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2021-04-27 工作计划

  时光在流逝,从不停歇,我们的工作又将在忙碌中充实着,在喜悦中收获着,现在这个时候,你会有怎样的计划呢?可是到底什么样的工作计划才是适合自己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一数学教学工作计划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一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1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指数函数的概念、性质及其简单应用。教学重点是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I这是指数函数在本章的位置。

  指数函数是学生在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后,学习的第一个新的初等函数。它是一种新的函数模型,也是应用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研究函数的一次实践。指数函数的学习,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深化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为研究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等初等函数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学生体验数学思想与方法应用的过程。

  指数函数模型在贷款利率的计算以及考古中年代的测算等方面有着广泛地应用,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还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Ⅱ.教学目标设置

  1。学生能从具体实例中概括指数函数典型特征,并用数学符号表示,建构指数函数的概念。

  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特征与性质,能够利用指数函数的性质比较两个幂的大小。

  3。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经历从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研究过程,体验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

  4。在探究活动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发展思维,养成良好思维习惯,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Ⅲ.学生学情分析

  授课班级学生为南京师大附中实验班学生。

  1。学生已有认知基础

  学生已经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对函数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完成了指数取值范围的扩充,具备了进行指数运算的能力。学生已有研究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初等函数的直接经验。学生数学基础与思维能力较好,初步养成了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

  2。达成目标所需要的认知基础

  学生需要对研究的目标、方法和途径有初步的认识,需要具备较好的归纳、猜想和推理能力。

  3。难点及突破策略

  难点:1。 对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的认识。

  2。 自主选择底数不当导致归纳所得结论片面。

  突破策略:

  1。教师引导学生先明确研究的内容与方法,从总体上认识研究的目标与手段。

  2。组织汇报交流活动,展现思维过程,相互评价,相互启发,促进反思。

  3。对猜想进行适当地证明或说明,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相结合。

  Ⅳ.教学策略设计

  根据学生已有学习基础,为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本节课的教学,采用自主学习方式。通过教师引领学生经历研究函数及其性质的过程,认识研究的目标与策略,在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完善研究的方法与手段。

  学生的自主学习,具体落实在三个环节:

  (1)建构指数函数概念时,学生自主举例,归纳特征,并用符号表示,讨论底数的取值范围,完善概念。

  (2)探究指数函数图象特征与性质时,学生自选底数,开展自主研究,并通过汇报交流相互提升。

  (3)性质应用阶段,学生自主举例说明指数函数性质的应用。

  研究函数的性质,可以从形和数两个方面展开。从图形直观和数量关系两个方面,经历从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借助具体的指数函数的图象,观察特征,发现函数性质,进而猜想、归纳一般指数函数的图象特征与性质,并适时应用函数解析式辅以必要的说明和证明。

  Ⅴ.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建构概念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大家都知道函数可以刻画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你能用函数的观点分析下面的例子吗?

  师:大家知道细胞分裂的规律吗?(出示情境问题)

  [情境问题1]某细胞分裂时,由一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4个分裂成8个,……如果细胞分裂x次,相应的细胞个数为y,如何描述这两个变量的关系?

  [情境问题2]某种放射性物质不断变化为其他物质,每经过一年,这种物质剩余的质量是原来的84%。如果经过x年,该物质剩余的质量为y,如何描述这两个变量的关系?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找到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并得到解析式y=2x和y=0。84x。

  师:这样的函数你见过吗?是一次函数吗?二次函数?这样的函数有什么特点?你能再举几个例子吗?

  〖问题1类似的函数,你能再举出一些例子吗?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特点?能否写成一般形式?

  [设计意图]通过列举生活中指数函数的具体例子,感受指数函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概括典型特征,初步形成指数函数的概念,并用数学符号表示。初步得到y=ax这个形式后,引导学生关注底数的取值范围,完成概念建构。指数范围扩充到实数后,关注x∈R时,y=ax是否始终有意义,因此规定a>0。a≠1并不是必须的,常函数在高等数学里是基本函数,也有重要的意义。为了使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能构成反函数,规定a≠1。此处不需对此解释,只要补充说“1的任何次方总是1,所以通常还规定a≠1”。

  [师生活动]学生举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其共同特点是自变量在指数位置,从而初步建立函数模型y=ax。

  [教学预设]学生能举出具体的例子——y=3x,y=0。5x…。如出现y=(-2)x最好,更便于引发对a的讨论,但一般不会出现。进而提出这类函数一般形式y=ax。

  Ⅵ.教后反思回顾

  一、对于指数函数概念的认识

  指数函数是一种函数模型,其基本特征是自变量在指数位置。底数取值范围有规定,使得这一模型形式简单又不失本质。不必纠结于“y=22x是否为指数函数”,把重点放在概念的合理性的理解以及体会模型思想。

  二、对于培养学生思维习惯的考虑

  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实际上,选择底数a的数据的大小和数量,需要对指数函数的性质有预判;从列表到作图的过程中,都可以感受到指数函数单调性等性质;观察并归纳性质,既需要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模式,也应养成有序进行观察和归纳的良好的思维习惯。对所归纳的指数函数的性质,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或教学要求进行证明或合理的说明。学生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也初步体验了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

  三、关于设计定位的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因材施教原则。不同的学情下,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果学生基础相对薄弱,问题的提出可以分层次进行。另外,注意通过“你是怎么想的?”“你同意他的意见吗?为什么”等问话形式,促使学生暴露思维过程。

高一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2

  一、上学期教学回顾

  高一共四个教学班,共计160余人。杨文国带高

  一(一)班,高一(二)班;张忠杰带高一(三)班和高一(四)班。其中各班期末八校联考的成绩分别为:50.6分,32.8分,27.2分,34.5分,总平36.9分。学期中途因张忠杰离开学校导致频繁更换老师,

  (三)班、(四)班的成绩因而受到影响。期末由王山任(三)班、(四)班的数学老师。

  上学期工作在学生学习的落实环节上做得不太扎实,这将是本学期重点改进的地方。

  二、本学期的措施及打算

  1.一周学习早知道。明确目标更能确定努力的方向。为了让学生学习更有目的性,有效性和积极性,每周第一节课给出一周的教学进度,学习目标和过关要求。不仅老师要做到对所教内容清楚明了,也要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做到每周学习目标清晰化。

  2.落实“每周测试”过关制。周测内容与一周学习目标及一周的讲授内容紧密相连。未尽力而又没有过关的学生将按事先说明的措施给予处罚。以便让学生重视课堂学习,重视平时作业,重视一周的学习过程。做到让学生每周学习过程精细化。

  3.根据学生学力状况进行分层次的培优补差。

  三、教学进度安排

高一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3

  针对我校高一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在高一数学新教材教学实践与探究中,贯彻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原则。以学法指导为突破口;着重在读、讲、练、辅、作业等方面下功夫,取得一定效果。

  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制定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稳扎稳打,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炼学习意志。

  课前自学是学生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主动权.自学不能搞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老师讲课的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学然后知不足,课前自学过的同学上课更能专心听课,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什么地方可略;什么地方该精雕细刻,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而不是全抄全录,顾此失彼。

  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上,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独立作业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这一过程是对学生意志毅力的考验,通过运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

  解决疑难是指对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对知识理解的错误,或由于思维受阻遗漏解答,通过点拨使思路畅通,补遗解答的过程.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 不舍的精神,做错的作业再做一遍。对错误的地方没弄清楚要反复思考,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请教老师和同学,并要经常把易错的地方拿出来复习强化,作适当的重复 性练习,把求老师问同学获得的东西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长期坚持使对所学知识由熟到活。

  系统小结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参照笔记与有关资料, 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经常进行多层次小结,能对所学知识由活到悟。

  课外学习包括阅读课外书籍与报刊,参加学科竞赛与讲座,走访高年级同学或老师交流学习心得等.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和继续,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加深和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而且能满足和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能力,激发求知欲与学习热情。

  1、读。俗话说不读不愤,不愤不悱。首先要读好概念。读概念要咬文嚼字,掌握概念内涵和外延及辨析概念。例如,集合是数学中的一个原始概 念,是不加定义的。它从常见的我校高一年级学生 、我家的家用电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及自然数等事物中抽象出来,但集合的概念又不同于特殊具体的实物集合,集合的确定及性质特 征是由一组公理来界定的。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常常是集合的代名词。

  再如象限角的概念,要向学生解释清楚,角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和与x轴的正半轴重合的细微差别;根据定义如果终边不在某一象限则不能称为象限 角等等。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去认识和掌握数学概念。其次读好定理公式和例题。阅读定理公式时,要分清条件和结论。如高一新教材(上)等比数 列的前n项和Sn.有q1和q=1两种情形;对数计算中的一个公式,其中要求读例题时,要注重审题分析,注意题中的隐含条件,掌握解题的方法和书写规 范。如在解对数函数题时,要注意真数大于0的隐含条件;解有关二次函数题时要注意二次项系数不为零的隐含条件等。读书要鼓励学生相互议论。俗语说议 一议知是非,争一争明道理。例如,让学生议论数列与数集的联系与区别。数列与数的集合都是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全体。数列中的数是有顺序的,而数集中的元 素是没有顺序的;同一个数可以在数列中重复出现,而数集中的元素是没有重复的(相同的数在数集中算作同一个元素)。在引导学生阅读时,教师要经常帮助学生 归类、总结,尽可能把相关知识表格化。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情况列表,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列表等,便于学生记忆掌握。

  2、讲。外国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师的作用在于将冰冷的知识加温后传授给学生。讲是实践这种传授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教学手段。首先讲要注意 循序渐进的原则。循序渐进,防止急躁。由于学生年龄较小,阅历有限,为数不少的高中学生容易急躁,有的同学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同学想靠几天冲刺 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点成绩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识、发现新知识的积累过程,决非一 朝一夕可以完成,为什么高中要上三年而不是三天!许多优秀的同学能取得好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基本功扎实,他们的阅读、书写、运算技能达到了自 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熟练程度。

  每堂新授课中,在复习必要知识和展示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老师着重揭示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过程,解决学生疑惑。比如在学习两角和差公式之前,学生 已经掌握五套诱导公式,可以将求任意角三角函数值问题转化为求某一个锐角三角函数值的问题。此时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于一些半特殊的教(750 度,150度等)能不能不通过查表而求出精确值呢?这样两角和差的三角函数就呼之欲出了,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课要注意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要让 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鼓励学生应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全过程,教、学同步。让学生自己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例如,讲解函数的图象应从振幅、周期、相位依次各自进行变化,然后再综合,并尽可能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容易接受。其次讲要注重突出数学思想 方法的'教学,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例如讲到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等比中项、等比数列的性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可以引导学生对照等差数列的相 应的内容,比较联系。让学生更清楚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是两个对偶概念。

  3、练。数学是以问题为中心。学生怎么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必须进行练习。首先练习要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切忌过早地进行 高、深、难练习。鉴于目前我校高一的生源现状,基础训练是很有必要的。课本的例题、练习题和习题要求学生要题题过关;补充的练习,应先是课本中练习及 习题的简单改造题,这有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通过认真思考可以完成。即让学生跳一跳可以摸得着。一定要让学生在练习中强化知识、应 用方法,在练习中分步达到教学目标要求并获得再练习的兴趣和信心。例如根据数列前几项求通项公式练习,在新教材高一(上)P111例题2上简单地做一些改 造,便可以变化出各种求解通项公式方法的题目;再如数列复习参考题第12题;就是一个改造性很强的数学题,教师可以在上面做很多文章。其次要讲练结合。学 生要练习,老师要评讲。多讲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其中包括成功的与错误的。特别是注意要充分暴露错误的思维发生过程,在课堂造就民主气氛,充分倾听学生意 见,哪怕走点弯路 ,吃点苦头另一方面,则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评判各方面之优劣,最后选出大家公认的最佳方法。还可适当让学生涉及一些一题多解的题目,拓展思维空间, 培养学生思维的多面性和深刻性。

  例如,高一(下)P26例5求证 。可以从一边证到另一边,也可以作差、作商比较,还可以用分析法来证明;再如解不等式。常用的解法是将无理不等式化为有理不等式求解。但还可以利用换元 法,将无理不等式化为关于t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求解。除此之外,亦可利用图象法求解。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作出它们的图像。求两图在x轴上方的交点的横坐标为 2,最终得解。要求学生掌握通解通法同时,也要讲究特殊解法。最后练习要增强应用性。例如用函数、不等式、数列、三角、向量等相关知识解实际应用题。引导 学生学会建立数学模型,并应用所学知识,研究此数学模型。

  4、作业。鉴于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差异较大,为了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更好地学习数学,得到最好的发展,制定分层次作 业。即将作业难度和作业量由易到难分成A、B、C三档,由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自主选择,然后在充分尊重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再进行协调。以后的时间里,根 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随时进行调整。

  5、辅导。辅导指两方面,培优和补差。对于数学尖子生,主要培养其自学能力、独立钻研精神和集体协作能力。具体做法:成立由三至六名学生组成的讨论 组,教师负责为他们介绍高考、竞赛参考书,并定期提供学习资料和咨询、指导。下面着重谈谈补差工作。辅导要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对于不能提高的同学要从平 时作业及练习考试中发现问题,跟踪到人,跟踪到具体知识。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辅导,切忌冷饭重抄和无目标性。要及时检查辅导效果,做到学生人人 知道自己存在问题(越具体越好),老师对辅导学生情况要了如指掌。对学有困难的同学,要耐心细致辅导,还要注意鼓励学生战胜自己,提高自已的分析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高一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4

  一、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二维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础上的推广,是以后学习空间向量等内容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用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探索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方法,进一步体会数学概念、方法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

  2. 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与点的坐标的意义,掌握由空间直角坐标系内的点确定其坐标或由坐标确定其在空间直角坐标系内的点,认识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点与坐标的关系。

  3.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确定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点: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的确定。

  四、教学难点:通过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点的坐标来确定点在空间内的位置

  五、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1. 确定一个点在一条直线上的位置的方法。

  2. 确定一个点在一个平面内的位置的方法。

  3. 如何确定一个点在三维空间内的位置?

  例:如图,在房间(立体空间)内如何确定一个同学的头所在位置?

  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明确:确定点在直线上,通过数轴需要一个数;确定点在平面内,通过平面直角坐标系需要两个数。那么,要确定点在空间内,应该需要几个数呢?通过类比联想,容易知道需要三个数。要确定同学的头的位置,知道同学的头到地面的距离、到相邻的两个墙面的距离即可。

  (此时学生只是意识到需要三个数,还不能从坐标的角度去思考,因此,教师在这儿要重点引导)

  教师明晰:在地面上建立直角坐标系xOy,则地面上任一点的位置只须利用x,y就可确定。为了确定不在地面内的电灯的位置,须要用第三个数表示物体离地面的高度,即需第三个坐标z.因此,只要知道电灯到地面的距离、到相邻的两个墙面的距离即可。例如,若这个电灯在平面xOy上的射影的两个坐标分别为4和5,到地面的距离为3,则可以用有序数组(4,5,3)确定这个电灯的位置(如图26-3)。

  这样,仿照初中平面直角坐标系,就建立了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从而确定了空间点的位置。

  (二)、建立模型

  1. 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先由学生对空间直角坐标系予以抽象概括,然后由教师给出准确的定义。

  从空间某一个定点O引三条互相垂直且有相同单位长度的数轴,这样就建立了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点O叫作坐标原点,x轴、y轴、z轴叫作坐标轴,这三条坐标轴中每两条确定一个坐标平面,分别称为xOy平面,yOz平面,zOx平面。

  教师进一步明确:

  (1)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让右手拇指指向x轴的正方向,食指指向y轴的正方向,若中指指向z轴的正方向则称这个坐标系为右手坐标系,课本中建立的坐标系都是右手坐标系。

  (2)将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画在纸上时,x轴与y轴、x轴与z轴成135,而y轴垂直于z轴,y轴和z轴的单位长度相等,但x轴上的单位长度等于y轴和z轴上的单位长度的 ,这样,三条轴上的单位长度直观上大致相等。

  2. 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中点的坐标。

  思考: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空间任意一点A与有序数组(x,y,z)有什么样的对应关系?

  在学生充分讨论思考之后,教师明确:

  (1)过点A作三个平面分别垂直于x轴,y轴,z轴,它们与x轴、y轴、z轴分别交于点P,Q,R,点P,Q,R在相应数轴上的坐标依次为x,y,z,这样,对空间任意点A,就定义了一个有序数组(x,y,z)。

  (2)反之,对任意一个有序数组(x,y,z),按照刚才作图的相反顺序,在坐标轴上分别作出点P,Q,R,使它们在x轴、y轴、z轴上的坐标分别是x,y,z,再分别过这些点作垂直于各自所在的坐标轴的平面,这三个平面的交点就是所求的点A.

  这样,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空间任意一点A与有序数组(x,y,z)之间就建立了一种一一对应关系:A (x,y,z)。

  教师进一步指出: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中任意点A的坐标的概念

  对于空间任意点A,作点A在三条坐标轴上的射影,即经过点A作三个平面分别垂直于x轴、y轴和z轴,它们与x轴、y轴、z轴分别交于点P,Q,R,点P,Q,R在相应数轴上的坐标依次为x,y,z,我们把有序数组(x,y,z)叫作点A的坐标,记为A(x,y,z)。

  (三)、例 题 与 练 习

  1. 课本135页例1.

  注意:在分析中紧扣坐标定义,强调三个步骤,第一步从原点出发沿x轴正方向移动5个单位,第二步沿与y轴平行的方向向右移动4个单位,第三步沿与z轴平行的方向向上移动6个单位(如图26-5)。

  2. 课本135页例2

  探究: (1)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坐标平面xOy,xOz,yOz上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

  (2)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x轴、y轴、z轴上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

  解:(1)xOy平面、xOz平面、yOz平面内的点的坐标分别形如(x,y,0),(x,0,z),(0,y,z)。

  (2)x轴、y轴、z轴上点的坐标分别形如(x,0,0),(0,y,0),(0,0,z)。

  3. 已知长方体ABCD-ABCD的边长AB=12,AD=8,AA=5,以这个长方体的顶点A为坐标原点,射线AB,AD,AA分别为x轴、y轴和z轴的正半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求这个长方体各个顶点的坐标。

  注意:此题可以由学生口答,教师点评。

  解:A(0,0,0),B(12,0,0),D(0,8,0),A(0,0,5),C(12,8,0),B(12,0,5),D(0,8,5),C(12,8,5)。

  讨论:若以C点为原点,以射线CB,CD,CC方向分别为x,y,z轴的正半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那么各顶点的坐标又是怎样的呢?

  得出结论:建立不同的坐标系,所得的同一点的坐标也不同。

  [练 习]

  1. 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各点:A(0,0,3),B(1,2,3),C(2,0,4),D(-1,2,-2)。

  2. 已知:长方体ABCD-ABCD的边长AB=12,AD=8,AA=7,以这个长方体的顶点B为坐标原点,射线AB,BC,BB分别为x轴、y轴和z轴的正半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求这个长方体各个顶点的坐标。

  3. 写出坐标平面yOz上yOz平分线上的点的坐标满足的条件。

  (四)、拓展延伸

  分别写出点(1,1,1)关于各坐标轴和各个坐标平面对称的点的坐标。

  六、评价设计

  1、 练习 : 课本P136. 1、2、3

  2、 课堂作业: 课本P138. 1、2

高一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5

  一、指导思想

  准确把握《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各项基本要求,立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注重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针对学生实际,不断研究数学教学,改进教法,指导学法,奠定立足社会所需要的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奠定他们终身学习的基础.

  二、高一上册数学教学教材特点: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它在坚持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前提下,认真处理继承、借签、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和可接受性等,具有如下特点:

  1.“亲和力”:以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激发兴趣和美感,引发学习激情.

  2.“问题性”: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3.“科学性”与“思想性”:通过不同数学内容的联系与启发,强调类比、化归等思想方法的运用,学习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方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育理性精神.

  4.“时代性”与“应用性”:以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感的素材创设情境,加强数学活动,发展应用意识.

  三、高一上册数学教学教法分析:

  1.选取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以达到培养其兴趣的目的.

  2.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3.在教学中强调类比、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尽可能养成其逻辑思维的习惯.

  四、学情分析

  高一作为起始年级,作为从义务阶段迈入应试征程的适应阶段,该有的是一份执着.他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跨越性,理想的期盼与学法的突变,难度的加强与惰性的生成等等矛盾冲突伴随着高一新生的成长.面对新教材的我们也是边摸索边改变,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并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不负众望.我们要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实际能力出发,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做好初三与高一的衔接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好从初中到高中学习方法的过渡.从高一起就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以适应高中领悟性的学习方法.

  五、高一上册数学教学教学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数学活动、故事、吸引人的课、合理的要求、师生谈话等途径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在主观作用下上升和进步.

  2、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提高到理性;注意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比较相近的概念;注意结合直观图形,说明抽象的知识;注意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启发学生思考.

【高一数学教学工作计划合集5篇】相关文章:

1.高一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2.高一数学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3.高一数学教学工作计划(精选6篇)

4.高一数学第一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5.高一数学下册教学工作计划分享

6.高一数学教学工作计划集合8篇

7.高一数学教学工作总结合集五篇

8.高一数学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上一篇: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下一篇:工作计划
高一数学教学工作计划合集5篇

高一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2021-04-27 工作计划

  时光在流逝,从不停歇,我们的工作又将在忙碌中充实着,在喜悦中收获着,现在这个时候,你会有怎样的计划呢?可是到底什么样的工作计划才是适合自己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一数学教学工作计划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一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1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指数函数的概念、性质及其简单应用。教学重点是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I这是指数函数在本章的位置。

  指数函数是学生在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后,学习的第一个新的初等函数。它是一种新的函数模型,也是应用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研究函数的一次实践。指数函数的学习,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深化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为研究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等初等函数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学生体验数学思想与方法应用的过程。

  指数函数模型在贷款利率的计算以及考古中年代的测算等方面有着广泛地应用,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还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Ⅱ.教学目标设置

  1。学生能从具体实例中概括指数函数典型特征,并用数学符号表示,建构指数函数的概念。

  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特征与性质,能够利用指数函数的性质比较两个幂的大小。

  3。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经历从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研究过程,体验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

  4。在探究活动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发展思维,养成良好思维习惯,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Ⅲ.学生学情分析

  授课班级学生为南京师大附中实验班学生。

  1。学生已有认知基础

  学生已经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对函数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完成了指数取值范围的扩充,具备了进行指数运算的能力。学生已有研究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初等函数的直接经验。学生数学基础与思维能力较好,初步养成了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

  2。达成目标所需要的认知基础

  学生需要对研究的目标、方法和途径有初步的认识,需要具备较好的归纳、猜想和推理能力。

  3。难点及突破策略

  难点:1。 对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的认识。

  2。 自主选择底数不当导致归纳所得结论片面。

  突破策略:

  1。教师引导学生先明确研究的内容与方法,从总体上认识研究的目标与手段。

  2。组织汇报交流活动,展现思维过程,相互评价,相互启发,促进反思。

  3。对猜想进行适当地证明或说明,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相结合。

  Ⅳ.教学策略设计

  根据学生已有学习基础,为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本节课的教学,采用自主学习方式。通过教师引领学生经历研究函数及其性质的过程,认识研究的目标与策略,在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完善研究的方法与手段。

  学生的自主学习,具体落实在三个环节:

  (1)建构指数函数概念时,学生自主举例,归纳特征,并用符号表示,讨论底数的取值范围,完善概念。

  (2)探究指数函数图象特征与性质时,学生自选底数,开展自主研究,并通过汇报交流相互提升。

  (3)性质应用阶段,学生自主举例说明指数函数性质的应用。

  研究函数的性质,可以从形和数两个方面展开。从图形直观和数量关系两个方面,经历从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借助具体的指数函数的图象,观察特征,发现函数性质,进而猜想、归纳一般指数函数的图象特征与性质,并适时应用函数解析式辅以必要的说明和证明。

  Ⅴ.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建构概念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大家都知道函数可以刻画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你能用函数的观点分析下面的例子吗?

  师:大家知道细胞分裂的规律吗?(出示情境问题)

  [情境问题1]某细胞分裂时,由一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4个分裂成8个,……如果细胞分裂x次,相应的细胞个数为y,如何描述这两个变量的关系?

  [情境问题2]某种放射性物质不断变化为其他物质,每经过一年,这种物质剩余的质量是原来的84%。如果经过x年,该物质剩余的质量为y,如何描述这两个变量的关系?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找到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并得到解析式y=2x和y=0。84x。

  师:这样的函数你见过吗?是一次函数吗?二次函数?这样的函数有什么特点?你能再举几个例子吗?

  〖问题1类似的函数,你能再举出一些例子吗?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特点?能否写成一般形式?

  [设计意图]通过列举生活中指数函数的具体例子,感受指数函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概括典型特征,初步形成指数函数的概念,并用数学符号表示。初步得到y=ax这个形式后,引导学生关注底数的取值范围,完成概念建构。指数范围扩充到实数后,关注x∈R时,y=ax是否始终有意义,因此规定a>0。a≠1并不是必须的,常函数在高等数学里是基本函数,也有重要的意义。为了使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能构成反函数,规定a≠1。此处不需对此解释,只要补充说“1的任何次方总是1,所以通常还规定a≠1”。

  [师生活动]学生举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其共同特点是自变量在指数位置,从而初步建立函数模型y=ax。

  [教学预设]学生能举出具体的例子——y=3x,y=0。5x…。如出现y=(-2)x最好,更便于引发对a的讨论,但一般不会出现。进而提出这类函数一般形式y=ax。

  Ⅵ.教后反思回顾

  一、对于指数函数概念的认识

  指数函数是一种函数模型,其基本特征是自变量在指数位置。底数取值范围有规定,使得这一模型形式简单又不失本质。不必纠结于“y=22x是否为指数函数”,把重点放在概念的合理性的理解以及体会模型思想。

  二、对于培养学生思维习惯的考虑

  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实际上,选择底数a的数据的大小和数量,需要对指数函数的性质有预判;从列表到作图的过程中,都可以感受到指数函数单调性等性质;观察并归纳性质,既需要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模式,也应养成有序进行观察和归纳的良好的思维习惯。对所归纳的指数函数的性质,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或教学要求进行证明或合理的说明。学生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也初步体验了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

  三、关于设计定位的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因材施教原则。不同的学情下,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果学生基础相对薄弱,问题的提出可以分层次进行。另外,注意通过“你是怎么想的?”“你同意他的意见吗?为什么”等问话形式,促使学生暴露思维过程。

高一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2

  一、上学期教学回顾

  高一共四个教学班,共计160余人。杨文国带高

  一(一)班,高一(二)班;张忠杰带高一(三)班和高一(四)班。其中各班期末八校联考的成绩分别为:50.6分,32.8分,27.2分,34.5分,总平36.9分。学期中途因张忠杰离开学校导致频繁更换老师,

  (三)班、(四)班的成绩因而受到影响。期末由王山任(三)班、(四)班的数学老师。

  上学期工作在学生学习的落实环节上做得不太扎实,这将是本学期重点改进的地方。

  二、本学期的措施及打算

  1.一周学习早知道。明确目标更能确定努力的方向。为了让学生学习更有目的性,有效性和积极性,每周第一节课给出一周的教学进度,学习目标和过关要求。不仅老师要做到对所教内容清楚明了,也要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做到每周学习目标清晰化。

  2.落实“每周测试”过关制。周测内容与一周学习目标及一周的讲授内容紧密相连。未尽力而又没有过关的学生将按事先说明的措施给予处罚。以便让学生重视课堂学习,重视平时作业,重视一周的学习过程。做到让学生每周学习过程精细化。

  3.根据学生学力状况进行分层次的培优补差。

  三、教学进度安排

高一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3

  针对我校高一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在高一数学新教材教学实践与探究中,贯彻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原则。以学法指导为突破口;着重在读、讲、练、辅、作业等方面下功夫,取得一定效果。

  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制定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稳扎稳打,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炼学习意志。

  课前自学是学生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主动权.自学不能搞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老师讲课的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学然后知不足,课前自学过的同学上课更能专心听课,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什么地方可略;什么地方该精雕细刻,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而不是全抄全录,顾此失彼。

  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上,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独立作业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这一过程是对学生意志毅力的考验,通过运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

  解决疑难是指对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对知识理解的错误,或由于思维受阻遗漏解答,通过点拨使思路畅通,补遗解答的过程.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 不舍的精神,做错的作业再做一遍。对错误的地方没弄清楚要反复思考,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请教老师和同学,并要经常把易错的地方拿出来复习强化,作适当的重复 性练习,把求老师问同学获得的东西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长期坚持使对所学知识由熟到活。

  系统小结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参照笔记与有关资料, 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经常进行多层次小结,能对所学知识由活到悟。

  课外学习包括阅读课外书籍与报刊,参加学科竞赛与讲座,走访高年级同学或老师交流学习心得等.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和继续,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加深和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而且能满足和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能力,激发求知欲与学习热情。

  1、读。俗话说不读不愤,不愤不悱。首先要读好概念。读概念要咬文嚼字,掌握概念内涵和外延及辨析概念。例如,集合是数学中的一个原始概 念,是不加定义的。它从常见的我校高一年级学生 、我家的家用电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及自然数等事物中抽象出来,但集合的概念又不同于特殊具体的实物集合,集合的确定及性质特 征是由一组公理来界定的。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常常是集合的代名词。

  再如象限角的概念,要向学生解释清楚,角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和与x轴的正半轴重合的细微差别;根据定义如果终边不在某一象限则不能称为象限 角等等。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去认识和掌握数学概念。其次读好定理公式和例题。阅读定理公式时,要分清条件和结论。如高一新教材(上)等比数 列的前n项和Sn.有q1和q=1两种情形;对数计算中的一个公式,其中要求读例题时,要注重审题分析,注意题中的隐含条件,掌握解题的方法和书写规 范。如在解对数函数题时,要注意真数大于0的隐含条件;解有关二次函数题时要注意二次项系数不为零的隐含条件等。读书要鼓励学生相互议论。俗语说议 一议知是非,争一争明道理。例如,让学生议论数列与数集的联系与区别。数列与数的集合都是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全体。数列中的数是有顺序的,而数集中的元 素是没有顺序的;同一个数可以在数列中重复出现,而数集中的元素是没有重复的(相同的数在数集中算作同一个元素)。在引导学生阅读时,教师要经常帮助学生 归类、总结,尽可能把相关知识表格化。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情况列表,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列表等,便于学生记忆掌握。

  2、讲。外国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师的作用在于将冰冷的知识加温后传授给学生。讲是实践这种传授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教学手段。首先讲要注意 循序渐进的原则。循序渐进,防止急躁。由于学生年龄较小,阅历有限,为数不少的高中学生容易急躁,有的同学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同学想靠几天冲刺 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点成绩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识、发现新知识的积累过程,决非一 朝一夕可以完成,为什么高中要上三年而不是三天!许多优秀的同学能取得好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基本功扎实,他们的阅读、书写、运算技能达到了自 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熟练程度。

  每堂新授课中,在复习必要知识和展示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老师着重揭示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过程,解决学生疑惑。比如在学习两角和差公式之前,学生 已经掌握五套诱导公式,可以将求任意角三角函数值问题转化为求某一个锐角三角函数值的问题。此时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于一些半特殊的教(750 度,150度等)能不能不通过查表而求出精确值呢?这样两角和差的三角函数就呼之欲出了,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课要注意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要让 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鼓励学生应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全过程,教、学同步。让学生自己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例如,讲解函数的图象应从振幅、周期、相位依次各自进行变化,然后再综合,并尽可能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容易接受。其次讲要注重突出数学思想 方法的'教学,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例如讲到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等比中项、等比数列的性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可以引导学生对照等差数列的相 应的内容,比较联系。让学生更清楚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是两个对偶概念。

  3、练。数学是以问题为中心。学生怎么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必须进行练习。首先练习要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切忌过早地进行 高、深、难练习。鉴于目前我校高一的生源现状,基础训练是很有必要的。课本的例题、练习题和习题要求学生要题题过关;补充的练习,应先是课本中练习及 习题的简单改造题,这有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通过认真思考可以完成。即让学生跳一跳可以摸得着。一定要让学生在练习中强化知识、应 用方法,在练习中分步达到教学目标要求并获得再练习的兴趣和信心。例如根据数列前几项求通项公式练习,在新教材高一(上)P111例题2上简单地做一些改 造,便可以变化出各种求解通项公式方法的题目;再如数列复习参考题第12题;就是一个改造性很强的数学题,教师可以在上面做很多文章。其次要讲练结合。学 生要练习,老师要评讲。多讲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其中包括成功的与错误的。特别是注意要充分暴露错误的思维发生过程,在课堂造就民主气氛,充分倾听学生意 见,哪怕走点弯路 ,吃点苦头另一方面,则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评判各方面之优劣,最后选出大家公认的最佳方法。还可适当让学生涉及一些一题多解的题目,拓展思维空间, 培养学生思维的多面性和深刻性。

  例如,高一(下)P26例5求证 。可以从一边证到另一边,也可以作差、作商比较,还可以用分析法来证明;再如解不等式。常用的解法是将无理不等式化为有理不等式求解。但还可以利用换元 法,将无理不等式化为关于t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求解。除此之外,亦可利用图象法求解。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作出它们的图像。求两图在x轴上方的交点的横坐标为 2,最终得解。要求学生掌握通解通法同时,也要讲究特殊解法。最后练习要增强应用性。例如用函数、不等式、数列、三角、向量等相关知识解实际应用题。引导 学生学会建立数学模型,并应用所学知识,研究此数学模型。

  4、作业。鉴于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差异较大,为了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更好地学习数学,得到最好的发展,制定分层次作 业。即将作业难度和作业量由易到难分成A、B、C三档,由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自主选择,然后在充分尊重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再进行协调。以后的时间里,根 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随时进行调整。

  5、辅导。辅导指两方面,培优和补差。对于数学尖子生,主要培养其自学能力、独立钻研精神和集体协作能力。具体做法:成立由三至六名学生组成的讨论 组,教师负责为他们介绍高考、竞赛参考书,并定期提供学习资料和咨询、指导。下面着重谈谈补差工作。辅导要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对于不能提高的同学要从平 时作业及练习考试中发现问题,跟踪到人,跟踪到具体知识。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辅导,切忌冷饭重抄和无目标性。要及时检查辅导效果,做到学生人人 知道自己存在问题(越具体越好),老师对辅导学生情况要了如指掌。对学有困难的同学,要耐心细致辅导,还要注意鼓励学生战胜自己,提高自已的分析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高一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4

  一、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二维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础上的推广,是以后学习空间向量等内容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用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探索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方法,进一步体会数学概念、方法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

  2. 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与点的坐标的意义,掌握由空间直角坐标系内的点确定其坐标或由坐标确定其在空间直角坐标系内的点,认识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点与坐标的关系。

  3.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确定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点: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的确定。

  四、教学难点:通过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点的坐标来确定点在空间内的位置

  五、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1. 确定一个点在一条直线上的位置的方法。

  2. 确定一个点在一个平面内的位置的方法。

  3. 如何确定一个点在三维空间内的位置?

  例:如图,在房间(立体空间)内如何确定一个同学的头所在位置?

  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明确:确定点在直线上,通过数轴需要一个数;确定点在平面内,通过平面直角坐标系需要两个数。那么,要确定点在空间内,应该需要几个数呢?通过类比联想,容易知道需要三个数。要确定同学的头的位置,知道同学的头到地面的距离、到相邻的两个墙面的距离即可。

  (此时学生只是意识到需要三个数,还不能从坐标的角度去思考,因此,教师在这儿要重点引导)

  教师明晰:在地面上建立直角坐标系xOy,则地面上任一点的位置只须利用x,y就可确定。为了确定不在地面内的电灯的位置,须要用第三个数表示物体离地面的高度,即需第三个坐标z.因此,只要知道电灯到地面的距离、到相邻的两个墙面的距离即可。例如,若这个电灯在平面xOy上的射影的两个坐标分别为4和5,到地面的距离为3,则可以用有序数组(4,5,3)确定这个电灯的位置(如图26-3)。

  这样,仿照初中平面直角坐标系,就建立了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从而确定了空间点的位置。

  (二)、建立模型

  1. 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先由学生对空间直角坐标系予以抽象概括,然后由教师给出准确的定义。

  从空间某一个定点O引三条互相垂直且有相同单位长度的数轴,这样就建立了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点O叫作坐标原点,x轴、y轴、z轴叫作坐标轴,这三条坐标轴中每两条确定一个坐标平面,分别称为xOy平面,yOz平面,zOx平面。

  教师进一步明确:

  (1)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让右手拇指指向x轴的正方向,食指指向y轴的正方向,若中指指向z轴的正方向则称这个坐标系为右手坐标系,课本中建立的坐标系都是右手坐标系。

  (2)将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画在纸上时,x轴与y轴、x轴与z轴成135,而y轴垂直于z轴,y轴和z轴的单位长度相等,但x轴上的单位长度等于y轴和z轴上的单位长度的 ,这样,三条轴上的单位长度直观上大致相等。

  2. 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中点的坐标。

  思考: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空间任意一点A与有序数组(x,y,z)有什么样的对应关系?

  在学生充分讨论思考之后,教师明确:

  (1)过点A作三个平面分别垂直于x轴,y轴,z轴,它们与x轴、y轴、z轴分别交于点P,Q,R,点P,Q,R在相应数轴上的坐标依次为x,y,z,这样,对空间任意点A,就定义了一个有序数组(x,y,z)。

  (2)反之,对任意一个有序数组(x,y,z),按照刚才作图的相反顺序,在坐标轴上分别作出点P,Q,R,使它们在x轴、y轴、z轴上的坐标分别是x,y,z,再分别过这些点作垂直于各自所在的坐标轴的平面,这三个平面的交点就是所求的点A.

  这样,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空间任意一点A与有序数组(x,y,z)之间就建立了一种一一对应关系:A (x,y,z)。

  教师进一步指出: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中任意点A的坐标的概念

  对于空间任意点A,作点A在三条坐标轴上的射影,即经过点A作三个平面分别垂直于x轴、y轴和z轴,它们与x轴、y轴、z轴分别交于点P,Q,R,点P,Q,R在相应数轴上的坐标依次为x,y,z,我们把有序数组(x,y,z)叫作点A的坐标,记为A(x,y,z)。

  (三)、例 题 与 练 习

  1. 课本135页例1.

  注意:在分析中紧扣坐标定义,强调三个步骤,第一步从原点出发沿x轴正方向移动5个单位,第二步沿与y轴平行的方向向右移动4个单位,第三步沿与z轴平行的方向向上移动6个单位(如图26-5)。

  2. 课本135页例2

  探究: (1)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坐标平面xOy,xOz,yOz上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

  (2)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x轴、y轴、z轴上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

  解:(1)xOy平面、xOz平面、yOz平面内的点的坐标分别形如(x,y,0),(x,0,z),(0,y,z)。

  (2)x轴、y轴、z轴上点的坐标分别形如(x,0,0),(0,y,0),(0,0,z)。

  3. 已知长方体ABCD-ABCD的边长AB=12,AD=8,AA=5,以这个长方体的顶点A为坐标原点,射线AB,AD,AA分别为x轴、y轴和z轴的正半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求这个长方体各个顶点的坐标。

  注意:此题可以由学生口答,教师点评。

  解:A(0,0,0),B(12,0,0),D(0,8,0),A(0,0,5),C(12,8,0),B(12,0,5),D(0,8,5),C(12,8,5)。

  讨论:若以C点为原点,以射线CB,CD,CC方向分别为x,y,z轴的正半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那么各顶点的坐标又是怎样的呢?

  得出结论:建立不同的坐标系,所得的同一点的坐标也不同。

  [练 习]

  1. 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各点:A(0,0,3),B(1,2,3),C(2,0,4),D(-1,2,-2)。

  2. 已知:长方体ABCD-ABCD的边长AB=12,AD=8,AA=7,以这个长方体的顶点B为坐标原点,射线AB,BC,BB分别为x轴、y轴和z轴的正半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求这个长方体各个顶点的坐标。

  3. 写出坐标平面yOz上yOz平分线上的点的坐标满足的条件。

  (四)、拓展延伸

  分别写出点(1,1,1)关于各坐标轴和各个坐标平面对称的点的坐标。

  六、评价设计

  1、 练习 : 课本P136. 1、2、3

  2、 课堂作业: 课本P138. 1、2

高一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5

  一、指导思想

  准确把握《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各项基本要求,立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注重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针对学生实际,不断研究数学教学,改进教法,指导学法,奠定立足社会所需要的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奠定他们终身学习的基础.

  二、高一上册数学教学教材特点: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它在坚持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前提下,认真处理继承、借签、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和可接受性等,具有如下特点:

  1.“亲和力”:以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激发兴趣和美感,引发学习激情.

  2.“问题性”: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3.“科学性”与“思想性”:通过不同数学内容的联系与启发,强调类比、化归等思想方法的运用,学习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方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育理性精神.

  4.“时代性”与“应用性”:以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感的素材创设情境,加强数学活动,发展应用意识.

  三、高一上册数学教学教法分析:

  1.选取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以达到培养其兴趣的目的.

  2.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3.在教学中强调类比、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尽可能养成其逻辑思维的习惯.

  四、学情分析

  高一作为起始年级,作为从义务阶段迈入应试征程的适应阶段,该有的是一份执着.他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跨越性,理想的期盼与学法的突变,难度的加强与惰性的生成等等矛盾冲突伴随着高一新生的成长.面对新教材的我们也是边摸索边改变,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并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不负众望.我们要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实际能力出发,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做好初三与高一的衔接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好从初中到高中学习方法的过渡.从高一起就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以适应高中领悟性的学习方法.

  五、高一上册数学教学教学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数学活动、故事、吸引人的课、合理的要求、师生谈话等途径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在主观作用下上升和进步.

  2、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提高到理性;注意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比较相近的概念;注意结合直观图形,说明抽象的知识;注意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启发学生思考.

【高一数学教学工作计划合集5篇】相关文章:

1.高一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2.高一数学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3.高一数学教学工作计划(精选6篇)

4.高一数学第一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5.高一数学下册教学工作计划分享

6.高一数学教学工作计划集合8篇

7.高一数学教学工作总结合集五篇

8.高一数学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上一篇: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下一篇: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