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初步认识》的评课稿

2023-11-29 稿件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评课稿,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课堂教学,对探讨课堂教学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该怎么去写评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分数的初步认识》的评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分数的初步认识》的评课稿 1

  今天听了陈老师的课我觉得这节课,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别,学生初步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陈老师这节课能很好地把握教材,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起点,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情境,并通过自主探索、实践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认识几分之一的学习全过程,感悟分数的含义,能直观地比较分数的大小等。整节课能准确把握目标,导学生主动学习,具体表现在:

  一、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的过程

  通过这节课可以感受到陈老师不是在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在教,站在教改的新理念的高度上驾驭教材,设计中力求体现新课程强调的体验性学习,创设了让学生去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写一写等情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示出自己所发现的分数。不仅让学生用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用身体去亲身经历,用心灵去感悟、体验,其中一个重要理念就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的智慧受到挑战,从而实现有效学习。教师都能够以建构理念为依托,在原有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使学生创造力、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他们主动地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和对事物的理解。

  二、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人教版的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定位为:本册教材主要是利用直观的方式,使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动手操作的方式,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大小。陈老师这节课目标定位准确,紧紧地抓住目标,层层落实。整节课,学生的学具能合理多次使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有层次的练习设计是提高有效课堂的保证。

  练习设计中,有基础题,稍难题,提高题,上不封顶,下能保底,是值得我学习的。有了扎实的双基,才带来拓展练习中意外的惊喜。在最后一题中,学生都能游刃而解,这就真正完成了教学内容。

  《分数的初步认识》的评课稿 2

  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分数,相对整数有很大的区别,意义抽象,表达准确比较困难。通过邓老师的教学过程,使我对本节内容有了新的认识。

  一、联系平均分引入新课,过渡自然。

  本节内容大部分教师都采用这样的导入方法,但邓老师在这里,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分数和整数的不一样,而且还在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的表达上对学生加以规范,我想这样对学生后面叙述分数的意义有很大的帮助。

  二、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描述粉饼的过程是,有小朋友说出每个小朋友分的二分之一。这时,教师追问,正方形的二分之一和刚才月饼的二分之一大小一样吗?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本中的描述,将重要的读出来、重读。随后教师点拨是这块月饼的二分之一。如果教师在这里能让学生比较自己的说法和书上有什么不同,我想学生会对“这块月饼的”理解的透彻一些,或许引导学生发现与分到整数个的结果的描述有什么不同,由此来理解分数与整数表示意义的不同。

  三、有效预设将错误扼杀在摇篮中。

  学生在读分数时会读,但写出读的方法时经常会大小学混淆,教师在课上故意出错引起学生注意吧,我想学生在练习时这样的错误会很大程度的降低。

  四、多问为什么,激发学生的思考。

  分数是1说明什么?分母不一样说明什么?为什么是四分之一不是六分之一?

  等有价值的提问很好的帮助学生巩固了对分数各部分的理解。

  五、练习给学生充分自我展示的平台,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

  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群体的积极性。在形象的图形帮助下进一步巩固了对分数的认识。

  建议:练习中多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折法并说说为什么用这样的分数。练习中有一题中出现卡通动画,建议删去。

  《分数的初步认识》的评课稿 3

  听了刘老师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节课后,我科的老师评课后都觉得受益很深。刘老师自然的教态,亲切的语言,机智的引导都在这节课中发挥出来,下面谈谈我们的一些感受。

  一、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入手

  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兴趣是重要的。教学时,刘老师从熊妈妈分月饼入手,从分4个月饼到两个,再到分一个,复习平均分的概念时得出每只小熊分得2个、1个、半个。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 然后出示分数二分之一,这样对于分数的认识放在了一个宽广的背景下来学习,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个1/2来表示。

  二、加强直观教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让学生动手折出1/2和1/4,直观比较它们的大小。课件显示唐僧分月饼的过程,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

  三、问题设计有趣味性

  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强,教师在学生认识了1/4。让学生用纸折出1/4后,给学生的折法起了他自己的名字,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纷纷折出了其它折法。在比较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时,起初,学生对分数的比较这一知识停留在比较表面、比较肤浅的水平上。他们用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比较分数,教师也不做出判断,而是利用学生喜欢听的故事,将知识蕴于故事中,在听故事、看课件演示中,使学生主动得构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当回过头来再比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都笑了。而教师也不必再多说什么,学生已经自己推翻了先前的认识。

  这节课总的来说上得很好,这里提一点小小的建议:

  教师在总结比较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时,用了一句比较长的话来填空,学生可能理解不够,完成的效果不是很好,如果教师在学生填完后在让学生用一句比较简单的句子来总结,如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分母越大,分数越小。这样的效果也许比较好。

  《分数的初步认识》的评课稿 4

  我觉得胡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尊重学生的知识体验,找准学生新知的“最近发展区”。

  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主建构过程。教学时,注重从学生的这一数学现实出发,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创设具体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知识体验,促进他们有效地开展建构活动。

  2、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

  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教材不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不再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而是提倡教师依据自己所追求的,想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如胡老师把生活中的“汽车标志”、“国旗”“巧克力”和一些生活中的图片等搬入认识分数的课堂,可以说这些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细枝末节”,放置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场景中简直不值得一提,但我们惊喜地发现,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生活事物,成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感悟数学价值的有效载体。学生从这些生活画面中,不仅联想到了等分数,更重要的是结合具体表象辩证地体会到了其中的数学算理。这样的设计更贴近生活,而且将知识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

  《分数的初步认识》的评课稿 5

  尊重教材而不受制于教材,使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方面教师做了大胆的尝试。首先在情景导入时选用了学生熟悉的分鸡翅,分可乐和分比萨的生活情景,课一开始就有一股浓浓的生活味。在感知1/2时教师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喜爱的蝴蝶、枫叶等图形,让学生充分体验并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此情况下把教材中“涂一涂”一题作为选做内容,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与开放性,取舍得当。数概念教学就其本身对学生而言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为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的同时,还为每一个孩子准备了彩笔、正方形纸,一张圆片纸和各种图形纸,给了学生充分感知的素材。分数“1/2”作为第一个让学生认识的分数,教师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感知材料,有圆片和各种图案纸。正方形的纸使用也十分充分,同一分数不仅可以折法不同,还可以在同一折法下表示不同的分数,并发现其变化规律,可以说将其使用发挥到了及至。

  韩志华老师:活动探究为主,多种学习方式有机融合,体现小班化教学下的互动学习优势。

  知识不能是被动地接收,必须由学生主动获取。教师让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内经历了分数的产生、发展,并形成了初步的分数概念。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运用动手实践,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不同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眼、耳、手、脑不同感观的参与,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中“创造分数”这一环节,引发了学生的思维风暴,课堂生成丰富,是设计中不可多得的亮点。教师在概念建构中三次最主要的活动。其一: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图形的1/2,重点展示1/2的不同分法。其二:折一折,画一画的方法表示正方形纸表面的1/4,重点引导学生用语言正确的表述。其三:折出四分之几的分数,从而归纳出怎样的数是分数。三个活动各有侧重,又有联系,层层推进,其设计体现了让学生的活动中学习数学的课改思想。教师组织活动井然有序,学生交往充分,思维灵动,师生情感融洽,展现了小班教学的民主和和谐。

  《分数的初步认识》的评课稿 6

  今天,我听了丁杭缨老师的《分数的初步认识》,给我有以下的感触:

  1、尊重学生,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丁老师从始至终都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与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的.一开始,丁老师就问学生“你觉得今天我们会学习什么?”给我最有感触的是这样一句话——当时黑板上有学生的板书,当老师的要写板书的时候,那个地方正好被学生的板书挡住了,需要擦掉,那时丁老师就说了“我现在能不能把你写的分数擦了?”这句话不仅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还体现了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

  2、教学过程动态生成:本节课,从折图形——画折痕——画阴影——分类——平均分——得出分数——写法、读法——意义——生活举例——折其它分数——到说说表示的意思结束,在轻松、和谐、平等的环境中,动态生成,没有一点感觉上教师硬性的将学生的思路拉的现象。一路上给人的感觉好象是顺水行舟,行云流水一般。

  《分数的初步认识》的评课稿 7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掌握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学生第一次碰到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吴老师在教学中创设了一些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景,使学生在主动的操作活动的基础上,感悟理解分数的含义,充分体现了“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的`教学观念。主要有以下特点:

  1、创设情境,感悟知识

  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知上的突破,为了给学生搭建突破的平台,教师在课的开始,借助“兄弟两个分苹果”的事例,引导学生感知从整数表示两个苹果,一个苹果,到两人分吃一个苹果怎样表示,自然地将分数产生在平均分基础上的事实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增强了数学知识间的联系,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再如,学生认识了分数后,设计了“小猴和小猪分吃西瓜”的故事情境,增强了学习的情趣性。

  2、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的过程

  通过这节课可以感受到吴老师不是在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在教,站在教改的新理念的高度上驾驭教材,设计中力求体现新课程强调的体验性学习,创设了让学生去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写一写等情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示出自己所发现的分数。不仅让学生用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用身体去亲身经历,用心灵去感悟、体验,其中一个重要理念就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的智慧受到挑战,从而实现有效学习。教师都能够以建构理念为依托,在原有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使学生创造力、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他们主动地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和对事物的理解。

  3、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和主动建构

  “分数”对于学生来讲是抽象的,因此,吴老师在教学中时刻注意将分数的认识与图形的操作活动相联系,发挥动手操作在学生主动建构中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学生在用正方形纸折1/4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对不同折法的比较,进一步加深了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学生在用圆折一个喜欢的分数这一实践活动中,每人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提高,获得成功后的体验,进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分数的初步认识》的评课稿 8

  听了金老师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感触颇深。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准确把握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具体表现在:

  一、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

  金老师在教学中,从一个判断入手“把一张纸分成两份,每份是这张纸的一半”从而引出平均分的概念,再从中引出分数的概念。显然她是经过多番思考的。每个学生学习数的基础不同,对分数的了解程度也不尽相同,通过判断,指导书写,指导认读,完善学生对分数的认识,经过这样一番系统的整理,让学生充分感悟分数的含义,认识、理解分数。

  二、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利用直观的方式,使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动手操作的方式,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大小。金老师这节课目标定位准确,紧紧地抓住目标,层层落实。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尽管学生在正方形纸上折出了几分之一的分数,但是学生在比较学生大小时,还是受到整数认识的影响,教师通过举牌游戏,利用学具袋中大小相同的塑料圆片来感知分的分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的比较。

  三、注重开展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金老师摒弃了“师生问答”的传统教学模式,组织、引导、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在说一说中强调平均分,进一步体会分数的意义,给学生一个充分自我展示的平台,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由单一被动式接受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转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群体的积极性。四、与生活紧密联系

  从喝水问题到在法国国旗,巧克力,五角星中找一找分数再到王爷爷家的菜地,都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在课的结尾之时又展现亮点。

  《分数的初步认识》的评课稿 9

  本课的容量比较大,在一节课上要完成这些教学内容,又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是很不容易的,这对于授课老师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听完刘老师的这节课,我感受良多。

  一、优点。

  (一)课堂结构完整,环节过渡流畅。

  刘老师用谈话导入课堂,提出“猜一猜明明带了几块月饼?他们怎么分”孩子们根据生活经验自由回答,由分许多块到分一块,由能整个整个地分到不能整个整个地分,引出“平均分”,为新知学习做好知识铺垫,然后提出“一半”可以用另一种数表示出来,自然而然地引出分数。通过说一说、折一折、涂一涂等方式对分数二分之一进行充分地认识和理解,在此过程中提出什么是分数,以及分数的读写以及各部分名称和含义。再由孩子自由创造出其他几分之一的分数,整个过程自然流畅。最后通过有层次的练习设计,辨析、填空、讲故事等,题型多样,层层递进,几分之一分数的大小比较也在这个过程中进行了渗透,孩子们在愉快轻松的氛围里巩固了新知,做到了寓教于乐。

  (二)以生为本,注重操作活动与语言描述相结合。

  《课标》指出要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直接的数学经验,学习二分之一是学习其他分数的重要基础,操作显得尤为重要。刘老师在导入新课的时候,通过平均分“一块月饼”的动手操作,向孩子们演示了怎样平均分,这为后面孩子自己创造几分之一的操作活动做了铺垫。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先让孩子自己说,提出要求后再动手,展示作品时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表达自己的想法,把图形与含义描述结合起来,帮助孩子直观地理解分数,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根据学生的叙述,刘老师把关键词板书到了黑板上,就是“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二份,这样的一份就是二分之一”。初始概念课的教学,学生在表达方面是存在问题的,刘老师这样做等于是给了孩子们一个拐棍,一个支撑,一个提示,学生对着她的提示来进行表达,不会杂乱无序,整个过程操作井然有序,表达流畅,活动达到实效。

  二、对本节课的几点思考

  (一)是否可以采用情境导入的方法,直观明了。就采用课本上平均分月饼的那个素材。结合PPT的播放把孩子带入情境当中,先从整数来分,比如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月。再来把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月饼。再到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几个月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在此基础上引出二分之一。学生的学习是建立在他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的。在他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就像小树一样不断的长成。那么,本课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是什么呢?孩子们是有分东西的经验的,他的经验就是平均分,在平均分月饼的过程中产生新的知识。二分之一是在具体分物的基础上来认识的。

  当然也可以利用除法平均分的示意图,让学生填。引出二分之一后,教师板书。并把二分之一的读法写在旁边,让学生跟着一起读二分之一,先读会。那时候还不能说这就是分数。接下来提问学生:大家回忆一下刚才的二分之一是怎么得到的?在孩子表达的基础上,我们来练习这个二分之一,提醒学生注意平均分,我们可以给他一个图,让学生判断:“下面的涂色部分是它的二分之一吗?学生判断时说明理由。既然都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不一样大呢?所以引起学生注意要平均分,还一种情况就是任意分。然后告诉学生,我们今天学的数就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接下来的一组练习。就是不同图形的二分之一让学生进行判断,表示二分之一是为什么?你怎么知道的?让学生概括出来,二分之一就是平均分成二份中的一份,这一份就是二分之一。

  接下来过渡到别的分数,比如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这个时候老师就以PPT的形式出现,让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是几分之一。学生互相交流时要思考: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从而引出分数的分子与分母。老师在写学生说的分数时提醒学生注意:看清楚老师先写的.是什么,后写的是什么。为后面分数的写法作铺垫。写那横线的时候,就说这叫分数线,他表示的意思是平均分,要写平,把“平均分”也板书在黑板上。接着,学生会说写的是分数下面那个数,然后告诉学生这叫分母。然后提示学生:这个分母告诉我们什么?分母就是我们平均分的总份数,写在黑板上。最后写分子,让大家看一下这个分子指的是什么?因为有图文对照,很容易发现这个分子就是涂色部分,就是我要表示的那一部分。

  (二)整合资源,渗透几分之一大小的比较。也就是对例3的处理可以稍作调整。刘老师将这部分设计到了练习题里面,通过讲“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渗透几分之一大小的比较的教学,虽然富有童趣,但时间稍显仓促,而且三年级孩子主要以直观想象思维为主,这里单凭语言讲述,不利于孩子们自己发现总结。如果把前一个在巧克力上找分数的练习结合起来,有直观图的变化演示,孩子们应该很容易总结出“随着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变得越来越少”,也就是分母越大,分数就越来越小,然后可以让孩子自己举例来证明,从而感悟分母的变对分数大小的影响。

  (三)评价语可以再丰富一些。常话说孩子的进步是夸出来的,亲切的微笑,真挚的激励会让孩子在数学课堂上获得成功的体验,让他们积极地参与课堂,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刘老师也有对孩子的评价,但可以再具体些,指向性更加明确些。比如孩子操作后展示几分之一的作品,可以表扬孩子“你的动手能力很不错!”“你的方法与众不同!”“你不仅涂的对,还说得很流畅!”“你的概括能力很强!”等等。当然也可以采取学生自评的方法进行评价。总之作为老师,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孩子优点的眼睛,并且表扬要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这样能让孩子对数学学习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对孩子的学习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总的来说,刘老师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学生在本节课上不仅学会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到了数学思想,更积累了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可以说将“四基”落实到位。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课堂是灵动的,有生成,有变化,刘老师能根据孩子的情况随时做出反应,是一位有教育机智的老师。俗话说“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愿我们的老师每每走出课堂都会感到遗憾,因为这样才有反思,才会弥补那些“遗憾”,从而使我们的课堂变得完美。

  《分数的初步认识》的评课稿 10

  11月6日,刘凤芝老师在三年级三班执教《分数的初步认识》,课后数学组刘红红、王书香、徐淑娟、张玲、张卉、魏冬丽、丁春涛等老师参与了评课。整堂课教学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内容充实。《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 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别,学生初步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周老师 这节课能很好地把握教材,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起点,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情境,并通过自主探索、实践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认识几分之 一的学习全过程,感悟分数的含义,能直观地比较分数的大小等。整节课能准确把握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具体表现在:

  一、准备充分。

  “凡事预则兴,不预则废”。教学设计、学具、课件,刘老师都做了很好的'准备。

  二、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的过程。

  通过这节课可以感受到刘老师不是在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站在教改的新理念的高度上驾驭教材。首先结合已有生活经验,平均分肯德基,为新知作铺垫,从分月鸡翅与可乐出发,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描述分鸡翅和可乐的过程引导比较到位。其次,创设了让学生去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等情景,去亲身经历,用心灵去感悟、体验,其中一个重要理念就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的智慧受到挑战,从而实现有 效学习。特别是在让学生折出自己喜欢的几分之几,开放了学生的思维与创造力,教师都能够以建构理念为依托,在原有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使学生创造力、潜能 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他们主动地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和对事物的理解。

  三、有层次的练习设计是提高有效课堂的保证。

  练习设计中,有基础题,稍难题,提高题,上不封顶,下能保底,是值得我学习的。有了扎实的双基,才带来拓展练习中意外的惊喜。

  建议:

  1、学生作品展示不够清晰,应当用有颜色的笔涂或投影展示。

  2、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可以及时在全班纠正,如当学生涂二分之一时,出现两边都涂时,应及时展示出来纠错。学生在操作时,作品应充分展示出来。

  3、整堂课节奏太快,特别是后半部分的教学。

  《分数的初步认识》的评课稿 11

  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对于李老师的《分数的意义》的这堂课,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思路清晰,环环相扣。这节课主要是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分数的含义,对分数有进一步的认识,也就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一种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单位1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一些物体。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有两个:

  1、整体方面:是在学生原有的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的基础上突破到由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2、部分:平均分成的每一份由原来的一个突破到由几个组成一份。

  教学中李教师从平均分一个苹果导入,复习把一个物体作为单位1进行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并让学生说说这个分数的意义。此环节是学生学习新知的切入点。在认识1/2基础上,教师充分信任学生,鼓励学生,放手让学生借助学具自己去创造分数、研究分数。这就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我们欣喜地发现,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分数,他们有各自独特的发现。不仅顺利地认识几分之一,而且还创造出了几分之几的分数,并且还能举生活中的实例来验证,说明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在这“做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创新火花不断地迸发出来,不断体验到创造的愉悦和探索的乐趣。

  本节课中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交流反思中共同分享学习成果,提升活动的价值。如当学生利用学具充分操作后,及时组织小组讨论:你是怎样创造出分数的?让学生交流各自的学习成果,使认知结构得以扩充与放大。当学生提到“正方形的1/4”时,抓住契机,收集学生的不同的折法,展开对-本质意义的探讨。教师只提出:看到这些图形,你有什么想法?生自己提出问题:为什么阴影部分的形状各不相同,却都是这个图形的1/4呢?经过讨论才发现:分数与平均分的份数有关,而与具体分的方法和分成的形状无关,从而剔除分数的`非本质属性。在上述思维的相互碰撞中,明确本质,升华认识。又如:“奇妙的色块图”的问题解决,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再采用小组讨论,合理反馈交流的活动形式,既总结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又展示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形象思维,渗透极限思想。不仅满足了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需要,同时为部分困难学生创造了“最近发展区”,进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达到共享成果的层面。

  李老师很重视比较,一节课多次组织学生比较,是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我们能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比较教学的方法有求同性的比较和辩异性比较。小学数学教材中,一些数学知识的差异性常常为它们的相似性、相近性和相关性所掩盖,运用辩异性比较,不仅可以显示知识间的差异,有利于学生区别知识间的各自内涵,而且可以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此外,本节课老师以满腔的热忱、真诚的爱心,感染孩子们的情,粘住孩子们的心。老师以耐心的等待和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同喜同忧。在这节课上,我们不仅能感受到知识信息的传授、思维的碰撞,还有心与心、情与情真诚地交流。听完这节课,我深切地体会到,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应关注学生获得怎样的结果,更应关注他们是否经历了自主探索的过程。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的实践、探究与交流的过程,才有可能懂得数学的价值和意义。也只有让学生在“做中学”,才能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分数的初步认识》的评课稿】相关文章:

《分数的初步认识》的评课稿06-16

《分数初步认识》评课稿07-22

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2篇01-12

《分数的初步认识》的评课稿5篇06-16

《分数的初步认识》的评课稿(5篇)06-16

《分数初步认识》评课稿5篇07-26

《分数初步认识》评课稿6篇07-26

《分数的初步认识》的评课稿(精选11篇)09-27

数学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精选20篇)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