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评课稿

2023-10-26 稿件

  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评课稿准备工作,评课的类型很多,有同事之间互相学习、共同研讨评课;有学校领导诊断、检查的评课;有上级专家鉴定或评判的评课等。那么问题来了,评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评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评课稿 1

  在听课过程中,张老师有几点让我印象深刻。

  1、课堂具有完整性。导入课文时,从解释课题开始,到最后结束时,仍能回归课题,在进一步理解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让学生们读,让学生对整篇课文又有了新的认识。整堂课能从课题始,从课题终,十分具有完整性;

  2、切入点巧妙。以“中华不振”为切入点,以此展开对课文内容的鉴赏,寻找文中能够体现“中华不振”的词句,从字里行间去发掘主人公当时心情,从而对文章的各个场景进行梳理,很巧妙;

  3、朗读贯穿这个课堂,具有浓厚语文味儿。让我印象深刻的.正是张老师在上课过程中无时无刻都在出现的朗读。我们都知道,语文是听说读写相结合的学科,但平时教学中很容易就会忽略了朗读,而只是看书,但张老师在上课中却能变着花样去读,比如学生示范朗读、学生有感情朗读、全班齐读、创设情境再读,花样非常多,这太值得学习了;

  4、注重方法的迁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的学习也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更应该是方法的学习,张老师在上课过程不断在向学生潜移默化着学习字词要用字典、读文章要注意圈点勾画、抓关键词等,这样能让学生在这堂课上学到知识,以后在没有老师或者独自读书时也能够自己完成,完成方法的迁移。

  同时对教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也有自己几点不成熟的意见。

  1、可以以周恩来心理变化为线索,从“好奇”到“愤慨”到“坚定”,周恩来的心情是不断强烈上扬的,这样也可以比较清楚明了,板书也能以此为依托;

  2、课前准备预习单,让学生在预习时梳理出文中的几个事件,检查预习情况时便能够让学生展示,再请其他同学补充,尽量简洁,从而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归纳总结能力;

  3、在教授中贯穿文章写法。以“妇女租界受辱”为例,在这部分中,文章中出现了侧面描写、对比、反问等各种写法,这样也能够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

  4、本文是少年周恩来,写的是周恩来十二岁左右的事情,与学生年龄相差不远,可以联系学生自身实际去想想如果自己生活在周恩来的年代,自己会怎么样,从而深化周恩来少年时即身怀大志的爱国形象。

  总的来说,张老师的这堂课很珍贵,珍贵在不仅仅她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出色的教学艺术,也还有大家集中讨论时思维碰撞时火花,都让我受益良多。希望在以后能够多多听张老师和各位老师们的课,多多有这样讨论的机会,让我多多的学习!

  四年级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评课稿 2

  蕴含鼓励:“课后的生词一定过目不忘,他有一个词读得非常好,积极举手发言就是踊跃,会划波浪线不是本事,关键看旁批”老师蕴含鼓励的评价、提醒把同学带进浓浓的学习之中。

  合作学习,步步高效:老师指导学生从自由读到同桌读,再男女赛读,把课堂推向高潮,把学生情感推向高潮,老师的激情感染这所有的老师同学“你没被这鲜明的对比刺痛你的.心吗?我听出了你心中的痛。”学生在老师的精准的语言带动下,朗读一次比一次好,感悟一次比一次深。

  研读文本,熟读成诵:老师在引领学生读文时,完全不用看书,还是那样有激情,没有一点杂乱,可见老师在研究文本是下了功夫的,有备而来。

  手段多元,突破重点:老师在让学生体会“中华不振”时,不仅通过学生感悟文本,还准备了一组直观的更能反映中国人惨状的图片,更是激起了学生的愤怒,朗读再次达到高潮,感悟深入学生心灵。多种教学手段的配合为突破重难点服务。

  王老师的这节课,教师教学设计科学,融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爱国情感,学习习作方法于一体。教学手段多元,学生学习全面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指导有序进行。课堂呈现出独立思考,个体体验、明主、创新的课堂氛围。是一节高效课堂样板课。

  四年级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评课稿 3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一篇描写周恩来少年时代的文章,尤其是少年周恩来那拳拳爱国之心值得今天的学生好好揣摩与体会,但文章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对于今天的小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在洪老师的课堂上,洪老师引领孩子们走进文本,紧扣文本,让孩子们的情感在研读中起伏跌宕。一、紧扣“中华不振”,整体解读文本

  从内容上看,课文涉及很多方面,诸如:沈阳的繁华、热闹;街道上灯红酒绿;伯父的担心与提醒;周恩来的不解与困惑;中国妇女的悲惨遭遇;周恩来的思考;课堂上大家关于为什么而读书的讨论和周恩来令魏校长为一振的胸怀和报负等。如果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逐个串讲,不仅耽误时间,听起来也是索然无味。洪老师巧妙地抓住一条内在的隐线,即:中华不振。因为中华不振,所以伯父担心,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妇女惨遭欺凌……这一切都是对“中华不振”的最好注解。教学中,教师紧紧抓住“中华不振”让学生寻找反映中华不振的词句,深入解读,学生虽角度不一,答案多元,感悟也有不同,但对“中华不振”都有了较深刻的思考,这样就以此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而文章中的每一个文字都因为“中华不振”而立在学生眼前,活在学生心中。二、紧扣文本语言,落实“三维目标”

  本文重点事件是一个中国妇女受到洋人欺凌却得不到中国巡警的保护。这件事充分地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周恩来也是在亲眼目睹了这件事之后方明白这一点,并有了让中华崛起的志向。这一环节是让学生体会中华如何不振的.重点,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点,是潜心会文的关键点。从这段的语言描写来看,作者围绕受害的妇女主要描写了三种典型人物来反映中华不振,一是巡警,他代表的是当时的中国政府,二是洋人,他反映的是帝国主义的嚣张与霸道,三是围观的人群,他们突出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懦弱。无论是哪种角色都从本质上解释了中华不振的含义。课堂上,教师以“哪些人的行为让你特别想说点什么”为大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语言文字,如“不敢”、“得意扬扬”、“训斥”等词语,在讨论与思考中加深对中华不振的理解,从而从情感上得到升华。三、立足人物,提升品质

  本文描写的是少年周恩来,单元目标也主要是感受名人成长的故事,因此,文章最主要的任务应是感受少年周恩来伟大的志向与开阔的胸怀。尽管课中有相当多的时间在感受“中华不振”,但感受的最终结果是体会周恩来心系祖国的情感,也就是说,不管怎样,体会人物应是本节课最重要的目标。课堂上,教师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先从自身角度说说你想问什么,当学生提出无数个为什么后,再回到周恩来身上,周恩来是怎样思考的呢?读文章的后几段,结合周恩来在修身课上的表现说说他内心的想法,最后通过几组图片介绍,了解周恩来一生为祖国做出的贡献,这样一来,学生对周恩来的认识也就逐渐丰满起来了。

  但课堂总是不完美的艺术,在教学中,本堂课上还存在着以下问题需要完善与改进:

  本文的教学难点是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课堂最后让学生提的问题,“为什么不能去中国人的地方?”“洋人为什么抢占我们的地方?”“为什么巡警帮助外国人不帮助中国人?”实际上就是学生对当时社会背景还不够了解,如果教师课前让学生自己去搜集一些当时的资料,应该对这个教学难点的突破会更容易。

  • 相关推荐

【四年级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评课稿】相关文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话稿(精选10篇)07-13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话稿(精选12篇)09-29

语文评课稿12-20

惊弓之鸟评课稿04-03

惊弓之鸟评课稿02-10

让生命之花绽放评课稿10-09

《惊弓之鸟》的评课稿08-21

《惊弓之鸟》评课稿09-10

语文坐井观天的评课稿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