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评课稿

2022-12-23 稿件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评课稿,评课的类型很多,有同事之间互相学习、共同研讨评课;有学校领导诊断、检查的评课;有上级专家鉴定或评判的评课等。我们该怎么去写评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评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评课稿 篇1

  今天听了葛老师的同课异构课,通过与靳老师的教学设计相比较,我总结了以下几点不同之处:

  1、导入新知的不同。

  同样是复习旧知导入,葛老师在旧知铺垫时复习比较全面,先口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然后再指名交流,发现问题后及时解决,接着进行总结,最后复习了通分的方法,但是浪费了很多的时间;而靳老师是由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直接过渡到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简单自然,而且节省时间。

  2、资源利用的相异。

  葛老师在教学新知识时,从生活垃圾统计表入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列出算式,然后提示运用转化的思想,经过通分化成同分母的分数进行计算,学生理解了方法,会说该怎样去做,但是在练习中也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不会通分的,不会写格式的,不化成最简分数的,说明在计算时,不是光靠说就行的,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去实践,去发现学生的不足。在靳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的练习量比较大,出错率也比较少,所以做题多一点还是很有效的。

  3、注重了算法的总结。

  两位老师对于计算的方法都给予了语言总结。在这方面葛老师做的比较全面。她设计了表格去总结,然后填空,最后用“化异为同”,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的去理解如何计算。

  建议:

  在课堂上教师说的再少一些,让学生在练习中去体会算法。这样他们的印象会更深刻一些。

  五年级评课稿 篇2

  汤老师执教的是pep Book 5 Unit4 what can you do的第二课时。这是一节对话新授课,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对话教学一直是我们老师开公开课时回避的一个内容,因为相对而言,单词教学更容易操作。汤老师今天尝试着上对话教学课,非常勇敢,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课内容丰富,给了我很多课堂口语教学的启示。现在我就汤老师的课谈谈自身几点不幼稚的看法。

  1、扎实

  汤老师先是通过一首美妙的chant:dog,dog,what can you do?I can run after you …激趣导入,这是一首同学非常喜爱的歌谣,同学很愉快进入到今天的新课学习中来。然后通过抢答竞赛形式,复习刚刚学过的I can句型。然后就是引出新课,在新课教学中能围绕“I‘m helpful,I can …。”这个重点句式,展开扎实有效的训练。以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调查报告,大风车节目等等活动展开情景对话,参与面较广,有效地训练了同学的英语口语能力,到最后还依样画葫芦的设计了一首诗来复习巩固,陶冶同学的情操,也把课推向了高潮。使同学学得很有劲,也很扎实。汤老师的板书也值得一提,汤老师不单单有课件出现,还有板书出现,并且板书设计重点突出,一目了然,非常有效。

  2、丰富

  整堂课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同学参与积极性高。

  本堂课的活动设计非常丰富,并且贴近同学生活实际,有同学喜爱的歌谣,歌曲,有竞赛,有情景扮演,有调查,还有作节目,朗读诗歌等等,好象是一盘丰盛的大餐。充沛调动了同学参与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使同学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并且这些活动的设计具有层次性,先易后难,先是个人说,然后是两人合作说,再小组合作说,让同学运用语言进行充沛练习说话,充沛培养了同学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

  3、轻松

  教师教态亲切、自然,英语口语流利,给同学创设了良好的说的氛围,使同学在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英语语言,体验英语语言,运用英语语言。这一点非常好,值得我学习。

  五年级评课稿 篇3

  《生命的药方》文章主要讲述了10岁男孩德诺因输血而感染上艾滋病,14岁的艾迪始终陪伴着他,还想尽办法救治他的的故事。表现了两个小伙伴之间纯真、善良的友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命的孤独与寂寞比身体的疾病更可怕。身体的疾病可以用药物来治疗,而心灵的痛苦与孤独,只有靠生命的陪伴与呵护,才能治愈。

  对五年级学生来说,这篇文章不算短,而它所蕴含的主旨又是如此的沉重。看到这个课题,我真有点担心,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孩子们是否能真正地理解什么是“生命的药方”。可李老师整堂课的教学设计实为“精美别致”,一环紧扣一环,不仅使学生感受到艾迪与德诺之间深厚的友谊,也理解了课题的含义,更让我们在座听课的老师也为之动容。以下是我听了这节课后的几点感想。

  一、“当药物治疗对疾病起不了作用时,还有什么药方能来救治生命呢”?这一问题的导入设置得别有深意,不仅引起学生的兴趣,也指向本文隐含的主旨。

  二、李老师善于挖掘和利用文本的空白处,升华学生的感情。在补充的“艾滋病简介”和“艾滋病患儿日记”资料中,我们感受到艾滋病患者不仅要忍受病痛的折磨和对死亡的恐惧,更要忍受内心无比的孤独。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人们对艾滋病的恐惧和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更衬突出艾迪对德诺的陪伴和救治是多么地感人。文章的最后,李老师设计了一次“换位写话”教学,让学生替德诺给艾迪写一封信。德诺会在信里说些什么话呢?这一环节的设置,不仅体现了语文的特点之一写,更使学生在写信的过程中,情感得到了宣泄,对友情的认识得到了提升。

  三、李老师在整堂课的教学中,主要采用抓重点词句细细品读和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走进文本(自主探究)这两种方法。如“伙伴们全都躲着他”,“他用微弱的声音告诉艾迪,他梦见二百亿年前的宇宙了,星星的光是那么暗,那么黑”等等。通过对这些重点词句的品读,感受到德诺的孤独与寂寞。从文中找出艾迪为德诺做了哪些事情?“只有艾迪一直陪伴在他的身边,给他熬药,陪他寻找医生,为了驱除德诺内心的恐惧和孤独,艾迪送(塞)鞋给德诺,陪他玩装死的游戏。”这又是放手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进而细细品读,使学生感受到艾迪对德诺的友情。正因为有了艾迪的相伴,德诺的死没有任何痛苦和恐惧。在交流的过程中加以点拨,同时,李教师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地读,逐渐深入地读,采用各种形式品读,指名读、自由读、齐读、老师引读、范读等培养学生的语感。在品读中思考,在品读中感悟这份沉甸甸的友情。正因为有了艾迪的相伴,德诺的死没有任何痛苦和恐惧。为此德诺的妈妈感动万分,千言万语都化作了一个激动的表情、一个深情的动作、一句真切的话语,引领学生细细品读,走进德诺妈妈的内心,学生深切体会友情对抚慰心灵的重要,真正明白了“生命的药方”是什么,那就是友情。

  从教学设计和教学细节上可看出李教师的教风朴实,语文功底扎实,潜心研究文本,较好地把握了文本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关于生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这40分钟的演绎,孩子的心灵得到了熏陶,文本内容得到了诠释,在孩子的生命历程中,肯定是一次难忘的精神洗礼。

  五年级评课稿 篇4

  高xx老师是一位德智兼备的老师,所以她的课堂也是德育和智育相结合的课堂。一篇老课文《晏子使楚》,竟能让她发掘出对学生为人处事方面的教育,这就是她的智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导入课文的时候,教师就诚恳地抛出了学生粗暴处理矛盾的这个问题。让学生十分乐意去课文中找答案,也为后来学生说出心里话做好了铺垫。

  2、“面对侮辱的时候,你会怎么说怎么做?”这个问题让学生打开了话匣子。“再看看晏子是怎么说怎么做的?”让学生将目光投向课文,在对比中感受到晏子语言的巧妙和维护尊严的力量,给学生找到了学习的榜样。

  3、相较于以前高老师的课来说,本课的朗读次数更多,方式更多样。就我所知,高老师不是一个情绪外露的老师,所以她的课上,你一定看不到她忽而义愤填膺,忽而潸然泪下,那么她是如何指导朗读的呢?如:在分析晏子第一次受辱时,她让学生先注意细节“看一看”,为什么不是“想一想”?学生分析出晏子的聪明时,她又让学生为晏子“看一看”后所说的话加一个修饰词。学生加“心平气和”后,再追问为什么?学生就能结合语言来再一次揣摩晏子的性格特点,不只是机智聪明,而且沉着冷静,有外交家的风范。此时,晏子的形象已经跃然在学生的面前,她便顺水推舟地让学生心平气和地读这段话,感受一下卓越的外交家的风范。于是,朗读就有声有色了。

  这种朗读是在理解上的升华,它形于内后再发之于外c,让我佩服!

  五年级评课稿 篇5

  任xx老师上课,自然大方,从容优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教学每一环节的要求明确,使学生一目了然。并且在出示相对难的问题时,教师相应降低难度,以填空形式出现,如在让学生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时,教师让学生填空“课文记叙了()岁的()(国家)男孩(),为了实现()这一梦想,而(),终于使梦想成真的过程。”这就使学生易于解答,提高了学习的信心,并从中学到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练习设计恰到好处。说话练习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针对课文内容的填空练习,不仅检验了学生本课所学是否掌握,同时总结了课文,使学生又一次得到了巩固。

  三、与课文相关的资料的呈现,比如非洲安格鲁地区缺水的情况;瑞恩的井基金会的运行情况等。这些资料的出示恰到好处,它的运用更好地提升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形成与文本精神上更大的共鸣。

  四、教师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朗读形式多样,使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

  五年级评课稿 篇6

  有幸参加了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听了特级教师虞老师执教的《刷子李》一课,颇有感受,深深佩服:

  虞老师的课堂教学具有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课堂教学的魅力之源,来自他那幽默机智、内涵丰富、个性鲜明、让人回味无穷的课堂语言。

  1、讲述性语言,行云流水。

  幽默的教学语言,绝不只是为了博得学生一笑,它在给学生以愉快欢悦的同时。促使学生深入思索,悟出“笑外之音”,从而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恰到好处的教学幽默润色课堂,为教学增添亮色。

  在这节课中.老师用幽默的语言,把一个重要的读书方法——“边读边想象,把抽象的文字还原为生动的画面”讲出来了,而学生们发自肺腑的笑声。则表示着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对教师语言能力的折服与钦佩。

  2、问答性语言,巧设机关。

  课堂上.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犹如一个个路标,可以使学生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孩子们纷纷争着和老师对话。就这样,老师由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循循善诱,润物无声,在一次看似随意的语言训练中,显示出了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

  3、情感性语言,春风化雨。

  教育心理学指出,情感是追求真理的动力.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课堂上。老师那饱含着浓郁情感的语言,往往会对学生产生极强的感染力。

  老师动情的语言,激荡着每个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们整节课都处在被刷子李的高超的技艺震撼的氛围中。

  4、激励性语言,点石成金。

  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失当的、不利于课程目标达成的课堂激励俯拾皆是,或以含糊其辞的“答得不错”来回应学生的精彩回答。或一味给以“你真棒”、“好极了”的廉价表扬,而一些讲公开课的教师,为了追求所谓“完美”的教学效果,更是常常只提问和激励那些回答问题正确率高而且流畅的学生,而对那些思考问题较慢、回答问题经常出错的学生,则置之不理。虞老师却不是这样。老师亲切的语言,和蔼的目光,温暖的抚摸,热情的期待,这些有声和无声的激励语言,可以使学生身心愉悦、思维活跃、积极参与、畅所欲言,使学习变成了一件充满快乐、富有成就感的趣味性活动,也使课堂教学更加契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师与学生之问形成良性互动。

  我想,虞老师精彩的课堂语言,源于他们丰厚的文化底蕴,源于他们出色的创造才能.更源于他们对教育事业和对学生们的深厚的爱。

  五年级评课稿 篇7

  19日上午,我有幸聆听了红旗小学陈老师执教的《音乐之都维也纳》,受益匪浅。

  陈老师自然的教态、清晰的教学思路、浑然一体的过渡语、精美的课件、独特的板书设计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其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尤为突出。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与向往。就这篇文章而言,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语言优美;2、层次清晰;3、文化底蕴丰厚。根据以上所述教材特点和五年级学生年龄特征,李老师设计了“合作探究”的教学构想,即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后自愿组合,小组内阅读、交流、补充、评议,然后分段、分组在班级内交流,教师相应的指导、补充。

  我们都知道,传统式备课实际上体现的是“教师”的主体地位,只要老师设计好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教学流程等即可,而合作式的学习模式需要体现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备课中更要关注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意愿和不同的兴趣取向,需要教师更大的知识或资源储备,需要教师更高的课堂调控能力和组织能力。李老师的这节课应该说在备课程、备设计、备课件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教学环节间的过渡语则将整堂课衔接的浑然一体、天衣无缝,不能不让人颔首。

  教学实施中美中不足的是,教师停留于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层面,关注了整体的感悟和人文性的感悟,没有深层次的引导学生体味语言,使得这节课有一种“浮光掠影”的感觉。建议在教学中,适当改变一下教学设计:在教师指点某一重点段落后,再引导学生选择自己的段落合作探究。重点段落的学习中,引导学生体味语言。我相信,采用“先扶后放”的方法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以上仅是我的一点拙见,不当之处敬请李老师和各位老师指正!

  五年级评课稿 篇8

  《黄山奇松》是一篇描写黄山秀美风光的散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再现了黄山奇楹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字里行间流淌着美感: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一、创设优美情境,引领学生走进课文

  一节好的语文课离不开一个“情”字,卢老师教学时努力创设课文的情境,运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和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以情促情,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淀。

  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洒脱的、自然的、幽默的、智慧的、诗意的……最终是有魅力的!那么,语文课的魅力在哪里?我认为,它应该在课堂中师生的情感和智慧中。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是连通读者和作者关键点。如果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和文本对话而不能“披文入情”,和作者在情感上发生共鸣,经历一次心里历程、情感洗涤,哪还有什么魅力而言呢?

  但语文课仅有情感,魅力就够了吗?不是,好的语文课要能启迪学生的心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让学生智慧的潜能被开发,幽闭的心智被开启,创造的天性被唤醒!唯有情和智和谐共生,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能得到有效统一,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的生命活力,才能闪耀出动人的魅力。

  卢老师在教学时都运用了多种手段创设课文的情境,运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和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以情促情,看图、想象说话练习,这都有利于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淀。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视野不够开阔,大多数学生对黄山奇松缺乏感性认识。这节课卢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弥补了这一缺陷,以直观的图像,艳丽的色彩,逼真的音响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朗读体悟,显示教师指导的魅力

  卢老师在教学时能运用文本充分地训练学生的朗读,整个教学以读为主线,引领学生自读自悟,充分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如:品读课文,找出描写奇松的关键词句,从哪里感受黄山之奇的呢?学习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看看它们奇在哪?……让学生自己对课文的领悟取代教材的讲解分析,让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划一的指导,整个设计都是为了张扬学生的个性激发灵性服务。

  三、抓住了关键字词,理解创造奇

  课堂抓住了重点词语来理解,例如“遒劲”“饱经风霜”“郁郁苍苍”等词语突出理解迎客松的雄健有力,并且也让学生看了补充资料,引导学生想象迎客松的经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卢老师在背诵和写作上扶放有度,教授学习和写作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提出一些有待商榷的建议:

  1.学生朗读的还可以再充足一些,尤其是“陪客松”、“送客松”的部分。另外,指导朗读时目的性、针对性如果再强一些就更好了。

  2.课堂中老师的牵引再少一点,可以再放手给学生自读、自悟、自得。

  五年级评课稿 篇9

  绘本阅读,是近几年的新生事物。感觉“绘本”应该是一种适合幼儿以及低段儿童阅读的图画书,而我一直以来,主要从事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对它几乎没有怎么关注。感谢李xx老师执教的《温情的狮子》一课,像一把火,点燃了孩子们阅读绘本的激情,像一股清新的风,为我的阅读教学开启了另一扇窗。

  如何开展绘本阅读?聆听了李老师这一节课后,我觉得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

  一、精选绘本,诠释爱的真谛

  好的剧本,是一部电影成功的前提,同样,好的绘本也是一堂课成功的基础。

  “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懂得感恩也是人类应有的特征。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但与此同时许多东西也在慢慢地淡化,这其中更多的就是缺乏对亲情的感悟和表达,尤其是独生子女,成为了家中的“小太阳”,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心安理得地向父母索取着,却很少想到付出。而《温情的狮子》正是一个很好的感恩教育绘本书籍,善良的狗妈妈收养了无依无靠的小狮子,并给予他慈母般的爱。小狮子成为明星后并没有陶醉在鲜花和掌声中,魂牵梦绕的仍然是狗妈妈,直至最后用生命守护她。这个温馨却又略带悲伤的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同时,绘本画面精美,语句质朴,感情真挚,李老师选了这个绘本,我觉得她独具慧眼。

  二、观察图画,渗透方法的指导

  绘本又叫图画书,但是它跟普通的图画书绝对有着本质的不同,一本优秀的绘本,它的图画所传递给读者的,往往是比文字更细腻、更深远、更耐人寻味的信息。因此,在阅读绘本时,李老师非常注重引导孩子阅读画面。一开始,她就让孩子对比观察“万兽之王图”以及封面和扉页上哆哆的各种图像,巧妙地设置了悬念:“凶猛的狮子怎么会变得温情善良呢?”激发了孩子往下读的兴趣。在接下来的环节中,她一边引导孩子们阅读话本,一边潜移默化地把方法教给孩子们,比如“阅读话本,不仅要会看字,更要会仔细地看图”“遇到不理解的词我们可以借助图来理解”等等,这都是在进行有效的读图的指导,如果我们每本书都能引导学生去关注这些图画的细节,去读懂图画的作者通过画笔所表达的思想与情感,去读懂图画的丰富内涵,孩子们一定会对绘本产生强烈的兴趣,最终为独立阅读与终生阅读打下基础。

  三、引导猜想,培养想象的能力

  为了在绘本阅读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李老师没有把故事情节一股脑全盘托出,而是在一些紧要环节来个“刹车”,制造悬念,积极鼓励学生边读边猜想后面将要发生的事。如:“狗妈妈一看见多多就喜欢了,猜猜看,狗妈妈会怎么照顾哆哆呢?”这一提问,切合学生的实际,他们脑海里立即会浮现出平日妈妈照顾自己的种种情形。再如,“小哆哆一点点走远,狗妈妈似乎还能听到小哆哆在笼子里喊着什么?”通过想象进行角色体验,学生能设身处地地感受到母子离别时的依依不舍。

  四、创设情境,营造美的氛围

  另外,李老师很好地利用朗读、音乐和图片、表演等创设情境,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这个故事的温情与感动,受到美的熏陶。

  最后,我想提两点个人的看法:

  1、有人说绘本阅读是一种高贵的阅读,没有任何功利心,就是让孩子在美轮美奂的绘本中感受阅读的快乐,乃至喜欢阅读。但是我想对于我们中高年级来说,如果能在合适的训练点相机进行写话的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不是更好点呢?比如,绘本的结尾,作者为了让孩子们走出那种悲伤的情绪,设置了一个虚幻而美好的结局,让狮子哆哆背着狗妈妈飞走了,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丹麦作家安徒生笔下《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结尾,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不妨可以引导孩子们从这一神来之笔想开去进行练笔:狮子和他的妈妈飞到哪儿去了?它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孩子们一般会围绕狮子怎样照顾狗妈妈,让她安享幸福的晚年。从而让孩子知道子女应孝敬父母,应怎样孝敬父母。

  2、课堂主要以老师问学生答的形式出现,节奏比较快,学生缺少了自主阅读的时间,没有沉思默想的空间,与绘本温情又有些伤感的基调不相吻合。

  五年级评课稿 篇10

  X月X日下午第一节课,XX小学的X老师到我校上了一节示范课——五年级的语文《桂花雨》。拉开了泰丰学区送教下乡教研活动的序幕。

  对于语文学科,我是一个门外汉,因为自己一直从事数学教学。不过我也想,虽然学科不同,但很多地方应该相通的吧,所以在此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总的来说,今天X老师的`这节课是成功的。

  首先,X老师对教学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下午我们1:55是眼保健操时间,X老师就走进教室,开始了上课前的准备。因为,第1节课是2点10分,这中间有10分钟的空挡,这时X老师就与学生开始交流互动了,相互介绍介绍自己,不知不觉课堂环境变得宽松多了,不知不觉上课铃声响了,自然地进入到了教学。

  其次,X老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都比较到位,能抓住这篇课文的重点和难点,非常简洁明了地进入课题。在教学中,X老师通过“桂花香”、“摇花乐”的景和事,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逐渐上升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由“桂花香”唤起作者对儿时“摇桂花”的快乐的回忆,“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的桂花啊”从而引出母亲对故乡桂花和家乡的无比思念。

  第三,X老师能抓住关键段、句、词,让学生深入理解,特别是通过创设情境——“摇桂花”、“桂花摇落像下雨”,带领学生一起进入文本,一次再一次的读,读出作者小时候的兴奋与童趣,课堂气氛真正活跃起来了。

  第四,X老师在教学中还注重了写作方法教学的渗透,文中是通过什么样的手法写的?对比、比喻……这也是X老师教学的一大亮点。

  至于商榷的地方:

  1、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是否应该多放手让学生独立的去理解,去交流,去感悟,教师讲解的是不是要略些。

  2、整堂课学生读得不够。这篇文章并不长,在这节课中,老师和学生似乎读的很少,没有一次通读整篇课文,重点段落、句子学生读的也少,人们不是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吗?读的不多,读的不够,能理解文本吗?能体会深刻吗?学生的语文素养又从何来?

  另外一点,就是我们学校的学生朗读水平整体都不好,在本节课中,能流利、有感情朗读的学生很少,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和思考。

  五年级评课稿 篇11

  《珍珠鸟》是根据作家冯骥才的散文改编的,描写了“我”为一种怕人的珍珠鸟创造了安逸舒适、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使它们与“我”越来越亲近,说明“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课文写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很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李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从以下几点入手设计和组织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理解“词义”。

  教师首先出示图片介绍珍珠鸟,让学生在认识珍珠鸟的基础上引起兴趣,引出课题。之后进行识字检查,通过两种方式:一人一段指名读和开火车读词并说出自己不理解的词,会的学生当小老师解释。教师在其中渗透理解词义的方法:带到课文中分析理解。总之,识字检查全面而且得当。

  二、理解“真爱”。

  教师在提出珍珠鸟是一只怎样的鸟,在学生的发言中总结提炼出三点,之后提出最大特点胆小。可是如何从胆小到胆大呢?教师让学生自学勾画相关语句。通过再读,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和作者的朋友对珍珠鸟的爱。

  小鸟在“屋里飞来飞去”,“落在柜顶上”、“书架上”、“画框上”、“啄大文豪的名字”、“撞灯绳”,可作者却“不管它”,任由它自由自在地飞。这里体现了作者的包容,是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即对鸟儿的充分理解和宽容。

  鸟儿胆子越来越大,它“蹦到‘我’的杯子上喝茶”,“啄‘我’颤动的笔尖”,而“我”却“不动声色”,“默默享受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以至于“我”“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这时,鸟儿接近“我”,“我”接近鸟儿,这浓浓的爱意,是一种勾通,是零距离的接触,是一种互为欣赏。

  直到有一天,鸟儿落在“我”的肩上睡着了,作者流出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种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人鸟合一的感人情景,使人感悟到更深层次的爱——“信赖”。这种“美好的境界”不是每个人随时随处都能感受到的,那是需要付出的。有了作者对鸟儿的“不一般”的爱,才有了“信赖”,才有了享受那份美好境界的幸运。

  三、欣赏“境界”。

  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还应培养学生对课文优美形象、深刻意蕴、丰富情感的欣赏能力,通过欣赏,获得审美享受、感情陶冶、精神净化。在教学课文第14自然段时,林老师设计了一个情境,“在作者眼里,珍珠鸟太可爱了。小鸟是幸福的,作者也是幸福的,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啊!这多像一幅画啊,你能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吗?”学生的灵感被激发起来,有的说叫“爱”,有的说叫“亲近的情意”,还有的说叫“信赖”,教师于是用“你是个有爱心的孩子”“你像个诗人”“你像个哲学家”等充满欣赏和赞美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意。

  五年级评课稿 篇12

  听了葛老师的课,让我感受到了一位有经验的老师身上的魅力:教材挖的透、学情掌握的准,沉着,冷静的教学心态。她的课堂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回忆。

  1、新旧知识联系紧密,为新课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课前老师让学生回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边操作边讲解,可以很好地将方法迁移到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上来。另外教师让学生回忆梯形各部分的名称,也为新课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2、学生的合作学习有效。

  在探究环节,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了合作的机会;教师的问题醒目,操作性很强,为学生的合作指明了方向;小组长责任性强,为小组交流的有效性给与了保障。

  3、注重数学知识和生活的联系。

  如:横切面的理解。

  4、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

  教师在练习中强调用规范的格式求面积,并让学生板演展示,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5、练习设计突出了重点,强化了难点,看出了她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充分预设。

  6、合理巧妙地利用多媒体,强化易混淆的知识。

  教师在判断练习时,不仅让学生充分交流,而且最后多媒体呈现了反例,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总之,这节课很扎实,很有效,很值得我学习。

  五年级评课稿 篇13

  陈老师的这堂课闪光点较多,我认为较为突出的是以下两点:

  一、把握理念,重教材处理。

  陈老师的《用水测量时间》一课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处理,由谈话引入使学生感受到流水在一定条件下具有等时性,然后展开探究活动一:让学生经历三次积聚100毫升水的滴漏实验,从三个数据的分析中深刻认识到流水确实具有等时性,感受到用流水确实可以测量时间!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探究活动二:连续测量积聚50、100、150毫升水各需要多少时间?从而认识到流水的速度会随水位高低不同而发生变化,要准确计时,必须保持水位高低始终一致。最后组织学生欣赏古人设计的水钟,感受古人的智慧的同时,激发学生去思考解决水流速度不恒定的难题,并用所学的知识去设计制作一个每分钟滴60滴水的钟(课外作业)。整节课的处理紧紧围绕学生来展开,从问题的发现——问题的展开——结论的得出,一气呵成。

  二、关注探究,重思维发展。

  这节课,陈老师给孩子们提供了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

  整节课以学生亲历的两个探究活动为核心展开,特别是第一个探究活动,老师还让学生连续测量了三次,虽花费了不少的时间但为第二个探究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第二个探究活动中,老师问:“测量积聚50、100、150毫升水各需要多少时间?”怎样做?并给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这个问题的讨论就蕴涵着一定的思维价值,既可以分步测,也可以一次性测完。然后再让学生在刚才实验的基础上对这个实验的结果进行预测。这里的一个讨论,一个预测,起到的作用远不止是过渡和方法的指导,它对学生思维的迁移和深入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最后在活动结束后的数据分析中我们发现,陈老师非常注重结合数据对学生思维深度的挖掘。老师不仅引导学生纵向分析数据,发现了积聚第一个50毫升水花的时间最少,第二个50毫升所花的时间明显增多,第三个50毫升更加的多,得到了水位高低与水流速度的关系。同时引导学生横向分析数据,再次验证了前面的探究结论:水位相同条件下,水流的等时性。充分利用实验数据,发展学生思维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五年级评课稿 篇14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就是是情境教学法。教师在设计情境时,它的目的就是要让所设置的情境为学生掌握教学内容而服务,使教学内容在情境中得以完成。

  《乡村四月》、《乡下人家》这两篇课文均属于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的课文,本单元的主题为《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组教材在教学中颇有难度,难在课文内容与城市孩子实际生活较远,也难在大多数教师没有乡村生活的体验,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感受乡村生活情感不到位。本次执教的老师都能以与课文相匹配的的音乐导入,在课中展示一幅幅乡村生活的图片,使学生在音乐、图片中了解乡村的生活。其次,两位执教的教师在课中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去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乡村四月》是一首古诗。诗歌是富有情感的,诗歌的语言美必须通过反复体味才能领略得到。教师在教学中有感情的朗读很有指导性,使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中进行诵读。有一个环节设计得很巧妙,教师播放《高山流水》音乐,并出示《静夜思》、《乡村四月》、《念奴娇》让学生根据音乐选择相应内容的诗句或词,初步感受诗的意境。由于教师在课前交流时朗诵了具有豪迈情感的《念奴娇》,因此学生在选择起来就会容易很多。其次,在学完古诗后,教师总结了学法,并学以致用随即出示了另外一首主题相似的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学生自主学习。这是现在语文教学很提倡的方法,学语文一定要活学活用,将学到方法进行迁移,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值得商榷的地方:古诗的诗意可以根据书中注释、图片等方法指导学生理解,切勿逐字逐句的理解,有些句子意会即可,要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其次,音乐的渲染是情境教学的方法之一,通过音乐设置情境,能够渲染气氛,烘托诗境,而这种方式放在古诗里尤其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本身在学古诗前教师就配有《高山流水》的音乐,但是在后面的学习中,这首音乐并没有出现在学生的朗读中,教学中如果配乐让学生朗读,熟读成诵,然后配乐背诵就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诗中乡村生活的美好、作者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了。

  《乡下人家》执教教师在上课伊始播放很多乡村的图片配有《乡间的小路》这首轻松的音乐,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有着芬芳泥土气的乡村。值得商榷之处:执教教师以乡村独特、迷人的风景为主线,引导学生学习,但是在学习过程中,乡村的独特却没有指导到位。独特是一种人无我有的境界,正因为乡村的每一处风景都与城市不同,即使一处在乡村随处可见的场景,在城市都是看不到的,从而体现出乡村的独特。其次,教师在教授“春雨过后竹笋探出头”时创设了情境,让学生充当笋娃娃,在此处设置环节恰到好处,如果教师能再加强一些情绪感染语言,相信“笋娃娃”们探出小脑袋后会有更多的惊奇。

  五年级评课稿 篇15

  《将相和》和《草船借箭》均是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的课文,在执教中,两位教师都能引导学生结合事例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等感悟人物的形象。

  《将相和》执教老师导入很巧妙,利用课题中的“和”导入,凸显了课题又向学生渗透了中国的“和”文化。其次为了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廉颇的人物形象,教师在课中补充了古文小资料。古文的内容虽不难,但在短时时间里也考验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本节课中教师适时创设了拜访秦王及秦王和大臣们在偏殿商量如何对待蔺相如的情境,让学生在表演中感受秦国的强大、秦王当时的无奈从中体会蔺相如机智勇敢的人物形象。

  值得商榷之处:《将相和》这节课教师在课堂上把学生“牵”得过紧,如:讨论蔺相如是否靠嘴皮子上位这个问题,其实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都能体现,可以放手让学生学习,感悟人物形象。其次,在“完璧归赵”故事中,学习蔺相如的三句话,也可以让学生自由读三句话,说说从这三句话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蔺相如,从而让学生感受蔺相如是否靠嘴皮子上位,感悟人物形象,并非教师牵着学生逐句理解。

  《草船借箭》执教教师在教学中直扑主题,抓住关键词“神机妙算”引导学生学习,指导学生说什么是“神机妙算”?然后又回归到文本里,把关键词“神机妙算”与诸葛亮联系起来理解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在教学中教师注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句子,并且从“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几方面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紧紧抓住文本去读、去品、去悟,有利于学生对课文更深入的理解。

  值得商榷之处:作为五年级下册,在引导学生说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概括,此时的学生已经具有概括能力了,不必要出示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填写。如果学生在汇报的时候,根本说不上来或者说得不好,那么教师在出示这个填空也不晚。其次,课中教师留给学生思考的还是时间很少,每当教师提完问题后就急于找学生回答,学生既没有时间思考,也没有组织好回答的语言;本次赛课的主题是“情境教学”,课中教师并没有情境的设置服务教学的环节,很遗憾。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是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的不同内容灵活处理,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从而创设出适合学生而又富有真情实感的教学情境,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个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生特有声响。”创设情境,就是为了调准音调,拨动学生的心弦;就是为了让文本内容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就是为了让一篇篇生动的文章、一首首好诗、好词,像一串串快乐的音符,流进学生的心田,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五年级评课稿 篇16

  听了周老师的一节课,非常精彩。她将《飞天》这课的教学设计处理得非常巧妙,有欣赏、有绘画。

  一、 动眼观察

  审美能力是潜移默化的,通过让学生欣赏飞天的图片,激起学生欣赏的兴趣,在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有目的的欣赏。如在欣赏飞天的美时,重点让学生体会飞天的姿态美、服饰美、飘带美。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

  二、 注重体验

  当学生欣赏完飞天的图片时,周老师提问:如果你是飞天,你想怎么飞?让学生和她一起来听音乐,摆飞天的姿势,学生在体验中,感受了飞天的美。

  三、 精心准备

  周老师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首先,对飞天的知识以及三个时期飞天的特点向学生做了详细的介绍,让学生对本来的陌生的飞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其次,作品展示的背景是亲手画的,以及板书的美术字设计得特别美,有动感,可见叶老师的用心呀!

  总之,这是一节非常成功的美术课,特别是将这么难的飞天绘画改变成儿童版的飞天,让学生易学、乐画,做到了学有收获。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五年级评课稿 篇17

  殷老师所上的《污染》一课给我的感觉非常深刻,因为这种类型的探究课其实是较为难上的,但是殷老师却上的较为成功,我认为这主要是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1、课前资料收集较为充分

  理论类型的探究课主要注重的资料的收集,殷老师针对环境污染的不同进行了分类,有化学性的污染、有生活污染、工业、农业污染等等。在组织学生用ph试纸来测试不同水质的污染时,分别采用了洗碗水、河水、自来水等。从如此多的资料中足可以看出殷老师的准备工作是十分地充分的。

  2、注重新旧知识的结合

  污染其实对于小学生来说都知道,在四年级的时候学习过,殷老师能采用旧的知识应用与现实的课堂中,我认为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同时也很快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从而为后续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探究活动精心设计

  殷老师在本节课中共设计了三个活动,交流收集的资料、讨论并分类、研究水的污染,这三个活动时层层递进,同时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自然认知规律。

  五年级评课稿 篇18

  4月29日听了吴老师上的通分课,“通分”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具体应用,又是今后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因此在分数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现我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在新课伊始,教师从比较大小(同分子分数的比较、同分母分数的比较),这些旧知识与本节课的内容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起到铺垫作用,为新课的学习伏下较好的一笔。但是教师在此时所用的时间比较多,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时间布局,也影响到新知识的学习。同时教师在旧知复习的过程中,没有很好的把握知识的前后联系,如在同分母分数比大小中设一道同分子的,在同分子分数比大小中设一道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从而制造了多次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而且也很自然的引入新课的教学。

  2、吴老师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方面做得不是很好,教师讲的多,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同时在突破教学重难点这方面有欠缺,在教学通分的方法这部分内容时,老师应放慢教学脚步。如:让学生先通分,再比较大小练习时,老师不要太放手只是让学生讲自己怎么做,我觉得在每一步时也应加以说明,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这样就不会导致后面让学生讨论总结通分的步骤时无法入手。

  3、每个教学环节我们都应该讲求教学实效,而不只是一个形式,在教学中我们既注重教学过程,更要关注教学结果,每个教学环节都要为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而服务。如:在学生展示比较方法:1/4 =1×2/4×2=2/8,2/5>1/4时,教师能不能在这个部分给学生讲一下,这个同学利用前面学过的分数的基本性质来解决,既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是互相联系的,又分散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而教师在这部分只是让学生说,然后就一带而过。

  4、对于这节课,从教学设计来看,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理解通分,但从整堂课的教学过程看教师把大部分时间放在同分母或同分子的比较大小,反而把通分的内容设计时间花的较少,而这里的通分部分应该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应要多花点时间,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探究交流的平台,让学生通过质疑——讨论——交流——明理,领悟通分的意义及方法,以达到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由于旧知的复习所用的时间过多,导致学生探究知识和新知识应用的时间得不到保证。

  5、最后吴老师作为大四应届毕业生,在短短的两个月教学中能在课堂中如此自由、放松的教学以十分了不起,特别是她的粉笔字还是十分漂亮的,还需努力,学会倾听,将来肯定能成为一个十分优秀的好老师。

  五年级评课稿 篇19

  贵阳市第五届小学语文教师优质课评比已经圆满结束,选手们不作秀,不卖弄,为我们展示了一堂堂生动的,充满爱意的语文课。每每回想,我都忍不住回味xx小学xx老师执教的《水》一课。

  《水》这篇课文叙写了“我”出生的村子严重缺水,人们爱水、盼水、节水。文中通过了泉眼挑水的艰辛、雨中洗澡的快乐、用一勺水的舒服这三个方面写出了水的珍贵和缺水的苦涩,并以此警示人们要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课文有人物的语言及动作描写、有详写与略写的结合,多方面、多层次地揭示了“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一中心。在这一课中,赵老师不仅让孩子们进入课文领略了“水”给作者带来的“苦”与“乐”,还让所有听课教师在语文教学这条道路上看到了一盏明灯——原来,语文味是这样“品”出来的:

  一、品文

  开课前的谈话中,赵老师就“xxx”——咱们是来学习的,不是来表现的。这话说得好!我不禁暗中鼓掌,孩子们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的存在是为孩子们学习服务的,教学并非学生配合老师“秀”给评委看。

  开课伊始,赵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了一个“品”字。“品”即“品味”,它如同一把开启语文学习之门的钥匙,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品味了乡亲们烈日下长途跋涉辛苦挑水的画面;品味了课文中表现出水之珍贵的词句;品味了四兄弟“勺浴”时的“苦”“雨浴”时的“乐”。我与“我”融为一体,学习者与文中人物在课堂中完全融为一体,真正做到人文合一,学的便不是课文,而是真实的生活。

  从赵老师的教学中可以看出,他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陶行知先生曾倡导过“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这六大解放的核心是解放学生的大脑。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通过阅读,所能产生的感受是不同的,更确切的说学生在文章中所感悟到的,是他自己以独特的感性和经验模式参与解读才能感悟的,他通过文本与作者的“对话”是极富个性化的。要做到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就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把主体地位让给学生。赵老师在教学中,以引导者的身份,引领学生不断地研读文本。“让我们抓住“滑”,成为四兄弟中的一位,去细细品味母亲的一勺水吧!”“自由读读下面一段,边读边想,哪句话让你感受最深刻,在触发你感受的字、词、句旁边写上你的感受。”简单的几句话,赵教师只是给予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而并没有用自己的感受来左右学生的思考。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赵老师要求孩子们体会省略号的作用,并思考这里省略了什么。在交流的过程中,让我们感受到,学生所说的都是他们自己的话,是他们对于文本的真切的、具有个性化的解读。

  二、品情

  为使并没有生活体验的学生融入文字,赵老师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将烈日下干裂的土地以及老弱妇孺排队挑水的画面展示出来,并采用了“电影镜头”的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孩子们仿佛亲临挑水现场,学生品词析句,甚至于抓住标点进行体会。这些实实在在的学习形式都是孩子真情迸发的基础。

  很多老师在课堂上喜欢反复地说“孩子们,读吧!”而赵老师却说“我们不再是朗读了,而是述说我们的挑水生活。”这不仅仅是一种说法的改变,它背后隐藏着一种读法的指导:当你在读懂、读透文本之后,就可以将自己化身为文中主人公,身临其境地去体会文中所描绘的一切喜怒哀乐。这样的朗读的确不再是简单的表演形式,而是文中人物深情的“述说”。

  在学生发自内心深处述说了缺水、珍贵、艰辛之后,到雨中的痛快洗澡才是真痛快,而不是城市孩子偶在雨中嬉戏的好玩,是文中真正的享受。“勺浴”一段,既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本段写法独特,有很多独具匠心的词句。赵老师让孩子们变身为“四兄弟”去感受“倾注而下的一勺水”,去争论“瞬间而又缓慢地滑”,去体会“毛孔、血管”的舒服,去感受语言的节奏……最后再次回顾对比两次洗澡,品味“过节”一样的美好,自然地述说其缺水日子的艰辛,不知不觉领悟了反衬的写作方法。整堂课,学习处处在,却不着痕迹。

  三、品生命

  孩子们在赵老师的引导下,体会到了:水,是生命的源泉,课文中的人们生活如此艰辛,生命却依然鲜活。通过文本,我们了解到了别样的生命历程,读者借助文本使自己的生命历程得以延展。整堂课,我们都能闻到一种生命的芬芳。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习得语文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受到顽强生命力的熏染。反衬的写法,让孩子们在认识一种新的写作技巧同时,还感受到人们苦中作乐的乐观精神。一节课潜藏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它是一节有生命的课。这,不就是我们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吗?《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中所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关注的是“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

  总之,能上一节好的语文课,是许多老师梦寐以求的夙愿。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洒脱的!自然的!幽默的!智慧的!诗意的……最终是有魅力的!

  五年级评课稿 篇20

  课堂上,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交流碰撞,习老师摆正自己了的位置,适当提示,巧妙点拨,精要总结,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引导学生当演员,当课堂的主角。学生们去自己寻找答案,去思考,去分析、归纳,能使学生自始至终处于被肯定和被激励中。

  习老师紧扣教学重难点展开教学。“隔岸观火”是语文学习一大弊端,学生融入不到学习环境中去,课文的重难点自然就难以体会。习老师在教学中巧妙设计,让学生改变角色,走进文本,从阅读者到当事者,设身处地的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学生真情倾诉后,教师深情地总结,既水到渠成地点明了主题,又升华了中心,可谓一箭双雕。

  从教学技能上看,习老师有较强的驾驭课堂和教材的能力。如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教学难点的分解,课堂教学组织、调节等。印象最深刻的是,习老师在教学中时时流露出的浓浓的情感,深深地牵引着每位在座的同学。

  当然,习老师这节课,也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1.个别教学点上,还需要打磨,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解内容和训练语言的层面,还要强调情感训练,强调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体验情感,力求触动心灵,引起共鸣,受到强烈感染。

  2.课后拓展练习,给小小说写结尾,教师可以不需要出示预设的内容,这样可能会限制学生自由想象和发挥。

  五年级评课稿 篇21

  郭xx老师上的两节课《牧童》,进行异班同课异构,在五年二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一班则采用郭老师课题研究的古诗策略情景表演法进行授课,通过对比,教学成果显然不同。

  在一班的教学中,采用情景表演法,运用读、演、赏、演的教学模式,课上得生动活泼,富有童趣,凸显了采用情景表演法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教学效果,达到了的预期的教学目标。下面就一班上的公开课谈谈个人对这节课的评价。

  一、注重读。

  全文教学共有8次读书,齐读有4次,读的形式较多,通过多读,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注重创设多种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第一次:以歌曲和图片导入,老师有感情地介绍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加快和向往。

  第二次:播放课文动画,初步感知诗句。

  第三次:有三次的角色表演,第一次同桌表演是初读理解诗句意思。第二次表演是感悟诗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第三次是师生合作表演。每次表演都有不同的要求,循序惭进,有层次,在演中提升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从三次的学生表演中,看出学生对诗句的理解都有提升,达到了采用情景表演促进诗句理解的作用。

  三、注重学生书写。

  在课堂上,郭老师舍得花时间引导学生写好难字的字:牧和蓑,通过师范写,学生书次和动笔写,很好的落实新课标提出的写字要求。

  四、创设民主、自主、合作的和谐教学氛围。

  在课堂上,郭老师教态亲切,能放手让学生自学生字,自已提出不懂和字词并学生自行解决,在小组的练习和表演中,又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创设了和谐的教学氛围。

  这节课还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如层次分明、清晰流畅等,下面提出一些个人的不成熟的见解,供大家参考和商讨。

  1、教学开头如能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童年生活,更能激发学生对童年的热爱与向往。

  2、在理解诗句意思部分,建议梳理学生的问题。如三四声、六七里,可一起解决。

  可从不同层次提出学生,学生提出的只是不懂的词,但没提出不懂的句子,老师可引导学生提出来,有个别词也可让学生要观看表演后理解。

  3、在品读、句中,建议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想象,谈谈仿佛看到的画面,让学生的印象更深刻。

  4、在读的指导上,可抓住“铺、弄”等词语读出感情,提升全班的朗读水平。

  5、拓展的部分时间不够。

  五年级评课稿 篇22

  今天欣赏了何xx老师执教的《活见鬼》,值得学习之处颇多,概括如下:

  1、本文是一篇文言文笑话,本身编者选择笑话这样一种形式的文言文,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觉得文言文其实不难学,不难懂。开课伊始,教师紧扣文本的“有趣”,学生的“兴趣”,通过教师风趣的语言引导,从“鬼”字的字形入手,进而调动起学生对文本的求知欲。板书课题后,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活见鬼”这句口头禅在生活中使用,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后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2、“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于渔”,强调了方法技能的重要。初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在朗读方面会有一定的困难,不仅要对生字进行正音,本篇文言文中存在着一些多音字,学生会难以判断。此处教师顺学而导,设计为多音字正音环节,通过出示多音字不同读音所表达不同的意思,引导孩子掌握“联系上下文判读多音字读音”的方法,帮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达到初读课文读准读通的目的。

  3、面对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的学生,降低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进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感受了文言文的魅力,为今后再次学习文言文埋下兴趣的种子。故教师设计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原文、译文达到了解文章大意,加深文章关键词句理解的目的。

  4、本篇教材的朗读难点就在于读出文言文的韵味。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的自由读、推荐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层层递进的朗读,并加入自己的动作、表情,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美、韵律美。

  5、本文用精炼的语言通过一个“撩”字将撑伞者疑神疑鬼,担惊受怕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教师通过情景的创设,带领学生进入冯梦龙笔下的雨夜,抓住一个“撩”字进行角色体验,扩展想象空间,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到了本文的用词精妙,体会文章含义,突破文章中心。

  6、“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充分利用文本这个例子,挖掘有利资源,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学习方法,以篇带面,拓展延伸,学以致用。凸显语文教学“举一反三”的功能。

  五年级评课稿 篇23

  小学五年级第二学期的《赶花》中有这样一句:“原来养蜂人的生活竟是这样艰辛,而又这样的充满诗情画意!”它是文章的中心所在。这句话从两个方面来概括描写养蜂人的生活,一是艰辛,二是充满诗情画意。学生对于“艰辛”的体会,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而“诗情画意”的生活,课文描写却微乎其微。理解好后一层意思,对学生领悟文章的中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一教学难点,陈老师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1、捕捉课文词句,品味“诗情画意”

  课文虽然没有对介绍到的每种花作具体生动的描写,但仔细研究一下,不难看出,文章开头向我们展示了洋槐花盛开的景象。老师从一、二两个自然段中提炼出这样一段话:“洋槐花开了,延安城充满馥郁的花香。远远看去,整个林子的树冠上仿佛堆了一层厚厚的白雪。”然后,让学生去品读这段话,从这段话中,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在交流中,学生走进了纯洁的诗里,走进了清新的画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又训练了学生的悟性。

  2、拓展文中内容,创造“诗情画意”

  这个教学环节可以说是“投水”的“石子”,要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还必须让他们在发现、欣赏的基础上,学会创造。学生一旦在文字中,形成自己理解的“诗情画意”,那种愉快感、成功感、幸福感就会像欢快的小溪流一样,奔流不息。但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的同时,我们还要牢牢抓住课文这根缰绳,如果一味地往前跑,就会迷失方向。本节课要领悟的是“养蜂人的生活充满诗情画意”。他们赶的除了雪白的洋槐花外,还有紫色的苜蓿花、金灿灿的荆条花、粉红的荞麦花和黄色的油菜花。老师通过媒体让学生自己看到花香景美的画面。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在身临其境的欣赏中,在教师引人入胜的描绘中,领略了诗情画意。

  3、探索文章中心,升华“诗情画意”

  学生通过学习探究,已经领略到了文中所没有描绘出来的“诗情画意”,懂得了赶花人在赶花的同时,也在追赶着绚丽,追赶着芬芳。但如果就此罢手,还是没有能够达成教学目标,因为课文的中心是赞扬像养蜂人那样为了工作而只争朝夕、奋力拼搏的人。老师还要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品德的“诗情画意”里,让他们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去感悟:赶花人用辛勤的劳动创造了蜜一样甜的生活,创造了花一样美的世界。

  当然课堂的生命力在于现存的缺憾。“诗情画意”是一个很抽象的词,老师让学生感知画面的基础上,去感悟文中妙词佳句,进而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但这些全在于学生对“诗情画意”本身的理解,在头脑里形成具体、生动、鲜明的形象,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具有“诗情画意”的意境。而对这一点的忽视,正是本课的一大缺憾。很多学生找不到反应赶花人生活诗情画意的句子,是因为他们不理解什么样的生活是诗情画意的。其实美丽的大自然,就像一个绚丽的万花筒,只要留心观察,总能寻觅到其美的内涵。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渐渐地拥有了发现自然美,欣赏自然美的能力。如果先让学生回忆见到过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活画面。比如“小桥、流水、人家”、“蓝天、绵羊、草原”、“夕阳、垂柳、小溪”、“牛背、牧童、短笛”、“月光、草地、河滩”等画面就是诗情画意。让他们自己构思一幅图画,并从画面中获得不同的美感,通过语言的表述,形成丰富而又深刻的感受。这是他们对“诗情画意”最直接的感知。这样后面的学习就会水到渠成。

  五年级评课稿 篇24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文质兼美,蕴含着很深人文道德的文章,而且很深奥。可是听了朱老师的课,我受益匪浅。回首整堂课,我想从以下方面谈谈我的收获。

  一、字词教学扎实有效,形式多样。

  如在教学“诱惑”时,这个词比较抽象,朱老师化抽象为具体,把词语放在课文中去理解,文中鲈鱼就是最大的诱惑。再如教学“哀”时,朱老师利用形近字进行比较,让学生在对比中加深印象。

  二、抓心理变化,感悟人物情感。

  本课是一篇比较深奥的课文。虽然写的是一件小事,但其中包含的道理却不是一下子就能体会到的。朱老师在处理文本时,以“我”的心理活动、情感线索为主线,宽松的谈话贯穿课堂,让学生从两方面来谈,“放”与“不放”找理由。尝试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学习,深刻感受“我”钓到大鱼兴奋、被迫放掉大鱼的心痛和无奈,从而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故事到理论,从感性到理性,层层上升,真正地理解到作者通过钓鱼所获得的启示。

  三、抓重点词句,反复品读悟理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使学生领会到语言文字的美妙,体会到作者的感受,那就会使他们对语言文字产生兴趣,萌发朗读的情感。在体会“我”放掉大鱼的情感时,朱老师让学生反复朗读“我”说的话,如:“可是再也不能钓到这么大的鱼了!”一边读,一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内心的不舍以及不舍的原因。然后朱老师又提出相应的更高层次的朗读要求,由浅及深,一步步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产生共鸣,加深内化。朱老师将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反复地、多形式地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四、读中理解,读中生情,读中感悟,读中也在积累内化语言。

  朱老师将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反复地、多形式地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读中体验“我”和“父亲”的心情的变化,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领悟“父亲”告诫中深刻的做人道理。

  纵观整节课,这是非常吸引人的人文课堂,在学生的朗朗读书声中,我感受到了学生已经跟着朱老师走进文本,体味语文的味道。人文的课堂即是美的课堂!

  五年级评课稿 篇25

  戴xx老师执教的《新型玻璃》一课,教学简洁,老师思路清晰,采用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方法,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下面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这节课,提出个人不成熟的建议。

  在落实目标上,戴老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落实,先读再写,先说再写,逐层深入,从课堂效果来看,基本达到已定的目标。建议在落实目标时,可以引导学生多与文本交流,品读写得好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写法,在采取策略上可以考虑再灵活些,增加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本文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和读写结合的策略。在学习新型玻璃时的特点和作用时,老师采用了表格式教学,让学生在小组时交流再单独汇报。先交流特点和作用,再了解课文使用的说明方法。个人认为这一部分的环节可以整合,把两部分放到一块学习。文本的接触与学习不够深入。建议在小组讨论前,引导学生先回文本独自学习,用不同线划出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并且找出使用的说明方法。然后小组里交流,由小组成员一起汇报,可分工汇报,有组员交流特点的,有组员交流作用的,有组员交流说明方法的,有交流学习感想的,做到人人有任务,人人得到锻炼。其他组认真倾听并可以补充或提出质疑。

【五年级评课稿】相关文章:

《饮酒评课稿》评课稿范文11-17

教师是怎样评课的及评课稿02-17

排球课的评课稿11-09

课赛评课稿12-17

拼音课评课稿02-06

复习课评课稿精选03-16

排球课评课稿01-02

讲信用评课材料评课稿11-22

小学语文评课:《太阳》评课稿10-27

课文评课稿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