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劳动实践报告

2022-03-22 报告

  紧张又充实的社会实践活动又将谢下帷幕,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为此需要认真地写实践报告了。你知道写实践报告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生劳动实践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生劳动实践报告1

  拔草,这个看起来简单的劳动活动,让我和学生们都各有收获,总结起来有如下几点:

  一、劳动前的总动员

  开会总动员,强调事小意义大,一定要让学生思想上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观念,团结意识。通过对学生的教育,学生再也没有像以前那样说说笑笑、打打闹闹,都能很认真的对待自己的工作,没有一丝的马虎大意,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次劳动代表的不仅是自己,而是一个整体,一个班级。

  二、劳动中一定要表扬先进的人,提醒不足,只说现象,不点人名,力求让学生每天从劳动中体会到乐趣,鼓励激发大家自觉劳动的积极性。

  三、劳动后:布置作业写总结,及时记录最真切的感受,通过学生自己的反思和感悟再次强化劳动的意义。

  四、劳动中注意安全

  学生的安全是第一位的,教师在布置任务时,一定要想到可能发生的事故,把安全隐患扼杀在摇篮里。劳动活活动不能太大,他们还是一个孩子,太重了一定会打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这次劳动我班圆满的完成了任务,在活动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人物,如刘妍、刘洋、赵迪等,他们认真的劳动态度,不怕吃苦的精神,给我很深的感受。也使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时时可教育,处处是教育。只要你是个有爱心的教育者,每次活动之后你都会发现学生可喜的变化。

  小学生劳动实践报告2

  《小学劳动与技术学科教学评价研究》是我校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素质教育的劳动技术教育实践深化研究》子课题(编号BHA06003)。课题针对的是“传统的评价方法单一,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评价主体单一,忽视评价多元、多向的价值”的状况。江苏省劳动与技术新课程纲要的实施,为进行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小学劳动与技术学科教学评价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机会。课题从立项至今已经过了三年多的时间,期间的研究大致可分为落实研究举措、展开实践和理论层面的研讨、编制有关量表、回顾总结四个阶段,现已完成课题研究的预设目标。

  一、课题的提出

  (一)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体现了教育价值观的根本转向。劳动与技术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增益学生的劳动观念、磨练意志品质、树立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劳动与技术学科,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更新教育观念外,对于学校来说,意味着重建规则,改革时空管理,重建物质文化,重组教育资源等。根据我们现在收集到的有关“教学评价”的资料,去粗存精,对照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精神,尝试开展与之相适应的“小学劳动与技术学科教学评价的研究”,终极目的是调控劳技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技术素质。

  (二)是提出更适合劳技教学评价的需要

  传统的劳动与技术评价中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评价目标模糊,缺乏导向性

  2.评价内容繁杂,操作性不强

  3.评价主体与手段仍有不足

  本子课题期待能形成与劳技新纲要相适应的评价标准,旨在引领师生共同成长。

  二、概念的界定

  在新课程理念的旗帜下,整合传统评价方式中的合理因素,重新构建评

  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尤其是小学劳动与技术学科教学的评价标准。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提高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

  本课题提出的“评价”限定在对小学劳动与技术学科教学中师生行为的评价。力图以“科学性”、“导向性”和“人本性”为原则,把握新课程理念下小学劳动与技术学科教学的价值取向,对师生的教学过程实施评价。强调发展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生成能力,使整个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更趋于自主和开放,从而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构建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小学劳动与技术学科教学评价方法,使之更具可操作性,建立起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科学的、全面的小学劳动与技术学科教学评价标准,使小学劳动与技术学科教学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三、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更新教师的评价观念,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小学劳动与技术学科教学的评价能力。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小学劳动与技术学科教学的途径,为我校更好地进行小学劳动与技术学科教学评价改革提出比较具体的指导性和规范性的要求。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调查法、经验总结法和文献法。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课题组组织相关教师编制问卷,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实践撰写了大量的经验总结。

  (二)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7年10月-2008年8月):主要工作是学习理论,统一思想,设计方案,申请课题立项等。

  2.探索阶段(2008年9月-2009年8月):主要工作是改革课堂教学和评价方式,收集资料,分析研究,编制具有我校特色的“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评价表”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手册”;进行中期总结,完成中期研究报告,调整研究方案。

  3.总结阶段(2009年9月-2010年6月):实验结果的调查分析,整理资料,撰写实验报告,进行结题活动。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及成果

  (一)更新教师观念,树立新课程理念

  在新课程中,已有的劳技课程在形态和名称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劳动与技术”的名称与以前的“劳动技术”名称相比中间加了一个“与”字,这一方面表明了“劳动”与“技术”二者的联系,另一方面又表明“劳动”与“技术”二者的区别,同时,“劳动与技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又体现了综合的特征,是一种课程内部的“小综合”。这种区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有效实施作为我国基础教育优秀传统的劳动教育和日益受到世界各国青睐的技术教育。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小学劳技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提升生命质量的过程,同时是学生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

  1.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教师符合时代要求的专业素养。围绕本课题的重要内容,我们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当代国内外“教学评价”研究的主要成果、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以及《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通过学习,我校教师加深了对课题研究精神实质的把握,掌握了一定的研究方法。

  2.开展劳技“好课”标准大讨论,引领教师担当起构建课堂教学新标准的重任。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学生亲历实践、亲手操作、手脑并用为基本特征,操作性强。学生通过人对物的程序性、技能性运作,通过人与人的互动获得丰富的体验,实施操作性学习。但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旨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操作层面上,除了重视操作技能的训练,还应注重操作活动中学生技术意识的形成、技术思维的培养和技术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与技术能力的培养等。尤其重要的是必须重视在技能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力求技能掌握、态度养成、能力发展的有机统一。

  为了构建新的劳技课堂教学标准,我们利用整整一个学期的时间,组织教师边实践边研究,探讨劳技新课程纲要背景下“怎样的小学劳技课才算是成功的课,是好的课”?我们对此归纳为:总体上,一堂好的劳技课课应该是:实践的、生成的、拓展的;具体来讲,一堂好的劳技课应该满足以下要求:

  3.新的理念产生新的行动,对好课标准的新认识,为我们构建新的小学劳技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提供了理论保证。课题组人员主动探索、主动构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自觉总结、自觉实践课堂教学评价的意识和能力逐渐得到加强。徐勇老师2007年在苏州市劳技课评课选优中荣获二等奖,被评为区学科带头人,2008年在苏州市劳技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史秋英老师在2009年10月荣获吴中区劳技课评课选优一等奖。

  (二)构建新的小学劳技评价量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有人说过,劳动与技术也属于"做中学"和"学中做"的课程,的确如此。在劳动与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教师往往重视教学的设计和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而忽视对小学劳动与技术项目学习评价方法的优化。教师往往以一个统一的标准,“优秀、良好、及格”等形式,简单划一地评价所有学生,没能很好地体现出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要求和学生在劳动与技术学习中各方面素质的形成水平。对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欠缺全面与客观的评价判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片面性,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要提高劳动与技术教学活动质量、保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想的落实,就离不开构建新的小学劳技评价量表。

  1.规范教师的评价行为:课堂评价应该重点关注哪些方面?

  我们不能要求教师在每一堂课上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全面性的评价,但至少在总体上对学生整体应该有所把握,尽量做到“五个关注”:

  关注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关注思维状态:学生是否积极进行思考,具有独到见解。

  关注交往状态:是否有一定质量、多边、多样的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往。 关注情绪状态: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表现得既紧张又轻松,既有质疑又有和谐。

  关注生成状态: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学习的效果。

  同时我们提出一个观点,如果教师很难在一堂课上对全体学生都做出评价,那么完全可以选择部分学生作为评价的对象,评价这一部分学生的重点应该放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方面,并做到“三个统一”:

  知识评价与能力评价的统一:知识的评价是看它的生成与建构水平,能力的评价是看学会自我建构知识的水平。

  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的统一:结果评价是一种静态的评价,是对与错、优与劣的评价;过程评价是一种动态的评价,是对结果评价的必要补充。如果说结果评价属于“刚性评价”的话,那么过程评价就属于“弹性评价”。

  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的统一:我们认为现代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是“双主体”,不但需要教师的客观评价,更需要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作用)、对同伴的评价。

  小学生劳动实践报告3

  农村小学劳动教育调查报告

  主题词:劳动意识、劳动技能

  调查组:四川省西昌市川兴小学农村小学劳动教育调查组

  组长:高立祥

  副组长:赵廷荣 刘文国

  成员:六年级学生

  分工:赵廷荣负总责,刘文国负责发放回收调查问卷、分析调查结果,高立祥负责汇总,整理成文。

  执笔:四川省西昌市川兴小学 高立祥

  调查时间:2015年9月5日--11月25日

  调查地点:四川省西昌市川兴小学

  调查对象:川兴小学学前班至六年级学生、学校部分教师、部分学生家长

  调查方法:问卷法、访问法、观察法、文献法相结合

  调查结论:百分之八十的同学劳动意识淡漠,百分之六十五的同学缺乏起码的劳动技能

  一、 前言:为了了解现在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的的真实状况,西昌市川兴小学农村小学劳动教育调查组在学校从学前班到六年级随机抽样调查了120名同学,走访了32名学生家长,和学校12名老师交换了意见。此次调查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劳动意识;二、劳动技能。结果让调查组触目惊心,百分之八十的同学劳动意识淡漠,百分之六十五的同学缺乏起码的劳动技能。

  二、调查过程:

  (一)、发放调查问卷进行调查

  调查问卷分学生、家长两种。

  1、学生调查问卷

  题目如下:

  (1)、是否掌握洗衣服、扫地、做饭等家务劳动的技能?

  (2)、是否掌握最基本的农业种植、养殖技能?

  (3)、是否主动或在父母安排指导下进行家务劳动和简单的农业生产劳动?

  (4)、在学校是否自觉参加并完成自己的劳动任务?

  2、家长调查问卷

  题目如下:

  (1)、是否安排子女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简单的农业生产劳动?

  (2)、是否教给子女必要的劳动技能?

  调查结果: 此次发放学生调查问卷325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317份;发放家长调查问卷10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95份。结果,263名学生表示从未想到主动参加劳动,190名学生表示不会做家务劳动,没有掌握农业生产的相关技能。90名学生家长表示从未安排子女做家务劳动,更不会安排子女参加农业生产,也没有传授相关的劳动技能给子女。

  (二)、调查走访

  调查组从学前班到六年级随机抽样调查了120名同学,走访了32名学生家长,和学校12名老师交换了意见,情况也不容乐观,与调查问卷的结果惊人的相似。

  (三)、网上查询

  调查组怕以偏概全,上网搜查,发现我国现阶段劳动教育地位低下,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学校、学生、家长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劳动、轻视劳动,从而导致学生劳动意识淡漠,缺乏起码的劳动技能。

  三、成因分析

  按理说,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是天经地义的事。因为劳动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众所周知,人之所以成为“人”,正是劳动进化的结果。如果没有劳动,就不会有人类。正是基于上述朴素的唯物史观,古今中外的众多有识之士都高度关注对下一代进行劳动教育,视培养下一代的劳动技能,把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视为己任。高尔基说:“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正常人的生活”(卢梭语);“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马卡连柯语)……由此不难看出,劳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点,是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不懈的教育方针。《中国教育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加强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教育,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劳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逐步做到制度化、系统化。

  客观公正地说,党和政府对劳动教育是高度重视的。我国的劳动教育,理应不是目前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如此令人不容乐观的现状。追根溯源,笔者认为制约劳动教育的因素是应试教育、校园安全和家庭教育。我们现在的教育,主要就是看学生的考试分数,只要考试分数高的学生,就是优生,就是人才;学校怕学生发生安全事故,不敢也不愿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更不敢组织学生进行劳动;还有不得不说的是,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每个家庭只有一至二个孩子,家长极易产生溺爱情节,视子女为“小公主”、“小皇帝”。

  正是由于学校、社会、家庭都不同程度地漠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才造成了下一代劳动意识的严重扭曲和劳动技能的严重匮乏。但是,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没有正确的劳动意识,未能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势必会被社会淘汰。推而广之,如果我们的下一代都是如此无能,作为成人社会的我们必定会感到脸红心跳,失去希望。

  四、解决方法、对策

  基于上述原因,调查组一致认为,家长、学校应该齐心协力,家校联动,让孩子从小树立劳动意识,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

  怎样才能实现上述目的呢?

  (一)、从学校层面来说,应该做好如下工作:

  1、让学生从小树立劳动意识

  学校要利用班队会、升旗仪式等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让劳动最光荣的理念深入人心。

  2 、建立合理的劳动技术课程体系

  开展劳动技术教育,在课程结构的安排上要根据当地的生产情况和从学校实践基地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爱好和兴趣,形成合理的劳技课程体系,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劳动技术教育。

  3、从实际出发建设实践基地

  劳动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要有一定时间从事劳动实践活动,这就要求各学校要根据所开设的劳技课程,按标准建设配套的劳动技术专用实验室和劳技教育实践基地。

  4、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建立一支学科齐全,素质较高,一专多能,相对稳定的专兼职的劳技课师资队伍,是提高劳技课教学质量的关键。师资队伍的来源,一是让一部分具有一定专长的文化课教师专教劳技课,二是选派部分老师参加课相关科目的培训学习后,兼职担任劳技课程。只有加强劳技课的师资队伍建设,才能保证劳技课的教学质量。

  5、加强劳技教学管理工作

  要提高劳技课的教学质量,学校必须形成完善的管理体制,做到行政上有人抓,业务上有人管,主要要提高劳技老师的思想认识水平。劳技老师必须杜绝没有安排实践课的“纸上谈兵”的教学方法,在实践课中要改变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听”和“老师做,学生看”的教学模式。为保证劳技课的教学效果,要形成行之有效的劳技教育考核手段,考核的内容要包括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四个方面的考核,同时要注重平时表现、动手能力、掌握基础内容作为考核的原则。

  (二)从家长层面来说,应该做好如下工作:

  1、家长要重视劳动教育

  家长要以身作则,重视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让孩子从小树立劳动意识。千万不能溺爱孩子,一定要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要以社会生活实际、社会发展历史、家庭社会实例等告诉孩子劳动的重要性,让孩子从思想上认识到劳动的光荣,劳动的伟大,不爱劳动的人是没有出息的。

  2、教给孩子一些劳动技能

  劳动也需要一定的技能,家长要教给孩子一些劳动的程序、操作要领、方法和技巧。家长在孩子劳动的过程中要给予指导,在孩子取得进步时,哪怕这个进步是非常微小的,家长也要给予鼓励,让孩子从劳动中体验到快乐和幸福。

  3、注重实践锻炼

  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通过劳动实践来进行。如果家长平时没有参加具体的劳动,那么,孩子是不可能爱好劳动的。因此,家长一定要让孩子参加劳动实践,千万不能心疼孩子。当然,劳动的内容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决定,从简单到复杂逐渐过渡,切不可一开始就让孩子做难度比较大的劳动,挫伤孩子的劳动积极性。

  4、尊重孩子的劳动

  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需要家长进行一定的强化。但是,家长必须注意不要单纯地把孩子当作劳动力来使唤,不要把劳动当作惩罚孩子的手段,也不要过分用物质和金钱来强化孩子的劳动,而是应通过表扬、鼓励等方法来强化;在孩子劳动的过程中多做具体的指导,多鼓励,尊重孩子的劳动成果,让孩子从劳动中得到快乐,从而让孩子牢固树立劳动意识,强化孩子爱劳动的习惯。

  5、利用方法,“强迫”孩子劳动

  当孩子不愿意劳动时,家长决不能姑息迁就,一定要想方设法让孩子参加劳动。家长应该明白,不管孩子愿不愿意,都必须劳动。一个不会劳动的人,会不断萎缩,直到失去自 我,这样的孩子注定是不会幸福的。

  综上所述,调查组认为:我们只有坚持家校联动,切实践行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才能最大化地让孩子从小树立劳动意识,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我们的社会才会有希望。

  小学生劳动实践报告4

  当代的学生都生活在二十一世纪信息瞬息万变的网络的时代,知识面广,获得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多,但他们上交的劳动“答卷”却一直令人担、忧,青少年劳动意识淡薄,劳动能力差、甚至不劳而获的现象随处可见。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分析,可以清楚的意识到劳动能力低下给孩子们带来的不便及留下的隐患,并希望通过这样的深刻认识来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关键词:劳动能力低下,家庭因素,培养,健康人格

  网络时代的社会信息多元化,评价多元化,社会分工逐渐细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父母们带给孩子的爱也越来越多。在这各父母要求多,社会需求多的情形下,孩子们要学习的内容也种类繁多,没有时间劳动,不愿劳动,逐渐远离劳动,日渐形成劳动力低下的现象。如:近些年陕西澄城某高中学校录取的新生中,有60%以上的人不会自己挂帐子,许多高中生在入学前没有亲手洗过一件衣服。一个班50名学生的调查,有49名不会缝补衣服,不会钉扣子。该县对所重点中学初一年纪的学生作过一次调查测试,结果表明,从没有洗过一件衬衫的占79%,不能煮好一锅白米饭的占84%,不会和不敢使用电饭锅、液化汽炉的占67%。对某小学一个班的调查,谬论班44名学生中,家长每天给整理书包的占39%,家长给洗手绢的占66%,家长给洗脚的占52.3%,家长给穿衣服的占59%。由此可见,劳动这种人类生存的基本素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在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而被淡漠,被弱化,被遗忘。这种劳动观念淡漠,劳动能力低下的不正常现象影响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人类,劳动是人类的第一需要,不劳动者不得食。”这些观点反映了客观真理。要做一个真正的人,就必须爱劳动。爱劳动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什么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差,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每况愈下?究竟是什么原因?该如何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美德?笔者对这些问题做了深刻的思考,以供探讨。

  一、青少年劳动能力的现状

  1、在家里:现在的青少年,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娇惯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骨头,在家里很少干家务活或不干家务活。饭前不知道整理餐桌,拿碗筷,饭后更不知道收拾餐桌及刷锅洗碗,房间脏了不扫,油瓶倒了不扶。甚至自己的一些自理性劳动都推给父母。

  2、在学校:爷爷,奶奶接送心爱的孙子孙女,还有一些爷爷奶奶弓着腰在教室里替孩子们打扫卫生,或给孩子们记作业。到了中学最令班主任头疼的是班里的卫生,不会做值日,不知做什么,该干什么活,做值日逃跑等问题;还有很多学生记不住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做作业,抄作业,甚至花钱雇同学来写作业。

  二、导致青少年劳动能力低下的原因:

  1、家庭因素:

  (1)家庭劳动启蒙教育不恰当;

  (2)孩子小,怕添麻烦。一如:跟着洗衣服,跟着择菜,跟着擀饺子皮,跟着拿筷子端碗等,这时家长都会说:“快去自己好好玩去,别弄脏了手和衣服,等长大了再学,这是爸爸、妈妈做的事。”父母这种认为孩子太小不适合参与劳动的意识,在孩子远离劳动的行为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3)孩子学习忙,怕耽误时间;

  (4)心疼孩子,不让劳动。一有一份关于各国中小学生每日劳动时间的统计显示:美国72分钟,泰国66分钟,韩国42分钟,法国36分钟,英国30分钟,中国只有12分钟。中国城镇的中小学生大约有50%不参加或每天只参加10分钟的家务劳动。德国法律明确规定: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做家务,其中6—10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餐具,给全家人擦皮鞋;14—16岁要负责擦汽车和菜园翻地;16—18岁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间大扫除。

  (5)生活富裕,没必要劳动;

  (6)用劳动惩罚孩子;

  (7)工种用贵贱来区分;

  (8)家长养育观念的狭隘性;

  (9)家长没有起到榜样作用;

  (10)家长劳动教育没有持续性

  2、学校因素:学校劳动教育的、缺失,也造成了孩子重学习,轻劳动的态度。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过多的追求了成绩,忽视了劳动教育,课程安排很满,没有时间安排劳动课,锻炼课,没有大面积的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劳动最多也就是做值日和大扫除,由于人生安全问题,学生还没有擦玻璃的经验,技能及乐趣。

  3、社会因素:

  (1)社会片面的成才观和用人观对青少年劳动能力低下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社会主流观念的陈旧,不认同劳动最光荣。

  三、培养孩子劳动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劳动能力的培养重在家庭教育中,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品质。

  1、及早的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婴儿刚出生经常有不会吮吸母亲的乳汁而饿哭的现象,为了生存婴儿每天学习吮吸妈妈的乳汁,所以劳动是人的本能。家长应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让他尽早的参加家务劳动,这种做法并不单纯是为了帮助大人减轻家务负担,而重要的是通过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独立自主能力这些都是塑造健康人格所必需的保障。

  2、家长要起到劳动教育的示范作用。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劳动教育方面家长首先要为孩子做表率。父母主动承担家务劳动的精神会感染孩子,在这各好的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孩子会逐步从父母身上学到为他人着想,热爱劳动的美好品质。

  3、家长要鼓励孩子进行自理性劳动。

  4、家长随时树立孩子的劳动自信心。

  5、家长多带孩子参加公益劳动。

  让孩子能明辨是非,全面看问题,知道不是所有的劳动都有报酬,劳动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金钱上,从而正确的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6、重视劳动实践

  四、劳动教育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影响

  1、劳动有助于孩子的发展

  2、劳动能促进孩子智力发展

  从生物学角度讲,适当劳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过程,调节大脑疲劳,有利于大脑发育。长期的劳动过程还可以培养孩子对事物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

  3、劳动易于培养孩子的创新品质

  一切的创新能力和技能与劳动实践者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经过动手和实践,思维和想像往往不够深刻,不够深远。即使科学家的发现和发明,都是在动手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

  4、劳动促使关系和谐

  5、劳动能更好的孝敬老人,给国家减免。

  劳动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马克思说过:“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劳动可以创造一切,纯真质朴的中华民族用劳动创造了华夏上下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文化,创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是每一个人必备的基本素质或行为习惯,是获得幸福的首要条件。劳动的作用从古至今从未泯灭,忽视劳动的恶果日益凸显,在高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缺乏劳动教育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者是不成功的教育。劳动教育要从小抓起,首先应该成为家庭教育的不容忽视的教育内容。家长应该为孩子积极创造劳动机会和劳动岗位,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劳动,为孩子创造各种提升自我的机会,从而体验到劳动的必要性,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和光荣,深刻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和光荣,深刻感受“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世界”的深刻道理。

【小学生劳动实践报告】相关文章:

劳动的实践报告03-18

劳动保障实践报告03-18

劳动体验实践报告03-18

劳动理论实践报告03-18

学生公益劳动实践报告03-18

劳动实践情况说明报告03-18

劳动体验教育实践报告03-18

寒假在家劳动实践报告03-18

学校公益劳动实践报告03-18

学生假期劳动实践活动报告03-18

劳动周自查报告 劳动实践课学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