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去了解一件不明白的事情时,我们通常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最后基于取得的调查材料汇成调查报告。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调查报告头疼,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生态保护调查的调研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生态保护调查的调研报告 1
一、调研背景与目的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和环境的破坏日益加剧,导致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为了全面了解当前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公众对生态保护的态度,本次调研旨在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收集并分析数据,提出相应的生态保护建议,以期为政府决策和公众参与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
问卷调查:设计问卷,涵盖环保知识了解程度、日常生活习惯、环保行为等方面,对社区居民、大学生、企事业单位员工等不同群体进行调查。
实地考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并记录生态环境现状,包括植被覆盖、水质状况、垃圾处理等。
文献研究: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生态保护政策和措施,以及生态保护的成功案例。
三、调研结果
公众环保意识
社区居民中,有30%的'居民认为只要环境干净即可,缺乏深入的环保意识。
大学生中,67%的学生环保意识一般,只有23%的学生环保意识较强。
大多数人对于环保知识有一定了解,但深度和广度仍有待提高。
环保行为
社区居民中,40%的居民看到地上有杂物不会主动捡起,60%的人经常乱扔垃圾。
大学生中,只有17%的学生经常进行环保行为,53%的学生偶尔会进行。
垃圾分类不尽如人意,大部分居民长期生活习惯难以改变。
生态环境现状
实地考察发现,部分地区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问题突出。
水质受到污染,部分河流和湖泊出现富营养化现象。
垃圾处理不当,部分地区存在“垃圾围村”现象。
四、问题分析
公众环保意识薄弱:受传统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影响,部分公众缺乏深入的环保意识,导致环保行为不积极。
法律法规不健全:环保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执法力度不足,导致环保违法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
环保设施不足:部分地区环保设施落后,垃圾处理能力不足,导致环境污染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宣传教育不到位:环保宣传教育力度不足,公众对环保知识的了解程度有限,缺乏环保行为的引导和激励。
五、建议与对策
加强环保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环保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对环保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提升公众环保意识:通过媒体宣传、学校教育、社区活动等多种方式,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加强环保设施建设:加大投入,提升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环保设施的建设水平,提高环境污染治理能力。
推广环保技术:鼓励和支持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
建立环保激励机制:通过政策激励和资金扶持,鼓励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保格局。
本次调研发现,当前生态环境问题仍然严峻,公众环保意识有待提升。通过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提升公众环保意识、加强环保设施建设、推广环保技术和建立环保激励机制等措施,可以有效推动生态保护工作的发展。希望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生态保护调查的调研报告 2
一、调研背景与目的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并逐渐向农村地区蔓延。农村作为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其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当前乡村生态保护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乡村生态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走访、数据分析等多种方法,对多个乡村的生态保护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调研对象包括乡村居民、基层干部、环保组织等,调研内容涵盖农业生产、生活污染、工业污染、环保设施、环保意识等多个方面。
三、调研结果
1. 农业生产方面: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是当前农业生产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调研发现,部分乡村地区农药、化肥的使用量远超合理范围,导致土壤、地下水、地表水和空气污染,进而通过呼吸或食物链影响人类身体健康。此外,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处理不当也是一大污染源,大量畜禽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土壤、河道中,对农作物生长和水源造成污染。
2. 生活污染方面:由于农村环保设施相对薄弱,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导致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成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重要污染源。调研发现,部分乡村地区生活垃圾露天堆放,污水随意排放,严重破坏了乡村生态环境。
3. 工业污染方面:随着城市环保力度的加强,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工业企业向农村地区转移,成为农村新的污染源。调研发现,部分乡村地区的工业企业存在环保设施不完善、污染物排放超标等问题,对乡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4. 环保意识方面:部分乡村居民的环保意识相对薄弱,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绿色生活习惯。调研发现,部分乡村地区存在乱砍滥伐、非法捕捞、围湖造田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四、对策建议
1. 加强农业生产管理:引导农民采用生态农业技术,如轮作、间作、套种等,减少病虫害发生,降低农药使用量。鼓励使用生物肥料和有机肥料,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建设沼气池、堆肥场等设施,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2. 完善环保设施:加大投入,完善农村环保设施,提高农村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可采用小型污水处理站、人工湿地等方式,对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推广生态厕所,减少污水排放。建立完善的农村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理体系,设置垃圾桶、垃圾收集点,定期清运垃圾。
3. 加强环境治理:加大农村环境治理力度,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对工业企业进行环保监管,确保其污染物排放达标。加强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排查和源头治理,推进农村有机生活垃圾、粪污、农业生产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利用。
4. 提高环保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培养绿色生活习惯。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举办环保知识讲座、培训班等活动,向农民传授环保知识和技能。培育和树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示范村、示范户,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周边村庄和农户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5. 创新环保模式:结合农村实际,探索适合农村特点的环保模式,如生态农业、绿色产业等。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对采用生态农业技术、建设生态养殖设施、开展农村垃圾分类等的农民和企业,给予政策优惠和资金补贴。
乡村生态保护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对于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乡村生态保护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政府、社会、农民等多方共同努力,加强农业生产管理、完善环保设施、加强环境治理、提高环保意识、创新环保模式,共同推动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实效。
生态保护调查的调研报告 3
本次调查在深入了解XX乡村的生态保护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调查时间为20XX年XX月XX日至20XX年XX月XX日,调查对象为XX乡村的村委会及当地农民。通过访谈、观察以及资料收集等方式,对乡村的生态环境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研。
一、调查背景
XX乡村位于XX省XX市,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优美。然而,随着农业集约化的快速发展和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以及城镇化和工业化对农村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增加,乡村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
二、调查内容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成效
近年来,XX乡村在生态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政府积极推进生态示范创建,包括生态村、环境优美乡镇等项目的建设。通过实施黄土旱塬蓄水保塬、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乡村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工程已经启动,部分村庄已建成简易填埋场和垃圾仓。同时,推进村镇生活污水处理整治,部分村庄实现了雨污分流、专管排放。此外,推广“零排放”规模养殖场,实行庭院养殖和“养沼一体化”模式,有效防治了畜禽养殖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初见成效。通过实施节本技术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污循环利用等工程,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提高了农业生产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同时,加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减少了农田土壤结构的破坏。
三、存在的问题
生态环保意识淡薄
尽管政府在生态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部分农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必要的环保知识。这导致一些环保措施难以得到有效落实。
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严峻
由于农药、化肥及农膜的大量使用,农产品和土壤污染严重。化肥流失率高达一定比例,废旧塑料制品和残留农膜的回收利用率不高,对农田土壤结构造成了严重破坏。
农村生活环境状况有待改善
饮用水污染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一些村庄由于历史原因,饮用水源受到污染。同时,乡村垃圾处理模式简单,容易引起二次污染。此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程进展缓慢,特别是规模化养殖场的治污设施不配套。
生态保护措施落实不力
一些乡村在封山禁牧、林地整修梯田和道路建设过程中,生态修复措施落实较差,造成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
资金投入不足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缺乏有效的投融资机制。这导致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难以满足生态保护的需求。
监管力量薄弱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涉及多个管理部门,业务和职责交叉重叠,导致监管力量薄弱。特别是乡村环保工作力量不足,与日益繁重的环保要求不相适应。
四、建议措施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渠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生态文明知识和环保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引导他们自觉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推广生态农业
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建立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提高农业生产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同时,加强废旧农膜的回收利用工作。
完善环保设施
加大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完善垃圾处理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推广“零排放”规模养殖场和“养沼一体化”模式,减少畜禽养殖污染。
加强监管力度
建立健全农村生态环境监管体系,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加强执法力度,对违法排污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同时,加强乡村环保工作队伍建设,提高监管能力。
拓宽融资渠道
积极拓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项目。建立有效的投融资机制和政策支持体系,为农村环保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XX乡村在生态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推广生态农业、完善环保设施、加强监管力度和拓宽融资渠道等措施,可以进一步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实现生态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生态保护调查的调研报告 4
乡村生态保护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以及保障居民生活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 XX 乡村生态保护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乡村生态保护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一、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了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包括实地观察、问卷调查、访谈以及文献研究等。调研团队深入 XX 乡村,对其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观察;发放问卷xx份,回收有效问卷xx份,问卷内容涵盖了村民对生态保护的认知、态度、行为以及对乡村生态环境现状的评价等;与乡村干部、村民代表、农业生产大户等进行了深入访谈,获取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同时,查阅了相关的政策文件、统计数据、学术研究成果等文献资料,以加深对乡村生态保护宏观背景和理论依据的理解。
二、XX 乡村生态保护现状
(一)自然资源状况
XX 乡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山地、森林、河流、湖泊、耕地等。森林覆盖率达到xx%,山区植被茂密,为众多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繁衍的场所。河流湖泊水质总体较好,部分水域清澈见底,水生生物资源较为丰富。耕地面积广阔,土壤肥沃,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玉米、蔬菜等农作物。
(二)生态环境质量
空气质量方面,乡村地区远离城市污染源,空气清新,大部分时间空气质量优良。据监测数据显示,PM2.5、PM10 等主要污染物浓度均低于国家二级标准限值。水环境质量方面,河流湖泊的水质基本稳定在Ⅲ类水标准左右,部分饮用水源地水质达到Ⅱ类水标准,能够满足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用水需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未发现明显的重金属污染等问题,但随着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使用量的增加,局部地区存在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板结等现象。
(三)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的协调
在农业生产方面,大部分农户仍采用传统的种植养殖方式,但近年来也逐渐出现了一些生态农业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例如,部分农户开展了有机农业种植,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采用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一些养殖户尝试生态循环养殖,将养殖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如利用沼气池处理畜禽粪便,产生的沼气用于生活能源,沼渣沼液作为有机肥料还田。然而,生态农业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规模较小,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成熟的市场体系,农民对生态农业技术的掌握和应用程度也有待提高。
(四)居民生态保护意识与行为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大部分村民对生态保护有一定的认知,认识到生态环境对于生活质量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约xx%的村民表示愿意参与生态保护行动,但在实际生活中,仍存在一些与生态保护相悖的行为。例如,部分村民为了方便,随意丢弃生活垃圾,导致村庄周边环境脏乱差;一些村民在农业生产中过度依赖化肥农药,缺乏科学施肥用药意识;还有少数村民存在乱砍滥伐、非法捕猎野生动物等违法行为。
三、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保护基础设施薄弱
乡村地区的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大部分村庄没有完善的垃圾分类收集设施,垃圾随意堆放现象较为普遍,垃圾处理方式简单粗放,多为露天堆放或简易填埋,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还容易造成二次污染。污水处理设施严重不足,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流湖泊,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此外,一些山区村庄的道路建设不完善,交通不便,影响了生态保护工作的开展和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二)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突出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量不断增加,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大量化肥农药的使用导致土壤板结、酸化,水体污染,农产品质量安全受到威胁。农膜残留也对土壤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破坏土壤结构,阻碍农作物根系生长。同时,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处理和综合利用不规范,部分养殖场未建设配套的污染治理设施,畜禽粪便随意排放,对周边环境产生恶臭污染和水体污染。
(三)生态保护资金投入不足
乡村生态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目前资金投入渠道单一,主要依赖政府财政投入,资金缺口较大。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修复工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工作都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而乡村自身经济发展水平有限,难以承担高额的生态保护费用。社会资本参与乡村生态保护的积极性不高,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政策引导,导致乡村生态保护资金短缺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
(四)生态保护监管机制不完善
乡村生态保护涉及多个部门,如环保、农业、林业、水利等,但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配合机制,存在监管职责不清、推诿扯皮等现象,导致生态保护监管工作难以形成合力。此外,乡村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对于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缺乏明确的处罚依据和标准,执法力度不够,难以起到有效的震慑作用。基层生态保护监管队伍力量薄弱,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专业的监测设备和技术手段,难以对乡村生态环境进行全面、及时、准确的监测和监管。
四、原因分析
(一)经济发展水平限制
XX 乡村经济相对落后,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工业和服务业发展不足。农民收入水平较低,为了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往往忽视了生态保护的长远利益。在农业生产中,为了提高产量,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而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等可持续发展模式由于前期投入成本高、技术要求复杂、市场风险大等原因,难以在短期内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
(二)环保意识淡薄
虽然大部分村民对生态保护有一定的认知,但整体环保意识仍较为淡薄。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缺乏系统的环保教育和宣传,村民对生态环境的价值和重要性认识不足,环保知识匮乏,缺乏科学的环保行为习惯。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过于注重 GDP 增长,对生态保护重视程度不够,忽视了对村民环保意识的培养和引导,导致乡村生态保护氛围不浓。
(三)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在乡村生态保护方面,相关政策支持力度不足。政府对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相对较少,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保障机制。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不够完善,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对于生态农业的扶持政策不够细化,补贴标准较低,难以有效调动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此外,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健全,对于因生态保护而受到经济损失的地区和农民,缺乏合理的补偿,影响了他们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四)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乡村生态保护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生态修复技术、农村垃圾污水处理技术等,但目前乡村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缺乏专业的科研机构和技术人才。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完善,新技术、新成果难以在乡村地区得到及时有效的推广应用。农民自身文化素质较低,接受新技术的能力有限,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生态保护技术水平的提升。
五、对策建议
(一)加强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乡村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设施。建立健全垃圾分类收集制度,配备分类垃圾桶、垃圾收集车等设施设备,建设垃圾中转站和垃圾处理厂,采用科学合理的垃圾处理方式,如焚烧发电、生物处理等,实现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根据村庄规模和实际情况,建设集中式或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采用人工湿地、生物膜处理等生态处理技术,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和达标排放率。同时,加强乡村道路建设,改善交通条件,为生态保护工作和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便利。
(二)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推广生态农业模式,鼓励农民采用绿色种植养殖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加强对农民的科学施肥用药培训,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精准施药等技术,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加大对有机农业、生态循环农业的扶持力度,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对农膜使用的监管,推广可降解农膜,鼓励农民回收农膜,减少农膜残留污染。完善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设施,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加强对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如建设有机肥厂、沼气池等,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三)加大生态保护资金投入
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拓宽乡村生态保护资金来源渠道。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将乡村生态保护资金纳入财政预算,设立专项基金,确保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修复工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工作有稳定的资金保障。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生态保护,通过政策优惠、项目补贴等方式,鼓励企业投资乡村生态产业,如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因生态保护而受到经济损失的地区和农民给予合理补偿,提高他们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四)完善生态保护监管机制
建立健全乡村生态保护监管协调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环保、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形成监管合力。完善乡村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制定出台符合乡村实际情况的生态保护法规和政策措施,明确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处罚标准和依据,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基层生态保护监管队伍建设,充实人员力量,提高人员素质,配备专业的监测设备和技术手段,建立健全乡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加强对乡村生态环境的动态监测和预警预报,及时发现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五)提高居民生态保护意识
加强对村民的环保教育和宣传,通过举办环保知识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开展环保志愿者活动等多种形式,普及生态保护知识,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将生态保护教育纳入农村学校教育体系,从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乡村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成功经验,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乡村生态保护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村民参与生态保护的激励机制,对在生态保护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给予表彰奖励,激发村民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乡村生态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于 XX 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本次调研发现,XX 乡村在生态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生态保护基础设施薄弱、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突出、资金投入不足、监管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监管机制、提高居民生态保护意识等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措施加以解决。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XX 乡村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促进乡村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生态保护调查的调研报告 5
一、调查背景与目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其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本次调查旨在了解社区生态环境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提升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二、调查时间与地点
调查时间:XXXX年XX月XX日至XXXX年XX月XX日
调查地点:XX市XX社区
三、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实地观察、问卷调查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对社区内的环境卫生、空气质量、噪音污染、垃圾分类及居民环保意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调查。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环境卫生
垃圾处理:社区内存在垃圾乱扔现象,尤其在绿化带边角和垃圾箱附近,垃圾溢出和散落严重,影响社区环境空气质量,并可能引发昆虫媒介传染病。
建筑垃圾:部分建筑垃圾散落无人及时清理,造成粉尘污染,影响居民呼吸系统健康。
空气质量
工业废气:社区周边存在工业废气排放,主要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总悬浮颗粒物等,对空气质量造成一定影响。
汽车尾气:随着汽车数量的增加,尾气排放成为社区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
噪音污染
交通噪音:社区周边交通繁忙,车辆喇叭声对居民休息产生干扰,特别是在中午和夜间。
生活噪音:部分居民区存在建筑噪音和生活噪音(如商场、歌舞厅等),影响居民生活质量。
垃圾分类
分类意识: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淡薄,多数居民未能正确分类投放垃圾。
分类设施:社区内垃圾分类设施不完善,部分区域缺乏分类垃圾桶。
居民环保意识
环保意识:多数居民对环保问题关注度不高,认为环保是政府的事,与自己无关。
环保行为: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未能自觉践行环保行为,如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
五、问题与建议
问题
居民环保意识淡薄,缺乏环保自觉。
社区垃圾分类设施不完善,分类效果不理想。
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排放对空气质量造成一定影响。
噪音污染影响居民生活质量。
建议
加强环保宣传:通过社区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加强环保知识宣传,提高居民环保意识。
完善垃圾分类设施:在社区内增设分类垃圾桶,引导居民正确分类投放垃圾。
推广绿色出行:鼓励居民采用步行、骑行或公共交通等绿色出行方式,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加强噪音管理:对社区内噪音污染进行治理,如限制建筑噪音时间、加强交通管理等。
提高居民参与度:组织环保主题活动,如垃圾分类知识讲座、环保志愿者活动等,提高居民参与度。
六、结论
本次调查表明,社区生态环境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政府、社区和居民共同努力,加强环保宣传,完善垃圾分类设施,推广绿色出行,加强噪音管理等措施,共同建设美好家园。通过提高居民环保意识,引导居民自觉践行环保行为,可以有效改善社区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生态保护调查的调研报告 6
一、调研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粗放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许多环境问题日益凸现,农村生态环境令人担忧,特别是村镇环境“脏、乱、差”、饮用水源水质下降、畜禽养殖污染、工业企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加速转移等问题突出,使农村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不仅威胁着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且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据相关调查表明,我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污水约80多亿吨,生活垃圾约1.2亿吨,大部分得不到有效处理,严重污染了农村地区居住环境,直接威胁着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存环境与身体健康。而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加之产业梯级转移和农村生产力布局调整的加速,造成城镇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垃圾向农村地区转移的趋势进一步加剧,一些城郊地区已成为城市生活垃圾及工业废渣的堆放地,全国因固体废弃物堆存而被占用和毁损的农田面积已超过200万亩。我国耕地总量占世界的9%,灌溉用水、化肥和农药的消费总量却分别占世界的14%、35%和20%。平均每公顷施肥量由上世纪50年代的4公斤增加到现在的400多公斤,一些省甚至超过600公斤,远远高于发达国家认定的225公斤的安全上限。目前我国使用的农药中70%是杀虫剂,杀虫剂中70%是有机磷农药,有机磷农药中70%是高毒高残留品种。由于这些污染物在土壤中大量残留,造成农作物减产和农产品质量下降,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据不完全调查,目前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10以上。
当前我国农村饮用水保障程度依然很低,全国约有3.2亿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其中1.9亿人的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6300多万人饮用高含氟水,3800多万人饮用苦咸水。饮水不安全导致一些农村地区疾病流行。据调查,我国一些沿江农村地区,由于受大量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污染,因饮用水问题,一些农村地区出现了斑牙病、结石、皮肤病等疾病,有的还出现了“癌症高发村”。我国农村生产与生活中存在的这些环境问题,已严重威胁到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些环境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必将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实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是我党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号召。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把自己的所学与实践紧密结合,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是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也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文件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建设和谐社会的新途径。
二、活动概况
1、活动目的
旨在结合我校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让大学生走出校园,跟农村有一次“亲密接触”,使大学生更多地关注农村,了解农村,积极回报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增强生态环保意识和为农民服务的精神。深入农村,了解农村饮用水源地、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土壤污染、畜禽水产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现状,搜集农村环境基础数据,为农村发展项目规划、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2、调研范围及对象
本次调研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县高桥乡东马坊村开展,以行政村和农户为调研对象。
3、调研内容及方式
3.1调研内容
(1)、调研对象详细信息,所在省、地、县、乡、村名称,村委会成员及联系方式,调研农户的姓名及联系方式;
(2)、调研对象家庭情况,生存来源、生产方式;
(3)、调研对象所处的环境与生态现状,经济现状;
(4)、调研对象所在村的环境状况(包括农村饮用水源地、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土壤污染、畜禽水产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情况调查);
(5)、调研对象的知识素质和生态环保意识(需有相关依据说明);
(6)、调研对象对外部帮助的观点和配合意向;
(7)、调研对象以往接受社会或政府扶持的情况;
(8)、调研者的观点和扶持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9)、调研者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建议;备注:具体内容请参照附件调查表。
3.2调研方式
入户访谈调查,问卷调查,观察调查
三、调查结果分析
1、村庄基本情况: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县高桥乡东马坊村,2006年,该村总户数为327,总人口数1342,人均纯收入3000元,民族以汉族为主。
从村长处了解到,该村所在地属于平原,全村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农业和外出务工,经济水平相对欠发达。
全村包括自然村1个,进村道路硬化,但村内道路只有部分硬化,扬沙较大,村里也没有设立专职的保洁员,没有环境卫生管理制度。
通过走访观察,我们发现该村的环境卫生状况还有很大的提高的余地,扬沙厉害,垃圾乱扔乱堆。
2、村庄农户调查情况分析:
该村约50户农户接受了我们的调查。
2006年,该村农户家庭纯收入各不相同,为3000—50000元不等。分析问卷调查结果,该村的农户家庭年纯收入平均在10000元左右,收入了来源以务农和务工为主,务农又以种植小麦和玉米为主;而支出多以教育和医疗为主。住房均为砖混结构。
该村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水污染、厕所粪便及农田施肥、空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几方面。下面根据调查数据进行简要分析。
2.1、饮水和水污染问题
根据调查,该村家庭饮用水类型有如下几种:自来水、大口井水、手压井水、水窖及其他。在接受调查的58户农户中,自来水饮用家庭有11家,大口井水饮用家庭有6家,手压井水饮用家庭有10家,水窖饮用家庭有24家,其他饮用家庭有7家。
而在这些非自来水饮用家庭中,有40家对水不作任何处理,仅有14家会作一些处理。关于喝水习惯,接受调查的32家中,有15家是喝生水的习惯,17家有喝开水的习惯。
据调查,该村水污染情况并不乐观。该村的水污染以生活污水和养殖业污水为主,而这些污水的处理方式大部分是被村民直接排入沟渠。根据水循环的理论,那些喝地下水而且不经过任何处理的家庭,水质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尤其是由喝生水习惯的人们,健康问题已经面临严峻挑战。可是在我们的调查中,大部分人认为环境问题与身体健康没有太大的关系,可见,喜欢喝生水的人也并没有意识到水质对身体可能带来的威胁。
2.2厕所粪便及农田施肥
该村的农户厕所多以室外旱厕为主,有个别农户使用室内水冲和公共厕所。加上饲养的家畜,粪便问题也成为该村的一个问题。该村农户饲养最多的家畜是鸡,48户人家中,有13户饲养鸡,但对鸡的饲养大部分人以散养为主,对于猪、牛、羊,饲养人数虽不及饲养鸡的人数,而且都是圈养,可是室外旱厕这一问题使得农村空气问题受到严重威胁,再则就是散养的鸡的粪便对村落环境的影响。
随着科学和经济的发展,农家肥也没有被农户很好地利用,这成为农村环境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
此外,农田施肥所用的化肥、农药也严重制约着农村生态环境的发展。尽管各家使用的量不同,可是成片的农田,成片的农药化肥自然会对生态造成不小的影响。
2.3、空气污染
根据调查,该村的环境空气污染主要来源由三种:垃圾、扬沙和工业废气。在接受调查的52户农户中,34户认为垃圾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13户认为扬沙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另外5户则认为是工业废气的排放。
垃圾堆放,不仅占用土地,而且还发出异味,污染大气环境。虽然大部分村民对自己的居住环境感到满意,可是那种满意只是不超出自己家门的满意,因为垃圾都被大家扔到家外面,自然感受不到垃圾给环境带来的'危害。如果他们像我
们这些外来人员一样去感受堆积如山的垃圾时,他们一定会感受到什么是环境污染,一定会知道他们居住的大环境是多么的需要改善。相信他们经过那些不断散发异味的垃圾时,他们一定会或多或少的唠叨几句的。
由于村里道路只有部分硬化,交通不便,村里车辆经过时扬沙情况特别厉害,尘土飞扬,成为空气污染的又一大因素。
此外,工业废气也给空气净化蒙上了一层阴影。
除此之外,能源问题也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关注。调查结果显示,该村大部分人还没有用上绿色能源,传统的煤仍然是主要燃料。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空气质量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秸秆还田时,浓烟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大气污染送上一份大礼。
2.4固体废弃物污染
在所受的所有污染中,固体废弃物是村民认为最主要的污染。50户人家中,35户村民认为其所受的主要污染是固体废弃物污染,只少部分认为是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何以如此之多,影响如此之大?据了解,这些固体废弃物主要来自村民生活垃圾排放,48户中有30户赞成这种说法,5户认为是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缘故,另外13户则持不清楚的态度。
固体废弃物排放,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村民环保意识太差,生活垃圾乱扔乱放,垃圾堆积如山。而且,在广大农村地区,垃圾的分类处理工作本来就做得不够好,在加上大量的垃圾排放,这一方面占了农田;一方面还排放异味,污染空气;此外,固体废弃物的排放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村庄的村容村貌,但这却并没有减少村民们乱堆垃圾的行为。
3、追根溯源,生态环境这般是何因
3.1、村民意识有待提高
通过对村民的走访调查,村民普遍的自满意识让我们有点心存担忧。接受采访的村民,没有谁对自己居住的村庄环境卫生不满意的,46户人家中,10户很满意,16户满意,20户觉得还可以,对于不满意这一栏,数字为0。
对于自家的庭院室内厨房卫生,调查结果和上述对村庄环境的调查结果一致,绝大部分人都对自家的卫生情况很满意。
在一道“实现当地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主要依靠谁”的问题中,村民环保意识之差让人震惊不已。50户村民接受调查,20户认为应该靠当地政府,20户认为应该靠地方企业,10户认为应该靠非政府环保组织,却没有一户认为应该靠公民提高环保意识。
改善环境,本来该靠全村村民一起努力,可是大部分人却不愿出钱出力,愿意出钱出力的只有15户,其他的要么只出力,要么只出钱,更有甚者,什么都不愿意出。
此外,村民们还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即大部分人认为环境与家人健康没有关系。40户人家中,有20户人认为环境与家人健康无关,15户认为有一点关系,仅有5户认为环境与家人健康关系密切。
村民意识直接关系到村里环境的好坏,可是如此意识,怎样提高?可见,努力提高村民环保意识已经迫在眉睫。
3.2政府努力不够
东马坊村村里环境本来不是很好,扬沙、垃圾都很多,可是却没有保洁员,没有保洁制度。而且,有政府组织的农村环保科普活动很少,即使有,也没有充分调动村民的参与积极性。从外因上来说,政府对村里的环境污染承担着一定的责任,而且村民也普遍把希望寄托在政府身上,政府更应该努力为改善村里环境做最大的贡献,加大资金投入,建立环保建设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调研结论
综上所述,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当地政府不愿花钱,人们环保意识差,必须高度重视。只有政府和人民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齐心协力,共同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农村环境才能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刻不容缓!
生态保护调查的调研报告 7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xx年工作要点安排,6月14日至17日,县人大常委会环境资源农牧工作委员会组织部分县人大代表、群众代表组成调研组,深入县环境保护和林业局、县水利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旅游局,通过听取汇报、座谈讨论、实地考察等方式,对我县环境部门督查问题整改完成情况、水资源保护情况、景区环境卫生整治情况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xx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及取得的成效
近几年来,全县按照“五位一体”战略布署和“四个全面”总体要求,牢固树立五大新发展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州、县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把绿色发展、协调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推进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工作扎实有效开展,生态引力日益彰显。
(一)统筹推进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以中央领导关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和视察青海工作时提出的“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重大要求为遵循,认真组织学习新《环保法》、相关法律法规和重要文件及讲话精神,引导全县干部职工牢固树立生态优先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一是全面落实环境保护责任。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要求,成立了xx县环境保护委员会,及时召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与全县各镇、各部门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细化分解并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实行环境事件“一票否决”制度,制定了《xx县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实施方案》,建立“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构建了权责统一、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和上下联动、综合执法的工作格局。
二是大力实施重点生态工程。以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防沙治沙、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为支撑,大力实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森林病虫害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2万亩,累计完成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120.91万亩,落实生态公益林管护401.89万亩,林业有害生物防治38.35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6.62%;全面落实草原生态奖补政策,对全县272.4万亩天然草原实施禁牧补助,落实草原管护员142人,加强禁牧减畜核查监管,有效遏制了草场退化,基本实现草原生态平衡;开展林地抚育管理、林地和草地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草原防火和病虫害防治等工作,有效巩固了造林还草成果。
三是不断强化环境监察和综合治理。加强环境监察能力建设,加大对重点企业的环保督查和跟踪检查力度,支持和鼓励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提高资源和废弃物利用率,抓好工矿区和盐湖污染防治,努力完成节能减排目标。规范项目用地管理,节约集约使用土地,严格矿产资源开发管理,规范矿产资源开采秩序。提倡绿色能源,倡导低碳生活,积极推广太阳能光伏、风能等清洁能源。20xx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5%;预计城镇常住居民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全县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排放量均控制在计划指标以内,万元GDP能耗下降1.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2%;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0%以上,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二)环境保护综合督察整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全面开展生态环境大检查专项工作,对涉及矿山开采、选矿、原矿加工和煤化工、盐湖开采及砂石料厂等49家企业开展了环境影响评价、查看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及生产经营现状和企业内外环境等为主要内容的检查,对存在问题的16家企业下达了整改通知书,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确保整改措施落实到位。排查过程中发现企业的噪声超标的罚款5000元,并责令企业尽快开展噪声防治设施建设;对庆华煤化有限责任公司大气污染物排放超标累计罚款310万元;对场内乱堆乱放矿石进行搬迁整治,清理各类矿石1.5万余方;多次与省环保厅协调对接,帮助庆华煤化有限公司完成了煤化二期验收工作。
按照《海西州20xx-20xx年度环境保护督查清单》中共梳理出我县13项整改问题,目前已整改完成10项,3项问题正在整改中。
一是xx工业园区未办理环评手续,存在未批先建的问题。我县已委托沈阳绿恒环境咨询有限公司编制xx县工业园区规划环评,目前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待州级部门预审后,将由省环保厅组织专家评审。
二是都兰河断面水质超标的问题。针对都兰河水质超标问题县环保、水利、农牧等多部门联合开展了多项都兰河流域环境整治工作,截止今年6月都兰河水质监测数据已达标。我县已通过制定《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方案》将都兰河流域划入禁养区,并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等措施预防都兰河流域污染。下一步积极争取项目进行流域周边环境治理,确保都兰河水质持续达标。
三是环境空气质量没有及时向社会公布的问题。20xx年省环保厅已将我县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列入20xx年项目库。目前,已完成项目选址,正在进行项目招投标工作。
(三)结合美化家园行动,积极开展环境整治。
(1)整治公路沿线环境卫生。对国道、省道、县道沿线的垃圾进行集中清理,治理沿线的摆摊设点、乱挂标语等行为,形成规范整洁的交通秩序。今年以道路养护工作为重点,组织养护队人员70余人、出动车辆20余台(次),对城镇街区以及道路沿线绿化带捡拾垃圾,充分发挥沿线15个自然村钩臂式垃圾车、移动式垃圾斗,垃圾桶等,解决公路沿线村庄的垃圾清运和处理功能,清理垃圾1000余立方米。
(2)整治旅游景区及周边环境卫生。
一是加大对我县各景区的旅游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加强各景区环境卫生及垃圾清理工作,景区内杜绝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乱丢、乱刻、乱画、乱吐的“八乱”现象;杜绝游客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泡沫、塑料餐具及包装材料,防止产生白色污染;景区管理人员加强监管和巡逻,防范火情,督促游客严格遵守景区管理规定,严禁在景区内使用明火,杜绝安全隐患事件的发生;垃圾箱布局合理,分类设置,外观整洁。垃圾及时清扫,日产日清,实现集中无害化处理。
二是不断完善环卫基础设施。逐步建立健全卫生管理制度,实行全天保洁制度,增加清扫人员对景区内部卫生环境进行全面治理,及时清理景区道路及两侧存在的.垃圾、卫生死角,并增加景区垃圾箱、果皮箱等,安排保洁人员随时清理游客丢弃的垃圾、废品,营造良好的景区环境,进一步提高旅游服务质量,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优化旅游消费环境,提升游客满意度,为游客营造一个洁净优美的旅游环境。
三是加大主要景区的环境卫生整治力度。茶卡盐湖景区制定相关的保洁管理办法,并且将景区保洁外聘给专业的保洁公司进行统一化管理,外聘环卫工总人数60人,车辆共8台,(今年新增3台车辆)吸污车一台,扫地车三台,垃圾车两台,洒水车两台。景区垃圾箱共489个,其中果皮箱39个,垃圾桶新450个,垃圾统一回收后运往茶卡镇垃圾处理厂。景区内共建有5个卫生间,配置专人打扫。景区内餐饮制定了《茶卡盐湖景区餐饮管理办法》,加强对餐饮卫生、食材、人员的监督管理;景区加强对环境保护进行宣传,加强游客的文明意识以及环保意识,从网络、媒体、景区进行环保宣传教育。哈里哈图景区安排保洁人员15名,配备轮式果皮箱40个,建有旅游厕所2座。
(3)扎实推进水生态环境保护。建立了覆盖全县的“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和考核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使全县用水总量控制在0.73亿立方米以内;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使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xx年下降20%以下,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4以上;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使主要河流水功能区达标率提高到70%以上,县城以上集中式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具体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充分考虑县内水资源承载能力和防洪要求,进行水资源论证,未通过水资源论证的建设项目不能开工建设和投产使用,对违反规定的,一律责令停止。
二是严格了取用水总量控制管理。以总量控制为核心,建立了全县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鼓励各类用水户通过节约用水、水权转换、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等提高用水效率。
三是加大地下水管理力度。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对县域各镇区特别是希里沟镇区地下水实行限采,逐步封闭各类自备井,鼓励使用县城镇自来水管网供水,并加强管理,防止反弹。
四是严格实施取水许可制度。我县用水大头是农灌用水,占全县总用水量的93%,目前农灌区用水已基本纳入计划用水管理,各类取水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不得擅自取水和改变用水计划。
五是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积极开展供水水源、河道水系、河湖连通、生态修复、突发事件处理等水资源调度,制订水资源调度方案和调度计划;针对抗旱应急、突发水污染等特殊情况,进一步制订和完善应急调度预案。
二、存在的问题
20xx年以来,xx县生态环境保护呈现起步快、起点高、后劲足的良好发展态势,但在生态环境保护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环保意识缺乏,宣传不够深入。对生态环境脆弱性、环境保护紧迫性和艰巨性的认识不到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宣传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全民环保意识还有待提高。人为污染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现象依然存在,在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开发恢复和治理等方面存在隐患。
(二)环保队伍薄弱,监管力度不大。生态环境监督和管理力量薄弱,人员、经费、编制等因素影响,缺少环保执法人员,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处理难以形成合力。部分企业履行环境治理主体责任不到位,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恢复不彻底。
(三)公众意识淡薄,治理难度较大。近两年来,相关部门对景区环境卫生治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景区内生态环境保护、盐湖水资源污染等方面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措施不到位。
三、几点建议
加快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需要政企互动,争取多方支持,形成工作合力,全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整体发展水平。为进一步加快我县生态环境保护,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宣传力度,提高环保意识。县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增强对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环境治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搞好环境卫生宣传,让群众充分认识到环境卫生与自身健康的关系,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要加强对农村牧区环境污染防治的宣传教育,特别是融入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战略中,把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到各个阶层使之家喻户晓,不断提高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坚持齐抓共管,提升环境质量。要根据环保法律法规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制定的规定,明确相关部门的环保职责,形成“全县一盘棋”,全民参与环保的新格局。大力推动环保相关部门的联动,有序整合并明确各部门、各层次的监管职能,减少职能交叉。推进环保部门与相关执法部门健全查案办案协作机制,形成打击环保非法犯罪的合力。要健全环境监察、监测队伍建设,加强业务培训,切实提高环保检查队伍的执法水平。
(三)加强保护意识,美化景区环境。县政府要建立和完善旅游行业服务标准,加强行业管理,强化市场监管,加强对假日旅游市场的规范和引导,努力营造文明、有序的旅游环境,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对环境保护法、旅游法的学习宣传,提高公众的自觉意识和忧患意识。营造依法治旅氛围。以文明城镇创建为抓手,加强宣传教育,消除各种陋习,不断提升全民综合素质。按照全面开展“旅游发展建设年”的要求,加强景区外部环境治理,提升景区形象。
生态保护调查的调研报告 8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全面了解我区20xx年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近期,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益文率城环委深入我区相关部门、街镇、园城及企业,通过广泛走访、实地察看和座谈交流深入调研了解我区环境保护工作情况。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局性、根本性和长远性工作来谋划、部署和推进,区政府常务会、区长办公会定期专题研究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认真施行《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编制相关综合方案,制定年度目标,及时分解落实,全区生态文明建设有序推进。
(二)有序开展环保“五大行动”。碧水行动。落实“河长制”责任,开展沙溪河、通惠河黑臭水体综合治理,强化饮用水水源地管理。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建成投用,新建污水治理设施10座,加强二、三级污水管网建设和管理。加强工业废水、医疗废水、采石场废水监管和治理。蓝天行动。加强城区扬尘污染管控。强化工业废气达标排放,督促水泥和砖瓦窑企业错峰生产,改造砖瓦窑19家。淘汰黄标车2016辆。绿地行动。加强老瀛山、长田等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启动编制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等规划。实施工业企业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基本实现医疗废物无害化集中处置全覆盖。田园行动。完成市下达的7个行政村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任务,完成152家2.45万头生猪当量养殖场的污染治理工作。宁静行动。对坝坝舞、夜间烧烤等噪声开展专项整治,及时制止和查处夜间施工扰民投诉举报394件。
(三)积极服务市场主体。坚持“提前介入,靠前服务”,认真执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完成工业园区环评修编工作,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加强建设项目事中事后管理,认真落实负面清单、污染物排放许可、环境信息公开等制度。规范行政许可,进一步提高审批服务效率,全年共计审批项目环评69件,受理网上项目环评备案114件。
(四)加大环境保护执法力度。多渠道多方式开展环保普法教育、培训和宣传工作。开展餐饮油烟、城区噪声污染等专项整治行动。加强对企业日常监管,抽查企业1579家次。严厉打击恶意违法排污和造假等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全年共计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100件,处罚金额412万元。
(五)整改环保督察反馈意见。贯彻落实中央第五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重庆反馈意见精神,制定细化整改方案,落实责任单位,对标对表,打表推进,按时完成了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20xx年度整改任务。接受20xx年全市环保督察,及时办理督察组交办的相关工作,顺利通过市环保集中督察。
二、总体评价
20xx年,区政府重视环境保护工作,认真研究办理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以“五大行动”为抓手,统筹推进全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区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成绩值得肯定。一是认真落实区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加快推进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建成投用。推动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对城区给排水管理职能进行调整。加强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联动,环境刑事违法案件实现零突破,移交公安机关行政拘留5件,移交刑事犯罪案件3件。加大对街镇、部门环保工作考核力度,考核分值从20xx年的4分、5分统一提高到10分,促进街镇、部门落实环保职责。二是区域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各项环保目标较好完成。加强城乡绿化,全区森林覆盖率达47.3%,较上年度提高五点二个百分点。20xx年,全区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87天,超市下达目标任务4天。PM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浓度均同比下降。地表水水环境总体较好,綦江河、蒲河等河流监测断面均达到Ⅲ类水质要求。城区噪声得到控制,声环境质量达标。全年未发生重特大环境安全事故。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环保责任意识有待提升。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新精神不够,意识有待提升。部分企业负责人环保意识淡薄,主体责任落实不够,环保投入足不,管理能力弱,重生产轻环保现象还比较突出。街镇和部门环保监管队伍力量薄弱,人员流动性大,属地监管、行业监管难。公众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法治意识不强,自觉参与保护环境的意识比较淡漠。
(二)环保监管体制机制不顺。环保主管部门与相关部门、单位、街镇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存在环保职责不清、任务不明的`情况,导致监管不到位、监管缺位。特别是城镇污水管理体制机制不顺,污水治理设施缺乏统筹规划、统筹建设、及时移交和统一管理等诸多问题,有些问题存在多头管理又无人管理的情况,尤其是东部新城至龙角桥段污水主管网的管理维护问题突出,箱涵污水大量外溢流入綦河,造成河流的污染。
(三)污水治理问题尤为突出。一是规划缺失。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导致污水治理设施建设没有前瞻性,已建成的污水治理设施之间不匹配、不协调,导致运行成本增加,作用发挥不好。比如,綦河东岸的污水主箱涵未考虑东部新城片区的污水容量,食品园区污水处理厂标高比污水箱涵高10余米。二是污水治理设施建设滞后于城镇建设。在加快推进城镇建设的同时,污水治理设施没有同步规划建设,导致生活污水直排污染河流。比如,老城区雨污未分流,三江、赶水等污水处理站建设进展缓慢,东部新城通惠场、登瀛场和沙溪河上游没有及时建设污水管网。三是污水治理设施管理不到位。通惠河、沙溪河黑臭水体整治不彻底,綦河、通惠河、沙溪河两岸仍有不少污水没有接入主管网,綦河两岸污水主箱涵淤积未及时清掏,部分开发企业存在随意搭接污水管网问题,东部新城部分污水箱涵破损后未及时修复导致河水进入箱涵,街镇污水收集处理率低。
生态保护调查的调研报告 9
11月7日,池河镇人大组织部分县、镇人大代表,对全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和中省市反馈环保问题整改情况进行视察。代表们先后对明星村彭中友、张守彩养殖场,明星村万吨有机肥厂、池河污水处理厂、双营村生石灰厂进行视察,了解情况。
一、工作现状
(一)水质保护及水污染防治取得积极进展。按照省市县关于“河湖长制”工作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我镇区域范围内主要河流的分布情况,全面推动我镇河流生态保护及综合治理工程。20xx年,建立了例会制度,每月召开一次“河湖长制”工作会议;建立工作动态报告制度,每月向上级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建立监督考核制度,对各村进行河道管理量化考核。截止目前,池河和境内11条河沟的醒目位置均已设立了河长制公示牌,同时与涉及河流的村全部签订了“河长制”目标责任书,并安排15名护河员负责辖区内江(河)道垃圾杂物清理和水体漂浮物的日常打捞工作,切实落实好“河长制”。
(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广泛开展。为扎实推进我镇治污降霾工作,努力实现空气质量持续向好,助力追赶超越,我镇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池河镇20xx年铁腕治霾打赢蓝天保卫战工作方案》,依法依规治污,科学精准降霾。一是加快清洁能源推广使用,深入开展“气化乡村”工作;二是从严控制扬尘污染,加强施工工地监管,对各个建筑工地进行巡查,要求建设项目“洒水、覆盖、硬化、冲洗、绿化、围挡”六个措施必须落实;三是加强餐饮油烟污染治理,督促全镇餐饮服务经营场所必须强制安装油烟净化设备,并保证其正常运行,实现达标排放;四是严查秸秆杂草焚烧。镇环保所及各村加大巡查力度,严控农作物秸秆露天焚烧,同时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与农户签订秸秆禁烧奖补协议书,对秸秆还田或运离存储不进行焚烧的农户进行奖补100元/亩。截至目前,焚烧秸秆处罚共计10余起,处罚金额2000余元。
(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初见成效。一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二是加强生活污染源治理,做好农村污水收集和处理工作,农村生活污水集中进污水管网;三是加强生活垃圾处理,督促各村与石泉县金豪物业有限公司签订垃圾清运合同,定期对收集垃圾进行清运,基本实现农村无垃圾堆积。
二、我镇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饮用水源保护能力较弱。我镇饮水来源大多为山泉水或地下浅层水源,极易受到污染,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各类污染物排放逐年增加,虽对饮用水源地进行了一定保护,仍然缺乏完善的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
(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有待细化。经过多方努力,我镇空气质量持续向好,但是在秸秆禁烧工作中,存在概念不明确、划分不细、落实不够有力等问题。例如:对于秸秆的界定范围、奖补政策的兑现、违反对象的处罚力度、秸秆综合利用率等都有待进一步讨论和完善。
(三)农村面源污染问题仍然存在。池河镇作为农业大镇,发展养殖的群众较多,但大都为分散小型养殖户,缺乏污染防治设施,粪便综合利用处理设施也基本没有,集中治理难度大。同时在对于农药管理上面,目前未有具体管理措施,为降低生产成本,群众大都使用普通化肥,造成土壤和水体污染。
(四)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依然严峻。目前,池河镇每个村都建立了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场所,但是由于地理位置限制、管理措施不完善、村民环保意识不强等,个别地方任然存在垃圾乱倒、焚烧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村生活环境。
三、加强环境保护的几点建议
一是加大宣传,提高认识,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摆上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高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加大对于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是积极探索多种投资渠道,加大农村环保的投入。以政府为主导,逐年增加社会环保投资渠道,一方面政府每年应安排一定财政预算资金,用于对重点流域、水源地、畜禽养殖等进行专项治理,另一方面采取政策倾斜,对于环保类项目和其他环保设施完善的企业优先考虑资金补助。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对农村生态、公益事业的投入,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渠道。
三是积极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着力解决难点、热点问题。在推进农村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调整的同时,完善农村污水、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认真做好水源地保护、畜禽养殖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秸秆禁烧,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畜禽养殖污染无害化处理技术、秸秆回收利用等,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四是加强基层环保力量,强化农村环保舆论引导。在镇环保所的统一管理下,逐步在各村设立环境保护监督员岗位,不断加强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农民的环境意思,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上下一心、全民参与、共抓环保的良好氛围。
生态保护调查的调研报告 10
一、调研目的
生态保护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在生态保护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本调研旨在深入了解xx社区的生态保护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为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观察和文献研究。共发放问卷xx份,回收有效问卷xx份,访谈了社区居民、社区工作人员、环保志愿者等xx人,并对社区内的生态环境进行了实地考察。
三、调研结果
(一)生态保护意识
大部分社区居民(约xx%)对生态保护有一定的认识,认为生态保护对社区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很重要。然而,仍有部分居民(约xx%)对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如乱扔垃圾、随意砍伐树木等。
(二)生态保护措施
社区采取了一些生态保护措施,如垃圾分类、植树造林、河道清理等。但这些措施的`执行力度和效果有待提高,部分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标准和方法不熟悉,植树造林的成活率不高,河道清理后仍存在反弹现象。
(三)生态环境现状
社区内的生态环境总体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森林资源面临着滥砍滥伐和森林火灾的威胁,河流受到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污染,湿地面积逐渐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四)环保参与度
社区居民的环保参与度较低,只有约xx%的居民经常参与环保活动,如义务植树、环保宣传等。大部分居民(约xx%)表示愿意参与环保活动,但缺乏组织和引导。
四、问题分析
(一)宣传教育不足
社区对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不够深入和广泛,居民获取生态保护知识的渠道有限,导致部分居民对生态保护的认识不足,环保意识淡薄。
(二)管理机制不完善
社区在生态保护方面的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机制,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处罚力度不够,导致一些生态保护措施难以落实到位。
(三)资金投入有限
社区生态保护工作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但目前社区的资金投入有限,难以满足生态保护的需求,如环保设施建设、生态修复等。
(四)居民参与意识不强
社区居民对环保活动的参与意识不强,主要原因是缺乏激励机制和参与平台,居民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五、建议
(一)加强宣传教育
1. 利用社区宣传栏、广播、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相关知识,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
2. 开展环保知识讲座、培训和科普活动,组织居民参观环保教育基地,增强居民的环保技能和实践能力。
3. 加强对青少年的环保教育,将环保知识纳入学校教育课程,培养青少年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完善管理机制
1. 建立健全社区生态保护管理机制,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2. 加强对生态保护措施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 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将生态保护工作纳入社区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内容,对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的进行问责。
(三)加大资金投入
1. 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将社区生态保护项目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确保生态保护工作有稳定的资金来源。
2.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社区生态保护,通过招商引资、项目合作等方式,吸引企业和社会组织投资社区生态保护项目。
3. 合理安排资金使用,优先保障环保设施建设、生态修复、污染治理等重点项目的资金需求,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提高居民参与度
1. 建立居民参与环保活动的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环保活动的居民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如颁发荣誉证书、提供环保用品等。
2. 搭建居民参与环保活动的平台,组织成立环保志愿者队伍、社区环保协会等组织,定期开展环保活动,如义务植树、垃圾分类宣传、河道巡查等,为居民提供参与环保活动的机会。
3. 加强与居民的沟通交流,广泛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让居民参与到社区生态保护规划和决策中来,提高居民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xx社区的生态保护现状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虽然社区在生态保护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仍存在宣传教育不足、管理机制不完善、资金投入有限、居民参与意识不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加强宣传教育、完善管理机制、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居民参与度等建议。希望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能够有效提高社区的生态保护水平,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 相关推荐
【生态保护调查的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生态环境保护调查报告10-16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10-02
生态环境调研报告范文07-31
保护生态环境调查报告范文(通用15篇)11-12
生态环境保护调查报告范文(精选9篇)08-05
推进林业生态建设调研报告02-09
生态文明调查报告06-14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通用15篇)07-26
生态环境调查报告07-27
生态文明建设调查报告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