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效开展,常常需要提前准备一份具体、详细、针对性强的方案,方案是综合考量事情或问题相关的因素后所制定的书面计划。那么什么样的方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1
一、课题的提出
一节课的开始就像整台戏的序幕,也仿佛是一首优美乐章的序曲。“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新课导入,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教师对新授资料的巧妙的导入,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贴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成长发展规律。
数学课堂导入是指在数学教学活动开始之时,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一种方式,是课堂教学的启始环节,也是课堂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一堂课的开头,十分重要,精心设计并组织好新课,巧妙而又准确的导入,能够先声夺人,充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拓学生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好奇心,唤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欲望和学习动机,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
(二)情境引入为学生的思维和知识的构建供给线索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所以在教学中合理的情境引入有效地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进取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他们始终坚持进取的思维状态,才能到达:思有方向,学有目标的目的。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资料
(一)小学数学典型课堂导入案例的分析
经过教案以及网络搜集一些典型课堂导入案例,分析其从哪些角度引入本课,是怎样研究的。在具体教学中是如何做到承上启下的。这些导入是如何在吸引学生的同时,又是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的。
(二)小学数学课导入的类型的研究
处理好课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热情、产生浓厚的兴趣,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这是肯定的,但用什么样的导入方式起始,却是应当认真推敲的。绝不能采用某种固定的模式,也不能机械照搬套用。不一样的学科、不一样的教材、不一样的学生要选用不一样的类型。所以针对不一样课型进行课堂导入设计,再和同事讨论、修改,然后构成教案进行课堂实践。
(三)创设贴合教学资料要求的课堂教学导入情景
经过前面的研究、学习,针对本科目某一课进行教学设计,与同科目教师共同研究,构成教学案例。在课堂中进行实际课堂教学,课后经过学生的反馈了解教学效果,根据学生反馈及时修改教学设计,并再一次进行课堂教学。最终创设出贴合教学资料要求的课堂教学导入。
(四)积累一批有探讨价值的个案,探究原因。
四、课题研究的重点
构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多种策略和具体操作方式,为实施新课程供给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成功经验,经过多样性的`有效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知识、技能和学习态度本事得到同步发展,异常是加强导入教学的导向、激励、教学等功能,把课堂教学的重心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转移到以学生为本上来,促进新课程理念的转化。
五、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经过行动研究,进取探索有效课堂导入的策略。同时在研究中还辅之以文献研究、资料分析法、教育实验法和调查总结法,确保本课题得以高效的实施。
(一)文献法:查阅、收集与本研究课题有关的国内外学者专著、论文和资料。经过图书馆查阅、上网搜索等方式查找有关导入设计及相关的文章,了解前人或他们已经做的研究工作,明确研究课题的科学价值,找准突破口,取得更新、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二)资料分析法:很多收集小学数学课堂典型导入案例并进行全方位的分析。
(三)教育实验法:将精心设计的导入案例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
(四)问卷调查法:调查实施课堂导入对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进取性的程度,学生对课堂导入的满意程度等情景。
(五)访谈调查法:经过与学生应对面直接交谈方式收集资料。了解导入设计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的效果以及他们的看法与意见。
六、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xx年12月-xx年1月
本阶段主要是做好思想工作,针对课题研究任务查阅相关资料,学习有关理论,收集整理有关资料,认识本课题的价值,研讨、制定开展活动的方案,组织开题工作。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xx年1月-xx年5月
(一)小学数学典型课堂导入案例的分析
(二)小学数学课导入的类型的研究
(三)走进课堂,有意识地对课题进行尝试性课堂教学。
(四)积累一批有探讨价值的个案,探究原因。
(五)初步构成一些激发学习兴趣的措施及方法。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xx年5月-xx年6月
整理分析研究材料,撰写研究报告,进行课题总结。
七、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一)构成课题研究报告
(二)相关材料的资源包
(三)构成围绕课题的研究论文集、教学设计汇编、教学案例集、课件等
八、课题研究保障条件
(一)研究资料获得保障。学校资料设备等软硬件设施齐全,适合进行教学研究。学校已建成学校网站、电子阅览室、教师课件制作室等多个交流平台;学校图书资源丰富。
(二)研究时间保障。一方面,本课题的参加者是一线的年轻教学骨干,有着充足的时间和精力。
(三)学校条件保障。随着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本事普遍提升,科研手段日益更新。同时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课题研究工作,优先安排课题研究中各项活动的所需场所、人员和时间等,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新一轮课程改革为现代教育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对农村学校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机遇,我们可以借此大刀阔斧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以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现状,最大限度地提高历史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历史育人的功能。同时这对我们也是一个挑战,我作为一名农村初级中学历史教师,对新课改有许多的问题与困惑。由于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教学条件、教学环境、学生基础、教师素质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与当前课改相冲突的因素,具体表现为:
1、历史课程不受重视,对历史课定位不准确。历史课往往被视为可有可无的“副科”,(学校、学生和家长都陷入这样的认识误区),影响教师教学热情,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2、教学方式陈旧、单调。在现代教学手段日益发展的今天,农村中学历史教学仍采用传统的教学形式,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向学生灌输历史知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难以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有些老师希望能用一些新颖的方式上课,却因那近60人的大班额“望洋兴叹”;有些老师希望用多媒体上课,可是,当前又有多少所农村中学能拥有这样的设备?
3、历史教师应专职化,自身水平亟待提高。农村初中历史教师多为兼职教师,没有接受系统的历史教育和教学训练,这些是农村中学历史老师专业技术水平的总体情况。这种专业水平怎能保证教学质量?
4、历史讲述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以记述历史事件为主体,其内容与社会现实距离遥远,给学生一种历史离自己很遥远、触不可及的感觉。特别是农村学生,把历史科当成“小科”、“副科”、“杂科”的代名词。课余基本上不在历史科花时间成为普遍现象。学生的偏见无疑会使历史教学在实践中严重打折。正因如此,学生的历史知识底子薄,基础差。面对记忆繁多的历史人物、时间和事件,许多学生觉得困难重重,无从下手,只能是望史兴叹。长此以往,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从大到小,从有到无。
如何改变当前农村中学历史教学所面临的这一系列困惑?培养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尤为重要。兴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春秋时期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对学习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历史教学改革过程中,农村中学历史教师如何在近乎“四面楚歌”的历史教学环境充分调动一切因素,加强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把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起来,相信这是我们每位老师都十分关心的问题。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就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重要课题。而快乐教学无疑是打开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兴趣之门的“金钥匙”。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做为当代一名教师他的创新,就应是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的教学理念的中心是制造快乐,“寓教于乐,其乐无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一切方法、手段和设施,尽可能在去制造快乐,让学生们对学习充满了兴趣,快乐地去说,快乐地去想,去看,去做。
快乐教学法指教师通过剪接、粘合、浓缩、扩充等手法实现书本内容的进一步生活化,并用游戏、娱乐、趣味语言、动作手势、示范表演、简笔画等形式,为学生创设自由的意境、舒适的心境、愉快轻松的气氛,辅之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饱尝愉快的感情体验,从而乐于学、乐于练、乐于记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课堂活动的效率。
通常快乐教学法的教学步骤共分复习、介绍、操练和巩固4步。复习过程中,教师利用概括力和想像力,对学生学过的内容进行重新编排组合成小品、短剧等,增加趣味性,消除学生吃“回锅菜”的乏味感。介绍新教材时,利用简笔画、图片、实物等手段创设一定的语境,让学生在自然的语境中通过参加游戏,观看表演等形式去感知、意会新的语言点。在操练的过程中,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和融洽的气氛,让学生大胆开口,不必有错必纠,要让学生把话说完,多采用鼓励性语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巩固过程中,要注意做到掌握知识和体验乐趣的统一,有些题目可适当降低难度,分层次循序渐进地达到教学目标。
快乐教学法可消除学生学习的紧张心理和乏味感,使绝大部分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可以增进师生、同学之间的友情,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寓德育美育于语言教学之中。
总之,“快乐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欢快愉悦的教学环境,既减轻了学生的压力、负担,又遵循了教学规律,教师越教越乐教,学生越学越乐学。寓教于乐,寓学于乐,其乐无穷。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一、课题研讨的举措
(一)有关古今中外以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和纪录片,可以说很多很多,但目前还很少有直接为中学历史教学编制的教学录像片。因而,本课题将以初中历史新课程规范为根据,依据教学的实践需求,经过剪辑,加上提示,或概括,或质疑,或提出学习目的,或引发讨论,或制成适合课堂教学的短片,或制成互动性强的ppt课件,制造完成一系列的教学视频资料。
我们要做的任务:
(1)搜集与整理与华东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八年级(下)、《世界历史》九年级(下)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视频或电影片段,并按单元与课文分类整理。
(2)依据教学内容,分课或分单元制造适用于课堂教学的教学视频资料。
(二)把需要掌握的基本史实或史学观念编成歌诀,并以历史图片或历史短片为背景,让学生动口动脑,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帮助他们记忆……我们称之为“歌诀历史”。
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积聚,在历史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但也是学生学习历史普遍感到困难和单调的主要原因。妥善地处理这一问题,是完成历史高兴有效教学的重要一步。课题组将一方面充分搜集、应用现有的研讨效果,一方面积极进行历史教学歌诀创作,同时适当地在教学中援用历史经典歌曲,让歌声陪伴学生的整个历史学习过程。
(三)历史教具的制造
1、历史文物的复制
①搜集《中国历史》课本中重要文物、人物的图片,或对历史教学有辅助作用的文物图片。
②指点学生使用木材、纸片、粘土等资料制作成教具。
2、历史场景的制造
①精选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
②寻觅相关历史事件的尽可能详细的材料,并据此设计、绘制出草图,如原始人群生活的场景图或历史事件发生的情境图。
(四)课堂教学形式
在愉快教育理念的指点下,教学形式也应多种多样,如上面所列形式将成为常见:先布置学生预习,再看历史短片创设出一个历史情境,或看短片后再去看书、查材料,然后讨论:历史剧中哪些内容是真实的?哪些是虚拟的?这样虚拟是否合理?为什么要这样虚拟?或对某个历史人物、事件展开争辩……看短片可以增强直观记忆,争辩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辩才能和史学认识,对学生综合才能的进步也有益处。我们将这种教学方法称之为“快乐教学法”。
二、课题研讨的步骤
1、课题研讨的主要进程和阶段任务:
20xx年5月—20xx年12月:
搜集、整理与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下册、九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视频片段、歌诀,并按单元与课文分类整理,然后加工和修正。
20xx年1月—20xx年3月:
课题研讨总结阶段,搜集与整理历史课堂快乐教学论文、历史快乐教学案例,并逐渐完善教学素材库,完成结题报告。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主件:结题报告
附件:论文《农村中学历史课堂快乐教学策略研究》
教学设计《中华民族的起源》、《社会习俗的变化》
教学课件《中华民族的起源》、《社会习俗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等
注:正文楷体小4号,篇幅控制在A4纸6页的范围内。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3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作业设计是教学工作中的基本环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其研究对于教学实践的深化和教学理论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作业观已不能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我们曾对本校部分学生的语文、数学作业做过调查,发现学生作业在“质”的方面问题较多,其问题主要表现为作业数量与质量反差巨大,主要表现为:
1、作业脱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现成内容多,实际编写少。
2、作业程式化、刻板化,枯燥乏味,知识巩固多,应用实践少。
3、总量过大,质量偏低,统一任务多,自主选择少。缺乏创新,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结果是,学生负担过重,教学效率低下。
4、渗透不广,将语文、数学学科和其他学科割裂开来,就着语文练语文,数学练数学,忽视了多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
5、对象不分,不同层次的学生做着完全相同的作业,有的“吃不饱”,有的“受不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小学作业设计中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小学作业量与质的巨大反差形成了明显的负面效应。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优化小学语、数作业设计迫在眉睫! 鉴于上述认识, 我们课题组申报了课题《小学课堂作业设计研究》,希望通过研究使作业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活动过程,成为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研究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真正给学生以自主选择、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帮助教师在实践中转变语、数作业设计观念,提高师生设计作业的能力,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树立适应新课程理念的作业观,优化学习环境,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素养的一座桥梁。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学生在实践作业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学以致用,学会在实践活动中检验知识,获得全面、主动的发展,最终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控制作业的数量,提高作业的质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二)同一研究领域研究现状,给我们的启发
关于如何设计好课堂学作业这一研究内容,在国内部分学校陆续展开,作业设计上对实践性作业、综合性作业的研究在报刊、网络上有文章发表。
这些作业给我们的启发就是:首先要确立以生为本、新颖多样、
面向全体、重视学以致用的作业观,即教师应该更多的从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来设计作业,而不应该仅从完成自身教学或增长学生知识的角度设计作业;作业的内容和要求应因人而异,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特长的目的。其次,教师可以通过作业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合力,以作业的完成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顽强的意志,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与能力。所以,教师应像对待课堂教学一样着眼于小学语文、数学作业的优化设计,努力开发作业设计的价值。
本课题将立足于学校现状和学生实际,以小学语文、数学教学中的作业设计作为研究内容,分析当前作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为提高语、数教学质量探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
三、课题研究方法、对象和原则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研读有关专著,收集有关教学思想和模式的资料及论文,与新课程理念融合,借助理论和经验,形成合力,进行课题研究,提高教学效果。
2、行动研究法:依据《课程标准》,用相关的教学理念指导实践,并围绕课题问题,在课题组内组织学习、课堂教学作业设计研讨、点评和理论主讲活动等等,努力探索优化小学作业设计的原则和策略,分语文、数学两个设计的作业案例进行研究。
3、观察法:对全体学生进行观察,有目的、有计划、精细的、深入的观察。
4、调查研究法:通过对教师和学生在研究之前、研究中期、研究后期对作业多方面情况进行调查分析,验证研究的进展和效果。
5、经验总结法:重视资料积累,认真撰写阶段性报告,总结各阶段的得失,不断调节研究步伐。最后以总结形式完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二)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本校1-6年级各班,课堂作业设计。
(三)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只是让他们被动机械地写,即使作业再多,也没多大实效。布置作业时必须注意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作业要为学生服务。
2、实效性原则。要讲求实效,重视知识、能力的点滴积累,不能急于求成。
3、差异性原则。学生是有差异的,发展性教育理论认为“差异是一种资源”。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必须对作业量、作业难度、作业方式作适当调整,分层布置。
4、趣味性原则。让学生尝试、实践趣味性作业,不仅善于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研究策略
1、作业设计多样化
教师要善于在学生活动中捕捉时机,设计灵活多样的作业内容。 新的作业设计应可写、可读、可看、可操作、可玩耍,让每项活动增加目的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符合他们好奇、爱动、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把作业技能的培养与活动相贯穿,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参与学习。
总之,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阅读、表达相互联系起来,构成整体,既促进听、说、读、写、算、画的结合,也促进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
2、作业设计兴趣化
要让学生有兴趣,教师设计的作业就应该灵活新颖,富有情趣,吸引学生。
3、作业设计应层次化
学习能力先天有差异,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对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应有所侧重。
此外,年龄的.差异对学生学习能力有着重要影响,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进行层次化作业设计。作业设计应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循序渐进提出不同要求。
5、作业设计综合化
①课内外联系。课内必须与课外相结合,让学生在课余、课外通过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的知识,促进知 识向能力的转化。
②学科间融合。把语文、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淡化知识分割,尽可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尽可能综合学习并运用知识。
③校内外沟通。生活中处处语文数学知识,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布置学生观察,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五、课题研究阶段:
此项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课题上报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0月)制定课题实验方案,请专家对研究方案进行指导,确定最终研究方案。完成《申报书》填写。完成对课题的内涵与目标研究。深入学习语数新课程标准等有关理论知识,明确研究方向,增强研究的自觉性、紧迫感。 这个阶段所做的工作有:
1、申报课题,请求省教育厅教育教学成果评审领导小组审批立项。
2、学习有关理论,吃透小学语文、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学习国内外有关教育教学的的资料和成功经验。
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请专家指导。
4、培训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组织教师学理论,学方案。
5、申请开题。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2月)认真围绕研究内容,收集原始材料。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扎实开展课题研究。定期做好阶段性小结,撰写研究论文,形成文字性材料。
这个阶段所做的工作是:
1、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
2、请专家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辅导。
3、根据研究方案课题研究教师制定个人阶段研究计划,启动课题研究。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扎实开展课题研究。
4、定期做好阶段性小结,研究阶段性成果,撰写研究论文,形成文字性材料。调控研究进程,完善操作过程。
5、优化作业设计的原则和策略;并做好课题的中期汇报工作。
第三阶段:课题展示阶段(20xx.3——20xx.9)完成中期研究报告、研究论文、课堂教学展示,形成语文作业设计的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爱。
这个阶段要做的工作主要有:
1、整理课题原始材料和研究材料;深入分析研究,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形成全面而深刻的研究性成果报告。
2、课题组成员展示课题研究成果。
3、筹备召开结题会,聘请上级主观部门和有关专家听取课题的汇报,接受专家评估。 第四阶段:课题结题阶段(20xx.4-20xx.10)整理课题原始材料和研究材料。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形成全面而深刻的研究性成果。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4
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全面推广,是深化课程改革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为提高学生的身体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加快“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课题研究的实施,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关于确保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不少于一小时的意见》、《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和《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为指导,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基本要求,以深化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
二、实施原则
(一)全体性原则。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要简易、方便、可行,面向全体学生,要从学生参与面的大小确定活动项目,做到人人参与活动,个个都有喜爱项目。
(二)全面性原则。大课间体育活动要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与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工作有机结合,坚持寓教育性、健身性于活动之中。
(三)趣味性原则。体育活动要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体现出一定的趣味性。趣味性越浓,对学生的吸引力就越大,使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活动中锻炼身心,陶冶情操,发展智力。
(四)校本原则。大课间体育活动要充分考虑学校规模、场地、设施等特点,挖掘体育资源潜力,发挥师生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丰富活动内容与形式。
(五)安全原则。根据教育规律和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指导学生适度进行体育活动、设置运动项目和相关活动。加强安全教育和管理,建立安全措施、应急措施,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三、目的任务
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全面提高学生体质;满足机体生理需求和变化规律,调整心态,放松精神,陶冶情操;促进骨骼发育,改善运动、 呼吸、心血管系统的神经传到功能;降低近视率,减少肥胖症;促进学生的休息与睡眠;科学使用脑力和体力;形成勇于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和集体主义观念的团队 精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做到大风小雨不间断,酷暑严冬照常练,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终生的健身意识。
四、实施步骤
(一)课题申报(20xx年底前)
申报课题学校组织有关人员对课题进行论证,搜集相关资料,深入课题内容研究,确定课题的研究步骤和方法。
(二)评审课题,启动,推广(20xx年)
20xx年2月进行座谈会,全面启动课题;5—6月份进行阶段性检查和总结;10月份在全市推广开展。
(三)课题鉴定,总结(20xx年)
20xx年5月进行课题中期调查分析,进行成果评选。10月进行课题实验总结,写出有价值的研究报告,组织课题鉴定,推出一批优秀课题研究成果。
五、实施要求
(一)各市区教研中心和市直各学校要高度重视大课间活动,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本地大课间活动。更新管理观念,注重过程指导,把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与深化新课程改革,与落实《课程标准实验方案》结合起来。
(二)学校要精心制订大课间活动方案,认真组织、体现特色、确保安全,要将大课间活动排入学校作息时间表,改善活动场地和器械,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
(三)鼓励教师、学生创编活动内容,制作活动器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编室内健身操与健身游戏,弥补室外活动空间的不足,使大课间活动能够反映出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个性。
(四)大课间活动每天一次,每次25—30分钟;全员参加,练习密度100%;练习负荷保持在低、中强度,做有氧运动,符合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
六、课题申报
课题申报学校,参照课题研究“目的任务”,根据学校自身情况自定研究主题和课题名称,该主题范围之外的研究课题本次不予立项。所有申报课题既是本课题的子课题,也是市规划办独立立项的规划课题,按照威海市规划办立项课题进行管理。
选取优秀学校作为我市今后重点示范基地。课题申报数量具体为:荣成、文登、乳山各10项,环翠8项,经区、高区各5项,威海一中、威海二中、威海四中、威海工业技术学校各1项。
申请人按照规定认真填写申请书一式三份(一份原件,二份复印件),由各市区“体育大课间活动”课题领导小组初审汇总后,于12月10日前统一报送课题领导小组,申报表和汇总表可从威海市教育网站“通知通报栏”下载。
七、组织管理
在研究的过程中,要重视对课题的过程管理、指导、督导、评比和检查,树立并推广优秀典型。为了保证研究工作顺利开展,威海市教研中心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由王 义君同志任组长,张启刚、毕志玲同志任副组长,成员由各市区教研中心相关负责人、体育教研员和课题实验学校的负责人组成。各市区教研中心和学校也要成立相 应的课题领导小组,课题申报时一并上报。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5
一、课题提出
《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研究》课题是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主动参与式课堂有效学与教研究》的子课题。
在“十一五”发展期间,小数组进行了《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研究和“小学数学关注课堂、聚焦课堂,推进有效教与学”研究活动。在研究过程中,共收集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约三百个,教学经验约三百五十篇,形成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集》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经验集,《无锡市小学数学学科有效课堂教与学规范条例》和《无锡市小学数学学科有效课堂教与学评价细则》(修订稿)。通过这些研讨活动,大家进行了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研究和探索,促进了关于课堂教学设计一些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案、新模式的学习,交流了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些好做法、好经验,研究了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改进策略,进一步提高了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设计研究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了广大教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能力,提高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虽然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科研成果,但教学反思和提升空间依然很大,有待于进一步提炼研究成果。
本课题是无锡市《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研究和《小学数学关注课堂,聚焦课堂,推进有效教与学》活动深入的载体,也是教育科研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技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深化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引领小学数学教研、促进质量提升的发展需要。目前而言,关于参与式的教育研究大多只是反映了一种宏大思维和宏观指导,一般着眼于师训、管理、德育和文化等方面,真正从“学习者中心”的视角出发,着力于小学数学学科研究课堂的成功项目并不多见,关于“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研究”的发展空间非常大。
二、核心概念和课题界定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根据课题中核心概念及课题界定,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先谈谈对这些核心词语的认识。
主动,指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表现为强烈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主动参与,数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二是主动学习,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是以“学”中心,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主动参与的能力,引导以自觉性和选择性为特征的指导学习。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要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心理特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欲望,引发数学思考;要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在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活动中,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有效学与教,有效学与教是一种有效教学策略,也是课堂上主体对话、共同参与的发展过程和结果。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处理好讲授与自主学习的关系,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的基本特征是,学生在情感、思维、行为等方面积极、主动、愉悦地参与数学学习过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差异性的主动发展机会,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学好数学信心。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研究”课题,在调研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相关因素并作归因分析的基础上,以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行为特征及发展规律为依据,借鉴激励和期望心理学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运用系统论的科学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强调协作学习对知识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探索信息化背景下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及“助学案”教学设计的结构模型和实施策略,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的理念、内容、策略和评价,积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业进步和生命发展,提升数学教师实施新课程的学科素养和专业技术,促进新课程理念向课堂教学实践的转化,促进本地区素质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有效教学(effectiveteaching)是为了提高教师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和策略,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1956年,布鲁姆出版《教学目标的分类学》,促进有效教学研究受到普遍重视,有效教学从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技术。1975年,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在整合plato的基础上,开发以肯普模型为代表的第一代教学设计,一种以“教”为中心的有效教学课堂操作样式。美国教育多样性和高质量研究中心(crede)于1998年提炼出有效教学的5大原则,其中一个重要的观点是:“有效教学是学生高度参与的教学”。奥斯丁(ornstein,allanc。)著《有效教学策略》于1990年出版,列举有效策略达11种之多。坎贝尔(campell,l。,20xx)则为教师和学生总结出101条已被证明是成功的教与学的策略。
小学数学有效的教与学(effectiveteachingandlearning)不仅关注教师的教的效益,同时关注学生的学的成效。20xx年,坎贝尔总结出10条已被证明是成功的有效教与学的策略。1998年,郑永柏、何克抗批判史密斯—雷根模型,提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型,试图建构有效学与教的课堂教学模型。新加坡在有效教与学研究和实践方面进行了非常务实的探索,与我中心开展多次教研合作与互访交流,举办了两国(无锡)校长圆桌论坛。
1990年代,从有效的教与学进步为以“学”为中心的“有效的学与教”(learningandinstruction),是一种教育服务意识的确立,教学文化的转变。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统筹委员会在《21世纪教育蓝图》中正式将“教与学”变更为“学与教”,把“知识的灌输”演变为“著重学生如何学会学习”,更“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发问、多沟通、多协作、多参与、多尝试、多体验”。20xx年起,香港教育局课程发展议会编订了各学科不用学习领域的“课程及评估指引”,并建议学校采用。其中第四章和第六章的内容分别为“学与教”和“学与教资源”,专题指导学校开展课堂学与教活动,提高有效教学的质量。20xx年以来,香港课程发展议会建立“课程为本学与教研究共同体”,实施“课程为本学与教资源库协作计划”,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成立“教与学伙伴协作中心”。
参与式的理念,起源于上世纪4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移植和扶贫战略,后来参与式广泛用于国际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80年代参与式教育引入中国。如今,参与式教学体现主动教育思想,已成为当代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的一大主流,“中国知网”上可以搜索到很多关键词为“参与式”的研究论文。“十一五”期间,上海市长寿区第二实验小学江苏省宜兴市外国语学校等积极开展“小学数学参与式教育”研究,试图调动教师、学生、家长参与数学教学的热情,构建比较完备的“小学数学参与式教育”体系。
自20xx年始,课题组以《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为子课题全程参与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课题研究素材,为本课题的深入推进研究奠定了基础。
四、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研究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技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吸纳国内外有效学与教研究实验成果,加强教学论和实践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探索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的.新理论、新模型、新策略,提升教师实施新课程的教学新技术和专业新发展。
研究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深化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以有效学与教的理念引领教师转变课堂教学技术,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有效学与教是课程改革成功的技术策略和目标指数。
研究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的助学案教学设计,引领主动学习,促进素质教育。我们进行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小学数学关注课堂,聚焦课堂,推进有效教与学》研究,取得了丰赡的科研成果,但教学反思和提升空间依然很大,有待于进一步提炼研究成果。
五、研究目标
树立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观,初步建构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的理论模型,包括“以《标准》为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体系”、“以学习活动为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操作体系”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在数学学科中形成若干可以在实践中推广的操作性策略,积累一批具有典型意义的小学数学教学课例和案例,提高广大教师的有效教学技术能力及新课程实施水平。
以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及“助学案”设计为抓手,来构建主动参与式的小学数学课堂形态,研制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行为规范、课堂观察和考评细则,引导课堂主体情感、思维和行为的自觉互动,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自主意义建构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六、研究内容
1.有效教学策略和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文献研究。开展文献和课例研究,调研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相关因素并作归因分析,吸纳成功的科研成果,运用课堂观察技术和成分显示理论等微策略理论,包括传统课堂对资源、注释、评论进行规划的建议,探索课题研究的切入点、生发点和创新空间。
2.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结构、体系和模式研究。包括支撑性理论、支持环境、课程资源开发及利用、课堂主体间性及“内部对话”、“助学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课堂观察的建议。
3.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学与教行为规范、策略及效度评价的研究。运用激励和期望心理学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研究包括教学准备、课程资源、传播媒体、学习问题的发现、差异学习活动设计矩阵、学习评价和辅导、实践拓展等方面的建议,以及在此基础上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需要分学科开发单独的微型课程(minilessons)。研制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行为规范、课堂观察和考评细则。
4.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及“助学案”设计的研究。总结本市前期《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的研究实践成果,以学为中心,研究设计基于问题、基于差异或专题学习的教学计划,激发学习内驱力,引领学生自主建构。
5.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的课例和案例的研究。以观察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场的方式,在课题实验中积累不同领域、不同课型的真实案例,在教学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微格分析,提出改进建议,建构有效的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
6.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实验教师现场培训的研究。在课题实验学校,根据课题研究项目及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建构的实践需要举办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场研讨会,邀请课程、教学论与小学数学专家深度介入课例教研活动,开展课题实验教师培训的研究。
七、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研究思路:整合学术资源优质,规划课题研究实验,建立以我中心为领衔、各市(县)区教研部门和课题实验学校共同参与的研究网络,系统化地架构以学科发展、教研课题和教师专项课题为载体的子课题群,聘请并组建课题专家库,荟萃群体智慧,合作攻关,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的理想模型。
研究方法:加强教学论和相关文献的学习,主要开展教学自然生态环境下的现场研究,为确保研究结果更具科学性及现实性,拟选择文献研究、经验总结、行动研究、课例研究等综合研究的方法。
八、实施步骤
20xx年9月—20xx年8月建立课题组,提出课题假设,确定研究内容。
20xx年9月—11月整理并编著相关文献,做好课题文献研究综述。
招募课题实验学校,架构研究网络,组织理论学习和课题辅导。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制定课题研究规范,制订年度课题研究工作计划。
20xx年11月—20xx年10月课题开题并实施。每学期组织一次大市范围内的课题研究活动,收集优秀典型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形成《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助学案”》设计规范及教学建议,《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研究》课题论文、案例汇编,《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研讨和课例选编,《主动参与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与教》行为规范及考评细则。
20xx年10月—20xx年8月成果整理与提炼,课题结题鉴定。
九、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本课题成员为:匡金龙、谢惠良、焦肖燕、伏晓峰、赵国防、尹志伟、孙敏、程继德、沈晓东、范艳华、钟国强、钱科英、钱阳辉、黄伟星、凌国伟。主持人为凌国伟、黄伟星。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6
为有效地落实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专业成长,走“科研兴校”之路,以“校本”为依托,从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入手,从提高教师问题意识和能力开始,在上学年我校小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经学校研究,决定于20xx年9月开始,继续在我校开展教师小课题研究活动。
一、 指导思想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和科研能力为基点,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坚持面向实际,重在实效,重在通过小课题研究,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使教师不断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二、 研究意义
通过小课题研究,帮助教师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问题意识和能力,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所从事教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质量。通过小课题研究,培养每个教师的课题意识,培养教师的课题研究方法、流程,为今后承担大型课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小课题领导小组
领导组长:巩向刚
副组长:李 慧 牟维和
组员:陈丽艳 于慧静 牛晓斌 刘丽萍 田桂芳
田继红
指导小组:
组长:牟维和
组员:巩象树 牛凤玲 王传玲
四、工作目标
1.营造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保证教研活动课题化,提高科研成效,创建合作、共享、创新的学校文化,创建教师发展型学校。
2.研究和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的真实的问题。以课堂为现场,以教学为中心,以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切入点,教师根据自身实际,个人兴趣,对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立项研究,切实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有效性。
3.引导教师在实践中学会研究,成为学习者、研究者,提高自我发展意识,提高教师将教育科研与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有机整合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4.提高教育质量。扎实、高效地研究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大力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和推广,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五、小课题研究的途径
小课题研究常常以课堂为现场、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个人为主体、从实际出发开展教学研究。在小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各自的不同兴趣、不同特长、不同需要和教学实践中发现的不同的问题进行个性化的研究,甚至得出个性化的结论。
六、 小课题研究计划安排及实施流程
学校小课题研究的周期为一学年。
(一)准备阶段(20xx年9月)
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教师交流,主要交流在“课堂与教学”中遇得到的问题与困惑,以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
教师或学科组申报课题。学校科研处进行审定并批准。
实施阶段(20xx年9月——20xx年2月30日)
教师开展实践研究:分析问题、寻找对策、实践应用、解决问题、总结反思(包括:查找相关的理论文献与资料、收集他人成功的经验与案例、记录自己的教学体验与反思)。
学科教研组进行问题跟踪,组织教学观摩和主题研讨。科研处组织中期检查与交流。开展优秀青年教师沙龙活动,让青年教师进行交流,通过思想碰撞,点燃他们的求知欲望,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教师继续进行实践研究。组织青年教师轮听课及赛课活动,结合学校的教学月检及公开课等活动,配合教务处抓好青年教师的研讨课。
(三)总结阶段(20xx年6月)
教师总结研究的成果,撰写结题报告。学校开展结题鉴定。组织开展学校小课题研究评选,结合评选优秀青年教师活动,总结好的做法,树立典型。
七、教师小课题研究的管理
实行个人、教研组、学校“三级管理”机制。以学科组或个人自主管理为主。即学科组或个人负责自主选题、课题申报、实践研究、中期报告、结题答辩等。学科教研组负责组织交流与分享、包括“选题”阶段的教师沙龙和“研究”阶段的教学观摩和主题研讨,课题推荐、开题把关、过程管理、中期检查和全程评价。学校成立“教师小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由校级领导、科研处、教研室主任、骨干教师以及有课题研究经验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实行专业引领,具体工作由科研校长牵头,科研处、教务处负责计划推进安排,各教研室、教研组分头开展行动研究。
八、研究成果评价及奖励办法
教师小课题研究实行“全程评价”与“重点评价”相结合、“能力评价”与“态度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1、在小课题研究中,要求每个学科组或老师个人要有研究方案,科研处制定《小课题研究跟踪调查表》,加强对课题研究的检查、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调整研究思路,让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
2.加强对参加小课题研究课题组或青年教师的考核,学年末,将对课题等进行全面考核,将考核与评优等挂钩,并制定青年教师成长档案,记录青年教师的成长轨迹。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7
校本课题是立足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由学校自主开发、自主实施和管理的科研课题,校本课题的研发,作为校本教科研的三大内容(校本培训、校本课题、校本课程)之一,既是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全面提升的基本思路,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进一步推进新课改,走质量兴校,科研强校的道路,我校特制订校本课题研究管理和实施方案。
一、校本课题的开发
(一)校本课题的开发将从遵循如下原则和思路:
1、“校本课题”是针对我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而提出的、需要我们通过研究加以澄清和解决的问题;
2、主张能够坚持“理念先进、选题实际、便于实施、示范特色”的原则;
3、课题申报以科组为主,鼓励合作,鼓励个人申报,鼓励跨学科申报;
4、立足于学校现有资源,鼓励开发多种教学资源;
5、坚持“先培训后立项,边实施边培训”,在做中学。
(二)校本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因此,校本课题的'开发可从学校建设管理、教育教学、德育管理等几方面选题:
1、学校发展策略研究;
2、学校定位研究;
3、学校各职能处室制度建设研究;
4、学校分配制度改革研究;
5、学校人事管理和激励机制研究;
6、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及其评价研究;
7、教师考核及其评价研究;
8、学校高效管理运行机制研究;
9、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研究;
10、学校文化建设研究;
11、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地位关系研究;
12、提高课堂40分钟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技巧;
13、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及解决策略;
14、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研究;
15、中学课堂组织和管理研究;
16、学生厌学的原因与对策;
17、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研究;
18、新课程背景下各学科教学质量评价研究;
20、新课程背景下学生作业研究;
21、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研究;
22、常见问题学生帮教工作基本制度研究;
23、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对策;
24、优秀学生的教育对策;
25、新课程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26、班集体建设和管理的个案研究;
27、新时期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的探索与研究;
28、家庭、社区参与学校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
29、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研究;
30、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干预的研究;
31、一课一练作业研究;
32、班级管理模式与创新探讨;
33、教师与学生谈话艺术研究;
二、校本课题的实施
(一)实施准备
1、成立校本课题管理领导工作组;
组长:z校长
副组长:z
组员:z以及各学科组负责人
2、制定校本课题管理和实施方案;
3、宣传发动,面向全体教师,广泛征集教学问题和课题意向;
4、信息集中与筛选,意向访谈调查,可行性分析;
(二)实施开展
1、申请报名阶段,填写《兴永一中校本课题研究申请表》
2、组织评审课题立项;
3、举行开题仪式并进行培训;
4、各课题组开展课题研究,要求每两周一次课题组活动,课题领导工作组按计划深入课题组,参与、跟踪、指导和监督;
5、各课题组上交学期报告;
6、组织课题结题评审;
7、组织召开校本课题研究结题汇报会。
(三)课题推广
学校根据课题完成的质量情况,进行奖励;并向上一级教研部门推荐。
三、校本课题的管理
1、组织。学校成立“校本课题”管理领导工作组,教研室负责校级课题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其职责为制定校本课题管理及实施方案;颁布年度课题指南;组织课题实施培训;组织课题申报、立项、评审,中期检查,成果鉴定、推广等工作。“校本课题”管理领导工作组,由校内外知名专家组成。其职责为评审申请课题,提出资助金额建议,参与、跟踪、检查和指导,中期检查,成果鉴定与推广工作。各课题组由课题主持人全面负责计划和实施,年级组和学科组予以配合落实。
2、申报。每学年初“校本课题”管理领导小组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制订《兴永一中教育教学研究参考选题》,既要避免重复研究,又要有理论和实践价值,使课题研究能最大限度地为教育教学服务。本校具有教育研究条件的教研组和个人均可按规定与参考选题提出申请。申报校级课题以课题组或个人为单位填写《兴永一中校本课题研究申报表》,通过教研室和课题指导工作组审核方可立项。
申请的课题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研究方向明确,论证充分,研究方法可行;有一定的资料积累和研究基础,切入点有价值;研究计划详备,经费预算合理;课题成果形式要明确;课题承担者具有按计划、期限完成课题的素质和科研能力等。要充分贴近当前教育改革前沿的迫切需要与本校教育教学实际问题,鼓励切入点小、有现实针对性与操作指导性的课题的深度研究,避免低水平重复、立题不当、切入点不明确等情况,每人同时参与的课题原则上不超过2个。
3、立项。教研室受理课题申报,由课题指导工作组根据本办法规定的原则和条件对申报课题进行资格审核。通过资格审核的课题可以正式立项。
4、中期评估。课题完成时间一般为1—2年。课题负责人应按时、按质认真实施课题研究计划,作好中期检查汇报,在约定期限内提交课题成果。课题因特殊原因无法按时完成,课题负责人应写明说明报告,申请延期完成,报课题管理领导小组批准。教研室定期检查科研课题的实施情况,召开课题实施情况汇报会,查找不足及时调整。
5、结题。凡立项的课题,结题时都需提交结题申请书,并对课题进展情况和成果进行总结,写出结题报告(或实验报告)或按课题研究计划提交相关课题研究成果。内容包括:立项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实验)情况、研究(实验)成果等。学校组织科研处及课题指导工作组进行结题,结题完毕后,课题组长应将完整的结题材料送交教研室存档。
6、推广与奖励。每学年结束,“校本课题”管理领导小组定期举行教科研汇报会,进行教育教学成果评选,对各课题组的研究报告、课例及论文进行评优,并选送已结题的优秀课题参加教育科研部门组织的评奖活动,对于获市级以上奖励课题的负责人和有关人员进行奖励。
学校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所有成果将作为聘任考核、评优评奖、职称评审或外派学习培训的优先条件。
7、经费。学校将设立教师专业发展基金,作为教师业务培训、参加会议、购买书籍资料、出版印刷、实验设备设施、成果奖励等方面的专项经费。经费使用由个人、课题组科研处提出申请,由学校统一审批,严格实行报销制度。
兴永一中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8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本课题的核心概念: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我认为小学生“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下,学生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并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从而获取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2、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权威式的教学关系,不是让学生在教师、家长的压力下学习,而是自主地、主动地去学习,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生动活泼的学习局而,把学生从沉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1、课题研究的内容:
1、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1)从小培养阅读习惯
(2)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3)培养常用工具书的习惯。
(4)培养学生有效的预习的习惯
(5)培养学生善做自主学习笔记的习惯。
(6)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勇于追根究底的习惯。
(7)认真复习、独立自主的'完成家庭作业的习惯
2、自主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与方法的培养和指导。
(1)掌握方法,鼓励阅读
(2)优化课堂结构,减轻课业负担
(3)提出要求,自主探索
(4)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5)培养学生在亲历活动中养成学习的习惯
(6)要发挥表扬的功效
2、拟定步骤:
1、现状调查及分析(20xx。3——20xx。4)
2、拟定可行性措施(20xx。4——20xx。5)
3、可行性措施的实施(20xx。6——20xx。9)
4、效果调查与分析(教学案例分析)(20xx。10)
5、研究总结(撰写结题报告20xx。11)
3、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谈话和学生座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调查。
2、行动研究法: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及时积累,积极思考、研究,边研究边实践,促进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3、经验总结法: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谈话和学生座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调查,与第一次调查进行比对,得出研究效果。
三、课题研究读书学习计划以及具体时间安排
研究过程中完成一定量的读书笔记。与同事沟通,及时交流研究进展信息和学习、研究体会。
为了很好的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在完成日常教学及其他工作之余,抽取一定的时间阅读一些教育理论书籍。
1、所读书目:
·《学生兵法。做自主学习的主宰》欧阳芬,孟微微,周山豹吉林大学出版社
《全新正版。走进杜郎口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崔其升,谢金国中国林业出版社
相关的期刊篇目
2、阅读设想:
从即日开始至20xx年10月期间,每天在工作之余,抽取40—60分钟的时间完成预设的读书量。
3、具体时间安排:
完成《学生兵法。做自主学习的主宰》阅读的时间为20xx。3—20xx。6
完成《全新正版。走进杜郎口自主学习教学模式》阅读的时间为20xx。4—20xx。7
完成相关的期刊篇目的阅读时间为20xx。9—20xx。10期间的适宜时间。
四、完成读书笔记的具体时间安排
1、网上收集理论知识,学习相关知识
2、《学生兵法。做自主学习的主宰》欧阳芬、孟微微、周山豹吉林大学出版社
3、《全新正版。走进杜郎口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崔其升,谢金国中国林业出版社
4、每天读书30分钟,每月写三篇读书笔记
五、完成课例分析的具体时间安排
1、20xx年6月完成研究案例分析(现状调查及分析)
2、20xx年10月完成教学案例分析
六、申请结题
20xx年11月完成课题研究,申请结题。
研究结果以论文或报告的方式表现。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9
一、问题的提出及成因分析
(一)研究背景
估算教学是世界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许多国家已经把估算纳入数学课程标准。加强估算教学和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也已成为我国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要“加强口算,重视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标准》对估算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在第一、二学段中分别提出:“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估算从原来大纲中作为“选学内容”发展到现在课程标准中重要的必学内容,其意义已经得到重视。虽然老师们也在估算教学中进行着积极探索,但是由于我国的计算教学历来重视运算技能和技巧的训练,强调计算结果的准确性,致使教师在教学中遇到了许多困惑,如估算教学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如何评价估算结果?估算是否要有“统一”的标准?甚至有人提出与新课程完全相反的观点“估算似乎不大有必要成为课本中的一个内容”。由此可见,估算教学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我们通过大量的课堂观察、案例分析、教师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发现造成“估算教学难”主要因为下四方面的矛盾:
1、教材提供的资源与产生估算需要之间的矛盾
要求学生用估算,就需要有必要估算的情景和适宜估算的题目。教材中的情景有关估算的含量少、份量轻、并且脱离实际,有些确实没有必要估算:因为学生的口算能力早已达到能立即精算的水平。设置这样的估算内容,似乎有点牵强。学生感受不到估算的价值和必要性。
2、估算的本质特征与教师认识之间的矛盾
研究表明,教师对估算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对估算策略缺乏全面了解,对估算结果的评价缺乏评判标准。这些都是对估算的本质特征认识不清引发的:
开放性。估算问题往往没有唯一确定的答案,得出的结论多种多样。
推理性。估算问题不仅要计算,还要用计算的结果做推理和判断。概率的判断则要求更高。这比单纯的计算题要复杂一层。低年级学生由于缺乏经验,对这类问题自然会觉得困难。教师往往只注重技能训练,缺乏思维的提升。
策略性。估算问题与数的加减不同,没有一定的规则可以遵循,需要自己选
取估算策略。导致教师不知如何教学。
3、精算形成的习惯与估算特点之间的矛盾
学生从一开始学习计算,就在教师的影响下,对计算逐渐养成了“计算要准确、结果应唯一”的观念。而估算是允许有误差的.,且结果多样。这样,使得学生在心理上有了一个极大的反差,学生不愿意主动选择估算.
4、估算对学习者的要求与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之间的矛盾.
估算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一定的笔算、口算以及运算定律的掌握和运用基础上的。在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时,还需要有相对广博的知识与常识。估算时要涉及到合理猜测、对运算结果范围的估计以及灵活推断等思维活动,远比直接口算和笔算所进行的思维活动复杂。因此,对于年龄小、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而言,学习的困难就显得较大。
基于以上四个矛盾,我们提出本课题的研究,以期解决估算教学难问题。
(二)研究的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1.估算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估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生产中,对一些无法或没有必要进行精确测量和计算的数量所进行的近似或粗略估计的一种方法。随着计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复杂的计算都可以由计算机或计算器来完成,但是与此同时,日常生活或工作中估算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曾经有一个学者做过一个统计,将一个人在日常生活当中精确计算的机会和粗略估计的机会进行比较发现,后者多得多。如,人们在使用工具进行计算时,由于操作上的失误会使计算结果有很大的误差,这就要求人们具有一定的估算能力,能对计算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并对其合理性作出解释。另外,估算还可以用于平时的计算,在计算前对结果进行估算,可以使学生合理、灵活地用多种方法去思考问题;在计算后对结果进行估算,可以使学生获得一种最有价值的检验结果的方法。在小学阶段的计算教学中,与估算相关的内容也很多,如估计商的近似值、试商、用估算进行验算,等等。所以估算能力是现代化社会生活的需要,是衡量人们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重视、加强估算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潮流。
2、通过估算,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估算因其属于非严格运算,其数学教育价值长期未被重视(或认为没有多少教育价值),在原来的教材中在教学估算的过程中,基本思路是采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如:26+12+35≈30+10+40=80;289×4≈300×4=1200或者290×4=1160。
教师在这样一种教材的支持下,其教学必然引导学生记忆、模仿用“四舍五入”法,遵循“记忆事实——运用算法——算出答案”的模式。“学会估算方法,形成估算技能”是估算教学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但如果将目标定位于仅仅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只会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这与丰富多彩的数学及学生主动建构和解决数学问题等方面是相桲的。因此,注重估算的方法灵活和策略多样,应是新课程理念下估算教学的新追求。
3、通过估算,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根据其年龄特点带有灵活性,然而又有局限性。教师应通过各种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估算就是一个有效途径。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多元智力理论:估算(computationalestimation)是估计(estimation)的一种,最常见的估计包括:估算、估数和估测,本研究主要涉及的是估算,估算也是国际上研究最多的一种估计。一般认为,估算就是对运算结果的估计,即是得到一个计算题的粗略答案的一种过程,是一种猜出合理的近似值的技能。Reys&Bestgen(1981)认为估算是心算、数概念及各种计算技巧的综合运用,即是以心算的过程快速的算出答案,而且此结果与正确的计算结果有合理性的接近。我国学者司继伟(20xx)对估算的界定为:估算就是个体未经过精确计算而只借助原有知识对问题提出粗略答案的一种估计形式,是心算、数概念和算术计算技巧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Reys等人(1984)认为估算是一种能力,它具有四个特征:①不借用纸笔,以内在的方式出现;②是快速的心算;③估算所呈现的答案不是精确的,而是一个概数,但其结果往往是重大决定的依据;④估算能对问题的答案做一个较粗略的演算过程。概括地说,估算就是通过心算而得到问题合理的近似答案的过程,它具有以下特点:①以快速的心算为主要计算方式;②以合理的猜测代替精确的计算结果;③心算、数概念及各种计算技巧的综合运用。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10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研究价值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近几年来,素质教育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是教育思想要有一个大的转变,即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为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德育为首,学会做人”为教育的根本。在以“学会做人”为根本而开展的学校班级管理活动实践中,传统的班主任个体独挡一面的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班级管理工作要求;而且由于班主任自身素质的差异和限制,由其包揽一切地去担负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角色,已很难适应全面素质教育所要达到的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一些家长因忙于工作而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为数不少的学生成为事实上的“脱管生”。而传统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校级部——班主任——学生”“三点一线”的单通道教育管理格局,也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班级管理要求,无法保证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为此,我们们开展了“以班主任为主导,学生自主管理为主体”的课题研究,希望通过两年的研究与实践,能够探索出适应新形势下的农村班级自主管理模式。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
1、营造以人为本的、富有人情味的班级管理新模式。从教育管理的内涵看,学校教育管理要体现科学性、人文性、公平性和发展性的有机和谐统一。绽放孩子的价值,就是发散孩子们的思维与行为,使每个孩子个性得到张扬,体现出人人参与竞争的机会平等,人人获得发展的机会平等,营造以人为本的`、富有人情味的班级管理新模式。
2、树立个性张扬、健康审美的人生理念。从社会形态和实践看,随着目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形态开始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人的物质生活初步满足后,精神生活需求、价值体现追求必然会发生转变。由过去的单纯追求物质利益、功用价值,开始向张扬人的个性、追求人的价值和意义方向转变,人们开始用一种崭新的审美标准、价值尺度来适应社会,建树人生。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苏霍姆林基斯说“我们深信只有能激发进行自我们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2、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五大解放”,体现了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是为了不教,管是为了不管”则体现了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
3、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们,学生不愿“在恪守中成长”;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教育的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11
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识字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也是提高同学语文素养的基本要求。下面,谈一谈我们在第一阶段将如何实施,培养同学识字的兴趣。
一、研究教材,一起学习讨论合适的教学方法。
我们课题组的全体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和各种书报不间断地学习,来提高自身,以期在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同学的识字兴趣。
1、要创设识字情境,激趣乐学。
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一种宽松、愉快的环境,使同学心情愉快,乐于思维,勇于探索。特别是低年级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教师更要顺应儿童心理,巧妙地创设各种有利于同学识字的情境,以调动同学识字的兴趣。我在识字教学实践中,可以从教学需要动身,依据识字内容创设一些具体场景和氛围,激发和吸引同学主动识字。让同学先感知、体验,后理解运用。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如挂图、投影、多媒体、扮演、绘画、音乐协助同学识字。比方,在学习“鸡”字时可结合情境图,让同学说说生活中小鸡的样子,并扮演一下小鸡走路的神态动作,学学它的叫声等。这样,笼统的“鸡”字与同学的生活经验和好奇心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样同学在生趣盎然的生活情境中识字,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识字效果。语文源于生活,但最终要回归生活,这是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根据同学的认知规律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动身,把识字与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再如,学习“土”“大米”“地”等字时,教师可借助挂图,通过绘声绘色地描述,带小朋友们走入童话世界,这样,枯燥的识字就成为同学积极探求的目标,浓厚的学习兴趣会使困难迎刃而解。因此我们要彻底改变以往封闭的识字教学局面,创设一个开放多维的教学环境,拉近语文与生活之间的距离。
2、多动手实践,激趣乐学
识字教学中,可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地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因此,在识字中,要充沛让同学去实践,去动口说、动脑想、动手画、说一说、猜一猜,这样,就可以从大量的感性认识过渡到对字义和用法的理解。同时也会变枯燥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愿学乐学。比方,在学习“打”“拍”“拔”“跳”“跑”等字时,可让同学做一做动作,在运动中学字认字。再如,在学习“羊”“犬”“鸟”“鸭”等与动物有关的字时,可让同学编童话故事并演一演,在自身导演的故事中当主角,既有了展示才气的机会,又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达到了自主识字的目的。由于活动是综合性的,不但完成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又培养了同学对字的应用能力,还培养了同学勤于动脑、勇于探索的精神。
3、探索不同学法,激趣乐学
在单调冗长的识字过程中,简单机械、枯燥无味的教法,很容易引起同学的厌烦情绪,同学最容易发生疲劳,从而影响同学的学习效果。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坚持同学识字的热情,增强识记效果呢?
(1)、猜谜法:如教“秋”字时,我们可以出示谜语:一半绿油油,一半红通通,待到丰收时,农民笑呵呵。
(2)、拆字法:汉字里的合体字很多,多数可以采用分析部件的方法来记忆,如木子李,弓长张,上“立”下“十”辛辛辛,上“艹”下“田”苗苗苗。
(3)、编顺口溜,在课堂上编一些儿歌顺口溜协助同学识记生字,也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在区别“有、友、左、右”等字时,我们可以把这些字编成:“左下工,右下口,有下月,友下又”的顺口溜;如教“朋”时,可编成儿歌“两个月亮并排走,一会就成好朋友”。
(4)、比较法。汉字在文本里的出现遵循了先易后难先繁后简的原则,所以由独体字可引出许多新字,如教“法、丢”时,我们可先复习“去”字,再以旧字带新字,编成一句儿歌:“去”字头上戴斜帽,丢丢丢;“去”字旁边冒水泡,法法法。另外,给所学的字添减笔画,也可带出许多新字,如公——么、日——由——甲,这样既能互相比较,又能达到识字目的。
(5)、形象记忆法。小同学善于联想,如记“当”字时,可以对他们说:一座山被推倒了,可山上的小树还直立着。当了解到蚕的作用时,可以说“蚕”就是天下最好的虫。
(6)、玩中学的游戏教学也是一种好方法。如在教学形声字时可以把偏旁和独体字写成许多卡片分给每个同学,请某个同学举着手里的偏旁先站到讲台上来。如“女字旁”站上来,问谁来和我做朋友?下面就会有好几个小朋友上来和他站一起,如“子”“马”“乃”“生”“未”“且”等,上来要说:“我和女字在一起我们是妈,妈妈的妈”;“我和女字在一起我们是好,好人的好”……
教学形近字也这样玩着学,如独体字相同偏旁不同的几个字,请某个同学举着独体字站在讲台上,其他拿偏旁的同学上来和他做朋友,轮流上来凑字,等于是换偏旁练习,巩固了这样的形声字。
三、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具学具,增强同学识字的兴趣。
教具学具是教育的手段和工具,也是教育的物质条件和基础。它可以提高同学识字的兴趣,提高识字效果。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将根据教材特点,制作一些合适的教具学具,比方,生字卡片、头饰、大转盘、苹果树等。
四、定期不定期的交流识字教学经验。
课题组的教师要经常聚集在一起,讨论交流课堂上积累的比较好的识字教学方法,一起学习,运用。
五、安排同学收集识字资料。
识字无处不在,它不只发生在语文课上,学习的资源和实践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课下,同学有广阔的学习活动空间和时间,教师平日要注意教导同学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认真广泛积累识字资料,做一个在生活中识字的有心人。广泛利用书报、影视媒体、商标、招牌、广告、网络等资源,拓宽同学的识字渠道。定期开展识字交流活动,让同学向他人展示自身的识字效果,分享收获的喜悦,这样做增强了同学的成绩感和自信心,课外自主识字的劲头会更足。在课外识字积累中,还可鼓励同学把收集到的识字资料,如商标、小食品、药盒、剪报等编成《识字小手册》,并根据自身的喜好命名,评出最佳小编辑,编汇而成的手册还可在图书角中展示、传阅,增强识字的覆盖面。这样做,不但培养了同学的动手能力,还调动了其课外识字的积极性,等于为同学插上了有力的翅膀,让他们在识字的自由王国中展翅飞翔。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们只有把识字兴趣的激发与调动放在识字教学的首位,注重课内外的有机统一,在识字教学中才会有事半功倍之效。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12
一、问题的提出
1、问题提出的背景
教学过程本是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由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人格尚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说错话、做错事是正常的。可是当前的教学中,还有很多教师由于教育观念陈旧,教学中对"错误"唯恐避之不及,课堂教学追求"对答如流"、"天衣无缝",特别是一些公开课的教学,对那些容易产生典型错误的稍难问题,教者总是想方设法使学生不出一点差错,这样学生很少有机会开动脑筋,质疑提问,就压制了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面对课堂中现成的学生错误资源,为了更好的加以利用、变“废”为“宝”,我确立了《课堂教学中的错误资源利用研究》这一课题。
2、问题研究的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而学习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生成性教学资源。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正确引导学生对错误进行分析评价,从错误中领略成功,从而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1)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发现问题-应用错误-解决问题",这一个思路形成一定的课堂错误资源捕捉、利用的理论和实践;
(2)针对学生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中出现的不同错误,研究各种错误作为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的效果,使我们的学生在错误中成长,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提高教师捕捉并利用学生错误资源的能力。
二、课题的界定和依据
1、课题界定
教学中的'错误资源是指在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违反教学结论或数学方法的现象。认知心理学派认为:错误是学习的必然产物,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表达形式往往和成人截然不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是十分正常的。教师应善于课前预设错误资源,课中捕捉错误资源,课后反思错误资源,将学生的学习错误当作一种教育资源,有效.合理地加以利用。
2、理论依据
(1)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而学生犯错的过程就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
(2)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一文中提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注意力、合作能力、发表的意见和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的学习错误具有不可预见性,而这样的错误又往往是学生思维的真实反映,蕴含着宝贵的"亮点",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探求其产生错误的内在因素,则能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建构。
(3)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并不直接向学生传授各种具体知识,而是通过问答、交谈或争辩的方法来宣传自己的观点。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错了,也不直接指出错在什么地方和为什么错了,而只是提出暗示性的补充问题,使对方不得不承认答案的荒谬和处于自相矛盾的地步。最后,从苏格拉底的引导和暗示中得出苏格拉底认为是正确的答案。[-]
三、研究的内容
(1)分析错误的原因、确定错误的类型。
(2)研究错误资源对教学的影响。
(3)研究错误资源的利用对策。
四、研究过程和方法
1.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20xx年7、8月)准备阶段:申请课题,学习理论。
第二阶段(20xx年9月)初步实施阶段:收集资料,制定具体研究计划。
第三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5月)实施阶段:教学中记录、归纳学生容易出错的题型、学生对待错误的态度;反思学生出错的原因,探索运用错误资源来指导学生学习;撰写阶段性论文。
第四阶段(20xx年6月)总结阶段:总结研究的过程和实效,撰写结题报告。
2.研究方法:
(1)观察法:观察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的知识类型和某个知识点错误的概率,并且记录下来。
(2)反思法:记录课堂上的观察发现,反思错误资源的利用情况。
(3)文献法:收集对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错误资源的利用"有帮助的知识,加深对本课题的理论认识。
(4)个案法:通过对班级学生的个案研究,掌握学习错误的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做到有效运用教学中的错误资源。
五、研究者的条件及研究预期成果
1.研究者的条件:
(1)研究者是省级骨干教师、省级小学优秀数学教师。在学校一直担任教研组长,多次参加省.州级课题研究,曾主持过县级课题研究工作,是教科研骨干。多年来一直坚持教学反思,每学期均有文章发表或获奖。有能力进行本课题研究。
(2)研究者是一个积极进取,要求严格的一线教师。一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可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调查、观察、反思、调整等研究工作.
2.预期成果:
课题研究报告一份;
相关论文两篇,力争获奖或发表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13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反对填鸭式,注入式,教学,解放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已经成为广大教育者的共识。面向新时代的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是掌握方法,学会如何学习,实现有“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在学习上获得主动,自主和独立。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
1.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过程。是学习所必备的能力,是学习所必须的条件。是学习活动开展的方式,是学习活动组织的模式。
2.自主性学习:是指学生为主体支配自己权力的意识、能力,集中表现为自尊、自立、自强等自我意识以及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评价的能力等,充分体现了个性化学习。心理学家布希尔指出,创造力的形成离不开个性这一因素。无数事例证明,有个性的人,才有思想,属于自己的独特思想,才有奇才,才能创造。
三、研究目标及内容:
1.通过研究,在各学科教学中构建新型自主学习教学样式及其策略。
2.通过研究,致力于培养、提高学生独立自主地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自主学习,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具体表现为:
(1)具有独立学习的意识和一定的能力。即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树立学好知识的责任感,并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体验到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感。
(2)能在自我激励下不断学习。这种自我激励表现为:在学习上有自信心,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和价值,并奋发自强,不甘落后。
(3)创造性地学习。不满足获得现成的答案或结果,对所学内容能展开独立思考,进行多向思维,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内容去适应新的财政部,探索新的问题,拓宽自己的视野。
(4)培养责任感。就自主性的个性层面,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自信与自尊,社会层面,我们主要发展学生对社会价值的体认和形成一定的责任感。
3.通过,转变、更新教师的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等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一支科研型的教师队伍,形成融科学性。
四、研究对象:
1-6年级学生
五、研究方法:
1.被试的研究方法与组织形式。
在设计方案时,我们考虑支要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有关键的操作行为,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也考虑支建构主义理论(课题理论依据之一)本身的特点,在研究方法上我们采用个案分析法和行动研究法相结合。同时,实施三大策略:学习理论,寻找研究的支撑点;解读案例,通过解读,进一步提升理念;总结经验,在研究中提练本质,对经验进行系统化。
2.实验变量的操作方法
“教学中开展自我学习”,不仅是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各种学习活动,更主要的是使学生获得自主发展动力和能力。对学生而言,主要是获得理智的挑战。这里,“自主”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载体,而更多地看作课堂教学的目标。无论是语文、数学还是英语等其它课程,新的课程标准都把经历、体验、尝试、探究作为教学目标最为重要的.行为动词。因此,我们也把这一过程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去发现,去经历,去探究。我们让自主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根基,成为能力生成的桥梁,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成长的渠道。
3.变量的控制与观测
影响学生学习方式形成因素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我们用定期进行问卷调查、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及时了解分析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情况(强调:不仅仅是根据成绩的数据)。其中问卷测评形式一般属于半投射式或半开放式,这样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自主能力发展状况,以便及时总结以制订后继策略。
六、组织机构:
负责人:戴艳平、杨红英、
主研人员:陈锡银、刘超、陈青、沈和、顾明刚、徐荣海、鲁莹莹
刘冬、李建平、江晔、王轩、徐黎明
七、研究计划进度
1.20xxX.10-20xx.2(起始阶段):文献研究,课题论证,开题。
(1)20xx.10-20xx.12成立课题组,收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与技术的培训。
(2)20xx.1-20xx.2完成课题研究的设计和论证工作。
2.20xx.3-20xx.9(全面实施阶段):实验班教师进行课题研究,阶段总结,调整、修正方案及操作过程
(1)20xx.3对实验班学生采用新的学习方式,着手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调查。
(2)20xx.4.推出自主学习研讨课,培训学习。
(3)20xx.5推出多节研讨课,组织教师对课列进行分析,不断改进策略和方法。
(4)20xx.6根据研究情况写出论文,写出阶段性的研究报告一份。
(5)20xx.7写出个案分析和论文各一篇,总结自主性学习的策论和方法。
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收集校本教材的有关资料,进行中期评估。
3.20xx.10-20xx.1(总结阶段):召开课题鉴定会,结题。
(1)20xx.10针对中期评估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方案,深化研究,
(2)撰写研究报告,研究成果结集成册。
(4)进行校内经验交流;
(4)邀请专家对课题进行结题论证。
八、研究成果及展示方式
1.我们觉得,小学语文开展自主学习研究,师生双方的智慧均在教学中得到了提升。
实验为课程的动态生成构筑了一个平台,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一个站台,为学生自主能力的提升展示了一个舞台。经过三年课题实验,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合作的互动中,实验班的学生大多数具备了良好自主学习习惯,交流讨论时表现出极强的主动意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发展。真正让学生喜欢语文,会学语文。自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从而使自主学习真正落到实处。从而提高我校的语文教学质量。
2.研究成果展示方式
(1)课堂教学展示
(2)撰写论文及实践成果
(3)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检测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14
构建“以生为本高效整合”小学语文教学体系的实验研究课题提出已经一年多了,在这期间,我们进行了大胆的研究和实践,坚持以单元为整体单位,进行省时高效的全方位的整合。已经初见成效,但同时也发现了许多问题,学生阅读的现状令人担忧:
1、师生不重视阅读。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并未得到比较恰当的体现。部分教师,对阅读并未引起足够重视;部分家长反对学生读课外书;阅读能力培养意识较为淡薄;
2、缺乏阅读兴趣。农村学生,回家只想看电视者居多,上街疯狂奔跑玩耍的居多,对阅读课外书籍兴趣就不浓。原因:一是教师对阅读的要求偏移、对学生的能力拔高、忽视学生的体验。二是现在教学质量抓得很紧,各科老师占用严重,学生阅读时间所剩无几了。
3、阅读的课内外有机结合少。教师没有注意课内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加之教师的阅读教学策略与阅读能力培养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这就是造成课堂效率低,教学效果差的原因之一。
基于阅读现状,要想改变阅读的这种现状,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达成新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目标,首先要从施教者的教学策略改变入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主体阅读学习模式,重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其次,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变机械的吸收为理性的和感情式阅读,强化个体在阅读中对内容的重新构建,丰富学生的阅读生活。基于此,我校决定从今年开始,着力探究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整合的方法与策略,全面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一、研究内容
在新的课改背景下,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资源,实现课内外阅读的有机整合,加强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能力的培养。
1、掌握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阅读技能的提高,打造高效的阅读课。
2、探讨课内外整合在拓宽教学途径、帮助学生形成良好“智力”背景、开发“学困生”智力、以读促思、以读助写、以及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等诸方面的功能和实际效益。
3、探索小学低、中、高三个年级段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辐射的策略与路径,训练基本能力、训练能力品质、培养健康情趣;探寻课外阅读指导课的类型,如读物推荐课、读书方法指导课、读后叙述课、交流评论课、读书笔记辅导课等等。
4、重视积累与运用,在阅读中强化技能和应用,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促进写作技能的同步提高。
二、研究目标
1、鼓励语文教师及学生全员参与阅读活动,在阅读中人人受益;
2、初步形成小学语文整合阅读学习模式;
3.探索小学语文整合阅读学习模式实践性的`认知特征,重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5、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各学科学习能力;
6、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课外阅读总量。
1-2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3-4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5-6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总计课外阅读145万字。
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变得富有和强大;在阅读中创造生命的质量;在阅读中修身养性,姿态优雅。为学生现在和将来幸福地阅读做有益的探索。
三、方法策略
(一)带头示范,注重指导。
教师每天和学生一起读20分钟书的读书活动。教师要成为课内外阅读持久的示范者,积极的倡导者,组织者,合格的指导者,并要成为学生忠实的读者和听众。
引导学习方法。课内阅读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方法,变革繁琐的分析课文的教法,让学生会真正成为阅读课堂的主人,力求简简单单教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二)让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效结合
(1)以课内带课外。有意识地把课内阅读教学带动课外阅读,拓展阅读面,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从而达到课内悟方法,课外求发展的目的。如学习《桂林山水》一课后就让学生再去阅读《张家界》等其他描写祖国风光的文章。再如学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后,向学生推荐《爱的教育》一书。学习了《詹天佑》等这组“祖国在我心中”专题的课文后,推荐学生去阅读“爱国题材”的课外书籍或文章。
(2)以课外促课内。
补充课外信息,扩大视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在不同的材料中适当地引入背景知识或相关知识,看似离逸了课文的主线,实际上更好的突出了课文的主线,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补充课外信息,积蓄情感,深刻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材中许多文章均留有“空白”,需要读者自己去感悟。但对小学生而言,感悟毕竟不是易事,教师可以适当的补充课外信息,将会获得事半功倍之效。
补充课外信息,降低理解难度,突破教学难点。
在阅读教学中,费时最多、收效最微的是课文难点的教学。在理解课文难点时,适当地补充课外信息,可以让难点迎刃而解。
(三)让“图书超市”中的图书大放光彩
1、发挥学校的图书的作用
有效地使用好学校的图书,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培养热爱读书、自觉读书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提高图书的使用效果,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2、指导好学生读书
开展早读活动。引导和帮助学生养成早读与午读的习惯。早读要求每周五次,早读时间20分钟。放学回家闲暇时间为同学们的读书时间,可以是下午也可以是晚上。老师定期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指导和好书推荐。
(四)积极开展读书讲坛活动
在学生广读书籍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各个层面的读书讲坛活动,让学生把自己的读书所得和收获,当众讲出来,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让学生体味到成功的快乐。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15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情境”主要源自中国古代文化(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有情之境,和谐之境.情境教育实际是为受教育者创设一个可以激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的环境。对它的研究国内外已有很多。美国教育家杜威就十分重视情境教学,他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和教师正在对情境教学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教学,并取得了效益。譬如上海育才中学1977年试行的“八字”教学法;我国学者黎世法建立的“六因素单元教学”。法卢仲衡教授领导的中学数学自学辅导教学实验所总结出来的“数学自学辅导教学方法”。胥长辰、刘学浩提出并论证的“学导式”教学方法,还有我们提出的“讲练工程”等教学模式。课堂导入作为教学情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它作为专门的课题去进行研究还不够深入,值得在教学中进一步探索,总结经验。
二、 选题意义
这里所说的问题导入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和运用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教师通过直观手段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等手段,营造适宜的氛围,激起学生的情趣,把学生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生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充分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三、 研究价值
1、保障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创设问题导入模式,可以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直观地显现出来,帮助学生从数、形两方面加以考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各种教学手段的引入,使学生在猜中学,做中学,改变了传统课堂中的听中学的单一局面,学生可以自主观察、思考,学习形式的多样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
2、转变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数学探究能力
学生一改被动接受的状态而变得主动活跃,亲身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在参与的过程中,在自主的、积极的探索活动中,获得情感体验,不断发展自身的学习数学的探究能力。
3、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 促进教师对于教材的解读。
四、 研究目标
通过创设问题导入模式,引起学生心理的认知矛盾冲突,并使他们意识到,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解决这种矛盾的.冲突,从而引起他们的好奇心,激发起学习的动机,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使课堂成为锻炼学生才能,增长学生知识,培养学生个性的场所,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研究内容
创设问题情境———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且与我们息息相关《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出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就要求教师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去设计富有情趣和有意义的教学活动。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现象”,联系“生活画面”,设计“生活情景”,引导学生去感受客观事物。创设各种情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生活中的许多数学现象学生不易理解,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实践,将思维启迪与操作相融合,引导学生亲历、体验,达到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具体思路如下:
(1)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整合模式
根据教材内容,或是在知识的产生和形成阶段,或是在知识的拓展与应用方面,创设教学情境,从而确定整合模式,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 制订教学设计方案
根据认知学习理论预先制订教学设计方案,从而避免盲目的实践探索。由课题组组织召开专题研讨会,就教学设计的方方面面进行详细论证,最后形成教学设计方案。
(3)教学设计方案实施与反馈
邀请校教研室及校评议组、校课题组、其它教研组老师参加听课、评课活动,并对课题开展情况提出批评与建议。
六、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我们提出了创设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模式,在研究方向上有以下侧重:(1)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教师的问题意识,提高教师把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的能力和技巧。(2)通过问题教学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达到全面发展。
七、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由于课题组每个授课老师都是带两个平行班,每人分别取一个班做实验班,一个班做对比班,再综合分析各个老师从实验中得出来的具体数据,这样可提高可信度,实验准备在本校高二年级进行。
本课题主要运用情境化、实地性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在进行具体项目的研究时,则根据不同的研究领域及其特殊性,运用相关文献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案例研究法等开展研究。
(1)行动研究法:开设研究课,并加以深入分析,通过课后教师评议、学生反馈情况提出改进方案,再开设研究课,继续探索,逐步完善数学教学导入的新模式。
(2)调查法: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研究课的教学效果作出评判,为下一轮行动提供借鉴。通过与各种类型学生交谈,了解学生对课题研究课的看法,以弥补问卷调查法的不足。
(3)案例研究法:通过了解开课、听课老师的观察结果,对课题研究课的教学情况作定性判断开展案例研究。。
八、技术路线
我们的研究过程将分如下几个步骤进行:
1.课题准备阶段
①成立课题组,搜集有关教学导入模式的文献资料,总结同一研究领域的已有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完成课题设计方案。
②学习与创设问题导入模式有关的理论依据,积极开展理论学习与教学研究,认识导入新课时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③邀请专家为教师作讲座,提高认识,解放思想。
2、研究课题如何开题
本课题正式立项后,将重点进行信息化平台搭建工作的研究,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理清研究内容、调整研究方案。查阅已有的研究成果,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增强教师在网络教学中的作用。抓住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学生的学习方式设计、师生交互设计、自动答疑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等几个方面开展研究,做好开题工作。
3.实验研究阶段
按方案和计划开展实验教学研究,加强集体备课,同一教师备课过程对本节内容共性的认识,要求共性的东西在课堂上要落实,再有个性的发挥,设计教师具有良好活动情境的教案,探求情境设计的最优方法。并且围绕课题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各项内容开展研究(期间进行不定期的成果展示与评估),完成有关论文、教育教学案例和音像资料等。在研究过程中
及时总结,积累资料,写出阶段性总结及召开阶段总结交流会。
4.总结阶段
系统分析整理资料,总结、鉴定实验成果,完成结题报告《创设问题导入模式,提高学生数学探究能力》、整理课题研究的相关成果(论文和案例、有关影像资料等),筹备结题。
九、实施步骤
1、 前期准备:
20xx年4月3日-4月15日 课题申报和可行性分析,提出课题研究方案,组建研究队伍。丁苹年负责
20xx年4月16日-4月30日学习制作课件的软件的应用。尹玉枝负责
20xx年5月1日-6月1日对“当今社会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并整理调查报告。周婧负责
20xx年6月2日-7月15日课题相关材料的收集。杨景艳负责
20xx年7月16日-8月30日进行第一专题《信息技术背景下创设教学情境,激活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杨景艳 王彬负责
2、 中期研究:
20xx年9月-10月 进行第二专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几点思考》的研究
20xx年11月-12月 总结、汇报
20xx年1月-2月 进行第三专题《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践与研究》的研究
20xx年3月-4月 总结、汇报
20xx年5月-6月 进行第四专题《创设问题导入模式提高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研究20xx年7月-8月 总结、汇报;撰写研究报告。
3、 后期综合、评估:
20xx年9月-10月 综合四个专题的研究结果与研究报告,做结题准备
20xx年11月-12月 申请结题
十、课题研究的成果
1、 阶段成果名称
1.1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几点思考》,由丁苹年负责;
1.2调查报告《当今社会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的调查》,由周婧负责:
1.3《信息技术背景下创设教学情境,激活数学课堂教学》,由杨景艳负责;
1.4《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践与研究》,由孙志新负责;
1.5《创设问题导入模式,提高学生数学探究能》,由杨贵枚负责;
1.6研究报告《创设问题导入模式提高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由王彬、尹玉枝负责。
2、最终成果名称
2.1《创设问题导入模式 提高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由丁苹年、 周婧负责;
2.2《创设问题导入模式 提高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由杨贵枚、杨景艳负责;
2.3《创设问题导入模式提高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由王彬、孙志新、尹玉枝负责。 十一、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
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 丁苹年:天津市九十六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副组长 杨贵枚:天津市九十六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组员 杨景艳:天津市九十六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王彬:天津市九十六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孙志新:天津市九十六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周婧:天津市九十六中学,中学二级教师;
尹玉枝:天津市九十六中学,中学二级教师。
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 丁苹年: 13年教龄,中学高级教师。现任学科组长,有丰富的教学和教学管理经验。
杨贵枚:11年教龄,中学一级教师。现任高三数学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杨景艳:9年教龄,中学一级教师。现任高三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突出。
王彬:7年教龄,中学一级教师。现任高一数学教师,知识结构全面。
孙志新:9年教龄,中学一级教师。现任初中数学教师,掌握熟练的教学技能。
周婧:5年教龄,中学二级教师。现任高二数学教师,教学理念新。
尹玉枝:4年教龄,中学二级教师。现任高二文科数学教师,计算机水平高。
2课题组分工
丁苹年:主持课题研究的日常工作,调配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制订课题研究计划与进度,负责专题保障课题研究正常运行。
杨贵枚、杨景艳:进行教学实践,参与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实践教学相关课例、资源库等的建立与拓展。
王彬、孙志新:收集资料,设计并参与课题相关教学实践,相关教学资源的准备等工作,参与撰写实验报告。
周婧、尹玉枝:整理课题研究中的过程性文件,包括文字材料及撰写总结、结题报告等文字材料,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整理课题研究中的过程性文件,包括问卷调研过程等。
十二、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首先,课题主要参与者都是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都在一线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且分布在不同的的年级,是我校青年教师中的骨干力量。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和比较丰富的经验。参与者一直在研究教学改革方面的问题,对课堂教学以及学生也都有相应的研究,能够很好的理解课程的新理念。课题组成员均有较高的写作水平,擅长将研究发现提炼出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年龄结构合理,精力充沛,为课题研究提供保障。此外,课题组成员思想要求进步,积极进去,敬业爱生,不断追求自身的发展,在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的同时迫切希望从事教科研工作。这也为课题研究能够高质量的完成提供了主观保障。
完成课题的客观保障条件:
第一:学校有教师机房,学生机房,班里有大屏幕,教师可以随时上网查阅资料也可以随时应用多媒体与教学想结合进行教学研究。
第二:课题研究方法多样化,适合不同问题的探究和解决。文献法有利于了解此类课题的研究现状、前沿动态和指导课题的基础理论;调查法有利于研究者在课题实施中发现个案的特色,规律性的东西,以便提炼和总结打下基础。这些都为课题研究的进行和顺利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我校领导非常支持课题研究工作,对于课题研究中的合理需求学校都能给予帮助和满足。
我想,有这样好条件的学校,有这些支持教育科研的领导,还有这些基础理论的指导,更有这些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老师团队,我们的课题研究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相关文章: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03-31
小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04-01
课题研究的方案04-08
校本课题研究管理和实施方案(精选20篇)06-20
课题实施方案04-09
课题研究方案03-10
课题研究报告03-14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08-16
课题研究报告03-09
个人课题研究计划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