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2024-11-09 稿件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评课稿,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评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1

  改变课程观念

  或者说是教育观念,教师的本职不仅仅是教书,而是“教书育人”,不多赘述。

  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要求:小学教师会教两门课程。

  学生发展:学生是生命个体,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而不是割裂成学科人。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使命:增加生命的厚度,增长生命的意义。

  道德与法治课程应有的观念:道德与法治教材和课程是儿童的,不是成人的。

  其一,采用儿童惯有的语言,而不是成人化的命令方式。包括话题、内容、儿歌、童谣等,主持人、活动的人、教材的生活内容、引导儿童思考的话题和问题。

  其二,课程是生活的,不是学科的。采用儿童生活语言不是书面语言,如公物:“这些是我们大家的”,而不是用科学的概念来解释。避免制造心理距离。关心儿童生活真实存在的问题。课程的目的是改变儿童生活的状态,由当下走向更加美好、更加善的生活,而不是建构知识体系。使儿童养成文明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完成书面作业和考试。

  其三,课程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

  时间上的开放。回望过去,反思当下,规划未来。你想想你有过这样的事情吗,为什么会这样,他们怎样做。由此汲取营养。

  空间上的开放。以德育课程为核心,辐射学生各种活动和教育,如入学教育、班团队、学校大型活动、家庭生活、社区公共空间。

  向学生开放。通过学生学习,完善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

  向教师开放。教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是解释者不是强调学习重点的人,而是引路人,是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结合的引导者,是教学内容的再创造者。

  其四,课程是融合的,不是割裂的`。

  内容之间融合。彼此相互解释、相互融合,以生活为导向,深度融合。如大家排好队与规则。

  多元心理素质的融合。是综合性的实践智慧,只有与情感、意愿、判断、行动结合在一起的道德知识才是有行动力的知识,而不是僵化的知识,这就是生活智慧。

  人与世界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是天人合一,一个人的存在是作为与自然对话、与家庭和谐相处、对社区有所贡献、对国家兴旺有所努力的一个人而存在。人的存在和生活,要实现自我完善。

  多元文化的融合。如各民族文化,如城乡儿童,如主流群体与特殊群体。教学做融合,引导儿童做人做事是根本目的,通过过好生活方式来引导。

  《道德与法治》课不是在教一个知识体系,也不是一些道德法治体系的拼盘。而是将各种知识、现实情景、人类情感、、社会规则、未来志向结合在一起而综合形成的最佳生活判断、行动方式、决策能力等,这是一种教育实践智慧的存在状态。

  知—道(法律)情—感(感受)明—辨(判断)意—志(志向)决—策(策略)技—能(能力)行—动(动手)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在这个社会中,有许多行为规范约束着我们的一言一行,这就是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其实很简单,只要做每一件事都用心仔细想一想,多为他人考虑一点,道德就会伴随在你的身边、

  有一次,我和妈妈到银行存钱,银行里人头攒动,我和妈妈排了很长时间的队伍才轮到我们、就在我们走向柜台时,一位70多岁的老人忽然跌跌撞撞地走了过来、我开始还认为他是有什么东西丢在那里要拿回去,可他还没站稳,就发话了:“请问一下养老保险怎么取?”

  我可不高兴了,明明是我们先来了,怎么让他先办起业务呢?而且这么大人了,先来后到这点道理不懂吗?可妈妈却好像让着他一样,什么话也没说,而且还把身子往一边让了让,妈妈的举动,更让我惊讶和气愤,难道妈妈也不懂这点道理吗?妈妈好象看见了我表情的变化,就悄悄把我拉到一边,微笑着对我说:“你是不是有点不高兴啊?”我用劲地点了点头,气愤地说出了我的想法、妈妈的脸色立刻变得严肃起来,对我说:“你这就不对了。虽然先来后到是规矩,但是他毕竟是位老人啊!而且他跌跌撞撞,必然有重要的事情、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种道德的表现,所以我们必须要让着他,尊敬他。”我这才点了点头、妈妈的表情终于由严肃化为轻松,“如果你也是一位老人,你愿意为这么一件小事而和别人争吵吗?”我不好意思地摇了摇头。这是,那位老人的事已经办好了,正招呼我们过去,他这时向我们解释:“刚才真对不起,我有点急事,让你们久等了!”我笑着说:“没关系!这不算什么!”同时,我也看见了妈妈赞许的目光、

  可见,道德还能让社会更加和谐,幸福,美满。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2

  听了顾xx老师所上的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九课第二框《法律保障生活》一课,我认为亮点较多。顾老师首先从上节课学习的知识点——法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入手,让学生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说出自己对法律的感受,从而导入新课。接着以一副十字路口交通混乱图片开始了对法律特征的探究。整堂课以时政背景材料为载体,以问题探究为龙头,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给人的感觉是环环相扣,有条不紊。从整体上说不失为一堂成功的常规课。

  该课之所以说是一节好课,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得出的结论。

  一、任务目标定位准确

  理论联系实际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原则。但选用什么样的时政材料,这同样体现了一位教师的选材能力。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而且必须要有对“时政的敏感度”,哪些时政将会成为考试关注的热点,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没有这种敏感度,就不是个合格的道德与法治教师。这节课主要围绕着法律的`三大特征为主线贯穿本堂课。

  二、情境材料的选用精

  道德与法治教师也要学会如何把时政热点转换成课堂教学资源,并把时政材料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出正确的问题。老师们可以看到:对一段同样的时政材料,有的教师所出的题精要,有的教师出的题很表面。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材料,呈现给学生的也必须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材料和问题。这节课顾老师所选用的材料,比较“精要”。在导入中主要运用图片:法律制定机关、国家强制力、高官落马等不仅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时代性、时效性强,针对性强。

  三、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这节课,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不只是简单的教材知识的罗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识的重组和整合,并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分析现实问题。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顾老师的课一直在努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同时,整节课始终体现着“互动、合作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课堂探究意识浓。同桌讨论和小议次数较多。

  四、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教学设计实质是一种教学的预案。它不同于房屋设计图,可以在教学进程中不断地加以修改、补充、调整。在预设中生成知识和能力,而又在生成中不断调整预设,形成一种“创生”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本来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正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不断互动,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创生出一节优秀的课。在这过程中,学生受益了,教师也在教学相长中获益。而这也就是“教学的魅力”所在。顾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点拨,不仅使学生能得到“答案”也能得到“途径”。

  下面我提几点建议:

  课堂上教学氛围、师生关系很融洽,如果教师教学能进行适度的学科渗透,教学效果将会更好。其次,在分析问题时,让学生不仅动脑,而且结合题目动动手动动笔,我想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课堂结束前教师应作全面深入课堂小结。本堂课此环节较为薄弱。

  以上评课仅是我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3

  《这些是大家的》是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本学期有幸听了区道德与法治优质课竞赛。本课的教学以“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作为教学的基本理念。下面谈谈个人浅薄看法:

  1、贯彻生活化的原则。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章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在本堂课中,教师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实际情况为主要的内容开展活动,针对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学生的交流、探讨、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1)调动生活中的经验。让学生说生活中的公用设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生活经验与课本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使面对学习主题感到有话可说,因而乐于探究,善于,政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深切感受公用设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充分利用好生活中的事例,为达到教学目的服务。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已身边爱护公物的真实事例,让学生积极发言,通过积极岁与,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2、积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扬了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才有可能拉近师生间的感情距离,学生才能有话说,有真话说。

  商榷点:

  ①如何正确地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通过教师在一个个问题的“开导”下,采用“一问一答”的模式,让学生的思维跟者教师在转,削弱了的'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缺少对学生多元化的激励性评价。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了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却忽视了对学生激励性的评价,因为只有通过学生激励性的评价,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充分地张扬。

  ③教学的形式比较单,致使蔡个课堂氛围还不够轻松、活跃。

  ④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注重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的同学,忽视了反应较慢的同学的参与,教育对象的全体性。教学环节不够严谨,教学语言不够简练,有重复罗嗦的地方。

  第一次备课后是在我班试讲的,只是按照教材的编排来讲,让人有一种这就是一节干巴巴的要传授些知识,要学生懂一些必须懂的道理的课堂,一方面我班的学生的交流能力和思考深度都不足,但也从其中看出学生对于这样的平淡并且充满了一种无感情的课是缺少感触的。或许也可以换句话说,学生不喜欢这样的课,这样的课对于他们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又怎么会有感想呢?

  这次试讲后,我们都发现了课件的页面太过灰暗,并不能起到促进学习的作用,反而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感触,同时,道德与法治课如果只是单纯的传授与说教,只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无趣厌烦,而只有调动更多的表现形式,才能真正地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也才会让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让学生更愿意投入到老师展现的丰富多彩的材料之中,也才能在活动中体验到更多。换句话说,谁说形式不重要呢?我们很多事情的失败孰不知都是因为不注重形式忽视形式的结果呢?这次试讲后,我们都发现了课件的页面太过灰暗,并不能起到促进学习的作用,反而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感触,同时,道德与法治课如果只是单纯的传授与说教,只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无趣厌烦,而只有调动更多的表现形式,才能真正地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也才会让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让学生更愿意投入到老师展现的丰富多彩的材料之中,也才能在活动中体验到更多。换句话说,谁说形式不重要呢?我们很多事情的失败孰不知都是因为不注重形式忽视形式的结果呢?

  接下来刘老师又经过了第二次备课,我们共同交流后,又在二班进行了第二次试讲,通过此次试讲,你分明就感觉到这节课因为形式的多样化分明变得更加饱满,学生的参与度也更高,我想不仅仅因为学生本身学习兴趣的原因,因为改变,让课堂变得立体化,也让学习的内容更具研究性更具趣味性。同时,我们也体会到如果在学生书写时加上一个舒缓的古音乐,那么更能让学生有一种愿把自己的身心投入到书写优美的汉字中的感受。经过两次试讲后,刘老师对于课堂的脉络更加清晰,她在本班上课时,你分明感受到她的那种对于课堂把握的轻松自由度,同时,你也分明感受到她们班学生的那种积极学习与交流的开放性,老师与学生分明达到了一种情景交融的状态中,学生的思考透彻通透理解深入具体,你简直觉得他们就是一种思维与思维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对接。生生师生之间的这种水乳交融让你觉得你分明就是看客,而他们的交流是你无法深入更是无法参与的。

  而在课堂中的每一个人都分明有一种不由自主的情感与思想的提升与深刻,我想,或许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想追求的那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至高境界吧!

  没想到道德与法治课还可以上到如此程度,更没有想到学生与老师的那种忘我的投入,你分明感受到的是生命与生命的灵魂在对话,你分明感觉,当你用心做事时,你才能真正地唤起更多心灵的感应。

  以上评课仅是我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这学年通过参加听课和评课一系列活动,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传统的课程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这种一个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教学活动应是一种相互交往。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正好符合新课程中的探究—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课堂中的活动应是教师在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教师真正地成为引导者,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在开学初的第一节思品上进行了班委干部改选。我选择了真真正正地进行一次学生自己选举班委会的活动,教师只对选举程序做说明和解释,然后放手让学生去做,让学生懂得自己应有的权利,并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4

  为进一步推进初中新教材《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工作,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20xx年4月27日上午,由行唐县文教局教研室组织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活动在行唐县第一中学初中部进行,活动由教研室道德与法治教研员陈莲英主持,七八年级道德与法治老师参加了此次活动。本次教研活动,首先是由七年级教师卢成成执教七年级下册《憧憬美好的集体》一课。执教老师学科知识扎实,她在课堂上用新颖有趣的教学环节吸引孩子们,课堂上气氛活跃、亲切,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及老师们的肯定。

  课后,大家对此课进行了集体教研。卢老师先谈了本课的`教学设计思路,预设所要达成的教学目的,课后的感受等。大家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围绕课程改革主题进行思考,各抒己见。大家经过一起探讨研究,对本课的教学有了更深入更清晰地解读。 最后教研员陈莲英结合本课,就新教材使用和课堂常见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并就教学中从学生实际出发,实施整合式教学策略,建设有效课堂进行了主旨发言。

  此次教研活动,给老师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机会,达到了相互切磋与共同提高的目的,是一种有效的教研方式。与会人员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有很强的针对性、实效性,对自己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5

  下午,有幸听了周老师的《我们的学校》这节道德与法治课,周老师与学生融洽的课堂的关系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下面谈谈我感受。

  在极其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在学生依依不舍的目光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了《我们的学校》一课的学习。回顾整个教学活动,我感受最深的体会──就是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采用研究型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了求知过程的探究者、主动的学习者,老师则只是比学生多些经验的求知者,师生关系更为民主、平等;教学已不拘泥于课堂40分钟,而是需要教师有“课堂教学+课外信息”的意识,重在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型学习”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本课,教师采用的就是研究型学习的方式。

  针对三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培养研究学习的能力这一特点,结合本课的教材内容,教师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了课前学习研究和课内汇报交流两部分。课前,教师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学生自由组合成了三个学习小组,并从“不同地区的学校、不同时期的学校、不同类型的学校”三个课题中,自己选择出本组的研究课题。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研究学习的能力方面。教学中,教师积极地与学生的想法相互动,就学生没有谈到的问题,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给他们进行补充介绍,让学生从自己的经验里悟得知识;对学生汇报的时间及时进行调控等,也都是教师主导作用潜移默化的体现。

  纵观整个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居高临下的命令式,而是带有了朋友间对话的特点──是双向和交互作用的,而不仅仅是单向的信息传递。教师尽可能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和交往者,让学生有话敢说,消除师生间的心理紧张气氛,让学生好学、喜探究的天性发挥出来,从而乐于学习。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6

  非常荣幸听了了《大家排好队》第一课时。听完两位学科带头人的新教材解读讲座和研修班成员的交流指导,也进一步加深对部编版新教材的理解。下面,简单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整体性把握教材核心主题

  面对新教材的内容,作为教师首先应从整体上认识教材,明确教材的核心主题是什么。每一课教材内容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存在于一定的单元主题,而单元的主题也是围绕一定的教材编写理念。比如二上道德与法治教材,整册教材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公共意识、培养公共能力,分散到四个单元的教学中。所以在教学中,要弄清一课的.教学目标,必须联系单元甚至整册教材的整体目标。比如,教师在备《大家排好队》这一课时,一开始简单地认为排好队仅仅是个人文明好习惯的培养,但在仔细读了新教材的教参解读和教学师父的指点之后,突然茅塞顿开,原来我们教学还要有长远的眼光,更要懂得整体性架构和理解教材,这样才能真正地达到潜润学生成长的目的。

  二、灵活把握教材内容

  两位学科带头人的单元教材解读与建议中,无一不提到教材中的各个版块内容使用问题,教材仅仅提供一个范本,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各个学校、地区的学情来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内容怎么用、何时用,还取决于本节课教学的目的。比如说教材中的副版教材,有的是补充教材内容,有的是递进深化目标,在使用时必须有目标意识。

  三、清晰目标,深化体验

  一堂课应明确这几个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指向的是教学的目标,一堂课是解决什么问题的,在备课时叫应该明确,在上课时要牢牢记住这一。“教什么”是教学中的具体内容,“怎么教”的是教学的具体手段和策略。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以通过观看视频来体验,可是却忽视了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学生无法从视频中感同身受,也就不会对排队的意义有深入了解。道德与法治教学本身就是活动与体验的课程,任何道德与意识的生长必须发自内心的感悟。

  四、注重生活智慧的培育

  德法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最终培养的是学生的生活智慧。在每一次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生活智慧的培养,比如在《大家排好队》这一课,不仅要帮助学生认识排好队的意义,还要指导学生的生活问题,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进行思辨,引发学生对未来的生活的思考,最终指导生活中的问题。

  本次研训活动,我不仅进一步认识理解了新教材,更是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有了一定的审视。教学中,我的“问题意识”欠缺,总是问题引导不到位,对于教材内容具体把握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思考。今后,一定要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争取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7

  本次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展现出了深厚的专业素养和独特的教学风格,为学生们呈现了一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精彩课程。以下是对该课的几点评价:

  教师在课程设计上,紧密围绕道德与法治的核心内容,通过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案例,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法治意识和道德观念。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重点知识。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灵活运用了讲解、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得课堂氛围生动活泼。特别是通过角色扮演环节,学生亲身参与,深入体验,对道德规范和法治要求有了更加直观、深刻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平等、开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了尊重与信任,也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索、积极思考的`潜能。通过师生互动,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此外,教师在课程结束时,还进行了总结回顾,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布置了相应的课后作业,以巩固和拓展学生的学习成果。这种前后呼应的教学设计,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更加完整、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始终保持着良好的教态和亲切的笑容,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这种积极、向上的教学态度,不仅感染了学生,也提升了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

  本次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师生互动、课堂氛围等方面都表现出色,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充实、有趣、高效的学习平台。相信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们一定能够收获满满,不断进步。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8

  在本次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以生动的案例和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成功引领学生们走进了一个充满思考与感悟的学习空间。现将评课内容整理如下:

  教师的课堂导入环节设计巧妙,通过一个简短而富有启发性的故事,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兴趣。这样的导入不仅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了新的学习旅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将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法律知识变得直观易懂。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和参与度。同时,教师还注重引导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让他们在互动交流中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值得称赞的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始终保持着耐心和亲和力,能够及时发现并解答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不仅营造了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也让学生们感受到了被尊重和重视。

  此外,教师在本节课中还巧妙地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具体的事例和生动的讲解,让学生们深刻理解了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这样的教学安排不仅有助于学生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也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在本节课中也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例如,在课堂时间分配上,教师可以进一步优化,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充分的展开和深入的`探讨。同时,在引导学生们进行思考和讨论时,教师也可以更加注重启发性和引导性,鼓励学生们提出更多具有创新性和深度的观点。

  这是一堂充满活力和教育意义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展现出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智慧,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充满启迪和成长的学习平台。相信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们不仅能够学到丰富的知识,更能够在心灵深处种下真善美的种子。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9

  xx老师的这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整体呈现效果出色,有诸多值得称赞之处。

  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对教材把握精准,重难点突出。所选案例紧扣教学内容,贴合学生生活实际,无论是校园中的文明现象,还是社会上的道德事例,都能巧妙地引导学生思考道德与法治的内涵。例如在讲解xx知识点时,引入了xxx案例,让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也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道德与法治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师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通过巧妙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在课堂上,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如“当你遇到某种情境,你会怎么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小组讨论环节设计合理,学生们热烈讨论,各抒己见,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多媒体的运用恰到好处,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图片等方式,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使课堂气氛活跃。

  教师的教学素养很高。教态自然大方,语言简洁流畅且富有感染力。在讲解知识时,声音洪亮清晰,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与学生互动时,语气亲切温和,营造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而且教师能够关注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鼓励那些平时不太发言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从教学效果来看,这堂课目标达成度高。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思维活跃,对道德与法治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通过课堂练习和最后的总结,可以看出学生们已经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培养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

  当然,这堂课也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在时间把控上,可以更精准一些,给最后的总结环节多留一点时间,让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来梳理本节课的知识。不过,总体而言,这是一堂非常精彩的道德与法治课,为我们提供了优秀的教学范例。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10

  在本次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以生动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讲解,为学生们呈现了一场知识与思想的盛宴。整个教学过程流畅而富有感染力,充分展现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独特魅力。

  课程伊始,教师巧妙地通过一段贴近学生生活的视频引入主题,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这种贴近实际的教学方式,不仅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也让学生们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随后,教师结合具体案例,详细剖析了法律与道德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引导学生们深入思考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了学生们的思维活力。学生们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课堂氛围十分活跃。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课堂参与度,也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此外,教师还巧妙地融入了情感教育,通过讲述道德模范和法治先锋的事迹,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种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道德与法治的深远意义,也激发了他们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力量的决心。

  本次道德与法治课堂是一次成功的教学实践。教师以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的讲解和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方式,为学生们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意义深远的道德与法治世界。学生们在课堂上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在思想上得到了洗礼和升华。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会将所学所得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成为有道德、懂法律的新时代青年。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11

  在本次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以生动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讲解,为学生们编织了一幅幅关于道德准则与法治精神的知识画卷。整堂课氛围积极,内容丰富,不仅加深了学生们对道德重要性的理解,还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法治观念,为培养良好的公民素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课程伊始,教师巧妙地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如校园中的诚信考试、网络空间的文明交流等,引导学生思考个人行为与社会规范之间的联系。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迅速投入到课堂讨论中,主动探索道德行为背后的深层意义。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学生们在互动中深化了对道德准则的认识,学会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准则,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

  随着课程的深入,教师将话题转向法治教育,通过解析真实法律案例,如未成年人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等,帮助学生认识到法律不仅是约束行为的框架,更是保护个人权益的坚实盾牌。教师采用问答、辩论等形式,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法律意识。学生们在热烈的思维碰撞中,逐渐明白了法治社会的重要性,以及作为公民应遵守的`法律义务和享有的权利。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教师还巧妙地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强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追求与道德法治教育的内在联系。通过讲述英雄模范的事迹,如抗疫前线医护人员的无私奉献、科学家们的潜心钻研,激励学生们树立远大理想,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

  这堂道德与法治课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授,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道德是内心的灯塔,法治是社会的基石,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和谐社会的基石。通过这堂课,学生们不仅收获了知识,更在心灵深处种下了正义与善良的种子,为成为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12

  这堂道德与法治课是一次成功的教学实践,有着诸多值得称赞之处。

  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精准,围绕核心知识点展开了丰富且有深度的讲解。选取的案例紧贴学生生活实际,无论是校园中的文明现象,还是社会上的道德事件,都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从而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的内涵。而且,教学内容逻辑清晰,从道德的基本概念到法治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逐步深入,层次分明,引导学生在思想上搭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们针对具体案例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思维碰撞,主动思考道德与法治问题。教师还运用了多媒体资源,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一些抽象的法律概念和复杂的道德情境,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和理解。同时,教师善于提问,问题设计巧妙,有启发性,引导学生不断探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上,这堂课也表现出色。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道德和法治对个人、对社会的重要意义。学生在课堂结尾纷纷表达了要遵守道德规范、做守法公民的决心,可见这堂课已经成功地在学生心中种下了道德与法治的种子,为他们今后的行为和思想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师教态自然亲切,语言简洁流畅,对课堂的把控能力强,整个教学过程流畅有序,充分展现了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较高的专业素养。总之,这是一堂高质量的道德与法治课。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13

  xx老师执教的《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不乱扔垃圾》;《远离危险》几节课。下面我就说一下观看这几节课后的一些小感想。首先,《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这一节课,这一节教师准备充分,形式多样。学生学有所得,受益匪浅,既提高了认识,又学会了技能。整个教学设计很有特色,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创造性地得用教师本身,效地开发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提高了教学效益。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启发引导到位,课堂十分活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学得轻松愉快,真正做到感情真、体验深、目标明。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基础、以科学为依据、以活动为主线的教学特征,突出了新课程的理念,让人耳目一新。

  活动目标在整个活动中体现得很好,全部活动都围绕着目标在开展,每个小活动的目标都清楚、明确,且相互衔接得十分流畅,力图让学生去感受、理解眼睛的重要性和科学的用眼方法,纠正不良的用眼习惯等;在活动过程中,开放性地利用教材,并有针对性地将之与有关资料结合,扩展了教学内容。如将教材与反映全国、全省和东营市的中小学生视力情况的数据结合,与班上视力不良学生的人数结合,有利于拉近视力问题和学生的距离,加深教学内容的现实感、紧迫感;注意归纳学生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能够掌握要领。如在和学生谈论了预防近视的话题后,用一首朗朗上口、容易记忆的儿歌巧妙地把要点加以总结;重视实际地提高学生必要的技能,而不是停留于口头议论。如别开生面地和学生共同动现场面对面地指导,让学生明确了做眼保健操的程序和动作要求;注意把课上课下连接起来,而不是认为上完课就是活动的终结。

  其次,《不乱扔垃圾》一些想法。听了张老师的这节课真是让我受益匪浅,整堂课给人的'感觉就是干净、利落、有趣。首先在导入上张老师利用自己的家乡荣成的美丽风光带给大家一种精神享受,然后又利用被污染后的画面让大家通过对比的方法来感受垃圾带来的危害;继而让学生思考应怎样处理垃圾/处理垃圾的方式可分为三种: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随后在生活廷伸这一环节中,张老师让学生把生活中的垃圾分类,送回各自的家,调动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在活动中对于有些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及时点拨,让学生轻松学会了新知.在谈论了以上话题后张老师也用一首儿歌把重点加以总结;让学生更容易让住乱扔垃圾的危害和爱护环境的重要性。

  本节课李老师通过新的授课方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后,自己研究自主交流,教师适时点拨的新型教学理念让学生切身体会到遇到危险时应怎样远离如果在避免不了时应如何自救,这节课合理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相关文章: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09-07

道德与法治评课稿02-23

道德与法治评课稿10-29

道德与法治的评课稿08-18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通用05-23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精品)05-09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4篇09-05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精选15篇)08-24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9篇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