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变化调研报告

2021-11-09 报告

  在当下社会,报告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完整。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报告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家乡变化调研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乡变化调研报告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显着提高,国家的改革政策,家乡的变化也越 来越大了。我的家乡是浙江建德,我从小生活的地方是建德的一个小镇的一个普通小村——汪家村,建德是草莓之乡,农民占了80%,大部分的家庭是以种草莓为主要经济来源,草莓种植户从一开始在自己村里到扩展到外省。村里的90%以上的村名的生活水平也挺高了,带动了村里的发展。

  主体:

  我根据我的调查,从经济水平、住房、道路交通、教育、娱乐设施等几个方面来谈谈汪家村这十年来的变化。

  经济水平:

  十年前:经济比较落后,大部分的村名靠在自己村种草莓来获取一定的收入,但是,由于当时的草莓市场不是很景气,只是靠种草莓,收入还是微薄的,家中通常还有人在外地打工赚钱。并根据一年四季,种相应的作物,来获取收入。

  十年间:随着草莓市场的扩大,大部分的种植户了解了外省比如海南、广东、福建等靠南德省份草莓的销售量大,且这些地方供不应求的局面。于是,开始有几乎村民出去种草莓,一、二年下来,收入不少,远远比在村里种草莓的收入高。于是,接下来,村里的种植户知道了在外省能赚到更多的钱,大家都相继离开村子出去种草莓了。在外地种草莓的人大部分赚到了钱,也尝到了甜头,就持续在外地承包土地种好几亩的草莓。现在,很多在外省种植草莓的村民回来了。生活水平、经济水平提高了不少,大部分村名富裕了起来。

  住房:

  十年前:村里的房子90%是泥瓦房,甚至还有比较陈旧的木头房,有些房子已经经受不起风吹日晒了,有些已经被废弃,面临的就是倒塌了。房里的家具也很陈旧了,当时也没有什么特别好的电器。

  十年间:一幢幢陈旧的房子开始拆迁,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开始重视物质享受,首先就是住房问题,国家的政策也很好,在要建造新房时,国家会给予一定程度的补贴,这也极大鼓励了村名们建房。在这十年间,一幢幢漂亮的砖瓦房建成了,有钱的人家造了两三层的楼房,紧接着,一幢幢泥瓦房被一幢幢砖瓦房取代了,村子显更加鲜活和富有生气了。村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每户人家也都配齐了,电话,彩电,冰箱,洗衣机,热水器……渐渐住进了每位村民的家。人们的脸上也时时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道路交通:

  十年前:村与镇相连的路是水泥路,一到雨天就特别泥泞,村里的小道很窄,有的地方只能一个人可以通过,自行车都很难通过。晚上村子就陷入一片黑暗了,不用说什么路灯了。而且交通也不便利。

  十年间:在政府的补贴下和村民集体的建议下,从村里到镇上的这条路变成了水泥路,走得更方便了,雨天也不会泥泞了。村里的原来的小道也渐渐地被水泥道取代,扩宽了不少,别说自行车了,现在连小轿车都能通过。村里也安装了路灯,以后晚上出去,就不会害怕看不到路了。因为路平坦了,交通也便利了。

  教育:

  十年前:记得我这辈和我的哥哥姐姐们上小学时在村里的小学校里,那里设备部齐全,教室很小,学校很小,而且雨天的时候还会漏水,光线也不能充分利用。

  十年间:村中很多家庭的小孩都开始去镇上的学校上学,那里设备齐全了,教室大了,学习资源也更丰富了。教育水平提高了,很多学生在外面学有所成,工作方面也很不错,而且一些还为建设家乡做出了不少贡献。使家乡更好的发展起来了。

  家乡变化调研报告2

  今年暑假期间(20XX年8月14日—22日),我在家乡(四川省荣县留佳)做了一个关于家乡三农的调查报告,通过调查研究,我对家乡三农所存在的问题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为更好的把握当前的三农问题,深化自己对这一问题的了解,加强理解中央的这一系列的政策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总所周知,在21世纪里,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同样存在,并将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征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发挥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取决于农业、农村、农村问题的解决与否,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任务。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央新的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深 化下去,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对于这个问题,我走访了家乡的一些村落,同一些村民、村干进行了交谈,真真实实的了解到了,三农问题不仅是国家当前的一大核心问题,而且也对我县有着很大的影响,对每一个农民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开资均来自农业上的收入,而我们却在农业生产上有着极多的缺陷,从而导致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改善,并且还引发了一系列的共存问题。以下,我就我家乡的`一些实际问题,来谈谈我对三农问题的认识。

  首先,三农问题是三个共存性的问题,它们互相牵连,互相制约;其次,三农问题会引发其它的问题,这就更加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再者,三农问题是一个普遍性的,历史性的问题,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就有着历史的艰巨性。

  三农问题是有着很大的关联的,它们是并存的。农业得不到发展,就使农民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总是处于低迷状态,那么农村也无法得到发展。这样一来,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差距就会进一步拉大。农村的种植方式,民房,都还处于十分低下的状态,基础设施非常缺乏,受天气的影响极大,尤其是今年,我目睹了家乡水稻无法正常收割的情况,令人堪忧。三农问题,就是一个如同恶性循环一样的并存问题,所以必须要有所改善才能改变农民生活水平低下的状态 。家乡的三农问题尤为显著,家乡的生产发展都是靠农业农业,所以有的地方栽种花生,有的种西瓜,有的种柑橘,虽然说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性,但是却是采用的小户自家种植,,这样的种植方式是有着很大的局限性的。首先,小户种植,没有采用现代化的科技种植方法,产量就会得不到提升,其次,小户种植太过随意,对于作物的出售渠道就会有所限制。这样,农民的所收获的产物就没有得到很好的收入,农民的经济水平也就得不到很好的改善,农村的道路就依旧还是不通畅。基础设施差,农产品无法得到及时的运输,影响了农民的收入,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三农问题就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家乡变化调研报告3

  我们的家乡坐落在湖南省邵阳市大祥区檀江河畔。檀江不仅山清水秀,风光旖旎,而且土地丰腴。它面积宽广,人口众多。一代名将蔡锷故居、大学士魏源故居均在境内。改革开放后我们的家乡檀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新农村的建设。在暑假期间,我对檀江做了一个具体的调查。

  一、物质方面

  首先说吃,爸爸生活在六十年代,中国的经济还没开始复苏,人们还不能吃饱穿暖。豆腐,萝卜、白菜,都很难吃上一顿,更不用说鸡蛋、猪肉、鱼一年也不能吃上几次。到了现在,每家每户的饭桌上几乎天天有六七个青菜,还有肉或熟食。

  其次谈谈穿吧,看着现在满大街样式新潮、色彩艳丽的衣服,你很难会想到改革开放前人们的穿衣情况。爸爸小时候穿的是哥哥、姐姐们穿剩下的衣服,穿坏、穿破时也舍不得扔掉,总是缝了又缝,补了又补,洗干净又穿在了身上。而且那时的衣服布料粗糙,样式单一,颜色基本上就是蓝、绿、灰。在清一色粗布衣服的岁月里,“的确良”如一股清风闯进人们的生活,代表着时髦和前卫。他们都为能穿上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衫而骄傲。鞋子却是奶奶一针一线,纳底儿做的。

  在住房方面,六十年代的住的都是茅草房,烧的都是木材,对环境污染不是很大。再看现在,家家都住上瓦房、楼房。据了解,改革开放前,未实行计划生育,每家都有四五个孩子,房屋数量不够,一家人通常挤在一个屋里。到了现在,人们再也不会为住房问题担忧。而且屋内有客厅、卧室、卫生间和厨房。客厅中有电视机,冰箱、录音机,洗衣机……各种家电应有尽有。

  俗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在交通方面,我们檀江与相邻的几个村子已经实现了村村通的目标。村村通工程,把公路铺到了农民的家门口,改变了原来“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旧貌。檀江水库大桥的使用,使檀江的公路更畅通了,而且也加强了各村之间的交流。水库新闸的竣工不仅提高了防洪能力,还设计了一条生态鱼道,它也成为檀江的又一景观。

  出行方面,现在有人骑自行车,有人骑摩托车,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小汽车,已经进入家庭。在以前,因为这里没有医院,人们看病只能进城去看。进一次城,要先走四十几里地到邵水大桥去坐车,再坐一个小时左右的公共汽车,才能看医生。现在公路通到了家门口,公共汽车、出租车、火车构成了立体交通网,日行千里已不是梦想。

  说完了吃饭穿衣、住房和出行问题,我们来谈谈医疗方面。在以前由于经济落后,村子的医疗水平很落后,村内连赤脚医生都没有,小病都要进城去看。现在人们看病再也不用进城了,因为村边建起了乡村医院,使农村医疗卫生情况有了很大的提升!

  二、经济建设方面

  30多年前的檀江跟现在可是完全不一样,它是一个交通闭塞的村子,很荒凉,人口也很少。人们只会种些麦子、白薯和稻子,还要靠天吃饭,家家一到春天就会挨饿。

  现在,由于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需要,檀江人发展起了观光农业。村民们通过引进资金和技术后,建起的农业观光园、采摘园、钓鱼山庄。放眼望去,十几座蔬菜、水果大棚、钓鱼塘一字排开,错落有致。大棚外虽是冰天雪地,但大棚内却是一片绿色的海洋,草莓、白菜等果蔬长势喜人。满棚的草莓枝繁叶茂,鲜嫩可人,就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正在笑迎八方客。

  为了解决剩余劳动力再就业为题,村里建起了草编场。草编场有着神奇的魔力,它可以化腐朽为神奇,通过工人们的一双巧手,可以把普通的树枝和稻草变成美观实用的家具和装饰品。

  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村里建起了蘑菇种植基地。基地里种有平菇、香菇、金针菇、杏鲍菇……人们喜爱的各种菌类。昔日身价昂贵的它们,早已成为百姓餐桌上的家常菜了。

  四、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的成就是前所未有的,然而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许多问题:

  1。自然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环境问题一直是全世界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对于我们的村子来说,环境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檀江境内有条河檀江河,近年来由于河的上游工厂和养猪场的污染,以前的碧水已不复存在,从远处看就像一条黑绿色的带子摆在河床上。河水变成了黑绿色,这就害苦了那些鱼类、藻类。现在再也看不到鱼、蟹等动物,只能闻到恶臭。

  2。白色垃圾危害严重。由于人们生活中大量使用塑料袋,塑料瓶、一次支柱产业形成难,农民收入增幅不快,支柱产业没有形成是重要原因。

  3。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檀江贫困村在产业的选择上,没有结合本村的地理条件、气候、环境等实际,不考虑市场因素,凭个人主观臆断,盲目鼓动群众发展,一年一个产业,一年一个品种,从而导致村内的产业品种杂、规模小、效益低,在遭遇市场冲击后,产业宣告失败,最终利益受损的只有群众。性塑料餐盒等,造成大量实用科技推广难。

  4。一是对科技推广的投入较少,缺乏长效的培训机制。近几年国家对老区在科技培训上给予了一定的投入,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笔费用真正用于农业实用科技推广方面的并不多;在培训方式上也仅仅局限在培训几个村干部上,农民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二是科技培训的技术人员严重匮乏。目前,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力量,主要依靠乡镇农业技术部门,然而由于乡镇农业技术部门待遇差,贫困地区工作环境不理想,致使乡镇农业技术力量匮乏,没有技术人员来具体从事技术推广工作,这一现象已严重制约了农业新型实用技术在贫困地区的推广。三是科技培训主体严重不足。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农民外出务工拓宽增收渠道,已成为老区贫困群众增加现金收入的有效途径,因而打工经济在广大农村应运而生。由于受到打工经济的影响,老区贫困村有一定文化的轻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导致农业实用新型技术在这些地方无法推广,从而造成了老区生产力水平难以提高。白色垃圾。这些生活垃圾都是不可降解的,对环境的危害特别大。它们被人们随手丢弃后,随风飘扬,影响环境美观。

  以上就是我们所调查的上庄在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成就,通过这次调查,我们认为30年来我们取得的成就是前所未有的、空前绝后的,现在与30年前相比简直有着天壤之别。

  但目前的现状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改善环境建设。禁止河上游工厂和养猪场将废水排入河中,通过政府调控,恢复自然景观,使河水保持在以前的水平,达到生态平衡的目的。

  2、减少对料袋的使用。针对人们生活中大量使用塑料袋,塑料瓶、一次性塑料餐盒的情况,政府应下大力气从根本上治理。多生产可降解的塑料袋和餐盒,提倡环保布袋的使用,实行垃圾的分类回收等,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3、重视对农民的文化教育。政府部门应多开设一些“农民文化站”,应该针对农民需求,丰富“农民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开设特种养殖和种植讲座,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更新他们的思想观念。

  4、开展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上庄是北京的牛奶、水果、蔬菜供应基地,农副产品只限于粗加工,很难获得高收益。政府要引进科技含量高的加工企业,通过深加工提高农副产品的价值,提高农民的收益。

【家乡变化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1.家乡变化调查报告

2.家乡经济文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3.家乡变化调查报告范文

4.家乡的变化调查报告

5.关于家乡变化调查报告

6.家乡新变化调查报告

7.家乡变化的调查报告

8.有关家乡变化调查报告

上一篇:旅游管理专业报告 下一篇:农村发展调研报告
家乡变化调研报告

家乡变化调研报告

2021-11-09 报告

  在当下社会,报告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完整。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报告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家乡变化调研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乡变化调研报告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显着提高,国家的改革政策,家乡的变化也越 来越大了。我的家乡是浙江建德,我从小生活的地方是建德的一个小镇的一个普通小村——汪家村,建德是草莓之乡,农民占了80%,大部分的家庭是以种草莓为主要经济来源,草莓种植户从一开始在自己村里到扩展到外省。村里的90%以上的村名的生活水平也挺高了,带动了村里的发展。

  主体:

  我根据我的调查,从经济水平、住房、道路交通、教育、娱乐设施等几个方面来谈谈汪家村这十年来的变化。

  经济水平:

  十年前:经济比较落后,大部分的村名靠在自己村种草莓来获取一定的收入,但是,由于当时的草莓市场不是很景气,只是靠种草莓,收入还是微薄的,家中通常还有人在外地打工赚钱。并根据一年四季,种相应的作物,来获取收入。

  十年间:随着草莓市场的扩大,大部分的种植户了解了外省比如海南、广东、福建等靠南德省份草莓的销售量大,且这些地方供不应求的局面。于是,开始有几乎村民出去种草莓,一、二年下来,收入不少,远远比在村里种草莓的收入高。于是,接下来,村里的种植户知道了在外省能赚到更多的钱,大家都相继离开村子出去种草莓了。在外地种草莓的人大部分赚到了钱,也尝到了甜头,就持续在外地承包土地种好几亩的草莓。现在,很多在外省种植草莓的村民回来了。生活水平、经济水平提高了不少,大部分村名富裕了起来。

  住房:

  十年前:村里的房子90%是泥瓦房,甚至还有比较陈旧的木头房,有些房子已经经受不起风吹日晒了,有些已经被废弃,面临的就是倒塌了。房里的家具也很陈旧了,当时也没有什么特别好的电器。

  十年间:一幢幢陈旧的房子开始拆迁,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开始重视物质享受,首先就是住房问题,国家的政策也很好,在要建造新房时,国家会给予一定程度的补贴,这也极大鼓励了村名们建房。在这十年间,一幢幢漂亮的砖瓦房建成了,有钱的人家造了两三层的楼房,紧接着,一幢幢泥瓦房被一幢幢砖瓦房取代了,村子显更加鲜活和富有生气了。村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每户人家也都配齐了,电话,彩电,冰箱,洗衣机,热水器……渐渐住进了每位村民的家。人们的脸上也时时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道路交通:

  十年前:村与镇相连的路是水泥路,一到雨天就特别泥泞,村里的小道很窄,有的地方只能一个人可以通过,自行车都很难通过。晚上村子就陷入一片黑暗了,不用说什么路灯了。而且交通也不便利。

  十年间:在政府的补贴下和村民集体的建议下,从村里到镇上的这条路变成了水泥路,走得更方便了,雨天也不会泥泞了。村里的原来的小道也渐渐地被水泥道取代,扩宽了不少,别说自行车了,现在连小轿车都能通过。村里也安装了路灯,以后晚上出去,就不会害怕看不到路了。因为路平坦了,交通也便利了。

  教育:

  十年前:记得我这辈和我的哥哥姐姐们上小学时在村里的小学校里,那里设备部齐全,教室很小,学校很小,而且雨天的时候还会漏水,光线也不能充分利用。

  十年间:村中很多家庭的小孩都开始去镇上的学校上学,那里设备齐全了,教室大了,学习资源也更丰富了。教育水平提高了,很多学生在外面学有所成,工作方面也很不错,而且一些还为建设家乡做出了不少贡献。使家乡更好的发展起来了。

  家乡变化调研报告2

  今年暑假期间(20XX年8月14日—22日),我在家乡(四川省荣县留佳)做了一个关于家乡三农的调查报告,通过调查研究,我对家乡三农所存在的问题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为更好的把握当前的三农问题,深化自己对这一问题的了解,加强理解中央的这一系列的政策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总所周知,在21世纪里,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同样存在,并将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征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发挥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取决于农业、农村、农村问题的解决与否,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任务。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央新的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深 化下去,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对于这个问题,我走访了家乡的一些村落,同一些村民、村干进行了交谈,真真实实的了解到了,三农问题不仅是国家当前的一大核心问题,而且也对我县有着很大的影响,对每一个农民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开资均来自农业上的收入,而我们却在农业生产上有着极多的缺陷,从而导致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改善,并且还引发了一系列的共存问题。以下,我就我家乡的`一些实际问题,来谈谈我对三农问题的认识。

  首先,三农问题是三个共存性的问题,它们互相牵连,互相制约;其次,三农问题会引发其它的问题,这就更加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再者,三农问题是一个普遍性的,历史性的问题,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就有着历史的艰巨性。

  三农问题是有着很大的关联的,它们是并存的。农业得不到发展,就使农民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总是处于低迷状态,那么农村也无法得到发展。这样一来,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差距就会进一步拉大。农村的种植方式,民房,都还处于十分低下的状态,基础设施非常缺乏,受天气的影响极大,尤其是今年,我目睹了家乡水稻无法正常收割的情况,令人堪忧。三农问题,就是一个如同恶性循环一样的并存问题,所以必须要有所改善才能改变农民生活水平低下的状态 。家乡的三农问题尤为显著,家乡的生产发展都是靠农业农业,所以有的地方栽种花生,有的种西瓜,有的种柑橘,虽然说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性,但是却是采用的小户自家种植,,这样的种植方式是有着很大的局限性的。首先,小户种植,没有采用现代化的科技种植方法,产量就会得不到提升,其次,小户种植太过随意,对于作物的出售渠道就会有所限制。这样,农民的所收获的产物就没有得到很好的收入,农民的经济水平也就得不到很好的改善,农村的道路就依旧还是不通畅。基础设施差,农产品无法得到及时的运输,影响了农民的收入,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三农问题就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家乡变化调研报告3

  我们的家乡坐落在湖南省邵阳市大祥区檀江河畔。檀江不仅山清水秀,风光旖旎,而且土地丰腴。它面积宽广,人口众多。一代名将蔡锷故居、大学士魏源故居均在境内。改革开放后我们的家乡檀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新农村的建设。在暑假期间,我对檀江做了一个具体的调查。

  一、物质方面

  首先说吃,爸爸生活在六十年代,中国的经济还没开始复苏,人们还不能吃饱穿暖。豆腐,萝卜、白菜,都很难吃上一顿,更不用说鸡蛋、猪肉、鱼一年也不能吃上几次。到了现在,每家每户的饭桌上几乎天天有六七个青菜,还有肉或熟食。

  其次谈谈穿吧,看着现在满大街样式新潮、色彩艳丽的衣服,你很难会想到改革开放前人们的穿衣情况。爸爸小时候穿的是哥哥、姐姐们穿剩下的衣服,穿坏、穿破时也舍不得扔掉,总是缝了又缝,补了又补,洗干净又穿在了身上。而且那时的衣服布料粗糙,样式单一,颜色基本上就是蓝、绿、灰。在清一色粗布衣服的岁月里,“的确良”如一股清风闯进人们的生活,代表着时髦和前卫。他们都为能穿上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衫而骄傲。鞋子却是奶奶一针一线,纳底儿做的。

  在住房方面,六十年代的住的都是茅草房,烧的都是木材,对环境污染不是很大。再看现在,家家都住上瓦房、楼房。据了解,改革开放前,未实行计划生育,每家都有四五个孩子,房屋数量不够,一家人通常挤在一个屋里。到了现在,人们再也不会为住房问题担忧。而且屋内有客厅、卧室、卫生间和厨房。客厅中有电视机,冰箱、录音机,洗衣机……各种家电应有尽有。

  俗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在交通方面,我们檀江与相邻的几个村子已经实现了村村通的目标。村村通工程,把公路铺到了农民的家门口,改变了原来“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旧貌。檀江水库大桥的使用,使檀江的公路更畅通了,而且也加强了各村之间的交流。水库新闸的竣工不仅提高了防洪能力,还设计了一条生态鱼道,它也成为檀江的又一景观。

  出行方面,现在有人骑自行车,有人骑摩托车,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小汽车,已经进入家庭。在以前,因为这里没有医院,人们看病只能进城去看。进一次城,要先走四十几里地到邵水大桥去坐车,再坐一个小时左右的公共汽车,才能看医生。现在公路通到了家门口,公共汽车、出租车、火车构成了立体交通网,日行千里已不是梦想。

  说完了吃饭穿衣、住房和出行问题,我们来谈谈医疗方面。在以前由于经济落后,村子的医疗水平很落后,村内连赤脚医生都没有,小病都要进城去看。现在人们看病再也不用进城了,因为村边建起了乡村医院,使农村医疗卫生情况有了很大的提升!

  二、经济建设方面

  30多年前的檀江跟现在可是完全不一样,它是一个交通闭塞的村子,很荒凉,人口也很少。人们只会种些麦子、白薯和稻子,还要靠天吃饭,家家一到春天就会挨饿。

  现在,由于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需要,檀江人发展起了观光农业。村民们通过引进资金和技术后,建起的农业观光园、采摘园、钓鱼山庄。放眼望去,十几座蔬菜、水果大棚、钓鱼塘一字排开,错落有致。大棚外虽是冰天雪地,但大棚内却是一片绿色的海洋,草莓、白菜等果蔬长势喜人。满棚的草莓枝繁叶茂,鲜嫩可人,就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正在笑迎八方客。

  为了解决剩余劳动力再就业为题,村里建起了草编场。草编场有着神奇的魔力,它可以化腐朽为神奇,通过工人们的一双巧手,可以把普通的树枝和稻草变成美观实用的家具和装饰品。

  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村里建起了蘑菇种植基地。基地里种有平菇、香菇、金针菇、杏鲍菇……人们喜爱的各种菌类。昔日身价昂贵的它们,早已成为百姓餐桌上的家常菜了。

  四、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的成就是前所未有的,然而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许多问题:

  1。自然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环境问题一直是全世界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对于我们的村子来说,环境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檀江境内有条河檀江河,近年来由于河的上游工厂和养猪场的污染,以前的碧水已不复存在,从远处看就像一条黑绿色的带子摆在河床上。河水变成了黑绿色,这就害苦了那些鱼类、藻类。现在再也看不到鱼、蟹等动物,只能闻到恶臭。

  2。白色垃圾危害严重。由于人们生活中大量使用塑料袋,塑料瓶、一次支柱产业形成难,农民收入增幅不快,支柱产业没有形成是重要原因。

  3。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檀江贫困村在产业的选择上,没有结合本村的地理条件、气候、环境等实际,不考虑市场因素,凭个人主观臆断,盲目鼓动群众发展,一年一个产业,一年一个品种,从而导致村内的产业品种杂、规模小、效益低,在遭遇市场冲击后,产业宣告失败,最终利益受损的只有群众。性塑料餐盒等,造成大量实用科技推广难。

  4。一是对科技推广的投入较少,缺乏长效的培训机制。近几年国家对老区在科技培训上给予了一定的投入,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笔费用真正用于农业实用科技推广方面的并不多;在培训方式上也仅仅局限在培训几个村干部上,农民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二是科技培训的技术人员严重匮乏。目前,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力量,主要依靠乡镇农业技术部门,然而由于乡镇农业技术部门待遇差,贫困地区工作环境不理想,致使乡镇农业技术力量匮乏,没有技术人员来具体从事技术推广工作,这一现象已严重制约了农业新型实用技术在贫困地区的推广。三是科技培训主体严重不足。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农民外出务工拓宽增收渠道,已成为老区贫困群众增加现金收入的有效途径,因而打工经济在广大农村应运而生。由于受到打工经济的影响,老区贫困村有一定文化的轻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导致农业实用新型技术在这些地方无法推广,从而造成了老区生产力水平难以提高。白色垃圾。这些生活垃圾都是不可降解的,对环境的危害特别大。它们被人们随手丢弃后,随风飘扬,影响环境美观。

  以上就是我们所调查的上庄在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成就,通过这次调查,我们认为30年来我们取得的成就是前所未有的、空前绝后的,现在与30年前相比简直有着天壤之别。

  但目前的现状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改善环境建设。禁止河上游工厂和养猪场将废水排入河中,通过政府调控,恢复自然景观,使河水保持在以前的水平,达到生态平衡的目的。

  2、减少对料袋的使用。针对人们生活中大量使用塑料袋,塑料瓶、一次性塑料餐盒的情况,政府应下大力气从根本上治理。多生产可降解的塑料袋和餐盒,提倡环保布袋的使用,实行垃圾的分类回收等,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3、重视对农民的文化教育。政府部门应多开设一些“农民文化站”,应该针对农民需求,丰富“农民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开设特种养殖和种植讲座,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更新他们的思想观念。

  4、开展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上庄是北京的牛奶、水果、蔬菜供应基地,农副产品只限于粗加工,很难获得高收益。政府要引进科技含量高的加工企业,通过深加工提高农副产品的价值,提高农民的收益。

【家乡变化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1.家乡变化调查报告

2.家乡经济文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3.家乡变化调查报告范文

4.家乡的变化调查报告

5.关于家乡变化调查报告

6.家乡新变化调查报告

7.家乡变化的调查报告

8.有关家乡变化调查报告

上一篇:旅游管理专业报告 下一篇:农村发展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