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完全陌生,我们需要带着创新精神去开展调查,并且最后的结果会记录在调查报告中。一起来参考调查报告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调查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调查报告 1
近几年来,在上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镇先后实施了城黄灌区项目、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江苏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农田水利工程实施,极大的缓解了我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缺失的情况,农村水利条件大为改善。但还面临着很多问题:当前我镇农村水利设施经过工程项目大规模的建设,总体功能有了一个飞跃,起到了以点带面的辐射效果。但全镇农田水利设施面广量大还存在着很多死角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还有很多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老百姓希望解决的呼声很高。下面就我镇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1、工程规划、建设、管护、资金筹集和投放等情况
我镇近几年通过项目运作,共计拆建、改造泵站145座(全镇共有泵站205座)、新建硬质渠道46.59公里,拆建危桥43座,新建中沟级排水涵53座。建设资金主要是依靠上级财政资金及镇自筹资金的方式解决,近几年我镇自筹项目配套资金约750万元用于项目的建设。
2.农村水利工程功能情况
我镇现有的灌排体系始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工程建成时就存在建设标准低、配套不全、质量差等问题,再经过几十年的运行,早已经进入更新、改造时期。经过近几年更新改造尚有月三分之一农田水利工程自建成至今没有更新改造过,相当数量的电灌站年久失修,
灌渠淤塞,建筑物老化损坏,设施完好率低,造成有效灌溉面积锐减,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薄弱。前几年大规模的河道疏浚及河坡整治工作带来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但河坡整治后关于水土保持的项目没有能及时的跟进上去,现在我镇已经有8条中沟出现了严重的因河坡倒塌导致河床抬高的现象导致泵站灌溉取水困难现象的发生。针对这种现象我镇今年投入资金对一号中沟实施生态挡墙工程、东风中沟实施河坡绿化工程,发挥水利工程的水土保持、美化环境、净化水体的.作用。
3、水利站运转和队伍建设情况
我镇水利站现有工作人员6人(其中正式在编在岗工作人员4人),承担全站16个村(居、社区)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任务,同时还承担江苏省环保科技产业园区的水利工程建设、规划、预算、监理等方面的任务,自2006年农机与水利合并后,水利站还承担起了机电排灌运行维护任务。
4、当前我是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主要矛盾
4.1、长效管理机制缺失—长期以来,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一直是采取政府号召、政策引导、行政组织、群众参与的方式,随着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的外部环境的变化,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应当认真研究,加以规范。建议我市制定出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护办法,通过规范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良性投入机制和长效管护机制,明确各地及有关部门的职责划分,社会组织和受益群众在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中的地位和义务,形成全社会重视和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的强大合力,保证农田水利工程的持续健康运行。
4.2、运行维护人员缺少—目前随着老农机人员的退休,我镇能进行泵站维护的人员越来越少,全镇目前仅仅剩下一个原农机维修人员,这不仅严重的制约了全镇泵站维护的及时性,还带来了后继无人的现象,是泵站运行的一个重大隐患。建议市政府能制定人才培养机制,定期组织技术培训,保证泵站正常运行维护提供人才储备。
4.3、老百姓思想意识消极—现阶段泵站所属主体是村委会,因村各项中心工作较多,村干部将泵站运行维护工作放在了次要的部位,总要等到水稻种子已经下田才来进行泵站的试运行及渠道清理工作,导致了试运行期间出现问题的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延误放泡田水致使百姓意见较大;渠道不能及时维护,由于没有提前试运行,渠道在使用一季后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与解决,导致打水期间渠道出现问题延误稻田灌溉。
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调查报告 2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加快推进我市水利改革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我们围绕重点加强水利建设投融资问题,采取各县区、各金融机构发放调查摸底表、深入洛南县实地调研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全市水利建设投融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水利建设投融资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水利建设,按照中、省的部署和要求,不断加大力度,创新投入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着力加快水利设施建设,有力推进了水利事业发展。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市水利建设累计投资达到26.53亿元,是“十五”时期6.3亿元的4.2倍,先后建成了一大批防洪保安、农田水利、城乡安全饮水、水土保持等重点水利工程,城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为建设生态商洛、推进率先突破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目前,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财政投资不断加大,占水利投资的主导地位。全市水利建设投融资结构中,突出以财政投资为主,中央财政投资占主导地位,省、市、县投资逐级减缓。统计显示,“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累计投资达到14.95亿元,占全市投资总额的61.86%。其中,中央财政投资11.77亿元,占总投资的44.36%;省级财政投资3.18亿元,占总投资的11.98%;市级财政投资0.55亿元,占总投资的2.20%;县级财政投资0.91亿元,占总投资的3.43%。
(二)金融投资逐年递增,为水利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近年来,各级金融机构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加大信贷融资力度,大力支持水利建设,信贷投资规模逐年递增,为我市重大水利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信贷支持。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市金融机构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2.37亿元,占总投资的8.93%。其中20xx年0.21亿元、20xx年0.32亿元、20xx年0.43亿元、20xx年0.50亿元、20xx年0.90亿元,20xx-20xx年投资分别较上年增长50.42%、32.81%、17.20%、80.50%。
(三)社会资本逐步进入,成为助推水利建设的新生力量。随着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资本投资水利建设、水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相对活跃,有力助推了水利事业发展。“十一五”期间,水利建设累计吸纳企业和个人投资2.23亿元,占总投资的8.38%,先后建设了一批重大水电建设项目,有力加快了水资源开发利用。广大群众参与各类防洪工程、农业灌溉、安全饮水、水毁设施建设的积极性高涨,累计投劳折资达3.45亿元,占投资总额的13%。
二、水利建设投融资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调研表明,近年来尽管我市水利建设投融资力度不断加大,有力推进了水利事业的发展,但受各种因素制约,目前水利建设投融资能力相对依然较低,特别是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入的.积极性不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水利事业发展。具体体现在:
(一)投融资总量偏小。近年来,我市水利建设投资总量虽然得到大幅增长,但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依然较低。“十一五”期间,全市水利建设累计投资26.53亿元,仅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xx亿元的2.92%,与交通、城建等重点建设项目相比,总体投资规模小,建设资金缺口大,重点建设项目欠账多,建设进度比较缓慢。
(二)投资结构不合理。水利建设投融资以财政投资为主,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入不足,市、县配套资金落实困难。据统计,“十一五”期间,中省财政投资占到56.35%;市、县配套到位资金仅占5.5%;金融机构投资仅占8.93%,社会资本投资仅占8.38%。同时,由于我市水源分配不均,加之洪涝灾害严重,需要建设、修复的水利项目多,许多项目很难列进中、省投资计划,导致争取资金困难。
(三)项目融资困难。由于水利建设项目多是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报慢、财务收益率低的项目,融资十分困难。一是项目贷款难。由于我市无水利投资公司或水利项目担保中心等融资平台,加之部分项目策划、包装滞后,争取金融资金支持十分困难。“十一五”期间,全市7家国有商业银行中,只有农村信用联社对水利建设项目有融资,其他银行机构均未向水利建设项目发放过贷款。二是吸引民间资本投资有限。企业、个人投资多为有收益的水电站项目,防洪工程、农田水利等项目基本无人问津,群众除了参与投劳外,基本无资金注入。
(四)配套资金不足。一是落实中、省投资配套资金难。由于市县财政困难,许多项目配套资金落实不到位,导致难以按期竣工,或者建成却形成大量债务。“十一五”期间,各县区欠付水利建设工程款达2.00亿元,占总投资的7.84%。二是水利建设基金无法落实。省政府多年前就要求设立水利建设基金,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市、县区只能收缴水利基金省上部分,落实本级水利建设基金难。由于无专项资金,地方小型水利项目无法实施,部分项目建成后不能正常维护,水毁设施也难以快速修复。
三、加强水利建设投融资的对策及建议
水利建设投融资问题,事关水利事业发展。针对我市水利建设投融资存在的问题,必须抓住国家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机遇,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改善投融资环境,力争通过3-5年努力,使全市水利建设投融资能力显著提高,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滞后的局面。
(一)拓宽投资渠道,建立稳定增长的长效投融资机制。按照中央1号文件精神,尽快建立和完善国家、地方、群众等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制度化的稳定增长的长效投入机制。一是继续加大财政投入。按照中央要求,建立财政投入增长机制,积极争取中省支持,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加快建立我市水利建设基金,确保我市水利建设投入与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同步增长。二是建立健全多元化投融资体制。积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制定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支持和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水利建设,健全和完善收入分配机制,不断提高投资回报率。三是整合各类用于水利建设的资金。以县区为单位,整合以工代赈、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各项资金中用于水利建设专项资金,统筹安排用于各类水利建设项目,避免重复立项、重复投资,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四是积极探索发展洪水保险。鼓励、支持各类保险公司创新服务产品,积极开展洪水保险业务。对发生洪涝灾害造成的水毁设施及时给予理赔,减少灾害损失,促进水毁设施快速修复。
(二)全力争取中省投资,确保全市水利投资稳步增长。中、省投资稳定增长,是加快我市水利建设的重要保证。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力争今后20xx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xx年高出一倍。”20xx年中省财政投入我市水利资金4.48亿元,按高出一倍计算,今后20xx年我市每年将能争取到中、省财政投入9亿多元。必须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我市作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水源涵养区的优势,以超前的思维、超常规的办法,策划包装好一批重大建设项目,争取中省投资。力争5年努力,使商州桃庄、镇安云镇、柞水老林、丹凤黑龙湾等一批水源工程得到立项建设,基本消除商州南秦河、山阳马滩河等一批全市重点中小河流防洪隐患,丹江流域得到全面综合治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城乡供水保障水平全面提升,病险水库得到全面加固,水文气象、防汛预警和抗旱应急等能力显著提高。
(三)改进融资方式,全面提高水利建设融资能力。市人行出台的《贯彻稳健货币政策支持商洛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今后一段时期,金融信贷将支持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支持有效益、经营性的水利开发、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保护等项目建设。必须围绕政策导向,改进融资方式,提高融资技能,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扩大融资。一是着力打造市级水利建设融资平台。严格按照《公司法》要求,足额注入资本金,成立市级水务投资有限公司,并将我市具有明晰产权的经营性水利资产划拨给水投公司进行经营(如城市供水),在实现保值增值的基础上,使水投公司真正成为实体公司,满足金融部门信贷要求,获取金融资金支持。二是制定和完善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金参与。对于经营性水利项目,可以以经营权转让、允许开发项目区周边一定数量土地等形式,吸引社会和民间资本投资水利建设;对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可以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吸引民间资金参与水利设施建设,或者推行以奖代补和补助等激励方式开展农田水利建设。三是采取其它融资方式。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发行股票、债券、投资基金等多种融资手段进行融资,推动水利设施建设。
(四)加大市、县财政投入,提高地方财政保障能力。逐步加大市、县财政投资水利建设的力度,提高地方财政保障水利建设水平,使水利建设与全市经济社会建设同步协调。一是保证水利项目前期工作经费。严格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我市水利改革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足额按上年水利投资市级1%、县区2%的比例,分级逐年预算水利项目前期工作经费,专项用于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二是建立市、县水利建设基金。严格按省政府建设水利建设基金的有关要求,设立市、县(区)水利建设基金,明确征收标准,划定征收范围,确保按时定额征收。三是逐年增加市、县财政对水利建设的其它投入。在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新建城镇堤防工程增加的建设用地开发升值收益、城市维护费中划分出一定比例,用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城市防洪排涝和水源工程等建设,确保水利投入的总量有大幅提高,各类水利设施能得到正常维护,水毁设施能及时修复,水利建设滞后的局面明显改观。
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调查报告 3
我与市农村办、市水利局的同志一道,就新形势下特别是农村“两工”及堤防保护费取消后,如何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通过调研,我们形成的一个基本看法与基本结论是:农村水利已经成为制约“三农”发展的瓶颈问题,成为构建和谐农村的严重问题,加快解决农村水利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迫在眉睫。
一、现状与问题:农村水利问题已到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经过多年治水努力,虽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最大市情是水情,最大忧患是水患”这一问题并没有根本改观,而且近年来有些问题呈现更加严峻的趋势。
1、堤防抗洪能力脆弱。经过近10年大规模二期治理,我市堤防工程尤其是重点垸堤防抗洪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由于泥沙淤积加快、工程老化严重、资金投入不足等多种因素影响,堤防标准依然不高,防洪形势依然严峻。一是重点垸堤防险工隐患仍然较多。我市5个重点垸一线大堤全长503.7公里。到目前为止,按二期治理设计标准,重点垸还有52公里未达标;按历史最高水位标准,未达标堤段有352.0公里,占堤防总长的69.89%;此外,尚有病险穿堤建筑物77处,当冲当浪堤段104公里,砂基堤642处,两水夹堤39处,每年汛期险情不断。二是蓄洪垸及一般垸堤矮单薄。我市蓄洪垸和一般垸共有33个,其中万亩以上的22个,一线大堤全长618公里,其中556.2公里大堤欠高,309公里堤段为沙基沙堤,247公里堤段迎流当冲,一遇高洪险情频发。三是撇洪工程和内江内湖防洪标准极低。我市撇洪工程和内江内湖堤防总长1500多公里,线长面广,先天不足。由于国家投资少,地方财政和群众投入有限,工程长年失修,防洪标准极低。特别是五强溪等一批大型水库建成后,外河中高水位时间延长,致使内江内湖挤排撇洪机率减少,电排排水效益降低,高洪水位时间过长,防汛任务加重。每到主汛期,内江内湖堤基翻砂鼓水、堤身散浸滑坡及穿堤建筑物险情接连不断,层出不穷,成为湖区人民的一块心病。
2、水库枢纽病险严重。我市共有水库1119座,其中大型水库3座,中型水库34座,小型水库1082座。病险水库672座,占水库总数的60.1%,主要问题是,不同程度存在坝体单薄、大坝渗漏和滑坡、溢洪道损毁、涵管破裂、启闭设施陈旧等症状。桃源县戈尔潭水库大坝坝体严重渗漏,最大总漏水量达104.51L/S,此外,还存在大堤滑坡沉陷、溢洪道严重渗漏、底板结构性破坏、输水建筑物损毁等问题,被认为是我市水库第一枢纽病险工程。
3、排涝设施老化失修。一是机电设备老化严重。我市建于70年代以前的机埠有395台4.5万千瓦,建于70-80年代的机埠有1831台13.5万千瓦,这些机埠全部超期服役,设备严重老化,机组平均效率下降20%以上。80年代以后修建的机埠,虽然设备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使用年限,但由于大部分泵站无钱维修,机组效率也有不同程度地下降。据统计,全市有2431台电机2571台水泵1505台变压器急需更新改造。二是排灌配套工程不完善。我市排灌配套工程基本由乡村两级管理,缺少整体规划和资金投入,而配套工程特别是渠道工程数量多、距离长,疏挖任务大,乡村很少组织大规模清疏,只是发动村组各自为战,搞“百节工程”,致使渠道内杂草丛生,污泥淤积,渗漏严重,“有水排不出,缺水灌不进”的现象非常普遍。全市共有375条1434公里渠道需清疏,需资金2300万元。此外,还有300多处1万平米排灌机房、3000处附属建筑物没有完善,不能满足“高水高排、分区排水”的要求。三是内湖调蓄作用锐减。我市湖区大部分地势低洼,主要靠内湖调蓄和电排排水减少渍灾,到20xx年,内湖面积减少至43.79万亩,调蓄水量仅2.4亿立米,减少70.7%,相当于16万千瓦电排的年排水量。四是外河水位抬高带来负面影响。我市建于70-80年代的排涝装机有13.5万千瓦,大部分水泵为轴流泵,设计扬程7-8米。经过30多年运行,由于外河泥沙淤积,水位普遍抬高2-3米,相当于水泵实际扬程增加3-5米,造成水泵高洪水位能效降低,运行不稳,振动剧烈,60%以上外排的机埠被迫停机,加大了排区的渍灾损失。
4、灌溉工程效益衰减。一是大中型灌区灌溉功能萎缩。我市共有大型灌区4处,中型灌区32处,干渠156条1674.5公里,支渠855条3227公里,设计灌溉面积266.78万亩。已硬化干渠仅479公里,占干渠总长的28.6%。已硬化支渠仅383公里,占支渠总长11.9%。由于灌区工程设计标准不高,附属建筑物不配套,管理设施落后,渠道硬化率低,导致输水能力减弱,灌溉效益下降。全市大中型灌区灌溉渠道总体水利用系数0.4,极个别渠道仅0.2,实际灌溉面积170.79万亩,占设计灌溉面积的63.79%。二是小型蓄水工程蓄水能力下降。我市小型蓄水工程37252处,其中小型水库1082处,塘坝36170处(万方以上),设计蓄水13.0亿立米。由于缺少养护,病险严重,实际蓄水能力仅8.8亿立米,占设计水量的65%。
5、水管单位生存艰难。一是工资发不出,职工生存难。20xx-20xx年,全市水利系统应发基本工资21417万元,实发工资14563万元,拖欠6854万元,占应发基本工资的32.0%。应缴纳养老保险费用4846万元,实际缴纳2601万元,欠2245万元,占应缴费用的46.3%。二是单位负债重,维持运转难。20xx-20xx年,我市基层水管单位为维持正常运转共需资金38964万元,实际到位12729万元,尚欠26235万元,欠费比例达67%。其中工作经费欠3856万元,占所需经费的45%,日常维护管理费欠1944万元,占所需经费的42%。三是人心不稳,留住人才难。全市水利系统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本来素质就偏低,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达3502人,占51%;初级职称1932人,占28.1%;无职称人员4545人,占66.1%。更为令人担忧的是,由于工资不能正常发放,基层水管单位普遍人心不稳,有文凭、有职称的专业技术骨干纷纷自谋出路。
二、原因分析:制约因素日益凸现
导致目前这种现状,既有观念上的障碍,也有现实的原因,更有体制的因素。综合分析,主要是四大影响:
1、政府投入不够的影响。多年来,各级政府轻视农村水利建设的问题一直存在,沿袭的是“农村水利农民办”的治水思路,始终把农民作为水利投入的主体,认为农民是一个最大的群体,“盆大好刮粥”,与水有关的事情,都是农民的事情,农村水利基本上处于一种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求平衡的状态。突出表现为“大灾大投,小灾小投,无灾不投”的被动投入多,各级政府自觉修水利的少。一是国家投资逐年减少。1999年,国家投资我市水利建设11.8亿元,20xx年下降到2.01亿元,减少83%,今年还有继续减少的趋势。目前国家正式审批立项的洞庭湖治理三个单项工程,总投资46.58亿元,其中国家意向投资25.57亿元,地方自筹21.01亿元,但二期治理已接近尾声,国家投资已达25.45亿元,可利用投资仅0.12亿元;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第一批项目的国家投资已基本上安排完,第二批项目正在争取中,能否启动还是未知数。二是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对于水利投资,国家在控制总投资的'前提下,一般只按工程总造价的40-60%下达国债资金计划,其余部分由省市县配套或业主自筹。由于地方财政困难,配套资金很难足额到位。比如,洞庭湖二期治理重点垸堤防加固工程等三个单项,需地方配套21.47亿元,而到目前为止,省市县基本上没有安排配套资金。
2、配套政策滞后的影响。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两工”和堤垸保护费被逐步取消。20xx-20xx年,市“两工”用工总额5832万个,年平均用工总额1944万个,是农村水利修、防、管的投入主体。20xx年以前,我市各大垸、修防会每年收取堤垸保护费约1700万元,其中农村部分1200万元。多年来,堤垸保护费是维持堤防管理单位日常运转、大堤培修养护、堤防管理人员工资的主要来源。“两工”和堤垸保护费分别于20xx年和20xx年取消,取消后,由于配套政策没有及时跟进,特别是需要各级财政解决的范围不明确,致使跨乡跨村的水利建设投入主体不清,水利建设和堤防管理的主要资金来源被切断。
3、水费挤占挪用的影响。20xx—20xx年,3年时间,乡镇共挤占挪用水费5460万元,年平均挤占挪用25.3%。鼎城区牛鼻滩电排站1999年-20xx年共应收水费2307万元,实收917万元,乡镇拖欠1390万元。
4、水利改革不到位的影响。一是水利改革缺乏统一的政策和标准。由于省里的《定员标准》、《定额标准》和我市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办法未出台,各区、县(市)改革进度不一,操作随意性较大。如同样是中型水库,高的是正科级,低的无级别,有的甚至被乡水管站代管;有的单位定员80人,有的40人,有的只有10多人。二是公益性水管单位的经费来源没落实。公益性水利工程编制内在职人员经费、离退休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以及工程维修养护经费、更新改造除险加固等建设费用,目前普遍没有落实到位,就连堤防工程等纯公益性水利工程,无论属地方财政还是国家财政负担的,绝大多数没有落实到位。三是分级投入机制未建立。国家投入一部分后剩余交地方负责,地方能拿一点算一点,剩余的望着国家,导致许多工程国家无投入,地方也无投入。四是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对于面上众多的小型水利工程,一个有效办法就是通过拍卖、租赁、承包等办法搞活经营管理权。我市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未形成气候,没有在大面上得到推广。
三、对策与建议:统筹解决农村水利问题
农村水利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也是建设和谐农村的前提。改变农村水利建设滞后局面,关键是要构建起利益主体明确、事权责任明晰的新型水利投入、开发和管理机制。
1、加大各级政府对农村水利的投入。各级政府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把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摆在与城市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广辟投资渠道,形成各级财政分级负担的公共财政投入格局。就地方投入而言,主要是增加五个方面的投入:一是设立防汛应急基金。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用以解决汛前应急处险、汛期防汛抢险、汛后堵口复堤、险情处理、物资器材补充和水毁工程恢复等。二是设立水利建设专项基金。按不低于同级财政可用资金5%的比例,纳入年初财政预算,用于属地方负担的堤防等纯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设、除险加固、管理维护等。三是设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补助基金。按中央1号文件要求,对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给予适当补助,并实行以奖代投。四是转移支付资金要列出专项。明确水利项目转移支付的范围和额度,并重点安排堤防等纯公益性水利工程。五是制定防汛用工和农村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用工办法。从制度上保证防汛用工、堤防维修养护等用工的需要。同时,建立水利投入责任体系和考核奖惩制度。要在划清事权的基础上,明确各级政府水利投入责任,并进行年度考核和专项考核,严明奖惩制度,确保投入到位。
2、深化水利单位人事改革。一是尽快出台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编定岗实施意见。对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人员编制、级别予以明确,精减富裕人员,稳定水利技术骨干队伍。二是将纯公益性水管单位的人员工资等基本支出按国务院和省政府文件规定纳入县级财政统一发放。同时,要落实他们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真正能安心工作,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三是要妥善解决好下岗人员的安置问题。首先要从财政拿出资金补足补齐拖欠他们的工资,同时根据政策和实际情况,从财政安排一定的资金解决下岗人员安置经费,享受下岗职工的同等待遇,以解决他们的生活出路。
3、强化依法治水管水。依法治水是农村水利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是要加强水法宣传,提高全社会的水法意识。二是要加强水利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队伍的素质和水平。三是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保护水利工程的安全与效益。依法保护水利部门的权益,如依法收回应由水利部门管理的洲土和禁脚等。四是强化水利规费征收工作。按照有关规定,切实加强水利建设基金、防洪保安基金、水资源费、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和水土流失防治费、河道采砂管理费、洲滩开发利用管理费等各项水利规费征收。特别是市本级的水利建设基金要按城市维护税的15%足额划拨到位,以缓解水利建设资金严重短缺的问题。
4、创新水利发展机制。一是尽快出台市、县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办法。统一明确水利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和标准,提出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方案和步骤。二是加快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通过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形式,明确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所有权,推进小型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和民营水利的步伐,进一步调动社会参与水利建设的积极性。三是加快发展经营性水利。要充分利用水利部门的资源优势,并通过政府大力招商引资,吸引民间资金、外行业资金、外地资金和境外资金,积极发展经营水利,搞活水利经济,增强水利系统“造血”功能,壮大水利队伍和水利事业。四是理顺乡镇水管站管理体制。实践证明,过去“以乡为主”的管理体制不符合我市农村水利工作的实际,不利于农村水利事业的发展,建议恢复“县乡共管,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
5、改革农村水费征收办法。基本思路是由目前的乡镇征收为主改为县财政统一征收,按照收支两条线的原则,专户管理,水利部门列出使用计划,由政府分管领导批准后及时拨付给水利主管部门使用,以确保水利系统的正常运转。
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调查报告 4
一、灌区基本情况
金羊灌区属纯井水灌区,辖金羊镇、金沙、中坝、羊下坝、下双、九墩乡和九墩滩生态建设指挥部,59个村民委员会,58个农民用水户协会,47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0.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51万人,水权面积16.24万亩,生态面积2.68万亩,多年平均用水量8500万m,灌区现已建成机电井1107眼,全部安装地下水智能化取水计量设施,机井平均深度60米,地下水埋深6-20m。
灌区内流经的中小河流有石羊河干流、小沙河、海藏河、白塔河、红水河等。
二、管理现状
(一)国有水利工程管理情况
金羊水利管理所现有在编人员60人,在岗66人。根据市、区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有关精神,金羊灌区既有防汛、防洪河道管理、抗旱、水利执法等公益性任务,又有供水和水利工程管理运行维护任务,定性为准公益性事业单位,其中水利执法类和防汛抗旱类为纯公益性岗位。
金羊水利管理所支出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工程日常维修养护费、工程更新改造费和大修理费5大类,其中,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依据1998年省水利厅、省财政厅、省物价局《甘肃水利工程供水生产成本费用核算管理暂行规定》测算;日常维修养护费参照20xx年7月水利部、财政部《水利工程维修养护
3定额标准(试点)》测算。据测算,纯公益性支出15万元(人员经费12万元,公用经费2.5万元,日常维修养护经费0.5万元),其他人员的经费支出从自收自支渠道解决。按照省、市水管体制改革方案中“落实财政支付政策,严格资金管理”的规定,纯公益性部分(即划分出的防汛抗旱、水利执法机构)的正常经费15万元由财政负以担,三年内分步落实到位,即20xx年到位30%,20xx年到位60%,20xx年全部到位。以后再没有重新测算与调整,20xx年度沿用纯公益性支出15万元(人员经费12万元,公用经费2.5万元,日常维修养护经费0.5万元)。
20xx年以来,完成水管体制改革后的`新增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人员编制12人,经费落实情况拨款全额到位。
(二)中小河流管理情况
中小河流的河道分级管理情况:金羊水管所管辖的中小河流有石羊河、海藏河、白塔河、红水河四条,这些河道的日常管理工作除区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外,还有河道所经过的乡镇和水管所共同管理,为防止沿河乡镇居民倾倒垃圾,每年汛前组织群众进行河道清淤,20xx在海藏河等险要地段沿河修建防护拦150米。
二、做法与经验
1、推行管养分离。我所在定编定岗的基础上,广开渠道,支持和鼓励分流人员大力开展多种经营,把部分经营性项目的剥离与分流人员的安置结合起来:一是积极发展水利综合经营。将综合经营从水管单位的运行中分离出去,实施管养分离,成立抗旱服务队,职责是承担全灌区的打井抗旱工作,通过为灌区群众提供打井服务来获得生存和发展,最终使其逐步成为一个自主经营、自负赢亏的市场主体,通过搞活市场来发展壮大;二是成立水利工程养护队。主要是为本灌区群众提供机井维修、各类渠道的养护及维修、智能化计量设施维修等有偿服务来获得自身发展并通过市场化改革来促使其优化为社会服务的范围和水平,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
2、加大河道的巡查和管理力度。一是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划分河道倾倒垃圾严重地段,确定责任人,树立严禁在河道倾倒建筑、生活垃圾的警示牌,组织工作人员定期巡查,同时对行洪河道狭窄阻水地段进行了疏通,确保行洪河道安全度汛。二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防洪法》对在河道内滥挖乱采沙的村民进行了批评教育,并要求行为人对采坑进行了回填,恢复了河床原貌;三是与灌区内河道流经乡镇签订防汛安全责任书;完善河道管理职责,划分河道防汛重点段落,明确职责,划分重点地段,实行领导负责制,在汛期分段分片巡查,确保河道安全度汛。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近几年,水管所人员不断增加,工资水平逐步提高,而经费相对紧张。
2、灌区部分河段过水断面窄小,行洪能力严重不足,每逢暴雨都发生不同程度的洪灾,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3、灌区河道确权划界尚未完成,造成河道管理不善,沿河居民乱耕滥植,人为围填河道、填筑建筑垃圾的事时有发生,致使河道缩窄,隐患突显,严重影响河道正常泄洪;
4、灌区河流除石羊河干流修建防洪堤7.27公里,其余河道基本处于不设防状态,河床扰动,行洪时主流摆不定,易产生横、斜向水流,冲刷岸坡,淘蚀堤基。若遇特大洪水将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四、对策与建议
1、进行河道治理工程,河道治理事关沿岸人民生命财产和小城镇建设的安全。防洪治理工程实施后,将彻底改变目前堤防工程标准低、质量差、汛期易出问题的状况,提高防洪标准。
2、加快河道的确权划界进展工作,划定河道的保护范围,严厉打击在河道保护范围内乱采乱耕的行为,确保河道畅通,以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3、配置专职人员进行巡查管理河道,同时要求上级部门落实人员管护经费。
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调查报告 5
近年来,我县抢抓机遇争取国家投入,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饮水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为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发展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创造了条件。
一、我县农村供水现状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以来,我县抢抓机遇,累计争取国家投资1.5亿多元,共建成集中供水工程489处,其中千吨万人工程4处,供水人口大于5000人的工程10处。实际供水规模3.5万方每天,解决了29.37万农村群众的饮水不安全问题。为确保农村供水工程规范运行,县政府批准临时组建了县农村饮水安全管理站,负责全县21个乡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和管理。2013年底组建了xx县村镇供水公司,负责全县17个集镇供水的运行管理。同时县政府出台了《xx县村镇供水工程管理暂行办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运行管理不断规范,涌现了蜀河等一批标准高、质量优、效益好的`村镇供水管理企业,促进我县农村供水事业进入了一个相对规范、健康的发展阶段。
二、存在的问题
1、饮水工程质量不高。“十一五”以前建设的农村饮水工程,由于投资少(国家按不安全人口补助430元),建设标准低,设施老化失修严重,没有水质净化设备,水质不高,全县大多数都是引用地表水,易受红水河冰冻影响,加之管理措施不硬,经费难落实,工程使用率和供水保证率不高,很多工程已接近报废,不能满足群众饮水需要。
2、建设任务仍然艰巨。我县山大坡陡沟深,群众居住分散,有的地方水资源极度贫乏,解决难度很大。后期项目建设条件更为恶劣。
3、水源水量不稳定。农村水源集水面积小,近年来的异常气候和频发的极端气候造成农村饮水水源不稳定和无保障,受洪水或干旱灾害影响,水源枯竭问题突出,有100多处水源枯竭,断流受困,有100多处水量严重不足,找水、引水成本不断加大。
4、资金缺口大,国家投资有限,配套资金难落实,导致覆盖率低,不能满足需求。
5、运行管理的保障机制没有成型,收缴水费难,管护经费难落实,工程不能良性运行。
6、村民节水意识薄弱,浪费严重。特别是水资源紧缺的地方和缺水的季节,供水保障矛盾突出,有时还引发社会矛盾。
三、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节水意识。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各行各业节约用水,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供水工程利用率。
2、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鼓励企业、个人和其他社会资金投入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发动群众按照“一事一议”原则,踊跃投工投劳建设农村饮水工程。加强饮水安全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
3、组建农民用水协会,参与用水管理。
4、建立农村饮水维修基金制度,及时维护和修复饮水工程。可按从用水户收一点、政府补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解决农村供水工程建后“无人管、无钱管”的问题,保证工程持续长效运行,为不断发挥工程效益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5、建立运行管理机制,认真贯彻落实村镇供水工程运行管理办法,修订和完善管理制度,探索农村供水工程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拍卖经营权等方式,切实提高工程使用效益。
6、加强水利队伍建设,建立村级水管员队伍,进行专业培训,提升业务能力,提高管理水平。
7、合理的提高水费价格,有效利用经济措施对水资源进行调控。
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调查报告 6
调研组听取了市水利局关于我市水利工程建设情况的汇报,深入万村、黄柏、张村、皈大、龙头山、花桥等乡镇,实地察看了部分在建的水毁工程恢复、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并召集当地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村干部、部分市人大代表进行座谈。12月13日还组织了部分市人大代表对全市水利工程建设情况进行了视察。结合代表视察反馈意见,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成效
近几年来,特别是今年中央1号文件出台以来,市政府及水利部门高度重视发展水利事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水利法律法规和政策,及时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及中央、省、上饶市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制定了《关于加快我市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水利发展的思路、目标和要求,抢抓国家和省加大水利工程建设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全市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投入达3.01亿元,其中市本级配套2545万元。使一批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在我市落地,并相继开工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地促进了我市水利事业的发展。
(一)重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有序推进。XX年以来,全市66座水库溢洪道应急除险工程全面完工并验收;列入国家专项规划内的10座小(一)型和1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年初已全部完工;规划外投资3993万元的双河口水库通过多方努力已完成了前期工作,拿到了水利部长江委、省发改委的批复;列入国家规划内的6座重点小(二)型水库正在建设当中;省级5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设计批复及投资概算已完成,目前正在招投标中。
(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效果明显。有效实施了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三年来,中央、省、市三级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4200万元(市本级配套1050万元),对134座小型灌区进行整治和节水改造;去冬今春市本级投入400万元,对178座出险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通过整治渠系、修建堤灌站、对出险水库除险加固,有效缓解了农业生产用水灌溉问题,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三)中小流域治理工程进展顺利。市政府及水利主管部门积极向上争取,实施了中央投资的中小流域治理工程项目。XX年12月开始,启动了投资1000多万元的黄柏乡乡镇防洪一期工程建设,目前已完成工程量95%以上;XX年9月继续争取实施了黄柏乡乡镇防洪二期工程,工程投资760万元,目前已完成工程量80%左右。工程总投资预计达2488万元(市本级财政配套517万元),该工程的实施将有效地保护沿岸1.28万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耕地面积1万亩。
(四)水毁水利工程修复及时展开。“6.15”、“6.19”超历史特大洪涝灾害给全市水利设施造成重大破坏,全市各地共有595处水库、堤防、安全饮水等水利设施严重受损,直接经济损失达8061万元。市政府及水利主管部门抓住时机,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5000多万元,同时市财政配套732万元,及时启动了第一批共73个项目的水利冬修工程,并全部开工建设,到代表视察止在建项目已完成工程量的80%左右。同时,以“双百”工程为抓手,掀起了水利冬修“双百”大会战高潮,快速推进“6.15”、“6.19”水毁修复工程、黄柏乡乡镇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应急度汛工程和农村“五小”水利工程达标建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市在水利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项目建设,资金投入都在逐年增长,水利设施建设取得了可喜成效,但由于我市水利工程大多修建于六、七十年代,老化、年久失修,防洪抗灾能力较弱,仍存在较多安全隐患,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仍然是我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短板。主要表现在:
(一)水利工程建设资金缺口仍然较大。一是我市的水利基础设施大多数已进入老化和效能衰减期,难以抗御重大自然灾害,需要维修的水利工程点多面广战线长,所需的水利工程资金总量大,据统计,今年“6.15”、“6.19”、“11.4”三次超历史特大洪灾造成的损失所需的水利工程建设资金就达8000多万元,仅管我市投入的绝对资金每年有所增长,但与实际需求相差较大,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目前除第一批起动的73处水利冬修工程和乡镇组织群众投工投劳、自筹资金修复的283处水毁工程外,仍有239处水毁水利工程尚未修复,需资金5686万元。二是国家和省市工程项目投入都集中在较大的水利基础设施上,对末级渠系和田间工程等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没有列入计划,上面没有资金扶持,这部分资金完全要靠地方财政来解决。三是农村取消“两工”之后的.投入缺口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现行的农村“一事一议”筹资酬劳的办法,因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外出打工等原因未能发挥预期作用,因此,要求乡(镇)村20%的水利工程配套资金也很难落实到位。四是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渠道较分散,难以提高资金使用效力和效率。目前掌握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部门和单位有发改委、水利局、农业综合开发办、农业局等7、8家单位,资金使用分散,运行环节繁多,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难以形成合力,重复建设和管理主体缺位的情形并存。五是部分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资金不能及时拨付到位。如XX年实施的50个水利冬修工程均已完工验收,但至今400万的维修工程款尚未支付。
(二)水利工程招投标存在一些弊端。调查中,基层对水利工程建设的招投标问题反响较大,主要表现为:一是水利工程招投标过程中普遍存在串标、围标、卖标等不良现象;二是因串标、围标、卖标,使一些小型水利工程招投标成本增大,必然占用工程较大资金,难以保证工程质量;三是招投标程序复杂,过程长,拖延或耽误了水利冬修的最佳时间;四是一些工程项目在招投标过程中,由于工程建设主体不够明朗,权责利不清,造成建、管、用三家分离,管理脱节,不利工程监管。
(三)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效益不明显。调查中,基层对已建成的一批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反映较大。主要表现为:一是已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中特别是一些集中供水工程,由于设计标准低,与安全供水需求不相适应。二是个别集中供水工程由于建管脱节、运行成本高等诸多原因,难以保证可持续运行。如黄柏乡投资1000多万元的自来水厂,至今不能正常供水,而且效率不高,受益人口目前只有100多户,达不到设计要求和预期效果。
(四)水利工程建设监管不够到位。
一是基层水利管理机构尚未建立,水利工程管理主体缺位,不利于水利工程的监管。
二是水利工程监管专业技术人才匮乏,致使水利工程监管不力。一方面是市水利局机关水利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与水利工程建设的任务不匹配。市水利局机关只有11名专业技术人员,年龄都在45岁以上,难以担负起全市水利工程建设任务的业务指导和监管责任。另一方面是基层水利工程技术员队伍薄弱。14个乡镇(街道)大部分只有1名水利员,个别乡镇(街道)至今未配。目前在编的36名水利员中,在职的只有19人。他们大多是非专业技术人员,而且年龄、知识老化,难以满足新形势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需要。
三、几点建议
(一)继续加大投入,多渠道保障水利事业发展。
一要加大市本级财政的投入,建立水利财政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要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关于“今后十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XX年高出一倍”、“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等政策规定,市本级财政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水利建设资金在政府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要有明显提高。
二要积极争取上级投资。认真研究国家、省相关政策和扶持重点,积极向上申报项目,争取上级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
三要严格项目统筹,整合部门资金。科学调配项目,整合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专项资金,统筹用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避免重复建设。四要完善和创新水利建设投融资体制,鼓励和吸引金融机构、融资公司等社会资金投资水利,逐步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兴修水利的积极性。五要按照中央、省市水利工程项目资金配套的要求,市本级财政要将配套资金列入年度预算,确保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当前要尽快研究启动第二批水利冬修工程建设项目和建设资金,确保受损的水毁工程在今冬明春修复使用。尤其是对再次遭受“11.4”洪灾的龙头山、皈大乡的水毁工程在资金安排上要给予倾斜。
(二)加强规划编制,不断提高水利保障能力建设。
一要严格按照省里提出的“五大水利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力争通过5至10年的努力,构建调控有力、配置合理的现代化水利保障体系,确保防洪安全、饮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安全和生态安全,扭转我市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
二是要把水利改革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坚持因地制宜、民生优先、生态优先的原则,组织编制水利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指导性计划。三要统筹安排全市六大水系水利工程布局,按轻重缓急,分步实施。四要对全市水库、山塘、灌渠、堤泵站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运行情况进行普查,摸清我市的水利资源利用和发展情况,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也列入年度水利工作重点,同步抓好落实。五是要加强市域内主要河道流域治理及重要地段的防洪堤工程建设。完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和洪水预警预报系统,提高防洪减灾能力。市财政要安排相应的专项资金,用于水利发展规划及部分项目的前期工作。
(三)严格规范管理,努力提高工程建设质量。
一要加大招投标监督力度,对工程招投标中的串标、围标、卖标等扰乱招投标秩序的行为和干扰工程建设的黑恶势力,公安等部门要加大打击力度,确保招投标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确保工程施工安全,确保有限的资金用在工程建设上,杜绝“豆腐渣”工程的产生。建议工程投资额在10万元以下的应急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采取议标的方式进行发包。在应急水利工程、水毁工程的招投标过程中,要特事特办,以免延误工程建设最佳时期。
二要加强工程质量监管。要始终坚持水利工程建设“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和“建管并重”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工程建设主体和责任,积极总结龙头山乡水利工程建设监管的经验,确立可推广的水利工程建设施工监理、质量验收的管理模式,研究出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有关制度和办法,建立施工队伍管理制度与工程质量监理问责制,规范施工管理,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同时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妥善解决水利工程施工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保证工程建设顺利进行。三要优化工程建设环境。水利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水利法规政策,建立水利与公安联合执法机制,加大依法治水、依法管水的力度,提高执法效果。
(四)积极破解难题,加快饮水工程建设步伐。
一是市政府要按照城乡统筹和一体化供水的要求,积极推进集中供水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对有条件的地方可延伸集中供水管网,发展城乡一体化供水。对区域供水和饮水安全工程已经实施到位的乡镇村,要督促做好管网对接通水工作。
二是要制定农村自来水管理办法,落实建设与管护主体,加强农村自来水工程运行管理,加强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要妥善协调解决黄柏乡自来水厂问题,明确时间、优化方案,加快速度,让群众早日受益。
(五)完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水利工程监管力量。要适应水利改革发展新要求,理顺乡镇水利管理体制,加强水利管理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市政府要落实好中央、省、市的文件要求,尽快组建市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站与乡(镇)街道水务站。让它们切实履行起基层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职责,做到有机构管事,有人办事。
二是要加强水利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水利队伍素质。要加大对水利类专业大学毕业生的招聘和考录力度,招录一批水利技术专业人员充实到市水利局机关与乡(镇)街道水务站。要完善人才评价、流动和激励机制。加大水利职工在职教育和继续培训力度,提升队伍素质。三是要大力引导扶持受益群众组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规范用水管理办法,鼓励农民用水协会自建自管自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用水、管水和加强水利设施维护的积极性。
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调查报告 7
一、引言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农田水利作为农业生产的“命脉”,其建设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粮食安全、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二、调研方法
文献回顾:收集并分析近年来关于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的政策文件、学术研究和新闻报道。
实地考察:选取东部、中部、西部不同区域具有代表性的农田水利项目进行现场考察。
问卷调查:设计针对农民、水利管理人员、地方政府官员的问卷,收集第一手数据。
专家访谈:邀请农业水利领域的专家学者及实践经验丰富的从业者进行深度访谈。
三、现状分析
建设进展: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灌溉面积持续扩大,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得到推广。但地区间发展不平衡,西部干旱地区和部分贫困山区的水利设施仍然落后。
管理机制:多数地区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农田水利管理机构,实施了用水户参与管理和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提高了管理效率。然而,部分地区的.管理仍存在职责不清、资金使用效率低等问题。
技术创新与应用: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在农田水利中的应用逐渐增多,如智能灌溉系统、水文监测预警系统等,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但技术普及率不高,特别是在小农户中。
四、存在问题
资金投入不足:虽然国家投资增加,但相对于庞大的需求而言,资金缺口仍然较大,特别是地方配套资金难以跟上。
维护管理滞后:一些地区重建设轻管理,水利设施建成后缺乏有效维护,导致设施损坏、效率下降。
水资源分配不均: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农业生产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特别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技术与信息普及难题: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成本高,小农户接受度有限;同时,水利信息系统的建设和使用不够广泛。
五、建议与对策
增加财政投入与创新融资机制:中央和地方政府应继续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同时探索PPP模式、社会捐赠等多元化融资渠道。
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农田水利设施的运行维护机制,明确责任主体,引入第三方评估,确保设施长期有效运行。
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跨区域水资源调配能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雨水集蓄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加强科技支撑与信息服务:加大对智能水利技术研发和推广的支持力度,建立覆盖广泛的水利信息服务平台,提升农民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六、结论
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面对现有挑战,需从政策支持、资金投入、技术创新、管理体制改革等多个方面综合施策,构建现代化的农田水利体系,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支撑。
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调查报告 8
一、引言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农田水利作为农业的“命脉”,其建设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报告旨在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分析及专家访谈等方式,全面了解当前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二、调查方法
文献资料回顾:收集近年来关于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的政策文件、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
实地考察:选取东部、中部、西部具有代表性的几个省份,深入农田水利项目现场进行实地调研。
问卷调查:设计针对农民、水利管理人员、技术专家的问卷,收集各方意见和建议。
深度访谈:邀请地方政府官员、水利部门负责人及行业专家进行一对一访谈。
三、现状分析
建设进展: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力度,一批重点水利工程相继建成,灌溉面积稳步增加,节水灌溉技术得到推广,有效提升了农业抗旱减灾能力。
管理机制:多数地区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农田水利管理机制,包括水资源管理制度、灌溉用水协会等,但在部分偏远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管理仍相对薄弱,存在资源浪费和设施维护不及时的问题。
技术创新与应用:智能灌溉、遥感监测等现代信息技术在部分地区得到应用,提高了灌溉效率和管理水平,但技术普及率有待提升,农民接受度和技术培训是主要障碍。
四、存在问题
资金投入不足:尽管国家投资持续增加,但面对庞大的农田水利需求,资金缺口仍然较大,特别是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融资难问题突出。
管理与维护缺失:一些地方重建设轻管理,导致已建工程缺乏有效维护,设施老化严重,使用效率低下。
水资源分配不均: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加之农业用水效率不高,加剧了局部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
技术普及与培训滞后:现代农业水利技术普及率低,农民对新技术的认知和应用能力有限。
五、建议措施
加大财政投入与创新融资模式:中央与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财政支持,同时探索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多元化融资渠道。
完善管理体系,强化后期维护:建立更加科学高效的农田水利管理体系,明确维护主体,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确保工程长期有效运行。
优化水资源配置,推广节水技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优化水资源空间和时间上的合理分配,加大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农民技术素质: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增强农民对现代农业水利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结论
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面对存在的挑战,需从政策、资金、技术、管理等多个层面综合施策,推动农田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调查报告 9
一、引言
农田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调查概况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座谈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对多个县区的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调查对象包括水利部门、乡镇政府、农民用水户协会及农户等。
三、农田水利建设现状
基础设施投入增加: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累计投入资金达到数十亿元。这些资金主要用于河道疏浚、农田灌溉、泵站建设及改造等方面,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灌溉面积扩大:全国已建成大中型灌区7300多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2200多万处,灌溉面积达到10.55亿亩。其中,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节水灌溉工程等民生水利项目得到重点推进,有效提高了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和农业灌溉效率。
现代化改造推进:针对部分灌区设施老化、能力下降的问题,水利部积极推进灌区现代化改造。通过实施一系列改造项目,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数千万亩,提高了灌溉用水利用效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四、农田水利管理现状
管理机制创新:各地积极探索农田水利管理新机制,如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推行水费电子化收缴等。这些措施有效激发了农民参与农田水利管理的积极性,提高了管理效率。
标准化管理推进:水利部门加强了对农田水利工程的标准化管理,制定了相关制度和操作手册。同时,组织开展了大中型灌区、泵站及水闸的标准化管理评价工作,推动了管理水平的提升。
安全运行管理加强:各地严格落实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机制,加强了对渠道、泵站、蓄水池等重点工程设施的隐患排查整治工作。通过修订相关管理办法和加强监督管理,确保了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
五、存在的问题
设施老化失修严重:部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先天不足加之后天维修配套没有跟上,导致工程老化、退化、失修严重,效益衰减。
群众投工投劳不足:随着农村劳力外出经商务工的'增加,群众出工投劳的积极性降低,影响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进度和质量。
产权制度改革不规范:一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实行租赁、承包、拍卖后,由于合同规定事项不周全、缺乏对经营业主必要的限制性措施等原因,导致工程管理不善甚至出现废弃现象。
六、对策与建议
加大投入力度:各级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
推进现代化改造:针对设施老化、能力下降的问题,应加快推进灌区现代化改造工作。通过实施一系列改造项目和技术创新手段提高灌溉用水利用效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完善管理机制:加强农田水利管理机制创新和完善工作。建立健全农民用水户协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参与农田水利管理的机制;推行水费电子化收缴等现代化管理手段;加强标准化管理评价工作等。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农民对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活动;增强农民的节水意识和环保意识等。
强化监督检查:各级水利部门应加强对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并取得实效。
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调查报告 10
一、引言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农田水利作为农业生产的“命脉”,其建设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粮食安全、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二、调查方法
文献回顾:收集并分析近年来关于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的政策文件、学术研究和行业报告。
实地考察:选取东部、中部、西部具有代表性的几个省份,深入农田水利项目现场进行考察。
问卷调查:设计问卷,对农户、地方水利管理部门、技术专家等进行抽样调查,收集第一手数据。
深度访谈:与地方政府官员、水利工程师、农民代表等进行面对面访谈,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和需求。
三、现状分析
建设成就:近年来,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灌溉面积持续扩大,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得到推广,部分区域通过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显著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
管理体系:形成了以国家宏观指导、地方具体实施、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层次管理体系。各级水利部门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监管力度,确保农田水利设施正常运行。
技术创新:智能灌溉系统、遥感监测技术、水土保持信息化管理等现代科技手段逐步应用于农田水利管理中,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科学决策水平。
四、存在问题
资金投入不足:部分地区由于财政紧张,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资金缺口大,影响了工程的'顺利实施和维护。
设施老化严重:一些早期建设的农田水利工程因年久失修,存在严重老化、效率低下甚至废弃现象,急需改造升级。
管理机制不健全:部分地区的农田水利设施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维护机制,导致资源浪费,使用效率不高。
技术应用不均衡:虽然新技术在部分地区得到应用,但总体上推广普及程度不高,特别是偏远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
五、建议措施
加大投入,创新融资模式: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增加农田水利建设专项投资,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探索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多元化融资方式。
实施老旧工程改造:对现有老化、低效的农田水利工程进行全面排查,制定改造升级计划,优先保障粮食主产区和干旱缺水地区的改造需求。
完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农田水利设施的长效管理机制,明确产权归属,强化日常维护和定期检查,确保设施正常运行。
推广先进技术应用:加大对智能灌溉、精准农业等现代水利技术的推广力度,特别是在资源紧缺和环境脆弱地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效益。
增强公众参与和意识提升:通过教育宣传,增强农民及社会各界对农田水利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农民参与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形成良好的社会共治氛围。
六、结论
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面对挑战,需通过综合施策,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管理效能,推动农田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坚实支撑。
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调查报告 11
一、引言
农田水利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环境的改善。为全面了解我县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特开展本次调查。
二、调查背景与目的
背景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农田水利建设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县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不断加大投入,创新管理机制,推动农田水利事业快速发展。然而,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仍面临诸多挑战,如设施老化、管理薄弱、资金不足等问题。
目的
本次调查旨在:
全面了解我县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
分析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改进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的建议。
三、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多种方式进行。调查组深入各镇、村,实地察看了部分农田水利设施,走访了农户和基层水利管理单位,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四、调查结果
1. 农田水利建设现状
1.1 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我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县累计投入资金3.99亿元,实施了河道疏浚整治、农田丰产沟整治、泵站修理改造等一系列工程。这些工程的实施,有效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2 民生水利项目
我县高度重视民生水利项目建设,全力做好农村饮水平安工程。通过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不断提高,农村饮水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2. 农田水利管理现状
2.1 管理体制
我县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实行分级管理原则,大型灌区由县水务局直接管理,小型灌区由乡镇水管站管理,并由农民用水协会组织参与工程的管理运行。这种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田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
2.2 管理成效
通过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我县农田水利工程效益得到持续发挥。各乡镇水管站和农民用水协会积极履行职责,加强工程维护和管理,确保了农田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和灌溉效益的充分发挥。
3. 存在的问题
3.1 设施老化失修
我县部分农田水利设施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建设标准低、运行时间长、维修配套不足等原因,导致工程老化失修严重,效益衰减。
3.2 管理薄弱
部分乡镇水管站和农民用水协会管理力量薄弱,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管理能力不足。同时,由于管理经费不足,导致工程管理维护不到位。
3.3 资金投入不足
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我县财政实力有限,难以满足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的资金需求。此外,由于农户收入水平较低,自筹资金能力有限,也制约了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的发展。
五、建议
1. 加大投入力度
建议县政府进一步加大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的投入力度,提高财政资金支持比例。同时,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2. 加强设施维护
建议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建立健全设施维护机制。对于老化失修的设施,要及时进行修复和更新改造,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行和效益的充分发挥。
3. 提高管理水平
建议加强农田水利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和管理能力。同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和考核,确保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4. 推进改革创新
建议积极推进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探索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市场化运作机制和长效管理机制。通过改革创新,激发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活力,推动农田水利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六、结论
本次调查表明,我县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设施老化失修、管理薄弱、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县政府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加强设施维护、提高管理水平、推进改革创新,以推动我县农田水利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 相关推荐
【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农田租赁合同07-22
农田租赁协议03-19
营销管理调查报告08-08
个人农田租赁合同04-08
农田土地租赁合同05-09
农村农田租赁合同03-04
行政管理调查报告02-10
物业管理调查报告04-16
质量管理调查报告08-30
社区管理情况调查报告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