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与规划参考

2024-11-10 工作总结

  篇一:201X年科普工作总结

  201X年,长临河镇科协工作在县科协的精心指导下,在镇党委、镇政府的重视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求真务实、扎实工作,积极贯彻党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新农村建设要求为科协工作的总体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式,全面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201X年,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领导,制定工作措施

  今年以来,长临河镇始终把抓好科普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科普条例》和科普能力建设的工作重点。为确保全年科普工作的顺利进行,本镇年初就按照县科协下发的201X年工作要点,结合我镇科普工作实际制订了《201X年长临河镇科普工作计划》,并成立了科普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镇长任组长,镇农村经济文化服务中心、司法、计生、卫生、妇联等同志为成员,明确了各部门的工作任务和职责,并定期召开科普工作会议,商讨工作方法、解决工作难点。镇科协还发动辖区内有一技之长干部群众充实科普志愿者队伍。同时还把科普工作纳入到各村年度工作考核中,年初各村均成立了科普工作领导小组和一支由教育、文化、卫生等不少于8人组成的科普志愿者队伍,并要求各村科普工作人员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开展科普活动、加强科普画廊的管理和维护做好台帐记录等,确保了全年科普工作得到各级的重视和顺利开展。

  二、注重实效,开展系列科普活动

  在开展科普工作中,本镇注重从实际出发,针对实际需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使科普服务对象更加广泛化,提高科普工作的实效性,突显科技传播的社会魅力。

  1、、镇科协经常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深入基层为农民群众提供丰富实用的卫生保健知识和服务。不断加大了健康知识的宣传,全年为农民群众免费发放健康常识类科普资料共计2000多份。

  2、全面完成科普画廊等农村科普宣传设施的建设。今年,镇科协切实按照上级要求,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了全镇各村不少于3个科普栏建设,进一步拓展了各村的科普宣传阵地。并以各村行政主任为科普画廊管理的主要责任人,全面负责科普栏的管理和维护,确保版面内容整洁大方、定期更换,做到了至少每2月更换一次,在年终进行考核和奖励。同时还充分利用村内设施如远程教育平台、农家书屋、科普活动室等设施,帮助村民通过网络收集农业科技信息、收集和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加大了科技推广和科普知识宣传力度。

  3、、镇科协广泛听取农户、种植业、养殖业对农业科技知识的需求,积极鼓励和支持各村邀请专家前来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如:长临社区经常邀请市、县农技专家前来授课和辅导,提高了村民的科技意识和科技技能。一年来,共举办蔬菜种植学习班、妇XX生优育及养生保健讲座、农业实用技术和白山羊养殖技术培训班、法律知识和交通安全等培训班6期,参加人数达800多人次。又如白马、姚埠村今年也组织开展了各类讲座和实用技术培训达4次。如食品卫生知识讲座、交通安全知识讲座、香葱种植技术培训、林业养护培训、

  电脑知识培训、猪病防治技术培训等,总计参加培训人数达700多人次。

  这些活动的开展既得到了百姓的欢迎和积极参与,又扩大和增加了科普活动的内涵。使我镇的科普工作更具吸引力,让百姓在科普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和受益。

  三、通力合作,充分发挥科普工作站的作用

  镇科普工作站不但在平时积极配合镇科协参与和做好各类科普活动,并且根据农民的需求开展各类技术培训。为了充分发挥信息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助力器作用,倡导农村家庭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镇科协会同相关部门认真商讨制定了培训和宣传普及工作计划,并于6月中旬由分管镇长主持召开了各村行政主任动员会议,动员村干部、种养专业户、乡村医生、新型农民等接受信息化培训,使他们能更便捷、及时地接收、传递信息和更高效的开展工作。通过各部门的合作和有力的工作措施,超额完成了农村信息化普及培训400人的培训任务。新型农民培训年培训数为800人。通过培训均获得相关部门颁发的合格证书,有效提高了村民的整体素质。

  四、全面创建,发挥科普村带头作用

  201X年,我镇根据县科委的要求,全面动员18个行政村和2个社区开展创建科普村(居)工作。按照县科委下发的科普村居创建标准和时间节点,本镇按照实际情况认真及时地制定了《长临河镇科普村居创建实施方案》,并召开各村行政主任会议下发创建标准和进行动员。一年来,、镇科协通过指导和帮助各村开展科普活动和科技

  推广工作并对照标准进行认真评比,并将长临村、东红村、茶山村为201X年度科普村。这三个村在今年的科普村创建工作中各具特色,如:长临社区利用“双培双带”培训基地全年举办了4场次的科普讲座,并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目前出具规模,大棚面积400亩,亩均效益达2万元,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东红村则安排了5000元经费用于创建工作,先后订购图书500余册,完善科普图书室科普教育。并积极宣传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在今年水稻栽种培植期间,向广大农户详细解说了机插秧栽种和直播稻的区别,张贴水稻培管知识告示计2500余份,鼓励农户积极选择机插秧提高产量,使农户取得了较好的收成。又如,茶山村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的巨大推动作用,积极落实各项农业结构调优措施,利用山林资源优势,以完善的机制和提高科技含量为重点,积极发展附加值高、科技含量大、辐射力强的`白山羊、柴鸡养殖等特色种养业,带动产业化经营,有效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镇政府的支持下引进的安徽和诚有限公司,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养鸡场,鸡场占地面积500亩,年出栏肉鸡500万只,年产值5000多万元。

  通过开展科普村创建工作,全镇村民在科技文化知识上有了很大的提高,有力地促进了本镇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果。

  回顾201X年我镇的科协工作,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速度和上级领导的要求以及农民群众对普及

  科学知识的需求还有一定距离。因此,我们将进一步以提高村民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切实推进科普活动的社会化和群众化,努力为长临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服务。

  五、镇科协2011年工作思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会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紧紧围绕镇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不断增强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使我镇科协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一)、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切实做好创先争优活动。目前我镇正在扎实开展争创活动。要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学习宣传,把活动的精神实质与基层科技工作实际有机结合,在广大科技工作者中掀起争创活动的热潮。

  (二)、整合资源,开展全民科学素质教育和科普宣传活动

  全面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按照方案总体要求,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方针,抓好科普教育资源、科普人力资源、科普设施资源和各类媒体科普资源的整合,围绕各项重点任务开展实施活动。

  (三)、继续抓好农村信息化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强对信息员和村队干部、党员、种养大户等重点人群的培训工作,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认知度,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方便。

  篇二:关于全盟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调查

  一、关于全盟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状况、组合模式、

  主要措施和作用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简称农技协),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改革开放条件下产生的新生事物,是农村经济活动极具活力和凝聚力的技术经济合作组织,是科协在农村的重要依托力量,是农村科普的平台和载体,是农民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在政府引导和培育下组建的群众性技术交流组织,农技协以农村科技能人为核心,以专业生产技术为纽带,通过技术传播与信息交流)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农技协是广大农民针对所在苏木、乡、镇的自然、经济条件不同,为适应农村经济商品化、市场化和专业化生产的需要,在科技示范户、专业大户的带领下,同一专业生产的农户自发地组织起来,成立自己的专业技术合作组织。截止2008年12月末,全盟共有各级科协批准建立或在民政登记注册的农技协会266家。农技协的发展始终与我国农村、农业的改革和农民增收联系在一起。据中国科协2003年统计数据,全国农技协9.9万个,联系农户729.4万户。据农业部2003年的统计,全国比较规范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4万个,其中农技协占85%,据2003年中国科协对131个农技协的抽样调查,生产型占总数的32%,产销型占58%,产加销型占10%。农技协是农民的自发组织,产生于体制之外,基础薄弱。在市场宏观环境尚未成熟,各类市场要素尚不完备的条件下,农技协仍然保持了顽强的生命力和旺盛的活力,在“三农”工作中的重要意义逐渐凸显,显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深厚的发展潜力。

  (一)农技协的组合模式。

  一是“协会+经纪人+农民”模式。

  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加强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鼓励一批产业能人发挥其资金、信息和营销的优势,把从事同一农产品生产的农户组织起来,整体进入市场,增强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其特点是协会会长既是种养大户又是经纪人,技术推广快,引带作用强,农民易于接受,生产经营机制灵活。这种模式的协会所占比例为30%左右。例如2007年获中国科协“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奖的“突泉溪柳大蒜协会”就是通过能人带动闯市场,种植大蒜是种植玉米效益的5—10倍。例如:扎旗生猪产业协会会长刘文操的带动下协会发展到3000人,2008年他出资100元万赊给会员。

  二是“协会+基地+农户”模式。

  由各苏木、乡、镇党委政府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优势种养项目,以“名、优、特、新”农产品基地为载体,带动农户发展规范化、规模化生产,同时便于协调多方面的关系。这种模式的协会所占比例50%左右。例如:突泉县的脱水蔬菜基地、科右中旗的杂粮杂豆基地、前旗的水稻基地、扎旗的生猪养殖基地、阿尔山的鹿业养殖基地、乌市的奶牛养殖基地等。

  三是“协会+公司+农户”模式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农技协通过技术项目、产业基地、销售订单等与涉农企业达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带动农户从事产业化生产,推进产业化经营;或是由涉农企业结合自身产品开发、销售需要,自发地组建的技术研发、示范、推广为主要业务范畴的公益组织。其特点是农户利益通过确定最低收购价等形式得到保障,进一步密切企业与农户的关系,有效延长产业链条,生产潜力大,发展的后劲足。这种模式所占比例10%左右。例如:突泉县建设12家脱水蔬菜加工企业,企业产能达到3万吨。就近建生产基地,农产品就地加工增值。据前旗哈拉黑草原盛业有机水稻技术协会会长张思伟讲,协会自2005年创建以来,以发展成为“协会+公司+农户+市场”的产业化联合体,订单种植有机水稻5000多亩,会员发展到400多户。08年公司高于市场价1.15元/斤收购会员水稻,让农民得到了实惠。预计201X年会员发展到500户,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

  四是“支部+协会+农民党员”模式。

  通过在协会中成立党支部或农民党员在协会任职等措施,实现支部、群众、协会、农民党员在生产经营中的有机结合。此种模式是2005年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期间的“自选动作”。例如:科右前旗索伦镇农畜土特产品购销协会,按照“支部+协会+农民党员”的模式,立足服务“三农”,实现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目前协会会员达512人,团体成员(肉食加工企业)4个,购销大户6个。协会成立后,强化服务手段。每年组织会员到外地考察、参加推介会、洽谈会,向会员发布市场信息等。2004年,大连中谷公司客商孙士彬慕名来索伦考察乳花芸豆市场,面对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无序市场,无获而返;2006年,协会成立后再次与孙先生联系,孙与协会签订3000吨芸豆收购合同,而且价格比2004年高0.20元/斤,农民受益达120多万元。

  五是“协会+股份合作+农户”模式。

  由协会负责统筹协调,农户的资金、技术、专利、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资料入股参与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风险共担、利益均沾,按劳取酬,按股分红。社员既是农民又是工人,还是股东,其特点带有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是发展方向。例如:受中国科协“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奖励的“阿尔山白狼鹿业协会”既组织农民养殖又进行加工销售。

  (二)农技协的主要措施。

  一是因地制宜,引导、培育和促进产业形成。

  项目引导,产业带动。扎旗音德尔镇养殖协会集中1000亩土地,建设高标准集种、养、沼气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其中500亩为协会会员种植反季蔬菜,另外500亩引进山东寿光蔬菜种植能手做为示范区。基地引导,科技助力。突泉县突泉镇蔬菜协会一方面做为脱水蔬菜厂的生产基地,一方面引进高产品种进行改良,使年收获一季的甘蓝菜,年收获二季,复种指数100%。 会员领导,致富引带。例如:受中国科协“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奖励的科普带头人王贵臣带领农民种植食用菌。培训会员提供菌棒,使受益农民的效益增加5—10倍。

  二是强化技术服务、科普宣传、成果转化。

  农技协是基层科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品牌平台,根据所生产经营的品种进行种养技术、标准的培训,进行项目、品种引进和成果转化,以提高所经营品种的市场竞争力。例如:扎旗音德尔镇蔬菜协会引进山东寿光蔬菜种植技术并进行示范推广来提高本地种菜效益。

  三是创造品牌,提高产品的档次。

  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促进农产品流通,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加强产品注册商标、绿色和有机农产品认证及产品质量认证。内蒙古二龙屯有机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已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ISO14001:2004国际环境管理体系”、“中国有机食品”、“国际食品安全(HACCP)”四大认证。涌现出一批象“岭南香”、“绿雨”“太合”等绿色、认证农产品。

  四是积极招商引资,做强做大。

  协会或龙头企业,通过参加推介会、博览会等形式进行宣传本地资源优势,招商引资。例如:突泉县的脱水蔬菜加工、生猪屠宰场和鹅业加工等就是通过协会招商引资的成果。

  (三)农技协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一是充分发挥农技协“桥梁”作用,普及先进实用技术。 农技协组织会员参加全国科普日、科普大集、科普宣教活动,利用科普大篷车,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科普乌兰牧骑进行技术培训、巡回宣讲、现场指导等形式,每年培训农牧民30多万人次,农技协都走上前台,唱主角,搞展览,赠产品、发资料,推技术,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扩大了

  农技协的影响。

  二是充分发挥农技协“平台”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农技协通过组织农民开展技术交流,技术培训和技物结合等服务活动。使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以最便捷的方式、最低成本、最短时限、最高效的途径传递到农民手中,成为最稳定的“转化”阵地。据统计,近年来通过协会或龙头企业组织引进和推广科技成果如:高产绒山羊,气吸式精量播种,稻田养蟹,绒山羊同期发情多胎多羔技术,袋料食用菌,菌床养猪等,增强了农牧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