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2021-04-06 工作计划

  时光在流逝,从不停歇,又将迎来新的工作,新的挑战,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工作计划吧。那么如何做出一份高质量的工作计划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学工作计划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篇1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设计理念】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过程,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教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自主精神,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调动学生乐于探究的积极性,鼓起学生创新的勇气。

  【教学目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设计”。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本课课文内容和课型特点,拟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2、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

  3、结合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增强学生的语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充分利用合作学习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通过分析重点段落语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教学重、难点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本册教材也在阅读教学要求中强调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和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

  一、教学重点确定为

  1、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难点确定为

  1、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2、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教学方法分析】

  凭借本课教材特点、教学重难点,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如下: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以读代讲法,做到讲与读结合,扶与放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具的选择与使用目的】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长城多媒体课件:

  一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是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程序设计】

  整个课堂教学分为七个大环节: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走进文本

  上课伊始,教师首先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长城的图片,把学生带入情境,使学生在感受、欣赏长城美景的同时,激起表达的欲望。接着教师用优美的语言,充满激情地描述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看到这些精美的图片仿佛把我们带到长城脚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长城》,继续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教师这种创设情景,激情导入的方式,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引领学生巧妙地走进了文本。

  二、图文对照,远看长城,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这一环节指导学生在看图、学文和交流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

  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远观长城的图片,让学生结合画面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默读习惯。使学生处于主动积极的思维中,交流读后感受。体会比喻句“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的用法。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并在有感情的朗读中,进一步体会长城的雄伟气势,培养学生的语感。

  三、图文对照,近看长城,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

  课文在体现长城的雄伟气势时,花重笔墨描写了长城的高大坚固,,这也是教学中需要学生领悟的重点。为了突出重点,教师抓住了最能体现长城的高大坚固的语段进行深入地分析理解。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通过圈划词语,找出长城特点、结合课件,直观演示课文中描写的“垛子、了望口和射口”、同桌交流读后感受的方式,体会长城的高大坚固。然后指导学生入境入情地朗读。教师设计了:作者是在哪里看长城的?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一自然段的?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的方法,分散了教学难点。

  四、抓重点句,体会情感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了解长城,知道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是本课又一教学重点。课标中指出:通过理解课文的重点词句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方法。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抓住重点句“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和“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让学生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标注出自己的读书体会,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在感悟的基础上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整体把握课文,升华认识

  在学生感悟我国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血汗和智慧修筑的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时,齐读最后一段后,浏览全文,小组讨论: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整体把握课文,使学生在学习课文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激发进取精神,促进持续发展。

  六、拓展延伸,形成积淀

  这个环节设计了两个问题:你认为文章写的怎么样?用了什么写作方法?体现了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达到学语文、用语文的目的。

  七、总结课文,情感熏陶

  在学生颂读中外名人游览长城后的留言中,结束全文。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板书设计】

  采用总分式的板书设计,简单、明快,学习内容一目了然,而且突出教学重、难点。

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篇2

  一、指导思想:

  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为参考,切实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业务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落实常规工作,夯实基础,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提高文化品位,为高三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我们使用的是人教版新教材,体现了新理念和新目标,致力于构建新的教材系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编排体系上,人教版《必修四》按照“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大板块安排相关内容。同时根据学校的安排,本期开始开设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本教材,从高中生实际水平出发,对于诗歌,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探究诗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把握诗境)“因声求气、涵咏诗韵”(体会声韵)三方面入手;对于散文从“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理解散文的形象性)“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切实地培养学生的文学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情况分析:

  1、教材教学:高二阶段是高中阶段比较关键的一年,从教材上来看,难度较高一有了很大的提升,如阅读教学上对学生的要求已由一般的阅读理解上升到品味鉴赏,还新增了诗词、小说等阅读单元。写作上则要求学生较好掌握议论文的写作和应对话题作文的能力。

  2、学生分析:学生在高一阶段的语文学习还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下,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欠佳。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课外迁移不够,阅读和写作能力还有待加强。

  四、工作重点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发展学生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2、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加强常规工作的落实和检查,并有阶段性检查小结和整改措施。

  3、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养成阅读经典和优秀作品的习惯,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空间。。

  4、提升学生对阅读量,引发对中国文学的感性认识,培养文言语感,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引导自主写作,在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

  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五、具体措施

  1、加强书本和教学理论教学资源的学习,提高教师自我素养。

  2、提高备课质量,继续学习新大纲,钻研新教材,探索新教法,体现知识和能力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和优势。

  3、指导学生加强积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准备摘抄本,每周布置阅读量,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名句名篇的。

  4、重视诵读,改进古诗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感。

  5、跟同事协作,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向同事们学习,积极参加学校的听课评课活动。

  6、作文训练以“表达交流”和《周计划》相结合,面批、互评、自批多种批改方式结合,切实提高效率。

  六、教学进度

  1-3周 第一单元课文、表达交流

  4-6周 第二单元课文、表达交流

  7-8周 第三单元课文、表达交流

  8-9周 第四单元课文、表达交流

  10-11 周 复习、期中考试

  11周以后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

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篇3

  一、学情分析

  本班大部分学生活泼好动,好学上进,接受能力也较强,语文学习兴趣比较浓厚。通过一年的学习,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言,尝试合作学习,掌握了基础知识,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技能,并能正确写字,书写规范,掌握字的音、形、义,理解常用词语,并进行简单的运用。绝大多数学生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能说会写一句或几句话,意思比较完整。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背诵指定的课文。当然,也有一些在学习上暂为落后的学生,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学习效率不高,做事有头无尾等。针对这些问题,本学期在教学中,要注意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所获得的成功和乐趣。

  二、教材分析

  全册教材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3)”与“识字”、“课文”组成。“识字”安排了2个单元,每单元4课,共8课。课文安排了6个单元,每单元3~5课,共23课。1、关于识字。本册继续采用“识字分流”的办法安排生字。 “识字”课有三种形式:(1)词串识字。(2)看图会意识字。(3)形声字归类识字。2、关于课文。 全册教材安排课文23篇,其中韵文6篇。有些课文内容与秋季风光有联系;有些课文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多姿多彩的儿童生活;有些课文让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等。3、关于练习。全册教材共安排综合练习8个,每单元后面安排1个。练习以综合性为主,内容包括学用字词句、写字、读读背背、口语交际等。

  教学重点为识字写字、朗读背诵、口语交际和写话。教学难点是学会字词并运用字词、口语交际和写话。顺应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语文规律,将采取模仿、迁移等训练方式,让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和内化。

  三、教学目标

  本册教学内容包括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等部分,具体要求如下:

  1、学习习惯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

  (2)继续培养专心倾听的习惯,养成认真写铅笔字的习惯。

  (3)培养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

  2、汉语拼音

  (1)巩固汉语拼音,能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

  (2)认识大写字母,能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3、识字写字

  (1)准确认读401个生字。并掌握课本安排的26个常用偏旁。

  (2)能按笔顺正确书写、默写生字272个;能按字的结构特点把字写端正、写匀称。

  4、口语交际

  (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或一件简单的事。

  (2)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语句连贯的话。

  (3)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

  (4)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态度大方,有礼貌。

  5、阅读

  (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3)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知道课文的大意。

  6、写话

  (1)能用学过的部分词语写通顺的句子;能理顺次序错乱的句子。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和简单的事物,写几句连贯的话。

  (3)学会“祝贺”“购物”“待客”等方面的言语交际的本领,能用几句连贯的话把有关内容写下来。

  (4)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

  四、教学措施

  1、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分析记忆字形,看图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发挥创造性,设计活泼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游戏中、在活动中、在语言环境中巩固识字。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2、重视朗读指导,采用多种方法,每篇课文都要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充分利用插图,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并能有感情的朗读出来。

  3、注意每组教材在内容上的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方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习伙伴”的作用,借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和语文实践活动。将游戏、唱歌、猜谜语、表演等引进课堂,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把视听与思考相结合,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发展,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设计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适时演播,恰当讲解。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社会,走进沸腾的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4、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篇段并复习巩固学过的字词,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练习。教学时,要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主动积累词句,将积累的.词语运用于口头和书面语言之中。

  5、鼓励学生互相释疑,合作释疑,培养他们勤思善问的习惯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充分利用“晨诵”、“午读”的时间,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增强语文素质。坚持写小练笔,打好作文基础。

  7、与家长保持联系,及时进行教学反馈,减少学生之间的差异。

  五、教学进度

周次



教学内容



教时



周次



教学内容



教时



1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三)



识字1




13



识字7—-识字8



8



2



识字2---识字3



8



14



练习5---课文12



8



3



识字4---练习1



8



15



课文13---课文14



8



4



课文1---课文2



8



16



课文15---课文16



8



5



国庆假期



8



17



练习6—课文17



8



6



课文3---课文4



8



18



课文18-课文20




7



课文5---课文6



8



19



练习7-课文21



8



8



课文7---练习3



8



20



课文22-练习8



8



9



课文8---课文9



8



21



练习8-期末复习



8



10



课文10---课文11



8



22



期末复习



8



11



练习4




23



期末考试



8



12



识字5—-识字6



8






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篇4

  知识目标:

  1、积累“朗润、酝酿、卖弄……”等词语;

  2、了解作者朱自清;

  3、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和作用。

  能力目标:

  4、理清文章结构,学习有条理地描写事物的方法;

  5、学会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征描写的方法;

  6、学习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

  审美目标:

  7、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8、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和作用;

  2、学会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征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目标1、2、4、8

  教学重点:目标4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小学时,我们进行过这个训练:雪化了是什么?是什么呢?——(春天),同学们再谈谈春天有些什么呢?(杂言)对,春天是绚丽多彩的,我们今天也来看看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天是多么的美丽……

  二、正课

  (一)检测预习

  1、字词

  2、作者简介

  讲述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接受美国救济粮的故事,被北京政府誉为“有民族气节的人”。

  (二)课文朗读

  1、欣赏 在欣赏中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积极进取、高度赞美的感情。

  2、自读 在自读中进一步体会课文的语言美(稍作提示),初步感知课文的结构美和融情于景的写法(不作要求)。

  (三)感知课文

  1、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回答完成)本文通过描绘什么?——(大地回春,万物复苏,花草繁盛等等),赞美了什么?——(春的创造力,春带给人们的希望等等),激励人们什么?——(珍惜大好春光,奋发向上等等)。

  2、简析文章结构

  本文写了春天里的很多美景和事物,但作者是一开始就写了春景吗?他又怎样将这么多美景描绘清清楚楚的呢?

  (讨论完成)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你能各用两个字概括各部分的内容吗?

  第一部分:(1)盼春。第二部分:(2—7)绘春。第三部分:(8—10)赞春。

  3、进一步各部分条理

  (1)引导分析第一部分:写了“东风”和想象中的春天的“脚步”。

  (2)作者又是怎样绘春的呢?——第2自然段用了“一切”表明是什么写?——(总写),总写了些——(山、水、太阳);从第3自然段开始,我们可以看到“小草…”“桃树…开满了花”“吹面…杨柳风”“雨是…”等等,便知是什么写?——(分写)

  (小组讨论完成)这五个自然段描绘了几幅美丽的画面?你能各用三个字概括吗?

  五幅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注:在“迎春图”时要稍作引导,同时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3)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赞春的呢?——(比喻),作者又把春天比喻成了什么呢?——(娃娃、姑娘、青年)(板书毕,见下)

  三、小结

  其实这美的图画并不是春天才有,也并不是作者笔下才有,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用我们的心去感受身边的一切,美是有的,有名言云:世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四、作业及拓展

  同学们,你最喜欢本文的哪一段呢?你能根据这一段提一些问题吗?(至少5问)(此题必作)如果是你写这一方面内容你会怎样写?(此题可作)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目标3、5、6、7

  教学重点:目标3、5

  教学难点:目标6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春》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布局,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春》,具体分析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特征描写的,怎样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的。

  二 正课

  (一)指导研读第一部分 “盼望着,盼望着”用了 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_________的强烈感情。“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宣告春天到来,表达 之情。

  (反复、盼春心切、拟人、喜春)

  (二)研读第二部分

  1、轻声朗读第2自然段

  (提问,引导,学生回答完成)“朗润”写出了春山什么?——(光泽),“涨”写出了春水什么?——(涣涣),“红”写出了春日什么?——(暖人),三个“起来了”照应了什么?——(刚睡醒、张开了眼),这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拟人,勾勒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2、齐读第3自然段

  (小组讨论完成)春草图中作者怎样描绘小草的?

  同学们,读了春草图,你觉得作者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能谈谈你的看法吗?

  (比如:“偷偷地”写春草生长是不知不觉,而“钻”又写出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

  “嫩嫩的、绿绿的”放在句子的后面,强调了小草的质地和颜色特征。

  “坐着……捉几回迷藏”则通过小孩的嬉戏,侧面衬托春草勃发给人的欢乐。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写人在草上的感受,表达喜爱春草的感情。)

  3、范读欣赏第4自然段

  作者是怎样描绘春花图的?(边提细问题,边板书,见下)思考:这一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讨论:“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如果把“闹”换成“叫”好不好?

  (不好。把握一从物(生)理角度分析,二从感情色彩和场面角度分析。指导学生巧用一个字来体现融情入景)

  4、默读第5自然段

  (自学为主)勾划出作者用不同的感官描绘春风的句子。

  (抽生回答)本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5、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

  作者按什么顺序描绘春雨图的? 6、自读第7自然段

  本段写出怎样场面?——(欢快,愉悦)

  本段为什么要引用“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个俗语?——(激励人们珍惜春光,奋发向上)

  (三)研读第三部分

  齐读第8—10自然段

  (抽生回答)这部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起什么作用?

  (比喻,赞美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新”“美”“力”。)

  讨论:这三个自然段的顺序能否颠倒,能否合为一段?

  (不能,从“娃娃”到“姑娘”到“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合为一段后层次不明,表达效果不强烈)

  三 小结

  1、(抽生回答)什么叫比喻修辞方法?运用这种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练习题三,写比喻句)

  2、回顾板书,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特征来描绘的。

  3、体会重点字词对作者感情的体现。(练习题二,作业)

  四 作业及拓展

  1、书面作业:练习题二(必作)

  2、提高作业:教辅资料上的相关题。(选作,可作)

【实用的语文教学工作计划4篇】相关文章:

1.实用的语文教学工作计划3篇

2.语文教学的工作计划

3.【实用】语文教学工作计划3篇

4.【实用】语文教学工作计划三篇

5.2019语文教学的工作计划

6.【实用】语文教学工作计划集合五篇

7.语文教学组工作计划

8.高中语文教学的工作计划

上一篇:工作计划 下一篇:工作计划
实用的语文教学工作计划4篇

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2021-04-06 工作计划

  时光在流逝,从不停歇,又将迎来新的工作,新的挑战,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工作计划吧。那么如何做出一份高质量的工作计划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学工作计划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篇1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设计理念】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过程,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教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自主精神,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调动学生乐于探究的积极性,鼓起学生创新的勇气。

  【教学目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设计”。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本课课文内容和课型特点,拟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2、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

  3、结合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增强学生的语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充分利用合作学习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通过分析重点段落语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教学重、难点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本册教材也在阅读教学要求中强调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和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

  一、教学重点确定为

  1、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难点确定为

  1、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2、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教学方法分析】

  凭借本课教材特点、教学重难点,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如下: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以读代讲法,做到讲与读结合,扶与放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具的选择与使用目的】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长城多媒体课件:

  一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是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程序设计】

  整个课堂教学分为七个大环节: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走进文本

  上课伊始,教师首先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长城的图片,把学生带入情境,使学生在感受、欣赏长城美景的同时,激起表达的欲望。接着教师用优美的语言,充满激情地描述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看到这些精美的图片仿佛把我们带到长城脚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长城》,继续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教师这种创设情景,激情导入的方式,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引领学生巧妙地走进了文本。

  二、图文对照,远看长城,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这一环节指导学生在看图、学文和交流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

  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远观长城的图片,让学生结合画面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默读习惯。使学生处于主动积极的思维中,交流读后感受。体会比喻句“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的用法。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并在有感情的朗读中,进一步体会长城的雄伟气势,培养学生的语感。

  三、图文对照,近看长城,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

  课文在体现长城的雄伟气势时,花重笔墨描写了长城的高大坚固,,这也是教学中需要学生领悟的重点。为了突出重点,教师抓住了最能体现长城的高大坚固的语段进行深入地分析理解。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通过圈划词语,找出长城特点、结合课件,直观演示课文中描写的“垛子、了望口和射口”、同桌交流读后感受的方式,体会长城的高大坚固。然后指导学生入境入情地朗读。教师设计了:作者是在哪里看长城的?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一自然段的?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的方法,分散了教学难点。

  四、抓重点句,体会情感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了解长城,知道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是本课又一教学重点。课标中指出:通过理解课文的重点词句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方法。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抓住重点句“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和“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让学生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标注出自己的读书体会,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在感悟的基础上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整体把握课文,升华认识

  在学生感悟我国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血汗和智慧修筑的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时,齐读最后一段后,浏览全文,小组讨论: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整体把握课文,使学生在学习课文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激发进取精神,促进持续发展。

  六、拓展延伸,形成积淀

  这个环节设计了两个问题:你认为文章写的怎么样?用了什么写作方法?体现了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达到学语文、用语文的目的。

  七、总结课文,情感熏陶

  在学生颂读中外名人游览长城后的留言中,结束全文。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板书设计】

  采用总分式的板书设计,简单、明快,学习内容一目了然,而且突出教学重、难点。

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篇2

  一、指导思想:

  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为参考,切实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业务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落实常规工作,夯实基础,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提高文化品位,为高三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我们使用的是人教版新教材,体现了新理念和新目标,致力于构建新的教材系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编排体系上,人教版《必修四》按照“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大板块安排相关内容。同时根据学校的安排,本期开始开设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本教材,从高中生实际水平出发,对于诗歌,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探究诗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把握诗境)“因声求气、涵咏诗韵”(体会声韵)三方面入手;对于散文从“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理解散文的形象性)“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切实地培养学生的文学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情况分析:

  1、教材教学:高二阶段是高中阶段比较关键的一年,从教材上来看,难度较高一有了很大的提升,如阅读教学上对学生的要求已由一般的阅读理解上升到品味鉴赏,还新增了诗词、小说等阅读单元。写作上则要求学生较好掌握议论文的写作和应对话题作文的能力。

  2、学生分析:学生在高一阶段的语文学习还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下,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欠佳。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课外迁移不够,阅读和写作能力还有待加强。

  四、工作重点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发展学生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2、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加强常规工作的落实和检查,并有阶段性检查小结和整改措施。

  3、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养成阅读经典和优秀作品的习惯,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空间。。

  4、提升学生对阅读量,引发对中国文学的感性认识,培养文言语感,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引导自主写作,在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

  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五、具体措施

  1、加强书本和教学理论教学资源的学习,提高教师自我素养。

  2、提高备课质量,继续学习新大纲,钻研新教材,探索新教法,体现知识和能力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和优势。

  3、指导学生加强积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准备摘抄本,每周布置阅读量,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名句名篇的。

  4、重视诵读,改进古诗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感。

  5、跟同事协作,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向同事们学习,积极参加学校的听课评课活动。

  6、作文训练以“表达交流”和《周计划》相结合,面批、互评、自批多种批改方式结合,切实提高效率。

  六、教学进度

  1-3周 第一单元课文、表达交流

  4-6周 第二单元课文、表达交流

  7-8周 第三单元课文、表达交流

  8-9周 第四单元课文、表达交流

  10-11 周 复习、期中考试

  11周以后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

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篇3

  一、学情分析

  本班大部分学生活泼好动,好学上进,接受能力也较强,语文学习兴趣比较浓厚。通过一年的学习,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言,尝试合作学习,掌握了基础知识,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技能,并能正确写字,书写规范,掌握字的音、形、义,理解常用词语,并进行简单的运用。绝大多数学生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能说会写一句或几句话,意思比较完整。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背诵指定的课文。当然,也有一些在学习上暂为落后的学生,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学习效率不高,做事有头无尾等。针对这些问题,本学期在教学中,要注意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所获得的成功和乐趣。

  二、教材分析

  全册教材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3)”与“识字”、“课文”组成。“识字”安排了2个单元,每单元4课,共8课。课文安排了6个单元,每单元3~5课,共23课。1、关于识字。本册继续采用“识字分流”的办法安排生字。 “识字”课有三种形式:(1)词串识字。(2)看图会意识字。(3)形声字归类识字。2、关于课文。 全册教材安排课文23篇,其中韵文6篇。有些课文内容与秋季风光有联系;有些课文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多姿多彩的儿童生活;有些课文让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等。3、关于练习。全册教材共安排综合练习8个,每单元后面安排1个。练习以综合性为主,内容包括学用字词句、写字、读读背背、口语交际等。

  教学重点为识字写字、朗读背诵、口语交际和写话。教学难点是学会字词并运用字词、口语交际和写话。顺应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语文规律,将采取模仿、迁移等训练方式,让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和内化。

  三、教学目标

  本册教学内容包括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等部分,具体要求如下:

  1、学习习惯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

  (2)继续培养专心倾听的习惯,养成认真写铅笔字的习惯。

  (3)培养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

  2、汉语拼音

  (1)巩固汉语拼音,能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

  (2)认识大写字母,能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3、识字写字

  (1)准确认读401个生字。并掌握课本安排的26个常用偏旁。

  (2)能按笔顺正确书写、默写生字272个;能按字的结构特点把字写端正、写匀称。

  4、口语交际

  (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或一件简单的事。

  (2)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语句连贯的话。

  (3)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

  (4)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态度大方,有礼貌。

  5、阅读

  (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3)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知道课文的大意。

  6、写话

  (1)能用学过的部分词语写通顺的句子;能理顺次序错乱的句子。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和简单的事物,写几句连贯的话。

  (3)学会“祝贺”“购物”“待客”等方面的言语交际的本领,能用几句连贯的话把有关内容写下来。

  (4)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

  四、教学措施

  1、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分析记忆字形,看图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发挥创造性,设计活泼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游戏中、在活动中、在语言环境中巩固识字。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2、重视朗读指导,采用多种方法,每篇课文都要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充分利用插图,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并能有感情的朗读出来。

  3、注意每组教材在内容上的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方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习伙伴”的作用,借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和语文实践活动。将游戏、唱歌、猜谜语、表演等引进课堂,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把视听与思考相结合,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发展,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设计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适时演播,恰当讲解。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社会,走进沸腾的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4、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篇段并复习巩固学过的字词,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练习。教学时,要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主动积累词句,将积累的.词语运用于口头和书面语言之中。

  5、鼓励学生互相释疑,合作释疑,培养他们勤思善问的习惯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充分利用“晨诵”、“午读”的时间,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增强语文素质。坚持写小练笔,打好作文基础。

  7、与家长保持联系,及时进行教学反馈,减少学生之间的差异。

  五、教学进度

周次



教学内容



教时



周次



教学内容



教时



1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三)



识字1




13



识字7—-识字8



8



2



识字2---识字3



8



14



练习5---课文12



8



3



识字4---练习1



8



15



课文13---课文14



8



4



课文1---课文2



8



16



课文15---课文16



8



5



国庆假期



8



17



练习6—课文17



8



6



课文3---课文4



8



18



课文18-课文20




7



课文5---课文6



8



19



练习7-课文21



8



8



课文7---练习3



8



20



课文22-练习8



8



9



课文8---课文9



8



21



练习8-期末复习



8



10



课文10---课文11



8



22



期末复习



8



11



练习4




23



期末考试



8



12



识字5—-识字6



8






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篇4

  知识目标:

  1、积累“朗润、酝酿、卖弄……”等词语;

  2、了解作者朱自清;

  3、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和作用。

  能力目标:

  4、理清文章结构,学习有条理地描写事物的方法;

  5、学会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征描写的方法;

  6、学习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

  审美目标:

  7、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8、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和作用;

  2、学会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征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目标1、2、4、8

  教学重点:目标4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小学时,我们进行过这个训练:雪化了是什么?是什么呢?——(春天),同学们再谈谈春天有些什么呢?(杂言)对,春天是绚丽多彩的,我们今天也来看看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天是多么的美丽……

  二、正课

  (一)检测预习

  1、字词

  2、作者简介

  讲述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接受美国救济粮的故事,被北京政府誉为“有民族气节的人”。

  (二)课文朗读

  1、欣赏 在欣赏中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积极进取、高度赞美的感情。

  2、自读 在自读中进一步体会课文的语言美(稍作提示),初步感知课文的结构美和融情于景的写法(不作要求)。

  (三)感知课文

  1、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回答完成)本文通过描绘什么?——(大地回春,万物复苏,花草繁盛等等),赞美了什么?——(春的创造力,春带给人们的希望等等),激励人们什么?——(珍惜大好春光,奋发向上等等)。

  2、简析文章结构

  本文写了春天里的很多美景和事物,但作者是一开始就写了春景吗?他又怎样将这么多美景描绘清清楚楚的呢?

  (讨论完成)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你能各用两个字概括各部分的内容吗?

  第一部分:(1)盼春。第二部分:(2—7)绘春。第三部分:(8—10)赞春。

  3、进一步各部分条理

  (1)引导分析第一部分:写了“东风”和想象中的春天的“脚步”。

  (2)作者又是怎样绘春的呢?——第2自然段用了“一切”表明是什么写?——(总写),总写了些——(山、水、太阳);从第3自然段开始,我们可以看到“小草…”“桃树…开满了花”“吹面…杨柳风”“雨是…”等等,便知是什么写?——(分写)

  (小组讨论完成)这五个自然段描绘了几幅美丽的画面?你能各用三个字概括吗?

  五幅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注:在“迎春图”时要稍作引导,同时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3)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赞春的呢?——(比喻),作者又把春天比喻成了什么呢?——(娃娃、姑娘、青年)(板书毕,见下)

  三、小结

  其实这美的图画并不是春天才有,也并不是作者笔下才有,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用我们的心去感受身边的一切,美是有的,有名言云:世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四、作业及拓展

  同学们,你最喜欢本文的哪一段呢?你能根据这一段提一些问题吗?(至少5问)(此题必作)如果是你写这一方面内容你会怎样写?(此题可作)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目标3、5、6、7

  教学重点:目标3、5

  教学难点:目标6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春》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布局,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春》,具体分析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特征描写的,怎样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的。

  二 正课

  (一)指导研读第一部分 “盼望着,盼望着”用了 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_________的强烈感情。“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宣告春天到来,表达 之情。

  (反复、盼春心切、拟人、喜春)

  (二)研读第二部分

  1、轻声朗读第2自然段

  (提问,引导,学生回答完成)“朗润”写出了春山什么?——(光泽),“涨”写出了春水什么?——(涣涣),“红”写出了春日什么?——(暖人),三个“起来了”照应了什么?——(刚睡醒、张开了眼),这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拟人,勾勒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2、齐读第3自然段

  (小组讨论完成)春草图中作者怎样描绘小草的?

  同学们,读了春草图,你觉得作者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能谈谈你的看法吗?

  (比如:“偷偷地”写春草生长是不知不觉,而“钻”又写出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

  “嫩嫩的、绿绿的”放在句子的后面,强调了小草的质地和颜色特征。

  “坐着……捉几回迷藏”则通过小孩的嬉戏,侧面衬托春草勃发给人的欢乐。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写人在草上的感受,表达喜爱春草的感情。)

  3、范读欣赏第4自然段

  作者是怎样描绘春花图的?(边提细问题,边板书,见下)思考:这一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讨论:“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如果把“闹”换成“叫”好不好?

  (不好。把握一从物(生)理角度分析,二从感情色彩和场面角度分析。指导学生巧用一个字来体现融情入景)

  4、默读第5自然段

  (自学为主)勾划出作者用不同的感官描绘春风的句子。

  (抽生回答)本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5、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

  作者按什么顺序描绘春雨图的? 6、自读第7自然段

  本段写出怎样场面?——(欢快,愉悦)

  本段为什么要引用“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个俗语?——(激励人们珍惜春光,奋发向上)

  (三)研读第三部分

  齐读第8—10自然段

  (抽生回答)这部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起什么作用?

  (比喻,赞美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新”“美”“力”。)

  讨论:这三个自然段的顺序能否颠倒,能否合为一段?

  (不能,从“娃娃”到“姑娘”到“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合为一段后层次不明,表达效果不强烈)

  三 小结

  1、(抽生回答)什么叫比喻修辞方法?运用这种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练习题三,写比喻句)

  2、回顾板书,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特征来描绘的。

  3、体会重点字词对作者感情的体现。(练习题二,作业)

  四 作业及拓展

  1、书面作业:练习题二(必作)

  2、提高作业:教辅资料上的相关题。(选作,可作)

【实用的语文教学工作计划4篇】相关文章:

1.实用的语文教学工作计划3篇

2.语文教学的工作计划

3.【实用】语文教学工作计划3篇

4.【实用】语文教学工作计划三篇

5.2019语文教学的工作计划

6.【实用】语文教学工作计划集合五篇

7.语文教学组工作计划

8.高中语文教学的工作计划

上一篇:工作计划 下一篇: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