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效开展,就需要我们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在案前得出的方法计划。你知道什么样的方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培优方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化学培优方案1
关键词:多科性大学;档案馆;馆藏资源;综合素质;策略
近几年来,中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总体上说,企业、高校、社会及大学生本人都存在一定的原因,必须从国家政策、教育体制改革、大学生实习创业扶持、大学生择业思路转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全社会共同关注等方面加以调整和改变,才能根本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其中,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其就业质量。因此,本文将根据多科性大学的特点、部分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和应往届大学毕业生的调查访谈,并结合作者的工作实际,重点论述如何有效利用多科性大学丰富的档案馆馆藏资源,来促进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实施策略。
一、多科性大学的特征
多科性大学是相对于单科性院校而言的,是指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为主,以若干相关学科为支撑而形成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是介于单科性大学和综合性大学之间的一种大学形态。创办多科性及综合性大学既是中国高等教育走出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导致的单科院校林立办学格局的需要,也是适应未来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自20xx年以来,一些高校通过自我扩张的方式,不断增加学科门类,朝多科性、综合性大学方向发展,也有一些高校通过合并办学的方式走向多科化或综合化,如前几年出现的一大批地方性院校,大部分属于多科性大学。
多科性大学一般具有如下特征:
(1)多科性,学科一般不少于五个;
(2)层次性,以某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为核心学科形成有梯度的学科群;
(3)互补性,不同学科之间优势互补;
(4)渗透性,学科之间相互渗透;
(5)发展性,根据社会的需要与学科本身的发展,学科梯度可以发生变化,非核心学科可能发展为核心学科,核心学科也可能成为非核心学科。
多科性大学的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在新世纪发展的必经阶段,是大学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素质、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主要阵地。但由于建校时间短、经费投入不足、办学经验缺乏、高层次人才缺失等原因,同一些综合性大学相比,多科性大学在人才培养的理念、指导思想、培养模式、专业特色、课程设置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普遍存在着学科专业壁垒尚未完全打破、学科专业本位主义较严重、学生思想消极、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主动性不够、实践动手能力不足、创新意识差等问题,只有充分挖掘校内外的各种优质资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基础知识宽厚、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二、多科性大学的档案馆藏资源优势
高等学校档案馆是国家档案馆网络体系中极其重要的一类综合性档案馆。国家教委明确规定:“高校档案馆,它既是档案工作职能管理部门,又是永久保存和提供利用本校档案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多年来,通过高校广大档案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各高校档案馆的馆藏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国家高教事业的迅猛发展,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也带动了高校档案馆各项工作的开展。各高校档案馆也普遍扩大了档案接受范围,馆藏档案数量得以迅速增加,馆藏内容得以丰富。基于多科性大学的构成特点和多学科交叉、融合、互补的特性,其档案馆的馆藏资源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以优势学科为主体的教学、科研档案体系的建立。在多科性大学中,至少有一至两门的优势学科,多年来积累的教学、科研、教材、毕业设计、学位论文等成果不但凝聚了其广大师生的高智慧劳动结晶,而且还是其他非优势学科师生学习的榜样和楷模,甚至在全国也是领先者和缔造者。这部分馆藏资源是多科性大学的命脉,代表着整个学校的文化学术积淀,有着很高开发利用价值,是学校乃至国家极其宝贵的科学文化财富。这是多科性大学档案馆馆藏资源的深度优势。
2.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特性的综合档案体系的建立。目前的多科性大学,其涵盖的学科门类基本在十个以上,这些学科在教学组织、科研和行政管理方面可能保持相对独立,但其形成的成果积累和其他历史性资料却都归属到档案馆管理,对这些档案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开发利用,形成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特性的综合性档案服务体系,对促进不同学科之间优势互补、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复合型人才培养和创新性科研成果的形成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多科性大学档案馆馆藏资源的广度优势。
3.以校内校外馆藏资源交流互补为基础的立体化档案服务体系的建立。不管是地方性院校还是部属院校,高等院校一般都位于一个地区的核心城市,有些地区甚至建有专门的大学城,从地域上为多科性大学与其他高校或地方档案馆的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可以形成以校内馆藏资源为主、校内外馆藏资源交流互补的立体化档案服务体系。如开放高校校史馆、引入地方名胜古迹档案、共享历史名人和校友档案等,不但能服务于高校教育,而且还有益于地方文化建设。这是多科性大学档案馆馆藏资源的地域优势。另外,多科性大学的档案馆馆藏资源还有门类丰富、档案保管期长、从业人员素质高、信息网络环境优越等优势。
三、利用多科性大学档案馆资源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策略
归纳起来,合格的当代大学生应当是具有时代特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全面知识结构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社会责任心的创新型(创业型)人才。本文将依托多科性大学档案馆资源的现状及优势,重点从精神修养、知识素养、能力素质、生活态度等四大方面来阐述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策略。
精神修养的培养。主要包括集体主义与团队合作精神、团队荣誉感、爱岗敬业精神、奉献精神与社会责任心、创业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培养等。可以采取以下的实施策略:
(1)建立健全校史馆资料,以学校光辉的历史和学校名人的艰难奋斗历程来教育感化学生;
(2)联合地方政府和地方档案馆,挖掘地方历史名人的光辉事迹和奋斗历程,定期对高校学生开放展示;
(3)搜集整理成功校友的典型案例和事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做成多媒体教育范本,对全体学生开放;
(4)代表性科研成果和科技竞赛获奖展示,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与创新意识。
2.知识素养的培养。目的是促进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视、学科前沿的准确把握和知识结构的丰富。可采取的主要策略有:
(1)搜集以优势学科为代表的专业类名人讲堂和学术报告成果,并整理制作成对全校开放开设的知识素养教育类公开课;
(2)利用多科性大学自身的学科交叉优势,对文、理、工、艺体等学科的代表性成果进行整理与;
(3)联合各教学单位,基于以上资料的搜集整理,利用校园网开设网络课堂、视频课等。
3.能力素质的培养。主要是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策略包括:
(1)利用文科类资源优势,配合校团委、学生会举办各种演讲、写作类竞赛;
(2)联合图书馆、实验室和各教学院系,举办学习类、实践类竞赛;
(3)将教师讲课比赛和学生演讲比赛的相关资源进行汇总、整理与公开;
(4)往届研究生、本科生的优秀成果展示,激发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4.生活态度的培养。主要是对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诚信意识的培养。主要策略有:
(1)应往届毕业生的光荣事迹的展示,作为正面案例给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引导;
(2)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违规违纪记录的展示(采取匿名方式),作为反面案例给学生以警示作用;
(3)通过网络和展览的形式对大学生实施艺术欣赏的教育,不但可以陶冶其情操,还能促进大学生建立起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良好心态;
(4)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和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可以促进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对构建诚信社会也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另外,在所有以上策略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对所形成的成果及时进行归档和积累,便于重复利用。同时加强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建立档案资源库群、档案信息资源处理中心、档案用户群等数字档案馆群体,实现数字化档案资源在网上的和传递,以利于优质档案资源的检索和共享。
总之,高校是人才、知识和科技高度密集的地方,高校档案馆是为学校中心工作服务的重要部门,承担着教学、科研和管理资料的收集、归档和整理工作,以及为校内外师生员工提供查档的服务等,同时由于其馆藏资源具有历史性、真实性、价值性和丰富性等特点,也义不容辞地肩负着辅助人才培养的重任。
高中化学培优方案2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培养结构也进行了调整。20xx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了新增专业学位及培养类别,之后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迅速发展。专业学位教育主要是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定向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以使其毕业后迅速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是核心培养方式和重要环节。实践基地是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平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及工程实践环节的质量。作为河南省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主要培养单位之一,郑州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录取比例逐年增加,已占研究生录取总人数的60%以上。根据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主要指导思想,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应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不断探索新的培养模式。为此,学校以河南省内主要化工企业为依托,整合校企的优势,主动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促进研究生培养与产学研紧密结合,成立了一批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本文以“河南能源化工集团煤气化公司”实践基地为例,介绍了该基地整合校企双方学术队伍、项目技术、科研平台、实验设备及装置等方面的优势,不断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与创新,并通过引入案例教学提升基地研究生培养水平的具体举措。
一、实践基地的建立
煤化工产业是河南省重点培育发展的新兴支柱产业之一,对拉动全省经济增长、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发挥着重要作用。煤气化技术是煤炭转化的关键技术,深入研究煤炭的转化及深度利用意义重大。围绕煤气化技术发展的重大需求,学校和河南能源化工集团煤气化公司共建了实践基地。该基地是校企双方开展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为推进对中原经济区科技带动作用强的资源与材料产业的规模化和转型发展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获批河南省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校企双方围绕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及评价环节,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重理论知识灌输轻实践能力培养等问题,对人才培养方式进行了调整。实践基地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资源优势,形成了一批结构优化、优势互补的优秀创新团队,构建了知识创新机制,以期强化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
二、实践基地的运行机制
针对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需要,校企双方构建了实践基地的运行机制,涉及管理体制、经费筹措、指导教师、培养计划、招生就业等方面。
(一)管理体制校企双方与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管理委员会一起负责实践基地的日常管理,并积极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形成了完整、有效的研究生创新激励制度,强化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基地建立了创新项目研究平台,采用了能有效发挥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的管理模式。基地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和省级重点学科实验室、省级工程中心及各实验中心等对进入创新基地的研究生开放,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和共享,促进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经费筹措实践基地,组织校企人员共同研究和解决工程技术和科研难题,围绕煤气化过程系统集成、煤气化下游高附加值产品开展联合研发,并联合申请省级或部级课题;利用学院的科研经费与企业的科技创新经费设立创新人才培养基金,支持基地建设;同时争取河南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建设经费的支持。
(三)指导教师实践基地结合建设实际,遴选企业的优秀人才作为校外导师,并配备校内导师,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和校外导师共同参与创新基地建设,共同制定创新基地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基地通过完善相应规章制度,明确校内和校外导师的职责,涉及学术、思想、技术保密、安全等方面,并规定学生所在基地导师为主要负责人。
(四)培养计划校企双方根据所承担的任务,共同进行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的修订工作,对进入基地学习的研究生实施联合培养;同时组织并指导研究生的科研和学位论文工作。校企双方还联合成立了学术委员会,对研究生申请的创新项目进行立项审核。基地导师则组织项目实施,并对项目进行检查和统筹管理。进入创新基地的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可以结合企业研发项目和个人研究方向,自主设计研究课题,进行申报、立项和研究,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预定任务,提交科研成果。基地鼓励研究生选择难度大、有风险但创新性强的研究课题,并从经费、政策上重点支持优秀研究生从事对学科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或极具应用前景的重大工程或技术创新研究,以此激励研究生获得重要创新成果。
(五)招生就业学校加大了招生宣传力度,提供研究生入学奖学金,适当提高研究生助学和助研奖学金,以吸引优质生源进入创新基地。企业实质性地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助力实现工程人才的“近距离培养、零距离就业”。
(六)其他方面基地在人才培训、咨询服务、信息交流、生产服务等方面对企业优先提供服务;委派学术水平高的教师为企业员工讲授专业知识并参与企业的管理及研发工作。
三、案例教学的实施
在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校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核心,结合河南省煤气化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将案例教学引入实践基地。如我们在“煤气化炉的优化与改造”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运用高等反应工程课程中“反应器类型”章节的知识进行煤气化炉的优化与改造;在“煤气化过程能量高效利用”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利用高等化工热力学课程中“火用”及“夹点分析”等章节的知识进行能量分析与节能降耗设计;在“煤气化废水的处理”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运用高等分离工程课程中“膜分离技术”等章节的知识进行废水的处理及回收利用。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大大提升了自身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高中化学培优方案3
一、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构建
基于教育的基本原理,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建设思路应是通过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人什么”以及“怎样培养人”三个方面展开的,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具体来讲应是:一基于人才需求分析,确定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即培养什么样的人;二基于职业能力分析,构建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即培养人什么;三基于学生认知规律,设计教学模式,开发教学资源,创设实践教学情境等,即怎样培养人。笔者从人才方案构建的基本要素出发,结合近年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研究,从目标与规格、体系与标准、方法与资源三方面探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科学路径。
(一)调研人才需求,确定培养目标
确定培养目标重点对行业人才需求进行三个层面的调研:一是行业层面的调研与分析,通过对专业对应行业的政策法规、发展现状、未来专门化发展趋势以及人才需求状况进行调研与分析,从而了解专业发展的前景,以确定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和方向性;二是对用人单位层面的调研与分析,通过实地考察 、座谈 、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面向职业岗位(群)以及用人单位需要什么层次与类型的人才;三是岗位层面具体需求的调研与分析,明确某专业、高职层次职业教育所面向的主要工作单位的具体工作岗位,详细准确地把握这些岗位的人才规格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以上三方面的调研结果,科学总结,严谨论证,结合学院的人才培养特色要求,最终对受教育者在发展方向及素质规格方面提出要求。
(二)分析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构建课程体系与标准
在不同的职业教育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研究者对课程建设在具体设置的课程模块以及结构的组合的原则与方式存在一定差异,如项目课程、任务引领型课程、学习领域课程、双证课程在工作任务分析的逻辑起点以及将工作过程转化到学习教学过程的组织原则都存在些许差异,但是课程构建的路径基本趋于一致――采取研讨式任务分析法(头脑风暴)或是现场工作观察记录法等方式对岗位对应的`工作领域及具体工作任务进行系统分析,并根据工作任务的分析描述每项工作任务对职业能力的要求,即职业能力分析。在工作任务分析基础上,依据一定的原则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轴心进行整合或者分化,序化课程结构,并依据职业能力分析提出对知识与技能的要求,重新组织课程内容。
(三)基于认知规律,确定教学模式与资源
完成课程体系的构建后,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需要从课程视角转向教学视角,基于职校学生认知规律,开发配套教学资源。高职生“往往对符号是排斥的,他们更善于用直观的、具象的事物来传递知识,传授技能,通过有形的实践获得职业能力的建构,这就需要行动来践行,在实践中理解其真正的内涵”,因此多数研究者提出建立“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理念。根据相关文献的研究,笔者从以下五方面进行了总结:
(1)教学目标上强调强调知识、技能和素质三位一体的综合要求:“一是完成职业任务所必需的基本技能或动手能力,如知识运用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二是完成职业任务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三是职业岗位变动的应变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四是在技术应用领域中的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
(2)教学设计上强调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围绕工作任务的完成来阐述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统一到项目中来。
(3)教学组织上强调学生独立完成任务与分组合作完成任务相结合的组织形式;
(4)教学评价上强调依据学生完成工作项目、任务的质量及学习态度,采取多方评价。
(5)教学资源上除了双师型教师要求之外,重点强调职业情境的创设,实现“实训室的建设按照生产的要求和职业实践的过程来设计,让学习者尽可能地在真实程度高的情境中学习”。
二、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优化
高职专业建设处在一个动态环境中,必须持续改进,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动态的循环过程,才能不断丰富、充实和发展,因此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单单是通过上述路径形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文本,更需要厘清变革的影响因素,科学有据地实行动态优化,保障人才培养工作的适时有效。
(一)动态优化的影响因素
不同的研究者基于不同层面提出人才培养方案动态优化的方式。如:(1)基于市场层面 “每年根据市场调研和合作企业的反馈信息,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2)基于学生层面,“依据学生的培养过程,从入学到毕业进行动态的信息采集,涵括了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反馈与调整;
(3)基于组织实施的过程控制,通过“制定标准、衡量绩效和纠正偏差”,实现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优化调整。笔者试图以学校为主体,将人才培养优化的驱动因素可以划分为外部与内部两方面。其中外部因素主要体现在行业和岗位发生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由于行业的发展而产生新的岗位;
(2)由于行业的发展或者科技的进步产生的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以及对职业素质的新要求。学校内部的因素往往比较复杂,涉及到多维度,多层面,为了更好地厘清学校内部影响人才培养的因素,可以从教育活动的三个要素进行分析――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从职业教育的视角来说就是师资、生源、课程内容、授课方式以及实训环境等等,而这些正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者,实施对象以及实施条件。相对于不可控的外部因素来讲,内部因素如何组合与运行以及运行的结果才是促使人才培养方案动态优化的主要作用力。
(二)动态优化的方式
正是由于外部的变化和内部运行的问题,才需要适时地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以动态优化的方式使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更适应岗位的需求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结合近年高职教育的发展经验以及对本市相关教育专家访谈与兄弟院校调研,笔者获悉,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每实施1年后需要进行微调,实施3-5年后需要重新依据专业才培养方案构建的路径实施全面的调整。而优化改革的方式则是学院进行顶层设计,专业部系主导具体实施,多个职能部门参与、配合。具体优化方案则应结合内外部不同的影响因素采取全方位,多层次的优化手段来实施。
1.全面调研,整体调整
一般来说,针对外部变化可能会涉及较大变动,多在三年即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一轮后进行全面调研、整体调整。针对上述外部因素的两方面原因,势必要建立与行业企业的联动机制,收集行业与岗位的相关信息。根据诸多示范高职的经验,笔者认为应从三方面着手:第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通过委员会议收集身处一线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关于行业与岗位变化发展的相关信息;第二,国家相关政策法规、行业岗位发展的相关文件、新闻等信息――了解行业、岗位的最新动态,包含反映职业素养的最新资讯等等;第三,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与访谈――设置问卷与访谈提纲,细致了解初入职者岗位工作与课堂教学内容对接的情况及可持续发展情况等。并在三年之后根据信息做好相关行业、用人单位以及岗位调研的准备,切实开展人才培养方案全面调整。基于以上三个角度,本研究设想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建立各专业的行业岗位发展信息网络互动平台,一方面通过设置相关咨询问题让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委员和毕业生,都能够更加便捷地参与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过程中来,通过网络及时反映信息;另一方面,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及时搜寻到最新的关于行业与岗位相关资讯,方便专业了解到第一手的资料,而这个平台即相当于专业发展信息资源库一样,随时搜集最新的信息。互动平台除了向专业建设者开放,也可以向本专业的学生开放部分权限,让他们能够及时了解到行业以及岗位发展的最新信息。
在学院授课的行业兼职教师以及学院的毕业生是人才培养方案有着直接联系的重要角色,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两个资源,势必有利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尤其是笔者对部分高职院校的调研了解到许多具有较远建校历史的高职示范院校都很好地利用了优秀毕业生这一资源,这些毕业生后来成为行业专家,同样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做出了贡献。
2.发现问题,内部微调
对于内部的因素,多是在人才培养方案执行一年后,发现实施过程中问题,进行相应地微调。一年后根据生源、师资、课堂教学及督导、座谈等收集的信息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微调,这种微调基本上不会对本专业该轮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模式、专业建设的思路进行全方位的调整,而主要是教学进程的安排、课程标准的设计以及学习情境的设置或实训环境的改善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地优化。进行内部微调的前提则是具有良好的质量管理机制,这取决于部系与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建立起良好的信息互通机制。笔者认为应当建立“迅速反馈,及时改进”的质量反馈与反应系统。一方面对学生评教、调查座谈、问卷、督导听课等渠道获得的教学信息及时反馈于专业部系,另一方面快速反应,即专业实行自我调控的质量诊断与预警,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及时给出诊断,提出建议,推动教学质量持续改进。在现行的学院组织机构结构的状态下,职能处室与部系,职能处室之间要做到信息及时沟通,反馈,而部系也需要有专人收集信息,整理信息,进行研讨,及时解决问题,此外还应对问题进行反思,形成人才培养年度总结报告,并在总结反思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更好地建设与实施培养方案,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过程。
高中化学培优方案4
一、引言
高校是我国科教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培养方案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和规格保证,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就成为关键。但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多数高校在培养方案制定中采用手工方式,部分采用电子表格工具,存在效率低下、易错、共享性差等缺点。其次,伴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专业数量逐渐增多,尤其是在学分制日益普及的情况下,对培养方案制定提出了很多新要求。一方面,以学分制为主要特征的培养模式,针对众多的学科专业,不同的学分数量与组成结构的约束限制,使方案的规划过程难以控制。另一方面,传统各自为政规划方法的长期存在,相关决策者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造成了信息高度冗余和难以集成的不利局面。因此,为了在方案制定过程中加强以学分为导向的信息审计,规范培养方案的制定流程,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开发技术,设计开发了一个用于培养方案制定的决策支持系统,实现对培养方案制定工作的支持。
二、系统需求分析
经过对用户的调查,确定了本系统的基本需求,主要包括:
1.对不同角色的特殊性要求进行支持
培养方案的制定主要涉及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学院教务办、专业负责人等部门或人员,本系统涉及的角色及其主要职责如图1所示。其中学校教务部分负责培养方案制定的规则制定和方案审核,学院教务办负责课程数据的维护和沟通协调等工作,专业负责人则根据学校的要求进行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优化。
2.能够将学分要求转化为系统约束,进行方案的排定、优化和调整
学分制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学年制有较大区别,需要充分考虑不同类型课程的学分总数限制,采用科学的辅助决策支持模型,提升决策过程的速度与准确性,协助用户进行方案的优化和调整。另外,还需要兼顾开课学期的课程平衡性,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为学生提前毕业提供支持。
3.能够提供多种形式的报表输出
根据对系统用户的调查,系统需要具备重要数据的导入和导出功能,还应提供完整的'培养方案、课程及开课单位一览表、双学位培养方案、中英文对照培养方案等报表的输出。
三、系统设计
1.数据库设计
该系统数据库涉及学院、学科专业、开设课程、开课单位以及课程安排等诸多实体,对于这部分数据面临的大量的维护处理工作,数据库设计要提供安全性和即时性的支持。遵循关系型数据库设计开发的原则,充分抓取方案决策者在实际工作流程中的数据需求,在确定二元关系的基础上明确关系属性,确定合理主外键联系,保证数据完整性。
2.输入输出设计
培养方案制定过程存在较强的人机交互,需要提供界面友好的输入输出功能。保证系统输入正确数据的同时,采用尽量简单、迅速和方便的输入方法。辅助用户明确输入培养方案各部分内容,选择合理的输入设备,提高数据输入的效率。为用户提示目标数据的记录规范,提供输入数据的自动校验功能,满足使用者的要求和习惯。考虑系统有关方案和课程报表数据的显示格式,报表数据的响应速度,职能部门报表的呈送方式,以及终端用户的特殊需求,选择相应的输出设备,以清晰合理的方式展示系统输出。系统的输入输出接口,作为业务逻辑处理层与用户进行直接的交互,采用诸如鼠标、触摸板、键盘等简便的输入设备以及类似Listbox、Textbox和Datagridview等优秀的输入输出控件将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优秀的系统输入和清晰的显示布局,将使用户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获得良好的系统体验,从而利于培养方案管理信息系统在高校中的推广与普及。输入输出设计实例如图2所示。
四、系统实现
考虑到系统的需求和特点,选择C/S架构便于系统的布置和使用。由于该系统数据量不是很大,数据库采用微软的Access数据库。开发语言则选用C#,因为C#作为.Net平台上的一种优秀的开发语言,不但可以开发基于.Net的应用程序,也可以开发基于WinForm的程序,其体系结构非常灵活,易于在微软平台上移植。本系统采用C#的Windows窗体控件来实现用户界面,利用Windows窗体用户友好的特性来引导终端用户登录系统,可实现对系统数据增删改查以及相应的核心业务流程的轻松处理。系统主界面如图3所示。
五、结束语
针对高校本专科培养方案制定中存在的问题,设计开发了一个架构先进、功能全面的培养方案制定辅助系统。通过测试,该系统实现了对培养方案制定流程的全方位多手段的支持与控制,促进了高校培养方案管理模式的系统化、规范化和信息化,全面提升了培养方案的规划技术与管理水平,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制定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性。而且,该系统对于其它行业领域同类型的计划方案制定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该系统无论是在技术先进性、管理创新性以及需求的广泛性方面都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其不仅适用于高校培养方案的制定与管理,还可进一步推广到各级教育机构相关方案的规划流程中。同时,还可以在现有系统的基础架构上,充分共享系统数据,添加相应的业务规则,灵活拓展系统功能。
高中化学培优方案5
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为军队士官招收重要创新的定向培养士官试点工作,自启动以来,士官培养方法得到改进,培养效益不断提高,通过定向培养途径引进和集聚人才,已成为建设高素质士官队伍的重要途径。同时,坚持部队与高校合力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精准对接方案要求,狠抓方案末端落实,更有益于推动定向培养士官质量不断提升。
一、紧紧围绕定向培养士官的成长方向,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定向培养士官,要遵循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注重加强人才培养的总体筹划设计,着眼战斗力生成的新任务,士兵岗位任职的新要求,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规划设计定向培养士官从地方高中生到部队合格士兵的成长路线。
一是在教学体系上,坚持需求牵引。紧紧围绕战斗力这一根本标准,按照“向实战聚焦、向部队靠拢”的要求,部队应系统梳理论证所需士官的岗位职责、职掌装备和能力素质等要求,同高校一并从理想信念、军事素养、专业能力、战斗作风等方面,细化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科学构建课程教学体系,科学确定人才培养模式。
二是在教学重点上,突出技能培养。军事技能是定向培养士官适应部队岗位的“通关证”,决定了个人的发展前途和在工作岗位上的作用发挥。实际教学中,应把专业技能作为士官人才的核心能力突出出来,加大针对岗位任职能力的培养力度,增大岗位强化课程和前沿学科领域知识学时以及实践教学的比重,进一步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三是在课程安排上,强化通专结合。在订单式保障部队需求的基础上,高校应着眼军种多样性特点,加强专业领域内岗位通用任职能力的教学培养,不断优化基础知识、军事科技、军事技能体能相互协调、比例合理的课程结构,进一步拓展教学知识面,增强专业适应性,延伸能力素质链,着力打造军政兼优、思想业务过硬、能够胜任不同岗位要求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二、着力推动军地培养工作的深度融合,精准对接人才培养方案。强调,要更加注重军民融合,军地双方都要深化认识,打破利益壁垒,做到应融则融、能融尽融。士官培养工作,也应如此。定向培养士官的成长发展,是知识不断更新、经验不断积累、能力不断提高的动态渐进过程,既要靠高校教育,也离不开部队培训锻炼,必须大力推动军地双方的融合合作,通过系统筹划、接力培养、全程衔接,实现人才培养上的精准对接。
一是精准对接部队思路和高校理念。培养理念直接关系培养质量。对接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要对接人才培养理念。从实际工作看,部队有从地方引进高素质士官人才的迫切需求,地方高校有为国防事业提供助力支持的强烈意愿,在政策的引领带动下,部队和高校要认识统一、目标一致、志同心齐、真诚合作,按照“学历教育与打牢军政基础相结合、专业教学与部队岗位特点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理念,建立良性互动的机制,不断夯实士官人才培养基础。
二是精准对接人才需求与高校教育。人才培养必须着眼需求定目标,围绕打赢育人才。实践中部队应坚持以岗位需求为牵引,广泛调研定向培养士官用人单位实际需要,全面摸底士官补充需求,区分士官专业通用技能、单项技能、单元技能、综合技能和拓展技能,理清专业岗位任职要求,科学提出定向培养士官需求计划。上级任务下达后,相关部队应联合高校,共同确立培养目标、设定培养模式、安排核心课程、组织实施教学,努力实现人才培养与部队岗位需求“零距离”对接。
三是精准对接高校培养与部队培训。定向培养士官由高校和部队共同培养,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时间先后、地位主次的问题,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联合培养、优中选优的过程。工作中,军地双方应注重研究探索、改进工作方式、推动密切协作,部队应积极推动训练机构派员,特别是派驻优秀士官骨干到高校帮训帮教,高校应遴选优秀教职员工到部队参观,利用暑期等时机选派士官生到部队实习或参观见学,在互动中提高教学水平,推动定向培养士官尽早熟悉部队环境、融入军营生活。
三、积极探索高质量士官培养的有效途径,推动人才培养方案末端落实。人才培养质量是检验定向培养士官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准,也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规划人才成长路径的最终目的。实践中,军地双方应共同努力,积极探索高质量士官培养的有效途径,以方案为牵引,努力在提升培养质量上取得新的进步。
一是合作走开开放式教育、军事化管理的培养模式。随着形势任务的发展,部队对士官骨干政治素质、思想情操、作风纪律、意志品质提出了新的更高标准。针对定向培养士官求新求异、求知欲望强的特点,军地双方应共同将教育内容的知识性、方法的开放式、手段的现代化紧密结合起来。依据部队组织形态、管理方式和条令条例,从学员在校期间的一日生活制度、训练制度、学习制度和着装等方面入手,进行适应部队任职需要的科学管理,建立健全准军事化管理体制,使定向培养士官真正成为“大学生中的军人”。
二是合作走开规范式训练、基地化实践的培养模式。教学和实践环节,是提高定向培养士官军政素质的“两个轮子”,也是落实方案的重要环节。高校应围绕人才培养方案,逐步规范教学工作,部队也应推动基地化实践工作,逐步建立定向培养士官培训基地、实习教学基地、参观见学基地等,根据定向培养士官培训的不同阶段,设计相应的实践训练科目,使他们经受不同角色和岗位锻炼,全面提高训练质量和效益。
三是合作走开跟踪式培养、定向化育人的培养模式。跟踪式培养,定向化育人,是人才生成与发展的基本经验,必须贯穿定向培养士官成长进步的全过程。军地双方要从入学起,实行综合素质考核评估制度,为每名定向培养士官制定跟踪问卷调查表,随档案携转,由地方高校、部队训练机构、实际工作单位分别考核填写,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部队还应按照定向培养士官所学专业、能力特长定岗定位,实行育用并举、训用一致、学用相长,使他们按照规划的“成长成才路线图”,疏通“绿色通道”,驶入科学发展的“快车道”,从而尽快脱颖而出,成为部队建设的栋梁之材。
- 相关推荐
【高中化学培优方案】相关文章:
英语培优补差方案03-30
小学培优补差工作方案范文(精选12篇)12-14
高中化学教学调研报告04-30
高中化学述职报告范文07-26
高中化学实验报告08-19
培优工作计划03-14
培优的工作计划04-11
培优工作计划03-07
高中化学教研工作总结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