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试点方案

2024-07-11 方案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力开展,就需要我们事先制定方案,方案可以对一个行动明确一个大概的方向。方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乡村振兴试点方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乡村振兴试点方案1

  根据州、市政府的要求,为搞好全局文明创建的宣传教育活动,制定如下安排方案。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筹城乡文明一体化发展,注重树立为建档立卡户服务意思,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开展州级文明单位创建,营造浓厚氛围。

  二、工作安排

  (一)做好理论宣传。各股室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将其作为党组中心组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重点。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和“美丽·善美·善行”主题宣传活动,开展推介评选“好人”活动,促进学习雷锋常态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坚定全局干部群众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搞好宣传报道。利用我局的特点发挥各自优势,开辟专栏、专题、专版,采取专题报道、深度解读、言论评论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开展州级文明单位创建的意义和要求,大力宣传创建工作中涌现的先进典型、成功经验和丰硕成果,形成强大宣传声势,积极主动引领社会舆论。办公室负责在《微扶贫》等开展创建宣传工作,安排一定版面刊登创城意义和要求,做到期期有内容。

  (三)、开展“文明股室”创评工作。

  加强各股室管理,要求干部自觉维护公共环境卫生及生活秩序。每月进行文明股室检查评比并公示检查结果。加强办公环境建设,保持办公室干净整洁、卫生有序、环境优美。宣传栏有文明创建宣传内容,并做到经常更换。加强文明城市宣传活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知晓率90%以上。

  三、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落实责任。公共文明指数测评是反映城市文明程度的风向标,也是反映文明创建成效的重要标尺。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2、突出重点,狠抓落实。要坚持以考评内容为重点,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干部的知晓率、参与率。要将宣传教育工作与乡村振兴工作相结合,与两型机关建设相结合,规范机关管理,落实工作细节,务求工作实效。

乡村振兴试点方案2

  为进一步贯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泉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和中央、省委、泉州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目标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围绕守住保障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返贫两条底线以及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大重点,抓实试点村、示范线、整镇推进三个载体,实施脱贫成果巩固提升、乡村产业质效提升、乡村建设品质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提升等“四大提升计划”,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至20xx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力争达55亿元,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本互联互通、均衡同标,做精做美小城镇和新农村;“党建+”乡村邻里中心建设全面推进,农村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治理效能明显提升;乡村振兴试点示范创建成效显著,全力打造标杆村、精品示范线、“五好”示范镇,着力构建“全域一体、强镇引领、融合发展、村兴民富”的乡村振兴新格局,走出一条具有石狮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脱贫成果巩固提升计划。5年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分类优化调整帮扶政策。保持财政投入总体稳定。从控辍保学、办学条件、信息化、教师队伍等方面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成果。开展监测对象住房安全动态跟踪监测和饮水安全保障跟踪服务机制。

  脱贫成果再巩固。落实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贯彻措施,对易返贫致贫对象早发现早预警早帮扶,实现动态清零。持续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产业扶持政策措施向到乡到村带户为主转变,坚决防止发生返贫现象。

  帮扶成效再拓展。落实“1338”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及时将“监测帮扶对象”纳入监测范围,单列管理,精准帮扶,预防新增致贫现象。支持老区村、少数民族村特色产业发展。

  衔接质量再提标。坚持“市镇统筹、抱团发展、市场化运作”,探索“投资入股”“村企共建”等发展模式,到20xx年底全市所有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均达到30万元以上,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百万元的村达到30%左右。开展“万企兴万村”活动,引导民营企业、商会组织参与消费帮扶,积极开展扶危济困、捐资助学等公益行动。

  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农业农村局、教育局、民政局、人社局、住建局、城管局、财政局、卫健局、工商联、泉州市医保局石狮分局,各镇(街道)

  (二)实施乡村产业质效提升计划。坚持绿色发展,科学优化布局,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聚焦粮食安全、品牌建设、科技赋能和人才支撑,突出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加速产业集聚和融合。实施农产品稳产保供工程,着力粮食生产能力持续提升,“菜篮子”产品增产稳供;实施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4222”工程,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平台提档升级;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工程,加快果蔬、食品饮料、渔业、畜禽屠宰肉品加工等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升精深加工水平,推进农产品加工综合利用;实施乡村新型服务业发展工程,推动“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和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到20xx年,全面完成上级每年下达的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任务;新建高标准农田850亩,改造提升现有高标准农田200亩;建成农产品初加工示范基地2个以上。

  加快品牌和示范建设。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提级工程,加快培育高素质农民,持续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队伍,进一步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培育一批多元化、专业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建设,强化标准化生产和监管。到20xx年,新培育高素质农民1000人以上;培育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8家、家庭农场2家。

  加强科技和人才赋能。实施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工程,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实施农业科技创新赋能工程,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推广应用农业“五新”技术,提升农业农村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实施农村创业创新培育工程,培育创业创新群体,依托各类现代农业产业园,鼓励吸纳返乡下乡在乡人员创业创新项目入驻;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引导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开展专家服务基层活动,推广“科技小院”等培养模式。到20xx年,发布农业主推技术8项以上,主推技术到位率95%以上;建成市级数字农业示范基地5个;培育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100人,评选泉州市优秀农村实用人才4人。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商务局、工信科技局、大数据局、产投集团,各镇

  (三)实施乡村建设品质提升计划。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突出规划引领,重点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抓手,针对短板弱项,策划实施一批重点建设项目,逐步实现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的内在提升。

  推动规划编制统筹优化。按照“城乡融合、一体设计、多规合一”要求,注重挖掘农耕文化、红色文化、闽南文化、海丝文化、世遗文化等元素融入规划,统筹处理好农村建设用地特别是农村宅基地与承包地的关系,做到合理布局。优先推动乡村振兴试点村、示范线、整镇推进试点镇涉及应编村庄的规划编制,鼓励开展多村联编、整镇同编。到20xx年,基本实现全市46个应编村庄规划全覆盖。

  推进基础建设均衡一体。加快推进农村公路提级改造、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农村电网升级和农村物流网络建设,推动农村千兆光纤、5G网络、移动物联网城乡同步建设。提升农村教育质量,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推动城乡低保制度统筹发展,完善市镇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到20xx年,全市实施农村路网建设改造8公里以上;实现所有行政村5G网络覆盖;建设农村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点;实施乡村幼儿园新改扩建工程5个、乡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和扩容增量工程15个;根据上级任务安排建设“三达标”镇卫生院和“双达标”、有村医、有服务的村卫生所。

  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以建设宜居村庄为导向,以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围绕厕所粪污处理、污水垃圾治理、风貌管控、安全饮水等重点领域,策划实施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按照《泉州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评价体系》,分年度分层级提档晋级,建设更具石狮特色、闽南风貌的美丽宜居乡村。到20xx年,厕所粪污得到有效处理或资源化利用;建成城乡一体化保洁机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90%以上;全市既有裸房整治实现“三年过半、五年基本完成”的目标,60%以上的镇通过既有农房整治验收;人居环境2.0版村庄达到100%,3.0版村庄达到60%。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城管局、住建局、交通港口局、卫健局、商务局、教育局、民政局、大数据局、供销社,泉州市医保局石狮分局,供水公司、供电公司、邮政公司、福建广电网络石狮分公司,各镇

  (四)实施乡村治理效能提升计划。以党建强化、自治完善、法治提升、德治普及为抓手,加快推广应用积分制、清单制、“党建+”乡村邻里中心等创新经验,深入开展善治乡村试点示范创建,扎实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切实打通“最后一公里”,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强化基层建设。实施“海丝先锋”达标创星专项行动,全面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实施“头雁领航、联片带富”行动和“百万村财”攻坚行动,推行“导师帮带制”,抓好村主干培训。建设“党建+”乡村邻里中心,健全网格内一揽子村务协调解决机制。到20xx年,先进村(社区)党组织占比达80%以上。

  优化文明乡风。发挥乡村讲师团、农民讲师团等宣讲队伍

  作用,发挥“一约四会”功能作用,推动建立健全村规民约落实监督机制。到20xx年,全市村级“一约四会”覆盖率超过95%,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超100%,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占比超过65%。

  深化法治建设。提升乡村法治水平,加快推进乡村综治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建设;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市镇村三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体系,创新提升“12345”等便民服务平台;开展法治文化阵地“一地一品”建设,建好用好覆盖农村的'公共法律服务“12348”热线实体平台。到20xx年,全市95%以上的镇(街道)和95%以上的村(社区)达到平安创建标准,“一村一法律顾问”覆盖率达到100%。

  细化治理机制。构建“一核多元、合作共赢”的村级治理体系。深化村民说事议事机制,全面推广“四议两公开”、村级民主议事协商制度。全面推行“六要”群众工作法、“七多”问题清理整顿,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行政服务平台在村级延伸应用。加快推广应用积分制、清单制等创新经验,开展善治乡村创建评选。到20xx年,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100%,评选市级善治乡村10个,培育国家级、省级乡村治理示范镇、村20个以上。

  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宣传部、政法委、文明办,市民政局、农业农村局、司法局、公安局、文体旅游局,各镇(街道)

  (五)实施试点村“梯度提档”工程。按照《中共泉州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关于印发〈泉州市加快推进乡村振兴试点村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泉委振兴组〔20xx〕10号),建立省级和泉州市级试点村梯次管理(合格村1.0、示范村2.0、标杆村3.0)名录库,每年度制定梯次推进任务清单,实行一年一调度。坚持“以评争先、以奖促建”,落实“五个一”工作机制,指导16个省级、泉州市级试点村对照20个规范指引晋档升级,每年分类引导创建一批“五大振兴”领域典型案例。到20xx年,全市所有建制村达到合格村、60个以上村达到示范村、20个以上村达到标杆村。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各镇

  (六)实施示范线“增量提质”工程。按照《中共泉州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泉州市创建乡村振兴示范线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泉委振兴办〔20xx〕18号)和乡村振兴试点示范“串点连线成片”的工作要求,继续开展示范线“拉练比拼”活动,重点聚焦“三无一改”(即无裸房、无黑臭水体、无凌乱杆线,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和“三有一壮”(有主题、有产业、有项目,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积极参与创建成效评估、现场交叉检查和精品线路评选。到20xx年,创建5条泉州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线,评选2条以上精品示范线路。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各镇

  (七)实施整镇推进“五好培育”工程。按照《中共泉州市委办公室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泉州市乡村振兴整镇推进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泉委办发〔20xx〕16号),全面启动乡村振兴整镇推进工作。围绕“五好”指标评价体系,聚焦以镇带村梯度晋档、村集体经济抱团式发展壮大、镇域中心建成区裸房“零存量”等重点工作,有序组织各创建镇按照“1+3”结对要求建立工作专班,加快镇域主导产业品牌打造和产业链完善,积极探索创设镇域发展主体,制定镇域统筹、一村一策、目标明晰、措施有力的创建方案,按年度实施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公共建设项目。到20xx年,60%以上的镇达到整镇推进“五好”乡镇发展评价体系要求。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各镇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单位要切实把“三农”工作放在优先发展位置,进一步建立健全领导领衔、单位联动、专班运行的乡村振兴工作机制;要树牢“抓项目、促发展”工作思维,围绕乡村振兴各个领域,通过整合资源、统一打包,策划实施一批乡村振兴领域重大项目。市委扶贫开发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下设12个专项小组牵头单位要结合《中共石狮市委关于成立市委扶贫开发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狮委〔20xx〕28号),把落实专项行动任务融入专项小组工作方案,统一明确到20xx年的节点目标和阶段任务,推动工作落实。

  (二)细化目标任务。各单位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细化分解“四大提升计划”和“三大示范工程”的具体目标任务。市直各有关单位要立足职能职责,对照乡村振兴专项行动任务,逐项抓好落细落地。各镇要根据工作要求,进一步细化贯彻措施、具体目标、时序进度、责任单位,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落实到位。

  (三)强化督导推进。市委乡村振兴办要加强对乡村振兴专项行动推进情况的定期调度,将专项行动任务目标完成情况纳入绩效考核范围,适时组织市直有关单位开展专项行动推进情况实地督导,督导结果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内容,确保专项行动各项任务按序推进。

乡村振兴试点方案3

  近年来,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围绕乡村振兴走在前列、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把产业兴旺作为关键之举,省政府出台《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在前列的意见》,加快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实现新时代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一、全省乡村产业振兴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稳产保供取得实效。

  把确保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作为稳经济、稳全局的压舱石和稳预期、稳民心的基本盘,先后出台含金量高、务实管用的《关于进一步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确保粮食稳产增效的通知》《关于进一步促进恢复生猪生产政策举措的通知》《关于加快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措施,切实有效落实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任务,不断夯实稳产保供促增收的产业基础。全省粮食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在700亿斤以上,今年在疫情、汛情叠加影响的情况下,夏粮再获丰收,总产274.8亿斤,增3.4亿斤;落实秋粮面积4443.1万亩,增47.5万亩,其中水稻3288.7万亩,增12万亩,全年粮食面积有望完成8100万亩目标任务。蔬菜水产产量稳中有升,上半年蔬菜播种面积1140.4万亩,产量2848.4万吨,同比分别增1.1%和0.8%;水产品总产量217.7万吨,同比增加2.3%。生猪产能加快恢复,截止7月末,生猪存栏989.1万头,已完成1044万头存栏考核目标任务的94.7%。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农业产业基础,大力实施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工程,着力打造休闲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等8个产值超千亿元的优势特色产业,配套制定8个产业发展规划和10个专项行动计划。xxxx年,全省有10亿元以上县域优势特色产业160个,新增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9个,总数达144个;有44个乡村特色产品和11个能工巧匠入选全国目录。启动开展“苏韵乡情”休闲旅游农业系列活动,重点推介发布100个主题创意农园、100条精品线路和100道乡土美食地标菜。全省共培育建设330个省级休闲旅游农业精品村,300个省级主题创意农园;累计创建20个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38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79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企业(园区)。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量达1亿人次,综合收入超300亿元,其中二季度综合收入是一季度的3倍,同比增31%。大力推行信息进村入户,开展智能农业建设、农村电子商务提升等行动,“苏农云”平台加快建设,大数据应用展示与指挥中心基本建成。新建省级农业电商示范基地100个,形成了“沙集模式”“沭阳模式”等一批农村电商集聚区。今年1-6月全省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390亿元,同比增25.8%。

  (三)农产品加工业稳步推进。

  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制定出台全省实施意见,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稳步发展。截至xxxx年底,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983家,主营收入达到992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主食加工企业达到220家,有17家企业入选全国主食加工示范企业。积极探索中央厨房产销模式,有9个主食加工企业入选全国中央厨房模式案例。百斯特食品打造第五代中央厨房,伽力森“智慧餐车”开创主食加工新零售模式。农产品加工产业聚集功能不断提升,54家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中,超百亿园区3家,50亿-100亿园区15家;入驻企业近160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40家、省级228家、上市企业37家,实际投资额超过923亿元,入驻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2556亿元,对接合作社数量超过6500多家,带动535万户农户增收总额144亿元。

  (四)农产品质量和品牌不断提升。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创建,累计创成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13家、安全市1家、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21家。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力度,去年开展例行抽检样品17180个,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达99.6%。省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上线启用,全省有9321家生产经营主体纳入省级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溯源产品1.5万个,累计出具追溯标签409.8万张次。加强农业品牌建设,12个区域公用品牌入围中国农业品牌目录。组织开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大赛,推出了高邮鸭蛋等江苏省“十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积极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及农产品地理标志,“两品一标”总量规模快速增长,截至去年底,全省已有绿色食品企业1522家,产品3319个;有机农产品企业76家,产品124个;农产品地理标志98个。

  (五)产业主体日益壮大。

  目前,全省经认定的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近600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77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二。xxxx年,全省823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交易)额超过7000亿元,超百亿企业有12家。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全省工商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8.5万家,其中国家示范社476家,省级示范社1244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达1891家,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超过8380家。促进产业化联合体发展,龙头企业牵头成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累计达到500个,其中省级示范联合体200个,带动3000多个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抱团发展,形成了多元主体合作的生产机制和多类资源要素的优配机制,达到了利益共享、资源共用和品牌共建的目的。

  (六)技术装备逐步增强。

  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xxxx年全省新建350万亩高标准农田、41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和4.12万亩生态型高标准农田,旱涝保收农田占耕地面积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超额完成计划建设任务,受到国务院表彰激励,获奖励资金2亿元。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xxxx年度支持现代农机装备与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县超过20个,实现项目对66个粮食主产区全覆盖,新确立7个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县市,全省农机化水平达86%。推进稻麦优质丰产绿色增效、稻田高效综合种养、果树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智慧农业等领域的技术集成创新,累计示范应用1500万亩次以上。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组建22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开发“农技耘”APP为农服务平台。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培育5万科技示范主体。加强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建设,累计建成463家,初步实现了全省涉农县(市、区)全覆盖。

  (七)创新融合动能增强。

  积极承办全国“双新双创”博览会和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大赛,组织举办全省农村“创业创新”大赛,累计成功创建7个全国农村“双创”典型县、87个全国农村“双创”园区和9个全国农村“双创”孵化实训基地,从事农村“双创”人员超过40万人,涌现大批农村“双创”主体,10人入选全国农村“双创”优秀带头人典型案例。加快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载体建设,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建设,目前已有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5家,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40家。依托10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4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打造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集聚创新和融合发展的有效载体。全省已有43个乡镇进入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培育了一批主导产业突出、优势特色明显、规模集中连片、模式绿色生态的产业融合发展样板。实施中央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项目,试点县(市、区)达到26个,探索形成了产业链延伸型、农业多功能拓展型等多种农村产业融合模式。组织实施“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行动,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地向乡村流动,构建新型城乡工农关系。

  (八)政策支持不断加大。

  围绕破解产业发展“用地”瓶颈,省农业农村厅、省自然资源厅印发《关于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促进全省乡村产业振兴的通知》,明确市县每年单列不低于5%的建设用地专项用于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并允许实行“点状供地”。在乡村产业振兴意见中,提出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可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用于保障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用地。出台引导社会资本更多更快更好参与乡村振兴的意见,聚焦了农民干不了,但又急需投资建设的8个重点领域,对农业企业挂牌上市给予奖励,多渠道推动产业主体对接资本市场,目前已有607家农业企业在江苏股权交易中心“农业板”挂牌。加大项目融资推介,省农业农村厅与国家开发银行江苏省分行、农业发展银行江苏省分行等7大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落实7000亿融资授信,支持重大项目贷款150多亿元。设立100亿元省级乡村振兴基金,支持重大项目建设。此外,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扶持,两年来共争取国家级产业强镇创建、绿色循环特色农业、特色产业集群等各类项目资金4.33亿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照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我省乡村产业振兴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有面上共性的,也有集中在少数地区的某些产业领域。有的正在逐步得到解决,有的'仍需要从深层次研究分析、提出系统解决方案,乡村产业振兴基础有待进一步夯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营主体多而不强。

  我省产业经营主体众多,但存在“多而不强”的问题。农业龙头企业规模总体偏小,全省农业龙头企业销售(交易)额超百亿的比例较低,80%是市场流通类企业。企业科研实力相对薄弱,生产加工类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的科研投入仅占营业收入的1.05%,使用的生产设备平均比国外发达国家同行业落后5-10年。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实力还不强、服务功能偏弱、抵御市场和抗风险等能力脆弱,不少家庭农场主缺乏必要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有效的市场分析能力,生产经营管理粗放,产品特色不明显,较难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二)产业层次还偏低。

  一是产业结构布局还不合理。农业产业区域特色不够鲜明,新兴产业培育较为滞后;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比例不高,农产品深加工不少远离镇村,对当地产业发展和劳动力就业带动不够。二是产业链仍然较短。一产向后延伸不充分,多以供应原材料为主;二产连接两头不紧密,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高;乡村休闲旅游农业等新型业态还处于成长阶段,多产业、多业态的跨界深度融合难以形成。三是叫得响的品牌还不多。有的企业品牌虽然做得很大,但做得不响,知名的“苏”字号农产品品牌不多,与江苏农业大省、经济强省的地位不相适应。

  (三)产业融合与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够完善。

  一是产业融合程度还较低。全省农产品加工初步形成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的格局,但融合的深度还不够,全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紧密度不高,生产、加工、分等分级、冷链物流等领域由多个主体承担,主体之间分工协作不够、优势互补不强,共同推进农村产业深度融合的机制尚未形成。二是利益联结还不够紧密。多数企业与农户之间是简单的产品买卖关系,没有通过订单生产、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等方式与农民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民较难共享全产业链的增值收益,不同经营主体和利益主体之间还没有完全做到互惠共赢、风险共担。

  (四)要素保障还有待加强。

  一是在用地上。扶持乡村产业发展的用地政策在少数地方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需要地方上出台具体可操作性的实施办法。二是在人才上。尽管出台了一系列鼓励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的优惠政策,但受制于各种因素,乡村产业发展缺乏有足够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领头人,缺少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带头人,大量的创业型、技术型人才很难扎根农村发展乡村产业。三是在金融上。不少财政和金融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的项目缺乏针对性、精准性和实效性,同时各地也缺乏对接金融支持的包装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产业的发展势头。

  三、下一步思路和打算

  根据中央要求,从20xx年开始,“三农”工作将全面转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把产业振兴作为重要基础。围绕“产业结构优、质量效益高、经营主体强、技术装备精、路径模式新”的发展思路,以重大项目为抓手,突出重点产业、重要主体、重要载体,进一步调优产业结构、调高质量效益、调强经营主体、调精技术装备、调新路径模式,加快构建乡村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乡村产业集群化特色化发展,加快培育乡村产业主体载体,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紧密利益链,推进农业融合、三产融合、城乡融合,为加快美丽江苏建设、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一)突出抓好稳产保供。

  全力确保粮食丰产丰收和生猪产能恢复。进一步压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下的市县长分级负责制,坚持抓早抓紧抓实,加强督导和调度,确保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装备支撑,推进科技兴农,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全力夺取全年粮食生产丰产丰收。更大力度推动生猪恢复生产,加强调度跟进,继续组织开展常态化督导调研,加快落实规模猪场扩能增量综合奖励、引进种猪奖补、贷款贴息等政策,在发展大型集约化养殖的同时,积极推广“公司+家庭农场”等新型合作经营,支持生猪养殖企业布局全产业链建设。进一步抓好非洲猪瘟防控,强化网格化管理,严格打击违法违规调运生猪行为,确保完成全年生猪生产目标任务。

  (二)突出抓好提质增效。

  着力提升优势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围绕产业兴旺目标要求,协调推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工程,合力推动优质稻麦、绿色蔬菜、特色水产、规模畜禽、现代种业、林木种苗和林下经济、休闲观光农业和农业电子商务等8个产值千亿元级产业培育发展进程。进一步抓好粮食提质增效,推进“粮食+”,扩大优良食味稻米和稻虾共作面积,拓展稻田功能,提升综合效益。实施县域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工程,推动每个县(市、区)因地制宜确定特色产业主攻重点,科学制定发展规划,集聚多元市场主体、现代科技、高端人才、资本投入等各种要素,壮大一批规模集中连片、竞争优势明显、抗风险能力较强的县域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依托各地农业资源禀赋,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镇,挖掘梳理一批乡村传统工坊、乡村手工业、乡村文化、乡村能工巧匠等,建立乡土气息浓郁、市场影响力强的地方乡土特色产业名录。

  (三)突出抓好融合发展。

  大力发展生产加工流通和乡村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建设冷链、分级包装等初加工设施,推动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支持县域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一批农产品专业村镇和加工强县,尽可能把产业链留在县域,让农民更多分享加工增值收益。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农业,建设一批省级主题创意农园和省市级休闲旅游农业精品点,持续组织开展“苏韵乡情”乡村休闲旅游农业系列推介活动,推动各市举办形式多样的专场推介,带动城乡消费扩容。在全省选择10个农业县(市、区)开展“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建设,推动县域农产品产得优、卖得出、卖得好。

  (四)突出抓好重大项目。

  聚力做强产业经营主体和集聚载体平台。实施“1111”工程,瞄准10个重点建设工程领域,建设1000个以上重大项目,推动1万个以上企业联村带农,带动1万亿元以上资本进入农业农村,加快补上“三农”领域突出短板。实施行业领军型企业培育行动,推动龙头企业群体做大做强。鼓励农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联结紧密、资源共享、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的产业化联合体,带动农民持续增收。强化资源配置,推进产业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经济效益显著、产业集聚发展高效、与农民利益联结紧密的省级三产融合先导区建设。加快组建园区联盟,出台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意见,推动全省园区建设再上新水平。实施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提升工程,强化政策奖补,重点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一批五十亿级和百亿级的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

  (五)突出抓好综合保障。

  合力破解产业发展瓶颈和要素制约。围绕乡村产业发展的短板弱项和安全隐患,进一步强化政策创设、制度管理和服务引导,推动现有各项扶持政策落细落地、用足用好。进一步细化农村三产融合建设用地操作细则,促使政策尽快见到实效。制定和完善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的创业扶持政策,引导各类人才到乡村创业兴业。支持科技人员以科技成果入股农业企业,落实科研人员校企、院企共建双聘机制。建设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推进产教、产才融合,落实职业学校扩大农村招生,建立涉农职院校与企业之间订单培训机制。充分发挥省农担公司作用,推动完善“鑫农贷”金融支持政策,扩大主体获贷率,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筑牢安全防线,排查安全隐患,指导有关部门切实抓好农业龙头企业、休闲旅游农业景点的安全管理,确保安全营运。加强调查研究,及时了解乡村产业发展的新热点、新问题和新需求,总结宣传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典型案例,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乡村振兴试点方案4

  为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根据省、市、县相关文件要求,结合xx社区实际,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xx社区基本情况。

  xx镇xx社区位于xx县城南部,幅员面积12.86平方公里,2017年脱贫摘帽。20xx年5月行政区划、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将原xx、五庙两村合并成立xx社区,农业合作社由15个合并为9个。社区人口现有778户2736人,贫困户149户569人。其中:易地搬迁77户236人,监测户1户4人,低保户95户297人。

  二、工作目标。

  认真贯彻党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精确定向帮扶,在解决好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的基础上,巩固已脱贫的贫困户增收,稳定xx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并紧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逐步把xx社区建设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生态良性循环、环境优美整洁、群众健康富裕、社会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社区。

  三、工作内容:

  (一)、加强政策宣传。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采取入户宣传和集中学习等方式,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县委政府决策部署、惠民政策、乡村振兴战略意义、安全生产、疫情防控、电信反诈、森林防灭火等内容。提高群众对政策的知晓度、辨识度和透明度。

  (二)、科学制定帮扶规划。

  在广泛征求村委和村民的意见和建议下,结合xx社区组织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发展、资源优势等现状,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帮扶内容,明确目标和措施,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三)、抓好村委班子建设。

  1、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帮助村两委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村两委议事、办事流程,强化党务、政务、账务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2、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突出抓好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制定学习计划,坚持“三会一课”,引导班子成员认真学习党章、党纪和法律法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加强政策法规、业务技能、矛盾调解等知识学习和交流,提高政策把控、业务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思想观念转变。帮助干部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克服等、靠、要思想。引导党员干部办实事、办好事,增强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发展致富的能力。

  (四)、巩固提升产业发展。

  1、巩固抓好种植业。社区目前回引业主7人,发展花椒1070亩、水果210亩、羊肚菌6亩。协助村委按照巩固提升现有产业,适度发展优势产业的要求,积极引导种植产业业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强化花椒、水果、羊肚菌日常管护,不断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提高花椒、水果、羊肚菌的产量。同时,和相关部门协调,积极争取项目支持,确保花椒、水果产业提质增效。

  2、巩固抓好养殖业。根据xx社区实际,在水源较好的地方,持续发展稻鱼共生产业。引导村民因地制宜,进行稻鱼工程改造,加高加固田埂,开挖鱼沟、鱼凼,根据田块面积适量投放鱼苗。利用稻鱼互利共生的特点,达到稻鱼双丰收的效果。

  3、全力抓好粮食生产。按照镇政府下达的目标,协助村委加大粮食安全宣传力度,鼓励村民应种尽种,努力扩大稻谷、油菜、小麦、蔬菜的播种面积。通过采取免费发放种子、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等方式,提高群众种植粮食和蔬菜的.积极性。

  4培育壮大集体经济。协助村委抓好村集体经营的花椒园,加大日常管护力度,争取相关部门肥料支持,确保花椒早日投产。

  (五)、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协助村两委按照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求,围绕“一超六有”标准,逐户走访调查贫困户、监测户的生产生活状况,核实政策兑现情况。认真排查群众在生产生活上的困难,找出脱贫短板,针对问题及时整改到位。指导帮扶人核对贫困户信息资料,核算经济收入,制定并落实帮扶措施,防止贫困户返贫。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鼓励贫困户发展农业生产和、畜禽养殖等小微经济,持续增加家庭收入,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六)、强化乡村有效治理。

  1、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重点针对河湖、道路两侧环境卫生进行整治。协助村委大力宣传“讲文明、讲卫生、树新风”的理念,引导群众常态化搞好房前屋后环境卫生。规范垃圾收集处理、规范污水处理、规范卫生改厕,督促村委加强村容村貌治理,管好用好公益性岗位,切实抓好村内环境卫生治理。

  2、加强公共服务。协助村委抓好机动车辆、摩托车、电动车文明劝导,加强安全知识培训,进一步提高驾驶人员的安全意识。充分发挥村文化活动室的作用,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文化、体育、健身活动,提高文化修养和身体素质。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驻村工作队要充分认识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把驻村帮扶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

  (二)、强化责任担当。认真落实帮扶工作责任,沉下心来扎根基层。坚持吃住在村,工作在村,团结村委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狠抓任务落实。紧紧围绕对照省、国家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工作要求,杜绝任何形式主义和畏难情绪,扎实开展工作,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乡村振兴试点方案5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已经成为我们经济社会的突出矛盾,特别是我县产业大而不强、产品多而不优、一二三产业融合不深,农业小散弱和农民增收难的问题突出。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加快推进我县“两乡五区”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总体要求

  学习中央一号文件关于《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中央和省委关于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为统领,以“改革抢先机,发展站前列,各项工作创一流”为总要求,支持市委、市政府的“五小企业”创新创业计划(“群星灿烂”育苗计划),充分发挥中小微企业在促进农民创新创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进小手工、小作坊、小制造、小加工、小食品等小微企业从家庭院落走进创业基地健康成长。

  二、目标任务

  (一)根据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包抓“五个十”重点工程工作机制,我局包联的陈村小微企业“双创基地”目前正在建设当中,争取xxxx年5月1日投入使用,xxxx年年底通过市级认定,xxxx年通过省级认定。

  (二)以“五小企业”创新创业计划(“群星灿烂”育苗计划)为抓手,重点打造以绿色小食品企业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区。

  三、发展措施

  (一)“双创基地”建设努力推进,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1、20xx年主要发展措施:陈村中小微企业“双创基地”总体规划面积1136亩,采用“前店+后厂”的发展模式。一期规划300余亩;二期规划800余亩。现已完成义乌众莱日用品有限公司和瑞来石艺厂房、加工车间的建设并已投入使用,目前“双创基地”的6个标准化厂房已顺利封顶,工人开始做窗户、包边,周边道路也正在铺设当中,争取今年“五一”前后投入使用,xxxx年年底通过市级认定的“双创基地”。

  陈村小微企业双创基地通过招商引资与浙江商户的四家企业、江苏晨航一户签订入驻协议。目前众莱日用品、瑞来石艺已入驻双创基地,通过对全县符合条件有可能入驻的20余家企业对接、洽谈、协商,目前6家企业已达成入驻意向(红星彩印、九公鞋业、叶绿钙茶、华联广泰、天洋木门、蓝辉印务)。针对技术人员短缺和企业“用工荒”问题,我们利用近30天时间在绛县、闻喜、翼城、曲沃四个县城、主要乡镇、村张贴公告和电视台循环播放广告;在绛县朋友圈、运城掌上生活、山西蒲剧、运城吃货四个平台发布广告;在绛县电影院广场现场招聘等方式,为23家企业储备用工和技术人才。

  2、“十三五”期间陈村小微企业双创基地其余的5个厂房和集展厅、会议室、培训中心、接待室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大楼及水、电、气、网络等工程努力推进,争取xxxx年年底通过省级认定的“双创基地”。

  (二)培育孵化更多“五小企业”,鼓励大批农民创业。

  1、大力发展绿色小食品企业。我县的食品加工企业以山楂、樱桃为主,通过“双创”活动和“互联网+”模式,全力打造绿色小食品加工特色品牌,通过特色品牌辐带动,强化产业集中度,使之形成产业集群,并通过产业集群上下游链条拉动,形成专业化协作配套企业,提高整体竞争力,以山西新鑫食品有限公司、绛县佳维蜜饯厂、山西福客多食品有限公司、山西金绛食品有限公司、绛县益弘食品有限公司以及山西康园泰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为基础,打造我县以绿色小食品为主的农产品加工区。xxxx年争取孵化绿色小食品36户,到“十三五”末,绛县小食品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发展绿色小食品加工企业80户,把我县食品资源优势和历史名品特色优势,转化为经济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

  2、大力发展传统小工艺企业。我县传统小工艺术品以石雕、木雕、根雕、剪纸、核桃加工等传统制作产业群体,以山西瑞来工艺品有限公司、山西承岳工艺品有限公司、山西晋雕红晋式家具有限公司以及绛县九公按摩鞋厂等企业为基础,打造传统小工艺企业基地。通过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基础,形成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实体主力军,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大放异彩。

  3、大力发展精细小制造企业。围绕产业链配套要求,发展工匠精神,立足我县精细小制造潜在优势,优化要素配置,全力打造专业化生产基地。xxxx年我们要学习借鉴义乌小五金的发展模式,到“十三五”末,使我县具有地方特色的精细小制作闯出品牌、占领市场。

  4、大力发展名优小作坊企业。我县家庭式小作坊具有历史文化积淀优势,目前,企业星罗棋布、遍布城乡,产品种类齐全、工艺考究、制作精细,如我县的乳白羊汤、小车牛肉、石磨面粉、郝庄粉条、王平面皮以及乔寺饼子等。我们要对这些新型家庭式小作坊企业加强管理和服务,通过规范市场行为,改善生产环境,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增加农民收入。xxxx年争取发展名优小作坊40户,到“十三五”末发展500户左右,让新型名优小作坊成为振兴乡村战略一道“亮丽”的风景。

  5、大力发展新兴小电商为主的服务型企业。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电子商务在市场登台亮相悄然兴起,通过电子商务与传统农业领域有效结合,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在提高农村生产、经营管理水平,解决存量农产品销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要鼓励农民抢抓机遇,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互联网+产业。xxxx年争取发展新兴小电商48户,到“十三五”末,发展新兴小电商为主的服务型企业200户,使这一新兴产业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新“亮点”。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紧紧围绕促进产业发展,引导和推动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旺盛活力。

乡村振兴试点方案6

  为进一步弘扬脱贫攻坚精神,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各项工作有效衔接,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根据市六扶办[20xx]1号文件和区会议精神,结合工作实际,特制定20xx年度帮扶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决策部署,围绕“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分批分类加强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和新的致贫,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基本要求

  (一)加强驻村工作队伍管理,协助村两委制定好村年度帮扶工作方案,并按计划抓好各项帮扶工作落实。进一步摸清村现实情况和群众需求清单,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优势,做好村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规划。

  (二)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改善民生。以安居、乐业、保障有力为重点,解决当前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困难问题,保障好脱贫人口基本生活需要,提高脱贫人口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三)创新工作思路,实施精准帮扶。逐户分析原因,完善“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帮扶举措,实行动态帮扶机制,及时进行有针对性帮扶,坚持开发式帮扶,帮助其发展产业和参与就业,对于一些特殊人群,要加强跟踪监测,及时制定帮扶措施清单,利用现有政策加以帮扶。

  (四)落实工作责任,完善帮扶工作机制,落实财政专项帮扶资金管理和金融服务机制,协调社会力量参与帮扶,创新帮扶服务体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三、工作重点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

  (一)摘帽不摘责任,扛实责任担当。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作为重要任务,传导压力,压实责任。驻村工作队要切实履行驻村责任,立足岗位职责,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开展。

  (二)摘帽不摘政策,产业发展不停步。对村集体和已脱贫户的帮扶工作,根据上级指示精神,要继续按照现有政策措施抓好落实,确保政策平稳有序过度,过渡期内,应扶上马送一程,争取帮扶政策措施和到户产业项目,金融扶贫、教育、医疗等政策,落实好特殊群体兜底保障政策,防止出现“断崖”效应。

  (三)摘帽不摘帮扶。要落实好“双包”责任和帮扶项目,协调各类资源帮助村里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帮扶力量不能减,督促所有参与帮扶的干部要不定时通过电话、微信、上门走访等方式加强与帮扶对象沟通联络,及时掌握有关情况,对帮扶对象的'合理诉求,帮扶干部要及时跟进帮助解决。工作队要一如继往开展好驻村帮扶工作,协助村两委做好产业项目谋划,帮助村集体发展特色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引导已脱贫群众发展符合市场需求和有自身资源条件的产业,动员已脱贫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村两委要严格落实到村项目实施情况,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总结,完善脱贫攻坚档案资料整理归档,并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

  (四)摘帽不摘监管,强化监督不松劲。要常态化评估已脱贫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实现情况,及时受理群众诉求,切实加以解决,实行动态清零。密切关注扶贫领域重点、难点问题,注重关口前移,强化排查预警,及时合理处置。

  四、方法措施

  (一)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保持主要帮扶政策稳定性。特别是脱贫之后,防止帮扶松劲懈怠,防止政策急刹车,防止一撤了之,防止贫困反弹。现有帮扶政策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该调整的调整,确保政策连续性。兜底救助类政策要继续保持稳定。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并根据脱贫人口实际困难给予适度倾斜。优化产业就业等发展类政策。

  (二)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开展定期检查、动态管理,重点监测其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合理确定监测标准。建立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分层分类及时纳入帮扶政策范围,实行动态清零。坚持预防性措施和事后帮扶相结合,精准分析返贫致贫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三)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落实责任,健全工作责任制,确保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脱贫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有效防范因病返贫致贫风险,落实参保政策,做好脱贫人口参保工作,建立脱贫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保障基本住房安全,维护好供水工程安全,不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四)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分类摸清扶贫项目资产底数,光伏等公益性资产要落实管护主体,明确管护责任,确保继续发挥作用。经营性资产要明晰产权关系,防止资产流失和被侵占,资产收益重点用于项目运行管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公益事业等。确权到农户或其他经营主体的扶贫资产,依法维护其财产权利,由其自主管理和运营。

  五、组织保障

  (一)成立衔接工作领导小组,局党组书记、帮扶村书记和第一书记一起抓,分管同志具体抓紧,班子成员合力抓的工作局面,要抓住重点,抓出成效。

  (二)抓好村党建工作,以党建引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较衔接。积极发挥“三个作用”,促进乡村振兴,(即村支部引领作用、支部书记和驻村“第一书记”带动作用、党员干部带头示范作用)。将抓党建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结合。围绕“抓好党建促振兴,抓好支部带队伍”,培养有工作能力、发展能力、致富能力的“能人”充实两委队伍。

  (三)完善帮扶工作机制,落实“双包”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制度,健全干部驻村工作机制和帮扶措施,确保村有工作方案,户有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

  (四)加强工作队管理,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长确实履行好职责,确保驻村帮扶工作有序开展。

乡村振兴试点方案7

  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确保村贫困群众彻底摆脱贫困,不再致贫返贫,镇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根据上级相关文件,并结合村内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按照中央、省、州、县关于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探索建立和完善脱贫长效机制。积极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不断增强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工作目标

  在保证村贫困人口30户42人,不在返贫、致贫的前提下,增强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维护稳定的基础扎实牢固,勤劳致富的氛围进一步形成,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民生状况,进而形成推进保障改善民生的强大合力。

  三、工作措施

  1、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利用十一届村委换届有力契机,配齐配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学习型、创新性、发展性、服务型党组织为引领,把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主要工作内容,进一步提高村干部执行扶贫政策、带头发展的`素质能力及为人民服务本领,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成果。

  2、建立脱贫长效机制。完善土地流转等制度,盘活农户资产,增加脱贫户资产性收益。推进农险扶贫,引导和支持脱贫群众发展生产。建立贫困人口动态监测机制,完善健康档案,加强疾病预防,防止因病返贫。

  3、做好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依据中央和省、州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把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帮扶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建促美丽乡村工作。全力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四不摘”机制,推动脱贫攻坚巩固提升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4、推进结对帮扶工作。采取多种形式,结合帮扶队伍,通过走访慰问、谈心谈话、就业指导、产业指导等方式,切实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认真提升包保户的意愿诉求,及时了解掌握扶贫户生产生活状况及对党和政府的意见建议。

  5、多种渠道促就业。全面落实就业创业扶贫政策,拓展多元就业体系。依靠本村优势,继续发展黑木耳种植产业,就地就近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积极扩大就地就近就业渠道,带动本村经济发展,做到扶贫公益性岗位、生态护林员只增不减,确保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稳定就业。着力解决脱贫户长效产业基础不稳固、不稳定、不持续问题。

  6、持续推进包保帮扶。继续保持结对帮扶脱贫户全覆盖,长期保持不变。帮扶责任人根据建档立卡户的实际情况,按照“因户施策、政策到户、分类指导、配套服务”的原则和“一户一册、一户一法”的思路,“量身定制”年度帮扶计划措施,帮思想、帮门路、帮资金、帮技术,在帮扶实效上下功夫。

乡村振兴试点方案8

  为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部署,现结合我单位工作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就业帮扶方面

  1、稳定脱贫人口务工就业,助力脱贫人口增收。

  进一步加强就业帮扶、职业介绍、技能培训、劳务对接,落实各类稳岗就业政策,确保脱贫劳动力、重点监测对象务工就业人数不低于3.7万人。充分发挥长三角地区招商分局和创业者协会等作用,为外出务工相对集中地区人员提供就业援助,劳动力维权等服务,进一步完善“联胜”“震威”农民工创业园建设,让更多农民工就近就业。推进“帮扶车间+居家生产”“企业订单+居家生产”等就业模式,让更多贫困劳动力居家就业,确保全区脱贫人口务工就业总数稳定,不出现断崖式下滑。

  2、加强就业帮扶车间监管,助力更多脱贫人口就地就近就业。

  目前我区经人社、扶贫部门联合认定的就业帮扶车间30家,均正常运营。20xx年进一步加强对就业帮扶车间的服务、监督、管理,以就业帮扶车间为抓手,带动地方经济、区域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为无法外出就业的农民工特别是脱贫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家门口就业岗位,助力无法外出的农民工特别是脱贫人口稳定增收,确保就业帮扶车间运营正常,带贫率不低于10%。

  3、加强乡村公益岗位开发与管理,充分发挥乡村公益岗位就业兜底作用。

  进一步加强乡村公益岗位开发与管理,确保乡村公益岗位安置脱贫人数总体稳定,对有就业意愿、就业能力、无业可就的.脱贫人口进行托底安置,积极面向弱劳力、半劳力以及无法外出的脱贫人口开发乡村公益性、辅助性就业岗位,力争全年乡村公益岗位开发不少于20xx个,充分发挥乡村公益岗位就业兜底作用。

  二、技能培训方面

  1、持续优化农村创业创新环境,加快培育农村创业创新人才。

  围绕农业生产全产业链加大招商引智力度,鼓励引导各地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建设家乡、投资家乡、回报家乡。加强金融支持乡村创业力度,稳妥引导金融机构开发农村创业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强对创新创业人员在企业管理和生产等方面的培训。20xx年,计划培育乡村创客20名、创业创新带头人170名以上。深入实施乡村企业家人才队伍建设“百千万”工程,全区重点培育340名左右乡村企业家人才。

  2、支持职业院校培养基层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继续支持脱贫户“两后生”接受免费就业技能培训,并按规定给予相应资助。鼓励农村转移劳动者、退役军人、退役运动员、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工、留守妇女和就业困难人员等接受免费职业培训。20xx年,计划开展免费培训1500人次。

  三、乡村人才振兴方面

  出台我区乡村振兴人才支持政策文件。组织开展乡村工匠培育工程,打造农民工劳务输出品牌,积极支持乡村人才就业创业,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吸引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加强乡村振兴专职队伍建设,配合组织部门开展村级乡村振兴专干招聘工作,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四、社保帮扶方面

  1、开展社保宣传扩面工作。

  积极加强与财政、扶贫办等部门沟通联系。依照省级统筹“降费率”的最新标准,及时调整全区参保基数。开展全区范围的宣传扩面工作,通过印发张贴公告、政府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移动短信提示等方式,鼓励全区各类群体积极参保,以社会保障帮扶困难群体。

  2、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帮扶政策。

  根据区委文件精神,继续落实对低保户、重度残疾(二级及以上)等特殊群体代缴城乡居保保费,符合条件未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作为参保扩面对象,做到应保尽保,应代尽代。加强与区乡村振兴等部门协同,持续推进农村低收入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五、“双包”工作

  1、进一步深化定点帮扶。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的要求,重点帮助帮扶村发展特色产业项目,干部走访重点监测户每月至少一次、脱贫户每两个月至少一次,加强对选派干部的管理和关怀,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文件要求,不断提升选派干部履职能力,帮助解决问题和困难,解决驻村工作后顾之忧。

  2、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规模。

  将以产业化扶贫为突破口,发展企业带动农户模式,在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的同时,整村推进,形成规模。努力提高贫困劳动力就业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找准发展方向,激发内在动力,与村“两委”共同研究探索,提升村集体经济途径。

  3、完善兜底保障措施。

  将加大政策扶持,采取项目扶持、干部帮扶、党员联帮、集中供养等形式实施帮扶,通过光伏收益分配、健康扶贫、社会扶贫、危房改造、社保兜底等措施,带动发展,共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乡村振兴试点方案9

  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鹤壁市司法局按照自身职能,认真贯彻上级精神和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加大对淇县庙口镇葛箭村的法治帮扶力度,经局党组讨论研究,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司法行政工作在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职能作用,聚焦法律扶贫,聚力创新服务,聚神乡村振兴,积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平安乡村建设,保障群众享有均等公共法律服务,为乡村振兴的蓬勃发展出力添彩。

  (二)基本原则

  一是法治帮扶实施对象精准。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紧紧围绕葛箭村不同层面的群众法律政策因素和服务需求,精心制定针对不同项目和具体对象的法律服务举措,有效发挥示范、辐射、带动效应,促进工作高效有序、稳妥扎实开展。

  二是法治帮扶策略精准。坚持因地、因人、因事制宜,以需求与服务精准对接为前提,推行精准识别、精准服务和精准帮扶,提供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公共法律服务,为葛箭村平安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三是法治帮扶运用资源精准。将助力乡村振兴纳入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整体规划,统筹整合运用系统内外各类资源力量,主动融入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帮扶工作格局,着力打造多元参与的整体协同机制。

  二、主要任务及措施

  紧密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以法治帮扶助力乡村振兴为目的,开展以供给精准化、服务个性化、项目化为主的法律帮扶助力乡村振兴,切实帮助已脱贫户落实政策待遇、维护合法权益、开展生活自救;帮助各类集体经济开发项目防范风险、顺利实施;帮助特殊人群去除思想包袱、融入回归社会;帮助乡村提升公共法律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到20xx年底,法律顾问配备率和法律服务需求全覆盖,司法局机关干部同葛箭村党员结对帮扶实现全覆盖,法律咨询、法律服务、法律宣传在乡村全覆盖,公共法律服务主要指标达到全市先进水平。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村民合法权益保护。组建法律服务队,对葛箭村村民开展走访调查,采集家庭收支、健康状况、入学务工、法律维权等家庭基本信息和帮扶需求,重点排摸追讨薪资、工伤事故、交通事故、医疗事故、伤害赔偿、赡养抚养、生产经营、债权债务、等方面的法律需求,按户建立人口基本信息台帐以及法律服务需求档案。全面梳理国家、省、市、区制定发布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制定法律帮扶工作手册和人口权益保障清单,调查了解政策享受和相关法律实际落实情况。积极提供个性化法律维权帮助。加强法律服务力量配置,配齐配强乡村法律顾问,推行“家庭法律顾问”制度,组织法律顾问和帮扶人员进村入户,依据他们法律服务需求,按照“一户一策”建档要求,以项目化方式,精心制定落实法律服务方案,分类建立基础工作台帐。对因发生重大事故遭受严重损害的,依法界定侵权责任,协助办理调解诉讼、申请救助基金,帮助获得补偿;对因病、因残致贫的,帮助获得医疗政策保障和临时救助,促进其病有所医、残有所养;对因遭受非法侵害致其合法权益严重受损的,通过法律手段为其维权、申请赔偿补偿;对因遭遇意外损害的,依法依规帮助办理财产保险理赔;对因债务或经营受损的`,依法提供法律救济,帮助其防范经营风险、避免和挽回损失;对于子女不履赡养(抚养)义务的,帮助追索赡养费、抚养费,落实赡养(抚养)责任。对梳理列出的法律帮扶重点对象,要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加强日常关注,做好跟踪帮扶,及时落实法律帮扶工作。加大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力度。要加大法律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指引等公共法律服务,组织司法所、村内法律顾问,联合第一书记和村两委干部,建立法律扶贫微信群,推送国家政策、解答法律问题、了解生活动态。突出加强精准法律服务,为从事农业生产、外出务工、创业经营等活动者主动提供法律建议和法律服务;对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等社会救助和保障政策,以及粮食补贴、农机补贴、生猪补贴、土地流转等直接利益政策落实不到位的,积极帮助协调落实;主动参与依法打击坑农、骗农、害农行为以及“三农”领域违法行为,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同时,进一步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将所有村民纳入法律援助对象库,开通法律援助直通车,免予经济困难状况审查进行法律援助,健全农民工讨薪等法律援助机制、依法依规减免律师服务、公证服务、司法鉴定等费用,帮助其运用法律方式维护合法权益。

  (二)特殊人群法治帮扶。组织开展特困家庭帮扶。在总结帮教帮扶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常态工作机制,对监狱服刑人员、社区服刑人员、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刑满释放人员、后续照管对象等五类特殊人群中困难家庭、子女失学辍学的,建立和监狱、戒毒所信息互通、结对帮扶机制,要拓展特困帮扶救助资金筹集渠道,对特殊人群特困家庭经常性组织开展上门走访、送温暖活动,及时帮助解决家庭生产生活困难,重点关注未成年子女入学和生活状况,主动联合教育、民政等政府部门和群团组织,开展未成年子女关爱行动,切实防范失学、辍学、流浪问题发生。做好特殊人群安置就业服务。要有针对性地做好社区服刑人员、刑释人员、解戒人员生活安置、就业推介等回归衔接工作,协调做好特殊人群中贫困人口甄别认定和建档立卡,帮助对接落实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和扶贫政策,促进其融入社会、正常生活。对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给予就业创业扶持,提供必需法律服务,帮助其生活走上正轨。

  (三)结对帮扶刚刚脱贫家庭,防止其返贫。按照“四个不摘”的要求,扶上马送一程,运用大走访形式,积极发动局机关人员、警察、律师、公证人员等工作人员,开展防止返贫公益志愿行动,面向村内容易返贫的残疾人、妇女儿童、孤寡老人、重病患者等,特别是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的人群开展帮扶和送温暖活动,以部门或党支部、党小组为单位,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行业以服务机构为单位,分别挂钩帮扶1-2个家庭,重点资助解决未成年子女入学困难;鼓励个人名义或多人自愿组队形式自行开展结对帮扶,搭建一定规模数量的固定帮扶对子,广泛开展防止返贫社会志愿行动。注重“造血”,而不是“输血”。在开展物质帮扶、精神关爱、心理咨询等公益性活动的同时,提供法律政策宣讲、家庭生活向导、入学子女教育等方面人性化服务,积极引导司法行政领域社会力量关注,提高帮扶实效。建立健全结对帮扶统计、报送制度,确保底数清、情况明、效果实。

  三、组织领导

  (一)统一认识,广泛发动。要以服务全区发展大局、助力葛箭村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政治站位,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作用,加强宣传发动,切实将全局所有人员的思想、行动统一起来,要增强主动性和紧迫性,以积极姿态和昂扬斗志投身法治帮扶助力乡村振兴中去,充分展现司法行政机关强烈的责任担当和优良的作风形象。

  (二)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要把法治帮扶助力乡村振兴作为20xx年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任务,精心制定工作方案和计划,落细分工,落实责任,落小措施,确保工作组织到位、推进扎实。要发动和整合各方资源力量向葛箭村倾斜,深入村居百姓提供法律服务;要对照工作要求,制定针对性、具体化的工作方案及措施,要健全组织体系,抽调业务骨干,成立工作专班,负责研究和推进法治帮扶助力乡村振兴工作。

  (三)培植典型,加强宣传。要以项目化为抓手,积极探索新思路新举措,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好举措好做法及时提炼、总结推广。要针对不同法律需求和法律服务特点,按照“一户一策、一类一案”,制作法律扶贫典型案例汇编,为推进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引。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全面、准确宣传司法行政机关法治帮扶助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工作举措以及实际成效,加强动态信息报送,及时生动报道各条线各部门的丰富实践和先进典型,讲好司法行政好故事,展示司法行政好形象。

  (四)科学评价,加强考核。要建立法治帮扶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数据统计、评价考核、督查通报等制度,对工作不力的及时通报,跟踪督促整改,严格考核问责。组织开展工作项目创新奖评比,将优秀项目列为单位综合考评和评先评优的重要方面容,对工作扎实、成效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有效激发系统上下为民谋利、干事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乡村振兴试点方案10

  “双包”工作涉及已出列贫困村镇村、镇村和镇村,共有44名干部包保贫困户97户335人、边缘户5户。

  一、总体目标

  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做好与乡村振兴振兴,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二、工作方案

  1、镇村工作方案。村级发展。加大村级道路硬化投入,打通村民组断头路,实现全村到户道路硬化全覆盖。开展水利设施建设,挖掘当家塘,扩大水源储备。改造供电台区、线路,解决电压低、供电难问题。户级发展。今年实现全村脱贫。保持帮扶力度,保障帮扶政策继续落实到户,验收帮扶成效,确保已脱贫户稳步发展,杜绝返贫现象发生。继续落实产业扶贫、小额信贷、光伏发电、危房改造、医疗保障、教育救助等帮扶措施,从各方面帮助贫困户、脱贫户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实现稳步脱贫、巩固成果目标。推动农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以大户带动的方式,对贫困户务工岗位、技能培训等方面优先考虑解决,以增加脱贫攻坚的社会参与度、知晓度,增加贫困户、脱贫户发展机会和途径。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核心指标,结合病毒疫情防控摸底,再排查因务工、入学、健康等影响的边缘户、重点户,精准施策,重点帮扶,确保小康路上不拉一人。

  2、镇村工作方案。高质量完成区脱贫攻坚有关工作安排:结合实际,落实贫困户教育、医疗、住房等“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政策,制定产业、就业等帮扶措施,切实做到因户施策、精准帮扶。做好集体经济青蛙养殖基地的扩建管护及黄桃种植基地的剪枝培苗工作,协调做好村集体与合作大户的投资收益分配事宜。继续协调争取扶贫项目资金提升完善村农田水利设施:今年拟在金塘、院墙等村民组兴修若干引水设施用于农田灌溉及青蛙养殖。持续推进旅游扶贫,不断完善金狮寨古战场靓化提升及仿生登山步道的铺设工作,挖掘旅游扶贫新的.经济增长点。

  3、做好与乡村振兴衔接相关工作。

  三、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由局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扶贫措施的落实和扶贫工作的督查调度,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的各项问题,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把脱贫攻坚作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抓好,全面完成年度“双包”工作目标任务。

  2、抓好日常管理。全局所有帮扶干部要按期入户开展帮扶,制定 “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帮扶台账,同时同时强化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3、强化督查调度。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局领导班子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各包保人员扶贫工作进展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建立台账并限期整改。

  4、严格考核问责。把帮扶工作作为干部提拔重用使用的重要依据。提高对扶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压实责任,对工作突出、扶贫成效好、群众公认度高的要给予表彰奖励;对扶贫工作落实不力、作风不实、弄虚作假、敷衍塞责的,要严肃问责,绝不姑息迁就。

【乡村振兴试点方案】相关文章:

乡村振兴试点方案10篇04-04

乡村振兴试点方案6篇04-04

乡村振兴试点方案(6篇)04-04

乡村治理体系试点方案03-13

乡村振兴规划方案05-31

乡村振兴帮扶方案04-05

乡村振兴帮扶方案10-28

乡村振兴建设方案03-14

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方案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