,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六)布置作业

  教科书习题6.2 第1、2(必做) 练习册P (选做),我设计了必做题与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五、说板书设计

  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设计,因为提纲式-条理清楚、从属关系分明,给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便于学生对教材内容与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

  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认识分数〉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64~65页)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课是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也就是"学生在掌握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表示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的知识储备上,进行深入和拓展。教材在编排意图上秉承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的有机递进,体现层次性,彰现渐进性,为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做了有效的预设和安排。

  3、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2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亲历探索过程,亲尝收获快乐,从而进一步构建分数"几分之一"的实际概念;

  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受"认识分数"的生活价值和数学价值。

  二、说教材

  1、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

  2、依据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前沿理论,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合理、有效地采用多媒体图、文、声三维动态呈现的优势,突破重点,化解难点。

  三、说教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很好地诠释了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除了要使学生学会,更要使学生会学。基于以上理念,让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真正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进而能让学生提炼出有效的学习方法,感悟数学学习的生命价值,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说教学过程

  (一)以境激请、导入新知

  多媒体呈现猴王分桃的情境,教师以故事的形式叙述:花果山猴王给4只小猴分桃,猴王把一只桃分给4只小猴,但是分的大小各异,4只小猴不接受,没法,猴王只好重新分的一样多,小猴们才欣然接受。承接着故事,教师提问:小猴们为什么不接受第一次分桃的结果呢?(重点揭示"平均分")第二次平均每只小猴分得这只桃的几分之几?

  (二)互动探究、学习新知

  变换多媒体呈现情境,以叹息的口吻叙述新情境:猴王为了避免再次出现分桃不均的场面,吸取了前面的教训,将一盘桃(4个)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一呢?将问题直接抛给学生,学生们都情趣高涨,跃跃欲试。此时,教师并没急于求"案",而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分一分(用学具来分,用画图来分,用折纸的方法分等等)。接着,让小组讨论,每只小猴分得几个桃?是其中的几分之几?怎样用一个分数来表示每只小猴分得的桃?让学生各抒己见。因为学生是在自己动手操作,实践感知的基础上获得认识的,都说的头头是道。教师在点头嘉许的情况下,适时小结:把一盘桃(4个)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盘桃的四分之一。接着教师马上安排练习,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1的前两个填空,用分数表示,并能说说表示的含义。

  在基本练习之后,继续深入,来学习"每份是几个物体"的知识点。为了让学生更具有直观体验,教师跳出了"猴王分桃"的多媒体虚拟情境,为学生准备了一些实物(9个小正方体,4个苹果,8枝铅笔),让学生来平均分一分。以小组的形式来展开,并思考:你把这些物体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个物体?你能用分数表示吗?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展开探究,你分我摆,你数我记。当然,我们不排除学生仍然把这些物体以一个一份的形式来分,我们教师就要发挥巡视指导的作用,让学生的合作探究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在一定时间之后,全班交流,学生上实物展台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情况。在此之间,教师可以作出合理的筛选,既选一、二个分得比较合理的来引领学生的思维,形成公识,达成一致,又选出分得不合理或者不成功的例子,让学生进行个人自诊和全班会诊,找出存在的问题,教师适时点拨和引导,去伪存真,和全体同学共同发现: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与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联系和区别。继而完成想想做做1中的.剩余两空。

  (三)综合练习、有效反馈

  1、完成想想做做2(用分数表示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和想想做做3(每个图里填上它上面的分数),并进行全班汇报交流。

  2、拿一拿

  一堆小棒12根,请分别拿出这堆小棒的1/2和1/3.

  这题是新知识的有效运用,先让学生说一说,所要拿的分数所表示的含义,根据这两个分数的意义,来具体分一分,拿一拿,并说一说,分别是几根。之后,可对这题进行提升,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一?并比较拿的这几个不同的分数,发现了什么规律?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首先让学生谈谈学习本课后的具体收获,从结合自己的学习过程到所获得的知识等方面谈出自己的体会。接着,让学生观察我们身边的物体,能用学到的知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来说一说,我们身边的分数吗?(学生可以把我们的课桌,作业本,以及我们的同学等等看最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

  五、说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38~39页,例1、练一练,练习八第1~5页。

  (二)、教材地位和作用

  乘法运算的范围从整数、小数扩大到分数,其意义、算法以及实际应用都有较大的发展。 “分数与整数相乘”是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掌握了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编排的。能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为教学分数除法打下基础。教学要求是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算理、掌握算法,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在探索算法、总结法则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实际入手使学生掌握分数和整数相乘可以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计算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知道计算时能约分的先约分再相乘比较简便。

  2、过程目标

  通过探索、交流、比较。培养学生的类推、比较和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义。

  3、情感性目标

  学生领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数和整数相乘的意义、计算法则。

  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五)、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练习纸

  二、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在教法的运用上,我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并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我采用观察比较法,实践操作法,合作交流法,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形象的辅助教学。

  (二)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为已有,并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这节课,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组织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通过“涂一涂”“看一看”“比一比”等有趣的活动,在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体现“做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过程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数学教学”从“以获得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以关注人的发展为首要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我特设计以下的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前几天国庆节的时候,我们王秀小学的六(1)班同学为了美化自己的教室,开始动手制作绸花。(出示学生制作绸花的照片)

  1、已知制作一朵小绸花用3分米绸带,小军做4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多少分米绸带?

  师:可以怎样列式?

  生1:3+3+3+3=12(分米)

  师:还有不同的列式方法吗?

  (设计意图:鼓励算法多样化,又要追求算法的优化)

  生2:3×4=12(分米)

  生3:4×3=12(分米)

  师:为什么可以用乘法列式呢?你能说说它的意义吗?

  生:3×4表示4个3相加。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在整数中,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设计意图:归纳提炼加法与乘法的联系,为分数的意义做铺垫。)

  2、出示例1图,标出长是1米。

  做一朵小绸花用米绸带,小芳做3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的绸带?

  师:表示啥意思?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表示其中的三份。

  师:你能在图中涂出表示米吗?

  (生涂色、交流)

  师:你能在图中涂色表示出做3朵绸花所用的米数吗?

  学生涂色,表示出3朵绸花所用的米数。

  师: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的绸带,你准备怎么列式?

  生1:++

  师:还有不同的列式方法吗?

  生2:×3或3×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 ×3表示3个相加

  师:求3个相加的和,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这是什么数与整数相乘?

  生:分数与整数相乘

  师:从这节课起,我们将学习分数与整数相乘。

  (设计意图:从涂色练习开始,即从形抽象到数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为什么是这个结果,也为将来学习分数乘以分数的涂色练习作铺垫。)

  二、方法探索

  1、尝试计算×3。

  师:想一想,×3的积应该是多少?(学生口答)

  师:你能联系已有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说说×3积为什么是吗?

  生1:根据图

  生2:根据加法

  教师相机板书:++===

  精品 资源下载

  精品 资源下载

  师:根据上面的发现你认为×3时应该怎样算?

  生:计算×3时,可以用3×3的结果作结果的分子,分母不变。

  (设计意图:让学生研究分数乘整数的算法,把“分子相加、分母不变”加工成“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获得新的计算方法。尤其是在方框里填数: 3/10+3/10+3/10=□+□+□/10=□×□/10,经历“分子相加”转化成“分子与整数相乘”的过程,建构了新的计算方法。)

  2、做一朵大绸花用17/24米绸带,小华做12朵这样大绸花,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绸带?

  尝试列式计算,指名板演。

  师:你准备怎么列式?(让学生感受到先约分再乘,计算简便)

  生:17/24×12=

  师:你能说说它的意义吗?

  生:表示相同12个17/24相加。

  师:下面请同学们独立解答这一题。(教师巡视找出不同的'做法)

  师:你是怎么解的。

  生1:先约分再乘的。

  生2:先计算出结果,然后约分。

  师:你们认为哪种计算简便呀?

  生:先约分再乘简便

  总结:为计算方便,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计算。

  (设计意图:在第二问中把教材例题中3/10改为17/24,是因为想让学生感受到先约分带来的简便,而不是教师强加的要求,这也是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又优化算法的要求。)

  指出:计算分数乘法时,可以先约分,再算出结果,这样简便计算

  3、比较归纳。

  比较刚才两道乘法算式的计算过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分数与整数相乘,可以怎样计算?

  在小组中说一说,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相同点时可能首先汇报,这两题都是用分数乘整数)

  小结:分数与整数相乘,用分数的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计算时,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算出结果。

  4、完成练一练。

  (1)完成第1题。

  按要求在长方形图形中涂色,列式计算。

  为什么可以用乘法计算?

  再利用图形进行验证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2)完成第2题。

  独立完成计算,展示作业,集体评价。

  强调: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三、巩固练习

  练习的设计从打开月饼盒后看到的礼物——中国结,到月饼盒——正方体盒子,再到里面的月饼,随着一层层包装的打开,把三道练习题巧妙地串联起来

  1、中秋节那天,小明的父亲买了一盒月饼,打开月饼盒后看到——中国结,做这样一个中国结需要23/25米的材料,做2个中国结要多少米的材料?

  师:你准备怎么列式?

  生:23/25×2

  师:你能说说它表示的意义吗?

  生:2个23/25相加

  师:独立完成计算

  2、出示:小明和父母3个人,每人吃 块月饼,一共吃多少块月饼?

  独立完成计算,集体评价。

  师:为什么可以用乘法计算?

  3、这个正方体月饼盒的底面积是 平方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

  师: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怎么求?

  生:底面积乘以6。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价。

  4、改错题:

  师:为什么出错?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收获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五、作业设计

  1、3/4+3/4+……+3/4= 有 200个3/4 (提示根据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来计算这个算式)

  2、幼儿园有36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吃 块月饼,一共吃多少块月饼?

  3、14个47/28是多少?

  六、板书设计

  分数与整数相乘

  分数与整数相乘,用分数的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计算时,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算出结果。

  用加法算:++===(米)

  用乘法算: ×3==(米)

  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这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的第一课时。用字母表示数,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在学生的思维过程中,由具体的数和用运算符号组成的式子过渡到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抽象化过程。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大量接触到的是有关具体的数的认识和运算,对字母表示数虽有一些生活经验和接触,但对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并不理解。基于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我力图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形成数学模型,从而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对这节课的设计我们有这样的几点思考:

  《用字母表示数》这一课的知识对今后的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例如下学期的方程,它不但对后面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在生活和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一课的教学中渗透着“转化”思想,遵循主体性原则,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的,概括出用字母表示数的规律。然后教学运用这个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定下了这一课的主要目标。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初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会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具有简单,明了,快捷等优越性。

  2、让学生在探索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过程中,逐步建立用各种符号来表示数的意识,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

  难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法与学法:

  在教法上我做到三个“注重”:一是注重创设具体问题情境,提供丰富感性材料,激发学生求知欲;二是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会从具体事例中逐步进行抽象概括;三是注重有机结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传统方式方法。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学生主要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交流,概括,应用与反思等多种学习方法进一步了解了字母可以表示数,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量关系,也可以表示数量。再通过各种联系将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策略,发掘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挖掘问题能力、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新课标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为此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一,引入课题。

  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体会到符号化的语言在生活中的应用,所以上课开始我就提出问题:谁知道中央电视台的台标怎么表示?谁知道UFO表示什么意思?WC,这是什么标志?再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中央电视台、不明飞行物和洗手间都用字母表示?也就是说用字母表示有什么好处?从而让学生明确这些字母的表示简便、易记,方便人们交流。

  紧接着,出示扑克牌A,J,Q,K,提问在扑克牌中它表示什么?

  从而强调:字母不但可以方便简捷地表示一些特定的名称和标志,还可以用来表示具体的数,揭示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2,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这个地方,我分成不同的层次来进行教学

  首先,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

  和学生一起观察思考:摆1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摆2个呢?怎样列式?你能接着往下说吗?摆1000个呢?摆10000个呢?

  追问:照这样说下去,能说完吗?请你们观察这些算式,能不能想出一个表示方法来概括所有的情况?同桌互相讨论。

  接着师生共同探讨式子中的一个表示什么意思?3表示什么意思?一个×3呢? 强调:式子a×3不仅表示出了a个三角形用小棒的根数,还表示出了三角形的个数与小棒根数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不管摆几个三角形,小棒根数总是三角形个数的3倍。

  师接着追问:这里的a可以是哪些数呢?除了用字母a表示三角形的个数,还可以用哪些字母的表示三角形的个数?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确在这个关系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同时让学生知道同一个数量,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字母表示。

  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说一说:刚才的1×3,2×3……等等,这么多的算式,只用一个a×3就表示清楚了,你有什么感受?这里主要是让学生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性。

  这时小结:我们不仅可以字母来表示一个变化的数,还可以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简洁地概括出两个数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其实数学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一定的数量关系。

  引出例3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首先通过问题让学生思考例3图形上也有一个a,与刚才的a有什么区别呢?从而让学生知道同一个字母在不同的问题中表示的意思也是不一样的。

  根据例题让学生说出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面积计算公式。教师板书。引导学生观察周长计、面积计算公式,公式里用了几个字母?分别表示什么?这里能否用一个字母表示?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在同一个问题中,不同的数量一定要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关于简写的部分安排学生自学,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1,最后在利用课件强调在简写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时,需要注意的规则。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比较2x和x2的区别,补充对比练习:X =3 、 5 、 2时2X和X 2的值

  我把例2调到了后面,教学时,我主要是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确字母B和280-B所表示的意义,通过意义的理解让学生明确字母B可以表示那些数。然后再出两个B表示的数字,让学生算出280-B的结果,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知道;只要知道了字母的具体数值,就能求出剩下的千米数,同时亦能根据字母表示的意义明确他的取值范围。

  三,综合训练,深化理解。

  1、练一练2我把练一练的第2题以猜年龄游戏的方式呈现先提示学生:妈妈比玲玲大2 8岁。

  让学生推算在玲玲不同年龄阶段时,妈妈的岁数是多少岁?并说说是怎样算的。例如:玲玲1岁时,妈妈是29岁,算式是:1+2 8 =2 9(岁)2+2 8 = 30(岁) 3+2 8 = 31(岁)等等,接着引导学生用一个式子概括出同学们的所有算式。根据学生回答板书:a+2 8.在这种含有字母的式子中a表示玲玲的岁数,2 8是妈妈比玲玲大的岁数,所以a+2 8表示妈妈岁数是a+2 8岁,同时还可以表示妈妈比玲玲大2 8岁这个数量关系。

  紧跟着拓展一下:妈妈比玲玲大28岁,当妈妈8岁时,你能请你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玲玲的岁数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b-2 8最后再让学生讨论A、B可以表示哪些数。这里老师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结合实际。

  2、想一想:(1)3、4、X、6、(2)3+M=15,让学生探讨这里的X、M表示什么数?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字母既可以表示确定的数,也可以表示不确定的数。

  五,课堂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呢?

  2,你知道用字母表示数的历史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111页“你知道吗?”

  板书设计:

  字母表示数

  一个个三角形 AX3根小棒

  一个数 一个

  字母可以表示 数量关系 一个×3 280-B

  公式 S = A×一 C = A ×4

  运算律 A + B = B + A ......

  存在的不足

  1、重点不突出。在每一个环节之后,教师应及时小结,这样,学生的思路更清晰,课堂的重点也更突出。如:猜年龄之后应重点进行小结让学生明白字母可以表示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也可以表示数量关系。这样对后面的练习学生就不会出现错误了。

  2、难点要分散。本节课看似简单,在实际上过之后发现,用字母表示定律、公式这一内容在本节课出现,学生掌握不牢,虽然动口、动笔写过一遍,但在课后的验收中只有十位同学过关,而且课上时间不很充裕,草草收场。

  结合试讲中存在的问题,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做了相应的调整。在本班讲这一课时,把用字母表示定律、公式放在了练习课中,这样一来,课堂上的时间充裕,针对本班的中下生不时地提问、追问、反问,并及时地总结,学生对本课的难点掌握较好,并且做了大量的练习,书上的、聪明数学的题也都做完了,教学效率较高。在下一课(练习课)中,用字母表示公式就有了充裕的时间,说一说、写一写、记一记,课后验收正确率大幅度提高。

  通过这两节课,我深深的体会到:如果每节课都能不断的反思,在总结中提高,那么我们今后的每堂课将变得更加有效。

  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7

  《认识线段》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物体长短,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到此类的内容,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都为这节课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但二年级学生年龄小,还不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他们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们对线段的概念提升到一个概括的、抽象的认识,有一定难度。同时他们喜欢动手,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些又是学习的有利因素。

  依据新课标,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能用直尺画出不定长的线段。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操作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学会画线段。

  教学难点:画线段、数线段。

  教具准备:课件、棉线、长方形纸片,直尺

  学具准备:棉线、长方形纸片、直尺

  课堂教学主要采取直观演示法和操作实践法,配合引导发现、讲练结合等其它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如何观察操作,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

  结合以上分析,和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分为六个部分:

  一、课件出示情境图:小明家和学校两点之间很多条路,只有中间一条路是直的,用红色的线段表示;其它路线都是曲线。

  启发学生思考:小明从学校回家,走那条路最近?为什么?

  这一环节充分地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发现,这条路因为直,所以近。使学生直的概念有了更清晰地认识。同时,在情境中渗透,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知识点,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反复体验,认识线段

  这个流程分三个层次教学。

  首先是直观感知:请学生把桌上的棉线拉直,观察棉线的形状。

  第二层次,通过讲解和变式练习,使学生对线段的认识由直观形象到抽象概括。

  先讲解:像刚才的那条路,和我们两手之间的这样直直的一段线就是线段。手捏住的棉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端点。

  在讲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线段有几个端点?你认为线段的特征主要有哪些?线段的端点是怎样表示的?

  改变棉线的方向和形状:这样是线段吗?为什么?

  通过变式训练,强化学生对线段的认识,帮助学生进一步把握线段的.本质特征。

  第三个层次:回归具体,找线段。

  请学生在身边找一找有哪些线段?摸一摸线段的特征,和同桌说一说线段在哪儿,端点在哪儿?

  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通过曲直对比和变曲为直,使学生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通过感知实物,再由抽象回到具体,学生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交流反思,从而对线段形成清晰的理性认识。

  这个环节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辨认线段的练习,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课件出示练习:下面哪些是线段?为什么?

  三、动手折纸,深化认识

  首先,出示长方形纸片,激励学生:你能折出一条线段吗?

  启发学生思考,有多少种不同的折法?

  让学生先独立动手折一折,再小组合作交流不同的折法,最后展示各小组不同的折法,比比那个组的折法多。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通过比较不同折痕,引导学生认识到线段有长有短;通过小组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认识到折出的线段有很多条,适当渗透无限的概念。

  四、自主探究,学画线段。

  画线段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分三步教学:

  第一步,先让学生运用刚刚获得的对线段的认识,尝试画线段。

  在此基础上,给出两个方面的议题,学生分小组讨论:

  第一个议题:你是用什么工具画的?为什么?通常用什么工具画线段最多?

  第二个议题:你是怎么画的,画线段需要注意什么?

  分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展示学生画线段可能出现的错误:缺少端点,线段不直。针对错误进行评讲。

  这里的难点是,二年级的孩子,双手协调能力还不太强,常常因为左手尺子没压紧,右手握笔用力太大,导致尺子移动,线段不直。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引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画图方法。

  第二步,总结画法。针对孩子画图的难点,我自编了一首儿歌:左手压尺用点力,右手握笔轻轻移,画上端点别忘记。

  第三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再画线段,进一步体验线段的画法。

  五、练习巩固,深化拓展

  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习:基本练习和拓展练习。

  (一)基本练习:

  第一题:连一连

  先后出示两个点,三个点,问:你能画出几条线段?

  第二题:数一数

  课件出示:下面的图形分别由几条线段围成?基础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统计错误人数和错误原因,并集体订正。

  (二)拓展练习:

  出示四个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点,问:每两点画一条线段,可以画几条呢?

  学生先在书上独立试画,再展示做好的作业,学生互评。在学生互评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讲评。

  教师主要讲解两种画线段的方法,在讲解中配合课件演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

  第一种画法,分类画线段:先顺次连接四点围成四边形,再完成四边形里面的线段。

  第二种画法,先画出过一个点的所有三条线段,再画出过第二个点两条线段,再画出最后一条线段。向学生渗透有序思想,为高年级进一步学习排列组合的知识做好铺垫。

  六、全课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对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

  3、自我评价:这节课学得怎样,用什么方法学习,印象最深的内容是什么?

  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8

  各位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统计》的第一课时"分类统计".《数学课程标准》将分类统计安排在第一学段"统计与概率"的知识体系中,总体目标是: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一说教材

  本节课教学教材94页的例题,完成95页"想想做做"第1、2题。例题呈现了学生感兴趣的动物运动会的场景图,场景图蕴含了可以分类统计的诸多信息。之后教材提出问题:"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什么?"这样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自觉观察场景图,从而很自然地想到每种动物分别有多少只和参加两项比赛的动物各有多少只的问题,并产生分类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心理需求。教材这样安排,使学生看到不同标准分类处理数据,是以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不是为了不同分类而不同分类。在自己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材呈现了两张统计表,一张是按运动项目统计的,一张是按动物种类统计的,让学生自己从图中收集信息,分类整理后填写在统计表里。学生经历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后,教材安排学生比较两次统计的过程有什么不同,体会是按不同标准将动物进行分类的,感受按不同标准分类的必要性。同时让学生分析从每张表格中知道了什么,即学会简单分析数据的方法,又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感受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学情分析:

  在一年级(上册)学习了把已有的信息(小动物、花、水果等)通过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等活动进行整理,从中获得一些感兴趣的数据。一年级(下册)学习了在随机发生的事件中,用符号分类记录,获得有意义的数据。二年级(上册)学习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即有些事情一定发生、有些事情可能发生、有些事情不可能发生。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统计活动经验,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方块统计图。

  本节课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用统计表表示数据整理结果的方法,积累开展分类统计活动的经验,并为学生以后学习复式统计表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简单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统计表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

  2、过程与方法: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发展数学思考。

  3、组织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并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难点: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教学用具:教师用和学生用统计表1份,多媒体课件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提供和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丰富的素材,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参与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观察、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仔细观察、大胆的猜测、主动的交流,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全过程,通过对统计表的比较,体会到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统计下的多样性,尝试着根据统计表给出建议,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层次: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从奥运会在北京举办入手,激发孩子喜好运动的天性,再引出动物运动会的情境,提问: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些什么?【设计意图:在这环节中我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创设生动有趣的"动物运动会"场景,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既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又为学生开展数学活动作好铺垫。】

  第二层: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观察统计表

  项目 合计 跳高 长跑

  只数

  动物种类 合计 狗 兔 猴

  只数

  提问:让学生仔细观察统计表,并说说要填些什么,对应哪个问题。

  (意图:让学生仔细看这两者表格是为了让他们了解表格的内容和填法,同时也体会表格是根据问题设计的。)

  2、学生自主填表

  学生自主完成表格

  (意图:自然的让学生经历了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

  3、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填表的情况,并说说是如何统计数据的.。

  4、组织比较

  上面两次统计有什么不同,你从每个统计表里知道了什么?

  (意图:比比这些不同就体会到了问题和统计活动是相关的,问题决定统计活动,统计活动服从于、服务于要解决的问题。)

  【设计理念:低年级的统计教学,重点不是教,而是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本段教学,注重新旧知识的连续性,自然的让学生经历了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紧紧抓住本节课的重点,为学生搭建了探究知识的平台,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可能,既使学生掌握了根据需要去正确分类整理数据,又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

  第三层:应用实践,巩固新知

  本环节安排的是想想做做的第1、2两题。

  我延续了例题的情境,将学生带入习题后,让学生先补充完成第1题的第二张统计表的分类,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统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在降低练习难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第2题便彻底地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填表,然后说说是按怎样的分类进行统计的;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理念:延续例题的情境,紧紧抓住学生,这一环节先让学生尝试把不完整的统计表补充完整后再统计,进一步体验不同标准下的统计结果的多样性,同时培养做事要先后有序的良好习惯。】

  第四层:巩固升华,拓展延伸

  今天来这里和同学们共同学习分类统计,对大家的表现非常满意,现在我还想了解咱们班有多少男生,有多少女生,同学们能帮老师选择合适的统计表并完成统计,尽快将结果给我好吗?

  【设计理念: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自己身边的调查统计,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感受与同伴交流合作的价值,培养尊重事实的态度,同时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了数学知识要会用,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第五层:回顾总结

  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回顾,再次让学生感知不同的分类标准会带来统计结果的多样性,并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会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合理的统计方法。

  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9

  一、 教材分析

  《认识几分之一》是苏教版数学上册第十单元认识分数第一课时的内容。在对平均分概念理解的基础上,从整数过渡到分数,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扩展了知识面,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分数知识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制定三个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它们互相依存,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1、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

  2、使学生初步学会联系分数的含义,并借助直观的手段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3、使学生在认识分数的活动中,进一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观察、操作、思考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几分之一的意义。

  2、会正确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四、教学具准备:每人一张长方形纸和两张圆纸片,水彩笔,小黑板。

  五、教法学法

  1、围绕教材内容,要求准备好必要的教学具,根据知识点呈现的特点,采取直观教学。

  2、以活动为主线,以动促思。

  三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教学中让学生分一分,折一折,看一看,涂一涂,说一说,使学生多方位参与活动,努力做到一切活动都围绕学生展开,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3、鼓励学生多做,多想,多说,发展学生合作意识和创造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结合教材的场景图,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为出发点,让学生经历分一分等活动,在理解平均分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拓展到分数概念。

  〈二)学习新知

  1、学生在经历折一折,涂一涂,看一看等活动,初步感知了二分之一。教学分数各部分名称,我没有直接告知,我以填空的形式展现,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

  2、学生在认识二分之一后,进一步探究如何认识几分之一的知识,强化了写法和读法。明确分母表示什么,分子表示什么,更加理解了分数的意义。

  3、比较分数的大小。

  我用活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直观教学,让学生发现,明确几分之一的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分母越大,分数越小。

  〈三〉课题练习

  以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为原则,突出题目难度的层次性,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得应有的发展。题型展示灵活多变,使每个学生都会想学乐学。

  〈1)抢答,激活学生思维。

  〈2)利用分数说一句话,突出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3)知识拓展,通过不平均分,转化等图形,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四)总结提高

  结合板书进行质疑,明确本节课的应知应会,并补写课题,进一步点明重点。

  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10

  《认识方向》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内容经常出现在学生的生活经历中,是培养他们空间观念的好素材,但在过去的教材中很少出现。本课是第一教时,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8个方向的位置关系,也就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自己的方向板,进而使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依据判断出的一个方向,辨认其它的七个方向,但这些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较大难度的。因为二年级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较弱,方向感不强,抽象的方向知识对于他们来说,很难理解掌握。

  为此,我预设了以下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正确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2、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认识并理解方位知识;

  3、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课的重点时使学生认识东南等4个方向,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难点是在具体情境中以不同物体为参照物来辨别方向。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

  基于以上理念,我构建了这样的教学模式。

  1、从学生经验出发,探索新知

  2、结合学具,整理概念

  3、发挥主动性,突破难点

  4、回归生活,应用提高

  下面我说说我在各环节的'构想:

  1、从学生经验出发,探索新知

  小学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虽然学生以前没学过东南这4个新方向,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这些方向已有所了解,因此,我以包场一些单位为背景图,从说说各单位在十字路口的位置关系出发,让学生尝试发现东南这4个方向;在此基础上,我抓住一个方向,在演示、讨论的过程中完善学生对新方向的认识,在他们头脑中建立初步的方向框架。

  2、结合学具整理概念

  当学生认识4个方向之后,我所要考虑的应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去理解概念,教师只是引导、参与学习,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生动场景。在课中,我把指南针与练习中的方向板整合,并将本课的重点(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融于其中,让学生完成方向板,之后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从中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方向感。

  3、发挥主动性,突破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在具体情境中以不同物体为参照物来辨别方向。为了突破难点,我将方向板再次使用。我并没有直接将方法教给学生,而是先让他们讨论解决,当一部分学生讨论后仍觉困难,我随之指出方向板可以帮助我们。这样学生可能会走一些弯路,但我觉得只有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心里才有一种寻求答案的动力,才会认真去掌握方法。因为学生差异,在之后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渐渐地,学生由扶着方向板过渡到在自己头脑里建立一个方向板。

  4、回归生活,应用提高

  学习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获得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知道遇到问题试着运用数学方法去探索问题和解决的途径,以逐步形成独立探索的习惯和大胆探索的精神。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问题及游戏。

  因为生活中的方向与平面图上的方向不相吻合,如何将平面图上的方向正确引入到生活中,这是一个关键。实际上学生在这点上差异较大,一部分学生对生活中的方向较熟悉,不需引导能顺利指出方向;另一部分学生要经过思考或借助工具,要老师扶一扶;个别学生难以辨别空间方向,要架着走。针对这些情况,我再次利用方向板,给各层次学生不同目标,自己能辨别的自主探索,要扶一扶的利用方向板,困难学生多给他锻炼几次,这样,保证了绝大多数学生将平面图上的方向顺利引入到空间中。

  此外,我结合学生自己的住址,设计了让学生画画家在学校的大致方向,使学生在练习时经历空间

  方向和平面方向的有机融合,体验数学的价值,提高了学生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还有下棋的游戏等练习。

  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发展的自主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和交往过程,使他们成为发展和变化的主体。这些正是我在这节课中的尝试和摸索。

《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精选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小学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03-24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03-07

小学数学说课稿范文03-24

小学数学说课稿(精选13篇)01-28

小学数学说课稿格式(精选10篇)11-16

小学语文优秀说课稿03-24

小学语文说课稿范文07-12

小学英语全英说课稿01-06

小学科学说课稿03-24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精选10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精选10篇)

  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 我说课的课题是《认识负数》,它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

  2.《负数》是学生已经认识了的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小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负数的引入是数系的一次扩展。又。为以后学习更深的知识做铺垫。

  3.让学生学习一些负数的知识,有助于理解生活中负数的应用,拓宽数学视野。同时还能扩展对数的认识,更好地理解自然数、整数的意义.教材选用了“气温”和“海拔”这两个熟悉的情境,教学负数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我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设计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认识负数,能认、读、写负数。学会用正数、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创造符号表示相反意义量的过程,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享受创造性学习的乐趣,相机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例巩固,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特征出发,我理解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4、说教法和学法:

  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如下的教法和学法:

  (1)合作探究法。教师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逐步启发学生探究负数意义。增强学生探索的信心,体验成功。

  (2)练习巩固法。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运用知识、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验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

  课前我设计一个热身游戏,名字叫《截然相反》。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语言,说一句相反的话。比如:上――下、哭――笑、向前走2步――向后退2 步、转来了2名同学――转走两个同学、存了300元――取出300元、运进2吨――运出2吨等等。这样设计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又与所学的负数有直接联系,能迅速地把学生带入到“相反”的意义中,为负数的学习做好铺垫。

  比比谁记录得既简洁又准确,让人看了一目了然。开放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有的用符号“√”,“×”、相反方向的箭头;有的用“笑脸”,“哭脸”;还有的用文字说明等,当然也有学生用正数、负数尝试着区分。虽然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但本质上都与正、负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

  温度计是学生认识正、负数的有效载体。教学中我利用课件播放中央电视台某日的天气预报,介绍温度计的基本知识,提出两个问题:你认为温度计中哪个刻度最重要?温度计中的这两个5表示的温度一样吗?通过问题激起学生用正负数来表示的欲望。

  学生的智慧在指尖上。操作练习可以深化学生的内心体验。教学时,我首先拨动温度计,让学生知道零上温度用正数表示,零下温度用负数表示。接着,又设计了一个反向练习,让学生拨出上海5℃和北京-5℃,也就是零下5℃。如此,改变教材直接呈现三个城市的温度方法,让学生拨一拨,可以化静为动,通过小小的“拨”,唤起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要在温度计上表示温度,首先要确定0℃的位置,也就是在温度计中0刻度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确感悟到:温度中,0℃是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零上温度用正数表示,零下温度则用负数表示。同时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兴趣盎然,既将正数、负数、零有机地整合到了一个新的概念框架中,实现了对0的再认识,又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教学难点。紧接着设计一个基本练习,写出三个地方的温度,这样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初步感知正数、负数的大小比较。

  三、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应用负数

  既然负数是在生活中发现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在练习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生活中的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自己身边的问题,使学习变得既有趣又有用。

  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2种练习:

  1、基础性练习:以书上做一做第一题为基础,我将题型以“快速抢读并判断”的游戏方式出现来刺激学生的思维,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熟练的掌握知识。再用书上做一做第二题作巩固,山峰的海拔高度和盆地让学生再次感受“负数真的是无处不在”啊!另外我还增加了一个类似的习题,多样化的练习,既不枯燥,又检查了学生对负数的理解。

  2、形成性练习。课件演示平时生活方位中的负数,向东走1米,向西走1米,这些不仅针对教学重点“用正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量”,而且又紧密联系生活,学生好学、乐学。

  四、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

  课堂的总结和延伸可以帮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激发学习兴趣。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让学生进一步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负数,并以《生活中的负数》为题写一篇数学日记,丰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

  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2

  一、苏教版数学说课稿之克与千克 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克和千克》的认识一课。本单元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也是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学情分析: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了感性认识,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质量观念还比较淡薄,况且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克与千克质量观念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

  二、苏教版数学说课稿之克与千克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能力目标:1、认识常见的称,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克和1千克的关系;

  难点是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三、苏教版数学说课稿之克与千克 教具、学具:

  这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建立一定的质量观念。围绕这个目标,本节课的设计就立足于学生的体验和操作,我准备的教具有:盘秤4台、天平一架、、曲别针、黄豆若干;500克食盐2袋、1千克洗衣粉4袋。

  学具有各种水果、日用品若干;2分硬币若干枚。

  四、苏教版数学说课稿之克与千克 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诱思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分式的乘除法(第1课时)》,所选用是人教版的教材。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等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是八年级数学第十六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分式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与因式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分式的乘除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分式加减法与分式方程等知识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整个的初中数学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与本节课内容特点,考虑到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对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并掌握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能进行简单的分式乘除法运算,能解决一些与分式乘除有关的实际问题。

  2.技能目标:经历从分数的乘除法运算到分式的乘除法运算的过程,培养学生类比的探究能力,加深对从特殊到一般数学的思想认识。

  3.情感目标:教学中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渗透类比转化的思想,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感受探索的乐趣与成功的体验。

  (三)教学重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进行运算。

  教学难点:分子、分母为多项式的分式乘除运算。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与学法上谈谈:

  二、说学情

  1.学生已经学习分式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与因式分解,通过与分数的乘除法类比,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2.八年级的学生接受能力、思维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都有很大变化与提高,自学能力较强,通过类比学习加快知识的学习。

  三、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标改革的目标,新课标要求把过去单纯的老师讲,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师生互动式教学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渗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与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师生互动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突破难点:分式的乘除法运算,在例题的引导分析时,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本课教学难点:分子、分母为多项式的分式乘除运算。让学生在练习题中巩固难点,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二)说学法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对分数乘除法运算比较熟悉,加上对本章第一节分式及其性质学习,抓住初中生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与活跃的思维能力,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这些心理特征,因此,我认为本节课适合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一方面运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由于分式的乘除法法则与分数的乘除法法则类似,以类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乘除法则,易于学生理解、接受,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加深理解分式的乘除运算,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但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接下来,我再具体谈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安排:

  (一)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样,好的引入能激发学生兴趣与求知欲。因此我用实际出发提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问题1求容积的高是 ,(引出分式乘法的学习需要)。

  问题2求大拖拉机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机的工作效率的倍,(引出分式除法的学习需要)。

  从实际出发,引出分式的乘除的实在存在意义,让学生感知学习分式的乘法与除法的实际需要,从而激发学生兴趣与求知欲。

  (二)类比联想,探究新知

  从学生熟悉的分数的乘除法出发,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解后总结概括:(1)式是什么运算?依据是什么?(2)式又是什么运算?依据是什么?能说出具体内容吗?(如果有困难教师应给于引导)

  (学生应该能说出依据的是:分数的乘法与除法法则)教师加以肯定,并指出与分数的乘除法法则类似,引导学生类比分数的乘除法则,猜想出分式的乘除法则。

  【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

  乘法法则: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 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用式子表示为:

  设计意图:由于分式的乘除法法则与分数的乘除法法则类似,故以类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乘除法则,易于学生理解、接受,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新理念。

  (三)例题分析,应用新知

  师生活动:教师参与并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完成例题。

  P11的例1,在例题分析过程中,为了突出重点,应多次回顾分式的乘除法法则,使学生耳熟能详。P11例2是分子、分母为多单项式的分式乘除法则的运用,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我采取板演的形式,与学生一起详细分析,提醒学生关注易错易漏的环节,学会解题的方法。

  (四)练习巩固,培养能力

  P13练习第2题的(1)(3)(4)与第3题的(2)

  师生活动:教师 出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并让学生板演或投影展示学生的解题过程。

  通过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通过课堂跟踪反馈,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进一步熟练解题的思路,也遵循了巩固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板演,一是为了暴露问题,二是为了规范解题格式与结果。

  (五)课堂小结,回扣目标

  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在知识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3.你有什么收获呢?

  师生活动:学生反思,提出疑问,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学习结果让学生作为反馈,让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在交流中与全班同学分享,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六)布置作业

  教科书习题6.2 第1、2(必做) 练习册P (选做),我设计了必做题与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五、说板书设计

  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设计,因为提纲式-条理清楚、从属关系分明,给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便于学生对教材内容与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

  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认识分数〉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64~65页)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课是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也就是"学生在掌握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表示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的知识储备上,进行深入和拓展。教材在编排意图上秉承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的有机递进,体现层次性,彰现渐进性,为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做了有效的预设和安排。

  3、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2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亲历探索过程,亲尝收获快乐,从而进一步构建分数"几分之一"的实际概念;

  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受"认识分数"的生活价值和数学价值。

  二、说教材

  1、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

  2、依据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前沿理论,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合理、有效地采用多媒体图、文、声三维动态呈现的优势,突破重点,化解难点。

  三、说教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很好地诠释了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除了要使学生学会,更要使学生会学。基于以上理念,让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真正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进而能让学生提炼出有效的学习方法,感悟数学学习的生命价值,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说教学过程

  (一)以境激请、导入新知

  多媒体呈现猴王分桃的情境,教师以故事的形式叙述:花果山猴王给4只小猴分桃,猴王把一只桃分给4只小猴,但是分的大小各异,4只小猴不接受,没法,猴王只好重新分的一样多,小猴们才欣然接受。承接着故事,教师提问:小猴们为什么不接受第一次分桃的结果呢?(重点揭示"平均分")第二次平均每只小猴分得这只桃的几分之几?

  (二)互动探究、学习新知

  变换多媒体呈现情境,以叹息的口吻叙述新情境:猴王为了避免再次出现分桃不均的场面,吸取了前面的教训,将一盘桃(4个)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一呢?将问题直接抛给学生,学生们都情趣高涨,跃跃欲试。此时,教师并没急于求"案",而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分一分(用学具来分,用画图来分,用折纸的方法分等等)。接着,让小组讨论,每只小猴分得几个桃?是其中的几分之几?怎样用一个分数来表示每只小猴分得的桃?让学生各抒己见。因为学生是在自己动手操作,实践感知的基础上获得认识的,都说的头头是道。教师在点头嘉许的情况下,适时小结:把一盘桃(4个)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盘桃的四分之一。接着教师马上安排练习,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1的前两个填空,用分数表示,并能说说表示的含义。

  在基本练习之后,继续深入,来学习"每份是几个物体"的知识点。为了让学生更具有直观体验,教师跳出了"猴王分桃"的多媒体虚拟情境,为学生准备了一些实物(9个小正方体,4个苹果,8枝铅笔),让学生来平均分一分。以小组的形式来展开,并思考:你把这些物体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个物体?你能用分数表示吗?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展开探究,你分我摆,你数我记。当然,我们不排除学生仍然把这些物体以一个一份的形式来分,我们教师就要发挥巡视指导的作用,让学生的合作探究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在一定时间之后,全班交流,学生上实物展台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情况。在此之间,教师可以作出合理的筛选,既选一、二个分得比较合理的来引领学生的思维,形成公识,达成一致,又选出分得不合理或者不成功的例子,让学生进行个人自诊和全班会诊,找出存在的问题,教师适时点拨和引导,去伪存真,和全体同学共同发现: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与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联系和区别。继而完成想想做做1中的.剩余两空。

  (三)综合练习、有效反馈

  1、完成想想做做2(用分数表示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和想想做做3(每个图里填上它上面的分数),并进行全班汇报交流。

  2、拿一拿

  一堆小棒12根,请分别拿出这堆小棒的1/2和1/3.

  这题是新知识的有效运用,先让学生说一说,所要拿的分数所表示的含义,根据这两个分数的意义,来具体分一分,拿一拿,并说一说,分别是几根。之后,可对这题进行提升,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一?并比较拿的这几个不同的分数,发现了什么规律?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首先让学生谈谈学习本课后的具体收获,从结合自己的学习过程到所获得的知识等方面谈出自己的体会。接着,让学生观察我们身边的物体,能用学到的知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来说一说,我们身边的分数吗?(学生可以把我们的课桌,作业本,以及我们的同学等等看最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

  五、说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38~39页,例1、练一练,练习八第1~5页。

  (二)、教材地位和作用

  乘法运算的范围从整数、小数扩大到分数,其意义、算法以及实际应用都有较大的发展。 “分数与整数相乘”是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掌握了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编排的。能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为教学分数除法打下基础。教学要求是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算理、掌握算法,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在探索算法、总结法则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实际入手使学生掌握分数和整数相乘可以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计算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知道计算时能约分的先约分再相乘比较简便。

  2、过程目标

  通过探索、交流、比较。培养学生的类推、比较和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义。

  3、情感性目标

  学生领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数和整数相乘的意义、计算法则。

  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五)、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练习纸

  二、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在教法的运用上,我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并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我采用观察比较法,实践操作法,合作交流法,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形象的辅助教学。

  (二)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为已有,并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这节课,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组织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通过“涂一涂”“看一看”“比一比”等有趣的活动,在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体现“做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过程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数学教学”从“以获得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以关注人的发展为首要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我特设计以下的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前几天国庆节的时候,我们王秀小学的六(1)班同学为了美化自己的教室,开始动手制作绸花。(出示学生制作绸花的照片)

  1、已知制作一朵小绸花用3分米绸带,小军做4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多少分米绸带?

  师:可以怎样列式?

  生1:3+3+3+3=12(分米)

  师:还有不同的列式方法吗?

  (设计意图:鼓励算法多样化,又要追求算法的优化)

  生2:3×4=12(分米)

  生3:4×3=12(分米)

  师:为什么可以用乘法列式呢?你能说说它的意义吗?

  生:3×4表示4个3相加。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在整数中,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设计意图:归纳提炼加法与乘法的联系,为分数的意义做铺垫。)

  2、出示例1图,标出长是1米。

  做一朵小绸花用米绸带,小芳做3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的绸带?

  师:表示啥意思?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表示其中的三份。

  师:你能在图中涂出表示米吗?

  (生涂色、交流)

  师:你能在图中涂色表示出做3朵绸花所用的米数吗?

  学生涂色,表示出3朵绸花所用的米数。

  师: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的绸带,你准备怎么列式?

  生1:++

  师:还有不同的列式方法吗?

  生2:×3或3×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 ×3表示3个相加

  师:求3个相加的和,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这是什么数与整数相乘?

  生:分数与整数相乘

  师:从这节课起,我们将学习分数与整数相乘。

  (设计意图:从涂色练习开始,即从形抽象到数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为什么是这个结果,也为将来学习分数乘以分数的涂色练习作铺垫。)

  二、方法探索

  1、尝试计算×3。

  师:想一想,×3的积应该是多少?(学生口答)

  师:你能联系已有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说说×3积为什么是吗?

  生1:根据图

  生2:根据加法

  教师相机板书:++===

  精品 资源下载

  精品 资源下载

  师:根据上面的发现你认为×3时应该怎样算?

  生:计算×3时,可以用3×3的结果作结果的分子,分母不变。

  (设计意图:让学生研究分数乘整数的算法,把“分子相加、分母不变”加工成“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获得新的计算方法。尤其是在方框里填数: 3/10+3/10+3/10=□+□+□/10=□×□/10,经历“分子相加”转化成“分子与整数相乘”的过程,建构了新的计算方法。)

  2、做一朵大绸花用17/24米绸带,小华做12朵这样大绸花,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绸带?

  尝试列式计算,指名板演。

  师:你准备怎么列式?(让学生感受到先约分再乘,计算简便)

  生:17/24×12=

  师:你能说说它的意义吗?

  生:表示相同12个17/24相加。

  师:下面请同学们独立解答这一题。(教师巡视找出不同的'做法)

  师:你是怎么解的。

  生1:先约分再乘的。

  生2:先计算出结果,然后约分。

  师:你们认为哪种计算简便呀?

  生:先约分再乘简便

  总结:为计算方便,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计算。

  (设计意图:在第二问中把教材例题中3/10改为17/24,是因为想让学生感受到先约分带来的简便,而不是教师强加的要求,这也是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又优化算法的要求。)

  指出:计算分数乘法时,可以先约分,再算出结果,这样简便计算

  3、比较归纳。

  比较刚才两道乘法算式的计算过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分数与整数相乘,可以怎样计算?

  在小组中说一说,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相同点时可能首先汇报,这两题都是用分数乘整数)

  小结:分数与整数相乘,用分数的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计算时,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算出结果。

  4、完成练一练。

  (1)完成第1题。

  按要求在长方形图形中涂色,列式计算。

  为什么可以用乘法计算?

  再利用图形进行验证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2)完成第2题。

  独立完成计算,展示作业,集体评价。

  强调: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三、巩固练习

  练习的设计从打开月饼盒后看到的礼物——中国结,到月饼盒——正方体盒子,再到里面的月饼,随着一层层包装的打开,把三道练习题巧妙地串联起来

  1、中秋节那天,小明的父亲买了一盒月饼,打开月饼盒后看到——中国结,做这样一个中国结需要23/25米的材料,做2个中国结要多少米的材料?

  师:你准备怎么列式?

  生:23/25×2

  师:你能说说它表示的意义吗?

  生:2个23/25相加

  师:独立完成计算

  2、出示:小明和父母3个人,每人吃 块月饼,一共吃多少块月饼?

  独立完成计算,集体评价。

  师:为什么可以用乘法计算?

  3、这个正方体月饼盒的底面积是 平方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

  师: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怎么求?

  生:底面积乘以6。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价。

  4、改错题:

  师:为什么出错?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收获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五、作业设计

  1、3/4+3/4+……+3/4= 有 200个3/4 (提示根据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来计算这个算式)

  2、幼儿园有36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吃 块月饼,一共吃多少块月饼?

  3、14个47/28是多少?

  六、板书设计

  分数与整数相乘

  分数与整数相乘,用分数的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计算时,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算出结果。

  用加法算:++===(米)

  用乘法算: ×3==(米)

  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这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的第一课时。用字母表示数,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在学生的思维过程中,由具体的数和用运算符号组成的式子过渡到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抽象化过程。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大量接触到的是有关具体的数的认识和运算,对字母表示数虽有一些生活经验和接触,但对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并不理解。基于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我力图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形成数学模型,从而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对这节课的设计我们有这样的几点思考:

  《用字母表示数》这一课的知识对今后的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例如下学期的方程,它不但对后面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在生活和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一课的教学中渗透着“转化”思想,遵循主体性原则,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的,概括出用字母表示数的规律。然后教学运用这个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定下了这一课的主要目标。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初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会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具有简单,明了,快捷等优越性。

  2、让学生在探索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过程中,逐步建立用各种符号来表示数的意识,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

  难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法与学法:

  在教法上我做到三个“注重”:一是注重创设具体问题情境,提供丰富感性材料,激发学生求知欲;二是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会从具体事例中逐步进行抽象概括;三是注重有机结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传统方式方法。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学生主要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交流,概括,应用与反思等多种学习方法进一步了解了字母可以表示数,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量关系,也可以表示数量。再通过各种联系将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策略,发掘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挖掘问题能力、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新课标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为此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一,引入课题。

  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体会到符号化的语言在生活中的应用,所以上课开始我就提出问题:谁知道中央电视台的台标怎么表示?谁知道UFO表示什么意思?WC,这是什么标志?再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中央电视台、不明飞行物和洗手间都用字母表示?也就是说用字母表示有什么好处?从而让学生明确这些字母的表示简便、易记,方便人们交流。

  紧接着,出示扑克牌A,J,Q,K,提问在扑克牌中它表示什么?

  从而强调:字母不但可以方便简捷地表示一些特定的名称和标志,还可以用来表示具体的数,揭示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2,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这个地方,我分成不同的层次来进行教学

  首先,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

  和学生一起观察思考:摆1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摆2个呢?怎样列式?你能接着往下说吗?摆1000个呢?摆10000个呢?

  追问:照这样说下去,能说完吗?请你们观察这些算式,能不能想出一个表示方法来概括所有的情况?同桌互相讨论。

  接着师生共同探讨式子中的一个表示什么意思?3表示什么意思?一个×3呢? 强调:式子a×3不仅表示出了a个三角形用小棒的根数,还表示出了三角形的个数与小棒根数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不管摆几个三角形,小棒根数总是三角形个数的3倍。

  师接着追问:这里的a可以是哪些数呢?除了用字母a表示三角形的个数,还可以用哪些字母的表示三角形的个数?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确在这个关系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同时让学生知道同一个数量,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字母表示。

  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说一说:刚才的1×3,2×3……等等,这么多的算式,只用一个a×3就表示清楚了,你有什么感受?这里主要是让学生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性。

  这时小结:我们不仅可以字母来表示一个变化的数,还可以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简洁地概括出两个数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其实数学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一定的数量关系。

  引出例3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首先通过问题让学生思考例3图形上也有一个a,与刚才的a有什么区别呢?从而让学生知道同一个字母在不同的问题中表示的意思也是不一样的。

  根据例题让学生说出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面积计算公式。教师板书。引导学生观察周长计、面积计算公式,公式里用了几个字母?分别表示什么?这里能否用一个字母表示?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在同一个问题中,不同的数量一定要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关于简写的部分安排学生自学,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1,最后在利用课件强调在简写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时,需要注意的规则。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比较2x和x2的区别,补充对比练习:X =3 、 5 、 2时2X和X 2的值

  我把例2调到了后面,教学时,我主要是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确字母B和280-B所表示的意义,通过意义的理解让学生明确字母B可以表示那些数。然后再出两个B表示的数字,让学生算出280-B的结果,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知道;只要知道了字母的具体数值,就能求出剩下的千米数,同时亦能根据字母表示的意义明确他的取值范围。

  三,综合训练,深化理解。

  1、练一练2我把练一练的第2题以猜年龄游戏的方式呈现先提示学生:妈妈比玲玲大2 8岁。

  让学生推算在玲玲不同年龄阶段时,妈妈的岁数是多少岁?并说说是怎样算的。例如:玲玲1岁时,妈妈是29岁,算式是:1+2 8 =2 9(岁)2+2 8 = 30(岁) 3+2 8 = 31(岁)等等,接着引导学生用一个式子概括出同学们的所有算式。根据学生回答板书:a+2 8.在这种含有字母的式子中a表示玲玲的岁数,2 8是妈妈比玲玲大的岁数,所以a+2 8表示妈妈岁数是a+2 8岁,同时还可以表示妈妈比玲玲大2 8岁这个数量关系。

  紧跟着拓展一下:妈妈比玲玲大28岁,当妈妈8岁时,你能请你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玲玲的岁数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b-2 8最后再让学生讨论A、B可以表示哪些数。这里老师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结合实际。

  2、想一想:(1)3、4、X、6、(2)3+M=15,让学生探讨这里的X、M表示什么数?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字母既可以表示确定的数,也可以表示不确定的数。

  五,课堂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呢?

  2,你知道用字母表示数的历史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111页“你知道吗?”

  板书设计:

  字母表示数

  一个个三角形 AX3根小棒

  一个数 一个

  字母可以表示 数量关系 一个×3 280-B

  公式 S = A×一 C = A ×4

  运算律 A + B = B + A ......

  存在的不足

  1、重点不突出。在每一个环节之后,教师应及时小结,这样,学生的思路更清晰,课堂的重点也更突出。如:猜年龄之后应重点进行小结让学生明白字母可以表示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也可以表示数量关系。这样对后面的练习学生就不会出现错误了。

  2、难点要分散。本节课看似简单,在实际上过之后发现,用字母表示定律、公式这一内容在本节课出现,学生掌握不牢,虽然动口、动笔写过一遍,但在课后的验收中只有十位同学过关,而且课上时间不很充裕,草草收场。

  结合试讲中存在的问题,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做了相应的调整。在本班讲这一课时,把用字母表示定律、公式放在了练习课中,这样一来,课堂上的时间充裕,针对本班的中下生不时地提问、追问、反问,并及时地总结,学生对本课的难点掌握较好,并且做了大量的练习,书上的、聪明数学的题也都做完了,教学效率较高。在下一课(练习课)中,用字母表示公式就有了充裕的时间,说一说、写一写、记一记,课后验收正确率大幅度提高。

  通过这两节课,我深深的体会到:如果每节课都能不断的反思,在总结中提高,那么我们今后的每堂课将变得更加有效。

  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7

  《认识线段》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物体长短,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到此类的内容,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都为这节课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但二年级学生年龄小,还不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他们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们对线段的概念提升到一个概括的、抽象的认识,有一定难度。同时他们喜欢动手,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些又是学习的有利因素。

  依据新课标,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能用直尺画出不定长的线段。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操作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学会画线段。

  教学难点:画线段、数线段。

  教具准备:课件、棉线、长方形纸片,直尺

  学具准备:棉线、长方形纸片、直尺

  课堂教学主要采取直观演示法和操作实践法,配合引导发现、讲练结合等其它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如何观察操作,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

  结合以上分析,和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分为六个部分:

  一、课件出示情境图:小明家和学校两点之间很多条路,只有中间一条路是直的,用红色的线段表示;其它路线都是曲线。

  启发学生思考:小明从学校回家,走那条路最近?为什么?

  这一环节充分地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发现,这条路因为直,所以近。使学生直的概念有了更清晰地认识。同时,在情境中渗透,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知识点,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反复体验,认识线段

  这个流程分三个层次教学。

  首先是直观感知:请学生把桌上的棉线拉直,观察棉线的形状。

  第二层次,通过讲解和变式练习,使学生对线段的认识由直观形象到抽象概括。

  先讲解:像刚才的那条路,和我们两手之间的这样直直的一段线就是线段。手捏住的棉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端点。

  在讲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线段有几个端点?你认为线段的特征主要有哪些?线段的端点是怎样表示的?

  改变棉线的方向和形状:这样是线段吗?为什么?

  通过变式训练,强化学生对线段的认识,帮助学生进一步把握线段的.本质特征。

  第三个层次:回归具体,找线段。

  请学生在身边找一找有哪些线段?摸一摸线段的特征,和同桌说一说线段在哪儿,端点在哪儿?

  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通过曲直对比和变曲为直,使学生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通过感知实物,再由抽象回到具体,学生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交流反思,从而对线段形成清晰的理性认识。

  这个环节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辨认线段的练习,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课件出示练习:下面哪些是线段?为什么?

  三、动手折纸,深化认识

  首先,出示长方形纸片,激励学生:你能折出一条线段吗?

  启发学生思考,有多少种不同的折法?

  让学生先独立动手折一折,再小组合作交流不同的折法,最后展示各小组不同的折法,比比那个组的折法多。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通过比较不同折痕,引导学生认识到线段有长有短;通过小组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认识到折出的线段有很多条,适当渗透无限的概念。

  四、自主探究,学画线段。

  画线段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分三步教学:

  第一步,先让学生运用刚刚获得的对线段的认识,尝试画线段。

  在此基础上,给出两个方面的议题,学生分小组讨论:

  第一个议题:你是用什么工具画的?为什么?通常用什么工具画线段最多?

  第二个议题:你是怎么画的,画线段需要注意什么?

  分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展示学生画线段可能出现的错误:缺少端点,线段不直。针对错误进行评讲。

  这里的难点是,二年级的孩子,双手协调能力还不太强,常常因为左手尺子没压紧,右手握笔用力太大,导致尺子移动,线段不直。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引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画图方法。

  第二步,总结画法。针对孩子画图的难点,我自编了一首儿歌:左手压尺用点力,右手握笔轻轻移,画上端点别忘记。

  第三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再画线段,进一步体验线段的画法。

  五、练习巩固,深化拓展

  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习:基本练习和拓展练习。

  (一)基本练习:

  第一题:连一连

  先后出示两个点,三个点,问:你能画出几条线段?

  第二题:数一数

  课件出示:下面的图形分别由几条线段围成?基础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统计错误人数和错误原因,并集体订正。

  (二)拓展练习:

  出示四个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点,问:每两点画一条线段,可以画几条呢?

  学生先在书上独立试画,再展示做好的作业,学生互评。在学生互评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讲评。

  教师主要讲解两种画线段的方法,在讲解中配合课件演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

  第一种画法,分类画线段:先顺次连接四点围成四边形,再完成四边形里面的线段。

  第二种画法,先画出过一个点的所有三条线段,再画出过第二个点两条线段,再画出最后一条线段。向学生渗透有序思想,为高年级进一步学习排列组合的知识做好铺垫。

  六、全课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对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

  3、自我评价:这节课学得怎样,用什么方法学习,印象最深的内容是什么?

  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8

  各位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统计》的第一课时"分类统计".《数学课程标准》将分类统计安排在第一学段"统计与概率"的知识体系中,总体目标是: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一说教材

  本节课教学教材94页的例题,完成95页"想想做做"第1、2题。例题呈现了学生感兴趣的动物运动会的场景图,场景图蕴含了可以分类统计的诸多信息。之后教材提出问题:"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什么?"这样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自觉观察场景图,从而很自然地想到每种动物分别有多少只和参加两项比赛的动物各有多少只的问题,并产生分类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心理需求。教材这样安排,使学生看到不同标准分类处理数据,是以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不是为了不同分类而不同分类。在自己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材呈现了两张统计表,一张是按运动项目统计的,一张是按动物种类统计的,让学生自己从图中收集信息,分类整理后填写在统计表里。学生经历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后,教材安排学生比较两次统计的过程有什么不同,体会是按不同标准将动物进行分类的,感受按不同标准分类的必要性。同时让学生分析从每张表格中知道了什么,即学会简单分析数据的方法,又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感受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学情分析:

  在一年级(上册)学习了把已有的信息(小动物、花、水果等)通过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等活动进行整理,从中获得一些感兴趣的数据。一年级(下册)学习了在随机发生的事件中,用符号分类记录,获得有意义的数据。二年级(上册)学习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即有些事情一定发生、有些事情可能发生、有些事情不可能发生。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统计活动经验,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方块统计图。

  本节课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用统计表表示数据整理结果的方法,积累开展分类统计活动的经验,并为学生以后学习复式统计表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简单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统计表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

  2、过程与方法: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发展数学思考。

  3、组织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并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难点: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教学用具:教师用和学生用统计表1份,多媒体课件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提供和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丰富的素材,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参与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观察、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仔细观察、大胆的猜测、主动的交流,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全过程,通过对统计表的比较,体会到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统计下的多样性,尝试着根据统计表给出建议,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层次: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从奥运会在北京举办入手,激发孩子喜好运动的天性,再引出动物运动会的情境,提问: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些什么?【设计意图:在这环节中我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创设生动有趣的"动物运动会"场景,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既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又为学生开展数学活动作好铺垫。】

  第二层: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观察统计表

  项目 合计 跳高 长跑

  只数

  动物种类 合计 狗 兔 猴

  只数

  提问:让学生仔细观察统计表,并说说要填些什么,对应哪个问题。

  (意图:让学生仔细看这两者表格是为了让他们了解表格的内容和填法,同时也体会表格是根据问题设计的。)

  2、学生自主填表

  学生自主完成表格

  (意图:自然的让学生经历了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

  3、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填表的情况,并说说是如何统计数据的.。

  4、组织比较

  上面两次统计有什么不同,你从每个统计表里知道了什么?

  (意图:比比这些不同就体会到了问题和统计活动是相关的,问题决定统计活动,统计活动服从于、服务于要解决的问题。)

  【设计理念:低年级的统计教学,重点不是教,而是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本段教学,注重新旧知识的连续性,自然的让学生经历了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紧紧抓住本节课的重点,为学生搭建了探究知识的平台,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可能,既使学生掌握了根据需要去正确分类整理数据,又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

  第三层:应用实践,巩固新知

  本环节安排的是想想做做的第1、2两题。

  我延续了例题的情境,将学生带入习题后,让学生先补充完成第1题的第二张统计表的分类,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统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在降低练习难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第2题便彻底地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填表,然后说说是按怎样的分类进行统计的;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理念:延续例题的情境,紧紧抓住学生,这一环节先让学生尝试把不完整的统计表补充完整后再统计,进一步体验不同标准下的统计结果的多样性,同时培养做事要先后有序的良好习惯。】

  第四层:巩固升华,拓展延伸

  今天来这里和同学们共同学习分类统计,对大家的表现非常满意,现在我还想了解咱们班有多少男生,有多少女生,同学们能帮老师选择合适的统计表并完成统计,尽快将结果给我好吗?

  【设计理念: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自己身边的调查统计,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感受与同伴交流合作的价值,培养尊重事实的态度,同时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了数学知识要会用,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第五层:回顾总结

  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回顾,再次让学生感知不同的分类标准会带来统计结果的多样性,并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会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合理的统计方法。

  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9

  一、 教材分析

  《认识几分之一》是苏教版数学上册第十单元认识分数第一课时的内容。在对平均分概念理解的基础上,从整数过渡到分数,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扩展了知识面,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分数知识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制定三个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它们互相依存,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1、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

  2、使学生初步学会联系分数的含义,并借助直观的手段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3、使学生在认识分数的活动中,进一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观察、操作、思考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几分之一的意义。

  2、会正确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四、教学具准备:每人一张长方形纸和两张圆纸片,水彩笔,小黑板。

  五、教法学法

  1、围绕教材内容,要求准备好必要的教学具,根据知识点呈现的特点,采取直观教学。

  2、以活动为主线,以动促思。

  三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教学中让学生分一分,折一折,看一看,涂一涂,说一说,使学生多方位参与活动,努力做到一切活动都围绕学生展开,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3、鼓励学生多做,多想,多说,发展学生合作意识和创造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结合教材的场景图,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为出发点,让学生经历分一分等活动,在理解平均分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拓展到分数概念。

  〈二)学习新知

  1、学生在经历折一折,涂一涂,看一看等活动,初步感知了二分之一。教学分数各部分名称,我没有直接告知,我以填空的形式展现,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

  2、学生在认识二分之一后,进一步探究如何认识几分之一的知识,强化了写法和读法。明确分母表示什么,分子表示什么,更加理解了分数的意义。

  3、比较分数的大小。

  我用活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直观教学,让学生发现,明确几分之一的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分母越大,分数越小。

  〈三〉课题练习

  以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为原则,突出题目难度的层次性,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得应有的发展。题型展示灵活多变,使每个学生都会想学乐学。

  〈1)抢答,激活学生思维。

  〈2)利用分数说一句话,突出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3)知识拓展,通过不平均分,转化等图形,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四)总结提高

  结合板书进行质疑,明确本节课的应知应会,并补写课题,进一步点明重点。

  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10

  《认识方向》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内容经常出现在学生的生活经历中,是培养他们空间观念的好素材,但在过去的教材中很少出现。本课是第一教时,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8个方向的位置关系,也就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自己的方向板,进而使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依据判断出的一个方向,辨认其它的七个方向,但这些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较大难度的。因为二年级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较弱,方向感不强,抽象的方向知识对于他们来说,很难理解掌握。

  为此,我预设了以下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正确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2、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认识并理解方位知识;

  3、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课的重点时使学生认识东南等4个方向,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难点是在具体情境中以不同物体为参照物来辨别方向。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

  基于以上理念,我构建了这样的教学模式。

  1、从学生经验出发,探索新知

  2、结合学具,整理概念

  3、发挥主动性,突破难点

  4、回归生活,应用提高

  下面我说说我在各环节的'构想:

  1、从学生经验出发,探索新知

  小学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虽然学生以前没学过东南这4个新方向,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这些方向已有所了解,因此,我以包场一些单位为背景图,从说说各单位在十字路口的位置关系出发,让学生尝试发现东南这4个方向;在此基础上,我抓住一个方向,在演示、讨论的过程中完善学生对新方向的认识,在他们头脑中建立初步的方向框架。

  2、结合学具整理概念

  当学生认识4个方向之后,我所要考虑的应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去理解概念,教师只是引导、参与学习,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生动场景。在课中,我把指南针与练习中的方向板整合,并将本课的重点(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融于其中,让学生完成方向板,之后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从中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方向感。

  3、发挥主动性,突破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在具体情境中以不同物体为参照物来辨别方向。为了突破难点,我将方向板再次使用。我并没有直接将方法教给学生,而是先让他们讨论解决,当一部分学生讨论后仍觉困难,我随之指出方向板可以帮助我们。这样学生可能会走一些弯路,但我觉得只有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心里才有一种寻求答案的动力,才会认真去掌握方法。因为学生差异,在之后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渐渐地,学生由扶着方向板过渡到在自己头脑里建立一个方向板。

  4、回归生活,应用提高

  学习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获得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知道遇到问题试着运用数学方法去探索问题和解决的途径,以逐步形成独立探索的习惯和大胆探索的精神。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问题及游戏。

  因为生活中的方向与平面图上的方向不相吻合,如何将平面图上的方向正确引入到生活中,这是一个关键。实际上学生在这点上差异较大,一部分学生对生活中的方向较熟悉,不需引导能顺利指出方向;另一部分学生要经过思考或借助工具,要老师扶一扶;个别学生难以辨别空间方向,要架着走。针对这些情况,我再次利用方向板,给各层次学生不同目标,自己能辨别的自主探索,要扶一扶的利用方向板,困难学生多给他锻炼几次,这样,保证了绝大多数学生将平面图上的方向顺利引入到空间中。

  此外,我结合学生自己的住址,设计了让学生画画家在学校的大致方向,使学生在练习时经历空间

  方向和平面方向的有机融合,体验数学的价值,提高了学生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还有下棋的游戏等练习。

  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发展的自主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和交往过程,使他们成为发展和变化的主体。这些正是我在这节课中的尝试和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