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评课稿编写工作,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怎样写评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司马光评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司马光评课稿 1
《司马光》是我们小学阶段遇到的第一篇小古文,从编者的意图来看,要引导小学生从小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学习读懂文言文的方法,感受中华悠久的文化。杨老师执教的《司马光》有以下几点亮点:
1、为学段学生而教。
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从阅读兴趣开始,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许多激发学生兴趣的环节。本节课中杨老师就设计了很多学生感兴趣的环节,如,出示一个魔法小棒,让孩子能够读好停顿,还有像在学习“戏于庭”的时候,杨老师进行了迁移运用,出现两幅图,让学生模仿古人说一说,如:问“群儿诵于室”、“群鱼戏于池”,这些都能激起孩子学习古文的兴趣。而后在初步感知中,让孩子学会运用古文的组词方法,这也是一种兴趣的启发。
还有对于“之”的理解,“持石击瓮破之”之是瓮,“持石击窗破之”之是窗,“持石击核桃破之”之是核桃,这些都体现了杨老师注重古文兴趣的激发。
杨老师在教的时候也注意到了三年级学段的特征,不任意拔高要求,孩子们能够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下来也就可以了,因为是第一次来学习文言文。
2、在单元系统中教。
本单元的教学重心是了解人物的美好品质,语文要素是学写一件简单的事。所以这篇课文的语文教学要完成单元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司马光“破瓮救友”的事就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人是怎么写事的。这点杨老师在教的时候也有涉及到,比如说故事的起因是“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经过是“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结果是“儿得活”。老师在引导时让学生了解古人是如何写事的,并从这件事当中学习司马光的美好品质,感受到了司马光的沉着冷静、机智勇敢。
3、抓住古文的.特征去教。
编者选取这篇古文就是有意识让学生认识古文这样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古文的阅读表达与现代文有极大的区别,去朗读的时候不能仅仅只满足于读者之音,还应该根据句子的意思进行正确的逻辑停顿。本节课杨老师在读中也下足了功夫,如:要求孩子们读通顺,读正确,还要读出停顿。其中还有老师和学生的合作读,男女生读,让学生填补空白读,最后呈现一个画面让学生背下来。杨老师也注意到了朗读形式的多样化。
4、扣课后练习去写。
本节课杨老师的教学目标制定的非常正确。她紧紧抓住了课后习题来确定她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课后习题是我们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本节课杨老师教学时紧紧围绕课后习题进行教学,也体现了三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
本节课亮点颇多,但是,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有一些细节,我也有着自己的想法。比如说杨老师在教学生了解这件事的时候,是不是能更好地抓住文本当中特色的地方去品读?像“登瓮,跌没水中”、“持石击瓮破之”,如果能够再深入一点,抓住语言特色去品读,效果会不会更好?最后也可以问问学生,如果你遇到这样的事情,你又会怎么看?怎么办?这样让学生把目光聚焦到字词的同时也关注到自己,更好地把课文放到单元系统中去教。
再比如杨老师在朗读指导的时候,如果要求再高一点,孩子们能不能进行展示读,再或者加上动作读,去读出古文的节奏感和画面感可能课堂效果会更出彩一点。
司马光评课稿 2
总体感觉,这是一节很成功的(研究型)课。具体纪录如下:
1、新授课由图片引入→姓“司马”→“司”字的写法,创意很好!在引入新课时,有好的创议是很重要的,但在自然过渡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上,还可以再发挥点教师的智慧,即在课前的教学设计方面,再多思考下。
2、由于充分利用了电子白板的交互演示功能,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维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好地调动。
3、学生自读课文开始时,可能由于习惯使然,非自读,而是齐读,但还是逐渐变成自读。这可能是平时自读少,而齐读多的习惯造成的。但给人的总体感觉是,课堂真实、有效,未做假。反思我到中小学听课这20多年的`经历,公开课,尤其是对外的观摩课,不造假的似乎很少!
4、 “读字正音”环节,形式活泼、多样,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由“学生推荐下一位同学读”,做法新颖,有创意。
6、“看图说话”的图设计的有问题(这一点上,我与市教育局骆处长观点一致),要注意“图”必须为“文”服务,也就是说,“图”应该准确地将“文”给直观地反映出来。
7、教师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营造氛围,带领学生通过看图,模拟《司马光》的人物情景,感受和体会当时的场景的做法,效果非常好!电子白板逐步展现“文字”,通过“读”,“动作模仿”+“语言表述”等,自然、真切,使学生体会很深刻。
8、最后,通过放映《司马光》动画片,让学生将文本内容,与视频相结合,再次体会和感受课文,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应有的提升。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低年级的教学运用,是很值得研究
司马光评课稿 3
《司马光》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篇文言文,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从编者意图来看,要引导学生从小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学习读懂文言文的方法,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承经典,发扬国学。
陈老师虽然很年轻,但是教学设计精巧,教学思路清晰。
一、梯级诵读助体悟。
整堂课以读为主线,贯穿始终,通过范读引领、逐句练读、借助插图用挖空的形式诵读记忆。通过反复诵读,学生以读促悟,在诵读中体验、感悟文言文的特点。
二、字理识字记心间。
在指导生字时,陈老师从造字本义讲起,是学生明了造字的缘由及生字结构规律,从而牢牢记住。
三、逐层推进破难点。
初次接触文言文,最难的还是句读和节奏,而陈老师通过逐步出示生字、词语、短语、句子这种方式巧妙地引导学生渡过难关,例如“持—持石—持石击瓮—持石击瓮破之—光持石击瓮破之”,这样一一指名学生认读,让学生从易到难的有节奏的读完整句,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特点,老师成为学习最好的“摆渡人”。
四、借助插图和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作为本单元的首篇课文,应该体现这个语文要素,陈老师让学生借助插图和注释,以及自己设计的拐杖,降低了难度,学生说得很好。
建议:
在理解司马光的美好品质时,我想要是留给学生一个静默深思的时间,岂不是更美?有人说“书到精绝潜心读,文穷情理放声吟”,潜心默读和大声诵读,在我们第二学段和第三学段的语文学习中当是比翼双飞。
司马光评课稿 4
《司马光》一课是部编版一到三年级语文课本中出现的第一篇文言文,它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窗,让学生能在阅读和思考中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奠定深厚的文化基础。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学习兴趣,二是学习方法。
这节课,谭老师以“趣”为先导,以“读”为主轴,引导学生感受了文言文独特的语言魅力,充分调动了孩子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为接下去文言文的学习开了一个好头。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作为本单元的首篇课文,谭老师的课很好地落实了这一点。谭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群儿戏于庭”的“庭”时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来理解,了解“瓮”时又引导学生观察文中插图来理解,理解“众皆弃去”的“弃”字时又引导学生借助组词语来理解。这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实用又有效,消除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惧心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谭老师在这节课中给我们做了一个示范。
记得看到过这么一句话,看完使我对文言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借此机会,我想跟在座的老师一起分享:没有文言,汉语的世界就像是天空没有星光,就像是花朵没有芳香;没有文言,汉语的大地就没有了母亲河;没有文言,我们的孩子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这篇“文言文”是孩子与文言文的初次相遇,对于第一次教部编版的老师来说,也是老师与文言文的初次相遇。我们都知道,部编版比起苏教版来说,文言文的比例大幅提升了,我们老师也要重新开辟一条新的教学之路,这条文言文教学之路任重而道远。
司马光评课稿 5
康老师是银杏小学的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20xx年上半年做过安阳市级优质课,荣获一等奖,她文学素养较高,领悟能力较强。在作《司马光》观摩课过程中,态度严谨,无数次研读教材,学习各方资料,向别人请教,与同行研讨,下足了功夫,很是感人。从观摩课的呈现效果来看,还是很不错的。
1、教师素质在作课中快速提升。有人说,教师最快的成长方式就是作优质课,我也持相同观点。是的,只有在课堂上,作课教师通过一遍遍的试教,在无数次的磨砺当中,遇到反反复复的问题,或者遇到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教师才能驾轻就熟,才能理性对待,才能有的放矢,才能遇到棘手的问题沉着应对。这些,都是做过优质课教师的经验体会,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一个青涩的教师走向成熟,甚至走向成功。
康老师课堂上清脆的嗓音,端庄的教态,都给大家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她无数次在课堂上试教,奠定了课堂最后较满意的呈现,可谓功到自然成。她谦虚求教,向众多教师征求意见,又到商颂试讲,练就了较好的心理素质,课堂上也表现出了较好的业务基本功和良好的素质。
2、教师的态度决定了课的高度。一个爱学习,对自己要求较高的教师,会高度重视每次作课机会,抓住每次成长时机,在课的架构和细节处理上,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处理方式。当然,这些需要教师背后付出很多,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学习统编教材专家的讲座,既不能偏离教学目标,也要找到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抓住教学规律性的东西,让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获、学有所悟,并转化为学习能力,形成学习习惯。
康老师在试课过程中,对自己课堂上的不足之处,总能够想办法去克服,并且总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针对别人提出的建议,她一次次改进,直到满意为止。
3、课堂的成功体现在教学目标定位是否精准。
在指导学生“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完成这个目标时,颇下了功夫。
主要体现在康老师有层次性的教学设计上。第一个层次是,让学生看着注释,自己理解这个故事;第二个层次是,让孩子们自由表达,谈谈你弄懂了哪句话;第三个层次,让孩子们连起来说说这个故事。第四个层次,是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层次清晰,难度台阶式上升。让孩子们利用注释学文言文,又让孩子们抓住了学习文言文最基本、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当然,除了借助注释外,康老师还总结出了借助图片、组词换词等方法来理解文言文,这些方法的总结水到渠成,很重要,也很实用。
此外,康老师处理一些细节上特别成功,彰显了一名语文教师的魅力。本课学生初次接触到文言文,教师在领读的时候,既让孩子们领悟到读文言文的一些基本方法,又体会到了读文言文的快乐。特别是她多次引导学生,文言文不难,降低了孩子们对文言文学习的畏惧感,让学生在已有学习基础上,对文言文有了感性认识,喜欢上了文言文。课后作业的布置,也给了孩子们带来更多的兴趣和期待。
4、课堂一定要以学生学习需要为本
有人说,好的课堂就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在康老师的教师课堂上,也有一些小小的瑕疵,说出来与大家共勉。
在试教的`过程中,康老师一直担心30分钟的课,时间会不充裕。所以提出来让孩子提前读一读文章,我觉得这个无可厚非。但是在处理读读课文这个环节中,略显学生读的时间短,老师领读后,学生开火车读的时间,总觉得火候太够,读的遍数少了点,有点泛泛而过的感觉。我觉得,无论上40分钟的课,还是上30分钟的课,都应该以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基础,扎扎实实地练习,这样的课才更真实、更扎实。
在课堂最后,当听到下课铃声的时候,教师要做到马上机智收尾,体现教师过硬的应变能力。不用再按照原有的设计,去回归本节课的学习收获,那样反而显得冗长,略显罗嗦。
司马光评课稿 6
感谢白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这么好的高年级的语文示范课,我认为这是一节成功的课,为我们高年级的语文教学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白老师的教学基本功扎实。整节课教师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鼓励的言辞、温和的表情、友善的微笑、期待的目光、宽容的态度来有效地调控教学过程,使学生犹如坐春风、沐春雨,课堂总是勃勃有生机。
二、课前准备充分。白老师对课文的讲解十分娴熟,对文章的背景及相关知识熟悉,讲解内容正确、到位,过度自然,由此可以看出赵老师课前备课十分认真,没有这么认真的备课,就不能上出这么好的课,我认为,白老师这种敬业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三、学习方式上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在整节课,以学生为主体,老师通过组织、适当引导,让学生通过读书、质疑、讨论、交流等形式,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四、内容的感悟强调了朗读训练。课程标准强调对课文的理解要重感悟,教师较好地体现了读中感知、感悟,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抓住重点内容,做到长文短讲。这篇课文的篇幅很长,如果老师逐段讲授,老师讲得辛苦,学生也听得辛苦。白老师在这节课中始终突出了这篇课文的训练重点,抓住人物的言行,突出人物的品质。如,在教学第二个故事的时候,教师在引导学生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之后,马上提出了训练的重点和。
六、组织交流感受和质疑问难。思源于疑,白老师在这节课中为学生设计了一个质疑问难的舞台,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且对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再分层次的加以引导,使学生改变了学习中的被动位置,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七、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司马光砸缸用评书的形式来讲,加深了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想象能力,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得到锻炼、提高和发展。
八、文本结合,重视思想教育。
不足之处:
一、教学的形式单一,不够多样。建议:设计如果能做到读、说、写、演相结合,如,先让学生读一读故事,说一说人物的言行、品质课堂气氛会更活跃。并且可以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升华学生对人物品质的理解。
二、词句的推敲与积累欠缺。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脱离了重点词的教学,我认为应该结合重点的词句来理解重点的句子,再结合重点句子来理解课文的内容。另,语文的教学特别重视积累与运用,教师应该让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词句,并且摘录下来。
司马光评课稿 7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文言文经过几千年的淘洗,积淀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精华,承载着极其璀璨的人文精神,被称为“渗进民族睿智的中华文明的地质层”。如何让学生领悟文言文艺术魅力,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成为了每一位语文老师长期研究的课题。在义务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师教学用书》中第3页明确指出安排文言文《司马光》,以学生熟悉的故事内容,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对三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初步接触文言文,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另外老师要学生借助注释讲故事,而不是要求逐字逐句翻译。或者全文翻译。在《教师参考用书》第191页单元说明中再次强调了《司马光》这一课重点是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应该追求逐字逐句的理解,更不应该追求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教学时应避免拔高要求。针对文言文行文简练,言文分离的特点,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吃透教材,转化为趣至关重要,而集英不愧是汇集英才所在之地。通过轩丽丽老师执教《司马光》不仅展现了儿时司马光的聪明机智、沉着,而且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听学生用白话口语讲述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掌握学情,奠定文言文学习基础。
听学生诵读文章,从诵读中感受文言文语言的魅力,与经典融合,与人物同呼吸。
听教师的方法引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听教师教学迁移,举一反三。巩固学生文言文知识能力。
听教师的教育理念,切实符合学生是语文学生的主人。
四个闪光点:
一、写字指导。
二、读书指导。
三、理解文意 。
四、迁移教学。
在写字指导上轩老师采用了先读后教的方式。首先出示生字,让一名学生站起来读一个字一遍,其他同学读2遍;同样站起来的同学组一个词语,其他同学跟读2遍。然后通过诵读来培养学生识字、组词的能力。接着让学生认真观察这些字。那几个字你想提醒学生注意?通过生生交流,老师再出示“登”“弃”两个字书写时候应该注意的。笔顺和笔画。通过学生书空、口述和手势,让学如何正确、规范书写汉字。在指导书写的过程中生——生——师——生的互动模式体现了学生是语文的主人,必要时需要老师的引领。
在文言文朗读指导上,老师首先确定的是读的要求
1.注意字音
2.注意停顿。然后先老师引读,老师读半句,学生读半句。
加大难度,老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学生自由读一遍。老师出示划分符号再指名学生读一句,师生共同评价。轩老师的朗读指导设计非常的精巧,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魅力和特点。
在理解文意上先让学生说自己知道的理解文章的方法,然后在说学习文言文最方便的是看注释理解文言文。为学生自我理解,提出疑惑,共同解答做好一个巧妙的铺垫。学生在学生上有法可循,学习文言文就降低难度。通过文章意思理解。用讲故事的方式再次和文言文内容加以印证。让学生充分体会白话文和文言文在语言上的不同。铺垫、理解、生成、升华一气呵成。
迁移教学环节中,轩老师精心准备了一篇行文简练的《道旁苦李》,让学生运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来理解《道旁苦李》。通过学生讲述达到学以致用的教育目的。
学字、学读、学讲、学用。教育智慧充盈课堂。有法、有情、有爱、有效,教育理念浸润人心。
建议轩老师注意文章中的动词,在《教学参考用书》中193页“戏、登”描写和孩子们尽情游戏、攀爬的样子。“跌、没”让我们读到了一个孩子跌入瓮中瞬间被水淹没的惊险场景。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感知尽情攀爬的样子和跌入瓮中惊险的场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来丰盈自己的课堂。
建议轩老师在指导写字时,再进行细化,可以参考《教师参考用书》194页庭:注意先外后内的笔顺规则。广要写的舒展,第三笔是竖撇,稍长。最后一笔捺要超出横折折撇的第二横。登:上宽下窄,右上的两撇短而平行,捺笔从竖中线开始写,保持整个字的重心。通过细化写字指导进一步规范学生写字。
寻找日月,用心灵的善良,感知秋叶的温度和脉搏的跳动。
寻找方法,用睿智的头脑,感受文字的魅力和知识的深邃。
司马光评课稿 8
孔xx老师教学的《司马光》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教学设计的环环相扣,每一步都细致入微。课堂上学生训练有素,而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
一、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一上课就问“第五单元我们学了哪些聪明勇敢的小朋友?”学生回忆了以前所学,引出了课文,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自学要求明确。教师出示了要求:
1、标出自然段。
2、把圈出的生字读三遍。
3、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要求明确,符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学生完成的很好。
三、整堂课重点突出,主要围绕课文中要求会认的生字展开了识字教学。在课堂上,孔老师先是指名让学生认读,并练习组词,然后让学生交流识字方法,老师领读,接着分男女生赛读,最后再去拼音读,通过最后老师出示生字抽查学生识字掌握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都会认课文中的13个认读生字了。
四、巩固环节游戏“水缸跳字”、“假山跳字”、“猜字谜”特别有趣,学生的极大的兴趣中学习知识,效果可想而知。
司马光评课稿 9
11月14日下午,我在集英小学聆听了轩丽丽老师讲授的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四课《司马光》。学生在轩老师的指导下对文言文产生了兴趣,学有所思,学有所获。我感触深刻的地方有以下三点:
一、指导书写,尊重个性
字词教学在三年级仍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轩老师板书课题之后就提示“司”的书写,结构。在检查生字组词之后,让学生找出生字中哪些字的书写需要提醒。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很准确地说出一些字书写时需要注意点。轩老师从学生的回答中挑选出:“庭”“登”“弃”进行重点指导。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
二、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除了让学生过好生字关之外,着重在读上下功夫。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是否流利朗读,正确断句是首先遇到的。困难。轩老师整节课以读贯穿始终。如:课件出示文言文后,轩老师先范读,然后,老师读半句,学生跟着读半句。之后加大难度,老师读整个句子,学生跟读。之后,学生自由读,让个别学生读,最后,齐读课文。人们常说“熟读成诵更要紧。”轩老师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之后大声朗读,直至闭眼背诵,这样有利于积累语言。
三、教给方法,学以致用
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轩老师是这样指导理解句子的意思的。她抓住一个大问题:读懂了什么?是怎么读懂的?让学生思考后,汇报交流并适时进行学法指导,借助注释理解句子。同时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老师引导后,学生明白还可以通过组词、看图片,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这样学生初步了解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以读为主。读中解,读中品,最后熟读成诵。既使学生读懂了课文,又教给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司马光评课稿 10
今天听了李老师讲《司马光》,觉得这是一堂很愉快的课,很轻松的课,尤其孔老师的讲法很适合低年级的学生,学生学得开心,教学效果很好。
1、以识字为主,注重识字方法的训练。本节课讲的是第一课时,主要就是识字。老师给予学生很长的识字时间,识字方法让学生自己说,自己总结,并且在识字中,挖掘了许多语言训练因素,对学生进行了牵引训练,识字、组词、造句,学生学到很多。
2、学生参与课堂的面广。老师运用自己活泼的.语言,丰富的肢体,牢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课堂反应积极,老师也运用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了普遍式的抽查,学生学得扎实。
3、设计的识字环节多而有层次。从带拼音的,不带拼音的,从单字,到词语,从直接认字到游戏巩固,层层深入,步步跟紧,设计得法。
司马光评课稿 11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话都说明了读的重要作用。11月14日,在集英小学听了轩丽丽老师的语文课后,我对此有了更深的体会。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是朗读。朗读通过声音的媒介使文章内容立体化,形象化;朗读通过声音触动心灵,引起心灵的共振,达到理解的目的。好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课文极好的解释。
轩老师执教的是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课,小学阶段的第一篇古文。课堂上没有对文章进行逐句分析,而是通过朗读去感悟。轩老师的朗读指导很细致,从停顿、重音、节奏、语气到内容,细致到标点。朗读形式也很多样,老师读,学生读,集体读,单独读。在朗读中,学生领悟了课文内容。朗读就是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通过反复朗读,使这种感性认识得到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质的飞跃,这时便获得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种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感知,所以我们要用大部分时间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读书,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领悟文本内涵。通过朗读,学生对文本有了基本的'感悟,然后老师稍作点拨,学生就会融会贯通,全面理解文本内涵。
朗读让学生进入文本的海洋尽情遨游,在森林的世界尽情呼吸。因此“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道出了反复朗读对于理解文章含义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指导学生反复地朗读,才能让学生将文章中隽永的意境,深厚的内涵更好地品味出来,从而更好地欣赏到文章的美。
司马光评课稿 12
轩老师的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教学环节精巧,群情参与,跟进及时,评价恰当,教态自然。整堂课全体学生入情入境,心无旁骛,精彩纷呈。轩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一节扎实的语文课堂!
轩老师在这节课上特别注重朗读。都说“好文不厌百百回读,熟熟成诵有收获”,读真的太有必要了。在轩老师这节课中处处可以听见朗朗读书声,读生字、读词语、读句字,读文章,齐读、个别读……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读中逐渐理解文中的字、词、句子和文章的意思,逐步感受文言文的魅力。这一点做的特别好。
其实,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困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
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教师的`范读对学生的朗读起到了引领示范的作用。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
二、多形式朗读
语文课要以读为本,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这样,原本无生命的。语言文字符号才能生动鲜活起来。
形式多样,精彩纷呈,声情并茂的范读、抑扬顿挫的领读、慷慨激昂的齐读,字正腔圆的对读,还有跟读,分角色读,分小组读等等。教师要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选择最佳的朗读方式。不管用何方式,注重读的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流畅,学生会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状态,享受读书的快乐。书声琅琅中,浓浓的语文气息扑面而来。
三、朗读指导要到位
朗读指导要到位,首先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过硬的朗读能力。平时注重自身的朗读训练。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在指导过程中,注重方法指导。
1、字词读准字音做到读得正确。
2、流利
3、感情。有些学生读都读不流利,更别提什么感情了。
四、读出感情
如何让学生读出情来呢?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带着体会去读,读中想象,读中体会。当读到开心的时候,你也会随之兴奋,当读到伤心时,你也会随之落泪。那文章不就自然读通了吗?我们每天早上的晨读时间,其实是我们练习朗读的最好时机。然而我的指导并不到位,很多孩子朗读托音情况严重。朗读没有感受,没有思考,所以朗读没有什么活力。真正好的朗读应该是声情并茂的。
以读为本,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智慧的朗读声,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的朗读声。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育之路漫漫,吾亦将上下求索。
司马光评课稿 13
总体感觉,这是一节充满激情的课,具体想法如下:
1、新授课由本单元主题聪明的小朋友导入课题,认识司的'写法,采用谜语方式有个同学真粗心,同字丢掉一小竖。然后介绍司马是复姓根据课题巧妙导入,很棒!
2、由于充分利用了课件的演示功能,设计了假山出字水缸出字的巩固识字,激发了孩子们识字的兴趣和热情。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好地调动。
3、鼓励孩子们用多种方法识字,培养自主识字能力,相信长期训练一定会有成效。
建议:
1、本课的生字可以归类识字。如学生说了加一加的方法识字后可以用石加皮组成破,砸破的破,读中强化,同时引导用加一加的方法还能记本课哪些字?这样会节约时间的同时,强化识字效果。换偏旁、加偏旁、多音字的识字方法也可用此方法引导识记本课生字。
2、朗读课文第一课时要读正确,但是也要养成读通顺和连贯,一字一字地读,需要在老师的范读和引导中纠正。
司马光评课稿 14
今天听了一堂《司马光》感觉与传统的教学有所不同。传统教学设计普遍存在割裂思维、点状思维、单向思维、抽象思维等弊端。而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思维瓶颈,使教师逐步形成整体意识和结构意识。
一、重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将“教学”作为一个基本的分析单位,以“整体意识”统领教学设计,实现教师思维方式的.整体转型。教学设计的整体意识主要体现在对教材的分析、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过程设计三个维度上。例:教师从课时目标这个纬度上分析教材“低年级的课文第一课时是要达到识字通文,了解课文的内容,但基于本文的课文内容比较简单,所以把教学重点放在教概括故事内容的结构(故事的主人公发生了什么情况→想出了什么办法→结果怎样)上。”
二、以“整体意识”统领教学设计就决定了以“结构意识”为核心。实现课堂教学的结构性转型与突破。教学设计中的结构展现了不同的类型,主要包括大结构与小结构、长结构与短结构、教结构与用结构等。
【司马光评课稿】相关文章:
司马光评课稿08-24
司马光评课稿11-03
司马光评课稿【热】11-03
司马光评课稿(精选10篇)06-08
司马光评课稿9篇07-30
《司马光》评课稿(精选12篇)11-24
司马光评课稿(精选13篇)08-21
《司马光》评课稿(9篇)09-24
《司马光》评课稿(合集9篇)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