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小组合作课题研究报告

2022-01-20 报告

  在不断进步的时代,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报告,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避免篇幅过长。你还在对写报告感到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小组合作课题研究报告(精选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小组合作课题研究报告 篇1

  一、课题研究现状分析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培养读写能力,识字是前提,同时识字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又是一个新的任务,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阅读必须要有一定的识字量才可以进行;而习作又建立在阅读和写字的基础上才得以完成。低年级学生识字量不足,将严重制约读写能力的发展。识字教学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速度和质量。然而从以往实践看,识字教学形式还比较单一,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方面办法还比较少,识字和书写缺乏有效的指导。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普遍存在“逐个识字效率低、无章可循周期长、回忆再现难度大、易于混淆错别多”的缺陷,高耗低效的现象严重。

  二、课题研究目的

  1、转变观念,愉快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变“苦学”为“乐学”。

  2、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化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养成主动求知的好习惯。

  3、引导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在观察中学会比较、辨析,发现规律,掌握识字方法

  三、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各地类似实验借鉴法;

  2、课堂教学案例研究法;

  3、不同教师同类型课堂教学观察比较法;

  4、综合试验教师对课题的收获,谈经验总结法。

  四、课题研究重点

  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从关注识字结果到同时关注学习过程,从关注识字技能的记忆保持到关注汉字在不同情境中广泛灵活的迁移,注重培养识字能力,促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由“被动的学”变为“主动的学”,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提高学习效率。运用各种各样巧妙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枯燥的识字教学变得充满乐趣,使识字教学的面貌发生改观,识字教学不拘于死板的公式,因文而异、因词而异、因地而异,把课内外有机整合,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去理解,积累和运用,给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打下扎实的基础。

  五、课题研究的设想和设施

  八月份:

  1、制定本组小课题研究计划,各研究教师根据分工制定自己的研究计划;

  2、组织学习当前课题的研究现状以及与客体类似的相关理论。

  3、精心组织教研组一课两评活动,在活动中全面开展课题的研究

  九月份:

  1、教研组小课题成员对自己课堂的一次教学反思。

  2、在教研博客上传课教后反思。

  3、充分利用好“达标课”,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同时对教学评价进行研究。

  十月份:

  1、学习有关“生本高效高效语文课堂“的教学新理念的文章;进一步明确“生本高效语文课堂”如何上才能体现高效。

  2、每位教师精心设计一篇识字教学课堂教案,寻找教学模式,归纳教学流程。

  六月份:

  1、设计师生调查问卷,归纳总结课题研究中的成果和不足。

  2、收集整理过程性研究材料,从材料中寻找研究策略。

  十一月份:

  1、研究教师针对研究过程,提出自己的研究认识,开好课题的期末总结会议。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六、课题研究预期效果

  我们希望经过这样的实践研究,最终让孩子们对识字充满了兴趣,提高识字能力,扩大识字量,感受阅读的乐趣。

  小学语文小组合作课题研究报告 篇2

  一、课题提出

  国家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用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中首次将语文综合性学习列入语文课程目标。“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课程的一种崭新的课型正式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这是出于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三个面向”、提高国民素质和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现实提出来的。鉴于此,各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小学语文教科书都安排了综合性学习教学内容。然而,经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学校教师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处于盲目和随意状态,存在着“不知怎样教”等问题和困惑。调查显示:条件好的、基础好的学校比较认真地进行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和研究。而大多数的学校有的根本就没有进行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有的把综合性学习当作课文来教,有的当作单元练习题来教,还有的把综合性学习当作综合实践活动来教等。当然,各版本课标实验教科书中设计的综合性学习也存在着内容和形式的单一,对不同地区和学校缺乏广泛的适应性等问题。因此,迫切需要我们研究解决:如何正确认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本质特征,如何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如何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适应性强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如何制定教学方法,构建教学基本模式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真正落实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无疑十分重要的。

  目前在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综合性学习都处于初步研究阶段,如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对其的研究,并建立了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策略。在借鉴国外综合性学习经验的基础上,我国语文综合性学习注意了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的综合和课内外结合,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尚无成熟的经验。因此,本课题研究不但能丰富和填补课标实验教科书的内容和空白,还对构建其基本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式,具有重要的价值。我们具此提出了本课题研究,被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列入教育科研项目课题,并正式获准立项研究。我们在重庆市万州区、涪陵区、渝中区、北碚区、綦江县、荣昌县、铜梁县、璧山县、梁平县、彭水县、人民小学、巴蜀小学、鸳鸯小学等20个区县71所学校进行了课题研究,约10多万学生参加了实验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一种全新的课程组织形式,它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的界限而按照水平组织的原则,将现代社会的综合性课题和学生关心的问题统整起来,通过学生主题的、创造性的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机地将语文知识与生活经验、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它与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共同组成语文课程新的目标体系。

  三、研究内容

  本课题从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初步构建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理论基本框架,努力探索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规律;力图设计出符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内容;构建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基本模式。为在新课程思想理念指导下更好地实施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寻求有效途径。

  主要研究以下内容:

  (1)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现状分析。

  (2)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理论研究。

  (3)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内容设计。

  (4)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模式设计。

  (5)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与方法设计。

  (6)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综合性学习”这一新课程,对广大一线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对其概念的界定,特点的把握,教学的目标,教学的方法等都不甚了解,加之设备、条件有限,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必然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惑,如何设计出既符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又适应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目标。为此,本课题研究凭借大量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现实场景(课堂),通过广泛而深入的调查分析——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实施中问题及原因,分析研究不同地区学校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地研究。

  研究的基本思路是:设计课题研究目标——进行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总结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理论与规律——进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构建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基本模式——总结、交流推广研究成果。

  2、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教育实验法等。

  五、研究成果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理论研究成果

  1、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进行了界定

  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对“什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它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什么区别?”进行了思想理论上的讨论和研究,学习研究专家学者的种种理论观点,同时也提出了我们的理论观点。

  王文彦、蔡明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学习形态。

  陆志平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生活化、经验性、个性化的课程,并认为这种学习方式有三种:观察—表达、问题—解决、活动—探究。

  郑国民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立足于语文课程之上,通过学生自主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以促进其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的学习方式。”

  朱绍禹认为它是与“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相并列的“全新的一种课程形态,集中而鲜明的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和主张。”

  刘淼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以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为主线,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借助中心学习的内容和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语文素养的一种课程组织形态”

  巢宗祺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目标应当指向语文,首先要保证在语文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取得比较确定的成效。”

  靳彤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中一种相对独立的教学形态。它以语文课程的内容整合为基点,强调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整合,强调语文学习与实践的整合,强调多种学习方式的整合,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我们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一种全新的课程组织形态。它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的界限而按照水平组织的原则,将现代社会的综合性课题和学生关心的问题以单元的形式统整起来,通过学生主体的、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学习过程,有机与校外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知情意行和谐发展。它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组成语文课程新的目标体系。

  故有研究认为:综合课程“其综合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某一学科为中心,让另一学科去配合;一种是找出几个共同的主题,每个学科都选教与主题有关的内容。”语文综合性学习显然与前一种方式相符合。

  2、提出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五个主要特征

  语文综合性学习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整合知识与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索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等等。它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综合性。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首先要立足于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将理解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和发展思维贯穿于活动的全过程。活动内容和形式的设计,应凸现听、说、读、写的实践;其次是体现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语文课程为基点,有机整合数学、科学、品德、艺术等课程,突破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实现语文知识的多元化,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自主性。“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小学语文小组合作课题研究报告 篇3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是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家都知道,未来社会的文盲将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此,我认为教会学生学习有时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对于小学生而言,自学的主要表现就是会进行课前,而中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独立识字,其语文学习的重点由原先的识字写字转移到句、段、篇的阅读能力培养上。这就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因此结合我校提出的“小班化背景下语文自主学习研究”这一课题,个人提出了《小学中年级语文课前预习能力培养的研究》这一小课题,旨在让学生学会课前预习,提高预习能力,进而提高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人的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教学应当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而不是要求他们复制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

  2、培根说的:“是一顽强而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由于习惯的不同,它们不是造就一个人,就是毁灭一个人。可见,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很重要的,也是很必要的。

  三、本课题研究内容:

  1、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小学四年级学生的预习兴趣、预习态度、预习能力、预习习惯等现状,从中发现存在问题。再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制定出可行的培养计划。

  2、思考语文的预习有哪些自身的特点,与学生一起探究适合学生的、切实可行的、具有实效的数学预习的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其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研究布置学生进行预习后,如何有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反馈,争取取得预设的效果,激发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4、使学生学会预习、乐于预习、学会学习,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及学生主动预习的习惯,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途径和步骤

  (一)研究方法

  (1)调查法:通过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预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的预设研究计划,也有利于在研究中对症下药。

  (2)行动研究法:此研究法将跟踪本课题研究的全过程。通过不断对如何指导学生自主预习,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等方面的研究。

  (3)文献资料法:学习小学语文教材教法、新课程标准等基本理论,吸收借鉴优秀成功的指导学生自主预习的教学理论及方法。

  (4)经验总结法:及时进行小结,撰写经验总结,积累材料。

  (二)课题实验研究步骤

  1、申报阶段:认真选题,学习、查阅有关资料,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学生预习兴趣、预习态度、预习能力、预习习惯等方面的现状,形成调查报告,在此基础上制定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2、实施阶段:分析原因、制定对策、根据课题研究计划深入开展各项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收集活动资料,撰写相关论文。

  3、总结阶段:收集整理课题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

  五、评价方式

  从课堂教学实践、教育教学效果考查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是否养成,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预习方法,学生的自学能力时候得到提高

  小学语文小组合作课题研究报告 篇4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语文是工具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的习作要求。基于这样的要求,我们必须脚踏实地的去进行语文实践,也就是要去多“练”。但是小练笔处于怎样的地位呢?在原《语文课程标准》中,小学阶段没有出现“练笔”,在新《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里提到:“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可见,“练笔”的身份是不太明确的。新课标教材有意识地把练笔编排进教科书,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是一个历史的进步。

  但是,由于传统教材观的影响,现行教材的练笔安排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次数太少。8个学期总共安排30次,每个学期只有3次或4次,显然是重阅读、轻写作的表现。

  其次,安排随意,未把练笔作为教材的.一个子系统来通盘考虑。为什么有的学期安排3次,有的学期安排4次,六年级下册竟安排了6次?看不出编者明确的意图。

  第三,体会太多。写感受、表达感谢、赞扬、评价的练笔就有8次,占26.7%。学生进行这类练笔会患“失语”症,缺乏真诚的“个性语言”。

  第四,练笔与习作含混不清。“篇”的训练有10次,占33.3%,比例过高,拔高了练笔的难度。根据以上情况分析,我们课题组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依托课文进行小练笔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在小学课程表上,阅读教学是天天有的,学习如何表达应该结合到阅读当中去,把练笔当做常态的语文生活。尤其到了中高段,应该从学习语言表达的角度来组织实施语文阅读教学。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看是两端,实为一体。“读写结合”是中国语文教学的精华之一。两千年前,西汉著名的词赋家扬雄就说过:“能读千赋,则善为之矣!”“读”与“为”的关系,就是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而“随文练笔”是读写结合的一种体现,是

  一种最直接的教学行为。这种行为使作文教学有所依傍,有所参照。因此,此举不失为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指导学生写作的教学方法与形式日益多样化。“随文练笔”这种教学行为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笔者在《教学月刊》就已经有过撰文介绍当时有广东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法”,北京景山学校的“以阅读为基础,先放后收”的训练序列,人教社历次编写教材一直都把作文训练跟阅读教学紧紧相扣。当前我国的有些老师也进行了随文练笔的教学研究,并写了一些这方面的教学论文。如:曙光农场小学课题组的《小学阅读课中的“随文练笔”有效性的研究》;桐乡市乌镇植材小学沈娟美的《阅读教学有效生成小练笔的实施策略》;信丰县第四小学王琼的《小练笔的有效性研究》。但对于进行练笔训练的研究还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如小学语文练笔的功能,存在的误区,如何进行实用的练笔,如何进行展开教学活动。这些都是本课题研究想解决的问题。

  三、概念的界定

  “小练笔”,顾名思义它是就文取材,围绕某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小篇幅的写作练习。它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随机地学写一些小片断、小段落。“随文小练笔”,即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写作因素,把仿写的训练有机有度适时地融合于阅读教学之中,做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使读写相得益彰。

  四、课题的理论依据

  1.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又先后提到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丰富的积累”。积累对于作文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仅包括字、词、句,写作手法等方面的知识积累,还包括对经验的、情感的和审美的及灵感的积累。而“小练笔”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作文训练的积累方式。

  2.名家教育理论

  叶圣陶:“阅读任何文章,主要在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等等,而在真正理解的同时,咱们对文章的写作技巧必须有所领会,可以作为练习写作的借鉴。”叶圣陶:“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于永正:“当学生读出了文章的妙处,小到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大到篇章结构,文章的立意,当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才算真正的语文课堂。”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3.心理学理论儿童最善于模仿,想象力最丰富。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知识与能力的形成,学习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重要因素。根据儿童“易遗忘”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优美的句、段、篇作为读写结合的范本和中介,采取边读边写,学用结合的做法,符合儿童心理的做法。

  4.建构主义理论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者的对象。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创造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获取知识、发展交往技能和形成集体意识。“随文小练笔”不但能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要,又能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和具体内容

  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完成《小学语文随文小练笔的策略研究》的总结报告。

  2.整理资料,形成反思集,案例和论文集。

  3.整理学生的实践性作业和课堂活动总结并编成册。

  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

  1.积累学生在课堂中随文练笔的案例,探索新课程下“随文练笔”的策略和方法,为习作教学铺好路。

  2.提高教师整合新教材中各种教学资源的能力,选择好读写结合的“点”,有效地进行随文练笔训练。使小练笔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节课内紧紧抓住“读”与“写”,从而实现有效的“随文练笔”。让习作成了学生的乐事,,让习作成为学生的需要。让自己不再为教习作发愁,使教习作成为一种享受。

  3.开展“随文练笔”教学活动,学生养成随文练笔的习惯,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兴趣,从小练笔入手,表达独特感受,提高小练笔的质量,为习作积累素材。转变学生的写作心理,从“要我写”转变成“我要写”。

  4.在指导随文练笔过程中,教师能善于挖掘练笔训练的内容和形式,为学生搭建高质量的练笔平台。增强教师阅读教学中渗透小练笔的训练意识,同时提高教师指导学生随文练笔的能力。

  5.开展课外阅读,在阅读中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储备多种语言模式的习惯。为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和人文素养创设条件。

  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为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研究内容首先表现在阅读课上,要有练笔的意识和策略,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在完成某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任务后,选择一处着笔点,并确定“话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合理、丰富的联想或想象,或想象结果、改编故事,或添加内容、补充情节,或联想其他抒发感想。

  其次要唤醒沉睡的素材,让孩子从文本中找到真性,找到感动,让童心得以坦露,让童趣得以挥洒,让童真得以释放。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可以更好的帮助孩子将孩子心理的文字细流涓涓流入纸上。

  最后引导学生从课外书中学和从生活中学。从小受到经典名著的熏陶,尽早步入优秀文学的殿堂,对于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启发他们的创造性都大有好处;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在生活中认真观察思考,就会拥有丰富的写作素材。积极引导学生从“我的世界”走向“周围世界”,融入生活,体验感悟,把自己真实的见闻感受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江山市界牌小学语文教师所执教的班级学生,主要是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结合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进行系统研究。

  行动研究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经常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心得和存在的困惑。针对学生阅读中发现的问题,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通过指导、训练探索有效的随文小练笔策略,稳步提高学生的写话、习作水平。

  个案研究法: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而具体的研究,对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个案分析或者分类研究,跟踪调查评价,写出个案研究报告。课题组会有选择性地选出一些相对的“优生”和“差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小练笔训练,发现各自存在的优势和问题,从而做有效的小练笔指导,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一个明显的进步。文献研究法:查阅文献资料,学习相关经验材料,为开展课题研究寻找理论帮助,奠定理论基础。研究实践离不开理论指导,课题组虚心学习随文练笔的相关文献,将理论上升为实践,为课题研究添动力。

  调查法:为了了解事实情况,分析事实情况,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包括问卷调查、访问调查、开座谈会等等。课题组精心设置问卷,了解教师平时教学中随文小练笔的落实实施情况,了解真实情况,为随文小练笔的策略研究解除疑惑。

  经验总结法:这是教师可以经常使用的方法。这是教师根据教育实践中的真实现象,进行分析总结,所得出的经验总结,并将其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课题组将对过去的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总结,争取在随文小练笔策略的探究中有所创新。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略

  小学语文小组合作课题研究报告 篇5

  一、研究背景

  1.阅读经典:21世纪国际母语课程改革的共识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际和新兴国家几乎不约而同地发起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而作为核心课程之一的母语课程,它的改革普遍受到所有国家的重视。阅读是母语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在这次国际化的母语课程改革中各国逐渐达成一个共识——阅读经典是提高学生母语素养和民族母语素质的必由之路。许多国家都将阅读经典列入本国课程标准等正式文件并作出明确的规定。如:英国,根据《英国国家课程英语》规定“在第三和第四阶段的课程中,学生应阅读以下作品:

  (1)莎士比亚的两部戏剧。

  (2)主要剧作家的戏剧,如克里斯托弗马娄、J.B.普里斯特雷、萧伯纳、R.B.要利敦的作品。

  (3)1900年以前出版的两部有主要作家写的小说,从以下作者中选取:(提供14位作家的名字)。

  (4)两部在1900年后出版的,由主要作家写的高质量并且是在评论界已享有盛名的作品,如(4位作家的名字)。

  (5)1900年前出版的由四位主要诗人写的高质量作品。

  (6)1900年后出版的,在评论界享有盛誉的四位诗人的高质量作品。此外,德国巴符州语文教学大纲分年级分体裁给学生列出了国内外众多文学家及其作品。法国则为高中学生列出每年的“作品清单”。美国教育部颁布了中学生必读书目21部,其中美国6部,英国5部,俄国2部,法国1部,德国1部,古希腊4部,古罗马1部和《圣经》。由此可以看出,阅读经典已成为各国母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2.阅读经典:我国现行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在国际化日益加剧、文化多元化急剧演变的现代社会背景下,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课程作为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课程价值定位为“使学生能够站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具有足够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在文化扩张或冲击中得以创造性地发展”。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实现这一语文课程的价值转型?阅读中外经典!使学生在阅读中外经典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获得创造的智慧”,同时,“尊重、借鉴并吸收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文化”。从而,使学生能够“立足于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放眼世界;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关注现实文化生活”。基于以上认识,这次语文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指导性文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就阅读教学的概念、目标、达成目标的方法等问题做了重新的定位和深入系统地阐述,并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如: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课程目标;在“总目标”中提出了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的要求;此外,“教学建议”也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评价建议”里也明确提出了“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感悟,加深体验与领悟”的评价要求。并且《课程标准》在“附录”中设置了“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两个内容。这些内容的出现,都说明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中外经典是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3.现状分析及遇到的问题

  (1)受社会日益主流的“快餐式”阅读和“读图式”阅读的影响,学生的阅读活动日趋平庸化。学生的阅读活动不能引发他们对社会、人生严肃而又深刻的思考,他们感受不到阅读带来的精神愉悦和心灵震撼。此外,学生的阅读视野狭窄,对异域文化缺少了解,这与本次语文课程改革要培养“立足于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放眼世界;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关注现实文化生活”的学生的课程目标相差甚远。

  (2)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对优秀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从数量上和质量上均存在很大的差异,特别是广大农村学校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师资水平的限制,要想比较系统的阅读中外经典文学作品很困难。此外,目前市面上的课外读物繁杂,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学生的阅读质量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3)广大的一线教师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多年来一直缺少一种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阅读课外经典的机制和策略;同时对打通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缺少系统科学的认识和操作方法。而教师更多的是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一些时断时续的尝试,缺少科学的行为研究规划以及相关理论与实践体系的建构。

  (4)关于新课程下引导学生开展大量阅读文学经典的实验,我省有部分地市、县区作了许多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这些研究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大多侧重某一方面的研究。

  二、研究依据

  1.我国传统语文教学认为,博览、诵读、精思、背诵,是学生接受丰富的文化滋养,积累语言培养感悟,形成较扎实的语文功底的有效方法。

  2.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有关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和各学段的阅读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3——4年级):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以及在开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5——6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委作品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整个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160篇,课外阅读总量145万字。

  3.当今众多教育界和社会知名学者对读书的论述。

  朱小蔓(中央教科所所长、党组书记):希望从我们教育工作者开始学会渴求知识,共同用读书支撑我们的生命。

  朱永新(苏州大学博导、苏州市副市长):尽管我们的技术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前行,但是同时我们人类的前途也不断受到挑战,挑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类精神发育的迟缓。可以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我们一直认为阅读问题是中华民族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如果不再重视阅读,再不建书香校园,进而推动书香社会,我们这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就是值得担忧的。

  石中英(北京师范大学):阅读是一种品味、一种心境,它伴随着人的成长。

  金保成(中央教科所):不读书便没有底气,读书应当从孩提时开始。

  谢维和(首都师范大学):读书是人净化心灵、走向文明的标志。

  严文番(美国宾州大学):研究如何读与研究读什么,对于我们同样重要。

  郑汉文(香港中文大学):对学习者而方,阅读的深度比其广度来得更重要。

  商友敬(著名教育学者):不翻开孩子们的书包,你就无法想像他们读书的贫乏。

  徐雁(南京大学):不阅读的民族便谈不上有民族精神、民族之魂。

  方展画(浙江省教科院):教师要少讲一点,学生要多读一些,把学习的权得还给学生。

  范培松(苏州大学):呼吁理顺教育体制,还师生以阅读的时间与空间。

  杨九俊(江苏省教科院):读书,为孩子构筑一个更理想的心灵生态。

  傅维利(辽宁师范大学):趣味是阅读的根本,竞争是阅读的保障。

  程斯辉(武汉大学教育学院):不锻炼便没有体能,不阅读便没有智能。

  王嘉毅(西北大学):读书带来知识,读书更新理念,知识与理念改变命运。

  范小青(著名作家):喜欢读书的人,在最浮躁的世界里都能享受心的宁静。

  陶文瑜(著名作家):阅读是用心灵勾画美的过程。

  4.苏霍姆林斯基有关阅读的论述。

  “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能不能顺利地学习,首先就取决于他会不会有理解地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因此,小学教师应当仔细地研究,每一个学生的这条能力是怎样发展的。......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一个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的学生,比起不掌握这种乍看起来很简单的迅速阅读能力的学生来,就显得能够更迅速、更顺利地应付任何作业。在他的脑力劳动中就没有死记硬背。他阅读教科书或别的书籍时,比起那种不会同时阅读和思考的学生来,情形就完全不同。”“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而没有学业落后的现象,教师的工作就容易了。”

  “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

  他还提出了阅读跟学习紧密联系的主张,认为阅读给学习创造“智力背景”。他还认为课外阅读“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教师要把握和实施“学习”和“课外阅读”两套教学大纲。

  三、研究目标

  1.探索有关母语阅读教学的规律,构建指导小学生有效阅读经典的理论体系与操作方法。

  2.开发编写一套《语文经典读本》。

  3.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厚语文积累;促进实验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和专业成长;丰富实验学校的文化内涵,提升实验学校的文化品位,促进实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充实实验学校的办学特色。

  四、研究内容

  1.小学生阅读经典的内容研究

  (1)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经典文本应具有的特点;

  (2)中国古代传统经典文本在小学生阅读中应占的比例;

  (3)中国现当代经典文本在小学生阅读中应占的比例;

  (4)各类体裁的作品在小学每个年段所应占的比例;

  (5)背诵篇目在各年段所应占的比例;

  (6)外国经典文本在小学各年段阅读中应占的比例;

  (7)小学生阅读经典文本组合呈现的体例设计和原则等问题。

  2.小学生阅读经典教与学方法研究

  (1)提高课内阅读教学效率的新策略和手段;

  (2)研究打通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联系的途径和方法;

  (3)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

  (4)如何通过阅读丰富语言积累;

  (5)如何搞好读写结合,从读中学写;

  (6)如何通过阅读使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7)如何通过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8)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9)应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读书习惯,如何培养;

  (10)如何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体认中华文化;

  (11)如何通过阅读域外文化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人类的文化产生敬仰、吸纳、尊重的情感,胸怀世界,放眼未来;

  (12)课本学习中如何渗透相关阅读内容;

  (13)如何利用家庭、学校、图书馆等资源丰富阅读内容;

  (14)阅读与语文综合性学习;

  (15)阅读与研究性学习;

  (16)如何实现学生对文本正确的多元解读;

  (17)小学生阅读的基本方式和操作策略;

  (18)小学生个性阅读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19)教师在小学生阅读过程中的角色;

  (20)小学生阅读与学习方式的转变等问题。

  五、研究方法

  本课题在实验过程中,将主要采用教育行动研究,辅之以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等教育科研方法。

  六、研究阶段

  1.第一阶段(20XX年6月—20XX年7月)

  (1)20XX年6月—12月,完成实验论证和方案的制定;研究试验前测工具;研究《语文经典读本》的编写体系,完成下册的编写;完成实验单位的申报工作。

  (2)20XX年1月—7月,召开课题开题会议;各实验单位完成实验前测工作并写出前测的分析报告和学校的实验方案;完成《语文经典读本》上册的编写、出版工作。

  2.第二阶段(20XX年7月—2008年6月)

  (1)组织实验学校根据所确定的研究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构建阅读中外经典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2)使用、验证、修订、完善《语文经典读本》。

  3.第三阶段(2008年7月—2008年12月)

  对该实验进行全面总结、鉴定、推广。

  七、研究成果形式

  1.形成课题实验报告。

  2.出版相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专著。

  3.开发一套优质的小学《语文经典读本》。

  4.录制优秀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

  5.出版学生相关的形式多样的作品集。

  八、研究组织机构与管理

  1.研究组织机构

  (1)实验项目领导组:

  组长:王景华

  成员:李家栋、各市、部分县区教研室主任、部分实验校校长、特级教师。

  (2)实验项目执行组:

  组长:李家栋

  副组长:各市小学语文教研员

  成员:各实验县区的小学语文教研员、部分实验校校长、教师。

  (3)实验学校(由各实验学校自行组建)

  2.课题实验管理

  该课题由省教研室管理,根据课题管理办法,定期组织研讨、交流。《阅读中外经典享受读书乐趣》课题组

  小学语文小组合作课题研究报告 篇6

  小学教育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及终身教育的基石,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小学语文的习作训练不仅直接关乎学生的遣词造句和叙事水平,对学生未来的语言文字造诣和思维深度及广度都有着深远影响。但当前农村地区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教学指导策略落后、教学资源不足、学生配合度低、不确定因素多等特点,如何制定出一套可行性高且能有效提升小学生习作水平的教师指导策略成为实践的挑战。

  一、本课题的研究价值与现状述评。

  1.研究价值

  开展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策略研究,其根本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升学生习作能力,同样也对老师习作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然能有效的提升教师习作教学的能力

  2.研究现状

  我校地处农村偏远山区,为了提升写作水平,提升教学质量,结合本地实际,依据新课标,来研究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策略,其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因此,为促进提升教师对习作起步的指导,提升教学水平,改变习作指导模式,按照我校教务处20xx至20xx年教研工作计划,结合教学实际,确立了这一研修课题。

  《新课程标准》对三年级作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在我们学校,学生几乎每人都有作文书,最少一本(综合类),多本的自是不少,甚至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各个类型,一个类型一本,遇到作文课,就在五花八门的作文书上去找,内容差不多,连读都不读,抄下来就完事儿了,作文本一交,脑子里没留下蛛丝马迹。还有老师,布置家庭作业就是回去写一篇某某类型的作文。

  习作在学生心目中是一座大山,那座山直插云霄,看不到上山的路,看不到山顶,也没有登山必须的工具“安全带、主锁、丝扣锁或自扣锁、扁带,下降器、头盔等。”作文这座山在学生心目中不亚于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难和怕。而在老师心目中,也是把作文当成了“攀登珠穆朗玛峰”,老师害怕讲作文,害怕阅作文,害怕讲评作文,归根到底一个字“怕”,学生怕作文,老师怕作文。既然作文是一座山,为啥老师和学生不手拉手一起攀爬?一起欣赏沿路的风景?

  综上,教师通过怎样的作文指导,来有效的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用眼去看自然,用心去感受生活,把自己看到感受到的,用文字来表达真实的情感呢?这很值得我们去研究。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方法及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1)让三年级学生养成观察生活、走进生活、感悟生活的习惯,能及时分享和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能用比较流畅的书面语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能正确的表达思想情感。

  (2)使三年级学生做到说写结合。能把日常生活中见识到的,书中积累的,用常见的表达方式,比较准确的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

  (3)通过研究,引导学生写出内心的真实情感,语言尽可能丰富些,以此提升习作能力和水平。

  (4)让学生掌握围绕一句话把事情说清楚的习作方法。

  (5)通过研究提升教师习作教学的能力,学习并积累习作指导的方法,最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2.研究内容

  (1)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困难及问题研究。从学生入手,是兴趣没激起还是观察不仔细?是方法缺失还是条理不清?是语言平淡还是口语较多?是描述空洞贫乏还是所学不会应用?等等问题,从教者入手,是方法指导不具体,仿写不及时,素材没抓住等等原因,做细致的分析评估总结,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总结设计出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型策略。

  (2)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学策略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借阅图书,让学生爱上阅读,通过讲故事,使学生勇于展示善于表达,从而树立自信心。

  ②“亲历”对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习作兴趣提升的研究。通过研究提升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激发表达的欲望,习作成为孩子们“我手写我心”的交流平台,享受表达的乐趣。

  给学生不拘泥形式的创造习作机会,作文素材随手拈来,,不为写作文而写作文,能减轻习作带来的负担的研究。

  ③及时仿写对习作方法的指导作用研究。为了使意思表达准确,让学生不断尝试变换语气,替换词语,使学生逐步养成字斟句酌的好习惯。

  ④“我是小小书法家”“故事大王”“剪报”“成语接龙”“查字典”“巧手大比拼”等班队活动,对学生作文水品提升的辅助作用研究。

  ⑤探究出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的策略。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计划进度、前期研究基础及资料准备情况

  1.研究思路

  图1课题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有以下方法:

  (1)文献法。利用校图书馆、网络图书馆等资源,广泛搜集课题相关资料,为课题后期教学策略设计打好基础。

  (2)访谈法。课题组利用自身资源,对践行在教学一线的老教师和优秀教师进行针对性的访谈,广泛吸收同行的优秀教学经验。

  (3)实验法。本课题将切实利用成员优势,将试推行的教学策略进行试点研究和对比研究,通过同校异班间习作成绩对比、异校间习作成绩对比等,对比分析策略的有效性和不足。

  3.计划进度

  时间

  研究内容

  20xx.11-20xx.02

  (1)成立课题小组,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

  (2)召开研究开题会,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和学习

  20xx.03-20xx.04

  (1)通过教师座谈会等形式,了解三年级习作起步阶段存在的问题;

  (2)完成开题报告的撰写,上传至微博等社交媒体进行交流和互动

  20xx.04-20xx.06

  (1)参加研究课题的小组成员,共同对三年级习作起步阶段方法指导进行公开课教学,不断修改总结三年级习作起步阶段指导方法及各种方法的可操作性;

  (2)及时归纳特色指导方法,写出随笔、案例、论文等;

  (3)定时召开小组讨论会,交流指导心得和经验,撰写并上传课题中期报告。

  20xx.07-20xx.10

  不断跟踪分析,前后对比,取长补短,确定科学有效的作文起步的指导策略。

  20xx.10-20xx.11

  (1)课题研究成果及资料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分析;

  (2)准备结题申请和撰写结题报告。

  4.前期研究基础

  课题负责人具备一级教师职称,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已二十七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日常工作中喜欢阅读,善于学习其他老师好的教学方法,经常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善于创新。

  课题组其他成员都是工作在第一线的骨干教师,他们教学经验丰富,工作兢兢业业,富有激情,责任心强。

  5.资料准备情况

  当前,课题组已经大量的查阅资料,认真分析学情,拟定具体实施方案,做到研究的真实性,方法的可行性。

  四、本课题研究的中期成果、最终成果,研究成果的预计去向

  1.研究的中期成果:

  (1)针对三年级习作起步阶段方法指导组织公开课教学,评议课,不断修改总结各种方法的可操作性。

  (2)归纳特色指导方法,写出随笔,案例,论文。

  2.研究的最终成果:

  (1)研究报告。形成《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策咯研究》成果报告。

  (2)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一份。

  (3)学生优秀作文集。

  (4)“亲历”对学生习作起步兴趣的研究。

  (5)成果展览册。将“书法比赛”“我爱阅读”“故事大王”“剪报”“手抄报”等实践活动的实录作记录装订。

  3.研究成果的预计去向

  (1)课题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教学有效性方法、有效性实现途径、有效性动态评价等成果,可直接应用于小学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

  (2)充分发挥课题组的实践平台优势,将课题成果直接应用到实践中进行验证,最终取得的结论、理论、方法和工具可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借鉴。

  小学语文小组合作课题研究报告 篇7

  一、“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实践研究——多种课型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做了明确的界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而以阅读教学为主要载体的语文教学,并没有很好地落实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为此,小学语文一、

  二、四年级教师和青青子衿专业社群的教师,围绕“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实践研究——多种课型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了小课题的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年来,我们按照计划有步骤地对“诗歌散文”、“童话神话”、“写人叙事”、“写景状物”四类课文进行了策略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同时,也发现紧紧建立在课型的角度研究语言文字的运用,存在着局限性和片面性。为此,我们将原计划一年完成的小课题研究,延长至两年,以便更好地落实课标精神,把握教学规律。

  一、前期小课题研究的成果

  1.研究特点,发现规律。明确了“低中年级诗歌散文类课文”和“童话神话类课文”语言表达的特点,明确了学习这两类课文语言文字运用的一般规律。

  2.初读课文,感受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文本的内容、语言特点,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课文的美,语言的美。配乐朗诵、范读、赏读都是常用的方法。先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最后谈感受、想法。除了安排大量的形式多样的读以外,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具体有效的朗读指导,加深学生感受。

  3.理解课文,品味词语。语文学习应该是先有语言文字再有思想内容,再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进行深层次理解,这时要善于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4.深入文本,品味语言。文章有些词语抽象概括了具体的事物,如果仅仅停留在对字面的分析上,学生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指导学生阅读,可以有选择的做具体的深入文本,对语言进行品析、演绎。

  5.积累语言,学习运用。学生的语言发展是有规律的,要经历识字、理解、积累运用的过程。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不能孤立的进行,应把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有效地整合,使语言训练的内容相互联系,训练要求逐步提高,形成浑然一体的教学过程。

  二、目前课堂教学的问题

  1.课程意识的缺失。阅读教学处于封闭状态,与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教学板块严重隔离,偶尔看到读写结合,也是停留在表层。

  2.目标意识的淡化。教师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文章主旨的领

  悟方面,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缺乏整合与联系。

  3.单元意识的缺乏。教师处理教材简单化,阅读教学的模式基本上都是以“篇”为单位的,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是各自为政,没有站在单元主题的视野下来确定每篇课文教学的侧重点。

  4.课内外结合的简单化。许多教师在处理课内外结合的时候视野不够开阔,课内外阅读界限过于明确,多侧重于内容的拓展,学生课外阅读实践不能向深层次发展。

  三、深入研究的理论支撑

  1.课程意识,指对课程的敏感程度,它蕴涵着对课程理论的自我建构意识、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等几方面。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其课程意识的强弱程度直接影响着教改的成败及教学质量的高低。课程意识意味着“教师即课程”,教师是课程的动态构建者、课程的生成者。课程意识影响着教师的教育理念。作为教育领域的一种意识形态的“课程哲学”,是教师教育理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目标意识,指人在言语行为及其过程中,有意识地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标准。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模式等教学的各个方面。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或者说,它是教学的灵魂,支撑着教学的全过程,决定教与学的方向。顾泠沅教授指出:“现代教学研究中,教学目标占据的地位日益重要,几乎成了全部教学活动的依据。”钱梦龙先生也曾说过:“目标的提出,是教学活动的起点,目标明确集中,学生达成度高,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标志。”教师只有明确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的决定作用,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目标,过程实施目标,促使课堂教学有效展开。

  3.综合能力,指对人能够同时对知识网络,语言表达,身体协调自由灵活操控的能力。所谓综合能力,指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整合能力和交流能力。所谓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以上五种能力形成的综合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途径和策略

  1.常规教研课题化

  主题: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策略研究

  共进行了三个年级的12次主题式常规教研活动。

  (1)专题讲座:

  一年:《今天,我们怎么教语文》

  二年:《让二年级语文教学承上启下》

  四年:《阅读教学走向何方》

  (2)课例观摩研讨:

  一年《画家乡》

  二年《丑小鸭》

  四年《触摸春天》

  (3)各年级“我的一招”征集及经验介绍

  (4)期末复习指导

  一年级教研:《期末命题说明,凸显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

  二年级教研:《期末命题说明,凸显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

  四年级教研:《期末命题说明,凸显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

  2.区域集体备课课题化

  一年级:(1)主题:《探索识字规律发展儿童语言》

  (2)主题:《抓好词语教学发展儿童语言》

  (3)主题:《有效朗读指导发展儿童语言》

  二年级:(1)主题:《阅读教学训练的常态模式》

  (2)主题:《教课文?还是教语文?》

  (3)主题:《通过句子训练提高运能能力》

  四年级:(1)主题:《积累运用教学的一般流程》

  (2)主题:《各种段落教学的迁移运用》

  (3)主题:《学生如何学习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社群活动课题化

  五、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1.明确了“中高年级叙事写人类课文”的一般教学规律,即“揭题质疑,感受特点”、“初读感知,交流体会”、“词语牵动,引入深思”、“二次质疑,发现矛盾”、“深入读书,学习语言”。

  2.总结了“低年级阅读教学”学习语言运用的规律。

  (1)内容上,“抓字词”牵动理解推敲,“抓重点”生成画面情感,“抓空白”促进想象思维,“抓语段”掌握积累表达。

  (2)策略上,落实以读带讲,体现读与看相结合,读与思相结合,读与说相结合,读与演相结合,读与画相结合,读与写相结合。

  3.创编了100篇“童话式教学反思”,形成课堂教学知识点的提炼和课外阅读的补充。

  4.整理了小学1—5年级,阅读教学教学设计、教学课件、作业设计。

  六、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思考

  1.如何发挥母语教育的优势。

  教学中,教师常常机械落实教学目标,主观臆断学生的需要,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就不断训练,忽视学生的已有经验及生活常识,忽视学生的感悟、体验等学习能力。

  2.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理解。

  思维是学习的最高境界。目前的语文教学,教师落实知识用力多,对于字音的辨析、词语的理解、句式的表达训练得多,而对于训练学生如何提问,如何发现,如何思考,如何概括训练少。

【小学语文小组合作课题研究报告(精选7篇)】相关文章:

小学小组合作学习总结范文(精选5篇)01-08

小组合作学习总结(精选6篇)01-07

初中物理课题中期研究报告01-19

新高考英语题型研究课题研究报告01-17

小组合作学习总结(15篇)12-23

小组合作学习总结15篇01-14

小组合作学习工作总结12-30

生物小组合作学习工作总结11-26

合作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结构05-05

寺庙实践课题报告01-19

超市实训报告 物流管理实训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