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后勤工作,亦称总务工作或者整合工作。是为各单位职能活动正常进行而提供的以服务为主要目的的工作。今天小编整理了学校后勤工作会议记录,欢迎阅读。
学校后勤工作会议记录一
2月28日上午,副校长张立峰在一号楼第五会议室主持召开会议,对后勤系统XX年工作作了总体部署和要求。
张立峰强调,一要加强后勤干部职工学习、教育和培训工作,逐步提升后勤干部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后勤职工的服务技能和服务意识;二要继续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选好适合社会化的项目,进一步深化改革;三要加强后勤干部职工廉政建设,注意廉政风险点的防控;四要加强后勤各项工作安全管理,提高安全意识,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安全管理制度。针对饮食、公寓、临时工规范管理、信息化管理、校园绿化、交通运输、社区、商贸、爱卫会、基本建设、维修项目、校医院、劳动服务公司等重点工作,张立峰提出了具体要求和工作方向并作了相应部署。
后勤保障处、规划建设处、校医院、劳动服务公司等部门和单位副科级以上干部参加了会议。
学校后勤工作会议记录二
3月23日上午,学校后勤服务工作会议在学术交流中心第四会议室召开。付梦印校长和刘丽华副校长出席了会议,党政办副主任杨韵、后勤服务中心班子成员、科室及行业公司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刘丽华副校长主持。
后勤服务中心宋伟华主任汇报了后勤服务中心2016年主要工作——坚持以“优服务、强能力、提品位、保安全”的工作主线,采取四个方面的措施:增强服务意识,加大服务投入,高水平服务成为新常态;加强内部管理,增收节支并举,管理效益效能获得新提高;创新经营思路和手段,加大服务业态调整改造,自身造血能力实现新提升;防范廉政风险,推动后勤文化建设,和谐后勤建设形成新局面,重点抓好能源管理、后勤服务保障队伍建设、后勤服务质量提升、成本控制、党建及安全管理等六个方面的工作,确保实现“学校放心、师生满意”的工作目标,为学校“十三五”建设、推进综合改革、创建“双一流”提供坚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后勤中心下属各二级实体单位的负责人分别汇报了本单位2016年工作目标、思路、任务及具体措施。
付梦印校长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近年来后勤工作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当前后勤工作面临的形势。付校长指出,后勤工作是学校的门面和名片,与学校的建设发展和师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付校长认为,后勤工作应围绕三个方面的目标开展:一是“管”。要主动适应形势的发展和构建新型后勤服务保障体系的需要,做好顶层设计,调整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完善规章制度,提高管理效能;二是“控”。要通过全成本核算加强成本控制,通过能源管理控制能源消耗,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三是“增”。要努力增加师生在校园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
付校长对后勤工作提出了四点具体要求:一是要由后勤中心牵头,建立衡量后勤工作“四个满意”的评价标准,即教师满意、学生满意、学校领导满意、后勤职工满意;二是要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制定对标考核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三是要注重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将其作为解决矛盾的重要抓手,关心后勤员工,提升工作效率;四是要打造有特色的企业文化,使员工真正融入后勤大家庭,提升后勤员工的责任感、归属感和自豪感。最后,付校长强调,后勤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希望全体后勤干部职工团结协作,尽心尽力,共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在发展中解决问题,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增砖添瓦、增光添彩。
刘丽华副校长要求后勤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学习领会、贯彻落实付校长对后勤工作提出的目标和要求,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手段,不断提升后勤服务质量和水平,圆满完成各项后勤服务保障任务,在学校“双一流”建设中再立新功。
学校后勤工作会议记录三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三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加强高校后勤工作,国家教育委员会于xx年6月13日至16日在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召开了全国高等学校后勤工作会议暨表彰会。参加会议的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委员会、高教(教育)厅(局)负责同志,113所高等院校的院校长、总务(处)长,共165人。国家教育委员会委员、党组成员、主任助理朱育理同志代表国家教委向大会作了题为“巩固改革成果,优化育人环境,坚持走中国高等学校后勤发展的道路”的工作报告。湖北省委、省政府的有关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的开幕式。
本次会议的中心内容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三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七届人大三次会议精神,总结我国高校后勤十年工作的成绩和基本经验,表彰先进,动员后勤干部职工振奋革命精神,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改革成果,坚决贯彻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方针,强化和优化高校的后勤工作,努力为高等教育的发展,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贡献。
会议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组织代表实地参观华中理工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武汉工业大学、同济医科大学以及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院校的食堂、学生宿舍、校园绿化和基本建设等。上述院校中领导对后勤工作的深刻理解和后勤工作所取得的显著成绩给了代表们深刻的印象和有益的启发。第二阶段,代表们听取了朱育理同志所作的会议工作报告,学习了国家教委副主任、党组书记何东昌同志5月26日在《关于高校后勤工作若干问题的请示》上的重要批示。会上,国家教委条件装备司蒋景华司长宣读了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表彰全国高等学校后勤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还宣布对已连续从事高校后勤工作30年的老同志颁发荣誉证书和证章。102所高等院校和505名后勤工作者分别获得全国高校后勤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称号。
与会代表对工作报告和《关于加强高等院校后勤工作的若干意见(讨论稿)》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认为工作报告肯定了十年来高校后勤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总结了基本经验,明确了后勤工作的指导方针,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及解决问题的措施,提出了今后的工作任务。经过讨论,大家在以下几个问题上统一了认识:
一、高校后勤战线广大职工努力工作,坚持改革,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十年来,面对高等教育迅猛发展而后勤正式职工有所减少,后勤经费在整个学校经费支出比例有所下降的情况下,高校后勤坚定不移地遵循高等教育的特点,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努力工作,坚持改革,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开拓了高校后勤工作的新局面。保障了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运转,创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并为稳定高校局势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要从教育的“三个面向”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从稳定大局出发,来认识高校后勤工作的地位和作用。高校后勤工作的主要职能是:为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为师生员工的生活服务;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后勤工作的育人职能主要是通过优质服务和科学管理去体现,寓教育于优质服务和科学管理之中。
三、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立足于强化和优化高校自身的后勤工作系统,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后勤工作新体系。今后高校后勤工作的指导方针应该是: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立足于强化和优化学校自身后勤工作系统,加强后勤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后勤工作队伍建设,深化管理改革,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积极性,主动围绕学校整体目标,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后勤工作新体系。
四、今后高校后勤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要根据学校发展和任务多样化的新形势,确立新的后勤工作体制,建立多渠道筹集后勤经费的制度;采取新的核定正式工、临时工总人数的办法,建立一套由编内正式工和编外临时工混合构成的后勤工作队伍。第二,要根据高校后勤工作面临的新任务,加强后勤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大力开展岗位培训,切实解决好后勤部门干部职工的职称待遇问题。第三,加强高校后勤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学校长期、稳定、协调发展,为2000年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阶段打下基础。第四,进一步深化后勤管理改革,优化后勤系统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政治思想工作、行政管理、经济杠杆和民意监督相结合的综合管理机制;提高包干指标的合理性和先进性,完善评估标准和考核办法,进一步克服平均主义,做到奖勤罚懒。第五,大力开展“双增双节”活动,树立勤俭办学的校风,大力推广节约投资、节约经费开支、节约水电能源等方面的经验,使现有的后勤设施和运行经费能为更多的事业服务;鼓励后勤职工在搞好本职工作并不断提高质量的基础上,增加对社会的服务,并以服务收入弥补后勤经费的不足。第六,把组织学生参加后勤实践作为一项重要改革来抓。学生参加后勤工作和劳动是一件移风易俗的新事物,是校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努力探索,认真抓好,创造适合中国国情的做法。第七,继续加强高校后勤管理理论学科的建设。
与会代表建议对会议工作报告进行补充修改,印发各地,作为今后高校后勤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代表们对《关于加强高等院校后勤工作的若干意见(讨论稿)》也进行了充分的讨论,要求经过各方面协调后,尽快下发执行。
本次会议请清华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等23所院校总结介绍了后勤工作和改革的经验,其中清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大连海运学院、天津大学、华中理工大学、河南大学、北方工业大学、贵阳中医学院、山东农业大学、上海医科大学等11所院校进行了大会交流。全国高校后勤管理研究会伙食管理研究会向代表介绍了高校的伙食工作情况。
最后,国家教委条件装备司司长蒋景华同志作了会议总结。他在总结时对讨论中提出的后勤工作的地位与作用、社会化、承包责任制等重大问题作了进一步阐述,并要求代表回去后进一步研究会议精神,结合本地本校实际,使高校后勤工作进一步提高水平。
【学校后勤工作会议记录】相关文章:
学校社团会议记录06-07
学校招生会议记录06-07
学校安全的会议记录08-21
学校防溺水会议记录06-27
学校例会会议记录06-19
学校保安门卫会议记录06-07
学校后勤会议记录12-09
学校安全保卫会议记录12-07
家长学校会议记录11-17
学校防震安全会议记录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