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是指评者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评课稿,欢迎大家阅读。
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评课稿 1
一、紧扣事物特点,发现想象的秘密
想象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本课的想象,就是结合生活中事物的特点来展开的。在日常的认知中,鸟窝的特点是椭圆形或半圆形的,可是课文中却是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菱形……什么形状都有;生活中,鸟窝是小鸟住的,而课文中,小白兔、小刺猬、小鳄鱼都可以住,甚至人类喜欢也可以住进去。这就是围绕生活中鸟窝这一事物的特点进行变换着想象,李老师把它称之为“变换特点想象”。再如,把“我”的口水想象成下雨了、牛奶打翻了、虫子撒尿、大树在哭……这是围绕口水是液体,联结相关事物进行想象,李老师称之为课“联结特点想象”。这样的文本细读,为“大胆想象”指出了具体的路径,是能被学生所理解和学习的,也让想象的起点变得真实、亲切。
二、借助思维导图,落实习作支架
课文提供了“变换特点”和“关联特点”的方法,具体该怎么去“关联”或者“变换”特点呢?针对学生存在的实际困难点,李老师又提供了思路——从抓住特点的不同角度,在构思上进一步细化,让习作的`支架真正成为学生可操作的习作步骤、有效的习作阶梯。
从整个教学过程看,在构思上,李老师始终在帮助学生搭建生活与想象的桥梁,通过对比、总结,借助思维导图的方式,将作者怎样想象的方法层层剖析,同时边剖析边提供了“叶脉式”“发散式”两种不同的思维导图,将作者的想象思路直观地呈现,同时也是给予了梳理想象思路的范例。
三、关注语言表达,写清想象事物
掌握了从不同角度去变换、关联特点去想象的方法,学生再借助思维导图厘清了自己的想象,“怎样写清想象事物”,如何组织想象语言,让想象变得更新奇有趣,是本课的另一个难点。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李老师合理利用课文,组织学生再次围绕着“想象有意思”的部分就语言表达进行分析,学习写法。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新奇感受,关注作者有意思的语言表达,让学生在表达自己的看法时,自然而然地提炼出了语言表达的方法。继而,老师再将学生的发现,由点及面地,与整篇课文中相同的写法关联,通过课文的例子进一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设问”“列举”“举例子”“创编对话”等表达方法的作用,引导学生仿照课文写法,写清想象。
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评课稿 2
熊老师教学《我变成了一棵树》时,主要是围绕“了解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感受神奇的想象”这一教学目标展开,在读中感受想象的'神奇,感受作者传达出来的那份爱,进而产生我也想变,我也能变的想法,乐于用上大胆的想象进行表达。
课上孩子们的思路紧跟老师,每抛出一个问题,孩子们总是认真思考积极回答,比如“变成树之后,还有哪些神奇的地方?”孩子们非常乐于分享自己的发现,树上长满各种形状的鸟窝,大树弯下腰,邀请小动物,妈妈也住进鸟窝……孩子们对这些神奇的事边读边想象画面,全都沉浸在这个有趣的故事里。在用表演的方式续写结尾时,孩子们的想象力更是天马行空,非常乐于表达,乐于分享。
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评课稿 3
在这节课里熊老师很注重教学过渡的设计,既考虑到大环节之间的衔接,又注意了每一个环节内部各内容之间的相连。综观整节课教学过程是一环紧扣一环,启承自然,思路非常清晰流畅。她的教学过渡语比较简洁,具有导引性,如“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感受英英变成一棵树后,这棵树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又发了什么有趣的.事情?”这里的设计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有前后内容的连贯,又使复习与新授这两环节自然衔接。而所提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直奔主题,使教学主线明晰。
熊老师还善用迁移性过渡,帮助学生积累大量词语:如学习拟声词一小环节。熊老师问:“‘咕噜噜‘是什么声音”?这种模拟声音的词语我们称作什么词?在指导学生认识拟声词后熊老师接着说:“你还能说出其它拟声词吗?”此处教学过渡设计从点到面散开,从课内到课外延伸,这是小环节内的连续,而学生参与度很高,连学困生也积极发言,教学效果非常突出。
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评课稿 4
《我变成了一棵树》是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想象的神奇以及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因此胡老师以这两点为依据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感受想象的神奇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写。
本篇课文里其实还有一条明显的主线,那就是英英的心情变化,惊喜、激动、紧张、失望到最后的恍然大悟,从中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在母亲眼里,每个孩子都是不会被错认的天使,但这部分,胡老师并没有涉及,应该是放到第二课时去上。
胡老师的课堂机密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想象习作单元,两篇肯的学习是为接下去的想详习作奠定基础,即学习想象的方法,启发学生进行大胆地想象,同时又要接近生活。因此,胡老师在这节课上尽心了两次仿写,并有一定的评价标准:以“大胆想象,贴近生活为”评价标准进行点评。
学习变成大树部分,从“你觉得哪些想象有趣神奇”入手,并适当地动手圈画,然后再在班里交流。对这一问题,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此处进行了第二次仿写,学生创作起来可能有些困难,应该加以引导。
学习鸟窝里住进小动物时,学生已掌握学习方法,因此放手让学生读第5、6段时,并划出大胆想象、贴近生活的.句子,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言,感受想象的神奇有的说长出各种各样的鸟窝很有意思,有些说鸟窝会跳舞很有意思,此时教师在课堂中只是起穿针引线的作用。
这节课,学生的思维一直很活跃,教师的引领功不可没。
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评课稿 5
《我变成了一棵树》是三年级下册“想象”习作主题单元的精读课文,教学重点在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掌握想象的方法,并把奇特的想象写清楚。这节课,学习氛围轻松有趣,学生积极参与,乐在其中。
一、紧扣教学目标,逐层推进。
这一课的教学活动中,老师组织学生始终围绕着“想象有意思”的部分,联系生活经验,有层次地推进课后问题二的交流、想象,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内驱力。老师能巧妙地指导朗读,在朗读、评价中感受文字的魅力,提升了学生的语言感悟和审美能力。又以学生的发言一步步推进学习活动,分步学习大胆想象的方法,来搭建可操作的想象支架,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积累经验,从而“真实地”展开新奇的'想象。
二、依托文本,关联事物特点,发现想象的方法
本课的想象,就是结合生活中事物的特点来展开。由日常的认知中鸟窝的形状和谁住进去的特点进行变换着想象。又把“我”的口水是液体,这一特点,联结想象成下雨了、牛奶打翻了、虫子撒尿、大树在哭……这样的文本细读,为“大胆想象”指出了具体的路径,是能被学生所理解和学习的,也让想象的起点变得真实、亲切。
值得商榷的是课文提供了“变换特点”和“关联特点”的方法,具体该怎么去“关联”或者“变换”特点呢?又怎样写清想象事物,如何组织想象语言,让想象变得更新奇有趣呢?那就必须关注本课的语言表达。这也是学生在语言表达上的一个难点。老师可以进一步构建教学,通过读文、发现归纳特点等方式帮助学生搭建生活与想象的联系,让习作的支架真正成为学生可操作的习作步骤、有效的习作阶梯。
可以利用课文,在小组合作探究环节组织学生再次围绕着“想象有意思”的部分就语言表达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写法。这也是学生语言建构与创造的过程。如果抓住课文中第7、12自然段采用列举的方法、第5、8自然段的设问句让想象充满悬念、第12到20自然段的对话很多等这些语言现象来进行探究、交流,学生在交流自己的看法时,提炼出了这些语言表达的方法,并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语言对于表达的作用。继而,再去引导学生进行仿说仿写,学生的思维打开了,对于写什么、怎么写不会是漫无目的,而是有法可依,把想象写清楚会更有效地落实了。
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评课稿 6
《我变成了一棵树》一文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讲述故事,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母亲是最关心自己的'人。
在教学过程中,我创设了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我紧紧扣住教学要求,循序渐进地进行想象能力的培养,安排了说话练习“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这样有利于激发每个学生创造的灵感,体会成功的喜悦,便于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评课稿 7
《我变成了一棵树》从“我”的愿望出发,展开大胆想象,讲述了“我”变成一棵树之后发生的一连里奇妙的事情。
全文语言轻松活泼,字里行间充满了童趣。
文章以妈妈叫“我”吃饭开头,引出“我”想变成一棵树的.奇特愿望,交代了故事的起因。没想到愿望真的实现了,“我”变成了一棵长满鸟窝的树。然后具体描述了“我”变成树之后发生的趣事:小动物们住进各种形状的鸟窝,妈妈坐在鸟窝里给小动物分食物,“我”馋得直流口水。
“我”变成一棵树之后发生的事情非常有趣,是因为作者善于想象,使得“我”在想象世界里实现了现实生活中难以达成的愿望,拥有了一段特别的经历。
课后题是围绕本单元语文要素设置的。第一题重在引导学生关注“我”变成一棵树后发生了哪些有意思的事情,在交流中感受文中丰富的想象;第二题要求学生从自己的愿望出发,借鉴课文的思路,展开大胆想象,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
- 相关推荐
【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评课稿】相关文章:
《我变成了一棵树》评课稿范文(通用8篇)09-29
我变成了一棵树第一课评课稿(通用6篇)09-29
我是一棵树评课稿(精选5篇)09-29
我变成一棵树评课稿(精选6篇)09-29
我变成一棵树的评课稿(通用5篇)09-29
我要变成一棵树评课稿范文通用05-04
《圆的认识》教学评课稿04-08
小学数学教学评课稿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