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发展情况报告

2022-07-11 报告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报告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在写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工业经济发展情况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工业经济发展情况报告 篇1

  为进一步了解掌握全县工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和建议, xx县统计局制定切实可行的调研方案,对全县2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68户规下工业企业通过实地调研、听取讲解、座谈交流和调查问卷等方式,进行了专题调查。

  一、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xx县按照科学发展转型跨越的总体部署,聚焦“三大转型”,聚力“三县”建设,全县上下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全面落实“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着力打造高标准生态工业园区,工业发展进一步提速。

  1.工业经济总量快速跃升。坚持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通过积极招商引资、加大技改投入、严格产业准入、淘汰落后产能等举措,全县工业经济得到稳步提升。至20xx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发展到20家,规上工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 26.26亿元,同比增长 18.9%;完成工业增加值 5.45 亿元,同比增长14%,增速位居全市第三。实现利润1400万元,同比增长27.2%。比去年同期提高1.78个百分点。

  2.重点项目建设稳步实施。xx县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把项目建设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抓手。准确把握国家政策导向,围绕推动工业经济发展,重点争取新材料、新能源及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等项目。通过围绕政策对外争取项目、围绕招商引进项目、围绕市场打造项目等措施,着力推动项目建设。至 20xx年全县确定建设重点工业项目11项,计划总投资17.32亿元。其中新建项目8项,总投资3.7亿元,年度投资2亿元,至目前,已完成工业投资 10.5亿元,占计划总投资的60.6%。

  3.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突出招商重点,发挥园区优势,立足产业特色,实施“大招商、招大商”,把引进好项目、大项目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重中之重。至20xx年,引进建设项目25项,其中已落地开工建设21项,已注册并做前期工作的4项。

  4.工业园区建设有序推进。近年来,xx县生态工业园区坚持以构建载体、创设平台为重点,园区道路、供水、通信、供电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工业基础得到夯实,产业承载能力得到提高。20xx年,园区共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8.3亿元,开工建设道路19.25公里、标准化厂房12栋5.18万平方米、公租房 1幢1.28万平方米、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园1个,建设给水厂、污水处理厂、330kv开关站、加油站、天然气供应站各1座。沿核心区道路铺设电力、通讯管线25公里。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服务功能的增强,至目前,园区已入驻企业51户,其中工业企业43户。园区已逐渐成为全县招商引资的主战场、工业企业的聚集地和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5.小微企业发展迅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和全民创业工作,加大扶持力度,优化发展环境,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新措施,促使中小企业迅速发展。全县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生产经营保持良好势头,整体经济快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对全县工业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拉动作用。从被调查的样本企业看,企业总体运行良好,营业收入大幅增长。止目前,全县规下工业企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64324.2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完成工业增加值11080.76万元,增长11.4%。

  6、节能减排工作实效凸显。在经济总量和投资总额较快增长的同时,全县深入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工作和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工作,加强新上项目和现有企业节能设施改造,层层落实责任制,严格考核奖惩;加大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不断加强对已建成投产项目的日常环境监测,建立健全环境安全监管体系,加强重点污染源整治,工业企业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止8月份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耗总量10.1万吨标准煤,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 1.85吨标准煤,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0.15吨标准煤,同比下降了7.5%。

  二、调研工业企业状况

  (一)基本情况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汇总和调研情况的分析,xx县88户工业企业中停产企业19户,占企业总数的21.6%,季节性生产的企业34户,占企业总数的 38.6%,常年生产的企业35户,占企业总数的39.8%。其中2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停产企业2户,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10%,季节性停产企业11户,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55%,常年生产的企业7户,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35%。工业经济运行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产值所占比重较大。从1至8月产值数据来看,轻工业产值所占比重明显高于重工业。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完成工业产值 34522.2万元,其中轻工业完成产值27669.5万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80%,重工业完成产值6852.7万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20%;5 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完成工业产值43556.6万元,其中轻工业完成产值29569.7万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68%,重工业完成产值 13986.9万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32%;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完成工业产值31824.2万元,其中轻工业完成产值19341.8万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61%,重工业完成产值12482.4万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39%。

  这充分说明近年来xx县新型高科技低能耗企业发展速度较快,工业企业发展更趋完善。

  2.规上工业中重工业受季节影响大。调研资料表明,上年2月份,重工业完成产值6852.7万元,仅占规上工业产值的近20%,从6月份起,重工业的产值增长明显,产值增速回升幅度较大。8月份,重工业完成产值12482.4万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39%。从产值增速来看,上年2月份,重工业产值增速同比下降12.4%,5月份,重工业产值增速同比下降6.3%,6月份,重工业产值增速同比下降1.1%,7月份,重工业产值增速同比增长11.2%,8月份,重工业产值增速同比增长17.8%。

  分析原因,xx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重工业主要是两个化工厂和一些建材企业,就以20xx年来看,两家化工厂产值不但没有突破性进展,而且持续走低,重工业主要依赖于季节性较强的建材企业,建材企业的产值又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份,因此上半年xx县重工业产值增速明显走低,下半年重工业产值增速回升幅度较大,重工业生产受季节影响十分明显。

  3.规上工业中大中型企业支撑力度不明显。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托大中型企业的发展,特别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大中型企业是工业增产的主力军。但从民乐近年实际情况来看,支柱企业新增产能和挖潜改造不足,支撑力度下降明显。20xx年2月,大中型企业完成产值14407.3万元,仅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1.7%,5月,大中型企业完成产值53118.9万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2.2%,8月,大中型企业完成产值97074.6万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37%。大中型企业支撑力度不足,影响了规上工业产值的增长。

  4.小微工业企业整体实力增强,行业集聚明显。在调研的68户小微工业企业中,正常生产的企业有49户。在68户企业中抽取了24户企业做为样本填写了调查问卷,汇总后24户样本企业年产值可达5360万元,共有从业人员405人,96%的企业有计算机并能上网,能源消耗主要以电为主,总电耗19.2万千瓦时。与历年小微工业企业相比,企业规模逐步壮大,劳动生产效率逐年提高,24户小微工业企业平均每个劳动力创造营业收入10.2万元,人均创造营业利润 2.2万元。从结构看,小微工业企业主要依靠本地传统优势发展,建材需求带动了以水泥、砖瓦、石材等为代表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快速发展,文化旅游产品加工初露锋芒,农资产品、农产品加工得到了长足发展。

  5.小微工业企业产品订单小幅增长,企业预期良好。调查结果显示,有82%的小微企业依据订单进行生产,其中有一家企业(xx县泌园公司)已建立起了自己的销售网点,从问卷调查的情况看,当前企业订单数量比去年同期下降的有5户,占样本数的20.83%,订单同比持平的企业有8户,占样本企业的 33.33%,订单同比增长20%以内的企业有9户,占样本企业的37.5%,订单同比增长20%以上的企业有2户,占样本企业的8.33%。汇总结果显示66.67%的企业预计年度企业产值同比加快,20.83%的企业预计年度企业产值同比持平,12.5%的企业预计年度企业产值同比减缓。有50%的企业对所属行业景气判断乐观,33.33%的企业对所属行业景气判断一般,16.67%的企业对所属行业景气判断悲观,这说明企业对未来生产经营状况预期较乐观,发展信心较充足。

  6.小微工业企业运行制约因素多。一是用工困难。由于小微企业在薪酬福利、企业文化、发展前景等方面相对于大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来说较差,“招不来、用不起、留不住”的用工难困局日益凸显。调查显示,24家被调查企业中有18家认为“招工难”是当前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沁园商贸、天新农工贸等极力要求政府给予技术人才支持。二是流动资金紧张。长期以来,资金少、融资难这一困扰小微企业做大做强的门槛始终未能得到有效地跨越。调查显示,82.3%的企业流动资金紧张。在有融资需求上24家企业中都存在贷款难的问题。三是货款拖欠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部分企业始终摆脱不了垫资加工的困境,不能及时回收应收货款,造成企业资金周转困难,调查中,所有的建材企业都谈到了企业应收帐款过大,流动资金严重不足。四是成本攀升有压力。在对样本企业的问卷调查中,当问及“当前面临最突出问题”时,24家被调查企业中有16家企业认为是用工成本上升快,14家企业认为是原材料成本上升快,生产运营成本增加直接挤压利润空间。五是竞争能力有短板。小微工业企业以私营企业为主,普遍存在着董事长、总经理、生产厂长、销售部长“四位一体”的现象,内部经营以“作坊式”、“夫妻店”模式为主,无法准确把握市场导向,发展思路缺乏远见,企业员工以外来务工人员或附近的村民为主,缺乏专业的技术培训且流动性大。在企业财务管理上,多数企业的财务人员为兼职,从而在企业的产品质量及成本核算管理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检查监督和内控制约机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总体来讲,xx县工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目前仍处于蓄势聚能的发展阶段,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工业基础薄弱。目前全县工业企业中龙头企业少,经济总量小,产业化水平低,产品科技含量低,创新能力不足,形不成规模效益,且企业税率贡献不足。20 家规上企业中,年税收超过 1 千万的企业仅有2家。在20xx年全市国税系统公布的纳税百强企业中也只有6家。此外传统产业比例大,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以资源型、粗放型加工、劳动密集型为主,并且多为农副产品初加工,资源利用深度不够,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不高,与市场经济下的激烈竞争形态极不适应。

  2.企业融资困难。调查中,大多数企业普遍反映缺乏资金,融资困难。县域工业企业大多系中小企业,缺乏自我积累,融资实力薄弱,且银行忌惮于企业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对成长型中小企业信贷收缩,导致企业生产规模难以扩大,企业普遍反映流动资金紧张,融资比较困难。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与弱化了对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凝聚力,尤其是影响了对大客商、大资金、大项目、高新技术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人才资源缺乏。从调查情况看,在全县规模工业企业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只有45人,其中工程师9人, 专业技术人员仅占职工总人数的3.2%。同时,企业普遍存在人才难引进、难留住、难作为,且多数企业仍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企业内部缺乏民主与约束机制,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

  4. 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困难较大。一是xx县工业产业布局结构不尽合理,集中度偏低,布局分散,结构优势不明显,主要集中在化工、建材和小型轻工业,高耗能高排放、资源消耗为主的特征明显,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落后、结构不合理、资源利用率低、污染环境和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较为突出,不利于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形成,也不利于统一服务和“三废”的统一治理,导致企业生产经营的社会成本偏高。二是中小企业普遍实力不足,产业层次较低。大部分中小企业仍集中于传统产业,设备陈旧,工艺落后,产品雷同,难以形成规模优势,产业化经营模式不成熟,产销环节联接不紧密,没有进行延伸配套精深加工的企业,精深加工转化率低,经济效益不高。企业管理方式相对落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企业战略意识模糊,发展目标,市场分析,产品定位,资源规划等方面不清晰,整体素质偏低,专业人才匮乏,基本上无力开展产品、工艺、设备的技术创新和研发。

  三、对策及建议

  1.明确工业发展方向。依托227线独特的区位交通优势,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坚持盘存量、扩增量,调结构、增活力、强化园区的工业总体发展思路,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根据国家、省、市产业政策,以生态工业园区为依托,加快培育材料工业、食品加工、化工能源三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中药材、大麦、洋芋等农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质量档次,做出特色,推进产业集群,打造有竞争力的特色经济。扎实推进全民创业活动,打造点线面结合、城乡互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全方位覆盖的网络发展格局。

  2.加快项目建设步伐。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财源、抓后劲”的思想,超前谋划,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通过建设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扩投入、保增长,着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一是高度重视项目储备工作。按照“前期储备一批,建设实施一批,规划论证一批和超前谋划一批”的思路,搞好项目研发和论证评估,寻找xx县产业发展与国家政策支持的结合点,精心筛选一批资源状况好、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好的项目,及时充实完善项目库。二是完善项目建设责任机制。严格落实重大项目“五个一”责任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

  3.破解工业发展瓶颈。紧密结合实际,用足用活国家出台实施的一系列重大政策,不断创新机制,聚集发展实力,解决工业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大对工业发展资金的投入,进一步加强银政、银企合作,健全政府、银行、企业三方协调机制,建立健全金融借贷担保中介组织,降低金融风险,完善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通过贴息、补助等形式,积极引导商业信贷资金、企业法人资金和民间资金加大对工业发展的资金投入,通过广辟“钱”途,全力解决融资难问题。完善人才引进载体建设,要加强同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合作,到重点合作院校宣传我县创业环境,委托登记有意向来我县洽谈就业的优秀毕业生,掌握企业人才需求,进一步提高洽谈成效。加大人才培育力度,通过与xx县职教中心合作,以其职业教育为依托,以企业为基地,采取聘请专家学者和企业管理人员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和岗位技能轮训,积极帮助企业培训选聘人才,建立各类人才信息库。

  4.提升企业竞争能力。一是加大宣传推介。要高度重视宣传推介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和召开宣传推介会、项目洽谈会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进行宣传,全面提高龙头企业的知名度。二是加强科技投入。在扩展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拓宽成果转化源头等方面,出台各种激励政策和扶持措施,使企业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并向技术创新的主体过渡。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创造条件吸收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以多种形式投入到企业创新中来,实施好重大科研项目和关键技术的攻关,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要引导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三是强化企业拉动。要提高抗风险能力,提升传统产业层次,加快企业发展步伐,鼓励和引导较大规模和较强优势的企业通过强强联合,实现资产重组。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使整合后形成的龙头企业能充分发挥其资金、技术、管理的辐射作用。

  5.优化工业发展环境。牢固树立“环境是第一竞争力” 的理念,自觉增强服务意识,政府要主动为项目单位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按照有助于减轻项目负担、推进项目建设、加快项目审批的原则,改进、完善、支持工业项目建设的政策措施,并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承诺,接受社会监督。要抓好已出台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积极创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对进入园区的企业,认真落实相关扶持政策,积极协调税务、工商、规划等部门,在财税、人才、融资、开发建设、就业及技术创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6.夯实园区平台建设。园区是工业发展的主战场,要紧紧围绕打造千亿级生态工业园区的宏伟目标,不断加强园区平台建设。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各类社会投资主体通过投资、联营、入股、控股、独资、收购等方式参与园区开发建设,逐步实现由依靠政府投入向自我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通过多渠道努力,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为园区发展提供优良的硬件保障。二是提升土地管理水平。要严把土地供应关口,根据每个入园项目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安排用地,提高用地效率。鼓励各类企业和经济组织投资建设标准厂房,为不符合单独用地条件的中小型企业构筑发展平台;鼓励园区扩建企业通过整合原有土地自建标准厂房,促进园区产业集中布局,实现资源共享,切实保证园区土地的集约使用效率。三是做大做强产业集群。要按照产业定位,加快主导产业的集聚和培育,努力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以专业化协作企业为基础的产业集群,使工业园区成为品牌企业、规模企业、配套企业密集,产业竞争力强的经济板块。要在注重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制定和完善园区准入标准,杜绝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劣质项目进驻,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园区建设道路。

  工业经济发展情况报告 篇2

  加快工业发展是调优经济结构,促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近期,我深入企业、基层,就我区工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现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我区工业经济发展情况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通过采取政策扶持、项目调度、工作讲评等举措,实现了工业经济较好发展。,我区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85亿元,比的137.8亿元增长22%;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70.4亿元,比的120.7亿元增长24.65%;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63.53万元,比的42.1亿元增长17.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1.1亿元,比的35.3亿元增长15.1%;实现规模工业利税25亿元,比的21亿元增长19%;区国税本级工业税收收入2424万元,占区国税本级总税收收入的比重为20.76%,所占比重比的13.31%提高7.45%;年末实有规模工业企业58家,其中自主创新型企业5家,同比增加1家;高科技企业11家,同比增加2家;全年工业总产值占全区gdp的比重为24.8%,比的21.4%提高3.4%。全区工业企业安置就业人员2万多人。较好地完成了市委、市政府和区人大下达的目标任务,荣获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先进单位市工业经济目标管理考核优胜奖。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抓项目建设,增强工业经济发展的动力。

  通过突出重点,加强协调,优化服务,进一步推进了项目建设。中信新城、长沙电机厂、中电集团48所太阳能电池厂房及生产线、天鹅工业泵有限公司二期厂房、长庆机电科教有限公司、长沙钢龙钢结构有限公司、龙盛实业、塑峰实业等8个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其中,中信新城竣工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长沙电机厂新厂主体建设基本完成,预计今年10月份竣工投产,年产值有望达到8亿元;天鹅工业泵二期工程已竣工投产,扩大生产能力2亿元;钢龙钢结构有限公司完成厂区建设并顺利投产;塑峰实业1.2万平方米的2栋商业用房已建成使用;长庆机电主厂房已竣工,将于今年5月投入运营;东方厨具完成全钢结构新厂房建设并投产;新引进的奥特莱斯、五田医药等5个项目相继入驻我区。

  (二)抓园区建设,聚集工业经济发展的合力。

  近年来,我区举全区之力加快园区建设。夏书记、曹区长亲自对“两路一基地”项目进行部署和调度,亲自协调解决建设资金和拆迁中的困难和问题,有力推动了“两路一基地”建设进度,全年共拆迁腾地1313亩(含光伏基地112亩),拆除房屋297栋,动迁人数1270人,中信绿化广场等9个项目全面完成扫尾工作,光伏产业项目拆迁工作基本完成。同时实现了6条道路的开工建设,总长4.8公里,总投资达1.2亿元。

  (三)抓企业改制,激发工业经济发展的活力。

  一是认真做好了区属企业改制扫尾。区委、区政府加强调度,整合法院、规划、财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等单位和部门的力量,经过区企改办及各企业的共同努力,克服了各种困难和不利因素,已基本完成了我区12家区属企业的改制工作。

  二是切实做好了市属改制企业办社会职能分离移交。根据全市统一部署,区移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市企改办要求,对接收的移交人员和资产的具体情况进行了整理,建立了移交工作资料库,并已将移交人员分解到各街、镇,顺利完成了第二批市属改制企业办社会职能的接收和分解安置工作。

  (四)抓技术改造,培育工业经济发展的内力。

  一是以技改项目建设为切入点,加大工业投入力度。,我区完成技术改造投资28.92亿元,同比增长122%,企业荣获产品及项目专利26项。湖南开关厂的zf□-126/t-40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项目荣获省级技术创新项目;天鹅工业泵的高效节能大型立式斜流泵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长沙水泵厂的水泥涡壳泵项目和国浩工程的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推广项目被评为市级技术创新项目。长庆机电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发2个新产品并投产,赢得了新的市场,再次被评定为省高新技术企业;天鹅工业泵加强研发,新建立的大型水泵试验站解决了大型泵不能做真机汽蚀试验的难题,填补了国内泵行业空白,保持了省高新技术企业的称号。三远钢结构改造引进了3条生产线,提高生产能力8000吨。

  二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引导企业重视品牌经营,搞好品牌策划宣传和名牌申报,努力打造拥有自主产权、竞争力较强的产业群体、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不断扩大“天心制造”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长沙电机厂“长利电机”、长沙水泵厂系列水泵和长庆机电系列教学仪器等产品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享有名气,防火装备厂生产的防火防盗门、南泥湾食品厂的生鲜湿面、“采鲜园”蔬菜在全市都有较高的知名度。

  (五)抓环境优化,拓展工业经济发展的能力。

  一是制定奖励政策。,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奖励办法》,从纳税贡献、新办企业、招商引资、创优创新等方面对企业给予奖励。

  二是全力优化服务。区委、区政府领导多次到重点行业、骨干企业调研,召开现场办公会落实帮扶措施。区人大、区政协组织人员对企业改制、经济发展等工作进行专题调研,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各职能部门加强了对工业企业的服务,去年共为区内企业争取上级各类扶持资金3800多万元。

  三是加强政企联系。组织召开了全区工业企业联席会,并就会上收集到的27个问题及建议提出了解决意见,明确了责任部门,做到了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企业满意度高,效果比较好。四是积极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严肃查处“三乱”行为,依法保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

  二、当前我区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区工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必须清醒看到,是极其困难的一年,也是极富挑战的一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在加剧,经济下行的压力在加大,这次金融危机对今年工业经济影响超过去年,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将超过大型企业,同时我区客观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区工业经济的发展。

  (一)工业用地紧缺,发展空间不大。我区区域面积在内五区中本已偏小,这当中还有大部分区域属市区中心地带。而向南拓展区域为省府核心区,整体规划偏向于发展第三产业。环保工业园存量土地也已不多,工业用地紧缺,发展空间受限,严重影响了招商引资,抑制了工业投入。土地制约成了我区工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二)企业融资难,发展内劲不足。虽然当前国家推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适度宽松的信贷政策,但由于融资门槛较高,我区企业大多系中小企业,缺乏自我积累,融资实力薄弱,且部分企业土地是租赁的,缺乏贷款抵押前置条件,银行忌惮于企业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主要实施面向大企业、成熟企业的发展战略,导致了对成长型中小企业信贷的收缩;加之生产规模的扩大,加剧了企业资金紧张状况,企业普遍反映流动资金比较紧张,融资比较困难。

  (三)企业分布零星,集群效应。我区工业企业大多依靠老南区时期的传统工业布局而生,分布较为零星,直接导致现有工业布局缺乏合理性,且知名品牌相对较少,缺乏市场竞争力,难以吸引现有工业企业的上游或下游产业入区,很难产生产业的聚集效应,形成产业集群。

  三、加快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是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攻坚克难、推动经济逆势而上的挑战之年。

  (一)把强化服务作为主要手段,努力营造工业发展氛围。

  一是要统一思想。

  首先,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是“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举措。工业经济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没有工业经济的发展,就不可能有整个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保住了工业经济的增长,就保住了地方经济的增长。

  其次,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是“扩大就业、维护民生”的现实需要。我区工业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对劳动者技能要求较低,且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劳动力的容量相对较大。因此,抓好我区工业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在连接市场、繁荣经济、解决就业等方面的桥梁纽带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为我区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三,区域城市化的建设速度依靠工业化来推进。工业是城市发展的支撑,城市是工业发展的载体。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就必须走以城市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的路子。

  二是要提振信心。

  虽然当前的挑战前所未有,但发展的机遇也是前所未有,我们应该充分看到发展的优势和有利的条件:

  其一,国家宏观政策支持的力度大。大规模的财政投入和低息贷款、宽松的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优惠的税收政策,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其二,“两型社会”建设支撑力度强。长株潭“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方案全面获批,大河西开发区建设正在全力推进,我区作为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机遇前所未有。

  其三,区域经济结构调整速度快。沿海不少产业正在向中部转移,我市制造行业、汽车行业产业链正在不断拉长,节能减排、能源战略正在催促新能源产业加速发展,这都为我区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后发至上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三是要形成合力。

  按照“十一五规划”要求,积极推进我区工业发展。

  首先,各职能部门要积极与上级对接,用活用足省市优惠政策,确保我区工业经济得到上级更多支持。

  其次,要全力服务企业。通过建立由县级领导挂帅的联系企业制度、工业项目调度考核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和组织政企和企业间的联席会,第一时间掌握企业、项目的生产经营情况和我区工业发展各个层面的问题,并加以协调解决。

  (二)把培育产业集群作为主攻重点,不断提升工业发展质量。

  一是纵向拉长产业链。依托骨干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形成以大带小的完整产业链条。如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48研究所,正以自有技术为龙头,以装备、硅材料、组件封装、下游配套产品为支撑,以太阳能电池片制造为核心,打造晶体硅太阳能光伏产业链项目。我们将全力做好服务,使其早日建成、顺利投产、形成集群。

  二是横向延展产业链。引导区内能够配套的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不同的领域搞好链接,形成一个骨干企业支撑带动、专业化生产企业配套的产业链条和经营网络。比如长沙电机厂、天鹅工业泵、湖南开关厂、南方自动化、新兴电器等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着力在产业配套、优势互补、集聚发展上下功夫,尽快构建形成配套完善、协作紧密、分工专业的产业发展体系。

  三是壮大中小企业群。一方面继续组织召开银政企座谈会,以项目为媒介,以政府为中介,向银行推荐企业,为企业发展争取资金。另一方面筹建天心小企业创业基地,主动承接核心大企业的配套环节,提高本地配套率,实现产业配套的“内循环”,形成大小企业和谐共存的产业链发展模式。

  (三)把推动技术创新作为主要方向,持续增强工业发展动力。

  一是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积极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引导其加大科研投入,强化自主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特别是积极支持天鹅工泵、长沙电机等企业的技术创新中心,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引导企业牢固树立“抓产品关键抓质量、抓质量必须抓名牌、抓名牌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尽快提升自主品牌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二是加强产学研合作。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推广引进先进技术,并促其消化、吸收和创新,指导利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先进工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组建研究开发机构,为湖南长庆机电科教有限公司、长沙天成汽车配件厂和长沙市防火装备厂等企业申报市级技术中心提供扶助,重点发挥其科研优势,力争在优势产业的重点技术研发上取得新的突破,实现关键技术和工艺创新。

  三是强化人才支撑作用。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强高新技术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和实用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重视抓好企业家队伍建设,对贡献突出的企业家,政治上给予鼓励,经济上重奖激励,在全社会营造关心企业家、尊重企业家、爱护企业家的浓厚氛围,努力形成激励企业家成长、有利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四)把节能降耗减排作为主要内容,努力创新工业发展模式。

  一是完善节能降耗减排的约束性目标体系。把强化政府责任、完善市场调节、严格依法治理作为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重要保证,将节能降耗减排的阶段计划和任务目标,落实到重点企业、关键环节,引导企业抓好节能降耗工作。

  二是加强新建项目准入管理。坚持环保优先,严格环境准入,项目优先考虑环境容量,企业优先考查污染指标,坚决避免引进高污染、高能耗项目。严控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污染排放,加快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技术改造,尽快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对区内三远钢结构轻型钢机构生产线节能改造项目等节能项目,及时跟踪服务,积极推广应用一批实用性、针对性强的节能技术,优化生产工艺,挖掘设备潜力,提高设备的生产效率。

  三是加快实施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领域抓起,积极探索产业循环式组合、企业循环式生产、资源循环式利用的成熟模式。同时加强“三废”综合利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不断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使经济实现积极增长、良性增长、和谐增长。

  (五)把项目建设作为主要抓手,大力强化工业发展支撑。

  一是开发储备一批好项目。在广泛了解、全面掌握本地自然条件、区位优势、发展潜力以及所处的周边市场、资源情况的基础上,精心策划和开发储备一批具有本地特色、技术水平较高、市场前景良好、能够激发客商投资欲望的重大优势项目,形成高质量的项目库。

  二是引进争取一批大项目。加强与省市和东部地区的对接,谋划一批投资额度大、可研论证水平高、经济社会效益好、说服力强的新项目,争取挤进上级的计划盘子;注意收集整理重大项目信息,特别是世界500强、国内100强企业产业转移、资本扩张、产品配套的动态信息,加强跟踪联系,抢抓机遇争取,力争年内在引进争取大项目上实现新突破。

  三是建设、竣工一批新项目。年内,对龙盛、塑峰、防火装备等工业项目,按照服务项目、服务企业、提高效率的原则,不定期召开项目建设工作协调会,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前期工作和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形成项目建设的良好推进机制,确保开工项目早竣工、竣工项目早投产、投产项目早见效。

  (六)把园区建设作为主要载体,全力夯实工业发展基础。

  园区是工业发展的载体,只有园区的建设上去了,才能吸引到更多企业落户。按照我区“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工业园区发展的若干意见》(长发[]7号),我们将下大力气抓好抓实园区建设。

  一是抓园区规划,促进建设提质。按照夏书记提出“把园区当城区建”的要求,突出抓好园区规划,提升建设品味,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与“省府新区”的对接,彰显三市融城核心园区的新形象。

  二是抓资金投入,促进建设进度。按照“拉通大路网。打通微循环”的路网建设目标,全年投入2.5亿元左右,修建道路总长7700米。续建的5条道路年底全部实现竣工通车,拉通园区“三纵三横”大框架,根据项目建设的需要,适时启动5条道路的建设(新岭路、新梅路、新兰路、新园路和机场三街)。同时加快电网、水网、气网、电信、排污、学校和公交场站等配套设施建设,并按照园区产业规划的定位,重点突出光伏产业、奥特莱斯及重大项目中信、长电等周边的配套。加快发挥这些项目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让投入的效果更明显,产出的效益更显著。

  工业经济发展情况报告 篇3

  今年以来,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我县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坚持“产业强县”战略不动摇,以“调转促”为主线,落实“稳增长”要求,全县工业经济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一、工业运行总体情况

  1—6月,全县规上企业累计完成工业产值518.9亿元,同比增长10.5%,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18.1亿元,同比增长12.6%,增速位列全市排名第四,四县一市第二,高于全市增速3.5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加值总量位列四县一市第二,全市第四,占序时进度(全年256亿元)的46.1%,落后进度3.9个百分点,工业增速超目标增速0.6个百分点。

  1-6月份,全县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16.4亿元,同比增长5.4%,完成市考核目标260亿元的44.8%,落后序时进度5.2个百分点,其中,累计完成技改投资81.4亿元,完成市考核目标148亿元的55%,超序时进度5个百分点。

  (一)工业生产整体平稳,主要体现为“三个发展”

  1、支柱产业全面发展。上半年,我县五大支柱产业规上企业累计完成工业产值431.7亿元,同比增长10.3%,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83.2%,对产值增长贡献率达82%,其中,石化(16.4%)、电工电气(20%)行业的产值增速实现两位数增长。

  上半年全县五大支柱产业规上工业产值一览表,单位:xx亿元、xx%。指标绝对数增幅%占全县规上比重xx%五大主导产业431.710.383.2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94.37.718.2电工电器46.9208.8机械制造120.15.923.1钢铁加工及建材96.59.718.6石化73.916.414.3 2、重点乡镇园区支撑发展。上半年,全县20个乡镇园区规上企业增速同比实现增长的有14个,其中一类乡镇实现工业产值483亿元,同比增长14.2%,高出全县产值增速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二类、三类乡镇有11个乡镇的规上工业增速都实现了增长。但向好趋势中存在隐忧,另有4个乡镇园区工业增速为负增长,分化现象较为明显。

  3、骨干企业带动发展。上半年,全县102户重点企业实现工业产值249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累计产值同比实现增长的有84户,占比82.4%。中盐红四方股份公司、马合板材有限公司、合肥中南光电有限公司分别实现产值9.7亿元、13.5亿元、13.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5%、11%、20%。此外,1—6月,全县工业累计用电量3.58亿度,同比增长5.3%,增速高于去年同期14.7个百分点,这也说明我县工业企业的生产情况呈现出稳中趋好的态势。

  (二)经济效益整体改善,主要体现为“二增一降”

  1、盈利空间有所提升。上半年,全县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0.2亿元,同比增长13.5 %,比去年同期高出5个百分点。

  2、工业税收稳步增长。全县规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入库税收3.7亿元,同比增长21%,其中前百位企业实现入库税收3.3亿元,同比增长24.1%。

  3、融资成本有所降低。全县规上工业企业财务费用3.49亿元,同比下降1.5 %,其中利息支出2.56亿元,同比下降3.1 %。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帮扶调度,确保全县工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影响,我县认真贯彻各级宏观调控政策,千方百计促进工业快速发展。一是科学确定全年发展目标任务。在市政府确定我县工业发展指标任务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县情,提出规上工业产值超千亿、增加值超260亿元的发展目标,并对重点乡镇园区按产业分类和目标任务进行了统筹安排,科学分解到各乡镇园区。二是完善各项调度制度。坚持定期调度、分解调度和长效帮扶的调度机制,及时掌握各单位工业发展实时动态数据,并针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加强运行监测,通过定期召开运行调度会议和专题会议,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促进工业经济运行平稳发展。三是做好政策的贯彻落实。通过企业qq群、微信群、行业协会等多种渠道向企业宣传国家、省市政府出台最新政策,谋划出台xx年县域工业扶持配套政策。今年以来,计划兑现符合条件的60户企业贷款贴息1278万元、12户企业品牌建设奖励200万元、34户新增规上企业奖励170万元等各类奖项累计达2200余万。四是发挥好企业转贷资金的作用。牵头制定了县工业企业转贷资金申报文件和操作流程图,自去年正式运转后已累计为37户企业转贷资金1.3亿元。五是抓银企对接。充分利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搭建银政企合作平台,有效缓解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瓶颈”制约。今年上半年,县中小担保公司担保贷款笔数259笔,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笔,增长率为4%;在保余额14.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1亿元,增长率为8.6%,大力推进政银担项目的落实,共完成政银担项目102笔,担保金额5.1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全县经济加快发展。

  (二)推进工业项目建设,努力增强发展后劲。每月对在建工业项目情况进行梳理、汇总和分析,及时了解在建工业项目的进展情况,掌握总投资500万元以上工业投资项目的建设内容、投资计划及序时进度等情况;摸排在建工业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整理和梳理,带着问题跑相关县直单位和乡镇园区及项目单位,做好协调服务,及时处理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当好“联系员”和“服务员”。通过深入企业和项目单位,了解和掌握29家企业7个方面的问题,经过多方协调和努力,29家企业的问题已全部解决。同时,对20xx年以来,全县招商预审通过的246个工业项目经过摸排和梳理,梳理出86个项目未落地开工建设的原因,经过多方协调和努力,大部分项目已开工建设。

  (三)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为促进我县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市场竞争力,为企业发展增强后劲,积极主动与企业沟通,鼓励、指导和帮助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省市企业技术中心。合肥市春华起重机械有限公司、合肥艾普拉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4家工业企业被认定为xx年度合肥市企业技术中心,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获得批复的企业技术中心45家,其中:市级29家,省级1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

  (四)实施“两化”深度融合,促进工业结构转型。一是组织好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示范企业申报工作。通过实施信息化改造工程,不断深化信息技术在支柱产业、重点企业的集成应用。6月份,推荐安徽丰乐农化有限责任公司等20家企业申报合肥市xx年市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安全生产、节能降耗、产业升级和循环经济的推进作用进一步显现。二是开展“数字车间”和“智能工厂”认定申报。为发挥信息技术在工业企业转型升级中的支撑作用,推动企业信息化水平,激发经济增长新动力,今年以来先后两批次组织安徽乐锦记食品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申报“智能工厂”项目、合肥方源机电有限公司等20家企业申报“数字车间”项目。合肥海源机械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共获得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专项奖补资金共877万元。三是推进公共场所无线局域网建设。通过政府引进第三方建设、运行维护、应用,由政府购买服务,重点公共场所为公众提供免费上网服务,用于网页浏览、邮件收发、即时通信、移动办公等基本应用,加快完善公共场所无线局域网覆盖,大力促进无线局域网在政务、商务、生产和生活等领域的应用、渗透和融合。目前,项目已完成招投标工作,计划在两年时间内,建成无线网络访问节点(AP)834个,实现全县重要公共场所无线宽带网络免费接入。

  (五)加大工业节能力度,提高企业用能效率。一是夯实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管理。进一步加强年耗能5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节能管理,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摸清企业家底,精确企业用能统计,严格执行节能法律法规、强化节能宣传和培训。二是实施重点节能技术改造。积极推动企业节能技术改造步伐,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今年上半年组织实施了中盐安徽红四方股份有限公司电化循环水水泵节能改造等7个重点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总投资0.87亿元,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节约标准煤5000吨,节水60000吨,废弃物利用12000吨。三是加强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监察工作。对合肥瑞宏重型机械有限公司、合肥锦泰糖业有限公司等2家合肥市节能低碳行动企业“十二五”节能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核查,核查结果均为良好;对中盐安徽红四方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共计93台配电变压器运行状况进行了监测,未达国家能效标准的变压器一律予以淘汰,该5家企业目前在用配电变压器均达到能效标准;组织安徽聚龙新型节能建材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项目建设,总投资1100万元,其中安徽聚龙新型节能建材有限公司和合肥宏图彩印有限公司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建设项目已完工,合肥宏图彩印有限公司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建设项目已通过省经信委验收;在年耗能1000吨标煤以上企业中开展能源审计,今年我县共有合肥振宇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等16家企业接受能源审计,目前审计正在进行中。

  三、当前工业运行中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1、工业经济下行压力不减。当前宏观形势复杂多变,存在较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我县重点企业如中盐红四方股份公司、安徽天辰公司等产品价格低位震荡,尤其烧碱、糊树脂和液氯产品价格正处于相当长的历史最低位,行业供需矛盾突出,企业经营困难加大,预计短期内市场难以好转,盈利能力下降。机械制造行业如叉车行业受整车主机厂生产减量影响,全行业形势不理想。起重及停车设备制造企业生产情况不一,合肥春华起重、华星智能停车等企业产销两旺,订单较好。威萨重工、江淮起重等企业订单量不足,产能利用率率低,受货款资金回笼慢、账务坏账风险高和利润率低等因素影响企业生产困难。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行业订单情况与去年同期相比略有上升,企业反映目前市场开拓难度加大,行业竞争较大。

  2、部分乡镇园区增长乏力。在宏观经济环境趋紧的大背景下,传统产业和企业面临着去产能化的竞争和压力,加之招商引资方面大项目引进难度加大,园区建设发展速度放缓,我县传统工业乡镇发展出现减速,今年上半年,全县20个乡镇园区中累计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出现负增长的有4个,产值同比下降的有5个。

  3、从产业带动看,一批传统优势产业带动增速明显放缓。钢铁及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重点行业增幅回落到个位数,酒饮料、通用设备制造业出现负增长。

  4、工业投资缺乏后劲。一是在建项目投资额度较小,无重大项目支撑。今年1-6月份,全县在建工业项目241个,计划总投资246亿元,其中,投资额5000万元以下项目212个,占全部在建工业项目的86.2%,计划总投资91亿元,1-6月份已完成投资75亿元,下剩投资只有16亿元。二是新开工项目不足。据合肥市xx年上半年拟开工重点项目开工情况调查不完全统计,xx县xx年上半年拟开工重点项目17个,截至目前,只有5个项目开工,开工率仅29.4%;肥西县xx年上半年拟开工重点项目10个,开工项目9个,开工率90%;xx县xx年上半年拟开工重点项目12个,开工项目11个,开工率91.6%。

  四、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县将以实施“产业强县”为第一战略,紧扣“调转促”主线,加大企业技改力度,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大企业扶持力度,有效增强发展动力;加大精准服务力度,优化工业发展环境,确保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1、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强化工业发展氛围。一是要进一步统一思想。以“产业立县”战略为主线,突出发展重点,加快项目建设,扶持企业做强做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树立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城镇化的发展思路。二是要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继续坚持和完善项目预审机制,从项目源头把关预审,确保落地项目的质量和效益。建立县政府领导定期听取经济专题汇报,及时解决涉及工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强化统筹协调、指挥调度功能。各职能部门要积极与上级对接,用活用足省市优惠政策,确保我县工业经济得到上级更多支持。三是抓好要素保障。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促进银企沟通合作,缓解企业发展融资难问题;加大企业上市融资推进力度。

  2、强化运行调节,加大精准服务力度。坚持定期分析研究工业经济运行形势,切实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确保工业经济健康运行。一是不断提高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式、建立健全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为企业提供“保姆式”精准服务。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领导联系企业制度。通过建立由县领导挂帅的联系企业制度、工业项目调度考核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及时掌握企业、项目的生产经营情况和工业发展各个层面的问题,并加以协调解决。就企业反映的主要问题集中讨论会办。二是抓政策落实,鼓励支持企业及项目建设。特别是要做好xx年政策的宣贯工作,对全县工业企业、项目和各乡镇园区工作人员做好政策培训工作,并结合去年政策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调整出台xx县xx年度支持新型工业化发展政策。

  3、找准突破口,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定不移地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依据我县现有的优势、基础、资源作好产业招商,特别是在装备制造、新材料、食品深加工等优势领域把产业集聚作为主攻方向,按照“引龙头、聚配套、成集群”的模式,加快打造一批产业集聚度高、区域竞争力强、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集群。

  4、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一是支持企业实施技改投资。鼓励企业对符合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优的项目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益;支持企业进行设备更新和升级换代,淘汰老旧设备,提高装备水平。引导企业围绕产业链中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共性问题等进行整体技术改造,增加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壮大产业规模。二是进一步完善规模以上企业综合评价机制,细化考核指标和程序,围绕产出密度、产出效益等关键指标进行优化设置,形成倒逼发展机制,对进入重点产业企业目录的企业在项目要素保障、支持政策优先申报等方面积极争取,让优质企业充分享受政策红利。

  5、加快项目建设力度,促进项目早落地。一是围绕项目落地率、开工率和投产率,全面贯彻落实投资项目审批“全程代理”、“一线工作法”服务和“绿色通道”制、并联并行审批制、审批办结限时制、审批通报公示制,抓好项目用地、供电、供水、环保、融资及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协调服务,促进项目早落地、快建设。二是在督促现有在建工业项目加快建设的同时,加快引进一批工业项目,力求工业项目特别是优质大工业项目招商取得重大突破。紧跟在谈重点项目,确保工业项目储备不断层,力争每年都有优质重大工业项目落地开工建设,为工业投资和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增长的动力和后劲。三是对照目标,加大工业项目调度和服务。县政府围绕下达的全年工业投资任务,对照目标,强化序时,加大工业项目服务和调度,做到以旬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力争尽快达到序时进度,确保三季度工业投资全面达到序时进度。

  主任、各位副主任,委员,感谢你们长期以来对工业经济发展的关心、支持,并恳请提出宝贵建议,我们将把你们的支持和建议化为工作的动力,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提高服务质量,努力推动xx县工业经济再上新台阶。

  工业经济发展情况报告 篇4

  一、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我县依托丰富的农产品和矿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工业企业,初步形成了以矿产品加工、棉花加工、绿色食品加工和建筑建材加工为主的四大产业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县域经济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和财政增强。特别是在20xx年全面完成工商企业改制任务后,进一步放活了机制,理顺了体制,使工业企业发展迈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目前我县共有工业企业453户,注册资本16237万元,从业人员5649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5户,注册资本6346万元,从业人员20xx人,其中: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7户,注册资本5480万元,从业人员966人;千万元以上工业企业3户,注册资本3639万元,从业人员518人。20xx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6489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4754万元,完成工业增加值4602万元,实现利税1464万元。

  纵向看,我县工业无论在产品开发上、还是在市场开拓上,无论是在体制转换上,还是在规模经营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但横向看,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全市人均国内外生产总值为1199美元,基本接近工业化中期阶段,而我县在全市七县市区中最低,仅为820美元,仍处在工业化发展的初期阶段;从第三产业比重来看,20xx年,全国、全省、全市经次产业比重均已达到工业化中期阶段,其中,全国第二产业比重达到51.8,全省达到了45.7,全市达到了44.6,而我县仅为26.5,名列全市倒数第二;从城镇化水平来看,全国、全市城镇化水平分别达到了39.1和51,已进入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增长期,而我县城镇化率仅为21.4,不仅低于全国、全省和全市水平,而且名列七县市区最后;从工业化程度系数来看,全国、全市均已达到了1,已进入工业化社会,全省达到了0.7,也已进入半工业化社会,而我县仅为0.29,离半工业化社会还相差很远。

  二、我县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和差距

  从以上与工业化密切相关和四项指标横向对比分析,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我县工业化发展的低下和落后,也更加说明了我县加快工业发展的迫切和艰巨。形成今天的这种现状,我们认为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1、工业总量不足,整体规模偏小。20xx年,全县工业企业共45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8家(年纳税在5万元以上的企业),其余395家均为个体私营小企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x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x万元,上缴税金x万元,纳税在百万元的企业只有5户,占总数的1;纳税在20-100万元的企业21户,占总数4.6;在这么多的企业当中,大中型企业为零,小型企业占87.2。

  2、重复建设、低水平扩张还比较突出。由于受经济效应和利益的驱动,近年来县上一哄而起,新上了一大批棉花和蔬菜初级加工企业,这引起企业的建成,一方面造成资源的恶性竞争,对产业发展构成了威胁;另一方面造成了加工能力的相对过剩,使工业发展面临结构性挑战,工业结构单一、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目前,全县共有棉花加工企业36家,各种收购点20多家,棉加企业加工能力已达到100万担以上,而我县目前,棉花种植面积基本维持在25万亩左右,年生产皮棉50万担左右,棉加企业有近一半的生产能力过剩。

  3、工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我县工业企业体系是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形成的,在运营生产过程中,由于受资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再投入严重不足,导致目前,县内工业企业规模偏小、技术装备落后、产品档次不高、市场竞争力较弱,工业产品结构中原材料、初级加工产品比重大,深加工、精加工产品少。特别是影响我县财政增强、农民增收的棉花产业发展上,基本上都是资源型的粗加工,在棉花深加工和棉纱纺织方面始终没有“破题”,对棉花产业发展构成了潜在的隐患。

  4、工业的科技含量的待进一步提高。大数工业企业的科技含量不高、技术水平一般,传统产业技术水平较低的占的比例还比较大,一些小企业的设备还是上世纪70、80年代的老设备,耗能高,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经常发生故障。全县工业技改投入和研发投放也不足,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新产品的开发、新技术的推广运用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人才挖掘、培养和使用不够,存在着人才积压浪费和人才缺乏问题并存现象,一方面一些小企业缺人才,主要缺技术型人才;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的大中专毕业生在社会上闲置和待业,人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5、工业发展适应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太少。去年以来,在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加大,用地控紧,银根收紧,运力趋紧,审批从紧的情况下,主动适应调控不够,应对措施不够有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发展。如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虽然这几年县上采取了一砦措施,但总体上贷款难的问题仍很突出。又如去今两年运力紧张,生产销售企业要不上车皮,造成产品积压,所需原料运不进来,对生产造成影响。还比如,对改制企业遗留问题的解决资金无保证的问题等。这些问题的突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县工业企业的发展。

  6、对现有企业挖掘改造不够。近几年随着省市发展抓项目和地方新上项目、招商引资激励政策的影响,我县也兴起了一股新上项目热,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新上项目对县域经济的拉动和对财政的贡献有限,我县财政增强和农民增收仍然由原来的老企业和传统产业支撑和左右。但正是在这一大的环境影响下,一些老企业享受不到有关优惠政策,发展积极性不高,意见较大,造成本身具有比较优势的老企业和传统企业依托自身优势、依托自身设备新上项目、嫁接重组不够,利用空闲场地、厂房、设备、技术新上项目不够,出现了新上项目投资大、数量多,但财政无税收的怪现象。

  三、对策与措施

  针对我县工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为进一步加快我县工业发展,今后我县工业要坚持以农产品加工增值为重点,以新上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为突破口,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攻方向,大力主攻绿色食品加工、棉花精深加工和草畜产品加工业,引进开发新型建材加工,积极探索新型制造业,巩固发展传统采矿业,使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实现利润、上缴税金保持在20以上的增长速度。为完成上述任务目标,应重点抓好以下关键措施的落实。

  1、依托优势资源,加快项目建设步伐。

  一是要高度重视项目储备工作。认真落实项目前期工作经费,配齐配全专兼职工作人员,确保有人办事和有钱办事;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和专业机构精心测划项目、包装项目,提高项目的可信度和成功率;按照“前期储备一批,建设实施一批,规划论证一批和超前谋划一批”的思路,精心筛选一批资源状况好、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好的项目,及时充实完善项目库。二是建立科学的项目咨询机制。要通过建立咨询机构、完善决策程序和推行公示制度等办法,增强项目建设的科学性,减少和避免风险。特别是要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知名专家的合作交流力度,建立稳定长期的咨询协作机制,搞好项目研发和论证评估,寻找我县产业发展与国家政策支持的结合点,真正把中央政策机遇和我县资源产业优势变成现实项目、现实投资和现实生产力。三是要完善项目建设的责任机制。一要逼着抓。进一步建立完善项目建设目标管理考核体系,认真落实县级领导包挂重点项目和部门捆绑包挂项目责任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建立领导包挂项目年初公示、年中汇报、年底述职制度,探索推行重大项目建设一票否决制和免职代职制,乡镇和部门尤其是经济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协调、外引内联,每年至少靠实1个项目,两年引不进新项目的部门,对其领导班子采取必要的组织措施。二要鼓励办。切实落实和完善项目建设各项激励措施,建立多层次的奖励制度,完善和兑现工业项目建设、中介人引资等奖励办法,对引资有功部门和个人给予必要的奖励,对税源型项目和重大项目进行重奖。同时改革现行县乡税收分成体制,增加乡镇留成比重,调动乡镇办项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千方百计的鼓励社会各界上大项目、大上项目和上好项目。三要引导上。把抓项目、上项目作为重要的用人导向,继续完善干部考核评价系统,建立任务考核、实绩考核和年度考核相结合的立体考核系统,特别是对能抓项目、善抓项目的经济型人才要提拔重用,放到重点工作岗位和主要经济主管部门。通过转变用人导向,建立一批大抓项目和抓大项目的领导班子,造就一支会抓项目和能办成项目的干部队伍,引进一批项目运做的专业人才和职业代理人,加快我县项目建设进程。

  2、依托现有企业的挖潜改造,推进工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一是推进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依靠科技进步,将工业调强调大,调出水平,调出效益和后劲。加大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力度,鼓励引进高新技术来改造本地传统产业,壮大优势产业,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二是运用科技助推,加大中小企业技改力度。对中小企业进行脱胎换骨改造,提高现有企业技术水平;加快淘汰落后设备、工艺和技术,改造现有企业设备,提高企业的产出效益和产品的科技含量。三是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合与合作。积极引导企业与大专院校进行联系和沟通,加强对企业的技术指导和人才培训,引导企业健康长足发展。四是积极破解中小企业人才制约问题。要积极创造条件,引进和培养科技人才,吸引中高级科技人才和大中专毕业生到金塔参与科技开发和创新。

  三、认真研究解决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带来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一是面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趋紧的形势,及时调整发展战略,研究与其相适应的发展策略。紧跟国家政策和动向,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时机、方面、力度和重点,进行适时、适度调节,不断完善宏观调控的机制和手段,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把宏观调控的力度和重点把握到恰到好处。二是积极化解资金短缺的问题。尽快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制、信用评价体系和社会中介组织,促进银企合作,增加信贷投入,化解资金短缺的问题。三是积极化解运用紧张的问题。要加强与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联系和沟通,积极争取车皮,化解运力紧张,限超载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四是要积极化解企业改制后的遗留问题。对确需财政出钱才能解决的问题,政府应拿出一部分资金尽快予以协调解决,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维护社会稳定。

  四、搭建项目发展平台,加快园区建设步伐。

  一是提高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在完成园区一期工程建设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完善功能,提高档次,增强园区的承载力。二是加快园区的规范化进程。要强化园区的规范化管理,尽快制定出园区管理条例,把园区的管理、服务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培养和健全灵活多样的管理机制,对制约园区经济发展活力的问题进行突破和创新,减少运用成本费用,降低工业园区和园区企业的运作成本,确保投入产出效益最大化。三是积极探索园区建设新的发展模式。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滚动发展的方式方法,积极筹措园区建设资金,提高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发挥园区的聚集幅射作用。

  五、努力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步伐。

  把环境建设作为一项长期工作认真来抓。一是抓好已出台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通过组织开展环境集中整治活动,督促落实已经制定的各项优惠政策,重点抓好“两个20条”的贯彻落实;二是积极创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放低市场准入门槛,允许投资者进入国家未禁的任何领域进行投资建设;全面推行工业项目备案制,进一步规范集中办证程序,减少办事环节,提高办事水平;实行企业收费“明白卡”制度,对重点企业实行“挂牌”保护,为项目建设提供一流的服务,创造一流的环境。三是创造内外一致的投资环境。进一步修订完善招商引资等激励政策,创造内外一致的项目建设环境,充分调动本地投资者和老企业发展的积极性,努力营造有利于各类要素聚集的投资环境。

  工业经济发展情况报告 篇5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而且其影响目前还未见底。为了解金融危机对铜梁工业企业发展的影响,找到缓解危机冲击力度,降低影响面,减少损失的方法和途径,并从危机中寻找发展的新机遇,顺势推动我县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近期,我委通过走访调研、召开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等形式,开展了“金融危机对铜梁工业企业影响”的专题调研活动。

  一、金融危机对铜梁工业带来的影响及机遇

  此次调研涉及有机械加工、电子电气、纺织服装、制鞋、农副产品加工、化工、建材、造纸、医药等多个行业。从我县发展态势来看,危机对工业企业发展既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危机产生的影响

  调研显示,我县中小企业自去年8月以来开始受金融危机影响,去年10月至今年2月为最严重时期,受影响较大的主要是机械加工、造纸业及其他出口型加工企业。

  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是部分企业订单减少。我县中小工业企业多数为粗加工或中间加工,对下游成品依耐较强。金融危机直接导致大量消费群体购买力下降,从而各产业链下游产品滞销,我县的工业企业受产业链下游企业影响,产品订单减少或部分订单撤销。如安溪镇的金禾纸业,其主要给格力空调和重庆摩托车企业生产包装箱,去年下半年由于格力空调销售大幅减少,对包装箱的月需求量在10-20吨,只有形势好的时候的20%,同时由于下半年摩托车销售的减少,企业的产品订单减少,且部分订单因此被撤销,企业不得不停止部分生产线。机械加工企业主要是汽摩零部件企业,受整车销售影响,零部件加工企业订单减少,凌达实业去年下半年永磁材订单减少50%,生产规模大幅削减。二是部分原材料和产品价格大幅下降。由于产成品生产企业市场受到影响,下游企业压低价格,上游企业货款三个月滞后期,使得企业以高价购买原材料而以降价产品结算,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极大影响。如虎峰的龙璋纸业,去年下半年生产的浆板比上半年就下降约35%,且有3万吨的原材料库存,加上国内进口的浆板3200元/吨(到岸价)远远低于国内企业生产成本价4500元/吨,企业被迫停产。保温材料厂反映,受金融危机影响其原材料铁粉由3500元/吨下降到2300元/吨,产品价格由5800元/吨下降到4800元/吨。华冠碳素公司碳阳极由19000元/吨下降到11000元/吨。其他纺织行业原材料和产品价格均下降约1000元/吨。三是部分出口产品下滑。虽然我县直接出口企业少,但仍有一部分中转外贸企业,这部分企业受危机影响也较为严重。如诺思旺羽绒,生产的羽绒毛片通过浙江总公司出口,出口量约占产量的85%,受危机影响出口下降到30%,且产品价格由7300元/吨下降到4500元/吨,羽绒由23万元/吨下降到10万元/吨。四是多数企业资金困难。资金困难是企业反映较多的一个问题,困难主要表现库存占用资金、收入减少、部分资金回收困难、银行贷款难、投资占用部分资金、企业生产成本增加等多个方面。如琼江机械厂、安居丝绸厂等企业流动缺口在1000万元以上,其他企业流动资金需求都在50万元到1000万元不等,据估算全县工业企业流动资金需求量在3亿元左右。五是部分企业面对危机信心不足。危机爆发后,国外企业纷纷倒闭,国内沿海地区也出现大量中小企业倒闭,一些国际大型企业也“摇摇欲坠”,企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困局:产品量价齐跌、企业收缩战线、消费者持币观望,部分中小企业业主信心动摇,在生产经营面前显得犹豫不决。

  (二)面临的发展机遇

  虽然危机对我县部分工业企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我们应正确调整对待危机的心态,危机并不都是有害的,不要把危机看成是洪水猛兽,应该看到当前我们处于加快发展的有利时期,具备战胜困难的有利条件,危机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现实和潜在的发展机遇。

  机遇主要表现在:一是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从去年四季度到2010年底中央将安排1.18万亿元,拟带动社会总投资达到4万亿元,加快实施重大民生工程、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关键项目建设。在税收、信贷等方面政策也做出了相应调整,如提高出口退税率、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安排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将给工业发展提供更多的项目和机遇。二是国家出台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从今年1月14日至2月25日,在短短的43天内,国务院连续出台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振兴规划重点强调了通过调整税费为产业减压、通过扩大融资渠道和信贷规模来为产业松绑、鼓励自主创新并进行融资倾斜、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鼓励兼并重组等四个方面的内容,不但为企业松了绑,还为企业加了油。如家电产品及汽摩整车下乡措施,让家电产业和汽摩制造业从去年的低迷状态迅速恢复。三是国发3号文件出台。国发3号文件不但为重庆工业发展提出了目标和定位,而且从税收、财政投入、金融、土地、交通、资源等全方位提供了优惠政策。四是重庆市出台十二条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市政府通过财政增支60亿元、减收26亿元,来拉动全社会投资和消费约500亿元,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摆在面前的这些有利条件和因素,将是工业经济发展前所未有的机遇,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有利因素,去争取项目、扩大投资、改善条件,进而推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金融危机使铜梁工业经济凸显的矛盾和问题

  危机给我县工业企业发展带来了直接的影响,但从这些影响背后,也折射出一些我县工业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

  一是工业结构不合理。虽然我县工业经济近年来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我县企业规模不成气候,产品层次不高,多数为粗加工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上游,发展受限于下游企业,且产品品种较单一,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缺乏行业竞争力等导致中小企业在危机冲击下,承受能力较弱。去年金融危机最严重时期,我县中小企业处于停产(开工率在30%以下)的达到80户(其中:规上企业28户),处于半停产(开工率50%)的企业140户(其中:规上企业41户)。二是企业管理水平不强。由于我县多数中小企业规模不大,人员较少,企业为了节省成本,管理人员知识结构较低,机构设置不健全,制度建立不完善;管理人员缺乏品牌意识;企业没有自身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没有建立应对危机的方案,在全球性的大危机面前,显得束手无策。在金融危机到来时,部分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只得匆忙采取被动应对措施,压缩生产、裁员、停产观望等,错失一些发展机遇。我县现有的规模以上企业中,本科以上学历占管理人员的比重不足30%,企业机构设置健全、制度完善的不足20%。三是企业创新意识和能力不足。我县中小企业受产品结构、自身技术实力、资金实力、生产设备及工艺和管理者意识等决定,其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不强,新产品、技术创新、产学研等项目都有较大的局限性,所涉及的产品附加值不高,所涉及的技术在行业中没有领先优势,企业没有专门的研发资金和研发机构及科研人员。在此次危机中,产品技术含量高的企业受影响相对较弱,有的甚至在危机中抢占了更多的市场。2008年全县规上企业技术创新投入15000万元,实现新产品产值114561万元,仅占规上工业产值的14.32%。四是企业融资体系未形成。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历史性难题,但在我县显得尤为突出,由于我县部分商业银行贷款审批权力有限且银行放贷谨慎,存贷比率低,担保公司少且担保实力较弱,企业融资渠道单一等因素,导致中小企业融资相当困难,多数企业只能依靠自有资金积累来发展,这势必影响企业发展速度。如农民工创业组建的新束光电子公司,经历公司组建、产品试产、市场开发等一系列活动后,流动资金紧张,由于自有资产抵押不足无法获得银行贷款,企业目前举步维艰。去年底我县银行存款100多亿元,贷款约38亿元,存贷比仅38%,而重庆市主城及沿海地区存贷比在80%以上,库区存贷比也在50%以上。五是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我县没有中小企业的专业服务中介,行业协会少;还存在政策落实力度不够,国家、市级或县级政策出台后,企业没能真正享受到实惠;企业手续办理缓慢,有的手续企业投产后几年也未办完,对企业的业务开展及融资产生极大的影响;一些处罚太重,企业生产成本压力大;劳动技术工人缺乏,企业招工难;部分部门服务意识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

  三、应对危机的对策及建议

  为最大限度地缓解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要抓紧苦练内功,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在危机中稳中求进、稳中求胜。政府及各部门要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采取积极的措施帮助中小企业顺利渡过危机,实现国家“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首要目标。

  (一)企业应对危机措施建议

  面对金融危机,不同企业都不可能采取相同的应对办法,对此,特提出中小企业应对危机的两大对策建议:

  1.“化危为安”应对策略。中国有句古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去年在全球危机冲击下,中小企业由于自身承受能力有限,生存岌岌可危,部分企业倒闭,因此,对多数实力有限的中小企业应采取相对保守的应对策略,实现化危为安。第一,实施收缩战略。对于部分经营范围广、门类多的中小企业,要适当收缩战线,剥离部分业务或产品,缩小经营范围和生产规模,为核心业务提供充足的资金、人才等资源,确保守住主要市场,避免全盘抓全盘皆输的局面。第二,实施联合战略。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实力薄弱,单个企业无力抵抗金融危机带来的强大冲击,因此中小企业要善于与上下游甚至同行业进行联合,抱团取暖。比如在产品供应、物流、仓储、深加工、配送、服务、投资等领域进行合作,非品牌生产企业给品牌企业贴牌生产、原材料进行团购等,实现资源共享,节省成本。第三,实施转型战略。在危机的冲击下,企业原有产品已经没有市场空间或出现亏损,企业应积极考虑实施转型,调整产品结构或转换盈利模式,要结合市场需求,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性能或改变产品类别等,抢先占有新的产品市场。第四,实施变革升级战略。在危机中,企业要用战略眼光去对待,对企业进行必要的改革,且此时改革阻力也最小。如进行产品创新,开发新产品,并做好随时调整的准备,以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实现零库存的即需即供;进行机制创新,强化内部绩效管理等。第五,实施休眠战略。在危机影响下,如果企业采取一切措施都不可为,也无可为之力,那就采取下下之策――休眠过冬,等待春天到来。

  2.“转危为机”应对策略。美国股神巴菲特说过“在别人疯狂的时候要悲观,在别人悲观的时候要疯狂”。这次危机让很多的企业悲观,但也可让很多企业疯狂,因此有实力的企业应该把握这次机遇,主动出击,实现转危为机。第一,实施多元战略。去年以来,中央和重庆市都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企业要积极吃透各项政策,充分利用政策支持的重大机遇,拓展相关业务,实现企业在新的领域新的突破。第二,实施市场渗透战略。企业要趁对手受危机冲击市场出现疲软时,迅速出击,花费比平时更少的成本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第三,实施整合战略。在危机的影响下,部分企业生产经营举步维艰,是有实力的企业实施收购、兼并的大好时机,企业要抓住这次机会,收购、兼并同行或下游企业或业务,扩大自身实力和竞争力。第四,实施人才抄底战略。危机导致大中小企业裁员,就业形势严峻,正是企业实施人才抄底的大好时机,积极引进高层管理人才和技术工人,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第五,实施变革升级战略。无论哪种企业要发展,都要不断进行变革升级,而危机为变革升级减小了阻碍。

  (二)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引导和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1.加大舆论导向,缓解信心危机。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深不见底的情况下,部分企业仍显信心不足。因此,为维持业主信心和员工队伍稳定,要指导社会舆论进行正确引导,稳定社会群体的消费心理,拉动内需,增强企业和社会群体对市场前景的信心。

  2.加强企业指导,增强企业应对能力。积极指导企业苦练内功,在发展方式上,注重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转变,把企业做强、做精、做专,做特,不断优化产品结构,优化产品性能,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产品质量,争取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增强长远的风险规避和抗拒能力。

  3.强化政策扶持,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建议县财政增加专项资金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进行贴息补助,并建立市级专项资金的配套资金。由政府出面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我县重点企业的融资力度。尽快增加县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增强县担保公司担保实力。大力倡导企业加大新产品和自主知识产权研发的投入,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引导企业争创名优品牌。安排一部分专项资金对中小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应对危机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管理素质和水平。

  4.优化服务环境,解决企业发展困难。建议政府进一步规范企业相关手续办理程式,明确各项手续办理时限和条件,确保投产企业生产发展不受限制。结合本县中小企业发展实际,适当减轻对企业的处罚力度,给企业一个宽松的环境。定期召开企业分析会,把解决企业困难和问题作为首要任务,以扫除企业发展中的障碍。积极引导建立社会服务体系,规避行业垄断行为。

  四、以危机为契机,进行顺势调整,推进工业逆势跨越

  全面扩散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于铜梁县来说,既是前所未有过的大挑战,也是前所未有过的大机遇。我们应该坚定信心,头脑清醒,积极应对,大胆谋划,科学决策,化危为机,并借“危机”之“机”,进行顺势调整,推进我县工业逆势跨越。

  1.借“危机”之“机”,顺势调整产业结构。金融危机为铜梁工业提供了一次顺势调整的大好时机,我们应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借助金融危机冲击影响,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力度,有针对性地解决长期制约铜梁工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深层次问题。全面构建铜梁工业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促进资源依赖型、初加工型产业向资源节约型、深加工型产业转型升级,从初级加工为主向深加工和精加工转变升级,从单层次加工生产向循环经济产业链多层次加工转变升级,从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转变升级,从高消耗、高排污向低消耗、低排污转变升级,从而加快铜梁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增强铜梁工业又好又快持续发展活力。

  2.借“危机”之“机”,顺势推动产业链整合。铜梁工业的传统产业体系是由一个个分散、单一、互不关联的加工企业构成的,产业链不完整,企业大多集中在产业链上游,这就造成产业链条环节缺失。面对全球经济危机与中国经济放缓的严峻局势,铜梁应该抓住机遇顺势推动各行业产业链整合,依托在基础产业、资源、市场和劳动力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加大对产业链的重组力度,推动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强化薄弱环节,尤其要填补高附加值终端产品的空白环节,形成新的产业竞争优势,实现铜梁工业在重庆市产业链分工的重新定位。特别是国发3号文件出台,明确提出了重庆重点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我们应积极与主城对接,重点发展机械加工业,详细规划,形成与重庆“汽车名城”与“摩托车之都”相呼应的配套产业链条。

  3.借“危机”之“机”,顺势改造传统特色产业。铜梁传统优势特色产业的改造要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整合铜梁传统优势特色产业自身优势资源,推动优势产业资源有效整合,促进优势产业借助当前机遇实现低成本扩张。围绕铜梁传统优势特色产业自身优势资源和核心竞争力,规划一批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换代项目,引导企业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寻求新的产业支撑,要大力支持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相结合的产业发展,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和创造新的产业增长点。我们要继续重视锶盐行业的改造提升,锶盐行业是铜梁县的传统产业,也是铜梁县的优势产业,为铜梁县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经过多年来的淘汰落后产业及环保整治等调整后,虽然企业大幅减少,但结构更趋优化。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进一步做优、做强锶盐加工行业,引导和鼓励企业向精、深加工发展,增加产品附加值,壮大提升锶盐产业实力。

  4.借“危机”之“机”,顺势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在金融风暴的强烈冲击波下,发达国家和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工业体系将开始一次全球性产业布局大洗牌。这正是顺势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的百年一遇的大机遇,我们应该积极主动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敞开怀抱接受先进制造产业和先进技术转移,有选择地承接适合铜梁工业发展实际条件、有发展前景和长期竞争力的企业转移,借此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升产业竞争优势。铜梁应该依托优势资源,优化承接环境,筑巢引凤,加快规划建设工业园区,同时制定产业承接配套支持政策,吸引国际、国内优势产业、企业向铜梁转移,形成新的产业集聚优势。

  5.借“危机”之“机”,逆势提升战略重点产业竞争力。按照顺势调整,逆势跨越的应对战略和策略,积极抓好重点产业,推动其在顺势调整中逆势提升自身竞争力。要做到攻守兼备,该收缩就收缩,该放弃则放弃,该投资就投资,该扩张就扩张。着力调整产业链布局,提高核心技术优势,逆势填补产业空白,逆势做强薄弱环节,逆势扩张弱势行业。应该借发达国家和地区遭遇经济衰退产业调整之际,通过引进高级人才、先进技术、设备和战略投资,承接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产业转移,来填补产业空白,做强薄弱环节,扩张弱势行业。从而在经济调整期全面提升铜梁战略支撑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竞争实力,逆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6.借“危机”之“机”,逆势培育发展高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是铜梁工业的“短板”,全球经济危机和产业衰退给加长高技术产业这块“短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良机。铜梁应制定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大力支持电子信息、新材料以及新能源等高技术产业发展,推动该类产业产业化,以及规模扩张,培育一批战略性先导产业。支持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和消化吸收成果转化,在鼓励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企业与国内外高端要素结合的同时,还要大规模引进高科技人才、先进技术、设备和战略投资,承接高技术产业转移。

  7.借“危机”之“机”,逆势做大做强优势企业。铜梁优势企业应借助当前经济调整的大好机遇,大力促进企业战略性重组,推进龙头企业借势对行业内的产能进行整合,以购并引领企业超常规成长,促进优势产业领域出现一批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优势品牌,进一步强化铜梁优势企业在国内外的产业竞争力。要积极培育发展以“蜂王型”优势大企业为核心的“蜂群型”产业集群,给中小企业创造共同抗御风险成长壮大的平台。加快形成大、中、小型企业在产业链条中的相互配套、良性竞争的协作关系,逐步建立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区域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强化企业自生能力,形成新的企业竞争优势。

  工业经济发展情况报告 篇6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历年来,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修水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呕心沥血、夙兴夜寐,制订、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采取了一揽子办法,取得了卓然成绩。使我县工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初具规模。在今年全市开放型经济工作会上,我县工业园区更是取得了综合发展第一的好成绩。

  今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工业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增大和我县地理区位还处于劣势、产业集群还未形成以及2017年我县决战工业700亿宏伟目标的确定,需要我们再一次深入思考我县工业发展思路、模式、路径。

  元宵节过后,我校本着锻炼教师、发挥咨政作用的宗旨,成立了修水工业经济发展调研组,并请来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吴志远博士指导,对修水工业经济进行调研。

  我们的调研组一行先后深入工信委、国土局、矿业局、环保局、统计局、人民银行修水支行等单位调研,组织了发改委、财政局、劳动就业局等单位负责人和供电公司、裕发食品、凯达服装、辉运饰品、新中英陶瓷、华伟矿业等企业负责人座谈。

  通过调研我们梳理出发展修水工业经济的三条建议和一些公共扶持政策,这些建议更侧重于思维层面,旨在开启多种视角,具体操作层面的做法还有待相关部门专题调研并制订措施。文中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坚持产业集群,优化区位条件,努力形成反梯度发展态势。

  1、强化集群公共政策研究,坚持集群发展模式。加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公共政策研究,制订和实施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制度,坚定不移地走集群发展的模式。

  过去,企业选址首先考虑的是成本因素,更倾向于沿海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接下来,当劳力等成本控制不下来时,关注产品市场区位因素,产品市场销售量大的地区成为企业首选。现在,企业发展更趋向为集群发展。研究表明,产业集群发展可给企业带来最大的利润。产业集群也就成为最大的区位优势。产业集群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集群为近距离的相关或上下游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竞争合作平台,成为吸引更多同行参与的“吸铁石”,集群的最大功能在于为集群内企业提供低成本环境和创新环境。无数事实证明,集群才真正是企业成长的“摇篮”和“大家庭”。

  我们可根据本地特色资源、市场需求、区域分工来大规模引进关联度大的中小企业,同时加大目前我县“两头在外”企业的“嵌入式”发展,加大对这类企业的补贴,重点支持这些企业信息化、企业家培育、蓝领工人培育以及工业物流等,增强其稳定性和本土化,形成中小企业集群。大量稳定性强且逐渐本土化的中小企业的存量成长为集群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同时,集群的形成还需要行业中的大企业的参与。大企业的形成既可依托已有中小企业的重组整合,还可以通过招商引资来解决。

  从集群培育的角度看,如果产品差异性较大的企业大量扎堆,是不利于企业长期成长的。所以,我们要摒弃无序式的、面面俱到的产业布局,根据国土空间开发和布局、本地资源优势,有选择地规划和打造若干专业集群。将支柱产业的摊子铺大了并不能降低县域经济风险,反而可能因资源配置拮据而导致整体陷入困境。

  我们要尽快了解和掌握集群治理的先进理念和基本规律,可通过颁布地方性政策、制定各种战略计划以及开展促进集群创新的财政支持等方面帮助实现企业间良性互动,以此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

  2、坚持有限目标原则,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鉴于我们工业积累和现状,我们要坚持有限目标的发展原则,注重区域专业分工,要采取非平衡发展战略,有重点地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在实践中,可考虑对现有工业项目运行状况进行分类梳理,从历史和现状两个维度、从多指标分析入手,全面详细地掌握各工业项目在县域经济中的重要性、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和发展潜能,再据对各工业产业进行排序并扶优限劣,逐渐凸显我县工业特色,营造主业优势,打造地方品牌。对我县来说,区域专业分工是实现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发挥优势、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条有效途径,是形成专业化经济格局的重要方式。只有长期坚持才能真正实现产业规模扩张,达产达标乃至实现工业经济总量的跨越增长。地方经济越专业、越特色,就越具有向心力,对后续资源的吸附能力就越强,地方经济规模就越可持续,才能真正做大做强,进而突出地方特色,做出地方品牌。

  3、研究市场供求状况,锁定招商引资范围。长期以来,工业企业投资区位选择都十分关注运输成本因素,特别是“两头在外”的企业。修水因为地处山区,交通条件并不十分便利,一定程度地影响了工业企业的投资意愿和积极性。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运行条件发生改变的情况下,特别是以扩大内需为核心的经济结构调整的国内背景下,不少出口企业已开始关注并满足国内市场,中部地区市场需求潜力较大。中部地区市需求场规模将成为替代具有成本优势的重要工业区位因素。修水地处三省九县中心地带,工业的发展需要改变传统理念,扩大内需并以我县为中心辐射的中部地区市场应该成为当前修水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目标所在。

  当前,可以组织专门队伍科学、深入、细致研究以修水为中心的适度区域范围内的市场需求特征和市场潜能,并结合修水现有资源与条件,确定可供选择的产业发展方向,进而锁定招商范围,招商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被动或主动地承接东部产业梯度转移,更重要的是形成对未来国内外企业跨区域布局时的重要影响力。我们可以主动谋划,要变被动招商为主动招商,积极引导长期以来“两头在外”运转模式的企业转向关注和研究内地市场,促使企业商业模式或商业战略转型,如果能实现这种转型,企业物流成本将大大下降,企业在修水投资的盈利可能性将大大增加,修水必将成为良好的工业投资聚集地。

  4、优先抓好矿业产业集群。我县矿业经济发展主要瓶颈在于科技创新,为此,我们要不断强调科技工作的重要性,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工作管理水平,熟悉科技型企业的特点,不断优化并适应科技型企业所要求的区位条件。同时,我们可以通过项目带动、以引入若干具有竞争合作关系的'骨干企业为抓手,精心打造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实现矿业经济规模化、精深化、集群化发展。反梯度战略是不少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的成功案例,我们完全可以在自然资源和基本的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大胆发展和拓展矿业经济,在产业链打造上下功夫,形成局部优势,以此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创新思维,突破工业发展瓶颈

  1、跳出工业发展工业。修水工业怎么抓?我们认为,有必要从一、二、三次产业内在关系中找到依据乃至办法。三次产业具有内在的关联性,而这种关联性又必然影响着三次产业包括工业各自的发展过程,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要特别注重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和联动性。近年来,我县城市建设和第三产业发展就为我县工业发展创造了条件,这些好的经验和做法要继续坚持。

  从实践操作层面看,可以形成以修水农业乃至旅游业优势、品牌和名气为抓手的工业经济。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并营销修水区域品牌,通过修水区域品牌的提高,进而优化修水工业区位条件,带动工业发展。一、三产业为工业发展打造影响力,工业为一、三产业奠定基础。

  2、跳出修水发展工业。基于各地差异和经济的互补性,我们要主动谋求跨县资源的整合和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多赢共享的良性互动新格局。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向上级政府、部门争取对口支援的机会,另一方面,主动与周边地理优势地区、产业优势地区对接,参与区域分工。

  我们可以赴周边地区广泛协调并征集意见,积极谋划政府间合作并由此带动政商全方位互动。一是可考虑将修水现代农业、旅游业发展与周边地区结合起来,支持并匹配周边地区的工业发展,从而共享跨区域范围工业发展成果。二是可考虑在与周边对接过程中寻找工业分工的突破口,主动纳入周边工业分工体系,加大中间产品生产范围和规模。依托周边强势产业并与之配套,逐步形成低端集群,慢慢发育,渐渐由低端集群向高端集群发展。在此过程中,要未雨绸缪,建立良好的公共科技政策体系,支持集群的渐进升级,最终形成创新驱动的县域经济态势。待时机成熟,再通过周边寻求或直接寻求与外部更大区域范围的对接,进而实现在更大范围中寻找丰富的市场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企业资源等。

  3、跳出融资看融资。越是粗放的工业发展模式越迫切需要金融支持,越依赖银行贷款投放,大量低效率企业的融资冲动往往不符合贷款要求。银行业是风险管理行业,银行的信贷对象是集约化水平高的经营主体和项目。所以,我县工业发展思路要逐步调整到企业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上,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由此可见,信贷融资问题不仅仅是融资本身问题,而是县域工业发展思路与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问题。低效率企业融资难问题恰恰在于低效率企业本身。我们要详细诊断修水传统工业中落后产能状况并提出有效的优化举措。

  从另外一个层面看,融资问题的解决又往往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从整体金融生态环境优化的角度来抓,单纯的政银企对接往往难以奏效。优化整体金融生态环境就是培育和增强修水经济软实力。

  三、强化工业发展软环境,培育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沃土。

  1、打造企业家成长摇篮,培育商业文化。企业成长有一定的规律性和阶段性,拔苗助长型的公共政策推动必然失效或扭曲企业投资行为。公共政策支持应从推动企业扩规模即达产达标向提升质量方面转变,更侧重于支持企业技改、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企业家及员工培训。

  企业家是生产要素配置和投资的决策主体,企业家是区域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和力量。古往今来,经济生活中无数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告诉我们,贫困与欠发达状态的根本原因是人力资本的不足。企业家是“经济增长王国中的国王”,一批具有宽广战略眼光、积极的市场开拓精神、高超的管理创新能力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队伍将是修水工业经济腾飞的奠基者。企业家的经营能力是市场经济中最稀缺的资源,也是经济欠发达县域经济中最稀缺的资源。

  如何培育、开发并利用好这个最稀缺资源就显得十分重要了。由此可见,企业家的培养十分重要,应列入公共培训计划,建议在县委党校开设企业家培训专题班。可重点将返乡创业人员作为修水本土企业家队伍来打造,建立并搞活企业家协会,培育企业家间频繁的的互动交流学习机制,了解并政策上支持企业家成长,逐步构建修水主流商业文化,一个地方商业文化氛围的多少往往与一个地方经济繁荣程度成正比。如果说融资问题是我县工业运行面上的问题,那么,企业和企业家素质才是影响或制约修水工业运行内在的根本性问题。

  2、大力培育蓝领文化。打造一支规模充足、稳定性强的具有“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熟练一线工人队伍,使其成为企业乃至我县工业战线的生力军,并使其成为我县产业文明的缔造者和传承者,这将是我县工业发展史上的一项战略工程。实践早已证明,产业工人队伍的奉献精神、创新精神、实干精神是产业经济发展不竭的动力和源泉。基于此,我们要突破传统思维,在已有各种保障用工招聘措施的基础上,还须大胆创新,大胆尝试,研究性地开展工作,拿出有效措施,大力培育蓝领文化,政企分工,制定中长期产业工人培育与激励政策,激励广大职工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逐步稳定并壮大现代产业工人队伍,为我县经济发展建功立业。

  3、从形象和品牌上抓工业。形象和品牌优势可以通过努力获取,并可大大缓解修水地理区位的不足。一方面,大力推进修水行x体制改革力度、加大法治建设力度,维护经济秩序,做出亮点,并通过各种媒体扩大宣传,形成舆论优势,以此来凸显我县本地特色,进而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形成吸引力。同时,当前要注意防范和避免非银行金融机构行为可能导致的县域经济风险。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修水地区形象塑造,做好区域营销,为大规模引入项目奠定基础。同时,可考虑从修水发展历史中寻找工商业文明成果和经济发展线索。

  四、公共政策扶持重点

  1、突出强调并从政策上支持“科技强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将成为我县工业发展的主导推动力。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县工业曾一度辉煌,就是因为我们敢为人先与科研结构对接,宁红和上海中医学院,康顺与景德镇陶瓷学院。为此,我们要重视科技创新政策。大力加强与知名科技中介机构的对接与联系,或扶持培育本土的科技中介机构。以此扩大我县科技信息来源渠道,通过科技资源,逐步优化修水的工业区位因素,这对急需技改转型的传统产业企业乃至新兴行业企业的引入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大力鼓励和支持企业实行产学研协同发展模式。大力鼓励和支持企业与上级科技部门、科研院所、相关行业知名科技企业对接,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当前我们需要在推动协同创新广度和深度上有所作为,不拘一格地吸纳各种创新资源,大手笔借助外部创新资源快速提升我县创新能力,大量科技资源的汇聚将无疑对修水跨越发展形成巨大推动力。

  2、加大对企业家和工人的培训力度,优化我县人力资源状况。我县有部分企业家多年来从“草根”到“贵族”靠得是自己的经验和不知疲倦的拼搏。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深知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具有时代发展眼光、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家对企业长远发展起着决定性因素。解决好家族管理、企业运作、战略发展、核心竞争力等等问题是企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因此,企业家们渴望通过培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和素质。同时,我县企业员工队伍也缺乏经常性的高水平技能培训。鉴于此,我们认为,相关部门宜迅速针对这种情况开展调研,了解需求,政企合作,达成共识,制定相应的培训政策和制度。

  3、加大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综观当今工业发展形势,信息化已成为改善工业运行状况、优化工业产能的重要关键手段,信息化与工业化高度融合是当今工业运行的基本特征,信息化既降低了工业运行成本,又改善了工业运行的效率,可直接将工业运行推上快车道,加大支持企业信息化建设,完全可以在一定程度弥补其因“两头在外”而增加的物流和信息成本。我们可以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刺激政策,逐步地帮助企业完成并运用信息化。

  4、加大对区域物流业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我县传统产业比重较大,“两头在外”企业较多,产品市场范围较广,工业企业对运输物流的依赖性较强,为实现由易到难地优化我县工业发展区位条件,物流业应作为当前修水最主要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先导性服务业来规划、落实。物流业的先导性发展将有助于相应地改善我县工业区位中的其他条件,比如可扩大修水工业产品市场范围,降低工业运行成本。近年来,物流业的发展受到了各界关注,宏观决策部门多次出台支持物流业发展的全国性政策措施,我可以抓紧调研,掌握全面信息和数据,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的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同时,在国家支持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地方性配套支持措施,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我县物流业发展。

  工业经济发展情况报告 篇7

  一、今年工业经济发展情况预测

  今年以来,我市工业经济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生产持续大幅增长,效益明显提高。1—9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74亿元,同比增长26.5%;产销衔接良好,销售率达到99.5%,位居全省第二。9月份当月完成工业增加值22.9亿元,同比增长30.9%。预计全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32亿元,同比增长21%;产销率99.5%以上;主营业务收入506亿元,同比增长57%;利润30亿元,同比增长230%。预计全年原煤完成6750万吨,同比增长44.5%;发电量完成45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3.5%;浓硝酸完成34万吨,同比下降15%;纯碱完成27.4万吨,同比增长2.6%,合成氨完成33万吨,同比下降18.5%。

  二、明年工业经济发展情况预测

  预计20xx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60亿元,同比增长11%;产销率98%以上;主营业务收入560亿元,同比增长10%。预计20xx年原煤完成7550万吨,同比增长12%;发电量完成5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2%;浓硝酸完成40万吨,同比增长18%;纯碱完成27万吨,同比无增长。

  煤炭行业:矿业集团20xx年预计完成原煤6800万吨,同比增长13.3%;国投新集预计完成原煤610万吨,同比下降7.6%。矿业集团20xx年没有新的矿井投产,增长主要是由于丁集、顾北矿全面达产,望峰岗、谢桥、张集矿改扩建工程发挥效益。国投新集产量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新集一、二、三矿属于老矿井,井下地质条件较复杂,生产已进入下滑期。

  电力行业:主要增长点来自于凤台电厂,一期两台机组分别于8月初、9月底投产,预计今年可以发电25亿千瓦时,明年预计可发电60亿千瓦时。全市电力行业预计明年完成发电量5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2%,保持平稳发展。

  化工行业:淮化集团总投资15.7亿元的清洁生产工艺项目(老系统改造工程)预计20xx年6月份完成,年产能为30万吨,该项目采用先进多元料浆气化、低温甲醇洗液氮洗等技术,使合成氨成本大幅降低,初步测算每吨成本降1000元。淮化集团的浓硝酸受市场需求萎缩的影响,价格巨幅下滑,从最高4200元/吨降到目前不到1600元/吨,目前淮化集团浓硝酸已开始减产,预计今年全年可以完成34万吨。20xx年该公司浓硝酸预计完成40万吨,同比增长17.65%。焦炭受下游钢铁行业影响,价格大幅下滑,目前销售价与成本价形成倒挂(精煤1700元左右,焦炭1500元左右),且有价无市,焦炭产品库存严重,陷入亏损滞销、限产保炉局面。该公司目前还没有排定焦炭明年产量计划。浓硝酸与焦炭所形成的销售收入占淮化集团总收入的65%左右(浓硝酸占43%,焦炭占22%),该公司明年的生产经营形势不容乐观。德邦公司的纯碱价格已从年内最高2000元/吨下降到目前的1200元/吨;氯化铵从1200元/吨下降到700元/吨,该公司本月开始出现亏损。预计今年全年完成纯碱27万吨,氯化铵31万吨,明年产量预计与今年持平。

  我市机械、电子、纺织、医药等行业预计明年将维持平稳发展,没有具有拉动作用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存在问题

  (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不足。20xx年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9亿元,同比增长35.6%,今年1—8月份,工业固定资产投资92亿元,同比增幅低于10%。(采矿业51亿元,同比增长10.5%;制造业11亿元,同比增长34.4%;电力30亿元,同比下降36.5%)上一轮以煤炭、电力为重点的建设投资高峰已基本结束,即期投入不足,发展后劲堪忧,形势十分严峻。投资对经济的影响有滞后性,虽然截至目前工业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但会在今后逐渐显现。

  (二)企业成本压力加大。今年以来,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煤炭、石油价格上涨较快,电力价格也进行了多次上调,cpi指数居高不下。1—9月份,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6.4%,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16.6%,ppi反超cpi10.2个百分点。在生产成本不断上升,销售价格有所回落的情况下,企业利润被不断压缩,企业投资积极性降低。全部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1.1%,上游对下游工业企业利润挤压十分明显。同时由于新的《劳动合同法实施》实施,企业用工成本上升,特别是纺织行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受到的冲击最大。

  (三)中小企业融资较难。由于国家今年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收缩银根,银行实施贷款终生负责制,各家银行“惜贷”现象明显,中小企业由于自身造血机制不足,资金链十分脆弱,没有资金支持很难进行技术改造、产业升级等。

  (四)深层次体制机制型矛盾仍较突出。由于煤炭实行市场化运作,而电力价格受国家计划调控,导致煤电价格无法实现联动,电力企业普遍经营困难;有企业反映,企业发展环境还有待优化,税收优惠难以兑现,企业开发新产品获得税收优惠的程序比较繁琐,最终很难享受这一政策。

  四、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经济运行监测与调度。利用信息直报系统,加强对30户重点骨干企业的监测力度;加强对县区工业的指导与考核,指导县区编制工业经济发展的规划,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按照市工业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的要求强化对县区工业经济发展的考核,兑现奖惩,保护积极因素、调动消极因素;加大对重点产品的监测、预测。重点选取有代表性的原煤、洗精煤、发电量、浓硝酸、纯碱、水泥、钢材、轴承等工业产品进行监测、预测,分析产量规律和价格趋势,为企业发展和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二)出台政策扶持企业发展。加快推进《淮南市实施<安徽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办法》、《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扶持工业企业发展政策的制定工作。利用政策引导、扶持工业企业做大做强,推动我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大好局面。

  (三)多措并举破解融资难题。建议市政府建立中小企业贷款及信用担保风险补偿和奖励机制,设立金融服务中心,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提高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考核指标在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将年新增中小企业贷款额度、户数等指标列入考核体系。鼓励非公有资本创设担保、典当等金融中介服务机构。调动各类金融和担保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的积极性,缓解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紧张局面。

  (四)改善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政府及相关部门应从制定、落实优惠政策入手,提供精细化服务。放宽市场准入条件,调动工业项目投资的积极性;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规范收费、罚款行为,减轻企业负担;严格限定对企业的检查评比,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干扰,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优质环境。

  工业经济发展情况报告 篇8

  根据市政府下半年调研计划,从12月10日开始,我们调研组利用半个月时间,分别深入到经济局、发改局、招商委、个私办等部门及部分国有和民营企业,对我市工业经济进行了专题调研,在总结工作、梳理问题、剖析原因的基础上,着重研究提出了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工业经济的对策思路,供市领导决策参考。

  一、全市工业经济的基本情况

  经调查统计,我市现有工业企业85户(含投资额在1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乡镇企业33户),其中正常生产企业5户,非正常生产企业65户,“三无”企业15户,厂(场)区占地总面积229.1万平方米。资产总额148,184万元,其中固定资产126,691万元,闲置资产6,988万元。负债总额165,525万元,其中欠银行贷款98,953万元,资产负债率112%。共有在册职工13,381人,其中在岗4,247人,下岗9,134人,离退休2,081人。

  20xx年11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实现48,861万元,占计划100.3%,同比增长11.3%;工业增加值完成16,055万元,占计划100.3%,同比增长11.3%;销售收入完成46,347万元,占计划100.9%,同比增长12%;利税完成1,879万元,占计划112.7%,同比增长24%。

  从调研得出的结论分析,我市的工业经济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原始积累期。时间在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主要特征是我市丰富的农业资源使一大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孕育而生,如亚麻厂、乳品厂、食品厂和粮办工业的油厂、米厂、粉厂等企业都是在这一时期建立的,基本确立了我市工业经济的总体框架和走势。二是起步发展期。时间在六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主要特征是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完成了原始积累,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一些新兴工业如塑料包装、农机制造、日用化工、机械电子等行业加入了工业阵营,集体企业、乡镇企业总量也迅速扩张,形成门类比较齐全的产业布局。但遗憾的是有几个机遇没有抓住,如柴油机、摩托车、无线电等项目没有留住,没有做大做强。三是上升贡献期。时间在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是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最好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有一塑、乳品厂、亚麻厂、制油厂、大修厂等,这些企业年利税都在几百万至上千万,职工都达千人左右。涌现了一批全国知名的产品品牌,如海伦白酒、跃进牌奶粉、松雪牌塑料编织袋等。特别是海伦糖厂下放地方管理,拉动了全市工业经济指标大幅增长。但由于人员大量涌入工业企业和银行贷款的过度投放,为以后企业长远发展乃至产权制度改革和招商引资留下了后患。四是转型阵痛期。时间从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我市工业企业在管理、决策、技术、营销和产品竞争力等方面的弊端逐步暴露出来,加之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没有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导致大批企业相继走入困境。除制酒总厂成功被哈啤兼并外,真正实现机制转换、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的企业微乎其微。人造板厂、化工总厂、烟叶复烤厂、制药厂等新上项目,由于项目选择不当,经营机制不活,技改资金不足等等原因,有的生产几年就陷入困境,有的投产之日就是停产之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适应市场经济,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在工业经济逐渐下滑时期,我市在推进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深化企业改革方面尽了很大努力,但工业经济内部结构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一是工业产业比重持续走低,经济总量偏小。20xx年,我市国内生产总值实现35.0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农业)实现产值15.6亿元,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实现产值8.0亿元,第三产业实现产值11.45亿元,第二产业仅占国民经济比重的22%。扣除建筑业产值,工业总产值为4.88亿元,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还不到14%。一、二、三产业之比为44.5:22.8:32.7,与全省平均值相对比,农业产业比重过大,工业化程度明显偏低,工业经济总量处于全绥化市中下游水平。

  二是经济运行质量不高,财政贡献份额低。从调查情况看,目前在85户工业企业中,能够正常生产的企业只有哈啤、亚泰、热电总厂、振动时效设备厂、海轮王农机等5户企业,占总数的5.8%;由于受原料供应短缺和市场营销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正常生产企业也普遍存在着开工不足问题。停产半停产等非正常生产企业高达65户,占76.4%。另有名存实亡的“三无”企业15户,占总数的17.6%。非正常生产企业居高不下,使工业企业对财政的贡献率也大幅下降。据统计,十年前(即1995年),全市利税超百万的大户有油厂、一塑、乳品厂、复烤厂等共18户企业,工业企业年上缴税金5,000万元以上,约占财政收入1.01亿元(含农业税)的50%。而20xx年,全市工业企业中利税超百万的大户只有哈啤、亚泰、电业、铁发和烟草公司五户企业,实际上缴税金不到2,000万元,约占财政收入7,630万元(不含农业税)的26%。如果把农业税因素计算在内,再去掉铁发、烟草、电业三户非加工业型企业,工业经济税收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十年间下降了20多个百分点。

  三是骨干企业数量较少,对城乡经济拉动作用不明显。全市具有支撑性、带动性、辐射性、能有力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支柱项目和拳头产品尚未形成。规模以上企业除经营性的电业局、自来水公司外,只有糖厂、哈啤、亚泰等9户生产性企业,利税超亿元的企业一户也没有,利税超千万的只有哈啤一户企业。就连过去引以为荣的糖厂、亚麻、乳品、肉联、一塑等企业目前大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虽然近年来我市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哈啤、亚泰、东嘉等大企业,但无论是从投资规模、还是财政贡献率上看,都称不上地方支柱企业,还没有一户像肇东伊利、五常葵花药业、绥化卷烟等真正拉动市域经济大幅增长、利税超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骨干大型企业和大项目。

  四是企业产权改造不到位,运行机制不规范。按照国有企业改革要求,必须实现国有经济成份全部从竞争性领域退出。但从调查情况看,受人员和债务包袱困扰,产权改造难以到位,企业所有制形式单一,产权不清、权责不明、政企不分。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股份制企业屈指可数,国有股一股独大、名转实未转、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十分普遍。除制酒总厂被哈啤兼并后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外,绝大多数企业仍按国有机制运行,即使名义上改制了,实际上不是国有股占主导地位,就是运行不规范,董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名改实未改。一些卖不了、股不起的企业,一部分实行租赁经营,不仅没有真正触及企业产权,还造成存量资产的低效益利用,由于监管不到位甚至还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

  五是管理体制不理顺,企业经营管理粗放。受农业区位特征影响,在总体战略上工业经济没有得到足够重视,领导力量投放不足。管理体制没有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政企不分,权责不明,职能混乱。历史上最多时企业主管部门曾多达八个,号称“八”大公司,而且一谈改革必改企业主管部门,企业主管部门全部被划出政府系列,纳入财政预算外管理,靠向所属企业收缴管理费开支,出现了主管部门由企业来养活的现象,难以正常行使监管职能。国资、审计和主管部门很少对企业进行各种检查和财务审计,一些管理知识培训、科技成果推广活动没有正常开展,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水平低下。监督失严,管理失控,以至于企业放任自流,在国有性质尚未改变的前提下,内部管理混乱,资产大量流失,经济效益急剧下滑也就成为必然。乳品厂曾有一车皮奶粉发货后不知下落,下水道流出的都是牛奶和黄豆,原建城乡菜农一天最多能接三麻袋黄豆。塑料厂出现过墙内偷出的产品把墙外行人砸伤的事故。到后期一些停产企业以卖设备、卖厂房、卖原材料来维持支出。企业大批停产、债台高筑,大量职工下岗失业,却没有一个主管部门领导和厂长、经理为此承担经济、行政和法律责任。

  六是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龙头与基地利益联结不紧密。龙头企业长期拖欠甜菜款、亚麻款等原料收购资金,基地的`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造成龙头与基地间的链条断裂。20xx年亚麻面积计划是6万亩,实际种植不到2万亩,收购原茎不到6,000吨,而甜菜面积更是少得可怜,04-05糖期根本无原料可供加工。盛中乳品厂每天仅能收购牛奶10吨左右,博润淀粉实际只收购马铃薯2,000吨,占计划的2.5%,远远达不到生产要求。龙头企业普遍存在着原料短缺问题,亏损严重。

  七是技术装备水平低,创新能力较差。工业企业布点分散,资金和基础设施使用效率不高;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尚未拓展,精(深)加工产品少,粗(初)加工产品多;下游产品少,上游产品多;以技术改造名义争取到的银行贷款多,实际用于技改的资金少,设备老化,工艺落后;产品质量档次低,缺少知名品牌,市场竞争力弱,知名度和占有率不高;企业家、实业家廖廖无己,管理方法和营销手段陈旧、落后;企业人才、技术、资金严重缺乏,融资困难,无法进行产品更新换代和产业升级。

  三、20xx年发展工业经济的主要对策

  县域经济的突破口在工业,而我市的工业经济要跟上脚步,赶超先进,在短期内必须要有一个加速提升的过程。要实现工业经济超常规、跨跃式发展,应该做到四句话:战略部署要升位、发展方向要明确、对策措施要着实、招商理念要更新。

  (一)、导向:战略部署要升位,必须以用人导向来体现工作导向,实现工作重心由农业向工业转换。

  县域经济的出路在于工业化,实现了工业化才有可能实现城镇化、产业化、现代化。如果说抓农业是抓温饱、抓稳定,那么抓工业就是抓财源、抓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在意识形态和工作抓法上进行重新调整,从以农为主向以工为主转变,确立以工业为主攻方向的工作导向。

  1、工作导向要升级。一是在总体工作摆布上,要由农业向工业转变。农业的问题单纯地靠农业自身解决不了,要在抓农业工作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改变过去那种从种到收事无巨细的做法,跳出农业抓农业,着眼于工业抓农业,围绕工业抓农业,用工业的思维抓农业,以工业经济的发展来牵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以此来破解农产品销售、加工转化增值、吸纳农民工就业等增收难题。二是在领导力量投放上,要由“三主”抓工业向全员抓工业转变。要改变只有主要领导、主管领导和主抓部门来抓工业的状况,市级领导不论什么分工,不论分管哪条战线,都得跑项目,为工业发展服务。无论是市委、市政府,还是人大、政协,都要把工业经济做为首要任务,纳入重要日程。无论是经济管理部门,还是各乡镇,都必须把发展工业经济做为中心工作。要充分发挥工业经济领导小组作用,定期研究工业和项目建设工作,解决主导产业发展、企业产权改造、招商引联、关停并转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协调大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相关事宜。三是在领导分工上,要由一个项目多头抓向“三位一体”分工制转变。要整合项目管理行政资源,明确职责分工。从根本上改变产业、项目多头抓、重复抓、交叉抓的职责不清状况,一个市级领导就抓一个产业、一个项目,不走神、不分心,抓全程、负总责,直到抓出成效为止,形成战线、产业、项目三位一体分工制。年终进行实绩考核时,把项目落地率、企业达产率、财政贡献率做为重要内容。坚持以产业、项目建设考核为主,以分管工作为次,考核产业、项目在先,考核分管工作在后。四是在工作方法上,要由处理日常琐事向抓大事、抓产业、抓项目转变。各级领导要把主要时间、主要精力从听汇报、看文件、开会议中解脱出来。不能事无巨细,要还权于部门、问责于部门,部门工作要放心地由部门去管、去抓,决不能让主要领导抓主管领导的工作,不能让主管领导抓部门工作,更不能让部门工作推着领导走。要改革会风、文风,提倡讲短话、开短会、发短文,完善事务接待制度,减轻领导陪客、陪餐等迎来送往压力,腾出时间和精力用在研究工业和项目工作上。主要领导和主抓领导一年要抽出一半时间来抓招商、跑项目,其它战线领导至少要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用在招商和项目上。

  2、用人导向要升位。千秋基业,贵在用人。工业经济能否发展,关键在用人上。首先,要形成重用工业型、项目型干部的用人导向。实践证明,用人是调动积极因素的最有效办法,必须对懂工业、善于跑项目、能上项目的干部重奖重用,甚至破格使用,以用人导向来引导工作导向,使乡局级领导干部都能心往项目想,劲往工业上使,形成合力。其次,在领导干部实绩考核中,要加重工业和项目建设的考核份额。第三,要积极为企业家成长创造条件,善于发现、重用和培养企业家、实业家,对那些有才能、有贡献的企业经营者,要知人善任,为他们成长搭舞台、腾位置,引导和鼓励他们以满腔热情投入到企业改革和事业发展中去,达到重用一名企业家、振兴一户企业、壮大一个产业的效果。要保护、爱护企业家,提高政治待遇和薪酬标准,通过晋职级、年薪制、配股份等办法,解除后顾之忧。同时要加强企业经营者队伍管理,搞好任期和年度经济责任审计,对那些重大决策失误、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从事经济违法犯罪活动的厂长、经理,要从严追究行政和法律责任。

  3、舆论导向要升温。既要承认差距,正确认识海伦工业经济在全区的位次,又要有不服输、不气馁、不抱赖的信念,更要有加快发展的意识和赶超的劲头。要利用各种会议、场合和媒体营造舆论,把抓工业、上项目的氛围叫响、炒热。要搞好正面宣传引导,让广大干部群众正视面临的形势和发展机遇,跳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与我们农业市县无关的误区,充分认清城镇社保并轨、农村“一免两补”、金融改革核销不良资产等政策,是使我市工业经济度过阵痛期、迎来新一轮发展的难得契机,坚定渡难关、赶先进、快发展的信心。要提高大项目投产达效率,用项目落地的实际成果来凝聚人心,鼓舞士气。要浓化全民创业氛围,激发全民创实业、全民办工业的热情,把广大干部群众竞相创业、争相发财的欲望挑动起来。要降低门槛,放宽出口,采取干部带薪保职下岗创业、鼓励公务员到本地企业挂职或到外地企业打工、干部与私营企业一帮一结对子、金融部门提供创业贷款等办法,创造条件、开阔视野,激活全民创业、发展个私经济的主体,使有胆识、有头脑的能人、精英向工业、企业、商业等经济领域流动。

  (二)、定位:发展方向要明确,必须以打造核心竞争力来构筑经济新优势,实现产业结构由门类齐全向主业牵动转型。

  从我市的工业经济特点来看,产业门类比较齐全,食品、医药、轻工、机械、电子、塑料、建材、化工等样样俱全,但真正能够拉动市域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并末确立起来,具有海伦特色的工业经济主体框架也没有形成。工业经济要有较强的竞争力,必须培育一、两项过得硬、叫得响的优势主导产业,如亳州的药材、寿光的蔬菜、虎门的服装、内蒙伊利乳业等,具备较强的外向度和知名度,从而产生一企兴一县、一县傍一业的效应。

  经调研组广泛征询意见和研究论证,今后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定位是:大力实施“一主两翼三型五业”工业发展战略,精心培育区域经济亮点。

  “一主”即大豆主导产业;“两翼”即农机和制药两个侧翼产业;“三型”即龙头带动型、食品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三型”经济;“五业”即糖、麻、乳、薯、畜禽加工五个上联龙头、下联基地的“中轴产业”。

  1、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打造区域经济新优势。发展大豆主导产业,我市有种植基础、有加工潜力、有流通优势,在全省、全国都有较高的知名度。仅20xx年就种植大豆200多万亩,总产30多万吨。新上投资400万元的大豆加工企业10户,全市总日处理能力达到3,500吨。大豆精选和购销企业增加到280余家,总投资1.1亿元的大豆批发市场完成二期工程建设,极大地提高了大豆营销流通能力。从全绥化市来看,各市县的发展定位基本都已明晰。我市将大豆定位于重点发展主导产业,与肇东医药、安达乳业、兰西亚麻纺织、青冈玉米加工、庆安“三都两业”等不存在产业趋同问题,发展空间较大。

  发展壮大大豆主导产业,必须从种植、加工、流通三个环节入手。一是加强基地建设培育主导产业。实施好高油脂、高蛋白大豆示范基地项目,引导农户进行土地流转、组建股份公司实现规模经营,选用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实行标准化生产,增加产量,提高品质。二是发展精深加工培育主导产业。要力促九三油脂60万吨大豆综合加工项目早投产、早达效。要重点扶持东源油厂等大型加工企业,提高竞争能力,延长产业链条。要严把项目审批关,严格控制小油榨、小油坊等新上榨油项目,避免重复建设和产业趋同,防止一哄而起,一哄而下。三是搞活商贸流通培育主导产业。立足买海伦、买全省,卖全国、卖全球,完善大豆批发市场海北、东风两个现货部建设,搞好大豆期货贸易,搭建大豆流通平台。组建大豆营销协会或集团,建立行业自律组织和现代营销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松北王公司要探索增资扩股、品牌招商途径,提高融资能力,扩大收购、加工和销售总量。

  2、积蓄后发优势,培育经济起飞两翼。重点发展农机、制药两个现实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重点产业。在农机产业上,在完成社保并轨、处置不良资产后,出售海轮王公司,真正实现民营化。要引导农机企业增强大发展意识,在自愿的前提下,进行资源整合,实行强强联合、以强带弱,组建农机集团或股份公司,壮大整体实力,提高核心竞争力,真正使农机制造、销售成为辐射全省、全国的知名产业。要注意防止以行政手段硬性捆绑,搞拉郎配。在制药产业上,中海制药公司要坚决完成GMP认证工作,主动出击,尽快实现与哈药或其它著名制药企业的合资合作,使其在短时间内成为有效拉动工业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

  3、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壮大五大中轴产业。对糖、薯、麻、乳、畜禽加工等五大产业,要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走龙头带基地,基地强龙头之路。在产业化经营中,龙头企业往往要以较低的成本获取原料,基地农户又想以较高的价格出售农副产品,而政府一方面希望企业能够有充足的原料来保证正常生产,增加税收,一方面又不希望农民利益受到损害,以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在这项工作中,政府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何处理好三方面关系则显得十分重要。要理顺龙头与基地的关系,必须要吸取经验教训,用市场经济行为来抓产业化,坚持“市场化运作、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的“四化”原则。

  要真正壮大“五大中轴产业”,推动产业化经营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使龙头与基地之间建立起稳定和谐、共存互利的关系,必须解决三个问题:一要强龙头,解决牵动作用差、反哺能力弱的问题。从我市实际看,这五个产业能否得到振兴和快速发展,关键在龙头企业。我市的糖、麻、乳、薯等产业,之所以时起时伏,形不能气候,主要是龙头企业实力有限,生产不稳定,牵动作用不强,甚至在一定时期靠给农民打白条子、拖欠原料款过日子,最后成了坑农、害农企业。要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必须密切龙头与基地的内部利益关系。企业在原料收购上要按市场价收购,现金结算,以不拖不欠、不打白条子来发展原料种植面积。要放宽视野,重视和建设外埠原料基地。企业要扩大宣传,树立长远发展思想和诚信经营理念,加强监督管理,规范企业经营,打击和查处压等压价等不法经营行为。二要壮基地,解决生产积极性不高、标准化生产水平低的问题。要逐步恢复农户种植亚麻、甜菜等生产原料的信心,通过正面宣传,使农户了解企业的经济实力和经营状况。生产企业要对基地进行必要的扶持,提供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促进基地选用优良品种,推广先进栽培技术。基地要主动接受企业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实行标准化生产,以高产,优质来增加效益。以农业中心为依托,办好农业“110”,开通对农服务热线。要采取扶持培育典型大户、提供资金支持、搞好技术服务等措施,变行政干预落实基地面积为政策引导、典型引带,通过评选奖励十大原料种植大户、十佳奶牛养殖劳模、亚麻、甜菜、马铃薯种植状元等办法,大张旗鼓地培养典型,表彰先进,产生示范辐射效应,扩大影响力,使广大农户主动、自觉地种原料、建基地。要发挥好科技园区、示范基地作用,提高种植养殖协会等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农机合作公司的辐射、服务能力,促进基地实现规模经营,增加科技含量。农户分散种植的,企业和中介组织负责收购原料,企业支付中介费。企业可与中介组织签定合同,实行让利收购和重点扶持,由中介组织租赁土地种植原料,也可由企业直接租赁土地种植,以稳定基地面积。三要转职能,解决行政职能越位、不到位的问题。政府为增加税收,保障企业原料供应,往往以行政手段落实基地种植面积,在企业无法兑现承诺时,不但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还造成政府失信于民,产生大量不稳定因素。因此,要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坚决克服强迫命令、行政干预的陈旧思维和管理方法,变计划手段落实面积为市场行为发展基地。对龙头企业可优先安排财政周转金、提供银行贷款,解决原料收购资金不足问题,人民银行、农信社在农业贷款中要拿出一定比例资金投向畜牧业。对乡镇通过税收分成的办法调动发展基地的积极性。对各类合作经济组织要放手发展、放胆支持,简化手续,促其发展壮大。对农户实行订单保护价收购、种子肥料补贴等措施来不断扩大原料基地生产规模。

  总之,要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做强一个大豆主导产业,培育农机、制药两个经济增长点,壮大糖、麻、乳、薯、畜禽加工五大中轴产业,把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成为龙头带动型、食品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三型”经济,初步构筑起城乡互动、工农互补、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海伦经济发展格局。

  (三)、路径:对策措施要着实,必须以外向化来带动工业化,实现经济成份由国有向民营转变。

  从调查掌握的情况看,我市的工业企业最突出的问题是人员、债务包袱沉重,资金匮乏、机制不活、管理粗放、缺技术、缺人才、工艺落后、产品竞争力差的现象普遍存在,大部分企业已病入膏肓,还有一些企业甚至处于"活"不了、"提供了契机。截止到11月末,市工商银行不良贷款占用28,251万元,涉及企业85户,其中国有企业73户,这部分企业大部分处于关停和半停产状态。目前,工商银行正在进行损失类贷款的核销工作,国有企业申报核销47户,核销额度10,227万元。对这项银、政、企三方受益的好事,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纳入重要日程,要象抓并轨一样,加大领导督办力度,建议成立相应组织、设专人抓这项工作。协调法院、工商和企业主管部门,积极配合银行处置不良贷款。企业要有长远发展观念,增强主动性和自觉性,与金融部门保持沟通联系,积极组织申报。对有资产、有抵押财产的企业,政府应支持银行优先受偿,为不良贷款及时核销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工商银行要积极向上级争取政策扶持,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成熟一个上报一个,对接近符合核销条件的企业,灵活、变通运用相关政策,使其达到要求,为企业减负卸债扫清障碍。

  2、活机制,加大产权改造力度。从表面看,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因素是制约我市工业企业发展壮大的原因,其实质原因是企业经营机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匹配造成的。抓了多年企业改革,到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运行机制,行政干预企业经营、主管部门领导兼任企业厂长、经理,破坏了行政的监管权和企业的自主权。现在看,社保并轨试点和银行核销不良贷款工作深入推进,随着企业人员和银行两大负担的消除减轻,企业存量资产盘活利用,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按照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我市工业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的方向就是国有经济成分全部退出,变官办为民办,变国有为民营,变姓“公”为姓“私”。从我市工业企业现状看,进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情况复杂,遗留问题多,必须分类推进、因企制宜,一企一议,一厂一策,逐企业地研究,选择最适合企业长远发展的改革对策。对有存量资产的企业,在人员包袱卸掉和银行债务缩减后,要主推并购、出卖的改制形式,搞好资产评估,实行公开竞价拍卖,尽可能让企业有实力的企业和法人买断经营权。对布局分散、资产较小的企业,可实行捆绑打包整体出售,吸引大商家、大财团注意力。对正常生产企业或有发展前景的停产企业,要面向外埠企业和社会自然人进行股份合作,企业资产折算股份,实行股份制经营,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对名存实亡的“三无”企业,职工并轨解除劳动关系后,一律关停消号,债权债务和遗留问题由经济局留守处负责处理。调研组建议:慎重选择租赁经营方式,防止投机商和无实力的企业占有大量存量资产,为引入战略投资伙伴让路。即使出租也要严格把关,履行好相关程序,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租赁合同必须一年一签,为企业出卖转制创造条件。同时加强企业监管,防止租赁企业资产流失。

  3、借外力,引入战略投资伙伴。现实地看,我市的龙头企业靠自身力量短时期内难以发展壮大,必须走外向化之路,借助外力一揽子解决企业机制、资金、管理、人才等问题。一方面利用现有的工业存量资产挂大联强,对糖厂、亚麻厂、乳品厂等龙头企业要依托现有存量和基地优势,瞄准国内外一流企业,实行整体出售和买断兼并,引进战略投资者,促进经营机制的转换,建立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要用开放促改革,用招商促改制,把目光投向具有战略投资能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借外力来推动产业改造和机制转换,以解决产权不明晰、技术、人才和资金短缺等难题。据统计,全市工商企业、粮食企业和民营企业存量资产总量高达几十亿元,仅85户工业企业中,就拥有固定资产12.67万元,其中停产半停产企业就闲置厂(场)地近150万平方米,闲置资产6,988万元,在全部工业企业固定资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部分资产对我们而言,是一笔看得见、摸得着、用不上的“死”资产,但对投资者来说,却是一笔用得着、投资少、见效快的“活”资产。我们要换个角度,换个思维,把这些存量资产、闲置资产看作是对外招商引资、振兴工业经济的巨大财富,加以保值增值,巧妙开发利用,下好借助外力启动存量、盘活存量引进增量这盘棋。另一方面借助资源、人缘优势引入大企业在我市建立分厂、第一车间。对已经实行租赁经营的糖厂、乳品厂、亚麻厂、化工总厂等企业,在租赁过渡期后实行整体出售,完成先租后买。出售有难度的,在减员卸债的前提下,可终止租赁全同,向有真正实力的大企业整体划转。据调查,三联公司买断糖厂已经运作,先期支付了165万元用于缴纳职工养老保险支出。香港东嘉公司也已决定在租期内买断亚麻厂。在国内乳业集团大举扩张的形势下,如果我市的奶源基地持续发展,市乳品厂被完达山、伊利等大公司兼并也成为了可能。要与盛中乳品厂协商,研究主动与国内知名乳业集团合作事宜。和丰糖业公司3万吨马铃薯营养粉丝项目已经投产,20xx年计划收购原料8万吨,要在基地建设上加大力度,保证达产达效。哈公准经贸有限公司已出资600万元整体了买断肉联厂,20xx年应着手研究基地建设问题,出台生猪产业发展政策,金融部门拿出专项贷款投入到养殖业,重点培育和扶持大型饲养场和专业村、专业户。

  4、上项目,扩充工业经济总量。实施大项目牵动战略,重点抓好投资额超千万元的大项目和加工型项目,对已确定的60万吨大豆、3万吨马铃薯营养粉丝、糖厂电站改扩建、中药饮片、小拖组装、天伦油脂、城市供水、大鹅屠宰加工等项目,要集中全部力量,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狠抓推进落实。在项目建设中,要实行例会制、通报制、报告制、展示制、奖惩制,随时掌握项目进展,协调各方工作,解决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要依据项目落地率、达产达效率和财政贡献率,按照招商政策对项目责任人进行奖励。对于没有完成任务的,进行通报批评和降职降级。要发挥好绿色食品工业园的载体作用,成立工业园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完善配套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大企业入驻,促使大项目落户。对市场前景好的项目和产品,要充分利用金融部门的信贷资金,增加技改投入。要建立项目建设专项基金,筹集项目经费,专款专用,使好信息、好项目能够出得去、引得来、留得住。探索成立经济发展顾问委员会或与重点院校实行县校合作,为项目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保证。

  (四)、环境:招商理念要更新,必须以硬手段来改善软环境,实现经营资本由外地向本地转移。

  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发展环境中的问题,在各个行业和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是共性的,有的是个性的。有主观上的,也有客观上的。这些问题不解决,海伦就谈不上加快发展,招来真外商、大企业就会难上加难。要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真正把海伦变成吸引商流、物流、资金流的洼地,应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1、调整招商策略,变政策招商为环境招商。欠发达地区为吸引投资,打政策牌是一个重要手段,减免税费、财政返还、挂牌保护等政策一个比一个优惠。在引来外商的同时,也产生一些负面作用,投机商、假外商混杂期间,套取优惠政策,不但税费大量流失,公共支出难以保证,造成新的不公平竞争,扰乱了市场经营秩序。因此,我们必须调整招商策略,从依靠政策招商转向依托环境招商,变拼政策、拼优惠为比服务、比环境。在硬环境建设上,要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增加道路交通、供电通讯、供水供热等基础设施投入。在软环境建设上,通过依法行政、公正执法、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抓好市场经济秩序整顿等措施,从只重招前服务向注重招前、招中、招后系列化服务,真正解决服务“断档”和“隔层”问题,不断巩固和扩大招商引资成果。要突出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招商的主体作用,改变对所有部门都下达任务指标的做法,重新建立科学的招商引资考核、奖励机制,杜绝招商引资中的弄虚作假现象。

  2、转变政府职能,变微观管理为宏观调控。我市工业经济要想得到较快发展,必须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切实把我市政府职能转移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轨道上来。一是该“退位”的坚决退位。对于那些可由市场、企业和社会组织办的事情,政府要尽快退出来,把权力交给市场、企业和社会组织。放弃微观经济管理职能,政府不再直接管理企业。做到该管的真正管好管住,不该管的一律放手不管。二是该“补位”的应尽快“补位”。在完成“退位”以后,应集中精力加强宏观经济调控,规范市场,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坚持不懈地整顿和规范市场经营秩序,打击偷漏税费、假冒伪劣等不法行为,解决费大于税、税赋不公、乱收费乱罚款等问题,从而完善公平竞争,建立有序的市场体系,真正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三是该“正位”的马上“正位”。我市虽然完成了机构改革工作,但是,部门设置并没有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职能分工也没有完全理顺。有些政府部门之间职权交叉、重复、工作推诿扯皮,致使决策、执行和监督的职能受到无形的影响。这些问题如果不尽快解决,政府将无法创造廉洁、高效的工作环境。因此,要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继续深化机构改革,合理调整机构设置,理顺各项管理职能。四是该“定位”时必须“定位”。要变管制政府为服务政府,从“服务”的视角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用服务标准制订政府职能,有助于杜绝“有利的事情争着管,没有利益的事情相互推诿”的现象。对必要的管制可以增加新的服务行为,用以“冲淡”、“中和”其管制性,实现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

  3、打造阳光政务,变多头审批为一站服务。我市虽然开展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成立了政务服务中心,但运行不到位、不规范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该纳入中心办理的没有纳入,多头审批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据统计,全市现有行政审批、审核项目203项,涉及28个部门和单位,其中已进入政务中心36项,未进入的81项,已纳入但两处办理的86项。全市现有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157项,涉及34个部门和单位,其中已进入政务中收办理68项,未进入76项,已纳入尚两处办理13项。因此,对于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必须按照“规范操作、简化程序、公开透明、明确责任”的原则,实现一站式办办,防止多头审批,该纳入政务服务中心办理的要坚决进入,形成制度规范。整合网络信息资源,充分发挥政府的网站的作用,及时发布政策、法规、优惠政策和经济信息,搭建外界了解海伦的平台。对具有行政执法权和审批权的部门,继续实行首问负责制、责任追究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无偿代替办理制度、否定备案制等“六制”,切实解决行政不作为、工作效率低下和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对于社会关注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要通过公示、听证、通报等形式向社会公开,自觉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坚决杜绝暗箱操作、权钱交易等现象发生,真正还给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提高工作透明度。

  4、加强行风建设,变乱管乱罚为依法行政。要建立规范、有序的经济发展环境,光靠教育、光靠说理、靠自觉不行,必须严格实行依法行政,用制度说话,用惩处服人。对一些乱收费、乱罚款行为,给以严厉的打击。对一些执法不严肃、不规范,以权代法、执法犯法,办人情案、关系事的执法人员要从严处理,对于情节严重的要清除执法队伍。超前做好事业单位改革准备工作,搞好调查研究,坚决改革那些以费养人、靠罚款开支的单位。要建立与工业企业联系制度,定期到企业走访,结合明查暗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和纠正。严格执行《海伦市对企业检查实行申报审批制度的规定》,对到企业检查严格把关,未经批准的检查一律视为乱检查,依据有关规定严肃处理。深入开展好行风评议活动,扩大外商和企业的参与面。建议在纪检监督部门设立举报电话,案件一经查实,必须公开曝光,从严处理,并按照《绥化市纪委关于对影响和干扰经济发展环境行为实行责任追究的暂行办法》有关规定,进行连带责任追究。

  工业经济发展情况报告 篇9

  这些年来,xx市大力实施“项目立市、工业强市”战略,立足本地资源和产业特色,突出抓好工业园区建设,营造优良政策环境,积极招商引资和激活民间资本,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现状:民营企业迅速崛起,工业发展势头强劲民营企业已成为市域工业经济的发展主体。从xx年起,该市大力推进“国退民进”、“两个置换”、“产权多元化”等改革措施。到xx年底,全市工业企业改革基本完成,国有、集体企业全部退出市域经济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一批民营企业和产权清晰的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的蓬勃生机全面激发了市域工业经济的发展活力,市域工业经济驶入了快速发展期。目前全市共有规模工业企业43家,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已由xx年的17%增加到37%;规模工业实现的产值由xx年的5.48亿元增加到13.4亿元。全市工业税收由xx年的980万元增加到3000万元,所占比重由xx年的20%增加到44.4%。工业园区已成为市域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近三年来,该市着力抓好太子庙生物医药园、蒋家咀棉麻纺织工业园、城关镇杨木及食品加工工业园的建设,培育了棉麻纺织、食品加工、黑杨加工、生物医药、汽车制造及新材料、精细化工六大市域支柱产业。从入园企业户数来看,三大园区规模企业户数较3年前增加了一倍。xx年三个园区仅有规模企业18家,目前已达36家。从园区工业产值看,三大园区规模企业产值是3年前的近三倍。xx年末三个园区规模企业产值不足3个亿,今年可达8.5亿元。目前三大园区规模工业实现的现价总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的90%。从入库税收来看,三大园区规模企业入库税收较3年前翻了三倍。

  xx年末三个园区规模企业入库税收只有500万元,今年将达1500万元。从园区工业投入来看,三大园区近3年新增项目投入5亿元,是前20年工业投入总和的1.3倍。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成为市域经济的主要特色。目前全市拥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239家,其中规模企业26家,出口规模企业5家。xx年全市产值过1000万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7家,其中产值过5000万元的2家,产值过亿元的2家。“荣祺牌”茭头、“红菱牌”水生蔬菜、“福景牌”木制品等成为x场上的知名品牌。黑杨加工产业发达,全市杨树面积达50万亩,是目前全国最大的黑杨生产基地市,并获得了“中国黑杨之乡”的美誉。苎麻加工业已与全国20家大型纺织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产品远销安徽、广东、上海等10多个省x,并出口西欧、北美、日本及东南亚等国家或地区,去年苎麻产品出口交货值1320万元,出口创汇150万美元,特色产业规模集群效应初步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成为市域工业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制定优惠政策,把投资商请进来;创造优良环境,让投资商留下来;提供优质服务,使投资商富起来”已成为全市招商引资、发展市域工业经济的共识。主要的政策有:一是引导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出台了《加快工业发展的决定》、《扶持、指导规模企业做大做强的意见》、《优化经济环境,大力招商引资奖励办法》等政策文件。二是鼓励企业发展的奖励政策。全市设立了纳税大户奖、企业上台阶奖和创品牌奖,重奖对工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民营企业主。xx年市政府财源建设奖励支出200多万元。同时,给予民营企业主相应的政治待遇,积极推选他们担任省、x、市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并在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上重点宣传推介,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保护企业发展的服务政策。全市实行了市级领导联点企业、“一站式”审批、重点企业挂牌保护、经济环境“黄牌警告”等政策制度,打造诚信政府,强化政府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为民营工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通过这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全市工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对投资者吸引力不断增强,4年来,全市引进投资300万元以上项目52个,投资额5.3亿元。问题:规模不大,产业不强,投入不足,体制不顺企业规模较小,整体素质不高。全市现有规模工业企业43家,年产值13.4亿元,实现税收1800万元。但其中税收过千万元的企业目前还没有一家。由于部分民营企业是由原国有企业改制转换而成,一些陈旧的设备和厂房无力及时更新,导致产品档次低,效益差。就农产品加工业而言,同样存在重视粗放产品加工,忽视产品的深加工增值问题。产业不强,缺少龙头品牌企业。

  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集中不够,大型现代企业少。虽然在棉麻纺织、黑杨加工上形成了一定特色,但远远没有达到能够形成一个产业的规模。二是产业链条不紧,上下游产品脱节现象严重。如纺织企业由于产品的结构雷同,科技含量低,企业之间缺乏专业化的分工协作,不但没有形成特色产业链,相反往往同类企业争原料、抢资源、拼x场、打价格战。三是“家长式”管理、“家族式”的经营,企业经营管理机制不健全,降低了企业驾驭x场、抵御风险的能力。四是企业缺乏科技人才。从对10家企业的4780名员工调查来看,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506人,占总人数的10.6%,具有高级职称的仅6人,初级以上职称的624人,占13%。75%以上的民营企业家没有技术职称和大专以上文凭;企业产品更新难,大多数为传统的、技术含量低的低附加值产品,企业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来降低生产成本,在x场上没有竞争力。投入不足,企业发展缺乏后劲。中小企业发展最需要的是资金,贷款难,筹资难,已成为制约市域工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究其原因,

  主要在四个方面:一是商业银行为追求最大效益,对市一级下放的贷款额度很小,不仅没有将信贷资金向中小企业倾斜,反而将从市级吸收的存款转移到大中城x,有的银行对市级只存不贷。二是中小企业起步基础差,特别是财务制度、财务管理相对不规范,不稳定,缺乏透明度,经营风险和人为风险高,使金融机构和其他投资者望而却步。三是中小企业信用观念淡漠,抵押与担保受限。四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尚未建立,企业筹资缺少信用服务平台。体制不顺,使市域工业经济发展缺乏动力。

  一是行政体制方面,近年来,随着一些职能部门划归“线管”,市级政府职能越来越弱,这种“条块分割”的局面使得市级政府经济调剂缺乏手段。如工商、税务、国土、质监等部门上划后,市级的调控能力下降了,收费优惠等承诺难以落实到位。

  二是财税体制方面。实行分税制改革后,市级财力相对减弱了,xx、所得税增量部分大头被中央、省级拿走,严重挫伤市级发展工业经济的积极性。

  三是投资融资体制方面主要向大城x、大型企业倾斜,也不利于市级中小企业的发展。四是受国土、电力等宏观调控因素的影响,加大了市域工业经济发展的困难。

  对策:突破瓶颈,培育特色,筑巢引凤,打造品牌拓宽融资渠道,破解瓶颈难题。一是要抓好企业诚信建设,营造诚信环境。建立企业信用管理协会,负责制定行业规范,监督信用行为,组织信用评估。把不守信用的企业及法人代表列入黑名单,使之难以在x场上立足。二是帮助企业摒弃落后的家族管理模式,优化股权结构,逐步实现资本社会化,管理职业化,建立符合x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三是要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市级财政应设立工业发展专项基金,主要用于重点项目的贷款贴息,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扩大规模,支持本地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四是要抓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公司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可采取政府投入、企业参股、民间集股等办法建立担保基金。五是要激活民间资金,引导民间投资转移到工业项目上来。六是要支持鼓励企业上x,发挥企业直接融资的功能。突出特色,培养龙头企业。特色就是优势,市域工业经济发展的出路在于经营特色。要立足区位和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在“特色”二字上做文章,打造特色产业,大力培育和发展产业链条长、辐射带动作用大、x场占有率高和发展前景广阔的龙头企业。如xx的苎麻产业,省政府将苎麻产业纳入了全省七大农业高新技术发展规划,xx市被列为基地建设项目市。xx务必抓住这一发展良机,在加紧规划种植的同时,加大规模加工企业的扩张改造,开发延伸下游的印染、服装等“链条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加快园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是要根据园区的不同功能与特色,突出重点,科学规划,提升园区品位,为民营工业上规模上档次提供一流的设施和一流的服务。二是要明确主导产业,创新机制,加快产业集聚。要充分利用国际分工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转移淘汰产业的历史机遇,发挥比较优势,紧紧围绕业已形成的支柱产业,按专业化分工协作要求,优化整合,形成地域产业链。三是要全方位、宽领域、多形式的招商引资。要立足资源特点和区域优势,认真筛选、编制、准备一批建设条件成熟、x场前景广阔、预期效果理想的新项目,为园区做大做强夯实项目基础。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产业特色。实施品牌战略,首先是要抓“原创”,把产品质量搞上去,把品牌数量积起来。要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科技投入力度,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要帮助企业关注科技x场,捕捉科技信息,主动积极寻找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合作伙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鼓励企业主动靠大投强,以特色创优势,以优势创品牌。其次要抓“整合”,利用已有的特色品牌资源,实行品牌扩张,发挥品牌价值倍增作用和行业带动效应。第三要抓宣传和服务,提高品牌知名度和x场占有率。第四要抓奖励,对拿到省以上知名品牌的企业要分层次给予重奖。同时,要引进和培养一支高技能的人才队伍,积极实施“名企、名牌、名人”工程,不断提高企业的对外影响力和品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产业特色的不断提升。

  工业经济发展情况报告 篇10

  一、基本情况

  1.工业现状。

  我县年产值500万元以下的工业微小企业共有74户,主要是油菜种植加工,茶叶加工,水力发电、木材加工几大类。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有38户(其中规上企业23户),分布在工业硅冶炼、木材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其中硅冶企业7户、木材加工企业14户,茶叶加工企业3户、精制大米加工企业3户,电力企业2家,油茶、活性炭加工等其它企业9户。目前主导产业是工业硅冶炼和木材加工,生产比较正常的是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重点企业是xx公司、xx公司和xx公司等。

  今年上半年,500万元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9781万元,同比增长20.4%,其中2000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44656万元;同比增16.3%,完成市政府下达年度目标任务数的50.13%;完成工业用电量21570万度,比去年同期上升19.27%。完成工业投资上报192800万元,占全年目标任务的68.86%,同比增长34.22%。

  2.生产情况。

  从今年来看,主导产业硅冶企业生产较去年正常,基本保持4到5台炉子开炉;受木材指标减半影响,木材加工企业未能满负荷生产;水泥企业生产量大,但由于市场销售不足、运输道路不畅、采矿证及生产许可证未办妥等问题,造成产大于销,水泥囤积,企业未能持续生产,其它农副产品加工业、酒业等企业生产比较正常。

  3.项目建设情况。

  目前续建项目有年产4300吨山茶油生产线等4个,新建项目有混凝土加气砖生产线等5个,技改项目有xx多晶硅9×16500KVA冶炼炉异地升级改造项目,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共有6个,上半年已完成投资192800万元。

  4.工业园区情况。

  20xx年我县成立工业园区管委会并对xx工业园区进行了规划建设,围绕“七通一平”重点打造,20xx年升格为省级经济开发区。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区三园”的工业布局。园区形象初步显现,吸引产业、集聚项目能力逐步提升,为企业聚集发展创造了良好基础。

  二、工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产业发展走不出困境。

  多年来,我县的产业一直围绕着木材加工,工业硅冶炼,农副产品初加工三大类来发展,产业发展面临诸多困境。

  1、工业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立体产业未形成。

  我县20xx年工业总产值仅有42.89亿元,缺乏带动全县经济发展的大产业和龙头骨干企业,结构单一,主要是木材和硅冶企业,在层次上以传统工业,资源型为主,产业链条短,产品层次低,缺乏精深加企业。并且各企业间分布零散,没有形成集聚发展,带动不起关联产业和配套产业发展。

  2、产业结构调整进程缓慢。

  主要原因:一是我县长期凭借资源优势,依赖木材加工和工业硅冶炼及农副产品初加工支撑经济增长,对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大;二是缺乏带动性的龙头企业,现有企业普遍设备落后,技术人才缺乏,企业安于做产品初加工及半成品的现状;三是受资金、用地指标等限制,新培育的医药,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电子信息等产业项目建设进度缓慢,产业效能尚未发挥;四是产业规划滞后,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尚处在规划引入阶段,距真正撑起新兴产业经济增长极还相去甚远。

  3、产业转型升级难。

  主要原因:一是工业硅冶炼产业是保持我县经济的主要增长点,若全面实施转型升级,在短期内经济增长势必下滑,影响年度目标任务;二是长期形成了对现有产业的依赖,如何就现有产业进行转型,在定位和作力点上不明朗;产业转型升级基本停留在工作报告的层面,在推进落实上缺乏实质的内容;三是产业升级,搞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企业生产线的扩建,设备配套,高科技人才引入等需要投入巨资,我县企业经济实力薄弱,自有资金无法满足产业升级需求;四是基础设施滞后,承接东部及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能力弱,新兴产业项目引入乏力,新兴产业培育进度缓慢。

  4、新兴产业难。

  一是大部分企业获取新兴产业市场信息不足,产业链不清晰,无法做出基本的市场预测,难以找到进入新兴产业的切入点。

  二是新兴产业技术要求高,资金投资大,回收周期长。

  三是新兴产业市场不明朗,尽管从长期看,发展潜力巨大,但短期内存在风险。

  四是企业资金来源主要是投资项目建设,企业投资新兴产业项目,需要大量资金,大部分企业自有资金不能满足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一旦投资新兴产业,会造成资金链断裂,影响企业投资积极性。五是企业转型发展新兴产业缺乏研发能力,没有自主品牌,缺少营销渠道。

  (二)建设资金缺乏。

  一是县有财力薄弱,无力支撑项目建设所需扶持资金;二是基础设施滞后,投入前期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巨大,县财政无法承受;三是部分招商引资企业自有资金不足,由于新落户,缺乏抵押贷款担保物,融资困难,造建设资金不足。

  (三)基础设施滞后。

  1、对外设施。

  一是道路交通设施滞后,我县与外界连接的路网密度小,通达水平低,道路的等级低,质量差,(目前,仅有一条过境xx的夏蓉高速建成通车,其他道路均为普通的省道,县道);二是缺乏专业的物流市场,使我县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衔接上难以形成良好的互动。

  2、对内设施。

  一是县城至各产业园区的道理交通状况不理想,二是产业园区内部,在道路、供水、排水、电力、通信、网络、有线电视和场地平整“七通一平”建设及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上都未完善,园区承载能力弱,吸引项目入驻园区能力不强。

  (四)缺乏人才。

  目前,全县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共有职工2754人,其中管理人员226人,技术人员180人,大专以上181人,工程师人数80人,科研人员3个。

  1、在工业管理人才上。

  由于我县企业基本上是“家族式”管理模式,导致在管理上不重视,我县的管理人员仅有226人,远远满足不了工业大发展的人才需求。

  2、在科研技术人才上。

  因我县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以传统工业,资源型为主的初产品及半成品加工,产业链条短,产品层次低,导致对专业技术人才不重视,科研技术人才严重欠缺,目前我县仅有专业技术人才180人。

  3、产业人才。

  从政府管理层面来看,对工业重视力度不够,在工业管理领域,没有专业产业发展规划人才;从企业层面上来看,产业发展人才也严重欠缺。

  (五)缺乏专业的物流市场。

  物流业是现代服务中的核心产业,是企业连接市场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县尚没有建成专业的物流市场,在长春堡高速公路出口、汉寨高速公路出口建立现代物流园区的计划尚在论证阶段,专业物流市场尚未形成给工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影响。

  三、发展工业的思路

  做大做强现有优势产业,形成主导产业,积极培育相关配套产业,延伸产业链。发挥传统产业优势,集中力量抓好技改扩溶,努力将我县工业硅冶炼做大做强。以xxxx集团9×16500KVA工业硅冶炼炉技术改造升级为突破口,加快现代硅冶产业园工业硅冶炼炉技术改造升级,达到总装机规模在250000KVA以上,加大硅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推进技术创新,不断拉长产业链条,拓宽产业幅度,发展硅铝钡、硅钙钡、硅钙铝等复合铁合金产品。

【工业经济发展情况报告】相关文章:

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04-29

县工业经济发展情况工作汇报10-20

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04-29

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01-25

工业经济发展调研报告04-29

工业建设及运行情况报告09-18

工业园安全情况报告08-13

乡镇工业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04-29

衡东县林下经济发展情况报告07-28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07-29