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我们发展的历程,所以也要多学习。下面是公文站小编整理的高中历史说课稿范文,供大家参考!
高中历史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新课程《历史》必修Ⅰ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三课,介绍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
三个内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3、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并掌握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2)掌握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尤其是相权的演变。
3)了解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即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
4)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二、说学情
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不足: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对策: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设计理念: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四、说教法
讲述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等,创设情境,设疑引思。
五、说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学生自己先预习一遍教科书,再从网络、课外读物中搜集一些关于古代中国君主与宰相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科举考试等内容的资料,基本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并进一步布置学生思考: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一些特点。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新课导入
秦统一以后开创了一系列新的政治制度,那么秦亡以后这些政治制度随之消亡了没有呢,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又是如何演变的呢?
直接了当导入新课,使学生迅速进入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内容。
3、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主要讲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部分学生自学。
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包括四个问题:西汉的郡国并行制和汉武帝的推恩令;唐朝的节度使和藩镇;北宋分割限制地方权力;元朝的行省制度
(1)注重补充材料,让学自主学习,自主分析,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动口与动脑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习惯。
材料一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子爵,…然诸侯原本以大,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汉书》
材料二“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司马迁《史记》
材料三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改其枝群…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错.—司马迁《史记》
材料四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目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养成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习惯。
(2)唐朝藩镇割据与之后的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教材、预习时搜集的一些资料掌握,将此内容仅作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分割地方权力的一个背景。要求学生通过对这段背景的理解来分析讨论北宋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分权矛盾?
以此背景引出北宋如何解决地方权力过大的难题,培养学生利用历史背景分析解决重大历史问题的能力
(3)多媒体展示《元朝疆域图》:
设置问题: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面对如此辽阔的疆域,假如你是当时的统治者,该如何有效的对地方进行统治呢?
目的: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问题延伸:
讨论:学习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之后,分析其演变的趋势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样的特点?
目的:学生互相讨论,然后回答老师提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4、课堂小结
本课学习了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以及科举制度的演变,其中交叠着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冲突,演变的趋势和矛盾发展的结果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5、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选择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简答题注意能够概括本科内容:
(1)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制度是怎样演变的?
解题关键:政治制度的内涵和发展轨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思路引领:分别从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谈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以朝代为时间顺序作答。
答案提示:中央政治制度:皇帝制度;汉朝时“中朝”与“外朝”的形成;三省六部制的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完善;宋朝“二府”、三司削弱相权;元朝加强皇权方面的新发展,中书省和枢密院、宣政院.
地方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州县两级制;州、道等观察区的设立;宋朝削减地方节度使权力的措施;元朝的行省制度及作用。
(2)你认为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解题关键:政治制度的内涵和各朝代发展特点。
思路引领:从发展过程看其发展轨迹和趋势,从各朝代发展概况总结出相应特点。
答案提示:从汉至元中国政治制度屡经变化,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人身控制严厉,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以实施有效治理。
6、布置作业
分析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和我国现在的政治制度有不有联系?
六、教学总结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很多很杂,学生容易弄混淆,因此必须牢牢把住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这条线索;政治制度理论性较强,学生容易产生倦怠情绪,因此教师须多设置情境让学生生动的去体验历史,感受历史。总之,在教学中,老师的教永远只是从属的地位,必须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高中历史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皇权兼并了相权,使皇权发展到顶端。本节课承接本单元的第2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第3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脉络清晰地呈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同时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揭示了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一个原因,从而为学生以后学生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
(2)识记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
(3)了解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极其发展。
(4)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5)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内阁、军机处,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6)从多角度分析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极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过程与方法:
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 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二、说学情
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与社会性都比初中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而且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策略。对于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时接触过,但对它的认识比较肤浅,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
三、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应该充分利用历史学科蕴含丰富图片、史料资料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使学习过程成为“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更是掌握方法、积累经验、发展能力、生成情感的过程。
(二)学法
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发学习激情的重要因素。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以下两种学习方法:
一是观察学习法,充分运用材料作铺垫,引导学生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期望学生在运用历史材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培养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与辨析历史材料的方法;培养“论从史出”,“以史实为依据”的历史学习习惯。
二是思辨学习法。通过提供相关知识背景,创设各种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情境,开展课堂讨论,形成互动的课堂氛围,在合作与交流中切实体验历史,深刻理解历史。
四、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带领同学们回顾一下第2、3课学习的内容,因为第2课讲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第3课讲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对这两节课内容的复习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脉络完整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接下来就通过对胡惟庸案的讲解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2.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导入新课后,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们展示一段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的资料,提示学生大肆杀戮功臣是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接着引导学生看课本提问他们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还采取了哪些措施,从而得出明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关于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是引导学生回忆清宫戏中见到的一些现象,通过讨论来总结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因为最近有关清代宫廷的电视剧比较多,学生们应该都接触过。这是难点“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措施”的解决方案。
难点“宰相制和内阁制区别”解决方案:著名史学家钱穆在其《国史大纲》曾指出:“(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引导同学们认识到宰相是“大臣”,握有大权的阁臣只是“权臣”。然后通过课本P17“历史纵横”中张居正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而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比如张居正当时是有皇太后的支持。一旦失宠,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张居正死后的下场可以证明这点。因此,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难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解决方案:主要是通过对西方内阁和明清时期内阁的比较这一探究性问题来认同学们认识到:明朝的内阁是皇权专制强化的产物,它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而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中国的内阁使得中国走向专制、愚昧,而西方近代的内格使他们走向民主、科学。从而引导同学们来总结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3.课堂小结
在讲授完本节课的内容后,带领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力求本课内容当堂消化,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作个小结。
4.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5.布置作业
高中历史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美国内战》一课在继《美国独立战争》之后,介绍了独立后的美国领土的扩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及其激化,内战爆发概况及其结果。其中领土扩张和内战是重点,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问题是难点。基于当今历史课程改革的要求,我考虑采用以下教学程序及方式处理本课教材。
二、教学流程:
1、导入
通过屏幕展示有关《美国独立战争》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提出问题,在提问回忆的基础上,老师再继续追问,设置探究的问题情景,导入新课,这样通过旧的知识提出新的问题,既能让学生接受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探究
①读、探、议 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思考导入时提出的探究问题,即:独立后的美国在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中还存在着什么内部障碍?然后小组讨论,再让学生发言,交流讨论结果。通过该环节,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归纳,获取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读全文,找障碍,这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书上没有明确的指出障碍是什么?这是要靠通过读全文,分析全文内容后才能得出结论的,这时安排小组讨论,既可以打破读书时沉闷的课堂气氛,更能加强学生的'合件能力,如果学生的回答不是很好,老师可适当引导,帮助学生分析出独立的美国还存在着领土狭小,南北矛盾等障碍,培养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教材的能力。
②看 为了帮助学生弄清美国独立后领土扩张的方式和方向,教材上只有静面的图,我通过屏幕动画显示领土扩张的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中自己总结出扩张的方式和方向,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③评 关于"西进运动"的影响书上是通过小字和"血泪之路"的图出现的,但这个问题不能省略,我通过设计巧妙的过渡问题:"大批移民带着家产到荒漠的西部去干什么?是去旅游吗?quot;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去谈西进运动的影响,学生的答案是多种的,只要说得有理老师应给予肯定,鼓励学生多思考,积极发言,最后通过图片、屏幕显示,老师小结,引导学生提高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并升华学生痛恨侵略的情感,为后面"升华"中的"对比"作铺垫。
④析、练 南北矛盾及内战爆发是全课的重难点,让学生细读本目、讨论分析南北存在着哪些矛盾问题─→学生发言,找出矛盾问题─→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分析内战爆发的原因。屏幕显示分析过程,再展示有趣的漫画,让学生通过分析漫画内容,加深对领土扩张,南北矛盾及内战爆发的关系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语言表达及知识迁移的能力。对于内战过程及意义比较简单,通过设问,让学生在问题中了解内战过程,与课前导入问题相呼应。
3、升华(逐步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①学 教材中对林肯的评价有正楷字部分、小字部分,课后有练习,再引导学生分析完内战的意文后,提出过渡问题(略),让学生通过对林肯的评价,认识到林肯一生的贡献及可贵的品质,不仅会受到美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我们也应该学习他的优良品质。屏幕显示林肯像及马克思对林肯的评价,使学生在伟人的评价中使情感得到升华。
②结 屏幕显示押韵的本节课内容的小结,让学生在乐趣中巩固已学知识,也学会一种学习方法(如时间足够,可让学生分析小结所包含的内容)。
③比、评 屏幕显示美国"西进运动"及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图片,播放优美的反映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录相片断及xxx关于西部大开发讲话的内容要点,让学生通过看图片、资料、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将美国的"西进运动"与我国的"西部大开发"进行对比。谈一谈自己的感想,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在畅谈中体验教材与生活、课外与课内、自己与社会是紧密相联的,提高学生演泽知识、以使鉴
今的能力,引导学生挖掘历史学科中的内涵,内化良好的情感品质,并上升为学好历史的情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老师对学生的答案只启发不评价,以免来束缚学生的思维,不等结果如何学生能讨论、能思考、能发言就是收获。最后鼓励学生要关注与参与生活,为祖国的建设而努力学习,在学生畅谈、课堂气氛的高潮中结束本节课,让学生有一种学有余味,恋恋不舍的感觉。
三、教学意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以上各环节,设置一连串的问题,情景以及巧妙的过渡,有目的的启发诱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去探究,做到"读、看、听、想、议、说、记"。注重学法指导,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以致用、学能致用、学能创新。重视教学过程的参与性、探究性,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成功的享受。
高中历史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 教材地位:
本课在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秦朝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政权体制的基础,,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并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对此后我国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皇帝制度中的世袭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度,源于西周的宗法制度。
2、 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知识点。
2)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皇权至上的特点。
3)运用比较法分析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与弊。
4)评价秦朝中央集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在师生问题探究过程中,学习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学习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学习历史地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两千多年来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当时是进步的,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认识秦朝统一的重大作用,自觉维护祖国统一。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及特点;2、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利与弊
难点:正确评价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二、说学情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秦始皇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已经有了初步的历史认识和历史评价能力。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增强,但是在辩证地历史地分析问题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三、说学法
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四、说教法
本单元的重点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本课的重点难点就要围绕中央集权制度来设置,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理性思考。评价秦始皇和秦朝巩固统一措施在初中已经作为重点内容学习、所以本课不在列为重难点,避免与初中的知识点重复,提高学习效率。
1、问题探究互动教学,通过设置探究性题目,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实现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服务于学,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有关史料图片呈现给学生。
五、说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提炼教材信息:(本环节约8~10分钟)本环节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提炼本课的主要信息,为下一环节的展开奠定基础。大部分知识点初中已学过,避免占用大量时间。
目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问题探究讨论:(本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
目的:通过设置探究性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师生、生生合作,互动探究,践行“教的过程就是学的过程”的新课程理念。发挥教师的引导和激发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探究(一):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有何特点?(突破重点1)
中央集权制度,要联系韩非子的中央集权理论,实现知识的前后贯通;对于这一概念,只要学生能看到中央集权是与地方分权相对立这一点,就可以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从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三个方面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避免与环节二简单重复。
探究(二):秦朝为什么要实行郡县制度?(突破重点2)
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大臣对实行分封和郡县讨论文字(文字详见课本第17页),引导学生从这段史实中获取有效信息,概括王绾,李斯和秦始皇以及淳于越的不同观点,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和利弊,认识秦朝实行郡县制度是历史的必然。
在中央集权制度下,郡县只能服从中央,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因素,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具有进步意义。
探究(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影响?(突破难点)
通过学生讨论,结合教材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在当时和对后世是具有进步意义以及消极影响
(1)对秦朝当时:正由于有一个统一集中的中央政权,秦王朝才能积极开拓疆域,北拒匈奴,南吞百越,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统一发展;正是有一个强有力中央政府,,才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才开驿道、修灵渠,从而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
(2)对后世: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确立,建立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政权体制的基础,,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并不断完善与发展。对我国此后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消极影响:正是由于秦始皇专权,进行残酷的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统一的秦帝国迅速土崩瓦解,其暴政也成为历代的重要的史鉴之一。
引导学生将其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不仅要考虑其进步意义,还要考虑其消极影响,不仅看到对当时的影响,还要看到对后世的影响,从而学习历史地辩证地认识历史问题。(4)问题延伸:
讨论:学习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之后,分析其演变的趋势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样的特点?
目的:学生互相讨论,然后回答老师提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3、课堂小结
(约1~2分钟)
秦朝以后,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在历史上不断上演,专制的皇权也越来越强化,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并且也越来越成为中国历史发展进步的障碍。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会有更加深刻地认识。
高中历史说课稿5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我将按教学理念、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的思路来说课。
●说教学理念:
新课程理念认为:历史课程要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即:转变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说课标:
对于本课,课标要求是: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我国近代报刊、电影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根据课标要求,学生应该能讲述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史实,理解掌握导致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因素,并形成一定的认识。
●说学情
经过在高一上学期的学习,高一学生对于历史事物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比较能力,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对于他们除了仍然要加强以上这些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是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中的第12课,本单元的前5课是以经济近代化为主线,介绍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和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变化。而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则是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和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变化的结果,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学习本课有助于学生全面把握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深化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拓展思维,掌握相关的学习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为以后的历史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依据课标、教材和学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如大屏幕所示):
(一)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和阅读、分析教材,了解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深化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认识,提高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和运用相关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按设计的程序,辅以多媒体教学,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搜集、整理和运用相关资料,参与探究、讨论等活动,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运用各种材料论证问题以及同他人合作学习、交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汲取世界先进文明成果,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激发爱国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情我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一)重点:
1、知识:结合教材和相关史料了解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二)难点:探讨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认识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和中国近代化之间的关系。
●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学方法的确定: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决定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情境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让学生在主动阅读、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感悟历史,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大胆质疑、积极创新等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智能和认识水平都得到发展。
(二)学法指导: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引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运用阅读理解、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去感知历史、认识历史。
●说教学过程设计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分析课标、学情、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做到有的放矢。
我的教学设计包括下列环节:(大屏幕展示)
教学环节一:我行我“究”———学生课前探究
教学环节二:引生入境———一句话导入,直奔主题
教学环节三:我行我“秀”———探究展示、课堂小结、板书
教学环节四:我行我“思”———提高、升华
教学环节五:我行我“练”———巩固、训练
教学环节六:我行我“论”———课后作业,撰写小论文
具体设计如下:
(一)教学环节一:我行我“究”———学生课前探究
◆具体做法:将学生分组,印发课前探究学案(详见说课稿附件),让学生以教材为依托,通过图书馆、网络、社会调查等多种途径收集资料进行整理,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得出结论,并把搜集的有效图片、文字等资料和探究成果整理成ppt,以备在课堂上做展示交流。
探究学案设计的问题如大屏幕所示:
第一组:1、近代中国服饰变化的趋势是什么?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如何理解“断发”和不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第二组:1、我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其宣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列举近代中国几部著名的电影,并指出其主要题材是什么?
3、近代报刊和电影对近代社会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第三组:近代中国日常礼仪、婚姻风俗和丧葬礼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当时怎样的时代特征?
◆设计依据和意图:布鲁纳认为,学习就是依靠发现,应当让学生亲自把事物整理就绪,使自己成为发现者,使学生能像一名史学家那样思考历史。新的课程理念认为,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课前分组进行探究性学习,就是要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由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自主的学习者,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认识历史,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环节二:引生入境———一句话导入,直奔主题
◆具体做法:教师直接一句话导入:“进入19世纪中期,随着近代工业起步,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融接踵而来,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冲击着中国的社会生活。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设计依据和意图:因为学生已经进行了课前探究,直接一句话导入,简单明了,引导学生的思维直奔本课的主题。
(三)教学环节三:我行我“秀”———探究展示、课堂小结、板书
预计20分钟左右
◆具体做法:
第一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各自课前探究的情况,包括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的图片、文字等资料,探究过程和探究成果。
第二步:教师加以点评,引导学生构建本课的知识体系,总结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原因,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与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近代化的关系。同时,师生共同进行课堂小结,生成板书。
◆设计依据和意图:通过学生的展示和教师的点拨,使学生对自己课前的自主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的精神,同时又有助于学生把握教材的主干知识。
(四)教学环节四:我行我“思”———提高、升华
预计10分钟左右
◆具体做法:
第一步:教师大屏幕展示相关材料和问题(如大屏幕所示);
材料一:伴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一些与中国传统消费方式和文化有很大差异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也开始在当时中上阶层出现。如留声机、自鸣钟、电影、霓虹灯、火车、电报、机动车等新技术产品的出现,商业与娱乐方式的变化;广告和时尚杂志的出现,从时间、空间、感官、概念上开始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城市中产人群开始以看电影、喝咖啡、品西餐、穿西装、举行西式婚礼、开舞会等形式展开社交活动,形成不同群体的社交场域。
——郁方《中国的中产阶级与他们的消费文化》
材料二:近代中国的上流社会活跃这样一些人,他们身上流着中国人的血,却手持文明棍,西装革履,吃着西餐,满嘴洋文,恨不得自己生成蓝眼珠、黄头发、高鼻梁,对中国的传统文明嗤之以鼻,这是一种很尴尬的现象。
材料三:茅盾先生在他著名的长篇小说《子夜》中,曾有这样一段描写:"吴老太爷从乡下乘轮船来到上海,怀中紧抱着《太上感应篇》,坐进30年代的汽车里,像一具刚从棺材里爬出来的僵尸……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光和高耸的摩天大楼。最让吴老太爷大受刺激的,是一位身穿高开叉旗袍,连肌肤都能看得分明的时髦少妇。那少妇高坐在一辆黄包车上,翘起了赤裸裸的一双白腿,简直好像没有穿裤子。这情形,不禁让吴老太爷全身发抖。终于,吴老太爷大叫一声,昏死过去……”
问题:
1、材料一中反映出近代社会生活在哪些方面出现了“西化”的趋势?你认为材料中的“中产阶级”接受西方消费文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中的“很尴尬的现象”指的是什么?材料三中的吴老爷为什么会昏死过去?
3、结合材料和课前探究,谈谈我们该如何对待外来文明的冲击。
第二步: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中去,对学生的活动加以指导和规范;
第三步:学生代表发表讨论结果,教师点拨,并适当进行学法指导。
第四步:展示相关图片,播放歌曲《中国人》,创设情境,激发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设计依据和意图: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通过历史学习,要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因此,在这一环节,教师再一次为学生创造了开放、民主的学习环境,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潜移默化当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以实现教学目标。
(五)教学环节五:我行我“练”———巩固、训练
在这一环节,我将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做五道有一定思维含量、涉及本课重点知识的选择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完成,弥补学生对某些知识点认识的不足,进行必要的教师进行必要解题指导,使学生巩固和深化理解所学知识,并能对所学知识活学活用。
课堂训练:
1、“城市少年好事徒,手持快剪伺于途;蹩见豚尾及锋试,道旁观者拍手呼。”这首诗所描写的社会现象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A、洋务运动B、维新变法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
2、以下是《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中一段关于“文明婚礼”的描述:“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凡凤冠霞帔、锦衣绣裙、红鞋绿袜一律不用;昂然登舆,香花簇拥,四无障碍,无须伪啼假哭,扶持背负;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出现这样婚礼的原因不包括
A、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B.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C、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D.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3、上海是近代人们生活习俗变化最大的地方,这主要是因为上海
A、经济发达B、交通便利
C、开放早,受外国影响大D、人才集中
4、(08年江苏高考试题)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5、下列关于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近代中西文明、新旧文化冲突激烈
B、西方先进文明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冲击程度受到中国社会条件的制约
C、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革既有进步性,也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化色彩
D、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革比政治制度变革更加复杂和滞后
(六)教学环节六:我行我“论”———课后作业,撰写小论文
题目如大屏幕所示:
撰写论文:
结合你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的认识,谈谈你对当前“哈韩”、“哈日”现象的看法。
(要求:字数不限,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作业设计说明: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历史课程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本题的设计,旨在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在历史学习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用学到的历史知识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设计的总结与反思
最后,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
英国学者汤普森指出:“学校的历史学习,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或发生了什么,而是集中在我们如何具有对历史的认识。最重要的是接触和反应探究的过程、获得知识的方法(或方法的重要方面),其次才是涉及历史探究的结果…”由此可见,历史认识比知识重要,学习过程比结果重要,探究体验比结论重要。
本课的设计,体现了教师课程理念的更新,利用了信息技术,充分挖掘和利用了合理的课程资源,力图引导学生从接受性、知识性、封闭性的学习走向探究性、方法性、开放性的学习,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谢谢大家!
高中历史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夏商周三朝的兴起、强盛和衰落有着重要影响本节课分三个部分对夏商周政治制度的产生、内容特点和影响进行了阐述第一目“夏商的政治制度”主要是讲述王位世袭制的产生、夏商的政治制度及其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影响;第二目“西周的分封制”则着重阐明分封制的产生、内容、作用以及后来被破坏的情况;第三目“西周的宗法制”主要是介绍宗法制的来源、特点、内容和作用此外,教材还通过“学思之窗”“历史纵横”等栏目,对学生理解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提供了一些详细史料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夏商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知道它对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影响
(2)掌握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理解它对西周强盛和衰落的影响
(3)理解西周宗法制的内容和特点,探究它对中国社会深远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资料和图表,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
(2)通过辩论赛和历史短剧表演等方式,让学生模拟历史情景,体味历史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夏商周政治制度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古人高超的政治智慧,进一步确立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的理念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难点: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说学情
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不足: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对策: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设计理念: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四、说教法
通过图表和资料,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和特点
讲述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等,创设情境,设疑引思
五、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同学们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吗?请哪位同学给大家讲一讲?大禹正是因为治水有功,才被舜通过禅让制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后来,禹的势力越来越大,并于公元前20xx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这正是我们在这节课中所要学习的内容
直截了当导入新课,使学生迅速进入新内容的学习
2.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1)想想议议
大家看过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的电视剧《汉武大帝》吗?知道继承汉景帝皇位的人是谁吗?
是汉武帝刘彻继承了汉景帝的皇位在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由儿子继承父亲的皇位而执掌朝政,这种制度就是王位世袭制那么王位世袭制是怎么产生的.?它与原始社会的禅让制有什么关系?请大家结合大屏幕上的材料思考这个问题
(多媒体课件打出材料)
禹继位后,社会进一步发展,阶级已经形成,组成国家的各政治、军事要素已经具备,禹定国名为“夏”,禹就是“夏后氏”(夏朝)的第一位国王……他的儿子启杀掉益而夺得王位从此,“禅让时代”结束,“夏传子,家天下”的时代的开始
──《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
启继承禹的王位,说明我国古代的王位世袭制已代替禅让制,“家天下”时代的开始禅让制的最大特点是王位在一姓一家中传承需要注意的是,王位世袭制不仅指子承父位,也包括兄终弟及这种形式
师:夏商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制定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请同学以列表的方式,把商朝的主要官员及其职责板书出来
从以上的分析中,归纳出夏商政治制度的三个主要内容第一,实行王位世袭制;第二,商朝在中央设置百官,协助商王治理朝政;第三,地方上侯、伯有双重身份,他们对商王负有一定义务其中大家特别要注意到第一点和第三点,因为它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目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养成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习惯
(2)(多媒体课件打出西周分封诸侯分类示意表)
从大屏幕上打出的西周分封诸侯分类示意表中可以看出,有三种人被周王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即同姓王室贵族、立功的异姓贵族和先代贵族的后裔这些人在做了诸侯后对周王朝的统治起了什么作用呢?是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还是削弱了周王朝的统治呢?请同学们看教材和相关资料,然后就这一问题进行辩论
教师总结指出: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周王室力量是否强大,与诸侯国势力强弱成反比当周王室力量强大时,就能保持对诸侯国的震慑力,并能通过诸侯国强化对边远地区的统治;当周王室力量衰弱时,诸侯国独立性就会增强,并威胁到周王朝的统治地位第二,分封制在西周时期对周王朝统治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明显地削弱了周王室的统治,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既不能用前者代替后者,也不能用后者掩盖前者
(3)不知大家在学习“西周的分封制”时注意到没有,周王与被分封到各地做诸侯的同姓(姬姓)贵族之间是有血缘关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对周朝同姓贵族政治地位的高低,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实际上,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亲疏不同的家族结构,构成了当时另一个重要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历史剧表演:请六位同学上讲台,分别扮演周王的嫡长子和次子、诸侯国君的嫡长子和次子、卿大夫的嫡长子和次子,然后一起表演一个历史短剧,剧名是“周王室的嫡长子与次子的对话”
目的: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总结:1.西周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2.嫡长子、嫡长孙在本支内称为大宗,而次子、庶子的后裔在本支内称为小宗,大宗要保护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为了使同学们能更直观地了解宗法制所构成的一个庞大宗族网,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周宗法制示意图:
提出问题:从刚才的历史短剧和大屏幕的示意图上,大家还可以获取到什么历史信息?
教师总结: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它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在宗法制内部,等级森严、尊卑有序,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君臣关系为纲纪,保证了周朝姬姓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了西周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与稳定
3.课堂小结
本课学习了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以及科举制度的演变,其中交叠着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冲突,演变的趋势和矛盾发展的结果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4.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选择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简答题注意能够概括本科内容:
(1)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制度是怎样演变的?
解题关键:政治制度的内涵和发展轨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思路引领:分别从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谈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以朝代为时间顺序作答
答案提示:中央政治制度:皇帝制度;汉朝时“中朝”与“外朝”的形成;三省六部制的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完善;宋朝“二府”、三司削弱相权;元朝加强皇权方面的新发展,中书省和枢密院、宣政院
地方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州县两级制;州、道等观察区的设立;宋朝削减地方节度使权力的措施;元朝的行省制度及作用
(2)你认为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解题关键:政治制度的内涵和各朝代的发展特点
思路引领:从发展过程看其发展轨迹和趋势,从各朝代的发展概况总结出相应特点
答案提示:从汉至元中国政治制度屡经变化,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人身控制严厉,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以实施有效治理
5.布置作业
分析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和我国现在的政治制度有没有联系?
六、教学总结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很多很杂,学生容易弄混淆,因此必须牢牢把住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这条线索;政治制度理论性较强,学生容易产生倦怠情绪,因此教师须多设置情境让学生生动的去体验历史,感受历史总之,在教学中,老师的教永远只是从属的地位,必须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高中历史说课稿7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将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启蒙运动》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7课的教学内容,包括理性时代的到来、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启蒙运动的扩展三个子目的内容。主要讲述了启蒙运动的背景,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启蒙思想家的观点和启蒙运动的影响等知识点。启蒙运动是继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之后的又一思想解放运动,它使欧洲漫漫的长夜呈现出了黎明和理性的光辉,使欧洲近代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进一步摆脱了封建神学和教会的束缚和影响,呈现出了繁荣的局面。因此,本课在世界近代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说学情
过渡语: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同学。高二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丰富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手段,并且已经建立了对历史学习兴趣,他们乐观、积极、自信,能够较好的跟随老师的思路和教学方法的引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贯彻普通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应当适当地给学生创造机会给他们更深层次的问题进行思考,教会他们站在足够的高度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所学知识。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启蒙运动的背景;说出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要观点;理解启蒙运动的影响,比较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的异同。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史料,理解启蒙运动的内容,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养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意识。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启蒙思想的学习,领悟先进思想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积极汲取启蒙思想精华,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借鉴。
通过对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的了解,树立科学精神,勇于探索创新,追求真理。
四、说重难点
过渡: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启蒙思想家的主张。
【难点】
启蒙运动的影响、比较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的异同。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本课,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谈话法、史料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等。通过启发式的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和难点,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众所周知,一堂历史课如果有好的开头,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使他们心怀期待地投入新的学习内容中去。为此我采用创设情境导入法导入新课:
我会出示先贤祠的照片,介绍先贤祠的作用和伏尔泰的地位,进而引出新课。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进入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1.“理性时代”的到来
这一子目的内容,我采用层层设问的方式来突破。首先用幻灯片出示“启蒙和启蒙运动”的概念,接着出示问题:他们用什么来启迪人们的斗争意识?什么是理性?启蒙思想家们通过理性的思考想要构建怎样的社会?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可以深刻理解其概念。对启蒙运动背景的探究,我会通过出示材料,引导学生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进行分析,由此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启蒙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学生理解启蒙运动的背景之后,提问:根据刚才的学习,分析启蒙运动最先发生于哪个国家?为什么?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我会在此基础上对英国的启蒙思想家进行介绍。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置,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思考和探索,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
2.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本子目的内容较多,但线索比较明确,因此我会采用史料分析法、自主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进行突破。我会运用幻灯片放映呈现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的言论和著作,请同学们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在三人的代表作和主张,并以列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分析法,可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意识。通过合作探究的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从而掌握这一重点知识。
3.启蒙运动的'扩展
对于康德的思想,我会结合史料进行简单的介绍与总结,引导学生对其有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4.启蒙运动的影响
对于启蒙运动的影响以及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比较这两个难点知识,我会采用史料分析和小组讨论结合的方式进行突破。首先我会出示史料,要求同学们结合史料进行小组讨论。之后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启蒙运动在思想解放、对资产阶级革命、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巨大影响,并深刻理解启蒙运动对于人文主义的继承和发扬。
【设计意图】小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于难点知识的理解。
(三)小结作业
1.小结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巩固知识,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因此在小结环节,我采用了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知识内容的方式来加深同学们对本课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同时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2.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设置了开放性的作业:请同学们课下搜集著名启蒙思想家的言论,说一说你对其思想的理解。
【设计意图】开放式的作业设计,更能够提高大家的历史学习兴趣,让同学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历史课堂的学习中来。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本着简洁、直观、清晰的原则,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高中历史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的第一课内容。是整个历史教材中的亮点之一,它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本课内容主要讲述古希腊民主政治在特定历史环境中产生、发展、辉煌及衰退的过程,给我们展示了一幅不同于中国古代专制政体的另一幅灿烂的政治画卷,让我们去亲自感受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在人类政治历史发展历程中地位和重要影响。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本课在整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这一课的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要概念城邦、雅典民主政治等。
2)结合历史材料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认识雅典民主政治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最值得参照的政体形式,为人类文明中的政治组织形式的完善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并从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理解民主政治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3)分析雅典民主政治与其地理环境和城邦制度的关系,懂得每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其国情、经济发展等因素相关。
过程与方法: 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体会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地理环境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影响;感受雅典民主政治的辉煌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理解希腊奴隶制度是把双刃剑的含义;体会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理环境对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作用。
难点: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实质;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作用和影响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在初中学习九年级上册历史时已经对古希腊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度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初中阶段不重视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因此对相关内容的印象比较模糊,而且学生对政治文明的内涵还不甚明了,对古代西方的历史更是陌生,加上本课涉及内容繁多,知识比较深奥难懂,从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达到课标要求确有难度。因此我们应力求将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将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另外,本课涉及的民主政治话题可能会使部分学生产生片面理解或是偏激言论,这时就需要我们的正确疏导,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
三、说学法
新课程的设置,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主动探究式学习。
自主学习:在一定知识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我探索自我评价,形成有感情投入、有内在动力支持的有效自主学习的习惯。
合作学习:教师创造宽松、和谐、开放的课堂环境,学生共同探究本课问题,开展互助性学习,充分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这种方法不仅能提高学习历史的效率,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探究学习:怀疑是走向真理的第一步,带着质疑走进课堂,带着对历史的质疑走进生活,这样才能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态度与情感。
四、说教法
1.以高中新课标为依据,主要围绕“示今通古”的宗旨,努力体现时代精神及素质教育思想。
2.备课活动依靠课标;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整合不同的课程资源;3.遵循新教材中中外史合编体例的设计,即注意展示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有机联系起来进行考察;
4.遵循新教材编写原则,即注重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及政治参与意识,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情境设置、角色扮演及撰写历史论文,给学生留下大量的学习与想像的空间
五、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引发悬念:“你知道以下这些英语名词的最初来源吗?你知道这伟大的雕塑作品产生于何时何地吗?你知道以下这两位伟人诞生的地点吗?他们产生于同一块土地,同一个时代,他们一起演绎了那个时代的辉煌。那么,是什么造就了如此辉煌的文明?”让学生在对即将学习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教师发出召唤:让我们一起参观西方文明的摇篮,探寻西方文明之根……
2.问题探究(1)总论: 指出古希腊罗马文明是欧洲文明之源,被称为“海洋文明”
一句话概括本单元主要内容:文明表现:从政治文明看,古希腊的奴隶主民主政治和古罗马的法律制度对世界文明贡献良多。
概念剖析:民主政治的含义 古希腊语中意思是人民掌握权力。今天的民主通常是指与专制相对立,少少数服从多数的人民(或公民)当家作主的一种政治模式。民主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
(2)讲解民主的形成过程: 首先多媒体展示古希腊地图,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并解释古希腊的地理位置。
资料引入:利用图片和文字立体的展示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进程: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主政,雅典民主进入“黄金时代”。
(3)民主政治的特点 情境创设:“设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名生活在伯利克里时代的30岁的雅典男性公民,你能享有哪些权利?为什么?”通过此题,培养学生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强化学生对民主政治内容的理解。
角色扮演:“如果你是一名报社记者,你的上司要求你写出一篇有关希腊民主政治的内容、操作流程及评价的报道,你将会采访哪些人,提出哪些问题?去参观哪些地方?采访后你将会给你的报告拟一个怎么样的题目?如果你是被采访者,你又将如何回答提问,评价希腊民主政治?”完成此题的要点是教师必须指给学生明确的操作程序,并作好示范,如教师分别示范记者与希腊公民,并在最后作好评价。设置此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合理的`想像能力、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对历史现象辩证的评价能力,强化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得失的认识。
最后,在已经充分了解民主政治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归纳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这样,结论显得水到渠成。
(4)评价民主 通过对雅典公民享有充分的言论自由的介绍及展示伯利克里的讲话、陶片放逐法,使学生认识到,雅典的民主在统治阶级内部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层次,并促进了希腊人完整人格的形成。
通过伯利克里讲话、图片、文字分别讲述希腊人重责任感、渴求知识的民族性格,并请学生朗读有关雅典人生活的有关文字,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情逐渐升温,引发学生对民主的充分认同及对雅典人重精神生活的无限神往。
3.问题设置:让学生思考雅典民主政治对后世西方政治制度的重大影响。同时指出“民主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认识民主政治的必然性。
用书中的两段材料分析希腊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分析其影响。
4.课堂小结 对本课内容进行概括性的总结
5.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6.布置作业 撰写历史论文
首先布置论文范围、主题;其次进行举例;最后提供相关查阅资料的网址。
此题设置的目的,是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与概括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并深化学生对难点的理解。
高中历史说课稿9
【知识概要】
中国作为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治制度发展历史之长久,体系之完备,经验 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不可比拟的。这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逐步完善。早在远古时期,人类社会中就有了权力的萌芽。夏朝时已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内外服制度,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外族的事务,与各方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周王利用分封与宗法制的结合,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但靠宗法制的血缘纽带维系统治秩序并非长久之计,春秋争霸,战国兼并,制度败坏,秦王嬴政,一统天下,建立了一个皇帝具有无上权威的中央集权制度。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曾长期延续,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汉至魏晋南北朝的国家分裂、唐朝的“安史之乱”和以后的藩镇割据,都说明了它的坎坷。直到宋代,这种斗争才尘埃落定,却不幸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后患。伴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中枢权力体系也不断发生变化。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宋元勋益颇大,明朝废除丞相,清设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顶峰。
学习本单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掌握有关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知识。
(2)对于重要的政治人物和政治事件及其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影响,要正确地认识、分析、评价。同时还应注意在今后的学习中,与西方古代制度进行对比。
(3)以史为鉴。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要认真地思考、总结
学习指导
目前 高中历史教学,高一年级是关键,培养历史情结是重点。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把历史课分模块进行,大部分课程只有高一年级开设,这实际上使大多数高中生接受历史知识学习的时间就只有宝贵的一年,所以高一年级的历史课学习就显得颇为重要了。重视 高一历史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情结”,也是势所必然,历史学习虽难上加难,但却责无旁贷。
有人进行过问卷调查,调查统计表明:表示很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占41.9%,表示不置可否的学生占55.3%,而明确表示不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仅占28%。学生没说不喜欢历史,但也没有表示明显的兴趣。原因何在?无外乎两个因素:(1)因主课学业繁重紧张,把学习历史当作类似看小说看电视等缓释紧张情绪的功能。(2)某些历史知识通过教师引人入胜的讲述,激发了学生的新鲜感,使他们产生了一时的冲动。这些统计表明,目前高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层次还较低,大部分停留在刺激性的历史情节中(这可能受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影响),也就是停留在直接兴趣这一层次上。我们知道,直接兴趣是不稳定的,常会因各种因素而减退,比如知识简单易懂、概念重复讲述、结论不易理解、内容难记难背等,再加上其他学科学习压力,一旦学生感到乏味,或感到困难时,直接兴趣就会衰减、消失。改善之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构建先进而科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愿”学。
二是提高历史学科的课程实用价值,让学生“乐”学。我们至少应该向学生显示历史学科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的作用,比如可以改革历史考试方法,用写作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调动学生运用历史思想、寻找历史依据的积极性;也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识;还可以在校内多办一些历史学科的课外活动,如开设历史讲座、展示学生的历史小文章、搞一些历史性的纪念活动,等等。总之,校园要强化历史学科的气氛,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受到感染,让他们觉得至少在学校里,学好历史课还是有用武之地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
三是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功心理,使学生“喜”学。高一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与初中比较,普遍感到困难,出现“怕”的情绪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采取有效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成功心理,这对稳定学习兴趣有极大作用。我们可以结合教学由浅入深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层次的内容,作出达标的要求,对学生每达到一个层次,进行及时的评价和鼓励,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一个成功者,有信心进入下一个层次学习。再比如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让他们在不同的场合获得不同的成功感觉,可以对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作出当众表扬;可以对作业中有出色解答或独特见解的学生予以高分;也可以让学生在校内办的刊物或壁报上发表一些作品,如历史小论文、历史漫画等;或者将学生的优秀作品推荐到公开发行的报刊杂志上。总之,教师要对学生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多加以肯定和鼓励,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抱有信心,最终保持历史学习的稳定兴趣。
当然,对历史理论的学习,更是必须重视的,其目的正在于帮助学生“会”学。不过在基本历史理论的教学中有一点要注意,那就是要控制好“度”。高一学生毕竟不是高三学生,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如果要求过高,理解不了,对学习历史就怀有畏难情绪,就会“厌”、“怕”。因此,教师要深入细致地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接受能力限度,不能加重学生学习负担,更不能使他们不堪重负而丧失学习信心、兴趣。
第1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内外服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能力目标
(1)正确理解阐释历史概念,如宗法制,通过对概念的理解,掌握特定时期的政治制度概况。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
(2)通过比较落实知识,如商代的方国与西周的封国的区别。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的方法与能力。
(3)通过认识宗法制是为了巩固 分封制而实行的一种措施。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并锻炼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让学生对夏、商、周三代各个部分政治制度发展变化情况的分析,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隶社会之一,是世界上重要的文明古国。
二、三点剖析
重点:商代的内外服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难点:(1)分封制与宗法制,西周分封制何以难?主要因为它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社会变革而选定的,这个社会变革就是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这个转变是使中国社会从早期古代向古代转变的关键,过去把这个转变说成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也是有道理的。分封制与宗法制是同一的,互相表里,讲分封制就一定要讲宗法制。关系在下面具体还要讲。
三、教学方法
初步尝试采用构建式、探究式的教学模式,通过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协作会话,调动教师、学生、教材、多媒体四大要素,力争使学生能主动完成对知识意义的构建。
四、课标体现
1.构建主义教学思想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被动地吸收,而是靠主动地探求完成知识意义的构建而获得的,知识获得的多少与知识构建的能力成正比。基于以上认识,本教案试图通过向学生提供对知识理解的一种概念框架(脚手架),把复杂的重复性的事物分解、抽象出共性的东西,以便于学习者去同化和顺应新的知识。
2.为适应研究性学习和3+X考试的需要,本节课的讲述试图通过政治、历史、地理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并适当介绍研究性学习中的一些简单的科研方法,使学生能把微观知识与宏观知识结合起来,体现基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
3.通过本节课对若干政治问题的剖析,反思夏、商、西周三代发展政治的一些问题,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某种借鉴的东西,学史明智,鉴古而知今,从而使历史学习更接近学生认知的“最邻近区域”。
五、教学过程
复习初中
1.我国从什么时候进入奴隶社会?
2.奴隶社会主要有哪几个王朝?
导入新课
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数千年文明的发韧和源头。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的发展,至三代引发了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一系列变化。请同学们思考:三代各自的显著特点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夏是奴隶社会的开端,商是奴隶社会的发展,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高峰,在这之后的春秋则是奴隶社会的 最终瓦解。三代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较之原始社会是一个极大的进步,故而全面推动了三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下面我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发展。
讲授新课
首先,我们来探讨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问题,
(一)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请同学们通过阅读教材,归纳一下夏、商两个王朝建立的时间(夏:约公元前20xx年。商:约公元前1600年)然后让学生归纳夏、商政治制度发展的主要表现,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如下:夏朝,公共权力 商朝,内服、外服制度。
1、夏:公共权力
补充:“公共权力”的理解
国家是在氏族公社制度的废墟上兴起的。它与旧的氏族组织的不同在于:第一是按地域来划分它的国民,而不是如氏族公社那样以血缘关系维系的原始制度;第二是公共权力的设立,这种权力是为适应和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而服务的。恩格斯曾谈到过这种权力的来源。他指出:“在每个这样的公社中,一开始就存在着一定共同利益,维护这种利益的工作,虽然是在全社会的监督之下,却不能由个别成员来担当,如:解决争端;制止个别越权;监督用水,特别是在炎热的地方;最后,在非常原始的状态下执行宗教职能。这样的职位,在任何时候的原始公社中,…还可以看到的。这些职位被赋予了某种全权,这就是国家权力的萌芽。”所以夏朝的政治制度还保留着氏族社会的许多特点
2、商:内服、外服制度
(1)方国联盟
让学生看书理解“方国联盟”的定义然后选择性补充:受秦汉以后大一统社会现实的影响,人们往往把上古时代的国家想象并构拟成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司马迁作《史记》,夏、商、周三个王国的兴衰便被描绘成大一统王朝的更迭。其实,商王国时期的国家是一种方国与方国的联合体,有的学者把这种联合体称为“方国联盟”,也有学者把这种联合体称为“部族国家”,所谓“部族”,是指由原始时代的部落组织衍变而来的、以血缘(族姓)联系为基础的社会集团,它是中国国家的早期形式。商王作为方国联盟的盟主,具有向盟国征取贡物、巡狩盟国境地、仲裁方国间争端和惩罚方国的权力。
为了处理商人本族及方国之间的关系,并控制联盟的实际权力,商王实行“内服、外服制度”
(2)内服、外服制度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理解什么是内服制度?什么是外服制度?内服官员有哪些?外服官员权力有哪些?外服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教师有选择性补充: 成汤建国后,为了奖励那些跟自己南征北战的诸侯和部下,建立了自己的官吏制度。商朝政治制度的根本特点是“内服”与“外服”的划分。
所谓的内服官就是在当时商都郑州任职的和由商王指派到各个诸侯国当驻地大使的`官员。内服官中又分外廷政务官和内廷事务官。商都郑州是商王自己能够直接控制的地区,商王亲自委派官吏对辖区内的各种事务进行管理,这些官吏和其他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一样,是“内服” 官吏。内服官中职务最高的 政务官,是为商王出谋划策的“相”,又称“阿”、“保”、“尹”,如成汤时期的伊尹、武丁时期 的傅说等,他们都是商王重要的辅佐人物,常常为商王决定国家大事。王朝中所有仅次于相的高级官吏统称为卿士,它不是一个具体的官名,而是对高级官吏的泛称。
另外,商朝还有“三公”这样的官职,但在成汤时期还没有设立,因为它是因人而设的一种尊贵职称,所以并不常设,是属于卿士之列。在卿士之下,还有很多掌管具体事物的官吏,如掌管占卜、祭祀、记载的史,掌占卜的卜,掌祈祷鬼神的祝,掌记载和保管典籍的作册(又称守藏史、内史),武官之长的师长,乐工之长的太师、少师。还有专门为王室服务的官员,主要是总管的宰和亲信的臣。臣管理王室各项具体事务,有百工之长的 司工,掌粮食收藏的啬,掌畜牧的牧正,掌狩猎的兽正,掌酒的酒正,掌王车的车正,为商王御车的服(又称仆、御),掌管教育贵族子弟的国老等等。
在成汤灭夏的过程中,有很多的诸侯国跟随他并肩作战。建国后,成汤在商都郑州以外的地方,把全国的土地进行重新分配,把王室诸子和其他贵族封为诸侯,他们就属于“外服”官。这些外服的诸侯都要接受成汤的封号, 成为商王朝的臣子。那个时候已经出现了班爵制度,甲骨文记载有侯、伯、子、男等爵位之分,规定了诸侯和贵族的等级和地位,是奴隶制国家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诸侯也是有可能成为商朝政权中的高级官吏,即成为内服官。
各地的诸侯接受成汤的封号,也是要尽自己的义务的:诸侯必须对成汤表示臣服,并每年定期进贡大量的食物、珍宝;还要应成汤之召参加或者统领征伐、狩猎和其他力役;遵守商王朝的一切制度,维持封区内的安定和发展。
(3)垄断神权
目的: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商王的身份:在商代,王室人,也是神,即是方国联盟的首领,又是群巫之长。
(二)周:封邦建国(分封制)
1、西周的建立
周族是活动在今中国西部陕西省、甘肃省一带的古老部落。约在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联合许多方国部落,大败商军于牧野,灭商建立了周朝。周朝的前期一直以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的丰、镐为都城,因在东周都城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以西,史称西周。灭商第二年,武王病死,由周公摄政,武王弟管叔、蔡叔 与商王后裔武庚叛乱。经过三年东征,平定了叛乱,迁部分商遗民于洛邑,建造东都“成周”。同时,大封诸侯,“以藩屏周”。
2、封邦建国
在讲述“分封制”时,教师可抓住以下几个要点:1.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周人原来是商朝统辖的一个西方部落,灭商后又四处出兵,征服许多地方。为了统治征服的辽阔地区,西周实行了分封制。概括来说是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并作为周王室的屏藩。2.分封办法: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自己的亲属和功臣,封他们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3.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天子的臣属,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还要定期朝见天子,向 天子纳贡,带兵随从天子作战。4.分封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加强了统治。教师在讲述西周分封制时,利用本目地图《西周初年分封诸侯图》,让学生了解西周统治区域扩大的概况。另外,应让学生明确通行亲族与异性封国的差异。
1、宗法制度
(1)目的:为巩固分封制 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定义:所谓宗法制度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族组织与国家制度相结合,以保证血缘贵族世袭统治的政治形式。宗法制度从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发展起来,经夏商两代至西周时期达到完备的程度。
(3)原则:西周的宗法制有三个基本原则;其一,从周天子到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二,小宗服从大宗,诸弟服从长兄。周天子相对于其他一切封国领地来说是大宗,其他诸侯相对而言皆为小宗。同样,在诸侯国中,诸侯为大宗,其他卿大夫皆为小宗。在各个相对关系中,小宗应服从大宗,有义务纳贡、帮助出兵征伐;大宗有义务保护小宗,调解小宗之间的纠纷。其三,各级诸侯、卿大夫、士即是一种家族组织,又各自构成一级国家政权,共同向最高宗子——周天子负责。这种宗法统治的特征在于家族统治。周王即周天子,既是国王,又是家族中的家长。在这种双重统治之下,官吏与各级行政机构的选择采用“任人唯亲”的原则,完全依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而定。
(4)实质:宗法制度的实质在于保证夺得政权的家族对全社会实行家长制的专制统治。
(5)工具:礼乐制度
注:此项让学生自主看书,合作讨论,进行归纳。
高中历史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是联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首先我来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是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的内容,本课有四个子目,分别是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王安石变法、南宋的偏安。学好本课,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掌握两宋时期的政治与军事,使之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说学情
过渡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对学情有所把握。
通过三年的历史学习,高一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的历史知识,掌握了一些历史学习的方法,但是他们对于历史的了解还停留在表象,不能理清历史之间的联系与实质,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和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宋史》等相关文献和表格资料,了解宋初专制主义集权加强的背景,客观地分析出加强集权的措施给当时北宋带来的作用,同时掌握北宋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2、通过史料分析等方式,将王安石变法的措施放置在当时的时空条件下加以分析,客观地评价这些措施的作用,并且分析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3、通过学习本课内容,能够感悟到王安石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岳飞精忠报国的民族气魄,同时也能辩证地看到专制集权的作用,体会改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立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
北宋集权的措施;王安石变法。
【难点】
北宋集权措施的影响;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五、说教法学法
过渡: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我将采用问答法、情景创设法、小组讨论法、史料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会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部分。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取了谜语导入法。
我会在多媒体展示与王安石有关的关键词:“唐宋八大家、临川先生、改革家、《梅花》”,在学生明确是王安石后,我将进行设问:王安石生活的北宋在政治和军事上是怎样的状况?他进行的变法又为什么会失败?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出示谜语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思维,更好的进入课堂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首先,我会展示五代十国政权更替的时间轴并请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北宋采取集权措施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通过思考,明确其原因是吸取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教训。其次我将展示《宋史》的史料节选,请学生根据史料总结出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紧接着,我将展示表格,请学生结合课本,总结归纳加强皇权的措施。在此之后,我将用讲授法,讲解重文轻武的措施。最后,我将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用5分钟时间进行小组交流探讨:北宋集权措施的影响有哪些?学生讨论时我会进行巡视指导,在讨论结束后我会请学生起来回答,并对他们回答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价和完善,明确这些措施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另一方面影响了行政效率。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史料,增强史料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树立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
我会出示北宋、辽、西夏对峙图,请学生结合图片说一说北宋周围有哪些民族政权?在学生明确辽、西夏后,我将出示《宋书》的史料节选,分别请学生归纳出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政治关系和军事冲突。在此之后,我将出示北宋军队人数和军费增长的表格,请学生从表格中归纳出当时北宋冗兵冗费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提高学生图片分析能力。
(三)王安石变法
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首先,我会提问:面对统治危机,北宋统治者进行了哪些改革?学生结合教材明确有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庆历新政的内容比较简单,我会通过介绍让学生明确庆历新政是范仲淹以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的改革,结果是失败的。之后,我将请学生阅读教材思考:王安石变法涉及到哪几个方面?变法的原则和目的又是什么?在学生明确富国强兵等答案后,我将播放纪录片《中国通史》中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节选,请学生观看纪录片,总结出王安石在富国和强兵中采取的措施,如青苗法、市易法、保甲法等。最后,我将讲解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一方面用人不当,另一方面损害了保守派的利益。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能够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迅速融入历史情景,烘托课堂氛围。
(四)南宋的偏安
在这一部分,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金、南宋、西夏对峙图,请学生结合图片归纳出南宋和金之间的政治关系和军事冲突,在学生归纳完毕后,我将出示岳飞的《满江红》,请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说一说和岳飞有关的故事,感悟岳飞的爱国情怀。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古诗,体现历史学科综合性,培训学生人文素养。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为了检验我本课的教学效果,我会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进行。
2、作业:请学生以表格的形式归纳出两宋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概况,下节课分享。
【设计意图】表格作业,能使学生系统地归纳本课所学内容。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秉承着简洁明了的原则,设计如下:
高中历史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开辟新航路》是高中《历史·必修二》第5课的内容。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历史:即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新航路开辟经过以及影响。前4课内容介绍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从第5课开始学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本课内容相当重要,上承古代中国,下启近代世界。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真正开始融合为一个整体。从此,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随后的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发展。
二、说目标
1、课程标准
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三维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经过、影响。
②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通过对新航路开辟过程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和学习探险家们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 b、通过学习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使学生认识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
3、重点难点
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影响
难点: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雏形形成的重大意义
三、说教法
情境 —— 启发 —— 探究 —— 点拔
(创设情景) (设置问题) (开展教学) (点拔提高)
四、说学法
1、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史实大致了解,在好奇与探究的基础上,创设新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有利于新课的展开。
2、学法指导:情景再现、归纳分析、探究发散。
五、说过程
1、导入(选取新颖的角度)
【设计理念】:还历史本原 至于郑和与哥伦布到底谁先发现了美洲,留给同学们以后来探究。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开辟新航路》。
2、过程(梳理清晰的主线)
【设计理念】:重现实结合
情境①:多媒体展示三幅地图:《15世纪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16世纪中期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18世纪中国人绘制的天下全舆总图》
探究①: 不同时期的世界地图与现在的世界地图有什么区别?什么是旧航路?什么是新航路?欧洲人为什么舍近求远开辟新航路?
点拔①:15世纪的世界地图七大洲中只有欧、亚、非三洲,四大洋中也没有太平洋,
16、18世纪的世界地图基本轮廓与现在的.世界地图相似。
“新航路”是相对旧航路而言的,是指欧洲开辟的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必要性:经济根源: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需要 社会根源:欧洲人的“寻金热”
商业危机:东西方商道受阻
宗教需要:传播天主教
主观:葡萄牙、西班牙王室的支持
【设计理念】:梳理出第一条主线“东方的诱惑”(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情境②:电影《哥伦布》片断
点拔②: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设计理念】:梳理出第二条主线“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过程),感受和学习探险家们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
就决定了其终止的悲惨结局。造成郑和下西洋终止的具体原因为:
其一,“厚往薄来”的政策最后导致国库空虚。产出必须大于投入才能持续发展。而郑和船队将士众多,耗资巨大,每次出航馈赠要花大笔开销,支持郑和船队的明政府国库空虚。“厚往薄来”的方针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蚀本”的买卖是无法持续的。
其五,郑和下西洋所需物品大多出于官手工业,供给日益困难。从事官手工业的工匠约30万人,属于封建徭役制度下的强制性无偿劳动,工匠的劳动积极性很低,经常以怠工、逃跑来进行反抗。由于逃民情况严重,无法完成下西洋所需物品的任务。下西洋已失去雄厚的物质基础,当然难以再继续进行下去了。
情境④:1982年,曾有三十六个国家的代表联名向联合国提议,要求于1992年10月12日为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五百周年举行世界性的纪念典礼。但是1992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法律系对哥伦布举行了一次审判。身着15世纪服装的12人陪审团进行了三个小时的审理后一致裁定:被告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现年541岁,意大利人,在500年发现美洲新大陆期间犯下了谋杀、剥削奴隶、专职、灭绝种族的屠杀、给未成年者定罪,搞国际恐怖主义等7大罪行,判哥伦布350年“监禁”。
探究④: 模仿陪审团进行辩论
点拔④:理解概念“世界市场”、“商业革命”、“价格革命”。
“价格革命”表现是: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西班牙,再从西班牙流向热那亚,最后甚至流入奥斯曼帝国。在白银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向东流动时,它所经过的地方必然发生下述现象:物价迅速上涨,货币贬值,出现伪币,投机活跃。在一个世纪里,西班牙的物价上升了大约四倍,其他欧洲国家虽然没有达到这个程度,但它们传统的经济关系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物价猛涨对欧洲国家的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以致被称为价格革命。
【设计理念】:梳理出第三条主线“走向会合的世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3、小结(挖掘教育的价值)
【设计理念】:升教学主题
本课概述了开辟新航路的史实,核心在于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对地理大发现的影响有了更深的认识。主要有以下观点:
②从对美洲影响看:双重性,多方位。既有革命的,也有灾难的。
③从文明交汇角度看:地理大发现是新旧两个世界,亚、欧、非三大文明的汇合和交往。
六、说评价
设计相关练习题,测评课堂教学效果。
七、说反思
情景设置注重生动性,问题设置注重有效性,
教学开展注重互动性,预设生成注重统一性。
高中历史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儒家思想从春秋时期孔子创立,战国孟子、荀子发展,西汉汉武帝时期成为正统,宋明时期成为官方哲学,明清出现反封建的进步思想家在思想文化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而且历年高考也多有涉及,因此本科十分重要。
二.说目标
1.教学目标:
A.通过复习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加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B.通过问题探究,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及归纳、概括和辩证看问题的能力;
C.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2.教学重难点:
①儒家思想各阶段的代表人物及思想;
②通过问题探究,政史结合得出结论。
三.说学生:
高三学生已经对必修一、二、三及选修都已学过,还有一些电视剧的演播,学生还是比较了解的。
四.说教法:
问题教学法: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出发点,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
五.说教学过程:
I.导入:先通过二个题来回顾知识;
II.全程分析儒家思想(3.4.5.6.7),得出结论;
III.儒家思想的综合评价(8.9.10),得出结论;
IV.如何正确对待儒家思想(11.12),得出结论。
V.预示高考,布置作业(问答题)
高中历史说课稿13
各位领导和同行:
大家好!很荣幸有这个机会,通过上公开课的方式与大家交流,希望大家开诚布公,多多指出我这节课堂教学的不足,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下,我将从三个大的方面先抛砖引玉。
课前准备
一、教材地位:《“蒸汽”的力量》在专题五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讲述了工业革命的发生条件、成就和影响。工业革命是英国崛起的重要途径,也是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重要阶段,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原因及条件。本节内容一直在高考中占据重要位置,学好本节对于理解和掌握资本主义发展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仔细梳理教材知识,并结合课标要求“了解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确定以下作为本节的重难点。
重点:工业革命的条件和主要成就;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难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结合班级学生具有一定自学能力,但分析归纳能力相对较差的学情,确定了课堂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工业革命产生的条件和主要成就;分析归纳工业革命的影响,特别是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1840年英国工厂主威廉一天的工作和生活的情景,让学生走进历史、感受历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生看图说话,总结和概括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条件;阅读“工业革命发明成果一览表,了解各个行业新技术和机器的重大成就,
学生讨论“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提高学生阅读、概括、归纳以及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探讨工业革命带来的消极影响,形成正确的发展观和自然观,确立以人为本,关心生活质量的意识,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导致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关注科技发展的方向,培养崇尚科学、不断创新的精神。
探究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方法:本课整体贯穿宜川中学倡导的“预习——互动——检测”的.教学模式,鉴于本课内容较多,知识体系不是很明晰,采用课前预习的方法。
教法——本课主要采用情景再现法、总结概括法和小组讨论法等,以问题为载体,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教师起引导作用。
学法——本课主要指导学生采取自主阅读法、图表阅读法、提炼概括法、综合分析法等进行学习,并了解一般的历史思维角度和解题方法。
课堂实践
五、教学过程和策略
导入:
授新:
本课分三大步骤和四个环节展开,贯穿一个理念。
1、预习的检查和巩固阶段:主要通过“过关斩将”和“思维地带”两个环节来体现。
“‘大工业’的狂飙时代”一框的内容学生在初中已有所了解,如果单纯重复史实的话,比较枯燥。所以授课时换了个角度,采用故事的形式(“工厂主威廉的一天”),将英 国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穿插在故事中,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看图说话的方式归纳出工业革命的知识点,这样子比较生动、有趣。
“打造‘世界工厂’”一框主要讲了工业革命 对英国的影响,鉴于课标只要求探讨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结合新课标理念,我的处理是要求学生自主阅读,不做具体知识的要求,只作为训练学生提炼概括能力的学材。
“世界市场的孕育和成熟”主要讲了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此处课标的要求是探究,但考虑到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相对匮乏,加上教材内容简单明了,我的处理是把本框题作为训练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学材,同时通过概括也达到了对课标要求的主线知识的明确,可谓一举两得。另外,对尚有讨论空间的世界市场形成的标志进行了重新处理。
2、知识的小结和拓展阶段:主要通过“各抒己见”环节来体现。
本课课题是“蒸汽”的力量,也就是重点讨论工业革命的影响,那么工业革命的影响有哪些,其中最主要的影响体现在什么地方?鉴于这些疑问,设置了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讨论,既是教材内容的小结和拓展,又是训练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学会从整体、全面看待历史问题的方法,可谓一举四得,这就是虽然课时紧张,但我仍然作这样处理的用意所在。
3、知识的检测和升华阶段:主要通过“课堂练兵”环节来体现。
习题主要注重基础性,紧扣课堂教学,让学生有效地巩固课堂知识,并体验到课堂学习的成就感。其中课后探究性问题“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以及启示?”的设置主要希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升华。
4、一个理念:即以学生为主体。采用“预习——互动——检测”的模式是体现这个理念,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分析讨论也是体现,教学过程中注意一般原理和思维方法、做题方法的传授,也是基于这个理念。
课后反思
上完本课后,虽然还没有时间去了解学生的反馈,但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觉得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改进,如:预习检查仍有待进一步落实和加强;检测习题可以再有梯度一些;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还不够充分,学生积极性没有淋漓尽致地发掘,以后随着学生能力的增强可多让学生活动。诸如此类的问题自己还有很多,今后会更加努力,不断解决存在的问题,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中历史说课稿14
各位老师:
你们好!
我来自xx,我今天说课的课例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专题《古代希腊 、罗马的政治文明》中的第一课《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
说课内容将围绕六个方面展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讲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学生说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教材是专题六的第一课,专题六是新高考增加的考试内容,主要讲述古代希腊、罗马政治文明的精华-民主与法 制,是古典世界留给后人的一笔珍贵的政治文化遗产。第一课的内容是了解古希腊民主政治赖以萌芽、发展的自然和社会历史条件,认识自然环境对文明的影响很大,从中对我们有所借鉴。因此本课无论是在本专题还是在政治发展史上都具有重大的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 通过对古希腊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希腊城邦制度的特点、希腊公民的素质的阐述,来认识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和社会基础。
2、知识与能力:通过对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的了解,培养学生全方位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本课三个知识点进行课前预习,想象自己作为一个希腊城邦公民参加政治活动的情形,体会古代西方世界的公共政治活动氛围。
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环境的认识,使学生明白一种制度的产生总是与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一方水土、一种社会制度造就一方人民。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生得益于古代希腊独特的自然、社会环境和享有充分政治权利的.公民。
三、说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古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城邦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作用。
突破策略:展示古希腊地图,引导学生从位置,地形、气候分析古希腊的地理环境,进而分析这种地理环境对希腊产生的影响,并且与古代中国进行比较,从而能更好地理解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城邦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作用,以突破重点。
2 、教学难点:西方的民主政治兴起于古希腊的历史条件。
突破策略:结合教材三个子目,设计“古希腊考察团”,通过三个行程考察古希腊的地理位置、古城邦、古公民,在情景教学中,领会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三个条件,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四、分析学生说教法学法
1 、学情分析(说学生)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福安二中的高一学生,他们思维较活跃,乐于表现,但认知水平相对有限,尤其对于世界史的基础知识储备不足,而且知识缺乏系统性。 因此,在高一教学过程中首要任务就是通过再现生动直观的历史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知识结构体系并力争在能力上有所突破。
2、说教法
新课标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学教材上编写的较为详细的内容,对于重点、难点,我采用
(1)图片展示法:高一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相对薄弱。通过展现古代希腊文明和地理环境组图,加深学生对城邦的印象,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城邦形成的原因。
(2)比较法:运用比较法从地理环境方面分析比较古希腊民主制度和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同
(3)课堂讨论法:教学过程中,对于思维能力要求高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解决。这既可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又可培育同学间相互探讨的氛围。
(4) 情景教学法:学生想象自己作为一个希腊城邦公民参加政治活动的情形,体会古代西方世界的公共政治氛围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主动参与大胆质疑,创新的思维使学生的智能和认知水平得到发展。
3、说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我通过组织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讨论、合作学习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教法和学法的设计,我尽可能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能力为目的。因为只有通过个体独立思索、探究发现而建立的知识系统,才是最稳定的。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 导入新课
如何导入新课是上好每堂课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良好的导入语能在某种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兴趣 。
1.本节课我是通过一组图片导入,图片展示古希腊辉煌的历史文明,设计导语:古希腊文明光辉灿烂,一直影响到现在。那么到底是怎样的一片大地孕育了如此伟大的文明,又是在怎样的政治制度下,古希腊文明会有如此灿烂的发展。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感性的认识到古希腊文明灿烂辉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讲授打下良好的铺垫。由此导入新课。
2.展示课题,解释何为民主
(二) 讲授新课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设计一次“古希腊考察活动”,通过三个行程的情景教学,考察古希腊的地理位置、古城邦、古公民,领会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三个条件。这样做的目的:学生作为考察团的成员,可以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知道考察的内容就是这节课要掌握的知识要点,达到提高45分钟的课堂学习效率。
第一步 分析第一个子目——蔚蓝色的希腊(考察团的行程一:惊鸿一瞥鸟瞰古希腊)
本子目是教学重点,主要阐述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地理条件。
在这个教学环节充分运用多媒体,
(1)展示古希腊地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两个问题
①就地理环境而言,希腊有何特点?
②希腊的这种地理环境对希腊产生了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等直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引导学生从位置,地形、气候分析古希腊的地理环境,进而分析这种地理环境对希腊产生的影响,从而突破教学重点.
(2)展示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地图,对比分析:
希腊的地理环境适宜进行哪种经济活动?
中国的地理环境适宜哪一种经济活动?
思考:这两种不同的经济活动对古希腊、古代中国的政治各有何影响?
设计意图:运用比较的分析方法,将古希腊的政治文明成果置于人类文明演进历程中,理解古今中外政治制度的发展轨迹极其不同特点,能够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与区域文明形成的关系,起到突破难点的作用
第二步 分析第二个子目——充满活力的城市国家(考察团的行程二:身临其境考察古城邦)
这个环节采取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四个问题,去考察希腊古城邦的特点,认识希腊城邦制度为民主政治提供了社会环境
合作探究
第一组考察内容:城邦是什么?从城邦的概念中你能得出城邦的特点是什么吗?
第二组考察内容:古代希腊为什么没有形成统一的帝国,而是形成众多城邦呢?
第三组考察内容:城邦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征分别是什么?
第四组考察内容:城邦制度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有何影响?
第三步 分析第三个子目——希腊的公民(考察团的行程三 入乡随俗接触古公民)
这个环节采取情景教学法,设置一个古公民的家庭情景,引导学生去考察这个古公民的家庭,探究五个疑问,弄清(1)什么是公民?(2)公民具备哪些权利?(3)公民的基本素质?(4)为什么公民的集体荣誉感特别强?作为希腊社会的主体阶层,各城邦的公民从小接受系统训练,具备了一定参政素质,成年后为城邦贡献自己的个人才智和力量,推进各城邦政治、经济各方面的繁荣,是民主政治的重要保障。进一步引导学生回答:一个现代的合格公民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质?从而实现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第四步 巩固小结
为了使学生对所讲内容有一个明确完整的概念,强调重点和难点,必须做好课堂总结。结合板书,师生共同梳理线索,构建知识结构,巩固知识
第五步 课后探究
作业的布置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所以作业的布置一般是依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但也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学习计划,还要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研讨的能力。
布置作业:古希腊的城邦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体现新课标古今中外历史相联系的整体史观。
第六步 板书设计
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
一 、希腊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
二、希腊城邦制度——社会环境
三、古希腊公民的素质——重要保障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三个行程、学生合作探究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讨论与探究,使整节课的效果较好,双边活动也比较活跃,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理念.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层次不同,课堂教学时间不容易掌控,完成教学所需时间比预计要多些,导致后面总结提升部分以及练习时间不够。
总之,本课教学按照双主教学的模式,依据师生互动的教学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主动生权让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高中历史说课稿15
一、学生情况
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理解能力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但不能过高估计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因为大多数学生在初中时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或者把历史课看成是故事课,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缺乏正确认识历史的方法和能力。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殖民者侵略的扩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中国人民开始了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也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中国社会的经济形态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资本主义产生,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诞生。本节就是讲述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特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及其特点。
可以说本节内容既是前面所学内容的延续,又为后面学习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基础。所以在中国近代史上占重要地位和作用。
2、教材目标的分析
基于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情况,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了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情况,掌握中国资本主义的特点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理解中国无阶级的产生及其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具体社会历史环境出发,客观地、全面地、辨证地认识分析历史问题,发展历史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提高观察社会问题的能力。同时运用相关的图文资料,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读图识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从鸦片战争到19世纪60年代初,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内部产生不以本国封建统治者和外国侵略者意志为转移的新的经济因素和新的阶级,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教育。
②通过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因素,中国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也不可能在近代中国实现自己“实业救国”的愿望。
③通过对无产阶级产生及特点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无产阶级是近代中国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中国资本主义兴起的条件;(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3)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
难点:(1)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兴起的条件;(2)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
4、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
三、教法分析:我采用启发式教学。考虑如下:
(1)这是时代发展对个人认知能力的要求。
当今世界是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换代快,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传
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主动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2)符合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辨证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3)符合学生认知习惯。本课内容理论性强,理性分析多,需要启发式教学,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在启发式教学总原则的指导下,在实际操作中采取如下具体教学手段,指导学生:
(1)借助多媒体,创设情景,渲染气氛,激发学生探求知识欲望。
(2)提问法: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师生互动过程中,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学生一方面掌握了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将知识有机结合,融会贯通,在互动的过程中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
(3)讲解法:针对重、难点,通过一定的补充讲解,化难为易,加深理解和认识。
(4)讨论法:通过讨论,将抽象的问题变得形象化、直观化。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表达能力、分析能力、认识事物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5)图示法。运用简单的图示揭示知识内部的逻辑结构,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五、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方法和手段]:播放视频
利用视频材料——《茶馆》中秦二爷的片段,创设情景,渲染气氛,以设问的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2突出和突破重、难点
[突出和突破重、难点1]: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
[方法和手段]:
(1)。创设问题
为了达到让学生明白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的产生是不以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的意志为转移,进行社会发展的教育。我采用提问法,设计问题,学生思考和讨论。
[问题1:]你认为开办工厂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问题2:]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是否存在或具备这些条件?
最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补充、归纳板书。
2).组织讨论
为让学生明白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中的作用,培养学生从具体
社会历史环境出发,客观地、全面地、辨证地认识分析历史问题努力,提高观察社会问题的能力,组织讨论。
[讨论:]有人说,中国资本主义是“欧风美雨”的'产物,你同意吗?
[突出和突破重、难点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
[方法和手段]:
(1)、媒体展示图表、地图、图片、文字资料
学生完成图表。
(2)、根据图表、地图、图片设问
展示图表、地图、图片,根据图片设计相关问题,以谈话方式引导学生从图表、地图中归纳隐藏在其中的信息,主要培养学生看图、读图、识图能力,以及前后知识融会贯通和迁移能力。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讲解。
[问题1]:根据图表和地图,书本P40页材料,以及产生条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有什么特点?
在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性、
妥协性和软弱性产生的原因,有表及里,寻找根源。培养学生从具体社会历史环
境出发客观、辨证、全面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问题2]:结合材料,思考民族工业破产、倒闭的原因?
[问题3]:本国的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为什么要压迫和束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如何面对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
[问题4]:民族工业在资金、技术有什么特点?
[问题5]: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产生的根源?
(3)用简单的图示,揭示知识内部的逻辑结构,即民族资产阶级与本国封建势力、外国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
[突出重点3]: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
[方法和手段]:
(1)多媒体展示图表,
(2)培养学生识图、读图能力,提高分析能力和认识社会的能力。
首先让学生自己归纳无产阶级的特点。
第二,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补充完整。如果学生还是无法自己完成,可以设计问题,大家交流,在与教师的交谈和启发中形成正确的概念。
[问题1]:中国无产阶级分布在几种企业中?其中哪一种企业出现的最早?从产生的时间看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有什么不同?无产阶级分布在这些企业中说明了什么?
[问题2]:分布地点有何特点?从来源看有什么特点?
[问题3]:和民族资产阶级受的压迫一样吗?
3完成课堂练习,检测课堂效果
4归纳总结,重在把本节知识纳入已有知识系统中,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延伸课堂内容。
5板书设计【略】
高中历史说课稿16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是连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首先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是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五单元第12课。主要介绍了在古今中外各国水路交通的代表性成就和交通对政治、经济、文化、城市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影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可以对交通变迁有全面的认识,还可以了解我国交通的突出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说学情
过渡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上好一堂课必须要对学情有所把握。
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为扎实的历史知识基础,而且已经学习过不同时期中外水陆交通的突出代表,但是缺乏系统梳理,也不清楚交通和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因此我在授课过程中要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以解决学生的知识短板,提升学习历史的综合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围绕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研读《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了解交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料实证观念。
2、通过归纳不同历史时期中外各国水陆交通代表性成就,加深时空观念。
3、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我国古代水陆交通的突出成就,激发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感悟家国情怀。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语: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我的教学重难点也就显而易见了。
重点:古今中外水陆交通的代表性成就。
难点:交通发展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五、说教法学法
过渡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问答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就进入了本次说课的核心环节,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取多媒体导入的方式。
我会在多媒体展示约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的双轮车示意图,并请学生一起来猜一猜,它作何用途?在学生回答后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从古至今水陆交通是如何发展的,这些发展又给人类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顺势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展示图片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疑导入的方式能够为课堂制造悬念,烘托氛围。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古代的陆路交通和水路交通
首先,我会展示古罗马道路示意图和秦直道示意图并提问:古代的中外各国有何代表性的道路,是什么促使人们修建道路的。学生结合课本回答后,我会继续请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古代中外各国开凿了哪些著名的运河?在学生回答后,我会强调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重要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课本内容的方式,提升学生归纳、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二)对海洋的探索和全球航路的建立
对于这一部分,我会首先展示纪录片《新航路开辟》片段并提问:古代中外各国人民对海运的探索有哪些。学生回答之后,我会进一步展示《世界主要海港和航线示意图》,引导生观察图片并提问:世界海运航线中最为繁忙的运河是什么?为什么?学生回答之后,我会强调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在国际航运中的重要地位。
设计意图:通过纪录片和图片,直观呈现历史信息,加深知识印象的同时也能锻炼提取、归纳历史信息的能力。
(三)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我会引导学生回忆工业革命中交通部分的内容,以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我会请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想一想工业革命带来了哪些交通工具上的突破,这一时期中外各国的水陆交通有何发展。学生回答后我会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所学知识的方式,形成知识间的联系,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四)交通与社会变迁
这一部分内容是我本节课的难点所在,所以我会采用史料分析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突破。我会呈现张謇《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的史料,请学生结合史料以历史小组为单位展开五分钟讨论,讨论内容为:交通给社会变迁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学生回答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影响了城市的发展;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可以提高学生合作探究历史的能力。史料分析法可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能力,深入理解交通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为了保证我本课的教学质量,我会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进行。
2、作业:请学生课下观看纪录片《超级货运》并思考现代的交通有何发展?
设计意图:开放性的作业,能充分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为之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七、说板书设计
略
高中历史说课稿17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五四”运动》是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历史教材中国历史第二册也就是中国近代史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是一次承上启下的革命运动。它上承辛亥革命即旧民主主义革命,下启“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因此,本节课在中国近代的地位十分重要。这一节学好了,将为学生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打下坚实的基础。又因为本节课抽象名词概念较多,与历史课所具有的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有所差别。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一问题。
2、教学目标
(1)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历史意义
这主要是依据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学生情况确定的。因为“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所以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于更好地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2)掌握“五四”运动的过程及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运动。无论是从其历史地位,还是从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上来看,都需要学生掌握。这是由于“五四”运动在历的重要性决定了的,而“五四”运动的重要性在历史意义中得到了最精要的诠释。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德育教育的题材,而“五四”运动正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品质的典型教材。如果在历史教学中不利用好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那么,历史教学将变得毫无意义。
3、教材重难点
重点是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因为“五四”运动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过程上,而主要体现在它对中国革命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上。所以,“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在教材中显得十分重要,因而定其为重点。
难点是“五四”运动为什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因为这一个问题具有抽象性,理论性较强,它既同旧民主主义革命这一段历史知识结构相联系,又同新民主义革命的知识相关联;还由于初二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的其抽象思维能力不够成熟,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因而定其为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
我所授课班级成绩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历史有兴趣,课堂上动手动脑积极,但由于本节课涉及一些较抽象、理论性较强的历史概念,估计他们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准备采用以下千种教学方法:
1、归纳法:因为本节课需要理解的抽象名词概念较多,而采用归纳法符合心理学上知识的接受是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这样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知识的难度。
2、情景教学法:其理论依据和操作过程在讲述“五四”运动过程时有具体阐述。
3、对比法:对于一些抽象的名词概念,采用对比法,既适合学生思维所保留的知觉和具体的特性,又能满足他们脱离儿童期后其抽象思维能力有所发展的要求。通过对比所形成的强烈反差,可以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但同时要注意启发对比。
4、讨论法: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让他们发现彼此思维中的闪光点,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根据教学直观性原则及我校实际情况,配合以上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使的教具有:
1、“五四”运动历史教学地图
2、小黑板
3、摸拟“五四”使运动中使用的宣传旗和宣传单
三、说教学过程
知识的学习过程是这样一个过程:
1展示新知识(以旧知识作为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兴趣的切入点,易于新知识的接受)
2、、理解新知识(以旧知识作为基础,将新知识纳入旧知识体系中,从而组合成更新的知识体系)
3、保持(新知识体系的形成,还需要进一步的简化、修正、排列、组合,以便更好地储存在大脑中)
4、运用(即利用新的知识去获得更新知识的过程,表现为解决问题,创造发明等。)
结合本节内容的学习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四步教学程序:
第一步,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这一步只需2分钟。
“同学们从1840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饱受外国列强的侵略在屈辱面前,中国人民没有低头,反而掀起了一次又一次抵抗,请同学们列举出来”(在学生们列举出后,教师总结),指出“这一系列抗争都失败了,但到了本世纪初,中国人民最后选择了共产党,最终把中国人民的抗争引向了胜利,而这一切都开始于‘五四’运动。”这样,在学生学过的抗争史这一系列旧知识找到了切入本节新知识的切入点,而且形成了对比效果,有利于新知识的接受。
第二步:展示并让学生理解新知识,这一步需要25分钟。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我引导学生去回顾袁世凯复辟和北洋军阀复古的史实,运用归纳法说明一切反动势力都是利用思想专制来达到其统治目的的。指出,要*反动势力,就要向封建传统思想展开猛烈进攻,由此展开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让学生比较前后两个时期的差异。得出:新文化运动起了思想大解放的作用,为“五四”运动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关于“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书上没有集中分析,在学生找出“五四”导火线后,我巧妙设问:“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遭受那么多侵略,为什么这一次反响那么大?”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去总结“五四”爆发的大背景,有助于学生把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培养他们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能力。
讲述“五四”运动的过程时,我采取了情景教学法。选一名学生扮演学生的领袖,四名扮演参加“五四”游打的学生,学生的领袖期发传单、旗帜,并领导群众大呼“五四”爱国口号。*完毕后,又扮演罢工领袖,率领工人罢工,体现“五四”运动的两个阶段。通过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创设一定的历史环境,再现了“五四”运动的一个场景,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感受历史。由于在扮演过程中,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积极参与,必定会在头脑中留下很深印象,而且使他们愿意上历史课,乐于上历史课,克服厌学情绪。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有较强的理论性。在分析其“反帝反封建”性质时,主要是引导学生采用史论结合的'方法,联系“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五四”运动中的口号来分析,学生就比较好理解。然后让学生对比“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异同点,而不同点就是“五四”运动的“新”,“新”在广大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重登上了历史舞台。同时指出,“五四”运动为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条件。从而解决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又为下一节课的进行埋下的伏笔。
第三步,巩固练习阶段,大概需要10分钟。
首先小结本节课主要内容。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起了思想大解放的作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五四”运动则是在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后爆发的,前期在北京,以5月4日学生**为主,到了6月3日以后中心转移到了上海,主要以工人运动为主。“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两年后,中国诞生了共产党,从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了”。此小结使学生把两个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弄清楚了,并再次强调了重难点。
然后是基础知识题的训练,目的是让学生加强新知识体系的构建,为随时提取所学知识作好运用上的准备。
第四步:运用阶段,需要8分钟。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历史教学必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习本节课正是一个好时机。在本节课最后时间里,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今天我们该怎样继承和发扬“五四”爱国精神?学生们的讨论必然要涉及到他们现实生活和理想,老师再加以正确引导。这就使“五四”爱国品质迁移到学生的精神领域中去,引导他们的人生。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和世界观。
四、说板书
“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 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五四”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分析大背景
2、过程 ① 5.4 —— 学生为主力——北京
② 6.3后——工人为主力——上海
3、历史意义(重点):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难点)
依据:
① 采用了板书实用性的原则。
② 揭示了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
高中历史说课稿18
一、教材地位
新编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二章“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共有8节,反映了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这个阶段,是中国近代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教材主要涉及中国社会的政治格局、经济结构、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中国人民的抗争;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等方面内容。头绪多,内容丰富。
《洋务运动》是本章的第二节。洋务运动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产生,进行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实践,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对中国社会的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学习本节教材,有助于理解以后教材中涉及的中国近代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以及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抵御外来侵略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和理解洋务派、顽固派、洋务运动的时间、主要代表、口号、主要内容,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等基本内容。
2、德育目标:
通过对洋务运动发展过程的了解,认识顺应世界潮流的必要性;通过理解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
3、能力目标:
通过对洋务运动产生的背景的归纳,培养学生概括和分析能力;通过对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对比,培养学生比较事物异同的能力;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重点: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主要内容和失败原因。
难点:全面、正确地评价洋务运动。
四、教具:学生学习提纲,自制课件。
五、教学方法
主要采取“导读—共析—巩固”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教师以设疑、析疑为主;学生以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为主。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多边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
六、教学过程:
1、问题导读:教师依据教材,设计了几个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初步理解教材。①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主张有什么不同?②归纳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③洋务运动为什么会破产?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2、异同比较:①在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洋务运动的背景:a、内忧外患,为维护清朝封建统治;b、外国技术逐渐传入;c、慈 禧太后采取支持的策略;d、总理衙门的推动。②师生共同分析洋务派和顽固派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a 、不同点:对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态度不一样;d、相同点:都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3)补充说明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学生归纳:检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笔记,对洋务运动的“分期、口号和主要内容”是否完整归纳出来,并请学生简要回答:(1)两个阶段:60年代至70年代“自强”;70至90年代“求富”。(2)主要包括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筹划海防、举办新式教育等四个方面。然后教师扼要地点明军事工业的性质是封建性的,而民用工业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
4、深入分析:依据教材内容的提示,要求学生结合已知知识,对洋务运动破产的四个原因展开分析,重点理解“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就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进一步认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和中国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是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障碍。
5、客观评价:洋务运动最终是破产了,但它对中国近代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引导学生客观地、辩征地对洋务运动加以评价,这是十分必要的。教师重在提示:要从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方面去分析;切入点是洋务运动的目的、实践及其影响。
六、板书设计:(略)
七、练习巩固:
i. 小结:目的——主要内容——结果
ii. 布置作业:P39问答题第二题、P40阅读与思考
高中历史说课稿19
一、说教材
(一)地位及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世界近现代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总结,又是“一战后国际关系”的背景。它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转折点,并为二十多年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讲述萨拉热窝事件的主要过程,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以凡尔登战役为例,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根据新课标我设置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简述萨拉热窝事件,提高学生概述历史事件的能力,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
2、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交战双方、性质、结果及以及凡尔登战役的残酷性,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3、通过评价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多角度地观察和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构建本课知识树,探讨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过程、战争的性质、后果和深远的影响。
2、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增强以史为鉴的意识。
3、通过图片欣赏,观看影片,焦点关注,时事报道等活动对战争的灾难性进行情境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对战争的憎恶、对和平的热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对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进行评价,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各民族反抗侵略与瓜分斗争的正义性同暗杀等恐怖活动的区别,从而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以暗杀等恐怖活动为主要形式的突发事件,以维护世界和平。
2、通过对凡尔登战役的残酷性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灾难性后果的学习,使学生牢固树立起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大战爆发的原因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正确评价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大战的性质及大战结束的原因。
二、说学情
年龄特点:思维敏捷、积极性强、好奇心重,关心国内国际局势。
具备初步阅读、理解和归纳历史材料的能力和简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看待事物基本上能辨别是非,但不够全面 ;在挖掘历史的现实意义方面尚有欠缺。
三、说学法教法
(一)学法:
通过6W法、阅读分析法、情境体验法、归纳构建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二)教法
通过学案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和材料教学法,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通过以下五个环节引导学生学习本课内容。
(一)图片导入、情境激趣 (二)自主学习、夯实基础
(三)互动交流、质难问疑 (四)以史为鉴、情感升华
(五)整理归纳、知识建构
(一)图片导入 、情境激趣
通过现代战争的图片展示,导出发生于1914-1918年燃遍全球战火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形象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
(二)自主学习、夯实基础
用6W法(原因why 、时间when、人物who、地点where、经过what、性质结果影响how)自学“一战”的基本概况。
(三)互动交流、质难问疑
设置了“时事报道”环节:
小组合作后,学生派代表以记者身份对萨拉热窝事件的主要过程进行报道,增强故事性,让学生明白萨拉热窝事件是大战的导火线,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
此外,还设置了“合作探究”环节 :
1、探究问题一:“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图表材料得出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让学生对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过程有直观、感性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明确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争夺霸权和殖民地。
2、探究问题二:你如何评价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
教师引导学生从刺杀目的、手段性质、刺杀结果三方面来评价。指导学生在评论历史事件时,注意运用史实分析和说明问题,坚持“论从史出”、“ 一分为二”的方法,形成科学的历史观。
通过这种途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各民族反抗侵略与瓜分斗争的正义性同暗杀等恐怖活动的区别,从而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以暗杀等恐怖活动为主要形式的突发事件,以维护世界和平。
3. 探究问题三:“一战”结束的原因有哪些?
指导学生从各个国家的角度归纳概括得出答案,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并从战争引发革命,革命制止战争的分析,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4. 探究问题四:“一战”的性质和影响是什么?
引导学生从“一战”爆发的原因,参战国的'性质和目的以及战争后果等方面出发,分析得出它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从而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战争的深远影响是给交战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给世界造成巨大损失。这场战争是一场罪恶的战争,同时它也改变了国际格局。
(四)以史为鉴,情感升华
通过观看《凡尔登战役》 视频,让学生感悟战争的残酷性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让学生树立和平的意识,远离战争珍爱和平。
我通过以上途径来突破本课重难点。
(五)整理归纳、知识建构
让学生自己用知识树归纳本课知识点,建构本课的知识框架。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让学生根据学科特点主动获取信息,提炼知识,建构知识体系,形成规律性认识,掌握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教师进行学法指导,用“一二三四”总结本课。
最后,本课的教学设计适应现代课程观要求,发挥历史的现实性功能,拉近历史与现实、与学生的距离,为使学生成为具有时代精神和历史责任感的新世纪人才奠定基础,真正实现历史学科的课程价值。
五、教学反思
1、课堂上留给学生思考问题、解读问题的时间不是太充足,必将影响到学生的思考效果。
2、讨论的重点还可更多地放在结合实际方面。如现在的美国对伊拉克、利比亚的战争,“斩首”行动等,究竟什么样的行为是恐怖行为?个人所进行的和以国家名义进行的活动性质一样吗?对现在美国的行为如何评价?
高中历史说课稿20
1,厘清有关微课定义的几个问题
1,微课是不是就等于录像课
我的观点:不是,微课和录像课的最大区别是是否有学生,微课可以理解为没有学生、甚至不出现老师影像的微型录像课
2,微课是不是等于微课程
专家的观点:微课程属于课程序列,要求包括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四大范畴;微课是微型课,是微课程的配套资源,包含于微课程体系之中。
3,翻转课堂和微课的区别与联系
我的观点:翻转课堂的精髓是教学过程的前置(课堂学习由在家视频学习取代),课堂教学成为巩固答疑环节;微课是翻转课堂的`组成要素,不一定是课前学,也可以课中学、课后学;不一定是在家学,也可以在学校学
4,微课是教学片断还是片断的教学
我的观点:片断的教学,更侧重于知识点的分解,而非教学流程的分解
5,微课的时长控制
我的观点:不要过多的强调时长,只要是就一个问题而非一整节课的讲授,都应该视为微课(30分钟以下)
2,微课如何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
我的观点:只能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至少目前如此)
1,微课在必修课堂上的应用
(1)借助网络平台的授课:微课可以作为课前或课中自主学习的单元,可以实现自主化、重复化、分层化和互动化
(2)借助非网络平台的授课:类似教学视频的作用,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教学效果的稳定性、教学过程的可控性
2,微课在选修课堂上的应用
(1)选修IB模块教学:连播形式、分段录制,通过班级QQ群、移动存储设备由学生在家自主学习(案例:毛泽东与蒋介石)
(2)各类选修课:知识拓展、职业技能、社会实践、兴趣特长,在新高考背景下(既要必修课程全科开课,又要选修课程开足开齐)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不受开课时间、地点的限制
3,微课在学校个性化辅导中的应用
(1)作业点评(案例:二战的线索)
(2)习题讲解
3,微课录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须注重实用高效,少追求过度的技术包装
录微课不是拍微电影,不需要华美的画面、跌宕的剧情和深情的旁白,只需要实实在在的把教学目标达成
总的原则:录制一段微课不需要投入太多时间,限制在微课时长的3倍左右
2,须注意“虚拟互动”运用,做到“不是在上课却胜似在上课”
要求录制现场虽无学生,却时刻把学生“放在心头”,“挂在嘴边”
——可以是多一些自问自答式的碎碎念、假肯定。例:这个问题同学们怎么看?(停顿几秒)说得太对了!我也是这么认为的……(揭晓答案)
——可以是黄婆卖瓜式的自我营销。例:重要问题说三遍,下面是我独门研制的解题宝典
—可以是虚实结合的课堂批评例如:小明,你不要走神,认真听课!
3,须有足够吸引学生长时间关注的地方
话题选择的趣味性、逻辑分析的严密性、历史学科的深刻性与广博性、语言或者画面的幽默等
- 相关推荐
【高中历史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中历史个人工作总结12-13
高中历史教研组工作计划12-07
高中历史备课组工作总结02-11
高中历史教研组工作计划08-23
高中历史教师工作总结09-12
高中历史教学工作总结09-01
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计划06-04
高中历史教师工作计划11-09
高中历史课改工作总结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