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2021-06-17 工作总结

  总结就是把一个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写总结有利于我们学习和工作能力的提高,让我们来为自己写一份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不会流于形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篇1

  本学期我根据《品德与社会》教材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制定了教学工作计划。全学期依照教材内容和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现总结如下:

  一、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本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能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二、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学生生活,反映学生需要为根本。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如《齐心真好》这一课,我在教学时充分地让学生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体会到团结就是力量。

  三、关心学生,促进发展

  一个学期来,本人善于做好培优较差的思想工作。对于优秀的学生要求加强课外阅读,在课内进行演讲展示;对于后进生,表现不好的不厌其烦地进行说服教育;对于学习困难的,如朗读问答方面,就利用全体读、分组读、分行读、个别读,发挥传帮带的作用,让学生迎头赶上;对于拼图、制作有困难的学生需及时热心指导帮助;并适时地表扬他们的“闪光点”。下课常问一些学生的学习、生活、玩乐的情况,贴近关心他们,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有利于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总之,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已顺利完成,学生在本学科的学习中收获了很多,当然,对孩子思想意识的影响和教育是个长期的工作,不是一册书就可以完全解决的,但我在教学中对学生潜期兴趣和发掘,却可以使孩子对本学科保持着一种喜欢的兴趣,相信这兴趣可以让孩子慢慢懂得,品社学科真的影响了自己的认知。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篇2

  一学期来,按照课程特点制定实施了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学生要将学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认识化为具体实践中的道德知为。我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教材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辩析正误,从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为了更好地搞好《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工作,现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基本情况:五年级共有学生10名,参加考试的10名,总分830分,均分83分,最高95分,最低63分,及格率100%

  二、小学思品课是一门教学性、情感性很强的课程。“激性、明理、导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要素,而激情则是重要因素。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把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激情上来,让学生通过调查,交流,查资料等方式,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在教学中,我依据教学规律、学生认知水平和教材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辩析正误,从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四、注重实效情感的评价标准。动情用理,辩析导行。我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动情用理导行,让学生心服口服,入耳入脑。存在问题及原因:由于是新教学,所以在教学中也没什么经验可参考。但是,我相信只要肯努力,不断改进,以后一定会想到更好的方法的。

  五、一学期来,通过讲解、交流、调查、看课件等多种形式,学生认识了自己,知道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学会了与人交往,了解了许多明星成长的经历。了解了很多历史名人和他们对社会的贡献。认识了我国的一些名胜古迹,达到了预期目标。

  六、改进措施,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新的学科,综合性与实践性都很强,以后,我会注意多让学生到社会上去实践的。情绪不断高涨。学生要将学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认识化为具体实践中的道德行为,“辩析导行”十分重要。我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教材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辩析正误,从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篇3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

  一、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程资源。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品德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如教学《家长关爱我成长》一课时:课前,我先把班上一名学生婴儿时、幼儿园时、小学时的三张照片做成课件,再布置学生准备一些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上课时,我用课件展示三张照片,请照片中的学生谈谈成长中的感受,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

  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一件自己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并讲一讲有关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学生带了大大小小十多双手套,都是他妈妈一针一线亲手勾出来的。这位疼爱孩子的母亲打动了很多人的心。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学生体会到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他们在心中油然升起对家长的爱。

  由于我的教学设计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因此,在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

  二、教学方式生活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可以在各种活动中实现。

  1、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与文本对话。

  课本剧的角色扮演旨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融入文本之中,让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唤起他们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并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参与辨析。

  如教学《寸今难买寸光阴》,在“快!快!不能快点吗?”这一环节,我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几个事例,结合平时的实际进行演出。这些事例有很大一部分是班上学生真实生活的写照,表演起来入情入境,对学生的触动较大。这样的角色扮演,不仅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获得体验,而且还为师生、生生对话搭建了舞台。表演之后,学生对“时间是宝贵的,要珍惜时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

  2、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进行价值引导。

  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

  如教学《我要向你学习》,在“什么是真正的取长补短”环节,可让学生凭借文本范例和各自的生活经验,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一些场景,再在组内分工合作进行角色扮演,然后全班展示。在展示过程中,教师随机进行价值引导,诸如:谁有过这样的体验?这是真正的取长补短吗?说说理由。学生通过观察、倾听、评价,感悟到真正的取长补短应该是大家一起进步,一起提高的过程。诸如:相互利用、武力征服他人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学生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拓展教学时空。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篇4

  本学期,我承担了六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工作。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有爱心、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相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具体措施

  1.辩证把握课程目标。教学中,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2.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时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内心体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教学中要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4.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本学科教学内容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联系,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要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

  二、取得的成绩

  1.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取得了成绩良好,提高了自己的整体素质。

  2.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真善美与假恶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生理素质。

  3.使学生养成勤劳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4.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自觉性得到提高。

  5.教学中不仅巩固了学生的道德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道德行为和能力,而且使学生萌生了崇高的道德情感。

  6.教学中有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初步学会生活,感悟生活。

  三、存在的不足

  教学方式不够多样化,学生课前查阅资料的条件有限,不够主动,学习上显得有些被动。部分学生学习不够扎实,成绩不够理想。

  四、改进措施

  1.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通过合作、动手、对比实验体会集体的涵义。

  2.积极尝试设计多种教学方式,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效的教学途径,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同时提高教学成绩。

  3.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4.教学中把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5.继续关注言行不良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从而校正学生错误的言行。

  教师:田金红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篇5

  指导思想:

  以《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为依据,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精神,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

  1、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和感受,学会互相沟通,尊重、理解、宽容和同情。

  2、了解祖国的疆域、文化和风土人情,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热爱祖国之情。

  3、明白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只要不轻言放弃,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强者。

  4、体会诚实守信的可贵,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分享快乐。

  5、观察周围不同行业的劳动者,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尊重并感谢他们,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教学难点:

  1、学会互相沟通,尊重、理解、宽容和同情。

  2、激励自己做生活的'强者。

  3、感受不同行业的劳动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尊重并感谢他们,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充分发挥知识探求、价值养成和能力发展的综合育人作用。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统整品德教育、健康教育、劳动教育、自然教育、环境教育、生活教育、安全教育和科技教育等内容,将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行为、价值与态度等综合为一体,通过展现不同的学习角度和问题角度,为学生提供认识社会的整体视野,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中,学会作出正确、合理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本册教材侧重在引导学生关注他人和弱势人群,体谅他人的感受,学会关爱他人,同情并愿意尽力帮助弱势人群。同时,引导学生探寻身边强者的事迹,探寻人们自强的足迹,懂得面对困难、克服困难,不轻言放弃,做生活的强者。

  教学措施:

  1、通过讲故事、创设情景、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祖国的一些基本知识,了解他人的感受和想法。

  2、通过调查、情境模拟、角色互换等活动的组织,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残障等弱势人群的生活艰辛,了解生活中是有困难的,应该克服困难,做生活的强者。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篇6

  这个学期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的兴趣更加浓厚,学生能对所学的知识有较深的印象,对社会常识、科技知识方面的知识有比较全面深入地了解,对一些常识性的知识掌握得比较好,对一些社会问题也能提出自己的看法。现将这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要求学生上课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学生对所学的知识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在社会课堂上经常有一些学生提出他们非常感兴趣的问题,每当这时候,教师从来不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是围绕这些课堂的生成资源来进行进一步的教学,这样大大调动了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对于社会这一门知识的学习都是非常有效的。

  二、用品德与社会的视眼来给学生做拓展训练,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使课本上的知识得到有效的补充。

  平时上课的时候明确要求学生当堂作好课堂笔记,对于要求掌握的知识划记好,加深印象。

  三、结合教材内容与国家大事精心准备课外阅读资料,并开展相应的活动。

  通过阅读与活动进一步了解我们这个社会,了解我们民族曾经的灾难与屈辱,让学生通过大量翔实的历史与现实资料直接感受社会,感受历史,让他们对社会中的是与非、善与恶有一个更加感性的认识。如针对于《不能忘记的历史》与学生一起搜集“回看历史振我中华”的演讲资料,举办演讲比赛;在汶川大地震时期,与学生一起收集“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感人故事来阅读,并抒发自己的感想。学生从民族的大灾难中学会了珍惜生命,学会了团结,学会了奉献自己的爱心,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感受到了众志成城的力量!社会知识只有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才具有更深的感染力,更深刻的教育意义。

  在教学中还有不足的地方如还可以设计更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给学生展现更大的更丰富的世界;对于个别学习兴趣缺乏的学生可以采取个别辅导的方式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让他逐渐对社会学科产生兴趣;另外学生对于社会知识的复习与巩固还可以进一步加强。

  纵观得失,觉得社会学科面对不同的学生,面对不同的内容,要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教学,并着眼于更开放的、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力图在短短的40分钟内开拓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对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更感兴趣,更想探究,更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做自己的小主人,做社会的小主人。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篇7

  本学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最后一期,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的兴趣浓厚,这次考查成绩很好,学生能对所学的知识有较深的印象,对知识理解较深,识记较好,对小学六年的生活也有全面回顾,对时下的社会热点问题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对母校和老师同学的留恋也诉诸于笔端。回顾自己这一个学期的社会教学,总结如下:

  一、品德与社会科目的外延非常丰富,教师备课的时候需要找许多课外知识进行补充,学生特别喜欢听一些与课本中联系密切的小故事,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备课。如教学“合作”和“双赢”这个道理时,教师用 “龟兔四次赛跑”的小故事形象生动地让学生明白“合作”与“双赢”的道理。这样,在此基础之上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谈自己的理解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采用多种方式来学习。如小组讨论交流活动,小组汇报活动,团队心理游戏活动等,学生上课能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尤其喜爱团队心理游戏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合作精神,理解深刻的道理。

  三、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探索更加广阔的世界。本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我们热爱和平》、第三单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第四单元《走进生活的舞台》的内容网络上有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收集和课堂上能够展示的都还只是极小的一部分。在课前我会布置学生搜集资料,在课堂上来交流,课后再做拓展的要求,每个学生选择其中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作为自己本期研究的对象,形成一个专题,期末的时候再将同一专题的同学集合起来召开发布交流会。这样,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学生兴趣浓,教学效果好。

  四、教学相长,师生共同进步。品德与社会科目涉及历史、地理、人文、科技、心理等诸多领域,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当高,尤其是教授新教材,许多资源都需要自己多方收集,在找寻与教授的过程中,教师也受益匪浅。

  品德与社会教学,力求给学生展现更大的更丰富的世界,同时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指导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心理调适,要教好这一门课程,任重而又道远。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篇8

  本学期,我承担了五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按照课程特点制定实施了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本学期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课件、课文中的插图等直观教具和挂图,使学生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注重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从他们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入手由远及近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堂上让学生联系自己、班级、自然社会多讲、多讨论,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经常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促进活动的正常开展。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经常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社会中实践,在自然生活中观察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能力。

  激活教学新观念。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效的教学途径。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活动,是有效实施道德品质教育和社会知识教育的客观要求。本学期,我强调拓展课堂的内涵,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各种活动,承担一定的脚色,在做中不断领悟、感知,在做中培养社会生活能力,发展个性品质,体验道德准则并规范自身的行为。

  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

  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总之,通过一学期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篇9

  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学校的一门重要学科,回顾本学期的教学,已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也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为了使今后的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总结经验,克服缺点。现将本学期教学总结如下:

  一、在这一学年中,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本人尽职尽责。

  按照课程标准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教学中论题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效的教学途径。所任科目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二、取得的成绩与经验

  1、 培养学生从小爱学习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教学内容和班的实际情况,教育学生向爱迪生学习。在学习上要多动脑,不懂就问,课后多看课外书,汲取营养,增长知识,还要认真完成作业。结合教学内容在班上搞了一次“优秀作业评比”活动,对被选到优秀作业的同学给予奖励,对没有选上的同学教育他们今后要努力,争取下次被选上。

  2、 培养学生爱国家和爱家乡的情感。

  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家乡,知道家乡有美丽的风光和丰富的物产。引导学生保护家乡的“三化”建设和公共财物,做一个关心集体、爱护公物的好市民, 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谦让的社会公德。

  3、在教学中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认识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通过讲故事,辨一辨,说一说的活动形式引导和教育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有一种良好的社会公德,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谦让,见到别人有困难要乐于助人。

  4、 培养学生讲道理,不任性,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养成一个好习惯。遇事要讲道理,不任性,还要懂得尊敬老人、爱护幼小。生活要节俭,不浪费,做一个讲道理、懂礼貌、勤俭节约的好孩子。

  5、 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从而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三、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1)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研究为手段,以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教育观,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形成。

  (2)重视了常规媒体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活跃了学生参与教学的形式;扩大了教学资源。

  (3)教师注意创设情景,把课上“活”;开发教学资源,把课上“实”;组织学生活动,把把课上“乐”。大多数教师都不同程度的可以做到以上几点。

  四、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经过一个学期学习,同学们的思想觉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帮助别人,拾到东西上交学校,好人好事不断出现。教师应进一步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科研能力和组织教学的能力。老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学科教学的整合,提高课堂效率。

【有关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模板集合9篇】相关文章:

1.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模板集合五篇

2.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工作总结

3.《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4.有关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模板汇总五篇

5.有关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8篇

6.有关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7篇

7.有关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四篇

8.《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上一篇:下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下一篇:第一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有关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模板集合9篇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2021-06-17 工作总结

  总结就是把一个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写总结有利于我们学习和工作能力的提高,让我们来为自己写一份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不会流于形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篇1

  本学期我根据《品德与社会》教材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制定了教学工作计划。全学期依照教材内容和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现总结如下:

  一、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本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能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二、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学生生活,反映学生需要为根本。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如《齐心真好》这一课,我在教学时充分地让学生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体会到团结就是力量。

  三、关心学生,促进发展

  一个学期来,本人善于做好培优较差的思想工作。对于优秀的学生要求加强课外阅读,在课内进行演讲展示;对于后进生,表现不好的不厌其烦地进行说服教育;对于学习困难的,如朗读问答方面,就利用全体读、分组读、分行读、个别读,发挥传帮带的作用,让学生迎头赶上;对于拼图、制作有困难的学生需及时热心指导帮助;并适时地表扬他们的“闪光点”。下课常问一些学生的学习、生活、玩乐的情况,贴近关心他们,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有利于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总之,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已顺利完成,学生在本学科的学习中收获了很多,当然,对孩子思想意识的影响和教育是个长期的工作,不是一册书就可以完全解决的,但我在教学中对学生潜期兴趣和发掘,却可以使孩子对本学科保持着一种喜欢的兴趣,相信这兴趣可以让孩子慢慢懂得,品社学科真的影响了自己的认知。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篇2

  一学期来,按照课程特点制定实施了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学生要将学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认识化为具体实践中的道德知为。我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教材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辩析正误,从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为了更好地搞好《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工作,现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基本情况:五年级共有学生10名,参加考试的10名,总分830分,均分83分,最高95分,最低63分,及格率100%

  二、小学思品课是一门教学性、情感性很强的课程。“激性、明理、导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要素,而激情则是重要因素。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把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激情上来,让学生通过调查,交流,查资料等方式,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在教学中,我依据教学规律、学生认知水平和教材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辩析正误,从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四、注重实效情感的评价标准。动情用理,辩析导行。我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动情用理导行,让学生心服口服,入耳入脑。存在问题及原因:由于是新教学,所以在教学中也没什么经验可参考。但是,我相信只要肯努力,不断改进,以后一定会想到更好的方法的。

  五、一学期来,通过讲解、交流、调查、看课件等多种形式,学生认识了自己,知道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学会了与人交往,了解了许多明星成长的经历。了解了很多历史名人和他们对社会的贡献。认识了我国的一些名胜古迹,达到了预期目标。

  六、改进措施,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新的学科,综合性与实践性都很强,以后,我会注意多让学生到社会上去实践的。情绪不断高涨。学生要将学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认识化为具体实践中的道德行为,“辩析导行”十分重要。我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教材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辩析正误,从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篇3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

  一、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程资源。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品德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如教学《家长关爱我成长》一课时:课前,我先把班上一名学生婴儿时、幼儿园时、小学时的三张照片做成课件,再布置学生准备一些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上课时,我用课件展示三张照片,请照片中的学生谈谈成长中的感受,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

  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一件自己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并讲一讲有关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学生带了大大小小十多双手套,都是他妈妈一针一线亲手勾出来的。这位疼爱孩子的母亲打动了很多人的心。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学生体会到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他们在心中油然升起对家长的爱。

  由于我的教学设计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因此,在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

  二、教学方式生活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可以在各种活动中实现。

  1、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与文本对话。

  课本剧的角色扮演旨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融入文本之中,让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唤起他们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并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参与辨析。

  如教学《寸今难买寸光阴》,在“快!快!不能快点吗?”这一环节,我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几个事例,结合平时的实际进行演出。这些事例有很大一部分是班上学生真实生活的写照,表演起来入情入境,对学生的触动较大。这样的角色扮演,不仅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获得体验,而且还为师生、生生对话搭建了舞台。表演之后,学生对“时间是宝贵的,要珍惜时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

  2、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进行价值引导。

  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

  如教学《我要向你学习》,在“什么是真正的取长补短”环节,可让学生凭借文本范例和各自的生活经验,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一些场景,再在组内分工合作进行角色扮演,然后全班展示。在展示过程中,教师随机进行价值引导,诸如:谁有过这样的体验?这是真正的取长补短吗?说说理由。学生通过观察、倾听、评价,感悟到真正的取长补短应该是大家一起进步,一起提高的过程。诸如:相互利用、武力征服他人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学生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拓展教学时空。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篇4

  本学期,我承担了六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工作。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有爱心、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相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具体措施

  1.辩证把握课程目标。教学中,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2.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时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内心体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教学中要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4.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本学科教学内容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联系,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要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

  二、取得的成绩

  1.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取得了成绩良好,提高了自己的整体素质。

  2.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真善美与假恶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生理素质。

  3.使学生养成勤劳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4.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自觉性得到提高。

  5.教学中不仅巩固了学生的道德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道德行为和能力,而且使学生萌生了崇高的道德情感。

  6.教学中有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初步学会生活,感悟生活。

  三、存在的不足

  教学方式不够多样化,学生课前查阅资料的条件有限,不够主动,学习上显得有些被动。部分学生学习不够扎实,成绩不够理想。

  四、改进措施

  1.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通过合作、动手、对比实验体会集体的涵义。

  2.积极尝试设计多种教学方式,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效的教学途径,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同时提高教学成绩。

  3.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4.教学中把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5.继续关注言行不良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从而校正学生错误的言行。

  教师:田金红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篇5

  指导思想:

  以《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为依据,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精神,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

  1、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和感受,学会互相沟通,尊重、理解、宽容和同情。

  2、了解祖国的疆域、文化和风土人情,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热爱祖国之情。

  3、明白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只要不轻言放弃,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强者。

  4、体会诚实守信的可贵,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分享快乐。

  5、观察周围不同行业的劳动者,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尊重并感谢他们,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教学难点:

  1、学会互相沟通,尊重、理解、宽容和同情。

  2、激励自己做生活的'强者。

  3、感受不同行业的劳动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尊重并感谢他们,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充分发挥知识探求、价值养成和能力发展的综合育人作用。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统整品德教育、健康教育、劳动教育、自然教育、环境教育、生活教育、安全教育和科技教育等内容,将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行为、价值与态度等综合为一体,通过展现不同的学习角度和问题角度,为学生提供认识社会的整体视野,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中,学会作出正确、合理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本册教材侧重在引导学生关注他人和弱势人群,体谅他人的感受,学会关爱他人,同情并愿意尽力帮助弱势人群。同时,引导学生探寻身边强者的事迹,探寻人们自强的足迹,懂得面对困难、克服困难,不轻言放弃,做生活的强者。

  教学措施:

  1、通过讲故事、创设情景、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祖国的一些基本知识,了解他人的感受和想法。

  2、通过调查、情境模拟、角色互换等活动的组织,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残障等弱势人群的生活艰辛,了解生活中是有困难的,应该克服困难,做生活的强者。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篇6

  这个学期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的兴趣更加浓厚,学生能对所学的知识有较深的印象,对社会常识、科技知识方面的知识有比较全面深入地了解,对一些常识性的知识掌握得比较好,对一些社会问题也能提出自己的看法。现将这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要求学生上课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学生对所学的知识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在社会课堂上经常有一些学生提出他们非常感兴趣的问题,每当这时候,教师从来不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是围绕这些课堂的生成资源来进行进一步的教学,这样大大调动了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对于社会这一门知识的学习都是非常有效的。

  二、用品德与社会的视眼来给学生做拓展训练,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使课本上的知识得到有效的补充。

  平时上课的时候明确要求学生当堂作好课堂笔记,对于要求掌握的知识划记好,加深印象。

  三、结合教材内容与国家大事精心准备课外阅读资料,并开展相应的活动。

  通过阅读与活动进一步了解我们这个社会,了解我们民族曾经的灾难与屈辱,让学生通过大量翔实的历史与现实资料直接感受社会,感受历史,让他们对社会中的是与非、善与恶有一个更加感性的认识。如针对于《不能忘记的历史》与学生一起搜集“回看历史振我中华”的演讲资料,举办演讲比赛;在汶川大地震时期,与学生一起收集“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感人故事来阅读,并抒发自己的感想。学生从民族的大灾难中学会了珍惜生命,学会了团结,学会了奉献自己的爱心,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感受到了众志成城的力量!社会知识只有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才具有更深的感染力,更深刻的教育意义。

  在教学中还有不足的地方如还可以设计更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给学生展现更大的更丰富的世界;对于个别学习兴趣缺乏的学生可以采取个别辅导的方式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让他逐渐对社会学科产生兴趣;另外学生对于社会知识的复习与巩固还可以进一步加强。

  纵观得失,觉得社会学科面对不同的学生,面对不同的内容,要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教学,并着眼于更开放的、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力图在短短的40分钟内开拓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对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更感兴趣,更想探究,更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做自己的小主人,做社会的小主人。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篇7

  本学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最后一期,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的兴趣浓厚,这次考查成绩很好,学生能对所学的知识有较深的印象,对知识理解较深,识记较好,对小学六年的生活也有全面回顾,对时下的社会热点问题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对母校和老师同学的留恋也诉诸于笔端。回顾自己这一个学期的社会教学,总结如下:

  一、品德与社会科目的外延非常丰富,教师备课的时候需要找许多课外知识进行补充,学生特别喜欢听一些与课本中联系密切的小故事,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备课。如教学“合作”和“双赢”这个道理时,教师用 “龟兔四次赛跑”的小故事形象生动地让学生明白“合作”与“双赢”的道理。这样,在此基础之上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谈自己的理解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采用多种方式来学习。如小组讨论交流活动,小组汇报活动,团队心理游戏活动等,学生上课能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尤其喜爱团队心理游戏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合作精神,理解深刻的道理。

  三、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探索更加广阔的世界。本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我们热爱和平》、第三单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第四单元《走进生活的舞台》的内容网络上有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收集和课堂上能够展示的都还只是极小的一部分。在课前我会布置学生搜集资料,在课堂上来交流,课后再做拓展的要求,每个学生选择其中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作为自己本期研究的对象,形成一个专题,期末的时候再将同一专题的同学集合起来召开发布交流会。这样,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学生兴趣浓,教学效果好。

  四、教学相长,师生共同进步。品德与社会科目涉及历史、地理、人文、科技、心理等诸多领域,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当高,尤其是教授新教材,许多资源都需要自己多方收集,在找寻与教授的过程中,教师也受益匪浅。

  品德与社会教学,力求给学生展现更大的更丰富的世界,同时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指导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心理调适,要教好这一门课程,任重而又道远。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篇8

  本学期,我承担了五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按照课程特点制定实施了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本学期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课件、课文中的插图等直观教具和挂图,使学生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注重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从他们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入手由远及近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堂上让学生联系自己、班级、自然社会多讲、多讨论,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经常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促进活动的正常开展。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经常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社会中实践,在自然生活中观察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能力。

  激活教学新观念。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效的教学途径。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活动,是有效实施道德品质教育和社会知识教育的客观要求。本学期,我强调拓展课堂的内涵,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各种活动,承担一定的脚色,在做中不断领悟、感知,在做中培养社会生活能力,发展个性品质,体验道德准则并规范自身的行为。

  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

  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总之,通过一学期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篇9

  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学校的一门重要学科,回顾本学期的教学,已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也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为了使今后的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总结经验,克服缺点。现将本学期教学总结如下:

  一、在这一学年中,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本人尽职尽责。

  按照课程标准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教学中论题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效的教学途径。所任科目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二、取得的成绩与经验

  1、 培养学生从小爱学习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教学内容和班的实际情况,教育学生向爱迪生学习。在学习上要多动脑,不懂就问,课后多看课外书,汲取营养,增长知识,还要认真完成作业。结合教学内容在班上搞了一次“优秀作业评比”活动,对被选到优秀作业的同学给予奖励,对没有选上的同学教育他们今后要努力,争取下次被选上。

  2、 培养学生爱国家和爱家乡的情感。

  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家乡,知道家乡有美丽的风光和丰富的物产。引导学生保护家乡的“三化”建设和公共财物,做一个关心集体、爱护公物的好市民, 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谦让的社会公德。

  3、在教学中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认识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通过讲故事,辨一辨,说一说的活动形式引导和教育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有一种良好的社会公德,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谦让,见到别人有困难要乐于助人。

  4、 培养学生讲道理,不任性,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养成一个好习惯。遇事要讲道理,不任性,还要懂得尊敬老人、爱护幼小。生活要节俭,不浪费,做一个讲道理、懂礼貌、勤俭节约的好孩子。

  5、 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从而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三、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1)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研究为手段,以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教育观,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形成。

  (2)重视了常规媒体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活跃了学生参与教学的形式;扩大了教学资源。

  (3)教师注意创设情景,把课上“活”;开发教学资源,把课上“实”;组织学生活动,把把课上“乐”。大多数教师都不同程度的可以做到以上几点。

  四、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经过一个学期学习,同学们的思想觉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帮助别人,拾到东西上交学校,好人好事不断出现。教师应进一步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科研能力和组织教学的能力。老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学科教学的整合,提高课堂效率。

【有关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模板集合9篇】相关文章:

1.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模板集合五篇

2.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工作总结

3.《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4.有关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模板汇总五篇

5.有关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8篇

6.有关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7篇

7.有关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四篇

8.《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上一篇:下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下一篇:第一学期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