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同胞们:
首先,向你们致以崇高的问候——色俩穆!
作为撒拉族的一员,您想知道本民族辉煌的历史吗?您想了解本民族严峻的现状吗?您向把握本民族的优势和不足吗?您想展望本民族的发展前景吗?如果想,就请您读一读这封信吧!作为写这封信的人,我也是一名本民族的成员,
我是通过20年的观察、体验、感悟,不断走进走出本民族,从“里”到“外”,从“头”到“脚”,从东、西、南、北不同的角度,通过与农民、工人、干部、知识分子、商人、老板、阿訇、学董等各阶层人士的广泛接触,深入交流,怀着一种深沉的爱写成这封信的。
作为一名高级知识分子,我原本可以过一种十分安逸、舒适的生活,但作为一个时代造就的、本民族养育的学者,我无法推卸自己对本民族的责任和义务,尽管我知道我的一些观点可能会使一部分人感到不愉快,但我不能知难而退。
官员和企业家对一个民族的影响是显性的,而学者的影响是隐性的,学者虽然无力改变一个民族,但学者的思想,若被更多的人所接受,那将会变成一种无形的力量,对一个民族的健康发展产生积极而重大的作用。所以,我不自量力,——或者是“量”过了自己的“力”,才决定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反思历史,分析现实,提出建议。如果我说对了,请您做个好“都瓦”;如果说错了,请您提出批评,目的是我们大家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一、辉煌的历史
撒拉族的历史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其中,最精彩的篇章有:
七百多年前,首领尕勒莽、阿合莽率领数百名族人牵着驮着《古兰经》和故乡水土的骆驼,翻山越岭,百折不回,万里东迁,在一个叫循化的地方找到了乐土;
在崇山峻岭中披荆斩棘,荜路蓝缕,开拓家园,变干旱缺水的荒地为万亩良田;
他们不满足于单一的农业经济,还经营牧业、林业、手工业和商业,而“筏子客”甚至在黄河浪尖上搞起了“副业”,他们沿着奔腾的河水顺流而下,漂流到兰州、银川甚至包头,沟通了黄河上游和中游经济;
这个弱小漂零的民族经受无数天灾人祸的考验,总是以自己艰苦的劳动维护着做人的尊严,即便遭遇灾年、荒年,宁肯流尽最后一滴汗,也不愿低下那高昂的头颅,伸手乞讨;
与四邻各族平等交往,开展商贸交流,互通有无,和睦相处;
以特有的智慧和谋略面对周边复杂的社会环境,历经周折,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面对封建专制统治者的压迫和不义,决不苟且偷生,而是揭竿而起,不但拿下河洲,而且还威胁清廷在西北的统治中心兰州,两千人的义军重创数万人的清军,连一代英主乾隆也深感震惊;
当日本帝国主义者侵略祖国的时候,挺身而出,跟随马彪师长挥戈东下,跃马中原,驰骋杀场,令日寇闻风丧胆,多少英烈为国捐躯;
改革开放以来,撒拉族又写下了新的篇章:
农林牧副业全面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民营企业和私有经济成为地区经济的半壁江山,“三绒”、“伊佳”等成为全国著名企业,一批新型企业家正在成长……。遍布天南海北的“拉面”经济成为又一道风景线;
在建设家乡的同时,向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挑战,在生命禁区修筑一条条“通天”公路,开通成都——西宁——格尔木——拉萨的交通运输线,促进高原与内地之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
在激烈的竞争和不断的历练中,一大批优秀民族干部脱颖而出,他们有志气、有见识、有魄力、有能力,活跃在各级各类管理岗位上;
教育事业长足发展,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不断提升,九年义务教育有新进展,本科生越来越多,研究生逐年增长,博士生有了零的突破。一些有识之士还创办了教育发展基金会;
文化方面,在这不到十万人的民族中,有几位全国著名诗人,有青海文艺的开拓者,有贡献卓著的作家。有在全国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的著名学者,也有几位享誉全省的教授。有一些影响较大的文艺工作者。还有纵横体坛的运动员和驰名神州的国家级教练员;
而撒拉族更多的人才则隐匿于民间,民间是智慧的源泉,民间藏龙卧虎,这些“龙”和“虎”平时不显山不露水,关键时刻才施出“绝活”,一鸣惊人。
……
所有这一切铸就了撒拉族辉煌的历史。历史证明,这个民族不是一个默默无闻、无足轻重的民族,更不是一个自甘平庸的民族。然而辉煌的历史却掩盖不了严峻的现实。
二、严峻的现实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理应是一个保持清醒头脑的民族,我们为自己辉煌的历史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但我们不能总是生活在过去的光环里而沾沾自喜,我们对自己现状的认识应当多一份冷静和理性。
现实的严峻性主要表现在:
1、文化与经济发展不平衡
在过去几百年的历史上,对我们撒拉族先辈而言,生存是第一位的,而一定的经济基础是生存的基本前提,故发展经济、吃饱肚子成了基本的任务和主要的生活内容,人们没有时间也没有条件去从事太多的文化活动。
而改革开放以来,撒拉族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绝大多数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成倍提高,衣、食、住、行、用的档次越来越高,我们的闲暇时间更多了,然而,文化并没有因经济的迅速增长而得到相应的发展,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失衡,即一头轻一头重。
我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围绕着一个字即“钱”打转转,我们眉飞色舞地谈论着有钱的快乐,处心积虑地策划着赚钱的办法,生活似乎只有一个内容:拼命地挣钱,拼命地花钱,换言之就是吃喝玩乐,在闲暇时间,我们百无聊赖,无所事事,只有到饭馆吃一顿山珍海味,才能填补我们内心的空虚,才能证明我们生存的真实,渐渐地,我们这个民族中的一些人不知不觉地成了“经济动物”,只认钱,不认别的,什麽文化、文学、哲学、历史、宗教、诗歌、书画,凡是精神领域的东西,与我无关,一概不感兴趣(当然对能转化为金钱的专业如交通、金融、工程等又另当别论),对再美的作品,再震撼人心的文化产品,都无动于衷,麻木不仁,只有金钱才能刺激我们麻木的神经,才能激活我们僵死的细胞,才能使我们热血沸腾,心花怒放。我们津津乐道的是有钱汉的事情,如谁家挖金子赚了几万,谁家包工程赚了几十万,谁家做买卖赚了几百万。
而把那些仍然执著于文化事业的人当作另类,视为疯子,甚至把那些辛辛苦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的教师,哪怕是优秀教师统统看成是没有出息的人,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上一所好的大学,将来有一个好的前程,但我们对培养我们孩子的老师却不屑一顾,缺少一种起码的尊重,我们习惯于向有权有势者“纳贡称臣”,不惜重金,却舍不得给老师送一点水果,哪怕打一个电话说一声“谢谢”。在我们的消费结构中,用于吃喝玩乐和请客送礼的花费占相当高的比重,而用于购书和其他文化产品的花费则微乎其微,我们懂得用名牌服装来包装自己,却不知道用文化来“武装”自己,我们只能以脸色的红润来掩盖心灵的苍白,只能用肚腹的饱满来掩盖大脑的干瘪。我们中搞行政管理的有几个研读过行政学书籍?搞经济管理的有几个研读过经济学书籍?搞社会管理的有几个研读过社会学书籍?搞城市规划和市政管理的的有几个研读过建筑学和市政管理学?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偶有一两个爱读书的人则被当成傻子而成为我们讥讽的对象。
人不是天使,不可能没有物质需求;人也不是动物,不可能只满足于物质需求。造物主造化的人有两种需求,即物质和精神,可是,由于受到物质享受和经济利益的诱惑,导致了我们身上的两种需求中的一种需求支配着我们,从而使我们自身失去了平衡,处于需求紊乱、理智迷糊和行为失调之中——得了精神分裂症,成为畸形的人。因此,经济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财富得到了空前的积累,物质生活有了空前的改善,但我们的幸福感并没有相应地增加,烦恼和不安反倒与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