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2021-09-13 报告

  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报告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其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窍门。写起报告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1

  在城市经济建设日益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壮劳力涌入城市打工,外出务工创业,为家庭带来收入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他们远离父母,缺少一个完整的家的温暖,很多孩子承担了本不该那个年龄承担的诸多压力。因此,留守儿童的生活情况,不仅牵动着诸多家庭,也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市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近期,市妇联通过实地走访和座谈等方式深入我市农村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__、__沟小学;渡口、温家园寄宿制小学围绕留守儿童的生存、学习状态、情感体验和社会支持等方面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尽管我们在留守儿童教育、生活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和关爱行动,但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道德品行、行为习惯上仍存在着较多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1、全力构筑留守儿童社会关爱网络。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项充满探索性的工作,是一项艰巨的综合系统工程,妇联组织应强化与学校、乡镇、村等的配合,整合资源,努力形成内部职能部门关爱合力,建立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救助机制,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监管制度,并经常组织开展交心、谈心和社会实践活动,为“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建立一个良好和谐的成长平台。同时,可以通过网络等发起《关爱留守儿童倡议书》,主动争取:请记住我站域名社会各方支持,营造全社会关爱帮扶留守儿童的大氛围,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体系。

  2、努力提高留守儿童监护人家教水平。家庭在儿童成长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隔代监护引起了留守儿童学业失教、行为失控、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问题。因此,在提高留守儿童代理监护人的家教意识和水平上我们必须下深功夫,要在家长学校、留守儿童之家建立留守儿童监护人台账,有针对性地开设家教知识培训班,帮助留守儿童代理监护人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注重在与孩子的思想沟通与情感交流中发挥家教作用。同时,抓住节假日及农忙季节留守儿童家长返乡的时机,集中开展家教知识普及工作;另外,要进一步深化“爱心代理妈妈”结对帮扶机制,让“爱心代理妈妈”除了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家访外,还要定期与家长通电话,通报其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共同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3、积极搭建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桥梁。努力加大宣传力度,破除家长“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就是对孩子负责”的观念,树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发展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和全面关怀的理念,鼓励有条件的父母,把孩子接到其务工经商地接受义务教育。同时,在学校、乡镇、村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热线,通过书信、电话等途径,使留守儿童与家长保持经常性联系,为“留守儿童”能与其他孩子一样的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2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其中一部分群体赴韩务工,一部分涌入经济发达城市,而他们的子女大多留给了祖父母、兄弟姐妹和亲戚照顾,从而形成了一支特殊的“留守儿童”队伍。大部分“留守儿童”缺少家庭正常的爱护、教育和关怀,有的从小就染上了诸多不良社会习气,留守儿童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而其教育问题更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一、我市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有中小学校共计28所,农村中小学14所;其中汉校有6所、朝校有4所、民族联校有4所。从留守儿童分布情况看,汉族学校留守儿童占全校学生总数的8.6%~68%之间;朝鲜族学校留守儿童占全校学生总数的72%~90%之间;民族联校留守儿童基本是朝鲜族学生。从图表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市农村留守儿童比例比较高,有的学校留守儿童比例接近极化,尤其是朝鲜族学校留守儿童所占比更为突出,民族联校和汉校的留守儿童也多是朝鲜族学生。

  二、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教育不系统。外出务工父母常年在外,一周或一个月才能与孩子通过电话、网络等渠道联系一次,有的甚至好几年不回家。这种父爱、母爱的严重缺位,不利于引导、教育和监督子女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更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部分监护家庭只注重孩子的物质生活,而忽视孩子的学习,尤其是忽视了对孩子人格的培养。

  (二)人格发展不健全。由于爷爷、奶奶等隔代监护者,对孩子溺爱、放纵,留守儿童的生活几乎处于无限制状态,缺乏正常、积极的教育和引导。而且由于他们长期与父母分离,无法与父母进行沟通和感情培养,长此以往,大多数留守儿童会变得感情冷漠,容易形成内向、自卑、孤僻等性格特征。可以说,父母外出打工的时间越长,留守儿童的性格变化就越大;儿童年龄越小,变化就会越快。亲情缺失直接影响到了留守儿童的人格形成以及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三)人际交往不和谐。一是由于外出父母回家频率很低,与孩子联系较少,导致亲子关系相对而言比较淡薄,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正常交流关系慢慢淡化,使留守儿童难以形成良好的交往能力。二是学校作为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最关键的社会化主体,老师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学校老师并没有对留守儿童给予较其他儿童更多的呵护,师生关系不密切。三是在与同龄伙伴的交往中,留守儿童可以摆脱家庭和学校的约束。留守儿童与同伴,虽然能够相互倾诉或简单劝解,但由于他们社会交往阅历浅,交往能力差,不能够完全相互指正各自的问题。

  (四)社会救助不完善。随着留守儿童受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上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救助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社会救助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得到社会救助的留守儿童家庭比例小,另一方面是在接受救助的留守儿童中,接受一次性救助多,接受长期救助少,不能从根本上缓解留守儿童生存与发展困境。而且,大部分救助形式主要是物资帮助,缺乏对留守儿童的精神支持。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3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据有关部门估算,我国目前年流动人口已逾1.2亿,且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流动人口大军中,随同父母一起流动且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儿童、少年约有300万人数,“留守儿童”则远远超出这个数字。

  据xx省的一项调查统计,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些学校中,“留守儿童”的比例已达到在校生的1/4,而且有着扩大化和低龄化的趋势。在张家界市经济发展较快地区武陵源区,20xx年春季,全区中小学生8327人,“留守儿童”6xx人,占7%左右。20xx年春季,全区中小学生8301人,“留守儿童”665人,占8%左右。武陵源区第二中学20xx年春季,学生1413人,“留守儿童”148人,占22%左右。可见,在我国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占有不小比例,且在不断增长。由于“留守儿童”特殊的生活和教育环境,由此引发的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

  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从理论上看,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其核心是社会结构的转型,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正是这一结构转型的重要特征之一。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特殊现象,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涉及到家庭结构、社会发展、社会制度、人口素质等一系列理论问题,需要进行理论分析和研究。从现实上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关系到国家社会稳定与发展,关系到农村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1、监护现状堪忧

  以武陵源为例,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只要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对“留守儿童”采用这种监护的方式比较多。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由于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一般来说,祖辈们往往以他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来教育要求孙子辈,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而现在的孩子见识广,喜欢赶新潮,寻求刺激和创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很难为孙辈接受。另外,老人年岁大,精力不济,健康状况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远不止一两个“留守小孩”,真是力不从心。

  二是上代监护,即“留守儿童”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自己的子女,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的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上代监护还容易出现转托情况,即小孩被父母托付给亲戚后,没多久因亲戚打工等原因外出,就转托给另一个亲戚,几经托付的小孩几乎无所适从。

  2.父母“关爱缺失”引起严重的“情感饥饿”

  由于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适应”上的诸多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情感的缺失会使他们在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例如,这些孩子由于“情感饥饿”很容易对父母产生怨恨,成年后会滋生怨恨社会甚至报复社会的不良心态等。由于这些影响潜在,平时一般不易察觉,不觉中埋下了很多无法预知的“雷区”。“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心理行为问题。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

  3.监督弱化,学校教育独立难支

  由于一些乡村学校的教育质量较差,校风不好,加之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大部分“留守儿童”到了中学,觉得升学无望而产生厌学情绪。继续学习者只是其中少数。据武陵源区近几年的初中升高中考试统计显示,在“留守儿童”中,只有约20%考入普通高中,10%的就读职业技术高中和中专,多达70%的孩子则在中考后便走上打工之路,其他地区的情形同样不容乐观。虽然完成了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要求,但由于缺少进一步学习深造,带来的将是不适应社会迅猛发展的要求,影响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应相互配合,协调一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传媒网络的普及,社会教育对人的影响显得更加突出。在农村学校,一些“留守儿童”课余甚至逃学光顾电子游戏室,痴迷电游,看碟片,那些不加限制的媒体如凶杀、淫秽等镜头将会极大地影响青少年人格的健康发展。有的地方大人赌博成风,孩子也跟着学。有些孩子经常赊账购物,无形中养成了乱花钱的毛病。有的甚至小偷小摸,给社会秩序造成不良影响。学校发现这些孩子犯了错误,经耐心教育效果不佳而需要家长配合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请来的“监护人”,却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交往、性格特点等了解不够,无法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孩子的工作。

  (一)从社会角度看

  事实表明,农村“留守儿童”表现的各种问题和他们的社会福利的缺乏,是对他们权益缺乏有力保护的不公正社会现象,违背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严峻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首要原因。

  (1)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在当前户籍和教育制度束缚的模式里,即便一些孩子能幸运地在城里读完小学和中学,高考也是一道坎。现阶段城乡之间的义务教育尤其是初中教育差异很大,返回户籍地参加高考,就面临着教育内容的衔接问题。

  (2)据统计,农村很多外出务工都是在城镇或者工厂,城镇化水平不高决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安置难度大。由于城镇化水平不高,小城市很难带动大农村,小工业很难促进大农业,城镇登记失业人数较多,城市接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难度很大。接纳剩余劳动力能力弱,也是导致留守儿童数量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2、教育的失调和缺失造成他们学业普遍不良、心理发育不健康以及道德滑坡现象。

  (1)教育资源总量不足与教育需求不断增加的矛盾突出。近年来,大多数城市教育事业虽然取得飞速发展,但是离不断增加的教育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表现为农村基础教育比较薄弱,满足不了农村孩子的教育需求,造成农村学生向城区流动。由于城区教育的发展滞后于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城区小学、初中办学容量严重不足。以武陵源区为例,城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位有限,武陵源区第一中学大班额达79.17%,特大班额达45.83%;军地小学大班额达44.44%,特大班额达14.8%;索溪中心学校大班额达58.62%。城区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也比较突出,在完全解决城市居民子女读书尚有难度的情况下,要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工作难度很大。可以说,在不能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数量问题的情况下,教育资源不足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要障碍。

  (2)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学校在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上显然没有到位。一是绝大部分学校的教育理念依然是把追求升学率摆在第一位,忽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沦为一种口号或“摆设”。二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针对性不强,学校教育主要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共性,而往往忽略受教育者的个性需求。留守儿童由于受特殊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常常在学习、生活、心理发展及道德行为等诸多方面出现问题,有“留守儿童”就读的学校往往无视这一特殊受教育对象的存在,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状况缺乏有针对性的关注和关爱,导致这些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无法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有针对性的补偿。三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严重脱节,表现在“留守儿童”的家长与老师之间,尤其是与班主任老师之间联系和沟通的严重匮乏,没有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效应,而缺少家庭教育支撑的学校教育,至今没有能够采取很好的措施来弥补这种家校教育脱节所带来的“消耗”,学校教育的功能在“消耗”中大打折扣。

  (二)从家庭因素看

  从农村家庭现状来看,调查发现有80%的留守儿童父母文化水平不高,教育意识薄弱和教育方式不当是两大顽症。

  1、教育意识薄弱。

  (1)家长在增加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农业部20xx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劳动力不外出的原因中“怕影响子女上学”仅占第一、第二选择的6.7%。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更主要的是教育意识的原因。绝大多数农民没有认识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资,而认为其是最大的负担。仍有很多农民认为读书没有多大用处,在对孩子的学习上放任自流,初中毕业或还没有毕业就让孩子辍学。

  (2)思想原因:许多农村家庭认为读书没有用,不读书照样能挣钱。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村“留守儿童”小学阶段在校状况较好,但初中阶段问题较明显,表现为在校生人数随年级的升高逐渐减少。只有少部分的“留守儿童”家长在外出打工后意识到文化的重要,对子女表现出较高的期望。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外出打工的父母大多从事的是体力劳动,他们认为没有文化照样可以挣钱。因此,在对子女教育的投入与收益的比较中,他们往往追求的是一种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对孩子的学习要求很低。这种思想潜移默化地助长了“留守儿童”的厌学情绪和“读书无用论”的错误观念,进而使部分“留守儿童”对自己学习要求不高,学习不求上进。此外,由于我国农村教育质量普遍不高,读书的投资风险较大,即使农村学生考入大学,其家庭也无法承担高昂的学习费用,直接导致了现在农村学生辍学率大幅度提高,尤其是初中“留守儿童”辍学率居高不下。

  2、教育方式不当

  (1)隔代教育存在严重不足。祖父母人群身体健康状况相对较差,他们一般只能照顾孙子们的生活起居,并且他们往往溺爱孩子,对孩子的错误想法和行为不能及时地纠正,这就导致了孩子对自身的纵容,不能明辨是非。当“留守儿童”在生活或学业上取得成功或遇到失败时,监护人很少有正确的方法给以他们鼓励、奖赏或正确引导。农村隔代老人思想观念相对保守落后。重养不重教、重物质轻精神,很少去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这无疑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某学期开学报名时,班上的很多学生的《暑假作业》有一半没做,做了也是字迹潦草,错误还不少。问原因,老人管不下来。那就让父母回来管呀。老人说孩子的父母外出务工几年了,很少给家里联系,连孩子的学费、生活费也不寄回来。他们都不管,我一大把年纪了,管的来吗?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的农村学校比比皆是。这样的家庭环境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吗?

  (2)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严重不足。“爸爸、妈妈快一年没回来看我了,过年时也没回来。”11岁的读小学的xx(化名)提起把自己狠心留守在农村的爸爸妈妈,眼泪就“吧嗒、吧嗒”地往下掉。尽管上学期期末,数学成绩只考了32分,可是,宁可挨顿打,她也希望爸爸妈妈能回来看看。奶奶不识字,再加上家务负担重,根本谈不上能对孩子的学习进行辅导和监督。在教育孩子方面,动辄就是打骂,“奶奶有时也看着我学习,但是,有一次我脑子里想妈妈,把书拿反了,奶奶看到书上的人头朝下了,给我一巴掌。”xx小声地说着。长期得不到父母关爱及有效教育引导,孩子的心理会逐渐发生变化,会出现如孤僻、自闭等心理缺陷;娇气、胆小、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任性、冷漠、内向、自私等心理问题;胆小怕事,固执任性,参与意识淡薄,养成涣散,懒惰的性情。长期如此“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令人担忧。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当引起家长、学校、政府、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一是变“留守儿童”为“随行儿童”。要求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障机制,随着条件的改善,在经济发达、民工集中的地区,实行民工“市民待遇”,让夫妻双方均有相对稳定工作的民工,享有子女就地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同时,要加快专门学校的建设。在农民工集中地区,鼓励、扶持专门对民工子女进行义务教育的社会办学,适当降低办学条件的“门槛”,并切切实实给予必要的政策、资金倾斜。

  但从当前来看,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策略主要应从民工输出地即农村入手。

  1.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差,由老师们去管教。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正确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尽可能调整好家长外出方式,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父母之间

  最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和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气氛的完整存在。如果夫妻双方都出去打工,首要问题就是选定好监护人。监护人最好是比较有文化、有责任感、能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既不要娇惯孩子,也不要让子女干过多的家务、农活,保证子女充分的学习时间。如是祖辈监护,一定要嘱咐其对孙辈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家长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一方面,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

  2.学校:加强管理,倾注关爱

  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

  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等。如让亲子间保持电话联系,班主任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尽可能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对于一些留守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处理,耐心的进行说服和教育;定期家访,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相互沟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

  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3.地方政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实施农村基础教育呼唤政府作为,解决农村孩子“能上学”问题依靠政府,解决“上好学”问题依然要依靠政府。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将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升为政府意志,为留守儿童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服务。

  首先转变教育观念,形成关注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关注人力资源开发的价值观,引导全体公民形成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成立关心“留守儿童”教育指导机构,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建立对“留守儿童”家庭定期访问制度、与在外务工父母联系制度,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健康、安全和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承担起更多的教育、关心和保护责任。

  加强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的力度。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应该严格依法办事,以有效的措施督促民工及其委托的子女监护人从守法的高度,正确处理外出务工致富与教育子女的关系,区县、乡镇政府部门要努力整治好学校周边环境,加强监管,针对“留守儿童”易受到不法分子的攻击伤害的情况,应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给儿童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社会共同关注,我们希望通过加强社会建设和农村教育环境的改善,可以让有条件的儿童尽快随父母进城学习生活,继续“留守儿童”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同时,我们更希望“留守儿童”家庭自身首先也能增强意识,摆正思想,针对家庭和孩子的实际情况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将“留守儿童”的教育劣势因素转化为优势因素,为孩子们以及整个家庭乃至国家和民族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4

  由于各种原因,农村外出打工的人也越来越多,致使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就越来越多。我们通过对贵州省安顺市几个村的留守儿童进行抽样调查和分析,提出我们的建议。

  关键字: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国家近年来对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关心,为了更好的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现况,让留守儿童这个群体进入到人们关注的视线之中,让他们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帮助。为此,贵州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xx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安顺市平坝县开展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调研。

  1 调研时间

  xx年7月23日——xx年7月25日

  2 样本选取

  抽取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县齐伯乡的4个村的儿童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20份,有效收回率92%,在调研过程中,以匿名的形式实施调查,并分层随机抽取50名儿童进行了个别访谈。

  齐伯乡位于平坝县西北部,东接清镇市犁倭乡,南接十字乡,西接乐平乡,北连织金县,全乡总面积80.74平方公里,下辖17个行政村,其中省级一类贫困村十个,二类贫困村3个,全乡总人口1.8万人,大概有5千人外出打工。乡民知识文化相对偏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并且外出打工的情况十分普遍,导致滞留在家的儿童达到大约1200人。

  3 调研过程和方法

  齐伯乡地处偏远(据县城28公里),山势起伏较大(南高北低),地势险要,平坝县最高和最低的地方都在齐伯乡。为了全面了解齐伯乡留守儿童的现况,我们在乡团委的帮助下对齐伯乡的齐伯村、下寨村、跑马村、格支村四个村进行抽样调研。为了更多的收集信息,我们采取徒步的方式到达目的地。在调研地点,深入到每户农家 ,对农村留守儿童采取问卷调查及对儿童和监护人访谈的形式来了解儿童的现状。

  4 调研结果及分析

  结合此次调查,现将调查的有关情况统计总体状况如下:

  4.1 生活状况

  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是让他们健康成长成才的基本保障。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的留守儿童跟随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住在一起,其余一部分跟其他亲戚住在一起,还有极小部分自己单独住。留守儿童监护人的主要责任是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监督他们的学习,但能给留守童辅导作业和在思想上进行教育的监护人很少。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左右的监护人能够辅导儿童做业和进行思想上的教育,60%的留守儿童会自己做饭,洗衣服,独立生活,40%的父母会经常打电话回来和孩子通话。

  4.2 心理状况

  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不容易发现但其影响较大。根据我们走访四个村的留守儿童家庭所调查的情况可以看出以下三个问题:

  1、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没有父母关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是与父母亲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在调查中发现,有18%的外出务工父母一个星期左右和孩子联系一次,37%的一个月联系一次或很少联系。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这种长期的父母与孩子分开导致孩子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2、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需要强烈的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据我们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9%的孩子能够自觉学习,大多数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学习。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孤独,得不到父母的关爱,进而产生心理骚动和抑郁等问题。心理上的寂寞与生活上的不足,造成孩子封闭自己,害怕与陌生人交流的畸形心理。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45%的留守儿童很少参加集体活动,33%希望在学习上得到老师的关注。

  3、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调查显示,20%的留守儿童和他们的临时监护人会时常产生矛盾,特别是爷爷奶奶管不了就放任自流。70%的留守儿童表示学习上遇到困难感到无助。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导致一些孩子也想读几年的书就出去打工。因此,关注他们是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的。

  4.3学习、教育状况

  在齐伯乡四个村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主要有三个因素导致儿童的学习下降:

  1、结果显示,85%的儿童喜欢学习。但是学习成绩55%的都是在中等,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只有25%的同学会去问老师,其余50%希望父母帮他们解决,但是父母不在,这些问题就一直积压而又的不到解决,就导致了他们成绩的下降。

  2、留守儿童放学回家,50%的学生会先做完作业,然后在去干其他的事情。但是其他一半的人分别是去看电视或是找其他朋友玩。据我们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9%的孩子能够自觉学习,大多数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学习。但另外一项调查结果显示80%的监护人会监督他们学习,而孩子不愿意被监督认真的学习,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3、还有关键的一点就是大多数监护人的文化程度不高,调查结果中,50%的监护人的文化程度都是小学,只有8%的监护人是高中以上文化。这也导致学生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的关键因素。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及时的解决,成绩的下降也就必然了。

  5 对关注留守儿童给出我们的建议

  留守儿童,由于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的配合,只靠学校教育是很困难的,“留守儿童”离开校园后接触不良社会风气,又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就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根据调查问卷统计得出,我们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5.1家庭方面

  首先,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应该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多家关注。外出务工的父母及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员,应尽量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关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使“留守孩子”健康成长。其次,外出务工的父母也应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和沟通,尽可能做到多关心孩子。第三,还要加强与临时监护人、学校的联系。

  5.2学校方面

  学校是孩子们的第二家庭,首先,学生的后天性格与能力的好坏有大部门和学校密不可分的关系,学校应该对带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我们调查结果显示有33%的留守儿童希望在学习中得到更多的老师关注,这对增加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重要;其次,学校在教学资源分配上对于留守儿童应该给予更多的分配,建立对“留守儿童”的帮扶制度,设立“留守儿童”档案,经常性地与他们沟通情感,弥补其缺失的亲情,使“留守儿童”在学习之余得到生活上温暖。第三、定期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使留守儿童家长通过“亲情热线”经常与孩子联系交流,使孩子可以定期向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并了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情况,加强父母子女间的情感沟通,消除留守学生对亲情的心理饥渴。

  5.3社会方面

  社会是将来孩子们所必需走上的人生舞台,社会的关注对于留守儿童极为重要,社会关注、支持。会让他们更快的学会感恩,人学会感恩了方能成为社会需要的人。孩子们对社会一个很好的理解,是他们走入社会的必要过程,提前认识到社会的光明,然后在看到社会的另外一方面,那么他们会尝试着去改善社会,使社会充满光明。留守学生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的社会问题,仅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难以解决,需要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同努力,形成对留守学生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学、扶贫助困、法制宣传、预防犯罪、权益保护等领域扎扎实实开展工作,逐步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学生教育管理体系。

  总之,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对孩子的影响缺一不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其实是“三农”问题的衍生物,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我们提出的时代要求。人生就像一张白字,是这三个因素给了颜料,但是图画的绘制是他自己来完成。我们所能做的是怎样使得我们给予他们的颜料更加的丰富阳光。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5

  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量农村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数量不断增多,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的相关问题,提高对这一弱势群体的关注,探索有效解决留守妇女儿童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逐步建立健全留守妇女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营造共同关爱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的社会氛围,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优化留守妇女的生存发展环境及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环境。__区妇联深入笔架山乡、新市渡镇、会龙山街道、牌口乡、__桥镇等单位,通过发放情况统计表、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等形式,对这几个乡镇街道的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的现状及如何建立关爱服务体系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现状汇报如下:

  __区位于__偏北,总面积1278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5个街道和__工业园,总人口85.77万,其中女性40.2万人,占46.87%。全区现有17个乡镇(街道、工业园)

  目前,我区共有人口85.77万人,妇女40.2万人,占总人口的48.84%,其中留守农村妇女31320人,留守妇女占妇女总数的7.8%;0-18岁儿童共159178人,其中留守儿童5648人,占儿童总数的3.5%。

  1、从年龄特征看,以中青年妇女为主。

  2、从文化程度看,以初高中水平为主。留守妇女大多文化偏低,小学文化程度1970人,17.4%;初、高中文化程度8965人,占79.2%;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只有385人,约占3.3%。

  3、从分布地域看,主要集中在经济欠发达的村。如__桥镇共28个村,__寺村,留守妇女为1326人,占全镇留守妇女人数的11.8%;沛林村1405人,占12.4%.

  4、从所从事的生产活动看,以低技术含量劳动为主。从抽样调查的结果看,留守妇女从事种植业约占47%,就近打工占36%,从事养殖业、加工业、营销业等,只占15%。

  5、从留守原因上看,以照顾老人孩子为主。调查显示,养育孩子、陪孩子读书、在家照顾老人的8716人,占77%;以农业生产为家庭经济主要来源1132人,占10%;因城里找不到合适工作、生活费用太高等1472人,占12.9%。

  1、从留守类型看,父母双方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为710人,占26.8%;父母单方在外务工的有1935人,占73.1%,其中父亲外出务工1817人,占68.6%,母亲外出务工105人,占4%。留守儿童中,学龄前儿童为1067人,占40.3%;小学阶段儿童1088人,占41.1%。

  2、从监护方式看,单亲监护1906人,占72%;祖辈监护728人,占27.5%;其他人监护14人,占0.5%,均有监护人。

  3、从家庭收入看,大多在农村人均收入水平线下。抽样调查的结果看,66%的留守儿童家庭年人均收入在6000元以下。

  1、受教育程度和增收致富能力相对较低。 调查中显示,47%的留守妇女以自家承包地从事种植业为主,家庭中男劳力外出后,很多妇女不懂机械操作技术,使农业生产呈现出简单生产的特征,依靠科技致富的比例偏低。三分之一留守妇女的家庭经济状况处在我镇农村平均线以下。

  2、劳动强度大,家庭负担较重。被调查的留守妇女中,50.42%认为当前面临的第一大问题是劳动强度大。调查中,留守妇女家庭赡养的老人在2-3位的为6893户,占60.9%,家庭赡养老人在4位及以上的3702户,占32.7%。扶养孩子1位的10052户,占88.8%,2-3位及以上的815户,占7.2%。据统计,有30%以上留守妇女的丈夫每年回家探亲一次,有15.6%的每2年回家探亲一次,有1%留守妇女的丈夫3年以上才回家探亲1次。留守妇女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又要料理家务,还要照顾年迈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每天用于家务劳动、子女教育、照顾老人的时间平均为5小时,承担家务劳动强度较大,负担较重,使留守妇女的身体健康受到较大影响。

  3、人身财产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维权意识差。一方面,农村个别无业男性好逸恶劳,把目光盯在留守妇女身上,用不健康的语言和动作对其进行骚扰;另一方面,部分犯罪分子利用留守妇女丈夫外出打工的空子,趁机盗窃其家庭财产。而多数留守妇女因教育程度、封建传统观念等原因,维权意识和能力较差。

  4、素质提升机会和精神文化活动匮乏,造成留守妇女儿童教育、生活质量不高等多重问题。留守妇女大多年龄在30-50岁,文化水平低,没有一技之长,经济上不宽松,家务劳动时间长,无暇参加各类培训。闲暇时节,最多的娱乐便是串门聊天、看电视,文化生活相对比较匮乏。由于文化程度低,在子女上学和教育问题上不能给予太多指导,而且承担田间劳动和家务劳动,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育子女力不从心。调查中发现,由于家庭教育和亲情关爱的缺失,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大多一般,缺少课外读物、活动器材,课余生活枯燥,而且在留守儿童家庭中,祖辈监管或单亲监管,多数为父亲和母亲的角色全由母亲一人承担,这种家庭角色的缺位,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引导、心理发展、健康成长等产生巨大的影响。

  5、夫妻交流减少,婚姻关系不稳定。由于丈夫长年在外打工,家庭生产生活全部落到留守妇女一人身上,除了高强度生产劳动对身体的伤害外,精神上的负担也威胁着留守妇女的健康。家庭只剩下了老人、儿童和妇女,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使留守妇女缺乏安全感,精神压力变大。此外,由于夫妻长期两地分居,双方沟通交流较少,多数存在婚姻家庭危机,留守妇女忍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负担。在抽样调查中,86.2%的留守妇女当前最主要的需求是“夫妻团聚过稳定的家庭生活”。

  农村留守妇女儿童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这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 妇联是党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妇联组织与妇女、儿童和家庭有着天然的联系,__区妇联积极发挥妇联组织优势,探索有效途径关爱农村留守妇女儿童。

  近年来,区妇联始终坚持源头参与,通过多种渠道充分运用妇联组织话语权和影响力,为

  区委、政府建言献策,将关爱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工作纳入了《__区妇女儿童发展规划(20xx——20xx)》和各级政府考核机制。区妇联并与有关部门多次开展了留守妇女儿童专题座谈活动。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结对帮扶管理制度和工作考评制度,由各职能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留守妇女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为方便农村少年儿童,同时适应农村教育事业未来发展规划,__区在全区每个乡镇都建立了一所乡村学校少年宫,乡村学校少年宫坚持“特长+特色”发展,在配合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开设特设兴趣课,使农村留守儿童课余生活丰富多彩。区教育局出台了《__区中小学起始年级招生办法》,确保了农村留守适龄儿童全入学,义务教育阶段退学率为“0。对特困留守儿童,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逐步提高贫困生生活补贴。各农村学校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监管,广泛开展亲子教育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促使健康自信成长,有效填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区妇联组织各乡镇妇联加大对留守妇女儿童的培训力度,提高她们全面发展的素质与能力。结合村两委换届选举,大力实施女性素质提升工程,根据留守妇女的特点,安排培训内容,加强参政议政、实用技术、心理健康、卫生保健、科学素养及家庭教育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帮助她们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修养,培养她们优秀品格和健康心态。为了帮助更多的妇女和家庭实现家门口就业的愿望,同时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现象的存在,区妇联围绕“搭建供需平台,促进转移就业”,与劳动部门联合实施“春风行动”,连续多年举办“春风送岗位”招聘会,在招聘会上设立关爱女性就业服务台,积极为留守妇女提供项目信息、就业岗位和致富门路,20xx年、20xx年连续两年为留守妇女提供工作岗位近5000个,并与有关部门推进妇女小额信贷工作,为有一定创业经验、能力的留守妇女提供小额贷款2945万元。

  区妇联发挥区妇女儿童维权中心、各街镇妇女儿童维权工作站以及各村、社区妇女儿童维权咨询点等三级维权网络作用,在每个乡镇妇联建立维护妇女权益服务站。安排法律、心理咨询、婚姻家庭等义工,直接面向基层,倾向留守妇女,进行心理咨询、情绪疏导、等课题,为广大留守妇女群众提供咨询、进行帮扶。在三八维权周活动中,开展维权知识下乡活动,今年3月份在岳家桥镇举行了一场反家暴培训暨妇女维权知识下乡抢答赛。该镇22个村共200名妇女参加学习并参与比赛。通过组织专题培训、发放宣传资料、组织比赛:请记住我站域名等形式,进一步宣传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提高了农村妇女的维权法律意识。

  立足拓展救助领域,延伸救助服务,发动社会力量为留守流动妇女儿童困难群体,送温暖、送健康、送服务。做好扶贫帮困工作,缓解困境家庭生活压力。区妇联开展了救助贫困留守妇女活动,全区共救助贫困留守妇女20人,救助金额2万元,在岳家桥镇学校开展“手拉手献爱心,心连心促成长”留守儿童活动,发动女企业家捐款捐物3万余元,对岳家桥镇60名特困留守儿童进行慰问,号召家庭和社会重视留守儿童学习生活,让他们得到更多的关爱;区妇联结合“三访三化”工作开展为广大妇女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利用春节、六一节、中秋节、开展贫困单亲母亲、留守儿童的慰问帮扶工作。

  区妇联组建巾帼维权志愿者服务队,各乡镇妇联联合劳动、综治、计生、学校等部门大力培育和发展家庭教育、维权服务、心理咨询、家政服务等志愿服务队伍,广泛调动社会爱心人士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为农村留守妇女儿童提供志愿服务。组织开展妇女健康行动,实施农村妇女“两癌”免费检查、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的保健水平。大力培育发展农村妇女文体健身团队、全区17个乡镇街道都建立了广场舞队、秧歌队,引导农村留守妇女积极参加文明、健康、向上的方体活动,丰富农村留守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

  由于留守妇女儿童问题具有长期性、广泛性、复杂性的特点,所以目前我区在关爱留守妇女儿童方面所做的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作为基层妇联应发挥优势,做实做好留守妇女儿童工作。

  1、争取政府加大投入力度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农村文化设施缺乏,全区没有一所专门的“留守儿童之家”,所有的儿童之家是依赖乡村图书馆和妇女之家开展活动的,乡村少年宫仅建立在乡镇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镇区学校,大部分边远农村学校的留守儿童享受不到。政府需加大投入力度,定点建立留守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农村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大多比较差,很多学习没有寄宿条件,这样使得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老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有效的发挥。因此,政府要加大教育的投入,加强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尽量为留守儿童提供食宿便利,使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生活成长,以对缺少的家庭教育予以补偿,让留守儿童在同龄群体中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同时也便于对其实行相对封闭的管理,减少留守儿童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

  2、了解实情,把握需求,增强留守妇女儿童关爱的针对性。乡镇妇联组织要发挥村妇代会作用,对本村留守妇女和儿童尤其贫困留守妇女儿童逐户进行全面摸查,登记造册,切实掌握农村留守妇女儿童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在此基础上建立农村留守妇女和儿童信息库,通过加强对留守妇女儿童的动态管理,及时了解和解决这些家庭面临的问题。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力量,将惠民好政策宣传出去,提供投资少、见效快的相关致富项目,使务工人员可以在家门口创业就业,从而减少留守妇女儿童的数量,进一步维护社会和家庭的稳定。针对大多数留守妇女创业缺少资金、项目的实际情况,加大信贷助推、岗位助推妇女创业就业工作的力度,增加留守妇女创业就业机会,促进留守家庭关系稳定。

  3.创新活动载体,发挥阵地职能。充分发挥妇女阵地的作用,拓展实施留守妇女儿童关爱行动的载体和平台。要充分发挥农村女委员、妇代会主任的作用,利用广泛覆盖的“妇女之家”、“维权服务站”,对留守妇女儿童加强教育引导,面向留守妇女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帮助留守妇女提高身心素质,增强致富本领;要深化对留守妇女儿童的维权服务,充分利用妇联组织的健康婚姻大讲堂等活动,对留守妇女进行心理情绪疏导、婚姻家庭关系调适等,切实加强对她们的人文关怀;要通过各种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让留守妇女儿童积极参与进来,搭建活动平台,丰富留守妇女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

  4、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健全留守妇女儿童关爱体系。要把热心公益事业、乐于服务他人的巾帼志愿者组织发动起来,定期走访慰问留守妇女儿童家庭,进行情感关爱、行动帮扶等;探索建立农村妇女互助小组,在留守妇女集中的地方,成立互助组,让她们生产上互帮、生活上互助,心理上共慰;组织村妇代会主任、妇代会成员、妇女代表、致富女能手、种养殖大户等对生活贫困和老弱病残等特殊困难留守妇女和家庭进行定点、重点帮扶,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营造开展关爱留守妇女儿童行动的良好氛围。各级妇联组织要把开展“留守妇女儿童关爱行动”作为参与农村社会管理与创新的重要切入点,结合各自实际,坚持因地制宜,真正使关爱行动落实到基层、见效于留守妇女儿童。要鼓励和支持基层的创新实践,调动留守妇女儿童和家庭的参与热情,及时总结推广来自基层开展关爱行动的好做法、好经验,大力宣传在关爱行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为留守妇女儿童关爱行动的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6

  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搭建了统筹全市困境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线上线下工作平台,形成了“ 369”xx工作模式,有效推动了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今年5月,又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做好市区监护缺失未成年人照料补助工作的意见》,市、各县(市)区也先后制定出台了加强留守儿童社会关爱、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实施意见、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2.整合资源,创新关爱服务载体

  积极争取全国预防和控制儿童伤害项目资金,先后在如皋、港闸等留守流动儿童较多的学校、社区建设儿童安全体验教室8个;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公益项目微创投,实施留守儿童关爱公益项目40多个,积极打造关爱活动基地、“乡村少年宫”、“4:30放学驿站”、“周末大课堂”、“校外辅导站”等关爱服务载体。

  3.多措并举,开展关爱服务活动

  编印了留守流动儿童安全守护行动读本和道路交通安全、溺水与预防等折页25000份;开展“假期安全自护关爱”和“女童健康自护关爱”、“让儿童远离伤害”专题巡讲,提高监护人(爷爷奶奶)安全意识和留守儿童自我保护常识。举办关爱留守流动儿童暨安全体验夏令营、“感恩关爱、积极奋进”“关爱伴我成长”征文演讲比赛、“十佳留守流动儿童”、“优秀留守流动儿童”评选表彰等主题活动。

  二、精准帮扶建议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xx年,达到“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全社会关爱保护儿童的意识普遍增强,儿童成长环境更为改善、安全更有保障,儿童留守现象明显减少”总体目标,针对我市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情况,有针对性的落实精准帮扶举措,建议如下:

  1.强化领导,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进一步健全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教育、公安、司法行政、卫生计生等部门和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参加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领导机制,构建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四位一体的良好关爱格局。各地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落实县、乡镇人民政府和村(居)民委员会职责,加大教育部门和学校关爱保护力度,发挥群团组织关爱服务优势,推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立强制报告机制,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健全评估帮扶机制,强化监护干预机制,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救助保护机制。将困境留守儿童(特别是监护情况评估差的 5 人)纳入我市困境未成人保护平台,实施分类保护;通过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等结对帮扶等形式,送知识、送技能,提高种养殖业家庭的经济收入,提高留守儿童家庭生活水平。

  2.教育引导,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

  充分利用各级家庭教育公益大讲坛、网上家长学校和中小学幼儿园及社区村家长学校平台载体,宣传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要尽量携带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或父母一方留家照料。暂不具备条件的应当委托有监护能力的亲属或其他成年人代为监护,不得让不满十六周岁的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生活;外出务工人员通过电话、书信、视屏、定期回家探望等,尽量多与留守在家的孩子交流沟通,给孩子以亲情关爱和温暖;定期组织对临时监护人的辅导,提高隔代教育理念和监护水平;人社部门要广泛宣传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政策,通过留守儿童家长专场招聘会,让留守儿童父母回乡打工,照顾家庭和孩子,从源头上逐步减少儿童留守现象。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7

  疽庭教育的缺失、心灵的孤独、生活和学习上的障碍,严重影响着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这一现象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引起了赣榆县妇联的高度重视,从20xx初至今,县妇联在多次调研后,决定把黑林小学作为留守儿童代理家长制试点学校,用心呵护留守儿童,想方设法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撑起了一片晴朗的天空。

  一、基本情况

  黑林小学位于苏北偏远山区,这里经济发展滞后,为了寻求致富门路,大量学生家长外出务工,许多儿童因为家长不在身边,长期缺少亲情照顾,性格孤僻,缺少合作的精神。据统计,黑林小学有留守儿童718名,其中孤儿24名。这些孩子在家只能和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隔代监护人不能完成最基本的家庭启蒙教育。面对这些问题,20xx年初,县妇联积极鼓励黑林小学爱生模范柏纪荣、校长王汉华、师德标兵吴彩花、师德模范陈芳利、谢修红、尹世成、韩华善等家庭率先行动起来,各自“领养”一名留守儿童,当起了留守儿童的代理爸爸、代理妈妈。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几个“爱心家庭”的带动下,黑林小学又有十几位教师家庭争相报名加入“爱心之家”行列。待条件基本成熟后,20xx年6月xx日,黑林小学牵手留守儿童活动正式启动。仪式上,留守儿童一句句发自肺腑渴望母爱的表白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县教育局副局长岳进明出席仪式并作了讲话,指出此项活动的开展必将在学校、社会引起深远的影响。仪式上,校长王汉华向每位牵手教师颁发了荣誉证书,对家心家庭的所作所为进行大力表彰。28个爱心家庭作出承诺,一定做到“五个一”:每天能与留守儿童见个面,检查一次作业;每周陪留守儿童吃一次饭,谈一次心;每月督促留守儿童读一本书,并指导、查看读书心得体会;每学期给留守儿童代开一次家长会,和其监护人沟通一次;每年帮留守儿童交一次生活费,或买一次生活、学习用品。从这天起,28个双职工家庭、56名教师义不容辞地担当起28名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实行一对一帮扶。

  爱具有感染力。自黑林小学牵手留守儿童仪式启动后,又有一些教师陆续申请加入。如今,全镇已有近90名教师、45个家庭自愿加入“代理家长”的行列,参加人数已超过全镇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二。在新加入的教师家庭中,有单职工家庭、有两地分居家庭,有些教师本身经济条件并不好,但是,他们依然投身于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之中。正像一位教师所说:“虽然我们的家庭不算富裕,虽然我们条件也不好,但一年为贫困留守儿童分担几百元的费用我们还是可以做的,最重要的是,我们作为教师有条件为留守儿童检查作业、谈心聊天,这些是其他人所不能做到的。”45个爱心家庭,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个代理家长的职责,校园内外他们留下了一串串朴实而感人的故事。

  黑林小学探索代理家长制实施两年多以来,从最初的零散几家,到初具规模的28家,现如今已发展到45个教师家庭。这是一个强大的爱的团体,他们中有校长,有学校中层领导,有普通教师。他们的家庭条件并不宽裕,但是他们都有着一颗火热的心,面对山区大量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的现状,他们自愿形成“爱心之家”,实行一对一帮扶,当起了45名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

  二、主要做法

  镜头一:“我也要牵手一名儿童”。学校发出牵手留守儿童的倡议,其初衷是双职工家庭,一个家庭牵手一个贫困留守儿童。民办教师转正的孙传朴老师,患有严重的风湿病(股骨头坏死),听到牵手留守儿童的消息,立刻找到学校领导说:“在我生病的时候,学校领导很关心我,现在病情好转,我也要牵手一个,没有别的,我可以免费给他们补习功课呀。”就这样,孙老师牵手一个贫困儿童,补习功课,代交书本费,俨然成了真正的爷孙俩。

  镜头二:留守儿童吃上了免费午餐。由于布局调整,许多孩子离家较远,中午只是带煎饼充饥,学校多方筹措资金建设留守儿童餐厅,让留守儿童吃上热腾腾的饭菜。45个“代理家庭”积极开展给留守儿童缴纳一个月生活费活动,一周至少陪孩子吃饭、谈心一次。如今已有50余名贫困留守儿童吃上免费的午餐。看着留守儿童开心的笑脸,每个捐助者无比自豪,留守儿童在学校里也能享受到家庭般的温暖。

  镜头三:一段视频成全一个家庭。“大树小学熊景怡同学的妈妈回来了!”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全村无人不晓。邻居纷纷赶来道喜,熊景怡幸福地依偎在妈妈的怀里,爷爷熊传仓更是乐不可支。话还得从黑林大树小学说起。早在五年前,景怡的妈妈就和爸爸离婚远走他乡,一直杳无音信。爸爸成年在外打工,撇下了姐弟俩跟着爷爷生活。去年,大树小学组织师生开展“感恩父母演讲”,在主讲人韩华善老师的感召下,该校六(1)班学生熊景怡登台,这位女孩声泪俱下的演讲和跪下呼唤妈妈的场景,令台下师生情流泪淌,深深感动了包括家长在内的千名观众。没想到就是这段视频通过网络传播,让熊景怡远在新疆打工的妈妈看到了,她内心深处的那份母爱情怀受到了极大震憾,回家。怎么回家?孩子不能没有妈妈,妈妈不能舍弃孩子,最终她还是决意回家复婚。于是这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成了传播乡里的一段佳话。

  镜头四:“孩子多了热闹”。黑林小学的爱心妈妈、爱心爸爸,他们很朴实,也很可爱。张一强一家牵手了两个留守儿童,有人问他:人家都牵了一个,你怎么牵了两个?他高兴地说:“多牵一个好啊,一大家子在一起干啥事都热闹,对自己的孩子同样是一次很好的榜样教育”。朴实的话语,留给大家的是感动。是啊,当教师的,没有多少钱,发挥自身优势,奉献一份爱心,让留守儿童有家的温暖足够了。

  镜头五:午间图书室,让留守儿童享受精神大餐。“留守儿童餐厅”解决了孩子们午间就餐难的问题,但午饭后离下午上课还有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对于学生来是一个巨大的浪费。针对这一情况,学校领导专门组织爱心爸爸、爱心妈妈轮流排班,每天中午为这些就餐留守儿童开放1个小时的图书室,让孩子们午餐后在书的海洋里尽情遨游,享受着一道道鲜美的精神大餐。此举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欢迎。

  镜头六:办起留守儿童希望班。面对大部分暑假仍然留守的孩子,黑林小学的“代理家庭”成员们决定暑假在大树小学和中心小学为留守儿童服务——开办留守儿童希望班,让留守儿童“亲情有依、兴趣有助、玩乐有所、安全有护”。“留守儿童希望班”开班以来始终坚持“两不”原则:不收一分钱,不上文化课。“希望班”的开办,弥补了孩子们心灵中缺失的那份亲情,让孩子们不再孤独地期盼父母的归来,让天真烂漫的孩子微笑着面对每一天。黑林小学暑假“留守儿童希望班”活动受到了当地干群的广泛赞誉,为此,赣榆信息网、连云港新闻网、连云港市网上家长学校、中国教育新闻网、《关心下一代周报》、《江苏教育报》先后给予多次宣传报道。

  镜头七:特殊的节日,特别的关爱。近年为了让留守儿童欢度国庆、中秋佳节,黑林镇中心小学及早准备了月饼、苹果,和全校留守儿童一起联欢,共度中秋。牵手教师家庭分别与牵手的留守儿童坐在一起谈生活、谈学习,温暖的氛围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学校还安排留守儿童和家长视频、通电话,让留守儿童尽情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20xx年9月28日下午,“情系中秋,温暖童心”留守儿童专题联欢会在大树小学操场盔行,情到深处,学生、老师,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和很多来宾几乎跟着表演者一起同时落泪……县关工委主任张庆爱感慨万分,连连说:“这就是素质教育,这就是有效的德育”。中秋节的晚上,尹世成等几位老师还特意把留守儿童领到家中一起过节,餐桌上祝福留守的孩子节日快乐。熊景怡同学含着眼泪说:“老师,这是我过得最开心的中秋节!”

  三、下一步打算

  黑林小学“代理家庭”成员是一群朴实的山区教师,他们爱岗敬业,富有爱心,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着留守儿童,让留守儿童在一次次的活动中收获着感动,收获着幸福。他们坚信,只要大家携起手来,共同去关爱留守儿童,就一定能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明媚的蓝天。他们的做法对于探索留守儿童亲情弥补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今后,赣榆县妇联还将以黑林小学为试点,进一步将他们的经验在全县范围内推广,主要将努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和孤儿档案,有计划地对他们资助帮扶。二是积极对上争取资金,积极整合资源,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三是畅通与家长的联系,做好家长、监护人、代理家长等培训工作,让他们习得更好的教育孩子的方法。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8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进城打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我国广大农村中出现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有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已达2290万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将在未来几年成较大规模的上升趋势。因此,留守儿童问题虽然得到了各级党委、

  政府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留守儿童问题仍然是当今社会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就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笔者在仪征市马集镇方营村进行了走访和调查,并对留守儿童问题谈一些初浅的看法。

  一、基本情况

  方营村位于马集镇北首,共有20个村民小组。常住户540户,现有人口1950人。土地面积2684亩,其中花园800亩。现有机械加工、玩具、生态园等企业8家。三业总产值2500万元,人均纯收入9611元。我村大部分群众迫于生计挤进了打工队伍中去,成为打工一族,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据调查,全村有留守儿童43人,其中在校小学生中就有18位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的41.9%,老人监护的有35人,占81.4%,寄养他人的有2人,占4.7%。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留守儿童成绩欠佳。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其中17%的小学生成绩较差,4%的小学生成绩很差;留守儿童中有1%的人上学经常迟到,有时迟到的高达27%,11%的留守儿童有过逃学的经历。分析原因,一是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部分农民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大,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二是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隔代监护,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基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2、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呵护和照顾。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导致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有的留守儿童情绪消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1-15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出生几个月后,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想念父母的占85%,有38%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半年回来1次,30%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8%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55%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有的留守儿童从小父母就长期在外打工,一年难得回一次,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孤独、自卑、冷漠、少语,很少或不愿与教师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和玩耍,只与个别人来往。这是典型的留守儿童心理出现了偏差。据调查此类心理现象的儿童占留守儿童的14.3%。

  3、留守儿童生活普遍较差。由于我村老百姓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大部分未掌握专长和技术,外出打工大部分从事的是劳动密集性工种,干的是苦活、累活,且工资收入微薄,只能基本维持家人和儿女的生活。儿童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由于家庭经济收入少,父母又长期在外,难以顾及到儿童的生活情况,导致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极大损害。据调查显示,80%的留守儿童生活较差,20%的留守儿童生活一般。

  4、留守儿童道德行为较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不少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不少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

  3、创新机制,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有机统一。对于留守儿童,以家庭为主体,加强学校、社会的正面教育和引导,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学校和社会联动的运作机制。家庭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要责任,给予必要的家庭关爱和亲情关怀,家长要与学校和老师经常保持联系,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生长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学校要肩负起教育好留守儿童的责任,并有针对性的开展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教育和活动,大力开发他们的潜力,激活他们的斗志,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保证他们与健全家庭一样健康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在,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到我国未来人口和劳动力素质,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城乡社会稳定,因此值得全社会高度关注。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9

  一、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保护工作进展情况

  目前,该市农村留守儿童约为1.2万人。(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标准: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与隔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救助保护工作,切实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今年以来,该市认真贯彻落实政府及省民政部门有关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文件精神,按照立足于源头保护、预防保护、主动保护和全面保护的原则,深入持续开展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着力健全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机制,提升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水平,有力推动了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网络

  农村留守儿童分类保障,涉及生活、医疗、教育、监护、救助的方方面面,面广量大,政策性强,必须要强化组织领导。根据上级和我市关于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的有关要求,该市由政府主导、民政牵头,在20xx年10月建立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成员单位(包括关工委)的工作职责,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促使多部门、多措施共同保障留守儿童权益。各成员单位相互协作,密切沟通,形成了工作合力。该市20xx年成立了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将积极开展好圆梦行动、暖心行动、普法行动、维权行动、守护行动“五大行动”,深化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二是开展摸底普查,建立档案台账

  根据省厅转发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三部委《关于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的通知》,按照文件要求,该市专门成立了留守儿童摸底调查小组。组长由市民政局一名正处调研员担任,组员由事务科相关同志担任。市局和个别县区专门更换高配计算机,并安装民政部留守儿童数据采集软件,通过软件分级汇总并上报。每季度对全市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归类建档,进行动态管理,准确、全面掌握留守儿童基础数据。为解决留守儿童实际问题提供有力依据。

  三是完善保障制度,落实帮扶政策

  为进一步拓宽困境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服务的工作思路,加大社会化保护服务力度,使困境未成年人得到应有的庇护和更多的关爱,市救助管理站、市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中心在万全县川流中学建立了“困境未成年人帮扶基地”,是该市首个“困境未成年人帮扶基地”。该基地的建立,将进一步完善川流中学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畅通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渠道,更有效地推动全市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的进程。今后,将在万全县川流中学开设法律讲座,设立心理咨询点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安装亲情电话让学生多与家长沟通,并且通过其他一系列的救助帮扶行动,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20xx年全年在全市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关爱保护专项行动年,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民政部等八部委《关于在全国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关爱保护专项行动的通知》(民发〔20xx〕198号)精神,切实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合法权益,今年以来,该市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文件精神,按照立足于源头保护、预防保护、主动保护和全面保护的原则,深入持续开展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具体做法:

  一是根据八部委关于“合力监护、相伴成长”专项行动工作的有关要求,20xx年XX月XX日全市下发了农村留守儿童“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关爱保护专项行动工作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明确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工作原则,制定了详细的工作内容,落实家庭监护责任,构建农村留守儿童保护网络;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多渠道报告机制;落实控辍保学责任,让每名农村留守儿童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等。并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步骤,包括动员部署阶段、集中行动阶段和巩固深化阶段。下一步将严格落实“合力监护、相伴成长”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切实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帮扶工作。

  二是20xx年初,全市各县区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认真制定本区县的工作要点,细化职责分工、进度安排、组织保障等要求,严格按照既定时限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三是取得的成效。各县区集中开展专项行动,1月份重新进行了摸底排查确认工作,分类型建设留守儿童花名册、将花名册报送相关联系单位;2月份各相关部门按照报送花名册的实际情况,组织和督促受委托监护人签订《农村留守儿童委托监护责任确认书》,展开部门联动,帮扶解困。

  三、全市留守儿童工作存在问题

  一是基层没有设留守儿童专员,动态管理难度较大。留守儿童在校外期间容易发生问题和风险,因此必须要在村(社区)落实专人负责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相关工作。但现阶段基层工作人员普遍数量有限,基层力量薄弱。不少基层未设专职统计人员,留守儿童数据真实性需要进一步考证。

  二是缺乏长期帮助的力量。不管社会组织或是个人,即便是都有帮扶,但帮扶流于形式,缺乏长效机制、专业的志愿者力量等。每到春节、六一儿童节,前来献爱心的人特别多,几拨人轮流来送书包、文具,但是过了这个时间点,留守儿童鲜有人问津。

  三是缺乏专项经费的支持,在开展工作中无经费保障,工作人员无法开展正常工作,在需要救助帮扶时无法解决当事人的实际困难。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工作是项部门联合性较强的工作,要充分发挥各部门联合的力量,政府必须加强统筹协调。

  (一)加强组织领导主要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社会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督导检查、效果评估、责任奖惩、完善机制等职责。

  (二)突出联合力量,发挥政府在资金投入、设施建设、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动员和组织相关部门、基层组织、社会组织、专业机构、各类志愿者参与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明确工作职责和协作程序,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公益慈善组织、热心人士提供捐助和社会保护服务,并通过购买社会服务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建立完善监测、预防、报告、转介、处置体系,形成社会各界保护合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力。

  (三)强化督导作用,要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保护工作责任意识,定期开展督导和绩效评估,落实监督检查,确保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健康开展。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10

  xx市位于湘西南部的雪峰山东麓,南岭山脉北缘,资水上游,地处邵阳市西南五县中心,总面积1549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75万多人,且80%以上的人居住在农村,属于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地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乡户籍制度的放宽,许多农民外出进城务工,劳务输出成了农民致富图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成了他们家庭经济的重要来源。大人进城务工了,可孩子仍然留在农村,他们的现状令人担忧,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基本情况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长期外出进城务工,而孩子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目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据调查统计,xx市目前17个乡镇共有农村“留守儿童”119629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5.1%。按年龄段分布如下:0—5周岁33473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27.9%;6-10周岁35785人,占其总数的29.4%;11-16周岁50371人,占其总数的42.7%。

  二、监护方式

  根据农村世代相传的习惯,对孩子的看护及.教育,主要由父母亲承担。现在,情况出现显著变化,为了生计,父母亲要出去务工,增加家庭的收入,狠心把孩子留在家里,交给其他人进行监护。以xx市的湾头桥镇、邓家铺镇两镇的情况来看,父母双方外务工后,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方式主要有以下五种:

  第一种方式:隔代监护。主要由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进行监护。这种监护方式主要集中在0-5周岁、6-10周岁两个年龄段的孩子上。也是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方式。

  第二种方式:上代亲戚监护。主要由孩子的叔叔、姑姑、舅舅、姨等进行监护。主要集中在6-10周岁年龄段的“留守儿童”身上。

  第三种方式:同辈监护。采取家中年龄较大的哥哥、姐姐带弟弟、妹妹的方法。主要集中在由11-16周岁年龄段的孩子负责照顾0-5周岁、6-10周岁年龄段的孩子。

  第四种方式:自我监护。俗话说得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就是自我监护的最好表现形式。主要集中在11-16周岁年龄段的孩子身上。

  第五种方式:寄宿制全托。就是把孩子完全托付给学校老师或信得过的其他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代管家长”,这种监护方式,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且发展势头比较强劲。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父母外出务工后,由于上面五种监护方式各自存在不同的利弊,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在生存状况、安全意识、理想信念、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等10个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值得注意。

  1、生存状况的缺失。父母外出务工后,只是不定期地给孩子寄钱。孩子在家收到父母的汇款,由于年龄小,缺乏计划性,有钱就毫无节制地乱花一通,没钱或少钱时就饱一顿饥一顿,导致身体消瘦,营养不良,严重损害了身体的正常发育。这种现象在自我监护和寄宿制全托年龄段的孩子身上表现最为明显,几乎65%以上的孩子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现象。

  2、爱的缺失。父母双方和孩子长期不在一起,缺少沟通,无论什么事情都要孩子自己作主,由于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大都表现出自私、偏执、冷漠的性格特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缺乏爱心、容忍心和正义感,甚至连中国最传统的“孝心”二字也不能理解。

  3、安全感的缺失。就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而言,调查结果显示,父母的外出给孩子的安全带来了更大的安全威胁。由于农村居住比较分散,孩子的自我防范能女弱、辨别是非的能力差,被拐卖、意外伤害与意外死亡等问题时有发生。逃学、上网、早恋甚至违法犯罪等现象屡见不鲜。如邓家铺镇一“留守儿童”邓某,由爷爷、奶奶监护,每天早晨吃完早饭就背着书包和同学一起去上学,下午独学按时回家。老师见他一个星期没有来上学,以为家里出了什么事或者是生病了,上门家访,一探究竟,原来上学期间,中途他就和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玩去了,让人哭笑不得。

  4、心理的缺失。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健康人格与美好心理的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中55.5%的人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孤独、对父母充满怨恨,21.6%的表现为柔弱无助、自卑闭锁、寂寞空虚、不愿与人交流等,18.3%的表现为盲目反抗、逆反心理强等,4.6%的表现为缺乏自信、心理负担重等。

  5、思想品德的缺失。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庭的有效监护,其思想品德、行为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问题。调查发现,由于父母的外出,对子女思想道德教育不够重视,造成了许多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出现真空。主要表现为: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校纪,小偷小摸,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缺乏正义感、爱心等。

  6、学习的缺失。父母外出务工后,直接影响到对孩子的学习辅导、监督、教育等各个方面。主要表现为孩子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态度不端正、成绩下降等。

  7、人生观、价值观的缺失。部分外出务工者由于对子女进行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生活照顾较少,产生负疚感,于是在金钱上、物质上尽可能地进行最大限度的补偿,这种作法,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新“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产生。部分监护人对自律能力差的“留守儿童”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使他们纪律散漫,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等。对这些“问题儿童”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棘手。

  8、世界观的一缺失。父母外出务工后,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再加至政治上不成熟,容易人云亦云,对世界的看法存在诸多偏颇。如:不爱红装爱钱庄(装)、游戏人生、盲目追星、虚荣心强、不顾实际盲目攀比,把赚钱、发财当作人生奋斗目标等。

  9、自信心的缺失。部分农民工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国家对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不包分配,辛辛苦苦送子女读书到头来还是打工。因此,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拿到初中毕业证上,其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受父母的影响,孩子无形当中便失去了自信心,无论干什

  么事情,都是抱着一副无所谓的态度,缺乏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10、人才的缺失。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少年强则国家强,少年兴则国家兴。农民工外出务工,虽然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但也留给我们更多的思考:祖国的繁荣富强,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辛勤劳动来实现的,如果中间缺失了一代人,那又会怎么样呢,大家不妨认真思考一下。

  四、几点探讨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建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从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来看,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将在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因此,我们必须从法律上、制度上、行动上整体地把这个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调查结果表明,必须做好“四个统筹”发展,切实做到“四个到位”,扎实做好“四个工程”,真正构筑起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绿色通道。

  (一)切实做到“四个统筹”发展

  1、统筹发展城乡教育。降低城镇中小学招收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门槛,让农民工进城务工带着子女一同进城入学,真正落实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

  2、统筹发展城乡医疗保障体系。使农民工与城镇职工一样享受医疗保障,解决老有所医的问题,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如:目前农村实行的农村合作医疗,就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3、统筹发展城乡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对有条件、自愿交纳养老保险的农民工,应该享有与城镇职工同等的权利,让广大农民老有所养。如:目前农村的计划生育奖励制度,真正让农村独生子女户或两女户的家庭得到了实惠,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同时,有条件的地方,低保对象应尽可能地惠及到广大农村。

  4、统筹发展农村教学点的合理覆盖范围。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除“两免一补”外,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使农村“留守儿童”全部在校寄宿,以便对农村“留守儿童”加强教育与集中管理。

  (二)确实做到四个到位

  1、思想认识到位。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认识的高度决定工作的力度、行动的速度。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是学校和家庭的问题,也是全社会的事,不仅老师和家长有责任,全社会都有责任,必须把这项工作作为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战略工程,作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希望工程,作为关系亿万家庭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并落实到行动上。

  2、感情基础到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还有个感情问题,一方面要有爱心,另一方面要有热心,真正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3、组织网络到位。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需要有完善的组织网络,学校、家庭、社会是三个重要环节,必须联成一体,充分发挥作用。

  4、制度保证到位。加强和改进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建立长效机制是关键,一是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二是督促检查制度,从而保证教育的效果。

  (三)精心实施四大工程

  工程之一:聘请德育校长,发挥主阵地作用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学校必须承担主要的教育任务,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的作用,并聘请政治思想好、道德品质高、生活作风正、责任心强、具有一定社会威望、热心教育事业的“五老”人员和教师担任德育校长,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形式德育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观、价值观。

  工程之二:办好家长学校,突出家长的基础作用

  家庭的好坏与家庭教育的优劣,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和今后的人生将产生直接影响。开办好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教育,突出家长的基础作用。

  工程之三:实施好“代管家长”,突出社会责任

  充分发挥“五老”、广大教师和全社会有爱心的人士的作用,实施好“代管家长”工作,让农村“留守儿童”感觉到:“父母不在家,学校是我家,老师就是我的父母”,真正得到关爱。让代管家长情况摸准、代管称职、关爱彻底,真正筑起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另一道挡风墙。

  工程之四:建好教育基地和活动中心,促进全面发展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必须要有阵地,才能让他们在玩中有乐、乐中有得。一是抓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二是抓法制教育基地建设;三是创建青少年活动中心,为孩子们提供场所,真正成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文化的学校,培养情操的阵地,开展活动的场所,健康成长的乐园。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11

  全县共有留守儿童13820人。留守儿童中,男童数7633人,女童数6187人,其中学龄前儿童3599人,小学生7109人,初中人数1925人。父母单方外出人数6488人,双方外出人数7339人。父母在省内打工人数7462人,在省外打工数6139人。留守儿童监护情况为,是父母单亲监护的为5842人,隔代监护的为7262人,其他上辈亲戚监护的为558人,同辈监护的为38人,自我监护的为94人。

  随着农村大量劳务人员的外出,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增加,关于留守儿童的涉法涉诉问题也不断增多。针对这一现状,XX县司法局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大力开展儿童权益保护宣传教育,积极为留守儿童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一、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法制宣传教育

  (一)开展“服务基层、送法下乡”活动。组织律师、局机关干部职工、法律服务工作者深入各乡镇(街道),走进农村、走进农村留守儿童家中,解答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方面遇到的法律问题,宣传《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法律知识。开展法制宣传和法律咨询活动24场次,印发宣传资料12000余份,解答法律咨询523人次。

  (二)举办农村法律知识“大集”。县司法局成立由法律援助中心、社区矫正科、法宣科、公证处、律师事务所人员组成的法制宣传团,借助人员多、普及面广的特点,联合11个乡镇(街道)司法所举办了“情系千家万户 共创法治陆良”、“维护妇女儿童权益 法律援助在你身边”等一系列法律宣传活动。通过设立法律宣传展板、发放普法宣传材料、现场答疑解惑等方式,重点宣讲《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法律援助条例》、《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农民维权法律知识等有关内容,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布置法律宣传展板16块,发放宣传单、宣传手册2万余份,发放《农民维权法律知识手册》1000多本,为人民群众现场解答法律问题400余次,惠及人数近3万余人,发送普法短信13条,达4万多人次。

  二、开展送法进校园活动

  (一)送法进校园。为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做到农村留守儿童法制宣传教育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组织法律服务工作者、律师和法制副校长,举办以 “争做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学生”为主题的“送法进学校”活动,通过建一个“留守儿童”法制宣传教育宣传栏、上一堂“预防和减少留守儿童违法犯罪”法制教育课、配一套法制教育图书音像资料、开展一场法律知识有奖问答等形式,激发和培养广大在校中、小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学法兴趣和守法意识。全县中小学配备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164名,开展法治宣讲活动78场次。

  (二)举办中小学校法律知识讲座。以律师和法律工作者为主体,整合两所一庭力量,在全县范围内的中小学校大力开展与青少年权益保护和健康成长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专题讲座。开展法制教育“四个一”活动。先后开展了以“精彩人生路,法制伴我行”为主题的全县中小学校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中国梦·陆良行—道德与法进校园”系列活动。通过法制讲座、图片展、发放宣传资料、现场咨询等进行道德与法制综合宣讲。举办了“法治之路平安陆良”中学生法律知识竞赛。

  (三)开展法律服务进校园活动。每名律师挂钩联系1所中学,通过担任学校法制辅导员,深入学校开展法制宣传和法律咨询活动,参与矛盾纠纷调处,提供法律援助,举办法制讲座。与留守儿童开展交流谈心活动,了解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中的心理发展与表现状况,引导留守儿童自觉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和自护技能,养成知法守法的习惯,不断提高自我保护意。

  三、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法律援助活动

  开辟农村留守儿童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向留守儿童家庭发放法律服务联系卡,对涉及农村留守儿童的法律援助案件,进一步降低门槛、简化程序,实行随来随办,最大限度地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20xx年以来,为青少年、特别是留守儿童提供法律援助110件。

  四、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矛盾纠纷排查活动

  充分利用人民调解组织深入基层这一优势,组织人员定期排查、调处涉及留守儿童的矛盾纠纷,重点排查婚姻家庭、抚养、赡养等纠纷隐患,及时予以调解,使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中,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和谐环境。排查调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矛盾纠纷26件。

  五、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监管不力以及各种社会不良因素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在生存、生活和学习中存在许多困难和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亲情严重缺失,心理出现障碍。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双亲的抚慰关爱,在日常生活中缺少倾诉对象,六成的留守儿童孤独感十分强烈,心理出现障碍。

  (二)学习成绩不佳,行为习惯不良。

  (三)人身安全隐患重重。中小学阶段的儿童由于年龄小、好奇心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都较弱,导致生活学习中存在许多安全隐患。

  六、对策及建议

  (一)积极构建社会化维权工作格局。以源头化维权、实事化维权、社会化维权为突破口,切实维护留守儿童合法权益。

  (二)积极优化维护留守儿童权益的社会舆论环境。大力开展《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进一步提高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权益保护工作的关注度,利用宣传标语、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体,宣传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宣传留守儿童权益保障政策,营造关心留守儿童、爱护留守儿童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提高监护人的教育能力及水平。对监护人进行相关教育方法和技能培训,帮助监护人提高自身素质,更新教育观念,使其懂得留守学生的心理,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提高他们的监护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

  (四)发挥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发动社会各界参与,齐抓共管,共同关注“留守儿童”工作。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12

  伴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批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为家庭带来收入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个并将长期存在的特殊弱势群体---“留守儿童”。他们远离父母,承担了本不该这个年龄承担的诸多压力和问题。为从根本上了解留守儿童目前生活、学习、思想、心理、情感等方面的问题,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经发放问卷调查表、实地走访和座谈等方式对我市留守儿童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xxxx市留守儿童总人数为4352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人数为2760人,占总数的63.4%,大多数留守儿童以隔代监护为主,少数人寄养在亲属和朋友家中。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失去父母庇护和正常的家庭教育与沟通,孩子学习成绩较差,亲情缺失,成长过程处于长期放纵状态,性格得不到良好的规范,心理得不到正确的疏导,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思想道德得不到及时的培养,加之教育管理不到位,社会关爱不足等因素,致使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存在着“感情失落、生活失管、学业失教、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安全失防、健康失保、行为失控”等困难和问题。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社会体制不完善是导致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由于土地少、机械化作业以及部分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等因素,使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固守的土地中解放出来,为了生活或生存,他们不得不选择进城务工,并形成家庭化流动趋势。在不能轻易放弃城市工作机会的同时,又因住房、户籍、就学、升学以及高额学费等因素不能将孩子带在身边,致使“带不出”与“回不来”的双重矛盾突显。

  2.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是导致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直接原因。通过调查发现,我市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虽然经济不富裕,但也不至于到了只能通过进城务工的方式才能生存的地步,他们大多是可以在本乡本土通过辛勤劳动来维持家庭正常生活的,但他们教育意识淡薄,抱着快速改善家庭生活现状的求富心态,不惜抛家弃子,背井离乡,疲于赚钱。在经济方面小有收获的同时,他们放弃的是对孩子的监护,失去的是家庭的亲情、对子女的关爱、沟通和教育,造成的是孩子在成长初期就已感情失落、心理失衡、行为失控等越来越多的问题出现。

  3.农村教育相对落后是导致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经调查,由于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落后,一些优秀教师选择进入条件相对好的学校教学或应聘到外地城市生活,使得农村学校在师资配置方面明显不足,老师素质参差不齐,致使部分农村学校仍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理念,将有限的师资还是放在了追求升学率上,升学必考科目是他们研究的主要方向,成绩相对好的学生是他们关注的主要对象,而道德、情感、心理、安全、法制等方面却疏于管理,流于形式,留守儿童在得不到家庭情感交流和教育的同时,又一次失去了学校对他们思想行为梳理和引导的机会。

  4.监护责任不到位是导致留守儿童问题出现不可忽视的原因。调查中很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留守儿童多数由他们的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来抚养,少数寄养在亲属甚至朋友家中。由于体弱多病、年龄差距大、文化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等诸多因素影响,在与孩子沟通方面存在很大困难,重养轻教,基本都是限于照顾孩子的吃穿和冷暖,而对于孩子所想、所需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没想到要关心,出现了问题往往有的是包庇、怂恿,有的是打骂、体罚,造成孩子本应得到温暖、关爱的童年变为早熟的成年。

  三、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开展情况

  关心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已引起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针对留守儿童自身特点和存在问题,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市委市政府实施的民生工程使留守儿童普受惠、受实惠,如配新校车、开展儿童计划免疫、医保实行覆盖、寄宿食堂卫生监管,以及市委组成志愿服务队伍,儿童社工队伍,结对帮扶等。市妇联为确保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设定专人具体负责留守儿童的组织、协调工作;开展了“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调查”的专题调研,建立健全了留守儿童专项档案;加强了阵地建设,在全市303个行政村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并利用“三八”维权周、“六一”儿童节等有利契机,开展法律法规知识宣传,为儿童提供心理辅导;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在山城镇大湾村和大安村建立了两所留守儿童学校,配备了乒乓球桌、电脑,手风琴、学习机等促进儿童成长的设施,选拔责任心强、热爱留守儿童事业的人员作为辅导员,定期开展活动;组建自愿者队伍,组织有爱心的党员、教师、离退休老同志等担任志愿者,以“爱心、自愿、就近”为原则,开展了“春蕾女童”捐资助学、“送温暖”、“手拉手,心贴心”等一系列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在电视、报纸发出爱心倡议,号召更多爱心人士加入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乡镇政府和教育部门针对留守儿童亲情关系疏远,家庭教育缺位的实际情况,成立了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农村德育工作网络站,建立了教职员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开展家庭大走访、“大手拉小手”、亲情对接等活动,通过学习辅导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定期举办留守儿童监护人教育辅导,有针对性地为留守儿童家长或监护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家教宣传活动、家教讲座等,着实提高监护人教育辅导儿童的能力。民政部门针对贫困留守儿童家庭给予适当生活补贴及开展了节假日慰问活动。卫生和计生部门组建了志愿者医疗服务队,经常深入社区、村屯,为留守儿童免费进行体检。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纷纷伸出关爱之手,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学习上给予支持的同时,还经常保持与孩子的沟通和联系,随时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并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四、对策和建议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是事关青少年健康成长、家庭平安幸福、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件大事。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目前生存、发展状况,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合力。以政府为主导,采取有效措施,整合社会资源,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进一步构建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一是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与新农村建设、扶贫工作以及各部门的日常实际工作相结合并纳入全年工作考核目标,为留守儿童切实解决学习、生活、心理等各方面的难题,不断提升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水平和成效。二是由宣传部、教育局、妇联、团委组织牵头,通过媒体及印发关爱农村孩子倡议书等形式,大力营造宣传氛围,开展“留守儿童社会共育工程”,鼓励社会力量创办留守儿童学校,使社会各界都来关心教育留守儿童。设立“留守儿童帮扶基金”,专门用于对成绩突出和生活有困难的留守儿童进行奖励和慰问。三是要因地制宜,适时调整学校布局,积极探索新的办学模式,在农村青少年集中的地方有计划地开展“留守儿童寄宿制工程” 或者开办专门的留守儿童宿舍,配备专门的生活(学习)教师,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主阵地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让农村留守孩子得到应有的教育、管理、照顾与关爱。四是政府、教育、编制部门要加强农村中小学编制管理,建立教师队伍补充制度以及优秀教师工作交流制度,逐步解决农村教师队伍老化、师资短缺及部分人员素质偏低的问题。五是文化、公安、工商、教育等部门要在政府的统筹协调下,狠抓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彻底根治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开展送书下乡活动,用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村阵地,为农村孩子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

  2.健全留守儿童成长发展机制。一是家长联系机制。农村党支部和学校要切实担负起与外出家长的联系工作,有条件的村部或学校要开设亲情免费专用电话,条件较差的也要借助书信等形式让孩子跟家长保持联系;通过下发《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向家长汇报学校工作和孩子学习状况,并把家长务工情况告诉学生,让家长在外务工放心,学生在校学习安心;每学期要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通报学生在校学习情况,了解留守学生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有的放矢地加强教育。二是监护人培训机制。充分利用乡镇学校、村小学、村部中设立的家长学校等阵地,通过举行培训班、召开座谈会、家访等途径,加强对孩子监护人的教育和培训,使之转变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和监护的水平。此外做好代理家长、义务联络员的招募工作,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监管,以弥补家长教育空白以及纠正监护人的不正当教育。三是心理疏导机制。针对部分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障碍问题,组建志愿者队伍,开展心理咨询和矫正活动;开设心理教育课,聘请专业教师为他们授课,让这些孩子的烦恼有方倾诉,有的放矢,帮他们打开心结,解除心魔,克服自身弱点,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阳光生活。

  3.引导留守儿童父母返乡创业就业。一是政府尽快出台扶持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积极实施 “回归工程”。二是大力发展产业经济,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由人力资源部门牵头,通过摸底调查等方式对企业用工、工资待遇、项目信息、致富门路等备受农民工关注的问题进行疏理,并将疏理结果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由各乡镇(街)发送到外出人员手中,鼓励农民返乡择业。三是积极引导,改变父母外出方式,尽量避免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由一方陪伴在孩子身边,对孩子给予亲情照顾,给孩子创造快乐成长的家庭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13

  为准确掌握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情况,连云港市灌南县妇联历时两个多月时间,深入新安镇、新集镇、三口镇、李集镇农村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发放调查问卷250余份,访谈留守儿童家庭100余份。

  一、基本现状

  调查显示,我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情况较之过去有转变,具体体现在:

  1、家教观念深入人心。96%的受访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很重要,75%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和健康状况非常关心,62%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够获得大专以上的文化,55%的家长更关注孩子的品格修养,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2、家教行为趋于理性。80%的家长在孩子犯错时,选择给孩子讲道理。与孩子的意见不一致时,75%的家长会选择讨论沟通,而不是一味地强制孩子服从。81%的家长热衷于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有过广播电视、报刊阅读、亲友探讨等学习经历。

  3、亲子关系逐步改善。在被调查的家庭中,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的占96%,虽然长年在外,但70%的父母能够保证每周至少一次跟孩子联系,56%的留守儿童愿意向父母倾诉烦恼和困惑,52%的孩子理解、支持父母外出务工。

  4、学教困难有所缓解。62%的受访留守儿童很喜欢上学,65%的孩子对自己目前的学习状况满意,仅15%的孩子觉得父母外出务工 对学习有不好的影响。在日常的生活中,他们的生活、学习管教也较以前有了大的改观,73%的留守家庭会督促孩子的学习。

  二、存在的问题

  1、家长培训渠道不畅。调查显示,农村家长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父亲占76.6%,母亲占65.8%。他们的家庭教育经验有40%是来自长辈的经验,35%是自己从小的体验。因此,他们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积极性非常高,90%的家长有培训的需求,但只有13%的家长有过相关的学习机会。

  2、留守儿童学习压力大。跟孩子的家庭话题,60%的家长选择了学习和健康,过于集中的关注给留守儿童的学习带来压力。数据显示,70%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成绩“优秀”或者“良好”,但是43%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满意,另有26.6%的学生认为“自己成绩未达到父母的期望”,家长和孩子对成绩的认可度有较大差距,体现了孩子们在学习方面的不自信。

  3、情感缺失现象依然存在。调查中,44%的父母因“太忙,没时间,顾不上”等原因只能跟孩子保持电话沟通。但留守儿童对这种沟通并不满意,63%的留守儿童希望能跟父母生活在一起,59%的孩子希望父母至少每天联系一次,48%的孩子承认父母不在,缺乏保护,胆小怕事。

  三、建议与对策

  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牵涉面较广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建议如下:

  1、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责任。建议各级党委政府着眼未来,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一是整合教育、民政、劳动等政府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相互协作,整章建制,做到依规办事。二是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群众团体的作用,支持他们依据章程开展关爱活动和志愿服务,做到有人管事。三是适当倾斜技能培训、贫困助学、社会救助等资金安排,把普及家庭教育工作经费纳入公共财政,做到有钱做事。

  2、家庭要成为关爱留守儿童的“第一阵地”。各级妇联要继续深化以家庭为载体的各类文明创建活动,开展“送家教进农村、进社区”活动,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引导家长和监护人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当好孩子的“启蒙老师”,关注孩子的心智成长。

  3、学校要成为留守儿童的“家外家”。推广和完善寄宿制学校建设,解决当前留守儿童“家里管不好,学校不好管”的难题;开设学生心理疏导课程,帮助留守儿童化解心理问题;鼓励教师对留守儿童倾注更多的关心关爱,鼓励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以友情弥补亲情。

  4、社会要肩负起留守儿童的“监管职责”。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组织动员巾帼志愿者、妇女干部、退休干部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也能让留守儿童享受到爱的温暖和社会的关爱;鼓励社会力量创办“留守儿童托管”机构,让孩子放学放假有地方玩、有人管;推行“假期培养”模式,让留守儿童在假期拥有“知识充电站”和“快乐加油站”,实现“离校不离教”。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14

  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他们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近段时间,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入户走访、实地座谈等形式,对xxxx市xxxx乡留守儿童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并提出如下调研意见:

  一、基本情况:

  xxxx市xxxx乡中心小学共有496名学生,其中有32名学生为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里的问题学生!学习成绩普遍偏差,作业常常不按时完成,有孤独感和失落感,不愿与其他同学交流,有娇纵、任性等坏脾气这些孩子大多是由爷爷奶奶监护的。由于老人没有能力教育孩子,父母在外劳作疏于照顾孩子,加之留守儿童本身的安全意识和能力有限,留守儿童的安全及教育问题日益突出。

  二、留守儿童成长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生活方面: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缺少父母的照顾,容易在营养状况、身体健康等方面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年幼的阶段,孩子的养育、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如果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问题容易出得多一些。

  二是心理问题:由于得到的亲情、情感和心理关怀的缺少,许多孩子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孩子其实特别想和家人在一起,这是他们最大的心愿。由于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与家人产生了隔膜和陌生感,内心的封闭、情感的冷漠、甚至行为的孤僻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容易出现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碍。

  三是教育问题:在我们走访中得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务劳动甚至一些农活都落在了留守儿童身上,不能保证孩子们的学习时间,学习成绩因此下降。临时监护人对孩子学习的督促帮助不够、方法不当,甚至有的监护人放任自流这些孩子,最终使这些孩子产生厌学,弃学的心理。农村孩子中留守儿童的小学阶段入学率相对高一点,初中阶段则呈下降趋势,更有孩子产生只想读完初中的想法。

  四是道德问题: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道德素养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一些错误行为和做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行。

  五是安全问题:由于老人没有能力教育孩子,父母在外劳作疏于照顾孩子,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突出。加之留守儿童本身的安全意识和能力有限,正处于玩耍的黄金时期,寒暑假更是他们放松的最佳时间,逃脱了老师严格管理,摆脱了家长严密监管,留守儿童缺乏应变和自我保护能力,这让他们的安全处于一种特别危险的环境,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关心。

  三、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1、监护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责任意识不强.在监护人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应对孩子更多的爱,否则会使孩子产生扭曲心理,觉得不是自己亲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爱自己.二是监护责任不明确。监护人往往从身体健康方面考虑问题,重吃饭穿衣轻学习教养;重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关心儿童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忽视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三是监护精力跟不上。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有的甚至同时要监护几个留守儿童,放在每个留守儿童身上的精力就不够。再加上自己身体状况差,本身需要人照顾,因此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四是监护人自身素质较低。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来照顾儿童,不知道从法律、安全、卫生知识等方面教育他们,也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导致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生活,让自己孩子摆脱这种困境,选择进城务工赚钱来养家糊口,从而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因此,我们认为,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是造成那些留守儿童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

  3、家长缺乏家庭可持续发展观念。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虽然经济不富裕,但也不至于穷困潦倒、无处安身,他们大多是可以在家乡通过辛勤劳动来维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们却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给孩子成长提供充实的经济支持,不惜抛家弃子,离乡背井而进城打工。他们唯一的收获就是让他们感到满足的纸币,而他们失去的是家庭的亲情,牺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使得自己的家庭得不到正常的发展。

  4、复杂的社会因素难辞其咎。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过早过多涉足社会的各个方面。由于其天真幼小,无法正确处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与状况,分不清是非曲折。他们把一些与社会和道德格格不入的东西当作时髦去追求,当作偶像去崇拜、去效仿,进而使他们在心理发展上存在大量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存在许多的困惑与问题,这样的社会环境也给社会自身留下了大量的不安全隐患。

  四、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建议

  鉴于目前留守儿童群体客观存在的现实,我们建议近期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是加强宣传,明确责任主体和监管职责。

  在留守儿童教育过程中,学校承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双重责任。为严防留守儿童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学校应对留守儿童、家长及其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法律常识等相关知识培训,让家长及监护人明确应承担的监管范围、时间、职责等;结合案例,重点介绍寒暑假期间极易发生的溺水、交通、雷击、食物中毒等安全事故,对预防工作和救护措施进行详细讲解。

  二是多关心过问留守儿童,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得到父母的关爱甚少,很容易使留守儿童形成孤僻叛逆、消极自卑、攻击报复的性格。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学校应该开设心理教育课,为学生讲授青春期健康知识。放学后组织留守儿童集中写作业,老师轮流看管、辅导。老师定期与留守儿童谈心,帮助他们克服孤僻、胆怯、冷淡等心理,以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亲情缺失。

  三是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使留守儿童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为使留守儿童感受到温暖和关怀,学校应该组织开展爱心妈妈牵手留守儿童结对活动,使留守儿童获得爱心妈妈的关爱,让爱心妈妈从心理上疏导、生活上关爱、学习上解惑,让孩子们感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通过结对帮扶活动,使留守儿童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怀。

  四是建立留守儿童信息档案,实行假期全程跟踪监管。

  寒暑假前,学校应对每位留守儿童进行深入摸底调查,详细记录留守儿童父母的具体去向及联系方式,并登记造册,形成留守儿童数据库,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最新动态。寒暑假期间,学校应该开展家访活动,对留守儿童的安全监管、学习生活、行为习惯、身心健康提出具体的要求。班主任每月至少要与留守儿童联系两次,做到学校、监护人、父母互相沟通;学校还应该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形成合力。

  五是加强校内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为孩子提供学习和生活环境。

  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之家,确保留守儿童有个温馨、快乐的家园,使其既愉悦身心,又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和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成长的快乐,找到回家的感觉。特别是寒暑假期间,留守儿童之家应该免费为留守儿童开放,不但提供学习场所,而且还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真正把留守儿童之家办成留守儿童满意,外出父母放心,社会舆论认可的学习、生活场所。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的问题,既牵涉到教育方面,也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经济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工作,更远的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稳定隐患。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大家由自发、自觉到有组织地来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祖国的花朵饱含着生机,期待着怒放的那一天。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15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向城市打工,这群打工族通常是将子女留在农村,交给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友看管,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

  几年来,____镇党委、政府在对全镇留守儿童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可观的成效。为了更好地做好留守儿童工作,日前,镇妇联对我镇的留守儿童情况进行了较详尽的调研,报告如下:

  我镇共有留守儿童84人,一半多家庭生活处于贫困之中。由于没有父母的照顾,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我行我素,自控能力差,学习成绩相对较差,有时甚至会出现违法犯罪现象。

  针对这一情况,为了使留守儿童能够与普通孩子一样在同一片蓝天下健康快乐地成长,由镇妇联为主要牵头单位,在“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中,我们做了以下几点工作:

  1、建立“留守儿童”活动室

  “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亲情,在人格的成长上形成障碍。为了消除“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和与人合作

  的能力,我镇在校舍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挤出一个大会议室作为“留守儿童”活动室。让“留守儿童”在课余时间有了去处,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诉说在家的感受,增加了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宣泄了心灵的苦痛,弥补了性格的不足。活动室里有电视、电脑和DVD,学生在活动室里可以观看电视节目和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既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又陶冶了他们的心灵。

  2、开通“留守儿童”家长热线

  生活在完整的家庭结构中对子女的教育和发展是最为有利的。但是农村“留守儿童”缺少的就是亲情,为了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妇联与学校鼓励“留守儿童”给在外地打工的父母写信,设立“留守儿童”热线,增进了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让父母倾听子女的心声,掌握他们的学习情况,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

  3、建立“留守儿童”家访制度

  “留守儿童”大多数是父母双方长年在外打工,平时很少回家,只有过年时才能全家团聚。因此我们要求授课教师在他们的父母回家时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当面向他们的父母汇报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并做好记录,这样充分发挥家庭和学校的合力作用,同时又增加了父母对学校教育的热情和关注。

  4、评选留守儿童中的“三好学生”

  为了宣传和树立“留守儿童”中好的典型,以他们的先进事迹激励少年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勤奋好学、快乐生活、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学生身心健康,我们在留守儿童中优先评选三好学生,并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5、鼓励留守儿童参加各项活动,活跃他们的心情

  为活跃留守儿童的心情,使他们从孤独中走出来,我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开展了诗朗诵、声乐、器乐、绘画、书法、舞蹈、合唱、课本剧等形式多样的比赛,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加,在活动人选上留守儿童优先。由于方法得当、发挥了留守儿童的特长,所以在普兰店市艺术节比赛中,这些留守儿童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活动全体学生都受到了教育,留守儿童也从中体会到在家庭要尽孝心,在学校献关心,在社会献爱心。

  总之,我镇留守儿童工作得到了镇党委、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各条战线上从事这一工作的全体工作人员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使留守儿童工作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1、缺乏共同关爱、帮助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还没有充分形成“全方位启动、全社会参与”的管理工作格局。

  2、监护人与学校沟通不畅,配合上缺少默契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孩子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多数是祖辈或亲戚,祖辈对孙辈重养轻教,娇惯溺爱,他们只能保证让留守儿童吃饱穿好,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学生的学习,有的留守儿童出现问题了,班主任和学校通知他们到学校协助,有时他们都不愿来,有的监护人连小孩在哪个班级都不知道。

  3、教师的要对这些“留守儿童”多关爱,给他们爱心,频进行家访,增加情感交流。使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情感的关怀者。这就要求学校要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倡导终身从教的思想,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特别要对父母双方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的家访和联系,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态度。

  1、要加强媒体宣传,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优势,利用宣传橱窗、

  标语画册等宣传载体,精心组织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宣传教育。紧紧围绕关爱留守儿童的主题,积极宣传“以人为本”,“儿童优先”,“尊重儿童、支持儿童”,“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观念、新风尚,宣传国家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宣传留守儿童的先进典型事迹。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关爱留守儿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

  2、加强家长和其他监护人的指导培训。

  利用家长学校、座谈会等不同形式,组织监护人特别是祖父母的培训指导,不断提高他们的监护意识和能力。

  3、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由政府协调组织派出所、工商所等单位,坚持定期巡查与突击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如取缔摆摊设点现象,降低学生乱花钱、相攀比的现象,促进养成教育;打击诱惑、骚扰学生的违法行为,使学生远离不良环境。使农村“留守儿童” 的身心能够健康发展,使农村亿万家庭的切身利益和整个社会达到和谐稳定。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汇编15篇】相关文章:

1.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2.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

3.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15篇

4.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15篇)

5.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调研报告参考范文

6.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通用15篇)

7.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集合15篇

8.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的调研报告

上一篇: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下一篇:扶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汇编15篇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2021-09-13 报告

  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报告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其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窍门。写起报告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1

  在城市经济建设日益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壮劳力涌入城市打工,外出务工创业,为家庭带来收入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他们远离父母,缺少一个完整的家的温暖,很多孩子承担了本不该那个年龄承担的诸多压力。因此,留守儿童的生活情况,不仅牵动着诸多家庭,也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市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近期,市妇联通过实地走访和座谈等方式深入我市农村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__、__沟小学;渡口、温家园寄宿制小学围绕留守儿童的生存、学习状态、情感体验和社会支持等方面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尽管我们在留守儿童教育、生活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和关爱行动,但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道德品行、行为习惯上仍存在着较多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1、全力构筑留守儿童社会关爱网络。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项充满探索性的工作,是一项艰巨的综合系统工程,妇联组织应强化与学校、乡镇、村等的配合,整合资源,努力形成内部职能部门关爱合力,建立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救助机制,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监管制度,并经常组织开展交心、谈心和社会实践活动,为“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建立一个良好和谐的成长平台。同时,可以通过网络等发起《关爱留守儿童倡议书》,主动争取:请记住我站域名社会各方支持,营造全社会关爱帮扶留守儿童的大氛围,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体系。

  2、努力提高留守儿童监护人家教水平。家庭在儿童成长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隔代监护引起了留守儿童学业失教、行为失控、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问题。因此,在提高留守儿童代理监护人的家教意识和水平上我们必须下深功夫,要在家长学校、留守儿童之家建立留守儿童监护人台账,有针对性地开设家教知识培训班,帮助留守儿童代理监护人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注重在与孩子的思想沟通与情感交流中发挥家教作用。同时,抓住节假日及农忙季节留守儿童家长返乡的时机,集中开展家教知识普及工作;另外,要进一步深化“爱心代理妈妈”结对帮扶机制,让“爱心代理妈妈”除了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家访外,还要定期与家长通电话,通报其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共同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3、积极搭建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桥梁。努力加大宣传力度,破除家长“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就是对孩子负责”的观念,树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发展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和全面关怀的理念,鼓励有条件的父母,把孩子接到其务工经商地接受义务教育。同时,在学校、乡镇、村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热线,通过书信、电话等途径,使留守儿童与家长保持经常性联系,为“留守儿童”能与其他孩子一样的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2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其中一部分群体赴韩务工,一部分涌入经济发达城市,而他们的子女大多留给了祖父母、兄弟姐妹和亲戚照顾,从而形成了一支特殊的“留守儿童”队伍。大部分“留守儿童”缺少家庭正常的爱护、教育和关怀,有的从小就染上了诸多不良社会习气,留守儿童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而其教育问题更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一、我市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有中小学校共计28所,农村中小学14所;其中汉校有6所、朝校有4所、民族联校有4所。从留守儿童分布情况看,汉族学校留守儿童占全校学生总数的8.6%~68%之间;朝鲜族学校留守儿童占全校学生总数的72%~90%之间;民族联校留守儿童基本是朝鲜族学生。从图表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市农村留守儿童比例比较高,有的学校留守儿童比例接近极化,尤其是朝鲜族学校留守儿童所占比更为突出,民族联校和汉校的留守儿童也多是朝鲜族学生。

  二、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教育不系统。外出务工父母常年在外,一周或一个月才能与孩子通过电话、网络等渠道联系一次,有的甚至好几年不回家。这种父爱、母爱的严重缺位,不利于引导、教育和监督子女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更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部分监护家庭只注重孩子的物质生活,而忽视孩子的学习,尤其是忽视了对孩子人格的培养。

  (二)人格发展不健全。由于爷爷、奶奶等隔代监护者,对孩子溺爱、放纵,留守儿童的生活几乎处于无限制状态,缺乏正常、积极的教育和引导。而且由于他们长期与父母分离,无法与父母进行沟通和感情培养,长此以往,大多数留守儿童会变得感情冷漠,容易形成内向、自卑、孤僻等性格特征。可以说,父母外出打工的时间越长,留守儿童的性格变化就越大;儿童年龄越小,变化就会越快。亲情缺失直接影响到了留守儿童的人格形成以及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三)人际交往不和谐。一是由于外出父母回家频率很低,与孩子联系较少,导致亲子关系相对而言比较淡薄,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正常交流关系慢慢淡化,使留守儿童难以形成良好的交往能力。二是学校作为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最关键的社会化主体,老师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学校老师并没有对留守儿童给予较其他儿童更多的呵护,师生关系不密切。三是在与同龄伙伴的交往中,留守儿童可以摆脱家庭和学校的约束。留守儿童与同伴,虽然能够相互倾诉或简单劝解,但由于他们社会交往阅历浅,交往能力差,不能够完全相互指正各自的问题。

  (四)社会救助不完善。随着留守儿童受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上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救助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社会救助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得到社会救助的留守儿童家庭比例小,另一方面是在接受救助的留守儿童中,接受一次性救助多,接受长期救助少,不能从根本上缓解留守儿童生存与发展困境。而且,大部分救助形式主要是物资帮助,缺乏对留守儿童的精神支持。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3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据有关部门估算,我国目前年流动人口已逾1.2亿,且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流动人口大军中,随同父母一起流动且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儿童、少年约有300万人数,“留守儿童”则远远超出这个数字。

  据xx省的一项调查统计,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些学校中,“留守儿童”的比例已达到在校生的1/4,而且有着扩大化和低龄化的趋势。在张家界市经济发展较快地区武陵源区,20xx年春季,全区中小学生8327人,“留守儿童”6xx人,占7%左右。20xx年春季,全区中小学生8301人,“留守儿童”665人,占8%左右。武陵源区第二中学20xx年春季,学生1413人,“留守儿童”148人,占22%左右。可见,在我国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占有不小比例,且在不断增长。由于“留守儿童”特殊的生活和教育环境,由此引发的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

  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从理论上看,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其核心是社会结构的转型,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正是这一结构转型的重要特征之一。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特殊现象,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涉及到家庭结构、社会发展、社会制度、人口素质等一系列理论问题,需要进行理论分析和研究。从现实上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关系到国家社会稳定与发展,关系到农村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1、监护现状堪忧

  以武陵源为例,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只要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对“留守儿童”采用这种监护的方式比较多。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由于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一般来说,祖辈们往往以他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来教育要求孙子辈,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而现在的孩子见识广,喜欢赶新潮,寻求刺激和创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很难为孙辈接受。另外,老人年岁大,精力不济,健康状况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远不止一两个“留守小孩”,真是力不从心。

  二是上代监护,即“留守儿童”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自己的子女,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的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上代监护还容易出现转托情况,即小孩被父母托付给亲戚后,没多久因亲戚打工等原因外出,就转托给另一个亲戚,几经托付的小孩几乎无所适从。

  2.父母“关爱缺失”引起严重的“情感饥饿”

  由于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适应”上的诸多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情感的缺失会使他们在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例如,这些孩子由于“情感饥饿”很容易对父母产生怨恨,成年后会滋生怨恨社会甚至报复社会的不良心态等。由于这些影响潜在,平时一般不易察觉,不觉中埋下了很多无法预知的“雷区”。“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心理行为问题。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

  3.监督弱化,学校教育独立难支

  由于一些乡村学校的教育质量较差,校风不好,加之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大部分“留守儿童”到了中学,觉得升学无望而产生厌学情绪。继续学习者只是其中少数。据武陵源区近几年的初中升高中考试统计显示,在“留守儿童”中,只有约20%考入普通高中,10%的就读职业技术高中和中专,多达70%的孩子则在中考后便走上打工之路,其他地区的情形同样不容乐观。虽然完成了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要求,但由于缺少进一步学习深造,带来的将是不适应社会迅猛发展的要求,影响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应相互配合,协调一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传媒网络的普及,社会教育对人的影响显得更加突出。在农村学校,一些“留守儿童”课余甚至逃学光顾电子游戏室,痴迷电游,看碟片,那些不加限制的媒体如凶杀、淫秽等镜头将会极大地影响青少年人格的健康发展。有的地方大人赌博成风,孩子也跟着学。有些孩子经常赊账购物,无形中养成了乱花钱的毛病。有的甚至小偷小摸,给社会秩序造成不良影响。学校发现这些孩子犯了错误,经耐心教育效果不佳而需要家长配合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请来的“监护人”,却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交往、性格特点等了解不够,无法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孩子的工作。

  (一)从社会角度看

  事实表明,农村“留守儿童”表现的各种问题和他们的社会福利的缺乏,是对他们权益缺乏有力保护的不公正社会现象,违背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严峻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首要原因。

  (1)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在当前户籍和教育制度束缚的模式里,即便一些孩子能幸运地在城里读完小学和中学,高考也是一道坎。现阶段城乡之间的义务教育尤其是初中教育差异很大,返回户籍地参加高考,就面临着教育内容的衔接问题。

  (2)据统计,农村很多外出务工都是在城镇或者工厂,城镇化水平不高决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安置难度大。由于城镇化水平不高,小城市很难带动大农村,小工业很难促进大农业,城镇登记失业人数较多,城市接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难度很大。接纳剩余劳动力能力弱,也是导致留守儿童数量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2、教育的失调和缺失造成他们学业普遍不良、心理发育不健康以及道德滑坡现象。

  (1)教育资源总量不足与教育需求不断增加的矛盾突出。近年来,大多数城市教育事业虽然取得飞速发展,但是离不断增加的教育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表现为农村基础教育比较薄弱,满足不了农村孩子的教育需求,造成农村学生向城区流动。由于城区教育的发展滞后于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城区小学、初中办学容量严重不足。以武陵源区为例,城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位有限,武陵源区第一中学大班额达79.17%,特大班额达45.83%;军地小学大班额达44.44%,特大班额达14.8%;索溪中心学校大班额达58.62%。城区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也比较突出,在完全解决城市居民子女读书尚有难度的情况下,要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工作难度很大。可以说,在不能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数量问题的情况下,教育资源不足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要障碍。

  (2)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学校在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上显然没有到位。一是绝大部分学校的教育理念依然是把追求升学率摆在第一位,忽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沦为一种口号或“摆设”。二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针对性不强,学校教育主要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共性,而往往忽略受教育者的个性需求。留守儿童由于受特殊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常常在学习、生活、心理发展及道德行为等诸多方面出现问题,有“留守儿童”就读的学校往往无视这一特殊受教育对象的存在,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状况缺乏有针对性的关注和关爱,导致这些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无法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有针对性的补偿。三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严重脱节,表现在“留守儿童”的家长与老师之间,尤其是与班主任老师之间联系和沟通的严重匮乏,没有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效应,而缺少家庭教育支撑的学校教育,至今没有能够采取很好的措施来弥补这种家校教育脱节所带来的“消耗”,学校教育的功能在“消耗”中大打折扣。

  (二)从家庭因素看

  从农村家庭现状来看,调查发现有80%的留守儿童父母文化水平不高,教育意识薄弱和教育方式不当是两大顽症。

  1、教育意识薄弱。

  (1)家长在增加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农业部20xx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劳动力不外出的原因中“怕影响子女上学”仅占第一、第二选择的6.7%。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更主要的是教育意识的原因。绝大多数农民没有认识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资,而认为其是最大的负担。仍有很多农民认为读书没有多大用处,在对孩子的学习上放任自流,初中毕业或还没有毕业就让孩子辍学。

  (2)思想原因:许多农村家庭认为读书没有用,不读书照样能挣钱。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村“留守儿童”小学阶段在校状况较好,但初中阶段问题较明显,表现为在校生人数随年级的升高逐渐减少。只有少部分的“留守儿童”家长在外出打工后意识到文化的重要,对子女表现出较高的期望。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外出打工的父母大多从事的是体力劳动,他们认为没有文化照样可以挣钱。因此,在对子女教育的投入与收益的比较中,他们往往追求的是一种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对孩子的学习要求很低。这种思想潜移默化地助长了“留守儿童”的厌学情绪和“读书无用论”的错误观念,进而使部分“留守儿童”对自己学习要求不高,学习不求上进。此外,由于我国农村教育质量普遍不高,读书的投资风险较大,即使农村学生考入大学,其家庭也无法承担高昂的学习费用,直接导致了现在农村学生辍学率大幅度提高,尤其是初中“留守儿童”辍学率居高不下。

  2、教育方式不当

  (1)隔代教育存在严重不足。祖父母人群身体健康状况相对较差,他们一般只能照顾孙子们的生活起居,并且他们往往溺爱孩子,对孩子的错误想法和行为不能及时地纠正,这就导致了孩子对自身的纵容,不能明辨是非。当“留守儿童”在生活或学业上取得成功或遇到失败时,监护人很少有正确的方法给以他们鼓励、奖赏或正确引导。农村隔代老人思想观念相对保守落后。重养不重教、重物质轻精神,很少去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这无疑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某学期开学报名时,班上的很多学生的《暑假作业》有一半没做,做了也是字迹潦草,错误还不少。问原因,老人管不下来。那就让父母回来管呀。老人说孩子的父母外出务工几年了,很少给家里联系,连孩子的学费、生活费也不寄回来。他们都不管,我一大把年纪了,管的来吗?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的农村学校比比皆是。这样的家庭环境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吗?

  (2)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严重不足。“爸爸、妈妈快一年没回来看我了,过年时也没回来。”11岁的读小学的xx(化名)提起把自己狠心留守在农村的爸爸妈妈,眼泪就“吧嗒、吧嗒”地往下掉。尽管上学期期末,数学成绩只考了32分,可是,宁可挨顿打,她也希望爸爸妈妈能回来看看。奶奶不识字,再加上家务负担重,根本谈不上能对孩子的学习进行辅导和监督。在教育孩子方面,动辄就是打骂,“奶奶有时也看着我学习,但是,有一次我脑子里想妈妈,把书拿反了,奶奶看到书上的人头朝下了,给我一巴掌。”xx小声地说着。长期得不到父母关爱及有效教育引导,孩子的心理会逐渐发生变化,会出现如孤僻、自闭等心理缺陷;娇气、胆小、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任性、冷漠、内向、自私等心理问题;胆小怕事,固执任性,参与意识淡薄,养成涣散,懒惰的性情。长期如此“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令人担忧。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当引起家长、学校、政府、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一是变“留守儿童”为“随行儿童”。要求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障机制,随着条件的改善,在经济发达、民工集中的地区,实行民工“市民待遇”,让夫妻双方均有相对稳定工作的民工,享有子女就地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同时,要加快专门学校的建设。在农民工集中地区,鼓励、扶持专门对民工子女进行义务教育的社会办学,适当降低办学条件的“门槛”,并切切实实给予必要的政策、资金倾斜。

  但从当前来看,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策略主要应从民工输出地即农村入手。

  1.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差,由老师们去管教。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正确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尽可能调整好家长外出方式,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父母之间

  最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和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气氛的完整存在。如果夫妻双方都出去打工,首要问题就是选定好监护人。监护人最好是比较有文化、有责任感、能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既不要娇惯孩子,也不要让子女干过多的家务、农活,保证子女充分的学习时间。如是祖辈监护,一定要嘱咐其对孙辈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家长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一方面,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

  2.学校:加强管理,倾注关爱

  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

  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等。如让亲子间保持电话联系,班主任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尽可能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对于一些留守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处理,耐心的进行说服和教育;定期家访,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相互沟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

  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3.地方政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实施农村基础教育呼唤政府作为,解决农村孩子“能上学”问题依靠政府,解决“上好学”问题依然要依靠政府。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将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升为政府意志,为留守儿童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服务。

  首先转变教育观念,形成关注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关注人力资源开发的价值观,引导全体公民形成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成立关心“留守儿童”教育指导机构,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建立对“留守儿童”家庭定期访问制度、与在外务工父母联系制度,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健康、安全和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承担起更多的教育、关心和保护责任。

  加强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的力度。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应该严格依法办事,以有效的措施督促民工及其委托的子女监护人从守法的高度,正确处理外出务工致富与教育子女的关系,区县、乡镇政府部门要努力整治好学校周边环境,加强监管,针对“留守儿童”易受到不法分子的攻击伤害的情况,应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给儿童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社会共同关注,我们希望通过加强社会建设和农村教育环境的改善,可以让有条件的儿童尽快随父母进城学习生活,继续“留守儿童”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同时,我们更希望“留守儿童”家庭自身首先也能增强意识,摆正思想,针对家庭和孩子的实际情况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将“留守儿童”的教育劣势因素转化为优势因素,为孩子们以及整个家庭乃至国家和民族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4

  由于各种原因,农村外出打工的人也越来越多,致使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就越来越多。我们通过对贵州省安顺市几个村的留守儿童进行抽样调查和分析,提出我们的建议。

  关键字: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国家近年来对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关心,为了更好的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现况,让留守儿童这个群体进入到人们关注的视线之中,让他们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帮助。为此,贵州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xx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安顺市平坝县开展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调研。

  1 调研时间

  xx年7月23日——xx年7月25日

  2 样本选取

  抽取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县齐伯乡的4个村的儿童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20份,有效收回率92%,在调研过程中,以匿名的形式实施调查,并分层随机抽取50名儿童进行了个别访谈。

  齐伯乡位于平坝县西北部,东接清镇市犁倭乡,南接十字乡,西接乐平乡,北连织金县,全乡总面积80.74平方公里,下辖17个行政村,其中省级一类贫困村十个,二类贫困村3个,全乡总人口1.8万人,大概有5千人外出打工。乡民知识文化相对偏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并且外出打工的情况十分普遍,导致滞留在家的儿童达到大约1200人。

  3 调研过程和方法

  齐伯乡地处偏远(据县城28公里),山势起伏较大(南高北低),地势险要,平坝县最高和最低的地方都在齐伯乡。为了全面了解齐伯乡留守儿童的现况,我们在乡团委的帮助下对齐伯乡的齐伯村、下寨村、跑马村、格支村四个村进行抽样调研。为了更多的收集信息,我们采取徒步的方式到达目的地。在调研地点,深入到每户农家 ,对农村留守儿童采取问卷调查及对儿童和监护人访谈的形式来了解儿童的现状。

  4 调研结果及分析

  结合此次调查,现将调查的有关情况统计总体状况如下:

  4.1 生活状况

  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是让他们健康成长成才的基本保障。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的留守儿童跟随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住在一起,其余一部分跟其他亲戚住在一起,还有极小部分自己单独住。留守儿童监护人的主要责任是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监督他们的学习,但能给留守童辅导作业和在思想上进行教育的监护人很少。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左右的监护人能够辅导儿童做业和进行思想上的教育,60%的留守儿童会自己做饭,洗衣服,独立生活,40%的父母会经常打电话回来和孩子通话。

  4.2 心理状况

  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不容易发现但其影响较大。根据我们走访四个村的留守儿童家庭所调查的情况可以看出以下三个问题:

  1、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没有父母关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是与父母亲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在调查中发现,有18%的外出务工父母一个星期左右和孩子联系一次,37%的一个月联系一次或很少联系。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这种长期的父母与孩子分开导致孩子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2、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需要强烈的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据我们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9%的孩子能够自觉学习,大多数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学习。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孤独,得不到父母的关爱,进而产生心理骚动和抑郁等问题。心理上的寂寞与生活上的不足,造成孩子封闭自己,害怕与陌生人交流的畸形心理。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45%的留守儿童很少参加集体活动,33%希望在学习上得到老师的关注。

  3、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调查显示,20%的留守儿童和他们的临时监护人会时常产生矛盾,特别是爷爷奶奶管不了就放任自流。70%的留守儿童表示学习上遇到困难感到无助。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导致一些孩子也想读几年的书就出去打工。因此,关注他们是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的。

  4.3学习、教育状况

  在齐伯乡四个村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主要有三个因素导致儿童的学习下降:

  1、结果显示,85%的儿童喜欢学习。但是学习成绩55%的都是在中等,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只有25%的同学会去问老师,其余50%希望父母帮他们解决,但是父母不在,这些问题就一直积压而又的不到解决,就导致了他们成绩的下降。

  2、留守儿童放学回家,50%的学生会先做完作业,然后在去干其他的事情。但是其他一半的人分别是去看电视或是找其他朋友玩。据我们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9%的孩子能够自觉学习,大多数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学习。但另外一项调查结果显示80%的监护人会监督他们学习,而孩子不愿意被监督认真的学习,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3、还有关键的一点就是大多数监护人的文化程度不高,调查结果中,50%的监护人的文化程度都是小学,只有8%的监护人是高中以上文化。这也导致学生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的关键因素。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及时的解决,成绩的下降也就必然了。

  5 对关注留守儿童给出我们的建议

  留守儿童,由于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的配合,只靠学校教育是很困难的,“留守儿童”离开校园后接触不良社会风气,又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就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根据调查问卷统计得出,我们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5.1家庭方面

  首先,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应该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多家关注。外出务工的父母及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员,应尽量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关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使“留守孩子”健康成长。其次,外出务工的父母也应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和沟通,尽可能做到多关心孩子。第三,还要加强与临时监护人、学校的联系。

  5.2学校方面

  学校是孩子们的第二家庭,首先,学生的后天性格与能力的好坏有大部门和学校密不可分的关系,学校应该对带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我们调查结果显示有33%的留守儿童希望在学习中得到更多的老师关注,这对增加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重要;其次,学校在教学资源分配上对于留守儿童应该给予更多的分配,建立对“留守儿童”的帮扶制度,设立“留守儿童”档案,经常性地与他们沟通情感,弥补其缺失的亲情,使“留守儿童”在学习之余得到生活上温暖。第三、定期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使留守儿童家长通过“亲情热线”经常与孩子联系交流,使孩子可以定期向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并了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情况,加强父母子女间的情感沟通,消除留守学生对亲情的心理饥渴。

  5.3社会方面

  社会是将来孩子们所必需走上的人生舞台,社会的关注对于留守儿童极为重要,社会关注、支持。会让他们更快的学会感恩,人学会感恩了方能成为社会需要的人。孩子们对社会一个很好的理解,是他们走入社会的必要过程,提前认识到社会的光明,然后在看到社会的另外一方面,那么他们会尝试着去改善社会,使社会充满光明。留守学生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的社会问题,仅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难以解决,需要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同努力,形成对留守学生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学、扶贫助困、法制宣传、预防犯罪、权益保护等领域扎扎实实开展工作,逐步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学生教育管理体系。

  总之,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对孩子的影响缺一不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其实是“三农”问题的衍生物,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我们提出的时代要求。人生就像一张白字,是这三个因素给了颜料,但是图画的绘制是他自己来完成。我们所能做的是怎样使得我们给予他们的颜料更加的丰富阳光。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5

  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量农村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数量不断增多,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的相关问题,提高对这一弱势群体的关注,探索有效解决留守妇女儿童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逐步建立健全留守妇女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营造共同关爱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的社会氛围,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优化留守妇女的生存发展环境及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环境。__区妇联深入笔架山乡、新市渡镇、会龙山街道、牌口乡、__桥镇等单位,通过发放情况统计表、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等形式,对这几个乡镇街道的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的现状及如何建立关爱服务体系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现状汇报如下:

  __区位于__偏北,总面积1278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5个街道和__工业园,总人口85.77万,其中女性40.2万人,占46.87%。全区现有17个乡镇(街道、工业园)

  目前,我区共有人口85.77万人,妇女40.2万人,占总人口的48.84%,其中留守农村妇女31320人,留守妇女占妇女总数的7.8%;0-18岁儿童共159178人,其中留守儿童5648人,占儿童总数的3.5%。

  1、从年龄特征看,以中青年妇女为主。

  2、从文化程度看,以初高中水平为主。留守妇女大多文化偏低,小学文化程度1970人,17.4%;初、高中文化程度8965人,占79.2%;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只有385人,约占3.3%。

  3、从分布地域看,主要集中在经济欠发达的村。如__桥镇共28个村,__寺村,留守妇女为1326人,占全镇留守妇女人数的11.8%;沛林村1405人,占12.4%.

  4、从所从事的生产活动看,以低技术含量劳动为主。从抽样调查的结果看,留守妇女从事种植业约占47%,就近打工占36%,从事养殖业、加工业、营销业等,只占15%。

  5、从留守原因上看,以照顾老人孩子为主。调查显示,养育孩子、陪孩子读书、在家照顾老人的8716人,占77%;以农业生产为家庭经济主要来源1132人,占10%;因城里找不到合适工作、生活费用太高等1472人,占12.9%。

  1、从留守类型看,父母双方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为710人,占26.8%;父母单方在外务工的有1935人,占73.1%,其中父亲外出务工1817人,占68.6%,母亲外出务工105人,占4%。留守儿童中,学龄前儿童为1067人,占40.3%;小学阶段儿童1088人,占41.1%。

  2、从监护方式看,单亲监护1906人,占72%;祖辈监护728人,占27.5%;其他人监护14人,占0.5%,均有监护人。

  3、从家庭收入看,大多在农村人均收入水平线下。抽样调查的结果看,66%的留守儿童家庭年人均收入在6000元以下。

  1、受教育程度和增收致富能力相对较低。 调查中显示,47%的留守妇女以自家承包地从事种植业为主,家庭中男劳力外出后,很多妇女不懂机械操作技术,使农业生产呈现出简单生产的特征,依靠科技致富的比例偏低。三分之一留守妇女的家庭经济状况处在我镇农村平均线以下。

  2、劳动强度大,家庭负担较重。被调查的留守妇女中,50.42%认为当前面临的第一大问题是劳动强度大。调查中,留守妇女家庭赡养的老人在2-3位的为6893户,占60.9%,家庭赡养老人在4位及以上的3702户,占32.7%。扶养孩子1位的10052户,占88.8%,2-3位及以上的815户,占7.2%。据统计,有30%以上留守妇女的丈夫每年回家探亲一次,有15.6%的每2年回家探亲一次,有1%留守妇女的丈夫3年以上才回家探亲1次。留守妇女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又要料理家务,还要照顾年迈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每天用于家务劳动、子女教育、照顾老人的时间平均为5小时,承担家务劳动强度较大,负担较重,使留守妇女的身体健康受到较大影响。

  3、人身财产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维权意识差。一方面,农村个别无业男性好逸恶劳,把目光盯在留守妇女身上,用不健康的语言和动作对其进行骚扰;另一方面,部分犯罪分子利用留守妇女丈夫外出打工的空子,趁机盗窃其家庭财产。而多数留守妇女因教育程度、封建传统观念等原因,维权意识和能力较差。

  4、素质提升机会和精神文化活动匮乏,造成留守妇女儿童教育、生活质量不高等多重问题。留守妇女大多年龄在30-50岁,文化水平低,没有一技之长,经济上不宽松,家务劳动时间长,无暇参加各类培训。闲暇时节,最多的娱乐便是串门聊天、看电视,文化生活相对比较匮乏。由于文化程度低,在子女上学和教育问题上不能给予太多指导,而且承担田间劳动和家务劳动,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育子女力不从心。调查中发现,由于家庭教育和亲情关爱的缺失,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大多一般,缺少课外读物、活动器材,课余生活枯燥,而且在留守儿童家庭中,祖辈监管或单亲监管,多数为父亲和母亲的角色全由母亲一人承担,这种家庭角色的缺位,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引导、心理发展、健康成长等产生巨大的影响。

  5、夫妻交流减少,婚姻关系不稳定。由于丈夫长年在外打工,家庭生产生活全部落到留守妇女一人身上,除了高强度生产劳动对身体的伤害外,精神上的负担也威胁着留守妇女的健康。家庭只剩下了老人、儿童和妇女,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使留守妇女缺乏安全感,精神压力变大。此外,由于夫妻长期两地分居,双方沟通交流较少,多数存在婚姻家庭危机,留守妇女忍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负担。在抽样调查中,86.2%的留守妇女当前最主要的需求是“夫妻团聚过稳定的家庭生活”。

  农村留守妇女儿童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这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 妇联是党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妇联组织与妇女、儿童和家庭有着天然的联系,__区妇联积极发挥妇联组织优势,探索有效途径关爱农村留守妇女儿童。

  近年来,区妇联始终坚持源头参与,通过多种渠道充分运用妇联组织话语权和影响力,为

  区委、政府建言献策,将关爱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工作纳入了《__区妇女儿童发展规划(20xx——20xx)》和各级政府考核机制。区妇联并与有关部门多次开展了留守妇女儿童专题座谈活动。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结对帮扶管理制度和工作考评制度,由各职能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留守妇女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为方便农村少年儿童,同时适应农村教育事业未来发展规划,__区在全区每个乡镇都建立了一所乡村学校少年宫,乡村学校少年宫坚持“特长+特色”发展,在配合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开设特设兴趣课,使农村留守儿童课余生活丰富多彩。区教育局出台了《__区中小学起始年级招生办法》,确保了农村留守适龄儿童全入学,义务教育阶段退学率为“0。对特困留守儿童,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逐步提高贫困生生活补贴。各农村学校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监管,广泛开展亲子教育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促使健康自信成长,有效填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区妇联组织各乡镇妇联加大对留守妇女儿童的培训力度,提高她们全面发展的素质与能力。结合村两委换届选举,大力实施女性素质提升工程,根据留守妇女的特点,安排培训内容,加强参政议政、实用技术、心理健康、卫生保健、科学素养及家庭教育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帮助她们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修养,培养她们优秀品格和健康心态。为了帮助更多的妇女和家庭实现家门口就业的愿望,同时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现象的存在,区妇联围绕“搭建供需平台,促进转移就业”,与劳动部门联合实施“春风行动”,连续多年举办“春风送岗位”招聘会,在招聘会上设立关爱女性就业服务台,积极为留守妇女提供项目信息、就业岗位和致富门路,20xx年、20xx年连续两年为留守妇女提供工作岗位近5000个,并与有关部门推进妇女小额信贷工作,为有一定创业经验、能力的留守妇女提供小额贷款2945万元。

  区妇联发挥区妇女儿童维权中心、各街镇妇女儿童维权工作站以及各村、社区妇女儿童维权咨询点等三级维权网络作用,在每个乡镇妇联建立维护妇女权益服务站。安排法律、心理咨询、婚姻家庭等义工,直接面向基层,倾向留守妇女,进行心理咨询、情绪疏导、等课题,为广大留守妇女群众提供咨询、进行帮扶。在三八维权周活动中,开展维权知识下乡活动,今年3月份在岳家桥镇举行了一场反家暴培训暨妇女维权知识下乡抢答赛。该镇22个村共200名妇女参加学习并参与比赛。通过组织专题培训、发放宣传资料、组织比赛:请记住我站域名等形式,进一步宣传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提高了农村妇女的维权法律意识。

  立足拓展救助领域,延伸救助服务,发动社会力量为留守流动妇女儿童困难群体,送温暖、送健康、送服务。做好扶贫帮困工作,缓解困境家庭生活压力。区妇联开展了救助贫困留守妇女活动,全区共救助贫困留守妇女20人,救助金额2万元,在岳家桥镇学校开展“手拉手献爱心,心连心促成长”留守儿童活动,发动女企业家捐款捐物3万余元,对岳家桥镇60名特困留守儿童进行慰问,号召家庭和社会重视留守儿童学习生活,让他们得到更多的关爱;区妇联结合“三访三化”工作开展为广大妇女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利用春节、六一节、中秋节、开展贫困单亲母亲、留守儿童的慰问帮扶工作。

  区妇联组建巾帼维权志愿者服务队,各乡镇妇联联合劳动、综治、计生、学校等部门大力培育和发展家庭教育、维权服务、心理咨询、家政服务等志愿服务队伍,广泛调动社会爱心人士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为农村留守妇女儿童提供志愿服务。组织开展妇女健康行动,实施农村妇女“两癌”免费检查、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的保健水平。大力培育发展农村妇女文体健身团队、全区17个乡镇街道都建立了广场舞队、秧歌队,引导农村留守妇女积极参加文明、健康、向上的方体活动,丰富农村留守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

  由于留守妇女儿童问题具有长期性、广泛性、复杂性的特点,所以目前我区在关爱留守妇女儿童方面所做的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作为基层妇联应发挥优势,做实做好留守妇女儿童工作。

  1、争取政府加大投入力度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农村文化设施缺乏,全区没有一所专门的“留守儿童之家”,所有的儿童之家是依赖乡村图书馆和妇女之家开展活动的,乡村少年宫仅建立在乡镇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镇区学校,大部分边远农村学校的留守儿童享受不到。政府需加大投入力度,定点建立留守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农村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大多比较差,很多学习没有寄宿条件,这样使得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老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有效的发挥。因此,政府要加大教育的投入,加强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尽量为留守儿童提供食宿便利,使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生活成长,以对缺少的家庭教育予以补偿,让留守儿童在同龄群体中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同时也便于对其实行相对封闭的管理,减少留守儿童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

  2、了解实情,把握需求,增强留守妇女儿童关爱的针对性。乡镇妇联组织要发挥村妇代会作用,对本村留守妇女和儿童尤其贫困留守妇女儿童逐户进行全面摸查,登记造册,切实掌握农村留守妇女儿童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在此基础上建立农村留守妇女和儿童信息库,通过加强对留守妇女儿童的动态管理,及时了解和解决这些家庭面临的问题。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力量,将惠民好政策宣传出去,提供投资少、见效快的相关致富项目,使务工人员可以在家门口创业就业,从而减少留守妇女儿童的数量,进一步维护社会和家庭的稳定。针对大多数留守妇女创业缺少资金、项目的实际情况,加大信贷助推、岗位助推妇女创业就业工作的力度,增加留守妇女创业就业机会,促进留守家庭关系稳定。

  3.创新活动载体,发挥阵地职能。充分发挥妇女阵地的作用,拓展实施留守妇女儿童关爱行动的载体和平台。要充分发挥农村女委员、妇代会主任的作用,利用广泛覆盖的“妇女之家”、“维权服务站”,对留守妇女儿童加强教育引导,面向留守妇女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帮助留守妇女提高身心素质,增强致富本领;要深化对留守妇女儿童的维权服务,充分利用妇联组织的健康婚姻大讲堂等活动,对留守妇女进行心理情绪疏导、婚姻家庭关系调适等,切实加强对她们的人文关怀;要通过各种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让留守妇女儿童积极参与进来,搭建活动平台,丰富留守妇女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

  4、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健全留守妇女儿童关爱体系。要把热心公益事业、乐于服务他人的巾帼志愿者组织发动起来,定期走访慰问留守妇女儿童家庭,进行情感关爱、行动帮扶等;探索建立农村妇女互助小组,在留守妇女集中的地方,成立互助组,让她们生产上互帮、生活上互助,心理上共慰;组织村妇代会主任、妇代会成员、妇女代表、致富女能手、种养殖大户等对生活贫困和老弱病残等特殊困难留守妇女和家庭进行定点、重点帮扶,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营造开展关爱留守妇女儿童行动的良好氛围。各级妇联组织要把开展“留守妇女儿童关爱行动”作为参与农村社会管理与创新的重要切入点,结合各自实际,坚持因地制宜,真正使关爱行动落实到基层、见效于留守妇女儿童。要鼓励和支持基层的创新实践,调动留守妇女儿童和家庭的参与热情,及时总结推广来自基层开展关爱行动的好做法、好经验,大力宣传在关爱行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为留守妇女儿童关爱行动的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6

  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搭建了统筹全市困境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线上线下工作平台,形成了“ 369”xx工作模式,有效推动了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今年5月,又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做好市区监护缺失未成年人照料补助工作的意见》,市、各县(市)区也先后制定出台了加强留守儿童社会关爱、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实施意见、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2.整合资源,创新关爱服务载体

  积极争取全国预防和控制儿童伤害项目资金,先后在如皋、港闸等留守流动儿童较多的学校、社区建设儿童安全体验教室8个;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公益项目微创投,实施留守儿童关爱公益项目40多个,积极打造关爱活动基地、“乡村少年宫”、“4:30放学驿站”、“周末大课堂”、“校外辅导站”等关爱服务载体。

  3.多措并举,开展关爱服务活动

  编印了留守流动儿童安全守护行动读本和道路交通安全、溺水与预防等折页25000份;开展“假期安全自护关爱”和“女童健康自护关爱”、“让儿童远离伤害”专题巡讲,提高监护人(爷爷奶奶)安全意识和留守儿童自我保护常识。举办关爱留守流动儿童暨安全体验夏令营、“感恩关爱、积极奋进”“关爱伴我成长”征文演讲比赛、“十佳留守流动儿童”、“优秀留守流动儿童”评选表彰等主题活动。

  二、精准帮扶建议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xx年,达到“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全社会关爱保护儿童的意识普遍增强,儿童成长环境更为改善、安全更有保障,儿童留守现象明显减少”总体目标,针对我市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情况,有针对性的落实精准帮扶举措,建议如下:

  1.强化领导,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进一步健全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教育、公安、司法行政、卫生计生等部门和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参加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领导机制,构建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四位一体的良好关爱格局。各地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落实县、乡镇人民政府和村(居)民委员会职责,加大教育部门和学校关爱保护力度,发挥群团组织关爱服务优势,推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立强制报告机制,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健全评估帮扶机制,强化监护干预机制,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救助保护机制。将困境留守儿童(特别是监护情况评估差的 5 人)纳入我市困境未成人保护平台,实施分类保护;通过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等结对帮扶等形式,送知识、送技能,提高种养殖业家庭的经济收入,提高留守儿童家庭生活水平。

  2.教育引导,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

  充分利用各级家庭教育公益大讲坛、网上家长学校和中小学幼儿园及社区村家长学校平台载体,宣传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要尽量携带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或父母一方留家照料。暂不具备条件的应当委托有监护能力的亲属或其他成年人代为监护,不得让不满十六周岁的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生活;外出务工人员通过电话、书信、视屏、定期回家探望等,尽量多与留守在家的孩子交流沟通,给孩子以亲情关爱和温暖;定期组织对临时监护人的辅导,提高隔代教育理念和监护水平;人社部门要广泛宣传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政策,通过留守儿童家长专场招聘会,让留守儿童父母回乡打工,照顾家庭和孩子,从源头上逐步减少儿童留守现象。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7

  疽庭教育的缺失、心灵的孤独、生活和学习上的障碍,严重影响着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这一现象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引起了赣榆县妇联的高度重视,从20xx初至今,县妇联在多次调研后,决定把黑林小学作为留守儿童代理家长制试点学校,用心呵护留守儿童,想方设法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撑起了一片晴朗的天空。

  一、基本情况

  黑林小学位于苏北偏远山区,这里经济发展滞后,为了寻求致富门路,大量学生家长外出务工,许多儿童因为家长不在身边,长期缺少亲情照顾,性格孤僻,缺少合作的精神。据统计,黑林小学有留守儿童718名,其中孤儿24名。这些孩子在家只能和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隔代监护人不能完成最基本的家庭启蒙教育。面对这些问题,20xx年初,县妇联积极鼓励黑林小学爱生模范柏纪荣、校长王汉华、师德标兵吴彩花、师德模范陈芳利、谢修红、尹世成、韩华善等家庭率先行动起来,各自“领养”一名留守儿童,当起了留守儿童的代理爸爸、代理妈妈。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几个“爱心家庭”的带动下,黑林小学又有十几位教师家庭争相报名加入“爱心之家”行列。待条件基本成熟后,20xx年6月xx日,黑林小学牵手留守儿童活动正式启动。仪式上,留守儿童一句句发自肺腑渴望母爱的表白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县教育局副局长岳进明出席仪式并作了讲话,指出此项活动的开展必将在学校、社会引起深远的影响。仪式上,校长王汉华向每位牵手教师颁发了荣誉证书,对家心家庭的所作所为进行大力表彰。28个爱心家庭作出承诺,一定做到“五个一”:每天能与留守儿童见个面,检查一次作业;每周陪留守儿童吃一次饭,谈一次心;每月督促留守儿童读一本书,并指导、查看读书心得体会;每学期给留守儿童代开一次家长会,和其监护人沟通一次;每年帮留守儿童交一次生活费,或买一次生活、学习用品。从这天起,28个双职工家庭、56名教师义不容辞地担当起28名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实行一对一帮扶。

  爱具有感染力。自黑林小学牵手留守儿童仪式启动后,又有一些教师陆续申请加入。如今,全镇已有近90名教师、45个家庭自愿加入“代理家长”的行列,参加人数已超过全镇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二。在新加入的教师家庭中,有单职工家庭、有两地分居家庭,有些教师本身经济条件并不好,但是,他们依然投身于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之中。正像一位教师所说:“虽然我们的家庭不算富裕,虽然我们条件也不好,但一年为贫困留守儿童分担几百元的费用我们还是可以做的,最重要的是,我们作为教师有条件为留守儿童检查作业、谈心聊天,这些是其他人所不能做到的。”45个爱心家庭,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个代理家长的职责,校园内外他们留下了一串串朴实而感人的故事。

  黑林小学探索代理家长制实施两年多以来,从最初的零散几家,到初具规模的28家,现如今已发展到45个教师家庭。这是一个强大的爱的团体,他们中有校长,有学校中层领导,有普通教师。他们的家庭条件并不宽裕,但是他们都有着一颗火热的心,面对山区大量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的现状,他们自愿形成“爱心之家”,实行一对一帮扶,当起了45名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

  二、主要做法

  镜头一:“我也要牵手一名儿童”。学校发出牵手留守儿童的倡议,其初衷是双职工家庭,一个家庭牵手一个贫困留守儿童。民办教师转正的孙传朴老师,患有严重的风湿病(股骨头坏死),听到牵手留守儿童的消息,立刻找到学校领导说:“在我生病的时候,学校领导很关心我,现在病情好转,我也要牵手一个,没有别的,我可以免费给他们补习功课呀。”就这样,孙老师牵手一个贫困儿童,补习功课,代交书本费,俨然成了真正的爷孙俩。

  镜头二:留守儿童吃上了免费午餐。由于布局调整,许多孩子离家较远,中午只是带煎饼充饥,学校多方筹措资金建设留守儿童餐厅,让留守儿童吃上热腾腾的饭菜。45个“代理家庭”积极开展给留守儿童缴纳一个月生活费活动,一周至少陪孩子吃饭、谈心一次。如今已有50余名贫困留守儿童吃上免费的午餐。看着留守儿童开心的笑脸,每个捐助者无比自豪,留守儿童在学校里也能享受到家庭般的温暖。

  镜头三:一段视频成全一个家庭。“大树小学熊景怡同学的妈妈回来了!”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全村无人不晓。邻居纷纷赶来道喜,熊景怡幸福地依偎在妈妈的怀里,爷爷熊传仓更是乐不可支。话还得从黑林大树小学说起。早在五年前,景怡的妈妈就和爸爸离婚远走他乡,一直杳无音信。爸爸成年在外打工,撇下了姐弟俩跟着爷爷生活。去年,大树小学组织师生开展“感恩父母演讲”,在主讲人韩华善老师的感召下,该校六(1)班学生熊景怡登台,这位女孩声泪俱下的演讲和跪下呼唤妈妈的场景,令台下师生情流泪淌,深深感动了包括家长在内的千名观众。没想到就是这段视频通过网络传播,让熊景怡远在新疆打工的妈妈看到了,她内心深处的那份母爱情怀受到了极大震憾,回家。怎么回家?孩子不能没有妈妈,妈妈不能舍弃孩子,最终她还是决意回家复婚。于是这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成了传播乡里的一段佳话。

  镜头四:“孩子多了热闹”。黑林小学的爱心妈妈、爱心爸爸,他们很朴实,也很可爱。张一强一家牵手了两个留守儿童,有人问他:人家都牵了一个,你怎么牵了两个?他高兴地说:“多牵一个好啊,一大家子在一起干啥事都热闹,对自己的孩子同样是一次很好的榜样教育”。朴实的话语,留给大家的是感动。是啊,当教师的,没有多少钱,发挥自身优势,奉献一份爱心,让留守儿童有家的温暖足够了。

  镜头五:午间图书室,让留守儿童享受精神大餐。“留守儿童餐厅”解决了孩子们午间就餐难的问题,但午饭后离下午上课还有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对于学生来是一个巨大的浪费。针对这一情况,学校领导专门组织爱心爸爸、爱心妈妈轮流排班,每天中午为这些就餐留守儿童开放1个小时的图书室,让孩子们午餐后在书的海洋里尽情遨游,享受着一道道鲜美的精神大餐。此举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欢迎。

  镜头六:办起留守儿童希望班。面对大部分暑假仍然留守的孩子,黑林小学的“代理家庭”成员们决定暑假在大树小学和中心小学为留守儿童服务——开办留守儿童希望班,让留守儿童“亲情有依、兴趣有助、玩乐有所、安全有护”。“留守儿童希望班”开班以来始终坚持“两不”原则:不收一分钱,不上文化课。“希望班”的开办,弥补了孩子们心灵中缺失的那份亲情,让孩子们不再孤独地期盼父母的归来,让天真烂漫的孩子微笑着面对每一天。黑林小学暑假“留守儿童希望班”活动受到了当地干群的广泛赞誉,为此,赣榆信息网、连云港新闻网、连云港市网上家长学校、中国教育新闻网、《关心下一代周报》、《江苏教育报》先后给予多次宣传报道。

  镜头七:特殊的节日,特别的关爱。近年为了让留守儿童欢度国庆、中秋佳节,黑林镇中心小学及早准备了月饼、苹果,和全校留守儿童一起联欢,共度中秋。牵手教师家庭分别与牵手的留守儿童坐在一起谈生活、谈学习,温暖的氛围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学校还安排留守儿童和家长视频、通电话,让留守儿童尽情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20xx年9月28日下午,“情系中秋,温暖童心”留守儿童专题联欢会在大树小学操场盔行,情到深处,学生、老师,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和很多来宾几乎跟着表演者一起同时落泪……县关工委主任张庆爱感慨万分,连连说:“这就是素质教育,这就是有效的德育”。中秋节的晚上,尹世成等几位老师还特意把留守儿童领到家中一起过节,餐桌上祝福留守的孩子节日快乐。熊景怡同学含着眼泪说:“老师,这是我过得最开心的中秋节!”

  三、下一步打算

  黑林小学“代理家庭”成员是一群朴实的山区教师,他们爱岗敬业,富有爱心,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着留守儿童,让留守儿童在一次次的活动中收获着感动,收获着幸福。他们坚信,只要大家携起手来,共同去关爱留守儿童,就一定能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明媚的蓝天。他们的做法对于探索留守儿童亲情弥补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今后,赣榆县妇联还将以黑林小学为试点,进一步将他们的经验在全县范围内推广,主要将努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和孤儿档案,有计划地对他们资助帮扶。二是积极对上争取资金,积极整合资源,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三是畅通与家长的联系,做好家长、监护人、代理家长等培训工作,让他们习得更好的教育孩子的方法。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8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进城打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我国广大农村中出现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有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已达2290万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将在未来几年成较大规模的上升趋势。因此,留守儿童问题虽然得到了各级党委、

  政府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留守儿童问题仍然是当今社会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就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笔者在仪征市马集镇方营村进行了走访和调查,并对留守儿童问题谈一些初浅的看法。

  一、基本情况

  方营村位于马集镇北首,共有20个村民小组。常住户540户,现有人口1950人。土地面积2684亩,其中花园800亩。现有机械加工、玩具、生态园等企业8家。三业总产值2500万元,人均纯收入9611元。我村大部分群众迫于生计挤进了打工队伍中去,成为打工一族,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据调查,全村有留守儿童43人,其中在校小学生中就有18位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的41.9%,老人监护的有35人,占81.4%,寄养他人的有2人,占4.7%。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留守儿童成绩欠佳。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其中17%的小学生成绩较差,4%的小学生成绩很差;留守儿童中有1%的人上学经常迟到,有时迟到的高达27%,11%的留守儿童有过逃学的经历。分析原因,一是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部分农民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大,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二是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隔代监护,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基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2、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呵护和照顾。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导致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有的留守儿童情绪消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1-15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出生几个月后,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想念父母的占85%,有38%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半年回来1次,30%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8%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55%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有的留守儿童从小父母就长期在外打工,一年难得回一次,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孤独、自卑、冷漠、少语,很少或不愿与教师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和玩耍,只与个别人来往。这是典型的留守儿童心理出现了偏差。据调查此类心理现象的儿童占留守儿童的14.3%。

  3、留守儿童生活普遍较差。由于我村老百姓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大部分未掌握专长和技术,外出打工大部分从事的是劳动密集性工种,干的是苦活、累活,且工资收入微薄,只能基本维持家人和儿女的生活。儿童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由于家庭经济收入少,父母又长期在外,难以顾及到儿童的生活情况,导致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极大损害。据调查显示,80%的留守儿童生活较差,20%的留守儿童生活一般。

  4、留守儿童道德行为较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不少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不少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

  3、创新机制,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有机统一。对于留守儿童,以家庭为主体,加强学校、社会的正面教育和引导,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学校和社会联动的运作机制。家庭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要责任,给予必要的家庭关爱和亲情关怀,家长要与学校和老师经常保持联系,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生长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学校要肩负起教育好留守儿童的责任,并有针对性的开展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教育和活动,大力开发他们的潜力,激活他们的斗志,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保证他们与健全家庭一样健康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在,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到我国未来人口和劳动力素质,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城乡社会稳定,因此值得全社会高度关注。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9

  一、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保护工作进展情况

  目前,该市农村留守儿童约为1.2万人。(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标准: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与隔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救助保护工作,切实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今年以来,该市认真贯彻落实政府及省民政部门有关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文件精神,按照立足于源头保护、预防保护、主动保护和全面保护的原则,深入持续开展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着力健全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机制,提升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水平,有力推动了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网络

  农村留守儿童分类保障,涉及生活、医疗、教育、监护、救助的方方面面,面广量大,政策性强,必须要强化组织领导。根据上级和我市关于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的有关要求,该市由政府主导、民政牵头,在20xx年10月建立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成员单位(包括关工委)的工作职责,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促使多部门、多措施共同保障留守儿童权益。各成员单位相互协作,密切沟通,形成了工作合力。该市20xx年成立了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将积极开展好圆梦行动、暖心行动、普法行动、维权行动、守护行动“五大行动”,深化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二是开展摸底普查,建立档案台账

  根据省厅转发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三部委《关于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的通知》,按照文件要求,该市专门成立了留守儿童摸底调查小组。组长由市民政局一名正处调研员担任,组员由事务科相关同志担任。市局和个别县区专门更换高配计算机,并安装民政部留守儿童数据采集软件,通过软件分级汇总并上报。每季度对全市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归类建档,进行动态管理,准确、全面掌握留守儿童基础数据。为解决留守儿童实际问题提供有力依据。

  三是完善保障制度,落实帮扶政策

  为进一步拓宽困境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服务的工作思路,加大社会化保护服务力度,使困境未成年人得到应有的庇护和更多的关爱,市救助管理站、市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中心在万全县川流中学建立了“困境未成年人帮扶基地”,是该市首个“困境未成年人帮扶基地”。该基地的建立,将进一步完善川流中学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畅通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渠道,更有效地推动全市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的进程。今后,将在万全县川流中学开设法律讲座,设立心理咨询点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安装亲情电话让学生多与家长沟通,并且通过其他一系列的救助帮扶行动,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20xx年全年在全市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关爱保护专项行动年,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民政部等八部委《关于在全国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关爱保护专项行动的通知》(民发〔20xx〕198号)精神,切实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合法权益,今年以来,该市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文件精神,按照立足于源头保护、预防保护、主动保护和全面保护的原则,深入持续开展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具体做法:

  一是根据八部委关于“合力监护、相伴成长”专项行动工作的有关要求,20xx年XX月XX日全市下发了农村留守儿童“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关爱保护专项行动工作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明确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工作原则,制定了详细的工作内容,落实家庭监护责任,构建农村留守儿童保护网络;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多渠道报告机制;落实控辍保学责任,让每名农村留守儿童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等。并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步骤,包括动员部署阶段、集中行动阶段和巩固深化阶段。下一步将严格落实“合力监护、相伴成长”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切实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帮扶工作。

  二是20xx年初,全市各县区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认真制定本区县的工作要点,细化职责分工、进度安排、组织保障等要求,严格按照既定时限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三是取得的成效。各县区集中开展专项行动,1月份重新进行了摸底排查确认工作,分类型建设留守儿童花名册、将花名册报送相关联系单位;2月份各相关部门按照报送花名册的实际情况,组织和督促受委托监护人签订《农村留守儿童委托监护责任确认书》,展开部门联动,帮扶解困。

  三、全市留守儿童工作存在问题

  一是基层没有设留守儿童专员,动态管理难度较大。留守儿童在校外期间容易发生问题和风险,因此必须要在村(社区)落实专人负责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相关工作。但现阶段基层工作人员普遍数量有限,基层力量薄弱。不少基层未设专职统计人员,留守儿童数据真实性需要进一步考证。

  二是缺乏长期帮助的力量。不管社会组织或是个人,即便是都有帮扶,但帮扶流于形式,缺乏长效机制、专业的志愿者力量等。每到春节、六一儿童节,前来献爱心的人特别多,几拨人轮流来送书包、文具,但是过了这个时间点,留守儿童鲜有人问津。

  三是缺乏专项经费的支持,在开展工作中无经费保障,工作人员无法开展正常工作,在需要救助帮扶时无法解决当事人的实际困难。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工作是项部门联合性较强的工作,要充分发挥各部门联合的力量,政府必须加强统筹协调。

  (一)加强组织领导主要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社会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督导检查、效果评估、责任奖惩、完善机制等职责。

  (二)突出联合力量,发挥政府在资金投入、设施建设、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动员和组织相关部门、基层组织、社会组织、专业机构、各类志愿者参与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明确工作职责和协作程序,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公益慈善组织、热心人士提供捐助和社会保护服务,并通过购买社会服务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建立完善监测、预防、报告、转介、处置体系,形成社会各界保护合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力。

  (三)强化督导作用,要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保护工作责任意识,定期开展督导和绩效评估,落实监督检查,确保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健康开展。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10

  xx市位于湘西南部的雪峰山东麓,南岭山脉北缘,资水上游,地处邵阳市西南五县中心,总面积1549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75万多人,且80%以上的人居住在农村,属于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地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乡户籍制度的放宽,许多农民外出进城务工,劳务输出成了农民致富图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成了他们家庭经济的重要来源。大人进城务工了,可孩子仍然留在农村,他们的现状令人担忧,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基本情况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长期外出进城务工,而孩子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目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据调查统计,xx市目前17个乡镇共有农村“留守儿童”119629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5.1%。按年龄段分布如下:0—5周岁33473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27.9%;6-10周岁35785人,占其总数的29.4%;11-16周岁50371人,占其总数的42.7%。

  二、监护方式

  根据农村世代相传的习惯,对孩子的看护及.教育,主要由父母亲承担。现在,情况出现显著变化,为了生计,父母亲要出去务工,增加家庭的收入,狠心把孩子留在家里,交给其他人进行监护。以xx市的湾头桥镇、邓家铺镇两镇的情况来看,父母双方外务工后,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方式主要有以下五种:

  第一种方式:隔代监护。主要由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进行监护。这种监护方式主要集中在0-5周岁、6-10周岁两个年龄段的孩子上。也是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方式。

  第二种方式:上代亲戚监护。主要由孩子的叔叔、姑姑、舅舅、姨等进行监护。主要集中在6-10周岁年龄段的“留守儿童”身上。

  第三种方式:同辈监护。采取家中年龄较大的哥哥、姐姐带弟弟、妹妹的方法。主要集中在由11-16周岁年龄段的孩子负责照顾0-5周岁、6-10周岁年龄段的孩子。

  第四种方式:自我监护。俗话说得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就是自我监护的最好表现形式。主要集中在11-16周岁年龄段的孩子身上。

  第五种方式:寄宿制全托。就是把孩子完全托付给学校老师或信得过的其他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代管家长”,这种监护方式,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且发展势头比较强劲。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父母外出务工后,由于上面五种监护方式各自存在不同的利弊,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在生存状况、安全意识、理想信念、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等10个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值得注意。

  1、生存状况的缺失。父母外出务工后,只是不定期地给孩子寄钱。孩子在家收到父母的汇款,由于年龄小,缺乏计划性,有钱就毫无节制地乱花一通,没钱或少钱时就饱一顿饥一顿,导致身体消瘦,营养不良,严重损害了身体的正常发育。这种现象在自我监护和寄宿制全托年龄段的孩子身上表现最为明显,几乎65%以上的孩子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现象。

  2、爱的缺失。父母双方和孩子长期不在一起,缺少沟通,无论什么事情都要孩子自己作主,由于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大都表现出自私、偏执、冷漠的性格特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缺乏爱心、容忍心和正义感,甚至连中国最传统的“孝心”二字也不能理解。

  3、安全感的缺失。就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而言,调查结果显示,父母的外出给孩子的安全带来了更大的安全威胁。由于农村居住比较分散,孩子的自我防范能女弱、辨别是非的能力差,被拐卖、意外伤害与意外死亡等问题时有发生。逃学、上网、早恋甚至违法犯罪等现象屡见不鲜。如邓家铺镇一“留守儿童”邓某,由爷爷、奶奶监护,每天早晨吃完早饭就背着书包和同学一起去上学,下午独学按时回家。老师见他一个星期没有来上学,以为家里出了什么事或者是生病了,上门家访,一探究竟,原来上学期间,中途他就和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玩去了,让人哭笑不得。

  4、心理的缺失。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健康人格与美好心理的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中55.5%的人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孤独、对父母充满怨恨,21.6%的表现为柔弱无助、自卑闭锁、寂寞空虚、不愿与人交流等,18.3%的表现为盲目反抗、逆反心理强等,4.6%的表现为缺乏自信、心理负担重等。

  5、思想品德的缺失。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庭的有效监护,其思想品德、行为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问题。调查发现,由于父母的外出,对子女思想道德教育不够重视,造成了许多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出现真空。主要表现为: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校纪,小偷小摸,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缺乏正义感、爱心等。

  6、学习的缺失。父母外出务工后,直接影响到对孩子的学习辅导、监督、教育等各个方面。主要表现为孩子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态度不端正、成绩下降等。

  7、人生观、价值观的缺失。部分外出务工者由于对子女进行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生活照顾较少,产生负疚感,于是在金钱上、物质上尽可能地进行最大限度的补偿,这种作法,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新“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产生。部分监护人对自律能力差的“留守儿童”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使他们纪律散漫,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等。对这些“问题儿童”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棘手。

  8、世界观的一缺失。父母外出务工后,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再加至政治上不成熟,容易人云亦云,对世界的看法存在诸多偏颇。如:不爱红装爱钱庄(装)、游戏人生、盲目追星、虚荣心强、不顾实际盲目攀比,把赚钱、发财当作人生奋斗目标等。

  9、自信心的缺失。部分农民工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国家对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不包分配,辛辛苦苦送子女读书到头来还是打工。因此,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拿到初中毕业证上,其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受父母的影响,孩子无形当中便失去了自信心,无论干什

  么事情,都是抱着一副无所谓的态度,缺乏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10、人才的缺失。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少年强则国家强,少年兴则国家兴。农民工外出务工,虽然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但也留给我们更多的思考:祖国的繁荣富强,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辛勤劳动来实现的,如果中间缺失了一代人,那又会怎么样呢,大家不妨认真思考一下。

  四、几点探讨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建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从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来看,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将在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因此,我们必须从法律上、制度上、行动上整体地把这个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调查结果表明,必须做好“四个统筹”发展,切实做到“四个到位”,扎实做好“四个工程”,真正构筑起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绿色通道。

  (一)切实做到“四个统筹”发展

  1、统筹发展城乡教育。降低城镇中小学招收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门槛,让农民工进城务工带着子女一同进城入学,真正落实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

  2、统筹发展城乡医疗保障体系。使农民工与城镇职工一样享受医疗保障,解决老有所医的问题,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如:目前农村实行的农村合作医疗,就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3、统筹发展城乡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对有条件、自愿交纳养老保险的农民工,应该享有与城镇职工同等的权利,让广大农民老有所养。如:目前农村的计划生育奖励制度,真正让农村独生子女户或两女户的家庭得到了实惠,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同时,有条件的地方,低保对象应尽可能地惠及到广大农村。

  4、统筹发展农村教学点的合理覆盖范围。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除“两免一补”外,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使农村“留守儿童”全部在校寄宿,以便对农村“留守儿童”加强教育与集中管理。

  (二)确实做到四个到位

  1、思想认识到位。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认识的高度决定工作的力度、行动的速度。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是学校和家庭的问题,也是全社会的事,不仅老师和家长有责任,全社会都有责任,必须把这项工作作为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战略工程,作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希望工程,作为关系亿万家庭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并落实到行动上。

  2、感情基础到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还有个感情问题,一方面要有爱心,另一方面要有热心,真正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3、组织网络到位。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需要有完善的组织网络,学校、家庭、社会是三个重要环节,必须联成一体,充分发挥作用。

  4、制度保证到位。加强和改进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建立长效机制是关键,一是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二是督促检查制度,从而保证教育的效果。

  (三)精心实施四大工程

  工程之一:聘请德育校长,发挥主阵地作用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学校必须承担主要的教育任务,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的作用,并聘请政治思想好、道德品质高、生活作风正、责任心强、具有一定社会威望、热心教育事业的“五老”人员和教师担任德育校长,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形式德育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观、价值观。

  工程之二:办好家长学校,突出家长的基础作用

  家庭的好坏与家庭教育的优劣,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和今后的人生将产生直接影响。开办好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教育,突出家长的基础作用。

  工程之三:实施好“代管家长”,突出社会责任

  充分发挥“五老”、广大教师和全社会有爱心的人士的作用,实施好“代管家长”工作,让农村“留守儿童”感觉到:“父母不在家,学校是我家,老师就是我的父母”,真正得到关爱。让代管家长情况摸准、代管称职、关爱彻底,真正筑起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另一道挡风墙。

  工程之四:建好教育基地和活动中心,促进全面发展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必须要有阵地,才能让他们在玩中有乐、乐中有得。一是抓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二是抓法制教育基地建设;三是创建青少年活动中心,为孩子们提供场所,真正成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文化的学校,培养情操的阵地,开展活动的场所,健康成长的乐园。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11

  全县共有留守儿童13820人。留守儿童中,男童数7633人,女童数6187人,其中学龄前儿童3599人,小学生7109人,初中人数1925人。父母单方外出人数6488人,双方外出人数7339人。父母在省内打工人数7462人,在省外打工数6139人。留守儿童监护情况为,是父母单亲监护的为5842人,隔代监护的为7262人,其他上辈亲戚监护的为558人,同辈监护的为38人,自我监护的为94人。

  随着农村大量劳务人员的外出,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增加,关于留守儿童的涉法涉诉问题也不断增多。针对这一现状,XX县司法局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大力开展儿童权益保护宣传教育,积极为留守儿童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一、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法制宣传教育

  (一)开展“服务基层、送法下乡”活动。组织律师、局机关干部职工、法律服务工作者深入各乡镇(街道),走进农村、走进农村留守儿童家中,解答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方面遇到的法律问题,宣传《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法律知识。开展法制宣传和法律咨询活动24场次,印发宣传资料12000余份,解答法律咨询523人次。

  (二)举办农村法律知识“大集”。县司法局成立由法律援助中心、社区矫正科、法宣科、公证处、律师事务所人员组成的法制宣传团,借助人员多、普及面广的特点,联合11个乡镇(街道)司法所举办了“情系千家万户 共创法治陆良”、“维护妇女儿童权益 法律援助在你身边”等一系列法律宣传活动。通过设立法律宣传展板、发放普法宣传材料、现场答疑解惑等方式,重点宣讲《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法律援助条例》、《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农民维权法律知识等有关内容,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布置法律宣传展板16块,发放宣传单、宣传手册2万余份,发放《农民维权法律知识手册》1000多本,为人民群众现场解答法律问题400余次,惠及人数近3万余人,发送普法短信13条,达4万多人次。

  二、开展送法进校园活动

  (一)送法进校园。为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做到农村留守儿童法制宣传教育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组织法律服务工作者、律师和法制副校长,举办以 “争做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学生”为主题的“送法进学校”活动,通过建一个“留守儿童”法制宣传教育宣传栏、上一堂“预防和减少留守儿童违法犯罪”法制教育课、配一套法制教育图书音像资料、开展一场法律知识有奖问答等形式,激发和培养广大在校中、小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学法兴趣和守法意识。全县中小学配备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164名,开展法治宣讲活动78场次。

  (二)举办中小学校法律知识讲座。以律师和法律工作者为主体,整合两所一庭力量,在全县范围内的中小学校大力开展与青少年权益保护和健康成长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专题讲座。开展法制教育“四个一”活动。先后开展了以“精彩人生路,法制伴我行”为主题的全县中小学校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中国梦·陆良行—道德与法进校园”系列活动。通过法制讲座、图片展、发放宣传资料、现场咨询等进行道德与法制综合宣讲。举办了“法治之路平安陆良”中学生法律知识竞赛。

  (三)开展法律服务进校园活动。每名律师挂钩联系1所中学,通过担任学校法制辅导员,深入学校开展法制宣传和法律咨询活动,参与矛盾纠纷调处,提供法律援助,举办法制讲座。与留守儿童开展交流谈心活动,了解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中的心理发展与表现状况,引导留守儿童自觉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和自护技能,养成知法守法的习惯,不断提高自我保护意。

  三、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法律援助活动

  开辟农村留守儿童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向留守儿童家庭发放法律服务联系卡,对涉及农村留守儿童的法律援助案件,进一步降低门槛、简化程序,实行随来随办,最大限度地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20xx年以来,为青少年、特别是留守儿童提供法律援助110件。

  四、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矛盾纠纷排查活动

  充分利用人民调解组织深入基层这一优势,组织人员定期排查、调处涉及留守儿童的矛盾纠纷,重点排查婚姻家庭、抚养、赡养等纠纷隐患,及时予以调解,使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中,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和谐环境。排查调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矛盾纠纷26件。

  五、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监管不力以及各种社会不良因素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在生存、生活和学习中存在许多困难和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亲情严重缺失,心理出现障碍。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双亲的抚慰关爱,在日常生活中缺少倾诉对象,六成的留守儿童孤独感十分强烈,心理出现障碍。

  (二)学习成绩不佳,行为习惯不良。

  (三)人身安全隐患重重。中小学阶段的儿童由于年龄小、好奇心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都较弱,导致生活学习中存在许多安全隐患。

  六、对策及建议

  (一)积极构建社会化维权工作格局。以源头化维权、实事化维权、社会化维权为突破口,切实维护留守儿童合法权益。

  (二)积极优化维护留守儿童权益的社会舆论环境。大力开展《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进一步提高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权益保护工作的关注度,利用宣传标语、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体,宣传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宣传留守儿童权益保障政策,营造关心留守儿童、爱护留守儿童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提高监护人的教育能力及水平。对监护人进行相关教育方法和技能培训,帮助监护人提高自身素质,更新教育观念,使其懂得留守学生的心理,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提高他们的监护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

  (四)发挥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发动社会各界参与,齐抓共管,共同关注“留守儿童”工作。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12

  伴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批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为家庭带来收入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个并将长期存在的特殊弱势群体---“留守儿童”。他们远离父母,承担了本不该这个年龄承担的诸多压力和问题。为从根本上了解留守儿童目前生活、学习、思想、心理、情感等方面的问题,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经发放问卷调查表、实地走访和座谈等方式对我市留守儿童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xxxx市留守儿童总人数为4352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人数为2760人,占总数的63.4%,大多数留守儿童以隔代监护为主,少数人寄养在亲属和朋友家中。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失去父母庇护和正常的家庭教育与沟通,孩子学习成绩较差,亲情缺失,成长过程处于长期放纵状态,性格得不到良好的规范,心理得不到正确的疏导,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思想道德得不到及时的培养,加之教育管理不到位,社会关爱不足等因素,致使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存在着“感情失落、生活失管、学业失教、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安全失防、健康失保、行为失控”等困难和问题。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社会体制不完善是导致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由于土地少、机械化作业以及部分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等因素,使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固守的土地中解放出来,为了生活或生存,他们不得不选择进城务工,并形成家庭化流动趋势。在不能轻易放弃城市工作机会的同时,又因住房、户籍、就学、升学以及高额学费等因素不能将孩子带在身边,致使“带不出”与“回不来”的双重矛盾突显。

  2.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是导致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直接原因。通过调查发现,我市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虽然经济不富裕,但也不至于到了只能通过进城务工的方式才能生存的地步,他们大多是可以在本乡本土通过辛勤劳动来维持家庭正常生活的,但他们教育意识淡薄,抱着快速改善家庭生活现状的求富心态,不惜抛家弃子,背井离乡,疲于赚钱。在经济方面小有收获的同时,他们放弃的是对孩子的监护,失去的是家庭的亲情、对子女的关爱、沟通和教育,造成的是孩子在成长初期就已感情失落、心理失衡、行为失控等越来越多的问题出现。

  3.农村教育相对落后是导致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经调查,由于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落后,一些优秀教师选择进入条件相对好的学校教学或应聘到外地城市生活,使得农村学校在师资配置方面明显不足,老师素质参差不齐,致使部分农村学校仍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理念,将有限的师资还是放在了追求升学率上,升学必考科目是他们研究的主要方向,成绩相对好的学生是他们关注的主要对象,而道德、情感、心理、安全、法制等方面却疏于管理,流于形式,留守儿童在得不到家庭情感交流和教育的同时,又一次失去了学校对他们思想行为梳理和引导的机会。

  4.监护责任不到位是导致留守儿童问题出现不可忽视的原因。调查中很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留守儿童多数由他们的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来抚养,少数寄养在亲属甚至朋友家中。由于体弱多病、年龄差距大、文化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等诸多因素影响,在与孩子沟通方面存在很大困难,重养轻教,基本都是限于照顾孩子的吃穿和冷暖,而对于孩子所想、所需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没想到要关心,出现了问题往往有的是包庇、怂恿,有的是打骂、体罚,造成孩子本应得到温暖、关爱的童年变为早熟的成年。

  三、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开展情况

  关心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已引起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针对留守儿童自身特点和存在问题,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市委市政府实施的民生工程使留守儿童普受惠、受实惠,如配新校车、开展儿童计划免疫、医保实行覆盖、寄宿食堂卫生监管,以及市委组成志愿服务队伍,儿童社工队伍,结对帮扶等。市妇联为确保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设定专人具体负责留守儿童的组织、协调工作;开展了“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调查”的专题调研,建立健全了留守儿童专项档案;加强了阵地建设,在全市303个行政村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并利用“三八”维权周、“六一”儿童节等有利契机,开展法律法规知识宣传,为儿童提供心理辅导;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在山城镇大湾村和大安村建立了两所留守儿童学校,配备了乒乓球桌、电脑,手风琴、学习机等促进儿童成长的设施,选拔责任心强、热爱留守儿童事业的人员作为辅导员,定期开展活动;组建自愿者队伍,组织有爱心的党员、教师、离退休老同志等担任志愿者,以“爱心、自愿、就近”为原则,开展了“春蕾女童”捐资助学、“送温暖”、“手拉手,心贴心”等一系列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在电视、报纸发出爱心倡议,号召更多爱心人士加入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乡镇政府和教育部门针对留守儿童亲情关系疏远,家庭教育缺位的实际情况,成立了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农村德育工作网络站,建立了教职员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开展家庭大走访、“大手拉小手”、亲情对接等活动,通过学习辅导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定期举办留守儿童监护人教育辅导,有针对性地为留守儿童家长或监护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家教宣传活动、家教讲座等,着实提高监护人教育辅导儿童的能力。民政部门针对贫困留守儿童家庭给予适当生活补贴及开展了节假日慰问活动。卫生和计生部门组建了志愿者医疗服务队,经常深入社区、村屯,为留守儿童免费进行体检。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纷纷伸出关爱之手,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学习上给予支持的同时,还经常保持与孩子的沟通和联系,随时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并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四、对策和建议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是事关青少年健康成长、家庭平安幸福、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件大事。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目前生存、发展状况,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合力。以政府为主导,采取有效措施,整合社会资源,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进一步构建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一是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与新农村建设、扶贫工作以及各部门的日常实际工作相结合并纳入全年工作考核目标,为留守儿童切实解决学习、生活、心理等各方面的难题,不断提升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水平和成效。二是由宣传部、教育局、妇联、团委组织牵头,通过媒体及印发关爱农村孩子倡议书等形式,大力营造宣传氛围,开展“留守儿童社会共育工程”,鼓励社会力量创办留守儿童学校,使社会各界都来关心教育留守儿童。设立“留守儿童帮扶基金”,专门用于对成绩突出和生活有困难的留守儿童进行奖励和慰问。三是要因地制宜,适时调整学校布局,积极探索新的办学模式,在农村青少年集中的地方有计划地开展“留守儿童寄宿制工程” 或者开办专门的留守儿童宿舍,配备专门的生活(学习)教师,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主阵地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让农村留守孩子得到应有的教育、管理、照顾与关爱。四是政府、教育、编制部门要加强农村中小学编制管理,建立教师队伍补充制度以及优秀教师工作交流制度,逐步解决农村教师队伍老化、师资短缺及部分人员素质偏低的问题。五是文化、公安、工商、教育等部门要在政府的统筹协调下,狠抓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彻底根治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开展送书下乡活动,用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村阵地,为农村孩子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

  2.健全留守儿童成长发展机制。一是家长联系机制。农村党支部和学校要切实担负起与外出家长的联系工作,有条件的村部或学校要开设亲情免费专用电话,条件较差的也要借助书信等形式让孩子跟家长保持联系;通过下发《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向家长汇报学校工作和孩子学习状况,并把家长务工情况告诉学生,让家长在外务工放心,学生在校学习安心;每学期要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通报学生在校学习情况,了解留守学生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有的放矢地加强教育。二是监护人培训机制。充分利用乡镇学校、村小学、村部中设立的家长学校等阵地,通过举行培训班、召开座谈会、家访等途径,加强对孩子监护人的教育和培训,使之转变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和监护的水平。此外做好代理家长、义务联络员的招募工作,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监管,以弥补家长教育空白以及纠正监护人的不正当教育。三是心理疏导机制。针对部分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障碍问题,组建志愿者队伍,开展心理咨询和矫正活动;开设心理教育课,聘请专业教师为他们授课,让这些孩子的烦恼有方倾诉,有的放矢,帮他们打开心结,解除心魔,克服自身弱点,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阳光生活。

  3.引导留守儿童父母返乡创业就业。一是政府尽快出台扶持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积极实施 “回归工程”。二是大力发展产业经济,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由人力资源部门牵头,通过摸底调查等方式对企业用工、工资待遇、项目信息、致富门路等备受农民工关注的问题进行疏理,并将疏理结果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由各乡镇(街)发送到外出人员手中,鼓励农民返乡择业。三是积极引导,改变父母外出方式,尽量避免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由一方陪伴在孩子身边,对孩子给予亲情照顾,给孩子创造快乐成长的家庭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13

  为准确掌握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情况,连云港市灌南县妇联历时两个多月时间,深入新安镇、新集镇、三口镇、李集镇农村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发放调查问卷250余份,访谈留守儿童家庭100余份。

  一、基本现状

  调查显示,我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情况较之过去有转变,具体体现在:

  1、家教观念深入人心。96%的受访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很重要,75%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和健康状况非常关心,62%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够获得大专以上的文化,55%的家长更关注孩子的品格修养,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2、家教行为趋于理性。80%的家长在孩子犯错时,选择给孩子讲道理。与孩子的意见不一致时,75%的家长会选择讨论沟通,而不是一味地强制孩子服从。81%的家长热衷于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有过广播电视、报刊阅读、亲友探讨等学习经历。

  3、亲子关系逐步改善。在被调查的家庭中,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的占96%,虽然长年在外,但70%的父母能够保证每周至少一次跟孩子联系,56%的留守儿童愿意向父母倾诉烦恼和困惑,52%的孩子理解、支持父母外出务工。

  4、学教困难有所缓解。62%的受访留守儿童很喜欢上学,65%的孩子对自己目前的学习状况满意,仅15%的孩子觉得父母外出务工 对学习有不好的影响。在日常的生活中,他们的生活、学习管教也较以前有了大的改观,73%的留守家庭会督促孩子的学习。

  二、存在的问题

  1、家长培训渠道不畅。调查显示,农村家长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父亲占76.6%,母亲占65.8%。他们的家庭教育经验有40%是来自长辈的经验,35%是自己从小的体验。因此,他们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积极性非常高,90%的家长有培训的需求,但只有13%的家长有过相关的学习机会。

  2、留守儿童学习压力大。跟孩子的家庭话题,60%的家长选择了学习和健康,过于集中的关注给留守儿童的学习带来压力。数据显示,70%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成绩“优秀”或者“良好”,但是43%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满意,另有26.6%的学生认为“自己成绩未达到父母的期望”,家长和孩子对成绩的认可度有较大差距,体现了孩子们在学习方面的不自信。

  3、情感缺失现象依然存在。调查中,44%的父母因“太忙,没时间,顾不上”等原因只能跟孩子保持电话沟通。但留守儿童对这种沟通并不满意,63%的留守儿童希望能跟父母生活在一起,59%的孩子希望父母至少每天联系一次,48%的孩子承认父母不在,缺乏保护,胆小怕事。

  三、建议与对策

  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牵涉面较广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建议如下:

  1、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责任。建议各级党委政府着眼未来,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一是整合教育、民政、劳动等政府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相互协作,整章建制,做到依规办事。二是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群众团体的作用,支持他们依据章程开展关爱活动和志愿服务,做到有人管事。三是适当倾斜技能培训、贫困助学、社会救助等资金安排,把普及家庭教育工作经费纳入公共财政,做到有钱做事。

  2、家庭要成为关爱留守儿童的“第一阵地”。各级妇联要继续深化以家庭为载体的各类文明创建活动,开展“送家教进农村、进社区”活动,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引导家长和监护人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当好孩子的“启蒙老师”,关注孩子的心智成长。

  3、学校要成为留守儿童的“家外家”。推广和完善寄宿制学校建设,解决当前留守儿童“家里管不好,学校不好管”的难题;开设学生心理疏导课程,帮助留守儿童化解心理问题;鼓励教师对留守儿童倾注更多的关心关爱,鼓励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以友情弥补亲情。

  4、社会要肩负起留守儿童的“监管职责”。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组织动员巾帼志愿者、妇女干部、退休干部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也能让留守儿童享受到爱的温暖和社会的关爱;鼓励社会力量创办“留守儿童托管”机构,让孩子放学放假有地方玩、有人管;推行“假期培养”模式,让留守儿童在假期拥有“知识充电站”和“快乐加油站”,实现“离校不离教”。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14

  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他们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近段时间,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入户走访、实地座谈等形式,对xxxx市xxxx乡留守儿童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并提出如下调研意见:

  一、基本情况:

  xxxx市xxxx乡中心小学共有496名学生,其中有32名学生为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里的问题学生!学习成绩普遍偏差,作业常常不按时完成,有孤独感和失落感,不愿与其他同学交流,有娇纵、任性等坏脾气这些孩子大多是由爷爷奶奶监护的。由于老人没有能力教育孩子,父母在外劳作疏于照顾孩子,加之留守儿童本身的安全意识和能力有限,留守儿童的安全及教育问题日益突出。

  二、留守儿童成长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生活方面: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缺少父母的照顾,容易在营养状况、身体健康等方面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年幼的阶段,孩子的养育、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如果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问题容易出得多一些。

  二是心理问题:由于得到的亲情、情感和心理关怀的缺少,许多孩子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孩子其实特别想和家人在一起,这是他们最大的心愿。由于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与家人产生了隔膜和陌生感,内心的封闭、情感的冷漠、甚至行为的孤僻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容易出现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碍。

  三是教育问题:在我们走访中得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务劳动甚至一些农活都落在了留守儿童身上,不能保证孩子们的学习时间,学习成绩因此下降。临时监护人对孩子学习的督促帮助不够、方法不当,甚至有的监护人放任自流这些孩子,最终使这些孩子产生厌学,弃学的心理。农村孩子中留守儿童的小学阶段入学率相对高一点,初中阶段则呈下降趋势,更有孩子产生只想读完初中的想法。

  四是道德问题: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道德素养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一些错误行为和做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行。

  五是安全问题:由于老人没有能力教育孩子,父母在外劳作疏于照顾孩子,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突出。加之留守儿童本身的安全意识和能力有限,正处于玩耍的黄金时期,寒暑假更是他们放松的最佳时间,逃脱了老师严格管理,摆脱了家长严密监管,留守儿童缺乏应变和自我保护能力,这让他们的安全处于一种特别危险的环境,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关心。

  三、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1、监护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责任意识不强.在监护人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应对孩子更多的爱,否则会使孩子产生扭曲心理,觉得不是自己亲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爱自己.二是监护责任不明确。监护人往往从身体健康方面考虑问题,重吃饭穿衣轻学习教养;重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关心儿童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忽视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三是监护精力跟不上。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有的甚至同时要监护几个留守儿童,放在每个留守儿童身上的精力就不够。再加上自己身体状况差,本身需要人照顾,因此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四是监护人自身素质较低。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来照顾儿童,不知道从法律、安全、卫生知识等方面教育他们,也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导致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生活,让自己孩子摆脱这种困境,选择进城务工赚钱来养家糊口,从而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因此,我们认为,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是造成那些留守儿童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

  3、家长缺乏家庭可持续发展观念。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虽然经济不富裕,但也不至于穷困潦倒、无处安身,他们大多是可以在家乡通过辛勤劳动来维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们却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给孩子成长提供充实的经济支持,不惜抛家弃子,离乡背井而进城打工。他们唯一的收获就是让他们感到满足的纸币,而他们失去的是家庭的亲情,牺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使得自己的家庭得不到正常的发展。

  4、复杂的社会因素难辞其咎。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过早过多涉足社会的各个方面。由于其天真幼小,无法正确处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与状况,分不清是非曲折。他们把一些与社会和道德格格不入的东西当作时髦去追求,当作偶像去崇拜、去效仿,进而使他们在心理发展上存在大量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存在许多的困惑与问题,这样的社会环境也给社会自身留下了大量的不安全隐患。

  四、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建议

  鉴于目前留守儿童群体客观存在的现实,我们建议近期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是加强宣传,明确责任主体和监管职责。

  在留守儿童教育过程中,学校承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双重责任。为严防留守儿童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学校应对留守儿童、家长及其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法律常识等相关知识培训,让家长及监护人明确应承担的监管范围、时间、职责等;结合案例,重点介绍寒暑假期间极易发生的溺水、交通、雷击、食物中毒等安全事故,对预防工作和救护措施进行详细讲解。

  二是多关心过问留守儿童,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得到父母的关爱甚少,很容易使留守儿童形成孤僻叛逆、消极自卑、攻击报复的性格。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学校应该开设心理教育课,为学生讲授青春期健康知识。放学后组织留守儿童集中写作业,老师轮流看管、辅导。老师定期与留守儿童谈心,帮助他们克服孤僻、胆怯、冷淡等心理,以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亲情缺失。

  三是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使留守儿童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为使留守儿童感受到温暖和关怀,学校应该组织开展爱心妈妈牵手留守儿童结对活动,使留守儿童获得爱心妈妈的关爱,让爱心妈妈从心理上疏导、生活上关爱、学习上解惑,让孩子们感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通过结对帮扶活动,使留守儿童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怀。

  四是建立留守儿童信息档案,实行假期全程跟踪监管。

  寒暑假前,学校应对每位留守儿童进行深入摸底调查,详细记录留守儿童父母的具体去向及联系方式,并登记造册,形成留守儿童数据库,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最新动态。寒暑假期间,学校应该开展家访活动,对留守儿童的安全监管、学习生活、行为习惯、身心健康提出具体的要求。班主任每月至少要与留守儿童联系两次,做到学校、监护人、父母互相沟通;学校还应该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形成合力。

  五是加强校内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为孩子提供学习和生活环境。

  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之家,确保留守儿童有个温馨、快乐的家园,使其既愉悦身心,又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和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成长的快乐,找到回家的感觉。特别是寒暑假期间,留守儿童之家应该免费为留守儿童开放,不但提供学习场所,而且还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真正把留守儿童之家办成留守儿童满意,外出父母放心,社会舆论认可的学习、生活场所。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的问题,既牵涉到教育方面,也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经济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工作,更远的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稳定隐患。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大家由自发、自觉到有组织地来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祖国的花朵饱含着生机,期待着怒放的那一天。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15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向城市打工,这群打工族通常是将子女留在农村,交给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友看管,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

  几年来,____镇党委、政府在对全镇留守儿童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可观的成效。为了更好地做好留守儿童工作,日前,镇妇联对我镇的留守儿童情况进行了较详尽的调研,报告如下:

  我镇共有留守儿童84人,一半多家庭生活处于贫困之中。由于没有父母的照顾,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我行我素,自控能力差,学习成绩相对较差,有时甚至会出现违法犯罪现象。

  针对这一情况,为了使留守儿童能够与普通孩子一样在同一片蓝天下健康快乐地成长,由镇妇联为主要牵头单位,在“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中,我们做了以下几点工作:

  1、建立“留守儿童”活动室

  “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亲情,在人格的成长上形成障碍。为了消除“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和与人合作

  的能力,我镇在校舍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挤出一个大会议室作为“留守儿童”活动室。让“留守儿童”在课余时间有了去处,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诉说在家的感受,增加了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宣泄了心灵的苦痛,弥补了性格的不足。活动室里有电视、电脑和DVD,学生在活动室里可以观看电视节目和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既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又陶冶了他们的心灵。

  2、开通“留守儿童”家长热线

  生活在完整的家庭结构中对子女的教育和发展是最为有利的。但是农村“留守儿童”缺少的就是亲情,为了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妇联与学校鼓励“留守儿童”给在外地打工的父母写信,设立“留守儿童”热线,增进了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让父母倾听子女的心声,掌握他们的学习情况,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

  3、建立“留守儿童”家访制度

  “留守儿童”大多数是父母双方长年在外打工,平时很少回家,只有过年时才能全家团聚。因此我们要求授课教师在他们的父母回家时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当面向他们的父母汇报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并做好记录,这样充分发挥家庭和学校的合力作用,同时又增加了父母对学校教育的热情和关注。

  4、评选留守儿童中的“三好学生”

  为了宣传和树立“留守儿童”中好的典型,以他们的先进事迹激励少年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勤奋好学、快乐生活、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学生身心健康,我们在留守儿童中优先评选三好学生,并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5、鼓励留守儿童参加各项活动,活跃他们的心情

  为活跃留守儿童的心情,使他们从孤独中走出来,我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开展了诗朗诵、声乐、器乐、绘画、书法、舞蹈、合唱、课本剧等形式多样的比赛,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加,在活动人选上留守儿童优先。由于方法得当、发挥了留守儿童的特长,所以在普兰店市艺术节比赛中,这些留守儿童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活动全体学生都受到了教育,留守儿童也从中体会到在家庭要尽孝心,在学校献关心,在社会献爱心。

  总之,我镇留守儿童工作得到了镇党委、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各条战线上从事这一工作的全体工作人员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使留守儿童工作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1、缺乏共同关爱、帮助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还没有充分形成“全方位启动、全社会参与”的管理工作格局。

  2、监护人与学校沟通不畅,配合上缺少默契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孩子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多数是祖辈或亲戚,祖辈对孙辈重养轻教,娇惯溺爱,他们只能保证让留守儿童吃饱穿好,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学生的学习,有的留守儿童出现问题了,班主任和学校通知他们到学校协助,有时他们都不愿来,有的监护人连小孩在哪个班级都不知道。

  3、教师的要对这些“留守儿童”多关爱,给他们爱心,频进行家访,增加情感交流。使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情感的关怀者。这就要求学校要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倡导终身从教的思想,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特别要对父母双方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的家访和联系,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态度。

  1、要加强媒体宣传,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优势,利用宣传橱窗、

  标语画册等宣传载体,精心组织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宣传教育。紧紧围绕关爱留守儿童的主题,积极宣传“以人为本”,“儿童优先”,“尊重儿童、支持儿童”,“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观念、新风尚,宣传国家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宣传留守儿童的先进典型事迹。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关爱留守儿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

  2、加强家长和其他监护人的指导培训。

  利用家长学校、座谈会等不同形式,组织监护人特别是祖父母的培训指导,不断提高他们的监护意识和能力。

  3、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由政府协调组织派出所、工商所等单位,坚持定期巡查与突击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如取缔摆摊设点现象,降低学生乱花钱、相攀比的现象,促进养成教育;打击诱惑、骚扰学生的违法行为,使学生远离不良环境。使农村“留守儿童” 的身心能够健康发展,使农村亿万家庭的切身利益和整个社会达到和谐稳定。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汇编15篇】相关文章:

1.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2.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

3.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15篇

4.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15篇)

5.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调研报告参考范文

6.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通用15篇)

7.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集合15篇

8.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的调研报告

上一篇: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下一篇:扶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