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研修观课报告

2021-08-16 报告

  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素养的今天,报告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报告具有双向沟通性的特点。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报告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远程研修观课报告(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远程研修观课报告1

  观看了济南市长清实验中学张静老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这节课堂实录确实让我眼前一亮,一看再看。当然,之所以吸引我,不是因为教学设计的完美,环节精巧,而是因为学生原始思维的可视化,因为学生数学活动的有效之美,也与我近年的思考和在教学中做的一些尝试产生强烈的共鸣。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基于此,在观看本课时,我确定的观察点为“学生学习”维度中的“目标达成”视角“学生活动对目标达成的有效性”。

  张静老师这节课分为五个教学环节,总共有13处学生活动(这里的学生活动指教师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由学生相对独立地活动一段时间),从内容看,学生活动内容比较丰富。从学生活动的时间来看,总时间为30分钟,占本节课总时间的67%。学生相对独立的活动时间能占到这样的比例,说明本节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从学生活动形式来看,采用了多种活动形式,有口述,书写,操作演示、展示交流,小组合作、测试等,其中以口述和展示交流为主。本节课,集体回答26次,个体口答11人次,个体黑板演示展讲3人次,个体板演展讲4人次,小组合作交流3次,全体测试一次。

  学生活动对目标达成的有效性。张静老师本节课的四点学习目标,可以大致分为两类,前三点目标着重知识与技能目标,后一点着重能力及情感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贯穿于在3和4这两条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目标主要通过第二环节的自主探究中的三个学生活动实现。从学生的活动设计来看,这些活动都有利于目标达成。从活动的实际效果来看,这些活动都促进了目标的达成。

  总体评价:这是一节成功的课。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有效,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活跃性,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活动有效调动学生思维,把“看不见的”学生原始思维的过程和方法清晰地通过学生黑板板演展讲呈现出来,让学生原始思维可视化,以便更好地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运用,从而促进对目标的达成,符合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彰显活动有效之美。

  本节课突出的优点:

  一、数学活动的起点是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

  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过:“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本节课的第一环节:“温故导航”的设计遵循了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现实出发,让学生类比平行四边性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引发学生产生数学思考,明确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也应该先从边的角度进行研究,张老师的数学活动设计起点是在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之上进行的,将新知识的学习类比转化为已有的旧知识,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生成过程,这样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在原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轻松的构建了新知识。

  二、数学活动的情景是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本节课的第二环节:“自主探究”的设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中的细木条的封闭情景问题,改编为有挑战性的开放式的问题“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后,小明回家用细木棒钉制了一个。第二天,小明拿着自己动手做的平行四边形向同学们展示。小辉却问:你凭什么确定这四边形就是平行四边形呢?大家都困惑了......”,并设计让学生用熟悉的硬纸条动手操作。

  张老师根据学生实际,从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这种有目的地进行数学问题的活动探究,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自由发展,让新知识自然产生,既让新知识产生的魅力吸引学生,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了问题情境之中,以教学的艺术感染了学生。

  三、数学活动的数学化是学生原始思维的可视化。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如果将数学解释为一种活动的话,那就必须通过数学化来教数学,学数学。他认为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就是数学化,即学习者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经过自己的思考,得出有关数学结论,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

  本节课的第二环节:自主探究中的“三个活动”设计了7人次个体思维可视化的讲台动手操作演示、黑板板演展示交流,有效的重视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让学生在数学化的原始思维可视化中经历思维过程,去理解,去感受,去发现问题,去解决数学问题,不断提升思维水平,彰显了数学活动的有效之美。

  本节课的最大亮点在于,在“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讲台动手操作演示,该生采用分类的方式全面分析,对边在位置上可分为平行和不平行两种情况进行分类讲解,考虑问题很全面。让人耳目一新,深感后生可畏,这种课堂是真正意义上的生命化课堂,它让全班学生经历了原始思维的可视化过程,他们在数学活动的数学化中,不但提升了自身的思维水平,也提升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水平,还得出并记住了有关“平行四边形从边的角度的三种判定”的数学结论,在数学活动中建立了数学模型。

  建议:

  1、在探究式教学中,不但要强化了知识与技能以及能力目标,老师还要重视发挥多种形式的评价功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才能达成的更好,更能激发学生提高探究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2、在探究式教学中,知识梳理环节不但要有知识的总结,更要注意数学思想、分析方法等的总结。

  3、在探究式教学中,本节课的集体回答高达26次太多,有的学生就会滥竽充数,可将其改为学困生抽答,个体抢答、同桌互答等形式。

  收获:

  1、在探究式教学中,利用素材资源创造性使用教材是设计好问题的关键。问题要指向教学目标,有层次,并注意质量和数量的统一。

  2、在探究式教学中,有效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课程资源是重要前提,因此,我们选取素材时应注意生活的趣味性,典型性,针对性,思想性、教育性。

  3、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是重要标志。素材贴近生活,问题设计难易适当,教师引导及时到位,教学内容适合探究等都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4、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也要注意活动数学化,还要把“看不见的”学生原始思维的过程和方法清晰地通过学生演示、板演展讲等多种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思维可视化,从而促进对目标的达成,提高学生思维水平。

  远程研修观课报告2

  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同时也符合国家教育部的规定——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有效的教学体现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条件,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并且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道德和人格的养成,这就要求教师自身专业与水平不断地提升与发展。本文通过对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谈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一、何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达得预设的学习结果并学会学习,同时使教师自身素质得到积极发展。具体表现在:在认知上,促使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在能力上,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情感上,促使学生从不喜欢数学到喜欢数学,从不热爱到热爱。通过有效的课堂学习使学生学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知识、技能,获得影响今后发展的价值观念和学习方法。而对教师来说,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感受到教师自身的教学魅力与价值,同时享受课堂当中生成的许多精彩的瞬间,让教师不断追求永无止境的数学教学。

  二、探究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1、关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动起来

  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实际上是知识的应用过程,是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技能与方法用于训练和巩固的过程,也是学生的情感得以体验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重视问题的解决过程,即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使问题有层次性,让学生有“跳一跳摘得到葡萄”之感;而且要使问题有挑战性,要给学生留有做数学与思考数学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中有畅所欲言的机会。

  案例:在教学“实数”一节时,教师安排了一道思考题:两个无理数的和是否一定是无理数教师给学生两分钟时间,要求他们先各自独立思考再发言。大多数学生列举了两个互为相反数的数来说明问题,如与-、π与-π等,也有学生列举了诸如-2与2-此类的相反数来解释。在教师将要为这个问题画上句号继续教学时又见有学生举手,在那一瞬间教师犹豫了,要让这位学生再发言吗?时间很宝贵啊!但最终还是让这位学生发言了:如果以a=1.414141414…b=1.323232323…,a与b都是无理数,但a+b=2.737373737…却是一个无限循环小数,是有理数,学生举出了一个成功的反例,巧妙地从另一角度解释了这一问题。

  上述案例中,正是因为教师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发言的机会,才使得学生有了种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一种比一种巧妙,最终使课堂教学得以有效生成。

  2、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最大限度地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感受、去经历数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身体验到自己发现的成功喜悦,才能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提高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

  案例:在人教版二十四章第四节《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教学时,笔者提早一天叫学生自己做了一个圆锥模型,上课时说:“这节课我们学习《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圆锥的侧面积怎么求呢?你能以你制作的圆锥模型为工具,运用已学的知识探究出圆锥的`侧面积吗?能用字母表示圆锥的侧面积的计算公式吗?”经过约2分钟的时间,笔者看到大部分学生都找到了方法------把圆锥的侧面剪开展平成一个扇形,还有一部分学生不知所措。又问:“圆锥的侧面是曲面,怎么求曲面的面积?”“利用转化思想把曲面转化为平面。”大多数学生齐答。一小部分学生欣然一笑,把圆锥的侧面剪开。又过约1分钟,有一学生高兴地喊:“老师我知道了:其实圆锥的侧面积就是剪开的扇形面积S圆锥侧面积=S扇形面积=”,“还有别的表示方法吗?”“老师我的是S圆锥侧面积=rl”,“我觉得是S圆锥侧面积=πrl”,“我认为是S圆锥侧面积=πl”学生抢着答。大概过了五分钟后,我叫各种答案的代表站起来解释。“沿圆锥的一条母线剪开,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扇形,根据扇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得到S圆锥侧面积=”“能解释n、R各代表什么吗?”“n指扇形圆心角的度数,R是圆锥的底面半径。”“我的方法和他的一样,但得到S圆锥侧面积=lr,其中l是扇形的弧长,r是扇形的半径。”“我的方法也一样,但得出的S圆锥侧面积=πrl,其中r是圆锥的底面半径,l是圆锥的母线。”“我得到得S圆锥侧面积=πr,其中r是圆锥的底面半径,h是圆锥的高。”“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作为公式该选哪个呢?为什么?”“第四种,求圆锥的侧面积,就该已知圆锥的相关量,而第三种虽然也已知圆锥的相关量,但比第三种复杂,所以我觉得应该采用第三种作为公式。”笔者笑着为他鼓起掌。接着,教室里掌声一片。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和研究,逐步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水平。

  远程研修观课报告3

  《触摸春天》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认识生命”这一组教学内容的开篇文章。篇幅不长,却通过文本描述让我们走进了一位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盲童安静,并通过作者细腻的描述和得出的人生感悟“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让我们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产生积极的思考。这篇文章文质兼美、语言典范,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二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增加语言积累。教学的重点是深入体会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教学难点是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

  胡老师的这一堂课是《触摸春天》的第一课时,给我最深的感受是教学环节流畅,如行云流水,环环相扣。

  首先是导入,先板书“春天”,询问学生“看到春天二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而后用简单的话语导入到课文中,“今天,我们要跟随一个特殊的小女孩儿,用她的方式一起去感受春天。”补充课题,齐读课题。引导学生明白何为“触摸”,即“轻轻的摸”,提示学生也要轻轻的读课题。

  接着是初读感知。在学生自由朗读之后,检查词语的认读以及句子的朗读情况,检查过程中,注重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例如在认读“花繁叶茂”的时候,让学生想象画面。检查完词句,询问学生“读完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老师刚才说的那个特殊的小女孩是谁了吗?”出示课文第一句话“邻居家的小女孩安静,是个盲童。”让学生谈谈读了这个句子后的感受,将该句中的逗号去掉,比较两个句子情感上的变化,再带着感情朗读该句。

  然后是再读感悟。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这篇文章讲了安静一件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紧接着追问“课文哪个自然段在讲抓蝴蝶?”指名读该段落,并课件出示。“课文用的是‘抓’字吗?”比较“抓”和“拢”二字,谈感受。你想继续了解这个女孩吗?读课文的2、3自然段,交流这个盲女孩和我们平常见到的盲女孩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有这不同?抓住“流连”一词进行体会,引读“早上,她在……中午,快吃午饭了,她在……晚上,她在……”你看到了那个整天在花香中流连的小女孩了吗?想象她在花园里干什么,引导学生感受安静对生活的热爱。进而明确“神奇的灵性”的意思,有感情朗读该自然段,自由读,进一步体会小女孩神奇的灵性。

  最后是升华主题、拓展延伸。师配乐深情朗读,接着让学生谈谈假如自己就是安静,对于这只拢在手间的小生命,有什么感受?学生交流一番之后,拓展阅读海伦.凯勒的话,再谈感受,拢上双手,想象小蝴蝶就在你的手中不停扑腾,你感受到了什么?

  整个教学过程清晰流畅,环环相扣。有很多闪光之处,我重点谈谈以下几点:

  一、抓住重点词句的质疑问难,感知读懂文本,突破重难点。例如抓住“拢”一字体会安静动作的轻柔准确,抓住“流连”一词感受安静对花园的喜爱和对生命的热爱。通过对这些关键字词的把握,把学生带进了安静的心灵,感安静之所感,思安静之所思,悟安静之所悟。从而使得教学的重点迎刃而解。

  二、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一个充满想象力的课堂,才能焕发出更绚丽的色彩,才更富有活力。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想象安静在花园中会做些什么,从而明白其“神奇的灵性”,引导学生想象小蝴蝶在手中不停的扑腾,感受蝴蝶强大的生命力,帮助学生理解“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三、以悟促读,以读助悟。通过想象,领悟文本蕴含的感情,进而有感情朗读;通过读,又进一步领悟感情。整个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多种形式进行反复朗读。从开课时的自由朗读,到指名读课文、朗读重点句子边读边谈体会,再到教师范读,体会读等,这一系列的读,读出了层次。

  四、资料延展,课内外结合。拓展阅读海伦.凯勒的一段话,将课文的学习逐步延展,为学生创设了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帮助学生更好更准确的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五、字词教学精妙。在检查字词这一环节中,读到“花繁叶茂”这一词时,引导学生想象画面,通过学生的描述,就能很好的把握学生是否真的懂得这词的意思;读到“极其准确”时,提示重音,读出极其准确的感觉,既是一个小小的朗读技巧的指导,也帮助学生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而在认读“磕磕绊绊”时,找出前面哪个词语与之意思相反,将单个的词联系在了一起,既积累了词语,也加深了理解。

  一点儿不成熟的想法:一、教师的表述要更加准确,例如有关小女孩拢住蝴蝶,教师说是蝴蝶感受到了安静的善意而飞到小女孩儿手中,这种表述很有诗意,每个人对文本的解读都不同,这样说并没什么不妥,但老师在课堂上要一直坚持一种解读,如果两种观点变来变去,就容易导致学生犯迷糊。二、有些句子不必做细致的分析,一篇课文里有很多值得讲解的地方,但要有选择,挑重点来讲,例如“邻居家的小女孩安静,是个盲童。”对于这句中的“,”所传递的感情,我认为不必细细分析,因为这句既不是文章最重要的句子之一,而且过细的分析既超过了学生理解的水平,也削弱了学生的朗读感悟。

  总的来说,胡老师的这节《触摸春天》,整个教学过程有如行云流水,教学结构紧扣主题。而在教师巧妙的引导下,学生也深深沉醉在教学情境中,既扎扎实实理解了课文的含义,解读了文中蕴含的情感,又受到一次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教育。

  远程研修观课报告4

  市教育局教研室各位教研员老师来我校听课,三种课型各听了一节,借此机会,我们全体地理组成员也跟随鲁老师听了三节课,并听取鲁老师评课,收获甚多。

  在听课过程中,我深感市教育局深化课堂改革和我校提出课堂效率最大化要求之后,老师们的课与原来所听到的有所不同。

  1、教师的激情投入,创设了良好的课堂“场效应”。

  老师的形象、语言、体态、动作、情感充满了魅力,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并在一节课中,根据自主性探究性教学策略,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恰当教学情境,激发并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2、以学生为中心,把教材、教师、学生融为一体,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

  在传统教育理论和实践中,文字教材是教学之本,教师的作用是讲解教材,指导学生掌握教材,并以此作为教学成败的标志。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是“学生带着教材和问题走向教师”,教师更多时间是成长发展中的观察者,活动过程的设计者,解决疑难问题的帮助者,是向导和顾问。

  3、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材对学生来说不仅是掌握,更重要是运用,让教材成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工具,由“教本”转为“学本”。 贺贵山老师在本节课教学中,真正把教材当作了资源,根据教学需要,调整了教材顺序。

  4、教师不再独霸课堂,留下时间和空间给学生。

  老师“讲”的时间在减少,给学生留出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自我思考、理解的空间,师生互动有序,课堂效率提高。

  5、灵活组织、调控课堂,波澜不惊中见智慧。

  刘洋的复习课上,能够在学生区域地理知识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授人以渔”,讲方法、理思路、归纳模式和规律,有讲有练,突出重点,让学生真正做到学懂学透一个区域可以面对全世界的任何区域,实属不易。

  教研室鲁老师听过课之后,提出建议,把预习的环节提前布置给学生,课堂上让学生更多地讨论和回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只要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老师绝不插手,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两年的前提下,我一定通过各种学习渠道,努力钻研新课改的精神,把新课改的精神应用到我的教学中,进一步发挥学生自主性、探究性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各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在愉快的氛围下学习。我一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自己的业务素质,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做一名合格的素质教育的先锋。

  远程研修观课报告5

  通过一整天的时间,我主要聆听了朱红甫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的几位名师执教的几节精彩纷呈的课。 这次听课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以读会诗,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师们特别重视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根据教学的需要采用不同的诵读方式:齐读、范读、唱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大声读出节奏,小声品出诗情,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热忱,点燃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引导学生直接与古诗词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声断而气连的古诗词朗读让人回味无穷;声情并茂的情境朗读更是把学生带回了作者的时代;生动有趣的吟诗更是平添了学诗词的乐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读出了诗词的隽永的意境,更读出了作者的感情。

  二、驰骋想象,引领学生翱翔于古诗词的天地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当想象的大门被打开,学生就有了飞翔的翅膀,既能飞入文本体会作者的想象,又能飞出文本,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和感受。就像我们沈锡云校长所执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她让孩子们想象每逢佳节,作者王维会看到些什么景象使他特别想家?还让孩子们想象在重阳节的时候,家乡的兄弟们会对远方的王维说些什么……从而启发孩子们的想象,进而理解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以及家乡亲人对王维的思念之情。

  三、营造意境,让诗意在音乐和画面中流淌

  以朱红甫老师执教的《清平乐﹒村居》为例,别具匠心的教学设计,精美简约的课件,诗意的解读,丰富的想象,更突出了翁媪的幸福,在体会情感上使人耳目一新。他通过不同的方法创设情境营造出浓郁的古诗词氛围。同时,充分挖掘古诗词特有的韵律美,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的熏陶,得到情感的启迪,自然而然就对古诗词感兴趣。

  四、有目的地写,固化知识,培养学生写话能力

  写也是其中的一个亮点,刘永霞老师所执教的《观书有感》,她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设计了小练笔,即写一写自己眼中的美丽方塘。通过写的过程,教师使学生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如此有效的小练笔,既使教师抛出的知识有了落脚点,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

  五、文字迁移,诗词积累,提升语文素养

  古诗词教学中,老师们在品诗诵美的同时,着眼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如刘永霞老师在课堂结束之余出示了另一首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这就注重了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让学生积累了相关的课外古诗词。

  这次的听课对我的启发和触动很大。在那些老师的循循善诱下,一首首古诗词仿佛回到了它们当时所处的时代,充满灵性而富有诗情画意。真所谓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其次,通过学习,我更加认识到老师引导的重要性,往往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意识。如果我们也能如此去上古诗词的话,必能把古诗词的枯燥教学局面扭转,使学生乐于学习古诗,乐于背诵古诗词。语文教学正像是这一首首意境优美的诗词,教师们的优秀更让我反思自己的不足。

【远程研修观课报告(通用5篇)】相关文章:

1.远程研修观课报告

2.远程研修观课报告(通用8篇)

3.远程研修观课报告(通用9篇)

4.教师远程研修观课报告(通用6篇)

5.语文远程研修观课报告(通用5篇)

6.远程研修的观课报告(通用5篇)

7.语文远程研修观课报告(通用6篇)

8.远程研修数学观课报告(通用5篇)

上一篇:幼儿园优秀案例观课报告 下一篇:社会实践报告
远程研修观课报告(通用5篇)

远程研修观课报告

2021-08-16 报告

  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素养的今天,报告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报告具有双向沟通性的特点。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报告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远程研修观课报告(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远程研修观课报告1

  观看了济南市长清实验中学张静老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这节课堂实录确实让我眼前一亮,一看再看。当然,之所以吸引我,不是因为教学设计的完美,环节精巧,而是因为学生原始思维的可视化,因为学生数学活动的有效之美,也与我近年的思考和在教学中做的一些尝试产生强烈的共鸣。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基于此,在观看本课时,我确定的观察点为“学生学习”维度中的“目标达成”视角“学生活动对目标达成的有效性”。

  张静老师这节课分为五个教学环节,总共有13处学生活动(这里的学生活动指教师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由学生相对独立地活动一段时间),从内容看,学生活动内容比较丰富。从学生活动的时间来看,总时间为30分钟,占本节课总时间的67%。学生相对独立的活动时间能占到这样的比例,说明本节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从学生活动形式来看,采用了多种活动形式,有口述,书写,操作演示、展示交流,小组合作、测试等,其中以口述和展示交流为主。本节课,集体回答26次,个体口答11人次,个体黑板演示展讲3人次,个体板演展讲4人次,小组合作交流3次,全体测试一次。

  学生活动对目标达成的有效性。张静老师本节课的四点学习目标,可以大致分为两类,前三点目标着重知识与技能目标,后一点着重能力及情感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贯穿于在3和4这两条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目标主要通过第二环节的自主探究中的三个学生活动实现。从学生的活动设计来看,这些活动都有利于目标达成。从活动的实际效果来看,这些活动都促进了目标的达成。

  总体评价:这是一节成功的课。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有效,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活跃性,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活动有效调动学生思维,把“看不见的”学生原始思维的过程和方法清晰地通过学生黑板板演展讲呈现出来,让学生原始思维可视化,以便更好地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运用,从而促进对目标的达成,符合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彰显活动有效之美。

  本节课突出的优点:

  一、数学活动的起点是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

  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过:“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本节课的第一环节:“温故导航”的设计遵循了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现实出发,让学生类比平行四边性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引发学生产生数学思考,明确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也应该先从边的角度进行研究,张老师的数学活动设计起点是在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之上进行的,将新知识的学习类比转化为已有的旧知识,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生成过程,这样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在原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轻松的构建了新知识。

  二、数学活动的情景是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本节课的第二环节:“自主探究”的设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中的细木条的封闭情景问题,改编为有挑战性的开放式的问题“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后,小明回家用细木棒钉制了一个。第二天,小明拿着自己动手做的平行四边形向同学们展示。小辉却问:你凭什么确定这四边形就是平行四边形呢?大家都困惑了......”,并设计让学生用熟悉的硬纸条动手操作。

  张老师根据学生实际,从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这种有目的地进行数学问题的活动探究,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自由发展,让新知识自然产生,既让新知识产生的魅力吸引学生,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了问题情境之中,以教学的艺术感染了学生。

  三、数学活动的数学化是学生原始思维的可视化。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如果将数学解释为一种活动的话,那就必须通过数学化来教数学,学数学。他认为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就是数学化,即学习者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经过自己的思考,得出有关数学结论,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

  本节课的第二环节:自主探究中的“三个活动”设计了7人次个体思维可视化的讲台动手操作演示、黑板板演展示交流,有效的重视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让学生在数学化的原始思维可视化中经历思维过程,去理解,去感受,去发现问题,去解决数学问题,不断提升思维水平,彰显了数学活动的有效之美。

  本节课的最大亮点在于,在“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讲台动手操作演示,该生采用分类的方式全面分析,对边在位置上可分为平行和不平行两种情况进行分类讲解,考虑问题很全面。让人耳目一新,深感后生可畏,这种课堂是真正意义上的生命化课堂,它让全班学生经历了原始思维的可视化过程,他们在数学活动的数学化中,不但提升了自身的思维水平,也提升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水平,还得出并记住了有关“平行四边形从边的角度的三种判定”的数学结论,在数学活动中建立了数学模型。

  建议:

  1、在探究式教学中,不但要强化了知识与技能以及能力目标,老师还要重视发挥多种形式的评价功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才能达成的更好,更能激发学生提高探究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2、在探究式教学中,知识梳理环节不但要有知识的总结,更要注意数学思想、分析方法等的总结。

  3、在探究式教学中,本节课的集体回答高达26次太多,有的学生就会滥竽充数,可将其改为学困生抽答,个体抢答、同桌互答等形式。

  收获:

  1、在探究式教学中,利用素材资源创造性使用教材是设计好问题的关键。问题要指向教学目标,有层次,并注意质量和数量的统一。

  2、在探究式教学中,有效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课程资源是重要前提,因此,我们选取素材时应注意生活的趣味性,典型性,针对性,思想性、教育性。

  3、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是重要标志。素材贴近生活,问题设计难易适当,教师引导及时到位,教学内容适合探究等都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4、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也要注意活动数学化,还要把“看不见的”学生原始思维的过程和方法清晰地通过学生演示、板演展讲等多种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思维可视化,从而促进对目标的达成,提高学生思维水平。

  远程研修观课报告2

  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同时也符合国家教育部的规定——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有效的教学体现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条件,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并且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道德和人格的养成,这就要求教师自身专业与水平不断地提升与发展。本文通过对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谈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一、何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达得预设的学习结果并学会学习,同时使教师自身素质得到积极发展。具体表现在:在认知上,促使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在能力上,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情感上,促使学生从不喜欢数学到喜欢数学,从不热爱到热爱。通过有效的课堂学习使学生学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知识、技能,获得影响今后发展的价值观念和学习方法。而对教师来说,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感受到教师自身的教学魅力与价值,同时享受课堂当中生成的许多精彩的瞬间,让教师不断追求永无止境的数学教学。

  二、探究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1、关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动起来

  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实际上是知识的应用过程,是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技能与方法用于训练和巩固的过程,也是学生的情感得以体验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重视问题的解决过程,即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使问题有层次性,让学生有“跳一跳摘得到葡萄”之感;而且要使问题有挑战性,要给学生留有做数学与思考数学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中有畅所欲言的机会。

  案例:在教学“实数”一节时,教师安排了一道思考题:两个无理数的和是否一定是无理数教师给学生两分钟时间,要求他们先各自独立思考再发言。大多数学生列举了两个互为相反数的数来说明问题,如与-、π与-π等,也有学生列举了诸如-2与2-此类的相反数来解释。在教师将要为这个问题画上句号继续教学时又见有学生举手,在那一瞬间教师犹豫了,要让这位学生再发言吗?时间很宝贵啊!但最终还是让这位学生发言了:如果以a=1.414141414…b=1.323232323…,a与b都是无理数,但a+b=2.737373737…却是一个无限循环小数,是有理数,学生举出了一个成功的反例,巧妙地从另一角度解释了这一问题。

  上述案例中,正是因为教师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发言的机会,才使得学生有了种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一种比一种巧妙,最终使课堂教学得以有效生成。

  2、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最大限度地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感受、去经历数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身体验到自己发现的成功喜悦,才能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提高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

  案例:在人教版二十四章第四节《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教学时,笔者提早一天叫学生自己做了一个圆锥模型,上课时说:“这节课我们学习《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圆锥的侧面积怎么求呢?你能以你制作的圆锥模型为工具,运用已学的知识探究出圆锥的`侧面积吗?能用字母表示圆锥的侧面积的计算公式吗?”经过约2分钟的时间,笔者看到大部分学生都找到了方法------把圆锥的侧面剪开展平成一个扇形,还有一部分学生不知所措。又问:“圆锥的侧面是曲面,怎么求曲面的面积?”“利用转化思想把曲面转化为平面。”大多数学生齐答。一小部分学生欣然一笑,把圆锥的侧面剪开。又过约1分钟,有一学生高兴地喊:“老师我知道了:其实圆锥的侧面积就是剪开的扇形面积S圆锥侧面积=S扇形面积=”,“还有别的表示方法吗?”“老师我的是S圆锥侧面积=rl”,“我觉得是S圆锥侧面积=πrl”,“我认为是S圆锥侧面积=πl”学生抢着答。大概过了五分钟后,我叫各种答案的代表站起来解释。“沿圆锥的一条母线剪开,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扇形,根据扇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得到S圆锥侧面积=”“能解释n、R各代表什么吗?”“n指扇形圆心角的度数,R是圆锥的底面半径。”“我的方法和他的一样,但得到S圆锥侧面积=lr,其中l是扇形的弧长,r是扇形的半径。”“我的方法也一样,但得出的S圆锥侧面积=πrl,其中r是圆锥的底面半径,l是圆锥的母线。”“我得到得S圆锥侧面积=πr,其中r是圆锥的底面半径,h是圆锥的高。”“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作为公式该选哪个呢?为什么?”“第四种,求圆锥的侧面积,就该已知圆锥的相关量,而第三种虽然也已知圆锥的相关量,但比第三种复杂,所以我觉得应该采用第三种作为公式。”笔者笑着为他鼓起掌。接着,教室里掌声一片。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和研究,逐步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水平。

  远程研修观课报告3

  《触摸春天》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认识生命”这一组教学内容的开篇文章。篇幅不长,却通过文本描述让我们走进了一位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盲童安静,并通过作者细腻的描述和得出的人生感悟“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让我们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产生积极的思考。这篇文章文质兼美、语言典范,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二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增加语言积累。教学的重点是深入体会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教学难点是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

  胡老师的这一堂课是《触摸春天》的第一课时,给我最深的感受是教学环节流畅,如行云流水,环环相扣。

  首先是导入,先板书“春天”,询问学生“看到春天二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而后用简单的话语导入到课文中,“今天,我们要跟随一个特殊的小女孩儿,用她的方式一起去感受春天。”补充课题,齐读课题。引导学生明白何为“触摸”,即“轻轻的摸”,提示学生也要轻轻的读课题。

  接着是初读感知。在学生自由朗读之后,检查词语的认读以及句子的朗读情况,检查过程中,注重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例如在认读“花繁叶茂”的时候,让学生想象画面。检查完词句,询问学生“读完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老师刚才说的那个特殊的小女孩是谁了吗?”出示课文第一句话“邻居家的小女孩安静,是个盲童。”让学生谈谈读了这个句子后的感受,将该句中的逗号去掉,比较两个句子情感上的变化,再带着感情朗读该句。

  然后是再读感悟。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这篇文章讲了安静一件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紧接着追问“课文哪个自然段在讲抓蝴蝶?”指名读该段落,并课件出示。“课文用的是‘抓’字吗?”比较“抓”和“拢”二字,谈感受。你想继续了解这个女孩吗?读课文的2、3自然段,交流这个盲女孩和我们平常见到的盲女孩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有这不同?抓住“流连”一词进行体会,引读“早上,她在……中午,快吃午饭了,她在……晚上,她在……”你看到了那个整天在花香中流连的小女孩了吗?想象她在花园里干什么,引导学生感受安静对生活的热爱。进而明确“神奇的灵性”的意思,有感情朗读该自然段,自由读,进一步体会小女孩神奇的灵性。

  最后是升华主题、拓展延伸。师配乐深情朗读,接着让学生谈谈假如自己就是安静,对于这只拢在手间的小生命,有什么感受?学生交流一番之后,拓展阅读海伦.凯勒的话,再谈感受,拢上双手,想象小蝴蝶就在你的手中不停扑腾,你感受到了什么?

  整个教学过程清晰流畅,环环相扣。有很多闪光之处,我重点谈谈以下几点:

  一、抓住重点词句的质疑问难,感知读懂文本,突破重难点。例如抓住“拢”一字体会安静动作的轻柔准确,抓住“流连”一词感受安静对花园的喜爱和对生命的热爱。通过对这些关键字词的把握,把学生带进了安静的心灵,感安静之所感,思安静之所思,悟安静之所悟。从而使得教学的重点迎刃而解。

  二、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一个充满想象力的课堂,才能焕发出更绚丽的色彩,才更富有活力。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想象安静在花园中会做些什么,从而明白其“神奇的灵性”,引导学生想象小蝴蝶在手中不停的扑腾,感受蝴蝶强大的生命力,帮助学生理解“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三、以悟促读,以读助悟。通过想象,领悟文本蕴含的感情,进而有感情朗读;通过读,又进一步领悟感情。整个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多种形式进行反复朗读。从开课时的自由朗读,到指名读课文、朗读重点句子边读边谈体会,再到教师范读,体会读等,这一系列的读,读出了层次。

  四、资料延展,课内外结合。拓展阅读海伦.凯勒的一段话,将课文的学习逐步延展,为学生创设了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帮助学生更好更准确的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五、字词教学精妙。在检查字词这一环节中,读到“花繁叶茂”这一词时,引导学生想象画面,通过学生的描述,就能很好的把握学生是否真的懂得这词的意思;读到“极其准确”时,提示重音,读出极其准确的感觉,既是一个小小的朗读技巧的指导,也帮助学生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而在认读“磕磕绊绊”时,找出前面哪个词语与之意思相反,将单个的词联系在了一起,既积累了词语,也加深了理解。

  一点儿不成熟的想法:一、教师的表述要更加准确,例如有关小女孩拢住蝴蝶,教师说是蝴蝶感受到了安静的善意而飞到小女孩儿手中,这种表述很有诗意,每个人对文本的解读都不同,这样说并没什么不妥,但老师在课堂上要一直坚持一种解读,如果两种观点变来变去,就容易导致学生犯迷糊。二、有些句子不必做细致的分析,一篇课文里有很多值得讲解的地方,但要有选择,挑重点来讲,例如“邻居家的小女孩安静,是个盲童。”对于这句中的“,”所传递的感情,我认为不必细细分析,因为这句既不是文章最重要的句子之一,而且过细的分析既超过了学生理解的水平,也削弱了学生的朗读感悟。

  总的来说,胡老师的这节《触摸春天》,整个教学过程有如行云流水,教学结构紧扣主题。而在教师巧妙的引导下,学生也深深沉醉在教学情境中,既扎扎实实理解了课文的含义,解读了文中蕴含的情感,又受到一次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教育。

  远程研修观课报告4

  市教育局教研室各位教研员老师来我校听课,三种课型各听了一节,借此机会,我们全体地理组成员也跟随鲁老师听了三节课,并听取鲁老师评课,收获甚多。

  在听课过程中,我深感市教育局深化课堂改革和我校提出课堂效率最大化要求之后,老师们的课与原来所听到的有所不同。

  1、教师的激情投入,创设了良好的课堂“场效应”。

  老师的形象、语言、体态、动作、情感充满了魅力,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并在一节课中,根据自主性探究性教学策略,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恰当教学情境,激发并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2、以学生为中心,把教材、教师、学生融为一体,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

  在传统教育理论和实践中,文字教材是教学之本,教师的作用是讲解教材,指导学生掌握教材,并以此作为教学成败的标志。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是“学生带着教材和问题走向教师”,教师更多时间是成长发展中的观察者,活动过程的设计者,解决疑难问题的帮助者,是向导和顾问。

  3、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材对学生来说不仅是掌握,更重要是运用,让教材成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工具,由“教本”转为“学本”。 贺贵山老师在本节课教学中,真正把教材当作了资源,根据教学需要,调整了教材顺序。

  4、教师不再独霸课堂,留下时间和空间给学生。

  老师“讲”的时间在减少,给学生留出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自我思考、理解的空间,师生互动有序,课堂效率提高。

  5、灵活组织、调控课堂,波澜不惊中见智慧。

  刘洋的复习课上,能够在学生区域地理知识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授人以渔”,讲方法、理思路、归纳模式和规律,有讲有练,突出重点,让学生真正做到学懂学透一个区域可以面对全世界的任何区域,实属不易。

  教研室鲁老师听过课之后,提出建议,把预习的环节提前布置给学生,课堂上让学生更多地讨论和回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只要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老师绝不插手,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两年的前提下,我一定通过各种学习渠道,努力钻研新课改的精神,把新课改的精神应用到我的教学中,进一步发挥学生自主性、探究性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各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在愉快的氛围下学习。我一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自己的业务素质,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做一名合格的素质教育的先锋。

  远程研修观课报告5

  通过一整天的时间,我主要聆听了朱红甫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的几位名师执教的几节精彩纷呈的课。 这次听课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以读会诗,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师们特别重视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根据教学的需要采用不同的诵读方式:齐读、范读、唱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大声读出节奏,小声品出诗情,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热忱,点燃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引导学生直接与古诗词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声断而气连的古诗词朗读让人回味无穷;声情并茂的情境朗读更是把学生带回了作者的时代;生动有趣的吟诗更是平添了学诗词的乐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读出了诗词的隽永的意境,更读出了作者的感情。

  二、驰骋想象,引领学生翱翔于古诗词的天地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当想象的大门被打开,学生就有了飞翔的翅膀,既能飞入文本体会作者的想象,又能飞出文本,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和感受。就像我们沈锡云校长所执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她让孩子们想象每逢佳节,作者王维会看到些什么景象使他特别想家?还让孩子们想象在重阳节的时候,家乡的兄弟们会对远方的王维说些什么……从而启发孩子们的想象,进而理解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以及家乡亲人对王维的思念之情。

  三、营造意境,让诗意在音乐和画面中流淌

  以朱红甫老师执教的《清平乐﹒村居》为例,别具匠心的教学设计,精美简约的课件,诗意的解读,丰富的想象,更突出了翁媪的幸福,在体会情感上使人耳目一新。他通过不同的方法创设情境营造出浓郁的古诗词氛围。同时,充分挖掘古诗词特有的韵律美,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的熏陶,得到情感的启迪,自然而然就对古诗词感兴趣。

  四、有目的地写,固化知识,培养学生写话能力

  写也是其中的一个亮点,刘永霞老师所执教的《观书有感》,她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设计了小练笔,即写一写自己眼中的美丽方塘。通过写的过程,教师使学生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如此有效的小练笔,既使教师抛出的知识有了落脚点,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

  五、文字迁移,诗词积累,提升语文素养

  古诗词教学中,老师们在品诗诵美的同时,着眼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如刘永霞老师在课堂结束之余出示了另一首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这就注重了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让学生积累了相关的课外古诗词。

  这次的听课对我的启发和触动很大。在那些老师的循循善诱下,一首首古诗词仿佛回到了它们当时所处的时代,充满灵性而富有诗情画意。真所谓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其次,通过学习,我更加认识到老师引导的重要性,往往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意识。如果我们也能如此去上古诗词的话,必能把古诗词的枯燥教学局面扭转,使学生乐于学习古诗,乐于背诵古诗词。语文教学正像是这一首首意境优美的诗词,教师们的优秀更让我反思自己的不足。

【远程研修观课报告(通用5篇)】相关文章:

1.远程研修观课报告

2.远程研修观课报告(通用8篇)

3.远程研修观课报告(通用9篇)

4.教师远程研修观课报告(通用6篇)

5.语文远程研修观课报告(通用5篇)

6.远程研修的观课报告(通用5篇)

7.语文远程研修观课报告(通用6篇)

8.远程研修数学观课报告(通用5篇)

上一篇:幼儿园优秀案例观课报告 下一篇:社会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