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不断提升,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报告,报告中涉及到专业性术语要解释清楚。你所见过的报告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情况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情况调研报告 篇1
根据教育局和学校工作安排,笔者深入前郭县31所中学听课70余节,并与思想品德教师做了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了一些思想品德课教师的教学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一、教师队伍基本情况
我县共有思想品德课专任教师112人,师资状况总体来说不太乐观。首先,从年龄结构上看,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有36人,占教师总人数的32%,其余均为近40岁及以上者。年龄结构不够合理,总体年龄偏大,导致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原因是近几年没有新毕业生分配。其次,从学历情况看,教师的学历情况较好,除14人为专科、2人为高中外,其余均为本科学历,占总人数的86%。教师中共有市、县骨干教师28人,占总人数的25%,但其中一些年龄已偏大,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不大。再次,从教师的专业化看,专业化程度不高,政治专业毕业的仅有48人(其中含部分函授毕业),占总人数的43%。
二、教学中的优点
1.教材中的基础知识落实较好
听课过程中,发现多数教师由于对教材知识比较重视,所以教学中基础知识落实得较好。
2.教学观念上的转变
大部分教师开始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积极有效参与学习;教学中,一些教师不仅重视结果,也开始关注过程,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自主地生成知识。
3.教学方式上的转变
教师独霸课堂的现象基本上不存在了,多数教师在教学中都能有意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有的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有的通过鼓励性的评价调动积极性;还有的教师把教材内容变成贴近学生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等等,这些做法都比较好。很多教师把活动引入了思想品德课教学,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4.教学手段上的转变
部分教师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镇内一中和三中2所中学的教师,他们能利用学校教学资源优势,到网上查阅资料,并且能结合教学内容制作课件,做到了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的整合。
5.教材处理方式上的转变
在教材的使用上,部分教师能有意识地开发教材,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学生活化的理念,开始关注学生的生活和体验,使学生也成了教材的开发者。教师也不再是简单地教教材,而是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开发教材。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视知识目标,忽视其他两个维度目标的落实
由于考试的需要,我县各校之间期中、期末都要进行分片联考,成绩与教师的工资及评优选先挂钩。所以绝大多数教师对知识目标非常重视,课堂上基础知识夯得很实,但对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不重视,教学设计中即使有也是摆设,课堂中没有得到落实。
2.重视教材,轻视课标
很多老师备课时不看课标,不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如:对应的课标内容是:“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能够客观地认识自我,积极接纳自我,形成客观、完整的自我概念。”很多老师对教材中认识自己的方法和途径这两个知识点都落实得很好,但对自我评价的重要性没有涉及,课的最后也没有使每个学生形成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
3.学生参与的有效性有待提高
一些课堂学生的参与还处于简单的层面上,有效程度还很不够。这主要体现在课堂中学生思维的参与不够,他们所回答的是在书本中找到的答案,而不是他们自己在活动中领悟到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的答案;还有的活动环节虽然由学生参与,但活动后需要提升时,即归纳观点和结论时,还是由教师讲授,学生接受,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得到真正的转变。
4.对教材的处理和挖掘不到位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就是按照教材的顺序推移,不理解教材的设计意图和思路,教学思路不清晰。如:在讲《我知我师 我爱我师》时,教材实际上包括两部分内容:知师、爱师。而有的教师没有理解教材的意图,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完教材中的活动后,没有提升或提升不到位,让听者感觉思路不清晰,重点内容也不突出。教材中设计了两个问题:在知识的学习上,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信息技术能够取代教师的作用吗?未来社会里,教师职业乃至学校会消亡吗?我理解的意图是通过这样的交流,进一步体会到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和不可代替性,而有的教师在课堂只谈教师这个职业会不会消亡的.问题,显然是误解了教材的编写意图。
5.课堂练习环节低效
很多教师把练习环节当填空,没有科学合理的时间安排,课堂训练低效,甚至无效。主要体现在:(1)题目没有选择,随意性强。有些教师很少研究试题,上课前随意拿几个题给学生做,试题没有梯度;还有的教师在剩余时间干脆就让学生把练习册拿出来做,以教辅资料上的题目代替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和选择的训练题。(2)训练时间安排不合理,没有计划,导致训练质量不高。(3)训练讲评意图不明确。有些教师讲评时简单地对照答案,只要结果,不要过程,没有学法指导。
四、对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几点建议
1.加强对新课程理论和本学科课程标准的学习
进一步加强对新的课程理论的学习,特别是加强对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教师角色、课程理论等方面的学习,进一步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在此基础上加强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学习,深入理解学科新理念和标准中关于教学建议的部分,并把新的教育思想转化为课堂教学中的自觉行为。
2.钻研教材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除了要转变教学思想外,还要在教学中克服死教教材和抛开教材的现象,在备课中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的编排体系等。其次要认真挖掘教材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中的学科课程资源,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学校实际及教师实际出发,选准切入点和落脚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3.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
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首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并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加强课后反思,进一步提高教学监控能力和教学的灵活性
实施新课程对教师的课堂监控能力和开发教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教师除了加强学习、钻研教材外,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加强教学反思,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
5.转变备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改变把如何教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变为如何引导学生去学。备课过程中多考虑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哪些问题,如何去引导他们解决这些问题,怎样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提升。从学生出发,回归学生生活,从而进一步改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情况调研报告 篇2
一、课题研究所做的工作
本课题自开展以来,我们以课题研究的“目标”为切入点,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研究工作,具体如下:
(一)学习教学理论,提高理论素养。
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升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逐步转变教学观念,是我们一直坚持的信念。我们组织教师有目的地学习教学理论,学习新课标,使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及时更新和提高。同时,我们还开展一些经验交流会,围绕某个专题,进行讨论、交流。为了及时了解教改动向,获取最新教育信息,我们还组织适当的外出学习。另外,课题组还坚持组织教师进行每月一次的新课标学习,使课题组教师的教学理念能紧跟时代潮流。学习的书籍有《给教师的100条新建议》、《课堂教学论》----
(二)理论结合实践,追求有效课堂。
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成长学生、成就教师。我们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还结合课题研究的目标,开展了扎实有效的研究活动。另外,因为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是教学艺术的基础,而创新教学方法更是教育的生命线,如果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我们每学期都开展一次课堂教学及说课大赛,以此来鼓励课题组教师大胆演讲新教法,努力增强教研课改能力。通过上述活动,教师们达成了共识:①好的思想品德课一定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但又不能让生活替代思想品德课;②教师的语言要科学、规范,要有美感并富有激励性,教师平时要善于博览群书,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③教师平时要多关注并研究“评价”,要让学生学会合理评价自己和他人,以发挥评价的激励机制。
课题组积极把研究的成果向外推广。2月份,吉留祥、杨义平老师的全市公开课得到了教研室领导的高度评价。3月份,刘美珍老师送课下乡。另外,课题组把九年级思想品德所有科目制作成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放在二中网上,与全省思想品德老师共享交流。
(三)开展沙龙活动,争辩中明方向。
教科研“沙龙”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教科研方式,应该说一次活动就是一次思想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教师们在交流中得到收益,感觉到自身学习的重要性。
课题组利用暑假时间,在学校开展中考试题赏析活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预设与生成”教学月活动。除了开展校内沙龙活动外,课题组成员还发挥网络优势,参加人教版思想品德qq群、鲁教版思想品德qq群,自己建立苏教版思想品德qq群。在网络上与各地思想品德专家学者进行交流研讨活动。
(四)教科研一体化,提高研究实效。
要求课题组成员制订详实有效的研究计划,扎实研究过程,进行开拓性研究工作。课题研究的形式要灵活多样,不必拘泥于某种形式,可搞专题研究、学术沙龙、课题研究课等。
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省、市有关部门组织的教育论文竞赛活动,如吉留祥老师的《回归生活,让课堂更精彩》获得常州市2009年思想品德年会论文二等奖。
(五)让教学回归生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为使课题研究与学生的活动紧密联系,每学期,课题组都举办一次思想品德课活动周。内容丰富多彩,如:手抄报设计比赛,演讲比赛,表演比赛,故事征文比赛,社会调查报告等,促使学生在竞争中体验、在交流中感悟、在实践中探索、在训练中拓展、在开放中提升,从不同的角度激发了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让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促进自身个性发展--这是课题研究成功的又一表现。
我校潘国庆老师见义勇为,获得金坛、常州政府表彰,课题组利用这一机会,组织学生开展“居委会自行车失窃情况调查活动”。还开展了“塑料瓶回收研究”活动;“盲道行走体验”活动-----
(六)让生活化作教材,营造文化氛围
有人说:“校园应是一本活的教科书,使每座墙都能说话。”确实如此,为了营造思想品德课文化氛围,学校的教育作用不仅是通过词语、说教起作用,更是通过立体的、多彩的、无声的环境文化时时处处、无时不在地对师生的思想、情操、行为、习惯起着熏陶、渗透和影响的作用。校园过道里的板报和书画,宣传栏和各班的黑板报,是我校的一大特色。这些墙报、宣传画、黑板报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品德教育,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二、课题研究的成效
1、促进了教师教学观的转变。
原先那种视课堂为“生命”,认为只要掌握了课堂上传授的理论,学生便能有效地掌握知识,在考试中取得高分的旧观念得到了彻底的转变。课题组每位成员都能有意识地驾驭教材,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效地把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树立了正确的教学观。同时,学校已逐渐形成了以课研促教学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它使教师们提高了思想认识,更新了教学观念,使教研成为了自觉行动,教师们实现了“要我研究”变成“我要研究”,在教学和课研上的自觉性也有了大大的提高。
2、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们养成了教学反思的良好习惯,每一位成员均能结合教学实际和课题研究的目标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在多次的研究中,教师们的教研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已有多篇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论文发表或获奖。
3、培养了学生学政治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立足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把静态的知识结论建立在动态的思考之上,将教材内容生活化、动态化、情境化、形象化。大力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的转变,使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课堂中再也坐不住了,纷纷积极、主动地去尝试、去体验,学生有体验就会有感悟、有思考、有话说;活动时敢于提出疑问,不愿意与别人的方法相同,总想另辟蹊径;平时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会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去判断、去猜想。学校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也促进了学生的个性的发展。
具体成果有:
活动课教学的设计、课堂教学个案; 教师论文选编;
学生小论文选编; 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光盘);
与课题研究有关的获奖证书。
三、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也有一些问题还未很好思考和解决。例如:九年级进入毕业升学阶段,积极性不高;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理论联系实际方面还有待加强;开展课堂活动时学生声音有时过大,课堂纪律不好控制,活动内容有时偏离主题;组织学生课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存在一定安全隐患;还有,活动课教学中的评价问题,如何建立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评价机制等等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解决。这些存在问题是我们今后实践中必须进一步探究和解决的问题。我们相信,伴随新一轮课改实验的深化发展,政治活动课会日益显现出其特有的生命力,为全面实现课程的多元目标、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情况调研报告 篇3
一、问题的提出
思想品德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途径,是健全中学生心智和人格、培养中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渠道。然而实际中,随着深圳市中考不考《思想品德》,这门学科基本被压制成了副科,甚至可以说是边缘学科。为使全市的教师、学科教研员能更好地了解目前我市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现状,日前,对我市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现状进行调研,分析这门课程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一些思考与建议。
二、学科教学现状
深圳市的思想品德学科是一个与时俱进,敢于争先和创新的学科,曾经有一支非常优秀的队伍。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就不断探索当时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的改革。2000年至2003年的《五重奏—初中思想政治课综合改革试验》在教学观念、师生关系、教学模式、教材重组、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受到省教研部门的关注及好评。2003年思想品德学科有十几位教师参加了全国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和教参《思想品德》(粤教版)的编写及全国范围的新教材培训工作。并结合前几年教改成果编写了当时全国《思想品德》课改的第一本学生用书《阳光少年—〈思想品德〉学生学习手册》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但是随着初中思想品德课退出中考,十几年逐步建立起来的优秀教师队伍被作出了重大调整,绝大部分骨干教师调任历史与社会课的教学,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进入了一个十年的“冰冻”期。目前我市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教研的具体情况如下:
(一)绝大部分《思想品德》课教师表现出了良好职业修养
从备课、授课过程都可看出他们个个态度认真,思想重视并努力想上好课。尤其少部分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或心理健康教师充分展示出他们丰厚的学科知识和学科素养,能够很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和社会实际对相应知识进行横向和纵向扩展和延伸以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又能从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看待和思考社会现状,为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起到了思想品德学科的引导作用。在这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增大了,兴趣提高了,学生在教师充分的的尊重和多种方式、方法的引导下,学习积极性大大增强,热情高涨。思想品德课堂一改以往的烦闷,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显著。
(二)学校不重视,不能按国家课程计划排课,开够课时。
思想品德课改十年来我市的初中学校除极个别学校在学年的第一学期安排初三1课时的《思想品德》课外,其他学校大都没有安排《思想品德》课时。大部分学校初一、初二能够按课程计划安排每周2课时,但也有学校只排1课时;甚至有极个别的学校隔周排课。
(三)观念错误。
很多学校的观念错误,忽视《思想品德》课的专业性,误认为什么人都可以教《思想品德》课,使思想品德课程育人功能的实效性难以彰显和落实。综合性是思想品德课程的构建方式,这种构建方式是以对社会公共生活本身的综合性的理解为基础的。因此思想品德课程依据生活的逻辑,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实际出发,将学理上分开的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新的逻辑构建,从而实现了有关知识在生活、在主题上的有机整合。所以说《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综合性课程,要求教师的专业知识除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知识之外还要有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哲学、历史……等多种人文学科知识和专业素养。然而由多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任担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只能是局限于教材表面文字的知识,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难以讲透和突破;对学生课堂生成的问题以及生活中的实际困惑,或回避或凭借经验回答,很难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加以引导。甚至有的教师在上初二法律“生命健康权”时却讲成养生课,令听课者哭笑不得。
(四)思想品德学科科组不健全,学科教研、科研活动难以开展。
由于上述原因,我市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科组不健全,有的学校撤并了思想品德科组,有的学校只有俩三个思想品德课教师难以组成科组,还有的学校科组还在,但基本上没有正常的科组活动。由于老教师、非专业教师多,省、市、区组织的活动参加者寥寥无几。究其原因有:一是学校忘了通知老师或不通知,二是有些教师认为自己不是专业教师临时担任此课教学没有必要参加,三是有的教师觉得这个学科不受重视,已被边缘化了参不参加活动无所谓,不想参加。例如罗湖区的智慧杯赛课全区只有四、五个教师参加;市里组织的新课标、新教材培训各区参加者不准超过十人;省里组织的活动个别区基本无人参加;市里的示范科组评比,各区参评的学校也是寥寥无几。市里2014年组织中学生思想品德课道德故事讲述活动,各区自行组织预赛,参加区内比赛的学校也屈指可数。科研就更无从谈起,近年来我市思品教师发表的论文很少,市组织的论文比赛参加者也不多;近几年大型的思品科研课题少之又少。
(五)学生思想政治学科素养缺失,公民意识、国家意识不完整。
由于思想品德课不是中考科目,所以学生也不重视思想品德课。而课堂教学内容不专业性和教学行为的随意性以及课程开设的不完整性,最终导致是学生思想政治学科素养缺失,不知道什么是生产力、生产关系,什么是经济、政治制度、体制,什么是权利和义务,不会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分析问题,更谈不上如何解决问题。也正是如此,造成我们的学生的权利义务意识、自主意识、程序规则意识、法律意识、道德意识、生态意识、科学理性精神等这种与时代共同进步所应具备的公民意识的不完整。同样由于初三不开设《思想品德》课,我们的学生不了解我国的领导核心;不知道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不知道国家所面临的改革实质和改革的目标是什么等基本国情,从而导致我们的学生国家意识也是不完整的。同时影响了学生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引发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哀叹“高一新生一点政治学科素养都没有,什么都不知道,好难教啊!”
三、思考与建议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之一。它的任务就是引领学生逐步树立起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进而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基本的是非善恶观,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然而现在这个渠道并不畅通,思想品德课的任务也难以完成。因此,思品中心组就本次调研的现状提出了以下建议,以供各区教研室,学校领导参考:
(一)组建思品教学督导组。组成由市教科院分管院长主抓、思品教研员负责的市区思品课教学督导组,定期或者不定期抽检各区思品课的开展情况。
(二)开展思品课教学示范点观摩活动。在全市范围内设定多个思品课教学示范点,并组织学校到此类示范点观摩。
(三)建立区域内集体备课制度。以各区思品课开展较好的学校为龙头,组建虚拟教研组,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把各个年级教材进行集体研究,形成活动式教案,集结成册,发放到各校供老师们特别是非专职的思品教师参考使用。
(四)强化各区学校育人为本的大教育观,鉴于思品课是以“践行”为价值追求的学科,在学习中就应该围绕着这一目标来组织教育和教学。思品课教师要担当起这一历史责任,通过思品教学较好地解决学生自己成长中所遇到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问题,努力做到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动情、明理、导行。
(五)多措并举,提升非专业思品教师的素质。一是定期开展活动,适时思品教师培训会、经验交流会、观摩会等,提高教师认识,训练育人技能,交流评价的经验;举办教师、学科、学校层面的思品教学经验论坛;征集思品课正常教育并创优的金点子等。二是课题引领,以教科院思品教研室立项课题放进来,分解为若干个子课题,让各区具有研究型特长的教师参与,用科学的方法总结育人规律。
- 相关推荐
【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情况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小学教师教学情况调研报告09-14
小学英语学科现状的调研报告08-11
小学英语学科现状的调研报告5篇08-18
基层城管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07-08
服务发展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03-21
乡镇乡村旅游调研报告-调研报告09-30
小学思想品德学科教研工作总结05-07
信贷调研报告11-04
教学调研报告06-11
商务调研报告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