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研修报告

2021-09-26 报告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报告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那么一般报告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课例研修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课例研修报告1

  环城小学科学组课例研修活动报告 二〇一三年春季学期,我们科学组的四位教师参与了学校组织的课例研修活动,经过三个多月的理论学习、专家辅导、动手操作与课后反思,使我们受益匪浅,收获颇丰。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重新提升了我们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与把握,极大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在活动即将结束之际,现将整个过程总结如下。

  一、主要做法

  1、进行理论学习

  从二〇一三年二月份以来,我们科学组教师对《怎样做课例研修》读本进行了认真的学习,通过对两个序言、十一个专题的研读,使我们懂得了做课例研修的目的意义,做课例研修的理论基础、原则及方法步骤;懂得了怎样确定课例研修的主题,为什么要召开三次课前、课后会议,进行三次观课议课,即“三课两反思”的研修模式;另外,还分块给我们介绍了研修的案例。从这些参与者的随笔、反思和建议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课例研修中研修员、学校管理者、学校教研组、学科教师一起进步、共同成展的过程。

  2、制定实施方案

  为了使课例研修开展得扎实有序,我们在学校课例研修实施方案的指导下,经过本组教师的讨论研究,制定出了科学组课例研修实施方案,方案把整个实施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提高阶段。方案规定集体备课,由一位教师上课,三位教师观课,并且要上三次,上课模式采用参与式。小组内合格后,再抽签上,由

  学校考核作为本组的达标课。方案选择三年级作为课例研修的年级,把《怎样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作为研修主题、《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作为研修课题。

  3、听专家辅导培训

  研修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参与了六场专题辅导培训。在二〇一三年一月二十七日的培训中,一是听了张校长《怎样做课例研修》的动员讲话;二是听了尹副校长《怎样做课例研修》的培训要求;三是听了周咏梅老师《怎样做课例研修》主题的确定。在二〇一三年二月二十六日的培训中,一是听了尹副校长讲的《课例的撰写》;二是听了唐桂珍老师讲的《观察量表》、《课堂观察表》、《课堂教学观察表》的使用说明;三是听了周咏梅老师讲的《课例研修方案》、《课例研修报告》的撰写。通过培训,使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上对课例研修得到了很好的认识与把握。

  4、对课例进行“三实践两反思”

  “三实践两反思”是我们本次课例研修的主要内容,也是教师改进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我们选定的课例中,我们严格按培训教材和学校的要求实施,大家集体备课,由杨曙明老师执教,郭云、柏燕华、周显忠三位教师观课。在杨曙明老师的带领下,前后共进行了三次课前、课后会议,三次观课,两次课后反思。经过设计、教学、反思——再设计、再教学、再反思——继续设计、继续教学、继续反思的过程使我们的每一次都有很大进展,最后达到了优质的境界。

  5、认真进行总结和填写学习成果册

  在研修活动即将谢幕之际,每位教师对三个月来的研修工作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在总结成绩经验的同时,找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下步努力方向。为了痕迹管理,每位教师认真填写了学习成果报告册,把课例研修的全过程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要求每位教师要认真分析、认真填写、认真记录,使学习成果册真正成为这次课例研修的智慧结晶。

  二、取得的成绩

  1、课例研修培养了我们的团队精神

  课例研修是一个教师团队围绕一个主题,通过课堂教学,采用课堂研究的方法与技术手段,持续学习与持续实践的研修过程。课例研修的一般流程是学习、设计、教学、反思——再学习、再设计、再教学、再反思——继续学习、继续设计、继续教学、继续反思并在学习中总结、提炼、升华。课例研修具有经验、理论、实践结合融为一体的特性。它是教师把对教育、教学的深入思考自觉地转化为课堂上教育实践智慧的过程,也是教师把研修体会、收获提炼、整理为文本或视频等形式的研修成果的过程,要实现这一目标,它必须将将研修团队中每个成员个体的隐性知识在相互依存的群体研修中,展现出来成为教师群体教育智慧发展的过程。在执着的研修过程中,我们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收获甚多,但最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我们因为课例研修走在了一起,通过亲密无间的合作,成为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团队。我们坚信,课例研修过程中的这种不服输、不言败,孜孜以求的精神

  将使我们终生受益。

  2、课例研修更新了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

  通过对课例研修的学习,使我们更新了观念:对小学教师来说,研究是学习、反思、成长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守护人。他将教师角色定位于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教师首先是学习者,不仅要善于向实践学习,向理论学习,而且要向学生学习。教师是研究者,带领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教师是实践者,实践的内涵是“变革”。 为了还给学生一个快乐高效的课堂,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将自己所学的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让自己的思路更开放,方法更灵活,带领学生一起体会成功的喜悦。

  3、课例研修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课例是教师课堂教学“轨迹”的真实反映。以课例为研究对象开展课例研究,是教师从事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方式,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职业成长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自然成熟过程,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教学研究及课例研究,能有效缩短教师成长周期。此次培训我觉得让我收获最大的就是课例研究活动。

  在历时三个多月的活动过程中,我们的心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最初把课例研修看成一种负担,变成今天的感激和期盼。活动中,我们每一位老师都付出的艰辛的努力,一次次的课例跟进,我们都有极大的收获。一次次的课后交流,我们的思想碰撞出火花,凝结成智慧的结晶。

  4、巩固和发展了参与式教学成果

  为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的意识和主动参与能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科学课堂,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使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人在情感、思为和行为上都投入到教与学的活动中,在课例研修中,科学组采用了参与式的教学方法,用以“学”为中心的合作式或协作式模式上课。把整个教学过程分四个活动来完成,并提出了每一个活动的关键问题和方法。学生在教师及“助学案”的引领下,获得了“多思考、多发问、多沟通、多协作、多参与、多尝试、多体验”的机会,积极、主动、愉悦地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创造了师生之间愉快、健康的学习氛围,是教师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高度融合和统一。

  5、提高了小组合作探究能力的水平

  在课例研修中,我们总结了小组合作探究时“学生之间不能友好相处,课堂喧哗,小组活动时间不能充分运用,搭车现象” 等常见问题,做了有效控制,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小组的合作探究过程中,成为课堂的主体者,而不再是旁观者。教师在活动过程中重视了以下三点:1、落实实验探究小组,明确分工、明确任务和明确探究内容,在实验探究前让学生先设计好实验方案,便于操作。2、要求学生人人参与探究,做到动脑、动手、动口,共同协作,从中体验实验成功的乐趣。3、对于一些关键的实验材料,加以调控,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时间浪费。为了方便学生进行探究,找到一个正确的方向,教师还制作了一张记录表,通过这张表格,将探究活动的提出、观察、质疑。

课例研修报告2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几年来“创设情境”,已经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必备一个环节,《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事实证明,创设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利于学生发现知识、探索奥秘、从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可喜的是,情境创设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但是,随之

  而来的问题和偏差也不断出现,在数学情境创设中如何避免走入误区,真正体现情境创设的价值呢?

  为此,我校展开了校本教研活动。全体数学教师聚集在一起,讨论自己对创设情境教学的几点看法。面对大家的质疑与困惑,我们上网查阅各种有关于创设情境、动境进行教学的资料,并一起研读、讨论,虽然在理论上,我们的头脑逐渐清晰,但是,谈到课堂实践,还是感到手足无措,做不到胸有成竹。我正好参加我们响水中心小学教研活动,我就决定上一节研讨课。我挑选了一节五年级的数学《分数除法》一课,课后大家对我的这节课展开了评论。

  1、整堂课因为创设的情境、动境过于多,使本节课教学活动重点、难点不够突出。

  2、学生在动境 中,老师有些要求没有讲清,学生合作时出现了乱、散现象,有的学生并没有积极参与到里面,教师应该事先安排好,做到小组之内责任制,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事做。

  3、有些环节过于拖沓,影响了整个教学进度,时间过长。

  于是我们结合大家的教学建议,认真进行反思,结合新的教学理念,悉心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特点,我发现数学情境创设,应当体现以下三个方面价值:

  1、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只有对数学课堂感兴趣,才能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才能为学习数学知识作好充分的准备。因此,作为一般形式的数学课,都是从一个数学情境着手来展开教学的,如果在课的开始阶段能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使他们进入到教学内容中来,无疑这样的情境创设是有价值的。

  2、能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服务。我们每节数学课,都有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必须完成具体的教学目标,所以我们的教学情境必须为教学的内容服务,围绕教学内容来设计,而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

  3、能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

  作为数学课本身,他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教学的任务,所以一个有价值的数学情境,他应当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着眼于数学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最近发展区。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是这样设计这节课教学的:

  插入说课稿 插入教案创 设情境,设动境,体现学生主体性”这一理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一、创设情境要关注学习方式的转变。《新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你都发现了哪些好的方法?”课堂上,我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开展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操作、去观察、去交流、去实践、去创新,让学生在”描”中感知, 在“找”中理解,在“做”中内化,在“算”中巩固,在“比”中升华,从而真正在经历求知过程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周长的含义,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发展数学思维,学会从多种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更重要的是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建立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创设动境要关注学习过程的开放。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学时空的开放、思维方式的开放、评价形式的开放等等。这些开放交织在一起,使教学过程呈现多维开放的格局,教学也由此从封闭、单一、机械走向了开放、多维、灵活。本节课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画一画活动,在第一次

  三、体现学生主体性要关注以人为本的理念。《新课标》提出:学科教学应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有它们和谐统一,才会让每个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本节课我不失时机的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例如“你的做法真是与众不同啊。”“看看谁有一双机灵的眼睛,”“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爱动脑筋的孩子,希望其他同学也能向他多多学习。”“这与你们的团结合作是分不开的,祝贺你们!”等等这些充满激励与鼓舞的话语使课堂充满了人文气息,还有在课堂的最后,我还鼓励学生们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受,真正的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促进了人格的健全与发展。

课例研修报告3

  《小小的船》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七课。诗中有景、有情、有韵,孩子们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在诵读中陶冶儿童感受语言美的情操。

  听了管蕾老师的课,我感觉她上的很出色,整个课堂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注重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秉着“生本”课堂的理念,本节课上的扎实而有语文味,有许多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下面就来一一说说。

  1. 教学环节清晰干净。

  管老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在每个环节的处理和过度上,目标明确,环节和环节的过渡都很自然。

  2.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管老师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创设情境,准备了“蓝天”、“月亮”、“星星”等素材,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在“弯弯的月亮像什么?”“闪闪的星星像什么?”“蓝蓝的天空像什么?”的说话训练中,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创新精神,提高了创新能力。

  3. 使用儿童化语言进行教学。

  由于一年级的孩子年纪比较小,管老师使用儿童化语言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孩子产生倾听的愿望。孩子愿意听,并且听得进去,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4.谜语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管老师用做谜语的形式让学生学习本课,这让孩子们的兴趣很浓厚,激趣是教学极其重要的手段,让新课的学习有了良好的开端,学生们能积极的参与到谜语当中来,高效实用。

  当然,对于这节课,我们也有一点建议:

  课文读的还不够到位,读的时间还有所欠缺,读的效果也有待加强。 以上是我个人对本节课的想法,如有不当之处,欢迎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课例研修报告4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事实证明,创设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利于学生发现知识、探索奥秘、从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可喜的是,情境创设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和偏差也不断出现,在数学情境创设中如何避免走入误区,真正体现情境创设的价值呢?

  我挑选了一节三年级的数学《周长》一课

  我发现数学情境创设,应当体现以下三个方面价值:

  1、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只有对数学课堂感兴趣,才能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才能为学习数学知识作好充分的准备。因此,作为一般形式的数学课,都是从一个数学情境着手来展开教学的,如果在课的开始阶段能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使他们进入到教学内容中来,无疑这样的情境创设是有价值的。

  2、能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服务。

  我们每节数学课,都有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必须完成具体的教学目标,所以我们的教学情境必须为教学的内容服务,围绕教学内容来设计,而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

  3、能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

  作为数学课本身,他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教学的任务,所以一个有价值的数学情境,他应当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着眼于数学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最近发展区。

  当前学生的知识面广,理解能力强,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认识了各种平面图形,知道这些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而且学生迫切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乐于通过图形观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有趣的活动来解决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所以要建立周长的概念,就要创设有效而有趣的活动使其有所体验,所以我又精心修改教学设计,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是这样设计这节课教学的: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的编排是先让学生们小组合作制作小布艺的花边,但是我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缝、剪花边用的时间可能会太长,影响教学进度,所以我冲破了教材的束缚,创设了描树叶引入概念的情境,一方面此活动直观、简便,利于学生操作,另一方面在课件音乐的熏陶下也可以给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2)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一些常见图形和物体内化周长的概念,此环节我首先出示课件设计让学生说一说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再引导学生找一找,摸一摸教室内一些物体表面的周长,层层递进的活动使学生体验周长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3)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在测量周长的活动中,如果单凭学生个人逐一地去测量每一个图形,那所需的时间无疑是漫长的,所以我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这样还能靠集体的智慧想出测量周长的简便途径,激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务实的学生基本功。在自主探究周长含义与合作学习测量方法的基础之上,利用红红的新居让学生独立完成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并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积极动脑,敢于实践的精神。

  教案: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秋天是落叶纷飞的季节,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秋季的美景,你们想欣赏一下吗?请看(播放课件),这些树叶飘飘洒洒地落了下来,你们能不能把它们美丽的轮廓描下来呢?

  生:能。(跃跃欲试地说)

  师:好,请你们拿出一张纸和一片最喜欢的树叶,用彩笔描出它的轮廓来。开始吧!(学生们纷纷认真地画了起来)

  师:同学们都画好了吗谁愿意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是怎么描的?

  师:请用笔指着,说清楚是从哪里开始的,又到哪里结束。

  (一名学生拿着他树叶和笔上前演示)

  师:描的对吗?(全体学生肯定)你表达得非常清楚,请回。

  师:你们是从哪里开始描,又到哪里结束的?

  (再找几名树叶形状不同的.学生来说一说)

  师:看来,不管从哪里开始,大家都是沿着树叶的边线描了一周,请看(课件动态演示)。 师: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线的长度,我们把它叫做周长。(板书课题:周长)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堂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尽量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认知基础为切入口。组织学生欣赏落叶图和描数叶。创设了感知动境。

  二、结合实际,理解内化。

  师:老师这有一些平面图形,看看谁有一双机灵的眼睛能够找到他们的周长。(课件演示,指名让学生上前用教棒指出图形的周长,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师:看来咱班聪明的孩子还真不少,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物体的表面都有周长,就等待着细心的孩子去发现,你们想一想,再看一看,你能找到哪些例子呢? (学生们有的思考,有的环视教室,纷纷举手发言:课桌面的周长、课本封面的周长、黑板面的周长??指导学生尽可能地边摸边说)

  师:看,老师这也有一些物体,谁能指出他们表面的周长?

  (指名让学生上前分别指出钟表、光盘、硬币、人民币的周长)

  通过列举生活中有关周长的事物,让学生充分感知周长的含义,体会周长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学习需求。创设生活情境。

  三、动手实践,合作交流。

  师:看来周长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那么如何去计算图形的周长呢?现在请大家拿出你们准备好的正方形、圆形卡片还有数学书和树叶,先估算出它们的周长,利再用你们身边的直尺或细绳,小组合作一起测量,边测边填表。注意,在测量的过程中你们要结合图形的不同特点想一想怎样才能测量得更快一些?

  学生们分成10组,按要求先估算,边测量边填表。教师参与各组内指导,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简便方法测量周长。

  师:请测量好的小组坐好,老师要找表现最好的同学来发言。

  (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纷纷坐好)

  师:通过测量和探索这么多图形的周长,你们发现了哪些好的方法?和大家交流交流。 生1:我发现正方形的周长,测量时不用测出它所有边的长度,只要测出一条的长度再乘4就行了。

  师:恩,你的方法很简便。还有哪些图形只要测量出一边的长度就行?

  生2:五角星,它的十条边都一样长,只要测出一条边的长度,再乘10可以了。 生3:等腰三角形,只要量出一边再乘3就可以了。

  师:你们说的真好,这说明你们在学习中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好孩子,继续努力!请大家接着说说你发现的好方法。

  生4:我发现长方形的周长,不必将四条边的长度都量出来,只要量出一条长边、一条短边

  就行了,因为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

  师:这位同学能够运用我们以前学过的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知识进行周长的测量和计算。 生5:我发现圆形的周长很难量,用直尺不行,我们用细绳绕它一圈儿,然后再用直尺量出细绳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生6:我有一个好办法,可以把它对折,这样只绕出它半圆的长度,然后乘2就行了。或者把它再对折,量出其中的一部分,再乘4就行了。

  师:你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生7:我是用直尺量出它的周长的,我先在圆上做个记号,再把圆在尺子上滚一圈,就知道它的周长了。

  师:你的做法真是与众不同啊。

  师:那么如何测量一片叶子的周长呢?

  生8:我是用细绳仔细地绕树叶圈,再量细绳的长度得到的。

  师:因为树叶是不规则图形,所以我们没法用直尺去量它,只能用这个办法了。

  师:看来大家真是集思广益,想出用直尺量、细绳绕和滚动法这么多的好办法来测量周长。你们知道么,周长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大的用处呢!例如老师想做一顶帽子,就要用软尺测一测我的头围。想做一条裤子,就要测一测腰围。你们想不想知道自己的头围和腰围是多少呢?就和你的同桌一起互相量一量吧!

  同桌之间互相量头围和腰围。

  师:老师看到好多同学都为自己的测量结果而高兴,谁来说说自己的头围和腰围是多少? 生9:我的头围是28厘米,腰围是61厘米。

  师:测量时有没有需要注意的问题?

  生10:测腰围时,我发现从外面量就把衣服的厚度也量进去了,不准确,应该贴着肚皮量。 师:刚才在小组活动中,大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智慧,还从这些活动中探索出了很多重要的数学知识。真不简单!这与你们的团结合作是分不开的,祝贺你们!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是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只有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探究活动的时间,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中我围绕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和理解,鼓励学生大胆去表达、去交流,在大量“探索周长测量方法”的开放性操作活动中体验、内化周长的实际含义。创设实践动境。

  四、巩固练习,夯实基础。

  师:同学们,我们的好朋友红红搬家了,你们看这就是她家新买的房子的平面图,(出示课件)你们能帮她算算这个平面图形的周长吗?

  学生独立计算。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结果?

  生11:这个平面图形的周长是,我是把这几条边的长度都加起来算出来的。

  师:你算得很准确,我代表红红一家向你说声谢谢!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水平,让学生对物体进行实际测量,对红红的新居进行计算,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内容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创设应用情境。

  五、问题讨论,拓展延伸。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对周长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所想老师想出一道小难题考考你们,有信心完成吗?请看问题卡片,想一想图形a和图形b谁的周长长?

  生12:图形a的周长长。

  生13:图形b的周长长。

  生14:图形a和图形b的周长一样长。

  师:看来大家的答案有3种,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需要你们给我一个有利的证据,咱们分组合作,可以动脑分析,也可以利用手中的工具量一量,结果自然会见分晓。开始吧!(学生分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这回你们找到正确答案了吗?

  生15:我们组把图形a和图形b剪下来量了量,发现它们的周长一般长。

  师:怎样量的?能演示一下吗?

  生16:我们用直尺分别去量两个图形的长和宽,再用细绳分别量它们不规则的边线,把它们俩所有的边线加起来发现一般长。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生17:我是思考出来的,我利用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知道图形a和图形b的宽和长一样长,再想他们里面都用的是同一条线段,所以他们的周长一样长。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爱动脑筋的孩子,希望其他同学也能向他多多学习。

  拓展问题环节学生通过剪图形比较周长的活动,培养了学习积极动脑,善于观察的学习习惯,更激发了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愿望。创设了问题动境。

  六、总结交流,畅谈收获。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周长,并且用周长的知识解决了一些问题。你能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受吗?

  生18:我知道了围成一个图形的边线的长度叫周长。

  生19:我学会了如何测量周长。

  生20:我知道了测量的一些简便方法。

  师:这节课同学们学习得很认真,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大家能够再接再励!(宣布下课) 通过前一次的修改和经验的总结,这节课我上的很成功,得到了全乡领导、教师的一致好评。通过本次活动,我对“创情境,设动境,体现学生主体性”这一理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一、创设情境要关注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说一说你是怎么描的?”“你都发现了哪些好的方法?”课堂上,我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开展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操作、去观察、去交流、去实践、去创新,让学生在”描”中感知, 在“找”中理解,在“做”中内化,在“算”中巩固,在“比”中升华,从而真正在经历求知过程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周长的含义,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发展数学思维,学会从多种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更重要的是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建立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创设动境要关注学习过程的开放。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学时空的开放、思维方式的开放、评价形式的开放等等。这些开放交织在一起,使教学过程呈现多维开放的格局,教学也由此从封闭、单一、机械走向了开放、多维、灵活。本节课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测量活动,其中有规则图形周长的测量,如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周长等;有不规则图形周长的测量,如树叶的周长等;还有头围、腰围等的测量活动,使每个测量活动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需要动脑的全新的探索活动,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较大的探索空间。学生在合作探究测量周长的简便方法时,教师鼓励学生归类,例如“除了正方形,还有哪些图形只要量出一条边的长度就行了”学生想到了五角星和等边三角形,这都体现了学习过程的开放性。

  三、体现学生主体性要关注以人为本的理念。

  《新课标》提出:学科教学应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有它们和谐统一,才会让每个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本节课我不失时机的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真正的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促进了人格的健全与发展。

课例研修报告5

  一、研修背景

  1.乌苏市白杨沟镇中心学校。

  2.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应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在学生逐步扩展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弘扬民族精神,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世界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3.参加研修活动的有学校的校长、教务主任、德育主任和本教研组教师。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旨在使学生全面认清基本国情、基本战略和基本国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具备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能得以发扬光大。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和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②能力目标:逐步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归纳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的认同感并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学情分析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不断深入,需要人们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学生认知层面较窄,辨别能力不强,导致一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采取漠视态度和逆反心理。如:少有学生听京剧、看古典名著,对外来文化盲目认同,产生了与传统美德相悖的言行,如考试作弊、顶撞父母等。因此,应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华文化,珍惜中华文化的价值,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难点: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4.教学措施和手段

  在教学过程当中,利用小组活动和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等形式,使学生了解、体会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从而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5.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辅以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学生则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阅读课文、知识竞猜、讨论问题等方法来实现更多的信息交流。

  6.教学理念

  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选取典型、具有感染力的视频资料、生活素材和历史素材,精心设计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7.课前准备

  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搜集代表中华文化的典型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每框1课时。

  8.授课过程

  第一步:创设情境,引发问题——欣赏中华文化

  观看一段视频资料——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世博会,启发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让中国闪亮走向世界,打动了世界?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导入新课:除了今非昔比的强大国力、良好的国际形象和日益增长的国际影响力等因素外,是5000多年灿烂瑰丽的中华文明、文化魅力、民族精神,让中国走向世界。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第二步:通读教材,初步感知中华文化

  使学生理解文化的含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例如:长城、故宫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生活在这个土壤上的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民俗文化、民间文化的记忆和留存。

  这两类文化遗产中都包含着中华文化精神的内涵,这个精神内涵最后凝聚成我们民族的核心价值观。

  (学生举例,大家积极思考)

  ……

  9.板书设计

  ①各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②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中。

  ③中国文化的构成: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中国哲学等。

  ④中华文化的深刻影响。

  小结:

  根据中华文化的特点,我们可以横向看:博大精深;纵向看:源远流长。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做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作业:

  搜集有关中华文化方面的作品,阅读观看。

  10.效果分析

  本节学习的有关知识,与历史和现实生活联系比较密切,需要学生课前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和现实生活体验。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在展现知识的同时,渗透人文性,融入科学性,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思品课堂的精彩。

  11.教学后记

  《灿烂的中华文化》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通过进一步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以及中华文化对我国和世界文化发展的影响和作用,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特别是优秀传统美德对我们产生的影响,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设计过程首先是由听、看、读导入,然后通过活动让学生参与思考和讨论,学生积极踊跃参与,整个课堂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从思考和讨论中学到一定的知识,最后合作探究情感的升华,进一步巩固新知识。

  12.心得体会

  学习关于初中思品学科的培训课程。我的学习过程是这样的:先观看专家讲座视频,然后参与班级论坛和专家在线答疑,最后写专题作业。

  在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曾向我反映,读思品课本时觉得这门课很有意思,但是上课时又感觉很枯燥乏味。新课改后,小组合作学习成了课堂上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小组合作学习只不过是一个花架子。我们光知道小组合作学习的含义,操作起来却不能落到实处,比如:很多时候我们听到的公开课,老师在出示了问题后学生就以小组为单位开始讨论、学习,在听课老师看来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甚是活跃,但是这些只不过是一些表面现象,因为学生学习讨论后并不一定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所以说这是华而不实的,这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杜绝的。事实上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教学实际,安排学习、借鉴。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我有很多的收获。新课改的道路是漫长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向老师们学习,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让自己的课堂教学越来越成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虽然培训结束了,但思考并没有结束,行动更是没有结束。通过学习,我对课例研修的操作流程及开展课例研修的价值意义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课例研修是一种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方式,同时也引发了我对日后师训工作及教研工作的一些反思。

  今后在师训及教研工作中我们应通过开展有效的研修活动,始终围绕课堂,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我将带着收获、带着感悟、带着信念、带着满腔热情,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让自己在教学实践中获得成长,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陆志平.新课程教学案例与评析[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注:感谢中国教师研修网培训总监,上海教科院教师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卫。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苏市白杨沟镇中心学校)

课例研修报告6

  一、研修背景

  1、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新教材知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详实,是使学生们“获得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学中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让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

  2、参加研修的有学校的教务主任和地理组成员。

  《利用经纬网定位》一课,是初一地理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从教材位置可以看出,本课是学习地理的基础,这个基础如果没有打好,将会影响后面知识的学习。

  另外,第一节内容的设计,先是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并初步认识地球仪。然后,通过经线和纬线一课带领学生进一步学会认识地球仪。本节课就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知识。体现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关系。教材设计是由浅入深进行的,而本课就是由浅入深的“深”,所以非常重要。

  二、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对本课的要求只有一个: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要求达到掌握水平。

  1、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学生学会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通过一系列活动、练习,引导学生学会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各项活动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进行一定的德育渗透。

  2、教学重点与难点:让学生学会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3、学习策略目标:教学利用图像,联系实际,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方法。还要注意启发性和趣味性,尤其要多练习,以达到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目的。

  三、教学对象分析

  初一学生的状况:首先在小学阶段没有学过地理,对地理知识基本上是空白的。其次,这个年龄的学生空间思维感比较弱。而本课所设计到的经线、纬线,不仅空间思维感很强,而且还不是地球上真实存在的,利用经纬网定位就是利用虚拟的知识解决实际应用的问题。这对初一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更加困难。所以,本课知识是难点知识。

  四、教学媒体的运用

  本节课的教学手段的选择上是从学生年龄特征、学习爱好的角度出发的。本节主要采用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手段,首先通过经纬网课件师生互动,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明白利用经纬网定位的原理。然后,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熟练的掌握知识。

  五、教学过程研究

  (一)导入新课

  在学生进入课堂之前随机发给学生座位票,让学生对号入座。并播放歌曲营造气氛。然后,学生总结找座位的方法。接着,引导学生认识座位的排和列与经纬线的相似之处,从而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

  通过四项活动展开:

  活动一利用多媒体展现经纬网地图,以及动画效果,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学会利用经纬网定位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活动二“看谁找得准”,教师展示事先准备好的标有经纬网和城市的大地图,并发给学生每人一份内容相同的小地图,以防止学生看不清。让学生以小组竞赛的形式找出悉尼、纽约、大连和北京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四个城市的经纬度位置。初步练习利用经纬网定位。并介绍经纬网定位的用途。

  活动三“看谁找得快”,继续利用此地图,让学生仍以小组竞赛形式,将教师所给的带有经纬度位置的地点标在图上。这是与活动二相反的练习。所采用的地点是泰坦尼克号沉没位置(36°n,24°w)和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位置(44°s,150°w),以及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28°n,125°e)和有“魔鬼海域”之称的百慕大三角的位置(73°w,32°n)。选择这四个地点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趣味性。

  通过这活动二和三的练习之后,学生基本上可以比较熟练的掌握利用经纬网定位的知识了,在此基础上设计的活动四游戏,就是让学生更加熟练的运用这一知识,并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活动四游戏——求救,首先给学生座位设计成经纬度的形式,为了方便学生的理解,要将座位设计的与图上一致。即横排为纬线,纵列为经线,中间横排为赤道,前排为北纬,后排为南纬,中间纵列为零度经线,左侧(学生)为西经,右侧(学生)为东经。然后根据学生数确定度数,并将每排每列的经纬度位置做成标示牌发给学生,让学生清楚的看到自己所对应的经纬度位置。

  然后,教师随机提问学生所在的经纬度,或说经纬度位置让大家找是谁,又一次练习。

  接着,教师示范游戏:假如我是救援指挥部人员,某某同学请注意,现在,有一个人在沙漠中迷路了,他所在的位置是东经90度,北纬40度。请你快去救援!告诉我,这个人是谁?

  学生很快的找到了这个同学。

  最后,让学生自己来设计一个游戏情景,看谁能快速的找到求救者,成为最佳救护员!这个游戏完全由学生自己设计,真正成为活动主体。

  六、教学反思

  经过教学,收获很大,具体反思如下:

  成功点就在于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初中学生较难理解的,如果讲深了,学生就学不明白。所以,将教学内容做简单化处理。即利用排列交叉点的找座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经线和纬线交叉点的经纬网定位原理,之后,再通过多个活动让学生熟练掌握。这样,有利于学生理清学习思路。

  也有不完善的地方:

  1、有遗漏的地方。例如,在讲到经纬网定位的注意事项,让学生说出如果不写明东西经和南北纬,就会找到四个点时,本来设计的让学生在图上找到是哪四个点,结果给遗漏了。

  2、缺少终结性评价。课堂上,让男、女同学比赛,激发学习兴趣的活动,在课程结束时,应给学生终结性评价。结果没有给以及时的评价。

  另外,课堂中学生的表现,给老师带来惊喜,也给课堂效果添彩不少。主要表现在游戏求救这一环节,学生自己设计的游戏情境,远远超出教师的意料,甚至比教师的设计还更胜一筹。我想,这些亮点真是教师应该注意的,在备每一节课时,教师都应该充分挖掘学生个体潜力,使他们有机会表现自己,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这将会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例研修报告7

  我参加了国家组织的远程“国家计划”培训学习。通过网上学习,我明白了网上学习的重要和快捷。在国培学习中,我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确了厚实文化底蕴、提高专业素养的重要性,提高了思想认识、提升了学习理念、丰富了专业理论。通过本次学习,使我的执教观念有了变化,对新课程改革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一、通过培训,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认识。

  以前没有更好地了解现代网络教育的现状和情况,就像井底之蛙,对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缺乏网络上的全面的了解。通过此次培训,我清楚地知道了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所提出的要求。我要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从事的教育工作,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地总结自己的得失,提高认识,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教育发展对我们教师的要求。

  二、通过培训,我的收获如下:

  (一)学习理论知识,对我的专业化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

  我自参加工作以来,是初次参与这样的大型培训,对知识结构的更新也是需要亟待解决,对于那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的认识把握也只是停留在自己的模糊层面上,因此在教学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而国家的远程培训无形之中解决了我的这种后顾之忧。在课时安排上,每个专题都设置了一定学时的理论研讨,为学员的理论学习提供了发展的可能。尽管不能亲自面对面地感受专家的理论研讨,但还是通过视频领略了各位专家学者来自学术前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阐述,这对我不仅是一种提高,更是使我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有了理论上的保证,对提高我的专业化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

  (二)学习经典的课例,开阔了我的视野。

  培训学习的教学案例,是指导我的良师益友。通过学习,让我从作课教师的课堂中领略了他们的执教标准,以及驾御课堂的能力,可以说重新让我坚定了课堂教学的信念。教学中,教师要勇于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定势,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与帮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勇于实践的能力。通过观看培训的课例,,它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重新提升了我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与把握,极大地开阔了我的视野。

  (三)专家在线解答,剔除我心中困惑。

  这次培训,有专家答疑环节,对困扰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通过与专家的留言答疑,使我明确了自己今后的教学目标。对现实存在的问题有了自己解决的心理准备。尽管面对的困难很多,作教师的我还是要主动积极地进行教学、探索适合本学校的教学方法,积极进行尝试,以此来更好地适应教学,让学生得到有效的提高。

  (四)加强校本研发,促动教育教学有效开展。

  在学习中,我明白了要结合本地区教学,积极进行校本研发,以此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努力找寻适合自己教学专长的内容,传授给我们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教学中感受民族文化的精髓,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更加富有地域特色。

  (五)在学习中提升自己的教学思维与技能

  这次学习,极大地丰富了我的视野,无论是理论上的,还是教学实践中的经验,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尤其是从思想上更加明确了立足课堂教学,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只有坚持不懈努力,才能在教学中实践中提炼出更多、更好的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即使我们的条件是有限的,但这并不能成为教师放弃教学而无所作为的借口,相反,作为农村教师更应该努力克服重重困难,扎根沃土,立足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主动积极地进行自我改革与提升,使自己更好地适应课程改革,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专长,让更多的学生从中获得健康。

  三、通过网络学习,学会了交流。

  “和谐进取”,新课程倡导的主旋律是“师生互动,师师互动”。而平时,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多数情况下还是自己研究,自己思考。通过这次国培,我彻底打开了固步自封的思想,无所顾虑的和学友们、同事们共同交流,共同研讨,开拓了教研视野。平时由于工作忙,很少潜下心来学习,通过这次培训提高,真是感受颇深,更显终生学习的重要性。

  总之,这次培训学习使我专业成长有着极其重要意义的培训。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会给我极大的推动作用,正如一位老师所说的:“这次培训像梳子,帮我反思,梳理过去的教学理念;像春风,给我送来春的气息;像舞台,给我展示自我,收获自信的机会;像灯塔,照亮我努力的方向。认真领会到让自己学有所学,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课例研修报告8

  在《纲要》的指导下,在《指南》的理念下,我们的美术课例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了,在集体观摩、研讨反思、实践探索中师幼共互动、共成长。但回头想想在研究和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 、观念的更新

  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意义已不局限于培养画家,而是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孩子发现美、表达美的情趣,以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创造来表现、发展人的潜能和个性。

  二 、绘画工具及材料的多样化

  运用多种材料配合进行绘画既能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又能锻炼幼儿的小手肌肉,创作出的画面更加生动活泼。

  三、教学过程所遵循的原则

  1、趣味性:“兴趣”最好的老师,孩子们兴趣调动起来了,什么事都可以做好

  2、活动性:“爱动”是孩子的天性,我们不能一味地教孩子坐下来画画。

  3、观察性: 观察时要以孩子自己的眼光,教师不能替代。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园以《妙笔生画 神彩飞扬》为主题,认真组织了课例研修活动,进行了“观摩、研讨、再实践、再反思”,去探求美术教学的策略。在老师们阐述了课例研修中的困惑与成功,教学中的疑难问题与解决策略和方法同时。本次课例研修既重视教师的方法跟进,又重视教师的理论提升;既重视教师的技能训练,又重视教师的能力提高;既重视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又重视教师群体的共同成长。

  通过这次的课例研修活动,我们发现在美术教学活动时,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美术的兴趣

  情境教学能把概念具体化,直观化、趣味化,又能使幼儿的认识与情感相结合,使孩子融入到情境之中,更利于孩子学习美术。

  二、科学评价幼儿作品

  孩子需要老师的鼓励、赞美,在美术活动中也不例外。教师评价幼儿作品的语言要正确恰当,从不同的角度形象生动地去分析作品,以帮助幼儿树立绘画的自信心,增强对绘画的兴趣及积极性,使幼儿对作品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不断提高。

  以下是我们的具体做法:

  1、故事启迪,创设想象情境。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爱听故事,老师可以借助故事的魅力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感悟道理。幼儿从富有情趣的故事之中,有事可想,有事可明,有事可认,为幼儿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如:在《空中楼阁》活动中,我运用这个故事:“小狐狸想看到远处的美景,在高高的树上造起了美丽的阁楼,树上还挂满了各种水果等。”孩子们都感到故事非常可笑,非常滑稽,对故事非常感兴趣。通过故事启迪,创设想象情境,及时地、进一步地打开孩子们的想象之窗,有力地启发和引导孩子们的创造思维,幼儿表现的欲望非常强。小朋友们个个画出了他们心中的不同画面,非常有创造

  2、设疑启智,创设问题情境。

  开启益智之门,为幼儿创造一个幼儿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在美术活动中,为幼儿创设问题情境,幼儿带着问题会去发现,去探讨、去创造,从而激发自己的思维。使幼儿主动地获取美术知识,创造性地作画,使其作品具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使其不断进步。

  3、探索幼儿的绘画规律。

  幼儿绘画的造型和成人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幼儿画的视点具有多重性:幼儿画的比例,具有失调性,如人比汽车大,汽车比楼房大等;幼儿画的远近,具有印象性,如公路的远处、近处都一样宽;幼儿画的视形,具有正常性,如房子为正面,汽车为侧面,花是顶面等。我们在评价时,要首先肯定汽车为侧面,花是顶面等,我们在评价时,要首先肯定孩子的作品,再给他提一些改进的建议,孩子会一天天地提高。

  本次课例研修使教师在学习、实践、研究、反思、再学习、再实践中得到了提升,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让我们一起在课例研修的旅途上获得智慧、方法、启示,相信有一天会生根发芽,在自己的沃土上开花、结果。

课例研修报告9

  一、坚硬的岩石的内容及目标

  (一)课例研修的内容:

  1、对小学科学《坚硬的岩石》本节课的探究活动进行整理、归纳分析。

  2、通过利用感官感知和借助工具实验来认识事物,让学生发现岩石的特征和了解岩石形成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岩石应用到生活中去。

  (二)课例研修的目标: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探究为核心,因此本课研修重点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重视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结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把知识教学融化在培养能力、情感、态度的过程之中,始终围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进行研修和组织教学活动的

  二、研修重点难点分析

  观察及使用简单的实验工具,初步认识岩石并进行简单的分类。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活泼,奋发向上,学习科学的兴趣浓厚,动手操作技能较好,探究性较强适合研修。

  四、课例研修教学准备:

  1、常见的岩石标本;

  2、烧杯、滴管、盐酸等;

  3、放大镜、锤子、水

  五、研修的过程及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以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进行课例研修。

  通过本次培训,和已有的教学经验,我们已经掌握新的教学思想、新的教学概念,围绕本课例的研修,我们课例组成员广阅群书及上网搜寻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文章,然后组织学习,为课例研修的实验工作做了充分的准备。

  2、围绕科学素养这一宗旨进行多次实验操作,并展开策略进行研修。在研究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研修思路

  3、我们把新课程的实施、课例研修和教师平时的教研教改都结合起来,进行实践反思。我们不但把课例研修的重点放在日常工作中进行教学实践,还且还及时的进行推广。

  六、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具体策略

  策略一: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谐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策略二:通过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探究能力。

  (3)通过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开展课外实践,进一步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

  策略三:对问题进行筛选归纳,最终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对问题进行筛选归纳,是科学课堂探究中的关键所在,它是学生通过探究获得新知的途径之一。教师通过激励和帮助,促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实验。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既加强了小组内的合作,也加强了小组间的交流互动。具体操作如下:

课例研修报告10

  本次数学远程培训,对我来说,受益非浅,深受启迪。这次培训的内容十分丰富,从理论上提高教师的职业水平,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不仅是教师自身的需求,而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在这短短的一个多月中,我认真聆听了很多专家的精彩讲座,积极做好学习笔记,努力用新知识来提高自己。

  此次培训与以往的教师培训不同,不单单在理论上有依据、在实践中有实例,而且又能从实践中回到理论,找到焦点,指导实践,进行操作。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认识,升华自己的理论水平,让人信服。对自己在今后工作中发现自己,完善自我有着深刻的意义。通过这次认真的培训和自己的努力学习,我感到收获很大,现将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写出来。

  一、培训学习非常必要。

  整个培训活动安排合理,内容丰富,专家们的解惑都是我们农村教师所关注和急需的领域,是我们发自内心想在这次培训中能得到提高的内容,可以说是“人心所向”。在培训过程当中,让我激动和回味的是教授从教育理论和教学管理生动的教学事例让我身临其境。使我深深地感到教学是一门伟大的学问,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就能融会贯通的,而是需要自己的认真钻研和日积月累而成的。作为一名新课改的实施者,我们应积极投身于新课改的发展之中,成为新课标实施的引领者,与全体教师共同致力于新课标的研究与探索中,共同寻求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思路,切实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适应现代教学改革需要,切实发挥新课标在新时期教学改革中的科学性、引领性,使学生在新课改中获得能力的提高。

  二、知识更新非常必要。

  作为教师,我体会到要终身学习,平时要勤读书、勤思考、勤动笔。只有及时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面对竞争和压力,我们才可能从容面对,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活到老,学到老,知识也有保质期”、“教师不光要有一桶水,更要有流动的水”作为教师,实践经验是财富,同时也可能是羁绊,骨干教师都有熟练驾驭课堂的能力,那是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形成的,在实施新课程中会不自觉地走上老路。新课程标准出台后,教材也做了很大的修改,教材体系打乱了,熟悉的内容不见了,造成许多的不适应,教师因此对课程改革产生了抵触情绪,这种抵触情绪我也有过,所幸没有持续很久。在这次培训中,我深刻体会到,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载体,但不是唯一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材是死的,但作为教师的人是活的。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深刻的感受到了学生知识的广泛化,作为新时代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名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增加、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将教材中有限的知识拓展到无限的生活当中去。“我是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作为一名教师,应当经常问问自己。而这次专家给了我明确的回答。今后,我们教师必须用全新、科学、与时代相吻合教育思想、理念、方式、方法来更新自己的头脑,这次的培训无疑给我们一次头脑风暴。

  培训活动虽然是短暂的,但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专业上,对我而言,都是一个很大的提高。至此之后,我会努力学习,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情,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好以后的路,尽快地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相信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用自己的真诚和爱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在教育事业中做出成绩。

课例研修报告11

  自上海学习归来之后,我们便效仿上海青浦区实验小学进行了主题式课例研修的教研活动。与以往的教研活动有所不同,主题式课例研修每一次都聚焦于一个具体的主题,采用实践--反思--改进的三实践二反思的校本研修途径,旨在提高教师某方面教学的能力。

  通过对三次教学实践的回顾与总结,让人收获满满,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参与度决定教师的积极性

  之前的教研活动是负责讲课的教师一人备课,其他教师在课后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想法提出改进意见。这种教研模式的弊端是除了上课教师外,其他教师对教研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不高,课后的评课也越来越形式化,而且教师的意见是否可行、实施效果如何并没有人去检验。主题式课例研修是所有教师一起参与备课,教师从课堂教学之初就参与其中,授课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集所有教师的智慧于一体,这样教学设计本身存在问题较少,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主题式课例研修才具有意义,教师观察和讨论的重点才能从教学过程的设计转移到本次研修的主题--教师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上来。并且每个组的观察点不一样,所有观察点都需要听课教师从头至尾记录并分析授课教师每一个提问,这就避免了听课教师出现心不在焉的现象,因为只有全神贯注才能不漏掉问题。通过我的观察,所有老师在讨论的时候说起自己观察到的问题都很激动,都滔滔不绝。主题式课例研修让每一位教师都有任务、都要发言,保证了每位教师的参与度,提高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2.教师的热情直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在课堂上会通过教师呈现出来的教态而观其色。教师的教态在无形中营造一种课堂气氛,受这种课堂气氛的熏陶学生会形成一定的学习气氛。因此,教师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 由于在第一次备课的时候我们将重点放在了这次研究的主题--教师课堂提问的设计上,而没有关注到学情,设计的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较难,课堂中学生几次没有明确教师的问题与指令,渐渐听课兴趣大减。李耀老师凭借着自身对课堂教学的热情、对学生的热情,多次唤起学生的热情,虽然第一次实践并没有达到学习目标的要求,但课堂气氛丝毫不减,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不减。且三次实践下来,虽然李耀老师不断改课、磨课,身心俱疲,但在课堂上呈献给学生的永远是充满热情的一面,这是我需要学习的地方。

  3.设置课堂提问中的“问题链”

  问题链是师生有效互动的基础与凭借,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尽量将问题设计成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问题链的形式,推动课堂环节,尤其是语篇教学的进行。本次上课对教学文本进行了创编,创编成一个哆啦A梦去几个朋友家里寻找食物的小故事。这时候如果将教师的提问设计成环环相扣的一个“问题链”,会很快地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明白故事内容,体验主人公的情感,最终达成课时目标。但本次研修在三次实践之后也并没有形成“问题链”,说明我们还有待改进和提高。

  4.减少无效的生成性问题

  教师应该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根据课时目标及学生学情预设大部分课堂教学中的相关问题,而不是在课堂中即兴生成过多的问题。在李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就多次存在这种问题:第一次实践预设的24个问题中只用到了9个,生成了21个问题;第二次实践预设的22个问题中用到了10个,生成了27个;第三次实践预设到的30个问题用到了10个,生成了25个。而且生成的基本上都是像“Are you ready?”“Yes or NO?”“Are you clear?”等这类无效的组织性问题,或者是像“What do I have for breakfast?”“What do you like for breakfast?”这类超出三年级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结果就导致学生虽然一直在用“Yes!”回答老师重复的组织性问题,但实际上他们听不懂教师指令,无法完成学习任务,所以这些问题大多是无效的。究其原因,我认为还是授课教师对教学环节及课堂提问的设计不够严谨,教师授课较为随性导致的。因此,在日后的教研活动中,教师还需根据教学设计严格设计预设问题,减少无效的生成性问题。

  5.调整组织性问题、理解性问题与思维性问题的比例

  依据教学的环节和顺序,可以将教师的课堂提问划分为组织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和思维性问题。组织性问题与课堂进展和课堂管理的指令相关,主要为保障教学步骤的自然衔接和实施。理解性问题是有确定答案的、对知识核对性的提问,学生只需凭借对课文的理解回答即可。思维性问题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对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感受发表自己的观点,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提问更多的应该是指向核心内容的,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和体验情感的,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推理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评价与自我评价的能力。因此我们认为,在中低年级段,组织性问题与理解性问题与思维性问题的所占比例,最好是能够达到3:6:1或者是3:5:2。组织性问题中的一些指令性问题可以用更容易理解的陈述句或者肢体语言来代替。

  通过这次教研活动,我们掌握了主题式课例研修的方法,虽然中间也出现一些问题,但整体上我们教研活动的效率有了很大程度地提高,我们每个人都收获颇丰。期待下一次的教研活动给我们带来新的成长!

【课例研修报告】相关文章:

1.课例研修方案4篇

2.课例研修培训工作总结

3.英语课例研修活动方案范文

4.研修观课报告

5.研修观课报告范文

6.数学研修观课报告

7.远程研修观课报告

8.课例研讨活动总结报告

9.教师远程研修观课评课报告

上一篇:铁路技师述职报告 下一篇:保洁员工述职报告
课例研修报告

课例研修报告

2021-09-26 报告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报告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那么一般报告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课例研修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课例研修报告1

  环城小学科学组课例研修活动报告 二〇一三年春季学期,我们科学组的四位教师参与了学校组织的课例研修活动,经过三个多月的理论学习、专家辅导、动手操作与课后反思,使我们受益匪浅,收获颇丰。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重新提升了我们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与把握,极大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在活动即将结束之际,现将整个过程总结如下。

  一、主要做法

  1、进行理论学习

  从二〇一三年二月份以来,我们科学组教师对《怎样做课例研修》读本进行了认真的学习,通过对两个序言、十一个专题的研读,使我们懂得了做课例研修的目的意义,做课例研修的理论基础、原则及方法步骤;懂得了怎样确定课例研修的主题,为什么要召开三次课前、课后会议,进行三次观课议课,即“三课两反思”的研修模式;另外,还分块给我们介绍了研修的案例。从这些参与者的随笔、反思和建议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课例研修中研修员、学校管理者、学校教研组、学科教师一起进步、共同成展的过程。

  2、制定实施方案

  为了使课例研修开展得扎实有序,我们在学校课例研修实施方案的指导下,经过本组教师的讨论研究,制定出了科学组课例研修实施方案,方案把整个实施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提高阶段。方案规定集体备课,由一位教师上课,三位教师观课,并且要上三次,上课模式采用参与式。小组内合格后,再抽签上,由

  学校考核作为本组的达标课。方案选择三年级作为课例研修的年级,把《怎样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作为研修主题、《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作为研修课题。

  3、听专家辅导培训

  研修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参与了六场专题辅导培训。在二〇一三年一月二十七日的培训中,一是听了张校长《怎样做课例研修》的动员讲话;二是听了尹副校长《怎样做课例研修》的培训要求;三是听了周咏梅老师《怎样做课例研修》主题的确定。在二〇一三年二月二十六日的培训中,一是听了尹副校长讲的《课例的撰写》;二是听了唐桂珍老师讲的《观察量表》、《课堂观察表》、《课堂教学观察表》的使用说明;三是听了周咏梅老师讲的《课例研修方案》、《课例研修报告》的撰写。通过培训,使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上对课例研修得到了很好的认识与把握。

  4、对课例进行“三实践两反思”

  “三实践两反思”是我们本次课例研修的主要内容,也是教师改进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我们选定的课例中,我们严格按培训教材和学校的要求实施,大家集体备课,由杨曙明老师执教,郭云、柏燕华、周显忠三位教师观课。在杨曙明老师的带领下,前后共进行了三次课前、课后会议,三次观课,两次课后反思。经过设计、教学、反思——再设计、再教学、再反思——继续设计、继续教学、继续反思的过程使我们的每一次都有很大进展,最后达到了优质的境界。

  5、认真进行总结和填写学习成果册

  在研修活动即将谢幕之际,每位教师对三个月来的研修工作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在总结成绩经验的同时,找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下步努力方向。为了痕迹管理,每位教师认真填写了学习成果报告册,把课例研修的全过程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要求每位教师要认真分析、认真填写、认真记录,使学习成果册真正成为这次课例研修的智慧结晶。

  二、取得的成绩

  1、课例研修培养了我们的团队精神

  课例研修是一个教师团队围绕一个主题,通过课堂教学,采用课堂研究的方法与技术手段,持续学习与持续实践的研修过程。课例研修的一般流程是学习、设计、教学、反思——再学习、再设计、再教学、再反思——继续学习、继续设计、继续教学、继续反思并在学习中总结、提炼、升华。课例研修具有经验、理论、实践结合融为一体的特性。它是教师把对教育、教学的深入思考自觉地转化为课堂上教育实践智慧的过程,也是教师把研修体会、收获提炼、整理为文本或视频等形式的研修成果的过程,要实现这一目标,它必须将将研修团队中每个成员个体的隐性知识在相互依存的群体研修中,展现出来成为教师群体教育智慧发展的过程。在执着的研修过程中,我们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收获甚多,但最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我们因为课例研修走在了一起,通过亲密无间的合作,成为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团队。我们坚信,课例研修过程中的这种不服输、不言败,孜孜以求的精神

  将使我们终生受益。

  2、课例研修更新了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

  通过对课例研修的学习,使我们更新了观念:对小学教师来说,研究是学习、反思、成长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守护人。他将教师角色定位于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教师首先是学习者,不仅要善于向实践学习,向理论学习,而且要向学生学习。教师是研究者,带领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教师是实践者,实践的内涵是“变革”。 为了还给学生一个快乐高效的课堂,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将自己所学的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让自己的思路更开放,方法更灵活,带领学生一起体会成功的喜悦。

  3、课例研修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课例是教师课堂教学“轨迹”的真实反映。以课例为研究对象开展课例研究,是教师从事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方式,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职业成长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自然成熟过程,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教学研究及课例研究,能有效缩短教师成长周期。此次培训我觉得让我收获最大的就是课例研究活动。

  在历时三个多月的活动过程中,我们的心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最初把课例研修看成一种负担,变成今天的感激和期盼。活动中,我们每一位老师都付出的艰辛的努力,一次次的课例跟进,我们都有极大的收获。一次次的课后交流,我们的思想碰撞出火花,凝结成智慧的结晶。

  4、巩固和发展了参与式教学成果

  为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的意识和主动参与能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科学课堂,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使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人在情感、思为和行为上都投入到教与学的活动中,在课例研修中,科学组采用了参与式的教学方法,用以“学”为中心的合作式或协作式模式上课。把整个教学过程分四个活动来完成,并提出了每一个活动的关键问题和方法。学生在教师及“助学案”的引领下,获得了“多思考、多发问、多沟通、多协作、多参与、多尝试、多体验”的机会,积极、主动、愉悦地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创造了师生之间愉快、健康的学习氛围,是教师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高度融合和统一。

  5、提高了小组合作探究能力的水平

  在课例研修中,我们总结了小组合作探究时“学生之间不能友好相处,课堂喧哗,小组活动时间不能充分运用,搭车现象” 等常见问题,做了有效控制,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小组的合作探究过程中,成为课堂的主体者,而不再是旁观者。教师在活动过程中重视了以下三点:1、落实实验探究小组,明确分工、明确任务和明确探究内容,在实验探究前让学生先设计好实验方案,便于操作。2、要求学生人人参与探究,做到动脑、动手、动口,共同协作,从中体验实验成功的乐趣。3、对于一些关键的实验材料,加以调控,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时间浪费。为了方便学生进行探究,找到一个正确的方向,教师还制作了一张记录表,通过这张表格,将探究活动的提出、观察、质疑。

课例研修报告2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几年来“创设情境”,已经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必备一个环节,《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事实证明,创设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利于学生发现知识、探索奥秘、从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可喜的是,情境创设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但是,随之

  而来的问题和偏差也不断出现,在数学情境创设中如何避免走入误区,真正体现情境创设的价值呢?

  为此,我校展开了校本教研活动。全体数学教师聚集在一起,讨论自己对创设情境教学的几点看法。面对大家的质疑与困惑,我们上网查阅各种有关于创设情境、动境进行教学的资料,并一起研读、讨论,虽然在理论上,我们的头脑逐渐清晰,但是,谈到课堂实践,还是感到手足无措,做不到胸有成竹。我正好参加我们响水中心小学教研活动,我就决定上一节研讨课。我挑选了一节五年级的数学《分数除法》一课,课后大家对我的这节课展开了评论。

  1、整堂课因为创设的情境、动境过于多,使本节课教学活动重点、难点不够突出。

  2、学生在动境 中,老师有些要求没有讲清,学生合作时出现了乱、散现象,有的学生并没有积极参与到里面,教师应该事先安排好,做到小组之内责任制,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事做。

  3、有些环节过于拖沓,影响了整个教学进度,时间过长。

  于是我们结合大家的教学建议,认真进行反思,结合新的教学理念,悉心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特点,我发现数学情境创设,应当体现以下三个方面价值:

  1、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只有对数学课堂感兴趣,才能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才能为学习数学知识作好充分的准备。因此,作为一般形式的数学课,都是从一个数学情境着手来展开教学的,如果在课的开始阶段能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使他们进入到教学内容中来,无疑这样的情境创设是有价值的。

  2、能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服务。我们每节数学课,都有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必须完成具体的教学目标,所以我们的教学情境必须为教学的内容服务,围绕教学内容来设计,而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

  3、能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

  作为数学课本身,他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教学的任务,所以一个有价值的数学情境,他应当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着眼于数学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最近发展区。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是这样设计这节课教学的:

  插入说课稿 插入教案创 设情境,设动境,体现学生主体性”这一理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一、创设情境要关注学习方式的转变。《新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你都发现了哪些好的方法?”课堂上,我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开展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操作、去观察、去交流、去实践、去创新,让学生在”描”中感知, 在“找”中理解,在“做”中内化,在“算”中巩固,在“比”中升华,从而真正在经历求知过程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周长的含义,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发展数学思维,学会从多种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更重要的是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建立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创设动境要关注学习过程的开放。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学时空的开放、思维方式的开放、评价形式的开放等等。这些开放交织在一起,使教学过程呈现多维开放的格局,教学也由此从封闭、单一、机械走向了开放、多维、灵活。本节课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画一画活动,在第一次

  三、体现学生主体性要关注以人为本的理念。《新课标》提出:学科教学应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有它们和谐统一,才会让每个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本节课我不失时机的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例如“你的做法真是与众不同啊。”“看看谁有一双机灵的眼睛,”“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爱动脑筋的孩子,希望其他同学也能向他多多学习。”“这与你们的团结合作是分不开的,祝贺你们!”等等这些充满激励与鼓舞的话语使课堂充满了人文气息,还有在课堂的最后,我还鼓励学生们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受,真正的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促进了人格的健全与发展。

课例研修报告3

  《小小的船》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七课。诗中有景、有情、有韵,孩子们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在诵读中陶冶儿童感受语言美的情操。

  听了管蕾老师的课,我感觉她上的很出色,整个课堂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注重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秉着“生本”课堂的理念,本节课上的扎实而有语文味,有许多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下面就来一一说说。

  1. 教学环节清晰干净。

  管老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在每个环节的处理和过度上,目标明确,环节和环节的过渡都很自然。

  2.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管老师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创设情境,准备了“蓝天”、“月亮”、“星星”等素材,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在“弯弯的月亮像什么?”“闪闪的星星像什么?”“蓝蓝的天空像什么?”的说话训练中,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创新精神,提高了创新能力。

  3. 使用儿童化语言进行教学。

  由于一年级的孩子年纪比较小,管老师使用儿童化语言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孩子产生倾听的愿望。孩子愿意听,并且听得进去,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4.谜语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管老师用做谜语的形式让学生学习本课,这让孩子们的兴趣很浓厚,激趣是教学极其重要的手段,让新课的学习有了良好的开端,学生们能积极的参与到谜语当中来,高效实用。

  当然,对于这节课,我们也有一点建议:

  课文读的还不够到位,读的时间还有所欠缺,读的效果也有待加强。 以上是我个人对本节课的想法,如有不当之处,欢迎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课例研修报告4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事实证明,创设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利于学生发现知识、探索奥秘、从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可喜的是,情境创设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和偏差也不断出现,在数学情境创设中如何避免走入误区,真正体现情境创设的价值呢?

  我挑选了一节三年级的数学《周长》一课

  我发现数学情境创设,应当体现以下三个方面价值:

  1、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只有对数学课堂感兴趣,才能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才能为学习数学知识作好充分的准备。因此,作为一般形式的数学课,都是从一个数学情境着手来展开教学的,如果在课的开始阶段能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使他们进入到教学内容中来,无疑这样的情境创设是有价值的。

  2、能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服务。

  我们每节数学课,都有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必须完成具体的教学目标,所以我们的教学情境必须为教学的内容服务,围绕教学内容来设计,而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

  3、能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

  作为数学课本身,他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教学的任务,所以一个有价值的数学情境,他应当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着眼于数学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最近发展区。

  当前学生的知识面广,理解能力强,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认识了各种平面图形,知道这些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而且学生迫切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乐于通过图形观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有趣的活动来解决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所以要建立周长的概念,就要创设有效而有趣的活动使其有所体验,所以我又精心修改教学设计,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是这样设计这节课教学的: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的编排是先让学生们小组合作制作小布艺的花边,但是我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缝、剪花边用的时间可能会太长,影响教学进度,所以我冲破了教材的束缚,创设了描树叶引入概念的情境,一方面此活动直观、简便,利于学生操作,另一方面在课件音乐的熏陶下也可以给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2)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一些常见图形和物体内化周长的概念,此环节我首先出示课件设计让学生说一说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再引导学生找一找,摸一摸教室内一些物体表面的周长,层层递进的活动使学生体验周长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3)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在测量周长的活动中,如果单凭学生个人逐一地去测量每一个图形,那所需的时间无疑是漫长的,所以我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这样还能靠集体的智慧想出测量周长的简便途径,激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务实的学生基本功。在自主探究周长含义与合作学习测量方法的基础之上,利用红红的新居让学生独立完成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并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积极动脑,敢于实践的精神。

  教案: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秋天是落叶纷飞的季节,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秋季的美景,你们想欣赏一下吗?请看(播放课件),这些树叶飘飘洒洒地落了下来,你们能不能把它们美丽的轮廓描下来呢?

  生:能。(跃跃欲试地说)

  师:好,请你们拿出一张纸和一片最喜欢的树叶,用彩笔描出它的轮廓来。开始吧!(学生们纷纷认真地画了起来)

  师:同学们都画好了吗谁愿意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是怎么描的?

  师:请用笔指着,说清楚是从哪里开始的,又到哪里结束。

  (一名学生拿着他树叶和笔上前演示)

  师:描的对吗?(全体学生肯定)你表达得非常清楚,请回。

  师:你们是从哪里开始描,又到哪里结束的?

  (再找几名树叶形状不同的.学生来说一说)

  师:看来,不管从哪里开始,大家都是沿着树叶的边线描了一周,请看(课件动态演示)。 师: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线的长度,我们把它叫做周长。(板书课题:周长)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堂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尽量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认知基础为切入口。组织学生欣赏落叶图和描数叶。创设了感知动境。

  二、结合实际,理解内化。

  师:老师这有一些平面图形,看看谁有一双机灵的眼睛能够找到他们的周长。(课件演示,指名让学生上前用教棒指出图形的周长,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师:看来咱班聪明的孩子还真不少,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物体的表面都有周长,就等待着细心的孩子去发现,你们想一想,再看一看,你能找到哪些例子呢? (学生们有的思考,有的环视教室,纷纷举手发言:课桌面的周长、课本封面的周长、黑板面的周长??指导学生尽可能地边摸边说)

  师:看,老师这也有一些物体,谁能指出他们表面的周长?

  (指名让学生上前分别指出钟表、光盘、硬币、人民币的周长)

  通过列举生活中有关周长的事物,让学生充分感知周长的含义,体会周长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学习需求。创设生活情境。

  三、动手实践,合作交流。

  师:看来周长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那么如何去计算图形的周长呢?现在请大家拿出你们准备好的正方形、圆形卡片还有数学书和树叶,先估算出它们的周长,利再用你们身边的直尺或细绳,小组合作一起测量,边测边填表。注意,在测量的过程中你们要结合图形的不同特点想一想怎样才能测量得更快一些?

  学生们分成10组,按要求先估算,边测量边填表。教师参与各组内指导,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简便方法测量周长。

  师:请测量好的小组坐好,老师要找表现最好的同学来发言。

  (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纷纷坐好)

  师:通过测量和探索这么多图形的周长,你们发现了哪些好的方法?和大家交流交流。 生1:我发现正方形的周长,测量时不用测出它所有边的长度,只要测出一条的长度再乘4就行了。

  师:恩,你的方法很简便。还有哪些图形只要测量出一边的长度就行?

  生2:五角星,它的十条边都一样长,只要测出一条边的长度,再乘10可以了。 生3:等腰三角形,只要量出一边再乘3就可以了。

  师:你们说的真好,这说明你们在学习中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好孩子,继续努力!请大家接着说说你发现的好方法。

  生4:我发现长方形的周长,不必将四条边的长度都量出来,只要量出一条长边、一条短边

  就行了,因为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

  师:这位同学能够运用我们以前学过的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知识进行周长的测量和计算。 生5:我发现圆形的周长很难量,用直尺不行,我们用细绳绕它一圈儿,然后再用直尺量出细绳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生6:我有一个好办法,可以把它对折,这样只绕出它半圆的长度,然后乘2就行了。或者把它再对折,量出其中的一部分,再乘4就行了。

  师:你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生7:我是用直尺量出它的周长的,我先在圆上做个记号,再把圆在尺子上滚一圈,就知道它的周长了。

  师:你的做法真是与众不同啊。

  师:那么如何测量一片叶子的周长呢?

  生8:我是用细绳仔细地绕树叶圈,再量细绳的长度得到的。

  师:因为树叶是不规则图形,所以我们没法用直尺去量它,只能用这个办法了。

  师:看来大家真是集思广益,想出用直尺量、细绳绕和滚动法这么多的好办法来测量周长。你们知道么,周长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大的用处呢!例如老师想做一顶帽子,就要用软尺测一测我的头围。想做一条裤子,就要测一测腰围。你们想不想知道自己的头围和腰围是多少呢?就和你的同桌一起互相量一量吧!

  同桌之间互相量头围和腰围。

  师:老师看到好多同学都为自己的测量结果而高兴,谁来说说自己的头围和腰围是多少? 生9:我的头围是28厘米,腰围是61厘米。

  师:测量时有没有需要注意的问题?

  生10:测腰围时,我发现从外面量就把衣服的厚度也量进去了,不准确,应该贴着肚皮量。 师:刚才在小组活动中,大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智慧,还从这些活动中探索出了很多重要的数学知识。真不简单!这与你们的团结合作是分不开的,祝贺你们!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是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只有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探究活动的时间,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中我围绕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和理解,鼓励学生大胆去表达、去交流,在大量“探索周长测量方法”的开放性操作活动中体验、内化周长的实际含义。创设实践动境。

  四、巩固练习,夯实基础。

  师:同学们,我们的好朋友红红搬家了,你们看这就是她家新买的房子的平面图,(出示课件)你们能帮她算算这个平面图形的周长吗?

  学生独立计算。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结果?

  生11:这个平面图形的周长是,我是把这几条边的长度都加起来算出来的。

  师:你算得很准确,我代表红红一家向你说声谢谢!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水平,让学生对物体进行实际测量,对红红的新居进行计算,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内容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创设应用情境。

  五、问题讨论,拓展延伸。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对周长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所想老师想出一道小难题考考你们,有信心完成吗?请看问题卡片,想一想图形a和图形b谁的周长长?

  生12:图形a的周长长。

  生13:图形b的周长长。

  生14:图形a和图形b的周长一样长。

  师:看来大家的答案有3种,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需要你们给我一个有利的证据,咱们分组合作,可以动脑分析,也可以利用手中的工具量一量,结果自然会见分晓。开始吧!(学生分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这回你们找到正确答案了吗?

  生15:我们组把图形a和图形b剪下来量了量,发现它们的周长一般长。

  师:怎样量的?能演示一下吗?

  生16:我们用直尺分别去量两个图形的长和宽,再用细绳分别量它们不规则的边线,把它们俩所有的边线加起来发现一般长。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生17:我是思考出来的,我利用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知道图形a和图形b的宽和长一样长,再想他们里面都用的是同一条线段,所以他们的周长一样长。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爱动脑筋的孩子,希望其他同学也能向他多多学习。

  拓展问题环节学生通过剪图形比较周长的活动,培养了学习积极动脑,善于观察的学习习惯,更激发了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愿望。创设了问题动境。

  六、总结交流,畅谈收获。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周长,并且用周长的知识解决了一些问题。你能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受吗?

  生18:我知道了围成一个图形的边线的长度叫周长。

  生19:我学会了如何测量周长。

  生20:我知道了测量的一些简便方法。

  师:这节课同学们学习得很认真,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大家能够再接再励!(宣布下课) 通过前一次的修改和经验的总结,这节课我上的很成功,得到了全乡领导、教师的一致好评。通过本次活动,我对“创情境,设动境,体现学生主体性”这一理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一、创设情境要关注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说一说你是怎么描的?”“你都发现了哪些好的方法?”课堂上,我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开展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操作、去观察、去交流、去实践、去创新,让学生在”描”中感知, 在“找”中理解,在“做”中内化,在“算”中巩固,在“比”中升华,从而真正在经历求知过程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周长的含义,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发展数学思维,学会从多种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更重要的是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建立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创设动境要关注学习过程的开放。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学时空的开放、思维方式的开放、评价形式的开放等等。这些开放交织在一起,使教学过程呈现多维开放的格局,教学也由此从封闭、单一、机械走向了开放、多维、灵活。本节课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测量活动,其中有规则图形周长的测量,如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周长等;有不规则图形周长的测量,如树叶的周长等;还有头围、腰围等的测量活动,使每个测量活动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需要动脑的全新的探索活动,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较大的探索空间。学生在合作探究测量周长的简便方法时,教师鼓励学生归类,例如“除了正方形,还有哪些图形只要量出一条边的长度就行了”学生想到了五角星和等边三角形,这都体现了学习过程的开放性。

  三、体现学生主体性要关注以人为本的理念。

  《新课标》提出:学科教学应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有它们和谐统一,才会让每个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本节课我不失时机的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真正的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促进了人格的健全与发展。

课例研修报告5

  一、研修背景

  1.乌苏市白杨沟镇中心学校。

  2.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应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在学生逐步扩展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弘扬民族精神,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世界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3.参加研修活动的有学校的校长、教务主任、德育主任和本教研组教师。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旨在使学生全面认清基本国情、基本战略和基本国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具备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能得以发扬光大。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和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②能力目标:逐步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归纳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的认同感并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学情分析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不断深入,需要人们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学生认知层面较窄,辨别能力不强,导致一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采取漠视态度和逆反心理。如:少有学生听京剧、看古典名著,对外来文化盲目认同,产生了与传统美德相悖的言行,如考试作弊、顶撞父母等。因此,应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华文化,珍惜中华文化的价值,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难点: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4.教学措施和手段

  在教学过程当中,利用小组活动和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等形式,使学生了解、体会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从而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5.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辅以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学生则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阅读课文、知识竞猜、讨论问题等方法来实现更多的信息交流。

  6.教学理念

  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选取典型、具有感染力的视频资料、生活素材和历史素材,精心设计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7.课前准备

  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搜集代表中华文化的典型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每框1课时。

  8.授课过程

  第一步:创设情境,引发问题——欣赏中华文化

  观看一段视频资料——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世博会,启发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让中国闪亮走向世界,打动了世界?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导入新课:除了今非昔比的强大国力、良好的国际形象和日益增长的国际影响力等因素外,是5000多年灿烂瑰丽的中华文明、文化魅力、民族精神,让中国走向世界。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第二步:通读教材,初步感知中华文化

  使学生理解文化的含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例如:长城、故宫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生活在这个土壤上的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民俗文化、民间文化的记忆和留存。

  这两类文化遗产中都包含着中华文化精神的内涵,这个精神内涵最后凝聚成我们民族的核心价值观。

  (学生举例,大家积极思考)

  ……

  9.板书设计

  ①各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②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中。

  ③中国文化的构成: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中国哲学等。

  ④中华文化的深刻影响。

  小结:

  根据中华文化的特点,我们可以横向看:博大精深;纵向看:源远流长。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做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作业:

  搜集有关中华文化方面的作品,阅读观看。

  10.效果分析

  本节学习的有关知识,与历史和现实生活联系比较密切,需要学生课前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和现实生活体验。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在展现知识的同时,渗透人文性,融入科学性,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思品课堂的精彩。

  11.教学后记

  《灿烂的中华文化》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通过进一步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以及中华文化对我国和世界文化发展的影响和作用,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特别是优秀传统美德对我们产生的影响,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设计过程首先是由听、看、读导入,然后通过活动让学生参与思考和讨论,学生积极踊跃参与,整个课堂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从思考和讨论中学到一定的知识,最后合作探究情感的升华,进一步巩固新知识。

  12.心得体会

  学习关于初中思品学科的培训课程。我的学习过程是这样的:先观看专家讲座视频,然后参与班级论坛和专家在线答疑,最后写专题作业。

  在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曾向我反映,读思品课本时觉得这门课很有意思,但是上课时又感觉很枯燥乏味。新课改后,小组合作学习成了课堂上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小组合作学习只不过是一个花架子。我们光知道小组合作学习的含义,操作起来却不能落到实处,比如:很多时候我们听到的公开课,老师在出示了问题后学生就以小组为单位开始讨论、学习,在听课老师看来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甚是活跃,但是这些只不过是一些表面现象,因为学生学习讨论后并不一定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所以说这是华而不实的,这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杜绝的。事实上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教学实际,安排学习、借鉴。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我有很多的收获。新课改的道路是漫长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向老师们学习,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让自己的课堂教学越来越成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虽然培训结束了,但思考并没有结束,行动更是没有结束。通过学习,我对课例研修的操作流程及开展课例研修的价值意义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课例研修是一种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方式,同时也引发了我对日后师训工作及教研工作的一些反思。

  今后在师训及教研工作中我们应通过开展有效的研修活动,始终围绕课堂,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我将带着收获、带着感悟、带着信念、带着满腔热情,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让自己在教学实践中获得成长,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陆志平.新课程教学案例与评析[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注:感谢中国教师研修网培训总监,上海教科院教师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卫。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苏市白杨沟镇中心学校)

课例研修报告6

  一、研修背景

  1、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新教材知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详实,是使学生们“获得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学中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让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

  2、参加研修的有学校的教务主任和地理组成员。

  《利用经纬网定位》一课,是初一地理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从教材位置可以看出,本课是学习地理的基础,这个基础如果没有打好,将会影响后面知识的学习。

  另外,第一节内容的设计,先是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并初步认识地球仪。然后,通过经线和纬线一课带领学生进一步学会认识地球仪。本节课就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知识。体现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关系。教材设计是由浅入深进行的,而本课就是由浅入深的“深”,所以非常重要。

  二、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对本课的要求只有一个: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要求达到掌握水平。

  1、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学生学会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通过一系列活动、练习,引导学生学会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各项活动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进行一定的德育渗透。

  2、教学重点与难点:让学生学会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3、学习策略目标:教学利用图像,联系实际,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方法。还要注意启发性和趣味性,尤其要多练习,以达到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目的。

  三、教学对象分析

  初一学生的状况:首先在小学阶段没有学过地理,对地理知识基本上是空白的。其次,这个年龄的学生空间思维感比较弱。而本课所设计到的经线、纬线,不仅空间思维感很强,而且还不是地球上真实存在的,利用经纬网定位就是利用虚拟的知识解决实际应用的问题。这对初一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更加困难。所以,本课知识是难点知识。

  四、教学媒体的运用

  本节课的教学手段的选择上是从学生年龄特征、学习爱好的角度出发的。本节主要采用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手段,首先通过经纬网课件师生互动,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明白利用经纬网定位的原理。然后,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熟练的掌握知识。

  五、教学过程研究

  (一)导入新课

  在学生进入课堂之前随机发给学生座位票,让学生对号入座。并播放歌曲营造气氛。然后,学生总结找座位的方法。接着,引导学生认识座位的排和列与经纬线的相似之处,从而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

  通过四项活动展开:

  活动一利用多媒体展现经纬网地图,以及动画效果,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学会利用经纬网定位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活动二“看谁找得准”,教师展示事先准备好的标有经纬网和城市的大地图,并发给学生每人一份内容相同的小地图,以防止学生看不清。让学生以小组竞赛的形式找出悉尼、纽约、大连和北京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四个城市的经纬度位置。初步练习利用经纬网定位。并介绍经纬网定位的用途。

  活动三“看谁找得快”,继续利用此地图,让学生仍以小组竞赛形式,将教师所给的带有经纬度位置的地点标在图上。这是与活动二相反的练习。所采用的地点是泰坦尼克号沉没位置(36°n,24°w)和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位置(44°s,150°w),以及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28°n,125°e)和有“魔鬼海域”之称的百慕大三角的位置(73°w,32°n)。选择这四个地点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趣味性。

  通过这活动二和三的练习之后,学生基本上可以比较熟练的掌握利用经纬网定位的知识了,在此基础上设计的活动四游戏,就是让学生更加熟练的运用这一知识,并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活动四游戏——求救,首先给学生座位设计成经纬度的形式,为了方便学生的理解,要将座位设计的与图上一致。即横排为纬线,纵列为经线,中间横排为赤道,前排为北纬,后排为南纬,中间纵列为零度经线,左侧(学生)为西经,右侧(学生)为东经。然后根据学生数确定度数,并将每排每列的经纬度位置做成标示牌发给学生,让学生清楚的看到自己所对应的经纬度位置。

  然后,教师随机提问学生所在的经纬度,或说经纬度位置让大家找是谁,又一次练习。

  接着,教师示范游戏:假如我是救援指挥部人员,某某同学请注意,现在,有一个人在沙漠中迷路了,他所在的位置是东经90度,北纬40度。请你快去救援!告诉我,这个人是谁?

  学生很快的找到了这个同学。

  最后,让学生自己来设计一个游戏情景,看谁能快速的找到求救者,成为最佳救护员!这个游戏完全由学生自己设计,真正成为活动主体。

  六、教学反思

  经过教学,收获很大,具体反思如下:

  成功点就在于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初中学生较难理解的,如果讲深了,学生就学不明白。所以,将教学内容做简单化处理。即利用排列交叉点的找座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经线和纬线交叉点的经纬网定位原理,之后,再通过多个活动让学生熟练掌握。这样,有利于学生理清学习思路。

  也有不完善的地方:

  1、有遗漏的地方。例如,在讲到经纬网定位的注意事项,让学生说出如果不写明东西经和南北纬,就会找到四个点时,本来设计的让学生在图上找到是哪四个点,结果给遗漏了。

  2、缺少终结性评价。课堂上,让男、女同学比赛,激发学习兴趣的活动,在课程结束时,应给学生终结性评价。结果没有给以及时的评价。

  另外,课堂中学生的表现,给老师带来惊喜,也给课堂效果添彩不少。主要表现在游戏求救这一环节,学生自己设计的游戏情境,远远超出教师的意料,甚至比教师的设计还更胜一筹。我想,这些亮点真是教师应该注意的,在备每一节课时,教师都应该充分挖掘学生个体潜力,使他们有机会表现自己,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这将会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例研修报告7

  我参加了国家组织的远程“国家计划”培训学习。通过网上学习,我明白了网上学习的重要和快捷。在国培学习中,我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确了厚实文化底蕴、提高专业素养的重要性,提高了思想认识、提升了学习理念、丰富了专业理论。通过本次学习,使我的执教观念有了变化,对新课程改革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一、通过培训,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认识。

  以前没有更好地了解现代网络教育的现状和情况,就像井底之蛙,对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缺乏网络上的全面的了解。通过此次培训,我清楚地知道了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所提出的要求。我要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从事的教育工作,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地总结自己的得失,提高认识,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教育发展对我们教师的要求。

  二、通过培训,我的收获如下:

  (一)学习理论知识,对我的专业化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

  我自参加工作以来,是初次参与这样的大型培训,对知识结构的更新也是需要亟待解决,对于那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的认识把握也只是停留在自己的模糊层面上,因此在教学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而国家的远程培训无形之中解决了我的这种后顾之忧。在课时安排上,每个专题都设置了一定学时的理论研讨,为学员的理论学习提供了发展的可能。尽管不能亲自面对面地感受专家的理论研讨,但还是通过视频领略了各位专家学者来自学术前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阐述,这对我不仅是一种提高,更是使我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有了理论上的保证,对提高我的专业化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

  (二)学习经典的课例,开阔了我的视野。

  培训学习的教学案例,是指导我的良师益友。通过学习,让我从作课教师的课堂中领略了他们的执教标准,以及驾御课堂的能力,可以说重新让我坚定了课堂教学的信念。教学中,教师要勇于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定势,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与帮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勇于实践的能力。通过观看培训的课例,,它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重新提升了我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与把握,极大地开阔了我的视野。

  (三)专家在线解答,剔除我心中困惑。

  这次培训,有专家答疑环节,对困扰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通过与专家的留言答疑,使我明确了自己今后的教学目标。对现实存在的问题有了自己解决的心理准备。尽管面对的困难很多,作教师的我还是要主动积极地进行教学、探索适合本学校的教学方法,积极进行尝试,以此来更好地适应教学,让学生得到有效的提高。

  (四)加强校本研发,促动教育教学有效开展。

  在学习中,我明白了要结合本地区教学,积极进行校本研发,以此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努力找寻适合自己教学专长的内容,传授给我们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教学中感受民族文化的精髓,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更加富有地域特色。

  (五)在学习中提升自己的教学思维与技能

  这次学习,极大地丰富了我的视野,无论是理论上的,还是教学实践中的经验,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尤其是从思想上更加明确了立足课堂教学,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只有坚持不懈努力,才能在教学中实践中提炼出更多、更好的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即使我们的条件是有限的,但这并不能成为教师放弃教学而无所作为的借口,相反,作为农村教师更应该努力克服重重困难,扎根沃土,立足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主动积极地进行自我改革与提升,使自己更好地适应课程改革,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专长,让更多的学生从中获得健康。

  三、通过网络学习,学会了交流。

  “和谐进取”,新课程倡导的主旋律是“师生互动,师师互动”。而平时,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多数情况下还是自己研究,自己思考。通过这次国培,我彻底打开了固步自封的思想,无所顾虑的和学友们、同事们共同交流,共同研讨,开拓了教研视野。平时由于工作忙,很少潜下心来学习,通过这次培训提高,真是感受颇深,更显终生学习的重要性。

  总之,这次培训学习使我专业成长有着极其重要意义的培训。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会给我极大的推动作用,正如一位老师所说的:“这次培训像梳子,帮我反思,梳理过去的教学理念;像春风,给我送来春的气息;像舞台,给我展示自我,收获自信的机会;像灯塔,照亮我努力的方向。认真领会到让自己学有所学,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课例研修报告8

  在《纲要》的指导下,在《指南》的理念下,我们的美术课例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了,在集体观摩、研讨反思、实践探索中师幼共互动、共成长。但回头想想在研究和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 、观念的更新

  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意义已不局限于培养画家,而是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孩子发现美、表达美的情趣,以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创造来表现、发展人的潜能和个性。

  二 、绘画工具及材料的多样化

  运用多种材料配合进行绘画既能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又能锻炼幼儿的小手肌肉,创作出的画面更加生动活泼。

  三、教学过程所遵循的原则

  1、趣味性:“兴趣”最好的老师,孩子们兴趣调动起来了,什么事都可以做好

  2、活动性:“爱动”是孩子的天性,我们不能一味地教孩子坐下来画画。

  3、观察性: 观察时要以孩子自己的眼光,教师不能替代。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园以《妙笔生画 神彩飞扬》为主题,认真组织了课例研修活动,进行了“观摩、研讨、再实践、再反思”,去探求美术教学的策略。在老师们阐述了课例研修中的困惑与成功,教学中的疑难问题与解决策略和方法同时。本次课例研修既重视教师的方法跟进,又重视教师的理论提升;既重视教师的技能训练,又重视教师的能力提高;既重视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又重视教师群体的共同成长。

  通过这次的课例研修活动,我们发现在美术教学活动时,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美术的兴趣

  情境教学能把概念具体化,直观化、趣味化,又能使幼儿的认识与情感相结合,使孩子融入到情境之中,更利于孩子学习美术。

  二、科学评价幼儿作品

  孩子需要老师的鼓励、赞美,在美术活动中也不例外。教师评价幼儿作品的语言要正确恰当,从不同的角度形象生动地去分析作品,以帮助幼儿树立绘画的自信心,增强对绘画的兴趣及积极性,使幼儿对作品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不断提高。

  以下是我们的具体做法:

  1、故事启迪,创设想象情境。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爱听故事,老师可以借助故事的魅力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感悟道理。幼儿从富有情趣的故事之中,有事可想,有事可明,有事可认,为幼儿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如:在《空中楼阁》活动中,我运用这个故事:“小狐狸想看到远处的美景,在高高的树上造起了美丽的阁楼,树上还挂满了各种水果等。”孩子们都感到故事非常可笑,非常滑稽,对故事非常感兴趣。通过故事启迪,创设想象情境,及时地、进一步地打开孩子们的想象之窗,有力地启发和引导孩子们的创造思维,幼儿表现的欲望非常强。小朋友们个个画出了他们心中的不同画面,非常有创造

  2、设疑启智,创设问题情境。

  开启益智之门,为幼儿创造一个幼儿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在美术活动中,为幼儿创设问题情境,幼儿带着问题会去发现,去探讨、去创造,从而激发自己的思维。使幼儿主动地获取美术知识,创造性地作画,使其作品具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使其不断进步。

  3、探索幼儿的绘画规律。

  幼儿绘画的造型和成人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幼儿画的视点具有多重性:幼儿画的比例,具有失调性,如人比汽车大,汽车比楼房大等;幼儿画的远近,具有印象性,如公路的远处、近处都一样宽;幼儿画的视形,具有正常性,如房子为正面,汽车为侧面,花是顶面等。我们在评价时,要首先肯定汽车为侧面,花是顶面等,我们在评价时,要首先肯定孩子的作品,再给他提一些改进的建议,孩子会一天天地提高。

  本次课例研修使教师在学习、实践、研究、反思、再学习、再实践中得到了提升,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让我们一起在课例研修的旅途上获得智慧、方法、启示,相信有一天会生根发芽,在自己的沃土上开花、结果。

课例研修报告9

  一、坚硬的岩石的内容及目标

  (一)课例研修的内容:

  1、对小学科学《坚硬的岩石》本节课的探究活动进行整理、归纳分析。

  2、通过利用感官感知和借助工具实验来认识事物,让学生发现岩石的特征和了解岩石形成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岩石应用到生活中去。

  (二)课例研修的目标: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探究为核心,因此本课研修重点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重视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结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把知识教学融化在培养能力、情感、态度的过程之中,始终围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进行研修和组织教学活动的

  二、研修重点难点分析

  观察及使用简单的实验工具,初步认识岩石并进行简单的分类。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活泼,奋发向上,学习科学的兴趣浓厚,动手操作技能较好,探究性较强适合研修。

  四、课例研修教学准备:

  1、常见的岩石标本;

  2、烧杯、滴管、盐酸等;

  3、放大镜、锤子、水

  五、研修的过程及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以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进行课例研修。

  通过本次培训,和已有的教学经验,我们已经掌握新的教学思想、新的教学概念,围绕本课例的研修,我们课例组成员广阅群书及上网搜寻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文章,然后组织学习,为课例研修的实验工作做了充分的准备。

  2、围绕科学素养这一宗旨进行多次实验操作,并展开策略进行研修。在研究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研修思路

  3、我们把新课程的实施、课例研修和教师平时的教研教改都结合起来,进行实践反思。我们不但把课例研修的重点放在日常工作中进行教学实践,还且还及时的进行推广。

  六、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具体策略

  策略一: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谐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策略二:通过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探究能力。

  (3)通过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开展课外实践,进一步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

  策略三:对问题进行筛选归纳,最终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对问题进行筛选归纳,是科学课堂探究中的关键所在,它是学生通过探究获得新知的途径之一。教师通过激励和帮助,促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实验。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既加强了小组内的合作,也加强了小组间的交流互动。具体操作如下:

课例研修报告10

  本次数学远程培训,对我来说,受益非浅,深受启迪。这次培训的内容十分丰富,从理论上提高教师的职业水平,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不仅是教师自身的需求,而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在这短短的一个多月中,我认真聆听了很多专家的精彩讲座,积极做好学习笔记,努力用新知识来提高自己。

  此次培训与以往的教师培训不同,不单单在理论上有依据、在实践中有实例,而且又能从实践中回到理论,找到焦点,指导实践,进行操作。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认识,升华自己的理论水平,让人信服。对自己在今后工作中发现自己,完善自我有着深刻的意义。通过这次认真的培训和自己的努力学习,我感到收获很大,现将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写出来。

  一、培训学习非常必要。

  整个培训活动安排合理,内容丰富,专家们的解惑都是我们农村教师所关注和急需的领域,是我们发自内心想在这次培训中能得到提高的内容,可以说是“人心所向”。在培训过程当中,让我激动和回味的是教授从教育理论和教学管理生动的教学事例让我身临其境。使我深深地感到教学是一门伟大的学问,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就能融会贯通的,而是需要自己的认真钻研和日积月累而成的。作为一名新课改的实施者,我们应积极投身于新课改的发展之中,成为新课标实施的引领者,与全体教师共同致力于新课标的研究与探索中,共同寻求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思路,切实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适应现代教学改革需要,切实发挥新课标在新时期教学改革中的科学性、引领性,使学生在新课改中获得能力的提高。

  二、知识更新非常必要。

  作为教师,我体会到要终身学习,平时要勤读书、勤思考、勤动笔。只有及时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面对竞争和压力,我们才可能从容面对,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活到老,学到老,知识也有保质期”、“教师不光要有一桶水,更要有流动的水”作为教师,实践经验是财富,同时也可能是羁绊,骨干教师都有熟练驾驭课堂的能力,那是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形成的,在实施新课程中会不自觉地走上老路。新课程标准出台后,教材也做了很大的修改,教材体系打乱了,熟悉的内容不见了,造成许多的不适应,教师因此对课程改革产生了抵触情绪,这种抵触情绪我也有过,所幸没有持续很久。在这次培训中,我深刻体会到,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载体,但不是唯一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材是死的,但作为教师的人是活的。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深刻的感受到了学生知识的广泛化,作为新时代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名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增加、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将教材中有限的知识拓展到无限的生活当中去。“我是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作为一名教师,应当经常问问自己。而这次专家给了我明确的回答。今后,我们教师必须用全新、科学、与时代相吻合教育思想、理念、方式、方法来更新自己的头脑,这次的培训无疑给我们一次头脑风暴。

  培训活动虽然是短暂的,但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专业上,对我而言,都是一个很大的提高。至此之后,我会努力学习,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情,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好以后的路,尽快地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相信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用自己的真诚和爱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在教育事业中做出成绩。

课例研修报告11

  自上海学习归来之后,我们便效仿上海青浦区实验小学进行了主题式课例研修的教研活动。与以往的教研活动有所不同,主题式课例研修每一次都聚焦于一个具体的主题,采用实践--反思--改进的三实践二反思的校本研修途径,旨在提高教师某方面教学的能力。

  通过对三次教学实践的回顾与总结,让人收获满满,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参与度决定教师的积极性

  之前的教研活动是负责讲课的教师一人备课,其他教师在课后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想法提出改进意见。这种教研模式的弊端是除了上课教师外,其他教师对教研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不高,课后的评课也越来越形式化,而且教师的意见是否可行、实施效果如何并没有人去检验。主题式课例研修是所有教师一起参与备课,教师从课堂教学之初就参与其中,授课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集所有教师的智慧于一体,这样教学设计本身存在问题较少,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主题式课例研修才具有意义,教师观察和讨论的重点才能从教学过程的设计转移到本次研修的主题--教师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上来。并且每个组的观察点不一样,所有观察点都需要听课教师从头至尾记录并分析授课教师每一个提问,这就避免了听课教师出现心不在焉的现象,因为只有全神贯注才能不漏掉问题。通过我的观察,所有老师在讨论的时候说起自己观察到的问题都很激动,都滔滔不绝。主题式课例研修让每一位教师都有任务、都要发言,保证了每位教师的参与度,提高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2.教师的热情直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在课堂上会通过教师呈现出来的教态而观其色。教师的教态在无形中营造一种课堂气氛,受这种课堂气氛的熏陶学生会形成一定的学习气氛。因此,教师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 由于在第一次备课的时候我们将重点放在了这次研究的主题--教师课堂提问的设计上,而没有关注到学情,设计的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较难,课堂中学生几次没有明确教师的问题与指令,渐渐听课兴趣大减。李耀老师凭借着自身对课堂教学的热情、对学生的热情,多次唤起学生的热情,虽然第一次实践并没有达到学习目标的要求,但课堂气氛丝毫不减,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不减。且三次实践下来,虽然李耀老师不断改课、磨课,身心俱疲,但在课堂上呈献给学生的永远是充满热情的一面,这是我需要学习的地方。

  3.设置课堂提问中的“问题链”

  问题链是师生有效互动的基础与凭借,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尽量将问题设计成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问题链的形式,推动课堂环节,尤其是语篇教学的进行。本次上课对教学文本进行了创编,创编成一个哆啦A梦去几个朋友家里寻找食物的小故事。这时候如果将教师的提问设计成环环相扣的一个“问题链”,会很快地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明白故事内容,体验主人公的情感,最终达成课时目标。但本次研修在三次实践之后也并没有形成“问题链”,说明我们还有待改进和提高。

  4.减少无效的生成性问题

  教师应该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根据课时目标及学生学情预设大部分课堂教学中的相关问题,而不是在课堂中即兴生成过多的问题。在李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就多次存在这种问题:第一次实践预设的24个问题中只用到了9个,生成了21个问题;第二次实践预设的22个问题中用到了10个,生成了27个;第三次实践预设到的30个问题用到了10个,生成了25个。而且生成的基本上都是像“Are you ready?”“Yes or NO?”“Are you clear?”等这类无效的组织性问题,或者是像“What do I have for breakfast?”“What do you like for breakfast?”这类超出三年级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结果就导致学生虽然一直在用“Yes!”回答老师重复的组织性问题,但实际上他们听不懂教师指令,无法完成学习任务,所以这些问题大多是无效的。究其原因,我认为还是授课教师对教学环节及课堂提问的设计不够严谨,教师授课较为随性导致的。因此,在日后的教研活动中,教师还需根据教学设计严格设计预设问题,减少无效的生成性问题。

  5.调整组织性问题、理解性问题与思维性问题的比例

  依据教学的环节和顺序,可以将教师的课堂提问划分为组织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和思维性问题。组织性问题与课堂进展和课堂管理的指令相关,主要为保障教学步骤的自然衔接和实施。理解性问题是有确定答案的、对知识核对性的提问,学生只需凭借对课文的理解回答即可。思维性问题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对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感受发表自己的观点,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提问更多的应该是指向核心内容的,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和体验情感的,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推理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评价与自我评价的能力。因此我们认为,在中低年级段,组织性问题与理解性问题与思维性问题的所占比例,最好是能够达到3:6:1或者是3:5:2。组织性问题中的一些指令性问题可以用更容易理解的陈述句或者肢体语言来代替。

  通过这次教研活动,我们掌握了主题式课例研修的方法,虽然中间也出现一些问题,但整体上我们教研活动的效率有了很大程度地提高,我们每个人都收获颇丰。期待下一次的教研活动给我们带来新的成长!

【课例研修报告】相关文章:

1.课例研修方案4篇

2.课例研修培训工作总结

3.英语课例研修活动方案范文

4.研修观课报告

5.研修观课报告范文

6.数学研修观课报告

7.远程研修观课报告

8.课例研讨活动总结报告

9.教师远程研修观课评课报告

上一篇:铁路技师述职报告 下一篇:保洁员工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