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图形面积评课稿

2022-11-11 稿件

  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评课稿,所谓评课,是指对课堂教学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评估,并且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课堂上的教育行为作出正确的解释。那要怎么写好评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组合图形面积评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组合图形面积评课稿 篇1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是学生学过基本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把基本图形进行整合。本节课古老师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能动性。下面我用有效教育的经典性评价方式对这节课,从“三性”、“三动”进行点评。

  一、三性

  1.知识性本节课的关键知识点是对组合图形进行分割成基本的平面图形。本节课我们看到古老师对此知识点的确定是正确的。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知识点落实的梯度,老师先出示一个简单的组合图形,让学生分成哪些的基本图形,再让学生求老师家客厅的面积,最后求队旗的面积。使组合图形的分割落实处,知识点的有效强化达到了数学课程的基本量7~12次。

  2.个性第一方面本节课古老师对教材进行了个性化的处理。精选挑选教材内容,求客厅和队旗组合图形的面积。第二方面学生个性得到张扬和表现,具体表现在,老师让学生自主选择求组合图形的面积,自主选择图形的分割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3.创造性教师设计、组织的探究方式,由基本的平面图形入手,到平面图形组合成组合图形,组合图形可以分割成哪些基本的图形,一步步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我有不同的分割法。

  二、三动

  1.主动这节课古老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在出示组合图形后,让学生自己作主:你想解决什么问题?你用什么方法求?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体现了学生自主学生的特点。

  2.互动一是师生互动,在分割图形时,学生说,老师画,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师生的互相约定等,二是生生互动,要节课,古老师安排了一次两人组,同桌互改,给同桌画笑脸,二次四人组,小组合作时,亲和力好,能共同合作,做到了互相关注,注意倾听小组成员的发言,坚持把任务完成。小组的合作这个环节体现了平台互动中倒置性平台的特征。

  3.能动由于老师教师设计、组织的探究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三、建议

  本节课古老师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把主动权放给学生,但老师只顾走自己的设计,没有很好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生成,由此而生成的精彩的课堂被错过了,如学生在展示各组的组合图形分割时,没有充分地引导,老师的主导作用在这里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

  组合图形面积评课稿 篇2

  刘师上了节《组合图形的面积》这节课上的很成功,首先刘老师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气氛愉悦,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参与性高,刘丽老师的教学安排层层递进,学生思路开阔,在提高学生的空间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对图形的分析能力。

  下面我从几个环节简要说一说这节课。

  首先刘老师从拼图活动的游戏导入新课,为学生提供一组简单的平面图形并提出拼轶闻要求,选择了几个基本图形,拼组一个你自己喜欢的图形,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发展空间观念,接着刘丽老师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说一说这些图形像什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从中让学生体会到组合图形的组成特点。然后刘丽老师小结:虽然拼出的图形不同,但是都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拼出来的,很自然地引出了课题。

  第二个环节是情境引入,提出问题。让学生估一估后引导学生自主课堂,合作交流,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分别添补。刘丽老师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的主体得到充分发挥,参与热情高,较好地解决了教学炽的重难点。

  第三个环节是实际应用,拓展提高。刘丽老师在练习上采用不同的形式,利用多媒体直观、动态地演示拼组,分割,添补等操作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使学生的思维从多角度,多层次展开,设计了层次不同的练习,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发展学生的智力。

  总体来说,这节课上的扎实,有效。“实”中求“活”,“活”中求“新”。在活动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思维空间,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一节最满意的一堂课。

  组合图形面积评课稿 篇3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一个抽象的计算概念,是平面几何初步知识的总结与延伸,尤其是组合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理过程(不同于简单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蕴含着转化的数学思想,对学生今后计算复杂图形面积公式具有重要意义。听了吴老师执教的《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我深受启发。由于吴老师能深入钻研教材,准确理解教材编写意图,跳出教材,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进行大胆的改革,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紧密结合起来,强化教学互动,对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本节课的亮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转变教师角色,改善教学行为。

  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在“以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中,吴老师更多的扮演着:引导者——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明确的导航目标;辅导者——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与支持,使学生能够比较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合作者——关注学生的学习,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共同寻求问题的答案。与学生构成良好的学习共同体。

  二、重视自主探究,发挥学生主体性。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不但能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更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时,吴老师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想法。同时也体现了老师对学生合作学习的重视度。这样有序自主的学习,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智能,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三、注重兴趣的激发,找准新旧链接

  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需要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吴老师在学习新知之前,借用猜一猜的游戏活动复习旧知。这样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体现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找准新知的最佳切入点,为知识的迁移做好铺垫。

  四、紧密联系生活,突出学以致用

  数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本节课中,吴老师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了小华家装修铺地板这一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情境,向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组合图形,从中提出数学问题,为探索活动提供了条件,赋予了生活数学化的实际意义。在最后一个环节老师安排了一个联系生活的拓展延伸,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吴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充分体现吴老师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过程,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和借鉴。当然,吴老师的课也有美中不足,如果能在以下方面改进就更完美了。例如:本节课属于借班上课,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不够深入,所以在时间把握上有点出入。

  组合图形面积评课稿 篇4

  听了我们学校王老师所执教的《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感触很深。王老师是我们学校的老教师,但是课前的准备工作却非常充分,深入钻研教材,准确理解教材编写意图,这点非常值得我们青年教师学习。对于王老师的这节课,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一、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过渡自然

  王老师从复习导入,复习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这几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引出生活中的组合图形,然后通过提问学生:还想知道组合图形的哪些内容,学生回答出面积,很自然地引出课题,然后学习例题:组合图形的面积怎么计算。更难的你会不会?引出后面的练习,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整节课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过程流畅自然。

  二、把握教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这节课的重点是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难点是组合图形怎么分一分,但是王老师这节课很好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王老师在让学生指出生活中的组合图形的时候,就让学生讲出由什么图形组成,还可以是什么图形和什么图形构成,让学生形成分一分的意识。在学习例题的时候,王老师也让学生用多种方法去分一分。在练习中也一样,学生提出一种分法,王老师就导:是不是还可以有不同的分法,让学生去尝试用多种方法分一分。因此,学生在做练习3的时候,都抢着回答“老师我还有不同的分法”,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三、适当引导、铺设台阶、降低难度

  《组合图形的面积》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等的基础上学习的,所以王老师在导入的时候,复习了一下前面五种基本图形的面积计算,给了学生一个台阶,降低了难度。第一个练习是计算房子侧面的面积,学生一下子还不知道怎么下手,无所适从的时候,王老师引导学生怎么去分,让学生先会分一分,然后再计算。王老师适当地引导铺设了台阶,学生的学习降低了难度。

  四、强调认真观察、注重习惯培养

  首先,王老师非常注重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的培养。在例题学习的时候,王老师就非常强调认真观察,甚至还板书出做题步骤:①认真观察,②分一分,③ 算一算。在做练习的时候,都是先给学生观察的时间,而不让学生马上动笔。其次,王老师非常注重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不管是在例题学习还是在练习中,都会提问学生“是不是还有别的方法”“还有别的方法吗”“你能想出几种方法”等等,让学生认真观察、分一分、选择最简单的办法算一算。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王老师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过程,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在这堂课上,学生不但学会了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而且在数学思想和方法上有所收获,学会了如何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里,我也有两个问题与大家商讨一下:

  一、组合图形的概念,王老师板书的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成,这样的说法是不是恰当?“简单的图形”是不是应该改为“基本图形”?

  二、练习二:做一面队旗要用多少布?这题在让学生说出怎么分之后,再让学生找一找数据,底在哪里?是多少?高在哪里?是多少?这样让学生学会去寻找隐藏的数据,是不是对教学效果更有帮助?

  组合图形面积评课稿 篇5

  最近听了几节课,收获颇多。

  在宋老师执教的《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一课中,由于教师钻研教材透彻,准确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展示,在实践操作中悟出方法,在讨论辨析中进行方法优化,使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对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一、体现算法多样化。

  在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究展示已经发现了几种方法,对于多种方法,教师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去掌握,而是让学生分析这些方法的优劣,并阐述理由。让学生通过比较、讨论、反思得出: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要把组合图形转化成学过的基本图形。对于分割的方法,分割图形越简洁,其解题方法也将越简单。

  二、渗透数学割补的思想方法。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更利于记忆,领会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本节课学生展示完方法后,教师引领学生把解题方法分成两类:分割和添补。之后学生用这两种方法进行运用。掌握知识的同时,又学会了数学思想方法。这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很大帮助。

  三、体现高效课堂理念:以学生为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学得的知识才最深刻。本节课宋老师充分尊重学生为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放手让学生大胆展示。组合图形的概念让学生在操作中建立,组合图形面积得计算方法,让学生在画一画、算一算中发现,计算方法的优化选择让学生在讨论比较中悟出,可以说老师说得很少,基本上都是由学生自己展示评价,充分发挥了学生得主体作用,老师在这里只是一个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

  赵老师执教的内容是“分数与整数相乘”。这是六年级分数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知道“求几个几分之几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初步理解并掌握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课堂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强化算法的探究。

  课堂上教师多次启发学生,请学生说说十分之三米表示什么?学生用连加知识来解决,即3个是多少?用×3来计算,然后,利用连加计算的过程和结果,再说明分子3×3的道理。3表示什么?另一个3表示什么?让学生深入理解算理,明白分数乘整数为什么分母不变,分子与整数相乘作分子的道理。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

  二、灵活运用最简方法。

  课堂中学生计算结果出现最后约分的情况,这种方法也是可以的。教师还指出一种,在计算过程中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这样可以化繁为简。主要让学生明白答案必须是最简分数的同时,也要仔细想想,是先约分再计算简单,还是先计算再约分简单,实现算法的优化。

  其实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关注一些细节,教学的行为就能不断改善,教学的效益就能不断提高。

  总之,这两节课改年级的课都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积极展示,互相评价,教师点拨引导,适时补充点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都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组合图形面积评课稿 篇6

  1、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数学教学决不能脱离生活实际,进行枯燥乏味死记硬背的教学。因此,这节课老师从孩子们喜爱的话题入手——讲故事.挖掘故事中的对称物体,感知对称物体的对称的美。在此基础上抽象出轴对称图形,并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这一知识的形成层层深入,逐步从生活走向数学;后面的巩固练习(如判断交通标志),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判断各种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又把数学融入了生活。真正实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2、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交流、合作等多种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金老师把学习的权利放给了学生,从一开始的感知,到进一步的深入理解,再到学生运用自己的体验,创造出各种轴对称图形。整个的教学过程,都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这种空间下,和谐发展,真正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3、为学生乐学创设了一种情境,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审美情趣。

  学习数学的过程应当成为积极的、愉快的、富有想像的过程。本节课从导入到新授,到练习操作,学生动手“做”出轴对称图形,又给学生展示各种建筑及舞蹈的图片,不仅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又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4、为学生乐学创设了一种情境,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审美情趣。

  学习数学的过程应当成为积极的、愉快的、富有想像的过程。本节课从导入到新授,到练习操作,再到后面的美丽的轴对称物体的欣赏,都为学生乐学、好学创设了丰富的情境。而让学生动手“做”出轴对称图形,又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5、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比较到位,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探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对称图形》一课,就教材特点来说,很容易把课上得生动、有趣,但本节课把画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也当作重点来上是不是太难,以致时间很匆忙,结束草草了事。

  组合图形面积评课稿 篇7

  一、动手操作,激发兴趣

  本课张老师设计了撕纸的游戏倒入新课,这种形式赢造了宽松愉悦、开放式的环境,学生纷纷自觉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这种欣赏美的教学情景中快乐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实践操作、激活思维

  张老师安排了折一折,画一画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在对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对称轴的特点,通过操作发现图形的对称轴有的是一条、有的是两条、有的甚至是三条、四条或者无数条。张老师在新授教学时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灌输手段,而是把学生看作是课堂的主角,采用对折的方法来折一折,数一数,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从只重视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注重学生活动的课堂生活,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

  三、小组合作、发挥特效

  在本课中,张老师有很多活动都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由于中年级学生作图能力不是很强,对于正确美观地制作出一个轴对称图形还有一定的难度,但由于学生学习发展的进程不同,针对一部分学生已会制作的实际情况,张老师组织学生展开分小组合作讨论活动:怎样拼一个轴对称图形,然后评一评小组成员中制作的轴对称图形,在动手操作时也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在引出轴对称图形时,也是通过小组合作,在操作、交流中感知,这样尽可能地将每个人的收获变成学生集体的共同精神财富,

  组合图形面积评课稿 篇8

  《认识图形》一课从学生熟悉的立体图形中寻找平面图形,让学生感知“面”从“体”来;接着让学生思考如何把“体”中的“面”“请”到纸上来,虽说怎样“请”的方式并不重要,但过程让学生想象中建立图形的表象,让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和理解变得丰富和深刻。

  建议:

  1. 增加数学活动:找不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请你找出一个与其它不同图形。第一组: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目的是进行曲边图形与直边图形的区分。)第二组: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与四边形的区别。)

  2. 对“猜一猜”再整合,让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先出示一条线段,让学生判断图形可能是什么?不可能是什么?为什么不可能是圆?(尝试让学生感知圆与其它图形的不同)

  再出示直角,它可能是什么图形?为什么?(感知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特征)

  再出示两个直角,到底是正方形还是长方形?(如何区分正方形、长方形)

  组合图形面积评课稿 篇9

  空间与图形主要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交换,它们是人们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在小学阶段,其主要内容包括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和图形与位置等。

  1、三维世界就是由“空间图形”组成。人们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常常需要描述事物的形状、大小,选择恰当的方式表述事物之间的关系。直观图形、几何模型以及几何图形的性质是准确描述现实世界空间关系,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各种问题的必备工具。因而“空间与图形”的教育价值首先表现在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生存空间现出空见中的图形真实性,2。帮助学生获得必需的知识和必要的技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空间图形”在几何课程优势的基础上,在各个学段都增添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操作与探索的内容,并提出了具体的学习目标,这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空间与图形”教学的内容、情境、方式等对于学生形成空间观念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空间观念是创新思维所需的基本要素,没有空间观念,几乎谈不上任何发明创造。与数学其他分支相比,几何图形的直观、形象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直观表达、动手操作、大胆创新活动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作为一种直观、形象的数学模型,它在诱发学生的直觉思维、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创造想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对周围环境、实物和模型的观察、测量,还是有关观察、操作、猜想与设计,都需要学生亲身参与、亲手实践,其实践能力、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都将在自主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和发展。

  组合图形面积评课稿 篇10

  今天有幸听了黄鸿雁老师的一节达标课,可谓是获益匪浅。黄老师讲的是三年级下册的《轴对称图形》,这节课无论是课件、教学设计,还是老师上课的个人魅力,堪称优秀。

  首先令我艳羡的是黄老师的心理素质之好。达标课在我个人看来也是很重要的一节课,上至领导,下至老师,还有专门的评委团,可想而知,黄老师还是有压力的。可是事与愿违,今天的多媒体教室却临时出了故障,当上课铃响的时候黄老师又带着学生从5楼转移到了3楼的多媒体教室,而在上课的途中,多媒体还是屡屡出故障,可是这么多的意想不到,黄老师却一点也不急躁,而是沉住气,很快的带领着学生进入了学习状态,我觉得黄老师这点做得非常好。我想如果是我的话可能会有情绪的。

  其次这节课的教学环节设计的非常科学,富有新意。黄老师从猜图游戏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点,通过动手剪、观察一系列的活动从而引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认识了对称轴;在巩固练习中,第一个处理书上的练习,判断一些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的话并指出对称轴,第二个是让学生举出生活中轴对称图形的例子。尤其是巩固练习的第三个练习闯关游戏,可以说是这节课的一个亮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调动了起来,从在ACTMNSXZ这几个字母中找到轴对称图形

  组合图形面积评课稿 篇11

  “认识立体图形”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的,重视学生的感知、体验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节课中,教师将学习融入到活动中,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解决教学重难点。课堂上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如比比谁搭得高,摸物体、说感觉,盲人摸图形等,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触摸、听讲、讨论、动手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起来,让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嘴、动耳的活动中获得了对立体图形最直观的体验。

  一、课前准备充分

  低年级的课堂教学,教具和学具的准备必须要充分,它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课堂。今天老师的教具准备的很充分,学生的学具准备得更充分。其中有老师为四人小组准备的学具,有学生自己带来的学具,正是有了这些东西,学生有东西可看,有东西可摸,有东西可用,课堂才能上得扎实有效。

  二、活动组织有序

  低年级的学生,特别是今天这些来到学校才2个月的孩子,上课给人的感觉是非常有序的,一看就知道受到正规训练的。一年级的孩子在组长的组织下连续开展了好几个合作学习的活动,实属不易。这首先归功于老师平时严格的要求和有效的训练,让学生在一个个活动中感受四种立体图形各自的特点,会正确辨认出这些立体图形。

  三、课堂教学扎实

  杨老师的课教学非常扎实,设计环环相扣,重点难点突破自如。比如说:请四人小组用学具盒中的学具搭一个了不起的建筑,比比谁搭得高。这样的一个活动不仅仅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引出对“球”的认识,球会滚,球不平稳。从长方体不同的摆放高度入手研究长方体的特点,切入比较新颖,而且用摆放高度不同与正方体不管怎么摆高度都一样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剖析的简洁明了,同时用这种方法还让学生认识了特殊的长方体,那种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特殊长方体也就在这种方法的辨析中自然而然的学会了。盲人摸图形的游戏将这节课带向高潮,学生在组长的组织下有序的摸,做个盲人,乐在其中。

  组合图形面积评课稿 篇12

  《认识平面图形》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教学内容,它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而杨老师上的是《认识图形》的一节练习课。杨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上一节课学到的新知识,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巩固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首先,“搭小棒”的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三角形与长方形。活动中,教师的引导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教师的问题指向性非常明确。例如用小棒搭三角形时,教师提出了这一几个问题:“为什么你搭三角形搭得这么快?”“能搭出比刚才大一点的三角形吗?”“最少用几根小棒就能搭出一个三角形?”等,针对这几个问题的实践与思考,学生理解了三角形是由三条边围成的这一本质特征,也知道了三角形是可以有大小的等拓展性知识。

  其次,“画一画”的活动使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由形象转入抽象,进一步体会每个图形的本质特征。点子图比格子图更抽象,教师引导学生把点子图想象成钉子板,“交叉点就像钉子板上的钉子”,使学生有了空间想象的依托,降低了练习的难度。所以说教师的适时点拨还是非常到位的。

  最后的“折一折”活动,很好地把不同的平面图形沟通了起来。“把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两个三角形”、“在长方形纸上折出一个正方形”等活动,使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体会到,长方形可以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而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等知识,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宽,更丰富了学生对于平面图形的认识。

【组合图形面积评课稿】相关文章:

《组合图形的面积》评课稿11-07

组合图形面积评课稿08-26

《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的评课稿11-16

《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的评课稿11-07

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的评课稿11-07

《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评课稿11-07

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评课稿02-03

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评课稿06-10

《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评课稿06-10

《组合图形的面积的计算》评课稿范文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