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思想品德的教学总结

2020-11-30 思想总结

  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经过这段时间努力,我们也有了一定的收获,立即行动起来写一份教学总结吧。相信写教学总结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五年级思想品德的教学总结(通用7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五年级思想品德的教学总结1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新课程。它的设置反映了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的时代要求,也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这门新课从内容到方法都不同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或《社会》课。为了上好这门课,我认真学习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并遵照课标的指引切切实实把每个目标落到实处。现就对这学期《品德与社会》的工作进行总结。

  一、教学方法及措施:

  1、明确了课程性质,全面把握了课程目标。

  本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

  在教学过程中,我全面的把握了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了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了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了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了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2、让品德教育回归了生活,突出了课程的经验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

  因此,我们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为根本。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感受了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了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了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形成有价值的观点。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我创设了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了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4、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等。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在教学中有机地对学生进行了教育,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真正学会了怎样生活、感悟生活。

  二、评价方法

  1、教师评价。

  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以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2、学生自评。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3、学生互评。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三、成绩:

  通过一学期的教育教学,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效果。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一如既往,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小学五年级思想品德的教学总结2

  本学期我坚持以《课程标准》为指南,根据《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特点,紧紧抓住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引导和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一是重在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上下功夫、构建生活课堂、规范学生行为习惯,抓好养成教育。二是突出课改重点,深化教研内涵、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学行为,提升教研品位。

  一、认真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掌握教材实质

  这学期,我认真《品德与社会》教材培训材料,进一步用理论充实自己的头脑,具体的课例带来了更感性的认识,从而更能把握住教材的实质,在此基础上制定好《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并认真实施。

  二、利用集体备课,体现课程理念。

  自参加课程改革以来,接触了大量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对教育教学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然而,理论如果不变成教学实践,再先进也是没用的。

  为了把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本学期我把握教材的性质,寻找更符合学生的切入点,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地投入到活动中去,提高学生的'自豪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对教材精心策划、反复推敲,将教学思想、教学设计在教研组内交流。课后,结合教学反思,和其它教师的意见,在教研组内进行评点,分析。

  三、规范学生的品德行为,用校园文化熏陶学生。

  一学期以来,我们大力加强良好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帮助学生养成文明、守纪的良好习惯。从小、从近、从实、从细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并结合校园文化重建,把新《守则》、《规范》上墙,并设置一些富有教育内涵、学生易于接受的固定宣传标语,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今后,我将继续努力,不断实践,更好地推进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让儿童的品德在生活里萌芽,让儿童的生活在笑声中飞扬。

  小学五年级思想品德的教学总结3

  这个学期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的兴趣更加浓厚,学生能对所学的知识有较深的印象,对社会常识、科技知识方面的知识有比较全面深入地了解,对一些常识性的知识掌握得比较好,对一些社会问题也能提出自己的看法。现将这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要求学生上课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学生对所学的知识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在社会课堂上经常有一些学生提出他们非常感兴趣的问题,每当这时候,教师从来不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是围绕这些课堂的生成资源来进行进一步的教学,这样大大调动了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对于社会这一门知识的学习都是非常有效的。

  二、用品德与社会的视眼来给学生做拓展训练,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使课本上的知识得到有效的补充。

  平时上课的时候明确要求学生当堂作好课堂笔记,对于要求掌握的知识划记好,加深印象。

  三、结合教材内容与国家大事精心准备课外阅读资料,并开展相应的活动。

  通过阅读与活动进一步了解我们这个社会,了解我们民族曾经的灾难与屈辱,让学生通过大量翔实的历史与现实资料直接感受社会,感受历史,让他们对社会中的是与非、善与恶有一个更加感性的认识。如针对于《不能忘记的历史》与学生一起搜集“回看历史振我中华”的演讲资料,举办演讲比赛;在汶川大地震时期,与学生一起收集“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感人故事来阅读,并抒发自己的感想。

  学生从民族的大灾难中学会了珍惜生命,学会了团结,学会了奉献自己的爱心,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感受到了众志成城的力量!社会知识只有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才具有更深的感染力,更深刻的教育意义。

  在教学中还有不足的地方如还可以设计更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给学生展现更大的更丰富的世界;对于个别学习兴趣缺乏的学生可以采取个别辅导的方式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让他逐渐对社会学科产生兴趣;另外学生对于社会知识的复习与巩固还可以进一步加强。

  纵观得失,觉得社会学科面对不同的学生,面对不同的内容,要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教学,并着眼于更开放的、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力图在短短的40分钟内开拓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对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更感兴趣,更想探究,更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做自己的小主人,做社会的小主人。

  小学五年级思想品德的教学总结4

  本学科反映了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的时代要求,也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为了上好这门课,我认真学习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并遵照课标的要求切切实实把每个目标落到实处。现就对这学期《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

  一、明确课程标准,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本学科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二、让品德与社会教育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如:在教学《社会生活中的民主》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哪些规则,以及这些规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方便。在学生列举社会生活事实的基础上,我们又适当帮助学生归类,以使学生对生活中的规则有一个总体认识,并自觉遵守这些规则。

  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

  小学五年级思想品德的教学总结5

  品德与社会教学是一门重要的课程,一学期来,我认真钻研教材,积极创新工作,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为了使今后的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总结经验,克服缺点。现将本学期教学总结如下:

  在这一学期中,我按照课程标准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有效的教学途径。所任科目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一、取得的成绩:

  1、培养学生从小爱学习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教学内容和班的实际情况,教育学生在学习上要多动脑,不懂就问,课后多看课外书,汲取营养,增长知识,还要认真完成作业。

  2、培养学生爱国家和爱家乡的情感。

  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祖国,知道祖国有美丽的风光和丰富的物产。引导学生做一个关心集体、爱护公物的好公民,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谦让的社会公德。

  3、在教学中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认识了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各族人民团结友爱。

  4、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生命的重要性,从而珍爱生命,远离毒药。

  5、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研究为手段,以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教育观,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形成。

  6、注意创设情景,把课上“活”;开发教学资源,把课上“实”;组织学生活动,把把课上“乐”。

  7、比较重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往。

  二、今后努力的方向:

  经过一个学期学习,同学们的思想觉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好人好事不断出现。今后我还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科研能力和组织教学的能力为取得更大更好成绩而不懈努力。

  小学五年级思想品德的教学总结6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新课程,它的设置反映了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的时代要求,也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这门新课从内容到方法都不同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工作,现就对这学期教学进行总结。

  一、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本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二、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学生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学生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学生生活,反映学生需要为根本。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新的教学目标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有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具体教学中注重了以下几点:

  1.激活教学新观念。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有效的教学途径,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生的成绩和整体素质。

  2.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活动,是有效实施道德品质教育和社会知识教育的客观要求。本学期,我强调拓展课堂的内涵,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各种活动,承担一定的角色,在做中不断领悟、感知,在做中培养社会生活能力,发展个性品质,体验道德准则并规范自身的行为。

  3.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4.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总之,这一学期,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本人尽职尽责。按照课标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通过一学期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小学五年级思想品德的教学总结7

  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学校的一门重要学科,回顾本学期的教学,已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也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为了使今后的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总结经验,克服缺点。现将本学期教学总结如下:

  一、在这一学年中,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本人尽职尽责。

  按照课程标准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开学有计划,质量分析。教学中论题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效的教学途径。所任科目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二、取得的成绩与经验

  1、培养学生从小爱学习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教学内容和班的实际情况,教育学生向爱迪生学习。在学习上要多动脑,不懂就问,课后多看课外书,汲取营养,增长知识,还要认真完成作业。结合教学内容在班上搞了一次“优秀作业评比”活动,对被选到优秀作业的同学给予奖励,对没有选上的同学教育他们今后要努力,争取下次被选上。

  2、培养学生爱国家和爱家乡的情感。

  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家乡,知道家乡有美丽的风光和丰富的物产。引导学生保护家乡的“三化”建设和公共财物,做一个关心集体、爱护公物的好市民,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谦让的社会公德。

  3、在教学中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认识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通过讲故事,辨一辨,说一说的活动形式引导和教育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有一种良好的社会公德,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谦让,见到别人有困难要乐于助人。

  4、培养学生讲道理,不任性,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养成一个好习惯。遇事要讲道理,不任性,还要懂得尊敬老人、爱护幼小。生活要节俭,不浪费,做一个讲道理、懂礼貌、勤俭节约的好孩子。

  5、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从而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三、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1)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研究为手段,以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教育观,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形成。

  (2)重视了常规媒体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活跃了学生参与教学的形式;扩大了教学资源。

  (3)教师注意创设情景,把课上“活”;开发教学资源,把课上“实”;组织学生活动,把把课上“乐”。大多数教师都不同程度的可以做到以上几点。

  四、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经过一个学期学习,同学们的思想觉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帮助别人,拾到东西上交学校,好人好事不断出现。教师应进一步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科研能力和组织教学的能力。老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学科教学的整合,提高课堂效率。

上一篇:学校九年级上学期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总结 下一篇: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五年级思想品德的教学总结(通用7篇)

小学五年级思想品德的教学总结

2020-11-30 思想总结

  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经过这段时间努力,我们也有了一定的收获,立即行动起来写一份教学总结吧。相信写教学总结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五年级思想品德的教学总结(通用7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五年级思想品德的教学总结1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新课程。它的设置反映了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的时代要求,也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这门新课从内容到方法都不同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或《社会》课。为了上好这门课,我认真学习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并遵照课标的指引切切实实把每个目标落到实处。现就对这学期《品德与社会》的工作进行总结。

  一、教学方法及措施:

  1、明确了课程性质,全面把握了课程目标。

  本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

  在教学过程中,我全面的把握了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了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了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了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了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2、让品德教育回归了生活,突出了课程的经验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

  因此,我们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为根本。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感受了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了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了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形成有价值的观点。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我创设了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了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4、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等。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在教学中有机地对学生进行了教育,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真正学会了怎样生活、感悟生活。

  二、评价方法

  1、教师评价。

  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以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2、学生自评。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3、学生互评。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三、成绩:

  通过一学期的教育教学,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效果。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一如既往,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小学五年级思想品德的教学总结2

  本学期我坚持以《课程标准》为指南,根据《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特点,紧紧抓住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引导和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一是重在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上下功夫、构建生活课堂、规范学生行为习惯,抓好养成教育。二是突出课改重点,深化教研内涵、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学行为,提升教研品位。

  一、认真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掌握教材实质

  这学期,我认真《品德与社会》教材培训材料,进一步用理论充实自己的头脑,具体的课例带来了更感性的认识,从而更能把握住教材的实质,在此基础上制定好《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并认真实施。

  二、利用集体备课,体现课程理念。

  自参加课程改革以来,接触了大量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对教育教学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然而,理论如果不变成教学实践,再先进也是没用的。

  为了把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本学期我把握教材的性质,寻找更符合学生的切入点,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地投入到活动中去,提高学生的'自豪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对教材精心策划、反复推敲,将教学思想、教学设计在教研组内交流。课后,结合教学反思,和其它教师的意见,在教研组内进行评点,分析。

  三、规范学生的品德行为,用校园文化熏陶学生。

  一学期以来,我们大力加强良好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帮助学生养成文明、守纪的良好习惯。从小、从近、从实、从细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并结合校园文化重建,把新《守则》、《规范》上墙,并设置一些富有教育内涵、学生易于接受的固定宣传标语,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今后,我将继续努力,不断实践,更好地推进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让儿童的品德在生活里萌芽,让儿童的生活在笑声中飞扬。

  小学五年级思想品德的教学总结3

  这个学期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的兴趣更加浓厚,学生能对所学的知识有较深的印象,对社会常识、科技知识方面的知识有比较全面深入地了解,对一些常识性的知识掌握得比较好,对一些社会问题也能提出自己的看法。现将这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要求学生上课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学生对所学的知识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在社会课堂上经常有一些学生提出他们非常感兴趣的问题,每当这时候,教师从来不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是围绕这些课堂的生成资源来进行进一步的教学,这样大大调动了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对于社会这一门知识的学习都是非常有效的。

  二、用品德与社会的视眼来给学生做拓展训练,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使课本上的知识得到有效的补充。

  平时上课的时候明确要求学生当堂作好课堂笔记,对于要求掌握的知识划记好,加深印象。

  三、结合教材内容与国家大事精心准备课外阅读资料,并开展相应的活动。

  通过阅读与活动进一步了解我们这个社会,了解我们民族曾经的灾难与屈辱,让学生通过大量翔实的历史与现实资料直接感受社会,感受历史,让他们对社会中的是与非、善与恶有一个更加感性的认识。如针对于《不能忘记的历史》与学生一起搜集“回看历史振我中华”的演讲资料,举办演讲比赛;在汶川大地震时期,与学生一起收集“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感人故事来阅读,并抒发自己的感想。

  学生从民族的大灾难中学会了珍惜生命,学会了团结,学会了奉献自己的爱心,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感受到了众志成城的力量!社会知识只有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才具有更深的感染力,更深刻的教育意义。

  在教学中还有不足的地方如还可以设计更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给学生展现更大的更丰富的世界;对于个别学习兴趣缺乏的学生可以采取个别辅导的方式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让他逐渐对社会学科产生兴趣;另外学生对于社会知识的复习与巩固还可以进一步加强。

  纵观得失,觉得社会学科面对不同的学生,面对不同的内容,要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教学,并着眼于更开放的、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力图在短短的40分钟内开拓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对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更感兴趣,更想探究,更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做自己的小主人,做社会的小主人。

  小学五年级思想品德的教学总结4

  本学科反映了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的时代要求,也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为了上好这门课,我认真学习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并遵照课标的要求切切实实把每个目标落到实处。现就对这学期《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

  一、明确课程标准,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本学科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二、让品德与社会教育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如:在教学《社会生活中的民主》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哪些规则,以及这些规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方便。在学生列举社会生活事实的基础上,我们又适当帮助学生归类,以使学生对生活中的规则有一个总体认识,并自觉遵守这些规则。

  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

  小学五年级思想品德的教学总结5

  品德与社会教学是一门重要的课程,一学期来,我认真钻研教材,积极创新工作,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为了使今后的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总结经验,克服缺点。现将本学期教学总结如下:

  在这一学期中,我按照课程标准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有效的教学途径。所任科目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一、取得的成绩:

  1、培养学生从小爱学习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教学内容和班的实际情况,教育学生在学习上要多动脑,不懂就问,课后多看课外书,汲取营养,增长知识,还要认真完成作业。

  2、培养学生爱国家和爱家乡的情感。

  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祖国,知道祖国有美丽的风光和丰富的物产。引导学生做一个关心集体、爱护公物的好公民,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谦让的社会公德。

  3、在教学中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认识了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各族人民团结友爱。

  4、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生命的重要性,从而珍爱生命,远离毒药。

  5、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研究为手段,以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教育观,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形成。

  6、注意创设情景,把课上“活”;开发教学资源,把课上“实”;组织学生活动,把把课上“乐”。

  7、比较重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往。

  二、今后努力的方向:

  经过一个学期学习,同学们的思想觉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好人好事不断出现。今后我还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科研能力和组织教学的能力为取得更大更好成绩而不懈努力。

  小学五年级思想品德的教学总结6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新课程,它的设置反映了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的时代要求,也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这门新课从内容到方法都不同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工作,现就对这学期教学进行总结。

  一、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本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二、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学生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学生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学生生活,反映学生需要为根本。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新的教学目标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有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具体教学中注重了以下几点:

  1.激活教学新观念。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有效的教学途径,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生的成绩和整体素质。

  2.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活动,是有效实施道德品质教育和社会知识教育的客观要求。本学期,我强调拓展课堂的内涵,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各种活动,承担一定的角色,在做中不断领悟、感知,在做中培养社会生活能力,发展个性品质,体验道德准则并规范自身的行为。

  3.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4.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总之,这一学期,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本人尽职尽责。按照课标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通过一学期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小学五年级思想品德的教学总结7

  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学校的一门重要学科,回顾本学期的教学,已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也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为了使今后的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总结经验,克服缺点。现将本学期教学总结如下:

  一、在这一学年中,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本人尽职尽责。

  按照课程标准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开学有计划,质量分析。教学中论题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效的教学途径。所任科目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二、取得的成绩与经验

  1、培养学生从小爱学习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教学内容和班的实际情况,教育学生向爱迪生学习。在学习上要多动脑,不懂就问,课后多看课外书,汲取营养,增长知识,还要认真完成作业。结合教学内容在班上搞了一次“优秀作业评比”活动,对被选到优秀作业的同学给予奖励,对没有选上的同学教育他们今后要努力,争取下次被选上。

  2、培养学生爱国家和爱家乡的情感。

  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家乡,知道家乡有美丽的风光和丰富的物产。引导学生保护家乡的“三化”建设和公共财物,做一个关心集体、爱护公物的好市民,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谦让的社会公德。

  3、在教学中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认识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通过讲故事,辨一辨,说一说的活动形式引导和教育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有一种良好的社会公德,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谦让,见到别人有困难要乐于助人。

  4、培养学生讲道理,不任性,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养成一个好习惯。遇事要讲道理,不任性,还要懂得尊敬老人、爱护幼小。生活要节俭,不浪费,做一个讲道理、懂礼貌、勤俭节约的好孩子。

  5、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从而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三、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1)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研究为手段,以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教育观,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形成。

  (2)重视了常规媒体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活跃了学生参与教学的形式;扩大了教学资源。

  (3)教师注意创设情景,把课上“活”;开发教学资源,把课上“实”;组织学生活动,把把课上“乐”。大多数教师都不同程度的可以做到以上几点。

  四、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经过一个学期学习,同学们的思想觉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帮助别人,拾到东西上交学校,好人好事不断出现。教师应进一步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科研能力和组织教学的能力。老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学科教学的整合,提高课堂效率。

上一篇:学校九年级上学期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总结 下一篇: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