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为了让您不再为写报告头疼,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社会调查报告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社会调查报告 篇1
正确的汉子是中华儿女的象征。可现在却出现一些滥用繁体字、滥用词语、滥改词语滥用谐音字的商贩。
早上,我去买书时看到一个名叫“缘来饰你”的饰品店,其实想这样那样乱用词语的还有很多,例如:用玲珑“踢”透的宣传标语行容某球鞋;用“骑”乐融融的宣传标语形容某牌自行车;用“充气”斗牛的宣传标语形容某牌气枕。这不仅使“中华汉字”面目全非,还对教育下一代造成一定影响。
有个二年级小孩儿写了这样一段话:
早就听说收集邮票是一件骑(其)乐融融的事,听说街上有个邮票展览,我和妈妈信(兴)高采烈地去餐(参)加活动。街上车死(水)马聋(龙),人来人望(往)。
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样的片段竟然出现在某日报上,这种纵容是使得的让非正确汉子在小孩子脑海里变为正确汉字的主要原因。我还发现在一些高中的学生也在使用错别字,这些错别字也是儿时留下的伤痕。而这些写错别字的学生有的还丢弃学业去开办幼儿园,用那些儿时的“伤痕”去教育下一代,下下代。这样的话,汉字、词语将完全瘫痪,语文课程也将封闭。还有的人说先学英语,再学语文,因为英语很重要,我要劝你们一句:自己国家的语言都搞不明白,学习外语又有什么用呢?
一个国家的语言代表这个国家的根基;一个民族的语言表达这个国家的智慧。如果一个国家失去语言,那么这个国家将会垮掉;如果一个民族失去语言,那么这个民族将会消失。
让我们携起手来,保卫我们的语言吧!保卫我们即将失去的语言吧!否则国家将会垮掉,民族将会消失。
社会调查报告 篇2
本调查主要涉及民众生活压力感、社会安全感、社会支持感、社会信任感,分析主要的社会关系及社会冲突。
数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主持的全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社会心态部分,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全国28个省市130个区(市、县),260个乡(镇、街道),520个村(居委会)抽取7063个家庭户,然后在每个被抽中的居民户中按规则随机选取1人作为被访者,由调查员手持问卷对该被访者进行访问。调查时间为20xx年4~6月。本文主要涉及公众对社会状况的感受、主要的社会关系、社会矛盾和冲突。
(一) 生活压力感——遇到最多、感觉最大的生活压力来自经济方面
近年来,教育、医疗、住房负担过高是民众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调查显示城乡居民遇到最多的生活问题是“家庭收入低,日常生活困难”,其次是“医疗支出大,难以承受”,再次是“住房条件差,建/买不起房”,比例分别为51.3%、45.5%和45%;排在第四到第六位的生活问题分别是“人情支出大,难以承受”、“子女教育费用高,难以承受” 和“家人下岗失业或无稳定收入”,比例分别为34.8%、34%和30.1%; 排在第七到第九位的生活问题是“社会治安不好,常常担惊受怕”、“社会风气不好,担心被欺骗和家人学坏”和“赡养老人负担过重”,选择的比例分别为24.5%、23.3%和22.3%;选择比较少的问题是“家庭成员有矛盾,烦心得很”和“家人与邻居有矛盾,担心发生纠纷”,比例分别为9.8%和5%。
城乡居民对所遇到的压力评价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住房、医疗、下岗失业、教育、家庭收入低、赡养老人、人情支出、社会治安、社会风气、家庭矛盾和邻里矛盾,民众感到生活压力大的依然是经济压力,其次是社会压力,人际压力较小。
(二) 社会安全感——食品安全感最低
安全感是人们对于目前处境的一种主观判断,是一种面临风险大小的判断。调查发现,居民安全感最高的是个人信息、隐私安全,最低的是食品安全,其他各项由高到低分别是人身安全、劳动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医疗安全。
社会调查报告 篇3
《劳动合同法》自20xx年6月29日颁布、20xx年1月1日实施以来,我区高度重视《劳动合同法》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工作。一方面通过多方宣传、举办培训班、座谈会交流、大量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大力促进《劳动合同法》的学习、宣传和普及;另一方面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加快推进劳动合同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着力强化劳动合同管理,加强对用人单位劳动用工监控力度,及时妥善处理劳资纠纷,有力地促进了《劳动合同法》的贯彻实施,确保我区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劳动合同法》贯彻实施的基本情况:
(一)《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促进了劳动合同签订率的提高。
(二)《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促进了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期限向长期化方向发展。
《劳动合同法》强制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并鼓励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实际是从法律层面促使用人单位改变用工短期行为,考虑用工长期化。《劳动合同法》实施后,我区各类企业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期限从之前的一年期限为主转变为三至五年期限为主,符合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均依法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促使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建立的劳动关系更为稳固。
(三)《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促进了用人单位用工管理行为的不断规范。
《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要把规章制度作为劳动合同内容,要求劳动合同制度化、法律化,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从根本上促使用人单位规范内部管理行为和外部经营行为,从而有利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建立稳定的劳动关系。《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后,我区各类企业对规章制度、员工手册及时进行了清理修改,使日常管理符合《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工作时间、劳动报酬、社会保险等劳动用工主要方面得到了较好的遵守执行。企业用工逐步规范,劳动关系日渐稳定。
(四)《劳动合同法》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部分用人单位对劳动合同的认识存在片面性。
目前还存在部分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不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形。部分劳动密集小型企业对《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持观望态度,维持原有的用工方式,还未完全根据新法进行调整。还有部分规模较小、用工环境差,管理较差的企业对《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持消极态度,不遵守法律规定,严重违规用工。对于一些季节性增加用工和临时性用工,企业不愿签订劳动合同,员工也认为没有必要签订正规的劳动合同。
2、劳动者不愿签订劳动合同的现象依然存在。
《劳动合同法》对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做出了明确规定,但据我区企业反映,企业要求员工签订劳动合同,部分员工不愿签订劳动合同。这部分员工有的是因为误解签订劳动合同后限制其自由流动;有的是因为不愿缴交社会保险费;有的是误以为不签订劳动合同,一个月后一年内可以要求企业支付双倍工资。在劳动密集型尤其是加工企业这个问题更为突出,有些企业不愿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比例甚至达到50%以上。
3、部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意愿不强。
有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不愿参加社会保险,主要原因有:一是个别私营企业误导劳动者,使劳动者误认为参加社保会减少收入,造成劳动者参保意愿不强;二是当前社会保险制度还不够完善,未能在全国范围内甚至全省范围内自由转移和接续,一些企业外
来务工人员对社会保险认识不足,认为不能在当地连续参保至享受养老待遇的最低15年参保年限,回原籍后社保关系又不能顺利转移,不愿参保;三是一些外来务工人员现实中离职后选择退保,觉得退保手续麻烦,而单位缴交的社保统筹金不能退还也不能迁走,主观上排斥参保。
4、用人单位对《劳动合同法》个别条款的理解有异。
我区不少企业反映《劳动合同法》有些条款不容易理解,操作性不强。主要包括计件工人、季节性用工加班工资的计算和计发加班工资的基数确定、劳动合同范本条款过细不利于用人单位实际生产操作及管理、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程度界定、流动性较大的员工重返用人单位能否再次约定试用期、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适用不当可能导致企业用工僵化以及劳务派遣适用的岗位和具体操作程序等问题。
(五)完善《劳动合同法》配套法规政策的意见和建议。
《劳动合同法》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执法部门难以操作、用人单位难以理解掌握的问题,因此急需出台实施细则和办法,提供指导性意见。建议有关部门及时完善配套法规政策,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逐步解决社保转移接续问题。必须尽快健全社会保险制度,建议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劳动者社会保险关系转移衔接问题。
2、明确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具体操作办法。主要是细化条例,明确符合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而未签订,经济补偿应如何计算;对于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而不辞而别的,应赋予用人单位一定的用工约束权等。
3、进一步明确年休假、加班工资待遇。年休假计算是否按员工的累计工龄,或是在现企业的工作时间;对于主动要求加班的,是否允许,应如何计算加班工资等。
4、对于特殊性行业、季节性行业的用工进一步明确。对特殊行业,如建筑业、餐饮业、服务业等,研究制定有别于生产性行业,适应自身行业特点的规定;对于淡旺季周期生产、临时性增加用工情况,也制定适用的法律实施细则。
5、规范劳务派遣的具体内容。对于临时性用工,季节性用工,通过劳务派遣的形式应如何规范操作。研究制订关于劳务派遣公司的监管细则。
6、明确细化劳动者的责任。对于劳动者自身主观原因没能及时签订合同,劳动者主动要求延长工作时间的情形如何界定等,应制订明确细化的操作程序指导用人单位具体操作。
社会调查报告 篇4
一、调查目的: 这次社会调查主要目的是通过调查太原城乡统筹 情况、重大“民生工程”实施情况、农村增收脱贫情况等来了解国情、 市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并引导学生将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巩固专业知识,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同时了解近年来物价上涨对农 民生活有的影响。
二、调查时间:7 月10 号—8 月10 号
三、调查地点:阳坡村
四、调查对象:当地农户
五、调查方式:深入乡村随机询问、实地深入农户家里采访
调查过程: 7 月10 日同学们开会商讨了活动具体流程,工作思想。在会上 大家都积极踊跃,争相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对本次活动表现出了 足够的重视,为本次活动的进行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7 月11 日,本组7 名队员精神饱满地从学校出发,经过1 个小 时车程,来到了位于娄烦县独石河村,我们来到村委会办公室说实了 情况后便受到了村支书的大力支持。从今天开始,在之后的一个月期 间,我们实地深入田间和农户家里进行走访调查,与农户亲切摆谈和 问卷调查中我们基本上了解现目前物价上涨对农民的影响程度。印象 最深刻的是我们与一位年近 60 的爷爷的攀谈过程中被老人家积极的 心态所感动,受益匪浅。 8 月10 日,经过了一上午再次对该村实地走访调查后,我们中 午开展了对本次活动的总结会议,在具体分析之后,得出了物价上涨 对于农民生活影响的诸多结论。
服务当地,锻炼自身,投身社会,体 验生活,这些目的都已经达到,为本次社会实践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会后,大家都带着不舍和留恋,表示会继续参加类似的社会实践。
调查发现: 1.食品粮油价格上涨:就拿平时我们吃的馒头来说,原来是二毛, 然后是三毛,到最后的五毛,可看出现在各种吃食的价都在上涨。 2.日常用品价格上涨:跟以前相比,日常用品基本上都提价了。 一方面由于原料价格提升,另一方面,在产品运输途中的费用提高, 最终导致产品出售价格普遍都有了一定的涨幅。 3.能源产品价格上涨:在石油、天然气方面,三大石油集团老总 日前都表示,与国际价格相比,国内价格依然偏低,需要与国际接轨。
同时,国家还将继续提高石油资源开采的资源成本,国内油气价格将 可能继续上涨。能源价格的上涨,将直接影响居民的取暖、做饭,甚 至交通工具的选择(如今,大部分人选择电动车作为交通工具,而越 来越少的人骑摩托车,大概原因在于电尚未涨价,而油价却在飞涨 吧。) 调查结果: 理性的看近两年物价上涨,对原本生活困难的低收入居民家庭确 实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食品价格的波动给普通居民特别低收入家 庭的生活也带来了影响。 整体上看,当地居民的生活已基本实现小康,粮油价格上涨尚不 足以影响到居民整体生活。
但由于低收入家庭的消费结构仍停留在以 满足生存需要为主的温饱型模式,因此,粮油价格的上涨对低收入居 民的生活造成的影响较大。但可能是由于政府的相关政策帮助了他 们,他们现在并不为物价上涨而感到困惑。 通过各方面的调查分析,得出:物价上涨对百姓的影响主要体现 在粮油等日常用品上,具有明显的社会性,时代性。 但对于我们访问的这个地方,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还是比较可以 的,有好多家里面都还是有存款的,等着用来给孩子读书或者是给孩 子结婚用的。物价上涨对他们的影响并不高。 由于市场自身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弱点和缺陷而使得 物价上涨后,我国政府也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运用经济手段、法律 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了综合调控。如进一步加强对市场的监 测,及时调整市场供应;从技术资金上为农民提供支持,鼓励其发展 种养殖业,增加市场供给;做好生产与流通环节的工作,确保为鲜活 农产品提供绿色通道;另外,政府也要求物价、工商、农业部门加强 对市场的管理,严肃查处扰乱市场、哄抬物价等不法行为,以维护市 场的正常秩序,稳定物价。政府也加强了信息引导服务工作,及时合 理地提出工资增长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了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 位制度以及人工成本信息指导制度。
调查感受: 通过这次的调查活动,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亲 身了解到了当代农村的现状,深刻体会到了农民生活的不易,这也使 我更加地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幸福生活,另外对物质的需求也有了深刻 的反思,反思自己的追求哪些是肤浅毫无意义的。对于我们这些从小 就被娇生惯养的孩子来说,他们的生活并不算好乃至是比较贫困的, 但是他们不气馁,积极面对,保持乐观的心态,快乐地生活,让我们 这些一天到晚无病呻吟的大学生很是惭愧。 另外它让我们更加了解了当代农村的现状,部分农户在党和政府 的带领下一步步走向富裕,即使依然有部分农户家庭的生活现状不 好,不过我相信都会好起来。通过我们和农户的对话可知,他们在家 过得都还很是开心的,物价上涨了也给这些在家农耕的热心勤劳的人 们带来了商机,他们中有些人开始从事养殖业,还有的开始从事种植 业,虽然成本有点大,但政府也给出了相应的政策,给予了他们很多 扶持,这为他们提供了很多的创业机会,同时对于一些老人来说也能 让自己的晚年过得更加的充实与有趣。 虽然物价上涨增加了农民们的经济负担,但基本上没有过多影响 他们的衣食住行。我们采访的大多数人家里面都有了电视,冰箱等这 些高科技的数字化产品了,说明大家的生活水平总的是在提高的,有 些老人家都是随身携带手机的。
我们与之交谈的'时候他们都是带着微 笑的,有些老人家甚至还和我们开起了玩笑,更有的说得高兴的说起 了自己的辉煌的过去。 总的来说物价上涨并没有给人们带来太大的心理压力。其中一位 老大爷说得一句话我到今记忆忧心,“已经成这样子了,也没得啥子 得,日子照样过。”另外物价上涨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政府做出的一 系列的调整政策:比如提倡自主创业,各种社会福利的兴办等,都让 不少的农家从中得到了好处。 此次社会调查活动不仅使我们增长了实践才能,锻炼了自我,体 验了生活,也是一次宝贵的人生经历,积极影响着我们以后的学习和 生活。
社会调查报告 篇5
社会调查报告是就社会生活中的某一情况、某一事件、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然后把调查研究得来的情况真实地表述出来,以反映问题,揭露矛盾,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向人们提供经验教训和改进办法,为领导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为科学研究和教学部门提供研究资料和社会信息的书面报告。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欢迎参考阅读!
人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人类总是在不断地改造环境,创造不仅使用,而且美观的环境空间。城市所意味的,不仅仅是建筑、街道、商店等人工建构物的堆积,而蕴涵着在诸多功能性设施及硬质景观相伴下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和城市居民多姿多彩的生活。从外在的视觉影像来看,城市是由其平面结构、天际轮廓、各色建筑、街市设施、区域地标、开放的空间、植栽园林及穿梭不定的交通工具所构成,然而这些都是城市人在选择和被选择的行为方式下形成的物质形态,其间蕴涵着深厚的自然法则、社会心理、人文情感及历史沧桑。
20世纪著名的城市学和建筑学学者刘易斯?芒福德在其代表性著作《城市发展史》中指出:“如果城市所实现的生活不是它自身的一种褒奖,那么为城市的发展形成而付出的全部牺牲就将毫无代价。无论扩大的权力还是有限的物质财富 ,都不能抵偿哪怕是一天丧失了的美、欢乐和亲情的享受。” “当我们漫步于城市中时却可发现这种现象是无初步在的,周围的建筑物仿佛能够讲话、能够行动,正像居住在其中的居民一样;而且通过城市的物质结构,过去的事件、很久以前做出的决定、久已形成的价值观念等,都继续存活下来并且散发着影响。”
正是为了充分认识到城市环境与在建构城市环境的过程当中人的作用,作为城市生态学的学习者,我们于20xx年4月5日进行了一次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实习。
一、实习概况
我们于早晨8:00从北大逸夫二楼前出发,经过光华楼、图书馆、燕南园、李大钊铜像、蔡元培铜像,到达未名湖南岸,看到翻尾石鱼,出北大西门,穿过蔚秀园、承泽园、海淀公园、柳浪庄、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到达颐和园南如意门,观看门外的京密引水渠,之后从颐和园南如意门进入颐和园,到达昆明湖南岸,沿西堤到达万寿山和东宫门,结束实习。沿途就绿化、建筑等自然和人文景观做了一定的调查,获得了一定的资料,也得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结论。
二、实习内容及分析
1、关于一条有争议的路
走进北大东门,可以看到的是一条宽阔笔直的大路。作为北大少有的几条宽阔笔直的大路之一,它是一条争议颇多的路,路边整齐的人工保养得很好的草坪宣告着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全新的北大。这条路周围集聚着北京大学比较现代化的建筑群——理科一号楼、二号楼、逸夫一楼、逸夫二楼、逸夫苑、理科教学楼等等。而在这条路的尽头又是富有传统韵味的仿古式楼群。
很多人认为,路面的宽阔与笔直与周围建筑的仿古式屋顶不大协调。除了整齐的人工草坪,路的两面是栽种得整齐得近乎过分的小树,而路的尽头则是生长多年的高大而遮荫的大树,不协调的感受更加强烈。
这大概就涉及到了所谓的“视觉适应性”。在很多时候,我们很少考虑特定的环境,只是单纯地去套用一种种看上去很好很先进的模式,而忽略了特定环境对建筑等人为设施的特殊要求。
也许这也是规划中的一个问题。就如同北大校园中随处可见的新式建筑与老式建筑的交相辉映,也许不能算是完美的选择。
2、校园里的世外桃源——燕南园
燕南园是北京大学燕园众多园林中较小的一个,园中只错落着十几幢精致雅洁的二层小楼和平房小院,这里是北大教授一个住宅区。人们常说,“北大的名教授不一定都住在燕南园,但燕南园住的都是名教授”。单说50年代,燕南园里就住着马寅初、汤用彤、周培源、冯友兰、朱光潜、陈岱孙、侯仁之、林庚诸先生,后来又搬进来王力、魏建功等先生。冰心女士执教燕京大学的时候也曾经在此生活过。这足以反映其内涵的深厚与文化积淀了。
燕南园中独立的住宅模式正是老教授们学术研究的理想环境。正如一位老教授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指出,尽管略显古老,自己也不会想到要去改变房子的老式格局,有一个原因是,尽管很多书都捐给了图书馆,家里的藏书也导致装修的不便。然而更加关键的一点——老房子的格局是一种可以使人安下心来读书治学的环境。多年的积淀,已经使这个小小的园子充满了书香之气……
那么,除了书香,对于久在这里居住的人们来说,它又意味着什么呢?
在实习过程当中接受采访的主要是60岁以上的老人,在这里居住时间都超过了35年。他们普遍认为,燕南园有着良好的居住环境,首先它位于一个台地上,地势比周围都高,这是一个良好的地理环境。而其间各色的植物,又为园子提供了一个协调的生态环境。作为极具特色的住宅园林,燕南园吸引着各方来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师生还曾经在此写生,研究其建筑特色。
然而燕南园也有其不足之处。被采访者普遍指出的有以下几点:
其一是来游览观光的人群打破了原有的宁静和洁净,过路的汽车扬尘和制造噪音,给园内的环境带来了很大程度的破坏。
其二是公厕的问题。公厕占用的土地是过去孩子们的游戏场,而由于疏于管理,公厕的建设不仅消灭了孩子的游乐,也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其实在燕南园中,每户独立的住宅中都有独立的卫生设施,公厕的设立只是为园外小商小贩提供了便利。作为北大校园中少见的几个室外公厕之一,它的设立自然有其道理,然而选址在富有文化底蕴和深厚内涵的燕南园,选址在老教授们读书治学的燕南园,或许并不是很合理。
其三是办公与住宅的矛盾。正如一位被采访者指出,燕南园中有的住宅已经被学校划归某些行政机构,行政机构的办公进一步打破了园子的宁静,不能不引起深思。
燕南园的风韵,代表的正是北大风韵的一部分,是治学的风范和怡然的性情。它的完整,是北大的不可分割的一分。也许,它的宁静不应该遭到打破和窥伺……
3、苹果园的变迁——静园草坪
著名的静园草坪过去是一片苹果园,作为草坪,它取代的是过去的东草坪的地位。曾经的东草坪就在现在的新图书馆的位置,它曾经是很为学生们所喜爱的一片浪漫草坪。有一名北大学生这样写道:“东草坪是北大老图书馆东边的那块地儿。这里曾经是高晓松那帮拿把破吉它到北大糊弄小女生的主儿极尽能事的舞台,更是我们北大人读书休憩的好地方。很多北大的情侣相识、相约、相恋在东草坪,他们对这块草地的感情更深厚。……李嘉诚说:这块地儿空着怪可惜的,我给你们点儿钱,再修半截图书馆吧。一年后,这里再没有一人一张报纸一本书的景象了,一座比最高人民法院还庄严肃穆的建筑淹没了本来该发生的好多故事。”
后经学生强烈要求,原先的苹果园就被改成了草坪。草坪的浪漫又恢复了,然而那片校园中不可多得的果园却永远地失去了。多少总是有些可惜的。
兼容,或许真的很难。这些年来,北大为了接纳越来越多的求学者,为了与国际接轨,很多原有的自然和人为的独特的风景都只能让位给新的建筑,这引起了无数老北大人的感怀。而发展总是要有的,关键是怎样发展,如何在适宜的地方做到寸土寸金地利用土地,而在另一些地方留下我们的骄傲。如果有一天,未名湖开始缩小,或者未名湖周围矗立起了新式的建筑,那才是我们真正的悲哀。
“一塔湖图”并非北大的全部,北大的精神,很广,北大的骄傲,就在于它所创造的文化,科学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4、匠心独具——通向未名湖的小径
北大的校园北部可以说是古韵十足,像中国的传统园林,在优美的浪漫中又给人以思想和历史的沉重感。“北大的生活更接近于传统的文人士大夫。”一位总是喜欢留连于未名湖畔的清华学生说。这种文人士大夫气,从那一条条通向未名湖的小径也可以体现出来,它的荫蔽和静谧,构成了北大独特的风景。
幽静的小径边生长着各色的植物。引人注目的是雪松下的石头,它独特的用途使人耳目一新。松针下部的蜡质物是酸性物,下落到土壤中会使土壤受到酸化影响,土质变差,以至于到了刮风的时候会有尘土飞扬。而石头可以防止扬尘,从而保证了这里路面与空气的清新与洁净。
而路旁的传统建筑的大屋檐则为麻雀等鸟类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鸟鸣声不绝于耳。在这里,人与自然真正融为一体,是一道不可多得的风景。
“走进北京大学校园,树枝上、草地上、教学楼旁、图书馆前、未名湖畔、博雅塔顶……到处都可看到成群的喜鹊以及其他各种飞禽,一派“校园处处闻啼鸟”的景象。
“19年前毕业于北大中文系的北大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张黎明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他上大学时就在学校园内看到喜鹊,但没有现在的数量多,初略估计多达数千只。现在,校园内不仅可以看到喜鹊,还可看到松鼠、刺猬等多种野生小动物,未名湖上还飞来过白天鹅。讲话间,记者不时看到喜鹊从他办公室的窗前飞过。
“现在,北大校园已变成了各种飞禽和动物栖息的乐园。校园内遍布了端庄浓绿的桧柏、苍劲古朴的油松、华美高雅的白皮松、金黄富丽的银杏枫树等常绿树和春秋色树。据北大园林科调查,全校共有416株古树,其中300年以上的有30棵,100年以上的有386棵。
”张黎明说:“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北大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逢节假日,到北大校园感受文化氛围的各地游客多达数千人。“
是的,在生态建设方面,我们的确在十分努力地做。就如我们后来在西校门,看到了一只对人毫无恐惧的喜鹊。由衷的喜悦,升起……
5、未名湖的湖心岛与翻尾石鱼
湖光塔影,让人留连忘返。未名湖景色出众,已经成为北大风景的标志。环湖的杨柳婀娜多姿,枝条低垂,温柔地拍打着水面,博雅塔的倒影在水中隐隐浮现。横卧在湖中的有石舫,点缀着塔景的是湖中的小岛。幽静的湖心岛是未名湖上的一颗珍珠。翻尾石鱼,则是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从老师那里,才知道了其背后的故事。小岛原先是芦苇等植物旺盛生长的优良环境,是一个生态极其协调的小环境,与翻尾石鱼一道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然而在百年校庆时,学校为了更好地进行介绍和说明,在小岛上设立了一块说明牌,由此吸引了大量游客上岛,人的影响使得芦苇的生长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直到芦苇完全从小岛上消失。
好在学校已经认识到这点,今天看到的说明牌,已经从小岛上转移到湖边。具有自恢复性的生态系统,在得到长期发展的条件后,应该可以恢复到原先的状态。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重新拥有一个优良生态的小岛,然而并非所有的错误都可以得到补救,有时候,一个不很英明的决定是可以造成很大的遗憾的。规划的长远性由此可见一斑。只愿小岛的故事能够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6、蔚秀园与畅春园
有着悠久历史的燕园,是我们的骄傲。
“北京大学燕园校区,早在金代就成为京郊著名的风景区。到了明代,大规模构筑园林,至清代成了封建帝王的“赐园”。民国期间成为燕京大学校园。校园的用地中包括了八个古园遗址,即“勺园”、“淑春园”、“鸣鹤园”、“镜春园”、“朗润园”、“蔚秀园”、“承泽园”及“治贝子园”等。在位置上与圆明园毗邻,在内容、造园风格上与圆明园之万春园中的若干园中园有类似之处。不同于宏丽的皇家园林,也有别于咫尺山林的私家园林而独具一格。后历经沧桑,诸多古园或随同圆明园一起付之帝国主义列强之火,或被军阀侵占变卖,不少已经夷为平地。……淑春园、朗润园、鸣鹤园、承泽园为幸存者,其中的山丘水面尚为完整,这是校园历史悠久的见证,也是宝贵的文物。
“1920年北京通州协和大学、北京协和女子大学及北京汇文大学合并,建成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从军阀陈树藩手中以六万银元买到了淑春园和南部的勺园故址作校址,由美国建筑师H。Y。Mrphg负责校园规划设计,并于1921年动工,1929年基本落成。校园最初用地40公顷,学生800人。1928年至1931年先后征得朗润园、鸣鹤园、镜春园、蔚秀园、承泽园为教工宿舍福利区,同期还购得治贝子园为燕大农学系实习场地。 北京大学未名湖燕园建筑功能与环境统一,建筑艺术与环境协调。采用传统民族风格的个体建筑与古老园林风格相协调,纵横交替的建筑轴线布置与园林环境相互渗透,建筑组群母题的应用构成和谐的韵律。建筑与山水、道路、树木相溶合的空间序列,使人产生多种美的感受。”
回顾,让我们拥有更多了解的渴望。今天作为教工住宅区的几个园子,又是怎样的呢?
走进蔚秀园,故园的风韵依稀可辨。然而“建筑与山水、道路、树木相溶合的空间序列,使人产生多种美的感受”的感怀却荡然无存。楼房与平房在同一个平面上昭示着自己的存在,柏油路与土路在同一个湖边显示着自己的功用。因为这里修建了几个条件十分简陋的价格低廉的小旅馆,往来的人更是各色各样,破坏了那种静谧而安逸的环境感观。由于过度的对外开放和管理不善,蔚秀园的今天很是让人失望,随处可见的垃圾,简陋的小饭馆和同样简陋的小旅馆让人顿失兴趣……
那么,长期在此居住的住户的反应又是如何呢?
湖附近的住户对此处的反映多是“脏乱差”——垃圾随处可见,湖边的平房排放废气严重污染环境。湖水主要来自万泉河,冬天不放水,到了夏天又因受污染而臭气熏天,蚊虫成群。
社会调查报告 篇6
一、研究背景
本项目以“大数据时代”为研究背景,数据正在迅速膨胀并变大,它决定着社会的未来发展,人们将越来越多的意识到数据对个人以及社会的重要性。大数据带给我们的三个颠覆性观念转变:是全部数据,而不是随机采样;是大体方向,而不是精确制导;是相关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大数据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其获取、储存、搜索、共享、分析,乃至可视化地呈现,都成为了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科技发达,信息流通,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生活也越来越方便,大数据就是这个高科技时代的产物。“大数据时代”使得“信息大爆炸”成为一种常态化现象,体现出信息的广泛多元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能够从各种各样的渠道获得兼职的相关信息,以及他们的兼职表现出与以往更为不同的特点,例如,通过网络搞促销、做微商等。在校大学生为了缓解部分经济困难、增强与锻炼能力、早日与社会接轨等原因,纷纷去找各类兼职。但是,对于大学生兼职问题,社会上不免还存在着很多争议和盲点,本调查报告力图通过对大学生的这股“兼职”热潮现象进行调查分析,为学校和个人提供相关政策和就业指导方面的参考性建议,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大学生兼职提供参考。
二、研究目的
现如今随着大学生的逐渐增多,社会形势严重,就业压力加大,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意识到毕业后就业的重要性了,并且已经有很多大学生除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之外,还在校外兼职。
除了可以减轻家庭负担,而且也可以学习接触各类社会人士,丰富社会经验,不浪费空余时间,也是为今后工作打基础。为了能够清楚了解到大学生对兼职的态度,做兼职的理由,找兼职的方式 ,主要从事的兼职及其工作状况,做兼职的利弊,不正当兼职的影响和做兼职者的内心世界,本项目对此做了较为具体的调查。
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为了大学生能更好的认识兼职的意义,从兼职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对社会有一个更加真实理性的认识,我特意进行了此次关于大学生兼职情况的调查,希望通过此次努力能够帮助大家调整观念思想,规划人生,为今后更好的适应社会,迎接职场挑战做好准备。
三、研究内容
大学生做兼职的理由、找兼职的方式、主要从事的兼职及其工作状况、影响兼职的因素、如何兼顾学习与兼职、兼职中遇到的问题等。
四、研究意义
该课题研究了兰州城市学院在校大学生的兼职情况,并结合社会中一些与兼职有关的信息,分析了大学生兼职的原因、目的、途径以及该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使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大学生的兼职信息。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些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为今后他们在选择兼职途径、处理兼职中所遇问题提供了参考和借鉴。然而对于高等学校来说,自己学校学生的兼职情况,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尺度和标志,而且由于大学生兼职的情况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所大学的学科和专业结构,反映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大学生的兼职也可以给高校提供一个人才培养结构的指标。在某种程度上,兼职情况的调查也是为了衡量高校与经济社会之间是否是一个紧密的衔接与相互适应的标准和依据。总之,对该课题的研究,对于大学生自身和学校具有意义和价值。
五、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从中国期刊网查阅了20xx~20xx年大部分大学生兼职指导方面的论文。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学习吸收先进的思想和方法,为本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理论证据。
2访谈法亲自到兰州城市学院大一至大四各班进行了解大学生兼职中存在的问题。
3问卷调查法设计《大学生兼职情况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63份.应用SPSS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六、大学生兼职调查的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以兰州城市学院的在校大学生为例,有效收回的《大学生兼职情况调查》共计63份。
其中从性别分类:有27名男生,占总体42.9%,有女生36名,占总体57.1%.从年级分类:大一学生29人,占46%;大二学生23人,占36.5%;大三学生9人,占14.3%;大四学生2人,占3.2%。
【【精品】社会调查报告模板集合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