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贷款调研报告

2024-08-02 报告

  在当下社会,报告使用的次数愈发增长,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涵盖报告的基本要素。一听到写报告就拖延症懒癌齐复发?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不良贷款调研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不良贷款调研报告 1

  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出现反弹的原因有外因也有内因,外因主要是当前国家政策的变化、金融政策的改革等,内因主要是历年贷款活化造成,包括欠息倒据、落实债务、应调未调等情况。现在正常贷款中实际存在大量风险贷款,风险贷款到期后,业务前台自动调为不良。加之管理制度不完善、员工合规经营问题等。

  一、不良贷款原因:

  1、农村金融改革对不良贷款反弹有影响。目前邮政储蓄银行要通过多种方式积极扩大涉农业务范围,要培育小额信贷组织,鼓励发展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很明显,农村信用社将面临越来越多、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信用社的客户数量将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客户的稳定性特别是贷款客户的稳定性对信用社控制不良贷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金融机构对客户的争夺会使信用社失去一部分客户,而这部分客户一旦放弃与信用社的长远关系后就可能出现归还原贷款意愿减弱、推迟还贷的现象,造成信用社不良贷款增加。另外信用社在积极响应政策号召扩大农户信用贷款数量的同时也就增大了信用风险,同样带来一定的增加不良贷款的潜在危险。

  2、国家宏观调控对不良贷款反弹有影响。当前国家最主要的经济政策是紧缩的经济政策,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对银行业的贷款规模进行限制,其影响有以下几方面。其一,在经济快速增长时,信用社的贷款数量也大幅增加,而当经济增长转为缓和时,在严密的监管约束下,隐藏的一些不良贷款也将开始浮出水面。其二,货币政策的持续紧缩将使信用社出现流动性过剩,在不能更好地为其找到出路时,信贷人员就容易放宽贷款条件、降低贷款标准投放出去,这就增加了不良贷款反弹的可能性。其三,信用社不良贷款“占比”的下降多数是通过增加贷款投放量来实现的,而当贷款投放受限后,其对不良贷款的“稀释”作用减弱,不良贷款“占比”重新回升。

  3、国家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会促使信用社的不良贷款出现反弹。一些高耗能、高污染、高资源消耗的企业或行业的受限或取缔,使得他们无力归还贷款,形成不良。它还可能连带到其他企业、农民的收入下降,进一步影响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产质量。

  4、市场变化对不良贷款反弹也有影响。当前市场变化因素不断加大,利率的波动、人民币的升值、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等都会对农村信用社控制不良贷款带来不利影响。利率的波动使农村信用社产生重新定价风险,形成利率风险敞口,商品价格的上涨增加了企业经营、农民生产的成本,影响到企业的效益、农民的收入,使农村信用社贷款性质变数增加,这都使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容易出现新的波动。

  5、其他一些影响因素。比如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的开展、自身内控制度的不完善、遏制不良贷款生成机制不健全、缺乏风险监察计量、信息共享缺乏、部分贷款“借新还旧,循环使用”仍存在、清收旧贷难度加大等都是不良贷款出现反弹的潜在因素。

  二、防止不良贷款反弹的对策

  根据以上原因分析,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反弹主要是不良贷款的新增。因此,控制不良贷款的反弹我们应把工作重心放在新增不良贷款的堵截上,在控制新增不良贷款发生的同时,压缩已形成的不良贷款,形成“堵”、“压”并举,以“堵”为主的`工作格局,真正实现不良贷款的持续“双降”。

  1、严“堵”新增不良贷款是控制不良贷款反弹的关键。

  一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强化贷款管理力度。当前农村信用社应建立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制定和完善贷款管理的规章制度,并设立专门负责机构,各尽其职,严密管理,保证各项管理政策的执行力度。

  二要严格执行审贷分离、“三查”制度。对申请贷款人的经济状况、贷款用途、产品销售、信用程度等都要进行严格审查,扎扎实实做好评估论证,办好抵押质押手续;对一些高污染、高耗能、发展前景差的企业要严格控制放贷,并对贷款企业的资金使用过程进行全程监督跟踪检查;贷款到期要及时催收本息,需要展期的贷款要按有关规定办好展期手续,防止发生新的沉淀。

  三要建立贷款责任制,并与年度考核相挂钩。实行“谁放贷谁收回,谁放贷谁负责”的制度,对违规违纪、人为造成的新增不良贷款要严格追究责任人的责任;将其对贷款的调查程度、所放贷款的质量、不良贷款的占比等都纳入年度考核的范围内,对做的好的应进行重奖。

  四要优化贷款结构,分散风险程度。所发放的贷款要按适当的比例分布在不同的群体、不同的企业、不同的行业之中,避免贷款过于集中于某一点,增大贷款的风险度。

  2、狠抓信用工程建设,创建良好的信用环境。

  要提高信用贷款的质量,就必须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农村信用社要把信用工程建设当作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常抓狠抓,抓出成效。

  一是要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等手段,树立信用社良好的信用形象,树信于民,取信于民。

  二是要开展丰富多彩的信用道德教育活动,如金融知识下乡、金融知识法规咨询、典型教育等,在大众中树立良好的守信理念。

  三是要加大力度搞好农户授信、建立信用市场等工作,使区域内形成良好的信用氛围。

  3、创新业务品种,拓宽赢利模式。

  农村信用社应积极转变金融理念,开发新金融产品,发展中间业务,为社会各界提供优质、高效、多种需求的金融服务,增加非利差收入,改善资产质量,提高抗风险的能力。要继续采取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同时开发扩大农户联保贷款,降低农户信用贷款的风险。

  4、巩固优良客户群,防止客户外流。

  农村信用社要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思想,充分分析现有客户,了解潜在客户。工作中,要紧密联系客户,关心其生产经营活动,尽可能地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市场引导,并以热情周到的服务去打动他,让他认识到农村信用社是他真正可以信赖依靠的朋友,与信用社建立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

  5、加大清收力度。

  对已有的不良贷款进行分片、分包、分清责任,采取依法清收、责任清收、招标清收、奖励清收等手段,狠抓不懈,旺季抓,淡季抓,常年抓,发扬不怕艰难、不怕吃苦、攻坚克难的精神,坚决要回沉积不良贷款,利用灵活多样的方式盘活不良,力争不良贷款的绝对数额持续下降。

  不良贷款调研报告 2

  历史遗留不良贷款包袱沉重,一直是困扰农村信用社经营的一大难题,严重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正常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本文在总结农信社清收历史遗留不良贷款经验的基础上,分析清收难点,试探求化解之策。

  一、清收历史遗留不良贷款难点

  化解历史遗留不良贷款,除依靠农信社自身“苦练内功”、发展业务,通过不断增加盈利能力消化外,主要途径还是要靠清收化解。但清收过程中普遍遇到如下问题:

  (一)信用环境差使“赖债户”不良贷款清收难。信用环境差是“赖债户”存在的“温床”。“赖债户”中不乏公职人员,地方政府部门虽屡次下发文件以行政手段配合农信社清收,但许多涉贷单位对清欠工作大多存在“光打雷,不下雨”、走形式的现象,清收效果不明显。而非公职人员的“赖债户”则多存有侥幸心理,通过外出躲债、拒绝签字等方式逃避信用社债务。对于这些“老赖债户”,无论信贷员怎样软磨硬泡也无济于事。

  (二)缺乏政策扶持使农业经济组织不良贷款清收难。上个世纪八到九十年代,农信社自主经营管理薄弱,各级政府行政干预致使农信社发放了一批低质量的农业经济组织贷款,如一些村办造纸厂、水泥厂等,随着这些经济组织的亏损、解体、倒闭,农信社的这部分贷款也由此沉淀下来。这部分贷款大多年限长、金额大、涉及面广,由于缺乏国家相应政策扶持,而使此类不良贷款清收盘活难度相当大。

  (三)农业经济的高风险性使小额不良贷款清收难。由于农户尚未形成规模化农业经营,个体抗风险能力小,一旦出现天灾人祸,债务往往难以偿还。市场经济的复杂化也使城市小个体户常常血本无归,无法按期归还债务。这部分不良贷款具有单笔金额小、户数多、分布广的.特点,加上不少贷户外出务工、经商,有的还举家外迁、下落不明。要盘活此类不良贷款,如果单靠信贷员一户一户跑清收,工作量巨大,而且势必影响正常业务发展。

  二、清收历史遗留不良贷款对策建议

  经过近几年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农信社不良贷款降压工作已取得较大的进展,但一些“难啃的骨头”仍然较大程度地影响农信社的资产质量,因此怎样在原有清收经验之外寻求化解之道是当前农信社应当思考的问题。本文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加大行政、法律清收力度,切实整肃信用环境。针对信用意识淡薄的“公职老赖”,政府相关部门应结合国家新出台的《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把是否诚信作为公职人员年度考核“德、能、勤、绩、廉”中“德”的重要考评内容,对恶意拖欠债务的公职人员按照有关规定给予惩戒。对非公职人员的“钉子户”,通过媒体曝光、法院执行拘留等途径给予清收,这样在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的同时又可整肃信用环境,达到清收一户、震慑一方的效果。

  (二)创新机制,积极探索打包出售、债权拍卖、资产置换、委托清收等方式,多渠道消化历史包袱。对于历史遗留不良贷款,建议省级联社在相关法律框架内尽快研究出台指导意见,指导基层联社根据具体问题,采用灵活、合规的途径积极化解。如对于单笔金额小、笔数多的农户小额贷款,可考虑打包出售债权清收的方式;对于大额不良贷款,可考虑公开拍卖债权的方式收回;对于供销社解体前不良贷款,可考虑通过资产置换的方式将债权置换成其现有房地产的产权,再进行拍卖变现清收;对于一些贷户长期外出,催收人员因信息不灵无法催收到位和少数“赖债户”拖欠债务等情况,创新催收方式,委托关联人或村组干部帮助清收,通过合理核定清收费用,明确费用按照现金到账的金额进行结算,这样则可能调动多方力量积极性将多年陈年旧账收回。

  (三)适时放贷激活“沉睡贷款”,帮助贫困贷户脱贫致富。由于农业经济的高风险性和市场经济的复杂性等客观因素影响,一些小额贷款户家庭贫困确实无法偿还贷款。针对此类情况,信用社应组织信贷人员深入调查,根据贷户具体情况适时适度放贷,为贷户送信息、送技术、送资金,在帮助他们脱贫致富的同时,又可收回多年无法盘活的不良贷款,从而达到社农“双赢”的效果。

  (四)成立具有地方特色的资产管理公司,加快消化历史包袱进程。借鉴国有商业银行运作资产管理公司经验,由地方政府牵头成立具有地方特色的资产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的注册资本可由省、市、县财政部门按一定比例出资解决,业务开展及服务对象主要面对辖内各法人农村信用社,对农信社符合条件的历史包袱中的不良贷款进行剥离清收或采取其他有效的方式进行消化。通过此种方式,可使农信社轻装上阵应对激烈的农村金融市场竞争。

  不良贷款调研报告 3

  长期以来,受多种因素制约,信贷资产质量低劣、不良贷款占比高始终困扰着农村信用社,已成为制约农村信用社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因素,也是农村信用社扭亏增盈的最大障碍。如何有效解决不良贷款问题,切实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已直接关系到农村信用社能否持续生存和发展。

  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几十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形态深刻变迁直接或间接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的反映。对于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应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客观分析,站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高度,探索化解的思路和对策。对不良贷款形成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有助于信贷管理人员预防贷款风险。一般而言,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可以分为借款人的原因;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失误;其它原因等三大类。作为贷款人的农村信用社自身贷款管理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贷款风险识别和筛选机制不健全。主要有:对新的、资本不充足的、而且尚未开发的业务融资、贷款不是基于借款人的财务状况或贷款抵押品,而是基于对借款人成功完成某项业务的预测。或者在借款人的资信程度及偿还能力产生质疑的情况下,发放贷款过分倚重第二还款来源(如抵押物);贷款用于投机性的证券或商品买卖;贷款的抵押折扣率过高,或抵押品的变现能力很低;异地贷款、多头贷款过多,缺乏有效的监控;贷款已存在潜在风险时,没能及时采取果断措施;贷款已明显出现问题,却疏于催收或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清收,把希望寄托于借款人“奇迹的发生”或不再过问,使贷款造成损失等。

  2、贷款管理机制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有:在贷前信用分析阶段,获得的贷款信息不完全,贷款项目评估质量不高。部分信贷人员缺乏必要的信用评估、财务分析知识和经验,发放贷款时又没有充分听取必要的劝告而发放调查不充分、信贷资料有缺陷、抵押物变现力差、不足值的贷款;在贷款的审批阶段,未严格把握贷款审批条件;贷款集中程度过高,过分集中于某一借款人,某一行业、某一种类贷款,致使贷款风险相对集中,贷款金额超过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而无力偿还。使借款人产生“债多不愁”,或者干脆对信用社声称“反正欠这么多贷款,不增加贷款则其他贷款更加无法归还”,以一种无所谓的无赖态度毒化借贷双方关系,使信用社处于被动尴尬局面;贷款发放后信贷管理人员对日常监督管理不力,存在“重放轻收轻管理”的现象;部分信用社由于人手较少,根本没有按照信贷操作规程执行等等。

  3、信贷人员素质的制约。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信贷人员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金融理论、法律制度等业务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诚实的品格和强烈的责任心。信贷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贷款的质量,尤其是在管理体制不健全、贷款运作不规范、约束不力的情况下。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的数量有限,部分人员素质不高,难以进行贷款的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违规放贷时有发生;在执行信贷政策方面,有的信贷人员随意性很大,存在“人情代替制度”现象。在风险的预测方面,有的信贷人员缺乏科学的理论知识,凭主观经验的成分较重,用经验代替制度。对于即将产生风险的贷款,不能拿出一套完整的防范措施和处置办法来,只是将希望寄托于借款人能扭转局面或轻信借款人的还款承诺,白白浪费和错过了清收不良贷款的有利时机。加之由于管理体制原因以及改革步伐相对滞后,部分信贷员“在其位而不谋其职”工作主动性差,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不能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些自然加大贷款风险。

  不良贷款调研报告 4

  在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过程中,农村信用社担负起了搞活农村金融的重任。可以说,农村信用社的生存与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结构大调整的进程。而农村信用社要生存要发展,又离不开它的主要业务――信贷业务。由于农信社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如何防范贷款风险,就成了当前农村信用社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下面就新时期农信社贷款风险的成因及化解对策浅谈点个人看法,以求共同探讨。

  当前农村信用社面临的贷款风险和成因

  (一)担保失(低)效,担保责任难以履行。担保人(单位)的担保能力弱小或资格有疑。表现在:

  一是村委与企业相互担保。

  二是乡镇、村委干部个人担保。

  三是驻地乡镇政府出面指令担保。

  四是村民与村民相互担保。

  (二)乡村办企业恶意逃废债务。由于法制不健全和社会信用环境不佳,一些乡镇办、村办企业进行兼并、合资、分立、转租等改革、改组、改造、转制之机,采取各种方式,逃债、废债、悬空信用社贷款、贷款资金用途挪用占用,导致农信社信贷资产质量不降,逾期、呆滞、呆账等不良贷款比例上升。

  (三)乡村干部更迭和财税任务影响贷款清收。村委干部更换,加上村经济的落后,一些新上任的村干部受“新官不理旧账”旧观念的影响,采取认账不还或者不闻不问的态度,拖欠贷款。为完成乡镇下达的财税指标,有些村干部片面追求所谓“政绩”,将本应还贷的资金转交财税任务,导致贷款不能清收。

  (四)信用社内控制度欠完善,留下漏洞而形成的风险。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惯性,对发放农村集体贷款没有制定过系统的'村集体经济贷款管理办法和内控制度,造成清收责任难以落实,使村集体贷款的管理与清收失控。

  (五)自身素质的不高存在的风险。一些基层信用社在制度执行和操作上不到位,对“三查”不严,抵押、担保名不符实,“三防一保”流于形式等。

  防范和化解的对策探讨

  (一)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制度,加强跟踪监管。针对农村信用社所辖范围面广人杂,对贷款户信息资料不全的缺陷,组织力量对辖区内村集体经济状况、村民家庭收入和信用度等进行深入调查摸底建档。在此基础上,制定一个循序渐进、便于操作的信贷收放的方案。同时,为有效地化解贷款风险,搞好跟踪监督是保证信贷资金及时合理运用的重要步骤。在方式上采取现场和非现场相结合的手段,逐步实现以现场稽核为主过渡到非现场稽核为主的转变。在内容上,应跟踪监管信贷资金的使用流向情况,主动掌握客户资金和生产经营状况,并且要深入到客户中去了解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益,合理地分析其还款能力,并逐步实现由经济手段为主到以法制手段为主的转变。

  (二)实行信贷限额审批小组制度,避免审批权力过于集中,建立风险分散转移机制。在信用社内部成立贷款审批小组,审贷分离,将信贷责任落实到每个审批小组成员身上,施行贷款责任终身制,将审批权与风险权挂钩,强化成员和领导者的责任意识。对大额的信贷发放,可采取对上负责制,即同上一级领导机构签订责任状,明确责任人的责任和奖惩办法,对大额信贷审批,审批小组采用一票否决制。至于规模大小等级的划分,则视各地的具体情况而定。可借鉴国外经验,建立贷款风险金制度,就是在大额贷款的农户或企业的账户上按贷款数额保留一定比例的存款作为风险资金,以便在贷款不能收回时作抵偿。

  (三)摒弃守旧观念,积极开拓市场,培植新的贷款收入增长点。在继续支持小额农户贷款的同时,农信社应对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出现的个私大户、专业大户等龙头企业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千万家,一头连着广阔的市场,是农业产业化链条中非常重要的关键环节,更是农信社贷款收入的“主阵地”。做好这一块工作,对农信社今后的发展,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内在的抗风险能力都有战略性的意义。

  (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金融法规制度的学习,提高农信社员工的道德水平,通过岗位技能训练和业务学习,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健全自己约束机制,制定严格的科学的风险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内部风险防范体系,及时掌握信贷风险状况。同时,加强和当地政府的沟通,争取支持,请求政府部门在财税政策执行过程中将村集体信贷债务作为一项支出统筹考虑,配套政策措施。争取乡镇政府帮助农信社协调村集体新旧领导班子关系,落实农村信用社的债权,通过行政法律手段加大清收盘活力度,促进信用社信贷资金的良性循环。

  不良贷款调研报告 5

  为了解全区女性创业与发展过程尤其是使用小额担保贷款以来的热点、难点问题,引领广大妇女积极参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全面发展。近期,区妇联就全区农村妇女创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开展调研,并针对问题做了有益的探讨。

  一、全区农村妇女创业现状

  通过调研,我区农村女性创业就业主要渠道为:外出务工,在市内从事服务、商业行业,在家从事农副业生产经营、自主创业。近两年来,通过市妇联的小额担保信贷助推行动,有部分妇女有了创业基金,但比例仍为少数,外出务工的农村女性占大多数,自主创业的农村女性比例低下,但呈上升势头。

  二、农村妇女创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保守的传统观念影响了农村女性创业

  性别岐视和在婚姻家庭中因社会生产、照顾老人等家务方面的沉重负担给女性创业带来了一定影响。同时有些妇女在经济上不独立,并且传统观念认为,妇女所承担的责任仅限于照顾家庭,操持家务,尤其是农村中很多家庭,男劳力外出打工,家庭中老人的照顾,孩子的教育都由妇女承担,使广大妇女既没有创业的动力也没有创业的基础条件,致使妇女创业的主动性和客观条件不足。

  2、创业资金缺乏限制了农村女性就业创业

  资金不足是妇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一些妇女在创业初期缺乏资金,由于收入不固定、无合适抵押物、创业规模小等原因,存在贷款担保困难问题。因此,许多妇女具备创业条件,有好的创业思路,但苦于没有足够的资金,不敢跨出第一步。

  3、创业意识不强阻碍了农村女性就业创业

  一是畏难情绪严重,进取意识不强。对自主创业存在着畏难情绪,思想保守,满足现状,担心投资不赚钱,害怕失败;二是缺乏主动意识,不愿接受新事物,“等、靠、要”思想严重,限制了女性创业就业的积极性。三是守旧观念重,思想观念有待转变。有些妇女在潜意识中仍然认同“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分工模式,在创业中甘当配角,依赖性较强,不愿意走出来创业,走出去就业。

  4、自身素质束缚了农村女性就业创业

  自身素质决定了妇女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一方面,“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的思想观念影响着学知识、学技术的主动性,但由于知识和技能欠缺,对创业感到迷茫,无从找到自己的市场定位。另一方面,一部分创业妇女,年龄大和文化水平不高,影响了她们的创业热情,即使想创业,所投资的项目仍在传统项目上做文章,其投资项目规模小、缺乏科技含量,规模层次上不去。

  5、小额担保贷款流程较为复杂,束缚了农村妇女创业探路的步伐

  受金融信用危机影响,当前银行方面对贷款户的审查仍较为严格,致使有些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村妇女好不容易燃起的`创业火焰被掐灭。另外,担保人必须为公务员的规定,对有些农村妇女来说存在较大困难。

  三、促进农村女性就业创业的对策和建议

  一方面要大力宣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用正确的理论影响并促进农村妇女思想观念转变,引导广大妇女树立“四自”精神,激发农村妇女在经济建设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唤起她们的主体意识,帮助其消除“男主外、女主内”的陈旧观念,树立敢于拼搏,敢于创业的新观念,鼓励妇女走出家庭,融入社会,发展自己。

  另一方面要大力宣传女性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广泛宣传女性创业典型和“双学双比”活动的先进事迹,用身边生活中的先进事例去激励广大妇女,使她们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增强自主创业的信心和决心。

  不良贷款调研报告 6

  20xx年2月农发行出台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低风险贷款业务操作规程(试行)》,简化了低风险贷款操作流程,下放了贷款审批权限,大大提高了办贷效率。为切实管好低风险财政垫付性贷款,分析低风险财政垫付性贷款业务防控信贷风险难点,就如何加强该类贷款的管理进行初步探讨。

  一、基本状况

  低风险财政垫付性贷款是地方政府因公益性农业建设需要或对当地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农业建设需要,通过符合一定条件的企业向农发行申请并承贷,由地方政府将还本付息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或政府性债务收支计划,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归还相应贷款本息的贷款。低风险贷款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低风险财政垫付性贷款增长快,并全部为项目贷款。

  二是无不良贷款,贷款展期比例低。

  三是贷款利息全额由县级财政承担,补贴到位正常。四是贷款主要支持资金需求量大、社会效益明显的建设项目。

  低风险财政垫付性贷款在发放和管理中,有着与其他贷款不同的信贷风险防控难点。

  一是政府信用评价难。地方财政是低风险财政垫付性贷款建设项目的第一还款来源,且承担最终还款责任。地方政府信用是贷款风险的重要控制点之一。目前在该类贷款调查评估中,对政府信用评价仅仅从近两三年地方收支状况、政策性粮食财务挂账消化责任是否落实等方面进行分析,很难全面反映地方政府的信用度。

  二是地方政府偿债能力分析难。目前,调查评价中,仅仅从地方政府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去分析预测地方财政收入水平及其增长潜力,但是否能达到预期目标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达不到预期目标,就可能出现贷款偿还风险。

  三是政府负债程度控制难。虽然政府垫付性贷款项目调查评价中对地方政府负债率、债务率、偿债率等三项指标进行测算分析,分析时点三个“率”均在自治区级政府规定的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安全警界线内,但并不等于在农发行贷款还清之前均在安全线内。如何促使政府合理负债、适度负债难度大,缺乏有效控制措施。

  四是贷款管理难度大。项目贷款金额大、期限长,同时财政垫付性贷款涉及债权债务关系复杂,不排除政府统一调度和使用资金,出现移用贷款的可能,增加了贷款管理难度。

  五是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信贷人员对政府信用缺乏正确认识,对信贷风险缺乏足够重视,对风险的分析和内部的约束不够,防控风险措施单一。

  二、对策建议

  (一)防控政府信用风险。

  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信用评价体系,全面准确评价地方政府信用度和风险承受能力。评价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分析。不仅要分析地方政府与农发行相关的利费等补贴到位情况,而且要分析地方政府对金融系统的政府类贷款履约率,以及整个金融环境情况;不仅要分析地方财政能力,而且要分析地方政府透明度、行政效率;不仅要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经济活跃程度,还要分析地方法制健全程度及司法执法力度等等。

  二要定期与不定期地监测地方政府负债率、债务率、偿债率三项指标,防止盲目举债、过度负债。

  三要当好政府参谋,合理安排政府债务到期偿还时间,避免债务到期过于集中,给农发行贷款带来偿还风险。四要防控地方政府领导的道德风险,还贷期限尽可能在当届政府任期内。

  (二)防控农发行自身操作风险。

  一是要进一步树立风险意识,充分认识财政垫付性贷款的风险性。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产生贷款风险的可能性更大。

  二是改进决策方式,对不同类型的`低风险贷款实行不同贷款审批决策流程。对于财政垫付性金额大的项目贷款,建议增加决策审批环节,按正常程序进行贷审会审议,贷审委为行长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和信息支持,进一步降低低风险财政垫付性贷款的决策风险和操作风险。

  三是调整贷款条件。如用于粮食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的财政垫付性贷款,承贷主体必须是地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且信用等级达到a级以上,这样的条件要求,一方面限制了农发行业务范围承贷主体的可选性,另一方可能出现人为包装项目。

  (三)防控项目实施风险。

  一是要将优质服务寓于监管之中,经营行要与政府、财政、项目建设单位建立定期工作联系制度,加强信息沟通,及时掌握项目建设进度和投资情况,防止工程超概算,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二是要严格按照项目施工进度拨付资金,严防挤占挪用,确保专款专用。三是要督促政府与项目建设单位处理好项目相关部门的关系。

  不良贷款调研报告 7

  一、引言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不良贷款问题逐渐成为银行业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为了深入了解不良贷款的现状、成因及应对策略,我们进行了本次调研。

  二、调研目的

  分析不良贷款的规模和分布情况。

  探究不良贷款形成的主要原因。

  提出有效的防范和处置不良贷款的建议。

  三、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了文献研究、数据分析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我们收集了多家银行的不良贷款数据,并对部分银行的.信贷管理人员进行了访谈。

  四、不良贷款的现状

  1、规模

  近年来,不良贷款规模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在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部分行业和地区的不良贷款率显著上升。

  2、分布

  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房地产业等行业,以及一些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

  五、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

  1、宏观经济环境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市场需求不足,企业经营困难,导致还款能力下降。

  2、企业自身问题

  部分企业经营管理不善,盲目扩张,资金链断裂,无法按时偿还贷款。

  3、银行风险管理

  银行在信贷审批过程中存在漏洞,对借款人的信用评估不准确,贷后管理不到位。

  4、外部政策因素

  产业政策调整、环保政策趋严等因素,使得一些企业面临困境,贷款违约风险增加。

  六、防范和处置不良贷款的建议

  1、加强宏观经济监测

  银行应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信贷政策,防范系统性风险。

  2、优化信贷管理流程

  提高信贷审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加强贷后跟踪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风险。

  3、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为企业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和咨询服务,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盈利能力。

  4、建立不良贷款处置机制

  通过多种方式,如债务重组、资产转让、不良资产证券化等,加快不良贷款的处置速度。

  七、结论

  不良贷款问题对银行业的稳健经营和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构成了一定威胁。银行应加强风险管理,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努力,改善经济环境和企业经营状况,以有效防范和处置不良贷款,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不良贷款调研报告 8

  一、引言

  不良贷款是银行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不仅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也可能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造成冲击。本报告旨在深入研究不良贷款的现状、成因及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调研范围与对象

  本次调研涵盖了多家商业银行,包括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

  三、不良贷款的现状

  不良贷款余额持续上升,但增速有所放缓。

  不同类型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存在差异,中小银行的不良贷款压力相对较大。

  四、不良贷款的成因

  1、经济结构调整

  部分传统行业产能过剩,企业经营困难,导致贷款违约。

  2、信用环境不佳

  部分企业和个人信用意识淡薄,恶意逃废债务。

  3、银行内部管理问题

  信贷审批不严格,风险预警机制不完善。

  五、不良贷款的影响

  1、降低银行的盈利能力

  不良贷款的核销和拨备计提会减少银行的利润。

  2、影响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增加银行的风险加权资产,对资本充足率形成压力。

  六、应对不良贷款的策略

  1、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记录,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

  2、银行强化风险管理

  优化信贷结构,加强对重点行业和客户的风险监测。

  3、创新不良贷款处置方式

  如开展市场化债转股、引入资产管理公司等。

  七、结论

  不良贷款问题需要银行、企业、政府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来解决。通过加强风险管理、优化信用环境和创新处置方式,有望逐步降低不良贷款水平,促进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和金融稳定。

  不良贷款调研报告 9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金融市场的波动,不良贷款问题日益凸显,对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营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潜在威胁。本报告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和实地调研,对不良贷款的现状、成因及应对措施进行了深入探讨。

  二、调研方法

  1、数据收集

  从金融监管部门、商业银行和相关研究机构获取不良贷款的统计数据和报告。

  2、案例分析

  选取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不良贷款案例,深入剖析其形成过程和处置情况。

  3、专家访谈

  与金融领域的专家、学者和银行从业人员进行交流,获取专业见解和实践经验。

  三、不良贷款的现状

  1、总体规模

  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呈现双升态势,且部分地区和行业较为突出。

  2、行业分布

  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建筑业等行业不良贷款占比较高。

  四、不良贷款的成因

  1、宏观经济因素

  经济增速放缓,市场需求不足,企业盈利能力下降。

  2、企业经营风险

  部分企业过度负债,资金链紧张,经营管理不善。

  3、银行信贷政策

  部分银行信贷投放过于集中,风险把控不严。

  五、不良贷款的影响

  1、对银行的影响

  侵蚀银行利润,增加经营风险,影响资本充足率。

  2、对经济的影响

  制约信贷投放,影响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阻碍经济增长。

  六、应对不良贷款的措施

  1、银行内部管理

  加强风险评估和预警,完善信贷审批流程,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力度。

  2、外部监管

  加强金融监管,引导银行合理信贷投放,规范金融市场秩序。

  3、政策支持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企业重组和转型升级,化解不良贷款风险。

  七、结论

  不良贷款问题是当前金融领域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需要银行、企业、政府和监管部门协同合作,采取综合措施加以应对。通过加强风险管理、优化信贷结构、完善监管政策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有望逐步降低不良贷款水平,维护金融稳定和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不良贷款调研报告 10

  一、引言

  不良贷款是金融领域中的一个关键问题,直接关系到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和稳定性。本调研旨在全面了解不良贷款的现状、成因,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二、调研背景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金融市场竞争的加剧,不良贷款问题在金融行业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三、调研方法

  1、问卷调查

  向银行信贷人员和企业财务人员发放问卷,了解他们对不良贷款的看法和实际操作中的问题。

  2、数据分析

  收集银行的财务报表和监管数据,对不良贷款的规模、结构和趋势进行分析。

  四、不良贷款的现状

  1、规模增长

  不良贷款余额在过去几年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

  2、地区差异

  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不良贷款情况存在显著差异。

  五、不良贷款的成因

  1、市场竞争激烈

  企业为了扩大市场份额,过度负债经营,增加了违约风险。

  2、政策调整

  某些行业政策的变化导致企业经营困难,贷款无法按时偿还。

  3、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

  部分金融创新产品在风险控制方面存在不足,导致不良贷款增加。

  六、不良贷款的影响

  1、削弱银行的竞争力

  占用银行资金,限制了银行对优质项目的支持能力。

  2、影响社会信用环境

  不良贷款的增多可能导致社会信用体系的受损。

  七、应对不良贷款的建议

  1、加强金融监管

  完善监管制度,加强对银行信贷业务的监督和指导。

  2、推动企业改革

  帮助企业优化财务结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3、发展不良贷款处置市场

  鼓励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不良贷款的处置,提高处置效率。

  八、结论

  不良贷款问题需要综合施策,从企业、银行和监管部门等多个层面共同努力。通过加强风险管理、优化市场环境和推动改革创新,有望有效控制不良贷款的增长,促进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

  不良贷款调研报告 11

  一、引言

  不良贷款作为金融领域的重要风险指标,对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行和经济的平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报告基于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和行业研究,对不良贷款的现状、成因及应对策略进行了详细的调研。

  二、调研目的

  深入了解当前不良贷款的总体状况和发展趋势。

  剖析不良贷款形成的深层次原因。

  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和建议。

  三、调研对象与范围

  本次调研涵盖了各类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小额贷款公司等。

  四、不良贷款的现状

  不良贷款率波动上升,但仍处于可控范围。

  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不良贷款情况存在差异,大型商业银行相对稳定,中小金融机构面临较大压力。

  五、不良贷款的成因

  1、经济周期影响

  经济下行阶段,企业经营困难,还款能力下降。

  2、行业风险集中

  部分高风险行业,如房地产、能源等,不良贷款问题较为突出。

  3、信贷管理不善

  部分金融机构在信贷审批和贷后管理方面存在漏洞。

  六、不良贷款的影响

  对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造成冲击,影响盈利能力和资本充足水平。

  可能引发金融风险的扩散,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七、应对不良贷款的`策略

  1、强化风险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提高风险识别和评估能力。

  2、加强不良贷款清收处置

  创新处置手段,提高处置效率和回收率。

  3、优化信贷结构

  加大对新兴产业和优质客户的支持,降低信贷风险集中度。

  八、结论

  不良贷款问题是金融机构面临的一项长期挑战,需要持续关注和有效应对。通过加强风险管理、优化信贷结构和加大处置力度,能够逐步降低不良贷款水平,保障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不良贷款调研报告 12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不良贷款问题逐渐凸显,成为影响银行业稳健运行的重要因素。本报告旨在通过对当前不良贷款情况的深入调研,分析不良贷款的现状、成因及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不良贷款现状

  1、总体情况

  截至xx年12月末,我行不良贷款余额为XX万元,占比XX%,较年初减少了XX万元,不良贷款率较年初下降了XX个百分点。尽管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但不良贷款余额依然较高,表明不良贷款问题依然严峻。

  2、结构分析

  从不良贷款的结构来看,主要集中在次级、可疑和损失三类,其中次级类贷款占比最高,达到XX%,可疑类贷款占比XX%,损失类贷款占比XX%。这些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房地产业等行业,这些行业受经济下行影响较大,企业还款能力下降。

  三、不良贷款成因分析

  1、外部因素

  经济下行压力: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经济增速下滑,内需不足,导致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还款能力下降。

  行业风险:部分行业如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等受经济周期影响大,市场需求萎缩,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从而引发不良贷款增加。

  2、内部因素

  信贷管理不善:部分银行在信贷投放过程中,存在降低授信审批条件、放松信贷审批流程等问题,导致信贷风险增加。

  担保失效:部分贷款采用担保方式,但担保人担保能力弱小或资格有疑,导致担保责任难以履行。

  借名贷款现象:一些银行在办理贷款过程中,存在大量借名贷款现象,即实际用款人与合同上的借款人不一致,导致贷款追索困难。

  四、不良贷款的影响

  1、对银行的影响

  不良贷款的.增加会直接影响银行的资产质量,降低银行的盈利能力,增加银行的经营风险。同时,不良贷款处置难度大、成本高,也会给银行带来额外的财务负担。

  2、对经济的影响

  不良贷款问题不仅影响银行业的稳健运行,还会对整个经济造成不良影响。一方面,不良贷款的增加会减少银行的信贷投放能力,限制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另一方面,不良贷款问题还会引发金融市场的恐慌情绪,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

  五、对策建议

  1、加强信贷管理

  银行应加强对信贷业务的管理,完善信贷审批流程,提高信贷审批标准,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银行还应加强对借款人的信用评估和风险监测,及时发现并化解潜在风险。

  2、完善担保机制

  银行应建立健全的担保机制,确保担保人的担保能力和资格真实有效。对于担保能力弱小的担保人,银行应要求其增加担保措施或寻找更有实力的担保人。此外,银行还应加强对借名贷款的监管和打击力度,防止借名贷款现象的发生。

  3、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

  银行应加大对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采取多种手段如催收、诉讼、资产重组等方式来化解不良贷款风险。同时,银行还应加强与资产管理公司的合作,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来加快不良贷款处置进程。

  4、优化经济结构

  政府应加大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升级,提高实体经济的盈利能力和还款能力。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和调控,防止金融风险的扩散和传染。

  六、结论

  不良贷款问题是当前银行业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通过加强信贷管理、完善担保机制、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和优化经济结构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化解不良贷款风险,保障银行业的稳健运行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不良贷款调研报告 13

  一、引言

  不良贷款问题一直是银行业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不仅影响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也对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构成潜在威胁。为深入了解不良贷款的现状、成因及应对策略,我们进行了此次调研。

  二、调研目的

  本次调研旨在全面掌握不良贷款的规模、分布和特点,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探讨有效的处置方法和防范措施,为银行和相关监管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三、调研方法

  我们采用了多种调研方法,包括对多家银行的数据分析、与银行从业人员的访谈、对相关政策法规的研究以及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报告。

  四、不良贷款的现状

  (一)规模

  近年来,不良贷款规模呈现出一定的增长趋势,但在监管部门的严格监管和银行的'积极处置下,增速有所放缓。

  (二)行业分布

  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房地产业等行业,这些行业受经济周期、市场竞争和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较大。

  (三)地区分布

  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的不良贷款率普遍高于发达地区,部分地区的不良贷款问题较为突出。

  五、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

  (一)宏观经济环境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盈利能力下降,导致还款能力不足。

  (二)企业自身因素

  部分企业经营管理不善,盲目扩张,资金链断裂;部分企业信用意识淡薄,恶意逃废债务。

  (三)银行风险管理

  银行在贷款审批过程中存在风险评估不充分、贷后管理不到位等问题。

  (四)政策因素

  产业政策调整、环保政策趋严等导致部分企业面临困境,贷款违约风险增加。

  六、不良贷款的处置方式

  (一)清收

  通过与借款人协商、法律诉讼等方式追回欠款。

  (二)重组

  对贷款进行重新安排,包括延长还款期限、调整还款方式、减免部分债务等。

  (三)转让

  将不良贷款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等第三方机构。

  (四)核销

  对确实无法收回的不良贷款进行核销。

  七、防范不良贷款的措施

  (一)加强风险管理

  完善风险评估体系,提高贷款审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加强贷后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置风险。

  (二)优化信贷结构

  根据经济形势和行业发展趋势,合理调整信贷投向,加大对优质客户和新兴产业的支持。

  (三)加强金融监管

  完善监管政策,加强对银行信贷业务的监督检查,督促银行加强风险管理。

  (四)提高企业信用意识

  加强信用教育,建立健全企业信用体系,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

  八、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不良贷款问题虽然严峻,但通过银行、企业和监管部门的共同努力,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和化解的。

  (二)建议

  银行应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提高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企业要加强经营管理,提高诚信意识;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完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 相关推荐

【不良贷款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基层城管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07-08

服务发展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03-21

制药企业调研报告-调研报告09-04

乡镇乡村旅游调研报告-调研报告04-14

关于电商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08-08

公民环保意识调研报告-调研报告08-08

学校安全工作调研报告-调研报告08-08

卫生院调研报告-调研报告08-08

人群调研报告2篇-调研报告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