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因监测工作计划

2024-04-11 工作计划

  居民病伤死亡原因统计是一门研究居民死亡原因及其规律性的学科,由于死亡比疾病具有更明确、更直接的含义,因此国际上都用死亡资料来反映一个地区的居民健康状况和卫生状况,同时死因资料也间接反映了社会、经济、文化及生物物理因素对居民健康的影响。

  死因监测工作计划 1

  为加强死因监测工作的开展,结合我院实际,制定20XX年死因监测工作计划。

  一、目的

  通过收集、利用居民死亡的相关基本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居民与慢病相关的死亡水平、死亡原因的变化趋势及规律。及时发现诊断不明的、可能死于传染病的病例,及早采取措施控制疫情,为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监测和预警提供基线数据。

  二、主要指标

  1.《死亡医学证明书》填写的准确率大于95%。《死亡医学证明书》填写无缺、漏项(身份证号码除外)、逻辑错误,字迹清楚,不明原因死亡病例有调查记录。

  2. 由专职技术人员依据《死亡医学证明书》确定根本死亡原因。

  3.死亡病例无漏报,报告及时率100%。

  4.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制定并严格实施相关工作制度,确保死亡病例监测工作的质量。

  (1)例会及人员培训制度:半年举行一次工作例会,分析、评价、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同时开展相关人员的常规业务及岗前培训。

  (2)资料及档案管理制度:确定专人负责原始资料和卡片等的'管理工作。

  (3)资料的录入上报制度:按规定的时限完成《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录入、上报工作。

  6.人员培训情况

  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死因监测工作接受培训率达100%,培训内容主要为《死亡医学证明书》的正确填写及死因监测的相关知识。

  网络直报人员应经过上级业务部门的培训并合格。

  死因监测工作计划 2

  为加强我院死因监测工作,避免和减少误差提高报告质量和报告及时性,查找和排除过程中导致不合格的原因以便及时纠正,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20XX年死因监测工作计划。

  1、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

  有领导分管,明确死亡病例监测网络直报部门和专(兼)工作人员,落实相应的设备,物资,制定并严格实施相关工作制度,确保死亡病例上报及监测工作的质量。

  2、信息收集

  凡在我辖区以上医疗机构发生的死亡个案(包括到达医院时已死亡,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院内诊疗过程中死亡)均应由诊治医生作出诊断并逐项认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不明原因肺炎或死因不明者必须将死者生前的症状,体征,主要的辅助检查结果及诊治经过记录在《死亡医学证明书》上的调查记录栏内,并做好登记,,登记率达100%。

  3、网络报告

  (1)死因信息报告方式

  《死亡医学证明书》及副卡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平台上的《全国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2)报告程序,时限

  医院指定专人每天收集本院内《死亡医学证明书》及副卡,并由医务科或防保科人员在7天内完成对卡片的审核和网络报告.网络直

  报时,要将《死亡医学证明书》死因链,调查记录等原始信息如实录入,并进行根本死因确定及编码。

  发现不明原因死亡病例,按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中所规定的`报告程序和要求进行报告.

  (3)信息管理

  医院的死亡报告管理人员应对收到的《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对有疑问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必须及时向诊治(填写)医生进行核实。

  积极开展辖区内死因网络直报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提高根本死因及LCD-10编码的准确率。

  死因监测工作计划 3

  一、目标设定

  明确死因监测的目标:如提高死因统计准确性,及时发现疾病流行趋势和异常死亡事件,为公共卫生决策提供数据支持等。

  设定具体指标:如死亡病例报告率、死因诊断准确率、死因统计报告及时性等。

  二、组织架构与职责划分

  建立死因监测工作小组,包括医学专家、流行病学家、统计分析师、信息管理人员等。

  明确各成员职责,如医疗机构负责死因信息采集与初步报告,疾控机构负责死因核实与分析,统计部门负责数据整理与发布等。

  三、死因信息收集与报告

  制定死因信息收集规范:明确收集内容(如死者基本信息、主要疾病或伤害情况、死亡时间、地点等)、收集方式(如医疗机构填报、尸检报告、死亡证明等)和上报流程。

  建立死因报告信息系统:实现数据电子化、网络化传输,确保信息的安全、准确、及时报送。

  定期开展死因报告质量核查:通过抽样复核、现场督导等方式,评估并改进信息收集与报告质量。

  四、死因诊断与编码

  采用国际通用的死因分类标准(如ICD-10),进行死因诊断与编码。

  对于复杂、疑难或争议病例,组织专家进行集中会诊或尸检,确保死因诊断的.准确性。

  五、死因数据分析与应用

  定期进行死因统计分析:计算死亡率、死因构成比、年龄别死亡率等指标,绘制死因趋势图,揭示死因分布特征与变化趋势。

  开展死因关联研究:如疾病死亡风险因素分析、死因与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的相关性研究等。

  结合其他公共卫生数据,进行死因深度解读,为疾病预防控制、卫生资源分配、健康教育等提供科学依据。

  及时发布死因监测报告,向公众、医疗卫生机构、政府部门等通报死因监测结果,引导社会关注重点死因问题,推动相关政策制定与实施。

  六、培训与能力建设

  定期举办死因监测技术培训,提升医务人员、疾控人员、统计人员等相关人员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建立死因监测知识库与案例库,作为培训教材与工作参考。

  加强与其他地区、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死因监测理念与方法,提升整体工作水平。

  七、监督与评估

  建立死因监测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定期评估工作进度、完成质量,对存在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鼓励公众、媒体等社会力量参与死因监测工作的监督,增强工作的公开透明度。

  根据评估结果调整优化工作计划,持续改进死因监测工作效果。

  死因监测工作计划 4

  一、目标设定

  明确死因监测工作的主要目标,包括但不限于:

  系统、全面地收集并记录死亡个案的基本信息和死因信息。

  准确分析各类死因的分布、趋势及关联因素。

  及时发布死因监测报告,为公共卫生政策制定、疾病防控策略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推动相关部门针对监测结果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

  二、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

  设立专门的死因监测小组或指定相关机构负责此项工作,明确各成员或部门的职责,如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报告撰写、结果解读、政策建议等。

  三、数据收集与管理

  数据源确定:明确数据来源,如医疗机构、疾控中心、民政部门(死亡登记)、法医鉴定机构等。

  数据收集流程:设计标准化的数据采集表单和流程,包括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居住地等)、死亡时间、死亡地点、初步诊断死因、最终确定死因(如有尸检)等。

  数据质量控制:建立数据审核机制,定期进行数据质量检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数据库建设:建立死因监测数据库,规范数据录入、存储和更新流程,确保数据安全。

  四、数据分析与报告撰写

  常规统计分析:按季度或年度对死因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包括死因构成比、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年龄别/性别别死亡率等指标的计算与比较。

  专题分析:针对特定死因(如传染病、慢性病、伤害等)、特定人群(如儿童、老年人、特定职业群体等)或特定时间(如疫情期、灾害期等)进行深入分析。

  趋势分析与预测:分析各类死因的长期趋势,运用时间序列分析、趋势外推等方法预测未来死因变化。

  报告撰写与发布:定期(如每年一次)撰写死因监测报告,内容包括数据分析结果、主要发现、问题与挑战、政策建议等,并通过官方渠道对外发布。

  五、结果反馈与应用

  政策建议:根据死因监测结果,向卫生行政部门、疾控机构、医疗机构等提出针对性的公共卫生政策建议,如加强特定疾病的'预防与控制、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改进医疗服务模式等。

  技术指导: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死因监测的技术指导和支持,提升其死因报告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公众教育:通过媒体、社区活动等方式,向公众传播死因监测的主要发现,提高公众对主要死因及其风险因素的认识,引导健康生活方式。

  国际合作与交流:参与国际死因监测网络,共享数据与经验,学习先进的监测方法和技术,提升我国死因监测工作的国际影响力。

  六、持续改进与评估

  定期评估:设定评估指标,定期(如每两年一次)对死因监测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估,包括数据质量、报告质量、政策影响等。

  问题整改:针对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落实责任部门,限期整改。

  技术创新:关注国内外死因监测领域的最新进展,适时引入新的监测技术、方法和工具,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

【死因监测工作计划】相关文章:

死因监测工作计划04-07

2018年死因监测工作计划06-19

死因监测工作工作总结(精选5篇)03-19

监测工作计划(精选13篇)05-19

死因赠与合同03-31

国民体质监测工作计划05-29

监测方案02-08

小树死因调查报告05-18

关于监测工作计划(通用15篇)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