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调研报告

2021-12-03 报告

  随着个人的素质不断提高,我们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报告包含标题、正文、结尾等。其实写报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调研报告范文(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师调研报告1

  一、调研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GDP的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也在急剧加大。20xx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两者的收入比为3.22:1。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加速和不同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拉大,教育公平问题进一步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公平、公正,而教育公平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没有教育的公平公正,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既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效率目标,又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公平目标。社会的教育在社会流动、社会分化中具有“筛选器”的功能,又具有稳定器、平衡器的功能,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按照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该以和谐理念来引领教育发展,通过推进教育的公平、公正,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通过构建和谐教育,来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只有农村得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农村发展的基础是搞好农村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地方事业,担负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基础教育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

  二、调研对象

  此次我调查的对象就是针对农村的基础教育现状展开的。基础教育,就是人们在成长中为了获取更多学问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识。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在世界各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本报告的研究范围主要是有关我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

  三、调研目的

  1、通过进行实地调查和网上搜集资料,活的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信息

  2、分析农村基础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

  3、通过分析具体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现状的案例,切实掌握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

  4、对本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问题进行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

  5、探索解决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途径,共同探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

  四、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分析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特别是《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施以来,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农村教育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失调,所以农村教育状况并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政府投入有限,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财政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在校生占全国在校生的绝大多数。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合计约1.93亿人,按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70%算,农村在校生约1.3亿人。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经费总投入中义务教育阶段所占比例过低,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始终低于60%,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近年还不足30%。而且,在农村义务教育总投人中,财政拨款所占比例也不高。尽管近年中央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有所增加,但最高也只达到64.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县乡财政与农民负担”课题组20xx年发表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农村义务教育的投人中,乡镇一级的负担竟高达78%左右,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负担约11%,中央财政只负担了2%。而在国外,中央政府是义务教育资金来源的主渠道,有的国家中央政府投入占整个基础教育投入的比重高达80%。

  长期以来,农村义务教育主要以农民投入为主。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前,农村义务教育事实上主要由农民承担。税费改革后,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来源基本是以乡镇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农村教育费附加以及收取学杂费、教育集资等。乡级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中承担了全部责任。农民的“合理”负担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支柱。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在农民减负的同时,教育也大幅度减收,一些地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状况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由于经费不足,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设施十分落后,一些中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20xx年,我国农村地区危房比例仍然较高,全国小学和初中一共有4542.3万平方米的D级危房。此外,每年新增危房约1750万平方米,因自然灾害受损的校舍约200万平方米,小学和初中校舍危房率分别为5.6%和3.7%。虽然20xx年,国家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新的保障机制,许多学校新修了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但在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方面,农村中小学与城市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其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水平更低,从而最终导致农村学生流失。

  (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教学水平低,教学质量堪忧

  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整个教育环节中至关重要。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调查发现,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尽如人意。

  1、师资力量匮乏,农村师资“缺血”

  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低,生活条件差,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严重,很多人不愿到农村任教。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宁愿在家待岗,也不愿当乡村教师。同时,家里有门路的、教学水平稍高的教师也想办法挤入城市。再加上这几年城市学校扩招,一些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也开始从农村招聘教师。随着进城教师的择优录取,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流向了城市。由于师资的流失,贫困农村的中小学校里一个教师跨年级、包班上课的现象司空见惯。在农村许多学校,、机、、、美术等方面的教师严重缺乏,无法适应新课改后的需求。另外,造成农村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的单向流动,即优秀教师只具有向上的流动性。如果村里的老师教得好,则入编进入镇里的学校,镇里的老师如果教得好,则进入县城里的学校。依此类推。这种带有刚性的评选机制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系统只能得到较差的师资来源。农村师资原本“先天”不足,无奈又遭流失之痛,农村师资严重“缺血”。

  2、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专业化程度偏低

  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存在较大落差,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以湖南省为例,农村小学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占的比例不到城镇的20%,初中也只相当于城镇的一半,如衡阳市农村学校教师第一学历合格率为22.7%。尽管通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得到极大提高,但教师素质仍然不能满足义务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农村一些学校的大部分教师是本镇(县)未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一些初中毕业生也当起了教师,很多贫困县还有一部分教师小学毕业。另外,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学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他们无法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形成不了梯队,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师的低素质直接影响、限制了学生素质的提高。由于教学质量不高,农村一些学校的生源逐渐流失。在一些地区,“村小学到中心小学,中心小学到县城小学,优生不断流向县城”已成了趋势。长此以往,学校将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并将随着这种恶性循环而趋于萎缩。

  (三)家庭贫困,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

  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由于教育投资少,本应由财政支付的教育经费负担转移到农民家庭,义务教育已无义务之实,老百姓需要自己负担学费。农民一年的收入本来就很少,大部分用来支出子女的学费,一些多子女的家庭出现了教育致贫现象。农民不堪教育费用的重负,导致其子女失学、辍学。另外,近年就业形势不太乐观,职业教育极不发达,导致学生在大学学的知识在农村派不上用场,使得农村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一些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读书,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出去打工挣钱以贴补家用。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贫困人口失去学习机会,也就限制了他们获得个人发展的机会。

  五、营胜村基础教育案例分析

  此次调研我来到了辽宁省丹东市五龙背镇的一个普通的乡村-营胜村,调研结果如下

  (一)教育现状

  据20xx年数据显示该村约有人口1500多,学龄儿童接近200多,全村只有一所小学,六个年级共有教师9名,9名教师中无本科以上学历者,7名专科学历,2名初中学历,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5人。调查发现,该村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方面,师资力量缺乏教师不配套和跨年级上课现象严重,很多教师都是上了这门课再上那门,由于照顾不过来,只能让一些班级学生自习或做作业。我们还了解到由于农村教师的待遇低,办公条件差,农村基础教育岗位难留人,老师调动频繁。另一方面,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学历低、职称低、素质低的“三低”现象。大部分教师为“民转公”教师,由于他们的年龄偏大,业务素质在短期内不可能有很大的提高。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质偏低。由于受政策因素的制约,该村近3年未补充过教师,导致教师严重不足和失衡。而镇上的中心学校和交通条件较好的学校教师普遍超编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质偏低。同时由于一批学历低、素质不全面的人员进入教师队伍,再加上“民转公”教师,使得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年龄结构也不合理。农村课程改革对目前的农村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角色行为必须实行全方位的转变。由于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资历、学识水平、身心状况差异较大,因此转变过程困难很多。

  2、学校管理方面有待改进。一是校长结构欠合理,老的老了,工作精力有限;年轻的又过于年轻,没有什么工作经历,更谈不上有较好的工作经验。二是部分校长对学校的管理工作较为片面,只注重学校教学管理,对教学管理以外的,如学校安全管理,学生的德育工作、疾病防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管理的力度不够。

  3、学校经费困难。实施“一费制”和“两免一补”后,人民群众的负担的确减轻了,但学校的办公经费受到一定影响,由于政府财力有限,上面的拨款也难以及时足额到位,使学校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受到一定的影响,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无法实施,如校舍建设、绿化学校的创建等。

  六、关于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

  针对农村基础教育出现的困难,今年我国提出了实施教育救助。教育救助是国家、社会团体和个人为保障适龄人口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从政策、物质和资金上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所提供的援助。限于农村的基础,农村地区难以实现教育的自救,因此,积极发挥政府的调节功能,及时实施农村地区的教育救助就成为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教育经费方面

  1、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同时建立农村教育财政保障机制

  缓解基础教育投入问题的关键是解决财政乏力的问题。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应当由政府承担责任。建议国家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并严格规定农村教育投入的恰当比例。我国许多省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农村教育集资被取消,县乡财政收入减少,为了保证县乡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中央应确定一定比例的税收进行转移支付,专门用于农村基础教育。切实发挥国家公共财政资金在配置农村义务教育资源中的绝对主体作用,构建基础教育投入主要由中央财政、省级财政承担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最终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和保障农民子女平等享受教育机会的长效机制。

  2、拓宽筹资渠道,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还没有达到完全支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水平,所以从长远发展来看,农村教育经费完全靠国家长久支付的可能性并不大。要想使农村义务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除了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证外,还应该通过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筹措经费。比如可以建立“义务教育基金会”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捐助;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义务教育。所得的资金由政府根据有关政策统一进行调配,切实定向用于农村教育。同时建议国家出台农村教育救助法,以保证农村教育的优先发展。

  (二)师资方面

  1、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

  农村教师信息闭塞,接受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其教育理念、教学方式都与城市的教师有很大差距。因此,各级政府要大力开发并充分利用国内外教育援助项目,加强对农村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同时在教师继续教育政策方面对农村教师要有所倾斜,比如为农村教师提供免费的培训,适当增强教师培训名额等。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要增加一些新的理念方面的内容,同时还要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注重教师实际教育教学素质的提高和教师的实际教学效果,以切实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2、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

  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教师的双向流动。实施“教师交流机制”,把城里的老师交流到农村支教半年或一年,带动农村的教育;农村教师则到城市学校去实习,充实提高,以解决农村教师单向流动的问题,切实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从而有效控制辍学率。比如河南省在1995年就硬性规定,刚毕业的大学生必须到农村支教一年,并把支教作为将来评职称的一项条件。同时给予支教大学生提前半年转正的优惠条件。2006年,郑州市又出台了新的教育救助政策,从2007年起,郑州市将在5年内实现所有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1年。郑州市教育局文件规定:从2006年起,市直学校每年下乡交流人数应不低于全体教职工的10%。另外,政府也可以在政策方面对农村有所倾斜,比如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巡回授课,鼓励紧缺学科教师的流动等。

  3、制定可行的措施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

  由于农村学校条件差,工资待遇低,大部分大学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去。他们一是害怕无机会再进城市的学校,二是担心自己到农村会被同化。因为农村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再加上农村学校硬件设施严重不足,新教师难以进行教学改革。为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政府就要给予到农村任教的师范毕业生一定的优惠政策。

  4、充分利用农村的现有资源与条件开发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在硬件上相差甚远,在短期内不能改变现状的情况下,农村学校的教师也不能总是一味的抱怨,要充分利用农村一切可用的现有教育资源,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不足,开发适合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农村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贫困家庭方面

  教育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重要途径。贫困家庭在社会资源尤其是教育资源的享有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如果没有辅助性的机制保证他们得到教育的公平,那么贫困本身则有可能成为“世袭”的不幸命运。这种个人命运的恶性循环。最终使整个社会受到危害。因此政府要采取措施,把对贫困学生的教育救助作为农村教育救助的重中之重。

  1、建立稳定的教育救助机制

  各级政府要成立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贫困学生救助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中小学救助受援捐赠中心”,同时还要增配全额拨款事业编制,设立中小学贫困学生救助专项资金,并将助学工作列人政府年度工作目标管理,明确各部门职责,整合各方面力量,统筹协调和指导本地区的经常性助学活动,推进救助贫困学生工作。

  2、加大教育救助力度

  对贫困学生的救助要以政府资金为主,继续执行“两免一补”政策并要落到实处。同时要以经常性捐赠活动为载体,组织和发动各界人士捐款助学,对口帮扶。目前,无论是政府的救助、社会的捐助,还是学校的奖励与减免,总体来看教育救助覆盖面不大,平均到人的额度较低,救助力度偏小。因此,各级财政要每年安排贫困学生专项救助金,加大救助力度。

  3、努力扩大教育救助范围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不断提高,我国逐步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已成为可能。20xx年11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京举行记者招待会,教育部首次发布《全民教育国家报告》。该报告列出了我国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时间表:到20xx年,使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费),保证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困难而失学。到20xx年,全国农村地区将全部实行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到20xx年,全国将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然而,政府、社会对高中教育的贫困救助问题,相对来说关注不够,虽然有一些相关政策,但执行中存在若干问题。从全国范围看,多数地区至今缺少刚性的制度和措施。因此,在进行教育救助时,要把救助的范围扩大到高中。

  总之,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多管齐下的教育救助体系,制定合理的教育救助政策,是农村教育救助及时性、长效性的重要保证。

  七、启示与结语

  通过几天时间的调研,我对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有了初步的认识,以上就是这次实践活动所获得的一些具体情况,但光了解情况并不够,既然是调研报告,就要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下面我将结合我校在09级学生中开设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的具体内容,来简单阐述和总结下关于这次对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调研活动,以便更好的达到“关注民生,和谐发展”的主题实践活动的目的。

  从调研的对象——营胜村以及参考整个中国的农村基础教育来看,我认为,中国农村的基础教育之所以令人堪忧的原因有:一是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不够。农村本身的经济水平十分有限,而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不够,教育对经济的促进就体现不出,长此以往,便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是中国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二是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和不精。广大农村地区师资稀少并且专业度相比之下严重不足,这对农村教育是严重不利的。三是农村家庭本身的贫困问题致使农村基础教育始终得不到提高,“没钱上学”是广大农村孩子受教育的一个严重的障碍。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的问题是中国的重要问题,而农村的教育问题更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中之重,就本次调研的是营胜村而言,他们就亟待靠经济去帮助教育、靠教育去反哺经济、推动经济增长,以此来实现民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才能让营胜村变得富有,和谐,美好,才能让中国更加强大,富强,和谐,稳定!

  教师调研报告2

  一、调研目的

  “连抱之木必以授良匠,万金之壁不可付拙工。”教育的振兴,希望在于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素质的优劣。当前素质教育在全国大面积倡导实施,并且成为我国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时,它更需要一批新型的、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来完成这一教育的使命。为了深入、全面了解我校几年来小学语文新课程实验实施情况,以便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发现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反思实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找准推进深化我校新课程实验的着眼点和切入点,重新调整推进思路,促进全校语文教师均衡、协调、和谐地发展,笔者对我校小学语文教师现状情况进行了调研。

  二、调研范围

  本次调研对象为我校14位专职语文教师

  三、调研内容

  本次调研涉及教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态度、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教师课堂教学中把握“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几方面内容。

  四、调研方法

  采用谈话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等

  五、调研结果综合分析

  ㈠教师基本情况

  学校现有语文专职教师14人,其中区骨干教师2人,校骨干教师1人,占语文教师的21.14%。师平均年龄为37岁。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7人,占语文教师的50%。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从学历结构上看:本科学历8人,占57.14%;专科学历5人,占35.71%;中师学历1人,占7.14%。

  第二:从职称结构上看:小学高级职称8,占57.14%;小教一级职称5%,占35.71%;员级1人,占7.14%。

  第三:从年龄结构上看:中青年教师占的比例较大,共计xx人。

  第四:从教龄结构上看:教龄20年以上有5人;5—19年有8人;5年以下有1人。

  ㈡优势与劣势

  根据以上数据及教师平日教学情况分析,我校语文教师的主要优势如下:

  第一、具有良好的师德风范,踏实的工作作风,对教育事业有执著的追求。具有朴实的甘为人梯的精神和合作意识,协作能力,教师间关系和睦。年级教研组的凝聚力强,整体形成了和谐、愉悦的人文环境。

  第二、学历较高、教学功底较扎实。教师92.86%以上具有专科以上学历,他们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业务素质。在近几年的课堂教学竞赛、基本功比赛及论文比赛中,1/3教师获奖情况良好。教师整体具有一定的实力与潜力。

  第三、教师结构合理,中青年化,这决定了中青年教师是我校教育教学的主力军。这批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但并不太多的受陈旧的教育方式、理念的影响,能较快地接受新事物,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代沟小,与同事、学生都容易交流。

  第四、学科带头人基本功扎实,工作务实,为教师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在14位教师中,三位是我校的教导主任,她们在教师赛课、基本功大赛、论文中成绩较为显赫,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工作经验。

  第五、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态度。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材培养模式的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这当中,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态度积极和正确与否,关系到课程改革是否能够顺利地开展。调查发现,我校教师对实施的课程改革持欢迎的态度,但对目前的教学状况感到满意的老师仅为25%,有60%的教师认为“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忙忙碌碌的现象,进行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在谈到“你认为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时,有56%的教师认为要“加强理论学习,参加各种培训活动,”。教师们在不满意目前的教学状况的同时,将自身的专业成长与课程改革结合在一起。由此看出,教师对新课程的实施态度是发自内心的、积极主动的。

  第六、教师思想上有较正确的学生观。在多年的课程改革中,教师思想发生了一定的转变,课堂教学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七、课堂教学组织方式有所改进。教师们基本由片面地强调学科知识和技能转向在强调学科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老师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时能够通过“在师生的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参照教学参考书上的学科教学要求,拟订课堂教学目标,确定课堂教学步骤,选择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方式有所改进,大部分教师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师生、生生的互动。

  劣势一:学校教师队伍自身存在的问题

  青年教师面对新课程改革新理念虽有所知,但只是知于表皮,课堂教学的把握显得有些华而不实;而部分教师多年的教学形成了一定的个性,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比较库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是很强。

  教师自身的文化内涵沉淀不够。许多教师出来工作后,由于各种原因,对自己的进一步学习有所忽视,没有给自己的头脑注入新鲜的“血液”,吃“老本”的情况尤为突出。课堂教学的语言的艺术魅力缺少,而教师课堂的教学情感的表达更是我校教师最为薄弱的地方。

  教师思想行为上的惰性。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发展者,对课程改革的意义、目标、内容和方法等必须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为了实现师生和课程的共同成长,教师必须学习有关课程理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但调查显示,教师学习课程改革的理论热情不高,他们更多的是忙于自己平日的教学和作业的批改。一天能抽时间主动学习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很少。

  劣势二:影响学校语文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

  第一、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相对薄弱。其一表现在“模仿型”、“教学型”“经验型”教师多,“科研型”、“专家型”教师少;其二,教师科研能力相对薄弱,对教育方法、策略的适宜性,如何根据孩子的兴趣、个性来引导,教育时机的把握,管和放的度,怎样调动儿童学习的内在动机;怎样成为儿童学习、活动的支持者与帮助者;怎样处理教材和有效地驾驭课堂等都感到棘手。整体上的研究能力与水平不能很好地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和素质教育的需求。

  第二、教师培训渠道单一。新教材需要教师来驾驭,需要对教师进行实施新课程方面的培训,转变教育理念,明确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角色的转变,懂得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认识实施新课程过程应注意问题等。由于在职教师进修和提高受到经费、名额等条件的限制,大部分教师进一步的培训,主要是参加区的通识培训或学校的校本培训。而专业提高的主要方式是学历进修。观摩同事的课堂教学,合作、交流、探究也大多限于年级的学科组之间。教师接受外界的新理念机会少,使新课改的效果大打折扣,不能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技术、转化为方法、转化为应用。新课程的理念在实施中得不到很好的落实。

  第三、落后的学习途径和方式制约着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成长。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网络式”的学习途径和方式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将起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我校硬件设施的限制,使教师的学习途径和方式受到了严整的阻碍,久而久之,教师热情减退。

  第四、缺少专家的引领。学校的教师发展站不到一个更高的位置,感觉缺少领头羊,比较茫然。

  六、对策思考

  针对以上调研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一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㈠学校努力为教师的学习成长创造条件

  1、搭建多层次的教师成长舞台,展示教师的成长

  教师成长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因教师的个性差异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就要求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多层次的舞台,使得每一位教师在课程改革的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获得成长的快乐。

  2、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方案,激励教师的成长

  科学地评价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将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在这个教师评价方案中,应该注重教师发展性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发展来激励教师的发展;应该注重多元性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应该是丰富的,评价者应该来自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应该注重情感性的评价——评价要多一些真情实感,少一点学科分数;应该注重互动性的评价——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流是双向的。

  3、为教师的学习提供更多的机会。

  学校尽可能地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得方式,为教师的专业化学习提供机会。有了先进的思想指导,有了具有先进理念的专家引领,教师的成长会更有效。

  4、优化教师学习成长的资源,促进教师成长

  和课程资源一样,教师学习成长的资源可以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素材性资源指的是教师学习的内容,具体可指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课程专家的报告,教育(学)书刊和工作伙伴等。而条件性资源指的是使教师学习成长开展的条件,如学校促进教师学习的条例,教师学习的所需要的设备等。教师学习成长的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师的学习成长中是不可缺少的,没有这些资源,教师的学习成长就成了一句空话。教师的成长需要优化的资源。

  5、给教师提供参与研究的机会。在研究中,教师才能不断总结得失败,提升经验,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与水平,才能逐步把自己由“模仿型”、“教学型”“经验型”向“科研型”、“专家型”转向。

  ㈡教师要通过主动学习,丰富自己的,提升自己

  1、教师要根据自己发展情况,拟定自己近几年的发展规划,对自己的发展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2、加强读书,使自己更具有教师课程能力的内涵。用先进的思想来武装自己,用先进的理念来引领自己,用深厚的文化底蕴来支撑自己。一个具有思想,有着丰富内涵的语文教师才能更有效地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让自己的教学成为一门“艺术。

  教师调研报告3

  一、调研目的

  新形势下如何实施有效地新教师培训工作,是培训者和管理者直接面对的课题。实践证明,培训内容和施训形式的科学与否,应是以参训者的评价为标志,否则,培训会因缺少参训者的参与和生成而低效。从调查入手,了解新教师需求,把握新教师成长动态,实施有效培训,使新教师培训工作更加切合新教师成长的实际需求和成长规律,促进新教师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提升新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使新教师培训工作更加专业化、科学化。

  二、调查过程

  本次调研,我,采取分区、分层抽样方法,对从幼儿园到高中的不同参训对象开展培训需求调研。发放调研问卷106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其中:高中25份、初中24份、小学37份、幼儿园11份、培训者3份。

  在提交问卷的100名培训对象中,教龄在xx年以上的有84人,这些人基本上都全程参加了我省组织的前三轮继续教育,对继续教育工作的沿革发展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他们的态度和建议有利于对培训工作的全面审视和规划;县城学校教师48名,乡镇学校教师52名,校级以上骨干教师47名,普通教师53名,两种不同地区、不同身份的培训对象人数基本持平,中层以上干部、校长21人,普通教师79人,他们的意见应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适性。

  三、阜南县教师培训现状及问题

  (一)培训现状

  面对经济一体化、教育国际化、人才多元化的发展背景,市南区历经改制、重建、更名、升格、扩编之路,整合部门资源、优化机制内涵,于20xx年投资3千万元,“多元现代”培训机构建设面积近7000平方米的8层中心大楼,打造“多元现代”培训机构。20xx年区教育局又斥资300万进行内部设施建设,配备了适用于各学科教师培训的各类专用教室,使之成为集学术报告、教学展示、教师培训、会议交流、网络互动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学术交流中心”,达到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基础设施要求,为区域教师培训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和环境支持。

  市南区教育局制定下发了《新教师三年培训方案》,《新教师培训手册》,对参训教师的课题研究、专题培训、分散培训、教研活动、校本培训、读书、听课、反思等情况进行跟踪记录,通过自我评价、同行评价以及校长导评等实现对培训教师的全程监控,使学习、反思、研究真正成为教师的专业生活方式。同时建立了培训反馈机制,综合学员每月一次培训的出勤情况、培训表现、培训作业、平日课堂等情况进行及时的总结,通过区域网面向全区进行反馈,及时调控教师的学习与发展状态,调控发展的方向。

  (二)培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

  1、是认识的问题。这里既有领导重视的问题,也有教师认识上的问题。领导重视不够,对培训工作缺乏强有力的管理措施和激励机制,造成教师参训主动性不够。教师认识不到位,形成了对培训应付了事的现象。

  2、是内容的问题。过去培训内容的确定,主要是自上而下确定的,教师们主要是被动接受。第三轮培训尽管增加了调研和问题反馈环节,但是重理论轻实践的成分还是很大,培训的内容往往与教师的需求还是两张皮,培训的针对性还不强,对实践的指导还不够。

  3、是方式的问题。过去的培训主要是集中培训、校本培训、远程培训。集中培训主要以专题报告的形式组织开展,一人讲,数百人(甚至上千人)听,方式单一,受训者被动接受,效果不好。校本培训由于缺乏有效的互助和真正的专业引领,没有落到实处,往往变成了枯燥的读书和填写报告册,校本流于形式,成为教师的负担。远程培训由于缺乏有效的监控,以及在农村学校还受到条件制约等因素的影响,实际效果也大打折扣。

  4、是成果转化的问题。各种培训的训后跟进不到位,形成了培训结束,就画上了“圆满”句号的现象,使得有限的培训成果失去了及时转化为自己或指导他人实践的最佳时机,训了就“训了”。

  5、是培训者的问题。大多数培训的培训者主要由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教师和县教研室的教研员担任,他们在理论上和实践方面都难以称得上是最优秀的,且长期往复承担培训任务,难以让参训教师信服,产生排斥心理。

  (三)老师们对培训的期待主要有:

  1、是希望加强培训工作的组织管理,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工作的激励奖惩制度,进一步调动教师参训的积极性,让老师们在参加培训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精神鼓励和实惠;

  2、是希望培训的内容紧密联系当前的课堂教学,理论的学习要易于内化为实践,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既立足于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又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是希望进一步丰富培训形式,让老师们自己选择符合自己实际的培训方式,大多教师非常希望到名校观摩学习,得到名师的指导和培训,有条件的教师也很欢迎远程培训。

  4、是希望能够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和要求,开展分层、分类培训。如老年教师的特殊要求,幼儿园、音体美等教师的特殊要求等,不能大一统、大呼隆。

  5、是希望加强培训者队伍建设,组建名师讲学团,开展巡回教学指导,同时要加强县、乡、校三级培训指导网络建设,加大对学校层面业务指导人员的培训力度,因为他们是校本培训的最基层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他们是校本培训能否落到实处的关键。

  6、是希望加强县级教师培训远程支持服务平台建设,为教师提供方便快捷的交流展示的平台,促进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对新一轮培训的思考和建议

  通过调研,我们梳理了过去教师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了解了教师对新一轮培训的期望和需求,探讨了新一轮培训中需要完善和改进的重点。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教师培训制度,加大督导检查力度。首先,既要落实约束机制,又要建立激励机制,要通过制度的完善落实来提高教师参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其次,

  要加强对教师培训工作的督导评估,将其纳入到教育督导工作中(如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工作督导考核),并作为主要内容之一,以推动教师培训工作的持续开展。再次,要对县级教师培训工作进行年检,评出等级,结果在全省通报。

  (二)是要真正从教师的现实需要出发,设计培训内容。培训实施过程中,老师们最喜欢向培训者提的一个要求就是“请你告诉我该怎么做?”,其实老师们的需求很具体,但我们在培训的时候关注了过多的“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而到了关键的“怎么办”时,又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教师们当然不满意。当前,课程改革正进入深水区,课堂教学正在向追求“有效”、“高效”的方向发展,教师如何转变自己的角色,引导、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成为广泛关注的焦点,也是广大一线教师最普遍、最迫切的需求。因此,新一轮教师培训围绕“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这个核心设计内容,无疑是对路的,与第三轮培训也是紧密衔接的。但实施过程中一定要突出“做”字来做文章,强调在“做中学”,只有老师们行动了,才可能有改进、有转变、有提高,才能改变过去培训中的“听了激动,回去不动”的现象,培训才有实效。当然,除此以外,顺应当前教育改革发展形势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其他培训内容也是必需的,如:规划纲要专题、师德专题、班主任工作专题、专业知识更新和学科素养提升等。

  (三)是要创新丰富培训的模式和方法。从教师的希望和教师培训工作发展的趋势来看,集中培训、校本研修和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是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主要途径,但在实施过程中,三种方式一定要既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又能互相弥补各自不足,成为有机结合的整体。集中主要解决培训的组织部署、阶段性总结、交流研讨和问题指导等,远程主要解决专业引领、问题指导、交流展示等,校本主要解决“做”的问题。同时,要进一步丰富培训的方式,像名师讲学、脱产研修、案例观摩、送教上门等教师们喜闻乐见的培训方式,要作为常用的方式贯穿于教师培训的始终。

  (四)是要大力加强培训者队伍建设。要以专兼结合的方式,从一线优秀教师中选拔部分骨干充实培训者队伍,组建名师讲学团。加强培训者培训,可通过外出学习、岗位研修、下校实践等方式,认真组织实施培训者每年72学时的培训研修,严格培训者的考核评价,提高培训者的施训能力。

  教师调研报告4

  我于今年8月8日参加xxxx省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培训学习,其中有一项学习任务,就是做一份科学学科调研报告。8月16—17日两天我对全镇8所学校科学学科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查内容

  1、学科课程标准的学习与培训。

  2、学科师资配备与开课情况。

  3、教师对学科的认识及态度。

  4、教材使用情况。

  5、学科实际教学情况。

  二、调查方式

  主要是与学校领导及有关教师座谈交流。

  三、调查时间

  20xx年8月16------8月17日

  四、调查基本情况:

  1、师资配备情况:我镇小学科学学科教师总人数是40人,但没有一个是专职任课教师,现任课教师只有5人参加过县级以上的培训,绝大多数教师也没有参加过培训。另外,通过调查情况反映出,我镇部分科学学科教师缺少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2、教学情况:全镇各学校都能够按照课标开课,并能开足课时,三、四年级每周二节,五、六年级每周三节。学校领导和教师对科学课程认识较强,尤其是镇校本部早在90年代初,就非常重视这门学科教育教学。而且学校要求教师必须认真上好每节课,学生要认真学好每节课。并定期对本学科进行考核。除此之外,学校每学期都组织各类活动如科技节、艺术节、小发明和小制作比赛、科技小论文比赛等来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在校本部的带领下,本镇的其他单位学校也紧锣密鼓跟随其后。所以,我镇这块在全县做得相当的好,一直得到县局好评。由于校领导和教师重视,平时工作做得扎实,故在最近几年县里举行的有关科学知识、技能各项竞赛中,我镇都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绩,而且在市里也获得过了第一二等奖的好成绩。

  3、教学设备、实验材料情况:教学设备、实验仪器各校都有但配置落后、不配套,而且有的数量还有限。导致学生分组实验落实的难度很大,有的甚至连基本的演示实验都无法去做,更何况科学教材上的实验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和形式,原有的仪器也无法使用,故导致大部分只能靠教师的枯燥地解说。

  4、教材使用情况:20xx年之前,每生每人一本,最近几年教材在订购时就不能达到人手一本,要求学生在使用时要特别爱惜,以便循环使用。学校也都能及时收集保管。

  5、课程标准的落实情况:通过和教师交流,了解到绝大多数教师都能了解新课程标准,都能借助课余时间去钻研科学教材、理解新课程标准。

  五、普遍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没有专职的科学学科教师。

  2、教育经费缺乏,教学资源跟不上、教学配套设施缺乏。

  3、教学材料的不足与上课准备不足。

  4、教师的培训学习不够,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六、我的希望: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提升科学课的学科地位

  2、加大对这块的投人,切实改进教学设备。

  3、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素质。

  4、我们教师要对本学科产生兴趣,热爱本学科的教学。

  5、我们教师也要多渠道自学来提高自身素质。

  最后,我坚信,在上级主管部门及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我镇全体科学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镇的科学学科教育定会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教师调研报告5

  小学高级教师培训是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内容之一,由于小学高级教师培训对象数量众多,根据有关要求小学高级教师全员培训工作以学校为主体进行开展,为了加强对培训过程的监控和管理,我校调研组于12月3日——12月7日对全市各小学高级教师培训情况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研,现将调研的情况通报如下: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主要采取走访和问卷的形式,发放问卷调查表89份,被调查的教师涉及到语文、数学、外语、音乐、体育、美术、劳技、信息、科学等各个学科,问卷调查表的内容主要包括学校高级教师培训计划制定情况、计划落实情况以及对学校培训、基地培训的建议和要求等几个方面。本次调研组的成员为:于飞、陈荣芳。

  二、培训中已经取得的成绩。

  1、学校主要领导普遍重视小学高级教师培训工作。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所有的一把手校长都能关心和支持小学高级教师培训工作,并能够主动参与协调管理,亲自过问培训计划,落实培训内容,部分校长还能主动为培训学员做专题讲座、进行教材辅导、指导课堂教学。

  2、计划的制订切实可行。为了在宏观上指导整体培训活动,教师进修学校制定了“小学高级教师全员培训整体方案”,要求各校根据自身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校培训计划。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各校在制定计划上能考虑到本校的实际情况,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操作性,同时成立了培训领导小组以及相应的考核措施。为整体高质量完成培训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培训活动正常开展并富有实效。各校都能够结合教研、科研等活动开展小学高级教师的全员培训。培训的形式丰富多彩,有课堂展示、读书沙龙、教材分析,也有请进来,走出去,拜师结对等形式。部分学校还制定了一系列的学习要求,如按规定阅读教育专著、网上推荐的优秀作品,完成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教学反思。

  4、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涨。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中老年教师普遍反映他们已经很多年没有接受高规格的培训活动,深感自身的素质不能够适应课改的需要,需要在这次活动中得到充电,因此他们在培训活动中能够按照规定要求接受培训、完成培训任务。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

  三、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培训资源还没有充分的利用。

  我们在以往的调研中发现大多数学校普遍反映教师培训工作最缺乏的是培训师资,为了帮助各校解决培训师资问题,本学期我们在网上公开了学科带头人培训课题一览表,以帮助学校解决培训师资紧缺的问题,但从我们调研中发现,真正把这方面资源利用起来的的学校还不多。希望在今后的培训活动中,各校要十分重视两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培训资源,同时,每一位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也应确立主动为教师培训服务的思想,把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不断向一线教师推广。

  2、培训的主题还不够突显。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学校高级教师培训活动与平时的教研、业务学习混为一谈,单独为高级教师这一群体组织的培训活动还比较缺乏,有些培训的档次还显得比较低,不适应高级教师成长的需求。希望各校在今后的培训中要专门为高级教师培训设计培训活动,让他们在更高层次上,接受教育得到提高。

  3、培训的内容还显得单薄。

  小学高级教师培训设计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师德教育、学科知识,还包括教育理论、教育哲学、教育科研等高层次内容。各校在培训内容的设计上,要不断提升档次,丰富培训内容。

  四、教师们的建议。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教师们对此次培训活动十分重视,对学校培训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我们希望各校在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教师的需求:

  1、教师们渴望得到专家的指点,特别是与专家面对面地接触交流,各校在邀请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参与学校培训活动,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训要针对教师的课堂,给教师最实惠的培训。

  2、音、体、美等技能科专任教师要求在培训活动中,要注意整体要求与分学科培训相结合的建议。各校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科教师专业成长的不同需求,有分有合,在共性中突出个性,使各类教师都能得到不同层次的满足。

  3、更多的教师建议学校能够提供更多的外出培训的机会,希望各校量力而行。

  五、下一步培训的要求。

  1、各校要认真回顾和总结前一阶段培训的情况,及时查找培训中的不足,针对实际情况对培训计划进行修订。

  2、分管校长、主任要高度重视小学高级教师培训的过程管理,真正使每一次培训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各校要对照制定的计划,检查落实的情况,对没有落实到位的地方要及时进行调整。

  4、小学高级教师全员培训将于20xx年xx月结束,请各校要认真做好培训资料的归档整理,以便最后考核验收。

【教师调研报告范文(通用5篇)】相关文章:

1.听课调研总结报告(4篇范文)

2.北京调研报告

3.玉米调研实践报告

4.市情报告调研

5.相关的调研报告

6.银行实践调研报告

7.调研公函范文

8.小学英语教师述职报告范文(通用6篇)

9.中学教师述职报告范文(通用5篇)

服务行业辞职报告 建筑业年度安全生产工作报告
教师调研报告范文(通用5篇)

教师调研报告

2021-12-03 报告

  随着个人的素质不断提高,我们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报告包含标题、正文、结尾等。其实写报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调研报告范文(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师调研报告1

  一、调研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GDP的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也在急剧加大。20xx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两者的收入比为3.22:1。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加速和不同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拉大,教育公平问题进一步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公平、公正,而教育公平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没有教育的公平公正,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既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效率目标,又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公平目标。社会的教育在社会流动、社会分化中具有“筛选器”的功能,又具有稳定器、平衡器的功能,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按照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该以和谐理念来引领教育发展,通过推进教育的公平、公正,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通过构建和谐教育,来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只有农村得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农村发展的基础是搞好农村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地方事业,担负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基础教育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

  二、调研对象

  此次我调查的对象就是针对农村的基础教育现状展开的。基础教育,就是人们在成长中为了获取更多学问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识。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在世界各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本报告的研究范围主要是有关我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

  三、调研目的

  1、通过进行实地调查和网上搜集资料,活的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信息

  2、分析农村基础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

  3、通过分析具体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现状的案例,切实掌握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

  4、对本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问题进行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

  5、探索解决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途径,共同探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

  四、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分析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特别是《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施以来,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农村教育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失调,所以农村教育状况并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政府投入有限,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财政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在校生占全国在校生的绝大多数。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合计约1.93亿人,按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70%算,农村在校生约1.3亿人。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经费总投入中义务教育阶段所占比例过低,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始终低于60%,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近年还不足30%。而且,在农村义务教育总投人中,财政拨款所占比例也不高。尽管近年中央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有所增加,但最高也只达到64.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县乡财政与农民负担”课题组20xx年发表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农村义务教育的投人中,乡镇一级的负担竟高达78%左右,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负担约11%,中央财政只负担了2%。而在国外,中央政府是义务教育资金来源的主渠道,有的国家中央政府投入占整个基础教育投入的比重高达80%。

  长期以来,农村义务教育主要以农民投入为主。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前,农村义务教育事实上主要由农民承担。税费改革后,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来源基本是以乡镇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农村教育费附加以及收取学杂费、教育集资等。乡级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中承担了全部责任。农民的“合理”负担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支柱。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在农民减负的同时,教育也大幅度减收,一些地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状况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由于经费不足,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设施十分落后,一些中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20xx年,我国农村地区危房比例仍然较高,全国小学和初中一共有4542.3万平方米的D级危房。此外,每年新增危房约1750万平方米,因自然灾害受损的校舍约200万平方米,小学和初中校舍危房率分别为5.6%和3.7%。虽然20xx年,国家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新的保障机制,许多学校新修了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但在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方面,农村中小学与城市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其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水平更低,从而最终导致农村学生流失。

  (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教学水平低,教学质量堪忧

  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整个教育环节中至关重要。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调查发现,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尽如人意。

  1、师资力量匮乏,农村师资“缺血”

  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低,生活条件差,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严重,很多人不愿到农村任教。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宁愿在家待岗,也不愿当乡村教师。同时,家里有门路的、教学水平稍高的教师也想办法挤入城市。再加上这几年城市学校扩招,一些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也开始从农村招聘教师。随着进城教师的择优录取,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流向了城市。由于师资的流失,贫困农村的中小学校里一个教师跨年级、包班上课的现象司空见惯。在农村许多学校,、机、、、美术等方面的教师严重缺乏,无法适应新课改后的需求。另外,造成农村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的单向流动,即优秀教师只具有向上的流动性。如果村里的老师教得好,则入编进入镇里的学校,镇里的老师如果教得好,则进入县城里的学校。依此类推。这种带有刚性的评选机制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系统只能得到较差的师资来源。农村师资原本“先天”不足,无奈又遭流失之痛,农村师资严重“缺血”。

  2、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专业化程度偏低

  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存在较大落差,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以湖南省为例,农村小学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占的比例不到城镇的20%,初中也只相当于城镇的一半,如衡阳市农村学校教师第一学历合格率为22.7%。尽管通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得到极大提高,但教师素质仍然不能满足义务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农村一些学校的大部分教师是本镇(县)未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一些初中毕业生也当起了教师,很多贫困县还有一部分教师小学毕业。另外,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学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他们无法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形成不了梯队,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师的低素质直接影响、限制了学生素质的提高。由于教学质量不高,农村一些学校的生源逐渐流失。在一些地区,“村小学到中心小学,中心小学到县城小学,优生不断流向县城”已成了趋势。长此以往,学校将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并将随着这种恶性循环而趋于萎缩。

  (三)家庭贫困,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

  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由于教育投资少,本应由财政支付的教育经费负担转移到农民家庭,义务教育已无义务之实,老百姓需要自己负担学费。农民一年的收入本来就很少,大部分用来支出子女的学费,一些多子女的家庭出现了教育致贫现象。农民不堪教育费用的重负,导致其子女失学、辍学。另外,近年就业形势不太乐观,职业教育极不发达,导致学生在大学学的知识在农村派不上用场,使得农村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一些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读书,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出去打工挣钱以贴补家用。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贫困人口失去学习机会,也就限制了他们获得个人发展的机会。

  五、营胜村基础教育案例分析

  此次调研我来到了辽宁省丹东市五龙背镇的一个普通的乡村-营胜村,调研结果如下

  (一)教育现状

  据20xx年数据显示该村约有人口1500多,学龄儿童接近200多,全村只有一所小学,六个年级共有教师9名,9名教师中无本科以上学历者,7名专科学历,2名初中学历,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5人。调查发现,该村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方面,师资力量缺乏教师不配套和跨年级上课现象严重,很多教师都是上了这门课再上那门,由于照顾不过来,只能让一些班级学生自习或做作业。我们还了解到由于农村教师的待遇低,办公条件差,农村基础教育岗位难留人,老师调动频繁。另一方面,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学历低、职称低、素质低的“三低”现象。大部分教师为“民转公”教师,由于他们的年龄偏大,业务素质在短期内不可能有很大的提高。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质偏低。由于受政策因素的制约,该村近3年未补充过教师,导致教师严重不足和失衡。而镇上的中心学校和交通条件较好的学校教师普遍超编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质偏低。同时由于一批学历低、素质不全面的人员进入教师队伍,再加上“民转公”教师,使得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年龄结构也不合理。农村课程改革对目前的农村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角色行为必须实行全方位的转变。由于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资历、学识水平、身心状况差异较大,因此转变过程困难很多。

  2、学校管理方面有待改进。一是校长结构欠合理,老的老了,工作精力有限;年轻的又过于年轻,没有什么工作经历,更谈不上有较好的工作经验。二是部分校长对学校的管理工作较为片面,只注重学校教学管理,对教学管理以外的,如学校安全管理,学生的德育工作、疾病防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管理的力度不够。

  3、学校经费困难。实施“一费制”和“两免一补”后,人民群众的负担的确减轻了,但学校的办公经费受到一定影响,由于政府财力有限,上面的拨款也难以及时足额到位,使学校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受到一定的影响,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无法实施,如校舍建设、绿化学校的创建等。

  六、关于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

  针对农村基础教育出现的困难,今年我国提出了实施教育救助。教育救助是国家、社会团体和个人为保障适龄人口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从政策、物质和资金上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所提供的援助。限于农村的基础,农村地区难以实现教育的自救,因此,积极发挥政府的调节功能,及时实施农村地区的教育救助就成为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教育经费方面

  1、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同时建立农村教育财政保障机制

  缓解基础教育投入问题的关键是解决财政乏力的问题。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应当由政府承担责任。建议国家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并严格规定农村教育投入的恰当比例。我国许多省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农村教育集资被取消,县乡财政收入减少,为了保证县乡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中央应确定一定比例的税收进行转移支付,专门用于农村基础教育。切实发挥国家公共财政资金在配置农村义务教育资源中的绝对主体作用,构建基础教育投入主要由中央财政、省级财政承担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最终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和保障农民子女平等享受教育机会的长效机制。

  2、拓宽筹资渠道,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还没有达到完全支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水平,所以从长远发展来看,农村教育经费完全靠国家长久支付的可能性并不大。要想使农村义务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除了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证外,还应该通过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筹措经费。比如可以建立“义务教育基金会”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捐助;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义务教育。所得的资金由政府根据有关政策统一进行调配,切实定向用于农村教育。同时建议国家出台农村教育救助法,以保证农村教育的优先发展。

  (二)师资方面

  1、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

  农村教师信息闭塞,接受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其教育理念、教学方式都与城市的教师有很大差距。因此,各级政府要大力开发并充分利用国内外教育援助项目,加强对农村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同时在教师继续教育政策方面对农村教师要有所倾斜,比如为农村教师提供免费的培训,适当增强教师培训名额等。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要增加一些新的理念方面的内容,同时还要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注重教师实际教育教学素质的提高和教师的实际教学效果,以切实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2、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

  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教师的双向流动。实施“教师交流机制”,把城里的老师交流到农村支教半年或一年,带动农村的教育;农村教师则到城市学校去实习,充实提高,以解决农村教师单向流动的问题,切实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从而有效控制辍学率。比如河南省在1995年就硬性规定,刚毕业的大学生必须到农村支教一年,并把支教作为将来评职称的一项条件。同时给予支教大学生提前半年转正的优惠条件。2006年,郑州市又出台了新的教育救助政策,从2007年起,郑州市将在5年内实现所有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1年。郑州市教育局文件规定:从2006年起,市直学校每年下乡交流人数应不低于全体教职工的10%。另外,政府也可以在政策方面对农村有所倾斜,比如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巡回授课,鼓励紧缺学科教师的流动等。

  3、制定可行的措施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

  由于农村学校条件差,工资待遇低,大部分大学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去。他们一是害怕无机会再进城市的学校,二是担心自己到农村会被同化。因为农村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再加上农村学校硬件设施严重不足,新教师难以进行教学改革。为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政府就要给予到农村任教的师范毕业生一定的优惠政策。

  4、充分利用农村的现有资源与条件开发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在硬件上相差甚远,在短期内不能改变现状的情况下,农村学校的教师也不能总是一味的抱怨,要充分利用农村一切可用的现有教育资源,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不足,开发适合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农村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贫困家庭方面

  教育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重要途径。贫困家庭在社会资源尤其是教育资源的享有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如果没有辅助性的机制保证他们得到教育的公平,那么贫困本身则有可能成为“世袭”的不幸命运。这种个人命运的恶性循环。最终使整个社会受到危害。因此政府要采取措施,把对贫困学生的教育救助作为农村教育救助的重中之重。

  1、建立稳定的教育救助机制

  各级政府要成立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贫困学生救助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中小学救助受援捐赠中心”,同时还要增配全额拨款事业编制,设立中小学贫困学生救助专项资金,并将助学工作列人政府年度工作目标管理,明确各部门职责,整合各方面力量,统筹协调和指导本地区的经常性助学活动,推进救助贫困学生工作。

  2、加大教育救助力度

  对贫困学生的救助要以政府资金为主,继续执行“两免一补”政策并要落到实处。同时要以经常性捐赠活动为载体,组织和发动各界人士捐款助学,对口帮扶。目前,无论是政府的救助、社会的捐助,还是学校的奖励与减免,总体来看教育救助覆盖面不大,平均到人的额度较低,救助力度偏小。因此,各级财政要每年安排贫困学生专项救助金,加大救助力度。

  3、努力扩大教育救助范围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不断提高,我国逐步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已成为可能。20xx年11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京举行记者招待会,教育部首次发布《全民教育国家报告》。该报告列出了我国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时间表:到20xx年,使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费),保证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困难而失学。到20xx年,全国农村地区将全部实行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到20xx年,全国将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然而,政府、社会对高中教育的贫困救助问题,相对来说关注不够,虽然有一些相关政策,但执行中存在若干问题。从全国范围看,多数地区至今缺少刚性的制度和措施。因此,在进行教育救助时,要把救助的范围扩大到高中。

  总之,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多管齐下的教育救助体系,制定合理的教育救助政策,是农村教育救助及时性、长效性的重要保证。

  七、启示与结语

  通过几天时间的调研,我对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有了初步的认识,以上就是这次实践活动所获得的一些具体情况,但光了解情况并不够,既然是调研报告,就要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下面我将结合我校在09级学生中开设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的具体内容,来简单阐述和总结下关于这次对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调研活动,以便更好的达到“关注民生,和谐发展”的主题实践活动的目的。

  从调研的对象——营胜村以及参考整个中国的农村基础教育来看,我认为,中国农村的基础教育之所以令人堪忧的原因有:一是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不够。农村本身的经济水平十分有限,而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不够,教育对经济的促进就体现不出,长此以往,便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是中国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二是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和不精。广大农村地区师资稀少并且专业度相比之下严重不足,这对农村教育是严重不利的。三是农村家庭本身的贫困问题致使农村基础教育始终得不到提高,“没钱上学”是广大农村孩子受教育的一个严重的障碍。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的问题是中国的重要问题,而农村的教育问题更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中之重,就本次调研的是营胜村而言,他们就亟待靠经济去帮助教育、靠教育去反哺经济、推动经济增长,以此来实现民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才能让营胜村变得富有,和谐,美好,才能让中国更加强大,富强,和谐,稳定!

  教师调研报告2

  一、调研目的

  “连抱之木必以授良匠,万金之壁不可付拙工。”教育的振兴,希望在于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素质的优劣。当前素质教育在全国大面积倡导实施,并且成为我国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时,它更需要一批新型的、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来完成这一教育的使命。为了深入、全面了解我校几年来小学语文新课程实验实施情况,以便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发现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反思实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找准推进深化我校新课程实验的着眼点和切入点,重新调整推进思路,促进全校语文教师均衡、协调、和谐地发展,笔者对我校小学语文教师现状情况进行了调研。

  二、调研范围

  本次调研对象为我校14位专职语文教师

  三、调研内容

  本次调研涉及教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态度、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教师课堂教学中把握“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几方面内容。

  四、调研方法

  采用谈话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等

  五、调研结果综合分析

  ㈠教师基本情况

  学校现有语文专职教师14人,其中区骨干教师2人,校骨干教师1人,占语文教师的21.14%。师平均年龄为37岁。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7人,占语文教师的50%。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从学历结构上看:本科学历8人,占57.14%;专科学历5人,占35.71%;中师学历1人,占7.14%。

  第二:从职称结构上看:小学高级职称8,占57.14%;小教一级职称5%,占35.71%;员级1人,占7.14%。

  第三:从年龄结构上看:中青年教师占的比例较大,共计xx人。

  第四:从教龄结构上看:教龄20年以上有5人;5—19年有8人;5年以下有1人。

  ㈡优势与劣势

  根据以上数据及教师平日教学情况分析,我校语文教师的主要优势如下:

  第一、具有良好的师德风范,踏实的工作作风,对教育事业有执著的追求。具有朴实的甘为人梯的精神和合作意识,协作能力,教师间关系和睦。年级教研组的凝聚力强,整体形成了和谐、愉悦的人文环境。

  第二、学历较高、教学功底较扎实。教师92.86%以上具有专科以上学历,他们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业务素质。在近几年的课堂教学竞赛、基本功比赛及论文比赛中,1/3教师获奖情况良好。教师整体具有一定的实力与潜力。

  第三、教师结构合理,中青年化,这决定了中青年教师是我校教育教学的主力军。这批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但并不太多的受陈旧的教育方式、理念的影响,能较快地接受新事物,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代沟小,与同事、学生都容易交流。

  第四、学科带头人基本功扎实,工作务实,为教师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在14位教师中,三位是我校的教导主任,她们在教师赛课、基本功大赛、论文中成绩较为显赫,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工作经验。

  第五、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态度。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材培养模式的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这当中,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态度积极和正确与否,关系到课程改革是否能够顺利地开展。调查发现,我校教师对实施的课程改革持欢迎的态度,但对目前的教学状况感到满意的老师仅为25%,有60%的教师认为“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忙忙碌碌的现象,进行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在谈到“你认为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时,有56%的教师认为要“加强理论学习,参加各种培训活动,”。教师们在不满意目前的教学状况的同时,将自身的专业成长与课程改革结合在一起。由此看出,教师对新课程的实施态度是发自内心的、积极主动的。

  第六、教师思想上有较正确的学生观。在多年的课程改革中,教师思想发生了一定的转变,课堂教学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七、课堂教学组织方式有所改进。教师们基本由片面地强调学科知识和技能转向在强调学科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老师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时能够通过“在师生的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参照教学参考书上的学科教学要求,拟订课堂教学目标,确定课堂教学步骤,选择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方式有所改进,大部分教师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师生、生生的互动。

  劣势一:学校教师队伍自身存在的问题

  青年教师面对新课程改革新理念虽有所知,但只是知于表皮,课堂教学的把握显得有些华而不实;而部分教师多年的教学形成了一定的个性,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比较库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是很强。

  教师自身的文化内涵沉淀不够。许多教师出来工作后,由于各种原因,对自己的进一步学习有所忽视,没有给自己的头脑注入新鲜的“血液”,吃“老本”的情况尤为突出。课堂教学的语言的艺术魅力缺少,而教师课堂的教学情感的表达更是我校教师最为薄弱的地方。

  教师思想行为上的惰性。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发展者,对课程改革的意义、目标、内容和方法等必须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为了实现师生和课程的共同成长,教师必须学习有关课程理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但调查显示,教师学习课程改革的理论热情不高,他们更多的是忙于自己平日的教学和作业的批改。一天能抽时间主动学习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很少。

  劣势二:影响学校语文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

  第一、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相对薄弱。其一表现在“模仿型”、“教学型”“经验型”教师多,“科研型”、“专家型”教师少;其二,教师科研能力相对薄弱,对教育方法、策略的适宜性,如何根据孩子的兴趣、个性来引导,教育时机的把握,管和放的度,怎样调动儿童学习的内在动机;怎样成为儿童学习、活动的支持者与帮助者;怎样处理教材和有效地驾驭课堂等都感到棘手。整体上的研究能力与水平不能很好地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和素质教育的需求。

  第二、教师培训渠道单一。新教材需要教师来驾驭,需要对教师进行实施新课程方面的培训,转变教育理念,明确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角色的转变,懂得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认识实施新课程过程应注意问题等。由于在职教师进修和提高受到经费、名额等条件的限制,大部分教师进一步的培训,主要是参加区的通识培训或学校的校本培训。而专业提高的主要方式是学历进修。观摩同事的课堂教学,合作、交流、探究也大多限于年级的学科组之间。教师接受外界的新理念机会少,使新课改的效果大打折扣,不能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技术、转化为方法、转化为应用。新课程的理念在实施中得不到很好的落实。

  第三、落后的学习途径和方式制约着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成长。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网络式”的学习途径和方式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将起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我校硬件设施的限制,使教师的学习途径和方式受到了严整的阻碍,久而久之,教师热情减退。

  第四、缺少专家的引领。学校的教师发展站不到一个更高的位置,感觉缺少领头羊,比较茫然。

  六、对策思考

  针对以上调研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一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㈠学校努力为教师的学习成长创造条件

  1、搭建多层次的教师成长舞台,展示教师的成长

  教师成长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因教师的个性差异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就要求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多层次的舞台,使得每一位教师在课程改革的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获得成长的快乐。

  2、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方案,激励教师的成长

  科学地评价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将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在这个教师评价方案中,应该注重教师发展性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发展来激励教师的发展;应该注重多元性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应该是丰富的,评价者应该来自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应该注重情感性的评价——评价要多一些真情实感,少一点学科分数;应该注重互动性的评价——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流是双向的。

  3、为教师的学习提供更多的机会。

  学校尽可能地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得方式,为教师的专业化学习提供机会。有了先进的思想指导,有了具有先进理念的专家引领,教师的成长会更有效。

  4、优化教师学习成长的资源,促进教师成长

  和课程资源一样,教师学习成长的资源可以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素材性资源指的是教师学习的内容,具体可指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课程专家的报告,教育(学)书刊和工作伙伴等。而条件性资源指的是使教师学习成长开展的条件,如学校促进教师学习的条例,教师学习的所需要的设备等。教师学习成长的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师的学习成长中是不可缺少的,没有这些资源,教师的学习成长就成了一句空话。教师的成长需要优化的资源。

  5、给教师提供参与研究的机会。在研究中,教师才能不断总结得失败,提升经验,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与水平,才能逐步把自己由“模仿型”、“教学型”“经验型”向“科研型”、“专家型”转向。

  ㈡教师要通过主动学习,丰富自己的,提升自己

  1、教师要根据自己发展情况,拟定自己近几年的发展规划,对自己的发展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2、加强读书,使自己更具有教师课程能力的内涵。用先进的思想来武装自己,用先进的理念来引领自己,用深厚的文化底蕴来支撑自己。一个具有思想,有着丰富内涵的语文教师才能更有效地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让自己的教学成为一门“艺术。

  教师调研报告3

  一、调研目的

  新形势下如何实施有效地新教师培训工作,是培训者和管理者直接面对的课题。实践证明,培训内容和施训形式的科学与否,应是以参训者的评价为标志,否则,培训会因缺少参训者的参与和生成而低效。从调查入手,了解新教师需求,把握新教师成长动态,实施有效培训,使新教师培训工作更加切合新教师成长的实际需求和成长规律,促进新教师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提升新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使新教师培训工作更加专业化、科学化。

  二、调查过程

  本次调研,我,采取分区、分层抽样方法,对从幼儿园到高中的不同参训对象开展培训需求调研。发放调研问卷106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其中:高中25份、初中24份、小学37份、幼儿园11份、培训者3份。

  在提交问卷的100名培训对象中,教龄在xx年以上的有84人,这些人基本上都全程参加了我省组织的前三轮继续教育,对继续教育工作的沿革发展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他们的态度和建议有利于对培训工作的全面审视和规划;县城学校教师48名,乡镇学校教师52名,校级以上骨干教师47名,普通教师53名,两种不同地区、不同身份的培训对象人数基本持平,中层以上干部、校长21人,普通教师79人,他们的意见应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适性。

  三、阜南县教师培训现状及问题

  (一)培训现状

  面对经济一体化、教育国际化、人才多元化的发展背景,市南区历经改制、重建、更名、升格、扩编之路,整合部门资源、优化机制内涵,于20xx年投资3千万元,“多元现代”培训机构建设面积近7000平方米的8层中心大楼,打造“多元现代”培训机构。20xx年区教育局又斥资300万进行内部设施建设,配备了适用于各学科教师培训的各类专用教室,使之成为集学术报告、教学展示、教师培训、会议交流、网络互动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学术交流中心”,达到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基础设施要求,为区域教师培训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和环境支持。

  市南区教育局制定下发了《新教师三年培训方案》,《新教师培训手册》,对参训教师的课题研究、专题培训、分散培训、教研活动、校本培训、读书、听课、反思等情况进行跟踪记录,通过自我评价、同行评价以及校长导评等实现对培训教师的全程监控,使学习、反思、研究真正成为教师的专业生活方式。同时建立了培训反馈机制,综合学员每月一次培训的出勤情况、培训表现、培训作业、平日课堂等情况进行及时的总结,通过区域网面向全区进行反馈,及时调控教师的学习与发展状态,调控发展的方向。

  (二)培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

  1、是认识的问题。这里既有领导重视的问题,也有教师认识上的问题。领导重视不够,对培训工作缺乏强有力的管理措施和激励机制,造成教师参训主动性不够。教师认识不到位,形成了对培训应付了事的现象。

  2、是内容的问题。过去培训内容的确定,主要是自上而下确定的,教师们主要是被动接受。第三轮培训尽管增加了调研和问题反馈环节,但是重理论轻实践的成分还是很大,培训的内容往往与教师的需求还是两张皮,培训的针对性还不强,对实践的指导还不够。

  3、是方式的问题。过去的培训主要是集中培训、校本培训、远程培训。集中培训主要以专题报告的形式组织开展,一人讲,数百人(甚至上千人)听,方式单一,受训者被动接受,效果不好。校本培训由于缺乏有效的互助和真正的专业引领,没有落到实处,往往变成了枯燥的读书和填写报告册,校本流于形式,成为教师的负担。远程培训由于缺乏有效的监控,以及在农村学校还受到条件制约等因素的影响,实际效果也大打折扣。

  4、是成果转化的问题。各种培训的训后跟进不到位,形成了培训结束,就画上了“圆满”句号的现象,使得有限的培训成果失去了及时转化为自己或指导他人实践的最佳时机,训了就“训了”。

  5、是培训者的问题。大多数培训的培训者主要由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教师和县教研室的教研员担任,他们在理论上和实践方面都难以称得上是最优秀的,且长期往复承担培训任务,难以让参训教师信服,产生排斥心理。

  (三)老师们对培训的期待主要有:

  1、是希望加强培训工作的组织管理,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工作的激励奖惩制度,进一步调动教师参训的积极性,让老师们在参加培训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精神鼓励和实惠;

  2、是希望培训的内容紧密联系当前的课堂教学,理论的学习要易于内化为实践,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既立足于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又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是希望进一步丰富培训形式,让老师们自己选择符合自己实际的培训方式,大多教师非常希望到名校观摩学习,得到名师的指导和培训,有条件的教师也很欢迎远程培训。

  4、是希望能够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和要求,开展分层、分类培训。如老年教师的特殊要求,幼儿园、音体美等教师的特殊要求等,不能大一统、大呼隆。

  5、是希望加强培训者队伍建设,组建名师讲学团,开展巡回教学指导,同时要加强县、乡、校三级培训指导网络建设,加大对学校层面业务指导人员的培训力度,因为他们是校本培训的最基层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他们是校本培训能否落到实处的关键。

  6、是希望加强县级教师培训远程支持服务平台建设,为教师提供方便快捷的交流展示的平台,促进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对新一轮培训的思考和建议

  通过调研,我们梳理了过去教师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了解了教师对新一轮培训的期望和需求,探讨了新一轮培训中需要完善和改进的重点。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教师培训制度,加大督导检查力度。首先,既要落实约束机制,又要建立激励机制,要通过制度的完善落实来提高教师参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其次,

  要加强对教师培训工作的督导评估,将其纳入到教育督导工作中(如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工作督导考核),并作为主要内容之一,以推动教师培训工作的持续开展。再次,要对县级教师培训工作进行年检,评出等级,结果在全省通报。

  (二)是要真正从教师的现实需要出发,设计培训内容。培训实施过程中,老师们最喜欢向培训者提的一个要求就是“请你告诉我该怎么做?”,其实老师们的需求很具体,但我们在培训的时候关注了过多的“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而到了关键的“怎么办”时,又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教师们当然不满意。当前,课程改革正进入深水区,课堂教学正在向追求“有效”、“高效”的方向发展,教师如何转变自己的角色,引导、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成为广泛关注的焦点,也是广大一线教师最普遍、最迫切的需求。因此,新一轮教师培训围绕“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这个核心设计内容,无疑是对路的,与第三轮培训也是紧密衔接的。但实施过程中一定要突出“做”字来做文章,强调在“做中学”,只有老师们行动了,才可能有改进、有转变、有提高,才能改变过去培训中的“听了激动,回去不动”的现象,培训才有实效。当然,除此以外,顺应当前教育改革发展形势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其他培训内容也是必需的,如:规划纲要专题、师德专题、班主任工作专题、专业知识更新和学科素养提升等。

  (三)是要创新丰富培训的模式和方法。从教师的希望和教师培训工作发展的趋势来看,集中培训、校本研修和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是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主要途径,但在实施过程中,三种方式一定要既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又能互相弥补各自不足,成为有机结合的整体。集中主要解决培训的组织部署、阶段性总结、交流研讨和问题指导等,远程主要解决专业引领、问题指导、交流展示等,校本主要解决“做”的问题。同时,要进一步丰富培训的方式,像名师讲学、脱产研修、案例观摩、送教上门等教师们喜闻乐见的培训方式,要作为常用的方式贯穿于教师培训的始终。

  (四)是要大力加强培训者队伍建设。要以专兼结合的方式,从一线优秀教师中选拔部分骨干充实培训者队伍,组建名师讲学团。加强培训者培训,可通过外出学习、岗位研修、下校实践等方式,认真组织实施培训者每年72学时的培训研修,严格培训者的考核评价,提高培训者的施训能力。

  教师调研报告4

  我于今年8月8日参加xxxx省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培训学习,其中有一项学习任务,就是做一份科学学科调研报告。8月16—17日两天我对全镇8所学校科学学科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查内容

  1、学科课程标准的学习与培训。

  2、学科师资配备与开课情况。

  3、教师对学科的认识及态度。

  4、教材使用情况。

  5、学科实际教学情况。

  二、调查方式

  主要是与学校领导及有关教师座谈交流。

  三、调查时间

  20xx年8月16------8月17日

  四、调查基本情况:

  1、师资配备情况:我镇小学科学学科教师总人数是40人,但没有一个是专职任课教师,现任课教师只有5人参加过县级以上的培训,绝大多数教师也没有参加过培训。另外,通过调查情况反映出,我镇部分科学学科教师缺少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2、教学情况:全镇各学校都能够按照课标开课,并能开足课时,三、四年级每周二节,五、六年级每周三节。学校领导和教师对科学课程认识较强,尤其是镇校本部早在90年代初,就非常重视这门学科教育教学。而且学校要求教师必须认真上好每节课,学生要认真学好每节课。并定期对本学科进行考核。除此之外,学校每学期都组织各类活动如科技节、艺术节、小发明和小制作比赛、科技小论文比赛等来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在校本部的带领下,本镇的其他单位学校也紧锣密鼓跟随其后。所以,我镇这块在全县做得相当的好,一直得到县局好评。由于校领导和教师重视,平时工作做得扎实,故在最近几年县里举行的有关科学知识、技能各项竞赛中,我镇都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绩,而且在市里也获得过了第一二等奖的好成绩。

  3、教学设备、实验材料情况:教学设备、实验仪器各校都有但配置落后、不配套,而且有的数量还有限。导致学生分组实验落实的难度很大,有的甚至连基本的演示实验都无法去做,更何况科学教材上的实验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和形式,原有的仪器也无法使用,故导致大部分只能靠教师的枯燥地解说。

  4、教材使用情况:20xx年之前,每生每人一本,最近几年教材在订购时就不能达到人手一本,要求学生在使用时要特别爱惜,以便循环使用。学校也都能及时收集保管。

  5、课程标准的落实情况:通过和教师交流,了解到绝大多数教师都能了解新课程标准,都能借助课余时间去钻研科学教材、理解新课程标准。

  五、普遍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没有专职的科学学科教师。

  2、教育经费缺乏,教学资源跟不上、教学配套设施缺乏。

  3、教学材料的不足与上课准备不足。

  4、教师的培训学习不够,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六、我的希望: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提升科学课的学科地位

  2、加大对这块的投人,切实改进教学设备。

  3、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素质。

  4、我们教师要对本学科产生兴趣,热爱本学科的教学。

  5、我们教师也要多渠道自学来提高自身素质。

  最后,我坚信,在上级主管部门及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我镇全体科学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镇的科学学科教育定会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教师调研报告5

  小学高级教师培训是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内容之一,由于小学高级教师培训对象数量众多,根据有关要求小学高级教师全员培训工作以学校为主体进行开展,为了加强对培训过程的监控和管理,我校调研组于12月3日——12月7日对全市各小学高级教师培训情况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研,现将调研的情况通报如下: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主要采取走访和问卷的形式,发放问卷调查表89份,被调查的教师涉及到语文、数学、外语、音乐、体育、美术、劳技、信息、科学等各个学科,问卷调查表的内容主要包括学校高级教师培训计划制定情况、计划落实情况以及对学校培训、基地培训的建议和要求等几个方面。本次调研组的成员为:于飞、陈荣芳。

  二、培训中已经取得的成绩。

  1、学校主要领导普遍重视小学高级教师培训工作。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所有的一把手校长都能关心和支持小学高级教师培训工作,并能够主动参与协调管理,亲自过问培训计划,落实培训内容,部分校长还能主动为培训学员做专题讲座、进行教材辅导、指导课堂教学。

  2、计划的制订切实可行。为了在宏观上指导整体培训活动,教师进修学校制定了“小学高级教师全员培训整体方案”,要求各校根据自身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校培训计划。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各校在制定计划上能考虑到本校的实际情况,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操作性,同时成立了培训领导小组以及相应的考核措施。为整体高质量完成培训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培训活动正常开展并富有实效。各校都能够结合教研、科研等活动开展小学高级教师的全员培训。培训的形式丰富多彩,有课堂展示、读书沙龙、教材分析,也有请进来,走出去,拜师结对等形式。部分学校还制定了一系列的学习要求,如按规定阅读教育专著、网上推荐的优秀作品,完成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教学反思。

  4、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涨。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中老年教师普遍反映他们已经很多年没有接受高规格的培训活动,深感自身的素质不能够适应课改的需要,需要在这次活动中得到充电,因此他们在培训活动中能够按照规定要求接受培训、完成培训任务。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

  三、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培训资源还没有充分的利用。

  我们在以往的调研中发现大多数学校普遍反映教师培训工作最缺乏的是培训师资,为了帮助各校解决培训师资问题,本学期我们在网上公开了学科带头人培训课题一览表,以帮助学校解决培训师资紧缺的问题,但从我们调研中发现,真正把这方面资源利用起来的的学校还不多。希望在今后的培训活动中,各校要十分重视两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培训资源,同时,每一位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也应确立主动为教师培训服务的思想,把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不断向一线教师推广。

  2、培训的主题还不够突显。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学校高级教师培训活动与平时的教研、业务学习混为一谈,单独为高级教师这一群体组织的培训活动还比较缺乏,有些培训的档次还显得比较低,不适应高级教师成长的需求。希望各校在今后的培训中要专门为高级教师培训设计培训活动,让他们在更高层次上,接受教育得到提高。

  3、培训的内容还显得单薄。

  小学高级教师培训设计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师德教育、学科知识,还包括教育理论、教育哲学、教育科研等高层次内容。各校在培训内容的设计上,要不断提升档次,丰富培训内容。

  四、教师们的建议。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教师们对此次培训活动十分重视,对学校培训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我们希望各校在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教师的需求:

  1、教师们渴望得到专家的指点,特别是与专家面对面地接触交流,各校在邀请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参与学校培训活动,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训要针对教师的课堂,给教师最实惠的培训。

  2、音、体、美等技能科专任教师要求在培训活动中,要注意整体要求与分学科培训相结合的建议。各校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科教师专业成长的不同需求,有分有合,在共性中突出个性,使各类教师都能得到不同层次的满足。

  3、更多的教师建议学校能够提供更多的外出培训的机会,希望各校量力而行。

  五、下一步培训的要求。

  1、各校要认真回顾和总结前一阶段培训的情况,及时查找培训中的不足,针对实际情况对培训计划进行修订。

  2、分管校长、主任要高度重视小学高级教师培训的过程管理,真正使每一次培训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各校要对照制定的计划,检查落实的情况,对没有落实到位的地方要及时进行调整。

  4、小学高级教师全员培训将于20xx年xx月结束,请各校要认真做好培训资料的归档整理,以便最后考核验收。

【教师调研报告范文(通用5篇)】相关文章:

1.听课调研总结报告(4篇范文)

2.北京调研报告

3.玉米调研实践报告

4.市情报告调研

5.相关的调研报告

6.银行实践调研报告

7.调研公函范文

8.小学英语教师述职报告范文(通用6篇)

9.中学教师述职报告范文(通用5篇)

服务行业辞职报告 建筑业年度安全生产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