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的核心是实事求是地反映和分析客观事实。调研报告的写作者必须自觉以研究为目的,根据社会或工作的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调研计划,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1
近年来,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加速了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旅游业已逐渐发展成为第三产业龙头。目前,国家已明确把大力发展旅游业作为发展现代服务业,扩大内需,增加就业的一项重要工作积极推进,针对镇党委、政府以“南山竹海”为中心和龙头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建设华东知名旅游休闲观光区的决定,全镇坚持“生态立镇,旅游兴镇”战略,按照“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原则,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逐步形成特色生态旅游新格局,而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游客越来越新、越来越奇、越来越高的欣赏品位,让我们这一新兴的旅游镇不得不立足镇情,正确分析旅游业现状,从而一步一步走好开发路,走上品牌路,这样才能逐步培育壮大旅游产业,为全镇经济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一、发展旅游业优劣势分析
(一)优势分析
1、地理位置优越
xx镇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处,是溧阳南部丘林山区开发特色镇,全镇区域面积85平方公里,山林面积10万亩,辖10个行政村,1.8万人口。交通便利,距市区30公里,距宁杭高速入口20公里,境内戴横公路(xx—xx)和平横公路(xx—xx)贯穿南北。虽身处深山,但便捷的交通使其对接于各大城市旅游黄金通道网络之中。
2、气候适宜
xx镇隶属天目山脉,属丘林山区,大小山岭17座,吴越第一峰海拔541米。境内四季分明,水源充沛,光照充足,气候温湿,季节特征明显,年平均气温15.4℃,年降雨1200—1300毫米,无霜期为235天。土壤为黄棕壤,呈微酸性,植被丰富,有常绿阔叶林、落叶林、常绿针叶林、毛竹林等广泛分布。自然条件适宜,形成发展生态旅游独特优势。
3、自然资源富足
作为xx南部丘陵山区开发特色镇,茶、桑、栗、果、竹五大优势产业成为我镇特色农业支柱与主导,在占全镇总面积70的山林中,共分布着4万余亩翠竹、3万余亩板栗、1万余亩桑园、1万余亩茶园、5千余亩果园,正在建设的南山农业生态观光示范园更是前景喜人。
3、旅游资源丰富
境内有国家4A级天目湖——南山竹海旅游度假区,风光秀丽,景色怡人,凭借2万余亩翠竹这一自然景观,该景区被外界称为“天然养吧”,其他还有古松园、南山寿泉、古兵营遗址、古石桥等20余处特色自然景点,与此同时,结合李家园中心村建设,投资6000万元的田园风光区和投资8000万元的乡村旅游区的规划工作正式启动,以“农家乐”的形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成为不断提升xx旅游档次和内涵的重要内容。
4、旅游商品开发潜力大
境内有野竹笋和板栗等真空包装食品系列,有李子、樱桃、水晶梨、柿子等四季鲜果系列,有香峰寿眉、南山寿眉、南山黄茶、珍稀白茶等茶叶系列,有土鸡、竹鸡、野鸭、野山羊等野味火锅系列,有竹席、竹帘、竹雕、竹鞋等竹制品系列,这些农副产品及特色食品已逐步成为各地游客购物和餐饮的首选,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竹木业、珍稀花卉苗木、新品瓜果、畜牧业、蚕桑业等壮大发展,将为旅游食品、纪念品开发提供很好的原材料市场。
5、政策优惠
国家已经采取一系列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政策措施,对旅游业升温具有极大促进作用。我市多次召开旅游工作会议,详细研究全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相应出台。我镇全力以赴以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为主要项目广泛招商引资。这些都为我镇旅游业发展奠定基础。
6、旅游投资热潮高涨
凭借20xx年初南山竹海风景区与天目湖旅游公司的成功联营,为全镇旅游产业开发注入了新的活力,到目前为止全镇旅游产业开发累计投资近亿元,国内外许多客商纷沓而至,积极加入旅游业及相关产业投资开发,推动了xx旅游业快速发展。
(二)、劣势浅析
1、旅游软环境亟待改善
一是景区所在地群众和景区经营者之间在土地、山林征用及工程项目承建方面矛盾突出;二是旅游从业人员观念较为落后,对旅游业的认识还未能真正到位,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质量不高;三是旅游经营、管理人才缺乏,不能满足旅游业日益发展的需要;四是全镇群众普遍对旅游产业开发特别是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开发信心不足,旅游经营意识较差,这已成为制约我镇旅游业发展重要因素。
2、旅游硬环境较差
一是对现有景点完善开发投资力度不足,资金投入不到位;二是仍有多处鲜为人知的自然景点景观尚未开发;三是通往景区公路等级、通讯等基础设施比较差,部分景区(点)未通公路或通讯不畅;四是配套设施如宾馆、饭店少且档低次。
3、旅游资源开发迟缓,很难形成整体优势
我镇境内除南山竹海等少许景点具有接待能力外,其他如古松园、宋朝古兵营遗址、唐代古石桥、清风山等一大批自然、人文景观景点由于种种原因至今还未得到充分开发,尚不具备接待能力,旅游文化内涵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形成横涧旅游业“资源富集、但亮点少”的格局。
4、旅游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旅游业宣传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地方特色,宣传广度、深度不够,缺乏创新意识。
5、旅游商品开发不力。旅游商品、纪念品开发经营比较落后,缺乏新、特、奇等地方特色,缺乏集中的旅游商品经营店和购物区域。
6、资金投入不够
xx镇是常州市级贫困乡镇,财政收入往往只能解决全镇机关干部生活和一些小投入的公益事业,而无力拿出更多资金用于旅游业投入,这也是制约横涧旅游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二、对策建议
围绕“生态立镇、旅游兴镇”的战略目标,以生态旅游为龙头,形成“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项目带动、整体推动”的生态旅游新机制,高起点做好xx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工作,并认真按照xx镇旅游产业开发总体规划的要求,认真进行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和景点建设工作,加大对全镇群众的旅游产业开发意识的宣传教育,逐步形成人人盼望旅游资源开发,个个愿意开发旅游资源的良好氛围,努力把横涧镇建成华东线上生态、文化、休闲、度假旅游新亮点。
1、提高认识,加强发展
旅游业是一个涵盖一、二、三产业的综合性产业,具有拉动投资和消费双重效应,能够刺激经济增长,解决社会就业等社会问题,是发展生态经济、富民强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产业突破口和结合点,同时,旅游业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部门、各行业大力配合支持,因此我们要加强旅游宣传和引导,从而形成全社会都支持配合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推动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加强领导,建立健全旅游管理机制
建立一个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又兼备宏观调控手段,并有利于对旅游产业开发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又利于旅游业向大规模、深层次方向发展,符合镇情的旅游管理体制,是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关键。为此,针对横涧镇情,成立专门旅游产业开发管理机构,负责对全镇旅游工作实行宏观管理,制定旅游发展战略并监督其实施,制定旅游开发规划并审批实施,同时,协调处理旅游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重大问题,并监督有关部门执行。
3、加大政策倾斜力度
政府应制定专门政策,从资金、人才等方面加大对旅游业扶持。如安排一定财力用于旅游基础设施改善和旅游宣传工作等,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
4、深挖旅游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产品竞争力
文化在旅游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着旅游业发展方向和兴衰。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是没有灵魂的旅游。我镇旅游资源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挖掘潜力很大。因此,必须加强旅游文化内涵发掘、提炼、利用,提高旅游文化内涵,形成横涧旅游独特亮点,满足不同层次游客需求,从而提高xx旅游的档次及市场占有份额。
5、加快旅游环境建设,提高横涧旅游业整体形象
一是加快以公路、通讯、电力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快以宾馆、饭店、旅行社为龙头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三是加强旅游人才引进和现有从业人员培训工作,为旅游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四是加强旅游宣传工作,提高xx旅游知名度。
6、大力开发旅游商品
一个地区旅游商品开发与状况,代表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兴衰。结合我镇实际,目前应重点抓好特色农副产品等旅游食品深度开发。同时,立足横涧资源优势,开发具有地方特色旅游纪念品,提高旅游商品竞争力和吸引力。
7、加强行业管理,坚持依法治旅
一是加强旅游产业开发制度建设,促使我镇旅游业走“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这一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二是依照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妥善处理和协调旅游产业投资经营者和景点所在地群众之间的矛盾;三是做好旅游市场整顿和规范工作,严厉打击欺客宰客等违法行为,创好旅游业发展良好外部环境;四是加强涉旅安全工作,强化安全意识,落实旅游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营造良好的旅游安全氛围,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
8、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实现优势互补
加快与天目湖旅游区、平桥石坝、蓄能电站等景点串成一线的速度,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本地旅游观光,使我镇成为集旅游、度假、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华东知名旅游胜地。
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2
东至旅游产业发展情况是县委、县政府、县政协今年确定的重点民主协商活动之一。县政协组织专题调研组于8月下旬至9月中旬,先后召开多次座谈会,听取县直相关部门、涉旅企业等各方意见,全面了解东至旅游产业发展状况。同时,赴省内XX县、XX市、XX县、XX区太平湖管委会及江西XX县学习考察,借鉴经验。现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旅游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东至旅游产业抢抓“三区建设”机遇,积极推进“旅游XX县”战略目标,夯实基础,蓄势发力。目前,我县拥有a级旅游景区5家,其中4a级1家,3a级2家;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3处;安徽省旅游乡镇5个;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1处;星级农家乐28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5家;星级旅游饭店2家;四星级旅游餐馆1家;旅行社(门市部)4家,旅游车队1家,旅游商品定点企业7家。
一是景区建设初见成效。九天仙寓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实现4a级景区零突破;历山景区探索创新管理机制;南溪古寨依托《南溪古寨历史文化发掘与开发研究》成果,已完成规划初稿,正在积极开展征地、河道整修、游步道建设等基础工作,启动4a景区创建;金鸡窠漂流整修后重新开业。
二是项目建设稳步推进。西海温泉度假村、环升金湖张家滩乡村旅游示范点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印象东流大酒店投入试营业,大渡口国际假日大酒店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仙寓山庄改造等项目也在紧张建设中,今年又新引进尧渡河景区开发建设项目,正待开工建设,已先期启动漂流项目。
三是环升金湖旅游开始起步。以环升金湖乡村旅游发展为破题,坚持先行先试,规划建设张家滩乡村旅游示范点和升金湖科普旅游接待中心;大渡口龙源旅游度假村(江南农业科技园)在成功创建省级五星级农家乐、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基础上,正积极申报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
四是乡村旅游蓄势待发。县城及周边形成以金字牌森林公园、西山天坑云石、梅山生态旅游、历桥上谢生态休闲旅游、锦源生态园、小黄泥湖生态农庄等环城生态休闲旅游带,配以青水湖畔生态农庄、梅山农家乐、黄泥农家乐等为主体的农家乐群;东流镇规划建设陶公文化旅游区,启动东流老街重点古建筑、双塔和陶公祠的修缮及省级农业示范区旅游观光项目。县域东南部的源口生态休闲游,官港、洋湖等地的生态休闲农业等一批乡村休闲旅游项目蓬勃兴起。
二、推进旅游产业发展优势
东至是一个以山为景、以水为灵的山区县,独特的地域风貌与多样的文化传承,织就了较为丰富的旅游资源,有着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潜在优势。
一是政策支撑优势。近年来,国家为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制定了系列措施。一是颁布实施旅游法,以法律形式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权威保障;二是出台政策支持旅游发展。特别是国务院今年出台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从五个方面对支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要求;三是专项规划推进区域发展。年初,国务院批复实施《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东至既处在示范区的核心区,又处于“三山三湖”山水观光旅游发展带和皖江城市文化旅游发展带的交汇处,发展旅游机遇难得。
二是生态宜居优势。“生态优良,资源丰富,点多面广”是东至旅游资源特色。境内生态系统完整,自然环境优美,山、丘、圩、湖种类齐全,人居环境宜居宜游。有“中国鹤湖”“鸿雁之乡”——国际重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升金湖,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九天仙寓、国家3a级旅游景区历山、龙源旅游度假村、国家2a级旅游区东流古文化区、省级森林公园天台山;还有被誉为摄影家天堂的尧渡河景区,及西山天坑、许世英故居、周氏家族遗址等自然景观和名胜古迹。
三是人文厚重优势。东至历史悠久,人文遗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目86项。其中东流老街、陶公祠、双塔、许世英故居、金宗祠等10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至花灯”、“福主庙会”等6个项目位列国家和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另外,东至还拥有国家一级文物——宋代关子钞版,是我国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最完整、可信性最高的宋代钞版,堪称我国货币宝库中的一大瑰宝。
三、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旅游发展的氛围不浓。对旅游XX县战略的地位认识不到位,旅游发展理念还未牢固树立,思维方式、行为习惯未根本转变。相关部门工作开展不能主动服务和服从于旅游产业发展,也很少为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主动出招。社会各界包括一些旅游从业者对旅游产业的认识不到位,缺乏有志于旅游创业且持之以恒的仁人志士。
二是主题定位不能有效统一。“尧舜之乡,灵山秀水”“尧舜之乡,魄力东至”“尧舜之乡,休闲港湾”“尧舜东至,山水升金”……等等,至今未形成一个全县统一的对外宣传定位,也没有统一的、叫得响、令人过目不忘的营销宣传主题。
三是灯下黑愈发凸显。东至是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组成部分,东有九华山、黄山、西递宏村,南有婺源,西有庐山,北有天柱山,5a级景区环绕四周。在这样一个旅游资源高端云集的集合区中,我县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功能齐全、运营规范,称得上真正景区的旅游产品。县内景点与周边地区景点没有形成互连互通,没有一处纳入周边旅游线路的景点,游人寥寥,甚至县内也没有一条可供游客选择的成熟线路,客源市场单一。
四是景区可进入性依然较差。沿国、省道旅游交通指示牌设置不完善,数量及配置不能为游客出行提供便利;县城至九天仙寓等旅游景区公交车辆班次少、运行不畅;升金湖通湖道路仅小路嘴跨湖大桥一段及科普中心(保护局所在地)路况好一些,其余都是泥泞小路;龙源旅游度假村(江南科技园)、青水湖畔生态农庄等通行道路不畅;尧渡河漂流景区以砂石路为主,伴以泥泞小道;东流古文化区内也是辗转艰难……,这些地方大都是我县游人首选之地,由于可进入性差,慕名而来的游客大多扫兴而归。
五是县城主城区建设不能顺应现代旅游的发展要求。城市建设、交通、土地使用等规划未能与旅游规划有效衔接。在推进主城区建设中,忽视了城旅融合互促功能。城市布局存在着文化品位上展现不高、建筑风格不明、地域特色彰显不足等问题。加之城市公园、市民活动广场等文体场所硬件环境不足,服务配套跟不上,难以让游客逗留。
六是文化旅游融合不足。文化与旅游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部门各自为政,合作领域不宽,机制不畅。各类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布局零散,规划难以统一,特色挖掘不够。各类文化展现方式单一,各类文物深藏闺中,没有打造成旅游产品,难以为游客服务。
七是旅游企业层次较低。九天仙寓虽然创建了国家4a级,但配套设施、服务水平、宣传促销等名不符实。3家旅行社1个门市部,仅停留在编排县外旅游线路,组织游客外出旅游,县内的线路编排、外来业务承办等功能服务基本没有,宾馆、饭店整体接待能力有限,四星级以上旅游饭店仍是空白。
四、推动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为加快融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提供保障。
1、强化政府主导。政府应是旅游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调研组考察的XX县,确立了“旅游与工业并重”的发展思路,对全县所有乡镇按工业类和旅游类进行分类考核,建立旅游考核台帐,旅游乡镇考核以旅游为主;XX区政府主导力度更大,综合目标考核100分,旅游占了10分;XX县委、县政府自2010年开始连续出台三个推动旅游发展的措施(旅游产业发展意见、乡村旅游发展意见、旅游发展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为当地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旅游XX县”是东至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应充分发挥旅游工作指导委员会的协调作用,形成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合力。要完善旅游产业发展目标分类考核机制,按照年度发展目标,将旅游产业发展列入综合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权重可区别对待,实行分类考核。
2、加强部门协作。旅游“六要素”产业涉及交通、农业、林业、经信、文化及商务等诸多部门,谋划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用大产业的观念来共同推进。要加大应用考核奖惩机制,发挥各相关部门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责任意识,切实加强协作配合,发挥应有作用,用实际行动推进我县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3、提供政策保障。旅游产业是一个投资大、见效慢的长线朝阳产业,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政策的保障。要拿出切实的'措施,出台刚性政策,吸引客商投资旅游产业,带动社会融资,促进产业做强。XX县人口规模、财政收入、发展模式和我县相类似,该县为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每年拿出上千万的发展资金,对景区创a、宾馆创星、乡镇创优等采取以奖代补方式促进旅游产业升级,对投资旅游产业的企业,除享受各项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外,重点突出了优先保障旅游企业的用地需求,不同项目,土地出让金按照不同比例返还,支持项目建设。
(二)规划引领,为加快融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绘好发展蓝图。
为抢抓机遇,对接皖南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的实施,各类专项规划需立即着手编制。
1、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应力求科学严谨。规划编制应紧扣皖南示范区《规划纲要》,编制中既要聘请高规格的专家组保证规划的科学性与前瞻性,又要邀请一些有识之士参与其中,征求各界意见,确保规划的实事求是和可操作性。规划一旦实施,必须一以贯之执行。
以XX区太平湖为例,发展之初也有很多迷惑。2002年,太平湖管委会在当年门票收入不足50万的情况下,拿出100多万元,邀请日本水域规划专家进行专项规划的编制,对太平湖水域开发进行整体布局,规划评审由省旅游局组织。规划实施10余年,一直体现着时代发展要求。管委会领导班子一任接着一任,严格按照规划布局,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太平湖现已成为国际著名的旅游目的地。
2、相关规划应与旅游相互融合。即将编制的全县十三五规划以及全县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化产业规划以及各乡镇发展规划,都应兼顾旅游发展,为相关旅游项目用地需求留足发展空间。同时,要以当前创建国家生态县为契机,规划好城市道路与旅游设施标识系统、城市电子信息系统、信息咨询与市场监管服务系统、游客中心及集散点服务系统等。通过高度统一相互融合的各项规划的引领,着力打造和构建特色鲜明、融会贯通的旅游发展新格局。
(三)重点突破,为加快融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打造亮点。
东至作为安徽省西南门户,要在高端旅游景区环绕的现实中找准自己的发展定位,必须依托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走观光休闲可持续发展之路,抓重点,重点抓,着力构建“一湖、一山、一带” 产业发展格局。
1、擦亮升金湖这块金字招牌。升金湖的候鸟资源是独特和无可比拟的,打好升金湖牌应是我们旅游XX县的重头戏。一要挖掘升金湖生态科考旅游文化。重点发挥升金湖湿地生态科考中心旅游功能,通过标本展示、文字介绍、科教影片等方式,把升金湖鸟类、湿地等资源的独特魅力展现给游人。二要规划建设环湖旅游公路。升金湖是《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里明确的“三山三湖”山水观光旅游发展带的重要节点。要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合理规划路网走向,建设环湖公路。三要打造生态旅游度假区。切实推进市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程“升金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建设,规范发展环升金湖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争创省级旅游度假区,努力提升升金湖整体资源品位。
要整合湖区资源,切实转变湖区现有管理方式,规范湖区及环湖生产经营行为,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形成推进升金湖旅游发展的合力。把升金湖打造成为池州乃至皖南旅游的重要节点,引领东至旅游的振兴与发展。
2、推进仙寓山-南溪古寨成品牌景区。一是将牌子打出来。以“葛洪炼丹”地为突破口,突出九天仙寓养生文化;以皖南最大的瀑布群,展现九天仙寓完整的生态系统;以大山里最后一个匈奴部落,再现南溪古寨匈奴文化的印记。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档次,宣传推广,力争把仙寓山——南溪古寨建成皖西南独具特色的著名景点。二是让外地人留下来。景区要围绕提升接待水平练内功,重点是完善景区内路、水、管、网、电等基础设施,提升游客服务中心、度假山庄服务功能,着力在硬件投入和软环境配套上有个由量到质的全面提升。
3、构建尧东旅游观光带。一要推进县城区旅游资源整合。东尧一体化正在推进,应加快推进东流老街、陶公古祠、历山、天台山、尧渡河及东流省级农业示范区旅游观光园等旅游资源整合,打造城区旅游休闲观光带。重点推进历山等较为成熟的景区建设,完善景区配套设施,丰富景区活动内容,将历山建设成为供广大市民休憩、健身的城市公园。二要增强县城区服务功能。要加快宾馆酒店、娱乐休闲中心、购物休闲广场、文化体验休闲场所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适应不同层次游客需求,不断提高主城区旅游承载能力。三要增强县城区文化品位。城市建设应融入 “东至花灯”“文南词”“平安草龙灯”、“福主庙会”等地方文化元素;市民公园、休闲广场等公共设施应发挥文化展现作用,让广大市民和游客在休闲娱乐中感受东至的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四要加大县城区文化设施建设。调研的几个县区,青阳、XX区、潜山、桐城等地均建有博物馆,供本地市民及游客参观。应着手布局博物馆或相关文化设施建设,将其作为宣传展示东至历史文化和当代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
4、突出乡村旅游这个生力军。一要整理挖掘乡村饮食文化。“食”是旅游一个重要环节,东至食材丰富,葛公豆腐、东至米饺、升金湖青虾、麦鱼蒸蛋、糟鱼蒸肉……尤具特色,对这些东至美食的挖掘整理,宣传推广,前景广阔。二要推进文化长入旅游。以周氏家族文化和许世英故居串联与润色尧渡、官港和花园的景区景点,以匈奴风情打造南溪古寨,以尧舜文化彰显历山特色,以葛洪养生文化包装仙寓山景区,以陶公田园文化丰富东流古镇品牌。三要改善乡村环境。结合生态县和美好乡村建设,加强乡村旅游点的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使休闲和旅游成为生态文明和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产业支撑和有效载体;结合“三线三边”综合整治,推动景区景点周边形象提升。四要提升乡村休闲度假品位。重点是推进龙泉西海温泉度假区建设,使其如同投资江西永修的庐山西海温泉度假村一样,成为我县新型乡村休闲度假的龙头企业。
(四)多措并举,为加快融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创造优良环境。
一是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重点是解决好境内较为成熟旅游景区与国省道的旅游公路的接轨,县域大交通格局已经形成,各地、各部门应拿出切实措施,切实改善通往各景区(点)旅游交通条件,为旅游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选商引资开发旅游。针对景区资源的不可再生性,旅游项目的招商,应适当设置进入门槛,选择具有一定实力,且有着较为成熟经营机制和经营理念的法人实体投资旅游开发。三是加快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要尽快建成一批热爱旅游、熟悉旅游、钻研旅游的工作者队伍。同时,要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培训,重点是“农家乐”从业人员,结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升的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四是统一区域对外形象定位。品牌是一个区域对外展现的标志。调研的几个县区,都有着自身的形象宣传定位。青阳“礼佛上九华,修身在青阳”;桐城“城邀天下客,桐续山水诗”;潜山“生态潜山、养生天柱”。 借鉴外地好的做法,我县可依托自身资源优势,通过网络、报刊、媒体,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东至形象展示的口号,给东至以形象定位。五是精心设计旅游线路,着力开发旅游市场。整合升金湖、九天仙寓、南溪古寨、东流古文化、尧渡河、历山等地资源,强化县内旅游线路设计和创意。充分利用各类网络和新媒体平台,积极参与省市组织的各类旅游营销活动,做到旅游发展与营销宣传的有机统一,实现我县景点与周边地区景点的互连互通。
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3
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打造全区文化旅游产业的会议要求,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结合本乡实际,紧扣调研内容,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开展文化旅游产业调研活动。
一、乐居乡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优势
一是产业优势。苹果、水稻田园风光独具特色,为发展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是基础设施优势。全乡水利化程度高,三面光沟渠纵横交错,抗旱水窖遍布地块,为发展农村文化旅游业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保障。
三是区位优势。昭大公路贯穿南北,渔洞水库专用线途径乐居、上街两个村,洒渔河烟柳与乐居、上街两个村遥遥相望。区位优势十分突出,容易进入过往游客的视线。
四是干部优势。有两支好的干部队伍,一支是靠得住、有本事、能干事的村级干部队伍,一支是作风硬、吃得苦、能力强的乡级干部队伍,为宣传乐居和服务游客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五是群众优势。广大纯朴、勤劳、善良的乐居人民,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二、乐居文化旅游产业的定位
根据乐居现状以及历史文化发展特点,认为乐居的文化旅游产业可定位于:
一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旅游集农业产销、农产品加工、农业旅游服务等三种产业于一体,顺应了人们向往自然、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1、发展种植业观光旅游。可以依托科技示范园,组织青少年开展“农村科技夏令营”活动,普及农村科技文化知识。可以结合昭大公路沿线引导群众发展庭院果园种植,根据节令适时开展春季赏美景、夏秋季摘果子活动,推动农村旅游经济,带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2、发展水面养殖业观光旅游。可以充分利用周家口子水库、桃树井水库从事水产养殖,还可以在水库周围添置一些必要的设施,方便游客垂钓和打捞。还可以设置餐厅,让游客自己品尝劳动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是发展地方民俗风情体验旅游。乐居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常迎合城市人到农村的体验需求。
1、民俗民风旅游。一年一度的新观音庙会,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少都会自发聚集到这个地方。老的烧香拜佛,年轻的唱歌嬉戏、自娱自乐。这些民俗民风带有明显地方特色,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对游客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2、农村节庆旅游。进一步挖掘、整合本地农村节庆风俗,以农村老年协会为载体,不断丰富群众文艺生活,体现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打造独具魅力的地方文化品牌。
3、农村饮食文化旅游。品尝风味餐饮是旅游不可缺少的内容,具有农家地方特色的食文化应该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农村之“食”关键在于“土”和“特”,乐居的野菜、豆干、腊肉远近闻名,对过往游客具有强烈的诱惑力。
三是发展生态旅游业。以乐居大河土地整理项目为契机,顺河绿化,打造“乐居烟柳”风姿,使之与绿油油的稻田相依为伴,真正构成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美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三、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建议:
1、要在政策上给与积极扶持。发展农村文化旅游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相互协调、全力投入。首先,要在区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会同区直有关部门,制定出台鼓励农村文化旅游的扶持政策,在资金投入、道路通讯等方面向农村文化旅游项目倾斜。同时,要组织专门人员帮助挖掘有较深文化内涵的旅游文化资源。
2、要加大对农村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实施相关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强化文化旅游功能。
3、注重抓好农村文化旅游品的开发。一是要筛选出能显示地方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旅游品。二是要在保留其古色古装的基础上,按照旅游品的要求对一些民间艺术品或古建筑物要进行重新设计、包装。三是要加强农村文化旅游产业的包装宣传和市场开发工作,充分激发消费潜力。
4、要注重文化旅游队伍的培养。要充分发挥乡文化站的职能作用,千方百计吸引旅游管理人才,努力造就一支素质高的农村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为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保障和智力支持。
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4
按照县委“走基层、转作风、促工作”主题调研活动要求,以承办旅发大会为契机,推进我县全域旅游实现跨越发展,我们抽调部分人大代表组成调研组,先后听取了县旅游局的情况汇报,组织旅游企业及重点乡镇座谈,深入重点景区和在建旅游项目,对我县旅游业发展进行专题调研。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旅游产业的基本情况
1、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我县地处太行山东麓,总面积797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20.1万人。境内旅游资源丰富,集山、水、洞、林、文物遗址遗存及生态观光农业等资源于一体,具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优势。以1990年崆山白云洞的对外开放为标志,拉开了全县旅游发展序幕,现已开发开放景区景点7个:崆山白云洞、天台山、蝎子沟、岐山湖、普利寺塔、丰乐园、绿岭核桃基地。先后获得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等九项国家级荣誉。全县有各类宾馆饭店以及农家乐200多家,旅行社和营业部6家,旅游从业人员5000余人。全年接待能力达50万人,客源市场以三小时经济圈为主,辐射到京、津两市及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四省的13个地市。22年来,先后接待各地游客近千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500万元,带动社会效益5亿多元。今年十一黄金周和中秋节期间,全县共接待游客 6.7万人次,同比增长69.7%,再创历史新高。
2、主要工作成效和措施
(一)重视规划编制,指导科学发展。县政府投资70万元聘请浙江远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临城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该规划是我县历史上第一个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全县旅游开发建设提供科学指导和法律依据。
(二)多方争取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自筹资金688万元完成崆山溶洞景区生态停车场和天台山旅游专线硬化工程及后续工程,溶洞景区新停车场占地30000平方米,天台山旅游专线总长5.3公里。已于“五一”小长假期间投入使用。二是在县城主干道和景区内增设指示牌和说明牌38块,在崆山溶洞景区投资40万元新建四星级厕所一座。三是争取国家发改委“崆山白云洞自然遗产地保护工程专项资金”600万元,争取国家地质公园专项保护资金430万元。与石家庄客商徐子林签订投资4000万元的天台山合作开发协议,并参加省旅游局组织的深圳旅游招商发布会,对投资3800万元的邢窑文化博览园项目进行发布。四是对天台山景区步游路改造,新建步游路2507米。五是在景区周围栽植柏树、雪松、国槐、杨树、火炬等树木3406棵,栽植花卉3030株,在天台山旅游专线两侧栽植杨树10000棵。
(三)加强宣传促销,提升临城品牌知名度。一是每年春节期间开展“临城人游临城”惠民活动,临城人凭身份证游溶洞20元。通过电视宣传、张贴海报、马戏演出等方式进行宣传推介,扩大我县景区知名度。二是在省台天气预报节目投放景区广告,继续在省内七个重点地市的28家县级电视台开展常年宣传,同时在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移动电视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春季宣传。三是广泛与省内外206家旅行社合作,制定专项奖励政策,巩固和拓展市场。四是开展中秋、国庆双节促销。实施景区与超市互动,围绕景区周边半径200公里,联合河北、河南、山东等省的41个县市区大型超市,通过超市海报、购物赠票等形式发放优惠门票50000张,推出“50元游遍临城”优惠促销活动。
二、影响制约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1、旅游开发缺少拳头产品,核心竞争力有待形成。
目前,我县旅游资源开发档次不高、规模偏小且分布散乱,旅游资源优势挖掘不够。岐山湖旅游度假区的“核心”作用尚须进一步发挥,基本上还是以观光游览为主,深层次的特色产品很少,没有形成具有轰动效应的拳头产品和具有较强吸引力的精品旅游线路。在乡村休闲游方面,由于乡村旅游同质化的问题突出,景区景点开发建设和旅游线路没有吸引力,加上受季节等因素影响,特色不够鲜明,消费链条短,很难吸引游客的眼球,往往是“过路客多、过夜客少”。
2、旅游产品业态单一,旅游配套有待完善。
目前,我县旅游资源开发仍以景区景点开发为主,基础设施还不完备,旅游产品业态较为单一,区域发展不平衡性和旅游产业链不发达等状况突出存在。在“住”的方面,没有一家国际知名的品牌酒店或大型集团式旅游饭店,个体饭店接待能力有限,吃、住主要靠县内消费为主;在“行”的方面,尚未开通城际及境内特色旅游公交专线,景区内没有专门的旅游车辆,不利于游客游览观光;在“游”的方面,旅游人才短缺,导游、讲解员学历偏低,业务水平不高,涉外导游目前还是空白,同时,旅游交通引导标识设置不规范,没有形成覆盖全县的旅游交通引导和标识系统;在“购”的方面,旅游纪念品等配套开发尚未形成规模,缺少能为散客提供咨询、报名、购物、旅游等一条龙服务的旅游集散中心;在“娱”的方面,旅游娱乐项目还比较薄弱,缺少能够反映特色的代表性文娱节目及其与旅游景点相衔接的演出场所,难以满足游客视听需求,与旅游目的地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3、旅游产业要素制约有待突破。
旅游管理体制有待健全。目前,我县旅游景点投资主体多且各自为政,旅游建设、管理的职责不够清晰,投融资能力相对较弱,与城区资源融合不够充分,没有形成统筹全县旅游资源、合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难以统筹全县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受经济下行形势影响,政府无论是在旅游项目的投入上,在旅游发展的政策扶持上,在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和形象包装、宣传促销上,还是在旅游人才培训上,与其他地区相比,都处于较低水平,土地、资金等要素对我县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制约较为明显。
4、旅游资源与文化的融合有待挖掘。文化资源本应是我县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所在,我县历史悠久,西汉初年置县,唐天宝元年改称临城县,有5000年的文明史和2200多年的建县史,文化积淀深厚,但目前,我县的旅游景区对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未能将历史人物、历史遗迹和独特的文化有机融合和利用起来,旅游发展重资源轻内涵的现象比较普遍,文化内涵挖掘不深,缺乏有效的载体支撑。古迹资源较多,禀赋条件较好,但没有很好的开发与保护,可视性不强,有文而少景,有景而少物,没有很好的开发为旅游产品。
三、几点建议
1、实施规划引领。
规划是先导。旅游业发展必须以规划为引领,随着形势与情况的不断变化,要对现有的旅游发展规划布局进一步修编优化。规划修编要聘请有成功案例经验、市场嗅觉灵敏、实力雄厚的旅游规划专家和团队,在充分调查了解我县旅游资源禀赋,在确立“旅游目的地”发展大方向的前提下,突出比较优势,高起点、高标准,提炼出切合实际、个性鲜明、能引领我县旅游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迅速成长的品牌主题,编制具有科学性、特色性、实用性的旅游发展规划。规划要明确旅游产业发展定位,着重突出留住游客的功能,完善山上游和住地游客娱乐要素,全力破解我县景区内游客滞留时间过短和季节性旅游难题。
2、发展产业联动。
要进一步创新旅游发展理念,跳出旅游来发展旅游,充分利用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等其他行业中蕴藏的丰富资源,通过发展工业旅游、城市旅游、商贸旅游、乡村旅游,最大限度地把相关产业的资源有效转化成为特色旅游产品,积极推动旅游业与一、二、三产形成联合发展的格局,与城乡建设、环境整治互动促进,拓展旅游发展空间,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推动我县旅游以文化观光旅游为主的单一领域向文化、休闲、生态、运动、体验等多领域旅游转变。要推进现代农业园区的景区化改造,发展农业观光旅游。
3、配套完善战略。
围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加快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一要加快旅游集散中心建设。二要大力发展旅游交通。加强旅游交通与区域交通干线、交通站场的对接,开通城际及境内特色旅游公交专线,优化旅游公共交通系统,不断优化完善旅游交通网络,以及重点景区配套的主要道路建设。加快建设、改造、提升主要旅游景区之间的道路、快速公交、交通标识、停车场和自驾车营地等。三要培育壮大旅游经营主体。积极培育高品质旅行社,引进品牌酒店管理公司,创建一批星级饭店和特色主题酒店,扶持一批经济型商务酒店。
4、打造品牌拉动。
一要突出生态品牌。生态旅游资源不可再生、不可复制,是我县旅游业发展的“家底”和“金字招牌”,必须保护好、利用好、发展好、发挥好。首先,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旅游开发建设过程中遵循“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自始至终把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放在首位,要尽快研究制定“保护政策”,加大对生态景区、古建筑、古民居、古树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特别是对目前开发规划未敲定、开发条件不具备的,一定要先保护起来不被破坏,确保我县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按照县平原绿化的要求,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切实加强林地的管理保护,不断提升森林覆盖率,下大力气从严控制工业污染,切实保护好“蓝天、碧水、青山”这一宝贵资源。二要打造文化品牌。文化是旅游之魂,旅游有了文化,就有了灵气,就有了品位,就有了竞争力。在旅游发展过程中,要把我县独特的山水文化、邢窑文化、红色文化文化、民俗文化、古代历史文化融入到旅游产品中去,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要突出文化唯一性和差异性,深度挖掘民俗风情、地方戏曲、民间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民间传说,凸显富有我县特色的文化元素。对于旅游项目,要主动注入文化内涵,整合各种旅游资源,设计合理的旅游线路,推出以文化特色为主的购物游、休闲度假游、红色文化游、康体运动健身游等多种线路,联合绿岭核桃、旅游美食节等大型主题活动,培育出一批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的核心吸引物和精品工程。
5、加强政策扶持。
县政府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加快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切实保障并逐步增加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奖励扶持力度。同时每年应安排一定的用地指标,专项用于休闲旅游项目建设,并通过土地流转等形式,重点支持“大、好、高”项目。要创新投融资机制。要按照市场化模式进行投融资运作,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支持本地企业参与旅游开发,积极引进国内外的战略投资者、知名的旅游投资公司或品牌经营公司参与我县旅游开发,多元化、多方面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旅游经济发展机制,合力建好旅游投融资平台,为我县旅游产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5
一、增强机遇意识,更新发展理念
旅游产业是最符合“两型社会”建设的优势产业,xx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是xx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性机遇,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是xx“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努力使xx这座工业立市的城市,逐步向科技新城、生态新城和商务花园城市发展。在旅游产业发展理念上坚持“大旅游、大好发展、大产业”,将强化市场主体、城市营销等新的旅游发展理念融入产业发展规划,真正做到以国际化的视野、战略性的思维推动旅游产业大发展。
二、强化政府主导,加快发展速度
实施政府主导的旅游发展战略,是我国许多新兴旅游城市快速崛起的成功经验。我市是一个工业立市的城市,但发展旅游业的先天优势和基础条件比较好。作为我国南方的铁路枢纽,公路四通八达,航空便捷,具有旅游可进入性强的特点。xx资源丰富,品位较高。根据我市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大力推进政府主导的旅游发展战略。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出的扶持政策,加强对我市旅游产业的政策驱动和资金投入,在旅游规划、培育旅游市场主体、打造旅游产业链、城市形象营销、培育旅游人才队伍等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大力旅游产业,推进我市建设科技新城、生态新城的进程。
三、深化产品建设,促进产业升级
针对我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缺乏具有很强吸引力的主打旅游产品和旅游精品的现状,应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实施的适度从宽的财政和金融政策,有选择性地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产品建设。
要重点完善和提升炎帝陵、桃源洞、酒埠江风景区、大京湖旅游区旅游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服务功能,提升这四个相对成熟景区的品质,以创建国家等级旅游区为目标,加速景区提质上档的进程,打造成带动作用大的旅游精品,增强我市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打造以xx市城区为龙头、以xx县和醴陵市为两翼的xx城市群休闲游憩区。加快xx县和醴陵市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提质,完善xx市城区的购物、休闲、娱乐、餐饮、会展等服务功能。充分挖掘诗圣杜甫等骚人墨客在xx留下的诗词歌赋等文化,打造具有xx特色的湘江风光带文化长廊和亭台楼阁。以空灵岸、资福寺等的宗教旅游、科普旅游、生态休闲旅游和醴陵市的'书院文化旅游、山水旅游、工业旅游为吸引点,以xx市城区绝对优势的区位和交通条件,配套合理的的中国中部地区最大的服饰流通中心为游客集聚核能,建设集聚能力强、和长沙及湘潭旅游产品差异性大、产业链长的xx城市群休闲游憩区。
请国际品牌的旅游策划公司,策划和包装针对海外旅游市场的炎帝陵、神农谷探险旅游项目。
充分利用两型社会建设中高能耗、高污染工业企业转型的机遇,将废弃的工业生产场地开发成以窄轨列车为景区内交通工具的、个性化的游乐园。
创新红色旅游发展方式,引入红色历奇项目,将红色文化、时尚的历奇项目与绿色生态旅游相结合,包装和建设好茶陵工农兵政权纪念馆、红军标语博物馆、万寿宫等红色旅游景区(点),打造纵贯106国道的红色旅游精品线。
四、强化市场营销,打造旅游目的地
xx拥有国际化的旅游资源却未能打造出国际化的旅游产品,拥有绝对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却未能成为湖南旅游的集散中心,拥有丰富的有文化内涵的山水资源却未能成为xx生态休闲的旅游目的地,主要原因是xx旅游市场营销的缺失。xx旅游迫切需要以政府主导的旅游城市公共形象的营销,迫切需要创新旅游营销模式,加大旅游营销力度,打造完整的旅游目的地形象。要加强与强势媒体的合作,加强区域合作,主动对接长沙、湘潭、衡阳等地成熟的旅游线路,借船出海。和长沙、湘潭捆绑营销,共同打造xx旅游目的地。继续举办炎帝陵公祭、服饰文化节等影响深远的节会活动,提高xx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河西旧城改造和城市美化、绿化、亮化工程中,在xx火车站附近,注意增加炎帝、空灵岸等xx地域文化元素和标志性符号,营造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氛围。
同时,xx旅游产业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必须围绕旅游六要素整合资源,打造完整的旅游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提高旅游产业化水平。
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6
为促进我县旅游产业快速发展,xx月xx日,县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采取实地考察、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等方式,对我县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紧紧围绕“山水休闲胜地”的目标定位,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全县旅游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
1、旅游基础设施初具规模。目前,我县已建成了aa级景区皖东烈士陵园和aaaa级景区白鹭岛生态旅游区等2个旅游景点,打造了林桥苗木花卉生态园、景华农业生态园、金斗农业生态园等3个农业生态园。通往各主要景区、景点的路网基本建成,景区内的水、电、路、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齐全,功能配套,能够基本满足游客对旅游基础设施的要求,促进了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经济优势的转化。
2、旅游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目前,我县已入驻了旅行社4家;发展了星级旅游饭店1家、星级农家乐8家、星级旅游餐馆3家、旅游定点餐馆3家;培育了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6家;兴建了一批旅游娱乐和购物场所,形成了功能较为齐全的旅游服务体系,具备了一定的旅游接待能力。
3、旅游拉动作用逐渐增强。据统计,我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29.6万人次,同比增长32%;实现旅游收入2.7亿元,同比增长33%。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我县餐饮、住宿、商贸、交通、娱乐、通信、种植和养殖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城乡的统筹发展。
二、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我县旅游业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主要得益于县委、政府采取的多项措施,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组建了来安县旅游业攻坚指挥部,加强对全县旅游业的宏观管理、指导和协调,为培育和发展来安旅游产业提供了组织保障。对投资万元以上的重点旅游项目实行“五个一”的'工作机制;坚持每周一调度、每月一督查的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旅游项目推进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为旅游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是坚持规划先行。结合我县实际,重金聘请专家高标准编制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推出了十大旅游精品项目,为培育和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科学指导,为“五色两核三带四区”旅游发展布局的实施,提供了科学的建设依据。
三是坚持项目推动。通过加大旅游项目的招商和帮办力度,推动和促进了一批重大旅游项目的成功落地和顺利实施,带动全县旅游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据统计,,我县规划实施的旅游项目多达35个,其中续建项目12个,新建项目23个。目前,黄大圩湿地公园、龙窝寺森林公园、莲花湖旅游开发等5个项目正在筹建当中。
四是坚持品牌带动。根据xx独特的资源优势,坚持打造“xx”旅游品牌。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以生态休闲旅游为主题,常年在《xx日报》、《xx晚报》和xx电视台对我县xxxx生态旅游度假村进行宣传,使xxxx的游客每年都保持递增16%以上。多次在xx、xx、xx、xx、xx等地举办旅游推介会,有效地推动和激活了客源市场,使来安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吸引力进一步增强。今年x月成功举办的中国“第x届xxxx生态文化旅游节”,充分展现了“xxxx,xx”的新形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
五是坚持资金投入。近年来,县政府投资xxx万元实施了xx烈士陵园改造工程,对陵园广场、纪念馆等基础设施进行改建,丰富了景点内涵,提高了服务档次。县交通、民宗、文体、水利等部门政府性投资xxxx万元,用于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社会资本投资x亿元开发了一批乡村旅游、休闲旅游、城市快捷酒店等多元化旅游新产业。今年以来,县财政还先后拨付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总计xxx万元,用于奖励和开展旅游景区创建和农家乐创建、第x届xxxx生态文化旅游节。
三、我县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通过近几年来的努力,我县旅游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周边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
1、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目前,通往部分景区、景点的道路大多等级低,尚处于路窄弯多不平坦的状况,车辆进出不便,存在潜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2、旅游产业要素制约依然存在。在项目引进和推进中,因土地指标紧缺,导致一些重大旅游项目建设艰难;因资金和相关手续办理等原因,致使部分项目进展缓慢,严重制约着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
3、旅游资源与文化融合有待挖掘。部分旅游景区项目内容过于单调,停留在观光层次,对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文化含量明显不足;以历史人物、历史古迹、历史遗迹等一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文景观特色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对人文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
4、旅游产业化整体水平有待提高。旅游产业链尚未形成,满足不同类型、不同规模游客需求的接待能力较差;旅游商品研发深度不够,旅游商品市场不成规模。
5、旅游行政执法开展困难。我县还没有成立旅游执法和监管机构,旅游行政执法、旅游服务质量监督检查、旅游投诉案件处理等工作无法开展。
四、推进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与建议
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快速增长的经济总量,为我县旅游业发展积蓄了后劲;省政府去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更为我县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些有利时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实现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1、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意义。县政府要把旅游产业提升到支柱产业的重要位置来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细化各项措施,确保旅游产业实现科学发展;要强化旅游部门的职责,使旅游管理部门在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开发和管理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推进各项工作全面落实;要建立健全旅游产业发展工作协调联动机制和激励机制,严格考核兑现,实行重奖重罚,充分发挥各地各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真正形成部门联动、齐抓共建、合力发展的良好局面。
2、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优化旅游产业发展投融资环境。认真研究制定税收、土地、产业扶持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最优惠的政策,最优越的条件,吸引有实力的客商到我县投资开发旅游产业。强化主体意识,用产业化的思维和市场化的运作手段,大胆引进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参与旅游产业发展,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3、进一步加强规划,统筹谋划好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
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原则,根据《来安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制定旅游项目专项规划,对各类景点、服务设施进行科学布局;积极探索旅游项目与农业项目捆绑,缓解土地指标压力的新形式,切实加强对旅游项目规划、建设的深层次管理。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对各景区实行分级管理、分级开发、分级保护,避免生态资源遭到破坏。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实行旅游资源分段分批开发,避免一哄而上、低效开发、浪费资源,确保资源与环境的永续利用。
4、进一步加大投入,切实增加旅游产业政策性投入。通过加强旅游项目编制上报工作,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更多的旅游项目资金;紧紧围绕重点景区、田园风光线路,加紧编制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项目,积极争取各级项目资金,确保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改善;县财政每年都要列支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并根据财力增长情况逐年增加,以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产业建设的积极作用。林业、农业、交通、发改、水利、建设等部门要把天然林保护、农业综合开发、乡村公路、农村能源、水利建设等专项资金的安排使用与发展旅游业结合起来,有效整合建设资金,切实推进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
5、进一步突出重点,切实提升旅游产业发展的层次。完善xxxx生态旅游区和xx烈士陵园接待设施和游乐功能,整合旅游资源,实现绿色旅游与红色旅游有机紧密结合。督促指导白鹭岛大酒店、金太阳大酒店和来城新区大酒店等高星级旅游饭店加快建设和申报评星工作,提升我县旅游接待档次。加快舞彩国际生态旅游项目推进步伐,打造“休闲度假的高端产品”。要注重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区域合作,形成旅游精品线路。此外,还应采取集中培训、委托培养、外出参观等多种形式,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服务技能和水平。
6、进一步挖掘潜力,拓展丰富旅游产业发展文化内涵。坚持举办xxxx生态文化旅游节、旅游项目推介会,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展示来安的发展魅力、城市品味,文化底蕴。加强旅游商品的开发,着力培育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和专业市场,开发一批具有来安特色、市场前景广阔的旅游商品。推进参与式文化旅游项目,鼓励开展民风民俗民乐展示,促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有机融合。
7、进一步规范秩序,切实加强对旅游产业的行政执法。成立专门机构,配齐、配强旅游行政执法人员,落实执法经费、配备交通工具,为旅游行政执法提供人员、资金上的保障。健全旅游市场综合治理机制,定期会同公安、工商、卫生等部门对旅游市场进行专项治理整顿。加强对景区(点)的监管力度,完善旅游安全应急预案,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净化旅游市场。
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7
刚刚闭幕的县委全会和县人代会提出了“20xx年是全县的旅游突破年”,xxxx旅游业的发展再次被提上一个新的高度,这也将是今后全县的一项重点工作。
旅游业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已经和汽车业、石油业并列为世界三大产业。被誉为“永远的朝阳产业”、“永远的环保绿色产业”、“国民经济提升的催化剂”。旅游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创造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据统计,与旅游相关的行业、部门已超过110个,旅游消费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的贡献率超过80%,对文化娱乐业的贡献率超过50%,对餐饮业和商品零售业的贡献率超过40%。因此,很多地方将旅游业作为战略性产业,加大了旅游产品开发的力度,国内旅游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竞争愈来愈激烈。但国内旅游产业整体水平较低,正处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可以说,要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分得“一杯羹”,机遇与挑战并存,前景和难度同在。
一、xxx旅游业发展的有关情况
有人说:xxx东北无旅游。虽很笼统,但从全省来看,旅游业已成为全省的支柱性产业。横向比较,昭通市的旅游业发展,与xxxx西黄金旅游地“第一军团”相比,仍属于“欠发达”地区,还属于“藏在深闺无人知”。目前,xxx县位于全市旅游产业发展的靠后位置,处于“创业”阶段。
(一)xxx旅游业发展的历史。
xxx的旅游开发思路提出较早,但起步较晚,至今尚未形成规模。1986年,国家将旅游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就曾有人提出开发xxxx旅游,受认识和经济基础不足的制约,未能引起重视。xxx年,云天化厂曾计划在峰顶山建职工疗养地,但因故未搭成协议,这算是xxx发展旅游的起步。1994年、1995年各乡镇纷纷推出自己的旅游项目,县文体部门对xxxx坪森林资源、中岭九老洞溶洞、铜厂三河坝瀑布等旅游资源进行了考察和论证,旅游发展成为当时xxx的热点话题。到1997年县内个体户首次对峰顶山、二十四岗进行旅游投资,开设餐旅、休闲、娱乐项目,xxx旅游业开发正式进入实质性阶段。20xx年,县委十届二次全会提出建设“绿色经济强县、湖滨生态旅游县、文明幸福小康县”的奋斗目标,首次将旅游发展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同年12月,成立xxx县旅游局。xxx年,启动xxx县旅游规划编制工作。众所周知,受交通不便、移民工作等因素影响,xxx县旅游业发展进程缓慢。
(二)xxx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去年县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了“1245”发展思路;刚刚闭幕的县委全会,又将今年确定为“旅游突破年”。围绕旅游发展战略定位,从去年开始,全县旅游业发展全面提速,进入了快车道,如县城绿化亮化、公路沿线房屋量化、面山绿化等项目快速推进,围绕旅游要素培植做了大量的工作。今年,将立足“水上游、城中看、山上玩、乡村吃”的思路,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筹办“两赛一节”(龙舟、垂钓两大赛事和美食节)活动,大力发展水上娱乐项目和乡村旅游。在今年全市旅游工作电视电话会上提出要加快推进金沙江高峡平湖旅游线建设,把水富、xxxx、永善、巧家4个县作为串珠状连接起来,重点打造好水富邵女坪和xxxx新城、湖心岛、金山寺。积极申报金沙江高峡平湖皮划艇、龙舟赛等“水上运动”项目,力争打造成中国水上运动训练基地。
(三)当前xxx旅游业面临的一些问题。
一是旅游业的发展要素极不完善。集中表现为“游、购、娱、食、住、行”旅游六大要素处于培植阶段、十分薄弱、配套滞后、结构失衡。如交通不便,旅游酒店凤毛磷角,景点还未形成线路,等等。
二是旅游产品的品种结构过于单一。xxx旅游发展规划曾提出了xxx十大旅游项目,即:享水上娱乐、探原始森林、赏金江奇石、走石龙老街、望长江东转、登观斗佛山、游马湖遗址、品茶马文化、观xxx含笑、揽峡谷风光。尽管当前提出了“水上游、城中看、山上玩、乡村吃”的思路,但总体上看,旅游产品仍以观光型为主,结构单一,内容不够丰富和多元。
三是旅游景区、项目对游客缺乏吸引力。目前xxx的旅游景点,既非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等垄断性的旅游资源,又非我有人无的独具创意的特色旅游项目,走的大众旅游路线,同质化严重,难以提升知名度,很难激发中远程游客专程前来旅游观光的兴趣。
二、xxx旅游发展面临的机遇
除去政府政策性支持,政府强势主导等因素,但就旅游业发展现状、趋势分析,我们面临着较多的机遇:
(一)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蕴含无限潜力
中国人口基数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转变,更加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而旅游成了满足精神生活的重要途径,潜在的旅游市场巨大。虽然,国内的旅游业蛋糕越做越大,竞争也越来越强,但我国旅游业发展整体水平偏低,旅游如同走马观花,停留在感官体验上,无法给游客带来高品质精神享受,很多游客返程后都感到身心俱惫,该有的身心愉悦、心旷神怡的感觉荡然无存。在看似繁荣、竞争激励的旅游业发展背后,依然有着广阔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为此,国家提出旅游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步伐,云南省提出了旅游“二次创业”,这是全国全省旅游业提质增效、再上新台阶的摸索期、调整期,也是给我县旅游发展留下的较为难得的取得突破、追赶跨越的一段黄金期。
(二)休闲旅游已成为旅游业发展新趋势。
休闲旅游,简而言之,是以休闲为目的.的旅游。不仅是游山玩水,简单地“放松放松”,与传统旅游相比,一动一静,一行一居,一累一闲,对传统的旅游概念从内涵到外延都做了新的延伸,更多的是建立在旅游基础上的行为情趣,以达到丰富人生、实现人生价值的目的,满足实现人类普遍存在的求知、求乐、求健、求美心理。休闲旅游是传统旅游的升级版。xxx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湖滨新城及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具有发展休闲旅游的潜力和条件。加之,县委政府提出了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湖滨生态园林城,抓住了旅游发展的新趋势。当前生态游方心未艾,若能扬长避短、避开竞争激烈的观光旅游市场,将目标定位于休闲旅游,将xxx打造成为休闲旅游的终点站、目的地,而不是观光旅游的“中转站”,完全可以在休闲旅游上大做文章,并将大有可为。
(三)诸多旅游资源整合和开发带来的效益不可估量。
旅游业发展必然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也是艰难的创业过程。xxx旅游资源不具有先天优势、也具有垄断性,更不具备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资源,因此,必须要走一条新路,经过科学合理的资源整合和开发,精心的包装以及有效的推广,使其成为标志性产品进入市场并形成品牌。从内生资源来看,有峡谷风光、万里平湖、魅力新城,有原始森林、良好生态;有历史遗址、人文景观等;从地理条件上看,处于川xxx黔大旅游格局的规划区、两个电站的中心区、蜀南竹海等热点旅游的辐射区。从外地发展经验来看,依靠培植旅游资源,形成的特色旅游地的经验值得借鉴,如蜀南竹海。从发展要素上看,科技的元素投入使用,及文化与科级的对接等模式,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也是新兴旅游地发展项目的选择之一。
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8
去年以来,长沙县旅游局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扎实开展旅游业走访调研,先后召开了全县各镇(街)、相关县直部门、重点旅游企业负责人座谈会,深入县内开慧、金井、果园、白沙、福临、青山铺等镇(街)景区(点)和项目建设现场调研,赴广东新会区学习交流,开展旅游合作联盟,综合调查研究内容,进行了些许思考,形成了此调研报告。
一、长沙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旅游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20xx年县旅游局单列设局以来,长沙县旅游局理顺管理体制,加大队伍建设,实现了县镇(街道)管理、点面管理和条块管理三个层面相结合,在全县构建了统一的旅游管理新格局,为加速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体制保障。“期间”,长沙县旅游经济指标持续攀升,旅游产业综合总收入从20xx年的32.57亿元增长到20xx年的81亿元,旅游接待总人次数从20xx年的317.3万人次增长到20xx年的717万人次,综合收入和接待人数均增长了两倍多,20xx年全县旅游业总收入占全县GDP的5.6%。目前全县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1个;省级特色旅游名镇2个,省级特色旅游名村3个;有星级乡村旅游点52家(其中五星级乡村旅游点15个);有省级旅游示范点7个;省级旅游购物点1个;旅行社3家;星级旅游饭店3家;星级餐馆1家。全县形成了结构合理、互相促进、互为补充的良性旅游格局。
1、旅游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期间”,县委、县政府把旅游业作为长沙县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一翼,进一步明确了旅游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优化了全县旅游经济的发展措施和政策保障,制定了《长沙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加大了对旅游项目投资的政策扶持力度。实施旅游体制改革,成立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强化了旅游管理部门职能,在产业转型发展上由接待观光型向生态休闲度假型转变,在景点建设上由全面开发向重点扶持转变,在资源利用上由控制资源向实际建设转变,在管理上实现由分散型向集中型转变,“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主体、市场导向”的旅游产业发展机制已初步形成。
2、旅游转型升级不断加快。
一是乡村旅游稳步发展。重点推动板仓慧润国际露营基地建设,新建露营木屋4栋共200平米,澳大利亚环保木屋100平米,帐篷酒店12间,打造了高端国际化的乡村旅游模式。开慧镇25公里和金井镇33公里环乡自行车绿道建设全面铺开,金井镇大力推行“绿色、低碳、环保”的出游理念,建成了一个游客接待中心和自行车投放系统,全镇已建立自行车投放点8个,配备自行车400台,环茶园自行车绿道已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二是景区建设不断提质。杨开慧纪念馆通过改建停车场、公厕,新建游客接待中心、标识标牌、旅游商品购物店和步行游道,景区品质大幅提升。三是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开慧、金井、福临、青山铺、白沙等乡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福临镇影珠山抗战遗址和上山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已获批省级风景名胜区。青山铺镇刘少奇天华农村调查研究基地建设初具雏形。严格按照国家旅游标志标牌的制作标准,投入120万元新建全县主干道的43块旅游标识标牌,极大方便了游客出行。松雅湖新建环湖游道11公里,游道园林景观等美湖工程基本完工,给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3、旅游整体形象不断提升。
近年来,长沙县坚持政府宣传旅游形象与企业推介产品相结合、业界推广与公众宣传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扎实开展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利用高铁优势,北上北京南下广州进行宣传促销,利用机场优势,出境日本、韩国开展宣传推介。同时,积极参加国家旅游局和省旅游局组织的旅游交易会和博览会,宣传推介长沙县旅游资源。成功举办了长沙第三届乡村休闲旅游节、5.19首个中国旅游日活动、“首善携老区共进,幸福伴长寿齐行”旅游合作联盟、银企合作、工业旅游节、露营节、茶文化旅游节、葡萄文化节、“魅力星沙”摄影大赛、 “民厨争霸”等主题活动,中央七台、旅游卫视、湖南卫视、《中国旅游报》等40余家媒体对相关活动进行了深入报道,吸引了众多眼球聚焦长沙县旅游业。
二、旅游产业发展瓶颈
1、创新意识不强。
全县上下就依托优势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已形成共识,但对发展旅游业是提升现代服务业的硬实力的认知度还不高,工作中开放意识、创新意识不强,现有政策措施激励作用不明显,促进旅游业大发展的办法还不多。
2、旅游品牌不响。
全县旅游产品策划、建设、运营等方面较为落后,景区规模不大、档次不高,旅游产品功能单一,基本停留在“红色旅游和文化旅游走一遍、生态旅游漂一趟、乡村旅游吃一顿”的观光旅游层面,旅游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3、资金投入不足。
旅游业投入渠道相对单一,投资严重依赖政府,仅仅靠国家投入难以保证我县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与外地做法相比,社会资本投资旅游业比较滞后,旅游大项目不多,一些好的旅游资源至今尚未得到很好开发,没有发挥出应有效应。
4、基础设施滞后。
由于投入不足,我县旅游基础设施滞后,特别是北部基础设施跟不上。县内景区(点)间通畅的交通网没有形成,部分景区(点)道路狭窄;旅游接待设施和服务水平不高。娱乐与购物没有形成区域规模,还不能适应旅游业大发展的需要。
三、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十三五”期间,我县将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全面落实省、市相关会议和文件精神,按照“三个共同”实现“三个共享”的发展理念,注重项目拉动、宣传营销、行业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们将突出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1、转变旅游发展方式。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意见》精神,正确把握我县的区位优势和基础优势,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推动我县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乡村旅游、低碳环保游。“树立大旅游、大产业的意识,将旅游产业从“两型富民产业”的`定位提升到与工业相提并论的高度进行统筹发展”。根据最新的长沙市的县(区)区划调整,长沙县南部三个镇(街)已划入天心区和雨花区,按照我县打造大城北的发展战略,将长沙县旅游业重心将向北延伸,我县北部生态资源优势突显,适宜于发展观光休闲度假型旅游。
2、理顺旅游管理体制。
加强旅游产业发展领导机构,从宏观上把握全县旅游产业发展的方针和指导原则,组织制定激励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对重大旅游开发项目进行组织、协调和督导,研究解决旅游产业发展遇到的重大问题等。针对新形势新要求出台加快全县旅游发展的意见,按照国务院《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意见》的要求,积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扶持特色旅游企业,鼓励发展专业旅游经营机构,推动优势旅游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打造跨界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
3、加大旅游资金投入。
设立长沙县旅游发展基金,建议县政府每年安排800—1000万的旅游发展基金,重点用于补助旅游项目开发、奖励旅游企业等。制定土地、税收、融资等优惠政策,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旅游业开发,逐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投资、社会参与的旅游开发与经营新格局,改变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投入不足的问题。
4、加快旅游项目建设。
大力发展北部乡村旅游,打造以杨开慧纪念馆4A级旅游景区为中心,涵盖金井、开慧、白沙、双江、福临、青山铺的5A级旅游景区。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以开慧板仓慧润国际露营基地为核心的“长沙市乡村旅游示范区”。结合乐和乡村和美丽乡村建设,高标准建设好金井茶乡小镇、白沙水果之乡、春华田园水乡的乡村旅游。突出汽车产业优势,以广汽菲亚特、广汽三菱、上海大众等配套园区为载体,把工业旅游打造成为长沙县旅游新亮点。
5、打造旅游知名品牌。
精心策划,对重点景区进行重点包装推介,确保我县旅游形象包装宣传推介能有大作为,强力推出在全省、全国叫得响的旅游知名品牌。以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为契机,重点打造影珠山抗战遗址等景点,力争用3年时间推出影珠山旅游风景名胜区这块名片。着眼长远,打造麻林温泉和田汉故里等旅游景区,提高我县景区品质和知名度,进一步扩大影响。
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9
如何借助沪渝高速公路和宜万铁路即将建成通车、省委省政府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国家扩大内需等机遇,以旅游景区和小城镇为依托,加快发展适合我县特色的乡村旅游业,促进全县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县域经济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根据县委的统一安排,我局于4月8日—5月5日,组织专题调研工作专班,深入到业州、高坪、红岩、花坪、景阳等乡镇实际调查走访,并到恩施、咸丰、利川等旅游业发展较快和乡村旅游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县市学习考察,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建始县乡村旅游业发展专题调研报告。
一、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概述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生产形态、生活方式、民俗风情、乡村文化等)为对象,进行观光、度假、娱乐或购物的一种旅游形式。从乡村旅游发展上而言,其主要以农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田园风光、森林景观、农林生产经营活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风俗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领略农村乡野风光、体验农事生产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回归自然为旅游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对于我县而言,在加快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村就业岗位,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有效扩大内需及拉动消费,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以旅促农、以旅带农、以旅富农、以旅富农,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的一种新形式,越来越受到广大旅游消费者的普遍青睐,成为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催化剂。
二、建始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一)乡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我县自然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交通区位条件优越,旅游资源开发起步较快,这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显现出了美好的发展前景。
1、自然生态资源丰富。丰富的自然景观,良好的生态植被,宜人的气候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有利条件。我县山岭纵横、河谷幽深、流泉飞瀑、植被繁茂、景致众多。这里有闻名全国的南方最大的落叶松基地——长岭岗林场,有原汁原味原生态的野三河,有清江画廊之称的景阳河,有奥陶纪石林代陈沟,有山水风光独特的大沙河等等。县内最高海拔2090米,最低海拔308米,立体气候明显。加之我县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既无严寒,又无酷暑。森林覆盖率达70%,是最适宜人类居住地,有湖北后花园之称,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2、民俗文化底蕴深厚。独特的民俗民间文化是打造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我县除了拥有“建始直立人”这一世界级特质旅游文化品牌外,这里还有蜚声中外的民歌《黄四姐》,有收入《中国名胜辞典》中的石通洞、石柱观等名胜古迹,有被誉为土家交响乐的丝弦锣鼓、闹年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党政要吴国桢故居、朱和中故居、五阳书院等一批历史古迹。同时,我县属于少数民族集聚地。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善良纯朴、率性耿直、热情好客的民俗民风,是乡村旅游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3、交通区位条件凸显。沪渝高速公路和宜万铁路即将建成通车,318国道、209国道、清江黄金水道贯通全境,全县已构成立体型交通网络。我县已融入了恩施州一小时经济圈,建始大部分的乡村距县城都在一小时车程内。乡村旅游的客户群主要是大都市生活人群,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将为建始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气,从而为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4、地域人文环境优越。我县广大农村生态良好的田园风光,山清水秀的乡野村落,风格独具的农家小院,慢节奏的农家生活方式,绿色环保的农副产品,风格独特的农家饮食,热情好客的乡村居民,这些都是极好的乡村旅游资源,适宜打造出高质量的旅游产品。
(二)旅游景区开发起步较快,发展平台初具
我县旅游业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强劲,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目前,野三河景区由武汉志顺房地产公司投资开发,规划总投资2.2355亿元。该景区地跨花坪、景阳、高坪三个乡镇,规划总面积155平方公里。野三河景区现已步入全面开发建设阶段,计划于2011年试营业,2012建成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被业界认为是湖北省最具成长的旅游景区之一。云雾灵山景区由恩施今大集团投资开发,规划总投资1.32亿元,规划总面积100多平方公里,景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面启动,计划2011年底试营业。该景区是恩施州最具后发优势的城郊公园,景区所在的代陈沟村已申报为湖北省旅游名村。长岭岗林场则是最具开发潜力的度假旅游圣地。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必将为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效的平台。
(三)乡村旅游发展业已起步,发展势头良好
我县通过大力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发展观念得到了较大的转变,一部分农户依靠自家的基础条件,开办起了农家乐,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旅游便应运而生,成为我县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形式。2000年,业州镇就与旅游局共同发起在野韭池村办起了农家乐试点。随着城里人到乡下休闲娱乐渐成时尚,在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如对应城区休闲需求的“野韭池农家乐”、红土坪的“泳丰山庄”等,对应景区观光游客食宿的“黄鹤桥农庄”、对应新农村建设的高坪“八角人家”、“偏沟湾农庄”等。为引导乡村旅游的规范发展,高坪、花坪等乡镇还召集各农家乐主协商制订服务规范,举办农家乐从业人员培训等。据统计,我县现有农家乐100多家,每年农家乐综合接待收入近千万元。农家乐从一产生就显现出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三、建始乡村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对乡村旅游业发展的认识不到位,思想解放不够。根据调查走访,目前在乡村旅游业发展上,对乡村旅游的产业地位认识不够,没有看到乡村旅游广阔的市场前景。我县现有的农家乐,基本上都是农户借助自己家的优势和基础条件,自发的发展起来的,乡镇政府和旅游职能部门缺乏强有力的引导和指导,在发展上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由于对乡村旅游的内涵认识不足,忽视了乡土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特征和基本依托点,盲目引进都市化的旅游产品形式,盲目建设现代化的接待设施,出现了建筑城市化、活动简单化等趋向,乡土特色不明显,致使以农家乐为主体的乡村旅游出现了盲目趋同发展的现象。
二是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不到位,缺乏科学指导。我县在乡村旅游业发展上,主要由经营者自己谋划、自行设计、自主建设起来的。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目前还处在散乱状态,绝大多数农户一般是在原有基础设施上稍加改动就开始接待游客,出现了无序开发、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的现象,不利于乡村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是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不到位,发展活力不强。近几年来,我县乡村旅游业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从目前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而言,仅仅只能提供餐饮住宿、棋娱乐为主的短线经营服务。
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10
乡村旅游是近年来湘乡旅游业的亮点,是吸引长株潭城市群居民来湘乡旅游休闲的重要吸引物。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绿色山水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共同构筑了我市旅游产品格局,是我市的旅游主打产品和最具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因此,打造休闲旅游城市,必须进一步做大做强乡村旅游。近日,湘乡市旅游局牵头,组织发改局、地税局、卫生局、农办、水利局、工商局、电力局、公路局、交通局、规划局、国土局、法制办、供水管理处组成调研组,以发放问卷、座谈讨论的形式,对我市范围内发展较好的乡村旅游区(点)、农家乐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并组织相关部门到长沙望城县光明村学习考察,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乡村旅游概念及类别
概念: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生产形态、生活方式、民俗风情、乡村文化等)为对象,进行观光、度假、娱乐或购物的一种旅游形式。是以农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田园风光、森林景观、农林生产经营活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风俗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领略农村田野风光、体验农事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回归自然为旅游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
类别:按照乡村旅游活动的主题目标至少可以分为农家乐(这是当前乡村旅游的主体)、农村风景观光旅游、农业观光园、农业新村、历史文化村落和农业胜景六类;而按照乡村旅游这个活动存在的理由来划分,则可以分为景点依托型(这是主体,包括部分农家乐以外的旅游类型)、客源地依托型(如大部分农家乐)和混合型(即同时具备以上两种特征)三类。
按主题目标分类,能从发展阶段、产业特点、地区分布、吸引劳动力特点、游客消费模式和游客结构等多方面细致描述乡村旅游。例如农家乐是以农户家居和农、林、牧、渔及园艺等农村资源为载体的乡村旅游类型,是现阶段乡村旅游的基本形式,也是现阶段最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游。
二、湘乡市发展乡村旅游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乡村旅游是我市打造休闲旅游城市,建设“两型社会”的战略选择。乡村旅游,是我市较具竞争力的旅游产品,是打造休闲旅游城市的有力支撑。乡村旅游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旅游空间和领域,减轻和缓解了城市过分拥挤的现象,能够营造出和谐、友好的'社会环境,是实实在在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项目。
(二)发展乡村旅游是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发展乡村旅游,转移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促使农民转而利用农村现有的空间资源和绿色资源,就地发展第三产业,拓宽了劳动力转移渠道。乡村旅
游是传统农业延伸的新尝试和农业自然资源的新利用,我市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粮食、生猪的生产以及外出打工,发展乡村旅游可以让农民“离土不离乡”地实现转移就业,拓宽增收门路,改变现有收入的来源渠道,改变农民收入增长方式,拉动经济的增长。
(三)发展乡村旅游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和谐湘乡的必然选择。乡村旅游区(点)是城乡文化的一个交汇点。乡村旅游的消费主体是城市工薪阶层,他们是现代文化和城市精神文明的主要载体,乡村旅游可以加深城乡相互的理解与认同,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我市乡村旅游区(点)集中在城郊和旅游景区周边,都是在未来城镇发展的方向,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对加快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和谐湘乡具有特别的意义。
(四)发展乡村旅游是丰富旅游内容,增强我市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的一种新形式,拥有其他旅游形式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我市现有的乡村旅游区(点),不仅丰富了旅游内容,还增强了旅游的吸引力。优越的区位和交通,较好的农业产业基础,原生态乡村环境,乡村旅游将会成为我市旅游产业一个主打产品之一,和红色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形成互补,成为建设休闲旅游城市的有力支撑。
三、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分析
(一)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
1、外部交通和区位优势
我市距省会长沙约100km,距株洲约80km,距湘潭城区40km,距韶山仅22km,随着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步伐的加快,湘乡市将成为“三市一体化”的卫星城市和区位优势明显的次中心城市,具有接近省内人口稠密、经济文化最发达地区的客源市场中心的优越条件,区域内客源市场很大。同时,我市处于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域范畴,湘黔铁路、洛湛铁路、320国道、上瑞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规划和建设中的沪昆高铁、宁乡灰汤—虞唐、韶山—湘乡、湘潭易俗河—湘乡、209省道湘乡段、长花灰韶高等级公路湘乡段将构成完整便捷的现代化旅游交通,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可进入性。
2、地缘文化优势
我市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有难得的红色旅游资源、宝贵的名人资源、独有的湘军文化资源、少有的佛文化资源和珍贵的古城资源,而我市乡村旅游区(点)大都在这些人文资源或旅游景点的周边,使我市乡村旅游区(点)更具特色和吸引力。
3、农业产业和山水资源优势
湘乡位于湘江一级支流涟水中游,是湘潭市两个农业大县之一,面积2012平方公里,人口90万,其中农业人口79万人,辖3乡15镇4个办事处,708个行政村、47个社区居委会,8102个村民小组,225493户农业户,耕地面积62万亩,其中水田56.4万亩,旱土5.6万亩,有林地138万亩,放养水面14.28万亩。
鱼米之乡,山地和水库形成的小气候有利于特色农业的开发。褒忠山、韶峰山、东台山等山体资源是我市发展乡村旅游的天然载体。涟水河、韶山灌区、水府庙水库等水体资源是我市发展乡村旅游的天然纽带。
4、人力资源优势
湘乡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千年湖湘文化的浸润使湘乡人具备了“有血性、讲义气、勤奋务实”的人文精神,湘乡人能吃苦、霸得蛮,战争时期能打仗,和平年代会读书、会做官、会经商,同样也会发展乡村旅游,湘乡作为一个县级市有2家五星级乡村旅游点、3家四星级乡村旅游点就是最好的证明。
湘乡历来重视教育,东山学校、湘乡一中、二中等优势教育资源是优势人力资源的源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乡村旅游发展智力支撑。
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11
xx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且独具魅力。早在旧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繁衍生息。春秋时期曾是白羊部落居住的区域,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碰撞交流之地,也是历代的“兵家必争之地”。特殊的地理区位和历史形成了特殊的边塞文化,造就了我县人文历史厚重、文化特色鲜明、自然生态环境优美的特色旅游资源。
基于对旅游资源的全面开发、打造的共识,我们认为,本县旅游资源具有下面几个基本特点(以长城沿线为例):
一是人文景观博大精深。由于地处晋蒙交界处,加上山势险峻,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该区域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各朝各代都在此修建长城,以为防御。长城的修建,有的是确立新址、独立起建,有的则是在原长城基础上修复扩建,此外,为配合长城防御屯兵,又在长城沿线建了许多的堡寨,这些遗存成为人们了解过去,追溯历史的有力见证,亦成为宝贵的.历史资源。xx县境内保留下了三个朝代的长城遗址,即东汉、明朝和北齐长城。通过开发景区,可实施对历史遗迹的保护和旅游资源利用的双重优势。
二是景点分布一线贯穿。多点集中的风景名胜旅游景点,主要分布在以xx段长城为中心的xx一线。xx由xx市xx乡向西南延伸,在xx乡xx村东北处入境,向西蜿蜒至五路山的二十边村西出境进入xx县境地全长约38公里,长城边墩72座。xx还保留了县境内唯一的砖包箭楼边墩,是xx500公里外长城唯一的一座箭楼,在民族和平交融时期,这里又是内外商贸交流的茶马互市,因此又称“xx楼”,为后人了解长城建筑留下了可贵的实物资料。此外,在长城内侧,xx境内的五路山上,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集中分布,主要有官山石林、蹄窟岭、红砂岩口、古崖居、北魏皇陵等。
三是自然景色瑰丽多姿。由于地质构造和长期外力的作用,形成了独特的xx火山石林。景区内自然景观以官山石林为代表,它是由石柱林组成的十分壮观的峭壁山体,此种岩体属于玄武岩“柱状节理”,反映了该地区的地质变迁。
四是景区具有稀有性。xx八台子段建在险峻的山脊上,形似北京八达岭长城,而其独特之处就在其山腰长城内侧矗立着一座哥特式教堂,与古长城一起,构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独特风景。位于县城西南xx年来,县委、县政府虽然在旅游方面想有所突破,但却一直徘徊不前,收效不大。目前看,xx旅游业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其它地区旅游业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旅游资金投入不足。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投入较大资金,特别是发展初期都要经历“高投入、低产出”的过程。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通过向上级争取,招商引资等方式,大力培育和发展旅游产业,但由于县财政财力紧张,至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品开发、宣传促销等方面的投入十分有限,另外,社会融资、招商引资投入效果也不佳,推动力度不足,这些都制约了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是旅游服务设施滞后。现有的旅游服务设施远不能适应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长城沿线的旅游人群主要以自驾游为主,由于没有自驾游营地以及相应的配套设施,给车辆的停放、加油、管理、维修带来诸多不便,难以留住游客。
三是旅游资源整合不够。我县虽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旅游开发起步缓慢,市场开发层次低,主题没有突出,且互动性、参与性、娱乐性项目缺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
四是旅游管理机构薄弱。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虽然高度重视文化旅游工作,成立了现代服务业及文化旅游业开发指挥部,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主管全县旅游工作的专门机构,依然由文化局工作人员兼职管理,而且没有旅游专业技术人才和人员编制。
五是旅游服务质量低下。在今年“五一”、“国庆”黄金周和寒假、暑假等节假日期间,专门组团或自驾游的游客很多,但没有一个具体负责的部门进行接待与规范。在各个景区,垃圾遍地,没有垃圾桶,没有旅游厕所,没有停车场。7月9日,我县与北京潮尚户外运动有限公司联合举办了xx年,国家旅游局公布第二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我省有5个市、县(区)入选,加上首批的xx市、xx县、xx县、xx县、xx县5个市、县(区),xx目前已有20个地方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虽然我县目前还不具备“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评价标准,但只要全县上下一致努力,创造条件,政府精心策划,努力推动,做好申请准备,在下一批示范区中一定会榜上有名。
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12
一、xx县基本情况
1、地理条件
xx县位于四川南部宜宾市与泸州市之间,地理位置为北纬28ο22′20″~28ο56′45″、东经104ο57′40″~105ο14′33″,是川南地区交通网络的腹心地区。县城西面有“长江第一城”宜宾,北面紧邻“盐业之都”自贡,东面与酒乡泸州和古蔺毗邻,西南通珙县僰人悬棺,南面连接兴文石海洞乡,县域内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蜀南竹海已开发建设成为国家4A级旅游区,是拥有川南“旅游四绝”(竹海、恐龙、悬棺和石林)的四川旅游南环线的重要节点。县城内可通过水陆两路与宜宾、泸州机场、隆—纳高速公路、内—宜高速公路连接,在半日内快速抵达成都、重庆等旅游中心城市。
xx属于四川盆地南缘丘陵低山区,以长江为界,地势南高北低。北部平均海拔为347米,南部平均海拔为619米。县城分为三个地貌区,即北部低丘平坝区、长江沿岸平坝台地区、南部丘陵低山区,又分平坝、台地、丘陵、低山四个类型。
xx属于中亚热带四川盆地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季风气候明显、冬夏风向更替明显。冬多偏北风,气候寒冷,降水少;夏多西风或偏南风,气候温和,降水集中。年平均气温18.1℃,降水量1127.8毫米,降水172天,日照1199.3小时。
县境内除长江北岸的利水河注入沱江外,其余河流均注入长江。长江横贯县境,流程全长45公里。境内溪流纵横,总长度507公里,河网密度0.55公里/平方公里,总径流量38087万立米。
2、资源条件
xx是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屏障的重要区域,生物资源丰富多样。森林覆盖率达31.7%,农作物品种280多种,果树有17科、33个品种、140个品系,野生植物资源有用材林品种32个,竹类58个品种。此外,还富有豹、鹿、野兔、野鸡、猫头鹰、中华鲟等珍贵的野生动物资源。
与四川的其他农业县相比,xx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早在1903年,xx就开办了高等小学堂,开现代教育之先河。1931年4月,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由重庆北碚迁来xx,以文庙为校址,在xx办学6年多,培养了大批戏剧人才,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摇篮”、“中国戏剧的圣地”。1919年,xx竹工艺师蔡金山创作的竹簧工艺品,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优胜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xx的竹工艺品已达到7大类,上千种,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远销东南亚一带。xx县的民俗文化在川南地区尤为突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夕佳山民俗博物馆,充分展现出明清时期中国的民居建筑特点,体现出中国建筑中的风水文化。
xx县旅游资源丰富,点多、面广、品位高。其中有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4A级旅游区1个(蜀南竹海中心景区)、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蜀南竹海自然保护区、仁和百竹海)、省级森林公园1个(青峰山森林公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夕佳山民俗博物馆)、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个(xx县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国立剧专旧址、留耕镇油榨坪祠堂)。
3、现有景区景点
⑴夕佳山民俗博物馆
夕佳山民俗博物馆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民居建筑群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巴蜀民间建筑化石”、"神州民间建筑精粹"。它对研究中国民间建筑史、民间艺术史、民间风俗史和川南社会史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夕佳山民俗博物始建于明万历40年(1612年),完善于清代,历经300年,保存完整。其占地105亩多,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有房屋108间,为悬山穿斗式木质结构,深院高墙、飞檐黛瓦、古木参天。整个庄园选址按照“左青龙、右白虎”、“千人拱首”、“万山来朝”的原理,极为考究。民俗博物馆平面为组合四合院式,纵深三进,大门、正厅、后厅依次置于一中轴线上,中轴线左、右又各错落有致地置有三进厢房,整个布局形如一展翅欲飞的仙鹤停于一个古瓶上,意为“平(瓶)安鹤祥(翔)"。庄园东三进厢房,利用房屋建筑与天井的虚实相生,构成"纸、墨、笔、砚"图形,匠心独运。庄园的前后左右各置有池塘、后花园、西花园、东花园等,整个建筑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开合有序,互为呼应,保留了明清以来民间建筑风格。主体建筑上的装饰庄严肃穆、妙趣横生,在突出主要性建筑的前提下,趋于多样性变化。柱础、驼峰多绘有云水、莲花、几何图形等吉祥图案,屋脊头上翘并辅以磁片嵌花纹装饰。西面有园中园小景,园中有一株200多年的古黄桷兰,一株参入古榕树与一株高约10米的古棕树相加相抱,树根相连,暗寓"中(棕)庸(榕)之道"之意。庄园四周有近百亩300年前种植的桢楠林,常年有近万只白鹭栖息其间,为庄园的一大景观。
⑵国立戏剧专科学校
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是旧中国戏剧专业教育的最高学府,抗战期间于1939年从重庆北碚迁至xx,以文庙为校址,并在此办学达六年之久,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余上沅、曹禺、吴祖光、吴晓帮、洪深、焦菊隐等在此执教,谢晋、张骏祥等大批戏剧和电影界的大师即在此学习成才。从1939年,剧专总共招生804人,其中有519人在xx上过学;剧专演出的剧目共241个,其中在xx就上演了144个,包括《雷雨》、《哈姆雷特》、《北京人》等著名话剧。由此xx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摇篮”、“中国戏剧的圣地”。
⑶其他资源
xx的历史文化与民俗文化在川南地区各县中最为突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夕佳山民俗博物馆是川南农耕文化的缩影,对研究中国民间建筑、民间艺术和川南民俗具有独特的价值。此外,还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xx县城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国立剧专旧址,以及蕴涵其中的“长江第一渡”的古渡文化、竹文化、戏剧文化等等,将其融合为一体,丰富了资源的内涵,实现了资源的最优整合。
二、xx县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xx县位于川南旅游环线的交汇点上,1995年被省政府批准为历史文化名城以后,为了促进县城旅游业的发展,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抓住机遇,形成共识,加快发展,充分发挥蜀南竹海、夕佳山古民居两大金牌作用,坚持文化旅游相结合,以效益为中心,以蜀南竹海为龙头,以政府为保证”的旅游发展战略思想,投入资金用于旅游业的发展。现在,县域内的蜀南竹海景区已建设成为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国家AAAA级景区。随着“蜀南竹海”品牌的逐渐建立,xx县旅游市场规模已逐渐扩大,旅游收入高速增长,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根据县旅游局提供的统计数据,从1990到2000的10年时间内,xx县共接待游客总量为139.5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3.457亿元人民币。其中2000年接待游客2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500万元人民币,相当于当年全县GDP的6.2%,较大地拉动了县城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从xx旅游市场分析,xx作为旅游目的地,产品结构单一,客源市场规模小,年接待游客数量较低,游客的停留时间比较短,人均消费不高。同时客源市场相对狭小,主要是成都、重庆及本县、邻近县市的零散客人。
三、xx旅游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1、发展机遇
⑴四川省委省政府、宜宾市委市政府、xx县委县政府都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并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旅游发展的措施,为xx县旅游开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⑵以成都、重庆为中心的经济圈迅速发展,城市规模逐渐扩大,人口数量不断增多,居民经济收入和带薪假期的增多,旅游市场呈现出扩大的趋势,为xx县的旅游开发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客源市场空间。
⑶休闲度假旅游已成为当今旅游发展的趋势,同时,自驾车旅游的发展,为人们的出游提供了方便。开发xx生态旅游,符合旅游市场发展的趋势,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⑷随着“蜀南竹海”品牌的逐渐建立,xx县旅游市场规模已逐渐扩大,可以充分利用蜀南竹海的客源市场,在此基础上创建出自己的特色,不断开辟自己客源市场。
2、外部压力
⑴旅游产品推陈出新。
随着旅游市场的日益成熟,游客对旅游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不仅要求旅游产品具有一定的新奇性、观赏性和知识性,而且要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趣味性、参与性和动态性。这就对xx旅游产品的设计带来了一定难度。
⑵客源市场争夺激烈。
xx县四周紧邻的长宁、兴文、筠连、珙县等县,都十分重视本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区域竞争非常激烈。长宁县作为宜宾市的“后花园”,其发展势头非xx可比;兴文县石海洞乡、珙县僰人悬棺等均有较高的知名度。这对xx旅游市场的形象宣传带来极大的压力。
⑶开发资金筹措困难。
xx旅游开发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xx县地方财政能力有限,势难承受,招商引资的任务十分繁重。
3、自身条件
优势
⑴良好的区位条件。“夕佳山民俗文化风情园”位于xx县城xx镇东南20公里处的夕佳山乡坝上村,四周水陆交通发达,可进入性强,是川南旅游环线的`重要接点。
⑵旅游资源具有特色。“夕佳山民俗文化风情园”是以夕佳山民俗博物馆为核心建设起来的,同时还利用了当地的历史文化、戏剧文化、风水文化和民俗文化,组合性强,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上,还注重了动静结合、观赏性与参与性相结合、文化性与娱乐性相结合的原则。
⑶xx县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劣势
⑴区域旅游开发决定了xx旅游开发必须与蜀南竹海、兴文石海洞乡等景区景点串联,形成旅游环线,这固然可以“借光”,但也极易湮没在这些著名景区的光环中,不易打造成为终极旅游目的地。
⑵没有树立自己的旅游品牌形象。xx旅游的对外形象还远远没有树立起来,缺乏消费者明确的认同。
⑶基础设施设备差,接待能力弱。从目前情况来看,整个xx县城内的住宿、医疗、通讯、环卫、交通等条件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改善,这对xx县旅游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⑷缺乏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一个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设计是建立在良好素质的人力资源基础上的,由此对景区的管理、经营、营销和服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xx县旅游开发方向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认为,xx县旅游开发建设,应通过对旅游产品的设计,树立起特色鲜明的旅游地形象,以求与周围的竞争对手相区别开来,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充分挖掘一些旅游资源的内涵,并以此为依托和基本条件,带动整个xx旅游业的发展。唯有如此,xx旅游产业才具有更为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
随着蜀南竹海东景区划归景区管理局统一经营,xx县的旅游产业几成一片空白,必须从头再来。如果要想从大量投入资金进行开发的思路入手,以现在的情况看,不说完全不可能,至少也非常困难。要发展xx的旅游业,必须另辟蹊径。
目前,休闲度假旅游业作为当今富有蓬勃活力和巨大潜力的朝阳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和普遍关注的行业。我国休闲旅游业在经历以观光为目的的初级发展阶段后,休闲度假式旅游及其它商业性旅游将成为旅游消费的主流,休闲度假产业真正进入“掘金时代”。
随着我国元旦、春节、五一、十一、清明、中秋、重阳、双休日等假日大幅度延长及国民休闲意识的增强,xx县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的时机已经成熟且潜力巨大。乡村休闲度假、风景旅游地度假、双休日及假期休闲度假、运动健康休闲度假、驾车休闲度假、家庭交友休闲度假等丰富多彩的休闲度假形式正在逐渐为中国百姓所接受,也为xx县发展休闲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因此,xx县应着力加强生态保护,积极进行生态旅游规划,统一规划,统一要求,分步实施,分头进行,最终在全县范围内形成遍地开花的态势,从而提升知名度,创造规模效益。
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13
xx年我市旅游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继续保持健康发展,各项主要数据稳步增长。年全年共接待游客6870 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3 %。其中,接待入境游客53万人次,同比增长15.1%;接待国内游客6817万人次,同比增长12%;旅游总收入34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 %。其中,旅游创汇15526万美元,同比增长15.02%。国内旅游收入337亿元,同比增长15.09%。
一、节会活动在招揽游客、促进旅游业繁荣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春有牡丹文化节,秋有河文化旅游节,春秋两季这两次节会活动为带来了大量客源,活跃了旅游市场,“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节会活动成为城市生活中的一大盛事。年牡丹文化节,历时四十天,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700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86.7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11%和8.33%。河文化旅游节历时30天,全市共接待境内外旅游者947.5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7.65亿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10.1%和10.25%。两次节会共计70天时间,共接待游客2647.55万人次,占全年旅游总人次的38.5%,旅游收入134.38亿元,占全年旅游总收入的38.6%。
二、入境游继续稳步发展,港澳台游客数量大幅增多
年全年接待入境旅游人数53万人次,同比增长15.74%,其中接待外国人40万人次,同比增长7.44%,港澳台游客13万人次,同比增长51.9%。港澳台游客中以台湾游客数量最多,占港澳台游客的59.4%,其中香港澳门游客数量虽然不多,但却呈大幅增加态势,年来自香港、澳门的游客数量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xx年全市接待来自亚洲国家地区的外国游客18.63万人次,同比增长36.78%,其次是来自欧洲的游客,共13.31万人次,来自欧洲的游客数量在外国游客中所占的比重为33.3%,仅次于亚洲,但游客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却减少了25%,接下来的排名是美洲和大洋洲,游客数量分别是2.87万人次、1.15万人次,来自非洲的游客数量排名最后,但与去年同期比却增长了3.6倍。
三、境外游客在停留时间减少
年境外游客在人均停留时间是1.46天,比上年减少0.11天。其中外国人在人均停留1.41天,比上年减少0.02天,港澳台游客人均在停留1.61天,比上年减少0.57天,港澳台游客中台湾游客在停留时间减少最多,人均停留天数是1.68天,比上年减少0.78天,台湾游客在港澳台游客中占有较大比重,其停留时间减少影响了港澳台游客整体在停留时间。港澳游客在停留时间变化不大,均比上年略有增长。香港游客人均在停留1.52天,比上年增加0.03天,澳门游客人均在停留1.53天,比上年增加0.32天。
我市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资源整合问题仍应引起重视。游客在停留时间短仍然是影响旅游经济效益的原因,游在,住在郑州的问题,让优质的旅游资源,不能享受全部的旅游成果,在“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六大元素中把一半以上的利益割给了别人。
2.自驾车增多,交通拥堵问题亟待解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出游次数增多,同时由于私家车大量增加,自驾游也成为一种旅游时尚,但交通拥堵、道路不畅让很多人“欲游而止,望游兴叹”,影响了游客来旅游的积极性,制约了客源市场。要确保游客畅游,一方面要加强交通管理,同时道路规划也要更加合理。
3.“龙门石窟”这个全市唯一的5a景区的发掘利用还没有找到真正的切入点。“龙门山色”历来就居于八大景之首,景区虽然不大,但景点的大气、典雅是境内任何一个景区都无法比拟的。不然武则天也不会在那里开凿石窟群,把自己的形象立在那里。龙门山色从不同的角度看都有步移景挪的效果,水光山色,堪称胜景。所以对外宣传应该世界文化遗产与自然景色相提并论,不能突出了一面,而忽视了另一面。让远道而来的游客忽视了自然景色。自然风景有时也需要提醒,如果不提醒,很多人会“身在福中不知福”而忽视了良辰美景,自然风景也有密码,在很多人未解其中玄妙的时候给以提醒,则能帮人理解景区,使其得到自然的陶冶,得到美的享受,从而加深对景区的印象。
4.对旅游业的投入产出效应应给以更高的重视。市每年在旅游宣传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的目的是为了带来经济效益,通过宣传把游客请来了,如果景点没有吸引力、城市没有吸引力,游客只是简单浏览一番,然后就做了匆匆过客,那样给城市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有限的,有时候与我们前期做出的努力相比甚至是产出没有投入大,这样就做了赔本生意,难以产生经济效益。要增加城市的吸引力,不仅要从城市硬件设施上做好工作,同时也要从深层次挖掘城市的文化内涵,找出自身与众不同的地方,不仅要请得来游客,还要留得住游客。从这一点来说,开发建设以龙门风景区为中心的隋唐文化中心很有必要。
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14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政府及相关部门紧紧围绕“建设长三角地区重要旅游休闲胜地”这一目标,在加强旅游规划编制、重视旅游资源管理、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强化旅游宣传促销、促进产业互动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政府主导,旅游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把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来培育,大力实施旅游富民战略,确立了建设长三角地区重要旅游休闲胜地的战略目标,开展了省级旅游经济强县创建工作。先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仙居县风景名胜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编制了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规划、风景名胜区的总体规划和各分区规划、修建性详规、专项规划等35个规划。景区开发稳步推进,全县已开发景区(点)7处,“山水林古月”五大特色初步显现,神仙居景区深度开发的前期工作有序开展。重视旅游品牌建设,启动了神仙居景区5A级旅游区创建工作,神仙居景区获得了浙江省五十大精品景区等称号,皤滩古镇被列入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我县获得了浙江旅游城市金名片奖。
(二)产业互动,旅游带动作用初显成效。旅游业对县域经济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不断加强,在推动农业、林业等相关产业互动发展上成效明显。我县杨梅、油菜花、向日葵等休闲观光产业初步形成,既带动了旅游产业的有效发展,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今年杨梅节期间,全县杨梅果园观光游客22。7万人次,门票收入305万元。“农家乐”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良好,以溪潭垂钓为主体的休闲渔业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县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途径。2008年,全县旅游总收入16。1亿元。
(三)完善配套,旅游服务体系逐步健全。经过十多年的培育和发展,仙居旅游业整体水平有了一定提升,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目前,全县拥有星级酒店4家,各类宾馆、饭店240多家,总床位7000多张;旅行社13家,导游将近350人;旅游车船公司1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近7000人。一批专营仙居土特产的旅游购物销售网点相继开业,休闲场所逐渐增加,服务体系初步形成。通过开展“旅行社年度综合考核”、“优秀导游评比”、“行业培训”和消防安全专项整治等一系列活动,加强了行业管理。
(四)宣传促销,旅游市场不断拓展。紧紧围绕“立足浙江、主攻长三角”的市场定位,采用请进来、走出去、捆绑式宣传等多种形式,加大营销力度,旅游市场稳步拓展。通过利用主流媒体广告、举办大型节庆活动、邀请剧组来仙拍摄、组织参加旅交会等形式,进一步提升了仙居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强区域联动营销,已与全国各地1000多家旅行社建立友好协作关系,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市场网络。2008年,全县景区(点)接待游客402万人次。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县旅游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旅游发展氛围不够浓厚。一是合力兴旅有待加强。有的部门(乡镇)对自身职能与旅游业发展结合不够,大产业理念不强,主动配合不够,没有积极主动地为旅游业发展创造条件。二是不诚信经营现象仍然存在。有些旅游企业只顾及眼前利益,存在宰客现象;在节假日期间,宾馆酒店房价普遍存在擅自大幅度涨价现象;部分宾馆饭店设施、卫生状况不尽如人意。三是旅游整体氛围有待营造。少数干部群众对发展大旅游的认识不够到位,“人人都是旅游环境、个个关乎旅游形象”的良好社会氛围尚未真正形成。在县域范围内,对仙居旅游形象的宣传还不够到位,大型旅游广告牌还不够多,旅游氛围不够浓。
(二)旅游资源整合提升滞后。一是规划的龙头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虽然编制了不少规划,但随着形势发展,有的规划存在不够科学现象,缺乏可操作性。二是精品景区较少。目前已开发的景区普遍存在“低、小、散”现象,档次不够高,精品较少,核心景区品牌效应不明显。近年来,神仙居景区建设投入较少,景区整合提升和深度开发进展缓慢,大神仙居景区尚未形成。三是旅游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到位。现有景区多以观光为主,产品类同,人文旅游资源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
(三)旅游产业水平有待提升。一是旅游经济结构比较单一。旅游特色品牌还不够突出,主要以“游”的门票收入为主,其它五要素的效益还没有充分显示出来,带动效应不够明显。以游兴贸战略有待进一步深入实施,各类工艺品和农果特产品的优势尚未充分发挥,旅游纪念品缺乏。二是配套设施不够完善。通往各主要景区的交通网络建设进展缓慢,景点专线班车较少,交通指示牌不够健全;部分景区休息处、停车场等配套设施达不到要求;土特产销售中心、旅游商品街等项目建设滞后;城区环境秩序与旅游休闲城市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县域范围内特色旅游休闲场所较少。三是接待档次和服务质量偏低。神仙居等景区容量小,接待能力有待提升;神仙居省级旅游度假区等建设项目进展不够理想;星级宾馆酒店还不能满足现实需要,住宿冷热矛盾仍然突出。
(四)体制机制有待理顺。一是管理体制尚未理顺。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明显制约了我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有景区内部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淡竹休闲谷等景区经营困难,管理体制改革进展缓慢。行业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投融资体制亟需完善。资金、土地等要素制约问题急待破解,投融资平台有待搭建。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不够大,招商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部分景区存在投资商亏本经营和进退两难现象。三是政策体系有待完善。在旅游资源开发中涉及政策处理、部门(乡镇)职责、关系协调、招商引资等方面,有的政策和措施缺乏可操作性;对旅行社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四是人才培养机制有待创新。我县旅游人才规模与整个产业发展的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及学历层次偏低,旅游高端人才引不进、留不住。
三、几点建议
(一)统一思想认识,营造全力兴旅氛围。县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大景区、大平台、大景观”的发展理念,认真实施旅游富民战略,真正把旅游业作为一大重要支柱产业来培育,统筹推进旅游业发展。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调管理,总揽发展全局,认真研究做大旅游业的措施和办法,研究制定旅游发展工作方案,及时解决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二要形成工作合力。各部门(乡镇)要将自身职能工作与旅游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努力营造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合力兴旅的良好氛围。三要优化发展环境。以创建省旅游经济强县为载体,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优化城区环境、生态环境和法治环境,营造旅游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强化品牌建设,构筑大旅游格局。一要优化发展布局。坚持以规划为先导,按照提升产业的要求,进一步修编完善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相应的具体专项规划,力求突出特色、体现个性。二要打造精品景区。增强精品意识,以资源整合、特色营造为核心,加大现有景区的整合提升和深度开发力度,加快蝌蚪崖景区开发,打造大神仙居景观链,全面提升仙居核心景区的市场吸引力和客源竞争力。三要提升文化内涵。依托我县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深入挖掘宗教文化,做足“仙”字文章,加快第十洞天等景点的开发。依托地方民间艺术和古迹,推出“人间灯彩”一台戏等一批具有风俗民情的文化旅游产品,推进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打造人文特色的`旅游品牌。四要拓展客源市场。创新旅游促销工作机制,强化宣传推介,加强区域合作,大力拓展国内外旅游市场。
(三)完善配套功能,健全旅游服务体系。要按照旅游“六要素”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延长旅游产业链。加快推进神仙居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不断完善旅游休闲设施,健全仙居旅游景区配套功能。“行”方面:实施旅游便捷工程,加快发展县内旅游交通,推进公共交通和通往各主要景区的交通网络建设,完善旅游路牌和指引标识。“吃、住”方面:规范宾馆餐饮业发展,加快酒店升级改造,加强规范化管理,着力提升服务水平。挖掘餐饮文化,做好小吃一条街这篇文章,提升特色餐饮的质量和品牌。“购”方面:实施旅游兴贸战略,充分挖掘地方特色,重点开发体现风土人情的旅游纪念品和农果特产品,积极推进游客集散中心、旅游商品街等项目建设,提高旅游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娱”方面:大力扶持休闲娱乐业发展,延长游客逗留时间,激发游客的消费激情。
(四)坚持产业互动,提升旅游经济效益。要充分发挥旅游业关联度高、融合力强的作用,加强旅游业与农业、林业、工业等相关产业的互动,加快培育和壮大产业新的增长点。一要打造休闲精品。以“生态仙居,休闲胜地”为主题,注重农业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等产品开发,做大做强“农家乐”品牌,建设一批富有特色的农业休闲观光园区和景观林观赏区。充分利用永安溪沿岸良好的生态环境,努力打造成休闲景观带。二要打造节庆品牌。完善规划和相关政策,连片发展好景观农作物,并以特色经济作物为依托,努力办好“杨梅节”、“油菜花”等节庆活动,进一步提高节庆活动的影响力和综合效应。
(五)深化体制改革,激发旅游发展活力。一要进一步完善协调机制。探索建立与发展大旅游相适应的管理协调机制,充分发挥旅游业发展领导小组的作用。要制定和完善旅游项目开发经营的具体管理办法,明确流程,加强监管。二要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深化旅游管理体制创新,实行政企分开,逐步实现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的分离,努力形成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企业自主经营的旅游管理体制。三要进一步健全旅游投融资机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搭建旅游产业投融资平台,大力开展旅游招商引资,引导社会资金加大旅游业开发力度,打造旅游精品,提升旅游档次。四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进一步实施人才兴旅工程,探索建立善纳人才、善用人才、善育人才机制,大力引进高端旅游人才,加强旅游职业教育和从业人员培训,强化人才支撑。
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15
为推动我区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1月下旬起,在区政协副主席陈忠尧的牵头下,区政协城建人资环委组成专题调研组,围绕我区旅游业发展,采取听取汇报、交流座谈、现场视察等方式,深入开展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供区委、区政府决策参考。
一、我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区旅游局、区旅游发展公司及有关镇街的共同努力下,我区旅游业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2015年,全区接待国内外狭义游客1511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2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狭义总收入153亿元(其中旅游外汇收入8500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0.8%、10.4%,均高于全区GDP增幅。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超万人,间接带动就业超过7万人。
纵观我区旅游业发展的现状,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
一是重大旅游项目建设成绩斐然。
目前,全区在建旅游项目36只,总投资283亿元,已累计完成投资150.6亿元。金沙·东方山水欢乐岛完成主体和外部装修,正在内部精装修和设备安装调试,部分场馆可望在5月份试运行。大香林·兜率天景区已完工并开放运营。若航直升机场进展顺利。天马汽车休闲广场项目施工进度过半。鉴湖江沿岸环境改造基本完成,正在配套建设慢行道和骑行道。
二是乡村旅游借势起步发展迅速。
2015年,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统筹发展南部山区乡村休闲旅游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南部山区全域“景区化”的目标和要求。截止目前,已完成投资1341万元,创建1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民宿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汽车营地、台门旅馆、工业旅游等新业态逐步培育。
三是有特色小镇谋篇布局势头良好。
各镇街制定了有特色小镇创建计划,其中湖塘黄酒小镇、兰亭书法小镇、柯岩酷玩小镇已被列入省级创建名单,平水养生小镇、安昌明清街区文化小镇、漓渚春兰小镇、滨海蓝印时尚小镇、福全创客小镇、杨汛桥智小镇等正在探索实践并取得了积极成效。
四是宣传推介借力节庆营造概念。
在利用传统宣传营销手段的同时,全力办好香雪梅海梅花节、小舜江亲水节、大香林樱花节、虞舜文化旅游节等具有鲜明地域有特色的乡村节庆节会,策划开展驴友会、茶友汇、骑行赛、乡村马拉松等新概念活动。此外,通过微博、微信、手机报等互联网载体,广泛开展宣传推介活动。
五是经营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完善。
目前,区旅游局负责全区旅游工作的行业管理和指导,鉴湖—柯岩旅游度假区负责柯南区域的旅游开发建设,旅发公司负责区财政本级出资的资源类旅游资产的经营与管理,相关镇街负责其他景点的建设管理与乡村旅游的管理指导,其他民企负责非资源类旅游资产的投资建设与经营管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区旅游业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对旅游业的地位作用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
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拉动作用明显,且具有高就业率、几乎无污染的优势。在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下,发展旅游业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2015年,我区旅游业总收入虽然已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2.7%,但仅占到固定资产投资的5.7%。
二是对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研究不够。
旅游业是关联度高的产业,需要进行深入、长远、仔细的总体谋划、个案研究和市场操作策划。而目前我区旅游产品不多,功能不全,有特色不明;旅游配套要素缺失,旅游带动作用不强;旅游企业各自为战,合力不足;营销推介手段创新不多,效果不佳。
三是旅游业综合性规划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
旅游业是一门战略性产业,需要从全局的高度规划旅游业的发展,把相关、相近、相似的行业规划、工作计划纳入旅游业发展的综合性规划内,确立全区景区化、生态化的目标。而目前我区旅游业规划与新农村规划、水利规划、集镇规划等没有做到有机融合、协同发展,规划实施时互相掣肘,造成浪费,贻误时机。
四是研究型和创意型的高素质旅游业人才相对缺乏。
要把我区的自然环境、人文优势和现代社会互动类、参与类产品转化为旅游资源,必须经过改造、包装、重组、推介,而这需要专门人才队伍来研究、运作。虽然目前有关镇街正在开展相关资源的发掘与建设,但如何转化为旅游资源,并加以有效利用,需要抓紧研究。
五是旅游业管理体制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创新和完善。
要将相关、相近、相似的行业规划、工作计划纳入全区旅游业发展综合性规划内,就要有能够统领全局的机构来实施;要将各个旅游资源统筹运用,有机衔接,就要有能够跨越地域界限的机构来执行;要将旅游业作为战略性产业来长久培育和扶持,就要有拥有相应的政策手段和财物资源的.机构来保障。而目前我区涉及旅游业发展的政府机构和国有企业虽已覆盖各个空间,但各自独立,各自为战,无法胜任这一任务。
三、对策建议
(一)全面深化旅游改革,不断创新体制机制
1.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继续推进旅游领域的简政放权、政企分开,深化重点领域改革,释放改革红利,不断激发发展活力。理顺政府、行业中介机构和企业关系,严格规范权力清单,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作用,鼓励发展中介组织,搞好行业指导、规范、服务与自律,在强化行业监督自律、推进标准化建设以及质量评定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逐步形成政府管理与行业自律有机衔接、良性互动的局面。
2.继续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成立类似于区旅游业管理委员会的机构,统筹全区旅游业发展和管理,强化旅游业发展、规划、研究等方面的参谋功能;辖下组建相应的投资公司或由现有的旅发公司担纲,解决体制机制矛盾,资源要素制约,整合分散在其他部门的美丽乡村、文物景观、江河湖泊等及周边空间资源,作为投资公司,要充分发挥在旅游产品开发、重要旅游线路策划和重大旅游项目投资开发建设的作用。进一步调整一些重要平台和重要环节的运作机制,探索建立投资公司与所在镇街共同出资、封闭运作的管理机构,完善统筹协调、灵活高效的开发机制;大胆创新景区管理体制,推进“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方开发建设的积极性。
3.不断扩大旅游开放。推动资源、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在旅游业发展中的自由流动,尝试国有资本合理的退出机制,推动旅游市场向社会民营资本全面开放,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定向增发、重组兼并等途径,鼓励、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旅游开发,吸引越商回归参与旅游开发,投资重大旅游项目,促进混合所有制旅游经济发展。放宽产业准入条件,建立完善公开、平等规范的旅游市场准入制度,加强与周边区域和城市的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具有较强实力的旅游运营商和旅游专业集团投资开发。特别是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大胆引入民营资本,让专业的力量从事专门的事业。
(二)优化旅游空间布局,构建产业集聚发展平台
1.打造中心城区一级平台。中心城区要重点建设“两带三区”:一是建设鉴湖风光旅游带。西至湖塘西跨湖桥,东至区界的鉴湖水域,依托柯岩风景区,尽早开设夜鲁镇,渐次开发沿岸沿河街区、名人故居、文物古迹、内河等旅游资源,布置环湖慢行道和骑行道,开发水上旅游项目。二是建设会稽山佛教旅游带。东至大雾尖香山寺、西至大香林龙华寺的城区南部山脉,以大香林及龙华寺、兜率天景区为依托,逐步完善服务设施,并采用游步道、索道、景区摆渡车等方式,联通各佛院景区,积极打造第五大佛教名山。三是建设印象柯桥时尚区。在东方山水欢乐岛附近选址建设大型室内馆,作为印象柯桥时尚区。馆内开辟轻纺布料零售区、服装创意展示区、个人有特色定制区、快递物流保障区,同时在淘宝网上建立相应平台,现场下单,网上支付宝预付,事后通过快递完成一手交货签收、一手网上最终支付,努力将印象柯桥时尚区建设成为国内最大的个人服饰定制中心。四是建设江南古镇体验区。以柯桥古镇保护开发为依托,以最完善的设施和最优质的服务,完成向江南古镇的完美蜕变。对原居民散留结合,大力引进古镇所需的各类人士和各类店坊,开设有特色水街、水上集市,开发有特色旅游纪念品,尽早完成柯桥古镇的开发建设任务。五是建设“两湖”市民休闲区。瓜渚湖和大、小坂湖是市民的休闲区,也是游客住宿市区后的消遣区。在“两湖”功能布局上,要充分兼顾两方面的需求。建议规划建设环瓜渚湖水文化娱乐休闲带,并举办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节庆活动,不断扩大柯桥文化旅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2.打造镇(街)村居二级平台。主要抓好三个方面:一是鼓励建设有特色小镇。在重点建设省级有特色小镇的同时,鼓励各镇街、平台建设有特色小镇。当前,要尽快实质性启动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选商工作。在建设有特色小镇中,要坚持实业立镇,着力夯实发展基础。二是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在城区南部型塘、漓渚、兰亭片和南部平水、王坛、稽东片中,选择条件较好的村落,进行集中连片开发建设,其中政府负责基础设施改造和拆迁拆违工作,引入民间资本负责民宿经济开发、休闲度假设施建设和周边环境改造。要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和民宿经济的客厅建设,以乡村客厅为纽带,加快集聚农家乐餐饮、运动、观光、休闲、农货出售、民宿等项目。三是精心培育旅游新业态。充分挖掘本土本乡已有的资源,依托政府中心工作,自觉植入旅游元素,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适应游客多元需求,大力发展养生、运动、修学等旅游业态,培育自由行、分时度假等出游新方式,开拓自驾车营地、游艇邮轮、温泉疗养等新兴旅游市场。
(三)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旅游公共服务水平
1.健全旅游交通网络系统。加强旅游交通组织,合理规划旅游交通线路,加快与高铁、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等外部交通有机衔接,大力发展通用航空、城市快速通道、地下交通、水路客运等立体交通网,解决交通进入性和旅游节点换乘问题,促进外部交通、城市公交与旅游交通一体化发展,构建“半小时旅游交通圈”,全力打造便捷的旅游交通网络。规划建设网络型的交通标识导向系统,开发智能化路网管理系统,实现旅游度假区和A级景区全覆盖。加快旅游慢行系统建设,重点建设好环鉴湖江慢行系统,做好导向指示系统、信号灯规划,在重要节点设置旅游咨询服务点。同时,加快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地上地下一体化的立体式停车库,增设旅游咨询服务点和旅行社超市,开通旅游公交班车,方便外地游客换乘,缓解景区及周边车辆拥堵状况。加快与各区、县(市)旅游集散中心的联网,组合旅游直通线路,实现游客互送。
2.实施智旅游三年行动计划。以信息化为引导,以智旅游为手段,大力推进旅游“电商换市”,发展旅游智服务、智管理、智营销,重点培育在线旅游企业及淘宝旅行等第三方服务平台,扩大我区旅游在线交易的市场规模。积极推进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智能化,开发虚拟旅游系统,分层次构建静态地理信息系统、网上虚拟旅游系统和区域电商交易系统三大平台,满足游客多样化的产品需求。同时,支持旅游景区、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的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加强与携程、同程等国内知名旅游在线企业的合作,发展网上预订、在线支付等电子商务,积极推进智景区、智旅行社、智酒店等试点工作。加快中心城区、旅游景区、旅游服务基站免费无线网络全覆盖。配合推广市民卡,加快景区电子门禁应用,开发语音服务系统、景区流量监测系统,对景区游客量实施实时监控,在高峰时段发布景区承载量信息。推广旅行团队管理服务系统、旅游在线咨询投诉系统和导游管理年审网上系统,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3.建设旅游咨询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旅游咨询服务体系建设,统一规划、统一标识、统一服务,发挥好旅游咨询、旅游服务、旅游投诉等作用,争取用三年时间建成旅游咨询网络系统,实现全区域覆盖、全系统联网。
4.加强产业要素配套。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加强产业配套和产业融合,推动旅游业泛产业化发展。适应旅游市场新常态,合理规划住宿设施的空间布局,继续发展标准性、引领性的高端酒店,调控一般性、普通型的星级酒店,鼓励发展文化主题型、休闲度假型、经营连锁型的有特色酒店,建设多层次组合的住宿产品体系。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培育大型餐饮集团,引进国内实力餐饮企业进驻,培育形成餐饮有特色街区;鼓励旅游商品研发设计生产企业,重点开发具有绍兴地域有特色的旅游商品系列,不断丰富文化内涵,提高文化附加值;依托大型购物中心和专业市场,规划建设集中的旅游购物市场或超市,鼓励在游客集中区域设立旅游商品购物店,在核心景区开设示范店,促进旅游商品产业化;挖掘绍兴历史文化潜力,发展各种有特色的专题博物馆、民间博物馆。
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16
XX县旅游资源丰富,风景秀丽,境内有德天瀑布、明仕田园、龙宫仙境等高品位旅游景点40多处,素有“百里山水画廊”的美誉。加快旅游业发展,是发挥优势、加快发展的现实要求和战略抉择。
旅游产业发展得好不好,首先要看发展规划做得好不好。对于明显的区位优势和秀美怡人的山水风光,保持生态风貌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抓好全县旅游发展规划和景区景点规划编制,是确保资源有序开发,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的重要保证。结合全区旅游发展趋势和发展定位,正加快推进《XX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德天瀑布景区旅游总体规划》、《雷平—恩城—堪圩—硕龙—下雷控制性详细规划》、《全县旅游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全县旅游绿道总体规划》修编,强化规划意识,提高规划水平,坚持做到规划先行,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主导作用和统筹作用,指导全域旅游发展,提升旅游开发水平。
旅游服务设施水平决定着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品质和发展水平。加快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可以为旅游业发展创造环境、增加后劲。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必须注重抓好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整体服务功能。
一要加快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结合景区景点建设和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加强宾馆饭店、停车场、旅游厕所、旅游标识系统建设,对各旅游景区公共厕所进行改造提升,逐步完善明仕田园景区、德天瀑布景区、恩城山水等旅游沿线旅游公共厕所建设;完善宾馆饭店等接待服务设施,提升旅游接待档次,新建一批星级酒店,开展创“星”活动,满足游客需求。
二要加快推进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抓住XX列入广西首批特色旅游名县创建县工作,以项目建设带动旅游大发展。重点推进安平旅游景区、恩城山水度假区、恩城水上古镇、老木棉紫园景区、冠林及展鹏两家五星级酒店及摄影基地的规划建设,全面推进德天景区升级改造工程、德天瀑布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和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名镇、名村工作,尽快完成德天游客集散中心、服务中心和中越购物一条街建设。
三要加速构建旅游交通网络建设。围绕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切实改善和优化旅游交通条件。重点推进县城—那岭—硕龙、县城—恩城—堪圩—宝圩等2条旅游线路主干道建设,建设明仕—板价、恩城—格强、硕龙—德天、雷平—安平、全茗—乔苗等5条旅游公路连接线,建设硕龙—德天(沿归春界河)沿河游览步行绿道,提高县城区域内旅游通行能力。扎实推进崇靖高速公路(XX段)、隆安—硕龙高速公路、崇左—靖西铁路等交通项目的规划建设,不断强化与周边县(市、区)交通网络连接,构建联通内外旅游大通道。
近年来,民俗文化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已经成为旅游产业的重要要素,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要依托丰富的山水、历史、民族文化资源,扎实做好民族文化和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与传承,促进旅游文化融合,进一步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一要着力拓展“文化节庆”活动平台。着力在特色民俗文化包装上做文章,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的思路,继续打造“边关国际文化旅游节”节庆平台,深入挖掘、包装下雷双降节、硕龙建街节、雷平观音出巡等节庆活动,扎实推进“边境大舞台·天天演”文化工程等,不断探索节庆活动社会化、市场化运作机制,进一步营造“以节造势、以势聚客、以客促发展”氛围,以资源换市场,加快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化进程。
二要加大对民俗文化的挖掘力度。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强化对当地民俗文化的挖掘开发,培育民俗文化与旅游经济融合点。以举行“三月三”侬垌文化旅游月为载体,通过举办文艺表演、摄影绘画、拔河比赛、篮球比赛、山歌赛、民俗风情体验及木棉花、油菜花观赏等系列活动,扎实推进边关文化、侬垌文化与旅游文化融合发展。依托富有地域民族风情特色的“短衣壮”,在宝圩板价村和堪圩明仕村建设集观光、娱乐、美食、养生等为一体的民族文化旅游村。结合安平旅游区等项目的落地挖掘土司文化,通过建设壮族博物馆等形式保存和开发土司文化,把保护民族文化与促进旅游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加快组织实施“养利古城文化保护开发项目”和“壮族土司民俗文化村”建设,打造壮族社会历史文化展示基地。
每个地方的旅游资源都有各自的特点,开发旅游资源要充分考虑各地方的特色,因地制宜开发,才能形成特色品牌,才能吸引游客,才能实现旅游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一要打造文化旅游名片。要依托申报“中国长寿之乡”和黑水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及雷平镇“百镇建设”、硕龙镇创建全国景观旅游名镇,结合《花千骨》、《农民篮球队》等多个剧组取景拍摄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整合全县生态、红色、边关、民俗等资源,打造中越边关特色旅游品牌、生态休闲养生旅游品牌、主题度假旅游品牌和民族风情文化旅游品牌,全面提升旅游业整体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二要打造文化旅游产品。对于特色旅游产品的打造,必须紧紧围绕山水风光和民俗文化两大要素,科学设计,精心包装。重点加大旅游与文化、体育、边贸、农业及其他产业的融合,加快传统民族手工艺品、地方特色旅游纪念品、土特产品的研制和开发,设计和包装“短衣壮”民族服饰等壮文化特色产品;依托地方旅游产品产销渠道,加大龙眼、苦丁茶、大米、珍珠鸭蛋、八角、蛤蚧、蔗糖等本土特色农副产品包装推广,逐步形成具有浓厚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为游客奉献精美可口的旅游大餐。
XX县作为中国连接越南和东盟各国的重要节点,开发跨国旅游、边境旅游、边关风情游有巨大的发展优势和潜力。要积极推进中越德天—板约国际旅游合作区建设,推动中越两国政府尽快签订《中越德天—板约瀑布地区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协定》,尽快开通中越边境“一日游”线路和边境旅游异地办证业务,进一步融入北部湾大旅游圈。结合硕龙镇打造成民族边关风情小镇和硕龙口岸升格为国际口岸的需要,把硕龙、德天、岩应三个互市点和硕龙口岸一并纳入硕龙镇区总体规划,建设硕龙口岸经济区,形成大口岸就是大旅游格局,进一步推动旅游口岸协调发展。
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17
我县结合创建全域旅游的示范区的总体实施方案,将全力实施乡村旅游发展作为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抓手及有效途径,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发展乡村旅游工作的组织机构,并实行定期调动制度。大力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注重利用本区域地处半山区,山、水、林、田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农”为主题,以“家”为归宿,以“乐”为目的,深度整合乡村旅游资源,经过多年的开发与建设,我县的乡村旅游取到了阶段性的成效。
一、基本情况
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与关注下,我县的乡村旅游虽然起步较晚,但收效显著,在努力打造一村一品的经营模式的同时,抓好典型示范引领,适时推出绿色农业,游憩休闲、康体养生、冰雪娱乐、民宿风情等旅游系列产品,精心谋划和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产业链,为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增收,建设美丽现代化新农村奠定了坚实基础。
截至目前,以国际旅游度假区、民俗文化风情园,镇果蔬生态休闲农业观光区、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休闲农庄、、、和等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方兴未艾,扎实推进。同时,我县以“绿色、生态、民族”为主题的各类乡村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渐成品牌,并形成规模化,常态化。镇被评为国家级绿色旅游景观名镇,乡被确定为国家级强镇建设单位,伊美生态园,,被评为“市十家生态采摘园”,镇村荣获“20xx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市十家特色乡村”的称号,全县乡村旅游(农家乐)已达83家,典型示范村2个,示范户20家,投资规模2个亿,20xx年共接待游客4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5600多万元,同时,乡村旅游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920多人。
二、办法举措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树立城乡融合,一体设计,多规合一的理念,注重以旅游带动乡村振兴与经济发展,脱贫攻坚等规划的密切衔接。
二是实施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县旅发委,旅游协会,旅游产业联盟的统一指导,协调运营,具体操作等作用,实现乡村旅游振兴“一业”带“百业”的联动效应。
三是高度重视培育乡村旅游振兴发展实用人才。使突出抓好乡村旅游专业人员返乡创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四是建立健全投入保障制度,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快形成县财政优先保障,经营重点倾斜,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
五是典型引路,不断加大培植典型,宣传推广典型的力度,以点带面推动乡村旅游振兴战略全面突破。同时,规划建设一批实施乡村旅游发展新动能培育试验区,推动绿色发展,加快培育新产业,新业态。
六是强化招商引资激励机制,优化软环境建设,从政策入手,突出投资的吸引力,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创新弹性举措,推进优质服务,并配套和完善相关具体管理办法和细则,使乡村旅游战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此促进乡村旅游管理工作整体升位。
三、思路与设想
(一)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
要在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具有发展潜能的'乡镇,建设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乡村旅游(农家乐)经营单位。并在政府统筹、部门指导、社会参与下,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应依据本地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开发自身的旅游产品,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户一品的特色经营模式。
到2025年,全县要发展有一定规模和品位的乡村旅游(农家乐)120户,创建5个特色鲜明的休闲农业为乡村旅游示范乡(镇),10个示范村,30家示范户,15家晋升为省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
(二)增加农业生态产品、提升综合服务功能
要依据本区域资源禀赋,实施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要全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和多元化地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度开发观光农业、游憩休闲、康体养身、冰雪娱乐、民俗风情旅游商品等系列产品,使之成为建设活力、法制、文化和幸福“四个”的重要支撑体。
(三)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需求、企业运营为主线
在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中严格遵循规划方案,使乡土文化、自然景观、人文历史和民宿风情有机渗透,相互融合,崇尚“森”呼吸,让游人体验慢生活,为游人提供宜居的住宿,民族美食走入心田,快乐体验。
(四)努力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加大研发力度
采取多条腿路径,注重突出适合本民族特色,便于携带的纪念品、工艺品的深度研发,真心让青山绿水、冰天雪地变成金山银山。
四、有关建议
为增强民族自治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经济活力与自主发展能力,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帮助民族自治地方拓宽间接或直接投融资渠道,加大专项金融扶持力度,并按一定的比例每年有所递增。
二是上级文旅行业管理部门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给予规划、设计及有力指导。
三是有关职能部门对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开发与建设给予必要的优惠及倾斜政策,以促进乡村旅游良性健康、繁荣发展。
四是将富有民族特色的乡村旅游纳入国家和省级重点旅游专线序列,纳入相应的储备库。
五是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特别是在乡村旅游道路和旅游厕所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使之城乡联动,一体化整合运作,快速实现乡村旅游步入高质量发展的运营轨道。
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18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433”发展战略及市县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我们通过观摩学习、现场查看、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全县旅游产业开发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并结合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以期为推动成县乃至全市全域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可资借鉴。
一、开发现状
近年来,成县把旅游产业开发作为推动全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重点,坚持规划引领,突出因地制宜,积极创新载体,加大资金投入,精心打造了以西峡、鸡峰山、杜公祠为主的精品景点,逐步开发了吴挺陵碑、裴公湖、泥功山、浪沟峡、石门沟、五仙山等10多个特色旅游景点,先后建成了枣儿沟、庙湾、李武、龙峡、长沟、草滩等6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完成了70多条通村旅游公路的改造建设,培育发展农家乐特色旅游服务网点130多家,农家客栈10多家,开发了小川大樱桃、抛沙草莓采摘园,红川油牡丹、金银花示范园、陈院垂钓园、天梁农业观光园等一批体验类旅游活动项目,建成了东河生态公园、博物馆、书画院、水木鑫城等一大批城市形象提升及美化亮化工程,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旅游产业快速发展。2007年,成县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授予“千年古县”称号。2015年在“21届亚洲旅游业金旅奖盛典暨2015大中华区旅游文化榜”发布会上荣获“亚洲金旅奖·首批最富文化魅力旅游目的地和首批最美生态旅游目的地”两个奖项;被中国休闲旅游文化中心等3家单位联合评选为“中国最美生态宜居旅游名县”和“中国最美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名县”。2010年至2015年,全县共接待游客508.78 万人次,年均增长23%左右;创旅游综合收入达23.42亿元,年均增长25%左右。
二、存在的问题
(一)干群思想认识不足。通过调研我们认为,把全域旅游产业开发当作今后的主导产业这一目标定位在全县干部群众中还未形成共识,相关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参与积极性不够,尚未形成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发展全域旅游的强大合力。
(二)景区规划不够科学。一是缺乏全县性的总体规划,景区建设各自为阵,没有前瞻性和预见性。二是景区规划缺乏刚性约束,乱修乱建、杂乱无章的问题突出,破坏了自然景观,影响了景区价值。三是部分乡村旅游景观的规划设计缺乏特色,同质化严重。
(三)基础设施不够配套。一是旅游景区道路狭窄,没有错车道、休憩点等,影响游客出行。二是景区内没有宾馆、小卖部、医疗点等配套设施,给游客带来了不便,留不住游客。三是大部分景区停车场、公厕等设施建设滞后,旅游旺季车辆堵塞现象突出。
(四)专业人才严重匮乏。随着近年来全县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人才紧缺、人才结构不合理、管理者队伍学历偏低、人才开发工作的不平衡性等问题越来越明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业发展。
(五)文化底蕴有待深挖。对历史文化的发掘、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做得不够,没有将历史文化遗迹与旅游景区建设结合起来,缺乏有效的载体支撑,千年古县文化底蕴的挖掘有待深化。
(六)资源缺乏深度开发。目前我县旅游业仍然处在外事接待和观光游览的初级阶段,缺少游客互动、可参与性的消费项目,难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人群的需求。红川酒、核桃、樱桃、土鸡蛋、土蜂蜜等农副土特产品虽然知名度高,但没有作为特色旅游商品进行开发,对旅游产业的发展没有起到拉动作用。没有旅游网络信息发布、宣传推荐、咨询服务系统。
(七)建设资金投入有限。旅游产业项目的申报争取比较困难。旅游项目建设资金投入有限,渠道单一,无法形成项目和资金的整合效应,主打产品特别是景区建设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三、对策建议
(一)以转变思维理念为重点,凝聚全社会共抓全域旅游思想共识。
我们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全域旅游产业开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一是要向广大干部群众宣传全域旅游开发的先进理念,在全县干部群众中树立抓全域旅游就是抓产业结构调整、助推精准脱贫、建设小康社会的理念,树立全域旅游产业开发全县一盘棋的思想,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齐抓共推全域旅游产业开发的良好氛围。二是把全域旅游产业开发与航线的培育有机结合起来,用互联网+旅游这一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引领和促进全县经济结构调整,扩大总量,提高质量。三是推进旅游产业开发从部门向党政统筹转变。整合乡镇、部门及各行各业的力量和资源,按照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从政策措施、项目资金、人才支持、各类资源利用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为全域旅游产业开发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发展空间。四是通过各种现代媒介,大力对外宣传推介我县旅游产品,不断提升我县旅游产业在旅游业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五是以健全领导考核机制为重点,成立由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全域旅游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将全域旅游产业开发纳入全县目标管理责任书,切实加强对全域旅游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以完善旅游规划为重点,构建分层次推进全域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
加强旅游业发展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文化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和融合,破除景区内外的体制壁垒和管理围墙,推进“多规合一”,实行公共服务一体化,旅游监管全覆盖。首先要通过实地调研,按照我县自然生态特点、历史文化遗址分布,制定一个符合我县全域旅游产业开发实际的总体规划,对全域旅游产业的目标和前景进行定位,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其次要制定出片区和精品旅游线路区域规划,分层次进行开发建设。三是要根据县上的总体规划和片区规划,细化制定乡镇的实施规划和部门的行业规划,依照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地分年度有序推进。
(三)以完善基础设施为重点,着力提升全域旅游公共服务能力。
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是发展全域旅游的基础条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要从景点景区拓展到全域。一是要加强道路交通建设,改造提升旅游环线道路,加宽乡村公路,着力提升旅游公路档次。二是在主要景区,规划修建标准较高的公厕、停车场、小卖部等基础设施,提前谋划好飞机场建成后沿线旅游景区的提升改造和配套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三是深入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加快主要旅游道路沿线的美化绿化。四是坚持建管并重,引导群众改变落后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
(四)以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全面提升全域旅游发展水平。
高度重视旅游人才队伍的培训、引进和培养。一是强化业务培训,对从事旅游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方面的人才要开展政策和业务知识培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以师带徒、以老带新、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开展业务技能培训,提高从业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培养传统文化继承人,特别是非遗项目传承人,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通过项目带动、文化创意、营销策划、举办文化旅游产业论坛等形式,深入挖掘和整理传统文化。三是积极引进旅游策划、管理和营销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为我县全域旅游产业的开发会诊把脉,提供决策咨询,帮助开发建设,培养后续人才。四是依托陇南师专文化旅游专业,培养景区管理员、导游等专业人才,优化队伍结构,强化素质培训,提升服务形象,推进导游依法有序合理流动,实现导游执业的法制化和市场化。
(五)以产业融合发展为重点,培育打造旅游产业新业态。
借力成县“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成功经验和运作模式,发挥“旅游+公司+农户”、“互联网+旅游”的优势,加大旅游与农业、林业、工业、商贸、金融、文化、体育等产业的融合力度,促进旅游业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转变,推动旅游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是把全域旅游产业的培养与农业特色产业开发相融合,在抛沙等乡镇打造建设一批植物园、观光园、采摘园、垂钓园等农业体验旅游精品项目。二是把全域旅游产业的培育与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相融合,在城关、红川等乡镇打造一批以汉西峡颂、唐杜公祠、宋吴挺碑等为主题的历史文化旅游精品项目。三是把全域旅游产业开发与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相融合,以甘肃厂坝、红川酒业为龙头,打造环保绿色休闲企业,充分发掘利用王磨、黄渚等地废弃矿洞和尾矿坝等建设“工业历史博物馆”。
(六)以突出特色彰显个性为重点,努力提升乡村旅游开发层次。
一是乡村旅游产业开发规划要富有乡村特色,不能简单地把景区景点规划套用到乡村旅游规划中来,避免千篇一律,千村一面。二是农村生态旅游要传承人文风情,保护文化根脉,充分体现当地的风貌特色、历史文化特色、建筑特色和习俗特色等。三是乡村旅游产业开发要彰显个性,充分发掘反映村庄个性的耕读文化、民俗风情,提炼体现地域特色的产业文化、民间技艺,建设农耕文化展览馆、特色技艺体验馆、风味食品品尝馆等场所,打造特色文化村,充分展示山区、丘陵、川坝、城镇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整体推进古建筑和村庄生态环境的综合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村落人居环境的科学整治和乡村休闲的有序发展,既让广大游客享受到现代文明的成果,又延续文化底蕴深厚的田园风貌。
(七)以整合资金资源为重点,切实加大景区建设投入力度。
一是充分利用好国家开发银行支持成县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6.5亿元的贷款,将全域旅游产业开发与精准扶贫和美丽乡村建设相融合,选择一些在精品旅游线路上的重点村、特色村重点投入、重点打造,建设一批精品景区、精品景点。二是整合扶贫、林业、水务、水保、交通、住建、文广体等部门的项目资金,向精品旅游线路、重点旅游景点、旅游村倾斜,集中财力,拉动全域旅游大景区建设。三是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全域旅游产业开发。通过宣传引导,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当地的私营企业主将闲散资金投入到全域旅游产业开发中来,形成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多方投资、共同开发的格局。四是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吸引外地企业、私营业主来我县参与全域旅游产业开发。
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19
县地处泛珠三角地区中南部,处在我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黄金廊道上,位于市南面、区东北部,隶属桂北经济区的南部,县人民政府则处于桂东北重要交通枢纽国道323与国道321的交界处。
旅游产业是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县地处优拓区,与大旅游圈阳朔县仅相距40km,不仅交通便利同时旅游资源丰富,1994年我国加大了旅游产业的推广力度和政策支持,到1998年我国旅游正式进入产业化转型阶段,并从以接待为主的旅游产业转化为以经济发展为主的旅游产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稳步提升,使旅游成为了闻名天下的重要旅游地点,尤其是以阳朔镇为中心不断辐射的旅游产业。2005年县在旅游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正式将旅游提升到产业化发展阶段,到2008年底,县已基本实现了“四大旅游景区,五大旅游线路,六大旅游特色”的总体发展格局。
在深入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对照县乡村旅游发展情况,经过认真思考,现将县乡村旅游发展有关调研情况具体报告如下:
一、县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县具有秀丽的田园山水景观、特色民居景观、丰富的岩溶资源、浓郁的民间文化,依托这些资源开发的旅游项目主要有田园风光游、岩洞探险游、攀岩登山活动、竹筏漂流及寻幽访古游,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由于有强烈的致富愿望,县广大村民对发展乡村旅游认识超前,并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许多村民主动开办家庭旅馆饭馆。但是,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县乡村旅游还存在着旅游资源整合不够,从业人员的素质尚待进一步提高,民居建筑有待进一步改善,可供游客购买的商品比较少等问题。另外,参与性、体验性的活动还不多。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旅游经济呈现“餐宿经济”显著特点,旅游综合效益尚需提高
县游客结构以散客、观光为主体。旅游经济呈现“餐宿经济”特点,综合带动作用没有得到显著体现。旅游总收人中餐饮、住宿收入比重占绝对优势,其他如门票、导游、娱乐、购物等方面收入比重小,旅游综合效益不高。
(二)旅游产品质量较低,类型较单一,体验参与性活动项目尚需进一步开发
县一些饭馆厨房设备简陋,基本消毒设施缺乏;排污排水通道不畅;从业人员也缺乏必要的健康保证等。此外,民居旅游仍停留在单纯的餐饮和住宿服务上,对于挖掘民俗和利用农家生活开展的参与性项目较少,缺少“农家乐”的“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体验。
(三)规划布局不够合理
县乡村旅游的规划设计布局由于得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总体情况良好,90%村民建了新房,县赏月路两侧已改造成具桂北民居特色的饭馆、旅馆。但由于乡村旅游具有分散性、松散性等特点,很多规范管理是事后管理,事前较难控制,造成县主村一些饭馆旅馆在规划布局上缺乏必要的科学依据,乱建设、乱开发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县目前尚有大量旧房保存的现象,同时县主干道尚未改造完成。
(四)乡村旅游的内涵挖掘不够深人
县对独特的田园山水、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旅游资源的培育开发不够。县优越的旅游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文化品位尚需进一步提高。
二、县乡村旅游的发展优势
(一)乡村旅游日益成为全省旅游产业的重头戏
2010年到2012年,各级政府和组织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响应国家提出的“乡村旅游年”和融入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切人点,积极规划景区,推出线路,培育产业龙头典型,合力推进。虽然起步较晚,但行动迅速,很快由落后地区跃升为全国乡村旅游的巾上游省份。到xxx年,全省评比推出了涉及乡村旅游的各类省级示范区(景点)xxx家,其中涉及“三农”的示范区(景点)xx家。到2012年末。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整合全省各类旅游资源,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
(二)形成了较高水准、品牌独特的乡村旅游线路和景区
黑龙江省根据国家旅游局确定的“中国乡村旅游年”的“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主题,将“旅游产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全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推出了多条乡村游线路,集中展示了县众多的农业产业、田园风光、山水森林、地质奇观、乡村古镇、休闲养生、民风民俗、乡村古迹、农耕文化遗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风貌等独特景观,推出了xxx区旅游区、xx狩猎场、xx森林动物园、xx山庄、xx生态湖、xxx农场等一大批乡村旅游精品。
(三)极大的推动了全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宏观经济建设
乡村旅游的发展,推进了全省的旅游产业,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生态环保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到2012年,全省共接待入境旅游者xxx万人次,创汇xxx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xxx%;接待国内旅游者xxx万人次,旅游收人xxx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xxx%和xxx%;旅游总收入实现xxx亿元,比上年增长xxx%。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乡村旅游经济总量估计占全省旅游经济指标的xxx%左右。
三、县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
(一)政府主导战略,加大宣传力度
县政府应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升到经济发展的战略层面上,将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并根据社会、经济以及环境制定整体发展规划。同时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联合网络、广播以及电视等媒体,扩大县乡村旅游的对外宣传力度,此外,对县旅游资源进行整合,突出重点旅游资源,并实施对旅游周边产业,配套产业进行引导,为旅游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进而实现推动县乡村旅游业稳步发展的目的。
(二)发挥示范作用,推动品牌建设
品牌塑造差异,精品铸就品质,推动精品化战略发展,树立起“打造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总体发展目标,发挥乡村旅游示范作用,对各示范点的`特色进行调查研究,结合实际情况,全面打造县旅游示范基地,将xx示范片作为县发展的龙头示范片,纵深推动xx、xx等示范片的旅游资源开发和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形成具有特色的溶洞旅游精品,使旅游形象和品质得到彰显,进而塑造起独有的旅游品牌。
(三)推动特色产业,营造民俗氛围
是一个多民族居住地,这里集合了壮族、汉族、苗族和瑶族等多个名族,其中壮族和瑶族只要集中于茶城、新坪、龙怀、东昌、马岭以及杜莫等乡镇,他们长时间居住于此,形成了独特的精神和物质文化,也为县营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积极推动乡村旅游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本土特色旅游项目,使田园和民族特色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通过构建茶场游、民族园等游园项目,重点对民俗风情游进行开发,为游客营造一个民风特色和乡土氛围浓厚的旅游园地,让游客能够在旅游中体验到不同于当代的特色文化,进而使其魅力得以充分展现。
(四)加大资金投入,推动新农村建设
政府应设立专门的乡村旅游专项资金,将其全部用到县乡村旅游发展中,重点用于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项目贷款贴息和补助、乡村宣传促销奖励等上,同时给予新农村建设优先扶持,加大生态环保、水电路气等设施建设中,将农村饮水和建设工程作为重点,通过推动休闲林场、休闲农村、绿色茶园、庭院大户延伸、规模果园等发展,针对以农业为依托的旅游项目应优秀安排、优先考虑。组织农民参与到乡村旅游服务培训中,尤其是针对导游、营销、管理以及民俗文化传承等人员应作为重点培训对象。
(五)结合农业发展,打造生态旅游
县不仅拥有享誉国内外的“皇室贡品”芋,同时县的生猪、马蹄、生姜、夏橙、八角以及食用菌等均非常闻名,故应将发展的重点放到花卉、桑蚕、速丰林、中草药等上,以“生态、绿色、体验、休闲”为主题,真正实现生态旅游的构建,同时将市场需求作为发展向导,在农村的依托下,打造一个民俗文化、自然生态、农林牧渔以及田园景观的特色农业产业,培训其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点,使其真正成为推动县旅游发展的动力源。
【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03-21
关于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04-04
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精选12篇)12-09
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通用9篇)09-24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09-07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05-09
香蕉产业发展调研报告11-29
生猪产业发展调研报告12-18
乡镇产业发展调研报告06-08
肉羊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