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的调研报告

2022-09-23 报告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事务都会使用到报告,不同种类的报告具有不同的用途。那么一般报告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民俗文化的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民俗文化的调研报告1

  调研地点:湖南省凤凰县麻冲乡老洞村、扭仁村、高通村

  调研对象:当地居民、学生、游客等

  调研时间:20xx年7月7日至20xx年7月16日

  1、苗歌

  听扭仁小学龙校长、麻老师及麻志官老人说起:苗歌对上一辈的人来说就像我们现在的必修课,它主要包括感恩歌,祝酒歌,贺喜歌,庆典歌,其中用到了许多隐喻和暗喻等修辞手法,且这些喻体大都来自自然的花草树木和虫鱼鸟兽;因此唱出的歌也都是取自生活反映生活,需要演唱者有较高的观察、鉴别、领悟和创作能力;可称得上是心灵的造化,自然的灵现。苗歌一般没有音乐伴奏。

  2、苗鼓

  居村民介绍,凤凰苗族鼓舞,大体上可分为猴儿鼓和花鼓两大类。猴儿鼓是娱乐者模拟猴子的动作翩翩起舞,其动作诙谐,难度大,舞得好的人不多;花鼓异常柔美,异常抒情,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在凤凰腊尔山、山江、麻冲、落潮井一带苗区十分流行。

  打花鼓(即花鼓舞)一般是两个人,但也有四人、八人的,另外还有一个站在鼓旁敲击鼓梆,控制舞蹈节奏的,谓之敲边鼓。花鼓的基本功有三:一是手功,二是腰技,三是步法。步法有快三步慢三步两种,步法是否踩到点子上,直接关系到花鼓的“套路”,因此至关重要。

  3、苗舞

  盛传在湘西凤凰的苗舞主要包括:竹竿舞和三人鞋,这两种舞蹈简单易学。例如竹竿舞据说是苗族群众在生产生活中自创的一种自娱性舞蹈,平行摆开两条方木作垫架,垫架上横放若干条手腕粗的长竹竿,持竿者相向地双手各执一条竹竿尾端,把竹竿与垫架、竹竿与竹竿碰击出有节奏的声音,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间,不但要敏捷地进退跳跃,最好能跳出潇洒自然的动作(我们的两位队员尝试了一下,跳了几下下就被吓得跳了出来)。

  三人鞋也是很有趣的,三个人同穿一双“鞋”(两根长板),苗家姑娘们很厉害,还能跳出优美的舞姿,节奏感很强,游客观众们惊叹不已。

  4、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主要表现在:服装、头饰、银饰、银梳、银镯、银项几个方面,穿圆领大襟短衣,盘肩、袖口等处有少许绣花;宽脚裤,裤筒边缘多饰花边;包扎又高又大的青布或花布头帕,戴银饰。男装多为青色土布衣裤,包青头帕。现在他们只有在传统节日、喜庆的日子才穿上本族传统服饰。

  5、苗族传统节日

  湘西苗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开年节、四月八、龙船节、六月六。节日那天,村民都身穿节日盛装,聚集在一起。

  6、苗族待客礼仪

  当游客们进入苗寨时,苗家人们会进行苗家拦门“三道卡”风俗,即“卡歌”、“卡鼓”和“卡酒”。所谓“卡歌”,即当远方的客人到苗寨来做客,苗寨里的青年男女要肩拱肩、手拉手,用对歌的方式来表达对客人的`热情欢迎;“卡鼓”,即在进苗寨的路上,苗家阿姐阿嫂们会用击鼓拦门的方式,同客人比试鼓艺,并展示苗家人多姿多彩的鼓舞智慧;“卡酒”,即好客的苗家人在寨门口端着自家酿造的包谷烧或米酒拦门,苗家人将农事或家事编成苗歌后向客人提问,客人答对并喝下拦门酒,则表示客人看得起苗家人,客人方可入寨并被试为最尊贵的客人。这是非常典型苗族村野文化。

  6、湘西苗族文化现状

  苗族人们的能歌善舞以及对歌舞的热爱在这里表露无遗。记得我们到达的那天已经晚上十一多了,可村里面那回荡的苗歌丝毫没有疲惫的感觉,一直延续到晚上十二多才停下来!调研中还得知扭仁村是周围人口较少然喇叭最多的村,通宵达旦的歌声在这也是常有的事。

  调查中发现这里的小孩几乎都不懂不会这些传统的东西,一方面是他们的父母很少有时间也没有这份心去教他们,另一方面是他们自己不喜欢难得静下心来学习。当然这其中更大的是没有被重视起来,社会风气和现状的驱使,大家都在忙于为生计奔波跟本就难以顾及这些。平时的对唱更多注重于各自的一种休闲和爱好,而没有想过如何继承和发展。这些事实的反映不得不让我们为祖国文化遗产的继承感到担忧,即使在这种地方都被利益深深的覆盖那些所谓的保护政策起到的作用实在微乎其微。当然这也不是一个政策那么简单的事情,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不仅需要整体形式的改变(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更需要苗族同胞们乐于奉献,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来维护和继承祖辈的传统。这些都需要社会力量和国家政策的相应扶住,毕竟民以食为天只有在解决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后人们才能把多余的精力投入到精神世界里。值得庆幸的是在我们回来的前一天,麻老师跟说了许多关于苗族文化方面的事,最后还

  拿出了他自己的一本根据一段发生在清初民国时期的追求爱情自由的故事。并告诉我们他将用他的一生来继承祖辈留下来的优良传统并将其传承下去。

  民俗文化的调研报告2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切实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科学、和谐、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为此,笔者就XX文化发展作了深入调研,提出一些建议和打算。

  一、基本概况

  小河镇地处大药山东麓,牛栏江西岸,距县城143公里,北接红山乡,西北倚东坪乡,西南连药山镇,东南邻新店乡,东隔牛栏江与鲁甸县乐红乡、梭山乡相望;地处两县六乡镇腹心地带,国土面积191.3平方公里···略去部分 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最高海拔3950米,最低海拔701米,相对高差3249米,典型的立体气候,独特的地形地貌,独特的自然条件,独特的资源优势,独特的人文景观,独特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小河镇特有的历史文化。

  二、发展优势

  一是竹山“狗鼻子”当年大军生与死的剿匪精神历代传诵;现存拖车的龙氏碉堡体现着中国“龙文化”的精髓;著名治癌专家黄传贵展示着小河人的风采。小河镇发展历程中积淀的历史文化,丰富了小河思想文化发展、繁荣的内涵。

  二是小河镇是多民族聚居乡镇,民族特色文化种类多、内容广,少数民族服饰、语言、原生态音乐、舞蹈等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民族传统节日如彝族“火把节”、苗族“四月八”、“姊妹节”、“芦笙节”、“赶秋节”、“鼓藏节”等。苗族能歌善舞,古歌、飞歌、情歌,芦笙舞、古瓢舞、木鼓舞、板凳舞,尽展苗族风情。苗族人口主要聚居马安村、竹山村、山堡村,依然保留着独具本民族特色的衣着打扮、服饰制作工艺、语言、节日等民族风俗。苗族服饰有“穿在身上的史书”之称。一年一度的苗族花山节,既诠释了苗族历史和“穿在身上的史书”,又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延续和拓展了民族民间文化,形成独具一格的地方文化。

  小河镇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文艺事业成绩斐然。小河镇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广场舞为载体的集镇文化活动繁荣,小河镇广场舞曾被昭通电视台选播,全民健身运动气氛较好。

  一是通过不懈努力,集镇新区建设和老区改造完成投资XX万元,老区砖混房屋立面改造已全部完成,两座高架桥、两座人行石拱桥已全面竣工,展现了青瓦白墙、深具“水乡古韵”的新小河。二是全镇14个村远程教育设备全部安装调试完成,镇党委督促村两委干部定期组织群众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农业科学技术和各种文化艺术宣传片,使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得以提升、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科学种养水平逐步提高。三是村级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镇文化站、文化活动广场改扩建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为小河镇思想文化发展繁荣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重视不够、保障不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一些先进思想大量涌入,人们在盲目追求“西化”的进程中,逐渐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发展,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对群众文化、民族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视、支持力度较弱,投入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总量偏少,严重制约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氛围不浓,社会力量参与仍然缺位。部分村级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认为文化建设是上级部门的事,是“城里人”的事,农村文化建设可有可无,而上级主管部门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较少,导致部分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常年没有或只有很少活动经费,农村文化活动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乡镇文化活动经费无保障,文化设施简陋,无法起到宣传教化、休闲娱乐的作用。

  (二)是投入不足、设施滞后。各项建设任务增多、资金投入增多,使得投入到文化发展的资金极为有限,从而制约了文化的发展繁荣。小河镇马鞍、竹山、山堡等3个苗族彝族村,距离集镇较远,而当地没有民族文化广场,许多活动无法正常开展,民族文化潜力无法得到全面挖掘、民族精神无法完全得以体现。投入不足,设施滞后,成为小河镇文化事业发展的瓶颈。

  (三)是人才缺乏、力量薄弱。小河镇文化站技术人员配备严重不足,目前只有2个人,而且都不是专业的文化工作者,加之长期得不到培训学习,整体素质亟待提高,而且大多数村级文化活动场所没有文化管理员,农村文化工作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正确引导,文化工作没有“脚”,难以站稳。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农村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儿童,使得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后备力量明显不足,文化工作质量不高,各项文化活动难以正常开展,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四)是挖掘不深、推介不力。小河镇由于地处偏远,山高路陡,在历史建筑的保护和民族文化研究方面都相对滞后。一方面缺乏专业的文艺工作者和民族民俗文化研究者,对小河镇人文地理优势、历史事件、民间传说、民族文化、名人轶事等进行深入细致的挖掘和推介,缺少有深度的研究论文和成果,阻碍了小河民族文化“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的实施。另一方面由于镇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使传统手工艺、民族民间文化和土特产资源开发、推介力度不大,没有形成规模,未能创造经济效益反哺文化经济的`增长,从而制约了小河镇思想文化的发展繁荣。

  (五)是思想保守、观念陈旧。小河镇虽然历史文化积淀厚重,但与发达地方和其他乡镇相比,思想文化建设水平还比较滞后,思想观念保守陈旧,羁绊和束缚了小河镇文化的发展繁荣,在有形无形之中妨碍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机制创新,阻碍文化市场体系构建和文化人才培育引进,影响文化资源开发和文化创新等等,这是需要我们引起注意并着力转变的一个思想困境。

  四、对策措施

  推进小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潜力在小河特有人文历史的挖掘和拓展,核心在小河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具体的举措就是要做到战略化规划、工程化建设、目标化管理、责任化落实、特色化挖掘、历史化整理、市场化推介。

  (一)着力抓好发展规划。城镇是文化的载体,可以说,集镇建设就是一项工程浩大、影响深远的文化建设。小河镇作为全市40个重点集镇之一,集镇的建设给小河历史文化的展现带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因此要强化文化意识,树立发展文化就是发展经济社会的理念,从小河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把文化发展纳入经济社会总体规划,切实把文化理念贯穿到集镇规划、建设与管理全过程,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二)着力抓好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文化发展的组织机构,加强对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层层落实责任、层层明确职责,形成有人抓、有人管的格局。建立和健全目标考核机制,制定文化投入保障、文化设施改善、文化队伍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质量、阶段目标实现、文化活动创建等相关考评体系,量化指标到镇文化中心、村进行考核。同时,把文化建设与文明集镇、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村组等文明创建活动有机结合,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一起检查和考核,提高镇文化中心、村组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调动他们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三)着力抓好设施改善。文化设施是开展群众文化、传播先进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主平台。积极呼吁和争取投入,加大文化设施建设力度,改善文化基础设施,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接受文化产品、享受文化服务、开展文化活动的设施。抓好文化共享资源工程建设,抓紧建设镇文化中心,切实加强村级文化室、农家书屋、村广播室建设,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努力提高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开展文明单位结对帮扶,帮助农村改善文化设施条件,深入开展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整治工作,净化和优化文化市场。以镇文化中心、村级文化室、农家书屋、农民自办文化户为基础,不断改善文化设施,扩展文化阵地。

  (四)着力抓好活动创建。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重点,坚持不懈抓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及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抓好文明集镇、文明单位、文明村组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统筹镇村发展,认真落实精神文明建设规划,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需求,倡导其学文化、学知识、学技术。切实开展好“三下乡”活动,抓好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等惠民工程,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积极开展季节性和阶段性文艺活动,以普遍性、经常性的群众文化活动,促成节庆活动上规模、上档次。尤其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小河苗族、彝族文化资源,不断提高花山节、火把节等活动质量,彰显地方特色,充分发挥特色民族文化的特殊效应。

  (五)着力抓好队伍建设。注重文化队伍建设,加强文化人才的培养、管理、培训和引进,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培育各方面文化人才,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适应发展的文化人才队伍。一要引进文化专业人才。在稳定现有文化队伍的同时,依靠政策、营造环境,有的放矢地吸引专业人才充实到镇文化中心,帮助解决镇文化中心文化干部实际困难,提高文化工作从业能力和管理水平。二要加强本土文化人才建设。发现和挖掘文化示范户、老年业余文体骨干、民间艺人,充分发挥他们在文化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三要加强文艺创作队伍建设。坚持培育摄影、绘画、书法、舞蹈、戏剧小品、群众音乐等创作群体,开展优秀评选活动。四要加强文化人才培训。加强人才培养和专业培训,重视和开展对镇、村、组工作人员、文艺骨干及民间艺人的培训,培养更多文化活动的主力军和带动人。

  (六)着力抓好特色彰显。一要保护利用好小河现存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对建筑和非物质类的民俗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挖掘和研究,丰富小河镇文化宝库,并建立档案,做到知根知底。二要争取建设一批反映小河镇民族文化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如深具龙文化精神的龙三公子故居和当年剿匪大军在拖车留下的战壕)和马鞍民族文化广场。三要利用小河镇丰富的文化资源,向外界展示文化古镇的历史沿革、历史文物、民俗器物等物品,进一步推动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加大少数民族尤其是苗族历史文化的挖掘和拓展力度,深入解读“穿在身上的史书”。四要充分利用广场、雕塑、重大民俗活动和广告宣传牌等,宣传展示小河文化历史和民俗,营造文化氛围。对小河传统文化进行宣传推介,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把民族民间特色文化作为宣传推介小河的亮丽名片。

  民俗文化的调研报告3

  姓名:

  调查时间:20xx年12月5日星期四

  调查对象:在读大学生

  调查地点:xx大学城

  一、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日趋频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渐渐统一化,这就造成很多人淡化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而注重外来节日,像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4月1日的“愚人节”12月25日的“圣诞节”等西方国家节日在中国变得相当流行,而中国的传统节日像五月初五的“端午”等节日却被我们中国人淡化了。就此问题,我对西安部分高校的部分在校大学生做了关于中国传统民族节日意识的调查,现就调查结果做以下分析报告。

  二、现状

  (一)、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和重视程度

  大部分大学生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是值得倡导并隆重举行的,比如说“端午节”是纪念我们伟大的爱国英雄——屈原的;还有部分大学生认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不是很高,不明白部分节日的意义,所以表示不是很提倡,有的`人甚至表示对中传统节日都不是很了解,在调查中我发现很多人不能完全说出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有些竟然表示不知道“端午节“这个节日。

  (二)、当代大学生对西方国家节日的了解及重视程度

  部分大学生认为要与西方国家“接轨”,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及文化,就必须接受西方国家的文化及节日传统;大多数人表示对于西方国家的节日既不能说完全摒弃,也不能说是完全不接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并不代表是否定某一方,而是的融合,对于节日这一问题而言,他们表示可以接受,但不会去隆xx祝,毕竟那是别人的节日。

  (三)、大学生热衷外国节日的主要原因

  由于对我国文化、民族传统知识的欠缺以及盲目从众崇洋媚外的心理导致部分大学生对外国节日表现出“狂热”的态度,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当代大学生从小就被社会定位为为了考试而拼命学习的一类人,大部分时间都用来“钻研”那些课本知识以应付考试,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错误的认为科技、经济等某方面优于中国的部分西方国家就是自己的偶像,从而导致崇洋媚外,热衷于外国的文化教育及服饰等各种东西,当然西方国家的节日也成为他们青睐的对象。

  三、问题

  在调查时与部分大学生的交流中,发现了极少部分大学生的一些令人无奈又“匪夷所思”的观点。

  1、建议给中国传统节日重新“易名”

  极少部分大学生由于对西方国家的过度崇拜,竟然给部分中国传统节日加上一个类似于西方节日名字的名字,比如“中国情人节”,更令人无语的是有人建议将“清明节”改名为“中国鬼节”。

  2、部分人表示“不承认”中国有些传统节日

  部分人认为当“节日”的概念被“假日”替换以后,是节日就应该有假期,可是中国的很多节日都没有放假时间,这样一来,他们觉得这些节日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节日,从而忽视甚至不承认那是中国传统节日。他们表示这样的节日犹如“食而无味”,所以不愿接受。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该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较为欠缺,这是由于对我国文化知识及传统观念的缺乏而导致的。我希望当代在校大学生能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了解,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爱国热情。

  五、结语

  在调查中,少量大学生对韩国申报端午祭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这一事件表示义愤填膺,他们认为中国人民应注重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对于20xx年韩国申报中国的“端午节”为他们的节日这一事件,我们应该予以重视,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去重视,保护中国传统节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民俗文化的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民俗文化调研报告范文03-24

民俗文化调研实践报告03-24

制药企业调研报告-调研报告02-23

民俗文化调查报告06-30

家乡民俗文化实践报告03-24

学校安全工作调研报告-调研报告01-14

卫生院调研报告-调研报告01-14

关于电商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01-14

公民环保意识调研报告-调研报告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